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过程

2024-09-14

需求过程(共9篇)

需求过程 篇1

0 引言

需求是所有民用客机 (以下简称民机) 项目的基础, 要根据需求定义市场和客户潜在的需要, 定义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飞机和系统所必须完成的工作。为了使每一个人都理解需求, 需求一般要用自然语言描述。一旦相互沟通并达成一致, 需求就会推动项目活动。一种错误的认为是, 需求工程只是在飞机项目开始阶段需要执行和完成的一个活动。事实上, 需求工程在民机研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明各个研发阶段的经典V字形模型就是以测试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图1给出了各个研发阶段中测试和需求的关系。

V字模型还把研发生命周期分成层次, 每个层次都研究适于相应阶段所关心的问题。尽管每个层次可以使用略有不同的过程, 但是需求使用的基本模式是相同的。需求在飞机系统开发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所以需求需要充分的工程化管理。项目实际的进度会由于良好的需求工程而得到很大的提高。需求甚至可以充当项目与项目之间的一种沟通的手段, 因为实际上:①需求工程可以尽可能扩大民机项目之间的重用;②需求工程可以管理相似的产品系列;③需求工程可以通过程式化管理来协调活动;④需求工程可以使工程师通过学习其他项目的经验来提升能力;⑤需求工程可以促使管理活动优化过程。

1 理想环境下的工程化需求过程

理想环境下的民机工程化需求过程如图2所示。项目一开始就需要与客户就项目的输入信息达成共识。在民机项目确立之前, 最基本的是确定市场和客户需求。透过客户需求, 设计人员就可以首先确定飞机必须具备的特征, 从而进入到第二个活动中去。这种过程的第二个活动是分析输入信息, 并考虑如何开发所需的输出。这种过程叫做“建立需求”。它表达了一种将要创建的飞机或系统的抽象模型, 进而提供了设计人员理解讨论未来解决方案的基础和方法。这种活动常常在飞机级和系统级并行开展, 以对输入需求达成共识。设计人员应建立一种或多种模型, 并编写分析报告, 提供需求来源的基础, 以及下层需求编制者的验证策略。当这些需求足够成熟之后, 又必须与飞机供应商达成共识, 以形成开发合同的基础。需求输出过程可能生成多个导出需求的集合。每个集合都必须与相关的供应商达成共识, 有些供应商有可能负责多组需求。

2 变更背景下的需求过程

世界不会静止不变, 在复杂的飞机系统开发方面尤其是这样。客户可能会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 适航的标准可能会进行调整, 系统与系统之间可能会因为种种问题进而协调以至于不得不发生变更。以前已经达成共识的内容可能不再可靠。因此, 基于理想环境下的民机工程化需求过程, 需求的变更控制过程必然要增添其中。

变更被管理的正式程度, 取决于项目的性质和状态。在早期阶段, 可以并且必须能够很容易进行修改, 以便项目可以展开。不过, 项目后期必须制定正式的约定, 项目中的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去修改需求。替代的过程是首先提交变更申请, 然后根据它们会对项目造成的影响来决定是否变更。决策过程通常都是要在变更控制委员会成员的控制下, 技术管理人员负责作出变更决策。同样, 这些人员发挥作用的正式程度, 也取决于项目的性质。

从图3中可以看出, 几乎所有活动都可以导致产生变更, 并且这些变更通常会向上层流动。这并不意味着客户永远不改变其想法, 也不意味着所发现的问题只是下层细节问题, 根据自顶向下的策略来流动。实际情况是, 向下的路径已经可以进行正常流动, 但是返回路径必须明确地提供。

3 需求的可追踪性

在需求工程里, 可追踪性是管理多层需求的重要判断之一。需求可追踪性实际上是多对多的关系——即一个下层需求可能与多个上层需求关联, 一个上层需求也可能与多个下层需求关联。实现可追踪性最简单的方法, 是将一层中的需求语句与另一层中的需求语句联系起来。需求管理工具通常通过在文档段之间的拖曳来支持这种关联。这种链接最好能够双向传导。

利用需求的可追踪性可以在以下方面获得收益:①更有把握实现系统功能和性能目标。建立和构造可追踪性, 可以更好地反映目标是如何被满足的;②能够评估变更的影响。只有在存在可追踪性信息的情况下, 各种形式的影响分析才有可能;③可以更清晰地反映供应商的工作;④可以跟踪进度。围绕可追踪性的过程能够精确度量早期阶段的进展。

表1展示了各种形式的需求可追踪性分析方法, 以支持需求工程过程。

4 编写需求所需的能力

需求工程是一种技术工程。因此, 编写需求也有其特定的要求。需求的表达和组织方式, 对需求的“可使用”方式有很大影响。需求的编写应具备如下能力:

(1) 唯一地标识每一条需求的能力。

(2) 以多种方法对每一条需求的分类能力。例如:①按重要性分类;②按类型分类 (如功能、性能、约束、安全性等) ;③按紧急程度分类。

(3) 跟踪每一条需求语句状态的能力, 以支持多个过程。例如:①评审状态;②满足状态;③验证状态。

(4) 以多种方式详细描述需求的能力。例如通过提供:①性能信息;②来源;③验证准则;④理由;⑤注释。

(5) 在文档总体背景下研究需求描述的能力, 即考虑与其相关的描述。

(6) 根据具体分类或背景, 浏览整个需求文档并找出需求的能力。

(7) 可以追踪任何一条需求语句的能力。

5 需求的语言

使用一致的需求编写语言有助于标识不同类型的需求。例如, 使用“将”作为指示文本中存在需求的关键词。或是使用“将”、“应该”和“可能”指示需求的不同优先级。

所使用的语言随要表达需求层次不同而不同。典型的功能需求具有以下形式:

<飞机/系统/设备等>应该能够<功能>。

典型的性能或约束性需求具有以下形式:

<飞机/系统/设备等>应该能够在<运行条件下>, 在<事件>的<性能>中具有<功能>。

另一种形式表示的是周期性约束:

<飞机/系统/设备等>将在每个<性能><单位>中实现<功能><对象>。

典型是适航约束性需求具有如下形式:

<飞机/系统/设备等>不应该破坏<适于条款、规则>

6 需求的属性

简单文本说明不足以充分定义需求, 每条需求应该携带其他分类和状态信息。属性可以让单一需求关联众多信息, 促使需求结构化, 以便于在需求工程中处理、过滤, 并使需求开发过程本身是可控的。

需求所需要使用的具体属性取决于需求所支持的过程。有些属性完全是自动确定的, 如时间、数字编号;有些是用户提供的, 如优先级;有些属性是标志, 在某种工作完成后进行设置, 如测试状态。表2给出了部分属性分类和取值的建议。

7 结束语

总之, 需求工程是民机系统工程健康研发的基础。它们会从头到尾、从上到下地影响整个研发工作。如果没有有效的需求工程, 开发项目就会漫无目的, 不受控制。最重要的是, 采用好的需求管理过程, 它将成为整个开发过程中的一条清晰的沟通线索, 加强研发团队的协同工作, 降低项目的成本和风险, 最终促使项目向市场提供合适的民机产品。

参考文献

[1]M.ELIZABETH C.HULL.需求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需求过程 篇2

确定ISO9000培训需求

在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员工ISO9000认证培训时,企业要先分析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它要求具备的各类人才,然后对现有人员进行评估,找出差距。如果这种差距可以通过ISO9000培训来解决,那么,培训的需求就可以确定下来。培训需要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企业的经营方式,并由此决定对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的需求。企业环境的分析就是预测本企业未来在技术、市场及组织结构上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具体来说,环境分析包括:技术发展趋势、市场的情况、竞争对手的情况、政策环境情况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等。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需求过程 篇3

关键词:竞争;市场需求;业务范围;转型;全过程全方位监理

20多年来,我国建设工程监理行业逐步发展完善,为我国建筑业健康成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监理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1 我国建设监理行业的现状浅析

据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设工程监理统计公报》显示,自我国推行工程监理制度以来,监理行业的准入制度比较宽松,政府对监理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以及市场退出制度的长期缺失,监理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数量过度增长。以致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的增长量赶不上监理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增长量,行业内部竞争加剧,企业为了争夺监理业务不得不竞相压价。而低价中标又导致监理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大缩小,监理人员的待遇降低。

监理行业的低收入导致该行业人才的流失,大量的优秀人才跳槽离开该行业,尤其是一些全面的、多能的优秀人才领先转行。监理企业为了满足压缩经营成本和完成业务的需要,大量雇用刚毕业的学生和返聘的离退休人员,他们逐渐成为我国监理行业从业人员的主要成分。他们往往缺少多专业实践经验,缺乏独立工作能力。这就是监理行业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企业利润微薄在限制监理人员配置的同时,还制约员工的教育培训和素质提升等。我国监理企业的业务范围往往局限于施工阶段,工作重点主要集中于的质量、进度控制及安全管理。这限制了监理企业的服务质量提升,声誉也相应降低,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这就是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导致该行业进入恶性循环,行业呈现下行趋势。

2 公司普遍性和特殊性

对比行业现状分析该公司的现状,会发现该公司的现状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性表现在: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监理人员的待遇偏低。监理人员跳槽现象频频发生,人才大幅流失。监理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返聘的离退休人员与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为主要成分,中壮年人少,呈现出明显的断层。监理人员缺少多专业实践经验。监理人缺乏独立工作能力。监理业务范围往往局限于施工阶段,工作重点主要集中于质量、进度控制及安全管理。

特殊性表现在:该公司的综合实力强,业务范围广,资质等级高,又正值我们集团公司大发展大建设时期,建设项目多,且不乏大项目。该监理公司可借此避免与其他监理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员工收入比同行业较低,尤其是基层员工更是低很多。这不利于招纳人才和留住人才。公司为了满足业务的需要只能不断招聘新员工,简直成了新从业人员的培训机构。因此,该公司没能将稳定的盈利转化为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3 监理企业经营者必须保持竞争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无法家拂士,出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家如此,在目前监理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中,监理企业的生存更是如此。虽然,目前该公司不用为招揽业务发愁,保持稳定的盈利,能有生存压力。但集团公司的大发展大建设时期总是要结束的。到该监理公司不得不走出“温棚”面对市场的残酷竞争时,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作为公司经营管理者不可不居安思危及早考虑,早做规划,早做准备。

4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全过程全方位监理发展

4.1 我国监理企业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业主的需求

我国监理行业的业务范围往往局限于施工阶段监理,工作重点主要集中于质量、进度控制及安全管理。造成这种状况既有体制上、认识上的原因,也有建设单位需求和监理企业素质及能力等原因。现在,监理企业业务范围过窄和业主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和系统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剧烈。

4.2 发展全过程、全方位监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建设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的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仅仅在施工阶段实施这些控制工作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

首先,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监理有利于对工程质量的控制。目前,我国监理企业大多在施工阶段对工程实施质量控制。而在施工阶段,工程设计已经是木已成舟,造成了工程质量隐患。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第一要务是选择优秀的施工单位。若工程监理单位能在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开始介入,若能够利用在工程监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工程勘察、设计过程进行监督,在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就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意见,及时修正,必定能实现对工程质量更有效的管控。

其次,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监理有利于对工程建设的进度控制。目前,我国建设项目的审批手续是建设单位的筹建机构办理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及主要材料和构配件供应商的招投标等工作也主要是建设单位的筹建机构自己做的。由于业主临时筹建机构缺乏经验,不熟悉建设程序,难免会拖延各项工作的进程,设计不合理引起的图纸变更、选择施工单位不当等都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工期的延误。若监理企业从立项、可行性研究、审批、招标、设计全过程参与则能大大提升监理企业的管控实效。

