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指导

2024-10-20

院外指导(精选9篇)

院外指导 篇1

社区儿童保健是对儿童进行整体、连续的健康管理, 研究儿童时期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和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1]。我院新型儿童保健是在我国香港专家的帮助下开展的一套全新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儿童保健服务, 特别加强了对早产儿的院外喂养指导和管理。通过对78例早产儿进行定期检查、评估, 并从奶类选择、喂养技巧、辅食添加等方面给予正确指导,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检查和评估

1.1.1 检查时间

早产儿保健采取预约形式, 由社区护士上门探访时预约产妇及婴儿42 d回院检查, 6个月前每隔1个月检查1次, 6个月后每隔2个月检查1次, 1岁后每隔3个月检查1次至3岁。

1.1.2 检查内容

基础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胸围、五官、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四肢活动、生殖器官、淋巴检查等。智能测试 (丹佛智能测试法) :包括大小肌肉、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等。

1.1.3 评估

生长发育评估参照男女婴生长发育图表 (国际标准) 。通过身高、体重、头围。再结合早产婴儿的年龄, 评估早产儿在100例同年龄、性别的早产儿中所占的百分比。早产儿的身高、体重、头围在3%~97%线范围内属正常。早产儿的年龄计算方法:2岁内的早产儿年龄=实际年龄-早产天数, 2岁后不必减早产天数[2]。

1.2 喂养指导

根据检查评估每位早产儿的营养状况、体格发育、智能等的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喂养指导, 定期举办亲子讲座, 免费电话咨询及发放宣传单。

1.2.1 指导正确选择乳类

目前很多家长在早产儿出院后即转为未经强化的母乳或足月配方奶喂养, 这种营养方案不能填补早产儿生后早期在能量和蛋白质方面的累计缺失, 不能满足早产儿追赶性生长的需求[3]。在指导早产儿的母亲进行母乳喂养的同时, 还要根据早产儿个体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指导家长选择母乳强化剂或早产儿配方奶作为过渡。当早产儿纠正月龄4个月~6个月且身高、体重、头围达到相当月龄的25%时, 指导转足月婴儿配方奶粉喂养。

1.2.2 指导正确的喂食次数和时间

刚出院回到家的早产儿, 前2 d~3 d内, 指导每餐的喂食量先维持在医院时的原量不必增加, 到早产儿适应家里的环境后再逐渐加量, 餐多量少及间断式喂养 (每吸食1 min, 指导母亲将乳头或奶瓶抽出口腔, 让早产儿顺顺呼吸约10 s, 然后再继续喂食) 的喂食方式, 可减少吐奶发生及呼吸上的压迫, 指导按需喂食。

1.2.3 指导选择合格的奶瓶及消毒奶瓶的方法, 指导正确的配奶方法。

因为我县部分家长由于文化水平较低, 加上经济困难, 往往选择一些平价的奶瓶, 消毒奶瓶及配奶方法不正确:如配奶的水温过高、没有定期进行奶瓶消毒, 影响早产儿的健康和发育, 所以, 选择合格的奶瓶及消毒奶瓶的方法, 指导正确的配奶方法非常重要。

1.2.4 指导正确适时添加辅食

随着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素的需要量增加, 仅靠母乳或牛乳不能供给所需要的营养素。当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 身高、体重、头围达到相当月龄的25%时, 指导家长开始给早产儿添加乳制品以外的辅食及食物的合理搭配、调味品的添加原则, 对于生长发育指标达不到相当月龄的早产儿指导家长推迟添加奶类外的辅食。

1.2.5 举办亲子讲座、免费电话咨询及发放宣传单

内容有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日常照顾、帮助早产儿的智能发展等, 为早产儿的家长提供喂养育儿知识, 让家长能够互相支持。

2 结果

喂养指导前, 78例早产儿在42 d复诊时生长发育指标 (身高、体重、头围) 均低于实际月龄的10%以下。喂养指导后, 6个月内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达到相当月龄的25%以上有 73例, 家长对早产儿的喂养知识掌握率也从61.0%提高到97.3%。

3 小结

近年来, 早产儿发生率不断增加。如何为早产儿提供针对性的院外营养支持及喂养方案, 帮助早产儿在追赶性生长期的营养需求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界高度关注的话题。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新型儿童保健服务, 加强对早产儿的院外喂养指导和管理, 解决家长对早产儿院外喂养的难题, 尽早使早产儿回到既定的生长轨道上来, 促进早产儿体能及智能的发展, 为早产儿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儿童保健对早产儿的院外喂养指导。[方法]对78例早产儿进行定期检查、评估, 并从奶类选择、喂养技巧、辅食添加等方面给予正确指导。[结果]78例早产儿在42d复诊时生长发育指标 (身高、体重、头围) 均低于实际月龄的10%以下;喂养指导后, 6个月内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达到相当月龄的25%以上有73例, 家长对早产儿的喂养知识掌握率也从61.0%提高到97.3%。[结论]通过对家长的喂养指导, 增强家长的科学喂养知识, 有利于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早产儿,儿童保健,喂养指导

参考文献

[1]林菊英.社区护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62.

[2]彭刚艺, 林崇绥.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56.

[3]王丹华.重视早产儿出院后的营养管理[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9, 24 (3) :133-135.

