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能力

2024-06-08

自控能力(共12篇)

自控能力 篇1

幼儿也是一个综合性的个体, 自制力只是幼儿综合能力的表现之一。 自制力的培养, 不是单纯的、孤立的, 它与幼儿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具有轻重缓急思想, 具有独立处事能力, 具有选择决定能力, 具有与人分享共担能力, 等等, 具备了这样的各种能力, 自制力也会自然形成。 孩子自制力的强弱不但是由父母决定的, 幼儿老师也应该担当很大责任。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呢? 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

幼儿自控力差是诸多因素造成的, 具体体现在幼儿年龄阶段低, 认知水平低, 思想的各种技能发育并不完善, 所以幼儿自身的思维发展水平低, 认知能力有限, 行为意识没有真正内化, 对许多行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或者成人的说教上, 不能真正迁移到现实的环境当中, 如果出现相应的情境想要调控自身行为则非常困难。 当然, 幼儿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所有事情都围绕着自己去做, 其实这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密不可分。

二、幼儿自控力的培养方法

1.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

作息习惯对孩子很重要。 幼儿期的孩子, 最主要的活动涉及吃喝这些本能的事。 孩子的秩序感也就应从小开始培养, 幼儿虽小, 但父母应给幼儿白天与黑夜活动的概念。 婴儿期孩子的充足睡眠对孩子的大脑形成有重要作用。 婴儿期父母要让孩子在白天相对固定的某个时间段睡觉, 给孩子相对固定的某个时间段和亲人一起嬉玩。 晚上睡觉时间也要相对比较固定, 不要养成幼儿晚上睡觉时间或早或迟的习惯。 从小要养成秩序感, 随着幼儿长大, 睡眠会逐渐减少, 但吃饭、睡觉的时间必须固定, 这是对秩序感的固定。 有的父母随着自己任性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培养孩子, 但当幼儿出现自制力差时却不反省自己, 而一味地责备孩子, 其实父母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对孩子的自制力的培养有深远影响。

2.给幼儿制定适度的奖罚。

对于幼儿行为的督促, 一定是伴随奖罚发生的。 家长和老师的奖励可能是孩子坚持下去的动力。 精神上, 我们可以多赞赏孩子:“你真棒, 再坚持一下, 一定会成功的。 ”物质上对孩子的奖励不要太频繁, 不能说“你今天坚持到最后, 我就给你买玩具”之类的话, 因为这样虽然可以引起幼儿的表演欲, 但是不利于幼儿自制力的培养。

当幼儿犯了错误, 出现了破坏性行为的时候, 我们要分清是无意破坏还是有意破坏。 无意破坏是由于孩子的身体平衡度不够或者动作不协调导致的, 而有意破坏往往是孩子试探性的行为, 比如说把新买回来的童话书撕碎, 把碗摔在地上等。 孩子不同的破坏行为, 要区别对待, 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惩罚。

3.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提高幼儿认知水平。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的一切活动总是喜欢围绕自己开展, 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让幼儿明白分享才能得到快乐, 帮助幼儿辨认是非, 帮助幼儿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 成人要坚持说理, 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是正确的, 而那样做是错误的这样的道理, 让孩子用这些道理评价判别自己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 这样他就会以此约束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这里我打个比方, 某天已经很晚了, 但是幼儿仍然坐在电视机前不肯上床休息, 家长如果强迫幼儿上床睡觉, 则一定会引起幼儿和家长之间的情绪对立。 所以你可以这样对他说“今晚如果睡得太晚了, 你明天早上起不来, 上幼儿园就会迟到, 而且会影响爸爸妈妈, 会使爸爸妈妈上班迟到"诸如此类的话。 成人坚持这么做, 不迁就孩子, 又不放弃耐心地说道理, 久而久之, 就会使孩子渐渐学会评价和判别自己行为的适宜度, 增强自我控制力。

4.给幼儿树立良好榜样。

幼儿特别善于模仿, 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感染。 因此, 成人可以充分利用文学艺术作品及现实生活的良好榜样影响幼儿, 引导幼儿学习别人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困难的良好行为。 老师和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延缓满足、善于等待的榜样也能有效改善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 善于模仿、易受感染是儿童的重要特点, 让孩子学习那些不为小奖励所动而选择延缓后得到更大奖励的孩子, 慢慢便会养成善于等待、善于控制冲动的习惯。 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不能等待、情绪不稳定时, 孩子也往往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

三、结语

幼儿自控力的培养需要家长和幼儿老师共同努力, 家长在幼儿小时候就应注意培养其自控力。 当幼儿上幼儿园时期, 幼儿老师要帮助家长培养幼儿自控力, 幼儿老师要定期和家长交流, 了解幼儿的各种情况。 当然, 幼儿家长也要定期向幼儿老师汇报幼儿在家的各种表现, 只有家园合力, 才能让幼儿自控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充分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 幼儿自控力的培养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应用生活中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训练, 在幼儿参与的各类游戏活动中逐渐培养, 绝对不能急于求成。

摘要:自控能力对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儿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自控能力的培养便变得尤为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要求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学习自律, 由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受精神系统的发展水平、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自我概念及道德水平等系统因素的影响, 因此幼儿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十分显著, 对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作者根据多年的幼儿园教学经验, 建议从幼儿年龄特点、认知等方面入手, 讨论幼儿自控力培养的策略, 希望能为幼儿自控力培养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幼儿,自控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姚敏.如何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J].山东教育 (幼教刊) , 2005 (18) .

[2]李佳宾.如何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J].成才之路, 2012 (06) .

[3]郑雪红.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12) .

