院外健康指导论文(精选10篇)
院外健康指导论文 篇1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1], 为慢性终生性疾病。由于多数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缺乏, 血糖长期控制不良, 可引起眼、神经、肾脏、心血管等多器官损害, 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致残率、死亡率极高, 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降低了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指导内容:主要以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合理用药、血糖、尿糖检测为基本措施, 而教育在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中尤为重要。现对120例糖尿病患者院外健康指导教育效果进行回顾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1年1—12月出院的120例糖尿患者, 其中1型糖尿病人18例, 2型糖尿病人102例, 男性74例, 年龄在16~67岁, 病程3~22年。女性46例, 年龄在10~70岁, 病程1~18年。
1.2 方法
将出院后的120例糖尿病患者, 集中在社区进行定期健康指导、电话随访或来院接受指导。采用方式:语言教育、文字教育、示范教育3种。指导内容如下。
1.2.1 健康宣教
(1) 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I、II型糖尿病的区别等, 让病人和家属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使之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2) 如何合理的控制饮食, 恰当的运动和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3) 指导病人掌握血糖的正常值和血糖、尿糖、血压、体重指数监测方法; (4) 教导病人外出随身携带识别卡, 以便发生紧急情况及时处理。
1.2.2 饮食宣导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饮食治疗的目的:维持理想体重, 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 使血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病人出院后, 因没有医务人员的监督, 不能严格的执行医嘱, 有效的控制饮食, 使血糖值不能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病情反复, 长期如此可导致病情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因此, 控制饮食中的糖、脂肪的摄入是控制血糖的关键。针对病人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对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要控制总热量, 少量多餐, 了解饮食量和用药量之间的关系, 当饮食量少时要适时调整药物用量[2]。并根据活动量增加饮食量和餐次, 以减轻胰岛负担, 维持正常生活。
1.2.3 运动
运动能有效地降低血液中血糖的浓度。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力、病情以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制定适合病人个体化的运动处方, 写出运动时间、运动强度, 让病人循序渐进, 长期坚持。
1.2.4 心理指导
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疾病, 一旦发病, 难以治愈, 由于患者长期受疾病的困扰, 会出现低落、悲观等负性情绪, 易引起血糖波动[3], 部分患者担心对应用胰岛素会产生终生依赖, 对以后生活造成不便, 拒绝使用甚至放弃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了解病人的心理、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根据病人文化层次、社会地位、认知能力不同, 进行恰当的健康教育, 以解决病人的情感障碍,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使被动治疗变为主动治疗[4]。同时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得到家属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加上病人持久的遵医行为, 方可控制病人的病情, 降低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1.2.5 掌握血糖的测量方法
指导患者掌握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正常值, 末梢血糖的监测方法及血糖仪出现故障的排除方法, 每次血糖监测量后准确记录的重要性。因血糖水平是判断糖尿病治疗情况的直接有效的指标, 可及时为调整药物剂量和饮食提供依据。指导病人定期复诊, 每2~3个月到医院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每6~12个月检查尿微量蛋白和眼底情况, 每年全身检查1次, 以便尽早防治慢性并发症。
1.2.6 合理用药指导
向患者讲解其口服的降糖药和中药汤剂的注意事项, 不要自行改药或停药, 注射的胰岛素的病人及家属正确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方法, 严格无菌操作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防肌肉萎缩。
1.2.7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病人及家属必须熟悉糖尿病中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发生时, 如, 低血糖反应、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的主要临床表现, 观察方法及处理措施, 强调糖尿病的可防可治性,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或就诊, 不可延误治疗时机并指导病人掌握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知识。糖尿病人皮肤感染不易愈合, 日常生活应注意皮肤的清洁, 有轻微创伤及时到医院处理, 避免严重感染。
2 结果
实施院外健康指导, 有利于病人遵医行为的实施, 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其中110例 (占92%) 糖尿病患者在院外健康指导下, 合理饮食和运动, 定期测量血糖, 遵医服药, 定期体检, 治疗效果良好。10例 (占8%) 患者不能认真执行健康指导意见, 治疗效果欠佳。
3 讨论
糖尿病已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的患病率已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临床上常看到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知识缺乏, 对疾病的早期症状不了解, 即使发病也不知道, 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致使疾病的并发症发生和发展,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预后, 甚至致残或早亡。因此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通过把健康指导由住院病人延伸至院外, 对出院的120例糖尿病患者继续跟踪、监督和健康指导, 使病人普遍认识到了糖尿病教育的意义和患者坚持遵医行为的重要性, 真正认识到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意义, 充分调动了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自我护理, 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 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综合上述, 通过对院外糖尿病患者继续跟踪、监督和健康指导, 规范了病人的不良生活行为, 使病人能够在院外严格遵医行为, 遵医服药, 科学饮食, 有效运动, 定期进行血糖、尿糖检测, 定期体检, 达到了自我保健, 防治疾病的目的,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糖尿病的院外健康指导有很重要的意义, 普及糖尿病知识即糖尿病教育是有效的推进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方法[5], 可广泛应用于社区的健康教育, 使更多病人受益。
摘要:目的 调查健康指导在院外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该院2011年1—12月份出院的120例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院外健康指导后的调查分析。结果 其中110例 (占92%) 糖尿病患者在院外健康指导下, 合理饮食和运动, 定期测量血糖, 遵医服药, 定期体检, 治疗效果良好。10例 (占8%) 患者不能认真执行健康指导意见, 治疗效果欠佳。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实行院外健康指导, 能有效的控制病情,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院外健康指导,效果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13.
[2]王凤英.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反应原因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9) :1436-1438.
[3]陈朝晖, 张梅.糖尿病运动疗法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 22 (3) :280-282.
[4]王兰, 袁丽.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及干预[J].护理研究, 2005, 19 (5A) :760-762.
[5]范玲, 沈芸.重视发挥糖尿病专科护士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 2006 (11) :59.