“院外游说”不失为有益尝试 篇2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怀有深重的误解与歧视,使得他们在就业、入学、任职等方面的权利屡屡遭到侵犯。2003年1月,浙江大学生周一超报名参加嘉兴秀州区公务员录用考试,因体检查出乙肝三系“小三阳”,按有关规定被视为体检不合格而未被录用,周激愤之下,持刀闯入秀州区政府杀死一人、杀伤一人。这起轰动全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泄愤杀人”悲剧,暴露了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社会歧视之下的愤懑心态与生存困境,同时也促使许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痛定思痛,认识到要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只能走理性维权之路,而绝不能采取周一超那样的极端手段。陆军等乙肝病毒携带者通过“院外游说”影响全国人大代表,以此推动乙肝病毒携带者权利保护的立法进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促成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院外游说”是西方国家议会民主的产物——上周的《南方周末》刚好有另一篇报道,介绍美国华盛顿的游说业十分发达,有一批“向客户收费,然后为维护客户利益,影响美国国会议员和政府高官”的游说公司,“这些公司能量巨大,经常对美国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其客户包括国内的利益集团,如大型石油公司,军火公司,行业协会,也还包括国外政府、机构等”,中国政府也开始重视与这些游说公司进行合作,以更好地开展对美外交活动。

本来,西方国家的议员是选民的代表,获得选民的“授权”从事议会政治活动,但由于大多数选民没有时间和能力直接与议员打交道,于是职业游说公司应运而生,在选民和议员的“授权——代理”关系中间,再增加了一层“授权——代理”的关系。中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没有采取这种繁复的模式(中国也没有游说公司),而是直接与全国人大代表发生关系,通过对全国人大代表施加影响,协助全国人大代表起草、整理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建议、提案(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戏称,这是在给全国人大代表“输送炮弹”),人大代表再将建议、提案提交到全国人大,争取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维权要求体现在全国人大的立法活动之中。与西方国家的游说公司相比,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院外游说”活动起步较晚,水平也不够“专业”,但他们的努力,显示了公民参与立法的一种新动向,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关于公民参与立法的规定,主要有法律法规草案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要逐步增加向社会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的数量,扩大征求意见的范围,完善征求意见的形式,认真研究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吸收到立法过程当中,等等。近年来,公民参与立法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如重庆市12名律师独立起草《重庆物业管理条例》并获该市人大审议通过,天津市律师协会受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委托起草《天津市地方立法听证办法(草案)》;由律师、法学家和其他人士协助人大代表撰写议案、起草立法建议稿,由人大代表将议案和立法建议稿提交人大机关履行法定程序,则正在成为一种公民“院外游说”以更直接地参与立法的新途径。

人大是国家和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除了制定法律的职能,还肩负着对政府、检察院和法院“一府两院”进行监督的职能,故此,“院外游说”除了是公民参与立法的实践,还应当是公民参与监督的实践。在中国国情下,“一府两院”对于普通公民往往具有明显的强势地位,这使得普通公民要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无论从程序还是内容上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这个时候,公民可以借鉴乙肝病毒携带者以“院外游说”参与立法的经验,通过与人大代表加强联系并向他们施加影响,通过人大代表的“杠杆”和人大机关的“平台”,借助人大的力量实现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事实表明,有了人大代表和人大机关的“撑腰”,公民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实际效果将大不一样。

人大代表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理当对公民负责,为公民维权效力。在人大代表和公民的关系中,有时需要人大代表主动向公民靠拢,有时则需要公民主动向人大代表“输送炮弹”——人大代表是少数,普通公民是多数,仅以数量而论,公民更应当主动向人大代表“输送炮弹”,而不是坐等人大代表前来寻求“炮弹”。公民既然选出了人大代表,就应当把人大代表的力量用好用足,而且公民直接或间接掌握着人大代表的选票,所以不必担心某个人大代表“不好用”或“不为所用”……

民主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院外游說”也不是西方议会民主的专利。中国公民的“院外游说”活动,就这样稳健地推动着中国的民主进程,其取得的初步成效令人欣慰,其未来的走向更令人期待。

院外指导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1年1—12月出院的120例糖尿患者, 其中1型糖尿病人18例, 2型糖尿病人102例, 男性74例, 年龄在16~67岁, 病程3~22年。女性46例, 年龄在10~70岁, 病程1~18年。

1.2 方法

将出院后的120例糖尿病患者, 集中在社区进行定期健康指导、电话随访或来院接受指导。采用方式:语言教育、文字教育、示范教育3种。指导内容如下。

1.2.1 健康宣教

(1) 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I、II型糖尿病的区别等, 让病人和家属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使之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2) 如何合理的控制饮食, 恰当的运动和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3) 指导病人掌握血糖的正常值和血糖、尿糖、血压、体重指数监测方法; (4) 教导病人外出随身携带识别卡, 以便发生紧急情况及时处理。

1.2.2 饮食宣导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饮食治疗的目的:维持理想体重, 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 使血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病人出院后, 因没有医务人员的监督, 不能严格的执行医嘱, 有效的控制饮食, 使血糖值不能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病情反复, 长期如此可导致病情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因此, 控制饮食中的糖、脂肪的摄入是控制血糖的关键。针对病人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对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要控制总热量, 少量多餐, 了解饮食量和用药量之间的关系, 当饮食量少时要适时调整药物用量[2]。并根据活动量增加饮食量和餐次, 以减轻胰岛负担, 维持正常生活。

1.2.3 运动

运动能有效地降低血液中血糖的浓度。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力、病情以及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制定适合病人个体化的运动处方, 写出运动时间、运动强度, 让病人循序渐进, 长期坚持。