自控能力 篇2

在应试教育中,学生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控制在了教师和家长手中,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完全是由他控在起作用。而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低下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从理论上讲,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责任感、义务感的激发,要让学生认识到执行老师的要求是不仅仅是自己的责任,更是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学生的心理需求不仅仅是一些低层次的需求,他们同样需要内心的满足感,进步的愉悦感以及被他人悦纳后产生的成长的自豪感。

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教育的统一;而在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只有学会自我教育,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一直以来都是我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自控能力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力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任性而行,不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第二种情况是学生虽然主观上想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下过多次决心,但在行动上仍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篇3

如何改变小学生好动的习惯,培养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满足小学生的活动需要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课和活动课,让学生合理、适时地活动起来,还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

2布置和谐的教室氛围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教室环境。第一,应保障学生的座位舒适;第二,教室的墙壁要适当布置,不要过频地变换墙上装饰,不要出现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新异刺激物,更不要花里胡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培养小学生集中注意的习惯

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或活动,往往能在较长时间内集中注意。教师应适当为小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且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使他们在学习上保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状态,逐步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4培养小学生的自控能力

对于小学生中的少数好动学生,教师应该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好动”并不意味着“乱动”,好动的学生并不是有“多动症”,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那些“好动”的学生。对待好动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制定自我计划,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能力。

自我计划:是指小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优缺点及外部条件等为自己制定近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

自我管理:是指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时间和资源等进行管理,并使自己不停地朝着正确目标前进。

自我反馈:是指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步调整和完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

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篇4

通常我们的幼儿教师采取的方法是:(1)要求幼儿长时间遵守刻板的动作和规则;(2)无休止地批评;(3)体罚或变相体罚。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上述的方法有悖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以知道,幼儿之所以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其原因主要有:(1)与孩子自然生理发育有关,孩子年龄小,神经纤维未髓鞘化;(2)与其心理年龄特点有关,幼儿的社会经验不足,所受教育影响有限;(3)与家庭教育有关,家庭成员的一些传统做法直接影响孩子自制力的发展。

二、提高幼儿自控能力的合理策略

1. 努力营造自由的氛围,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幼儿园要有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自由、舒适、和谐的氛围。教室的装饰、教师的穿着、桌椅的奇特、餐具的外观等都应该以符合幼儿心理愉悦成长为前提。在各种活动中幼儿教师要设计自由的游戏,在游戏前使幼儿明确活动规则,这样潜移默化使幼儿对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使幼儿在活动中愿意遵守规则,接受成人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在活动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责任,学习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学习建立和维护秩序,学习轮流、等待、合作等社会技能,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2. 树立学习榜样,引导幼儿自我控制能力

行为主义学家班杜拉等人研究了社会模仿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认为榜样在儿童自我控制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幼儿的注意中。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自己在幼儿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带动幼儿的言行,使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其实,很多幼儿来到新的成长环境,他们很想积极表现自己的优良品格,但是幼儿教师不能及时发现他们优越的个性,往往有些时候将其束缚。这个时候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树立学习的榜样,将集体中的榜样进行再塑造、再雕琢,这样其他幼儿就发现自我控制的能力与自己心中榜样的差距,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但由于幼儿神经系统整体发展不成熟,因此,自我控制的能力还很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自我控制时间短,教师应该宽容理解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

3. 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幼儿自控能力

利用语言课的教育资源,讲故事激发幼儿的自控能力。例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中愚公和精卫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所感染,使幼儿明白做事要有始有终,遇到困难要意志坚定,不能退缩。识字课时,教师善于设计教学环节,可以把生字写在苹果图片上,然后制作一棵大苹果树,将生字苹果图片挂在上面,幼儿认识一个生字就摘下一个苹果,最后统计谁的苹果图片多谁就是班级中的“识字明星”。幼儿由于年龄尚小,他们有时的“乱说乱动”并不是故意的。如果不加区分就加以限制,会造成他们情绪上的压抑,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得不到健康发展。

4. 家园联合,使教师、家长的教育规则一致

幼儿园教育不等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也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当今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以及家长的教育误区,导致幼儿养成任性、专横、自私等个性特点。如果家园教育,或者幼儿家长之间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措施不能达成一致,势必会造成教育作用的相互抵消。因为对于孩子而言,成人不同的观念和要求会导致他们无所适从,不懂得应该按哪种要求去调控自己的行为,这无疑给孩子有了背后撑腰的契机,使他们有机可乘。因此,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必须加强家园的同步教育,加强家长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建设。通过家长开放、专家讲座、亲子活动、电话约谈、家园月互动、家园周反馈、家园共育宣传栏等形式,加大与家长沟通的力度。要使家长知道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联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积极努力与密切配合。同时家长也要做好自我控制的完善工作,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利用展示板将幼儿园的周计划、周总结等用反馈的形式告知家长,使家长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配合幼儿园实施教育。另外,把幼儿在园里自理生活的篇章录制刻成光碟,发给家长回家观看,使家长的教育口吻与园里一致。

总之,自我控制能力是人类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当今社会,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提高自我控制和约束力,培养应变与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期正是自控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幼儿园阶段,我们要重视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注重在不同情境中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坚持不懈的培养与锻炼,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摘要:自控能力是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个人身心从幼稚、依赖走向成熟、自立的重要标志。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初入幼儿园的儿童,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还较差,还不善于控制自己。

关键词:幼儿,自控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2]谢芸.教师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策略[D].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2011.

怎样培养宝宝对食物自控能力 篇5

美国“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项目调研结果表明:在饮食上对孩子进行威逼或限制,最后效果都会适得其反。威逼孩子进食某种健康食品,会影响孩子对这种食品的口味感受,而这种感觉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例如,一位60岁老教授至今仍然记得妈妈强迫他吃芹菜时的情景。当时他的母亲“苦口婆心”地劝说,并对他不断要求。正是这种“威逼”,使他直到今天仍然讨厌芹菜。另外,完全限制孩子吃不健康食品也不是好办法。因为越是父母“违禁”的食品,宝宝往往越是想吃。如此以来孩子们在其它场合会偷吃得更多(比如在亲戚家)。甚至有时即便已经吃饱了,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他们还会再来一点来满足自己。

那么,如何让宝宝自觉地吃健康食品而少吃、不吃不健康食品呢?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控能力 篇6

为达到以上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以加强个人发展为前提,并在学校发展作保障的氛围中,开展了我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课内、课外,我不仅注意学生自然性的一面,而且更重视社会性的一面,即后天环境的因素、教育作用以及主体行为的共同参与。