“院外游说”不失为有益尝试 篇2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怀有深重的误解与歧视,使得他们在就业、入学、任职等方面的权利屡屡遭到侵犯。2003年1月,浙江大学生周一超报名参加嘉兴秀州区公务员录用考试,因体检查出乙肝三系“小三阳”,按有关规定被视为体检不合格而未被录用,周激愤之下,持刀闯入秀州区政府杀死一人、杀伤一人。这起轰动全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泄愤杀人”悲剧,暴露了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社会歧视之下的愤懑心态与生存困境,同时也促使许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痛定思痛,认识到要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只能走理性维权之路,而绝不能采取周一超那样的极端手段。陆军等乙肝病毒携带者通过“院外游说”影响全国人大代表,以此推动乙肝病毒携带者权利保护的立法进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促成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院外游说”是西方国家议会民主的产物——上周的《南方周末》刚好有另一篇报道,介绍美国华盛顿的游说业十分发达,有一批“向客户收费,然后为维护客户利益,影响美国国会议员和政府高官”的游说公司,“这些公司能量巨大,经常对美国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其客户包括国内的利益集团,如大型石油公司,军火公司,行业协会,也还包括国外政府、机构等”,中国政府也开始重视与这些游说公司进行合作,以更好地开展对美外交活动。
本来,西方国家的议员是选民的代表,获得选民的“授权”从事议会政治活动,但由于大多数选民没有时间和能力直接与议员打交道,于是职业游说公司应运而生,在选民和议员的“授权——代理”关系中间,再增加了一层“授权——代理”的关系。中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没有采取这种繁复的模式(中国也没有游说公司),而是直接与全国人大代表发生关系,通过对全国人大代表施加影响,协助全国人大代表起草、整理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建议、提案(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戏称,这是在给全国人大代表“输送炮弹”),人大代表再将建议、提案提交到全国人大,争取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维权要求体现在全国人大的立法活动之中。与西方国家的游说公司相比,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院外游说”活动起步较晚,水平也不够“专业”,但他们的努力,显示了公民参与立法的一种新动向,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关于公民参与立法的规定,主要有法律法规草案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要逐步增加向社会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的数量,扩大征求意见的范围,完善征求意见的形式,认真研究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吸收到立法过程当中,等等。近年来,公民参与立法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如重庆市12名律师独立起草《重庆物业管理条例》并获该市人大审议通过,天津市律师协会受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委托起草《天津市地方立法听证办法(草案)》;由律师、法学家和其他人士协助人大代表撰写议案、起草立法建议稿,由人大代表将议案和立法建议稿提交人大机关履行法定程序,则正在成为一种公民“院外游说”以更直接地参与立法的新途径。
人大是国家和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除了制定法律的职能,还肩负着对政府、检察院和法院“一府两院”进行监督的职能,故此,“院外游说”除了是公民参与立法的实践,还应当是公民参与监督的实践。在中国国情下,“一府两院”对于普通公民往往具有明显的强势地位,这使得普通公民要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无论从程序还是内容上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这个时候,公民可以借鉴乙肝病毒携带者以“院外游说”参与立法的经验,通过与人大代表加强联系并向他们施加影响,通过人大代表的“杠杆”和人大机关的“平台”,借助人大的力量实现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事实表明,有了人大代表和人大机关的“撑腰”,公民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实际效果将大不一样。
人大代表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理当对公民负责,为公民维权效力。在人大代表和公民的关系中,有时需要人大代表主动向公民靠拢,有时则需要公民主动向人大代表“输送炮弹”——人大代表是少数,普通公民是多数,仅以数量而论,公民更应当主动向人大代表“输送炮弹”,而不是坐等人大代表前来寻求“炮弹”。公民既然选出了人大代表,就应当把人大代表的力量用好用足,而且公民直接或间接掌握着人大代表的选票,所以不必担心某个人大代表“不好用”或“不为所用”……
民主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院外游說”也不是西方议会民主的专利。中国公民的“院外游说”活动,就这样稳健地推动着中国的民主进程,其取得的初步成效令人欣慰,其未来的走向更令人期待。
院外健康指导论文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 男4 7例, 女13例, 年龄4 2~68岁, 平均5 2岁。其中发生堵管1例;管道接口渗血渗液
1 例;透明贴脱离1 例。其余均导管通畅且无感染。材料:美国B D公司生产的5 F中心静脉导管及3 M透明敷贴。
2 健康指导
2.1 心理护理
首先应对带管出院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了解患者对带管的接受情况。带管给多数患者带来了过重的心理负担[2], 常常使患者的注意力过多关注于此, 不能泰然处之, 甚至寝食不安, 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对这些患者除了做好解释工作外, 还应利用一切机会与之交流, 了解其遇到的问题并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果能请已置管的患者现身说法, 则效果更理想。另有一些患者则相反, 对带管满不在乎, 随意活动。例如本组发生堵管的病例就是因为本身门脉高压, 上腔静脉压力较高, 回家后提取重物, 致使血液回流, 充满整个管道, 导致置管失败。对这些患者应向其讲明PICC导管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临床护理】
举出失败的例子, 强调遵守要求的重要性。管道的维护要靠护士和患者共同完成, 正确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如果不进行规范的维护, 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增高, 造成导管留置的失败。
2.2 居家日常生活的指导
最好穿袖口宽大的棉质衣服, 袖口以能轻松挽起为宜;留置导管一侧的手臂可以弯曲或伸展, 在家也可以做煮饭、洗碗、拖地等家务, 但应该避免带管的手臂用力过度, 如提重物、拄拐、用力搓衣服等;置管一侧手臂避免测血压、挎篮子;尽可能减少出汗;淋浴时可用透气的棉质毛巾轻微遮盖穿刺部位, 并举起手臂避免淋水, 洗澡完毕后尽快用干毛巾擦干局部。洗澡时不要用保鲜膜覆盖穿刺部位, 因为覆盖保鲜膜后不透气, 加之浴室闷热潮湿, 皮肤出汗增加, 易导致透明贴脱落, 本组1例透明贴脱落病例即是此原因造成;严禁通过管道使用放射造影的高压注射泵[3]。
2.3 预防感染
穿刺部位及导管周围的皮肤应保持卫生、干燥, 注意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 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防止交叉感染。每周一次到医院进行导管维护。透明贴出现破损、卷边及时到医院更换。
2.4 教会患者观察要点
如果出现穿刺点有渗液、渗血, 面积直径>0.5 c m或穿刺部位出现发红、有分泌物、有硬结、疼痛等;置管一侧手臂出现肿胀, 臂围的增大超过了2 c m;导管外移超过2小格 (2 c m) [4];体温高于3 8℃等现象时, 应及时去医院处理。如果出现导管断裂或破损[5], 应立即在导管断裂处的上方将导管折起, 用线绳或胶布牢牢固定, 迅速到医院进行紧急处理。
2.5 建立PICC导管日常维护手册
向患者发放《PICC导管日常维护手册》, 嘱患者每次到医院维护导管时携带维护手册。手册记录置管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诊断、导管型号、置管日期、穿刺部位、导管尖端位置、臂围、置入长度、外露长度, 应到医院维护的日期以及实际维护日期;记录每次更换敷贴、冲洗、更换肝素帽、封管液名称、剂量、浓度等;记录观察情况如管路是否通畅、冲洗时有无阻力、穿刺点有无分泌物、有无红肿热痛等静脉炎的征兆及相应的处理方法等。手册附加P I C C带管期间注意事项和观察要点、维护须知等健康教育内容。
3 小结
P I C C导管的留置减轻了长期输液且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 但由于导管长期留在体内, 且患者在此期间带管回家, 因此在留置期间难免存在多种干扰因素, 影响导管留置的质量。在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系统、完善的健康指导, 让患者掌握导管日常维护的要领, 可减少并发症, 保证导管留置的成功。
【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王中华.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预防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9, 6 (2) :103.
