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探讨(通用12篇)
认识探讨 篇1
一、“合理低价”的概念
20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中标人的投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
2. 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 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
其中:条件1, 我们可以理解为目前较为常用的定量综合评议法 (如百分制评审法) 评标定标, 即评标小组在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时, 按照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评标标准, 例如投标人的报价、质量、工期、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经营业绩以及社会信誉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量化打分, 以累计得分率最高的投标标书为中标。条件2, 我们可理解为“合理最低评标价法”评标定标, 它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1) 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 这是投标中标的前提条件。 (2) 经过评审的投标价格为最低, 这是评标定标的核心。 (3) 投标价格处于不低于自身成本的合理范围之内。
二、“合理低价”的适用条件
(1) 具有通用技术、性能标准或者招标人对其技术、性能没有特殊要求的招标项目。
(2) 政府和国有投资项目。
(3) 必须是工程量清单报价。实行“量”、“价”分离, 风险共担的原则, 施工单位承担“价”的风险, 建议单位承担“量”的风险。
(4) 招标文件要保证深度和精度, 粗枝大叶的招标文件无法满足最低评标价法的要求。
三、“合理低价”的优点
(1) 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2) 合理适度的增加投标的竞争性, 为建设单位节约资金, 提高投资效益。
(3) 有利于承包商不断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成本核算, 提升市场竞争力,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 有利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减少工程腐败现象。
(5) 与国际接轨, 便于抓住入世机遇。
四、不合理低价竞争对建筑市场的冲击
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的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等竞争的原则, 择优选择承包单位。发包方应对各投标单位一视同仁, 投标单位应以良好的信誉、先进的施工方法、较高的管理水平、相对合理的工程报价和工期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由于一些市场主体的行为不规范, 出现了发包单位盲目压价 (目前一般工程的下浮系数已高至为总造价的10-20%, 有的甚至达到30%) , 投标单位为了在竞争中取胜, 以低报价, 甚至把报价降到成本价以下, 来达到中标的目的。这种把报价降低到成本以下的过度竞争行为, 违背了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 超过了承包商的承受能力, 这势必影响工程质量。低价竞争的现象在目前建筑市场中比较普遍, 从工程承发包环节来看, 作为发包方不按造价构成的规律来分析和考虑下浮比率, 往往随意确定下浮幅度, 并且采取“一压、二挤、三拖欠” (即压造价、挤工期、拖欠工程款) 的手法。作为承包商为了占有市场, 宁愿低价承包, 甚至亏本承包, 这极大地扰乱了整个建筑市场的公平竞争。
造成低价承发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些发包商由于不具备建设开工条件, 投资金额不足, 欲将资金的困难转嫁到承包商身上, 以较少的建设投入去获取较大的利润。有的承包商对造价构成了解不深, 业务不熟, 相互攀比竞相压价陷入怪圈。一些承包商由于任务不足、为求生存委曲求全而让利承包。个别承包商不负责任, 层层转包, 甚至为包工头出卖空证照, 坐收渔利, 使用廉价低质及低价劣质的劳动力和材料等等。低价承包的后果是造成有些承包商执行施工程序不规范, 施工安全没有保障, 施工质量隐患重重, 有些承包商为保证质量、维护信誉, 不得不自身消化由于资金不足带来的经济负担, 使企业背上经济包袱, 造成资金周转不灵, 经济陷入极度困境。便宜无好货,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是规范建筑市场的重要保证。
五、对“合理低价”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市场管理, 合理降低工程造价, 维护工程建设发、承包双方的经济利益, 改变现行招标投标过程中一些无序竞争, 大幅度压低工程招投标价格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第107号) 规定, 施工图预算、招标标底和投标报价由成本 (直接费、间接费) 、利润和税金构成, 并明确投标报价不得低于成本价。对于成本的构成前面已经明确, 对于什么是成本价的问题, 一直是困扰造价管理工作者的难题。因为在建设工程中成本价的含义很广, 它既有社会成本、又有企业成本、既有直接成本、又有间接成本等等, 但无论成本的概念有多广, 笔者认为, 我们造价管理部门及招标投标管理部门在确定成本价或投标下浮幅度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 工程所需人工、材料、机械的实际投入量和需要量。
2. 虽不直接投入, 但为了工程必须发生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等间接发生的费用。
3. 根据承包商的实力和工程实际情况确定一定的利润率。
4. 按国家规定应缴纳的税金。根据以上因素考虑的成本价和投标下浮幅度范围, 所得出成本价和投标报价, 才是比较合理的价格 (即我们所说的“合理低价”) , 才是建设工程发承包双方真正愿意接受的工程造价。
摘要:目前建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一些发包单位为了减少投资, 盲目追求低价中标, 而投标单位为了在竞争中生存, 往往采用压低造价, 甚至把报价压到成本价以下, 这种不健康的市场竞争方法, 给建筑市场正常运作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 我们必须以长远的眼光, 规范的管理, 成熟的思考来健全和规范我们的市场机制, 使工程招投标价格控制在相对合理的工程造价范围内。本文针对“合理低价”的有关问题谈个人的认识。
关键词:招标,合理低价,中标
认识探讨 篇2
周东发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与价值观教育有关,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我在备课及教学过程里面,有意识的挖掘这些资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课题《认识新自我》时,首先我让学生认真的阅读给出的名人故事,并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去讨论。(事例:美国第一人总统,在五十多岁的时候,牙齿已经全部烂掉了,他竟把一个黑奴的牙齿硬硬的掰下来安到自己的嘴巴上。)有的同学就认为,普通人才有缺点,伟人是完美的;也有同学认为人是有优缺点的,即使名人也不例外,对此同学们进行了讨论。这是我做了一个总结判断: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因此,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断改善自己;与人要有容忍的雅量,不求全责备。在此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说说你眼里的好朋友。这个活动的开展,目的是让同学们用欣赏的眼光发现自己同桌的闪光点,融洽两个人的关系;同时通过别人的眼睛,也找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心肯定自己的存在,学会相互赏识。如李嘉乐同学评价了俞成坤同学,他认为俞成坤同学话语较多,是比较外向的学生,比较乐意助人,但在学习上比较懒散,令老师比较头疼。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相互尊重赏识,同学之间更加的了解,也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相互提醒,共同进步。
你眼里的自己。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对自己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尝试着客观的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到正确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并积极的完善自我。通过同学的自我评价,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人人都有优缺点,完美主义是双刃剑,过分追求会迷失自我。
电厂废水零排放的认识与探讨 篇3
[关键词]电厂 废水 零排放
[中图分类号]$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343-01
1前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保护和节约用水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的越来越重视,发电厂作为用水大户,节约原水的使用和实现废水零排放,将很大程度地降低发电成本,意义重大,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2电厂及水处理系统简述
山西潞安余吾热电厂建设规模2×135MW超高压、一次中间再热、直接空冷、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配2×48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处理系统为差压过滤器、碟片式过滤器、超滤、保安过滤器、反渗透及一级除盐加混床,树脂再生剂用氢氧化钠和盐酸。