自控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在教师、家长、社会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知道自己行为的“可”与“否”、“是”与“非”,认识意志品质对人的重要性,自觉地抵制各种诱惑,克服各种困难,并且能从儿时、小事坚持做起。下面仅就培养小学生的行为自控能力介绍一些案例。

案例一:同电视的吸引力“抗争”。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自控能力活动开展后,班上不少学生首先提出的“自设目标”就是解决看电视搁不下的问题。

电视对孩子们的吸引力确实很大,尤其是动画片鲜艳的颜色、生动的画面、滑稽的造型更让许多孩子百看不厌。但凡事有个度,经常看,看得久,不但影响视力,造成疲劳,还直接影响睡眠和第二天听课的情绪和精神。这些,不少孩子都深有感受。经过调查,有些是家长的自控能力差影响了孩子,有些是家庭周边环境不良致使。我们就开家长会,并个别走访,在家、在校,反复给孩子们讲看电视的利弊,引导孩子不在电视机前沉溺的时间过长,不少家长还主动配合学校在孩子做作业和上床初的时间段关闭电视。周边环境虽不易改变,但孩子们静下心后也“听而不闻”了。经过一段时间,在不少孩子身上就看出成效,他们基本上都能“10点睡觉”“白天听课不再打瞌睡,很有精神”。

但我们也不主张一概拒绝孩子们看电视、电影。有教育意义的片子,甚至一些好的娱乐片,就请家长在不影响孩子睡眠的前提下(多选择双休日、长假日),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讨论、交流,引导他们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在学校,有时也组织看电影,并利用班队活动,进行讨论。这样,孩子们在看电影、电视中不知不觉就开阔了视野,受到了启迪,学到了知识。

电视的吸引力确实很强大,要由被动的“抗争”到主动的“养成自觉的良好习惯”不容易,这中间有反复。有反复不可怕,我们还是不断和家长沟通,达到共识,然后再启迪孩子,要求孩子,使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矫正。这样,一旦自我意识成熟,内省化为行为、习惯,就会终身受益了。

案例二:课堂上努力不做小动作。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是小学生的通病,通过“自主发展”活动,孩子们都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可是改正起来也并不容易。小芳说:“今天下午第二节自习课时,我把计划给忘了(指约束自己上课或自习不讲话),不但说了话,而且和方某玩。整节课只写了一点作业。”小叶说:“今天上课的时候,我的坏毛病又犯了。上课时不但在不该画画时又画画,还和同学纸上聊天。今天做得很不好,应当反省。”东东认识更明确。她说:“这段时间,我察觉到自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玩东西,就是在看与老师讲课无关的课文,或者觉得很累,趴在桌子上。有时还会跟周围的同学讲话。老师讲的我听得很少。离考试的时间不多了,我必须调整好自己,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

上课或自习不注意听讲,不按班级安排活动,有偶然犯的,也有经常犯的;有情节轻的,有情节重的。但究其产生有主观也有客观原因。有的是睡眠不足引起的,有的是多年的不良习惯作怪,有的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还有个别孩子有多动症或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不够吸引等。无论由于什么原因,都应该查清楚,逐步努力解决。因为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做某一件事,看似小事,实际上它是一个人通往成功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素质,因此,对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很重要。此外,我们还要因人、因事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

在学生一天天变化的同时,教师也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起到“身教”“言教”的作用。备课我们更认真了,力求不让我们的课教得无精打采而使学生提不起兴趣。因为学习是内在动力、责任感、认知结构、情绪等的综合体。人,尤其小学生在心情最快乐的时候理解力、接受力是最强的。学期结束,我们惊喜地看到,经过几个月坚持不懈的努力,许多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学习成绩上去了,随着厌学而产生的一些不专心动作也改正得很不错,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案例三: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小莉读小学三年一直任班长。二年级下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后,她在记录本中写道:这一周我的目标是“能觉察自己在学习、行为过程中的长短,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努力方向。”她写了好几件事,一件是吃零食的事。她很爱吃零食,过去,经常在校门口买冷、热小食品吃。学期初她出了水痘,又得过感冒,以此为训,我和家长配合,经常提醒她记住“病从口入”这句话。这以后,她就特别注意约束自己不买零食吃。她写道:“今天我使劲记住健康第一,不能在校门口买东西吃。结果我做得还不错。”她确实使上了劲,有好几天都忍住没乱买东西。又过了几天,她这样写道:“下午放学,我觉得全身很热,口很渴,于是就买了一支冰冻的雪碧喝。当我喝到一半时,想起妈妈和老师的话,我马上把剩下的一半倒掉了。”知道这件事后,我和家长都肯定了她,她初步尝到了完成“自定行”目标的快乐,从此,她的笔下出现了一件件更为生动深刻的自我教育事例。

西藏大学生学习自控能力探讨 篇7

西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 由于特殊的地域条件、基础教育的质量、经济等各种原因, 西藏自治区高校部分学生存在学习观念不强, 目标不明确, 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等原因引起的自我学习控制力较差的问题[2]。本文针对这一现象, 通过访谈了解西藏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影响学习自控能力的因素, 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以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发展综合素质, 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西藏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的西南部, 大学教育与内地相比较, 存在一定差距。根据教学实践及对学生的访谈和交流, 认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过程中难于集中精力, 容易被外界干扰; (2) 学习遇到困难容易放弃, 不能够持之以恒; (3) 网络对于学习有较大影响; (4) 不能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 学习的计划性差, 学习效率低; (5) 由于基础差, 部分课程学不懂, 想好好学, 但是不知道从何开始, 该学多深, 学习积极性容易被挫伤; (6) 学习目标不明确, 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定性认识; (7) 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动力不足, 不知道所学知识是否有用, 想学的知识却没有开设相关课程; (8) 与同学的语言沟通、交流上存在一定问题。

