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竞争战略

2024-06-18

混合竞争战略(精选5篇)

混合竞争战略 篇1

摘要:在竞争性国企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当前改革的趋势。竞争性国企应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下, 政府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并侧重于对国企的监管;建立起市场化运作模式和退出机制;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选人用人制度, 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方能确保竞争性国企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竞争性国企,市场

我国国企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整个80年代, 当时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 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下, 通过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 搞活国民经济。第二阶段是90年代至21世纪初, 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理论, 政府把各种企业置于平等竞争环境中淘汰落后企业。国企改革方针和政策开始调整和完善, 形成多种经济成份相互并存、共同发展格局。第三阶段也就是当前阶段,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求。

一、竞争性国企应转变为完全的市场主体

2003年, 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 国有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公众的关注点转向发展成果共享, 以及国企挟先天优势挤占民营企业发展空间等问题上。国企的定位不明确, 引发了不少的质疑声音。因此, 多方呼吁对国企进行分类改革。对国有企业的分类管理, 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邵宁在“2011中国企业领袖 (第十届) 年会”上提出的分法, 分为公益性质国有企业和竞争性质国有企业[1]., 公益性国有企业“在中央层面包括石油石化、电网、通信服务等领域企业, 而在地方包括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企业”。竞争性国有企业, 比如, 宝钢、中粮、一汽、中国建材等。

当前, 对国企分类有不同意见, 也有分为公益性、竞争性和中间性的三分法。但无论如何分, 都会把竞争性国有企业单列为类别中的一类。表面竞争性国企的确能单独作为改革目标的对象之一, 成为亟需改革的其中一类。各种数据表明, 竞争性国企在行业并不会发挥对经济的控制作用, 这类企业应依托资本市场成为公众公司进行改革, 完全按资本市场要求和规则运作。它的最终体制模式将是一个规范的公众公司。要转变为完全的市场主体, 跟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一样, 公平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彻底变为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 国有资产实现彻底的资本化, 与社会资本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混合所有制是竞争性国企改革的“良方”

1. 减少政府干预, 实现政企分开

竞争性国企不同于其他公益性国企, 要求按市场规律运营, 政府过多干预, 从长远看, 对其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竞争性国企要在市场中竞争, 政企不分, 产权主体过于单一, 运行机制行政化, 企业没有独立自主权, 缺乏活力, 将导致效率低下。解决政企不分问题, 最好的途径就是推行混合所有制。实行混合所有制, 实现政企分开, 明晰产权所有。产权占有变成多元化, 非国有一方独大, 政府只作为投资方, 出让经营权和支配权, 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 产权多元化的多方控股公司。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 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实现政企分开。

2. 优化竞争性国企产权制度

竞争性国企产权结构单一, 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其内部管理也存在缺陷, 企业依旧是政府的附属企业, 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决策的市场主体, 难以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在制度上缺乏应有的监督与制约, 使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难以真正建立起来。因此, 实行混合所有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主要作为投资者对国有资本进行管理, 通过规范的董事会授予部分出资人权力, 改善加强国有企业管理, 让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 有助于加快竞争性国企市场化步伐

国有企业市场化要解决经营方式市场化和制度体制市场化[2]。经过30多年改革, 国有企业经营方式市场化大体上做到了, 而制度体制市场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有助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制度体制市场化进程。

4. 有助于提高竞争性国企效益

在竞争性国企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可实现国有经济与其他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进行交叉持股, 多元化产权所有, 有利于各类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共享改革发展红利。竞争性国企的资金优势和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管理效率等结合, 国企法律和社会责任意识与民营企业创新、品牌意识相结合, 有利于增强混合所有制下竞争性国企的市场竞争力。竞争性国企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后, 经过不断完善股权结构, 形成更为良好的经营决策机制, 还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投资和经营管理效率。

三、对竞争性国企发展的思考

1. 政府角度

⑴政府在竞争性国企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十年来, 全国90%以上国有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革, 实现了产权多元化。然而, 政府通过管理国有企业, 实现对国有资本监管的传统方式并没有彻底改变。实际上政府还是直接或间接主导国企, 导致竞争性国企在政府管理下与民营企业抢市场。由于二者在跨国公司中处于竞争下风, 致使整个市场依旧被国内跨国企业掌管。比如:汽车和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 运营得好的大部分是合资企业, 而国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非常有限。我们认为, 对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等企业应由政府主导, 政府应大力支持基础技术研究, 并扶持相关企业, 打造民族品牌。国有资本金不应当再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以免影响公平竞争, 造成经营决策的信息误导。

⑵政府应侧重国有资本的监管。竞争性国企处于市场竞争中, 政府应通过资本投资管理机构, 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进行运营, 而不是对企业具体运营进行干涉。同时, 加快竞争性国企公司制改造, 实现股权多元化, 对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国企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 由政府投资管理机构持有股份。对无法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 可在市场化剥离不良资产后引入外部投资者, 同样实现股权多元化, 通过资本收益实现对企业的监管。

2. 市场角度

⑴建立起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竞争性国企在市场中与跨国企业或其他民企进行竞争, 内部施行的又是国企的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下, 各类僵硬体制导致竞争性国企需要政府更多输血, 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推进混合所有制过程中, 多方资本注入, 将改变企业原来固有的模式, 走向市场化运作。比如:以市场开放平等的姿态, 积极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公司进行技术、管理等合作。允许外资、民资注入竞争性国企, 通过不断吸收这些企业的技术和优秀管理经验, 逐步走向市场化运作, 最终成为多元产权下的市场竞争主体。

⑵构建竞争性国企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经济产能过剩, 面临钢铁、水泥、煤化工、电解铝等行业市场产能过剩问题, 导致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依靠国家补贴勉强生存。这样的国企政府应建立竞争性国企退出机制。针对拥有一定核心市场竞争力的国企, 应支持股份制改革, 实现股权多元化, 走多元经济道路;针对失去竞争能力的企业, 应当通过破产、重组等市场化方式, 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依靠“吃政策偏饭”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 反而搅乱市场秩序, 建立退出机制将使国企在市场中的优胜劣汰成为可能。