1.2.4 心理指导

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疾病, 一旦发病, 难以治愈, 由于患者长期受疾病的困扰, 会出现低落、悲观等负性情绪, 易引起血糖波动[3], 部分患者担心对应用胰岛素会产生终生依赖, 对以后生活造成不便, 拒绝使用甚至放弃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了解病人的心理、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根据病人文化层次、社会地位、认知能力不同, 进行恰当的健康教育, 以解决病人的情感障碍,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使被动治疗变为主动治疗[4]。同时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得到家属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加上病人持久的遵医行为, 方可控制病人的病情, 降低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1.2.5 掌握血糖的测量方法

指导患者掌握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正常值, 末梢血糖的监测方法及血糖仪出现故障的排除方法, 每次血糖监测量后准确记录的重要性。因血糖水平是判断糖尿病治疗情况的直接有效的指标, 可及时为调整药物剂量和饮食提供依据。指导病人定期复诊, 每2~3个月到医院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每6~12个月检查尿微量蛋白和眼底情况, 每年全身检查1次, 以便尽早防治慢性并发症。

1.2.6 合理用药指导

向患者讲解其口服的降糖药和中药汤剂的注意事项, 不要自行改药或停药, 注射的胰岛素的病人及家属正确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方法, 严格无菌操作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防肌肉萎缩。

1.2.7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病人及家属必须熟悉糖尿病中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发生时, 如, 低血糖反应、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的主要临床表现, 观察方法及处理措施, 强调糖尿病的可防可治性,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或就诊, 不可延误治疗时机并指导病人掌握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知识。糖尿病人皮肤感染不易愈合, 日常生活应注意皮肤的清洁, 有轻微创伤及时到医院处理, 避免严重感染。

2 结果

实施院外健康指导, 有利于病人遵医行为的实施, 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其中110例 (占92%) 糖尿病患者在院外健康指导下, 合理饮食和运动, 定期测量血糖, 遵医服药, 定期体检, 治疗效果良好。10例 (占8%) 患者不能认真执行健康指导意见, 治疗效果欠佳。

3 讨论

糖尿病已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的患病率已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临床上常看到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知识缺乏, 对疾病的早期症状不了解, 即使发病也不知道, 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致使疾病的并发症发生和发展,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预后, 甚至致残或早亡。因此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通过把健康指导由住院病人延伸至院外, 对出院的120例糖尿病患者继续跟踪、监督和健康指导, 使病人普遍认识到了糖尿病教育的意义和患者坚持遵医行为的重要性, 真正认识到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意义, 充分调动了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自我护理, 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 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综合上述, 通过对院外糖尿病患者继续跟踪、监督和健康指导, 规范了病人的不良生活行为, 使病人能够在院外严格遵医行为, 遵医服药, 科学饮食, 有效运动, 定期进行血糖、尿糖检测, 定期体检, 达到了自我保健, 防治疾病的目的,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糖尿病的院外健康指导有很重要的意义, 普及糖尿病知识即糖尿病教育是有效的推进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方法[5], 可广泛应用于社区的健康教育, 使更多病人受益。

摘要:目的 调查健康指导在院外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该院2011年1—12月份出院的120例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院外健康指导后的调查分析。结果 其中110例 (占92%) 糖尿病患者在院外健康指导下, 合理饮食和运动, 定期测量血糖, 遵医服药, 定期体检, 治疗效果良好。10例 (占8%) 患者不能认真执行健康指导意见, 治疗效果欠佳。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实行院外健康指导, 能有效的控制病情,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院外健康指导,效果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13.

[2]王凤英.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反应原因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9) :1436-1438.

[3]陈朝晖, 张梅.糖尿病运动疗法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 22 (3) :280-282.

[4]王兰, 袁丽.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及干预[J].护理研究, 2005, 19 (5A) :760-762.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外抢救护理体会 篇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7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发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因素以及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院120急救中心自2005年10月-2008年10月,共院外救护急性心肌梗死76例,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35~80岁,平均58岁,其中老人居多。因此,加强院外急救护理,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抢救和护理至关重要,现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外救护体会介绍如下:

1院外的现场争救

1.1接到120急救电话后,立即出动,奔赴抢救现场,同时携带好抢救所需药品、器械包括心电图、便携式氧气带、18类抢救药品、吸痰器等,对病人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抢救。

1.2了解病情、询问病史。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一般在饱餐、睡眠和便后及情绪激动时易发病。当发现异常,确定为急性心肌梗死时要立即制动,就地进行抢救,立即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药物,必要时给予5%葡萄糖500ml+硝酸甘油10mg静脉滴注,注意滴速10~20滴/min,最快不超过30滴,同时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经。

1.3及时给予氧气吸入: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给予持续或间断吸氧,以改善心肌缺氧状态,避免梗死面积的扩大。

1.4镇静止痛:急性心肌梗死剧烈疼痛时,常伴有烦燥不安。精神紧张,恐惧感,致使缺氧进一步加重,应给予杜冷丁50~10mg肌肉注射,同时给予镇静剂,如安定等,并注意用药后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心率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协助医生抢救。

2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因发病急、病情危重,往往有焦慮、恐惧心理,同时对家人和医护人员又有被动依赖心理。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患者心理活动。因此,我们要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端正的仪表举止,沉着冷静的情绪,娴熟精湛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转送过程中的护理

3.1在转送前向医院联系,请求院内接迎人员做好必要的抢救、检查准备。病人取舒适卧位,尽量避免振动、巅波,保持呼吸道通畅。

3.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抢救。

3.3转送途中争分夺秒,以最快的速度、最捷径的道路平安护送病人到医院,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抢救。