[2]金晓燕, 么莉, 尚少梅, 等.PICC置管对肿瘤患者舒适度影响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3) :59.
[3]潘丽花, 于兰贞.PICC常见并发症产生原因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10B) :2633-2644.
[4]梅思娟, 段培蓓.PICC脱出的预防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5) :90.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外抢救护理体会 篇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7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发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因素以及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院120急救中心自2005年10月-2008年10月,共院外救护急性心肌梗死76例,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35~80岁,平均58岁,其中老人居多。因此,加强院外急救护理,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抢救和护理至关重要,现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外救护体会介绍如下:
1院外的现场争救
1.1接到120急救电话后,立即出动,奔赴抢救现场,同时携带好抢救所需药品、器械包括心电图、便携式氧气带、18类抢救药品、吸痰器等,对病人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抢救。
1.2了解病情、询问病史。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一般在饱餐、睡眠和便后及情绪激动时易发病。当发现异常,确定为急性心肌梗死时要立即制动,就地进行抢救,立即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药物,必要时给予5%葡萄糖500ml+硝酸甘油10mg静脉滴注,注意滴速10~20滴/min,最快不超过30滴,同时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经。
1.3及时给予氧气吸入: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给予持续或间断吸氧,以改善心肌缺氧状态,避免梗死面积的扩大。
1.4镇静止痛:急性心肌梗死剧烈疼痛时,常伴有烦燥不安。精神紧张,恐惧感,致使缺氧进一步加重,应给予杜冷丁50~10mg肌肉注射,同时给予镇静剂,如安定等,并注意用药后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心率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协助医生抢救。
2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因发病急、病情危重,往往有焦慮、恐惧心理,同时对家人和医护人员又有被动依赖心理。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患者心理活动。因此,我们要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端正的仪表举止,沉着冷静的情绪,娴熟精湛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转送过程中的护理
3.1在转送前向医院联系,请求院内接迎人员做好必要的抢救、检查准备。病人取舒适卧位,尽量避免振动、巅波,保持呼吸道通畅。
3.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抢救。
3.3转送途中争分夺秒,以最快的速度、最捷径的道路平安护送病人到医院,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抢救。
4做好健康教育
院外健康指导论文 篇5
1 方法
1.1 检查和评估
1.1.1 检查时间
早产儿保健采取预约形式, 由社区护士上门探访时预约产妇及婴儿42 d回院检查, 6个月前每隔1个月检查1次, 6个月后每隔2个月检查1次, 1岁后每隔3个月检查1次至3岁。
1.1.2 检查内容
基础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胸围、五官、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四肢活动、生殖器官、淋巴检查等。智能测试 (丹佛智能测试法) :包括大小肌肉、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等。
1.1.3 评估
生长发育评估参照男女婴生长发育图表 (国际标准) 。通过身高、体重、头围。再结合早产婴儿的年龄, 评估早产儿在100例同年龄、性别的早产儿中所占的百分比。早产儿的身高、体重、头围在3%~97%线范围内属正常。早产儿的年龄计算方法:2岁内的早产儿年龄=实际年龄-早产天数, 2岁后不必减早产天数[2]。
1.2 喂养指导
根据检查评估每位早产儿的营养状况、体格发育、智能等的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喂养指导, 定期举办亲子讲座, 免费电话咨询及发放宣传单。
1.2.1 指导正确选择乳类
目前很多家长在早产儿出院后即转为未经强化的母乳或足月配方奶喂养, 这种营养方案不能填补早产儿生后早期在能量和蛋白质方面的累计缺失, 不能满足早产儿追赶性生长的需求[3]。在指导早产儿的母亲进行母乳喂养的同时, 还要根据早产儿个体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指导家长选择母乳强化剂或早产儿配方奶作为过渡。当早产儿纠正月龄4个月~6个月且身高、体重、头围达到相当月龄的25%时, 指导转足月婴儿配方奶粉喂养。
1.2.2 指导正确的喂食次数和时间
刚出院回到家的早产儿, 前2 d~3 d内, 指导每餐的喂食量先维持在医院时的原量不必增加, 到早产儿适应家里的环境后再逐渐加量, 餐多量少及间断式喂养 (每吸食1 min, 指导母亲将乳头或奶瓶抽出口腔, 让早产儿顺顺呼吸约10 s, 然后再继续喂食) 的喂食方式, 可减少吐奶发生及呼吸上的压迫, 指导按需喂食。
1.2.3 指导选择合格的奶瓶及消毒奶瓶的方法, 指导正确的配奶方法。
因为我县部分家长由于文化水平较低, 加上经济困难, 往往选择一些平价的奶瓶, 消毒奶瓶及配奶方法不正确:如配奶的水温过高、没有定期进行奶瓶消毒, 影响早产儿的健康和发育, 所以, 选择合格的奶瓶及消毒奶瓶的方法, 指导正确的配奶方法非常重要。
1.2.4 指导正确适时添加辅食
随着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素的需要量增加, 仅靠母乳或牛乳不能供给所需要的营养素。当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 身高、体重、头围达到相当月龄的25%时, 指导家长开始给早产儿添加乳制品以外的辅食及食物的合理搭配、调味品的添加原则, 对于生长发育指标达不到相当月龄的早产儿指导家长推迟添加奶类外的辅食。
1.2.5 举办亲子讲座、免费电话咨询及发放宣传单
内容有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日常照顾、帮助早产儿的智能发展等, 为早产儿的家长提供喂养育儿知识, 让家长能够互相支持。
2 结果
喂养指导前, 78例早产儿在42 d复诊时生长发育指标 (身高、体重、头围) 均低于实际月龄的10%以下。喂养指导后, 6个月内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达到相当月龄的25%以上有 73例, 家长对早产儿的喂养知识掌握率也从61.0%提高到97.3%。
3 小结
近年来, 早产儿发生率不断增加。如何为早产儿提供针对性的院外营养支持及喂养方案, 帮助早产儿在追赶性生长期的营养需求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界高度关注的话题。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新型儿童保健服务, 加强对早产儿的院外喂养指导和管理, 解决家长对早产儿院外喂养的难题, 尽早使早产儿回到既定的生长轨道上来, 促进早产儿体能及智能的发展, 为早产儿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儿童保健对早产儿的院外喂养指导。[方法]对78例早产儿进行定期检查、评估, 并从奶类选择、喂养技巧、辅食添加等方面给予正确指导。[结果]78例早产儿在42d复诊时生长发育指标 (身高、体重、头围) 均低于实际月龄的10%以下;喂养指导后, 6个月内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达到相当月龄的25%以上有73例, 家长对早产儿的喂养知识掌握率也从61.0%提高到97.3%。[结论]通过对家长的喂养指导, 增强家长的科学喂养知识, 有利于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早产儿,儿童保健,喂养指导
参考文献
[1]林菊英.社区护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62.