以上学生所提出的8个主要问题中, 问题 (1) (2) (3) (4) 属于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范畴, 问题 (5) (6) (7) 是与学习自控能力紧密相关的内容;只有问题 (8) 是与学习自控能力无关的内容。从中得出:西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的自控能力是很突出的一个问题, 此问题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影响西藏大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自控能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掌握自己的心境, 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自控能力伴随人的一生, 它是各种教育的基础和进行各种有效教育的必然条件, 目前, 自控能力成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3,4]。本文主要针对西藏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分析影响西藏大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因素。通过访谈及教学实践中的观察, 本研究把影响西藏大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因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习目标对西藏大学生自控能力的影响。

大学与中学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完全不同。但大部分西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仍旧采取以被动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究其原因, 绝大多数西藏大学生将其学习的最终目的定位于应付考试, 比如期末考试、公务员考试。由于没有远大的学习目标作为指引, 西藏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考上考公务员, 就会有工作, 因此, 有些西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缺乏对学习目标的崇高追求, 因此, 学习自控能力随之减弱。

(二) 学习兴趣对西藏大学生自控能力的影响。

大部分藏族大学生认为, 学习兴趣会影响到学习的自控能力,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学习自觉性较高;相反, 对于不感兴趣的知识, 学习的自觉性明显下降。而班级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讲授, 以及自身对于专业的喜好都会影响到西藏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

(三) 学习态度对西藏大学生自控能力的影响。

学习态度会影响到学习的自控能力, 而学习态度取决于自身的思想修养、文化修养及积极的学习心态等方面。因此, 提高自控力最根本的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不断沉淀完善自己的文化修养, 拥有积极向上学习心态, 从而提高学习的自控能力。

(四) 学习动力对西藏大学生自控能力的影响。

由于特殊的地域条件、生源与基础教育的质量、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 学生基础较薄弱, 在学习过程中, 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距, 从而造成学习动力不足, 所以学习自控能力就会减弱。

以上所涉及的影响因素都是与西藏大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紧密相关的。除此之外, 西藏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的安排及与同学的交往等, 这些因素看似和学习自控能力没有关系, 但是这些因素会影响到藏族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 而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具有积极影响。除了自身的影响因素外, 影响西藏大学生自控能力的还有许多外界因素, 诸如, 学习环境、学习奖励政策、学生的管理等方面也会对西藏大学生学习的自控能力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中, 主要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三、提高西藏大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西藏大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 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习目标是人生追求目标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通过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树立西藏大学生的学习目标, 潜意识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在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 就应该通过举办相关讲座使西藏大学生明确学好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提升自我的远大目标, 从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及创造性。

(二) 通过提升“三方面”,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方面”一是指班级的学习氛围 , 二是指教师的讲授水平, 三是指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这三个方面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西藏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及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于班级学习氛围的培养, 主要是通过班级管理完成。要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起到带头模范作用;要采取公平公正的奖励措施, 形成你追我干的良好的学风;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知识技能竞赛, 强调班级集体荣誉感, 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对于教师的讲授水平的提升, 目前大多数西藏高校采取教师培训和进修或者是教学竞赛的方式提升教师的讲授水平, 都是不错的方法。对于专业课设置的合理性, 主要考虑的就是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需要学校有关人员考察市场需求, 借鉴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并结合本校学生特点, 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 从而满足市场对于西藏大学生的要求。

(三) 提高西藏大学生的思 想修养和文化 修养 ,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日常的学校管理和工作中, 多开设相关的文化修养及思想修养的课程培养学习积极的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组织, 选修一些感兴趣的课程, 如音乐欣赏、插花艺术、藏族古典文学欣赏、影视鉴赏、藏族民间文学欣赏等。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 而且提升了生活品位, 陶冶了情操, 还通过排解苦闷、转移情绪等以促进藏族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和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四) 提升知识的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大学的学习, 不是死记硬背老师讲的内容, 而是自主选择的过程, 创造性地理解和消化的过程[5]。因此, 西藏大学生要善于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 如从图书馆、互联网上为自己查阅需要的信息资料, 自由决定学习内容, 灵活选择学习材料。对于知识理解能力的培养, 需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积极主动的学习来培养和增强;从而使西藏大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提升学习自控能力。

四、结语

学习兴趣是学习自控能力的关键。端正的学习态度是有效学习的保证, 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目标是不能实现的。人生追求是一种精神力量, 是大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只有树立了树立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 才能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从而产生巨大动力。有了学习的动力、目标和兴趣, 学习才是积极有效的, 也才能形成较强的学习自控能力。

在当今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对教育的高要求下, 对西藏高校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而西藏大学生自控能力是西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在西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除了以上建议外, 还需要国家和学校的有关部门针对西藏大学生学习自控能力提高的研究及教学实践进行支持和鼓励, 从而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提高西藏大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的方式方法, 进一步提高西藏大学生综合素质, 为培养西藏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学习自控能力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西藏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影响西藏大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主要因素, 提出培养和改善西藏大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的对策和建议。研究认为, 西藏大学生应根据环境和自身特点, 通过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习兴趣, 端正学习态度, 通过提高知识理解力增强学习动力, 从而提高学习自控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西藏大学生综合素质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西藏大学生,学习自控能力,影响因素,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彭易纪.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初探[J].教育探索, 2007, 10, 10.

[2]赵家顺, 刘天平, 布穷.西藏大学生大学阶段的目标探讨[J].西藏教育, 2011 (2) .

[3]郭晓媛.浅析大学生的自控能力[J].实践与探索, 2011 (32) .

[4]陈远东.大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J].咸宁学院学报, 2004, 4.