4做好健康教育

院外指导 篇5

关键词:心脏骤停,旁观者心肺复苏,调度电话指导

心脏骤停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世界的很多地区仍是死亡的首要原因。在美国和加拿大,院外心脏骤停的年发生率估计在55人/10万(我国为42人/10万),导致每年超过173000个心脏骤停发生(我国为544000),院外心脏骤停的整体存活率很少超过5%(我国不足1%),旁观者心肺复苏与存活率提高相关:一位心脏骤停患者在接受了旁观者给出的心肺复苏后有4倍的可能性存活下来。不幸的是,在过去的十年里,旁观者心肺复苏率仍然很低,很少超过20%(青浦地区为5%)。过去已有多种尝试来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率,包括组织公众心肺复苏培训活动;对曾患心脏疾病患者家属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等,但都没有成功地显著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旁观者心肺复苏率或存活率。而调度指导的心肺复苏被证明能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率。那么在中国这一旁观者心肺复苏率低的地区,开展调度指导心肺复苏可能是我们努力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率的一条捷径[1]。本文对急救科收到的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124例,分析调度电话指导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现将研究过程与结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中心急救科2008年6月~2013年4月接收到的心脏骤停患者124例,均由在场旁观两人以上确认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入院后诊断为有发生心脏骤停事件的高危疾病。其中观察组84例,男51例,女33例,年龄31~77(54±4.6)岁;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39~72(53±4.2)岁。两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病因主要有:缺O2、低血糖/高血糖、低血容量、低温或体温过高、药物、电解质异常、血管栓塞、肺栓塞、心包填塞、哮喘、气胸,及其他不明原因。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及病程,救护车到达时间如下表1所示,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方法

收到两组患者的急救请求后,调度员立即电话通知急救人员出动救护。同时在情况允许的时候给予在场围观人员进行调度电话指导其进行心肺复苏。接收到电话指导心肺复苏的为观察组,未能接受调度电话指导治疗的对照组。

1.2.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对于在场人员与调度电话接线员之间,我们要求在场围观人员用电话与接线员进行交流,接线员提示围观人员按照心肺复苏的标准步骤:(1)判断有无意识;(2)检查呼吸;(3)呼救;(4)判断脉搏;(5)松解领带进行胸外心脏按压;(6)打开气道;(7)人工呼吸;对照组:对于由于围观人员因为某种原因没能进行调度电话指导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以尽快出动急救车为原则,车内准备齐全的药物,配备专业知识过硬的医护人员。急救车到场后严格按照2010年的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给氧,建立静脉通道,使用肾上腺素,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到场时病人心律仍未恢复,及时进行电除颤。如就地抢救30min情况没有好转的,在抢救的同时送往医院。

1.3 诊断标准

院外心脏骤停事件的诊断标准较为复杂,本研究人员以临床症状为主要诊断标准。诊断标准:(1)患者突然意识丧失,一般以一手拍喊病人断定意识是否存在;(2)大动脉搏动消失,同时另一手触其颈动脉以了解有无搏动。如围观人员判断出此两点中的任意一点或者判断出两点认为此病人发生心脏骤停。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预后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分析发现,观察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存活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3<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脑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见表2。

3 讨论

3.1 旁观者心肺复苏现状

目前世界上为了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率已经做出了多种努力,如组织公众心肺复苏培训活动,推广心肺复苏视频,对中学生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在驾驶员获得或更新驾照时必须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等,但均未能显著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率。如有针对性地向心脏病患者家属提供旁观者心肺复苏培训,新生儿离开医院前向他们的父母提供心肺复苏培训,鼓励使用Braslow录像这种视频学习和其他自学方法,并发现很强的证据支持调度向呼救者提供心肺复苏指令可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率。笔者认为心肺复苏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且许多旁观者即使有部分心肺复苏知识,但当遇到没有医护人员在场的时候,错误操作过多,且全社会的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涉及面大,范围广,因此成本高昂,且效果较差,因此笔者认为提供调度电话,为心脏骤停患者提供类现场抢救,对患者的救治的帮助更为显著[2]。

3.2 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

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率的一种方法是:在呼救者报告心脏骤停发生时由医学调度向呼救者下达心肺复苏指令。1984年Eisenberg等首先开展并评价了由医学调度向未曾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旁观者先打电话心肺复苏指令的方案,发现在模拟的心脏骤停环境下,未曾受过培训的旁观者在接受了简短的电话指令后,他们心肺复苏的水平与曾受过培训者的同样有效,且质量相近。目前研究发现,调度电话指导心肺复苏成为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率的最低成本预算、高效价比的干预措施。它为从未受过培训的旁观者提供心肺复苏的机会,同时帮助曾经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但由于恐慌等原因不想提供帮助的旁观者克服障碍、提供旁观者心肺复苏[3]。一项研究发现在此项目开展后旁观者心肺复苏率由45%提高到56%,且来自调度人员的心肺复苏指导,缩短了旁观者开始胸外按压的时间,提高了胸外按压频率和正确的手的放置[4]。但也发现由于调度在识别心脏骤停时的困难及下达指令过程中的交流问题或旁观者的错误理解而影响了电话指导的有效性,因此提高调度识别心脏骤停的能力,并有效提高指令的下达是项目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5]。

3.3 电话调度对心肺复苏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有电话调度辅助急救的患者组的存活率(28.10%)显著高于未接受调度电话指导的患者组(25.00%),且观察组患者的脑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调度电话在指导心肺复苏在成人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辅助效果非常显著值得推广运用。随着人们自救互救意识的增强心脏骤停的预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Christian&nbsp;Vaillancourt,Ian&nbsp;G.Stiell&nbsp;and&nbsp;George&nbsp;A.Wells.Understanding&nbsp;and&nbsp;improving&nbsp;low&nbsp;bystander&nbsp;CPR&nbsp;rates:a&nbsp;systematic&nbsp;review&nbsp;of&nbsp;the&nbsp;literature[J].CJEM,2008,10(1):51-65.