[2]彭刚艺, 林崇绥.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56.
院外健康指导论文 篇6
关键词:外出体检,采血晕针,因素,护理
晕针也称血管性晕厥, 是由于心理恐惧、情绪紧张, 使迷走神经兴奋及亢进, 内脏器官血管扩张, 引起心率缓慢、心肌收缩无力, 造成大脑供血不足[1], 导致姿势性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或跌倒。在健康体检静脉采血中时有发生, 晕针跌倒时严重可造成其他外伤甚至骨折。抽血是健康体检的常规项目, 而外出健康体检携带药物和抢救设备有限, 降低和预防抽血晕针的发生率, 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某大型船务公司6157名员工体检时共发生采血晕针23例, 详细记录了晕针者当时的健康状况及相关诱发因素, 进行比较分析, 制订相应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某大型船务公司2011年3-9月体检人员6157人。男3369人, 女2788人, 2012年3-9月体检人员6519人, 男4057人, 女2462人, 年龄19~58岁。所有体检者均为空腹采血。
1.2 方法
根据2011年该公司体检采血发生23例晕针者当时的健康状况及相关诱发因素, 认真分析, 制定了对应的护理措施, 对2012年该厂6519名体检者进行护理干预。
2 结果
通过对体检者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后, 在相同的厂区环境内, 2012年度体检采血晕针率为0.05%, 与2011年0.37%相比有了明显下降。缩短了体检者体检时间, 取得了厂方和体检人员的一致好评, 2年体检者晕针发生率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静脉采血晕针的相关因素
3.1.1 环境与气候因素
广东地区长年气候湿暖, 相对湿度高, 使人体感觉闷热烦躁。外出健康体检场地由受检单位提供, 环境可能相对简陋狭窄。若受检人员较多时, 会导致通风不良, 拥挤嘈杂, 空气污浊容易导致缺氧[2], 是晕针发生的主要诱因。
3.1.2 精神心理因素
受检人员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心理承受力较差、自我调节能力低 (以女性为多) , 情绪过度紧张、恐惧, 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血压下降, 脑供血不足;对抽血了解甚少, 认为抽血后对身体有损害;看到血液在短时间流至采血管内霎时间感觉自己失血过多;抽血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对疼痛感受更加敏锐, 痛觉加剧[3]。
3.1.3 体质因素
体质虚弱者、疲劳、血糖相对较低、生产企业实现24 h轮班制, 部分体检者晚上值夜班后马上进行体检, 导致过度劳累, 贫血、感冒、生理期 (月经期、早孕期) 等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当受到针刺疼痛刺激、缺氧及精神因素影响, 通过迷走神经反射, 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 外周阻力下降, 血压下降[4], 脑供血不足。
3.1.4 体位因素
不同的体位可影响人的脑部氧合量。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 血液蓄积于下肢, 回心血量减少, 影响脑部血供不足。
3.1.5 护理人员的因素
受检人员在静脉穿刺时或多或少都会有紧张的心理, 需要护理人员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精湛娴熟的操作技能, 但采血护士平均一上午接待抽血人员上百人, 工作强度大, 容易忽略受检者流露出的恐惧紧致, 不安情绪, 以至不能及时有效缓解受检者不良情绪[5]或用生硬激烈的言行刺激受检者, 容易造成受检人员的情绪波动, 促使其出现晕针现象。
3.2 护理对策
3.2.1 做好外出体检前准备工作
准备好急救物品, 如急救箱, 氧气袋, 速溶方糖等。与体检单位充分沟通, 安排身体不适或晚上值夜班者应先充分休息, 后再进行体检。提前把体检册及验单填写受检人姓名等基本信息, 让体检者到场拿到体检册后马上进行体检, 缩短受检者空腹等候的时间。
3.2.2 体检场地的准备
选择空间大、光线充足, 空气对流, 环境卫生的场地。有条件者可选空调房间。与受检单位协商提前准备好温水及休息长椅, 为抽血前和抽血后体检者提供良好休息环境。
3.2.3 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
根据个体血管的特点, 尽量选择显露明显、弹性好, 粗直的血管, 进针时绷紧皮肤, 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发现血液流入真空采血管缓慢或没有血液流出时, 应首先更换采血管排除真空泄露的情况, 切忌将针头体内来回退针, 导致皮下血肿和增加体检者的疼痛感与恐惧心理。遇血管过于纤细的体检者, 可指导其下垂穿刺肢体2~3 min[6], 使血管充盈。扎止血带避免时间过长过紧, 研究发现当扎止血带时间>1 min时, 血流速度明显较正常时减慢, 血流量减少, 易发生静脉血管扁瘪现象[7]。
3.2.4 语言交流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具备主动灵活与受检人交流沟通的语言能力, 观察其情绪和心理反应。耐心解释采血量仅占人体全部血量的0.05%左右[8], 并不会引起贫血或血压下降, 更不需要特殊营养的补充。讲解体检的项目和好处, 减轻心理负担, 尽量分散其注意力。
3.2.5 重视高危人群
对表情紧张、紧闭双眼, 上肢发抖诉有晕针、晕血史的高危人群, 可嘱其做深呼吸, 态度和蔼、耐心倾听, 热情关注体检者的心理需求[9], 转移其注意力和消除顾虑。可嘱体检者采取坐位头偏一侧伏在采血台上采血, 研究发现:正坐位采血发生晕针的几率明显高于平卧位采血及坐位头偏一侧伏在采血台上采血, 后两者发生晕针的几率无明显差别[10], 在实际工作中这种位体一方面可使受检人脑供血增加, 另一方面身体大部分重心落在采血台上, 万一发生晕厥也可减少姿势性肌张力丧失倒地引起外伤的可能。
3.2.6 加强外出体检流程的管理
为了确保外出体检有序的进行, 应与体检单位充分沟通采取错峰分批体检, 这样既不影响厂区的日常工作又缩短受检人员空腹排队轮候时间, 严格加强体检工作人员的管理, 分岗到位, 责任到人。配备急救巡查人员1名, 合理疏导分流体检人员进行体检, 避免抽血处排队等候人员过多, 维持体检秩序, 创造适宜安静的体检环境。发现晕针或其他突发情况及时进行救治。
院外健康指导论文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净化治疗的病人100例, 其中男59例, 女41例;年龄16岁~67岁;均具备较好的阅读及理解能力, 能进行正常的沟通;每周透析2次或3次, 每次透析4 h;92例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病人, 5例为人工血管内瘘病人, 3例为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低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血压, 其中6例曾发生严重并发症。
1.2 方法
科室设立健康教育护士,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利用病人每次透析治疗时间对病人的情况进行全面、持续的评估, 并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自我管理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1.3 结果
100例病人均掌握了饮食、运动及血管通路的维护知识, 并能自我有效地进行管理, 其中48例重返工作岗位, 并能坚持正常工作, 其余52例病人中41例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照顾。100例病人血压控制较为理想, 血管通路使用情况良好,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急诊透析情况。
2 健康教育
2.1 心理疏导
有研究表明,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为20%~80%[2], 以抑郁和焦虑最为常见。故应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认真倾听其诉说, 将其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 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帮助病人克服焦虑、悲观、恐惧、抗拒等心理。给病人讲解血液透析的目的、原理、过程、前景、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积极寻求家庭、社会支持, 鼓励病人多与其他病人沟通, 让透析效果好、社会功能健全的病人现身说教, 使病人正确地认识透析, 坚定其配合治疗的信心。鼓励病人回归社会, 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在劳动中体验重返社会的幸福, 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3.2 饮食指导