自控能力 篇8

一、培养学生思维速度定向的能力

在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思维定向可按以下三步进行。

一是审题。即明确所遇到的新课题的已知条件和所要探求的结论各是什么。

二是将课题类比整理。把学前的新课题与已掌握的有关知识结构相挂钩, 并进行比较归类。

三是提取有关解题方案, 进行加工改造, 重新组合, 用来最后解决问题。解题方法不宜过多, 不能零乱, 要形成统一的方法。形成较一般的方法后, 学生遇到课题才会心里踏实, 信心倍增, 从而解决课题。通过对新课题的类比, 思考方向逐渐明确, 有时直接提取有关解题方法即可解决问题。

例1 (2005全国高考题) .△ABC的顶点B在平面α内, A, C在的同一侧, AB, BC与α所成的角是30°和45°, 若, AC=5, 则AC与α所成角为 () 。

A.60°B.45°C.30°D.15°

对此题, 只要分清条件、结果和结论。结论要求的是线面角, 要么先找线面角, 找线面角的关键是找射影, 找到射影再与已知条件联系, 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解:如图, 作AA′⊥αA′, 于点C′,

则A′C′为AC在α面内射影,

二、培养学生“反思”调节, 善于转换思维的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教学中要坚持不懈地要求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针对目的不断反思, 进行调控, 使学生经常反问自己:思路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合适?必要时要转换思路, 改变方法, 甚至对思维活动的目的重新调整, 使思维的每一步向目的靠拢, 而不是偏离, 从而促使自控能力的形成。

例2 (2004, 全国大联考) .如图所示,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已知E, F分别为BC, A1D1的中点。

(1) 求证:DEB1F为菱形,

(2) 求AD与平面DEB1F所成的角。

在解决第一问:证明四边形DEB1F为菱形时, 有些同学就想到用判定定理:“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为菱形”而忘记了这个判定定理的使用条件:这个四边形先要是平面四边形才可解决此问题。而现是在空间中, 这个方法不能使用, 需要及时调整思路, 用定义来证明即可。

三、培养学生思维控制的能力

(一) 重视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不断地提醒学生:学习数学不能满足于只记概念、定理、公式、法则, 更重要的是看清定理中的条件, 公式适应范围, 会证明推导公式, 并能在解题中不断的使用定理, 公式, 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 提高思维水平。

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学生“学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 如何科学地思维, 固而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数学知识与思维方法的发现过程, 是学生整体思维充分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到思维源泉中去, 并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教师做好示范, 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思维程序。

美国社会学与理论的创造者班图拉强调了人类行为中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并指示观摩示范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认真分析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 同时告诉学生理解知识, 解答题的思维程序。

例3 (2004北京春) .如图所示, 四棱锥S-ABCD的地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 SD⊥地面ABCD,

(1) 求证:BC⊥SC。

(2) 求面ASD与面BS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此题第一问证明BC⊥SC, 即线线垂直, 要证线线垂直的思路:1.线面垂直圯线线垂直;2.三垂线定理 (或逆定理) 线线垂直。从而可得两种证法。

(1) 证法一:如图, ∵底面ABCD是正方形,

(2) 解法一:

∵SD⊥底面ABCD, 且ABCD为正方形。

∴可把四棱锥S-ABCD补形为长方体A1B1C1S-ABCD。

如图, 面ASD与面BSC所成二面角就是面ADSA1与面BCSA1所成二面角,

解法二:如图, 过点S作直线L∥AD, 则L在面ASD内。

又底面ABCD为正方形,

解法三:∵C点平面SAD上的射影为D, B点在平面SAD上的射影为A,

遇到新的课程, 教师要经常将思维程序通过教学步骤向学生示范, 学生通过观摩聆听教师对思维过程的分析, 同时在自己头脑内部进行尝试, 这样不仅能学到感性知识, 而且能学到理性知识。

(三)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自我调节以经验为基础, 如果不能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学生的思维自控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必要的知识来说, 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 而且要将这些知识形成网络结构, 内化为头脑中的认识结构。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知实和技巧, 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只有结构化的知识, 才能容易理解和记忆, 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更好地促进运用和迁移。除此以外, 还应使学生掌握题目的类型, 推理, 论证的形式, 以及解题的一般化方法。例如, 对几何命题的证明, 学生常感到无从下手, 教师要结合解答帮助学生掌握以下一般步骤:“分清题设和结论, 认真画出图形, 化为已知和求证, 探索推理途径, 写出证明过程。”以后再遇到几何题的证明, 学生就能按这样的程序进行思考。教学时, 必须是学生头脑中形成多种教学方法, 供解决问题挑选。专家们为什么解题快?据有关心理学家研究:在他们的记忆中保存了大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是就能迅速的根据需要提取有关方法, 从而保证了思维的灵活性。

自控能力 篇9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绝对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的, 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因素完善自我。因此, 应该从以下构成因素来探讨幼儿的发展。

社会规则意识的建立, 是幼儿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 它构成了幼儿的交往能力。社会规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与学习工作当中所必须遵守的科学、合理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它存在于人与人、社会组织与人、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 是不可缺少的契约。对社会规则的认知, 不仅仅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必要因素, 更是幼儿社会化历程当中的核心任务。幼儿处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中时, 都会遇到不同的社会规则与角色期望, 如果幼儿想要在未来成为整体社会的一员, 那么就必须读懂这些规则所蕴含的信息。

国外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皮亚杰曾经指出, 任何行为模式都不可能不包含有情感因素, 并且情感因素应当作为动机存在于其中, 反之, 如果所构成的行为模式之中, 其认识结构与意识理解并没有参与其中, 那么情感状态也就不会存在。由此可见, 情感与认识活动之间存在着深深的芥蒂。情感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需求关系的反映。幼儿在社会性的发展路途中, 必须学会控制与理解情感, 它对幼儿人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如果早期情感培养过程当中出现了巨大变化, 如幼儿情感受到强烈刺激, 意外落入水中, 那么就会对今后的社会化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他的一生也许都会害怕水。 (2)

行为习惯与人际关系的建构也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影响意义。幼儿因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念, 他会模仿亲人的行为, 一些不良行为极易诱导幼儿学会不良行为, 如乱扔垃圾等。此外, 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也会造成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与交流模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对外部环境的认知, 并对幼儿今后的社会性发展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幼儿自我控制

幼儿的自控能力是幼儿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所必须学会的一项基本技能, 也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我将对幼儿的自我控制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 社会规则的认知作为幼儿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幼儿的社会规则认知主要来自于幼儿初期的社会互动以及父母与教师的影响。当幼儿掌握并内化了一定的社会规则时, 就会根据社会规则来控制自己的某些不合理行为。

其次, 幼儿的坚持性、自制力等品质也是幼儿自我控制力的体现, 这也可以归类为一种自控能力。幼儿的情绪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部分, 良好的情绪发展可以促进幼儿坚持性、自制力等品质的养成。 (3)