[2]Larkin&nbsp;GL,Marco&nbsp;CA.Who&nbsp;knows&nbsp;CPR?:a&nbsp;national&nbsp;survey[J].Acad&nbsp;Emerg&nbsp;Med,2001,8(9):434-435.

[3]Fong&nbsp;YT,Anantharaman&nbsp;V&nbsp;and&nbsp;Lim&nbsp;SH&nbsp;et&nbsp;al.Mass&nbsp;cardiopulmonary&nbsp;resuscitation&nbsp;99-survey&nbsp;results&nbsp;of&nbsp;a&nbsp;multi-organisational&nbsp;effort&nbsp;in&nbsp;public&nbsp;education&nbsp;in&nbsp;cardiopulmonary&nbsp;resuscitation[J].Resuscitation,2001,49(13):201-205.

[4]Pane&nbsp;GA,Salness&nbsp;KA.A&nbsp;survey&nbsp;of&nbsp;participants&nbsp;in&nbsp;a&nbsp;mass&nbsp;CPR&nbsp;training&nbsp;course[J].Ann&nbsp;Emerg&nbsp;Med,1987,16(2):1112-1116.

院外指导 篇6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调查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心内科72例冠心病患者资料, 为方便指导及确实保证对每位患者资料能系统、完整的收集, 仅统计我院周围约一公里内的冠心病患者的资料。其中仅行药物治疗28例为A组, 男16例, 女12例;年龄55~76岁;文化程度:文盲12例, 小学10例, 初中6例;稳定型心绞痛1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7例, 急性心肌梗死5例。行药物治疗并辅以个体化院外指导44例为B组, 男25例, 女19例;年龄54~79岁;文化程度:文盲19例, 小学16例, 初中9例;稳定型心绞痛2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 急性心肌梗死3例。

1.2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根据具体病情给予硝酸脂类、B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压药物中的一种或联合用药, 每位患者每月行相关检查一次, 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种类或用量。

B组患者同时辅以院外指导: (1) 在院周边固定一康复锻炼场所, 鼓励患者每天来此锻炼及开展相关活动, 根据不同的爱好增加相关的娱乐设施, 并有我科专人负责相关指导; (2) 饮食、起居指导; (3) 心理指导; (4) 促进病友间的交流; (5) 减少或避免不良的生活嗜好; (6) 药物辅助治疗; (7) 家庭辅助。

1.3 观察指标

最后一次复查时的血常规、心肌酶谱、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监测、心电图, 1年中心绞痛发生次数, 最末一次两组患者所能耐受步行的最远距离, 1年中的死亡率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方差表示, 两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两组中A组1年死亡3例, B组死亡0例, 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χ2=4.919, P=0.027) 。A组中1年内8例出现心衰, B组中4例发生心衰, 两组间心衰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 (χ2=4.675, P=0.031) 。A组中1年内5例出现心肌梗死, B组中3例发生心肌梗死, 两组间心肌梗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χ2=2.111, P=0.146) 。A组中常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者8例, 1年后未见明显改善, 其中3例死亡;B组中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者12例, 1年后有7例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或消失, 无1例死亡;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指导内容的接收能力较强, 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依从性较好。

2.2 两组间部分指标间的比较

血常规部分指标、心肌酶谱、血糖、高密度脂蛋白 (HDL ̄C) 等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低密度脂蛋白 (LDL ̄C) 、甘油三脂 (TG) 、胆固醇 (TC) 、所能耐受步行的最远距离、1年中心绞痛发生的次数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见附表。

3 讨论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其病因是各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通道狭窄, 造成心肌缺血缺氧而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据统计, 随着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工作压力的变化, 冠心病有年轻化的趋势。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冠心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虽然药物治疗取得举足轻重的发展, 但死亡率仍然较高。

注:RBC:红细胞计数;HGB:血红蛋白;PLT:血小板;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 ̄C:高密度脂蛋白;LDL ̄C:低密度脂蛋白;LDH:乳酸脱氢酶;AST:谷草转氨酶;CK:肌酸激酶

心脏康复是指综合运用医学和相关学科的方法, 通过有处方的运动锻炼、积极干预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及心理、营养、职业和社会咨询指导等手段, 帮助心脏病患者缓解症状, 改善心血管功能, 稳定、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展进程, 降低复发率、病死率。