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每天丢失氨基酸及肽类10 g~30 g, 同时伴有各种水溶性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丢失[3]。有报道,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中轻度至中度营养不良占33%, 重度营养不良达6%~8%[4]。因此, 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制订饮食原则, 指导病人做好饮食管理十分重要。
3.2.1 补充足量的蛋白质
对于每周透析2次者, 应保证病人蛋白质的摄入量达到1.0 g/ (kg·d) ~1.2 g/ (kg·d) ;每周3次透析者, 应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达到1.2 g/ (kg·d) ~1.5 g/ (kg·d) , 以含氨基酸多的高生物效价动物蛋白质为主, 如蛋清、猪、羊、牛肉等。
3.2.2 摄入足够的热量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每天最适宜的热量供应为125 kJ~145 kJ, 其中糖类占60%~65%, 以多糖为主, 脂肪占35%~40%, 以增加干体质量, 改善机体营养不良状态。
3.2.3 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水的摄入量为前一日尿量加500 mL不显性失水, 每天盐的摄入量一般为3 g~5 g, 给病人及家属讲解过多的水分及钠盐摄入在体内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争取病人主动配合。家属给予监督, 使病人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不超过5%, 每日体质量增长不超过1 kg。
3.2.4 控制饮食中钾和磷的摄入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要补充适量的蔬菜, 严禁食入大量水果, 以避免发生高钾血症。有文献报道, 大量进食水果发生高钾血症造成严重心律失常, 致死率为1.3%~5.3%[5]。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高钾血症的危险性, 主动预防, 避免意外发生。引导病人正确饮食和烹调食物, 不用菜汤或肉汤拌饭, 蔬菜水煮3 min再炒, 超低温冷藏食品比新鲜食品含钾量少1/3。同时应避免摄入含磷高的食物, 如乳酪、优酷乳、瓜子、核桃、花生、腰果等。
3.2.5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多存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 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的缺乏, 可以适当补充。
3.3 血管通路的自我管理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必须的条件, 也是维持性透析病人的生命线, 要让病人了解血管通路的重要性, 主动掌握血管通路的日常监测和维护。
3.3.1 自体动静脉内瘘及人工血管内瘘的自我护理
在日常生活中, 应教育病人保持内瘘侧肢体的清洁, 每天温水热敷2次, 外擦喜辽妥等。保持内瘘通畅, 预防感染、出血、栓塞。教会病人对内瘘的监护方法, 每日对内瘘进行检查, 包括触诊检查有无震颤, 也可用听诊检查有无杂音, 一旦内瘘血管有变化, 能争取时间及时处理, 可有效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3.3.2 中心静脉置管的自我护理
对中心静脉置管的病人应每日检查置管部位有无渗血、局部分泌物等, 每天更换敷料1次, 妥善固定导管。洗脸、洗头、洗澡时注意保护置管处, 如有潮湿, 立即更换敷料, 防止并发感染。有研究表明, 与单独使用纱布相比, 局部使用10%的聚维酮碘软膏可以明显降低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率和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次数;与单独使用聚维酮碘相比, 出口处使用聚维酮碘后再应用2%莫匹罗星, 可以降低出口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率和细菌定植, 同时也降低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的发生率[6]。
3.4 用药指导
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所使用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用法及注意事项, 强调要遵医嘱用药。重视并发症的防治, 合理应用降压药, 对透析过程中血压波动较大或经常发生低血压的病人, 应遵医嘱透析前停服降压药, 并积极应用改善血管反应性药物。规范合理应用铁剂、钙剂, 口服铁剂应在餐后服用, 减少胃肠道刺激, 服用铁剂后出现黑便, 注意与上消化道出血鉴别;补钙药应含服或嚼服;磷结合剂研碎后进餐时与食物同服才会有效果;参照血清钙、磷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合理补充维生素D;规范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3.5 运动指导
大部分病人对运动知识缺乏了解, 害怕运动会加重病情或运动量过大, 应向病人详细讲明锻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益处, 可以使肌肉状况正常化, 改善肌纤维代谢, 增强需氧运动耐力和肌力, 如步行能产生许多健康效应, 如保持体质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量以及降低血压, 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危险, 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有效改善活动耐力等[7]。根据病人自身的情况决定运动的种类、强度及持续运动的时间, 进行个性化有氧运动, 如散步、体操、打太极拳等。同时应避免劳累, 指导病人掌握适当的运动强度, 以运动结束后无明显的心悸、胸闷、憋气为原则, 当有明显的水肿及血压升高时, 要注意卧床休息, 每次运动前先测血压、脉搏, 看其是否适合运动。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可鼓励其像健康者一样生活和工作, 努力使其从“透析者”变为“透析劳动者”, 以充分感受生活的乐趣[2]。
3.6 并发症的自我管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容易发生各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的处理是否及时得当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 加强并发症的管理至关重要。
3.6.1 高钾血症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高钾血症的危险性, 主动从饮食上预防, 让他们了解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让他们知道透析病人高钾血症的治疗最有效手段是血液透析, 争取尽快到医院救治。
3.6.2 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主要与病人进食过多水分有关, 应该让病人和家属了解其危害, 使病人在非透析日主动配合, 减少水分摄入, 控制体质量。
3.6.3 高血压
慢性肾衰竭病人高血压发生率很高, 本组病人中绝大部分病人有高血压。血压控制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应告知病人长期高血压可使心室肥厚、心脏扩大, 出现心功能不全, 甚至高血压脑病或脑出血, 使病人认识到控制血压的重要性, 鼓励病人做好院外自我监测血压并记录, 每天3次, 如血压过高或波动过大, 需要1 h监测1次, 必要时立即就医, 医生通过查看血压记录, 了解血压动态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小结
知识改变信念, 信念影响行为。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病人开展一对一的健康教育, 使其掌握对自身疾病和维持良好身体状态的必要知识, 可显著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 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摘要:从心理、饮食、用药、运动、并发症方面对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结果病人健康知识的接受度为100%, 有48例病人重返工作岗位, 其余52例病人中41例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照顾, 所有病人血压控制较为理想, 血管通路使用情况良好,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急诊透析情况。
关键词: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健康教育,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64.
