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测评(共4篇)
科技测评 篇1
摘要:从县域经济、社会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 分析了县域科技能力的内涵和结构特征, 按照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出综合测评体系, 用以客观真实地评价目前我国县域科技能力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从而为提升农业科技竞争力、加强县域科技能力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县域,科技能力,结构,测评体系
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 在“十一五”战略规划的推动下, 县域对科技能力的重视程度和对科技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建设和提升我国县域科技能力, 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所以, 对县域科技能力的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也越来越为领导者和专家学者所关注。
1 县域科技能力内涵与界定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 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 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相对完备的区域经济。与此对应, 县域科技工作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中介性与服务性等特点[1]。但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机构、资金等力量主要分布于中央、省级, 地市级相对薄弱, 至于县级就更加薄弱。因此, 县域科技活动不应以科学技术研究为主, 而应该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为主, 科技能力建设的重点也应定位于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同时, 由于县以下经济与社会处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基层、最前沿, 是科技成果应用与扩散的主战场。因此县域科技能力的重点应体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能力, 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
根据我国目前行政管理体系, 可以将科技能力划分为3个层次:中央级科技能力、地方 (区域) 科技能力、基层科技能力。县域科技能力属于基层科技能力的范畴, 构成要素包括组织、人员、资金、知识、技能、过程6要素。结合我国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本文将县域科技能力定义为科技促进县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2], 即在县域范围内科技要素服务于县域社会经济的综合能力。
2 县域科技能力结构解析
科技能力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和贡献情况,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动力。为了研究需要, 根据县域科技能力的内涵和特点, 本文将其总体结构分解为由政策科技能力、科技需求能力、科技发展能力、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5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与县域科技能力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2.1 政策科技能力
政策科技能力指县域为有效实施科技活动而提供和创造的外部环境能力, 包括县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科技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情况、科技行政管理体系和机构完善程度以及工作条件、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程度等。政策科技能力是县级政府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所提供的平台及宏观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本文用所采取的组织和行政措施、实施的科技政策、开展的科普活动状况来衡量该项能力大小。
2.2 科技需求能力
科技需求能力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对科技所产生的需求愿望的强弱和实现这种愿望能力的大小。既体现在县域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宏观科技需求, 又体现在县域微观经济主体, 如支柱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企业技术需求、农民技术需求等方面。科技需求是由县域宏观与微观主体内部产生的对科技的主动要求, 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 (1) 希望得到科技成果的意愿, (2) 实现这种意愿的投入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科技需求水平作为县域科技能力的拉动力, 其强弱直接决定着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县域科技能力建设必须以科技需求水平为出发点, 整合和利用各种科技资源, 使科技供给符合并满足县域经济、社会及环境发展的需求。
2.3 科技发展能力
科技发展能力是指县域为研究、开发科技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实质上是可能提供科学创新和技术发明的基础力量, 可分为硬件和软件条件能力。硬件条件主要是指科研所需的物质基础设施, 包括科技示范基地的数量、办公用房面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情况等;软件条件主要指资金和科技人员的规模, 如R&D与GDP比例、人均科技经费、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等[3]。具体可以用基础设施、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经费投入3项指标来测度。
2.4 科技产出能力
科技产出能力是指县域科技资源的转化水平和利用程度。从狭义的知识和技术层次上, 可将其划分为知识生产能力和技术生产能力。知识产出能力主要表达县域的知识创新能力, 主要包括:在国际公认的检索工具索引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和国内CSSCI期刊源发表的论文数、著作出版数、科技成果获奖数等。技术产出能力主要表达县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主要包括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等。
2.5 科技转化能力
科技转化能力指整合各相关部门、各种科技资源为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表现为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自上而下对科技的推动力, 是政府对科技成果融入县域经济的干预, 从而弥补在该领域的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条件下, 科技能力建设必须围绕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 因此, 政策科技能力是实施科学技术的临界基础和组织保证;科技需求能力是实施科技能力的动力牵引;科技发展能力是实施科技的重要支撑;科技产出能力是实施科技的效果;科技转化能力是实施科技的具体应用能力。5种能力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使科技发挥对县域经济、社会、环境之间良性循环关系的协调作用。
3 综合测评体系指标选取与设计原则
县域科技能力综合测评体系中指标的选取、主观与客观指标的比例, 将影响到最终县域科技能力的评价。由于评价的具体层面不同, 指标体系不应拘泥于一种体系格式, 如对国家层面、省 (直辖市) 层面和县域层面的评价指标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就县域层面科技能力评价而言, 其测评体系应结合县域的实际特点而设计, 使之既符合区域经济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 又突出“三农”问题, 为了体现这种思想, 依据统计指标的特点和统计工作的要求, 构建上述指标体系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代表性原则