根据这个理念, 结合患者具体的情况,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相应的辅助指导: (1) 组织患者在正确的指导下参加适当的集体活动。适当运动能改善冠脉血流, 改善心肌血管侧支循环, 增加心肌供氧;降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提高心血管工作效率和冠脉血流的储备能力, 增加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容量, 增加肌力, 运动降低儿茶酚胺水平和减少肾上腺素分泌, 可使心律失常发生的易感性降低, 从而避免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要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化、持之以恒化、兴趣化的原则; (2) 饮食、起居指导。饮食应根据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合理选择和搭配。宜选择清淡、低胆固醇、低脂、低糖、低热量、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的食物, 并合理补充蛋白及微量元素, 适当吃些水果, 养成按时排大小便的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 (3) 心理指导。心理康复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 老年人一旦患病极易产生孤独、寂寞、焦躁不安、易怒、多疑等心理反应, 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使动脉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 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1,2]。用合理的心理疏导如说理疏导法、暗示疗法、自我控制疗法、松驰疗法, 可减少或避免患者出现上述症状; (4) 促进病友间的交流。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如心理压抑等状况, 避免孤独感, 特别是单身老人尤为显著;增进经验的交流,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5) 减少或避免不良的生活嗜好。有吸烟或嗜酒的患者, 要戒烟。吸烟能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3];避免过量饮酒, 大量饮酒可增加心脏负担, 直接损害心肌和血管内壁, 造成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抑制脂蛋白脂酶, LDL ̄C代谢障碍, 甘油三酯上升,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6) 保持二便通畅。老年男性患者排尿困难者可给予药物或手术治疗, 切勿过于用力, 以免诱发心绞痛。便秘患者可适当给予导泻, 切勿过于用力, 用力排便可使心率增快, 回心血量增加, 心脏负荷过重而加重心肌缺血和耗氧, 可导致心绞痛或心律失常; (7) 辅以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服用降压药物, 应尽量使舒张压控制在80~90mmHg, 降低心肌的梗死率[4]。过于焦虑或精神紧张的患者可适当给予多虑平, 减少由于神经兴奋造成的儿茶酚胺分泌过量, 诱发冠脉痉挛, 加重心肌缺氧。

虽然两组患者均经合理的药物治疗, 但末次测得的LDL ̄C、TC、TG有统计学差异, 高脂血症可损伤内皮细胞膜结构, 使膜通透性、膜酶和受体发生改变。脂质浸润,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尤其是LDL ̄C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物质。降低LDL ̄C、TC能预防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使冠心病病死率降低, 所以按时、规则、适量服药十分重要。正确的辅导能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大大提高治疗效果。从数据显示, 合理的院外指导, 能减少或避免临床事件的发生。同时增加心肌耐受能力,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在心理、生理、社会功能等方面重新获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理想状态, 使心脏病患者重新融入到和谐的社会。

我们的方案处于初始研究阶段, 存在许多不足, 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不断更新, 为冠心病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摘要:收治老年内科冠心病患者72例, 其中单纯药物治疗28例, 药物加辅助院外指导治疗44例。对最后一次复查时的血常规、心肌酶谱、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监测、心电图、1年中心绞痛发生的次数、最末一次两组患者所能耐受步行的最远距离、1年中的死亡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两组间1年内死亡率、心衰发生率、疼痛次数、能耐受步行最远距离、最后一次检查的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指标有统计学差异。心肌酶谱、血常规等指标以及1年中心衰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合理的院外指导能减少冠心病患者心衰发生率及死亡率, 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院外指导,心脏康复

参考文献

[1]陆丽娜, 袁国裕.冠心病并发焦虑症加用多虑平疗效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1, 11 (5) :409-410.

[2]董秋棉.稳心颗粒与谷维素联合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09, 31 (10) :1216.

[3]胡大一, 丁荣晶, 付媛媛, 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吸烟现状及简单戒烟干预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华内科杂志, 2010, 49 (1) :32-34.

院外意外分娩的院前急救 篇7

临床资料

院外分娩产妇35例, 其中初产妇6例, 早产3例, 经产妇26例;其中低体重儿7例, 臀位1例, 双胞胎2例, 足月儿20例, 巨大儿5例。急救车到达现场时胎儿未娩出10例, 胎儿部分娩出1例, 胎盘尚未娩出8例。在现场由助产士和医生协助娩出胎儿、断脐、新生儿初步处理和保暖、娩出胎盘, 给予产妇监测血压、检查会阴及子宫收缩情况、静脉输液、止血、新生儿复苏, 在转运过程中严密观察母婴生命体征、治疗、出血、保暖情况。

出车前准备

物品准备:除常用的急救物品以外, 另准备一次性产包、胎心监护仪、缝合线、新生儿吸痰管、新生儿窒息复苏包、新生儿棉被、热水袋, 保温袋, 宫颈填塞纱布、宫颈探查包、各种型号的静脉留置针以及孕婴必需用品等, 准备前必须检查有效期, 以备随时使用。同时准备好各种病情告知相关的资料。

药品准备:急救车上常准备的急救药品外, 另准备706代血浆、维生素K1、缩宫素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1%~2%普鲁卡因、利多卡因注射液等药品。

出诊人员准备:我院“120”出诊任务有急诊科医护人员负责。妇产科相关的出诊有妇产科负责, 一般每日有二线班医、助、护理人员随时待命, 一旦有出诊1~3 min内到位出车。

救护车准备:救护车驾驶员驾驶技术熟练, 救护车定时做好保养, 随时备齐车内抢救药物品, 检查好抢救设备性能完好, 保障出车途中不出故障, 熟练掌握本区域内的路线, 以尽快到达目的地。

现场处理与急救

急救车到达现场后, 医务人员携带急救药物品和无菌物品, 严肃、冷静的态度下车, 对母婴进行有必要的处理和抢救。

一般处理:现场如果条件允许, 把孕产妇安置在整洁、舒适、光线好的床上, 如条件不具备, 把孕产妇安置在急救车上, 助产士协助产科医师立即进行体格检查, 做好接生准备。打开一次性产包和无菌包时必须按无菌原则进行, 避免不必要的污染, 注意自我防护, 并在产科医师的指导下为孕产妇实施接生、断脐、清理呼吸道、娩出胎盘等一系列处理措施, 同时产科医生为孕产妇实施心理干预并测量生命体征, 助产士随时给医师汇报孕产妇和新生儿情况[2]。孕产妇和新生儿初步处理完后, 注意倾听医师的医嘱, 观察孕产妇和新生儿情况。