火力发电厂的废水主要由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工业废水又分为经常性废水和非经常性废水。经常性废水指一天中连续或间断性排放的废水,而非经常性废水是指定期检修或不定期发生的废水。废水处理的过程是按废水不同的种类和特点,运用相关技术和仪器措施将废水中污染物分离、分解、转化等,达到废水回用的目的。
废水处理的系统设计是在达到所要求的处理程度的前提下,由各分散处理系统有机组成。被要求处理的程度决定工艺流程,而处理程度由受纳水体的自净程度或处理后废水的回用决定。在确定其工艺过程时,不但要考虑水体自净能力,同时防止水体污染,破坏水体的正常使用。故污水处理工艺过程的选择既要考虑技术上的合理性,确保经过处理的废水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还要尽可能的节约成本,采用高效、节能的回收和处理设备。电厂废水处理与回用可选择下列处理工艺和回用方式:
废水经管道混合器、絮凝反应槽、斜板澄清器、纤维球过滤器处理后,进行重复处理利用;化学废水(包括循环水补充水再生废水、锅炉补充水再生废水、化学试验室排水、锅炉酸洗废液、停炉保护废水)经酸碱中和处理后,与循环水排污水、锅炉排污水混合后经上述废水处理工艺处理后,出水作为循环水补充水原水,输煤皮带冲洗用水,锅炉放灰用水,厕所冲洗用水,绿化景观用水等。
3电厂废水零排放系统的设计原则
为使零排放能成功实现,设计中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各级水系统尽量少用水量,节约水资源;(2)最大程度地实现废水的串级使用、循环利用、处理后使用;(3)配备足够的监测手段,监视所有水处理动态和供水水质;(4)使水、废水处理系统改变运行条件的保护设计,便于系统灵活易于控制,增加零排放条件下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当然,要达到零排放的最佳设计,还应充分考虑各电厂的实际具体情况。
4电厂废水处理回用的方法
4.1含煤废水处理回用流程。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去除输煤栈桥冲洗废水和露天煤场排水中的煤粉等固体废物,采用絮凝、澄清等过程来处理水中的颗粒性废物。主要包括:①一级处理(化学处理)。含煤废水先加混凝剂进行絮凝反应后,在澄清池中将水中悬浮的煤粉、胶体形成絮状物,并将大部分絮状物排至煤泥池。②二级处理(物理处理)。澄清池中出水含有未沉降的细小絮状物经过煤水净化器后,出水中的固态悬浮物基本全部去除。③处理后水的回用。处理后全部冲洗皮带用水和锅炉放灰用水。
4.2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工艺流程。其主要任务是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悬浮固体和BOD,采用三级处理后,作为中水用作厂区绿化。主要包括:①一级处理(物理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同时作为二级处理的预处理,能去除30%的BOD5;②二级处理(生化处理)。二级处理能大幅度去除水中呈胶体溶解状态的有机性污染物,BOD5去除率可达90%以上,污水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③三级处理(深度处理)。其目的是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中未能去除的污染物质,其中包括微生物未能降解的有机物等。④处理后水的回用。经三级处理后的水,已过达到中水水质,3-11月份期间用作厂区绿化。12-2月份期间用作皮带冲洗和放灰补充。
4.3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其主要任务是将循环水排污水、再生废水、锅炉补水再生废水(阴阳床、混床再生废液)、锅炉排污水、停炉保护废水、锅炉酸洗废水、等高含盐量水中盐去除。废水处理工艺过程包括:①一级处理(化学处理)。化学废水的PH值一般情况下均不在6~9之内,所有对设备腐蚀和水质影响较大。采用酸碱中和的方法,使其PH值在6~9的范围内。②二级处理(物理、化学处理)。化学废水中含盐量很高,进行在絮凝反应槽投加絮凝剂,经斜板澄清器后除去大部分盐份。③三级处理(物理处理)。斜板澄清器出水经过纤维球过滤器后,进一步去除水中悬浮物和胶体。④处理后水的回用。工业废水经上述处理后的出水,作为循环水补充水、厕所冲洗用水、和回用水补充水全部利用。
4.4雨水系统的处理与回用。目前电厂的雨水一般采用收集后单独排放,基本上很少回收使用。但由于雨水水质较好,处理较简单,与非经常性废水一样。故在极度缺水的地区也可考虑回收利用,经混凝、沉淀后进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系统统筹考虑。
5结论
电厂废水水质复杂,各生产设备系统用水水质不同,采用废水多级串用和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同时此工艺基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废水回用率高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开发、推广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更为突出。发电厂作为用水大户,实现废水零排放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降低发电成本,还可以减少废水外排对环境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化、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明喜,电厂废水零排放初探,陕西环境,2003
[2]冯逸仙,杨世纯.反渗透.水处理工程
[3]炎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4
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和探讨 篇4
1.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初,由哲学家维柯提出,之后许多人从事与之有关的研究。直到20世纪对建构主义做出贡献并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是美国的杜威、皮亚杰和俄国的维国茨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它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2.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理论还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学学生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这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
3.以学习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社会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根本性变革。变革的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以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和创新教育为中心来构建现代教育的理论体系,建立以“学会学习”为中心内容的现代教育理论。二是以“学习论”改造现行的“教学论”,建立“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自主学习要求真正确立学习者主体发展和自主发展的地位,使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学理论更加符合学习者学习知识、技能与人格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所谓“教学”,其真正含义由过去的“教学生知识与技能”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建立以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论。三是以学法研究为中心带动教学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构建以学法为中心的教学法理论体系,并不断推进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4.以理解为核心的学习观。
教师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确立学习是一个理解、记忆、运用过程的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初步理解、强化记忆、学会应用、加深理解的过程。学习过程的实质和核心在于理解,而不是记忆。确立这样的学习观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更稳固、更灵活,才有可能使知识成为创造力的翅膀。
二、自主学习的定义
1.关于自主学习概念的不同理解
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很多,但是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理解,大致分两类。
第一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方式。如余文森等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程晓堂认为自主学习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二是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就是学习者对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的程度;三是自主学习是一种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育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这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监视、调控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持相近观点的还有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Barry J. Zimmerman, Sebastian Bonner, Robert Kovach等人。如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Zimmerman教授指出,不同的研究之所以在自主学习习得界定问题上存在分歧,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往往只关注学习的一两个方面。他对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做了系统的总结,归纳出共有的三个特征:
(1)强调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
(2)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效果,并根据这些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
(3)强调自主学习者指导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做出合适的反应(Zimmerman,1989,1990)。
第二种观点以庞国维为代表,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或控制,其学习就是不自主的。从纵向角度界定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如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依赖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监控,其学习就不是自主的。
综上所述,大家对自主学习的定义不同,但其本质涵义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把自主学习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强度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学习方式;但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和习惯,学生能够指导、控制、调节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和习惯。
2.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
在教育实践中,自主学习经常和自学相混淆。首先,自主学习与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自学是学习者在没有外在的帮助下独立学习的方式,由于学习的过程当中没有同学和老师,因此要求学习者具有较高的学习自律性。自主学习并不等于绝对孤立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和本质,它的内容包括自我识别、自我计划、自我选择、自我监控等等。其次,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自学是在没有老师授课和指导的情况下学习,而自主学习仍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自主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学习者的自主程度是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完全依赖教师,另一端是完全自主。 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从完全依赖教师逐步走向完全自主、教师从紧紧控制学生逐步走向不干涉学生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一种意识、一个教学原则和学习方式。
三、自主学习的特点
1.自主学习的自立性
(1)每个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
(2)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学习是其对外界刺激信息独立分析、思考的结果,具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和特殊意义。
(3)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是其获得独立自主性的内在根据和动力。
(4)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
学习“自立性”的四层涵义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具有独立性的学习主体,是自主学习的独立承担者;独有的心理认知结构,是自主学习的思维基础;渴求独立的欲望,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基础;而学习主体的学习潜能和能力,则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可见,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学习主体内在的本质特性,是每个学习主体普遍具有的。它不仅经常地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所以,自立性是学习主体内在的本质特性,是每个学习主体普遍具有的。它不仅经常地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自立性又是自主学习的灵魂。
2.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自主性学习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基础上,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的表现形式有:自觉(自律)与主动(积极)。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自我创造性是学习自主性更重要、更高层次的表现。它是指学习主体在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能够指导实践并满足自己需求的实践理念模型。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出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心。
3.自主学习的异步性
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估。学习的异步性,使不少学生脱颖而出,使暂时落后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尽快赶上来。
总之,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学习也就变成自己的事,自觉自愿的事。学习积极性的根源在于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而这种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学生将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也将是高效的。教师要放手给学生必要的个人空间,为学生创造、发现、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自主学习不仅能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诱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
完全自主的学习者可以在没有课堂、没有教师、没有教科书的情况下学习,但这种理想的自主学习者和学习条件并不存在。我们提倡的自主学习,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创造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以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并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学习者离开学校后能继续学习。学校仍然是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习资源的主要来源,教师仍然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学大纲仍然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文件。学习者可以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但这种目标不应该与教学大纲的总目标相抵触。因此,自主学习不是否定已经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教育而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我们有必要就如何协调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提出以下建议:
(1)增加教学大纲的灵活性,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有更大的自主权,从而缩短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距离。
(2)革新教学方法,主要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改变。
(3)转移课堂教学的重点,使之成为学习者与学习者或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合作的场所,以便解决那些学习者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4)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自主学习时间。
(5)革新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和评估手段,力求体现自主学习的实际效果。
五、结束语
自主学习是21世纪社会、学校、个人最为重视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存发展方式。如果说21世纪是一个学习的时代,是一个学习的社会,那么适应这种时代和社会的必备素质之一,就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自主学习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我们教育实践者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参考文献
[1]余文森.略谈主体性和自主学习[J].教育探索,2001.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4.