再次, 幼儿在社会化过程当中, 会产生许多的社会行为, 如具有攻击性的不良社会行为, 但是幼儿的社会行为会通过习惯的养成形成一种稳定性并表现出来, 这对幼儿的社会认知态度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 培养幼儿, 将其不良行为改正, 并培养成习惯性的亲社会行为, 如帮助、合作等, 可以帮助幼儿在今后的社会化过程当中养成较强的自制力与同情心。

最后, 同伴的交往模式会影响幼儿的自控能力。同伴交往作为人际交往当中的基本要素, 是促进幼儿社会性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和谐健康的同伴关系可以有效地使幼儿改掉“自我中心化”。如在同伴交往过程当中, 幼儿经常与同伴合作, 帮助同伴克服困难, 承担责任, 这样会使幼儿在今后的发展中确立良好的责任心与爱心, 并可以在同伴的冲突中通过语言交往进行自我调节, 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过程, 具有系统性, 因此在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时就需要通过多种角度, 利用多种方式与方法, 有系统、有步骤地逐步完成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首先, 通过设立相关游戏来内化社会规则, 促使幼儿在游戏过程当中学习相关社会规则。游戏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在游戏中可以让幼儿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明确社会责任与角色任务, 在游戏中体验快乐, 了解如何通过合作以及自我努力来克服困难、控制环境变量, 实现整体目标。

其次, 在行为体验中正确调整情感。成人要帮助儿童在不同的情绪中做到正确的表达与控制欲望, 帮助他们在行动中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 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再次, 通过设立活动, 完成活动目标来激发幼儿的坚持性。通过给幼儿安排相关活动与目标, 鼓励幼儿在困难的环境中完成目标, 激发其坚持性。

总之, 正确培养幼儿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自控能力, 可以提高幼儿社会化进程的效果, 帮助幼儿形成优良的品格, 因此,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分析幼儿的控制能力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注释

11 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99-103.

22 韩妍容.利用游戏策略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J]教育探索, 2010 (2) :41-45.

自控能力 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自控能力,提升

网络自诞生以来, 它逐步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存状态, 网络生活、网络办公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中学生为了开拓视野、求知学习必须接触、学习、使用网络, 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实际情况困绕我们, 因为中学生很容易迷失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之中, 那么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1 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

看看自己身边发现网络能为我们做的事情太多了, 如输入文字后把内容上传到网络上供其他人观看阅读, 这就是一种简单的网络生活方式;网络还能给我们创业机会, 如网上商城等, 许多通过网络创业成功的商人, 其成功速度是传统行业无法比拟的;还有政府办公, 现在都倡导无纸化办公;网络能为我们传输电子数据, 方便快捷, 如许多人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计算机查阅邮件、登录QQ、打开微博和博客等。网络新闻、网络学习、网络办公、网上购物、网上就医、网络交友、网络游戏、网络募捐、网上投诉……, 总之一句话, 网络已经参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几乎无孔不入, 网络已经慢慢地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 而将继续改变下去。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上网可以激活现代中学生的思想, 中学生可以从中便捷地接触到多元的世界文化。他们可以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 增加了信息量, 潜移默化地学习到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 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 从而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网络还使中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广泛的机会。

2 在网络环境中我们会受到什么伤害

老子云:“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在信息时代, 网络或许可以称作为一种“神器”, 用得好, 可以助一臂之力;用的不好, 就伤人伤己。中学生由于其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没有完全形成, 很容易在网络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很容易在网络中受到伤害。

2.1 信息意识淡薄, 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环境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缺少法律和道德的制约, 是一个相当自由的世界。网络的互动性和平等性, 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对等的环境中接收和传播信息。一些网络商家为了赢利不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在网络上播放含有色情、暴力的电影, 使他们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由于中学生处在一个特殊时期, 信息意识比较薄弱, 对网络上的信息判断能力不强。在我们当中, 很多同学因为上网, 落下了功课, 将自己的学业抛之脑后;在我们深刻体验QQ带来的网上交流的新感觉时, 已无法逃脱它的“光影”, 年少的我们被套在虚拟的世界里, 迷失在网络中。

2.2 认知结构的偏差、个体不成熟, 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

网上的世界缤纷多彩就免不了其中夹杂着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观念, 这对于一些自制力差和猎奇心强的学生极具吸引力和诱惑力, 他们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 完全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中学生对自己网络行为能力的自控缺失而陷入网络游戏且不思学习的人比比皆是, 因此我们许多家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 我们许多专家也形象地称网络为“电子海洛因”, 一“吸”就上隐, 戒也戒不掉, 百害而无一利。关于上网而荒废学业、伤害身体的报导也时现媒体。

2.3 虚幻的信息会对中学生的人生观形成造成影响

中学生热衷于网络交往中可能出现对现实交往的冷漠, 将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混同。我们知道:虚 (拟) 与实 (在) 一直是人类文化中的一对矛盾。网络时代的“虚拟实在”技术确确实实地正在彻底改变人们的实在观, 改变着“虚”与“实”的关系。电子技术提供的虚拟现实正在淡化着我们在传统生活中形成的那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感”。这并不表明人们开始进入“非现实”的时代, 而恰恰说明“现实”的含义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部分中学生认为只有在网络上才能找到自我和安慰, 网络造成学生与家人之间交往和勾通日渐减少。大多数学生上网只是为了聊天, 有一部分学生因沉迷于网络里不能自拔而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 将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混淆, 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 孤独自避不合群, 甚至有自杀的倾向。

2.4 网络信息的泛滥会对中学生的道德品质造成影响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 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 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 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从有关专家的调查中得知:在网络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 47%以上与色情有关, 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由于大多数黄色网站可以随意进入, 导致许多青少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误入黄网。其中, 部分自控能力较强的中学生, 会选择快速退出, 自觉抵制黄毒的侵害;而那些好奇心强、意志脆弱的中学生就不同了, 他们往往抵挡不住诱惑, 深深地陷入黄色泥潭不能自拔。