再次,全过程全方位监理有利于对建设工程投资的控制。通过分析在建设工程各个阶段进行投资控制对其经济性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项目前期进行投资控制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程度达到80%,仅设计阶段就占75%,可见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主要存在于施工之前,进入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工作已经错过了投资控制的关键期,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所以,监理企业在项目前期就开始实施投资控制工作则能更大程度的节约投资,起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工程监理的业务范围向全方位、全过程发展乃是大势所趋。

4.3 公司具备发展全过程、全方位监理的条件

该公司从事多年监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年,该公司已经在逐步扩展业务范围,在协助建设法人进行招标和签订合同方面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另外,与该公司同为能源工程公司下属单位还有地勘院、设计院、基建公司等建设企业。勘察院、设计院、施工单位与该监理公司也时常有人员交流。这更给该公司向全过程、全方位监理发展提供了技术和资源优势。

5 结语

基于顾客需求的多元过程能力指数 篇4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产品需要用多个质量特性来描述, 产品加工过程大多需要同时对多个质量特性加以描述, 并且每个质量特性都应满足各自的规格要求, 过程能力也应该针对多个质量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关于多元过程能力指数模型的研究主要有:基于不合格品率的多元过程能力指数;基于单元过程能力指数概念的推广;通过各种综合评价技术来研究多元过程能力;基于质量损失函数的多元过程能力指数。在多元过程能力指数模型的构建中, 质量特性的权重确定是关键的环节, 关于质量特性权重确定的方法研究也有众多成果。其中, 层次分析法可以充分利用生产各阶段的检验数据, 但质量特性权重的确定受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对多元过程的降维处理, 但主成分变量的实际意义难以理解。此外, 利用差异系数、贝叶斯分析或者粗糙集与四分位法等方法来决定权重, 可以在技术上规避方法的主观性, 尽可能的实现质量特性权重的客观准确。但是上述方法在将单个质量特性的过程能力合并为多元过程能力指数时, 每个质量特性的权重并没有根据其自身的重要度来确定, 更忽略了质量特性的重要度与顾客需求重要度之间的关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实现组织卓越的关键因素, 顾客需求在质量特性中的体现程度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因此, 在计算多元过程能力指数的过程中充分考虑顾客需求就显得尤为必要。质量功能展开 (QFD) 理论是实现顾客需求转化为质量特性的重要理论工具, 本文基于这一理论成果, 以顾客需求的重要度作为参考依据进行质量特性权重的确定, 进而求解多元过程能力指数, 实现多元过程能力指数与顾客需求的良好对接, 进而准确评估企业多元质量特性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能力。

二、相关理论研究

(一) 多元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是指工序过程生产出合格产品的能力, 是过程固有的一致性的能力, 可以用质量特性值的波动的大小定量表示;而过程能力指数表示过程能力或工序能力满足过程质量标准 (技术规格) 要求程度的量值, 是衡量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特性适合规格和接近目标值的能力。多元过程能力指数是从单元过程能力指数发展而来, 是衡量生产过程中的多个产品质量特性适合规格和接近目标值的综合能力。所以根据三种单元过程能力指数, 多元过程能力指数常用的公式有:

其中, 为第个质量特性的重要度;Cpi、Cipk、Cipm为第i个质量特性的单元过程能力指数的不同表示方式。根据以上公式, 要计算多元过程能力指数, 最重要的是求出各质量特性的单元过程能力指数以及相应的权重值, 单元过程能力指数研究比较成熟, 可由Cp、Cpk、Cpm公式求出。因此多元过程能力指数的求解在于各个质量特性过程能力指数权重的确定。

(二) 质量功能展开四阶段模式

QFD是由Akao教授提出的一种对顾客需求进行直观展开和规划的新产品开发工具, 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过程中将顾客需求转化为用技术语言表达的产品质量特性, 使产品设计通过顾客需求与质量特性之间的关系被系统的“展开”到每个零部件和生产流程中。四阶段模式是美国供应商协会 (American Supplier Institute, ASI) 提出的QFD分解模式, 基本原理是用“质量屋”的形式, 经过产品规划阶段、零部件配置阶段、工艺设计阶段和生产控制四个阶段, 用四个矩阵, 得出产品的技术特性、零部件特性、工艺操作和生产制造的要求。QFD虽然是新产品开发工具, 但利用QFD建立的顾客需求与产品质量特性之间的映射关系, 不仅可以确定加工过程各工序对零部件特性的控制目标, 也可以确定相应零部件特性的重要程度, 以此得出企业加工过程的多元过程能力指数中各单元过程能力指数的权重。

质量屋的基本原型如图1所示, 其中, R代表顾客需求, WR代表顾客需求重要度, Q为产品技术特征, WQ为技术特征重要度, A为需求/技术特征转化矩阵, B为产品技术特征自相关关系矩阵。

资料来源:温德成, 李韶南 (2008) .

由此, 顾客需求与质量特性的转化关系可表示为:

而产品质量特性的重要度与顾客需求的重要度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利用质量屋的四阶段模式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温德成, 李韶南 (2008) .