认识探讨 篇5
今年是乌钢加入方大集团的第一年,正值集团按照“三个有利”,“听党的话,跟党走”的治企理念,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的关键时期,乌钢做为一个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在国企业党建工作上曾经有过突出的成绩和丰富的经历。可是刚刚从国有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如何在民营体制下开展好党建工作,是每一个党务工作者面临的崭新的课题,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结合本职工作,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观念,正确评价和认识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企业体制的不同,非公企业在组织形式、企业管理模式、内部机制上与国有企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主要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因此,作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应以党组织的基本职责转变,即从国有体制下的政治核心作用,向“引导、监督、凝聚”和“双维护”的作用转变。正确认识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党务工作者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开展党建工作。
二、树立“大党建”的思想,党群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党建工作是以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为核心的,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由于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及职责的改变,党建工作的内 1
容必须进行拓展,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围绕核心内容开展活动。工建、团建工作是党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群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党建工作的感染力和辐射力,团结和凝聚职工群众既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又要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不受损害,建设一个劳资关系和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氛围。
同时,应当把党群工作的开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党群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核心理念的形成,促使企业焕发活力,形成整体的政治优势,和谐健康发展。
三、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好党建工作,开展好各项活动。
在如何开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这一崭新课题面前,在没有固定模式和成熟经验可遵循的情况下,以创新理念开展好党建工作的各项活动显得尤其重要。党建工作的各项活动必须要坚持三项基本建设,围绕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为核心内容进行开展。但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创新工作,改变内容陈旧、活动单
一、缺乏感染力和群众关注度的活动形式。
结合乌钢实际,党建工作的各项活动应以“广泛、多样、务实”为原则,灵活性地开展各项活动。第一,要围绕企业发展设计活动。把全体员工特别关心的改革、改造做为活动的重要内容,广泛宣传贯彻企业发展对员工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障作用,让全体员工认识到企业发展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自觉地投身改革、改造工作中,自觉克服本位主义、个人主义的落后思维,将个人利益融入到企业整体利益之中,由向“钱”看转变为向前看,顺利实现与方大集团的观
念对接、工作对接、文化对接;第二,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党建工作要切实做到和公司行政“贴得紧、靠得近、落得实”,将生产经营工作与党建工作融会贯通,务实开展。把行政的中心工作做为党建的中心工作。以党建和宣传工作帮助行政班子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促进确立具体工作思路,拓宽解决行政工作问题的出路,即做到“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使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要围绕建设和谐企业安排活动。体制的转变必将在短期内引发各种各样观念和理念的碰撞,固有的模式被打破,势必使部分员工因利益的再分配而心理失衡。通过开展建设和谐企业,转变观念为主题的各种宣传贯彻活动和对话交流,解除部分员工的心理障碍,把员工关注的焦点问题、敏感问题做为党建工作的重点问题,敢于面对,敢于讨论,敢于解决。教育员工以能力确定岗位、以岗位决定收入、以收入体现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确保企业和谐稳定;第四,要围绕塑造企业文化筹划活动。企业文化是企业理念的集成,而党建工作是企业文化之魂。在融入方大的同时,要在方大集团文化的涵盖下,结合党建工作的“夯实、提升、典型”的具体要求,积极探索适合乌钢行业特点的特色文化建设;第五,要围绕提高党员全面素质搞好活动。乌钢的党员许多是工作在关键生产工序和重要管理岗位上,党员觉悟和素质的提高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在开展党建活动中,应结合不同工作群体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活动载体、拓宽活动内容、加大培训力度,在各
种读书、比武、讨论、观摩活动中,使党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全面提升党建工作创造条件。
四、正确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新型奉献意识。在新的产权体制和管理机制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已经不能拘泥于带头义务劳动、主动加班加点、乐于助人等基本层面上,要全面提升和打造党员新型的奉献意识,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是岗位的技术能手,全面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高超的能力和水平完成好普通员工不能胜任的“急、难、险、重”的工作,创造高于一般群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技能奉献企业,以绩效体现价值,做到技能最精、水平最强、奉献最多、绩效最好、收入最高。要用高于常人的本领创造高于常人的绩效,体现高于常人价值。
集团党建工作会议强调做好党建的各项基础工作,紧紧围绕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创建和谐企业两大主题,落实“保证、创新、规范、求实”各项工作原则,全面提升党建工作。为此,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在公司党委领导下,有决心结合实际,创新完成各项党建的具体工作内容,尽快为实现党建目标而努力工作。