3. 企业角度

⑴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科学的决策机制。竞争性国企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平等参与竞争, 需要建立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高效、科学的决策机制。当前, 国企的法人治理远没有达到市场化运作的要求[3]。一是董事会权责不到位较普遍。按目前较通行的制度设计, 在各级国资出资人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公司制企业中, 董事大多只起到二传手作用。二是国资监管机构越过董事会等治理结构, 直接指挥国企经营管理时有发生。董事会等治理结构并不能表达出资人意愿, 国资监管部门与企业管理层和运营机构之间存在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指令安排。三是国企的经营班子实际上仍由上级国资监管部门任命和考核, 董事会对经营班子的管理并无实际决定权, 董事会缺少作为决策机构的权威。因此,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下, 应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国资监管部门减少对竞争性国企的直接干预, 让国有资本和其他资本一样行使相应股东权力, 授予董事会相关权, 在竞争性国企中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决策机制。

⑵建立起市场化的选人用人制度。当前, 在竞争性国企内部领导干部的选聘、考核、退出依旧沿用类似政府官员的评判标准, 不能按照市场化的方向进行聘任和退出,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人力成本往往会成为竞争性国企的软肋。另外, 竞争性国企由于受到种种限制, 无法形成人才自由流动管理, 体制外的优秀人才缺乏进入竞争性国企的通道;国企领导在薪酬、分红等方面受制度限制, 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我们认为,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环境下, 应该在竞争性国企中建立起公开选聘经营者的有效机制, 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 将经理人选聘交给董事会, 实现经理人的市场化选聘, 消除体制内企业家交流的体制障碍。加快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通过股权激励、分红权、市场化薪酬等方式激励经理人, 建立起以经营绩效为依据的评价标准, 由上及下朝着市场化方向进行改革, 把竞争性国企的选人用人制度真正与市场接轨。

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 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 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 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竞争性国企要成为市场上的公众公司、竞争主体, 就必须改革现有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可以有效杜绝国家作为出资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 企业也可以获得法人产权, 对企业全部资产拥有支配的权利, 使国有企业的产权高度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 使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公平地竞争, 实现优胜劣汰。通过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竞争性国企内部管理的市场化、科学化,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不断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邵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与国有企业改革[J].现代国企研究, 2014 (1) :8-23.

[2]张安华.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国有企业发展[J].中国经济时报, 2014 (6) :1-2.

[3]邱力生, 王文军.竞争性国企的改革路径[J].企业管理, 2013 (6) :112.

混合竞争战略 篇2

当我们跨入全球一体化更趋密切的新世纪, 特别是当我们加入了 WTO后,我们必须有全球竞争的视野和战略。这首先就需要我们能够对新的经营理念和竞争模式的变化有所把握。那么,仅就企业市场竞争而言,许多成功的企业在竞争战略上已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战略中枢已经明显地表现为以“价值”为核心的竞争,即“价值竞争”。

增加顾客让渡价值--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的价值

企业的市场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围绕满足顾客需求而展开的。然而,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指出的“顾客是价值最大化者”.因此,所谓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最大、最多、最好的价值。企业既然是以服务于顾客为宗旨,而顾客对满足其需求的东西又是有所选择的,那么,企业所提供的东西要为顾客所接受,就必须为顾客创造出有“比较价值优势”的东西,即对顾客或消费者来说是有更多的实际用处、更好的使用功能、更大的利益满足的东西。

菲利普・科特勒把企业间如何为顾客提供更多价值的竞争叫做“顾客让渡价值”竞争。

“顾客让渡价值”是由三方面的因素构成:(1)整体顾客价值。这是顾客要求企业提供的完整价值,主要包括四个价值因素--产品、服务、人员和形象。(2)整体顾客成本。这是顾客在获得价值的过程中,将付出的主要成本,也主要由四种因素构成--货币、时间、体力和精力。(3)顾客让渡价值。企业在价值竞争中为顾客提供的更多更好的价值。顾客最终获得的让渡价值是整体顾客价值与整体顾客成本之间的差额,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顾客让渡价值= (产品+服务+人员+形象)-(货币 +时间+体力+精力)。

只要顾客的整体价值减去顾客的整体成本的差额部分越多,顾客所享有的企业为其提供的让渡价值利润或利益就越大。那么,如此经营的企业就为顾客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其竞争力就越强。比如,沃尔玛公司通过提供最完整的商品选择和最周全的商品信息,使顾客的.时间、精力和体力成本得到极大的节约同时,通过商誉、人员服务等的价值提升,使顾客获得了更多的整体价值。这样,一方面降低了整体成本,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整体价值,顾客由此享有了更多的让渡价值。沃尔玛也凭价值竞争优势,一举夺得全球500强的头筹。

由此可以说,企业围绕顾客需求的价值竞争,就是指企业力求提高整体顾客价值中的各种价值因素,尽可能降低整体顾客成本中的各种成本因素,以使顾客获得的价值最多最好。

改变价值曲线逻辑--实现顾客所需的非凡价值

一般的企业都是按固有的战略逻辑从事产品生产或业务经营,W・詹金(W.Chan Kim)和雷尼・莫博涅 (Rence Mauborgne)把一定的产品或行业的经营逻辑视作为由一些基本价值要素构成的价值曲线。他们的研究表明,具有竞争优势和高速发展的企业都是创造了新的非同寻常的价值曲线。

创新价值曲线的竞争战略方法主要是沿解决以下问题的思路进行:

・ 在现有经营行业里被赋予的价值要素中,哪种要素是应该取消的?

・ 哪些要素应该削减到行业标准之下?

・ 哪些要素应该提升到行业标准之上?

・ 哪些要素是从未提供过而应该由企业创造的?