3 加强引导, 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条款, 但可操作性不强, 还缺乏必要的惩罚性条款, 执法力度弱。对法律的普及、宣传也不够。此外, 缺少针对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专业机构, 缺乏及时救助的措施, 一旦孩子出现成瘾问题, 家长干着急, 不知怎么办。

3.1 加强教育引导和完善网络管理

我们要了解当代中学生, 准确把握中学生特点和需求, 规划未来社会发展蓝图, 构建新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针对中学生思想尚未成熟、识别能力弱、容易受到误导等特点和要求, 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因此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 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宏扬民族精神, 建立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和外来腐朽文化的思想防线, 提高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政治敏锐力。

我们要深入探讨网络、中学生、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同时, 我们要积极做好防范措施, 严厉打击网上违法行为。要利用技术手段, 在校园网上安装防火墙和监控软件, 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建立网络安全管理的立体体系。学校要抓好“网上图书馆”的建设。要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 大力宣传与电脑网络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 增强中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

3.2 普及网络知识, 提高对网络的正确认识

网络给予了我们浩瀚的信息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困绕, 因此, 在中学生中间我们要大力宣扬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进步, 同时要积极面对网络上的一些负面信息, 不要谈“网”色变。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 在家中比较孤独, 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 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 网络恰好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在网络化的今天, 我们要鼓励和引导中学生参加积极、有意义的现实活动, 体验有形世界, 感受和意识自我、他人的真实存在, 形成发展共处、共事、共同生活的社会交往能力, 并能以真实的“人”的身份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自身的实践性。

3.3 借助网络力量, 培养中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的身体虽已逐渐发育成熟, 然而在智慧、认识、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诸方面, 仍延续儿童不成熟的水准。由于生理方面的快速发展, 使得他们的个人需要、人生理想、生活信念和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应付环境的行为方式与心理体验等, 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依靠点就会从网络上去寻寻觅觅, 因此, 我们要顺应潮流, 借助网络的力量, 大力宣扬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好人好事, 在中学生中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学习力量。

不久前有一篇报道上说:一位高度瘫痪的女孩, 凭着坚强的毅然力及对网络的一份执着, 终于在互联网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在繁杂的信息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我们中学生要想在网络中畅游, 就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才能在网络信息海洋中不会迷失方面。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宣传网络文化安全知识,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社会中, 一名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 对信息和网络积极认同, 深入了解且有良好的悟性, 能通过网络与学生、学生家长交流, 才能在浓郁的现代信息技术氛围中, 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实现引导中学生网络文化的目的。

充分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法律法规, 关注新闻媒体报道中涉及学生上网引发的一些事件如:上网后引发的犯罪, 上网时间过长猝死于网吧、网吧失火等信息及时地传递学生。通过这些事例,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选择能力和自律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 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感;也可以利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板报、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 提高学生对网络的科学认识, 加深学生对网络道德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5 加强网络道德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 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单位共同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表达了我们的心声。我们要学习网络道德规范, 懂得基本的对与错、是与非, 增强网络道德意识, 分清网上善恶美丑的界限, 激发对美好的网络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遵守公约, 争做网络文明的使者。在无限宽广的网络天地里倡导文明新风, 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监督和防范不安全的隐患, 维护正常的网络运行秩序, 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要通过各种媒体力量, 宣传网络的积极作用, 增强中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介绍和推荐适合中学生浏览的健康网站、开辟主体聊天室、现身说法等形式, 让中学生深刻了解沉溺网络和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注重增强中学生的自律意识, 教育中学生不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 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 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 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 教育中学生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 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彭绪山, 李兴远, 于海军.青少年健康上网必读[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 6.

[3]高金岭, 主编.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

自控能力 篇11

一、以身作则,明确要求

孔子曰:“不能正其身,如何正其人。”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青少年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喜欢模仿老师,善于模仿老师。在自制力的教育中,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与威望,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水平,促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现在,许多学校都普及了网络,教师的办公室都配备了计算机,教师良好的信息道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同时,学科整合教学之风日渐强劲,各科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却的网络德育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渗透对自制力的培养,在向学生展示网络知识的同时渗透网络教育,构建绿色网络课堂。用自己做到了的去要求学生,学生一般都能认真做到。这种影响一旦长期存在,由于不断地刺激强化,学生就会将这种来自外在的要求转化为一种自发的行为,甚至成为习惯,这就是一种自控能力的形成标志。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目的

可以说,自我控制能力差是大多数学生的通病。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往往更易被周围的一些小事所吸引,导致上课常常开小差,一有外界引诱,就连作业也不能完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大多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来完成的,一些学生被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像动画所吸引,一打开电脑就千方百计想找游戏玩,而把要求他们上机做的练习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对机房纪律作出了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又特别注意让他们明确每堂课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必须完成的操作任务。如果完成得快,在学习目标达到后允许学生作其他内容的尝试练习。由于学习任务明确,还能利用多余的时间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操作练习,再加上教师上课时对他们特别的关注和督促,以致那些学生上机操作时大多非常专心,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养成了一种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抓住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导师。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信息技术课上,声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与交互性、娱乐性、实用性的有机结合,大大地激发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在平时教学中,我总是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兴趣和欲望,每堂课我都特别注意结合教材,尽力准备一些新鲜有趣的材料。每堂信息技术课一开始,我常设计一些最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展示一些优秀作品,介绍一些软件的独特功能,激发学生探知新知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十分浓厚,这样他们的思维能跟着老师走,他们会沉浸在老师讲课的内容上,而不仅仅想到的是游戏。相信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一个极大提升。

四、积极引导,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学科,甚至有的学生会感到困惑、束手无策、无从人手。导致他们对待问题不愿意动脑思考、钻研,人云亦云,只想吃现成饭,拿别的同学现成答案代替自己的想法。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定和判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醒,自我调控。使之进行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自我检查、自我调整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过程或结束后,指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结果进行思考和检查,以此作为重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领悟进步和失败的原因,思考以后的努力方向。有了同标,学生就会朝着此方向努力,努力的过程就是自我控制能力提升的过程,其中不乏坚强的意志品质。