乌钢技术监督处党支部——刘炳文
认识探讨 篇6
【关键词】市场营销;绿色营销;营销观念;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9-0017-01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绿色营销理念自提出以来越来越受到重视。
1 绿色营销的特征分析
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统一,在传统的社会营销观念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利益,将生态环境利益的保证看作是前三者利益持久地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
(1)绿色营销以绿色文化观念作为价值导向。人们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失衡、大气污染和生物灭种等环境危机,越来越认识到在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后遗症这些表象后面,隐藏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
(2)与绿色营销相伴随的是全社会经济观念和经济行为的转变。今天,我们普遍感觉到,正是那种过度掠夺式的消费方式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这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危机,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由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转变,资源配置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企业行为将越来越理智、克制和具有合理性。
(3)绿色营销建立在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愈来愈需要从两种不同的技术途径中做出选择,“黑色技术”是传统工业遗留下来的机器、石油和电子线路,而“绿色技术”则是以生态工程和基因工程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虽然黑色技术永远也不会被抛弃,但随着“绿色科技”渐居人类生产方式的主宰地位,一个涉及环境协调,清洁的、无公害化的“绿色产业”将登上舞台,从而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出现根本性的改观。
2 绿色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绿色营销是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的日益关注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绿色营销诞生于工业发达国家,几年前才传入中国。现在,人们普通认识到企业的环保形象影响着产品销路,开展绿色营销,能够给顾客以根本性的利益,通过开发相关或系列产品或服务,达到长期稳定吸引顾客的目的,它也是提高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作之一。同时,为企业营造有益于员工身心健康的,清洁安全的工作环境,从而为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创造民好的条件,也强化了企业的绿色建设,优化了企业行为。“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则要求开展绿色营销,开发绿色产品,获取绿色标志,以满足国际目标市场的环保要求。
因此,对企业来说,面对日益兴起的绿色消费,重视和实施绿色营销已成为今后企业发展中值得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绿色营销是实现企业价值观念、创造财富、获得利益的重要途径。它并不是简单地“卖东西”,至少涉及到创绿色商标、设计及名牌;实施绿色营销组合策略;重视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通过绿色营销把消费者眼界由自身扩展到自然生态环境及整个社会的大范围,确定绿色消费方式,使企业的绿色产品与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相协调,最终巩固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但是目前绿色营销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筑起的绿色壁垒,也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所谓“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制定繁琐的检验、审批程序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障碍。它是一种全新的非关税壁垒,如何跨越它,绿色营销应该也能助上一臂之力。
3 基于绿色营销的实施策略
(1)要營造政府主导、教育先行的绿色营销观念。“绿色营销”在我国更主要的是一种宏观营销活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相对而言效果最好、成本最低,应当成为我国目前、乃至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选择。实施绿色营销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今天的发展基础还很薄弱,问题就在于社会的绿色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仅是要研究和推广绿色产品,更需要开发绿色市场,培育具有绿色消费意识的消费者。
(2)开展绿色设计、绿色包装和绿色标志的实施。绿色设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技术、无污染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使产品在使用消费过程中,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就要求企业在研制开发绿色产品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紧紧抓住绿色这个主题,用环保的观念进行设计。绿色包装是指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它在发达国家已广泛流行,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包装商品的过程中,既要努力降低其包装费用,又要考虑到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不断研制开发出新型绿色包装材料。绿色标志是指依据有关环境标准、指标和规定,由国家政府部门或某个具有权威性的认证机构确认并颁发的一种标志。这是一种印在商品或其他包装上的图形,其样式因国而异。如德国的“绿色天使”、日本的生态标志及中国的绿色食品标志等。产品贴上这种标签,才表示取得了进入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3)要做好绿色营销的促销活动。绿色促销是通过绿色促销媒体,传递绿色信息,指导绿色消费,启发引导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最终促成购买行为。如麦当劳以前将出售的可口可乐汁放在塑料袋中再装在纸箱里,现在直接将运罐车上的饮料汁送入饭店的贮藏罐中。这一改变每年可节约数以百万磅的包装。绿色促销的主要手段如:绿色广告。通过广告对产品的绿色功能定位,引导消费者理解并接受广告诉求。
参考文献:
[1] 陈磊.解读“绿色营销”[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05).
[2] 刘广深.企业绿色营销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6).