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改变原有的经营逻辑,使企业创造出新的价值曲线,从而使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于遇到有力的挑战。可以说,创造新的价值曲线是实施价值竞争赢得巨大优势的重要战略方法。

我们以法国阿高旅馆改变传统星级饭店价值曲线为例来说明这一战略方法的运用。阿高旅馆的管理者对顾客选择和使用廉价旅馆的研究发现,普通一星级和二星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价值曲线中相对应的价值要素的差别上。但是,顾客对廉价旅馆的真正需求是: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一夜良好的睡眠。而满足其这一根本需

混合竞争战略 篇3

关键词:视频网站,竞争现状,竞争战略

我国的网络视频行业自2004年开始, 经过10年的竞争和整合, 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06年可以被看作是网络视频“元年”, 国外的youtube, hulu等视频网站风靡一时, 国内的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也紧随其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为国内视频网站的两个巨头。受到成功者的鼓舞, 更多各具特色的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历了10的优胜劣汰, 我国的视频网站从顶峰时的300多家, 到目前仅剩余十几家比较有名气的视频网站, 可见竞争之激烈。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推进, 网络传输技术的更新换代, 移动终端的普及给网络视频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此环境下, 精准合理的战略布局将成为网络视频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竞争现状

2012年, 行业巨头优酷和土豆强强联手, 成为行业老大。2013年, 百度收购PPS, 并与爱奇艺合并, 成为第二大行业巨头。腾讯视频、搜狐视频平台优势明显, 资本雄厚, 用户群体庞大, 发展势头迅猛。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中影集团等传统内容生产者近年来探索互联网转型, 也纷纷涉足网络视频。群雄逐鹿使网络视频行业的竞争态势异常激烈残酷。近年来, 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竞争由横向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 除业内并购外, 还与上游内容制作、下游硬件厂商等多行业都有结合, 竞争更加复杂。

(一) 行业内同质竞争严重

目前, 中国网络视频公司主要可以分为版权购买, UGC模式和网络视频点播模式。虽然, 基于这三种运营模式衍生而来的内容来源和服务形式各不相同, 但整体而言, 版权分销导致行业的内容同质化严重。这使得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内用户选择机会较多, 转换成本较低, 视频网站的用户黏性较低。各视频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明显, 主要依靠资本的角逐和品牌口碑的打造来吸引用户, 竞争可谓残酷。目前国内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主要还是依靠广告收入, 盈利模式雷同。虽然有些站点已经开始了推出付费业务的尝试, 但还极不成熟, 视频网站在要求巨大投入, 其回报却很少, 行业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 大多数网站都处于亏损状态。

(二) 传统媒体转型威胁

数据显示, 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呈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 2013年底用户规模达4.28亿, 与上年底 (3.72亿) 相比增长15.2%, 净增5637万人。[1]庞大的发展规模和良好的前景吸引着众多的潜在进入者。然而, 网络视频行业需要的投入成本大, 回报少, 进入壁垒较高。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正日益加强, 政府监管力度加强, 政策性壁垒为潜在进入者设置了新的进入障碍。经过多年的优胜劣汰, 行业内部竞争日趋白热化, 现有企业对潜在进入者的抵触也较强。因此, 新的进入者很难异军突起, 强势进入。

可以看出, 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外部潜在进入者威胁并不严重。最大的潜在进入者威胁来自商业门户网站扩张和传统媒体转型。成熟的商业门户网站拥有品牌、资本、推广平台、用户资源等优势, 其视频频道向视频网站纵深发展势不可挡。近年来百度、腾讯这两大互联网巨头依托平台优势强势介入网络视频产业后对整个行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2013年爱奇艺PPS、腾讯视频分别以63.8%和43.9%的用户规模仅次于优酷土豆分居第二、第三。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席卷, 新媒体强势入侵, 传统媒体开始探索转型道路。电视台也从传统的内容生产者向网络视频服务商转型。国内几大广电集团纷纷开办了自己的视频网站, 如央视的CNTV、湖南卫视金鹰网、芒果TV等。“广电系”的视频企业无论从许可证获取, 还是政策、资金、内容来源、品牌优势等方面都比民营为主的网络视频网站享有更多的优势。

(三) 用户争夺如火如荼

传统的视频网站盈利模式都是向用户免费提供内容以吸引用户, 扩大覆盖人群, 提高收视时长, 盈利则主要靠广告收入。2009年以来, 全球主要网络视频服务商开始尝试提供付费的内容服务。国内最大的免费视频网站之一优酷网也率先开始尝试付费服务模式。然而, 调查显示, 在我国, 目前付费视频服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截至2013年12月底, 只有11.7%的视频用户有过付费收看视频的经历, 比去年增加了3.6个百分点。用户付费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寻找稀缺资源, 被动付费的比例达到了40.7%, 可见付费习惯尚未养成。[1]现阶段视频网站的盈利仍然以广告收入为主, 而影响广告主投放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网站的用户规模。此外, 网络视频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随着用户量的增长, 单位用户经营成本会呈下降趋势, 因此对于网络视频服务商而言, 通过采取各种营销及服务手段、外部收购重组等方式积极提升访问及注册用户量, 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是他们实现盈利的重要手段。可见, 网络视频行业来自买方的议价压力主要是来自广告主, 而决定因素则是来自用户。因此, 用户成了视频网站争夺的焦点。

(四) 高额版权费用加剧业内竞争

视频内容是视频网站运营的核心资源。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 人们的版权意识逐渐增强, 我国日益重视版权的保护, 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健全与完善。在国家加强打击盗版力度的背景下, 国内视频网站纷纷加入版权资源的争夺战中。中国网络视频供应商主要是电视台和影视公司, 由于国内网络视频业内竞争激烈, 格局分散, 难以形成垄断性议价优势。网络视频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明显强于网络视频企业议价能力。热门影视作品价格一路飙升, 直接加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近年来为了降低内容成本, 视频行业内形成了各种联盟阵营, 以分摊版权费用。但这种做法却会导致联盟企业同质化严重, 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也失去了竞争优势, 实力雄厚的视频网站仍然会高额购买独家版权。另一条途径便是自制剧的制作, 近年来各网站开始正式自制剧的制作, 但网络自制剧还处在起步阶段, 制作水平目前同电视台和影视公司的制作水平差距还很大, 不足以成为视频网站的主要内容来源, 正版电视节目和影视作品仍然对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的生存举足轻重, 版权价格持续走高, 加剧了视频行业内的竞争压力。

二、中国视频网站未来竞争战略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当前的主要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用户的争夺以及和版权方的议价压力。为了在群雄逐鹿的竞争环境下求生存并实现良性发展, 精确定位, 制定适合自己的竞争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 差异化经营战略