由于测评体系不可能包括所有方面, 必须选择具有足够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科技能力的本质特征。
3.2 独立性原则
测评体系构建时要尽量减少指标之间概念上的重叠和指标的相关性以保证指标的独立性。
3.3 可操作性原则
为了对县域科技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要求在设计中每一个指标的数据来源易于取得和量化, 这样才能使科技能力的评价过程既能满足决策的需要, 又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
3.4 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
区域科技能力的关键是科技的系统化而不是某一方面的能力, 这就要求测评体系不仅要有足够的涵盖面, 而且指标间要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可以比较准确地描述县域科技能力的状况。因此应以系统观点构建一个开放、互动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间的内在关联性将评价指标分成不同的层次。
3.5 可比性与灵活性原则
由于要对不同的县 (市) 进行比较分析, 因此在考虑科学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不同县 (市) 科技能力统计指标的差异, 努力选择口径一致的指标来进行对比。灵活性指对国家、省 (直辖市) 、县域即不同评价对象的一些个性特征也应尽量考虑到, 灵活地设置指标, 但该类指标处于从属地位, 仅作为可比指标的有力补充。
3.6 合理性与均衡性原则
要选择对评价目标比较重要的指标, 并对所选的指标进行科学的论证, 同时还要保证各指标在测评体系中的均匀分布和数量均衡。
4 县域科技能力综合测评体系构建
县域科技能力综合测评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基于县域科技能力的内涵、结构特征和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作者提出了如下的县域科技能力综合测评体系, 主要由政策科技能力指标、科技需求能力指标、科技发展能力指标、科技产出能力指标和科技转化能力指标5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部分综合表述[4,5]。具体见表1。
5 综合测评体系的简要说明
政策科技能力指标主要是考核科教兴县的地方法规制定完善情况, 考核创建科技工作先进县 (市) 和科技达标县 (市) 的数量, 以此来反映科技能力。科技需求能力指标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能力和潜力, 它是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的引擎。科技发展能力指标反映县域为科技活动的有效开展而提供支撑条件的能力, 包括科技管理机构及工作能力, 技术基础设施, 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经费投入的能力等。科技产出能力指标主要是衡量县域科技资源的转化水平或利用程度, 可将其粗略地划分为知识生产能力和技术生产能力。科技转化能力指标反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或效益。
6 结束语
本文根据县域科技能力的内涵、结构特征和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构建了县域科技能力综合测评体系。在实际测评中, 可借助于层次分析法 (AHP) 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依据各县、市统计数据, 选择运用模糊聚类分析 (FCA) 、人工神经网络 (ANN) 或数据包络分析 (DEA, 注:此法无需预先确定权重) 等方法[6], 对县域科技能力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地测评, 从而为提升农业科技竞争力、加强县域科技能力建设, 进而提高国家科技能力的整体水平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尹昌斌, 邱建军, 周颖.我国县域科技工作能力评价与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 2006, (6) :78~83
[2].彭建娟, 李建华.科技能力及其区域化特征浅论[J].科学管理研究, 2005, 23 (6) :51~53
[3].余良耘, 夏昆.R&D强度指标与技术应用 (TA) 强度指标[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 (1) :90~91
[4].石林芬.测度知识经济的系统指标———《1999年OECD科学、技术和产业公报:知识经济标准》指标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00, (5) :51~53, 72
[5].冯岑明, 方德英.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0) :140-142.
[6].杜栋, 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38~144
[7].张利华.科技进步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市 (县) 科技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8].邹进泰, 徐峰, 王世康.科技进步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6, (12) :75~77
[9].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科技测评 篇2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发奋进取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引导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条例。综合测评的内容主要是根据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而确立的。
第二条 综合素质测评是学院评优评奖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就业推荐工作和组织发展推荐的量化材料;是实现学生工作目标管理,使教育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重要举措。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应归入学生档案。
第三条 在综合素质的测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加强领导,发扬民主,力求公平、公开、公正,做到奖罚分明、鼓励先进,弘扬优良校风和学风。
第四条 综合素质测评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测算,测评的时间为每学期期初到每学期期末进行评定。
科技测评 篇3
一、概念界定
目前人才学科中并没有人才要素保障能力的专门概念, 但其根植于人才要素理论。人才要素理论是宏观人才学基础理论之一, 是从经济学的角度, 把人才作为生产要素来进行研究,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人才是生产要素。二是人才要素的配置。三是人才价值的实现。根据人才要素理论和人才工作实践, 本文给出了人才要素保障能力的定义, 即人才作为生产要素在实现与产业、用人单位、岗位科学配置的基础上, 通过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 或创造新的经济收益的能力, 可由人才规模素质 ( 总量和素质) 、人才分布结构 ( 人才产业分布) 、人才投入力度 ( 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机构设置) 人才创造价值 ( 人才作用发挥程度) 四个维度来体现。
二、现状评估
本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00 家科技型民营企业, 对其科技人才要素保障能力进行了分项测评。
( 一) 人才总量情况。2012 ~ 2014 年, 抽样调研的百家科技型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总量分别为14, 623 人、15, 879 人、17, 872 人。从抽样调研统计数据来看, 样本民企的科技人才总量较为充足, 且呈持续上升趋势, 即便与发达省市相比也未处劣势, 较好地为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从全省27. 6 万家民营企业来看, 能达到这百家企业水平的数量极为有限, 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仍处于人才短缺的状态。