对水库防洪调度的认识与探讨 篇7
水利枢纽的任务往往不是单一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具有防洪和兴利的综合利用要求。为达到兴利调节的目的, 水库必须具有为满足兴利所需的有效库容;同样为满足洪水调节的要求, 水库必须设置防洪库容。在研究水库调洪计算时, 必须同时考虑利用兴利库容兼作洪水调节的可能性, 以降低建筑物总造价。有关从径流变化规律入手, 研究防洪库容与兴利库容结合使用的问题, 将在下面详细讨论。
2 泄洪建筑物的类型及其泄流特点
在水力枢纽中, 为了达到安全宣泄洪水的目的, 一般都需要设置泄洪建筑物。泄洪建筑物的基本类型有:表面式溢流堰和深水式泄水孔。溢洪堰可以设在坝体本身或设在坝体之外。属于前一类型的是利用拦河坝顶部溢洪的各种溢洪堰。坝体以外的溢洪道的型式可分为开敞式、侧槽式、竖井式及虹吸式等。表面式泄洪建筑物可分为无闸门控制自由溢流和闸门控制二种型式。溢流堰除宣泄洪水作用水, 还可兼起排泄冰凌、垃圾等漂浮物的作用, 有时还能以排放浮运的木材。
泄水孔由设于坝体的底孔、隧洞及泄水管等型式。泄水孔一般都没有控制闸门。它同时可起排除库内淤积泥沙的作用。设于较低高程的泄水孔, 同时可用以放空水库的存水。泄水孔由于设在水下, 对控制闸门难以作检查和修理。但它能利用进口处于:水下的条件, 提前泄放水量, 这对考虑水文气象预报使水库进行预泄是有利的。
不同型式的泄洪建筑物具有不同特点的下泄流量过程线。图1为表示各种泄洪建筑物下泄流量过程线的示意图。图中曲线 (1) 为设计洪水过程线, 曲线 (2) 为无闸门控制的隘洪道的下泄流量过程线。在无闸门控制的情况下, 常使溢洪道堰顶高程与正场高水位齐平, 并认为在发生设计洪水之前, 水库水位己蓄至正常高水位, 因此当设计洪水来临时 (即从图中d点开始) , 水库即开始溢洪。曲线 (4) 的道堰顶水头较小, 其下泄流量小于同一时刻的入库流量, 因此, 入库水量部分滞存在正常高水位以上的水库容积中。在涨水段相应的时段内, 水库蓄水量逐渐增加, 水位逐渐升高, 下泄流量也随之逐渐增大。曲线 (4) 的dl段为退水段, 在相应时段内, 虽入库流量逐渐减小, 但它仍大于溢洪道所有的泄流能力, 水库水位仍继续升高, 下流流量逐渐增大, 直至溢洪道的泄流能力与同一时段的入库流量相等, 这时水库出现最大的蓄水量及相应出现最大下泄流量qm点以后, 因入库流量继续减小, 入库流量小于同一时刻的下泄流量, 所以水库水位逐渐消落, 下泄流量也随之逐渐减小, 直至水位消落至正常高水位为止。曲线 (2) 表示有闸门控制的溢洪道的下泄流量过程线。设有闸门的溢洪道, 通常使其闸门顶高程与正常高水位齐平, 而溢流堰的槛顶高程低于正常高水位。同样假设在发生设计洪水前, 水库水位蓄正常高水位。当设计洪水来临时, 开启闸门开始泄洪。通常由于在开闸前, 溢流堰已具有一定的水头, 这时其泄洪能力可能超过初期的入库流量。在没有径流预报的条件下, 为保证兴利的要求, 不允许泄出正常高水位以下库容的蓄水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应人为地控制闸门的开度, 使下泄流量等于入库流量。
曲线 (3) 表示有闸门控制, 且有较大泄流能力的泄洪建筑物的下泄流量过程线。这种泄洪建筑物, 可能是有闸门的溢洪道, 可能是泄水孔, 也可能同时有前述二种。在前两种情况下, 要求泄洪建筑物有足够大的尺寸、在很多情况下它可能由于地形条件及水工建筑物结构上的要求的限制, 或是由于经济上不合理而不可能实现。同时设有两种泄洪建筑物的水利枢纽, 具有泄洪灵活性的优点, 在现行大、中水利枢纽中常见采用。
由上述分析可知, 各种泄洪建筑物由于泄洪特点不同, 在具有相同的最大下泄流量的条件下, 所需的防洪库容在水库入流过程线与下泄流量过程线之间的面积即为在水库蓄留的洪水总量.水库的防洪库容等于该水量。从图中可见, 无闸门控制的溢洪道所需防洪库容最大, 有闸门控制的泄洪道次之, 第三种泄流过程线所需的防洪库容最小。
泄洪建筑物型式的选择, 必须综合考虑水利枢纽的坝型、地形地质条件及综合利用要求等因素。通常应根据上述条件拟定若干可能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论证, 以便最后选择一种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的方案。一般在小型水库多采用无闸门控制的溢洪道。有闸门控制的泄洪建筑物, 便于根据实际需要拟定有利的泄洪规则, 便于利用径流预报以及使防洪库容与兴利库容尽可能结合使用, 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应提倡采用。当水利枢纽同时具有两种泄洪建筑物时, 则可以保证泄洪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因此在大型水利枢纽中, 常见采用。
3 水库调洪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水库调洪计算的内容是确定防洪库容与水库下泄流量的关系。进行水库调洪计算时, 应认识水工建筑物的重要性, 计算的具体条件 (如河道的地形特性和水力特性、坝的蓄水高度以及不同设计阶段对成果精度的要求等) , 选择相适应的计算方法, 根据对水库水利条件考虑的不同, 水库的调供计算可分为以下两类途径:
3.1 按静库容曲线进行水库的调洪计算。
此法假设水库的水面呈水平, 因此直接利用库区地形资料的静库容曲线, 并借此进行水库的调洪计算。这一类计算方法在工程设计中被广泛采用。必须指出, 在水库发生壅水的情况下, 水库的水面并不完全呈水平状, 而是在水库壅水和流量的影响下, 水库水面形成回水曲线, 因此这种计算方法实际上是忽略了动库容的影响。
3.2 考虑动库客的计算方法。
严格说来, 水库在洪水期间的水流状态属于不稳定流。因此, 若要求获得精确的计算结果, 必须按不稳定流的条件进行水力计算。由于按不稳定流计算极其繁琐, 因此一般常采用较为简化的动库容曲线法。此法系事先给出水库动水容积特性曲线, 再利用该曲线进行水库的调洪计算。
摘要:在各种防洪工程措施中, 水库是控制洪水的有效的工程措施, 防洪调度主要是通过调洪计算来实现的。详细讲诉水库调洪计算的方法。水库调洪计算的内容, 是对既定的泄洪建筑物尺寸、下泄流量过程线及防洪库容的关系。通过调度计算, 为合理确定泄洪建筑物尺寸和有关防洪的水库参数提供依据。
关键词:水库防洪调度,认识,分析
参考文献
[1]何茂学, 王振明.水库防洪调度方案的编制及实施效果[J].水利水电技术, 2009 (1) .
