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咨询

2024-06-30

政策咨询(通用12篇)

政策咨询 篇1

1 前言

2008年1月起生效的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相对于未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达10%的所得税税率优惠。紧接着4月与7月,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分别联合颁发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为企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具体的申请方法与认定指引。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服务是一种政策咨询服务,就是在上述政策文件的指引下,为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供咨询服务。其主要工作可概括为“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体系咨询→企业建立人力资源体系咨询→企业建立科技财务体系咨询→企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咨询→企业建立立项与产学研管理体系咨询→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及管理体系咨询”六个方面。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服务也是一种信息咨询服务。一直以来,在信息咨询服务中,咨询者与客户关系、咨询是提供问题解决方法还是帮助客户实施,都是信息咨询业探讨的热点问题。在咨询者与客户关系方面,有些研究者认为: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公司处于主导地位。客户依赖于咨询公司”[1],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 “咨询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是整体管理架构的一部分,没有一种固定的一方依赖于另一方的模式,其具体形式是不确定的。两者的力量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因为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1];在咨询是提供问题解决方法还是帮助客户实施的认识方面,美国麦肯锡公司认为: “不要深入介入客户的实施过程”[2],中国汉普咨询公司张后启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要以零距离接触的方式(包括“空降”到企业)帮助客户更好地实施管理咨询方案[2]。

笔者认为,上述关于咨询者与客户关系、咨询是提供问题解决方法还是帮助客户实施的不同观点,都是在具体实施咨询过程中,出现的咨询实施方法的分歧,也就是在实施咨询服务的技术路线上存在差异。笔者基于多年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经验,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方面摸索出辅导模式的咨询技术路线,并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为例,探讨分析辅导模式的咨询技术路线与主导模式的咨询技术路线之间的效率、效益、效果差异。

2 辅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

辅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就是咨询者不参与到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材料准备的具体过程中,而是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要求及程序,指导企业完成申请材料的准备工作,并对企业完成申请材料的质量进行把关,重点在于提升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率,而不参与到企业准备申请材料及申报程序的具体细节过程。

咨询者不参与到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具体细节过程,是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涉及企业的研发、财务、行政管理等方面,咨询者要详尽了解企业这些情况,必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深入到企业的运行管理中。事实上,深入了解企业的研发、财务、行政管理等方面情况,本身难度就相当大,对企业这些情况了解之后再进行细致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实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尤其突出的问题是,在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很多是制度性和隐蔽性的实施问题,外来的“和尚”没有“深潜”到一定时间,很难真实体会到问题的实质及实施的艰巨性。

2.1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服务需要完成主要工作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大致可概括为六个方面,即“企业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科技人员、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比例要在30%、10%以上”、“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要求”、“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3]。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要求,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要完成以下工作内容:

2.1.1 建立知识产权体系

认定条件要求企业要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在高新技术企业复审时,更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获得情况有严格的规定。如,广东省对2008年第一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复审时,就规定“企业拥有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通过自主研发获得的,不包括通过受让、受赠、并购、独占许可方式获得的”[4]。

这要求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工作时,就要协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体系,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主要包括:1)协助企业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2)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和分析,协助企业确定研究开发方向,使企业的知识产权在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发展,始终保持先进性,避免重复研究,浪费资源[5]。

2.1.2 建立人力资源体系

认定条件要求企业科技人员、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比例要在30%、10%以上。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人力资源体系,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满足公司和员工发展的需求[6]。

2.1.3 建立科技财务体系

认定条件要求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要求。这就要求企业要对每一个研发项目在财务上设专帐管理,形成规范的科技财务管理体系。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工作时,要协助企业建立完善企业科技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帮助企业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局面,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要按照标准建立完善的科技财务管理体系,降低企业申请科研项目资金的难度与风险[7]。

2.1.4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衡量企业是否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重要衡量指标。在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工作时,要协助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保障企业科技成果不断实现商品化;协助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获得专业的鉴定和评价,利于该成果的推广。

2.1.5 建立立项与产学研管理体系

协助企业做好项目规划与定位,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做好立项评估,注重立项管理,建立制度保障使风险可控;要促使企业借助外力,突破技术难题,推动企业进行科研立项,推动企业获得政策和政府资金支持。

2.1.6 建立研发机构及管理体系

要协助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促进和加强企业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渗透,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解决企业研发过程中的工艺、装备、测试、标准及产品质量等问题;要协助企业组建高素质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实验的专业科技队伍,保障企业的持续竞争力;要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实施专利、人才、技术标准战略,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

2.2 辅导流程

从上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及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可以看出,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必定涉及到企业的研发部门、财务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核心部门。只有企业这几个部门进行协同工作,才可完成企业的申请材料的准备工作。辅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按下图所示,分三步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辅导工作。

2.2.1 第一步:收集材料

本阶段主要收集企业研发项目、高新技术产品、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证明、研发组织管理材料等资料。本阶段是确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需提交资料的关键阶段,在材料收集过程中,要着眼于形成申报材料的大纲和细目,对细节性的材料可先行大致忽略。如收集企业研发项目资料时,可主要收集研发项目的名称、研究时间、研发经费等,可以暂时忽略该研发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核心技术及创新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等,同时要着重收集该研发项目的证明材料。又如收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证明资料时,可主要收集科技成果项目的成果名称、转化结果、转化时间、转化证明等,而可以暂时忽略该科技成果具体转化的内容及具体转化证明材料。

2.2.2 第二步:指导审计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需要企业提交的财务审计报告较为齐全,它包括企业近三年审计报告,还包括企业近三年的研发专项审计报告与最近一年的高新技术产品审计报告。这七份审计报告中,一般来说企业都有近三年的审计报告。企业近三年的研发专项审计报告与最近一年的高新技术产品审计报告,一般需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专门审计。在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工作时,辅导者要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中对研究开发费用归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确认的要求,指导企业进行研究开发费用归集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确认。在此阶段,要指导企业作好财务凭证的收集,主要包括发票、合同、协议等财务凭证收集。

2.2.3 第三步:填写申报书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材料的准备工作中,最后的阶段是填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分为认定申请书主体部分与附件材料部分。主体部分由企业基本信息表、企业研究开发项目情况表、上年度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情况表、近3年内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汇总表、企业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等五部分组成;附件材料由企业资质证明材料、近三年财务审计报告、人员情况说明材料、科研立项证明材料、知识产权资料、科技成果转化资料、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资料、其他证明材料等八部分组成。

在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工作时,辅导者要着重辅导企业填写主体部分的企业研究开发项目情况表与上年度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情况表。这是因为,这两表是反映企业持续进行研究开发活动与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的主要说明材料。

在此阶段,第一、辅导者要给企业提供填写指南帮助,如在填写企业研究开发项目情况表的核心技术及创新点时,要指导企业按“说明该项目具有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中规定的内容吻合、必须是技术环节的创新点”的填写要求,简明扼要地归纳该研究开发项目的核心技术及创新点;第二、辅导者要给企业提供相应的填写例子。这是因为,在实际咨询工作中,有不少企业的技术人员有丰富的技术研发经验和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但并不清楚如何描述研究开发项目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内容,在给其提供一定量的填写例子参考,将让其可参考例子的描述思路,将研究项目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内容进行阐述;第三、辅导者要对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申请材料进行预评判,要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中规定的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的分值占比情况,进行预评判,进一步指导企业进行申请材料准备工作。

3 对比与分析

上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步骤,描述了辅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咨询者处于辅导位置与咨询者处于主导位置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技术路线的最大区别在于,在主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中,咨询者企图替代企业完成所有的申请材料准备工作,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工作中,处于受咨询者支配的地位。在前文提出的“在信息咨询服务中,咨询是提供问题解决方法还是帮助客户实施”的问题中,显然辅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回答的是“提供问题解决方法”,而主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回答的是“帮助客户实施”。

笔者认为,这两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模式没有明显的优劣界限,只是适用场合、咨询者要进行的工作量等有所不同。但,当咨询者按辅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技术路线向企业提出准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材料的实施方案时,企业无法完成申请材料的准备工作时,有时甚至企业连一个明晰的研究开发项目清单都无法提供时,咨询者此时应根据企业产品生产流程、工艺流程、产品研发过程,站在主导的位置,引导企业归纳总结研究开发项目,但不应擅自代替企业确定研究开发项目。此时,更多依赖的是咨询者的咨询能力与对企业研发活动的熟悉程度,也需要占用咨询者更多的工作时间。当然,就高新技术认定咨询来说,也可“空降”到企业一段时候,待熟悉企业各方面情况后,再代替企业进行申请材料的准备,然而这种模式的咨询,已不再是主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中的“帮助客户实施”,而已经是蜕变为“直接插手进行”了。

辅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与主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在效率、效益、效果方面的差异,可用下表表示。

注:效率的取值范围为“高”、“中”、“低”;效果的取值范围为“好”、“一般”、“差”;效益的取值范围为“好”、“一般”、“不好”。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辅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的效率高,而主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的效率低,是因为在一定的时间内,咨询者可通过电话、面谈多种方式完成辅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而主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咨询者往往要深入企业进行申请材料准备工作,需要耗费咨询者大量时间。从笔者工作实践来看,笔者一个月内可完成10多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工作。这是主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无法完成的工作。

效果是一项活动的成效与结果,是人们通过某种行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产生出的合乎目的性结果。衡量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工作的效果,应该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材料质量的优劣来衡量。辅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因为在同一时间要完成多项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咨询工作,咨询者实质是制订一个申请材料大纲,而申请材料具体细节内容由企业完成,咨询者难以保证申请材料具体细节内容保持较高质量,对比从申请材料大纲到申请材料具体细节内容都由咨询者主导完成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模式,辅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效果一般。然而,辅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可通过多个咨询者分工合作及进行咨询环节有效划分等方法,来保证申请材料质量。

效益是指某一特定系统运转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利益。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辅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效益高于主导模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咨询。

4 结 论

从科技政策咨询工作来说,也有辅导模式的科技政策咨询与主导模式的科技政策咨询的区别,也要回答科技政策咨询是提供问题解决方法还是帮助客户实施的问题。从上述有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咨询的分析可看出,辅导模式的科技政策咨询要优于主导模式的科技政策咨询。

然而,在客户无法按咨询者提出的实施方法完成预定工作时,特别是咨询者经过不断引导客户还是无法完成预定工作,辅导模式的科技政策咨询就会陷入无法实施的困境。另外,科技资金资助类咨询、企业资质认定类咨询、科技规划类咨询等不同类型的科技政策咨询的具体工作内容也对咨询模式提出不同要求。如科技规划类咨询,不但要熟悉客户内部情况,还要了解客户外部情况,此时采用辅导模式的咨询技术路线,显然难以完成工作任务。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科技政策咨询工作中,要根据科技政策咨询工作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客户能力、咨询要求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具体的咨询技术路线,或者混合使用两种模式的咨询技术路线。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为例对辅导模式的咨询技术路线与主导模式的咨询技术路线从效率、效果、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无疑可为科技政策咨询工作者开展科技政策咨询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少锋,郑建明.西方信息咨询研究热点综述[J].图书与情报,2006(3):59-62

[2]廖文燕.咨询变“整形”为“塑魂”[J].科技智囊,2004(1):96-97

[3]科技部.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EB].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2008/200804/t20080428_61006.htm,2008-04-28

[4]广东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关于受理第一批2008年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工作的通知[EB].http://www.gdstc.gov.cn/HTML/zwgk/tzgg/13025950191891924523472673884129.html,2011-04-12

[5]代碧波.构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体系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0(11):5-6

[6]吴镝,百年方略.构建企业高效人力资源体系之工作分析[J].科技智囊,2011(2):30-35

[7]李志文,杨安仙.适应新的形势,建立现代科技财务管理系统[J].科技导报,1992(2):52-54

政策咨询 篇2

1.我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是从哪年开始实施?

1994年3月15日我国开始实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

2.实行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于问题的决定》第43条:“要制定各种职业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5条:“要在医师和药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中实施执业资格制度。”根据国家劳动部与人事部颁布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

3.执业药师由哪个部门管理?

根据国务院赋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药学技术人员实施执业资格准入控制和监督管理。

4.哪些单位需配备执业药师?

凡是从事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均应配备相应执业药师,并以此作为开办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必备条件之一。

5.执业药师资格通过什么方法取得?

执业药师资格通过考试的方法取得。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考试。

6.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什么?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属于职业准入性考试,凡经过本考试并成绩合格者,国家发给执业药师资格证书,表明具备执业药师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本资格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7.为什么要实行执业药师资格制度?

为了实行对药学技术人员的职业准入控制,科学、公正、客观地评价和选拔人才,全面提高药学技术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即有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又有药事管理和法规知识、能严格依法执业的药师队伍,以确保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的安全有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国家实行执业药师资格制度。

8.执业药师的职责是什么?

(1)执业药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忠于职守,以对药品质量负责、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为基本准则。

(2)执业药师必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及国家有关药品研究、生产、经营、使用的各项法规及政策。执业药师对违反《药品管理法》及有关法规的行为或决定,有责任提出劝告、制止、拒绝执行,并向上级报告。

(3)执业药师在执业范围内负责对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参与制定、实施药品全面质量管理,对本单位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理。

(4)执业药师负责处方的审核及监督调配,提供用药咨询与信息,指导合理用药,开展治疗药物的监测及药品疗效的评价等临床药学工作。

9.执业药师和药学技术人员的同异点?

执业药师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取得《执业药师注册证》,在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中执业的药学技术人员。药学技术人员是指具有药学专业知识,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称并从事药学工作的技术人员。执业药师是药学技术人员的一部分,药学技术人员不一定是执业药师,但执业药师一定是药学技术人员。

10.执业药师在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零售药店的作用是什么?

(1)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零售药店必须配备驻店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的药学技术人员)。执业药师证书应悬挂在醒目易见的地方,执业药师应佩戴标明其姓名、技术职称等内容的胸卡。

(2)驻店执业药师必须对医师的处方进行审核,签字后依据处方正确调配、销售药品,对处方不得擅自更改或代用。对有配伍禁忌或超剂量的处方应当拒绝调配、销售,必要时经处方医师更正或重新签字,方可调配、销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执业药师应对病患者选购非处方药提供用药指导或提出寻求医师治疗的建议。

11.未配备执业药师的单位怎么办?

按国家有关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均应配备相应的执业药师。如未配备,应限期配备。逾期将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12.现已在需由执业药师担任的岗位工作,而本人不是执业药师的怎么办?

由于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刚刚施行,存在很多现尚未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而已在需由执业药师担任的岗位上工作的药学技术人员。现行政策是:(1)拟在药品使用单位进行一次资格认定工作,使具备一定条件的药学技术人员通过认定取得执业药师资格。

(2)对已进行过认定工作的药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对尚未取得资格的人员进行强化培训,限期达到要求,通过考试取得资格。

(3)对通过培训仍不能通过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人员,说明其不具备执业药师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按执业药师准入控制的原则,必须调离岗位。

13.对涂改、伪造或以虚假和不正当手段获取《执业药师资格证书》或《执业药师注册证》的人员怎么办?对上述人员,一经发现,发证机构应收回证书,取消其执业药师资格,注销注册。并对直接责任者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构追究法律责任。

14.对违反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的执业药师怎么办?