当前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竞争态势中, 同质化现象尤其明显, 这使得行业内的竞争是直接正面的竞争。直接的正面竞争不仅使视频企业竞争残酷激烈, 同时就整个行业而言, 也是局限在一个较固定的空间内竞争, 行业整体发展缓慢, 难以拓展。为了打破这种竞争桎梏, 差异化经营战略是视频企业不可忽视的途径。差异化经营将降低竞争的强度, 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网络视频行业产品差异化战略, 可以分为定位、内容以及服务三个方面。根据自身优势和目标受众群等来对自身进行差异化的定位。集中核心资源打造自身品牌。例如, 优酷土豆定位于综合视频门户, 乐视网定位于“国内第一影视剧”, 搜狐视频则定位于“视频新闻门户”, 音悦台定位于“看好音乐”。内容方面则可以通过推出优质自制内容, 加强内容策划, 独家选题策划和创新内容生产等途径来实现内容差异化。视频网站可细分市场, 并根据细分市场的需求和特点, 设计不同的内容产品, 用细分化、小众化, 个性化, 甚至定制化的视频来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长尾理论指出, 互联网经济中, 众多小市场能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因此, 对于细分市场的投入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从服务模式上来看, 则可分为侧重视频直播、视频点播、及时互动分享等不同模式。随着3G、4G时代的来临, 公共Wi Fi的普及, 用户的观看习惯有了巨大的改变, 视频网站应该深入分析受众的使用习惯, 提供更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视频服务模式, 从而增强用户黏性。

(二) 多元化营销战略

中国视频网站当前为网民提供的多是免费视频或下载业务, 盈利来源主要是广告, 盈利模式较单一。视频网站的投入相对固定, 为了取得更丰厚的利润, 就应该拓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广告收入是视频网站的主要收入, 多元化营销战略, 首先应当建立在稳定传统的网络视频广告业务之上, 同时采用新技术, 新理念, 丰富网络视频广告形式, 创新播放形式。大数据的使用可以使视频广告更具有针对性, 也尽可能地降低用户的心里反感。其次, 网络视频企业可积极尝试跨界营销, 通过拓宽营销渠道来打造多方共赢格局。视频网站可以尝试利用自身可视性和互动性优势, 积极参与其他非业内企业的营销活动。例如, 在播放电视剧时同时和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推广电视剧中的周边商品, 明星同款商品。或者利用自身平台优势, 尝试打造互动化、社会化的网络视频, 如腾讯视频借助其社交平台推出的短视频业务。此外,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 以及对网络视频内容质量和高清网络视频的需求日益增长, 视频网站也可以探索新的付费服务模式等新营销手段。

(三) 多平台资源整合战略

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 网络视频企业与传统电视媒体、互联网平台等多平台的资源整合也在日渐兴起。并逐渐呈现出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上的深度融合化趋势。在传统媒体转型和媒介融合的趋势下, 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之间应该打破传统的对立竞争, 互为替代品的竞争格局, 形成一种互补充、相互融合、互利共赢的关系。传统电视媒体获得视频网站的平台优势和海量用户资源, 视频网站则赢得优质正版内容资源, 甚至可以探索电视媒体和视频网站共同制作、发行、推广电视剧和视频节目的模式。既能降低双方的制作成本, 分摊风险, 又能利用两个平台的资源优势共同营销推广, 使盈利最大化。网络视频企业还可以和社交平台合作, 创新UGC、PGC内容生产模式, 既能获得大量差异性的原创视屏内容, 也能通过社交互动, 增强用户黏性。近年来, 国外开始尝试视频网站和院线合作, 开展网络院线发展业务, 据美国福克斯公司透露, 在2013年上半年, 其通过网络院线平台发行的电影销量增加了50%, 证明网络院线发行模式切实可行。国内的几大视频网站巨头, 也开始和制片方合作, 对院线电影进行付费播放。随着市场的成熟, 网络院线也许会成为视频网站和电影院线共同的新的利益增长点。

多平台资源整合战略, 从简单的内容整合、业务融合, 逐渐向平台融合、技术融合、经营融合、组织融合等深层次发展。随着互联网电视以及三网融合技术的推进, 3G、4G网络的全面覆盖, 移动终端的普及。通过互联网电视机和手机登陆互联网看视频网站的视频成为趋势。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 78.5%的人通过PC (台式机/笔记本) 收看视频节目, 但使用率呈下降趋势, 与去年相比, 使用率下降了17.5个百分点。移动端持续发力, 62.2%的人通过移动设备收看视频, 比去年提升了12.8个百分点。[1]视频网站通信运营商联合, 共同分享电视、电台和互联网的广告市场, 将成为未来的行业趋势。随着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推动, 最终会形成PC、手机、电视机三个终端功能相互融合, 电脑、手机、PAD、电视机四屏联动的局面。

三、小结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 中国视频网站发展规模巨大, 前景良好。但中国视频网站行业竞争中内容同质化、盈利模式单一化问题较严重, 这使得行业处于直接正面残酷竞争的状态。视频网站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同类企业的争夺中获取更优质的用户资源、内容资源以及如何拓展该行业现有的盈利模式和提高其盈利水平。视频网站要在竞争中获取有利条件, 关键还是要积极探索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整合资源, 制定合适的竞争战略。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4.

[2]迈克尔·波特 (美) .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

[3]程美华.我国视频网站发展态势与前瞻[J].重庆社会科学, 2014 (7) .

[4]卢剑锋.我国视频网站的未来发展趋势[J].今传媒, 2014 (4) .

竞争战略分析 篇4

现在在美国和亚洲等通讯市场,许多手机都正在配备GPS定位器,因为它们可以为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带来方便。除了手机产业需求不断增长之外,GPS也将被使用在汽车甚至消费电子产品中。整个市场的潜在需求非常巨大,在中国将存在更大的潜在市场。

如今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也是导致竞争不断升级的原因。以中国手机市场为例,目前市场上总共有600多款产品,其中大部分型号的产品配置雷同、应用功能类似。只有出现新的杀手级应用,才能为整个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在短信、彩铃等业务趋于饱和的状态下,手机定位被视为无线增值新业务的重要突破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不确定。这种移动性和不确定性给手机定位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手机定位被业界认为是移动增值业务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增长点。近几年来,手机定位在日本、韩国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对手机定位业务也十分重视,相继推出了手机定位业务。

这套手机定位软件主要由GIS浏览器、引擎和电子地图三部分组成。现阶段,我国可选择的试用服务包括“我在哪里”、“城市搜索”、“行车探路”、“你在哪里”、“城市热点”、“特约商户”等。事实上,中国移动很早就对手机定位业务进行了探索。早在2001年5月,北京移动就基于移动梦网推出位置服务,随后各省陆续推出。

