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决策

2024-10-23

高校决策(通用12篇)

高校决策 篇1

在高校管理中, 决策是领导的重要职能, 并且作为管理的核心始终贯穿于高校各类管理活动中。高校领导层的决策水平高低和效果的好坏对管理绩效有着至关紧要的影响。具体而言, 决策从两个方面影响高校的管理水平, 一是决策战略方案的制订, 一是决策具体实施操作过程。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层既要有战略的眼光制订理性的目标方案, 又要确保理性方案的顺利实行。然而, 任何决策者的理性由于知识信息层面的局限性和预见能力方面的局限性, 必然使其在战略决策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局限性。在高校管理工作中, 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甚至学生参与领导层的决策, 有效扩大决策层的理性边界, 提升决策方案的可行性, 以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绩效。

一、高校决策层的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是美国著名学者赫伯特·西蒙提出来的, 他认为行政决策者在做出自认为理性的抉择时, 往往会发生令决策者意料之外的事情, 使得决策者达不到最佳方案的选择。这是由于任何决策者或者决策层的知识信息都是有限的。在高校管理中, 尽管决策层力图以“决策最优化”和“管理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指导, 但在各项管理活动中为达到目标最大化、价值最大化却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高校决策层知识信息的有限性。

有限理性首先表现在高校决策层在做出理性决策前所掌握的知识信息的有限性, 当决策层在进行决策时, 展现在其面前的往往是多个可行的备选方案, 而必须在其中进行判断和取舍。如果决策层所掌握的知识信息不够充分、不够完备, 就会制约决策的深度和广度, 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年代, 客观环境复杂多样, 高校面临内外环境的变革, 使得决策层受到日益严峻的考验。而决策层知识信息的有限性必然限制决策层的战略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制订和选取, 以及对后果的不可预见和评价, 最终导致管理决策的有限理性。

2. 高校决策层预见能力的有限性。

高校决策层预见能力体现在高校未来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决策方案实施的效果。这就需要决策层很好地把握高校未来发展的情况, 既要充分考虑高校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又要考虑错综复杂的内部环境, 灵活变动实施方案。而由于决策层在信息知识方面的有限性, 这必然限制其在现有信息知识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把握和预见, 使得高校决策层所预见的未来状况与变化中的真实环境不能完全匹配。高校决策层预见能力的有限性必然影响高校决策层对决策方案未来实施效果的评价, 从而影响决策的理性。

3. 高校决策层价值中立的有限性。

在知识信息的利用过程中, 由于决策层是由不同的利益主体组成, 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标准, 因此对知识信息的判断和运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 导致高校决策层价值不能完全中立, 进而导致截然不同的决策结果和实施效果, 也就不能在价值中立的基础上达到高校管理效益的最优化。这是因为, 一方面, 决策层在决策之前已经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使其不能以完全理性的态度、思维和方式进行决策;另一方面, 高校决策层可能本来就是由不同价值观的主体组成, 选择方案与其希望的结果存在差异, 这就使得高校决策层在价值中立的基础上建立单一的决策目标体系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教师参与高校决策的价值

人的理性有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客观规律无法超越, 这必然致使高校决策方案的理性边界受到限制, 使得高校管理效益下降。在高校实践管理过程中, 很难找到完全理性的个体胜任高校的决策。但是, 高校可以通过扩大决策层的理性边界来提升决策的理性。在具体管理实践过程中高校可以使教师、学生参与管理决策, 甚至吸引外界人士参与高校的决策。从高校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看, 教师参与决策对高校决策理性边界的扩大和决策实施的可行性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将从高校理性决策的制定和决策方案的实施两个角度对教师参与高校决策的价值进行分析。

1. 教师参与决策可有效扩大高校决策层理性边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信息, 教师作为高校的主体, 如果不能通过学校政策有效地交流教师们的成功经验和方法, 将是对高校信息资源的最大浪费。知识信息作为教师们的无形资产, 只有通过教师参与决策, 实现与高校决策层之间的有效沟通, 才能使其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发挥作用。教师作为高校内部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 应充分了解学生和学科课程以及学术方面最前沿的知识信息, 他们对学校背景有深刻地理解和认识, 教师参与高校决策并不需要直接参与而是通过各种途径提供各种建议启发高校决策, 这样可以扩大高校决策层的知识信息空间, 增加决策层知识储量, 提升预见的能力和水平。如此将拓展高校决策层的理性边界, 从而使其制订出合理的决策方案和可操作性的实施措施。

2. 教师参与决策可实现提高高校决策方案的有效性。

制订出合理的决策方案不是最终目的, 顺利实施决策并最终达到目标才是根本。在高校中, 教师作为主体并且是高校决策方案的实践者, 如果能够参与决策过程将是决策方案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在高校中, 教师作为权利主体如果被高校决策层忽视, 不能有效地与决策层进行沟通和交流将会在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产生消极作用。使得传统的“决策层做决策、教师遵照执行”在高校管理的具体事务中不断遭受挑战。如果教师直接参与高校决策或者提供各种平台使教师有发表决策建议的机会, 使其受到重视, 教师将会对决策方案形成认同感, 在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积极参与, 甚至创造条件去执行, 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这是提升高校决策方案可实现性的有效途径。同时, 教师参与高校决策可有效减少“价值差异”, 因为教师参与高校决策将提升民主决策意识, 使得不同的主张和意见得到表达和重视, 使得各种利益达到最大化均衡, 消除决策方案制订过程中的不满、争执和冲突, 极大地减少教师在决策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满或抵抗情绪, 增强教师对决策方案公正、合理的信息, 提升高校决策运行的效率。

三、教师参与高校决策的方式和有效途径

1. 选拔教师充实管理岗位。

教学是高校日常活动的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质量好坏的影响, 但同时又受到高校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对较为重要的并且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行政岗位, 高校应具有相关优先政策对教师进行提拔, 使其进入决策层并能够充分发挥对基层信息掌握的优势, 更大程度上提升决策的话语权, 拓展领导层的知识信息边界, 扩大其理性决策的边界, 这会更有益于高校人才的培养。

2. 充分发挥教师代表大会的作用。

教师代表大会是教师参与决策、提出有效意见和建议的主要途径。教师代表大会为教师行使民主权利提供平台, 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和民主性的特点。与决策层相比, 教师一直处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线, 掌握着教师、学生以及基层管理的每一个细节, 可以在各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和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代表大会这一有效途径为高校决策层提供建议。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代表大会的作用, 不能流于形式, 要对教师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给予充分的重视, 使教师对高校决策方案产生认同感,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决策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3. 建立高校意见征询制度的长效机制。

高校决策层在制定和实施各项制度和重大决策前, 应广泛征询教师的建议和意见, 集思广益、广开言路, 在价值中立的基础上最大扩展决策层的理性边界, 达到高校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可采用以下具体方式:一是建立网络信息平台, 为每个基层教师提供与高校决策层联系的纽带, 使得教师对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随时在该平台上得以表达, 管理决策层对其中信息进行汇总、分辨, 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施行, 达到持续改善的效果;二是面对面进行交谈, 决策层面对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可深入到师生中, 本着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的原则, 广泛与师生进行交流沟通, 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效果;三是对有争议的重大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可召开专题研讨会, 使各部门派出代表进行相关问题讨论, 决策层在综合各单位讨论意见后可最大程度地做出理性而全面的决策。

4. 建立监督评议决策层的制度。

为更好地做好高校管理工作, 最大化发挥管理效益, 高校应建立教师对决策层的监督和评议制度, 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进行投票, 从决策层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等方面给予评价, 并对结果进行公布, 对存在问题的地方采取措施修正,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校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美]H·A·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8.

[2]刘淑艳, 姜全红.我国高校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方式研究[J].北京教育, 2010, (8) .

[3]陈太忠.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理念基础与对策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09, (11) .

[4]龚波.学校组织的有限理性及对学校决策的实践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2) .

高校决策 篇2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超出中等水平,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近,均超出中值。找出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时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1研究目的

中国社科院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则显示,20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00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增加82万人,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在同样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状态和要求下,个体如何评估自身的特有的属性对决定将要进人或变换的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使个体在职业决策行为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比如说面对职业选择范围的反应和信念就截然不同。有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挑选面非常狭窄;有的人则能突破专业的限制,跳到别的领域。当面对其它专业领域、比较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时,有的大学生会认为依赖自身的基本素质并通过努力和学习完全可以克服困难、胜任工作,并使自己获得进步和成长;而有的大学生却认为接受这样的职业,一旦不能胜任就会证明自己是低能的,因此面对这样的就业机会,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这种逃避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那么,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如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可以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调节,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对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05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2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由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龙立荣主持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采用里克特5.。计分的方法,分为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个分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我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中进行随即抽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l00%;其中有效问卷为73份,有效率为97.500。被试的主要统计特征分布状况见表1。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为3.512135,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的得分超过总平均值,这两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和制定规划。总体看来,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五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中值3。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3.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女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问题解决这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传统的.女性职业和传统的男性职业,在当今社会的划分已不明显。尤其是脑力劳动等复杂劳动,工作岗位的男女之分逐渐淡化。尤其是大学毕业的女性,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也反映到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所以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不低于男性(见表3)。

3.3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得分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的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在收集信息方面更加有自信。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一般家境较非独生子女好,而且父母对其关注度较高,给予其就业信息方面的帮助相对较多(见表4)。

3.4生源地城乡差异分析

除制定规划以外的四个维度包括总分上,来自城镇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制定规划上,来自农村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减小的同时,城乡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也相接近,但是在总体水平上,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还是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好的社会支持力量,这些人际资源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信息,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亲朋、同辈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有助于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见表5)。

3.5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学生的差异分析

高校决策 篇3

人力资本投资高校毕业生考研决策

2012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约为151万名,应届毕业生数量680万左右,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占毕业生数量的几乎22%,这是继2010年考研热之后的又一高峰。应该说,一个国家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教育对其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但是,研究生教育属于人力资本投资,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任何一种投资都要有一定的成本投入,也要求最大化的收益,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而读研风险的加大,收益的减少,使高校毕业生必须理性进行考研的决策。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选择读研的原因

1.毕业生个人更高的学业志向

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研究和教育人才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需要一批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才。而在高校毕业生中,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立志通过接受研究生教育,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未来从事科学研究或教育行业的,而自身的性格、学习能力和科研精神也是适合研究生学习的。