认识及做好一个微课探讨 篇8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
1 微课产生的背景及如何准确定位微课
1.1 传统课堂教学面临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
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金融、医疗、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等无不依赖大数据平台支撑才能得以顺利运行, 同样信息时代对人类获取知识也带来重大变革。传统教育常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张PPT、一本教材很难抓住学生注意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几乎被计算机网络、各种手机APP包围, 网络平台所能提供的海量的、自主点播式、多媒体呈现方式的各类信息不断冲击着学生视、听觉, 以至于学生整个思想世界中心被网络占据。传统课堂教学中学校教室围墙、上下课的时钟、教师的威严、“考试”法宝很难控制学生随着网络脉冲躁动的心。高校课堂中更多的是低头族、“周公族”, 教师已难以掌控课堂, 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质量每况愈下, 人才培养质量堪忧, 结果一边是企业急需人才匮乏, 另一边是大量的毕业生不能胜任岗位任职要求不能就业。
教师在课堂上感觉到师道尊严无存, 没有成就感, 指责学生素质差, 上课更多的是在浪费自身时间。学生感觉到教师上课无趣, 因没有深入到教学内容中, 进而感觉到需要学习的知识无用, 以至于学不通的时候指责教师无能, 感觉到自己娱乐、交友、上网的大好时光都浪费在枯燥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因此成为一对矛盾体, 互相指责, 将教育的不成功都归罪于对方, 部分教育者甚至更直接的指出是计算机网络和手机“毒害”了当今大学生。部分高校甚至因此建立相关校规, 课堂没收学生手机, 晚自习后关闭学校计算机网络。但事实上计算机网络和手机本身给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网络共享资源, 并可随时发起学习, 提供实时交互等功能, 计算机网络和手机本身是高效的学习平台, 如何借助平台, 创建学习者喜闻乐见的、易学易懂的学习资源, 引导学习者借助网络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比因噎废食的封堵更加科学合理。
1.2 微课产生是信息时代下人类认知变革的必然
在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大背景下, 作为学习者学习的时空不再局限于学校, 可以随时随地发起;学习对象不再局限于学生, 任何网络社会人都可以参与;学习者从被动的接受知识, 转变为主动的搜寻知识;学习者自身的角色可以随时切换, 学习者也可以作为资源提供者存在。因此如何创建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 创新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 搭建开放的学习平台是目前高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都明确指出“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加紧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微课由于教学时间短, 充分考虑了学习者注意力集中时间;教学内容少, 问题聚焦, 主题突出;资源容量少, 方便信息存储和随时在线学习;教学设计巧妙, 情景化教学特点突出, 重视案例教学, 实景教学, 让学习者身临其境, 认知容易;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 可视性、直观性、趣味性强。微课产生很好的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 利用了计算机网络这一开放学习平台, 创新了让学习者感兴趣的教学模式, 拓展学习时空, 有力推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 使微课具备广阔的市场和强大的生命力。
1.3 微课的本质及常见认识误区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 选取有关的知识点或技能点, 系统设计教学场景、教学手段、讲解词等,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如二维、三维动画、经济生活及生产企业一线实拍视频、HTML页面, 以及PPT等, 录制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本质属于方便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辅助教育者开展教学的教学资源, 属于视频课范畴, 本质是供学习者学习的课, 而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剪辑或浓缩。围绕教师课堂教学录制的视频, 其核心主角是授课教师, 作为学习者观看视频后, 核心感受到的是教师是如何组织课堂,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如何, 在什么场地开展的教学, 使用什么教学设备开展教学, 学生观看完后易于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出判断, 更多的体现是教师为完成自我一次课堂教学任务而开展的教学活动, 一次课堂录像更多的像一次教师课堂教学的“秀”, 学生则成为这场秀中的托。但作为学习者核心关注的不是课堂组织是不是规范, 教师教学水平是否高超, 其核心关注的是是否能直观、快速、高效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或者技能。视频课则是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和意愿自主点播微小课 (知识点或者技能点) , 由于微课知识点技能点聚焦, 更易于学习者搜寻自己所需, 学习者在观看课程时感觉到的是“私人定制”般的体验, 视频中场地环境可以是任何易于学习者获得观感体验的环境, 作为课的设计制作者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出镜, 也可以不出镜。同时由于微课设计精巧, 融合多种多媒体技术, 学习者学习后核心得到的是课程内容, 大大的提高了学习者学习效率。