执业药师在执业期间,违反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有关条款的,由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情况给予处分。注册机构对执业药师所受处分及时地记录在其《执业药师资格证书》中的备注《执业情况纪录》栏目内翳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5.对违反《药品管理法》及其它法律法规的执业药师怎么办?

执业药师在执业期间,违反《药品管理法》及其它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构追究法律责任。

16.对在执业单位工作业绩突出的执业药师怎么办?

对在执业单位关键岗位工作业绩突出的执业药师应按国家有关奖励规定,给于表彰和奖励。奖励形式是精神和物质奖励两种。执业单位也可按情况给予一定的岗位津贴。

17.取得执业药师资格与专业技术职务的关系是什么?

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聘任其为主管药师或主管中药师专业技术职务。

18.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各条款由谁进行解释?

人事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对有关条款进行解释。

19.执业药师资格认定是怎么一回事?

1994年和1995年国家人事部和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别组成执业药师资格认定小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符合一定条件的药品生产、经营单位中关键岗位的药学、中药学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不经考试直接给予了资格认定,并发给资格证书。其条件是: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

(2)1994年3月15日以前担任药品、中药品生产或经营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3)获得省(部)及医药科技成果奖,或在省(部)及刊物上发表过有代表性的医药专业论文两篇,或有医药行业的重要专著;

(4)连续直接从事医药生产、经营或药学岗位工作五年以上,累计十年以上;

(5)经省级医药管理部门对有关药事管理及法规方面知识考核合格。下一步国家人事部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拟按上述条件对药品使用单位的人员进行资格认定翳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0.什么是执业药师执业单位?

凡取得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药品使用单位执业许可证的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为执业药师执业单位。

21.实行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1)是医药事业适应“两个根本转变",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法制化建设,加强宏观管理,依法行政,促进医药体制改革,特别是药品分类管理的战略性措施。

(2)是医药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科学化管理,提高药学技术人员素质,加强药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3)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净化医药市场,规范药品生产、经营、使用行为,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重大措施。

高招咨询里的“咨询高招” 篇3

高招信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高校招生信息,另一部分是教育部及省级招办制定的招生政策,主要是靠网站(如各高校和各省级招办的招生网站)、咨询电话、纸质印刷品(如高校的《招生章程》和省级招办公布高校招生计划及招生章程等刊物)、现场咨询会等多个渠道向考生公布。面对如此多的咨询渠道,如此多的高招信息,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如何从大堆的材料中分析、提炼出自己想知道的答案?面对潮水般的提问,老师又最愿意回答什么样的问题?……其实。考生不妨做好咨询过程中三步曲:

第一步:获取重要的招生信息

面对海量的高招信息,考生只需重点关注自己向往已久的(但不是盲目崇拜的)几所目标高校和本省级招办的如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高校的基本招生信息,包括:

*学校的基本情况(如学校概况、录取批次、招生计划等);

近三年在本省的录取分数(包括总体的和分专业的最高分、最低分及平均分;以及历年本省相应批次控制线);

招生章程(重点是“录取原则”、“照顾政策”、“专业特殊要求”);

招生专业介绍(含硕博点及师资情况);

入校后的教学培养举措(按类招生、入校后转专业、双学位、本硕连读等、国际交流等);

就业率。

2省级招办制订的招生政策,包括;

对考生报考省内省外不同类型高校的要求和各种照顾政策;

各批次投档原则(如平行志愿、投档比例等);

各招生类型(如艺术体育类、预科、国防生、师范生、定向等)的投档原则;

上述信息都是铁板钉钉且必须向考生公示的,考生通过刚才第一部分所介绍的渠道肯定能找到这些信息。

第二步:分析获取到的信息

考生在对目标高校的基本招生信息有所了解以后,通过如下8个方面的分析,比较判断哪个学校更适合你(为便于表述,此处以本科第一批录取的高校为例):

1目标高校分数段的定位:近三年该校在本省总体录取分数高于一本线的情况。

先看高校近三年在本省录取的最低分和平均分高于一本线多少分,再看自己高考成绩或模拟考试成绩高于当年预估的一本线多少分。这两个分数一比较,基本上能判断出考生进入这所学校的可能性有多大。比如某文科生的高考成绩高出当年预估的一本线30分,而目标高校文科前三年的最低录取线分别比一本线高32、38、30分,一般情况下,以考生这个分数在前三年只有一年能进到该校。考生上这所学校有比较大的风险,就算进入这所高校,进入好专业的可能性不大(如果考生不服从调剂,更是危险)。这时候,是图个保险。还是硬着头皮冲一冲,就要看考生自己的权衡了。如果,用该校前三年录取平均分高于一本线这种比较法,把握会,大一些。例如:该校前三年录取的平均分:高于一本线的值为:42、50、43,那么,如果考生的分数高于预估的一本线40分,那么,进入这所学校的机会就比较大,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项目——专业志愿判断的选择。

2目标专业分数段的定位:近三年该校各专业在生源省录取分数高于一本线情况。

这个指标较上一个指标更详细,原理却是一样的。比如该校文科新闻学专业近三年录取最低分分别比一本线高44、57、40分,而广告学专业分别高34、43、35分,其余专业也以此类推算出分值后,从高到低排好序,再比较自己分数高于当年预估一本线的情况,并按照自己兴趣和梯匿从高到低分别预选为一、二、三、四、五志愿。

3专业实力及冷热的定位:考虑学校各专业实力强弱以及冷热的问题。要说明的是,高校各专业实力的强弱和冷热不是对等的。实力强的专业不一定是热门专业(也不一定是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考生应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分数情况出发选择专业,不要一味追求热门。

专业的实力强弱和冷热有如下一些指标可参考:是否有国家一级学科、硕博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软硬件条件,有无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学科带头人、著名专家,这些情况直接反映高校各专业实力情况,高校也是非常愿意向考生展示的,一般在“学校概况”及“专业介绍”中会有所表述。而各专业历年的录取分数则可直接反映专业的冷热程度。越是热门的专业,录取分数往往越高。

4教学培养举措。按类招生、转专业、辅修双学位、本硕连读、田际交流等教学培养措施有助手打破“一考定终生”,帮助考生弥补志愿选择的缺憾、为大学生活锦上添花……也是近年来高校“以人为本”办学思路的体现。

5就业率印分析。这是考生应该考虑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现在的就业率不等于四年后的就业率,现在的热门不等于四年后的热门。何况,越热门的专业毕业生也越多,就业时的竞爭压力也越大……因此,考生选择专业时还是应该以“学有所好”为原则。

6在完成1~5项分析的同时,还需仔细研究高校‘的录取原则和省级招办的投档原则。

高校录取原则是指高校是以何种方式对提档的考生排队录取。通俗地讲,一般有两种:分数优先和分数优先加级差。两种录取原则均已实行多年,分析的文章也比较多,在此不赘述。

省级招办的投档原则大致都是按照考生志愿顺序和成绩高低,根据高校投放计划的100%~120%给予投档。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招生类型上,各省在时间安排及某些规定上又不尽相同。如预科生的投档,有些省是跟随本科专业同时投档,有些省是本科专业录退完毕后,下一批录取开始前投档;有些省对投档的艺术类考生参加本省艺术类专业加试和外省高校的艺术专业加试有特殊要求等。

7省级招办对考生的照顾政策和目标高校对该政策的承认与否。一般来说,除了教育部规定的加分政策外,其他加分政策都是由省级招办确定,但两种加分政策,高校可选择承认或不承认。例如民族生、三好生、特长生、体优生、军烈属、教师子女加分、地区加分等政策,各省视实际情况有不同标准。有的只给报考省内高校的考生加,有的都给加,有的省能加几十分,有的省只加几分,甚至有的不加分,只是同等条件下优先。而高校对这些政策有些承认,有些不承认,还有些提档时承认,录取专业时要扣除,按照原始分录取到专业……这些政策对考生录取时的排队情况大有影响,需要重点关注。

8高校和省级招办对一些特殊专业的特别要求。高校绝大多数专业不会限制考生的民族、性别、应往届、外语语种等。但是有些特殊专业,由于将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对考生的条件进行了特殊要求,这也要考生针对自己所报专业一一核实。

(上面6~8条都是高招政策方面的内容,在高校的《招生章程》和省级招办当年相关文件里都有明确阐述,考生必须详细了解。)

第三步:针对性提问

在对高校信息和招生政策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之后,考生应该有了自己基本的填报方案,这时候可就尚不明确的地方向老师提问、核实。提问时,考生应注意两点:

1一定先表明自己的基本情况,如省份、科类、民族等。

2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要上来就问“我的分数能不能录取”。多数情况下,这个问题老师也得按照前面的步骤为你分析一遍,自己提前做好,咨询时就可方便彼此,尽快入题。

相比文章开头的那两个问题,高校老师更愿意听到这样的提问:“老师好,我是XX省XX科类考生,应(往)届少数民族(汉族),今年高考估分(考分)XXX分,比我省预估一本线高大约XX分,根据贵校前三年在我省录取分数情况,我打算这样填报贵校的志愿,请您给予指点……这样的问题很有针对性,老师首先知道了该考生的基本情况,第一时间脑海里就能对该考生是否有可能被录取有个大概的判断;此外,老师会觉得该考生确实了解本校,很有可能报考本校,所以会认真对该考生予以指导,问答也会很有效率。

如果是在网上咨询,考生还可以在提问之前,先浏览一下其他考生都问过的问题和老师的回答,有时也能找到自己问题印答案。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综合的复杂“工程”,咨询的方法和思路也见仁见智,上述方法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对考生和家长有所帮助,为广大考生铺平求学之路。

政策咨询 篇4

近年来,在WTO的多边谈判中,关于贸易自由化、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问题越来越成为政策争论的焦点。一方面环保主义者认为贸易自由化会破坏环境,这是因为,贸易使得一国开放国内市场或扩张利用非友好的环境技术进行生产的产品的产量,从而增加污染。因此主张用污染税和绿色关税政策的组合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争论焦点。知识产权保护者认为,由于落后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贸易自由化会导致落后国家侵害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因而,一些环保主义者主张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和自由贸易问题联系起来,通过不同的政策组合来协调贸易自由化、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对贸易自由化、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这三者关系的研究中,Markusen(1993)第一个探讨了企业选址与环保政策间的关系,在其模型中,包括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个企业。企业通过比较在本国和外国的选址成本、运输成本和环保政策而决定在哪个国家投资建厂。此时企业有三种选择,或根本不进入市场,或在国内建厂而服务于两个国家,或在两个国家分别建厂同时分别服务于两个国家。其研究表明,环保政策对于企业的选址决策具有很强的影响[1]。而Michael Porter(1995)则研究了对于R&D的环保管制而产生的正外部性。他指出,环保政策通过所谓的竞争优势能促使国内企业开发绿色技术,以加强其长期盈利[2]。但C.Carraro和D.Siniscalcl(1994)则认为,更严厉的环保政策会对利润产生两个效应,一是增加生产成本的直接效应,一是通过刺激创新而降低可变成本的间接效应,通过比较这两个效应,他们得出环境管制不一定能增强产业竞争力[3]。而Alireza Naghavi(2006)则把贸易自由化、各国环境政策的协调性、企业选址和减污R&D放入一个模型,研究了这些因素的在规范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他建立了一个包括不对称环保标准的两国模型来检验绿色关税或者环保标准的一致性是否能刺激更多的减污R&D投资和更洁净的环境[4]。分析表明,绿色关税能增加发达国家(环保标准更严格的国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并导致其增加减污R&D投资,同时,认为贸易自由化并不一定导致企业的重新选址,绿色关税能降低企业重新选址的激励并鼓励企业增加R&D来作为减少成本的一种替代。由更高的减污R&D投资带来的更低的单位排放和更低的竞争程度以及由绿色关税引起的更少的全球污染,增加了人们对于环保协调性和贸易自由化的双重政策的有效性的怀疑。

但是,笔者认为Alireza Naghavi的模型存在以下两个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到进行减污R&D投资时所带来的知识外溢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是因为,由于知识外溢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South)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不完善,企业进行减污R&D投资以应对污染税、绿色关税时可能并不有效,South国企业能轻易的对其技术进行模仿或复制,从而使North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及成本优势丧失,进而降低其减污R&D投资的激励。二是没有考虑到两国间的成本差异,如果North国和South国的成本差异过大,足以弥补由于绿色关税所引起的成本差,那么North国仍然有重新选址的激励。因而,笔者在Alireza Naghavi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成本差异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使模型能更接近于现实并更具解释力。

在模型中,笔者通过构建南北双方的博弈论模型,比较了企业在不同政策组合下的产出水平和减污R&D投入水平等行为。相对于已有研究,本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探讨了环保政策、贸易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这在国际上是首次;二是用博弈论和赋值法相结合来求解相关问题,这是方法上的创新;三是得到了一些富有价值并与现实相符的结论。

2 模型的基本假设

模型包括两个地区,North国(发达国家简称N)和South国(发展中国家,简称S),N国对产品征收污染税来实施环保标准,而S国可能征收,也可能不征收。此时,存在三种可能的政策环境:政策Ⅰ为N国征收污染税,但S国不征收污染税,这时,N国对S国产品征收绿色关税作为惩罚;政策Ⅱ为N国征收污染税,如果S国征收同样的污染税,则N国对S国免征绿色关税;政策Ⅲ时,N国和S国都征收污染税,但N国需考虑S国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假设,S国并不存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故N国为保护本国企业,增加本国企业的减污R&D投资有可能采取措施对S国产品征收知识产权保护税,即在S国征收污染税时,N国对来自S国的产品征收知识产权保护税。模型同时假设有两家企业即N企业和S企业,分属于两个国家,他们生产同质产品并以Cournot寡头形式竞争。N企业、S企业决定其在不同政策下的各个市场的最优产量和最优减污R&D投资。

企业的需求曲线为线性,即

i=N、S,Qi是第i个国家的总的需求量,N代表N国的需求量,S代表S国的需求量。每国的总的需求量为:

i=N、S;k≠i,j=E、F、D.第一个下标代表生产企业,第二个下标代表其产品销售市场。E(export)表示N企业在N国生产并部分出口到S国,F表示N企业在S国进行FDI并供给S国,D(delocation)表示N国企业完全在S国投资生产并出口到N国。在N国生产的非污染相关的单位成本为CN,在S国生产时其单位成本为CS,且CN≥CS(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要低得多),与S国企业一样,成本被假设为固定,与规模无关。与单位产出相联系的污染排放为

i=N、S,且Ai≤e02.e0为每单位产出的基本排放,与排污投入无关,Ai为i国的减污技术水平。式(3)表示技术越高,污染排放越少。不存在技术外溢或S国有着严格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时(假设当N企业采取E即出口形式时不存在技术外溢),有

x为企业投入的减污R&D金额,A0为自然技术存量,为分析的方便,假设A0=0,Ai是个递减函数,表示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当存在技术外溢(假设当N企业采取F或D形式或且S国保护知识产权不力时存在技术外溢),此时N企业的技术函数有:

但对于S企业来说,它可以模仿或复制N企业,从而其技术函数为:

δ为技术外溢并被S企业模仿的程度。表示S企业的减污技术来自于自主投资和由于技术外溢带来的技术进步.