QFD四阶段模式从产品设计到生产的各个过程建立质量屋, 且各阶段的质量屋都有相对应的关系转化矩阵。所以, 利用QFD四阶段中第一、二阶段的信息, 可以得到顾客需求与零部件特性之间的转化关系, 将顾客需求的重要度转化为零部件质量特性的重要度。借助零部件质量特性的重要度可以评价企业的多元过程能力指数, 即以各单个质量特性的重要度为权重对单个过程能力指数加权平均, 获得基于顾客需求重要度的多元过程能力指数。

三、顾客需求对多元过程能力指数的意义

过程能力指数是衡量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特性适合规格和接近目标值的能力, 而产品质量特性的规格或目标值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如图3所示, 顾客需求传递给企业, 企业通过产品设计与加工生产, 将质量特性供给顾客。企业的生产过程体现了为满足顾客需求企业的产品质量特性供给情况, 所以, 评价过程质量能力实际上是评价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

根据顾客需求与产品质量特性之间的关系, 可知:

1.质量特性权重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顾客需求, 产品会有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与之对应。由于顾客需求的重要度不同, 相应的质量特性的重要度也各有区别, 质量特性重要度随顾客需求重要度变化而变化, 呈现多样性。

2.质量特性权重的可控性。对于不同重要度的质量特性, 企业的生产过程相对应的控制目标也不同, 对于重要度高的关键质量特性,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该重视, 对过程能力指数的要求也比较高, 在计算多元过程能力时所占的权重就应该大;对于重要度低的质量特性, 其过程能力指数的要求相对较低, 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在计算多元过程能力时所占的权重就应相对较小, 以此便可准确反映企业生产过程对于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

3.质量特性权重的动态性。由于顾客需求是动态变化的, 相对应的质量特性的重要度也会动态改变。如果当企业无法满足顾客对关键质量特性的需求时, 由于关键质量特性的权重大, 其多元过程能力指数就会变小, 即企业过程能力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企业的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变化, 有助于企业及时采取措施, 进行过程改进。

所以, 在评价企业的多元过程能力时, 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出发, 考虑质量特性的重要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四、多元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

(一) 以顾客需求重要度求各质量特性权重

基于以上分析, 为了利用顾客需求重要度计算多元过程能力指数, 结合QFD四阶段模式, 首先给出以下定义:

1.Rt代表顾客的第i种需求, i=1, 2, 3, …, m, 共m种;

Qj表示产品的第j种技术特征, j=1, 2, 3, …, n, 共n种;

Pk表示产品的第k种零部件特性, k=1, 2, 3, …, h, 共h种。

2.WiR表示顾客第i种需求的重要度, 由企业所选的顾客重要度确定的方法决定;

WjQ表示产品第j种技术特征的重要度, 是根据产品规划阶段的转化原理需要确定的量;

Wkp表示产品第k种零部件特性的重要度, 是根据零部件配置阶段的转化原理需要确定的量。

3.A= (xij) m×n是产品规划阶段顾客需求/技术特征的关系矩阵, 表示顾客需求与质量特性的转化关系, xij为顾客需求i与技术特征j的关联程度,

A′= (x′jk) n×h是零部件配置阶段, 产品技术特征与零部件特性的关系矩阵, x′jk为产品技术特征j与零部件特性k的关联程度。

可以用标度法表示关联程度, 如0-1-3-5, 分别表示无关联、弱关联、中关联和强关联。

4.B= (rij) n×n为产品技术特征的自相关关系矩阵, rij为技术特征i与j的自相关程度,

B′= (r′ij) h×h为产品零部件特性的自相关关系矩阵, r′ij为零部件特性i与j的自相关程度。

也可用标度法, 如0-1-3-5, 分别表示无相关、弱相关、中等相关和强相关, 可用9表示技术特征与自身的相关度。相关程度为正时表示正相关, 相关程度为负时表示负相关。

其中, 关系矩阵和自相关矩阵可以进行归一化处理后使用。

在上述1) ~4) 定义的基础上, 根据QFD第一、二阶段的转化关系, 可以得到以下重要度传递公式:

*顾客需求重要度转化为产品技术特征重要度:

*产品技术特征重要度转化为零部件特性重要度:

(二) 多元过程能力指数的求解步骤

综合利用QFD质量屋的转化原理, 得到各零部件质量特性的重要度, 结合产品各个质量特性的过程能力指数, 可以得到基于顾客需求重要度的多元过程能力指数。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明确所要评价的产品质量特性。

2.获得产品各质量特性的原始数据, 为消除量纲对结果的影响, 对原始数据做标准化。

3.计算各个质量特性的过程能力指数Cipk。

4.利用QFD, 将顾客需求重要度转化为质量特性的重要度, 以此确定各个质量特性的权重Wip。

5.综合单个过程能力指数和各质量特性重要度, 得多元过程能力指数为

五、结论

基于顾客需求的多元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 利用了顾客需求与产品质量特性之间的转化关系, 考虑了不同重要性等级的顾客需求对产品质量特性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 实现多元过程能力指数对于顾客需求的体现。本文提出的方法在理论上合理有效,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结合实证来进行验证理论的有效性。这一改进方法有助于企业在过程环节同样关注顾客需求, 有针对性的改善过程能力, 对实现全过程关注顾客需求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立岩, 唐加福, 宫俊.多元过程能力指数的研究综述[J].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9, 26 (10) :1118-1125

[2]牟伟萍, 常文兵, 何益海.产品生产过程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 2009, 31 (10) :7-11

[3]马义中.多元质量特性的过程能力指数[J].工业工程, 2001, 4 (4) :22-24

[4]魏世振, 韩玉启, 郭建华.基于差异系数的多元过程能力指数[J].运筹与管理, 2003, 12 (1) :83-86

[5]朱慧明, 韩玉启.多元质量特性的贝叶斯过程能力指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7 (4) :498-500

[6]周驰, 邓富民.基于粗糙集与四分位法的多元质量特性过程能力指数[J].工业工程, 2011, 14 (4) :78-81

[7]Akao Y.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Integrating Cus-tomer Requirements into Product Design[M].Cambridge:Productivity Press, 1990

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 篇5

1 软件开发项目需求分析

在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 尤其是对于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 开展需求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使用需求分析, 即通过文档的形式研究用户关于软件项目系统的使用目的、使用功能、使用可靠性等, 从而使得所开发出来的软件项目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在运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 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需要识别用户的需求问题;其二需要分析和汇总用户需求;其三需要对用户各种不同的需求建立相应的文档;最后还需要对所建立的文档进行评审。由此可见, 应用需求分析, 需要软件项目的开发人员与软件项目的使用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随着现阶段软件项目开发数量的日益增多以及软件项目开发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大, 在整个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 需求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没有做好相应的需求分析, 将会给整个软件项目的开发造成极大难度。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 一旦不能及时掌握用户的需求动态, 将会使所设计的软件项目很难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 从而将会造成较大幅度更改, 进而产生巨大的资金及人力浪费。