现场抢救:到达现场时, 胎儿已娩出者, 产科医师立即对新生儿进行体格检查, 询问胎龄, 给予出生评分, 如apgar评分7~10分以内可以判断新生儿基本正常。如果新生儿哭声微弱、全身皮肤青紫或苍白、肌张力差、口腔内有分泌物, 存在窒息时, 立即给予清理呼吸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 低流量氧气吸入, 注意保暖, 并且观察新生儿一切情况。如果胎龄<37周或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 更加注意呼吸和保暖措施。如新生儿出生评分<7分, 并出现呼吸不规则或暂停情况, 立即按照ABCDE复苏步骤进行抢救[3]。如孕产妇子宫收缩欠佳, 出血较多, 血压<100/60 mm Hg, 脉搏细弱, 流大汗, 心慌胸闷等症状出现, 遵医嘱给予肌注或宫底注射缩宫素注射液20 U, 给与低流量氧气吸入, 建立静脉通路, 并给与止血、扩容、升压等药物, 持续监测血压、宫缩、出血、面色、脉搏等情况。

转运: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时, 胎儿已娩出, 孕产妇生命体征稳定, 新生儿出生评分>7分, 无大出血, 可以不必等胎盘娩出, 立即转运至医院处理。如有以下情况之一者, 一是产妇子宫收缩不好出血多, 新生儿apgar评分<7分者, 应立即在现场进行必要的抢救措施, 病情较稳定后再进行转运, 并且在转运前向其孕产妇家属告知, 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 让家属在告知书上签字同意后在转运。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严密观察孕产妇和新生儿生命体征, 用药和吸氧, 妥善管理各种管道, 保证通畅。在途中和医院相关部门联系, 简介母婴情况, 做好接应准备。到达医院后把孕产妇和新生儿安置在需要的科室, 详细交代院外母婴病情、处理、抢救、用药及护理措施, 以保证患者治疗和护理的连续性。

救护车和用后物品的处理:母婴妥善安置完后, 助产士应将救护车担架、地面进行消毒处理, 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按感染性患者使用物品处理要求进行处理, 使用过的无菌器械装入黄色垃圾袋, 注明用途。

记录:出诊任务完成后, 助产士做好抢救记录, 出诊护理记录, 医生填写出诊病历, 记录口头遗嘱, 补齐院外使用的抢救药物品, 使之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 并与现场抢救填写的病危通知书等文书一起保留存档。

小结

意外分娩时, 母婴应及早接受急救护理, 早期作出病情判断, 为院内抢救提供宝贵时间。基层孕产妇平均年龄较小, 文化水平较低, 孕产妇待产分娩率较低, 主要是初产妇缺乏经验, 未能按时做产前检查或无法辨认临产征兆, 急产等常导致院外意外分娩, 一旦发生院外分娩, 医务人员必须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处理, 出诊医务人员必须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扎实的理论基础,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更应有工作责任心, 出车前必须再次检查所需物品, 避免在现场出错。必须在最短时间内问清出诊点、接车点、患者当时情况等。急救现场医护人员特别注意“三查七对”和无菌操作, 自我防护措施, 对其患者家属解释好病情和可能出现的情况, 认真观察母婴情况, 既要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 做好各种告知书和病情记录, 避免医疗纠纷。

摘要:意外分娩时, 母婴应及早接受急救护理, 早期作出病情判断, 为院内抢救提供宝贵时间。院前急救是整个抢救过程的开始部分, 对抢救的成功起到重要的作用。医务人员应该掌握急救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认真观察母婴情况, 有利于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 减少病残率和促进母婴健康。

关键词:院外分娩,准备,院前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刘旭梅.医院外分娩母婴的急救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4) :2188-2189.

[2]柳荣华.浅谈院前急救的重要性[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48) .

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治疗 篇8

关键词:心肌梗死,治疗,院外

急性心肌梗死 (AMI) 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是在症状出现后1~2 h之内, 然而这一宝贵时机却由于各种原因而错过。为提高早期溶栓率, 使更多的AMI患者得到及时溶栓治疗, 本文结合我院溶栓实际探讨基层院前溶栓的可行性。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符合溶栓标准 (1996年) 者62例, 其中院前溶栓8例, 急诊室溶栓17例, CCU溶栓37例。男45例, 女17例, 年龄36~76 (平均59) 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7例, 前壁41例, 下壁9例, 下壁加右室3例, 前间壁加侧壁2例。发病到开始溶栓时间1.5~9 h, 其中院前组 (4.0±2.5) h, 急诊组 (4.5±2.6) h, CCU组 (5.6±3.4) h, 各组间性别、年龄及梗死部位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符合入选条件, 无禁忌证, 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 mg, 以后每日口服150 mg, 5周后减至75 mg, 长期服用。天普洛欣 (高纯度注射用尿激酶) 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 ml, 30 min静脉滴注。滴注结束后6 h, 皮下注射肝素钙7 500 IU, 以后每12 h皮下注射7 500 IU, 试管法凝血时间监测, 定时查心肌酶谱。滴注结束后, 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15~40 μg/min) 和含镁极化液 (10%葡萄糖500 ml加普通胰岛素8 u加10%氯化钾15 ml加25%硫酸镁10 ml加维生素C 2.0 g) ;无禁忌证患者服β-受体阻滞剂 (倍他乐克12.5~25 mg, 每天2次) , 高血压或心功能不全者服开搏通6.25~25 mg, 每天3次, 或依那普利2.5~5 mg, 每天3次。