3 企业在各种政策下的产出和减污R&D投入

3.1 政策Ⅰ下的产量和减污R&D投入

政策Ⅰ下,由于N国与S国政府未能就环保达成一致协议,此时N国由于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而对在该国生产的每单位产品征收污染税τ,但S国由于环保措施较宽松,对本国产品不征收污染税。N国政府为平衡由于污染税带来的成本差和向S国施加环保压力,故对来自S国的每单位出口产品征收绿色关税,税率为t,此时,N企业在E(即在本国生产并部分出口到S国)条件下的利润函数为:

式(7a)表明N企业要为其全部产出支付污染税。当N企业在S国建立分厂,进行FDI时,它只对在本国生产的产品支付污染税,此时,N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Γ为N企业在S国进行FDI时的固定投入。如果N企业完全搬迁到S国进行生产,此时它可以规避污染税,但其产品返出口到其母国N国时,每单位要被征收t绿色关税,此时,N国的利润函数为:

S国企业的利润函数则为:

j=E、F、D;cN、cS分别为N国、S国企业的单位成本。可以据此求出企业在各种条件下的产量和减污R&D投资x.

(1)N企业采用E方式时,此时不存在技术外溢,各自产出为:

N企业采用F方式时,它维持在国内的生产以供应国内需求,同时在S国投资以供应S国,此时,各自的产出为:

在D下,N企业完全在S国生产,而返出口回本国,S企业也在S国生产,此时存在技术外溢效应,且各自的市场供给为:

比较(8a)、(8b)、(8c)可以看出,当N国在国内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时,绿色关税t能降低从S国的进口并增加N企业在本国的生产;同时,在D下,绿色关税的存在能减少S国产品出口到N国,这就是说,绿色关税在减少污染排放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还可以看出,污染税τ能降低E、F下N企业的产出,但会增加S企业的产出。但污染税在D下不起作用,原因是N企业搬到了不征收污染税的S国生产。在E、F下,成本方面的差异也对各自的产出有影响,对方企业的成本对己方的影响是正的,而己方成本对己方的产出影响是负的理由是对方成本越高,其产出越少,因而己方面临的竞争压力就越低,从而可以产出越多,而己方的成本将直接降低己方产出。S国成本越低,产出由N国转移至S国的数量则越大,即从“洁净国”到“脏国”的产出转移越多,从而世界变得越不洁净,这从发达国家的高污染产业不断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实可以看出。由此,得到

结论1绿色关税能降低从南方市场(“脏国”)的进口,使世界变得环保;而成本差异会使污染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世界环境恶化;不对称的污染税亦恶化世界环境。

(2)在第二阶段,企业决定其减污R&D投资以减少污染排放和降低生产成本。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算式和式(8)的产出结果中,可以得出E时减污R&D投资为:

在F下,存在技术外溢效应,S企业可以模仿或复制N企业在S国的技术,如果不存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话,N国将降低减污R&D投资的激励,此时,各自的减污R&D投资为:

在D时,由于S国不征收污染税,此时企业都没有进行减污R&D投姿以减少污染排放从而降低成本的激励,故有

在E、F下,对于非污染密集产业来说,xNE和xNF关于τ呈单调递增,因为此时减污成本不高,且τ对于量只具有边际影响;但对于污染密集产业来说,减污R&D关于τ呈倒U型(1)。对xNE和xNF关于t求导,有,这表明,绿色关税能促使N企业进行环保技术投资,其原因是t减少了从S国的进口,使得N企业在国内的供应增加,而进行减污R&D投资能降低N企业由于污染税而产生的成本。xNE和xNF关于cS求导,有,这是因为cS的存在降低了S企业的生产,增加了N企业的市场供应量,从而使N企业有激励通过环保研发投资来减少因污染税而带来的利润损失,但cN越高则会降低N企业进行减污R&D投资的激励。(1)由此,得到

结论2绿色关税能有效刺激N企业减污R&D投资,而N企业成本上的劣势却会减少其减污R&D投资的激励以应对国内的污染税。但绿色关税对于S企业锦污R&D投姿没有作用。

3.2 政策Ⅱ下的产出与减污R&D投入

如果S国与N国就环保政策达成一致,采取一致的环保措施,即对在本国生产的每单位产品征收污染税,此时,N国不再对S国的出口产品征收绿色关税,此时N、S国在E、F、D下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其中,j=E、F、D,利用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求解,可以得出D时的各自产出为:

(1)在N企业进行E方式时,此时不存在技术外溢,通过计算有:

在F下,则存在技术外溢,此时,各自的产出为:

在D时,N企业全部在S国生产但返出口回本国,S企业在本国生产并出口N国,此时,存在技术外溢,且各自的市场供应为:

比较(11a)、(11b)、(11c)可以看出,N企业在E、F、D下其国内的供给相同但考虑成本差异时,E、F下要低于D时其对国内的供应,原因是D时在S国的生产成本较低。另一方面,减污技术的高低对产出的影响是正相关的,减污技术越高,产出越高,因为由此能规避更多的污染税。由此,得到

结论3在环保政策协调一致即各国都征收对称的污染税时,决定各国企业产出的是成本差异和减污技术的差异,成本越低的国家其产出越高,减污技术越高的企业其产出也越高;同时,成本差异是导致污染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原因(假设cN>cS)。

(2)在E下,不存在技术外溢,i=N、S,把它代入式(11a),可以得到。在F、D时,分析的结果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在F、D时,存在知识技术的外溢,外溢效应为δ,把式(6)代入式(11b)和式(11c),并把QFN、QDN关于δ求导,有,即技术外溢程度越大,N企业的产出越低,而S企业的产出越多,这是因为由于技术外溢,使得S企业收益,从而降低其污染成本,增加其产出;而S产出的增加会导致N产出的降低。由此,得到

结论4在环保政策对称下,一国企业增加其减污技术投入,会增加自身的产出,而减少竞争国的产出。技术外溢程度越严重,技术领先国的产出会由于技术外溢而降低,而技术落后国的产出会因为技术外溢而增加。

(3)把式(11)和式(5)、式(6)代入式(10),通过求解,可以得出在E时企业的减污R&D投资xNE、xSE(此时,不存在技术外溢);以及在F、D下,由于存在技术外溢,S企业能模仿N企业的排污技术,即S企业的每单位产出的排放为,经过计算可得出xNF、xSF、xND、xSD值的函数形式(2),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可以发现:xNE和xSE关于τ呈倒U型(即在τ较小时,,但在τ较大时,其导数小于0,投资随τ的增加而减少),对xNF、xSF,xND、xSD关于τ的函数亦呈倒U型,原因与政策I时的论述类同。在E下,没有技术外溢,所以此时技术模仿程度不会影响企业的减污技术投资。对xNF、xND、xSF、xSD关于δ求导,其导数都小于0,即随着技术外溢、模仿程度的提高,各企业都会降低其减污技术的投入,原因是对于N国企业来说,技术外溢程度越高,它投资于研发的外部性越大,投资越多,并不能为其带来越大的竞争优势,相反还好因为技术外溢造就竞争对手竞争力的提升,使自己的市场份额下降,故N国企业没有减污技术投资的动力;对于S国企业来说,模仿的可能性越大,其进行自主研发创新的激励就越低,因为模仿比创新的成本低。在成本差异情况下,对xNE、xNF、xND关于cN求导,对xSE、xSF、xSD关于cS求导,其导数都小于0;对xNE、xNF、xND关于cS求导和对xSE、xSF、xSD关于cN求导,其导数也大于0。可得到

结论5在环保政策对称时,污染税的提高会加大各企业对减污技术的投资(在污染税率较低时),但技术外溢程度δ的提高会降低各企业减污技术的投资;同时,成本对企业的影响与环保政策不对称时是一样的。

3.3 政策Ⅲ下的产出与减污R&D投入

N国和S国实行协调对称的环保政策,都对单位污染征收污染税τ,此时N国不对S国征收绿色关税,但由于存在技术外溢问题,N国对S企业出口到N国的产品征收知识产权保护税η,但对N企业的返出口不征收知识产权保护税。此时N、S企业在E、F、D下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其中,j=E、F、D.

(1)求解式(12),可以得出E、F、D下,N、S企业的产出为:

从式(13)可以看出,η对N企业的影响是正面的,η的增加能促使N企业生产更多,而η却能有效的抑制S企业的生产,这是因为,η是针对S企业征收的一种知识产权保护税,能有效的保护N企业,抑制S企业的侵权行为。同时,也可以得出,η的实施,会减少N国的产品供应,但对于S国的供应却没有影响,原因是η的征收是单向的,不对称,只对S国企业出口到N国的商品征收(考虑成本差异时,有QNE<QNF<QND,QSE>QSF>QSD.)。由此,可得到

结论6当两国采取对称一致的环保政策,为保护知识产权,N国对S企业征收不对称的知识产权保护税时,其影响是不对称的,能有效的降低S企业的出口,增加N企业的产出。

(2)求解此时的环保研发投资可以得到xEN、xES、xFN、xFS、xDN、xDS值的函数形式。并且,在政策Ⅲ时,对xEN、xES、xFN、xFS、xDN、xDS关于τ求导,可得出与政策Ⅱ下类同的结论,即在τ较小时各导数大于0,τ较大时,其导数小于0,原因亦与政策I/Ⅱ下类同。τ对xFN、xDN、xFS、xDS关于δ求导,其导数都小于0,即随着技术外溢、模仿程度的提高,各企业都会降低其减污技术的投入,这结果与政策Ⅱ下类同,原因亦类同。对xEN、xFN、xDN关于η求导,其导数都大于0,即;对xES、xFS、xDS关于η求导,其导数都小于0,即。因而,可以得到

结论7在政策Ⅲ时,污染税率和技术外溢水平对各企业投资的影响与政策Ⅱ下类同,即污染税的提高会使得各企业增加减污技术投入,技术外溢水平的提高则会降低其投资激励。而不对称的知识产权保护税则会抑制S企业的减污投资,增加N企业的减污投入。

4 不同政策环境和生产方式下企业的产出及R&D投资比较

不同的政策会使得企业出口选址的条件发生变化,为减少问题的复杂性和论文篇幅,假设企业进行选址的条件是满足的(选址问题,读者可参考Alireza Naghavi(2006)的模型,在该模型中已有很好的论述);同时,为突出比较不同政策对企业产出的影响,略去对不同国家企业差异的分析,即假设cN=cS=0(当考虑成本差异时,结果并不受影响);且,假设污染税税率τ、绿色关税税率t、知识产权说税率η是相等的,即τ=η=t,a=1。

4.1 在E时和政策Ⅰ、Ⅱ、Ⅲ下的企业投资和产出的比较

(1)在N国企业采取E策略且cN=cS=0,τ=η=t,a=1时,比较式(9a)、(11a)、(13a),并对N国企业在政策Ⅰ、Ⅱ、Ⅲ下的投资进行赋值比较(1)。从中可以看出xEⅢN>xEⅡN>xEⅠN,即N国在政策Ⅲ下的减污投资大于政策Ⅱ下的,政策Ⅱ的大于政策Ⅰ的(污染税、绿色关税和知识产权保护税一般都较低,现实中不会超过20%)。同样的,对S国企业的投资也进行赋值比较可以看出xEⅠS<xEⅢS<xEⅡS,即S企业在政策Ⅰ的投入最小,政策Ⅱ下的研发投入最多。加总N、S国在E时和政策Ⅰ、Ⅱ、Ⅲ下的减污投资并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税率较低时,政策Ⅱ的投资最多、政策Ⅲ居中、政策Ⅰ最少。但随着税率的增加,Ⅲ政策下的总投资会逐渐超过Ⅱ的总投资。

(2)在N国企业采取E策略时,由式(8a)可得出政策Ⅰ下企业N和企业S的产出:

在政策Ⅱ下各自的产出为:

在Ⅲ下各自的产出为:

对式(14a)、式(14b)、式(14c)中的N企业和S企业在政策Ⅰ、Ⅱ、Ⅲ的产出分别进行赋值比较,可以看出,N企业在政策Ⅲ的产出最多,Ⅰ的产出最小;而S企业在政策Ⅰ时的产出最多,Ⅲ最小。这是因为,政策Ⅲ对N企业的保护最大,而对S企业的征税最严重,政策Ⅰ时则正好相反。加总N、S企业在三种政策下的产出并进行比较可得,政策Ⅰ、Ⅱ、Ⅲ的产出依次递减,这是因为政策Ⅰ、Ⅱ、Ⅲ下企业的税收负担依次加重,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故会降低其产出。因而,可得到

结论8随着税收政策的加重,N企业的减污投资和产出会逐渐增加,但S企业的投资在政策Ⅱ时最多。加总的产出随税收政策的加重而递减,但减污投资会递增。

4.2 在F和D时,N和S企业在政策Ⅰ、Ⅱ、Ⅲ的投资和产出比较

根据赋值法,得出和4.1节相同的结果,即N企业在政策Ⅰ、Ⅱ、Ⅲ的减污研发投资依次递增(F和D情况下走势相同);而S企业在政策Ⅱ下的投资最多,Ⅰ下的投资最少。N企业在F和D时的产出与在E时的产出类似,都是在政策Ⅰ、Ⅱ、Ⅲ下其产出递增,而S企业在正好相反,其产出依次递减。总和的减污研发投资在F和D时都是在税率较低时政策Ⅱ的投资最多,政策Ⅰ最少,政策Ⅲ居中。而总和的产出与E时的情况类同,都是政策Ⅰ产出最多,政策Ⅲ最少,政策Ⅱ居中,其原因与E下类同。因而以得出

结论9随着政策力度的加强,N企业都会享受政策的保护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其产出会随保护的增强而增加,其投资的激励也会加强。但S企业的产出则会递减,其研发投资以政策Ⅱ时最多。总和的减污研发投资以政策Ⅱ最多,总和的产出以政策Ⅰ时最多,政策Ⅲ最少。

5 各种政策下的世界总体污染水平的比较

5.1 E情况时政策Ⅰ、Ⅱ、Ⅲ的总体污染程度比较

世界的污染水平由各国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的加总决定,加总的污染物越多,世界的环境状况越差,总体的污染程度越高。由前面的分析可以计算出E情况下政策Ⅰ、Ⅱ、Ⅲ的总体污染程度PⅠE、PⅡE、PⅢE.对其进行赋值比较后,可以得出E时,政策Ⅰ、Ⅱ、Ⅲ的世界污染状况,其中,政策Ⅰ下的污染最严重,政策Ⅲ下的世界最洁净,而政策Ⅱ居中。这是因为,政策Ⅲ下的环保政策最严厉,政策Ⅰ下的环保政策最缺少约束力,故政策Ⅲ下的世界最洁净,这与直觉是相吻合的。

5.2 F情况时政策Ⅰ、Ⅱ、Ⅲ下的世界污染状况比较

经计算,可得:PIF、PⅡF、PⅢF,对其进行赋值比较,可得出F时,政策Ⅰ、Ⅱ、Ⅲ下的世界污染状况,有PIF>PⅡF>PⅢF.