2 软件开发项目需求分析存在的问题

2.1 用户参与度不足

由于需求分析的应用主要是对用户实际的使用系统进行使用功能、使用性能以及使用可靠度等方面的分析研究, 一旦用户不参与到需求分析的实际工作中或参与程度不够, 那么将会导致整个需求分析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虽然软件项目的开发人员对于系统的开发以及软件项目各方面的特性都非常熟悉, 但是大部分软件用户对软件项目的实际功能、性能等并不是十分了解, 进而导致用户对于系统相关的特性描述不全面, 导致软件项目的开发人员无法真正掌握用户的实际需求。这样势必会导致所开发出来的软件项目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实际心理需求, 进而会出现返工现象, 从而给软件开发企业带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损失。

2.2 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

在运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 如果用户对自身的使用需求不够确定, 那么将会给整个软件项目的开发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不仅可能大幅度增加软件项目开发的复杂程度, 同时还可能出现软件项目规模不可控等情况。此外, 如果用户的需求不能确定, 那么可能导致软件项目的代码结构出现变化, 这就打破了代码规范中“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 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代码维护的难度, 最终导致所开发的软件项目的各方面性能受到影响。因此, 对于用户需求不确定的情况, 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2.3 需求分析深入度和全面性不足

对于软件项目开发的需求分析需要做到彻底、深入, 并且还需要十分全面。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由于对于需求分析的深入度不够, 导致所开发的软件项目可能出现功能划分、功能定义出错等问题。另外, 由于需求分析的不够全面, 可能导致用户所需求的一些功能不能完美展现, 这样有可能导致软件项目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结构破坏的情况。由此可见, 对于需求分析的运用, 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从而使得所开发出来的软件项目具有更加完整的功能和特性, 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3 相应的解决措施

3.1 加强用户与开发人员的合作

为了保证在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能够更好运用需求分析, 加强用户与软件开发人员之间的合作意义重大, 这是做好软件项目开发需求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的需求分析过程中, 由于认知方面的问题, 用户对于软件系统的功能及特性认识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而设计人员由于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能够准确掌握相应的性能和特点。加强软件用户与软件项目开发人员之间的合作, 能够使得开发人员帮助用户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软件系统, 从而使得软件开发人员能够更加精确和全面地掌握用户的实际需求, 从而有利于整个软件项目开发过程更好进行。

3.2 做好系统各类需求的状态跟踪

由于在运用需求分析时不仅需要分析软件系统的运行环境, 同时还需要考虑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功能性等条件, 因此, 需要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加强对软件各类需求的状态跟踪。对于软件系统中数据结构的定义、子模块的功能和定义等进行有效的状态跟踪, 从而保证各模块的实际功能做得更好, 最终确保能够满足用户的整体需求。

3.3 提升需求分析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除了需要做好以上两方面的工作之外, 在需求分析的应用过程中, 还需要保证需求分析的完整性。保障用户软件系统实际需求功能及特性的完整性, 以保证软件系统能够更好地被用户使用。同时还需要保证软件系统的整体功能与各模块功能之间的一致性, 这样能够确保整个软件项目系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3.4 运用好需求分析的各种开发工具

最后, 需求分析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档, 是软件项目得以更好开发的基本参考, 因此, 还需要运用好各种开发工具加强对这些文档的审核和查阅, 从而帮助软件项目的设计者更好地掌握所开发系统的数据结构定义、所需要进行模块功能设计的图形等需求。运用好这些工具, 一方面有利于用户了解系统定义的准确度, 避免由于技术而引起沟通难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后续编码测试工作的顺利展开, 一些需求设计优秀文档甚至能够直接翻译成特定的编程语言。

4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开发软件项目的过程中, 及时掌握用户的需求, 根据用户对软件的实际需求功能开发软件项目意义重大。因此, 针对于软件开发人员与软件用户之间对于软件的需求存在差异的问题, 需要软件项目开发人员在开发软件项目之前, 充分收集用户的资料, 运用需求分析全面掌握用户对于软件项目的实际需求, 从而以更为专业的态度为用户开发出最佳的软件项目, 以实现软件企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成, 田青, 李刚.软件工程需求分析方法探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0 (6) :74-77.

[2]樊林赋.面向IT项目的需求分析管理的方法研究及应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2.

需求过程 篇6

本文将以软件需求工程为侧重点、从软件需求变更的原因、影响、原则及管理方案为研究领域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软件需求变更的主要原因分析

1、客户需求因素。

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 客户会随着项目开发的进程逐渐达成对软件系统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在不断的思考过后形成了新的需求信息或改进的需求信息, 进而会提出满足其新需要的软件变更条款。2、系统内部因素。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计算机外部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系统数据等内部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要求都会引起软件需求的变更。这种需求变更将会以硬件设备、操作系统、系统软件等原始系统因素为基础进行更新、升级、换代, 以此确定软件设计的安全性、兼容性和准确性。3、业务环境因素。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与软件开发相关联的制度、规范、政策等的重新改写与设定, 或是软件开发业务要求的不断改变都将会引起软件需求变更。例如, 软件的需求会随着保险制度的变化而变更, 会随着交通制度的变化而变更等等。4、需求开发缺陷因素。在软件需求开发过程中, 需求信息调查研究、需求文档的编写及评审等工作的不足都是影响软件需求变更的主要原因。

二、软件需求变更的主要影响分析

1、影响软件开发的实际进度。

频繁的需求变更不仅需要大量项目人员的支持, 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 如果投入的力度过大, 将会导致软件开发项目超过预期甚至导致失败。