2.躲避就业压力盲目选择考研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滞后性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大,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另外,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加,比之以前,考研变的相对容易。因此,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虽然不是真心喜欢或者适合读研,迫于就业形势的严峻,不得已选择读研,寄希望于读研之后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在选择考研的过程中,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选择什么学校容易考,什么专业容易通过,这种为躲避就业压力而盲目选择考研的高校学生,增加了其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风险

3.高校和家长的直接影响

第一,高校的影响。

高校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到未来高校招生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另外,高校就业率的好坏也影响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力度,因此,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尤其重视其毕业生就业率。而根据我国一些相关的教育政策,考研人数也算在就业率中,这样,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相对弱的情况下,大力提倡考研,有些学校甚至设立“考研基地”,从学生大一入学,就过渡宣传就业的严峻性,考研的重要性,甚至在大四时为考研学生开“绿灯”,可以不上课、不实习,对考研学生从选学校、报专业、考研学习方法等进行专门辅导,使学生专心备战考研。在这种考研硝烟弥漫的环境氛围的影响下,原本不想考研的学生也会改变想法。

第二,家长的影响。

中国高校学生的读书成本主要是父母承担,因此,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意见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孩子的选择,考研也不例外。而父母的文化教育背景、思维方式、职业环境以及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以及经济承受能力在孩子是否读研的选择上影响重大。一般而言,如果父母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甚至举债,但当他们认定考研收益更大的情况下,在他们强烈建议下,孩子一般必然选择考研。另外,就我国南北而言,南方的商业氛围相对浓厚一些,而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仕途观念更强一些,因此,在对待考研的选择上,北方父母较之南方父母,认为更重要一些,可能这也是在一些高校,比如象北京师范大学,其研究生数量中,山东、河南学生占有很大比例的原因之一。

4.社会需求的影响

一方面,虽然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理性化,学历不再是唯一重要的标准,能力化需求更加突出,但是,当求职者能力相当达的情况下,学历就成为又一重要衡量因素。另一方面,在行政、事业、企业我国几大主要就业领域中,除部分企业外,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高学历人群的聚集领域,一些大学毕业难以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面对市场需求,必然通过考研这种曲线救国的途径进入行政、事业单位。

但以上原因是否是高校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必然因素,我们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视角进行分析。

二、人力资本投资视角分析读研

(一)读研的个人投资成本

读研的教育成本是指高校毕业生考验过程中和读研过程中耗费的资源的价值,它既包括有形的货币支出,称为显性成本;也包括因资源用于读研所造成的价值损失,称为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还包括读研过程中承受的学习压力、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等心理成本。

1.个人显性成本

个人显性成本考研费用和读研费用。考研费用包括考研购买书籍和辅导材料的费用,参加考研辅导班的支出,报名费,参加复试的交通、食宿费用等方面。读研费用主要有学费、教材费、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其他与学习有关的支出。据调查,按照自费读研,考研、三年读研的总费用约6万元。

2.个人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主要包括读研期间必须放弃大学毕业直接从业所获得的收益、读研的时间成本。所放弃的物质收益,按照目前的工资标准,大学毕业生平均每月2000元工资计算,三年的工资收入是7.2万元。时间成本除三年时间物质收益,还包括所放弃的精神收益主要有三年工作中累积的工作经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成熟度。实践证明,对读研个人投资影响最大的不是显性成本,而是机会成本。

3.心理成本

考研和读研过程是对个人内心一定的历练,特别是考研过程,从学校、专业的选择,学习方法、技巧,都不在有学校和老师一条龙式的辅导和服务,全靠自己选择,摸索,考研的心理压力某种程度看比高考更加痛苦。读研過程中,在理论学习,平常论文写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上也投入更多的情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另外,读研期间对未来的就业、职业发展、工作环境都有很大的期望性,但如果未来择业不如预期好,其心理打击也更大。

(二)读研的收益分析

任何一种投资,其目的都在于收益。读研的个人收益,是指由于读研这种投资而对个体产生的增量收入。读研的投资收益主要包括:

1.物质收益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微观研究者贝克尔的观点一个人的收益与其受教育程度是正相关关系。读研由于所学知识的专业更深入和学历的提高,以我國目前的价值衡量标准,无疑会增加读研者的物质收益,具体包括:

第一,读研者未来货币收入的增加。读研者因为接受研究生教育,其所获得终身工资性报酬一定会增加。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人事工资制度中,工资的高低与学历直接挂钩,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知识分子的待遇将逐步得到改善。

第二,读研过程中,读研者自身能力的提高,对于其职务晋升以及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比如以往的职称制度中,研究生毕业进入高校工作,工作满三年可直接聘为讲师职称;而类组织中的晋升政策也向高学历者倾斜。

第三,读研者未来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经过几年的研究生学习,读研者对于职业的选择和适应能力也更强,更能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接受工作的流动性,适应新技术、新理念的更新和变化。

第四,读研者较强的理财收益。个人投资理财的角度看,对个人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正确的投入和合理的消费,也属一种效益的增加。读研者能更合理的安排个人支出,更理性的进行消费,使每项支出的更具有效益性,并能根据市场动向,将自己有限的资金进行投资,以获得预期的收益,这也相当于增加了收入。

2.非货币收益

人力资本投资不仅仅追求货币收益,还应包括非货币收益,即个人由于读研而产生的无法用经济加以衡量和量化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识收益和精神收益。一方面,研究生的学习氛围和要求,使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较之本科阶段会更专业化,理论深度化,必将带来更高的学识收益这还只是短期收益,从长期看,通过读研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读研者终生收益;另外,因为读研使其知识理论水平更专业化和深度化,对社会、人生、世界等的理解力会更加深透,因而其知识领域、精神世界会变的更为丰富,相对于低学历者,会追求更多的精神满足。

第二,提高个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水平。通过读研这种更高等教育,个人会更加平衡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减少和控制一些比如赌博、酗酒、精神分裂等一些心理不健康状况的发生;另外,通过读研未来就业会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对个人的身体健康以及运动锻炼带来更大的好处。

第三,社会资源的丰富。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在当今世界,一个人的人脉线对其事业的成功有重要影响,而读研过程中,较之本科阶段,接触到的同学、老师,甚至是与社会的联系都有很大的不同,无疑会使其社会资源更加丰富。

第四,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质量。在目前中国社会,学历文凭依然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通过读研,其社会地位主要较之大学毕业会有所提高,个人得到一定的心理满足;另外,读研者选择的配偶也会相对比较优秀,因此可以提高家庭幸福指数,为未来子女的健康和教育也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

第五,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读研,能使个人树立更加正确的判断标准,提高个人的政治信仰水平、法制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三)读研的投资风险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进行人力资本开发,但未来投资者的收益不能补偿其投资成本的现象。经济学成本收益理论认为,任何一种为了收益的投资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读研这种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也不例外。

1.择业风险

一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可能读研时是很好就业的专业,研究生毕业时可能未必是市场需求的专业了,这样研究生就可能遭遇失业的风险;即使是市场需求的专业,但由于高校研究生不断扩招,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竞争激烈程度加具,因此择业风险就会增加。二是研究生所学专业和职业不匹配的风险概率也因就业形势的严峻而加大,也就是说花几年时间所学的专业在未来的工作中并未用到,从研究生就业主渠道之一高校来看,现在高校招辅导员也至少是硕士研究生学历,而有些专业性强的数理专业可能因其辅导员工作而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这既是择业风险,也是教育向下替代、或人才高消费的风险了。

2.收益风险

读研的收益风险一是绝对的收益风险,就是因为不能及时就业、或者专业与职业不匹配的人才高消费使读研者未来预期的物质收益包括薪酬、福利、工作时间、工作环境都有一定的风险性;二是相对的收益风险,就是研究生毕业之后从事工作的收益和那些没有读研而是大学毕业进入工作领域一定累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人脉关系的同学对比形成的风险,这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有人称读研可能如同“鸡肋”;三是读研的边际收益递减风险,按照经济学和教育学观点,义务教育阶段是低成本,高收益,处于边际收益递增阶段,之后,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成本投入增多,而收益相比增加的不多,处于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阶段。

3.无形风险

读研的无形风险,是指读研者及周围人群会从读研的社会评价、未来职业评价、未来收益等方面来进行无形收益评价,但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社会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社会评价无大的差别,甚至称有些高校是“一流本科生、二流硕士生、三流博士生”的评价,对读研者来说无异是低评价,高风险;如果读研者没有好的工作机会和高的薪酬回报,周围人群会质疑读研者读研的意义,这对读研者的心理也形成挑战,带来风险。

三、高校、家长、个人对于读研的理性分析和选择

读研是有收益的,但也是有一定的成本投入和风险性的,对高校、家长、个人而言,都要清醒的认识到,读研有风险,建议要理性,决定要慎重。

1.高校的适度引导

高校作为思想的引导者,要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就业形势,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性格、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特点,在考研和就业等诸多两难选择中给学生最适度的引导。

2.家长的合理分析

作为家长,不能盲目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断定考研的益处,而应该理性分析孩子的个体差异,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左右孩子的意愿,只给最合理的建议,让已有高等教育的孩子自己决定。

3.个人能力、偏好的理性分析

对于个体而言,智商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但个人的禀赋也就是最适合个体从事的学业、事业是不同的,因此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受个体差异性影响,一样的投资,投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最终的收益是由很大不同的,因此,在考研热的今天,高校毕业生一定要清醒分析,对个人定位和能力作理性分析,来决定自己是否适合读研,读研之后是否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加未来收益。

因此,对待考研,高校、家长应该还原其本位,高校不能单纯为提高就业率过渡鼓励学生考研,家长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盲目强迫孩子考研,高校毕业生更应该理性权衡,结合自己的个体差异性以及未来的职业理想做出正确的决策,因为,一旦考研决策不理性,就会使读研的风险性增加,影响到自身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史万兵,教育经济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010年内地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630万创历史新高[EB/OL].新华网,2010-06-10.