5.3 D时政策Ⅰ、Ⅱ、Ⅲ下的世界污染状况比较

经计算,可得:PⅠD、PⅡD、PⅢD,对其进行赋值比较,可知D时政策Ⅰ、Ⅱ、Ⅲ下的世界污染状况为PⅢD<PⅡD<PⅠD,原因同E时。由此得出

结论10世界的总体污染水平在政策Ⅰ时最严重、政策Ⅱ时居中、政策Ⅲ时最低,即随着政策的越来越严厉,世界会变得更加洁净。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本文研究了不同的贸易政策、环保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组合对于企业减污投资水平、产出水平和世界污染状况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了10个具有很强逻辑及和现实一致结论,表明了不同的政策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治理结果。因此,一方面,要努力协调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贸易、环保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使之既有助于世界污染的减少,也能促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既能增加总产出和增加对技术的投资,又能促进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也要努力协调好国内的贸易、环保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使这三者间的冲突降到最小,同时,也要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中,加强理论的研究,有理有据地表达有利于中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主张。

由于计算的复杂和篇幅的限制,本文未能分析企业在E、F、D之间进行选择所必要满足的条件,只是简单的假设了满足该条件;同时,本文也未能分析各情况时的各政策下的社会总体福利(包括企业利润、消费者剩余、政府税收和环境洁净水平)及政府应该选择的最优税率及各种税率间的组合,而这是把这些问题简单地留给了后续的研究。后续的研究应该加入本文所忽略的上述内容,同时,还可以加入不确定条件下的政策组合问题。

参考文献

[1]Markusen J R,et al.Environmental policy when market structure and plant location are endogennous[J].Journal of Enviro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3,24:69~86.

[2]Michael E.Porter,Claas van der Linde.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1:1~16.

[3]Carraro C,Siniscalcl D.Environmental policy reconsidered: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4,38:545~554.

政策咨询 篇5

《标准》采用分项打分的方式,总分达到45-50分是一星级,60分是二星级,80分是三星级,创新类绿色建筑项目将在评价中得到额外加分。

2、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2015年2月印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

在有条件的社区,优先推广分布式能源和地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利用新设备新技术。鼓励在社区改造中选用冷热电三联供、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技术,鼓励安装太阳能热水装置,实施阳光屋顶、阳光校园等工程。在供热系统节能改造中,鼓励采用余热回收、风机水泵变频、气候补偿等技术,推广新型高效燃煤炉具。

3、住房城乡建设部2015年2月印发《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工业建筑建筑规划设计阶段,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暖通空调能耗的70%以上,分值1.1;利用可再生能源供应的生活热水不低于生活热水总量的10%,分值0.6;空气源热泵供热量占空调供热量或生活热水供热量不低于30%,分值0.6.在全面评价阶段,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暖通空调能耗的70%以上,分值1.1;利用可再生能源供应的生活热水不低于生活热水总量的50%,分值0.8;空气源热泵供热量占空调供热量或生活热水供热量不低30%,分值0.6.4、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3月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 在能源领域,重点制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相关技术标准,加强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标准制修订工作。在建筑领域,完善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设计、施工验收和评价标准,修订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建立绿色建材标准体系。

选择具有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的园区或重点用能企业,建设节能标准化示范项目,推广低温余热发电、吸收式热泵供暖、冰蓄冷、高效电机及电机系统等先进节能技术、设备,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5、国务院2015年4月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实施节能环保产业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规划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规范节能环保市场发展,多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快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推进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源、沼气、地热、浅层地温能、海洋能等应用,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智能电网,完善运行管理体系。

6、国家发展改革委2015年4月印发《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 推进建筑节能降碳,在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绿色建筑标准强制执行范围。提出城镇建筑能效标准提升路线图,完善分地区、分类型的建筑能效指标体系及节能量核算办法,推动建立覆盖全国的省级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开展高标准建筑节能示范区和超低能绿色建筑试点工作。力争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1.5亿平方米。7、2015年5月国家财政部印发《节能减排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节能减排补助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

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重点支持范围: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创新;节能减排基础能力及公共平台建设;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地区节能减排;重点关键节能减排技术示范推广和改造升级;其他经国务院批准的有关事项。

节能减排补助资金分配结合节能减排工作性质、目标、投资成本、节能减排效果以及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因素,主要采用补助、以奖代补、贴息和据实结算等方式。以奖代补主要根据节能减排工作绩效分配;据实结算项目主要采用先预拨、后清算的资金拨付方式。8、2015年6月国家财政部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

推进节能环保资金优化整合。按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将现有节能环保领域资金按照节能减排、环境监测监察、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修复治理、生态恢复保护等六类进行统筹整合。9、2015年11月住建部发布《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 严寒和寒冷地区宜设置辅助热源,辅助热源不宜采用集中供暖方式;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及夏热冬暖地区宜设置辅助冷源。

辅助热源和冷源宜采用以下方式:严寒地区,当分散供暖时,宜优先采用燃气供暖炉;当集中供暖时,宜以地源热泵、工业余热或生物质锅炉为热源,并采用低温供暖方式。有峰谷电价的地区,可利用夜间低谷电蓄热供暖。寒冷地区宜采用地源热泵或空气源热泵。夏热冬冷地区宜采用空气源热泵或地源热泵。热冬暖地区宜采用分体式空调。

1.2 2018年各地“煤改电”政策

北京

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北京市蓝天保卫战2018年行动计划》中,明确了2018年各区清洁取暖时间。天津

结合2018年采暖季天然气供需形势,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建委、市农委、市环保局等部门制定了我市2018至2019年居民冬季清洁取暖工作计划:坚持“优先用电”原则,大力实施“煤改电”,能改尽改;对具备电采暖条件的,“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通过蓄热电锅炉、电地暖、电暖画、空气源热泵等多种形式,一律全部实施“煤改电”,鼓励采用新能源、新技术。加快“煤改电”进度,力争到2019年底,除山区外,全市居民取暖散煤基本“清零”。

河南

为进一步做好电能替代打包交易,降低居民冬季取暖用电成本,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各地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指导方针,在集中供热管网未覆盖区域,以村庄(自然村)、社区(小区)为单位整体推进居民电能清洁取暖,鼓励热力公司、能源服务公司、物业公司等社会企业投资建设热泵、蓄热电锅炉、电热膜、发热电缆、碳晶等电能供暖设施,并进行集中运营管理;已经具备或改造后具备“分表计量、集中打包”条件的用户,均可参与电能替代市场交易。鼓励符合条件的发电企业参与电能清洁取暖电量“打包交易”,参与交易的发电企业给予成交电量30%发电量奖励,并在满足调度机构安全校核的前提下不受电力交易最大利用小时数限制,交易电量按照实际用电量据实结算。各地已出台的居民电能清洁取暖设备购置和电价补贴按照电能清洁取暖用户数量,可直接补贴给电能清洁取暖项目。

山东

山东省威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2018省节能专项资金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指出威海市将重点支持“太阳能+”多能互补热利用示范项目,依托太阳能资源和产业优势,鼓励将太阳能与空气能、电能等能源相结合,鼓励建设储能设施,多能互补,扩大清洁能源在工业、教育、医疗、敬老养老等领域的应用,推进绿色能源深度开发用。

青海

大力发展天然气,重点推进“煤改气”集中供暖,减少散煤供暖,加快推进“禁煤区”建设。其他地区要进一步发展清洁燃煤集中供暖,“煤改电”及可再生能源供暖等多种清洁供暖方式,加快替代散烧煤供暖,提高清洁供暖水平。城市城区优先发展热电联产,大型区域锅炉房为主的集中供暖,集中供暖暂时难以覆盖的,加快实施各类分散式清洁供暖。2019年,清洁取暖率达到60%以上;2021年,清洁取暖率达到80%以上。县城和城市城乡结合部构建以集中供暖为主、分散供暖为辅的基本格局。2019年,清洁取暖率达到50%以上;2021年,清洁取暖率达到70%以上。

甘肃

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指出用好国家关于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价格政策,指导推动建成一批新能源清洁供暖项目,在农村和城市供热管网未覆盖地区积极推广电采暖模式。利用弃风弃光电量,开展清洁能源供暖试点示范,建设瓜州县、通渭县等新能源清洁供暖示范工程,逐步在其他具备条件的县市区推广电采暖替代燃煤锅炉采暖。

辽宁阜新

辽宁省阜新市人民政府发布《全力做好煤改电供暖工作实施方案》,指出2018年阜新市将继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努力为节能公司和电采暖用户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让广大电取暖用户对相关政策和清洁能源设备应用灵活、安全稳定、操作简便等方面优势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吉林

吉林省物价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清洁供暖价格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鼓励利用谷段低价电供暖,提高电力利用效率,降低用电成本。分户式电采暖价格,在取暖期期间执行居民峰谷分时电价,峰时(8:00-21:00)电价为每千瓦时0.562元、谷时(21:00-次日8:00)电价为每千瓦时0.329元。非取暖期期间执行居民阶梯电价。集中式居民电取暖和非居民电采暖,在采暖期内用电执行居民非阶梯电价政策,即1千伏以下每千瓦时0.5424元,10千伏及以上每千瓦时0.5324元。

陕西

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陕西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指出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可再生能源建设工程。同时,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大电力等清洁能源利用,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到2020年,陕西省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控制在70%以内。推广采用先进的节能减碳技术,因地制宜推动空气能等建筑技术应用。对重点公共建筑实施用能在线监测,公共机构率先使用清洁能源,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农村地区推广节能建筑,鼓励建设低碳乡村。

1.3 2018年25省市空气源热泵应用政策及补贴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制定农村通动力电规划,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同时,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推进北方地区农村散煤替代,有条件的地方有序推进煤改电和新能源利用。

2、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公布第二十三期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通知》

2018年2月5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公布第二十三期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通知》,200余家企业热泵产品被财政部列为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

3、空气源热泵技术成功入选2017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

2018年2月1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2018年第3号《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2017年本,节能部分)》和《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2017年本,节能部分)技术报告》,其中空气源热泵技术成功入选2017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

4、各地政策

陕西

2018年2月2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陕西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指出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可再生能源建设工程。同时,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大电力等清洁能源利用,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到2020年,陕西省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控制在70%以内。推广采用先进的节能减碳技术,因地制宜推动空气能等建筑技术应用。

福建

2018年2月22日,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福州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指出在建筑节能领域,应积极推进利用空气热能等解决建筑用能需求;在公共机构节能领域,率先使用空气能等清洁能源提供供电、供热/制冷服务。同时,要因地制宜采用空气能等解决炊事、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提升农村能源利用的清洁化水平。

吉林

2018年2月23日,吉林省物价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清洁供暖价格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鼓励利用谷段低价电供暖,提高电力利用效率,降低用电成本。分户式电采暖价格,在取暖期期间执行居民峰谷分时电价,取暖期期间执行居民阶梯电价。集中式居民电取暖和非居民电采暖,在采暖期内用电执行居民非阶梯电价政策。

辽宁

2018年2月24日,辽宁省阜新市人民政府发布《全力做好煤改电供暖工作实施方案》,指出2018年阜新市将继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努力为节能公司和电采暖用户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让广大电取暖用户对相关政策和清洁能源设备应用灵活、安全稳定、操作简便等方面优势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云南

2018年2月24日,云南省临沧市人民政府发布《临沧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指出临沧市继续实施公共机构节能,公共机构推广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推广热泵技术。同时,推广高效热泵等成熟适用技术。因地制宜推进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鼓励使用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高效换热器,提升热交换系统能效水平。综合采取节能减排系统集成技术,推动供热/制冷系统、电机系统等优化升级。

安徽

2018年2月24日,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人民政府发布《祁门县“十三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指出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积极推广应用空气源热泵等产品和技术。推进公共机构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探索用能托管模式。

甘肃

2018年2月26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指出用好国家关于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价格政策,指导推动建成一批新能源清洁供暖项目,在农村和城市供热管网未覆盖地区积极推广空气源热泵等分户式电采暖模式。利用弃风弃光电量,开展清洁能源供暖试点示范,建设瓜州县、通渭县等新能源清洁供暖示范工程,逐步在其他具备条件的县市区推广电采暖替代燃煤锅炉采暖。因地制宜实施传统能源与空气能等能源的协同开发利用。

河南

2018年2月27日,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濮阳县“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实施方案》,指出深化重点行业节能改造,推广中高温余热余压利用、空气源热泵供暖等节能技术,推进能量系统优化,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商场、医院、学校、酒店、商务办公楼等为重点,实施以电代煤,减少居民燃煤消费,到2020年,力争在集中供热不能覆盖的城镇居民小区推广电采暖应用7万平方米。

山东

2018年2月27日,山东省威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2018省节能专项资金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指出威海市将重点支持“太阳能+”多能互补热利用示范项目,依托太阳能资源和产业优势,鼓励将太阳能与空气能、电能等能源相结合,鼓励建设储能设施,多能互补,扩大清洁能源在工业、教育、医疗、敬老养老等领域的应用,推进绿色能源深度开发用。

北京

2018年3月10日,北京市平谷区发布16项支农惠农政策,今年预计投入22亿元,将全面实施美丽乡村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其中,2018年煤改电奖励政策平谷预计投入1.1亿元,将出台煤改电奖励政策,空气源热泵每户补贴金额最高2.4万元。

电价补贴政策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居民在晚8点至次日早8点在享受0.3元/度的低谷电价的基础上,市、区两级财政各补0.1元/度,补贴用电限额为每个采暖季每户1万度,最高每户补贴2000元。村级公益性服务场所补贴政策为500户以下的村庄,市级政府每村补贴1.2万元;500(含)户以上的村庄,市级政府每村补贴2.4万元。区政府一次性补贴村级“煤改电”工程费用15万元。

2018年3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蓝天保卫战2018年行动计划》,指出2018年北京市将进一步推进能源清洁化进程,基本实现全市平原地区村庄“无煤化”。4月底前北京市农委牵头制定农村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11月15日前,北京市农委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基本实现全市平原地区村庄“无煤化”,研究推进浅山区农村地区村庄冬季清洁取暖改造试点工作。

11月15日前,北京市农委、北京市环保局要深入推进重点区域能源清洁化利用;以筹办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契机,加快推进延庆区城东、城南集中供热中心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加快推进平谷区兴谷、滨河和夏各庄集中供热中心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改造。

2018年3月15日,北京市怀柔区发布消息,今年怀柔区制定了9个乡镇、29个村,共计10215户的煤改电改造目标。除计划拆迁村和集中供暖村,今年该区将有庙城、北房、怀柔、渤海和怀北5镇实现煤改清洁能源全覆盖。根据现有活跃用户测算,今年采暖季,该区有25146户居民采用电采暖,预计可压减燃煤7.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万余吨。

天津

2018年3月16日,结合2018年采暖季天然气供需形势,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建委、市农委、市环保局等部门制定了天津市2018至2019年居民冬季清洁取暖工作计划。坚持“优先用电”原则,大力实施“煤改电”,能改尽改。对具备电采暖条件的,“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通过蓄热电锅炉、空气源热泵等多种形式,一律全部实施“煤改电”,鼓励采用新能源、新技术。经排查,目前全市尚有散煤取暖居民75.6万户。按照上述原则,将实施“煤改电”31.7万户、“煤改气”40万户、集中供热1.1万户、纳入相关拆迁搬迁计划2.9万户采用无烟型煤过渡。

河北

2018年3月23日,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发布《2018年电能替代工作实施方案》,今年,国网河北电力保卫蓝天电能替代工程将进一步聚焦清洁取暖,落实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五年规划,科学编制清洁电采暖专题规划,开展“光伏+电采暖”试点建设,加快推进“煤改电”配套电网项目;同时,精准推广热泵、电蓄热(冷)等技术及应用。