中国联通也早在2003年7月就推出了手机定位业务,用户在使用这项服务时,只要在手机上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就可以查到开车路线;如果用语音导航,还能得到实时提示,该项业务还能够实现5米到50米的连续、精确定位,并已经实现了全国漫游。为了能实现这一系列的功能,联通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从2003年开始,历时一年多针对定位模式的网络优化,对全国4万余个基站进行了测试、改造、优化和升级。目前,中国联通的网络已经能够全部满足手机导航的需求。

“国外手机定位已经发展成熟,尤其是韩、日在手机定位上有很多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缩小差距、弥补不足,使我国手机定位快速发展。产业合作将是手机定位发展及市场共赢发展的最快途径。”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研究专家王成虞表示。在目前国内的移动位置服务大环境下,手机定位的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要想在短期内获得突破并不容易。

首先,我们应该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提高定位精度。其次,联合SP建立移动位置门户,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为推动位置服务业务的发展,韩国和日本的运营商建立了门户网站,吸引众多SP,推出丰富的位置服务内容。如NTTDoCoMo推出的基于i-Mode品牌的定位服务“iArea”,提供的内容包括WNI气象信息、iMapFan电子地图、美食家、ATIS交通信息、Zenrin携带式地图以及住宿信息6项服务;KDDI推出的定位业务已达100多种,如电子地图、餐馆指南、火车时刻表、城市指南、天气和紧急信息等。最后,应注重与终端的配合。日本KDDI很好地团结了终端制造商,甚至芯片制造商,为位置服务提供了丰富的终端选择。截至去年6月,在KDDI发售的所有手机中,就有高达70%的手机支持GPSOne移动定位技术,而且价格普遍在200美元以内。

总之,手机定位产业链由移动运营商、系统设备提供商、终端厂商、GIS开发商、应用提供商、中间件提供商等多个环节组成。而且,手机定位综合运用了移动通信、卫星导航、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等多方面的技术和应用,是多个产业、多项技术融合的产物。在移动定位产业合作中,运营商应当解决好各环节的利益分配问题,确保产业各方在合作中获得共赢。

策略:

无论全球还是中国,诺基亚仍是2007年手机市场最大的赢家。2007年,诺基亚在全球销售了4.37亿部手机,销售额为510亿欧元,利润率15.6%,市场份额从去年的约34%上升到40%。与竞争对手相比,2007年三星电子销售1.61亿部手机,销售额约221亿美元;摩托罗拉手机全年销量为1.59亿部,销售额为190亿美元,亏损3.88亿美元;索尼爱立信销售1亿部;LG电子销售0.8亿部。2007年,诺基亚在中国地区(含香港和台湾)手机销量达7070万部,年增长率为38.6%。2007年,诺基亚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和出口总额超过120亿欧元,其中,销售额达64亿欧元(包括2007年4月1日成立的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的收入和此前诺基亚网络业务集团的收入);出口额达62亿欧元,较2006年增长30%。诺基亚已连续4年居中国市场份额第一,中国成为诺基亚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销售额占诺基亚全球的13%,员工数占诺基亚全球的12%。

诺基亚的成功没有秘诀,只是能够“做好自己”。手机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众多手机厂商处于困境,老牌劲旅摩托罗拉业务亏损,而诺基亚却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常胜将军表面看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创新,像当年摩托的V3或者今天苹果的iphon只是始终如一地奉行“科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坚持满足客户对于手机基本价值的诉求,扎扎实实做好产业链整合,做好研究、做好设计、做好产品、做好质量、做好供应链,做好渠道、做好品牌,这是诺基亚基业成功的根本,也是我们国内众多品牌手机要从诺基亚学习的精髓。中国手机企业困境在于其业务盈利能力降低,赢利空间大幅缩水。主要原因是产业链建设先天不足,忽视了手机的研发、设计、质量等核心环节的建设,上游利润被芯片、手机设计、模具等企业控制,下游的利润被渠道商剥夺。做低端,亏损;做高端,卖不出去;做大众化的,竞争又太激烈。当诺基亚高、中低手机档手机全线覆盖,当黑手机以更新快、价格低的产品充斥市场时,中国的品牌手机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加强产业链建设,提高盈利能力,不是一朝一息的事情,诺基亚在中国市场已经耕耘二十几年,而我们的企业呢?大多不超过十年,还因为各种短期利益的诱惑或者盲目的多元化,错过了做强产业的黄金期。

诺基亚在手机产业链上控制整机和关键核心环节。诺基亚自己做研发、芯片研究、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与品牌;诺基亚不自己做操作系统软件,但控股;诺基亚与手机芯片厂商和其他零部件厂商是供应链合作关系,但控制基带芯片的核心环节;诺基亚外包制造环节给富士康、伟力创、比亚迪等企业。

诺基亚核心价值观始终如一。诺基亚的核心价值观,妇孺皆知,“科技以人为本”,二十几年没有变过。

诺基亚业务单元紧紧围绕专业化战略。诺基亚原有业务单元包括移动电话、多媒体、企业解决方案和网络设备。诺基亚的网络设备业务部门和西门子的通信部门合二为一组成新公司,总部设在芬兰。2008年,诺基亚将加快向互联网公

司转型的步伐。从一家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传统通信手机公司,向以增值和服务为主的全新互联网公司转型。为配合此次转型,诺基亚首先在公司组织架构上做了全面调整,将原有五大事业部——移动电话事业部、多媒体事业部、网络事业部、企业解决方案事业部、客户及市场运营部,调整为终端部、服务与软件部、市场运营部3个部门,其中主要体现互联网增值部分的服务与软件部门史无前例地被提升为一个独立部门,并和终端部门成为并行重要的位置。

诺基亚的设计追求精益求精。诺基亚总部拥有设计部门,负责从概念化到产品开发各方面的设计工作,设计部有来自很多领域的人才,包括工业设计、用户界面与交互作用设计、人机工程学、通讯设备设计、包装设计、颜色与用料设计、传感技术、消费者透视以及设计管理等。诺基亚全球有6个设计中心,负责进行5-10年产品的设计。诺基亚设计追求的是对品牌核心、恒久价值的诉求,不跟风,不落俗。诺基亚是始终把设计控制在自己手里,而我们国内很多企业既无研发也无设计。