[3][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蒋斌,张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基于OLAP的高校财务决策研究 篇4

联机分析处理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OLAP) 能对多维数据进行分析操作, 给用户提供一幅幅直观的视图, 从而对数据获得更深入的了解, 具有快速性、可分析性、多维性、一致性和交互性等特点[1]。OLAP服务器一般作为数据仓库系统的中间层, 是用户预定义的多维数据视图, 它对数据仓库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可为具有明确分析范围和分析要求的用户提供高性能的决策支持。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财务决策的若干需求, 应用数据仓库建模分析方法, 对财务决策数据仓库的主题域维度模型进行设计和实现, 并对基于OLAP的高校财务决策应用作了一些研究。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的Analysis Services多维数据集对数据仓库中的所有数据提供了统一和集成的视图, 可作为传统报表、OLAP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基础, 本文的研究都是采用Analysis Services多维数据集完成的。

1 高校财务决策业务分析

1.1 高校财务信息化状况

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已基本实现了信息化, 并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网络, 通过财务数据库来实现财务信息的管理。然而, 数据库中的财务信息相对孤立, 财务信息系统一般也只注重财务数据的汇总核算和自动生成财务报表等功能, 没有对各项指标进行多角度分析, 与其他相关的管理系统也没有良好的接口。高校的财务数据分布在各个部门, 财务数据往往来自多个数据源, 数据算法不同, 结果当然存在差异。财务信息系统中没有足够的历史数据, 不利于查询和分析[2]。高校财务决策数据仓库能高效地利用财务数据, 并产生相应的财务图表, 为各级部门提供有效财务数据信息, 帮助决策人员进行分析决策。

1.2 财务决策业务流程及数据

高校财务决策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财务决策需要对学校的基本财务数据进行数据提取, 再分类实施财务历史数据比较和未来数据预测, 数据分析处理后输出决策数据信息。

高校财务决策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源来自能提供财务数据的计划财务处、人力资源处、科研管理处、资产设备处、基本建设处和后勤管理处等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例如计划财务处提供历年的各部门的财务信息和职工的工资信息;人力资源处提供历年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所发生的财务费用信息;科研管理处提供历年科研成果转化和项目开发所产生的费用信息;资产设备处提供历年设备购买和设备使用情况的详细信息;基本建设处提供学校的基建项目费用信息;后勤管理处提供高校历年进行的后勤建设详细信息。

财务决策数据仓库的数据采集是把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 它需要考虑采集的周期和时间, 以满足数据的及时性和实时性等特点, 通常分为面向数据的采集和面向报表的采集。面向数据的采集是从各业务系统的源数据库或某些文件中直接取得;面向报表的数据采集是将一些影响决策分析的信息从报表中读取或人工录入。对于决策的不同主题, 除了基本数据外还必须有汇总数据。汇总分财务科目汇总和项目汇总。在财务决策数据仓库中, 需要处理的数据都面向某一个主题, 如何分析和处理, 需要区别对待。

2 高校财务决策数据仓库的设计

2.1 高校财务决策的需求分析

高校的决策者, 必须经常关注很多问题, 并得出有价值的答案。如:学校的科研项目业绩怎样, 哪些项目处于稳定发展, 哪些项目需要继续扶持?学校职工工资待遇怎样, 哪些职工需要调整工资?学校需要引进哪些人才, 哪些是急需人才, 人才的专业方向怎样定位, 人才培养教育计划和目标怎样?学校的资产状况怎样, 当前需要更新哪些资产?而这一切都需要钱, 学校的财务状况怎样, 分别能投入多少钱?

2.2 财务决策数据仓库主题域的设计思路

面向主题是财务决策数据仓库的主要特征, 财务决策数据仓库的数据都围绕主题组织, 主题所包含的数据个体都是与高校决策有关的数据。财务决策就是资金管理决策。教学、科研、资产、职工工资、学生收费、后勤、基建等都离不开资金, 所以财务决策数据仓库的主题域归根到底就是资金管理。高校领导需要对整个学校和各部门、各项目所需资金做出总决策, 而各部门、各项目内部的资金, 也需要进一步做出决策, 为此有一个资金管理主主题域, 主主题域又分出若干子主题域, 如职工工资、学生收费、后勤信息、资产信息、科研信息、教学信息等子主题。

2.3 财务决策数据仓库的具体设计

2.3.1 财务决策数据仓库总体结构

财务决策数据仓库的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它从多个数据源中获取数据, 经过ETL工具对数据进行清洗、分类后, 存储在数据仓库的内部数据库中。在具体决策主题下, 根据需要获取不同维度的数据, 分析维度数据的层次, 建立相应的事实表和维度表, 内部数据库中的数据再通过数据加载工具向数据仓库提供数据信息, 从而实现数据仓库。数据仓库建立并载入数据信息后就可对其中的数据进行查询和OLAP分析应用。

2.3.2 数据仓库的数据设计

财务决策数据仓库的数据可分为详细数据和综合数据。详细数据是每天发生的所有数据, 综合数据是汇总后的数据。数据仓库的数据量不断增加, 常用数据与不常用数据会自然分化, 不常用数据需要存储在备用存储器中。决策者可能会有各种决策需求, 因此应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划分。按数据的使用频率不同将数据划分为:详细数据、轻度综合数据 (每月的汇总数据) 和高度综合数据 (每年的汇总数据) 。高校财务数据是必须长期连续存放的, 财务一般都是按月过账, 数据文件每月生成一次, 数据历史记录很多, 数据文件很大。汇总数据是综合数据, 数据量相对较小, 而各类决策的结果数据其数据量更小, 是高度综合数据。

在数据仓库中, 基础数据始终处于关键位置, 要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过程都能选取, 以便以此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决策。

3 数据仓库系统实现

财务决策数据仓库的逻辑模型采用星型模型与雪花模型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决策要求, 按主题的需要, 建立事实表和维度表。然后, 从各数据源中抽取数据, 集成到数据仓库中。

事实表是数据仓库的核心, 包括键和可以用于汇总统计的详细指标, 是构成数据仓库的所有类型表中体积最大的, 它通过键将各维度表组织起来[3]。根据不同主题设定的逻辑模型, 有不同的事实表。为了将数据按内在的逻辑关系有序地存放在维度表中, 维度表提供了所描述对象的详细属性[4]。

财务决策数据仓库的主逻辑模型包括:资金明细事实表、经费类别维表、部门维表、科目维表、项目维表、负责人维表、时间维表等, 它以高校计划财务处的账务处理数据为主。采用星型结构, 其模型如图3所示。

对各部门、各项目的子主题域, 还建立了相应的逻辑模型。如职工工资、学生收费、后勤费用、资产信息、科研项目、教学信息、基建投资等逻辑模型。

4 财务决策数据分析

4.1 财务决策OLAP分析系统设计

高校财务决策数据仓库的重要功能是应用联机分析处理 (OLAP) 技术对高校的财务数据进行决策分析, 具有图表浏览功能, 能产生相应主题的数据图表[5]。

财务决策OLAP系统以学校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 将数据源中的数据经过清洗、转换和集成后加载[6]到财务决策数据仓库中。加载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1) 由于外部数据来自不同的系统, 相同数据的代码和数据类型其表示可能有所不同, 为此必须统一, 不统一的和不利于分析的需要改变; (2) 往往要从数据源的几个相连接的表中抽取某几个字段的数据或只抽取某些符合条件的数据, 这时必须注意输入正确的命令, 以便得到所需的结果; (3) 对类似年龄这种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需要随时间计算, 要先建立一个临时表, 在临时表中进行计算, 再将临时表的数据抽取到正式表中; (4) 为避免多重粒度数据在一个表中存在带来数据冗余及更新异常等多种问题, 必须采用基本表与视图相结合的方式; (5) 考虑到数据查询与分析主要是按项目进行, 本数据仓库中不再保存员工工资、学生交费和学生奖贷勤等个人信息, 只保存它们按项目的各种汇总信息, 这样不至于増加新的事实表和维度表。

财务决策数据仓库通过OLAP服务器、OLAP设计工具向客户机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复杂的数据逻辑都存储在学校各信息系统服务器上, 数据仓库的数据按主题组织, 使得财务决策多维分析设计避开了复杂的数据结构, 提高了分析处理的速度, 分析的设计与实现由一般的业务处理人员即可完成, 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财务决策数据仓库OLAP, 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时段来查询和分析数据。它的各种分析方法都以剖析数据为目标, 可以深入了解包含在数据中的规则信息。在取得决策财务信息数据后, 通过图表的方式将这些数据展现给用户。图表制作可以根据图表的主要内容进行定义, 按照不同项目、不同部门、不同职称以及各种明细生成相应的图表, 可以选择项目、设备、工资、人才等多个费用种类。灵活的设置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能够随意确定维度及相应的值, 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组合各种输出内容, 能进行纵向或横向分析, 使用户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分析结果。例如查看学校各个部门某一学期用于教学的费用情况、汇总教师的教学课酬、预测下一年度的教师教学费用, 分析各学院的经费收支组成、经费收支时间分布和所有经费的汇总等, 这些信息对学校的管理人员和决策者都极为有用。

数据展现方式有多种, 在实际使用中, 针对高校财务决策的业务特点, 面向财务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分别采用不同的展现方式, 对决策者展现的是高度综合的汇总数据, 对一般管理人员展现的则是相对详细的汇总数据。

实际设计时通过选择OLAP多维数据集, 建立OLAP服务器的连接, 生成各种数据透视表, 利用设置的报告格式或图形格式, 自动生成报告或图形;对多维数据进行各种复杂查询时则采用MDX语言设计。MDX语言是操纵数据仓库中多维数据集数据的强大工具, 它是OLAP的扩展, 类似SQL语言[7]。

4.2 财务数据OLAP分析决策典型实例

利用某大学的财务数据进行OLAP分析。如对3个学院的年人均科研费用进行钻取分析和结果展示, 可得到如图4所示结果。从图4中可以看出, 电气院的年人均科研费用是其他两个学院的数倍以上, 且呈明显扩大趋势, 电气院的科研项目很多, 科研经费充足, 数学院的科研经费很少, 几年来没有多大变化, 还呈下降趋势。数学院从事的是基础教育, 基础打不好, 培养的学生没有后劲。此分析结果显示, 学校应该加强数学院等学院的管理, 科研项目和经费要向这些院系倾斜, 通过増加应用课题, 与其他院系联合开展科学研究, 应该能走出科研项目过少和科研费用不足的困境。