2、影响软件开发质量的优良。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需求的不断变更将会导致原有的需求链断裂, 对原定需求的部分环节造成影响, 而这些影响又将导致软件开发项目设计的改变, 最终导致系统质量的下降, 开发效率的降低。

3、影响客户与开发者之间的相互合作。

软件开发是客户与开发者之间的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过程。如果二者之间在软件需求变更上产生不同意见, 而且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 将会导致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破裂, 甚至造成软件开发中断等严重后果。

三、软件需求变更的处理原则

1、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是软件安全的基本要点。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要保证需求变更信息的采纳收集、汇总整理、评判审核、监视追踪等环节的完整性, 保证软件需求变更能够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操作。

2、合理性原则。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客户与需求分析人员将会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态度评估需求变更条件, 要想达成软件开发的精确性, 就需要在用户需求、软件技术和整体开发能力的基础上, 达成需求变更的合理性, 实际性。

四、软件需求变更的有效管理方案

1、达成开发者与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

在发生软件需求变更时, 需求分析人员要与客户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反复的确认, 向客户说明开发建议和解决方案并制定相应的合同规范, 以此来达成对客户的承诺和软件修改后的满意度。2、制定软件需求变更信息的整理报告。在软件需求变更过程中, 要对客户需求的规范、变更后的功能、软件质量目标、变更解决方案等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记录, 制定明确的需求分析整理报告, 以此来确保需求变更的准确性、实际性与科学性。3、进行明确、合理的人员分工。在需求变更达成协议后, 就需要对开发人员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 对操作人员和测试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利用合理的需求变更管理工具, 达成整体软件项目开发的高效和优质。4、做好需求和产品特性的评审和测试工作。做好需求变更相关信息的记录后, 需求分析人员要组织开发、测试与客户等相关人员对更改后的需求进行评审和测试, 筛出掉不符合实际的变更需求, 确保需求变更流程的顺利进行。在软件变更实施的最后阶段, 要对软件产品系统进行测试, 以检验其是否满足客户的原定需求、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期望, 以保证更改后产品系统的基准性和安全性。

总之, 在出现软件需求变更状况时, 首要的就是与客户做好沟通和协商, 其次要做好需求变更信息的详细记录, 最后做好软件需求变更后的测试。只要做好这关键的三部, 就能够充分确保软件开发的规范化和优质化。

参考文献

[1]李厚明.软件项目需求变更风险管理[D].山东大学2012

需求过程 篇7

关键词:软件工程,需求分析,用户方成员,项目管理者

目前, 计算机软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是软件业所呈现出来的劣势已经不容忽视, 它正严重制约着我国IT业的发展。软件开发中的劣势主要表现在:软件的开发和维护缺乏正确的方法, 系统运行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 软件产品的质量存在大量的漏洞。而事实证明, 造成这些后果的主要原因是:在软件开发的初始阶段, 项目的需求分析做得不够深入细致, 也没有实行有效的需求工程管理。大量的实例表明, 软件需求分析是决定软件质量的基础, 也是一个软件开发项目成败的关键。软件的需求分析作为一个软件项目开发的第一阶段, 其重要性很突出。软件的需求分析是指, 理解用户方对目标软件在性能、功能、设计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对用户方提出的具体问题的理解与分析, 抽象出问题涉及的信息功能及行为的逻辑模型, 并最终形成需求文档, 因此构成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需求分析阶段。

目前, 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设置了软件工程这门课程, 专门的软件培训机构也加大了对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 目的都在于建立学生的软件开发基础, 熟练掌握软件工程中需求分析的技术, 提高学生软件开发的能力。通过对软件工程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参与的一些案例开发, 该文提出在软件需求分析过程中的一些有效措施。

1 确定各方成员, 获取用户需求, 减少不利因素对需求分析的影响

需求分析的第一步是全面熟悉该软件项目的所有相关人员, 明确需求分析方成员和用户方成员。通过系统分析人员和用户方成员的多次交流和沟通, 最终确定对目标软件的综合要求, 以及确定如何实现用户方的需求和软件最终应达到的标准。在做需求调查时, 应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 分析者必须从该软件项目的细节问题出发, 逐步细化软件的功能, 然后做一份详细设计方案, 提炼出各种不同的软件元素, 并找出各元素之间的联系, 预测该软件项目是否存在片面性或可能导致不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该过程中, 如果有问题, 需与用户再进行交流, 确定软件最终的设计方案, 并定义目标系统的详细逻辑模型。另外, 在做项目的需求分析时, 还应主动建立用户方单位的人事组织、业务关系, 并用结构图画出单位的组织结构, 还应当在单位组织结构图基础上画出全体项目成员的结构图, 以便更好更全面地进行需求调研分析, 发现问题适时调整, 进而确保需求分析的高度准确性。

2 采取有效的需求分析方法, 启发各种客户挖掘他们的需求, 并对获得的需求进行分析并建模

软件需求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和功能需求。在做需求调研时往往会发现, 有些客户因为缺乏计算机专业知识, 而无法提出准确的需求, 所以有些潜在的需求就无法完善, 导致最后的软件试用令用户不满。所以, 软件需求分析人员应站在用户的角度, 不但要确定用户明确的需求, 而且要善于启发用户, 并结合调研分析技术, 帮助用户共同挖掘隐含的需求。

总之, 在做需求调研的过程中应注意方法, 然后再对需求进行分析和建模, 一般需求分析的方法有结构化需求分析和RUP需求分析。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 (简称SA方法) , 主要是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RUP的需求分析采用UML作为建模工具, 在UML中, 用例驱动的需求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其中的用例模型描述的是站在系统使用的角度所理解的系统的总体功能。一个用例模型通常由若干个用例图描述, 用例图的主要元素是用例、参与者、参与者的目标。