[2]吴鹏, 来玉民, 刘妮妮.综合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5) :34-35.
[3]王海燕.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539.
[4]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051-1054.
[5]刘润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钾水平的波动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肾脏病杂志, 1992, 8 (3) :134-136.
[6]马靓, 张立元, 许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 :85-88.
院外健康指导论文 篇8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调查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心内科72例冠心病患者资料, 为方便指导及确实保证对每位患者资料能系统、完整的收集, 仅统计我院周围约一公里内的冠心病患者的资料。其中仅行药物治疗28例为A组, 男16例, 女12例;年龄55~76岁;文化程度:文盲12例, 小学10例, 初中6例;稳定型心绞痛1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7例, 急性心肌梗死5例。行药物治疗并辅以个体化院外指导44例为B组, 男25例, 女19例;年龄54~79岁;文化程度:文盲19例, 小学16例, 初中9例;稳定型心绞痛2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 急性心肌梗死3例。
1.2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根据具体病情给予硝酸脂类、B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压药物中的一种或联合用药, 每位患者每月行相关检查一次, 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种类或用量。
B组患者同时辅以院外指导: (1) 在院周边固定一康复锻炼场所, 鼓励患者每天来此锻炼及开展相关活动, 根据不同的爱好增加相关的娱乐设施, 并有我科专人负责相关指导; (2) 饮食、起居指导; (3) 心理指导; (4) 促进病友间的交流; (5) 减少或避免不良的生活嗜好; (6) 药物辅助治疗; (7) 家庭辅助。
1.3 观察指标
最后一次复查时的血常规、心肌酶谱、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监测、心电图, 1年中心绞痛发生次数, 最末一次两组患者所能耐受步行的最远距离, 1年中的死亡率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方差表示, 两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两组中A组1年死亡3例, B组死亡0例, 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χ2=4.919, P=0.027) 。A组中1年内8例出现心衰, B组中4例发生心衰, 两组间心衰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 (χ2=4.675, P=0.031) 。A组中1年内5例出现心肌梗死, B组中3例发生心肌梗死, 两组间心肌梗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χ2=2.111, P=0.146) 。A组中常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者8例, 1年后未见明显改善, 其中3例死亡;B组中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者12例, 1年后有7例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或消失, 无1例死亡;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指导内容的接收能力较强, 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依从性较好。
2.2 两组间部分指标间的比较
血常规部分指标、心肌酶谱、血糖、高密度脂蛋白 (HDL ̄C) 等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低密度脂蛋白 (LDL ̄C) 、甘油三脂 (TG) 、胆固醇 (TC) 、所能耐受步行的最远距离、1年中心绞痛发生的次数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见附表。
3 讨论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其病因是各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通道狭窄, 造成心肌缺血缺氧而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据统计, 随着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工作压力的变化, 冠心病有年轻化的趋势。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冠心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虽然药物治疗取得举足轻重的发展, 但死亡率仍然较高。
注:RBC:红细胞计数;HGB:血红蛋白;PLT:血小板;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 ̄C:高密度脂蛋白;LDL ̄C:低密度脂蛋白;LDH:乳酸脱氢酶;AST:谷草转氨酶;CK:肌酸激酶
心脏康复是指综合运用医学和相关学科的方法, 通过有处方的运动锻炼、积极干预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及心理、营养、职业和社会咨询指导等手段, 帮助心脏病患者缓解症状, 改善心血管功能, 稳定、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展进程, 降低复发率、病死率。
根据这个理念, 结合患者具体的情况,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相应的辅助指导: (1) 组织患者在正确的指导下参加适当的集体活动。适当运动能改善冠脉血流, 改善心肌血管侧支循环, 增加心肌供氧;降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提高心血管工作效率和冠脉血流的储备能力, 增加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容量, 增加肌力, 运动降低儿茶酚胺水平和减少肾上腺素分泌, 可使心律失常发生的易感性降低, 从而避免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要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化、持之以恒化、兴趣化的原则; (2) 饮食、起居指导。饮食应根据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合理选择和搭配。宜选择清淡、低胆固醇、低脂、低糖、低热量、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的食物, 并合理补充蛋白及微量元素, 适当吃些水果, 养成按时排大小便的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 (3) 心理指导。心理康复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 老年人一旦患病极易产生孤独、寂寞、焦躁不安、易怒、多疑等心理反应, 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使动脉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 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1,2]。用合理的心理疏导如说理疏导法、暗示疗法、自我控制疗法、松驰疗法, 可减少或避免患者出现上述症状; (4) 促进病友间的交流。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如心理压抑等状况, 避免孤独感, 特别是单身老人尤为显著;增进经验的交流,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5) 减少或避免不良的生活嗜好。有吸烟或嗜酒的患者, 要戒烟。吸烟能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3];避免过量饮酒, 大量饮酒可增加心脏负担, 直接损害心肌和血管内壁, 造成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抑制脂蛋白脂酶, LDL ̄C代谢障碍, 甘油三酯上升,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6) 保持二便通畅。老年男性患者排尿困难者可给予药物或手术治疗, 切勿过于用力, 以免诱发心绞痛。便秘患者可适当给予导泻, 切勿过于用力, 用力排便可使心率增快, 回心血量增加, 心脏负荷过重而加重心肌缺血和耗氧, 可导致心绞痛或心律失常; (7) 辅以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服用降压药物, 应尽量使舒张压控制在80~90mmHg, 降低心肌的梗死率[4]。过于焦虑或精神紧张的患者可适当给予多虑平, 减少由于神经兴奋造成的儿茶酚胺分泌过量, 诱发冠脉痉挛, 加重心肌缺氧。