( 二) 人才素质情况。图1 和图2 是抽样民营企业2014年学历、职称分布结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硕士及以上学历、高级职称人数仅占人才总数的7% , 其中正高职称人数1个企业均摊不到1 人; 本科学历以上人数不足人才总数的一半, 中级职称以上人数不足人才总数的1 /3。本次选择的这100 家民营企业均为各行业代表性科技型企业, 人才素质相对较高, 而一般性企业中的人才素质更为不堪。综上所述, 河北民企现有的科技人才整体实力水平与素质层次对于创新发展的支撑力度明显不足, 潜力与后续支持堪优, 对河北当前主体战略的实施与未来长远发展都带来严竣挑战。
( 三) 人才产业分布情况。从样本企业人才产业分布结构来看, 传统产业类企业26 家, 占企业总数1 /4 强; 2012 ~2014 年, 传统产业人才分别为5, 959 人、6, 175 人、6, 981 人, 分别占当年人才总数的41% 、39% 、39% , 说明河北省的传统产业仍占很大比重, 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很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中,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13 家, 占企业总数13% , 人才3, 699 人, 占人才总数20. 68% , 新能源产业企业4 家, 数量最少, 人才249 人, 占比最低, 仅为1. 40% , 说明河北省基础最好的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呈现人才高度集聚现象, 而发展前景最好的新能源产业, 由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难度较大, 导致人才集聚度较差。从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情况来看, 首都向河北产业转移拉开序幕, 北京现代汽车第四工厂落户沧州, 京张携手成功获冬奥会举办权, 但部分地市并未把握好河北“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精准定位, 主动对接的少, 被动承接的多, 这不利于三地产业布局的整体协调, 也会对未来产业人才分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综上所述, 河北现有的产业布局与人才分布仍沿袭了传统主导产业的旧有轨迹, 新兴产业与创新人才青黄不接, 不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统筹推进。
( 四) 人才培训和研发投入情况。从企业培训经费投入比例来看, 已跨入国家规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比例区间 ( 1. 5% ~ 2. 5% ) , 但作为代表性科技型企业, 距2. 5% 的投入比例还有一定差距; 从研发投入比例来看, 已大幅领先于一般企业, 但与工信部《“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中提出的“规模以上骨干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0% 以上”的要求还略显不足。
( 五) 企业内设研发机构建设情况。从表2 可以看出, 抽样调研的百家民营企业仅有2 家没有内设研发机构, 拥有比高达98% , 说明这百家民企的基础研究条件相对十分优越;国家级研发机构6 家, 与浙江杭州、宁波民企相比, 企业内设高端研发机构数量相对过少; 企业级研发机构35 家, 相对低端的研发机构比重过大, 应尽快升级到省级、国家级; 依托研发机构9 家, 说明河北省民企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但合作的范围还有待继续扩大。总之, 样本民企的研究条件已具备了相当基础, 但还要向高层次、高水平和产学研合作的方向努力。
( 六) 人才作用发挥情况。根据对抽样民企代表性科技人才的问卷调查结果, 900 人中, 有80% 以上的人每天工作超过8 小时, 但月收入明显偏低, 除个别引进的领军人才外, 拥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才月工资在“3, 000 ~ 4, 000 元”区间, 中级及以下职称人员月工资多数在2, 000 元左右; 在“家庭因素、人际关系、激励状况、领导艺术、事业平台、公共服务”等影响因素中, 以“家庭因素、激励状况、事业平台和公共服务”选择的比重较大, 这种选择也恰恰体现了民营企业科技人才不仅面临着沉重的生活压力, 也有对个人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强烈现实需求; 在个人活力选项中, 对个人作用发挥满意度“十分满意”的仅占29% , 2 /3 的现有人才活力不足, 科技人才显性创新力远远低于隐性创新力, 自身作用发挥受限, 说明抽样民营企业在人才评价激励方面很是欠缺, 亟需在这方面有所改善和提升。
通过对河北省民企科技人才要素保障能力现状的分析与评估, 可得出如下基本结论和判断: 河北民营经济组织科技人才规模呈持续上升趋势, 但人才总体数量仍显不足; 人才素质不高, 人才实力、活力、竞争力亟待提升; 人才区域、产业分布不甚合理, 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的平台亟待搭建; 人才政策存在碎片化、大众化的特点, 对民营企业人才开发的支撑服务力度亟待加大。这表明, 当前河北民营企业科技人才要素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保障能力不足, 难以有效支撑和引领河北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亟需在当前抢抓机遇、奋发作为, 在对接京津协同发展、立足自身转型发展、解放思想创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三、提升河北民营企业科技人才要素保障能力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 可知提升河北省民企科技人才要素保障能力, 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着力提升民企科技人才的素质层次; 二是以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有重点、分层次地引进紧缺科技人才; 三是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充分释放民企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具体到制度设计上, 可提出“1 + 3 + 5 + N”的人才政策体系, 即打造1 支具有世界战略眼光、立足产业发展前沿、掌握先进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队伍; 构建3 方面人才开发机制 ( 领军科技人才引进和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市场主导”与“政府协调”相结合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股权激励”与荣誉制度成为人才战略新常态的人才激励机制) ; 夯实5 方面的配套保障举措 ( 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的正确认识,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进一步推动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创新体制机制环境, 加强科技人才立法工作) ; 实施N个有助于直接提升人才要素保障能力的重点人才工作项目 ( 如京津科技人才智力引进项目、高层次人才创业投资基金项目等) 。
参考文献
[1]董志超等.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现状调查研究[J].人事天地, 2014, 8
科技测评 篇4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图反映了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成就()
①增强了中国国防能力 ②打破了美、苏核垄断 ③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④实施了“863”计划 A.①③
C.①②③
B.②④ D.①②④
【解析】 依据图片可知是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20世纪60年代,而④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中国原子弹爆炸打破了美、苏核垄断地位,增强了中国国防能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 C 2.下图所示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其中,中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A.原子弹爆炸
B.“东方红一号”