以网上书店电子商务系统为例, 图1是网上书店电子商务系统——管理员的用例图, 它的参考者包括超级管理员、会员管理员、库存管理员和订单管理员。超级管理员主要实现员工管理、统计营业额、统计会员的操作。会员管理员主要实现会员管理、处理会员评价投诉、会员级别管理、管理会员积分的操作。库存管理员主要实现产品的库存维护、产品上架、产品下架、发货的操作, 其中时间这个参与者主要对产品上架、产品下架, 监控订单的状态进行管理。订单管理员主要实现处理订单投诉、订单管理的操作。在这个用例图中, 包括关系表示成一个构造型为EXTEND的依赖关系, 表示产品类别管理用例是从产品库存维护用例扩展而来的。图2是网上书店电子商务系统——用户的用例图, 它的参与者包括会员、用户、游客、时间。会员主要实现登录、评价产品、确认收货、退出的操作。用户主要实现浏览商品、购买商品、浏览商品评价、搜索商品、显示相关商品、查看购物车, 结账的操作。游客主要实现注册操作。时间主要实现重置购物车的操作。在该用例图中, 包含关系有:查看商品明细用例是从浏览商品用例扩展而来, 加入购物车用例是从购买商品用例扩展而来, 删除购物车商品用例、修改商品数量用例是从查看购物车用例扩展而来, 而结账用例包含了确认送货地址用例, 确认送货地址用例包含了下订单用例, 注册用例是从结账用例扩展而来。

图1和图2所示的网上书店电子商务系统的用例模型清楚地表示出从使用者的角度所看到的系统功能。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之所以强调画出用例图, 是为了明确各种用户对系统的不同要求。普通用户关注的是系统是否简单易用, 而对于高级用户而言, 关注的是系统的高效性和易维护性。因而在用例图中必须对用户进行分类, 每一个用户类将有自己的一系列功能要求。总之, 正确的需求分析是需要了解需求的来源、用户的分类、用户要求等功能因素。另外, 需求分析中的界面设计也非常重要, 良好的用户界面可以提高软件的可用性, 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在做需求分析时, 应充分考虑软件中界面的设计。设计应充分以用户为中心, 应遵循Ben Shneiderman总结出的八条基本原则:1) 界面设计尽量保持一致;2) 提供“快捷键”操作方式;3) 针对用户的每一个动作, 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4) 交互过程应该完整, 即要有始有终;5) 错误处理机制要简洁明了;6) 允许动作的撤消;7) 提供提示字符或消息等操作信息;8) 减少人机交互时的用户短期记忆信息。

3 详细描述各项需求, 形成需求文档, 最终和用户共同确认。

优秀的需求分析应该准确、完整、一致、可测试的, 可跟踪的、可修改的, 最终应全面详细地描述整个系统的业务流程, 并将业务流程文档化后与用户再进行讨论、完善和修改。所以, 需求分析阶段应提交需求文档也即需求规格说明书。需求规格说明书贯穿于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 一般对需求的有效性也起到某种程度的验证作用。需求规格说明书应完整、准确、具体地描述对目标系统的功能要求、数据要求、性能要求、用户系统描述等。一个软件开发项目中的功能需求分为若干个业务, 对数据也有不同的操作, 所以各个业务都是作为独立的一个功能模块, 在具体运用时都是通过接口来实现相互之间的调用。所以在需求文档中在充分考虑用户需求的同时不能忽略运行需求, 其中包括用户接口和软件接口。当软件项目中的某些问题发生变化时, 对需求文档中的描述要做到准确无误, 最终和用户共同确认, 再对内容进行筛选和调整。

4 结束语

需求分析是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主要是确定用户对软件产品的需求, 完成系统必须具有的功能。软件工程中需求分析的发展, 使软件开发人员认识到, 如果科学地进行需求分析, 就能避免因需求分析不当而导致的系统问题, 整个过程不但要有用户的直接参与, 而且项目管理者也要发挥主导作用, 才能真正解决需求分析过程中的问题, 进而探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自动适应系统需求的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杨芙清.软件工程技术发展思索[J].软件学报, 2005 (1) .

需求过程 篇8

1 课程定位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护理工作的需求, 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 我院护理专业把护理研究方法课程定位为护理专业必修课, 其作用是使学生能够应用检索技术获取目标文献, 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研精神, 建立评判性思维方式, 从而使学生脱离低水平技术重复的“技工”角色, 满足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提高职业素养。

根据课程定位, 在护理专业整体课程的设置中, 将本课程开设于专业基础课程结束以后和临床实习以前的过渡阶段。使学生能从科研角度出发, 对专业知识进行评判分析, 再整理加工, 融会贯通。并且使学生通过护理研究方法的学习, 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 具备逻辑分析能力和实事求是的客观精神。这样可在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方面为学生从学校到临床的过渡提供一个良好的衔接过程。

2 课程改革理念和思路

2.1 课程改革理念

以护理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 以培养具备护理专业科研能力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1], 按照护理科研工作需求设计课程, 满足护理职业需要。

2.2 课程改革思路[2]

2.2.1 整合课程, 设计课程模块, 制定教学目标

打破原有学科体系, 与临床护理一线工作者和教育专家共同探讨, 围绕护理科研需要整合了文献检索、科研设计、统计分析3门课程, 以“必需、够用”为度, 将护理研究方法课程分为三大模块 (见图1) :文献检索、科研设计、统计分析。并按照护理研究活动需求, 先制定课程的能力目标, 并使用具体、实际、可检验的语言来描述能力目标。然后依据能力需求, 制定相应的能力目标、支撑知识和能力训练项目 (见表1) 。

2.2.2 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工作需求, 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1) 重视教学内容的导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程初打破原有绪论介绍基本概念、学科历史发展、学习方法的常规, 直接介绍目前护理研究发展现状, 对比医疗科研发展, 以具体实例, 说明护理专业对科研能力的需求, 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有一种任务感和使命感, 激发学习动力。

(2)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学内容突出对能力与技术的训练。在模块教学中, 增加经典科研案例引入分析, 启发学生思维,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并针对不同的模块设置相应的工作项目, 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 利用所学科研知识和技术完成工作项目, 这一过程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团队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咨询者、导演者和主导者, 以便通过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新型教学方法的结合,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养, 使其建立评判性思维。