2018年3月26日,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2018年全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要点》,指出2018年,河北省将积极发展太阳能热水系统、浅层地源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河南

2018年3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河南省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指出在天然气管网未覆盖的地区,要大力发展热泵、电锅炉、电空调等电采暖方式取暖。2018年10月底前,全省再新增100万“双替代”用户。在生产工艺需要热水、蒸汽、热风的各类行业,逐步推进蓄热式与直热式工业电锅炉及热泵应用。

2018年3月1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温县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要求加快建成全县清洁取暖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

2018年3月5日,河南省商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商丘市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指出鼓励开展工业领域“以电代煤”工程。在生产工艺需要热水、蒸汽、热风的各类行业,逐步推进蓄热式与直热式工业电锅炉及热泵应用。

2018年3月5日,河南省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邓州市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指出鼓励开展工业领域“以电代煤”工程。在生产工艺需要热水、蒸汽、热风的各类行业,逐步推进蓄热式与直热式工业电锅炉及热泵应用。

2018年3月5日,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博爱县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指出加快建成全县清洁取暖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鼓励优先发展空气源、地源热泵等清洁取暖方式为辅的供暖方式。2018年10月底前,确保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0%以上。同时,在天然气管网未覆盖的区域,要大力发展热泵、电锅炉、电空调等电采暖方式取暖。

2018年3月9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电能替代打包交易支持居民清洁取暖有关工作的通知》,鼓励热力公司、能源服务公司、物业公司等社会企业投资建设热泵、蓄热电锅炉等电能供暖设施,并进行集中运营管理;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参与电能清洁取暖项目投资建设运营。

2018年3月15日,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南阳市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指出鼓励发展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等清洁取暖方式为辅的供暖方式。对于确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县(区),应大力推广清洁供暖。在天然气管网未覆盖的地区,要大力发展热泵、电锅炉、电空调等电采暖方式取暖。

2018年3月20日,河南省鹤壁市住建局印发《刘文彪副市长在全市清洁取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城郊村尽量还是选择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其他村庄尽量使用低温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经过第三方论证和实践证明,这样的模式才可持续,才符合鹤壁实际,能效比最高,能源配置最佳。所以,鹤壁市的清洁取暖路径基本就是:城市、城郊村、重点镇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城郊村、其他村实施推广空气源热泵热风机。

山东

2018年3月21日,山东省威海市住建局发布消息,今年中心城区实现清洁供暖全覆盖,利用空气源热泵等清洁能源取代被拆除的燃煤小锅炉。本次停暖后,威海市预计投资3.35亿元,持续推进清洁能源工程建设,提升供热保障能力,更好的服务民生。

3月22日,山东省淄博市政协召开推进全市气代煤电代煤工程建设对口协商座谈会。根据座谈会,2018年淄博市冬季清洁供暖气代煤电代煤工程共完成11.3万户改造任务,其中电代煤3万户。在政策保障方面,市公用事业局联合市财政局研究制定了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电代煤用户每户补贴资金10500元(5700元电采暖设备补贴,电费补贴每年1200元连补3年。每个采暖期运行费用需要约2500元,政府补贴1200元,用户只需承担1300元左右。

山西

2018年3月16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襄汾县2018年清洁取暖工程实施方案》,指出2018年我县清洁取暖工程涉及13个乡镇55个村18150户,约214万平方米。其中,集中供热涉及新城镇柴寺村325户4万平方米;“煤改电”涉及新城、襄陵、汾城3个乡镇10个村3120户41万平方米;企业余热供热涉及邓庄、永固、南贾、古城4个乡镇11个村3912户45万平方米。

对本次新实施的“煤改电”用户,给予电采暖设施购置费70%的补贴,每户最高补贴不超过5000元。煤改电工程电力设施改造由县供电公司承担。取暖季每户每月用电量在2600度以内的,按补贴电价0.2862元/度计价;超过2600度的部分,按0.507元/度计价。

2018年3月22日,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8年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要点》,指出研究推动地源、空气源热泵,工业余热、太阳能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2018年全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50%;组织编制空气源热泵应用等地方标准,科学划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适宜地区。

浙江

2018年3月12日,浙江省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18杭州市建筑节能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指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重点包括太阳能光热和光电、空气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或规模化应用。

2018年3月26日,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2018年全省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工作要点》,指出2018年,浙江省计划继续实施完成空气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000万平方米;进一步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深入实施《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核算标准》,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推广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和太阳能光伏系统。

2018年3月30日,浙江省嘉兴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印发《嘉兴市公共机构2018年节能工作要点》,指出推动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改造工程,鼓励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完成一批节能改造项目,确保每个县(市、区)完成投资额50万以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个。

福建

2018年3月,福建省漳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漳州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要求进一步强化建筑节能,推进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热能、工业余热等解决建筑用能需求。同时,公共机构率先淘汰采暖锅炉、茶浴炉、食堂大灶等燃煤设施,实施以电代煤,率先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提供供电、供热/制冷服务。

2018年3月12日,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政府印发《晋安区“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要求强化建筑节能,推进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热能、工业余热等,解决建筑用能需求;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率先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提供供电、供热/制冷服务。

安徽

2018年3月8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2018年全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要点》,指出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重点推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采用空气能、浅层地热应用。

2018年3月29日,安徽省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印发《2018年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要点》,指出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全面推广应用太阳能、浅层地能、空气能等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2018年建筑节能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600万㎡以上。

湖南

2018年3月26日,湖南省长沙市能源局、长沙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8节能专项资金项目补报的通知》,指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推广利用。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空气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及推广应用。于4月20日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市能源局科技与新能源科。

湖北

2018年3月16日,湖北省咸宁市住建委发布《咸宁市2018年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工作方案》,指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各类大中型公共建筑应在太阳能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中选择一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鼓励超过12层的住宅建筑和其它公共建筑统一设计和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造价列入建筑工程总预算。

广东

2018年3月8日,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办法》,指出公共机构建筑在节能改造时应参照绿色建筑标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建筑进行节能设计,积极采用空气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陕西

2018年3月30日,陕西省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征集煤改洁民用高效采暖推广产品的通知》,指出本次征集对象为适合居民家庭购置使用煤改电相关节能环保、高效产品。主要包括:热泵、蓄热式电锅炉等。

辽宁

2018年3月1日,辽宁省锦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锦州市清洁取暖实施方案(2018—2021年)》,要求科学发展热泵供暖,根据气温、水源、土壤等条件特性,结合电网架构能力,推广使用水源、地源、空气源热泵供暖,发挥电能高品质优势,充分利用低温热源热量,提升电能供暖效率。在地质条件较好地区推广浅层地源热泵供暖。力争到2021年,全市水源、地源、空气源等热泵供暖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同时,大力发展热泵、蓄热及中低温余热利用技术,进一步提升余热利用效率,扩大余热供暖范围。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1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东兴市“十三五”节能减排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强化建筑节能,推进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热能、工业余热等解决建筑用能需求,到2020年,城镇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消费比重显著提升。结合农村资源条件和用能习惯,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发展太阳能、空气热能、浅层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公共机构要率先淘汰燃煤设施,实施以电代煤,率先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提供供电、供热/制冷服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政策网络:公共政策创新的视角 篇6

【关键词】 政策网络 公共政策创新 政策网络管理

【作者简介】 蔡新燕,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赵晖,南京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一、政策网络理论:分析政策过程的新范式

政策网络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公共政策领域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现代国家机关推动公共政策时,往往必须依赖政策利害关系者的合作,结合与动员原本分裂的社会资源,在和谐的集体行动过程中解决政策问题,而政策网络正是这种稳定与持续关系所形成的互动形态。政策网络的概念系统见仁见智,比较有代表性的政策网络定义是:“由于资源相互依赖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群组织或者若干群组织的联合体。”

公共政策本质是公民与各种组织互动的产物,引入网络分析的方法可以真实地认识到政策过程中的现实图景。中国不存在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多元决策结构,因此还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政策主体结构的碎片化、“分权化”和“中心缺失”的问题。相反,在中国决策的“中心”位置是非常清晰可见的。但是,随着社会结构日趋网络化以及社会中寻利集团的增长,许多公共事务不再是只靠政府就得以决定,传统的铁板一块的利益格局和决策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侵蚀,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决策过程的部门化也在日益加剧,这就为政策网络的研究提供了较为贴切的现实基础和理论背景。同时,作为一个“关系型”社会,中国的决策过程有可能存在比西方更为复杂的政策关系网,特别是在我国的政策创新过程中“人格化结构”比较明显的情况下,运用“政策网络”方法对这些关系网进行研究,显然更有解释力。因此,笔者在对我国政策创新进行研究时,试图以新兴的政策网络概念取代传统的分析框架,从新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二、我国政策网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公共政策创新的阻滞

1. 多元利益诉求下的信任危机导致交易费用增加,公共政策创新供给必然滞后于需求

政策网络是以物质利益为粘合剂。政策网络的参与者之所以加入网络,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政策创新过程实际上也是不同网络主体之间相互争斗、相互妥协、解决冲突的过程。但是,最后创新政策一旦形成就必须为相关对象接受并配合实施,这样政策创新才能成功。然而,我国信任的缺乏影响到政策达成。在网络主体之间互不信任的环境中,创新、发展的结果也可想而知。

人的社会交往有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信任为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了“经久、稳定,而且得到普遍认可”的制度和个人心理结构。然而,我国社会信任严重不足,导致政府与公民个人、社会群体或组织的网络关系不尽和谐。尽管人们每每发生各种交往、结成各种关系,但存在着功利化倾向,有的甚至处于相互猜疑和不信任状态,这又反过来使人们对交往的兴趣大大降低。人们缺乏彼此默认的共同行为规范以及支撑这些规范的共同信念,社会信任的缺乏阻碍了公民之间的社会认同、社会沟通、社会参与和社会合作。公众与政府之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关系紧张,一些政府官员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在公共管理中不讲诚信,使得政府的信誉和公信力下降,公民对政府有效施行公共政策的信心减弱,出现了责任危机和信任危机。由于多元利益的冲突以及信任的缺乏,使得自愿的合作更难出现,由此影响了政策网络的形成和政策达成的集体行动。而仅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政策变迁就会出现时滞或无法进行。

2. 资源不足导致某些政策网络主体话语权缺失,“政治源流”压倒“政策源流”,“问题源流”容易形成伪创新

公共政策问题是政策网络形成的基础。当某一社会问题成为政治系统关注的对象,并进入政府的公共政策议程时,利益相关者就会聚集起来,在相互作用中形成政策网络。但一项公共政策的形成除了现实问题以外,还存在其他的推动因素,是这些因素的作用直接导致了一项公共政策的产生。约翰·W·金登认为“政策之窗”的打开,是问题、政策、政治三源流共同出现的结果。然而,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管理体制等特点,政策创新的“政策之窗”的打开更多地是源于“政治源流”。

政策网络是建立在资源依赖基础上的,而关系结构是分配、获取网络资源的桥梁,因此有利位置的网络行动者可以通过控制甚至阻断资源流向来获取对其他行动者的支配权和影响力。由于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地方公民社会的发育程度不够,其他微观主体,如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等并未成为政策创新的供给主体。我国的政策网络还不尽成熟,政府往往占据网络金字塔顶层的人或处于网络中心的人,占据了更多的网络资源和丰富的社会资本,以此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处于金字塔底层的人或网络边缘的人,其在政策网络中的地位不高,掌握网络资源较少,其政策参与的效度当然也不会高。可以说,在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下,政府在公共政策的运行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公共政策创新中,一旦政治源流排斥了其他的问题源流和政策源流,就很可能造成政策方案与政策问题、政策效果的偏移,出现伪创新,这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实际作用的效力和后果。因为由于行政体制因素、政策溢出效应、问题规避等因素,政府在不正确的“政绩观”的驱使下,往往造成公共决策中方案意識压倒问题意识、绩效评估。

3. 非正式关系影响、既得利益团体抵制导致政策网络趋向封闭,形成政策变迁中无效率的路径依赖

网络主体因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系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行动准则,反过来会制约和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在网络关系中由于受以前固化程序规则的影响,互动模式倾向迟滞以及共同的利益联结,减少了竞争性话语得以表述的机会,呈现偏向少数人对话的倾向,对新的进入者会有很强的排斥性,这会造成网络结构组成要素之间的隔离,从而直接导致了政策创新的路径闭锁。

一是政策网络理论强调非正式关系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但随着社会资本的消极作用的加强,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往往会逐渐由开放走向闭合。具体地说,“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特点容易导致政治权力和人际关系蜕变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如果不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个人很难做成任何事情,甚至一些法律明文规定的事情,也要借助社会关系网络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施行。在这个过程中,“关系”基础为交往双方的“人情”、“面子”等的互赠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平台,阻碍了政策创新进程以及创新政策的公正性,形成政策变迁中无效率的路径依赖。

二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利己主义膜拜的狂热尚未退却,经济利益的追求方兴未艾,而传统社会差序格局与家族本位观念的影响也为人们实现私利进行着催化。政策变迁必然引起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旧体制的受益者由于利益的驱动,往往通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阻碍政策创新,使得政策处于被“锁定状态”维持低效率的勉强运转,从而造成政策创新的时滞。这种“锁定时滞”状态不仅不能解决现实政策问题,而且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即使新的政策安排较有效率,他们也将竭力维持现行政策安排,阻碍政策创新。正如曼瑟尔·奥尔森所说:“如果社会中的典型组织只代表其中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则该组织必然不肯为增加全社会的利益而作出自我牺牲”;它们在采取集体行动时,“不会关心社会总效益的下降或公共损失”。

4. 行动者缺乏为着共同目的的规范和规则,这会影响公共政策创新的有效性

“与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的,是规范等内在制度以及规则等外在制度。”政策网络的规范也包括这两方面:既要用法律法规来约束,又要充分利用人类本身具有的道德良知,让网络行动者进行网络内自规范。在政策网络中,如果“游戏规则”尚不能产生和维持竞争的公平性,那么差异主体在网络中的真实平等性以及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必然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规范是由生活在同一网络中的所有成员通过相互交往达成的社会契约发展而来的,能够促进群体内的合作。非正式的制度确实为信任、忠诚和合作创造必要条件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正式制度是与正式制度相对的一个概念,如社会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意识形态等。这种内在化的制度规范能够得到很高程度的遵守,组织和协调网络的参与者,使他们更加有效地共同行动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但是,在现代社会的个体化、多元化、网络化的生存境遇中,由利益冲突而导致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与复杂,部分网络主体公共意识模糊、私欲心理膨胀、道德冷漠,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某些非正式制度一直所起的规范性、支配性作用则可能减弱或消失。这导致人们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只注重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预期利益的最大化,严重影响公共政策创新的权威性分配、公平性调整和公正性对待。

另外,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以及制度“软化”直接动摇了制度的规范作用。传统文化中“重人情、轻制度”的观念严重地影响着我国法制化程度的提高,在差异主体交织存在的政策网络中,如果长期缺乏规约个体行为的制度安排,疏于防备的社会制度难免给个体失信留下足够的滋生空间与条件。官本位思想也使得一些政府官员总是以权力预期来进行决策,而不以制度和技术创新所能获得的效益预期来进行决策,而当权力部门在制度的执行中有失公平、公正,以权谋私时,利益受损的群体就会对制度体系的执行者表示不信任和怨忿。这一方面导致人们对制度体系的系统信任低下,降低了制度的规范作用;另一方面容易造成人们的政治冷漠和疏离感,使得人们不能或不愿通过合法途径参与公共政策,从而阻碍政策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公共政策创新进程和有效性。