当对上述3个学院的职工年平均收入进行钻取分析和结果展示时, 可得到如图5所示结果。从图5中可以看出, 3个学院职工的年平均收入几乎相同, 电气院的只稍高一点, 且无论那个学院, 3年来职工的年平均收入都很少增加。职工的年平均收入包括职工工资和科研提成, 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各个学院都相差不大。比较图4可知, 科研项目多、科研费用收入高数倍的电气院职工, 他们的年平均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 很显然, 这是极不合理的, 电气院职工投入科研的精力肯定也是其他院职工的数倍, 但多劳没有多得。因此, 要把学校办成研究型大学, 学校决策者除应加大科研投入, 培养、引进科研带头人外, 还必须彻底改变科研收入的分配政策, 不断提高职工的年平均收入水平。

进一步OLAP分析, 还可以得到如图6所示的2005-2007三年全校科研到账、新增资产设备和职工工资的3项经费汇总的直方图。

从图6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学校在这3年内的科研到账、新增资产设备和职工工资的3项经费的汇总情况。通过分析计算, 可以对下一年度的相关费用进行规划和分配。

由图6进一步可以得到如图7所示的2005-2007年3项经费汇总变化规律图。

图7反映了学校3年内科研到账、新增资产设备和职工工资3项费用汇总后的动态变化规律, 新增资产费用和职工工资近3年都是平稳增长, 而科研到账经费2007年则是大幅度增长, 据此可预测今后3项费用的变化趋势, 同时也提醒学校领导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才能保持科研到账经费的增长速度。

5 结束语

通过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的Analysis Services多维数据集, 应用OLAP, 为高校财务决策提供了直观的、有力的支持, 提高了学校办学经费和科研经费的利用率, 促进了高校各部门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如提出更多的决策主题和深入进行数据挖掘, 决策OLAP的应用将使高校财务管理系统获得更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翔.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赵宝华, 阮文惠.高校财务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 2008, 34 (17) :266-268.

[3][美]Paulraj Ponniah.数据仓库基础[M].段云峰,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4][美]Erik Thomsen.OLAP解决方案:创建多维信息系统[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5]陈国旗.数据仓库在高校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04 (4) :323-326.

[6]罗坤莉, 李志蜀.基于数据仓库构建性能综合分析系统[J].计算机应用, 2008, 28 (6) :166-168.

高校决策 篇5

教监厅函[2012]5号

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规范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决策行为,防范决策风险,按照工作部署,我部决定对直属高校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教监

[2011]7号)的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的主要内容

直属高校制定的贯彻落实教监[2011]7号文件的实施办法、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的情况;领导班子研究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以及大额度资金使用时严格遵守程序、规范决策过程的情况;对重大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情况;高校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特别是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情况。

二、检查的组织

检查工作由教育部办公厅、财务司、思政司、驻部纪检组监察局组织实施。

三、检查的方式和步骤

检查工作采取自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包括自查自纠和督查整改两个阶段。

1.自查自纠阶段。6月份,各校开展自查自纠。各校要认真总结经验,分析查找在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切实加强对学院等二级单位的督查,7月10日前向驻部纪检组监察局报送自查自纠报告。

2.抽查阶段。9月中旬,对部分学校进行抽查。我部将组织检查组抽查部分学校,同时组织片会听取学校的汇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督促被检查单位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处理到位。我部将把检查结果和整改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并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奖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校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此项检查工作,切实将其摆上重要日程,加强领导,积极配合,确保检查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抓好检查工作的组织落实,制订工作方案,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工作措施,加强对自查自纠工作的督促指导,并抽调骨干力量组成督查组,确保督查工作不走过场。

(二)讲求方式方法。通过听取被检查部门和单位的情况汇报,召开不同类型、层面的座谈会,调阅、复制有关文件、会议记录等资料,与干部群众进行个别约谈等方式方法,全面了解被检查学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情况,并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判断,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教育部办公厅

高校决策 篇6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文献资源 读者决策采购 模糊综合判断

分类号 G253

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持续下降。周春燕2008年对6所黑龙江省农业类高职院校调查表明,经常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读者仅为44.88%,偶尔利用的也只是占29.68%[1]。武汉大学图书馆2010年入藏的9 384种经济类可借中文图书中,从入藏之日起至2012年6月5日共有2 573种没有被借阅过,占27.4%;华南农业大学2008年至2010年共入藏外文书8 915册,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零借阅的图书占比高达67.9%[2]。国外研究表明同样的状况,大学图书馆所购图书的零利用率是在藏书的30%至40%之间[3]。美国丹佛大学图书馆收藏的2005年至2009年间出版的89 496种图书,有47 257种(占比为53%)从未流通过,其中2005年所购图书,有9 112种(占比为42%)截止到2009年还未流通过[4]。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的是图书馆经费受限,文献资料价格持续上涨。2011年国内图书出版总印数和总印张比2010年仅分别增长7.46%、4.65%,但定价总金额却增长了13.57%,期刊出版总量与2010年相比,种数下降0.35%,总印数增长2.17%,总印张增长6.44%,定价总金额增长了9.53%[5];国外科技期刊增长幅度更大,比如Elsevier资源,2008年到2010年的总体价格在过去三年已经增长了48%,预计未来三年还要再涨价48%[6]。在此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文献资源采购经费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读者需求大小与有效借阅的多少决定了图书资源流通速度的大小,读者决策采购就成为图书馆文献采购的一种明智选择。

1 读者决策采购简述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采购方式是,专业性文献的采购由教师决定,非专业文献由图书馆馆员自行决定[8]。一般而言,对于专业、权威性文献,传统采购决策不存在问题,因为教师本身就是该领域的专家。但是对于非专业性文献资源方面,传统模式存在较大缺陷,这一方面的文献资源率下降非常明显。梁金萍在统计四川大学1991年7月至1994年7月入藏的中文图书6 825册/3 477种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其中Z大类(综合性图书)的流通率只有1.45%,品种与复本呆滞率高达95.83%和96.96%[8],本文所要讨论的对象主要是非专业文献资源的采购。

为克服传统文献资源采购的缺陷,在美国出现了读者决策采购(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s,简称PDA),又称需求驱动采购(Demand Driven Acquisitions,DDA)。它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文献资源供应商和高校图书馆用户之间直接建立联系,由用户直接在供应商提供的经高校图书馆许可的清单中选择中意的文献资源,然后由高校图书馆将其购入或付费。1998年NetLibrary向美国大学图书馆推出PDA后,这一采购方式迅速传播,到2012年7月份止,世界范围内大约有400~600家图书馆实施PDA,在美国,大学图书馆每年通过PDA采购的经费大约是2 000万美元[9]。2011年2月张甲、胡小菁等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发表的《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藏书建设2.0版》最先介绍了美国图书馆日益流行的文献资源读者决策采购方式,其后更多的学者开始对此关注。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也逐渐开始实施读者决策采购,如2013年湖南大学启动读者决策采购模式。

根据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PDA流程如图1所示。当然,美国各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决策采购模式在具体设计上各有不同,在文献载体类型、馆员干预程度、触发标准、读者参与途径等方面各有特色,如普渡大学图书馆纸本书的PDA项目就是采用馆际互借方式,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采用联合目录方式[10]。美国高校图书馆推行PDA,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实现了原有目标,与传统方式相比,在节约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购经费的同时提高了文献的流通率,使图书馆收藏的每一本图书至少有了一个读者,消除了零借阅的现象。

2 读者决策采购障碍:文献采购经费配置与采购标准

PDA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一种新的文献资源采购模式,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其被引入我国高校图书馆时,其缺陷以及在我国实施可能遭遇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担心读者能力、素质不够,随意选书,造成经费超限,馆藏与要求不符,电子资源供应商不足等问题,众多学者对这些问题及解决对策已有较详细的论述。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施PDA,除了这些问题与障碍外,读者决策采购要真正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还有如下障碍需要解决:

2.1 文献资源采购经费的配置

以美国经验,PDA主要是运用在电子文献采购方面,至于纸质文献方面运用的很少。但是,目前高校读者不可能只阅读电子文献,高校图书馆也不可能只收藏电子文献,那么在实施PDA之前,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即文献资源采购经费如何配置,高校图书馆到底应该在采购经费中安排多大的比例用于PDA?这一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但我国显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中美两国读者在阅读行为上的差异。美国皮尤中心2011年12月发布的“阅读习惯报告”表明全美成人图书阅读率为81%,期刊杂志阅读率为48%,报纸阅读率为58%,电子书阅读率为21%(其中使用手机阅读的占6%,电脑(包括平板电脑)阅读为31%,电子阅读器为32%),电子期刊阅读率为33%,电子报纸阅读率为55%[11]。中国出版网最新公布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报纸阅读率为58.2%,期刊阅读率为45.2%,电子书阅读率为17.0%,电子报与电子期刊的阅读率为7.4%和5.6%,其中网络在线阅读32.6%,手机阅读31.2%,电子阅读器阅读4.6%。从中美两国读者的阅读行为来看,可以发现存在着两点明显的区别,一是我国读者的阅读对象更为分散,相对差异性更大;二是我国读者电子文献阅读率远低于美国。从文献资源类型来看,我国读者阅读率最高的图书仅为54.9%,而美国为81%。从文献资源载体来看,我国读者对电子文献的阅读率最高的为电子书,但也仅为17.0%;而美国最低都在21%,在电子报纸阅读方面,更是达到55%。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采购方面众口难调现象更为明显,加上电子文献阅读率很低,短期内通过PDA来满足高校读者需求的可能性更低,因而在我国实施PDA特别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文献资源采购经费。

2.2 读者采购决策中的采购标准

读者采购决策中采购标准的合理性,在美国也同样存在。采购标准低,一方面可能会出现经费紧张,另一方面其购买的文献资源可能与教学、科研无关,与馆藏要求不符;采购标准过高,则有可能使PDA失去意义,并使PDA经费出现剩余。与美国相比,在这一问题上我国高校图书馆更为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经费更为紧张。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报告,美国大学图书馆2010年文献采购经费是2 680 297 976美元,而根据美国2012年教育状况年度报告称,2010年本科入学人数为1 810万[12]。以2010年12月份汇率计算,1美元对人民币6.6 515元,美国大学生人均文献采购经费约为985元。根据我国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公布的2011年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显示,该年度,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平均值为408万元。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统计年鉴,2011年我国高校在校读者人数为2 308.5万人,普通高校2 409所,每所大学为0.96万人,分摊到每位读者头上的文献采购经费为425元,相对于美国,我国高校的生均文献采购经费不到其一半。由于文献采购经费紧张,能够分配给PDA的经费自然就少了,因而特别需要科学合理地设定PDA的采购标准,发挥文献采购经费的最大效用。