(3) 教学内容稳定性与灵活性、开放性结合。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 除包括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外, 教学内容要根据护理科研发展需求灵活改变。同时将专兼职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和论文向学生开放, 并作为一个工作项目邀请学生参加, 为学生提供操作实练的平台, 以增加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2.2.3 改革考试方式

借鉴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设立“三段式”考试方法 (见图2) , 即第一段考试为闭卷理论考试, 主要考核护理科研方法的基础知识;第二段考试为论文分析, 考核学生的单项能力运用;第三段考试为课题设计答辩, 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该课程评价以能力考核为主, 增加学生综合能力运用 (即综合项目的开发和实施——科研设计) 。这三段考试并不集中在课程完全结束后进行, 而是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 将考核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种, 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反馈。

3 课程改革效果

经过不断的改革尝试, 护理研究方法课程目前已成为院级优秀课程。4名学生参与撰写的论文已经发表, 有15名学生自主申报了大学生基金课题, 并有1项课题获立项, 此外还有多名学生参加了多项课题的资料调研与问卷分析。

摘要:护理研究方法课程是护理专业必修课,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评判性思维及掌握检索技术。改革护理研究方法课程, 应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突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高职,科研工作过程,护理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旺凡, 汪有容.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0) :6~8.

需求过程 篇9

一、现今农村劳动人口城镇化迁移的特征

1. 大量城市农民工回流返乡, 成为农村劳动人口向城镇迁移的主力。

现今, 大中型城市的人口规模达到了顶峰。城乡人口流动格局正在出现新的变化。根据调查, 近几年来东部地区吸纳外出农民工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 中西部省份吸纳农民工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同时农民工回流的比例正在逐渐上升。从回流的农民工的职业选择看, 他们倾向于进行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从生活区域选择看, 他们更愿意选择到人口相对聚集、生活方式相对多样化的城镇。

2. 东部沿海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产生大量的农村劳动人口需求。

由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不断上升, 并且大中型城市的城市转型、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在产业转移过程中, 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和企业自身需要等角度, 更愿意就近转移到城镇。我国的城镇数量庞大, 周边农村环绕, 可以就近吸纳大量农村劳动人口, 是承接现阶段产业专业的主要载体。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显性优势

1. 高职院校与产业行业对接紧密。

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背景看, 大部分高职庨有自身明显的产业行业特征,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与某一产业、行业甚至是企业紧密相关。高职院校的办学也与产业行业紧密结合, 一方面是依托产业行业办学, 另一方面是为某一产业行业的人才培养和产业行业发展服务。

2.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的培养模式, 突出高技能是高职院校有别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特征。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具备一定技术能力一线劳动工人,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一线、具备较高技能和一定管理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培养上, 具有较多的资源, 包括师资力量、实验实训设备、企业行业合作支持等。同时,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灵活多样、校企合作、学校行业合作紧密。

三、农村劳动人口城镇化转移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1. 地方产业扶持需求。

主动的农村劳动人口城镇化迁移, 地方产业的聚集与发展是最有利的诱导因素。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 先有产业再有城市、城镇的例子很多。在我国产业转移和城镇依托产业加快经济发展的背景下, 城镇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城镇产业同时具有地域特性, 以浙江省为例, 城镇之间的产业区分明显, 且产业特征明显, 出现了如纽扣镇等城镇。但是由于地理因素、产业企业规模等限制, 城镇产业的知识需求、智力需求、技能需求更加迫切。

地方城镇产业寻求高职院校的服务和支持, 促进地方城镇产业的聚集与发展, 通过经济的发展吸纳周边附近农村劳动人口是最有效的途径。从农村劳动人口的需求看, 地方城镇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必定带来对劳动人口的需求, 农村劳动人口在比较农业劳动和产业劳动的经济回报差上, 会主动参加到地方城镇产业行业企业中去。

2. 职业技能提升需求。

工商业劳动比农业劳动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 这是农村劳动人口城镇化迁移的主要因素, 但是工商业劳动的职业技能要求较高。农村劳动人口普遍文化程度较低, 缺少职业技能。没有职业技能的农村劳动人口进入城镇后, 不但自身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不能满足生活所需, 而且会成为城镇的不稳定因素。从城镇经济社会的角度看, 没有职业技能的农村劳动人口进入城镇, 不但不能为城镇产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带来贡献, 同时也会给城镇社会管理带来较大的负担。

要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就必须使农村劳动人口进入城镇就业前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 以满足农村劳动人口城镇化的经济基础。高职院校是职业技能的输出高地, 除了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外, 也具备了对广大农村劳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的能力。近年来, 各高职院校也在开展更加灵活多样的职业技能输出, 农民学院等职业技能输出载体与平台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可以满足农村劳动人口的职业技能需求。

3. 人文素质教育需求。

有效的农村劳动人口迁移, 除了要考虑农村劳动人口的经济收入保障外, 同时还要考虑农村劳动人口对城镇生活方式的适应程度。城镇生活方式要求城镇人口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一定的经济收入和对城镇生活方式的适应, 两者同时具备才能达到有效真正的农村劳动人口城镇化, 农村劳动人口才能长驻。必须培养迁移后的农村劳动人口的人文素质。

地方城镇政府、社区、社会机构相对力量较弱, 在农村劳动人口的人文素质培养上往往力不从心。高职院校同时也是知识的聚集地, 拥有一批力量较强的师资和具有引导和培训人文素质的学生, 同时高职院校与地方社会的结合度较紧密, 容易通过学校与地方、与社区的互动, 对城镇迁移后的农村劳动人口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欢, 叶柯柯.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137-140.

[2]中国政府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EB/OL].http://www.gov.cn/, 2014.3.1.

上一篇:反抗精神下一篇:小儿真菌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