三、政策网络形态下公共政策创新的路径

1. 培育网络主体公共理性,提供公共政策创新的价值性规范

在政策网络中,多元网络主体无疑普遍存在着分歧。而基于合法性要求,所制定的公共政策或法律法规又必须以全体人民的一致自愿同意为基础,这就出现了多元与共识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公共理性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公共理性是横跨国家理性、政党理性、利益集团理性和个人理性,并以成熟自律的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利益整合的机制和能力。公共领域中的现代公共理性应成为沟通、协调和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个人理性与国家(政府)理性的中介与桥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公共政策的创新优化也是政府、大众、精英、利益集团、公民等个体理性,在公共领域的监督与批判中走向公共理性的现代化过程。可以从以下方面建构健全的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一是加强公民教育,为公共理性的形成奠定良好微观主体基础。二是建设公共领域,为公共理性的形成提供有效的渠道和广阔的空间。三是引导发展非政府组织,为公共理性的形成提供积极规范的組织主体。

2. 构建协商民主与政策网络的良性互动,打破公共政策创新的封闭网络

公共政策是社会力量博弈均衡的结果,但不能变成少数集团博弈均衡的结果。政策创新必须打破封闭的政策网络,从而保障利益博弈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可以发展一种相互合作、良性互动、网络运作的政策协商机制,从而有利于网络主体间的互动,促进相对公平的公共政策的形成。

复兴于20世纪80年代的协商民主理论以公民参与和平等对话、协商为基本价值诉求,强调对公共利益的责任,促进政治话语相互理解,赋予政治合法性。如果对话、协商和政策创新网络结合起来,努力引导每个人参与政策执行中的协商和对话,创造公共对话的公共背景,就能够进一步推动政策网络的发展。在这个模式中,他们对关心的议题进行对话和协商,使得参与者的政策偏好或政策诉求得到重视,以便增加彼此的政策利益,政策的产出是诸多网络行动者之间复杂互动关系产生的结果。

3. 发展网络主体相互的信任,降低政策创新中的交易成本

一定社会关系的持续需要信任来维持,信任是一种助推器,能够使原本处于原子化状态的个人建立起合作互利的关系,把人们从缺少社会道德或共同责任感的利己主义者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算计者转变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和有社会公益感的社会成员;缺乏信任,人们常常就会采取“搭便车”的行为,希望其他人采取行动,而自己不承担风险且坐享其成。信任是政策网络主体合作的前提条件,是合作的润滑剂。

首先,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制度信任。“信任制度在更大程度上,正是制度的这种暗含的规范意义以及我假定它对于其他人所具有的道德合理性使我信任那些处于相同制度中的人。”制度信任能更好地减少现代社会中行为的不确定性,降低信任的风险性,从而促进普遍的社会交往,扩大信任的范围。以法治提高社会信任的实质就是通过有形的物质惩罚使社会成员忠于法律约束,惩罚失信的短期行为,提高失信成本,增加守信利益。构建一个值得信赖的制度环境,这是使得主体间相互信任的建构得以可能和稳固的外在保障。

其次,提高社会成员对社会和他人的认同感,构建信任文化。认同感是人与人之间充分信任和联系的重要纽带,有认同才会产生信任,认同是信任的基础,认同感有助于彼此之间信任关系的深化。文化是影响社会信任形成的内在规则,要将文化建设与法制化联系起来共同推进,形成有利于社会信任发展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并把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信任使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变得更易理解和更可预见,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协调也就更易发生,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减公共政策创新中的交易成本,从而使公共政策创新得以顺畅进行。

4. 构建政策网络中的学习机制,提高公共政策效力的实现程度

“政策网络学习”的深入之所以能够提高公共政策效力的实现程度,是因为一方面行动主体通过相互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解决分歧,形成一致性的知识和集体价值体系,一系列基本价值信念和问题认知,这样政策网络的结构更紧密,政策网络的集成程度更高,进而能促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另一方面,作为整体的政策网络,也要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治理行为的效果和效益。因此,要提高公共政策创新效力的实现程度,必须不断地深化政策网络学习。

“政策网络学习”就其内容来说,包括行为学习、价值学习和规范学习在内的不同层次的逐步递进。在政策网络中,任何学习都不是单向的,而是由各种通路和回路构成的全方位、多向度的网状结构。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网络成员在相互作用中逐步达成共识,由此提升政策创新的效度。网络学习有一个从顺应到认同再到内化的深化过程。顺应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学习,认同是学习的进一步深化,价值观的内化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公共政策创新是一项涉及各个构成要素的系统工程,引入政策网络分析的方法可以真实地认识到政策创新过程中的现实图景。在公共政策创新过程中,相关利益群体不断发挥着自身影响力,形成了公共政策谱系中一系列行动者,从而使公共政策的形成与执行告别“政治黑箱”时代。当然,公共政策创新除了与政策网络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复杂互动有关,还受制于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而且我国政策网络的集成程度还比较低,发展还不尽成熟。因此,政策网络必须进行有效的政策网络管理,并且结合其他相关条件才能有效地在公共政策创新中发挥功能。

参考文献:

[1] 向玉琼.公共政策供给滞后的理论及原因探讨[J].理论探讨,2007,(5).

[2] 李庆钧.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作用及其限制性因素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3] 曼瑟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 张创新,叶勇.社会资本理论与社会公正问题[J]. 理论探索,2006,(6).

[5] 鄞益奋.政策网络的研究边界探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5,(4).

[6] 史云贵.从政府理性到公共理性[J].社会科学研究,2007,(6).

[7] [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8] [英]阿克顿.自由史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9] [美]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0] 王春福.政策网络与公共政策效力的实现机制[J].管理世界,2006,(9).

[11] 蔡京京,李德国.政策网络中的政府治理[J].理论探讨,2005,(4).

国家水泥政策特征及未来政策重点 篇7

1 水泥政策分类

经粗略统计, 2009年以来,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国家层面共出台主要水泥政策28项, 涉及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 以下数据以此为基数进行分析。

在这28项政策中, 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标准类, 另一大类是常规类。

其中标准类政策:共4个, 包含2010年11月发布的《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工原 (2010) 第127号]、2012年11月发布的《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16780-2012) 、2013年12月发布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2013)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GB30485—2013) [环保部公告2013年第80号]。标准类政策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14.3%。

常规类政策:共24个, 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85.7%。又可分为三小类, 分别是:

(1) 发展类:共17个, 如2009年9月发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 (2009) 38号]、2013年5月发布的《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发改产业 (2013) 892号]、2013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 (2013) 41号]等等。发展类政策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60.7%;

(2) 环保类:共6个, 如2012年10月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环发 (2012) 130号]、2013年8月发布的《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 (2013) 31号]、2013年9月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2014年3月《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环办 (2014) 30号]、2014年4月《关于在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过程中加强环保管理的通知》[环发 (2014) 55号]。环保类政策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21.4%;

(3) 安全类:共1个, 如2013年11月国家安监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危害治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安健 (2013) 112号]。安全类政策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3.6%。

2 水泥政策特征分析

2.1 政策的分进性

水泥政策是分步推进的, 决定于经济形势的变化。

在“十二五”前和初期的2009~2011年, 处于两个五年规划制定的交接时区。因此, 在这一时期, 水泥政策主要是围绕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淘汰落后水泥、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技术展开。

到了“十二五”中期的2012~2014年, “十八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因此, 在这一时期, 水泥政策主要是围绕抑制产能严重过剩、环境保护、提高大气质量展开。

2.2 政策的趋严性

近年来, 特别是从2012年以来, 水泥政策在三个方面明显收紧:一是从抑制产能严重过剩的角度趋严;二是从环保角度趋严;三是从安全监管角度趋严。

从38号文、到892号文、再到41号文, 越来越严格。

2009年产能过剩初露端倪, 出台了38号文, 意在将过剩的苗头及时扼杀住。但是, 各地圈地扩张、盲目建设之风仍然盛行, 38号文并没有得以落实, 全国水泥产能仍然急速扩张, 轻易突破了30亿吨大关;

2013年5月892号文出台, 明令“不得以任何名义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国土、环保等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供应、环评审批等相关业务, 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进行认真清理, 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越权核准的违规项目, 尚未开工建设的, 不准开工, 正在建设的项目, 要停止建设”;

2013年10月41号文出台, 明令“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 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分类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 对未按土地、环保和投资管理等法律法规履行相关手续或手续不符合规定的违规项目, 要按全面清理。凡是未开工的违规项目, 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凡是不符合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环保要求的违规项目一律停建;对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 在符合布局规划和环境承载力要求, 以及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等基础上, 由地方政府提出申请报告, 报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并抄报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未予认定的在建违规项目一律不得续建, 由地方政府自行妥善处理;对隐瞒不报在建违规项目, 一经查实, 立即停建, 金融机构停止发放贷款, 国土、环保部门依据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对涉及失职渎职和权钱交易等问题的予以严肃查处, 对监管不力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013一年内, 上、下半年各发布两道严令 (892号文和41号文) , 可见形势的严峻和紧迫。

环保政策:2014年5月环保部发布的《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异常严格。政策提出“严格落实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凡未开展或未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规划所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批申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当作为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依据”;“实行重点区域、重点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编制的以建材等为主导的国家级产业园区规划, 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进行区域内省际会商”。

安监政策:2013年11月, 国家安监总局出台《关于加强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危害治理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地加强水泥制造企业粉尘危害治理, 从安全的角度提出要全面落实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和行业准入等政策, 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且粉尘危害严重的水泥制造企业。这也是国家安监总局制定的、少有的、涉及水泥行业的政策。

2.3 政策的深耕性

加入了对重点区域的特殊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方面, 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41号文) 、《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各项政策中都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特殊对待;二是标准方面, 如《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2013) , 针对重点区域提出了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限额, 分别比一般地区严格33.3~50%、20%和50%。

以上政策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要求和指标更为严格。

粗略统计, 对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有特殊要求的政策有6个, 全部都是2013年以来出台的, 占2009年至今五年以来水泥政策总数的21.4%;2013年以来共出台水泥政策16个, 对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有特殊要求的政策占37.5%。这是从2013年以来才有的现象, 在之前鲜有出现。可见, 2013年是个分水岭。进入2013年以来, 国家在政策制定的思路上有所调整, 侧重于对重点区域的特殊关注。这些政策全部体现了国家“十八大”的精神和京津冀一体化等战略的要旨。

2.4 政策的重点突出性

这两年, 政策的重点是控制产能严重过剩和环境保护。遏制产能严重过剩体现在892号文和41号文的发布;环境保护体现在2013~2014年密集性出台了多项环保政策, 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

3 政策走势预估

通过分析以上政策可以看出, 今后水泥企业若想再以新建方式来进行产能扩张, 将不会得到政策支持, 违规在建项目也有望得到遏止。水泥工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将是长期的主题。

抑制水泥产能严重过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 关于淘汰落后的水泥政策在“十三五”期间仍将持续, 甚至更加严厉。

环境保护关乎民生, 也是需要长抓不懈的。因此, “十三五”期间, 环保政策仍是重点。新制定的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对氮氧化物限额有了明确规定, 预计水泥环保政策将在脱硝方面有所动作。

税前扣除政策及税收优惠政策运用 篇8

《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国税发[2009]88号) 对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进行了明确, 即企业发生的损失, 减除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 依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扣除。一年一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马上又要开始了, 企业要注意资产损失的扣除事项。

第一, 注意区分自行计算扣除范围还是需备案管理。企业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按税务管理方式可分为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和需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资产损失。属于由企业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主要包括: (1) 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存货发生的资产损失; (2) 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 (3) 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 (4) 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 (5) 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证券交易场所、银行间市场买卖债券、股票、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 (6) 其他经国家税务总局确认不需经税务机关审批的其他资产损失。除此以外的资产损失, 属于需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资产损失。因此, 企业在发生损失时, 首先要对照上述规定, 看实际所发生的损失究竟是属于可自行计算扣除范围还是需要报税务机关审批。如果属于自行计算扣除的应及时扣除, 避免延误时间;如果不在上述规定以内, 则要报税务机关审批后方可扣除。

第二, 注意损失报批的时间。 (1) 损失发生的年度与实际扣除的年度应一致。国税发[2009]88号规定, 企业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申请审批的, 经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同意后可适当延期申请。因此, 企业应于2011年2月15日前将需要报批税务机关的资产损失及时向税务机关进行申请, 损失发生的年度与实际扣除的年度应一致。如, 某企业2009年10月25日发生一起事故, 价值120余万元的设备发生爆炸, 该设备已计提折旧70万元, 企业实际发生固定资产损失50万元。对此项财产损失, 企业直到2010年6月才请有关单位对此损失进行鉴定和审核, 并报主管税务机关确认和审批。这样, 企业的该项损失不能在2009年度所得税税前进行扣除, 而只能在2010年度扣除, 损失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2) 过期未申报扣除的损失处理。因各类原因导致资产损失未能在发生当年准确计算并按期扣除的, 经税务机关批准后, 可追补确认在损失发生的年度税前扣除, 并相应调整该资产损失发生年度的应纳所得税额。调整后计算的多缴税额, 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退税, 或者抵顶企业当期应纳税款。《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以前年度未扣除资产损失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772号) 明确, 企业以前年度发生, 按当时企业所得税有关规定符合资产损失确认条件的损失, 在当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扣除的, 不能结转在以后年度扣除, 但可以追补确认在该项资产损失发生的年度扣除, 而不能改变该项资产损失发生的所属年度。所以, 企业对于当期的损失应早作处理, 属于自行计算扣除类应及时在当期申报时进行扣除, 属于税务机关审批类要尽早报批。

(3) 损失补偿收益可在以后进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57号) 明确, 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已扣除的资产损失, 在以后纳税年度全部或者部分收回时, 其收回部分应当作为收入计入收回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据此, 纳税人在发生财产损失时, 可先按有关规定将损失进行税前扣除, 在实际收到补偿时再确认收入或所得计算缴纳所得税。假设某企业2010年11月购入材料70万元, 运输途中发生盗窃, 损失计30万元, 当地公安机关出具了相关证明, 但有关财产保险证明票据不知去向, 故未申请税前扣除。2011年7月, 公安机关破获该盗窃案, 企业保险票据也被发现, 获得保险公司20万元赔偿, 企业才申请扣除。如果企业及时申请扣除, 可在2010年少缴纳企业所得税7.5万元。

第三, 注意相关资料的报备及处理。 (1) 发生属于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 应按照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要求, 做好资产损失的确认工作, 并保留好有关资产会计核算资料和原始凭证及内部审批证明等证据, 以备税务机关日常检查。 (2) 按规定报税务机关审核的损失, 应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 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

第四, 其他注意事项。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应该是实际处置后产生的损失, 对于企业未实际处置的减值损失在财务上可以作为利润的减除项, 但在企业所得税前则是不能税前扣除的事项。权益法计算的股权投资损失不能在税前扣除。企业无法辨别事项应尽量减除自身责任。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 凡无法准确辨别是否属于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 可向税务机关提出审批申请。

(文/韩萍梁仁琼廖永红)

租赁合同提前终止未摊完装修费可税前扣除

甲公司于2007年初租用一个门店, 租赁期5年。为适应经营需要, 甲公司对门店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和装修, 费用是80万元, 会计与税务上均作长期待摊费用处理。2010年底, 因该门店面临拆迁而导致租赁合同提前终止, 长期待摊费用尚有余额16万元。对这项未摊销完的长期待摊费用余额如何处理, 甲公司内部产生了意见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 未摊销完的装修费应作为资产损失在2010年底前做税前扣除。另一种意见则认为,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57号) 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税发[2009]88号) 均采取列举的形式, 对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认定等事项进行了明确, 所列举的资产损失不包括长期待摊费用损失, 因此, 未摊销完的长期待摊费用余额不能作为资产损失在税前扣除, 而应在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 即应在2011年底前做税前扣除。到底哪种意见更符合税法规定呢?