诺基亚的产品系列满足不同客户品味追求。诺基亚有四个产品类别,一是关于时尚类的Live(“至尚”)产品;第二是Connect(“乐享”)产品,即关于快乐分享,强调产品的易用性,给你一揽子简单实用而又刚好够用的功能;第三个是Achieve(“智成”)产品,通过这个智能手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让你的工作和生活更有效率。第四,多媒体事业部专注于一个叫Explore(“前锐”)的产品系列。

诺基亚的星网工业园模式打造手机产业生态体系。星网工业园已形成了目前全球最完整、最具规模的手机产业生态体系,诺基亚与星网工业园内合作伙伴一起在北京打造了集研发、销售、市场、服务、生产、物流和地区总部于一体,世界一流的通信产业基地。就近完成研发、设计、开模、采购零部件、产品组装。诺基亚芯片供应抓高端放中间。从手机通信芯片来说,需要基带芯片、射频发送芯片、射频接收芯片与电源管理芯片等,芯片的集成是趋势。诺基亚芬兰总部调整芯片发展战略,以前的模式是在手机通信芯片上多由诺基亚自行开发设计再交由德州仪器(TI)定制的模式,现在采取的是“在其芯片战略中引入授权许可和芯片来源多样化模式”,其主要精力放在通信芯片中最核心的基带IP部分研发与授权,并与4家芯片供应商合作,德州仪器(TI)仍是涵盖所有协议技术的供应商,博通(Broadcom)成为诺基亚EDGE技术的供应商,英飞凌被指定为GSM技术的供应商,意法半导体是诺基亚3G技术的供应商。

诺基亚控制手机操作系统开发。诺基亚的智能手机采用Symbian系统,Symbian是专门研发手机操作系统的一家独立的盈利性合资公司,诺基亚既是Symbian公司最大的股东,同时也是Symbian公司的用户。目前,Symbian操作系统在手机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达7%。

诺基亚采取多元化渠道策略。诺基亚有全国分销商、省级直控分销商、全国和省级的直供商、运营商平台等多种渠道。对全国分销售策略是精简总代理的数量、改进对总代理商的管理,包括蜂星、中邮普泰、长远通信、神州数码、首信、爱施德等全国总代理;省级代理体系,有效地扩大在二、三级城市的分销渠道和铺货面,增强了渠道渗透能力;直供模式利用直营店的销售网点、规模、售后服务、大量客流等,来迅速增加诺基亚手机销售量,直供的零售商包括手机专卖连锁店如迪信通,家电连锁商场如苏宁、国美等; “省级直控分销”混合渠道模式,目标指向是当时仍未完全渗透的三线以下的城镇市场,“省级直控分销”渠道中,诺基亚全权负责和零售终端接触,省级分销商只提供物流和资金流平台;运

营平台也是诺基亚重要渠道。

诺基亚向互联网公司战略转型。2008年,诺基亚将加快向互联网公司转型的步伐。在此进程中,塑造全新的互联网公司文化和互联网公司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有助于整合全体员工的力量、加速公司愿景的实现。诺基亚收购了数字媒体发行商Loudeye、媒体共享站点gate5、数字地图供应商Navteq等,推出了一个名为Ovi互联网服务品牌,作为开启互联网的大门,它包括音乐商店、地图和N-Gage游戏,同时也是开启网络社区的大门,用户可由此从诺基亚手机或个人电脑直接接入互联网内容、社区和联系人。

混合竞争战略 篇5

验资是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 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对公司或企业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或变更情况进行审验, 并出具验资报告。会计师事务所是从事验资业务的法定机构, 验资是注册会计师的一项法定义务, 与英美法系国家不同, 我国实行资本信誉制度, 对公司设立之时严格规定了最低注册资本额。国外多采用授权资本制度, 在公司章程中确定公司设立的注册资本总额, 但发起人只需要认购部分股份, 公司即可设立, 未认购部分可授权董事会根据需要随时发行。

在信誉资本制度下, 为保证企业资金在设立时如实到位, 法律特别赋予具备专业审验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设立验资的权利, 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验资报告, 以证明申报设立的企业是否具备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故验资是公司进行工商注册前必不可少的程序, 验资报告是公司成立前的重要证明文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但不少企业在设立之初并非都能达到最低注册资本限额: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10万元, 股份有限公司500万元。即使能筹集到最低限额标准资金, 而由于本身行业的特点, 需要的资金量远远大于最低限额。鉴于部分中小企业设立时出资者资金短缺, 社会上一些资金富有者便打主意为出资者垫资设立公司从中牟取超额利益, 这一行为给注册会计师的验资业务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垫资人为企业代垫资金, 手持企业注册者的身份证明及相关资料, 替注册者找验资中介机构, 待拿到验资报告后, 报工商部门注册登记, 直至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企业设立成功后, 代理公司随即将代垫资金抽回, 并从中获取高额的垫资手续费。垫资公司的“一条龙”服务, 不仅严重扰乱了经济社会的秩序, 而且给利益相关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风险。这里面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而博弈论是分析利益相关者相互决策的有力工具, 本文将以此为工具, 剖析垫资审验的利益关系与会计实质, 以期有效管控垫资验资服务。

二、文献概述

关于验资已有的文献多集中在研究注册会计师的验资风险与防范, 以及商业银行在虚假验资方面的责任问题, 譬如:高允斌 (1999) 对验资业务提出三问, 其中第二问“拒绝验资就可以降低执业风险吗?”, 指出拒做验资业务只能消极地防范风险。潘静 (2007) 提出形成验资风险的原因主要是法规的不完善、行政部门各自为政、“深口袋”理论的滥用、社会对注册会计师的过高期望。李晓慧、孙林 (2001) 从货币出资、非货币出资以及净资产出资三方面的事项分析注册会计师的风险, 并针对以上三类出资的验资风险分别提出了应对措施。李文江 (2011) 分析了商业银行在虚假验资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提出了商业银行提供虚假验资凭证的法律对策, 并就此法律问题, 论述了商业银行利用验资规定进行信贷资产保全, 同时提出了商业银行验资责任的法律建议。