一方面图书馆经费有限,能采购的文献资源自然有限,另一方面读者阅读相对差异大,众口难调,这便形成了有限的经费与多样化、差异化的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得PDA在我国实施必须解决如下问题:经费在不同文献资源类型上如何分配以满足不同需要的读者?应该给PDA配置多少经费?PDA中的采购标准到底如何设定才是最佳选择?在这些问题上有定性和定量两种解决方式。定性是由高校图书馆馆员在搜集相关数据后,根据其经验对经费配置、采购的标准作出判断,定量则是根据搜集所得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来决定经费配置与采购标准。传统上是采用定性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由于定性与定量两种方式的不同特点,定量方式更为客观,在决定经费配置和采购标准的具体规定上后者更为适合。本文即尝试从定量这一角度,运用模糊综合判断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3 运用模糊综合判断方法解决读者决策采购障碍

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读者决策中,由于读者人数众多,阅读行为又存在较大差异性,很适合运用模糊数学进行综合评判来解决其问题。PDA经费配置上,由于PDA主要用于电子文献资源,因此为PDA配置的经费数额实际上就是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的采购经费,比例上主要根据模糊综合评判后,读者对不同类型文献资源的需求程度而决定其配置。读者决策采购的采购标准上,采购的是某一电子文献资源,不可能按比例操作,因而主要是根据模糊综合评判后,读者对不同类型文献资源的需求程度而决定文献的采购次序。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3.1 确定评价对象集

在PDA经费配置上,评价对象为待评价的各类文献。根据PDA特点,将文献资源分为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即V=(v1,v2)。

在读者PDA触发标准上,评价对象为某一具体的电子文献,一般而言就是进入图书馆MARC记录的电子文献,即V=(v1,v2,,,vn),n=1,2,,,m分别表示各类文献。

3.2 确定评语集

PDA经费配置中评语以专家打分法的方式给出,专家由读者代表担任。读者代表选择上主要委托高校内部各二级院系进行,各院系读者代表指标为代表总人数*该院系读者数量/高校在校读者总人数。读者代表选出后,组织读者代表对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打分予以评价。

PDA采购标准中,评语为一定时期内读者对某一电子文献的评价。评语分值根据读者对文献资源的渴求程度分为A-F共六个等级,其中A为最高等级,意味着读者非常希望购买该类文献,分值定为5分,每个等级的分值从A到F依次递减1分,F等级为最低等级,意味着读者完全不希望购买该类文献,分值定位0分。由于只存在一层评语,因此本判断为单因素判断模型,即:U=(U1,U2,,,Ui,,,Um),i=1,2, ,,m,m表示U中因素的个数,ni表示Ui中因素的个数。读者意见从A到F共六个等级作为评语,则U评语集= (A,B,C,D,E,F)。

3.3 确定权重集

评价因素的权重是每个因素在集合中的重要程度,在PDA经费配置和PDA采购标准中,都将读者代表或读者对不同文献资源需求程度作为权重,权重集与评语集相对应,即A=(A1,A2,,,Ai,,,Am),i= 1,2,,,m,其中,A表示U中各评语的权重,Ai表示 Ui中各评语的权重。如将读者意见分为从A到F六个等级,分值从5分到0分,对其和积法归一化后,再取近似值后得权重向量集A=(0.33,0.27,0.2,0.13,

0.07,0)

3.4 确定评语评价矩阵

在PDA经费配置和PDA采购标准评语评价矩阵中,都是以读者代表或读者的评语为行元素,以评价对象为列元素,形成评语的综合评价矩阵R和Rij(图2)。

以PDA经费配置,读者代表十人为例,读者代表对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的意见见表1:

3.5 综合判断

模糊综合判断后,可以得出读者代表或读者整体上,对不同文献资源需求程度的比例,在图书馆采购决策时以该比例作为决策较为合理[14]。以上述PDA经费配置为例,利用评语的综合评价矩阵Rij和权重集A=(0.33,0.27,0.2,0.13,0.07,0),采用算子,则评判结果集合B=(2.86,2.01),归一化后为B=(0.587,0.413)。这意味着读者整体上对于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的需求程度的比例分别为0.587:0.413。在PDA经费配置中,既然读者对电子文献的需求程度占比为0.413,高校图书馆就应该满足读者意愿,按此比例配置PDA经费。

在PDA采购标准中,模糊综合判断的意义并不是PDA经费在个电子文献上的分配比例,而是购买的先后次序。经模糊综合判断后,其结果意味着读者整体上对不同电子文献需求程度的高低,高校图书馆应该在经费容许范围内,按照读者整体需求程度,决定电子文献的购买次序。

基于数据仓库的高校就业决策分析 篇7

高校一般都已建立了学生管理系统, 保存有大量的学生就业历史数据。但是信息只是简单地存储在数据库中, 隐藏在这些数据中的潜在信息被闲置, 不能充分利用, 导致了"数据丰富, 但信息贫乏"现象。

本文旨在利用历届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所积累的大量数据, 建立面向就业主题的数据仓库, 基于决策树模型挖掘出与就业有关的知识, 以指导高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管理及学生特殊技能的培养。

1、数据仓库的定义

数据仓库 (Data Warehouse) 是一个用以更好地支持企业或组织的决策分析处理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不可更新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数据集合。

2、构建面向就业主题的数据仓库

高校就业决策分析主要以××大学2005年至2008年的就业数据以及这四届毕业生的在校学习成绩为源数据, 分析这四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预测未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因此确定分析的主题为"就业", 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 (如性别、专业、毕业年份、各课程分数段等) , 去分析学生的就业情况, 以支持学校的决策工作, 如招生计划、毕业分配宣传等。

·数据汇总

高校就业数据仓库的原始数据来源于教务处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学生各科成绩及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学生就业信息, 由于这些数据源有多种不同数据结构类型, 如Excel、SQL Server。本文采用MS DTS作为ETL工具, 通过ODBC接口将数据加载到SQL Server 2005的数据库中, 形成统一的数据结构类型, 将数据汇总到SQL Server 2005中, 形成成绩表和就业情况表。

·实现数据一致

由于学号编码方式在"成绩"表中和"就业"表中不一样, 在"成绩"表中如"XYZ2003ABCD05101013"格式, 而在"就业"表中如"200305101013"格式, 需将两者格式统一。根据需要, 将"成绩"表中的格式改成与"就业"表中的一致。

·数据转换

分析发现, 在"成绩"表中, 每个学生都有很多门课程的成绩 (一人至少有30门课) , 若要从学生每门课程成绩来考察就业情况是很不理智也是很难实现的。经观察, 可以从专业课成绩和实践课成绩2个方面来分析就业情况;又因为专业课和实践课分别有很多门, 所以只能考虑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 而且平均成绩是连续的离散值, 最终还要对成绩进行分数区间的归类, 才能进行就业情况的分析。分别用优、良、中、及来代替专业课、实践课的平均成绩, 处理过程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3、基于数据仓库的高校就业决策分析

3.1 利用多维数据集进行就业决策分析

利用Analysis Services自带的浏览功能, 可以自由选择Cube, 也可以通过拖动要显示的维显示出不同的组合, 并可进行下钻操作, 显示细节数据。图1显示的是××大学各个学院具有不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就业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实践能力为"优"和"良"的学生的就业情况为100%, 明显好于实践能力为"中"和"及"的学生的就业情况。图2显示的是具有不同专业成绩的学生的就业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专业成绩为"优"和"良"的学生的就业情况要明显好于专业成绩为"中"和"及"的学生的就业情况。因此, 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3.2 利用决策树模型进行就业决策分析

本文通过决策树挖掘模型对××大学2005至2008年的就业情况进行挖掘后发现, 学生毕业后最终以何种形式就业 (由就业标志代码决定) 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实践能力和专业成绩, 如图3所示。因此, 想要提升整个学校的就业情况必须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从预测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1) 对于1类就业标志, 主要产生于实践能力='1'and专业成绩='1'的情况, 说明实践能力为"优"并且专业成绩为"优"的学生有最有可能会"签订正式协议"。

(2) 对于2类就业标志, 主要产生于实践能力='2'and专业成绩='1'以及实践能力='2'and专业成绩='2'的情况, 说明实践能力为"良"并且专业成绩为"优"以及实践能力为"良"并且专业成绩为"良"的学生有最有可能会"签订应聘协议"。

(3) 对于3类就业标志, 主要产生于实践能力='2'and专业成绩='3'的情况, 说明实践能力为"良"并且专业成绩为"中"的学生有最有可能会"灵活就业"。

(4) 对于4类就业标志, 主要产生于实践能力='3'and专业成绩='3'的情况, 说明实践能力为"中"并且专业成绩为"中"的学生有最有可能会"出国或留学"。

(5) 对于5类就业标志, 主要产生于实践能力='4'and专业成绩='3'以及实践能力='4'and专业成绩='4'的情况, 说明实践能力为"及"的学生有最有可能会"待就业"。

因此, 要提高就业率, 提高"签订正式协议"和"应聘协议"的比例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

4、结束语

本文基于××大学2005至2008年学生的就业情况建立面向就业主题的就业数据仓库,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维数据集和决策树对该大学的就业情况分析, 得出影响该校就业情况的主要因素是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因此要想提高该校未来的就业率,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 应该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摘要:本文在介绍数据仓库的基础上, 讨论了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和开发过程, 着重讲述了高校就业数据仓库的构建, 然后通过多种方法浏览了多位数据集, 最后基于决策树对高校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数据仓库,就业,多维数据集,决策树

参考文献

[1].林宇.数据仓库原理与实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高校排课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篇8

决策支持系统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和运筹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综合来看,决策支持系统就是利用数据库、人机交互进行多模型的有机组合,辅助决策者实现科学决策的综合集成系统。它主要由综合部件、模型部件和数据部件组成[2]。对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完成高校教研管理中耗时、费力的排课工作,建立适合要求的排课决策支持系统,辅助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对实现院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正规化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排课DSS的功能需求