C.“天宫一号”
D.“神舟十号”
【解析】 B项发生于1970年,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A项发生于1964年,属于中国国防实力的体现。C项发生于2011年,D项发生于2013年,是中国在航天领域又迈出的重要一步。
【答案】 B 3.下列中国的科技成果中,出现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A.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B.把宇航员送入太空 C.原子弹研制成功 D.“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解析】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A项是1973年,B项是2003年,C项是1964年,D项是1970年。故选B项。
【答案】 B 4.有一颗小行星是1996年9月18日在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发现后的暂定编号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汉语拼音字头。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以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他是()A.钱学森 C.邓稼先
B.袁隆平D.华罗庚
【解析】 根据材料中“水稻”判断可知,应该是袁隆平。【答案】 B
5.《江门日报》曾刊载“墨顽童”钟志明的题为《袁隆平的梦》的漫画,表达了人们对袁隆平的喜爱。袁隆平备受人们喜爱主要是因为他()A.使人类实现了“丰衣足食”的梦想 B.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 C.推动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D.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解析】 袁隆平培育成功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答案】 D 6.1966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组长梯塞留斯访华„„不禁感叹:“人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但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原因是()A.中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领先世界的成就 B.中国原子弹爆炸是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之后 C.原子弹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属于创新 D.中国科技基础薄弱但水平却领先世界
【解析】 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因此该成就是中国领先世界的,故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
【答案】 A
能力提升] 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A.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努力 B.国际上的援助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有较好的科研基础
【解析】 首先排除D项,因为D项不符合实际;B项只存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50年代后期开始,中苏关系恶化;A、C两项都是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C项,正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才能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故选C项。
【答案】 C 8.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此次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当时的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 C.此次卫星发射成功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D.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解析】 材料说明了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结合相关史实可知,A、C两项正确;B项也符合史实;中国当时是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故D项错误。
【答案】 D 9.科学,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透过科学,我们能够管窥各国文化传统之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一直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商朝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哈雷彗星的记录;《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定的药典„„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影响。
——李建国《自然科学简史》
材料二 由于提倡西学者,其目的不在科学本体,而在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谋富强救国之策耳。而学西学者,又束缚于科举思想,徒藉一二格致之名词,以为进身之阶,干禄之途而已。
——化学家张准(1924年)材料三 1956年,我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
——《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获得发展完善并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科技成就。
(2)概括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国人重视“科学本体”开始于20世纪初的什么运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重大成果。
【答案】(1)成就: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2)现象:洋务运动期间,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是科学本体。运动:新文化运动。(3)成果: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或“两弹一星”)。
10.新中国成立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使我们在今天走向了大国、强国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和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中央和国务院于1956年11月任命聂荣臻同志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在聂帅的主持下,响应周总理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二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从1953年财政科技投入只有5 600万元开始,到如今仅2008年全年就比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40倍之多,这说明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2009的科技投入预计超过2 4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安排了1 461亿元。同时,各个地方、各个省市财政科技投入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人民网
(1)在《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一、二回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突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