笔者认为第一种意见更符合税法规定, 即因租赁合同提前终止而未摊销完的装修费, 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在2010年底前做税前扣除处理。理由如下:

首先, 未摊完的长期待摊费用余额, 税法规定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处理。对于改变房屋或建筑物结构的装修费,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八条规定, 应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这种按支出受益期限确定的税前扣除方法, 体现了支出扣除与取得收入的相关性原则。那么, 如果合同提前终止, 未摊销完的装修费能否作为资产损失处理呢?根据财税[2009]57号文件和国税发[2009]88号文件所列举的资产损失, 其中并不包括长期待摊费用损失, 这是否就意味着未摊销完的长期待摊费用不能作为资产损失在税前扣除呢?同样未在上面两个文件列举范围的还有无形资产损失, 而在国家税务总局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复函, 即《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有关涉税诉求问题的函》 (国税办函[2010]535号) 中明确, 只要发生的无形资产损失真实存在, 损失金额可以准确计量, 报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批、认定后, 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因此, 认为未摊销完的长期待摊费用余额不能作为资产损失在税前扣除, 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恰当的。

其次, 税法未明确规定的事项, 可以暂按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计算。因租赁合同提前终止而未摊销完的装修费如何进行扣除, 目前税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事项,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 (国税函[2010]148号) 明确,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所得税时,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不明确的, 在没有明确规定之前, 暂按企业财务、会计规定计算。而会计上, 无论是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还是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 对租赁房屋的改良支出都作为资产处理。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 根据《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 (财会[2003]10号) 规定, 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 应单设“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改良”科目核算, 并在剩余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 采用合理的方法单独计提折旧。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说明, 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应在“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核算。而无论是《企业会计制度》还是新《企业会计准则》, 对“资产”的定义都强调了“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当租赁合同提前解除, 已在“长期待摊费用”核算的装修费也将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会计上当然不能再将其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 而应将其确认为企业当期的一项资产损失。税法对此事项没有明确规定, 根据国税函[2010]148号文件规定, 则可以参照会计上的规定处理。合同解除时, 即2010年纳税申报时将该项未摊销完的装修费余额作为当期资产损失在税前扣除。反之, 如果将其在2011年继续摊销, 则会被认为是与当期收入无关的支出而不被允许。这里还应注意, 根据国税发[2009]88号文件的精神, 企业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按税务管理方式可分为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和需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扣除的资产损失, 而文件采取列举的方式明确了可以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 尚未摊销的装修费不属于所列举的可自行计算扣除的资产损失, 因此企业在纳税申报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审批申请。

(文/赵新贵)

免税收入认定注意事项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在《税收优惠明细表》中均有体现。其中, 《税收优惠明细表》“免税收入”栏目下共有4项税收优惠: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其他。本文从税收优惠政策应用的角度出发, 对《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 (附表五) 列示的项目进行系列筹划, 通过典型案例揭示其税收风险控制点, 帮助纳税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免税收入政策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规定, 企业的下列收入作为免税收入: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上述规定中的免税收入进行了细化。其中, 国债利息收入是指企业持有国务院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 (二) 项和第 (三) 项所称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不包括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 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122号) 规定, 非营利组织取得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捐赠的收入;除《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的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收入, 但不包括因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孳生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收入。

[例]市区某物流公司是2008年底成立的内资企业, 2009年度主要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 当年取得公路运输收入800万元, 对外打字复印收入20万元, 门面房出租收入20万元。另取得国债利息收入10万元, 对境内非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50万元。 (2) 全年营业成本450万元, 营业税金及附加28.60万元, 发生销售费用50万元, 管理费用100万元 (准予列支80万元) , 财务费用40万元, 营业外支出中列支通过青少年基金发展会向农村义务教育捐款10万元, 税收罚款8万元, 滞纳金2万元。 (3) 经审核, 公司当年利润总额211.40万元。允许税前扣除的销售费用50万元, 管理费用80万元, 财务费用40万元, 营业外支出10万元。

根据上述资料, 计算该公司2009年度应该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分析: (1) 公司2009年的销售 (营业) 收入=800 (提供劳务) +20 (其他业务收入) +20 (其他业务收入) +10 (免税收入) +50 (免税收入) =900 (万元) ; (2) 公司当年应纳税所得额=900 (收入总额) - (10+50) (免税收入) -450 (成本) -28.60 (税金) -50 (销售费用) -80 (管理费用) -40 (财务费用) -10 (营业外支出) =181.40 (万元) ; (3) 应纳企业所得税=181.40×25%=45.35 (万元) 。

从上述该公司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计算过程来看, 一方面, “免税收入”作为收入总额的组成部分, 构成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计提基数;另一方面, 对国债利息收入, 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等“免税收入”, 直接作为企业当年收入总额的减除项目予以税前扣除, 体现了“免税收入”全额免征的立法精神。

申报注意事项

将“免税收入”与“不征税收入”、“减计收入”、“减、免税项目所得”、“加计扣除”和“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直接作为纳税调减项目, 在“纳税调整后所得”之前扣除。并且, 相关调整的数据通过《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 (附表五) 填列反映, 最终汇集到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中。这样, 无论企业是否盈利, 这些项目都可以在当年税前扣除, 直接减少所得额或增加当年的亏损额。

税收风险提示

提示一:税法所称国债利息收入, 不包括持有外国政府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 也不包括持有企业发行的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 仅限于持有中国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 即国务院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

提示二: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免税, 意味着当投资企业的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或被投资企业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时, 对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收入不需再补征企业所得税, 即国家放弃了部分税收收入, 这可能引发投资企业向享受低税率或定期减免税优惠的企业增加投资, 并通过转让定价等方式向被投资企业转移利润, 从而达到规避纳税的目的, 影响国家的税收利益。因此, 对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免税需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 仅限于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既排除了居民企业之间的非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权益性收益, 又排除了居民企业对非居民企业的权益性投资收益。第二, 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而取得的权益性投资收益。连续持有被投资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的时间不足12个月的投资, 具有较大的投机成分, 因而不在优惠范围之内。

提示三:税法所称符合条件的能够享受免税优惠的非营利组织, 必须是在成立时依法履行了有关登记手续的组织;必须是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活动的组织;非营利组织在财产运用、归属、处置等几个方面必须符合规定要求, 才能够享受免税优惠, 否则不予免税。同时, 对从事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则要征税。

提示四:免税收入和不征税收入有区别。免税收入是纳税人应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是国家为了实现某些经济和社会目标, 在特定时期或对特定项目取得的经济利益给予的税收优惠照顾, 而在一定时期又有可能恢复征税的收入范围。而不征税收入不属于营利性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 是专门从事特定目的的收入, 这些收入从企业所得税原理上讲, 应永久不列为征税范围的收入范畴。如政府预算拨款, 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

(文/缪为民吴清亮)

分支机构享受低税率如何汇总纳税

案例:甲公司设有A、B、C三个分支机构, 其中A在西部地区从事国家鼓励产业享受15%的税率, 甲公司和B、C都是25%的税率。2010年第一季度, 三个分支机构应纳税所得额分别为5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 (国税发[2008]28号) 规定, 总机构统一计算的当期实际应纳所得税额, 50%由总机构预缴, 50%在各分支机构间分摊预缴, 各分支机构再依据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及相应权重, 计算分摊比例。A、B、C三个分支机构按规定计算出的分摊比例分别为20%、30%、50%。甲公司的汇总纳税计算过程如下:

1、计算划分各机构应纳税所得额: (1) 总机构500万元 (1000×50%) ; (2) A机构100万元 (1000×50%×20%) ; (3) B机构150万元 (1000×50%×30%) ; (4) C机构250万元 (1000×50%×50%) 。

2、按总机构和各分支机构所在地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1) 总机构125万元 (500×25%) ; (2) A机构15万元 (100×15%) ; (3) B机构37.5万元 (150×25%) ; (4) C机构62.5万元 (250×25%) 。

甲公司预缴所得税总额为240万元。

甲公司上述计算的总机构和各分支机构应分摊的所得税额对不对呢?

对于总分支机构适用税率不一致时如何进行汇总纳税, 《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暂行办法》 (财预[2008]10号) 规定的处理原则是“分别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 分别适用税率缴纳”。此后, 国税发[2008]28号文件又作了进一步明确, 即先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全部应纳税所得额, 然后按文件规定的比例和各分支机构三个因素及其权重, 计算划分不同税率地区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 再分别按总机构和分支机构所在地的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甲公司的计算虽以该文件为依据, 但根据此后相关文件的进一步解释, 还要看甲公司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 因为, 内外资企业的汇总纳税的方法和结果是有区别的。

如果甲公司为内资企业。根据《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221号) , 总分支机构适用不同税率时, 根据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计算的总机构和各分支机构应纳税额, 并不是各自应就地预缴税额, 而应该将计算出的各机构应纳税额加总后, 再按照规定的比例和各分支机构三个因素及其权重, 向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分摊就地预缴的企业所得税额。

如此, 甲公司在汇总纳税时就应以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的比例和三个因素及其权重为依据, 进行两次分配。首先对全部应纳税所得额进行分配, 以得出企业应纳税总额;然后对应纳税总额进行分配, 以确定各分支机构就地预缴的企业所得税额。那么甲公司的上述处理就只完成了第一步, 即计算出了企业应纳税总额为240万元, 接下来还应继续对应纳税总额进行分配, 以确定总分支机构就地预缴的所得税额: (1) 总机构:240×50%=120 (万元) ; (2) A机构:240×50%×20%=24 (万元) ; (3) B机构:240×50%×30%=36 (万元) ; (4) C机构:240×50%×50%=60 (万元) 。

这种计算方法既可防止企业将利润由高税率地区向低税率地区转移, 也有利于均衡各地税收利益。

如果甲公司为外资企业。新税法实施前, 外资企业以法人作为纳税主体, 但根据《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适用所得税税率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7]49号) , 外资企业设在我国境内的从事产品生产、商品贸易、服务等业务的分支机构, 其生产经营所得应适用该分支机构所在地同类业务企业适用的税率, 由总机构汇总缴纳所得税。如果A是在2007年3月16日之前设立的且依据原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的优惠规定已享受有关税收优惠, 同时符合《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所列政策条件的,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69号) , A可以单独享受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优惠过渡期结束后, 再统一依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篇9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 减轻经济波动, 防止通货膨胀, 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 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包括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调整法定准备率。

根据主流的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能调节国民收入, 从而稳定物价, 实现充分就业, 达到经济稳定增长。不过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 不需要通过中间变量来发挥作用;货币政策要通过利率影响总需求, 间接发挥作用。

二、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总体上来说,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增加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应, 降低总需求。

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迅速传播,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我国许多沿海发达城市的经济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并且国内也面临着通货膨胀加剧的危机, 物价飞速上涨, 货币贬值。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必须要结合实际, 运用合理的经济政策来调节中国的经济, 保障人民的安定生活。所以从2008年以来, 政府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的经济动向, 适时的对经济政策进行合理的搭配。

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先后经历了从“双稳健”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接着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财政政策对国内经济的调节起的作用大于货币政策, 而货币政策善于解决我国与外国的经济往来中所产生的问题。08年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内忧外患, 所以最终采取双松的经济政策, 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解决国内的通货膨胀问题, 以稳健性的货币政策拉动经济的发展:

(一)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 减少所得税:

税收是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 也是企业盈利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减少所得税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修改各种税法制度和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方案, 合理利用税收的杠杆效应, 使得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能够有较为充足的资金进行自我周转及盈利。并且减少所得税能够增加消费、减少投资、改善通货膨胀, 对国民生产总值产生正的影响, 所以这无疑是最为便捷也最有成效的政策。

2. 增加政府开支:

根据凯恩斯理论, 政府投资主要是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 包括增加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支出的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 在经济面临冲击的情况下, 政府可以增加购买支付水平。例如举办公共工程等, 一方面增加了社会总需求,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就业, 一箭双雕更益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是一种货币性支出。增加政府转移支付, 使得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 从而刺激消费, 社会有效需求因而增加。

3. 投资津贴:

投资津贴是指政府对企业的投资进行一些补贴, 这会降低企业的成本, 激励企业进行投资, 刺激经济的增长。企业投资的增加, 会刺激消费, 带动经济的增长。这在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 扩大货币供给:

扩大货币供给会使得利率下降, 人们就会将用于储蓄的钱更多的用于消费。并且利率的降低使得企业的借款成本降低, 企业会增加投资。投资的增加和消费的扩张都会刺激经济的发展。扩大货币供给无疑是促进经济发展又快又有效的措施, 但是过度使用会使得市面上流通的纸币增多, 从而导致货币贬值, 加剧通货膨胀。

2. 降低法定准备率:

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率。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率, 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的准备金, 使得银行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放贷和融通。在为银行创造更多效益的同时, 流通资金的增加促使消费增加, 促进经济的增长。不过变动法定准备率有时滞, 并且作用太激烈, 可能会使经济陷入强行扭转轨迹的误区。

3. 降低再贴现利率: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向中央银行借款。降低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会增加, 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就相应增加, 货币供应也会增加, 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贴现率政策是一个相对来说效果并不明显的政策, 因为再贴现的时间短, 所以通常只能解决临时性的资金周转问题, 并不能长期的进行经济的调节;况且再贴现率政策不是一个具有主动性的政策, 如果商业银行并未申请再贴现, 那这个政策就是无效的。所以现实中这个政策的运用不是很广泛。

4.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买卖政府债券等来控制货币的供给和利率, 这是目前中央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购进政府债券时, 相当于增加了货币供应。另外, 公开市场操作会引起交易市场上债券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动, 从而影响债券价格以及市场利率, 影响经济的发展。利用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可以连续的、灵活的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自由决定债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其他政策所不具有的优点, 所以采取的比较多, 并且效果比较好。

三、未来应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

目前, 我国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从消费需求看, 要求采取正确的政策, 释放消费潜力, 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投资需求看, 要求采取措施, 消除投资障碍, 使投资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 我们的国家想要继续发展壮大, 未来依旧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这样才能活跃经济。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喜欢存钱而不善于消费, 投资更是不活跃, 所以鼓励消费和投资, 始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今我国的经济前景一路看好,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 会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如虎添翼。

综上所述,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优点和缺陷, 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搭配使用, 会比单纯的运用一项货币工具更有效果。就当前的国民经济形势来看, 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性的货币政策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结果, 顺利的度过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并且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结合国情, 我国应该继续坚持扩张性的政策, 推动经济的发展, 提高国民收入。

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支柱。根据西方经济学的IS-LM模型, 若能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合理的搭配使用, 能使经济政策的效果事半功倍;若没有进行良好的协调, 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扩张型,稳健型

参考文献

[1]高鸿业.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01月.