相比较而言, 集中研究出资者以货币出资、代理验资公司代垫货币的代垫验资行为的文献很少, 而且很少有文献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 运用博弈论理论分析垫资验资业务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倾向。即便有这方面的研究文献, 也仅局限于注册会计师审验中的博弈分析。

三、垫资验资实质及利益关系分析

垫资验资表现为对以货币出资的方式进行审验, 这种验资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首先垫资人搜集股东的有效证件, 主要是身份证和个人开户银行卡及密码, 并与会计师事务所提前沟通好;然后垫资人将自己的甚至是向银行借贷而来的资金打入验资企业股东的银行卡, 并以股东的身份设立企业临时账户, 随即将股东个人账户的资金转账至临时账户, 此时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立即到临时账户开户银行进行函证, 此时验资报告已盖章完毕。而临时账户的资金多则停留三天, 少则当天转出。垫资人拿着验资报告交予工商管理部门, 取得工商许可证, 同时, 垫资人获得与注册资本相应比例的报酬, 并向银行归还借贷资金。以上是代理公司“一条龙”服务的典型流程, 这种行为在实务中十分常见, 甚至广做宣传, 报纸、网上广告等公共传媒均有体现。

在这样的垫资验资过程中, 为企业开设临时账户的银行或者是与垫资人无关的银行, 或者是为垫资人贷款的银行;而为企业出具验资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获取的报酬由于竞争激烈显得极其微小, 但资本占优势的会计师事务所亦有验资与垫资同时进行获取多重收益的动机。仔细分析其中的利益关系, 可以看到在股东找到垫资人之前, 垫资人或许已与银行达成默契的借贷关系, 双方之间有相应的比例报酬;在股东找到垫资人时, 垫资人与股东之间有更直接的利益关系;无论垫资人与会计师事务所无关还是有关, 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都是规定的验资服务费;当垫资人拿到工商执照时, 企业股东支付代办费于垫资人, 垫资人拿回代垫资金。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令[2003]第5号) 第三十七条规定, 注册验资的临时存款账户在验资期间只收不付。在办理工商执照、税务登记及组织机构代码之后开立基本户。通过调查, 笔者发现有些银行基本账户的形成有将临时账户直接转为基本户, 此为同一开户银行;也有银行另开设基本账户, 而验资期间临时账户的资金或许当天存入当天转出, 存入以“验资款”的名义, 转出时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由临时户转至垫资人账户, 二是转至企业基本账户, 再由基本账户以“还款”名义转至垫资人账户。经调查, 地方一些小银行临时账户的资金并不一定先转至基本账户, 而是应股东要求直接从临时账户转至垫资人账户, 当临时账户转至基本账户时, 基本账户显示金额为“零”, 此种行为已明显违反中国人民银行令[2005]第5号文件的规定。

垫资资金往来, 反映到账户上主要有两种:

一是以其他应收款长期挂账, 达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 具体账务处理过程是:股东设立出资至验资临时户时, 借:银行存款——验资户;贷:实收资本——自然人股东。注资完毕取得工商及税务等执照后, 办理基本账户, 借:银行存款——基本户;贷:银行存款——验资户。基本账户资金转至垫资人时, 借:其他应收款——自然人股东;贷:银行存款——基本账户。这种方式下, 股东从公司账上获取出资后即归还垫资, 资产负债表将会有“其他应收款”长期挂账, 以至账面平衡。事实上, 公司与股东并未发生实际经济业务, 并不存在合规合法的交易支持此笔账务, 故此种行为难免造成股东虚假出资的嫌疑。因为实践中, 若股东并没有支付获取资金的公平对价, 则有可能被认定股东虚假出资。

二是以长期投资的方式转移注册资本, 即:股东设立出资至验资临时账户时, 借:银行存款——验资户;贷:实收资本——自然人股东。注资完毕取得工商及税务等执照后, 办理基本账户, 借:银行存款——基本户;贷:银行存款——验资户。股东以对外长期投资, 借:长期投资;贷:银行存款——基本户。这种方式下, 认定“长期投资”的真实存在性尤为必要。根据《公司法》有关规定, 对于“长期投资”必须明确被投资单位享有此笔投资的出资证明及股权证明, 以及公司作为股东是否真正享有投资收益, 否则, 就是公司以“长期投资”的方式转移资金至自然人股东或控制的公司中。

以上是垫资验资最简单的两种方式, 演变之后无论是设立验资, 还是变更验资, 均有变通。细细分析, 这样的垫资行为实际造就的是大量的空壳公司。但是这样的虚假出资注册或者说抽逃资本目前在法律上并未有明确的解释。《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 仅有关于虚假出资及抽逃出资行为的惩责表述, 而没有对行为的概念及其模式给出完整的、具体的陈述和说明。实践中, 认定股东抽逃出资的多是以判断当股东出资资产的所有权在股东与公司之间发生“移转”时, 股东是否向公司支付了公正合理的对价, 包括股东是否向公司支付了等值的资产或权益。对是否支付了公正合理的对价的判断主要是依据公司的相关财务资料, 比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记账凭证、长期投资账册及银行对账单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出资中的利益关系, 即在假设存在企业管理层、银行及会计师事务所集体合谋的前提下, 银行工作人员为获取协助放贷及虚假出资存在利益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在充当垫资人合谋时获取了垫资佣金, 企业为获取较高的资本信誉证明, 以些许代价获取虚假出资验资报告, 而当企业破产之时, 最后的受害者仍然是不知情的债权人或投资者, 股东只是以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 公司作为企业法人为自然股东挡住了最大的责任。在假设银行及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客观的前提下, 企业为获取较高的资本信誉证明, 就有向垫资人或放贷人借款虚假注资的动机, 此时最大的受益者是垫资人, 垫资人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 便把触角伸向银行或者民间借贷获取利益支持。而这些利益链条也更加形象地解释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四、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垫资审验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目前, 国内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一定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的个体和群体。而其活动能够影响或者改变企业的目标, 或者受到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

博弈论作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在“个人理性”的假设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研究垫资现象中企业管理当局、会计师事务所及工商部门三方的博弈决策将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之所以集中研究这三个主体, 一方面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既可能充当垫资人合谋, 也可能只是作为独立客观的机构出具独立客观公正的验资报告, 而其中是否选择合谋的前提就是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这取决于监管机构即工商管理部门的监管核查, 企业无论设立验资还是变更验资, 可以选择真实出资也可选择虚假出资, 或出资后抽逃资本, 其行为的前提是考虑行为的风险与收益, 这又取决于监管是否严格。而银行作为间接的合谋者, 一方面扮演着监管机构的角色, 另一方面又面临利益的诱惑, 有充当合谋垫资人的动机。