虽然两组患者均经合理的药物治疗, 但末次测得的LDL ̄C、TC、TG有统计学差异, 高脂血症可损伤内皮细胞膜结构, 使膜通透性、膜酶和受体发生改变。脂质浸润,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尤其是LDL ̄C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物质。降低LDL ̄C、TC能预防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使冠心病病死率降低, 所以按时、规则、适量服药十分重要。正确的辅导能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大大提高治疗效果。从数据显示, 合理的院外指导, 能减少或避免临床事件的发生。同时增加心肌耐受能力,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在心理、生理、社会功能等方面重新获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理想状态, 使心脏病患者重新融入到和谐的社会。
我们的方案处于初始研究阶段, 存在许多不足, 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不断更新, 为冠心病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摘要:收治老年内科冠心病患者72例, 其中单纯药物治疗28例, 药物加辅助院外指导治疗44例。对最后一次复查时的血常规、心肌酶谱、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监测、心电图、1年中心绞痛发生的次数、最末一次两组患者所能耐受步行的最远距离、1年中的死亡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两组间1年内死亡率、心衰发生率、疼痛次数、能耐受步行最远距离、最后一次检查的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指标有统计学差异。心肌酶谱、血常规等指标以及1年中心衰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合理的院外指导能减少冠心病患者心衰发生率及死亡率, 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院外指导,心脏康复
参考文献
[1]陆丽娜, 袁国裕.冠心病并发焦虑症加用多虑平疗效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1, 11 (5) :409-410.
[2]董秋棉.稳心颗粒与谷维素联合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09, 31 (10) :1216.
[3]胡大一, 丁荣晶, 付媛媛, 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吸烟现状及简单戒烟干预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华内科杂志, 2010, 49 (1) :32-34.
院外健康指导论文 篇9
【关键词】延伸护理 糖尿病 院外
糖尿病作为一慢性、终生性疾病,其大部分时间的治疗和护理均在院外进行,即在家里进行,因此患者出院后的延伸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延伸护理简而言之即患者出院后在院外实施的护理,本文就延伸护理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53.6岁,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WHO标准中糖尿病诊断相关标准,病程3~20年不等,平均病程9.6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延伸护理,对照组仅给予院内护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给予相同的治疗和护理,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的健康宣教、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干预以及指导并教会患者血糖监测的基本方法等。而观察组30例患者在出院后继续实施护理,即给予延伸护理,主要方法:在出院时建立患者个人健康档案,并发放联系卡,责任护士随时电话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并对患者进行上门随访。上门随访的时间一般安排是在出院后的一周内随访一次,以后每月随访一次,若有特殊情况可根据需要安排随访时间和次数;电话随访的时间安排是每两周一次。电话随访的内容包括:①全面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生活状态,包括是否严格控制饮食、坚持运动锻炼、是否遵医嘱用药以及是否真正做到有效监测血糖等;②进一步加强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自我血糖监测重要性、必要性的健康宣教,可通过询问患者当天的饮食情况给予一定的指导,教会患者使用糖尿病血糖监测登记表,并告知患者及时检测、准确记录血糖的重要性,并可告知患者可按时间制定成册,复诊时随身携带[1];③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特别是对于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密切询问是否有低血糖的不良反应出现,并告知患者预防低血糖的方法;④在与患者电话交流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身份地位、文化程度等做到个性化交流,避免千篇一律,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以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1.3观察指标
观察组给予5个月的延伸护理后,对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情况以及再入院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其中空腹血糖(FBG)达标指标4.4~6.1mmol/L,餐后2h血糖(2hBG)达标指标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以小于6.5%为治疗达标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资料,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FBG、2hBG和HbAlc达标率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情况比较[n(%)]
2.2对两组患者再入院率比较 研究期间,观察组无1例(0)患者再次入院,对照组6例(20.0%)患者因低血糖、酮症酸重度、乏力等不适再次入院接受治疗,两组再次入院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延伸护理是近年来提倡的一种人性化护理模式,在疾病的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本质实际上是一种健康管理[2]。延伸护理的意义在于可以使住院患者的院内教育和院外教育成为一个联系追踪的过程,且在出院后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的最新进展,以更好的控制疾病的发展,同时延伸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患者预后,这点在糖尿病患者中尤为重要。且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完全取决于医生的医疗水平及药物应用,而是更多的依赖于患者主观能动性[3]。从本组资料结果可以看出,实施延伸护理的观察组其在提高血糖达标率,降低再次入院的发生率方面均具有明显作用,且与仅给予院内护理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总之,延伸护理模式在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应用中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可以更好的促进患者健康,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颖.电话随访在院外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12(23):121-122.
[2]吴华颖,董杰,谭亚萍,等.延伸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8(4):110-111.