自控能力 篇12

关键词: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自我控制能力,问题行为,中介效应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大规模出现后, 留守儿童的问题就随之产生了。留守儿童相较于非留守儿童, 生活中最重大的变化就是亲子分离, 而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是一个人最早接触且终生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在诸多家庭因素中, 父母教养方式是个体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人的一生中持续地发挥作用。留守儿童平时难以接受到父母的教育, 临时看护人又具有多样性, 这就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讨留守儿童看护人教养方式与其自我控制能力之间的关系。

初中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和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在承载繁重的学业、多变的课程的同时, 还要努力适应生理和环境变化, 成为问题行为的高发人群。自我控制作为一种个人能力, 用以抑制和替代不被社会所接受和期望的个体冲动, 调节个人行为、思想和情绪。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朱智贤 (1989) 在由其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将自我控制定义为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掌控。[1]即以自身为对象, 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运用符号、语言、词等, 通过自我意识主动掌握自身的心理与行为。国内外学者多年来主要从事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支持及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研究, 关于留守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问题行为关系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 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来填补这片空白。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

采取整群随机取样法,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瑶族自治县大化乡大化中学和大化实验中学两所中学选取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 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 回收问卷873份, 其中有效问卷806份, 有效回收率为89.6%, 留守初中生595份、非留守初中生211份。

2. 研究工具

(1) “留守儿童看护人教养方式问卷”。本研究中对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的调查使用龚务于2011年编制的“留守儿童看护人教养方式问卷”。[2]问卷共31题, 其中测谎题4道。该问卷共包括以下六个因子:物质关怀、心理支持、严厉惩罚、拒绝、过度干涉、偏爱。每个因子包括5~6个题项。从“从不”到“总是”采用四点记分。

(2) “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本研究对留守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的调查使用的是由王红姣等自编的“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 [3]该问卷从行为控制、情绪控制和思维控制三个维度来考察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共36个题目, 其中正题10个, 反题26个。每个项目都有五个判断等级, 从“完全符合”到“不完全符合”分别用数字5~1表示。记分时正题选5得5分, 选1得1分;反题反之, 选5得1分, 选1得5分。

(3) “中学生行为自评问卷”。此调查问卷是由首都师范大学的崔丽霞老师编订的自评问卷, [4]共计60个项目, 釆用的是四级评分, 分数越高, 出现的问题行为越多。包括学习适应不良、违纪行为、攻击行为、神经质、退缩、考试焦虑等6个因素, 每个因素可解释的变异量累计达43.16%。

3. 统计工具

运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三、结果分析

1. 主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用SPSS 22.0对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各因子、自控能力和问题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自控能力和问题行为与看护人教养方式中的心理支持、严厉惩罚、拒绝和偏爱这四个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与物质关怀、过度干涉相关不显著。自控能力与问题行为之间相关显著。

2. 自我控制能力的中介效应检验

假定自我控制能力是看护人教养方式和问题行为的中介变量, 按中介变量检验程序对自我控制能力在看护人教养方式和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以问题行为为因变量, 看护人教养方式四个因子 (心理支持、严厉惩罚、拒绝和偏爱) 为自变量, 没有显著相关的因子不进入检验程序, 结果如表2所示:自控能力在心理支持、严厉惩罚与问题行为之间有着完全中介效应;在拒绝、偏爱与问题行为中有部分中介效应, 分别占总效应的53.47%和46.53%。

3. 讨论分析与建议

表1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自控能力与心理支持呈现正相关, 与严厉惩罚、拒绝、偏爱呈现负相关;问题行为与心理支持呈现负相关, 与严厉惩罚、拒绝、偏爱呈现正相关。说明留守初中生的自控能力与看护人的教养方式关系密切, 看护人对其给予的心理支持越多, 经常鼓励孩子, 肯定孩子, 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就越好。相反, 如果看护人对孩子犯的错误经常是给予严厉的惩罚, 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断地拒绝, 或者是无限制地纵容孩子, 溺爱孩子, 他们的自控能力就会越来越差。留守初中生自控能力与问题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说明自控能力对问题行为有着良好的预测作用。自控能力越强, 问题行为就越少;反之, 自控能力越弱, 问题行为就越多。

表2是本文参考温忠麟、叶宝娟 (2014)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一文中新的中介效应检验流程[5], 对自控能力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 自控能力在心理支持、严厉惩罚和问题行为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在拒绝、偏爱与问题行为中有部分中介效应。自我控制能力与留守初中生问题行为有直接关系, 在把自控能力纳入回归方程后看护人教养方式中的心理支持、严厉惩罚对问题行为的影响直接效应就不显著了, 说明自控能力在心理支持、严厉惩罚和问题行为之间有完全中介作用, 在把自控能力纳入回归方程后, 其看护人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偏爱对问题行为的影响直接效应依然显著, 说明自控能力在拒绝、偏爱与问题行为中有部分中介效应, 分别占总效应的53.47%和46.53%。

笔者分析, 如果看护人在面对孩子的好动、冒险性、攻击性、违纪、不服管教或者发生了他们所不能理解的行为时, 不是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而是粗暴地对孩子的错误进行严厉惩罚, 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予以拒绝, 这容易严重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使孩子感受到否定和被贬低, 从而降低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不高会使孩子对自己的期望过低, 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所以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就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 于是会出现失控的状况。这样对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控能力非常不利。如果看护人过于偏爱孩子, 对孩子提出的各种无理的要求都想方设法予以满足, 这就会让孩子形成混乱的价值观, 他们会认为自己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 对自己的行为、情绪、思维就会不加以控制, 导致自控能力低下, 随之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

综上所述, 如果看护人能够给予孩子较多的心理支持, 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也有利于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 有效对孩子的自控力进行培养与指导, 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减少各类问题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龚务.留守儿童看护人教养方式问卷编制及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1.

[3]温忠麟, 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 22 (5) :731-745.

[4]王红姣, 卢家楣.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J].心理科学, 2004, (6) .

上一篇:商务英语教学质量提高下一篇:我国劳动争议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