论土地政策与房地产政策博弈 篇10

1.1 近年房地产政策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情况越来越热, 房价过快上涨, 出现了有很多闲置的房子卖不出去, 而老百姓又买不起房子的情况。根据这种情况, 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2005年3月5日, 当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语气平和但坚定地宣布:2005年物价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从此, 拉开了调控房价的序幕。

3月27日, 国务院办公厅给各省市自治区下发了一份关于控制房价的电报, 提出了八条建议, 史称“老国八条”。

又过了一个月, 4月27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门讨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问题。随后出台了七部委的文件 (简称“国八条”) 。“国八条”是一个纲领性文件, 之后, 各部门根据该文件的要求制订了具体的实施细则, 在5月份之后, 这些政策措施逐步得到落实。

总之, 2005年的房地产市场关注的焦点就是政策。

2006年, 是国内房地产市场出台政策最多的一年, 先有国六条, 然后有国六条细则, 以及土地出让金转让制度、土地监察制度、限制外资准入、二手房交易个税征收、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等文件。尽管每一项政策都十分温和, 但是已经显示了中央政府调整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决心。

1.2 土地政策工具

实行的土地增值税“清算制”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税费政策成为2007年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工具。在房价高位运行、“且调且涨”的背景下, 2007年房地产税费调控的大幕开启。

2007年1月1日起, 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在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规定的基础上平均提高2倍, 其中交纳税费最高的大城市土地使用税, 每平方米年税额由以前的0.5元至10元调整为1.5元至30元。同时, 新批准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1倍的政策也正式实施。自此, 土地增值税清算、土地使用税和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提高, 三者构成了土地环节的“一费二税”上调政策。2007年房地产市场税费政策调控正式启幕。

房地产研究专家顾海波指出, 联系到以往一系列税费政策对房价影响甚小甚至反向影响的事实, 人们不能不担心税负被转嫁到消费终端。税务总局规定, 对于无房屋原值凭证、不能计算应纳税额的, 税务机关可按住房转让收入的1%至3%核定征税。结果, 地方在操作中, 所得税基本都按1%或2%的税率征收, 离20%的法定征收税率相去甚远。核定征收的本意是不给逃税者可乘之机, 地方在具体“落实”中, 恰恰将其变成了“合理避税”的对策。

“这不能不引起重视。”顾海波说, “税收调控能否起到预期效果, 关键还是执行。”

自2004年以来,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 这些政策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 旨在通过对土地市场的监管力度, 从源头上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供给, 防止土地的盲目开发以及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下面我们对重要的土地政策做一个简要的回顾:现实经济形势表明, 正确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对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产生了釜底抽薪的效应, 是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凸显成效的关键因素所在。

2 利用土地政策宏观调控房地产

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因此国家宏观调控应该包括促进房地产业稳步、健康发展的目标, 所以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工具。从我国多年发展实践来看, 房地产业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土地市场的失衡, 另外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过热与低成本土地供给密不可分, 因此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已是势在必行。

利用土地供应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其实质是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通过对全国或本辖区内土地资源的供应总量和结构的干预, 对一定范围内宏观经济总体运行进行引导和调节的过程。

2.1 土地政策对房地产宏观调控作用

2004年始, 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整顿土地市场, 国家颁布的土地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杜绝协议出让土地、彻查开发区与大型项目、完善各项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作为中央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具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各地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土地政策, 例如上海市人民政府2004年6月颁布《上海市土地储备办法》 (即上海市25号令) , 明确土地储备是政府行为, 并于同年8月1日实施。这是政府将加强土地市场管理、预备大力征购或回收土地的明确信号, 大量征购、收回土地资源成为政府的既定目标。土地政策 (尤其是有关土地储备的政策) 的宏观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1 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力度

通过土地的征购、收回、储备和有计划地投入市场, 既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也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作为城市运营发展的最大资源, 土地极为宝贵, 因此, 土地资源应该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出台储备办法就是要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力度。

2.1.2 完善土地供应方式

将现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毛地出让”转变为“熟地出让”, 增加土地成本的透明度。土地成本的透明度对购房者来说十分重要, 从中可以非常清晰地估算一块土地上商品房的建设成本, 从而评估房价是否合理。

2.1.3 平衡政府对土地的收入和增值收益

从城市有效运营的角度讲, 地方政府出台土地政策, 将有利于地方集中土地办大事, 做大规模的规划。

2.2 土地市场治理的绩效

我国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对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产生了积极效应, 促进了经济平稳快速增长。1999-2003年, 我国购置土的面积和开发土地面积的差额逐年增大, 1999年土地开发面积为购置土地面积的77.9%, 到2003年这一指标降至62.1%, 房地产业“圈地”成风。

2004年4月底, 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 要求各省集中半年左右时间, 继续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

土地市场的治理整顿取得了很大成效, 土地开发面积增幅回落, 2004年全年购置土地面积3.98亿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5.4%, 增幅比上年下降14.8个百分点。2005年全国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比2004年减少4%, 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总量比上年减少了20.2%。“2006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点”中强调, 今年在土地供应上, 要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继续从严控制农用地转用。今年还将根据居住用地价格变化状况, 调控土地供应。加大对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 严格控制低密度高档住宅土地供应, 继续停止别墅类用地供应。

此前,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 土地新政提高了土地成本, 短期内将造成房价上涨。但甘藏春对此表示, 建设用地取得成本的变动不会给房价带来影响。他说, 从目前大中城市的具体情况来看, 房价主要是由需求拉动的, 而土地成本在房价当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因此政策出台后, 用地成本可能有所提高, 但只要市场供求关系不变的话, 房价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甘藏春说,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是一个多种政策体系的有机结合体, 必须将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政策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地遏制固定资产过度增长的趋势, 所以不能把所有宏观调控的重任都寄托在土地政策上。

“除了遏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外, 土地政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甘藏春说, 我国一直在用低成本的土地资源进行招商引资, 造成了产业布局雷同。对此, 今后土地供应政策将确定不同的主体功能区。

3 房地产政策展望

3.1 调控的重点由房地产的投资规模转向房地产价格

2003年以后, 我国宏观经济指标中, 投资率和投资增长速度都偏高。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放在调控投资规模上, 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思路是控制两个闸门:一个是信贷闸门, 一个是土地闸门。但调控的结果并不理想, 控制土地的结果是地价不断上涨, 刺激了房价的不断上涨。房价的不断上涨必然使房地产行业利润率增加, 而暴利的存在就会冲破任何行政和法律的约束。事实表明, 2003年之后, 大量的资金通过非银行的渠道进入房地产行业, 企图通过控制土地和信贷的方式调控房地产很难取得成功。因此, 今年对房地产宏观调控从投资规模转向了控制房地产价格的做法是及时而正确的。

3.2 要加大加快适用房建设

我国1998年以前的住房制度属于高度福利化的住宅制度, 1998年出台的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要把高度福利化的住房制度改革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住房分配制度。由于国家财政的压力, 政府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城市住房问题。在此过程中, 政府为了解决低收人人口的住房问题, 也实施了相应的住房保障制度, 如采取了实物配租、租赁住房补贴、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但我们更多地将这些政策作为暂时的过渡性措施来对待, 没有对公共住房保障制度给予应有的重视。建设部等有关部门规定, 每个地区每年都应有一定比例的经济适用房, 但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 经济适用房一路衰退, 1996年全国经济适用房的比重是16.6%, 到2001年降为11.3%, 2003年锐减至6.1%, 2004年则不到5%。因此, 经济适用房政策在我国当前的住房制度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 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数目众多的低收人群体的住房问题。

3.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鼓励地方政府兴建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 并非“新八条”或者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细则就能一蹴而就, 真正理顺“市场”与“管制”,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形成一套关于住房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根本之举。获得适当的住房是公民的基本人权, 实现“居者有其屋”是政府对公众最起码的承诺。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看, 完全依靠市场力量将无法实现上述目标, 因此政府必须干预市场, 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一些国家把享有住房的权利写入了宪法。英国《住宅法》, 日本《公营住宅法》等, 这些都是通过立法建立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先例, 只有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新八条”这个房产新政的创新才能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之举。

参考文献

[1]姜爱林.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J].中州学刊, 2003, (3) :77-82.

[2]范恒山.关于中国土地政策改革的思考[J].理论视野, 2006, (4) :11-12.

[3]刘维新.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开发, 2006, (7) :6-8.

[4]范志勇.中国房地产政策回顾与探析[J].学术交流, 2008, (8) :60-66.

政策咨询 篇11

优泉公司的问题和大多数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企业一样,主要表现是管理混乱,能人治理,职责不清晰,责任不明确,管理者越级管理等等。

我们在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的时候,不能就问题谈问题,而应该放在企业的发展阶段来看。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问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很多管理问题并非是企业个性的问题,而是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企业所共有的问题。所以,我们分析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阶段去看,这样我们才可以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否则可能会陷入就问题谈问题,就理论谈理论的陷阱。

我们通常可以把企业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资本积累阶段、市场竞争阶段和资本阶段。

处于资本积累阶段企业的特点是,企业以寻找市场机会为导向,抓住关键的机会,使企业快速发展,是处于这个阶段企业的重点工作。这时候,企业人数很少,部门建设和职能设置并不完善,分工不明确,基本上处于有活大家一起上的状态。因此,企业往往依赖少数的几个能人来管理企业,并不存在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体系。

处于市场竞争阶段的企业的特点是,企业已经通过资本积累获得生存的资本,有了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企业的部门建设和职能分工已经比较完善和明确,企业开始参与市场竞争,这时候企业开始注重内部管理,完善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逐步从依赖能人转向依赖制度。

处于资本阶段的企业的特点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已经相当成熟,而且企业的规模已经在行业里占到前列,这个时候企业开始关注企业文化和战略管理,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运营。

优泉公司的问题是由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导致的

从案例的描述看,优泉公司基本上处于从初级阶段向市场竞争阶段转变的过程当中,这个时候,能人治理的特征还比较明显,老板还比较依赖身边的CIO陈健毅和研发总监孙彬两位空降兵。

原本请两位空降兵是想请他们帮助公司建设信息系统和研发体系,但是后来由于生产副总身体的原因和采购副总的离职,导致两位空降兵兼职做了部分生产和采购的工作。由于他们的工作比较出色,获得老板的信赖,同时,公司一时无法找到比两位更合适的人选,因此,公司迟迟没有批准两位的申请。尽管后来终于招来一位分管生产外包的人员,但老板始终不放心将工作交给新人,决定权仍然由陈健毅把控,这也很明显地体现出了老板对能人的依赖。

从上述分析来看,优泉公司的问题并不是特殊的、个别的,而是由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导致的。处于这个发展阶段的企业,一人兼职多职,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非常普遍。

那么,是不是说,优泉公司的管理就没有个性化的问题了呢?个性化的问题还是有的,对于处于从资本积累阶段向市场竞争阶段过度的企业来说,发展信息化和研发系统显然是过于超前了,这些工作对于优泉公司来说是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企业不应急于招聘空降兵来做这些事情,在管理基础没有完善,制度体系并不成熟的情况下,即便空降兵来了,由于文化融合的问题和企业的管理环境的原因,空降兵的能力也发挥不出来,最后要么改行,要么离职,CIO陈健毅和研发总监孙彬两位空降兵的现状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笔者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重新定位能人的工作范畴

对于优泉公司来说,当务之急是重新定位CIO和研发总监的职责范畴,由于生产和采购的工作大大牵扯了两位空降兵的精力,使得他们的精力很难集中于自己的强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公司一面要求他们做好生产和采购的工作,一面又要求他们做好信息化建设和研发工作,两不耽误,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们多次找老板请辞就是很好的说明。

因此,总经理要做的工作不是说服他们接受这种现状,而是重新确定他们的工作范畴,降低对于信息化建设和研发工作的要求,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紧急的生产管理和采购管理当中。

同时,总经理还有一个工作要做,就是和两位空降兵对信息化建设和研发工作进行重新规划,做一个稍长一点的时间表,使他们能看到自己在公司的未来,看到自己未来在个人专长领域的作为空间。否则,如果仅仅简单把他们变成生产副总或者采购总监,这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也不是他们的专长领域,将会导致他们的直接离职。

加强人才培养

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做的第一个重点工作并不是绩效管理,也不是职位管理,而是人才培养,对人才培养进行系统的规划,通过加大职责范围,岗位轮换等形式,使人才获得快速的成长,能够承担起各个职能范围的工作,使公司逐渐从依赖少数几个能人到以岗定人转变。

改进激励机制

处在这个发展阶段的企业,兼职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成为常态,但这并不表明,员工就可以多干活而不要求增加收入。对于新入职的员工来说,多做一些工作,多增加一些工作经验,可能比多赚一些钱更重要,但如果长期下来,公司只是要求员工多干工作,而对待遇置之不理,员工依然会在合适的时机选择离职,对于高级职位的员工,就更是如此,没有人是只求付出,不讲回报的。

因此,优泉公司应改善自己的激励机制,对于兼职工作的员工给予相应的激励,让员工看到自己的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平衡员工的心理,减少抱怨,增加认同,使员工与企业的目标更加一致,使企业的想法更容易被员工理解和接受,形成合力。

加强与员工的沟通

对于处在这个发展阶段的企业,多与老板沟通交流,从老板那里得到反馈,感受激励对于改善员工的工作状态,激励员工积极投入工作,创造高绩效是个很好的帮助。

因此,老板应在更多的场合,找更多的机会,与各级员工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也让员工了解自己的想法,使公司的环境更加融洽,员工的心态更加平衡,共同把当前的工作做好,为后面的管理变革做好准备。

政策咨询 篇12

同时, 日本此举也令我国货币政策面临左右为难的境地。我国经济的复苏遇到困难, 而由于中国的实际利率开始转正, 市场对我国货币政策应该更加宽松的呼声更高, 但美国宽松政策面临大规模缩减, 世界资金正从亚洲等新兴市场撤退。如果此时降息, 将加剧资金的外流, 从而使已经十分紧张的银行间资金市场出现更大的压力。

5月信贷数据也明显低于预期, 当月新增贷款为6674亿元, 远低于上月的7928亿元和市场预期的8150亿元, 社会融资总量也出现了大幅下滑, 5月新增仅为1.19万亿元, 也低于市场预期的1.6万亿元。近一周, 银行间资金拆借利率飙升。

近两个月, 中国海关收紧了对“热钱套利”的监管, 贸易增速随之大幅下降。今年以来, 人民币对日元的升值幅度超过15%, 我国向日本出口从前4个月的正增长转为负增长, 正表明了出口竞争压力上升。而日本第三轮宽松政策在此时推出, 将令中国企业遭遇更大的困境。

【政策咨询】推荐阅读:

咨询平台07-21

咨询模式05-21

咨询品牌05-22

咨询体系05-25

综合咨询06-08

咨询技术06-12

咨询能力06-25

用药咨询07-06

咨询指导07-22

咨询效果07-25

上一篇:建筑设计领域下一篇:翻译研究中语法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