2结果

根据天普洛欣溶栓临床再通标准, 院前溶栓组再通率为87.5%, 急诊溶栓组为76.47%, CCU溶栓组为70.27%;再通患者46例,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2.6%, 各组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本组患者均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心室颤动、心室扑动) 及死亡, 未出现皮肤粘膜及消化系统明显出血现象。第3~5周复查心脏B超, 再通后的患者左心室重构发生率低, 心功能测定良好。随访6个月, 心脏事件发生率, 再通组10.87% (5/46) , 未通组43.75% (7/16) 。未通组患者多为梗死6~9 h开始溶栓, 年龄>65岁, 伴2型糖尿病者。

3讨论

AMI溶栓疗效具有时间依赖性, 即发病距溶栓开始时间越短, 梗死相关血管越易再灌注, 使更多的心肌受到保护, 心功能也可获改善。王铁等 (1996年) 报道AMI溶栓成功者[1], 存活心肌明显高于未成功者。而溶栓成功的关键在于梗死早期及时溶栓, 开展院前溶栓可以减少患者来院至溶栓治疗开始的多个中间环节, 是给AMI患者开辟的“绿色通道”。本组病例显示院前溶栓组开始溶栓时间明显提前, 院前溶栓组较急诊组提前30~50 min, 较CCU组提前60~80 min;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提高;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心脏事件发生率, 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 而院前溶栓组8例患者中7例再通者均未发生心脏事件, 心功能测定良好。

溶栓开始即应用含镁极化液, 既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又不影响再通标准的判断[2]。研究证明, 在AMI患者发病早期约30%患者血镁降低, 而并发重症室性心律失常者血镁降低更明显, 提示低镁是AMI早期心电不稳定的因素之一。镁盐不抑制传导系统的功能及心肌收缩力, 因此AMI并发心力衰竭或传导阻滞时仍可应用。镁盐静脉滴注后患者无不良反应, 并可有效地防治溶栓再灌注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对开展院前溶栓更有益。

随着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逐步完善及全民卫生保健意识的提高, 对AMI的院前诊治将起到推动作用。特别是各种先进检测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如心肌特异肌钙蛋白T (cTnT) 及肌钙蛋白I (cTnI) , 可使AMI患者早期诊断更及时, 更准确。

参考文献

[1]王铁, 崔亮, 张金谷, 等.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后存活心肌判断的研究.中华核医学杂志, 1996, 16:5-7.

冠心病院外护理体会 篇9

1 冠心病现状

近年来, 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多, 据统计, 我国男性冠心病发病率较以往增加26.1%, 女性增加19.0%, 预计到2020年, 冠心病死亡人数占全球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将提高50.0%, 高达2 500万人/年, 因此冠心病成为大家不容小视的一种疾病。冠心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吃得越来越多, 动得越来越少, 精神压力日益变大, 吸烟、酗酒成为生活常态, 以至于血压升高, 血脂、血糖不正常, 特别是给心脏供血的三条主要血流通路———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均被伤害, 供应能量的血管被堵, 心脏便出现问题。除了遗传等自身不可控元素外, 冠心病的其他原因都是可以预防的, 这才是远离冠心病的根本。戒烟、减肥, 多参加体力活动和锻炼, 平衡膳食, 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降低血压, 控制血脂。一方面, 现在“小胖墩”越来越多;另一方面, “30岁的年龄, 60岁的心”也并非个别情况。长此以往, 这两种人群都会成为冠心病的强大后备军。

2 院外护理

有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过研究, 旨在研究院外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及预后的作用, 经研究得出结论, 院外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 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将2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常规护理, 观察组开展院外综合护理, 包括出院后发放服药备忘卡, 定期做电话回访, 并对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教等措施。比较2组随访1年期间的服药日比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服药日比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心肌梗死发生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 院外护理干预十分重要。

3 心理护理

冠心病患者大多存在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 心理因素与身体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 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除药物治疗外,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减轻心理负担,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同样能够对患者的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护士以及患者家属需要多注意倾听患者的想法, 及时发现焦虑、紧张恐惧等异常心理,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满足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障碍, 从而使其在心灵上得到安慰, 感情上能够满足。医院方面在患者出院后, 应多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尤其是应告知老年患者, 冠心病发作的危险因素是不良情绪。通过一些指导来使患者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以各种手段来调节心理平衡, 做到心胸豁达开朗, 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患者自己在家首先要保持心情舒畅, 多进行有意义的交谈和活动, 多读书看报, 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遇到事情冷静, 减轻思想负担, 同家人一起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以最佳的心态来防止冠心病的复发。

4 健康指导

患者出院后, 在饮食、运动等方面做一些合理的调整, 尽量戒烟、戒酒,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逐渐适应低盐饮食, 毕竟食盐的摄入量多少能够直接影响血压的高低。患者应多食用维生素含量高、蛋白高、容易消化的食物, 少食多餐, 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少吃或者不吃, 如果出现便秘可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多做一些腹部按摩, 以促进消化和排便, 避免排便用力增加心脏负担或诱发心律失常。此外, 老年人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小区的环境, 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例如散步、练习太极拳、在小区体育器械上最一些合适的运动等。日常外出时最好有家人陪伴, 如单独出行, 应随身携带疾病卡及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片、救心丸等。目前对于老年冠心病治疗的广告随处可见, 且常常夸大治疗效果, 老年人非常容易被误导, 应指导患者不要盲目相信这些广告, 以免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通过上述手段, 我们提供了科学有效的院外护理, 护士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指导, 既改善了医患关系, 是患者及其家属掌握了家庭护理的内容, 充分发挥了家属的主观能动作用, 又提高了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提高了自我护理和防范意识, 提高了生活质量, 减少了多次住院的几率, 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促进院外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下一篇:每天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