针对高校师资力量和资源环境[3],排课DSS系统应能够对课程编排所涉及的领域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持,其功能应该涵盖课表安排、发布、选课规划、课程管理等等。在安排课表时,系统将根据要求定义课表,确保课表的适用性。高校老师和学生都可以针对课表进行操作,如老师在课表中录入自己需要占用的课时,或在特殊情况下对提出调课申请等。课表制定后将向所有学生公开,高校老师可以明确课时安排,学生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选课。通过课表编排合理地组织课程管理,确保师资力量充分合理安排,提高决策效率和水平。

2 高校排课DSS的设计流程

2.1 排课基本流程

排课设计是根据教学计划中对各专业的教学要求,结合师资力量的具体情况,制定课程分配方案,再根据分配方案以及课程计划制定课程编排方案。最后,按照课程编排方案制定各专业的课程表。

该决策问题需要设计多个数据库和多个模型共同求解。总的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2.2 教学计划和师资力量的汇总

教学计划数据库为:

其中Si表示第i个专业,PL(Cj)表示计划课程Cj的课时量。

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数据库汇总成各专业对某一课程的计划课时量,形成总的课程计划数据库:

其中PL(Si)表示第i个专业计划上课程Cj的课时量。

师资力量数据库为:

其中Ti表示第i个教师,TP(Cj)表示该教师对课程Cj的授课效能值。

将各教师的授课种类情况汇总成各教师对某一课程的授课情况,形成

授课教师数据库:

以上数据处理工作需要编制程序,类似于数据库的旋转来完成。师资力量数据库中主要列出的是教研室中各教师的授课能力情况,一个教师可以讲授多门课程,一门课程也可以由多个教师讲授,其授课效能值应该由专家委员会依据定性定量方法科学评估。

该计划汇总工作构成数据处理模型,它与数据库的关系为教学计划数据库和师资力量数据库通过计划汇总、处理,形成课程总计划数据库、授课教师数据库。

2.3 制定课程分配方案

课程分配模型完成教师和课程的配对工作,该分配模型是通过一系列公式和对数据库的操作来实现的。

2.3.1 设计分配教师到专业的效能矩阵

由课程总计划数据库找出各专业中各门课程的课时量。其中,Ci(i=1,2…k)表示第i门课程,Sj(j=1,2…n)表示第j个专业,CSij(i=1,2…k,j=1,2…n)表示本学期专业j的第i门课程的课时量。

由授课教师数据库找出各教师对各门课程的授课效能值。其中,Ti(i=1,2…m)表示第i个教师,CTij(i=1,2…k,j=1,2…m)表示第j个教师对课程Ci的授课效能值。

由此可得出各教师对各专业的效能矩阵:

其中,TZij(i=1,2…m,j=1,2…n)表示第i个教师对专业Zj的授课效能值。计算公式如下:

3.3.2列出线性规划模型

约束条件:

其中,Xij取“0”表示教师i没给专业j授课,Xij取“1”表示教师i只给专业j授课;Nj表示专业j总的课程种类数;“3”表示每个教师最多能3个专业授课(假定3为上限值)。

对于目标函数极小值设定的解释:在满足各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前提下,使花费的能耗最低。即所花费的人力最低,以使教师除授课以外可以从事其它的科研工作。

2.3.3 求解方法及特殊约定

对于上述整数的线性规划问题,可以采用隐枚举法求解,以使在达到最优解之前只检查所有可能的变量组合中很少的子集,同时检验是否符合特殊约定。具体方法为:从所有变量集等于零出发,依次指定一些变量取值为“1”,直到获得一个可行解[4]。此时,通过嵌入的数据库操作语句,分别在各专业中对所有在该可行解中对应为“1”教师取其能授课程投影的并集,即分别找出各专业所有教师的能授课程集合。同时,由课程总计划数据库分别找出各专业应授课程集合,将两者进行比较以得出各专业中是否有些课程无人讲授,并由此决定原可行解是否实际可行,若可行,再按以上程序依次对迄今最好的可行解进行改进,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检查,直到获得最优解。

该模型是一个数学模型,但也涉及对数据库的操作和计算。由课程总计划数据库和授课教师数据库,依据课程分配模型,构造课程分配数据库。课程分配数据库中每个记录表示教师与专业之间的授课关系,并含所授课程名称。

2.4 制定课程编排方案

课程分配数据库中确定了教师和专业的授课关系,再根据课程总计划数据库指导各专业课程的课时量,依据学期工作日程情况制定课程编排方案。主要考虑的问题是:

2.4.1 冲突问题

课程编排时遇到的冲突情况有很多,如教师在同一次课时不能讲授两种以上的课程内容,一个专业在同一次课时不能同时上两门以上的课程,一门课程在同一次课时不能在两个以上的教室上,同一次课时在同一间教室不能上两种以上的课程,等等。必须解决以上问题,尽量避免冲突,使课程编排合理。

2.4.2 课程的逻辑关系

各专业的课程安排是规范化的,是预先由专家讨论、教学计划委员会制定的,它们必须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如专业课必须在专业基础课之后进行等。在排课的过程中,只有弄清各专业课程的逻辑关系,才能使课程编排更加科学。

2.4.3 符合教学日程安排

在学期总时间(工作周)计划下,一周的授课时间为五天,每天的学时数最多不超过六个学时,星期五仅为4个学时,每门课程每天的授课时间不得超过2个学时。另外,还必须考虑特殊的活动安排,节假日的休息等等。由此编排课程实施方案,以符合学院规定。

2.4.4 教师对授课时间的特殊要求

在符合总的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必须尊重教师对授课时间的特殊要求。如:有的教师对授课的起止时间提出要求,有的教师对授课的时间密度提出要求,另有一些课程要求三、四节上等等。以上方案可由计算机编程实现,课程分配数据库和课程总计划数据库通过课程编排处理模型,形成课程编排数据库,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赘述。课程编排数据库中每个记录表示各专业的授课人员、时间、地点的具体安排。

2.5 制定课表

根据课程编排数据库的内容,制定各专业的课程表,并依据每个专业一份,相关教师一份的原则,打印课表并分发至各单位。

3 高校排课DSS的基本结构

3.1 基本方案

该决策问题涉及6个数据库,即教学计划数据库、师资力量数据库、课程总计划数据库、授课教师数据库、课程分配数据库、课程编排数据库。涉及4个模型,即一个汇总模型、一个分配模型、一个编排模型、一个制表模型。其中,汇总模型、编排模型、制表模型都是数据处理模型,属于管理业务工作;分配模型是数学模型,属于分配决策,它要达到的目标是使教师分配合理,分配决策科学化。以上4个模型以程序形式出现,均放入模型库中。

决策支持系统的总控程序用来控制各模型有序地运行,数据有效地存取,同时进行必要的人机对话,允许决策用户修改分配方案和编排方案,形成决策支持系统,达到人机共同决策。其运行结构如图2所示。

3.2 多方案辅助决策

对于基本方案可以作多种修改形成多种方案,通过计算得出多种方案的辅助决策信息,以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

3.2.1 关于模型的选择

若更改分配模型,可采用按优先级别分配等多种分配方法[5,6],这时需要在总控程序中修改“分配处理”的调用模型名为新模型名;若更改编排模型,根据各学院的具体规定可编制适用于地方院校或函授课程的编排方案,这时,需要在总控程序中修改“编排处理”的原有的调用模型名为新的调用模型名。

3.2.2 有关数据的修改

可将各教师的授课效能改为费用或其它形式,也可对各专业的课程进行增加、删除、修改,还可对专业种类进行以上操作。所有有关数据库经修改后必须重新进行DSS计算。

4 结语

课程编排涉及教学管理、师资配备、资源利用等问题,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环节。采用排课DSS设计可以克服人工操作效率低、课程冲突高、适应性差的缺陷。论文提出的系统设计,实用性强、方法灵活,并可以根据高校特点和要求灵活设置。该方案已经应用于实际高校排课任务中,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减少教务管理工作量、提升高校智能化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江维芳.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8

[2]Willia H.Inmon著,王志海等译.数据仓库(原书第4版)(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 Fourth Edition)[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5~56.

[3]冯欢.高校师资管理信息决策支持系统构建[J].成都:城都理工大学,2010.

[4]邢晓宇,余建坤,陈磊.决策树算法在学生考试成绩中的应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8(1):77~80.

[5]赵辉,秦维佳.基于资源匹配的一种大学排课方法[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8,23(3):109~112.

高校决策 篇9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大学生对网络中的某些热点问题所表现出来的, 具有一定规模以及明确倾向型的观点或者言论的情况。在这二十一世纪当中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互联网交流技能, 当今的大学生更是这一个群体当中的使用者。大学生对网络的参与热情高涨、思想活跃。据调查, 高校学生网上关注的主要问题中, 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占25.4%, 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占27.2%, 学校焦点问题占29.1%, 其他问题占18.3%。由这些数据看出, 高校学生网络关注的问题比较广泛, 思想活跃。大学生对网络谣言与虚假消息的辨别能力较弱, 网络舆论趋于情绪化。据调查, 有6.3%的高校学生经常在网上散布、传播过虚假消息, 有34.4%的高校学生有过, 但不经常在网上散布、传播过虚假消息, 有59.3%的高校学生没有在网上散布、传播过虚假消息。

近年来, 有关数据统计表明我国高校对于网络舆情信息处理的并不够及时, 在反应与处理方面都显得比较滞后, 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已经对舆情信息的处理产生了不信任心理。现如今的高校大学生是利用网络较多的一个群体,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正因为这一点高校也将会成为舆情事件发生最为集中的一个地点。

2 高校网络舆情决策支持管理平台

本研究的宗旨是探索网络舆情感知、汇集、分类与整理, 对高校网络舆情定量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辅助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总体来说, 我们的目标有:

(1) 根据行动个体对集体行动议题认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设计高校网络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 感知潜在的虚拟或现实集体行动, 为大学管理部门提供多角度、多层次查询分析高校网络舆情数据的功能, 辅助监管部门制定决策及协商方案, 提高的能力。

(2) 希望本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实际应用领域, 建成一个运用智能挖掘、机器学习等计算机技术的高校网络舆情感知、判别及辅助决策制定平台, 为学者研究提供参考以及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2.1 高校网络舆情特征测度指标与关键因子模型的研究

本研究将采用计量统计方法确定高校网络舆情附载的相关事件及事件信息特性, 对大学生集体行动网络舆情的测度指标进行定量研究, 挖掘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导向的主要因素, 并确定跟踪事件, 进行文本挖掘, 为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协商机制模型确定了影响因子。