1. 模型构建。

参与者:博弈第一方为企业管理当局, 第二方是依照法律规定对第一方实施监管的工商管理部门, 第三方是受企业管理当局委托出具验资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

动机及特征分析:第一方企业为获得资本信誉及资质, 有通过其他途径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资金证明的动机, 垫资人是社会上专职从事此类信誉证明的代理机构, 会计师事务所是其中之一, 二者有合谋的可能。但是基于外部及上级监管部门的监管, 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在充当垫资人合谋时, 会进行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而这个风险程度与监管的力度有密切关系。即使不参与垫资合谋, 在争取验资服务时, 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 利益的驱动会促使第三方舍弃独立客观, 选择协助验资。第二方在选择是否严格监管时,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成本的高低, 第二方只能以一定比例对第一方和第三方进行检查。这样一个监管上的博弈符合混合战略博弈的特征。

2. 模型假设。

企业管理当局与会计师事务所不进行合谋垫资及审验, 工商管理部门也不进行核查, 则第一方及第三方的支付为零, 第二方由于规范市场规则, 产生的外部性收益为B, 三方的支付为:0、A、0。企业管理当局与会计师事务所不合谋, 合谋的概率为PV, 但第二方以Pa的概率进行核查, 其检查成本是C, 则三方的支付为:0、A-C、0。假设企业管理当局与会计师事务所合谋, 第二方也不核查, 则第一方和第三方的额外收益包括资本信誉证明及合谋的收益, 分别为M、N, 三方的支付为:M、0、N。假设企业管理当局与会计师事务所合谋, 第二方虽然核查, 核查的概率为Pa, 未发现问题的概率为 (1-P0) , 则三方的支付分别为:M、-C、N。假设第一方和第三方合谋, 第二方进行核查, 查出问题的概率为P0, 由此而受到的惩罚和损失分别是-E、-F, 则三方的支付分别为:-E、A-C、-F。综合以上假设, 该博弈模型的支付矩阵可表示如下:

3. 模型求解。

(1) 假定第一方和第三方合谋垫资审验的概率为Pb, 第二方监管核查及不监管核查的期望收益分别为:π1、π2。π1=Pb×[ (A-C) ×P0+ (-C) × (1-P0) ]+ (1-Pb) ×[ (A-C) ×P0+ (A-C) × (1-P0) ];π2=Pb×0+ (1-Pb) ×A。

当工商管理部门核查与不核查的预期收益相同时, 即第二方存在博弈均衡时, 该模型的均衡解即最优概率为:令π1=π2, 得Pb*=C/AP0 (1) 。

(2) 假定第二方工商监管核查的概率是Pa, 则第一方进行合谋的期望收益与不合谋的预期收益分别为:π3、π4。π3=Pa×[ (-E) ×P0+M× (1-P0) ]+ (1-Pb) ×M;π4=0。

当企业管理当局选择垫资审验和真实出资的预期收益相同时, 即第一方博弈均衡时, 就是工商监管核查的最优概率为:令π3=π4, 得Pa*=M/ (E+M) P0 (2) 。

(3) 假定第二方工商监管核查的概率是Pa, 则第三方进行合谋的期望收益与不合谋的预期收益分别为:π5、π6。π5=Pa×[ (-F) ×P0+N× (1-P0) ]+ (1-Pb) ×N;π6=0。

当会计师事务所选择协助第一方进行垫资与不参与合谋垫资审验的预期收益相同时, 即第三方博弈均衡时, 就是工商监管检查的最优概率为:令π5=π6, 得Pa*=N/ (F+N) P0 (3) 。

(4) 依据式 (1) 、 (2) 、 (3) , 可以得到三方混合战略博弈的纳什均衡为:Pb*=C/A P0与Pa*=M/ (E+M) P0, 或者Pb*=C/A P0与P×a=N/ (F+N) P0。

五、博弈分析与讨论

由式 (2) 、 (3) 的分析知, 当Pa

由式 (1) Pb*=C/A P0分析得知, 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合谋的概率与工商管理部门监管成本C成正比, 与核查出问题的概率P0和监管外部收益A成正比, 结合以上对式 (2) 、 (3) 的分析得知, 提高工商部门在监管核查中的业务技术是提高P0的关键, 而核查成本又是制约核查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 故可以考虑对监管部门实施绩效考核措施。

最后如果大幅提高M或N时, 则导致Pa*上升, 说明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工商管理部门监管核查概率需要大于Pa*, 否则第一方和第三方就有可能合谋。

六、总结

在监管垫资审验问题时, 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一是在降低监管成本的同时, 加强工商行政监管的技术水平, 运用多种核查方法, 提高核查水平, 抓住问题的本领;二是加大对企业和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的惩处力度, 提高合谋的成本, 使二者不敢铤而走险。除此之外, 就是对资本信誉制度的实质宣传, 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出资只会降低资本信誉;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 要保有独立客观的立场方能继续为社会做鉴证, 提供虚假审计报告不会使其长久发展。

结合理论部分的阐述, 关于垫资审验, 如同法律中的“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日常的垫资行为若是真正进入司法程序, 便没有查不出的作假企业。而验资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传统业务, 已经不具有竞争意义, 会计师事务所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些许的报酬而失去立场, 唯有不断创新, 开拓具有自己专长特色的业务才能长久生存下去。

摘要:本文从经济实质及法律实质两个角度剖析, 设立或变更验资中企业管理当局的垫资审验现象, 并构造博弈模型分析对此现象的监管。分析得知, 监管垫资审验:一是要在降低监管成本的同时, 加强工商监管的技术水平, 运用多种核查方法, 提高核查出问题的本领;二是加大对企业和第三方事务所的惩处力度, 提高合谋成本, 使二者不敢铤而走险;三是加强对资本信誉制度的宣传, 指出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出资只会降低资本信誉。

关键词:垫资验资,混合战略博弈,监管

参考文献

[1].于延琦.验资:理论与实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旅游宣传口号设计下一篇:千米深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