[3]吴丽琴,陈育群,姚水洪.糖尿病管理中心在院外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与康复,2009,8(2):144-145.
院外健康指导论文 篇10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短信息
运动、饮食与药物治疗、定期监测及自我管理教育是目前综合治疗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 共同遵循的原则, 其中自我管理教育是有效控制DM的关键措施之一。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等形式是国内常采用的教育方式, 而国外多利用电视及网络等方式进行自我管理教育[1,2]。本研究利用短信息平台对我院内分泌科治疗后出院的51例初诊DM病人, 采取短信息方式强化和延续院内健康教育, 旨在探讨该教育方式在提高DM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1月我院内分泌科治疗后出院的102例初诊2型DM病人, 均符合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制订的DM诊断标准;男58例, 女44例;年龄31岁~54岁 (41.37岁±7.13岁) ;受教育程度:初中42例, 高中或中专30例, 大专19例, 本科及以上11例。将102例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 两组病人均无语言障碍、无慢性并发症、无精神疾病史和家族史。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住院期间均采用专家讲座、视频课堂、小组讨论、食物模具和快乐厨房等有关DM的系统健康教育。出院时由专人负责与病人签订知情同意书, 登记病人的一般资料并进行出院指导, 强化健康宣教, 发放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等内容的健康教育手册。对照组采用电话随访, 每月1次。观察组告知病人研究小组会定期发送短消息, 院外治疗过程中有问题可以回复短信互动。具体措施:①由3名专科知识及沟通能力较强的内分泌科护士组成健康教育短信息小组, 负责发送已编写好的教育内容或提醒信息, 发送短信息的时间为18:00~20:30, 出院后第1周发送3次~5次, 第2周发送2次~4次, 以后每周1次或2次, 共6个月[3]。②短信息内容包括坚持糖尿病饮食与规律运动, 严格遵照医嘱长期规律使用降糖药物, 定期自我监测血糖值及低血糖与高血糖的自我管理等内容。通过短信息提醒病人定期复诊, 一般血糖稳定者可每月1次, 血糖控制不佳者或调整药物期间可1周~2周1次。复诊时与本研究小组联系, 由专人负责以提问方式对病人关于DM知识掌握情况和遵医行为进行考核与评估, 并详细记录[4]。③每次发送短信息的内容和病人的反馈信息由专人负责及时记录, 根据反馈信息分析病人的需求, 对病人反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发送教育内容或提醒信息[5]。④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 短信息内容亦有所针对性, 如对于经常忘记服药者可在服药前通过短信息给予提醒;对于不规律运动者, 可根据病人的运动时间给予短信息提醒等;在节假日或病人生日时可群发或单独发送短信息给予问候, 加强护患联系;对有特殊情况 (如3次短信息未回复者) 的病人可定期电话随访或家庭访视[6]。
1.2.2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2.2. 1 DM知识掌握情况
6个月后采用本小组设计的“糖尿病知识评价问卷”从DM基础知识、饮食、运动、用药及血糖监测5方面评价两组病人对DM知识的掌握情况, 满分100分, ≥80分为优, 7 0分~7 9分为良, 6 0分~6 9分为一般, <6 0分为差。
1.2.2. 2 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6个月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从饮食、运动、用药、自我监测及定期复查5方面评价两组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1.2.2. 3 自我管理能力评价
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 (diabetes self efficacy scale, DSES) [7]从饮食控制、规律运动、按医嘱服药、监测血糖、高或低血糖处理及足部护理6方面评价DM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满分120分, 得分越高提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1.2.2. 4 实验室检查指标
6个月后测定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例 (%)
分
3 讨论
DM是一种病程长、并发症发生相对较缓慢的全身代谢性疾病, 需要多种综合措施的长期治疗, 因而常导致DM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较低。文献报道, DM病人对治疗依从性的良好率仅为5.69%~36.21%[6]。健康教育是DM的综合治疗5项基本措施的关键措施之一[8], 是一种利用行为干预及信息传播等方式, 帮助病人个人或者群体掌握疾病相关知识, 树立健康观念, 自愿采取有助于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 通过健康教育加强DM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改变其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 是对DM病人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2,4]。
DM初诊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求知欲较强, 而且住院期间其社会活动较少、精力集中。通过系统健康教育, 病人可基本掌握DM的相关知识, 懂得了饮食、运动等行为对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本研究中两组病人出院时的DSES评分为104.36分±5.76分和103.52分±6.02分, 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文献报道一致[4]。提示两组病人住院期间经过系统健康教育, 出院时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强。DM需终身治疗, 因此DM的健康教育亦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2], 但按照遗忘规律, 病人出院后一定时期内对住院期间短暂健康教育的内容会有不同程度的遗忘, 其自我管理能力必然会随之降低而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 通过定期随访等形式及时补充病人遗忘的健康知识是非常有效的院外健康教育形式, 不仅可督促病人坚持治疗, 而且能及时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 以提高DM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减少或延缓并发症发生, 提高其生活质量[4,9]。
目前, 电话随访与社区家庭随访是国内对病人进行院外随访及健康教育两种主要方式, 但由于被随访者有时不方便接听电话等因素限制了电话随访的实施, 而医护人员的人力资源缺乏导致社区随访实施困难。手机作为日常便携通讯设备已经普及到每个人, 利用短信息平台发送短信方便、快捷, 避免了上述随访方法的缺陷。对普遍性的健康教育通知及温馨提醒等内容可以事先编写好, 定期发送即可。针对个性化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的发送, 不仅实现健康教育, 而且可以与病人互动、讨论, 而且通过短信息发送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有针对性治疗指导等, 便于存储和随时查看阅读。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不便阅读者, 便于家属将健康教育内容告知病人, 因此, 短信息健康教育的形式更易于病人接受[9,10,11]。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短信息方法进行院外健康教育, 结果显示6个月后病人的DM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对治疗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稳定,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DSES评分为84.58分±4.36分, 较出院时降低, 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4分±4.13分, 与文献报道一致[4,6,12]。提示健康教育短信息有利于提高DM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改变生活方式, 配合治疗。
【院外健康指导论文】推荐阅读:
院外指导10-20
院外治疗08-15
院外管理08-28
PICC院外维护07-21
院外延续性护理06-22
院外专家会诊制度07-04
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治疗11-25
医院院外行风监督员座谈会满意度评价调查汇总及改进措施08-31
健康运动论文运动与健康论07-07
健康食堂论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