2.2 高校网络舆情数据资源采集与过滤机制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网络中大量存在的诈骗信息, 因此进行本研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数据从哪儿来、数据怎样采集以及数据是否需要精加工的问题, 即数据来源、数据采集方式与数据过滤的研究。

2.3 基于小世界理论的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抽取的研究

对现有的基于Web2.0海量的数据资源进行数据挖掘, 利用基于小世界与无标度复杂网络特征的计算机算法程序实现有效信息的提取分类, 判断复杂高校网络舆情倾向, 判别具有影响力的中心节点, 在海量信息中发现敏感点, 预警热点事件并掌控爆发点,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资源数据库, 为大学管理层提供高校网络舆情辅助决策制定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持。

2.4 面向高校的网络舆情决策支持管理平台构建的研究

以网络博弈模型等模型为研究工具, 对高校相关的集体行动事件相关报道与相关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判断、预测,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爆发的快速反应机制框架及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监控平台, 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与控制, 提供公众参与的渠道端口, 进行网络创新交互模式的管理, 为监管部门做出各项决策提供参考建议与帮助。在理论研究的支持基础上, 按可扩展软件组件模式标准开发实现各个模块功能, 然后利用软件耦合技术将各组件拼装整个系统, 将系统部署公共网络上, 提供给普通用户使用, 根据用户反馈不断改进与完善系统功能。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取得的相应成果, 不仅对相关学科的融合可以创造一定的理论与应用积累, 而且能够尽快跟踪到国际学术前沿, 拓宽研究视角,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课题组与国内公安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方面能够为课题研究获取数据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应用。本研究成果将部署用于管理部门, 制定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决策, 为管理部门提供多角度、多层次查询分析高校网络舆情数据的功能以及预警辅助决策支持, 提高管理部门预防与监管大学生网络集体行动的能力与效率。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是影响大学生集体行动成效的风向标, 基于热点事件的网络舆情结构特征的感知与判别将直接决定大学生集体行动发展态势, 因此, 为了防止舆情信息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监测, 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本研究拟通过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决策支持管理平台来实现保障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 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决策支持,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杰, 锁志海.基于统计分析和知识挖掘的网络舆情管理决策平台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 (15) .

[2]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1) :46-50.

[3]张丽红.网络舆情中的伦理问题[J].理论界, 2007 (06) :6-7.

[4]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 2009 (08) :187-191.

高校决策 篇10

一、当前高校办公室服务学校决策的挑战和不足

帮助领导做好决策工作, 有利于校领导智能的延伸和扩展, 拓宽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覆盖面, 创造科学决策及其有效实施的可能性。校领导的工作千头万绪, 虽然他们也注意深入基层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 但不可能事必躬亲, 对学校的每一件事都了解和掌握。特别是在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化改革的形势下, 作为综合办事机构的办公室更应主动积极地向校领导作出决策提供有力有效的服务。

第一, 高校领导对服务决策的要求高。高校是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 作为这一领地的领导者, 高校领导学历高、视野广、知识面宽、思维层次深、实践经验丰富。相比之下, 无论是学历还是阅历, 无论是知识还是见识, 学校办公室人员都同领导者差距很大。这对办公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节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二, 信息网络时代对服务决策方式的冲击大。信息时代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一网知天下”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网络已经成为领导联系师生的重要载体、了解校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听取意见建议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 办公室如何搞好调查研究工作, 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 为领导超前提供决策依据, 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大课题。

第三, 服务决策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随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 教育体制深刻变革, 学科结构深刻变动, 专业布局深刻调整, 教学观念深刻变化。与此同时, 随着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日益加深, 国际国内各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交流和相互影响。在这种情势之下, 需要办公室调查研究的课题越来越多, 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如何把握全局, 遵循规律, 提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建议, 对办公室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第四, 办公室服务领导决策能力尚显不足。首先, 办公室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穷于应付日常行政事务, 学习得不到保证, 理论知识掌握不足, 业务知识掌握不精。其次, 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够宽广, 主动获取及时、有效信息的意识不强, 以领导交办为主, 主动获取动力不足, 无论是信息的数量、质量还是信息的获取渠道都与服务领导决策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再次, 调查研究深度、广度不够。存在重调查轻研究、研究深度广度不够、成果不多及成果的运用不明显等现象。使办公室调查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主动服务, 突出重点, 探求提升服务决策能力的几点思考

首先, 要全面提高办公室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服务的基础在于提高个人能力, 能力直接影响工作效率, 并制约工作能否顺利完成。提高个人能力, 服务领导决策, 一是要有创新意识, 要全面提高个人辅助决策、组织协调、调查研究、撰文拟稿的能力。办公室人员要有战略头脑, 善于深谋远虑, 能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 淡定应对、冷静判断, 为领导提供多种方案, 在具体工作中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运用多种协调方法, 妥善处理问题和矛盾, 理顺、协调好各方关系, 获取及时、有效信息, 开展深入、透彻调研, 要把起草领导满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大文稿作为直接服务学校决策的重要手段, 作为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和推动工作的重要过程。立足早准备、早出手, 写出材料翔实、数据真实、措施扎实、做法管用、思路创新、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表达准确的文稿。二是要博学多思、学以致用。“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要博学, 既要学习政治、教育、管理等理论知识, 又要广泛涉猎教育、管理、经济、文化、哲学、历史、法律等工作所需的一切知识。还应关心时事政治、身边事务, 了解和掌握各类前沿时事和最新动态。同时, 要善于主动地去思考, 理解基本的观点, 弄清立场和方法, 对知识和问题认真进行提炼和总结, 抓住本质, 把握规律, 作出正确判断。“鞋子合不合脚, 自己穿了才知道”, 要坚持在深入思考中提高创新的能力,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勇于突破认识上的局限。同时, 要学以致用。要坚持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不断地拓宽思维、开启智慧, 努力提升思维层次、思想水平、人生境界和综合素质, 更好地为学校决策服务。三是要修身养性、乐于奉献。服务领导决策, 无论是协调各方还是深入师生, 都需有虚怀若谷的胸怀和谦虚谨慎的作风, 唯有此才能听到真话, 看到真事, 摸到真情况, 给领导决策提供出有效信息。能力有大小, 奉献无极限,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道:“一个人能力有大小, 但只要有这点精神, 就是一个高尚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 都要讲奉献, 没有点奉献精神, 一味斤斤计较干多干少, 就不会做出真正服务、领导决策、服务师生的成绩。

其次, 要将广泛获取及时、有效的信息与深入、有见地的信息处理相结合。我们在为领导做决策服务工作时, 就必须全面掌握情况, 这样领导根据你所提供的信息才能够较准确作出决策。因此办公室人员一定要开拓思路, 千方百计地拓展信息来源渠道, 勤勤恳恳地去掌握第一手资料, 要及时、广泛、全面地了解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环节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 特别是广大教工、学生的情绪、呼声、意见、建议等, 需要办公室通过对各方面信息的搜索整理、综合分析等有效工作来实现, 因此, 高校党委办公室要适应党委总揽全局的需要, 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 多层次、多角度地广泛收集信息。不仅要收集本校党建、教学、科研、管理、后勤、学生等方面的信息, 还要收集兄弟院校乃至国内外的重大教育教学信息。不仅要收集教育政策、教育发展方面的信息, 还要收集政治动向、经济运行、行业走向等诸多间接或直接、当前或长远影响教育事业发展变化的各类信息, 办公室对收集的信息不是径送领导, 而是经过综合处理, 提出有价值的分析和建议, 提供领导参阅与决策。以便更好、更准确地为领导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再次, 要树立工作主动意识, 开展好调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 办公室服务领导决策工作要围绕中心工作转, 围绕发展大局转, “在服务中把握主动”“从被动中争取主动”。给领导当参谋, 必须要有超前意识, 做到领导未谋有所谋, 领导未闻有所知, 领导未示有所行。把信息调研提供在学校领导研究之前, 把工作预案拟定在学校领导决策之前, 把督促检查做在决策落实之前。只有这样, 才能参得上、参得准。在为领导决策服务上, 增强主动性主要是协助领导做好决策的前期工作。分析、综合校内外信息, 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弄清问题的性质, 了解师生员工的思想动向, 估计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至少两项以上可供领导选择的方案, 对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进行初步评价。这种决策前期的基拙工作做得越细致, 对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分析得越透彻, 对于将来的方案实施就越有好处, 从而越能体现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性。

没有理由让集体决策替代分散决策 篇11

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茅于轼同时担任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能源工作组中方专家、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能源组国际顾问组成员、China Economic Review顾问编辑、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经济学里有一句经典的话: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在哪里。意思是说,在经济活动中每个人都不糊涂,都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获取最大利益,用不着别人来教他,或代替他做决定。他该买什么东西,投什么资,选什么项目,他对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做决定,永远符合他自己的最大利益原则。这句话也强调了分散决策是最优,强制性的集体决策是错误的。按照这个理,计划经济是错误的,自由的市场经济是对的。

事实上,在经济活动中个人决策错误的事是经常会有的。投资选错了项目,事后后悔不已,这种事情并不少见。这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中,谁也不能准确预测未来,并不是本人所持的立场错误。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让集体决策代替个人决策。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选择,其真实意义是:分散决策所形成的市场方向永远是正确的。

市场的价格上升意味着供不应求,供求双方按照这样的价格信号采取行动,获取自己利益的极大化,是有利于整个经济的。整个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分散决策最优,就是建立在这个理念之上的。当然,以后又有了交易费用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合理预期理论等,对这个前提做了限定,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它。

但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在哪儿”的观点,在政治领域就很可能不适用。

其实,大家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都经历了同样的历史,但看法各有不同,说明人未必真正知道自己的利益在什么地方。或者说,自以为对自己有利的社会政治结构,可能反而对百姓是不利的。

所有的社会都是复杂的,有好有坏,如果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就会把好(坏)的统统过滤掉,只剩下坏(好)。同一个社会,会有那么不同甚至相对立的印象,就是因为戴了有色眼镜看事物。客观认识一个事物必须放弃先入为主的想法,接受自己原来不愿意承认的事实。社会都是好坏兼有,并不是说一切社会都一样,分不清到底是好是坏。有的社会对百姓比较好,有的比较坏,有的非常坏。尽管非常坏的社会也能找到好的一方面,但还有一批人专门把很坏的社会打扮成很好的社会,让你搞不清真相。所以,我们要讨论如何识别一个社会的好坏。

首先,在好的社会里,每一个百姓的人身安全能够得到保障,只要自己没做伤害别人的错事就不会无缘无故被迫害。在那里,除了伤害别人的刑事犯,不存在思想犯或政治犯。在一个坏社会里,政府制造出各种吓人的理论抓人、关人,甚至去残害没有罪的人,它让人人都感到恐惧。

第二,好的社会能够保证百姓有各种自由。只要不妨碍别人同样的自由,人们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每个人的自由仅止步于别人同样的自由,别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我不能做的事别人也不能做。有特权者的社会是一个坏社会,因为不能拥有特权的人会失去本该有的自由。

第三,好的社会能够保障百姓的基本温饱,不会搞得民不聊生,吃不饱,穿不暖,或者横征暴敛,不顾百姓的死活,奉养一批特权者享受无度,高高在上。按照现代科技的成就,百姓养活自己是没有问题的。除非政府极其失职,强力推行扭曲的经济政策使百姓的生活倒退。

能够同时满足以上三条的是一个好社会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或者说,好社会还应该有其他的优点,比如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道德水平、政府清廉高效、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良好等。后面的一些优点相对于前面的三条来讲都是次要的,我们也没有理由为了后面的附加优点而牺牲了最重要的前三条。

高校决策 篇12

一、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几种模式和主要问题

目前的高校决策从主体上分,可分为学校各利益群体决策为主的“利益模式”,主管政府部门决策为主的“官僚模式”,以学校为主、政府和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联合模式”等几种;从高校决策方式上分,可分为“线性模式”、“理念阐析模式”与“解决问题模式”等。

“利益模式”是学校中不同的群体以独自或联合方式的决策模式。这些群体从不同角度和程序对决策过程施加压力,以达到自身目的。但是因为过于关注利益群体,而忽视了学校的一级决策,决策认同度不高。“官僚模式”是将大学作为权力运行机构的决策模式,带有强制官僚性质,强调规章制度,忽视人际关系。“联合模式”被认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经济人”的决策模式,也是追求最优化的模式,但是对决策的可行性不能保证。“线性模式”是指按一定的基础理论进行有关政策分析和研究,强调按部就班,目标一旦制定,就应严格遵守决策程序,缺乏决策的灵活性。这种决策模式高校教师参与的方式主要是受邀参与,即高校教师作为决策主体参与到决策的制定过程中。“理念阐述模式”是通过对决策理性劝导的方式,通过对决策者的意识领域和形成有关政策的理念阐述和讨论来间接影响政策,但不是直面解决问题,这种决策模式下高校教师参与的方式主要是受邀咨询。“问题解决模式”是指在面对出现的问题时,通过政策的指引,对现在的问题进行修改而产生的决策。该模式注重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但缺乏统筹安排,导致不同时期的决策会存在互相重复或产生冲突。这种决策模式下高校教师参与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课题形式。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格里·斯托克推介的CLEAR模式[1]为分析我国高校教师参与决策的现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这个模式对影响决策的因素从能够做、自愿做、促使能做、被邀请做和作为回应去做五个纬度,探讨了教师个体如何在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并且分析了相关政策目标对此行为的影响。

从教师参与决策的层次来看,可分为五 个层次:其中C代表“能够去做”是基于个人的参与能力;L代表“自愿去做”基于对个人身份的认同;E代表“促使能做”基于参与机会;A代表“被邀请做”基于参与的需求;R代表“作为回应去做”基于参与的反响。目前高校教师参与高校决策无论在政策制定领域还是在管理决策领域,参与的类型大部分只是满足“能够去做”和“自愿去做”,如通过开展学术探索、发表著 作以及教 职工代表 大会等形 式。“使能够做”和“被邀请做”的情况比较有限,如被委以课题、受邀参与咨询,而“作为回应去做”就更屈指可数了。结合CLEAR理论模式,对以上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因为某些决策的需要,教师能够参与其中,但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是对教师个体价值目标与高校组织价值目标的互相体认和认同分析不够。究其原因,在高校教师参与的类型中,教师显然都处于决策参与告知地位。

实际上,高校教师实际参与到学校决策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在大多数决策时,学校仍是以行政权力为主导,教师仅仅是名义上的参与者。主要表现在:(1)决策民主程度不高。高校中普通教师参与民主决策层面太窄,导致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决策影响甚微。(2)决策执行力不强。教师在决策中反映的意见和提出的建议,由于没有相关制度保障,没有得到很好的整改和落实[2]。(3)教师参与流于形式。(4)教师代表缺乏敬业精神。这些问题反映了高校教师参与决策内在价值目标不能够真正被行政部门所认识,总是停留在表面上征求意见,以至于教师最终失去参与决策的内化动力。

二、价值内化:高校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文化基础

高校教师参与决策的价值内化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展现“自由民主”的教师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教师参与决策一个层面体现在教师全面参与大学建设与管理上,要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体制上为学术性权力参与决策和管理定位。另一个层面就是学术自由,要求教师有探求真理、表达观点并进行学术批判的自由(李玲,2009)。教师能将参与学校决策作为自己内在的一种诉求,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不断增强教师的向心力、凝聚力及创造力。教师作为大学办学的主体,他们拥有较高的学术知识、熟悉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并能对学校发展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教师参与决策,搭建了教师理论研究和教育决策间的互动机制,拓宽了高校教师“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的需要,并且能将决策、执行、咨询和评价相结合,所做出的决策是建立在教师切身利益相关问题上,能将高校教师的群体利益用文本来体现,进而保障教师的群体利益落到实处。

2.增强大学决策制定结果的科学合理性。大学教师长期奋斗在科学研究和教学第一线。他们通过参与学校决策,能对关系教师切身利益和学校发展的问题敏锐感知并通过严谨的学理意识去分析,最后做出精确的表述。教师参与决策有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这些决策不仅体现在既有学科层面,也包含如学校规划、定位发展、专业建设、师资建构、招生规模和资源配置等行政性的事务,从而可有效保证大学决策的科学合理。

3.创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根据我国高教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决策也是参与型治理模式的最好诠释。学术人员是治理的核心成员;行政人员是各种资源有效的提供者;学生是受惠主体。他们都对决策过程施加影响。同时,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管理原则。实施的目的在于克服高校管理行政化倾向,倾力打造高校学术文明的殿堂,架起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沟通桥梁,有利于协同治理学校,建立和谐、稳定、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教师价值内化的机制创新及途径

为了更好地使高校决策机制运行,让教师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来,首先要建立价值观的接受内化机制。引导教师将参与学校决策的行为得到个体的价值认同并转化为个体的行为,必须经过一个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落实到他们的日常行为中,有责任意识参与决策,只有被全体教师真正认同和普遍接受才能最终确立。其次,要建立实践强化机制,认知与接受是认同的基础,内化是认同的关键环节,实践是认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要让教师真正感到自己是学校发展建设的主人,对学校的建设有建言献策的责任,从而更主动地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并对原有的内化机制进行整合、丰富和发展,创新一套行之有效的稳定的教师参与决策的价值内化机制。

1.认知机制:以人文关怀引导教师认知并参与决策。对决策的认知是教师能参与学校决策的价值内化的前提。首先,建立和谐平等的校园环境。要能让教师从学校发展大计和教师个人切身利益上敢说、敢想。学校要给教师搭建畅所欲言的平台。其次,引领教师具备参与高校决策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高校应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教育管理知识和决策知识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完成从普通教师到决策参与者的角色转变,促使教师提高分析和决策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在决策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

2.认同机制:培养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价值认同。根据高校教师的特长和情感的特点,对高校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其能身体力行对参与学校决策的理念认同。首先,以教师的认同创立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指出,通过教师自我超越发展自身,改善心智模式,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建立共同愿景需要真诚的奉献和投入,而非被动的遵从,通过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使组织欣欣向荣。因此,结合高校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意义,建立教师主动参与学校决策的积极性和认同理念,引导他们对学校的发展方针、规划设计、章程建制等都按照自己的实际工作提出建议,对自身职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也提供可行性执行策略。其次,结合情感建立教师参与决策的认同价值。高校教师要热情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献计献策。在一些决议场合,所选取的教师代表应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专业性,不断增强教师代表参与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能力(汪洋,徐自强,2013),让教师的知情权和发言权得到充分落实。

3.体验机制:倡导教师全员全方位参与。首先是以爱校敬业为己任,提升教师体验能力。作为教师,应以“校荣我荣、校兴我兴”为目标,凝聚团队精神,在本岗位上既各负其责又相互支持,形成通力合作、共同为学校发展而努力的良好精神面貌和工作氛围。其次是以平台建设 为目标,优化体验机制。通过教师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以及教师座谈会等遵循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实现民主依法治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教学、科研一线调研,建立“一站式”决策咨询模式,广泛征求教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理解并妥善解决教师的合理诉求,及时将建议处理情况向教师反馈,对于优秀的建议和建议人可给予奖励,以此激发教师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岳峰,2013)。

4.保障机制:建立合理的监督、考核和奖励制度。首先,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决策是否能落到实处,还依赖于制度的完善,建立合理的监督、考核和奖励的机制,实现决策权与监督权分离、加强高校工会、教代会及群众对决策过程的监督作用、强化舆论对决策过程的监督力度以及加快立法进程,强化法律监督的实际效果(张小宏,2011)。根据教师参与决策的职责,责权明晰、赋予权限,又能合理分配各方利益,增强教师的公平感和满意度,在教师竭尽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决策的同时,作为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赋予责任、权力和给予奖励和晋升的方式进行激励。其次,依法治校,完善学校制度。在遵循教育法律的原则下,通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建立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氛围,不断增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法律意识和素养;通过民主监督的历程在学校充分享有自主办学权的基础上,完善和充实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有制度可依、有程序可行和有规范可讲;学校可在依法决策、民主参与、公平正义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大学制度下建立完备的权益保障渠道,形成良好的学校环境。

摘要:参与大学决策是高校教师的一种权利和责任,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将参与学校决策内化为自我主动积极的行为,是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集体价值的体现。其价值内化机制主要包括认知机制、认同机制、体验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

上一篇:妊娠合并心衰下一篇:初中物理中的趣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