1.4 微课常见表现形式
微课没有固定的形式, 微课的评价标准是以学习者通过学习微课的成效来进行评价。目前比较受学习者欢迎微课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1) 视频+音频+字幕;
(2) 视频+音频+字幕+课件;
(3) 视频+抠像技术+音频+字幕+课件;
(4) 视频+音频+字幕+课件+背投屏幕;
(5) 视频黑板+音频+字幕;
(6) 动画录屏+音频+字幕。
2 如何设计制作好一个微课
2.1 做好一个微课需要在教学理念上作出的变革
信息技术发展逼迫教育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切实以网络学习者为核心, 从思考“为什么要改”向“如何去改”转变, 核心是要思考“改目标、改内容、改教法、改评价”, 否则新形势下教学活动与学习者现实需求脱节, 教师将沦为课堂的小丑, 被学生遗弃。应该更多将从“为何教”向“为何学”转变, 体现以网络另一端学习点播者为核心, 将系统课程解构成碎片化的资源, 提高学习者针对性, 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实现从关注教师“教什么”向学习者愿意“学什么”转变, 提高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从关注教师“如何教”向关注学习者“如何学”转变, 根据不同受众、不同需求层次设计不同形式的微课;实现从评“教的怎么样”到“学的怎么样”转变, 更多从实际教学效果出发对课程设计是否成功做出评判。
2.2 微课设计的基本思路
正确认识微课与课程、专业之间的关系, 认真分析各微课之间关联关系, 有序整合各微课前后续关系, 构建形成微课课程资源, 按照“碎片化资源, 结构化课程, 系统化设计”思路创建微课。
2.3 微课设计的技巧
微课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趣味性和启发性强;恰当的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选取适应的教学场所,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视频拍摄采取多次分段拍摄, 注重后期制作。
(1) 微课的选题。
微课选题应选取教学环境中的某个知识点、技能点、实训活动, 选题应尽量“小而精”, 具备独立性、完整性、示范性、代表性, 所选题材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短小精悍, 既要体现课程结构的系统拆分与序化, 又要具有相对的独立完整性。
(2) 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应围绕选题, 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思路清晰, 注重学习者个体全面发展;教学内容应严谨充实, 反映与当今科技发展接轨, 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逻辑缜密, 环环相扣, 重点突出, 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
(3) 微课的视频设计。
微课的视频设计应以微课的教学设计为主线, 根据教学需要, 合理运用多种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 应以图表、动画为主体, 配以适当的文字。
(4) 微课讲解设计。
微课讲解应形象生动, 启发互动, 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 幽默风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4 常用的微课设计软件
(1) 绘声绘影。
运用绘声绘影软件可以方便的实现视频、文字、语音的编辑, 并且具备多图层、画中画等功能。在具体制作微课过程中, 较难控制的是视频、语音、文字之间的协调处理, 是实际微课制作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
(2) SNGIT (抓屏) 软件。
运用抓屏软件可以简单快捷的实现将编辑者能通过电脑看见的各种资源转换成制作者素材, 包括网络中不能下载的各种资源。但制作者在具体运用中需要注意相关的版权保护问题。
(3) 格式工程。
格式工程方便编辑者灵活的实现图片、文字或不同格式视频之间的转换, 操作简便灵活,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具备较强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 做好一个微课, 应明确定位受众, 以学习者为中心, 选取特定的知识点或技能点, 围绕“一对一”的教学, 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选取适当的场景, 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Z].
对宫颈糜烂术语正确认识的探讨 篇9
1 “宫颈糜烂”的发生机制
宫颈糜烂的形成是因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鳞柱交界外移至宫颈阴道部所致[1], 鳞柱交界可随雌激素的变化而移动, 青春期后, 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增加, 刺激柱状上皮增生, 使原始鳞状交界外移至宫颈阴道部, 在阴道低pH值作用下, 柱状上皮下的储备细胞开始向鳞状上皮化生, 化生由鳞柱交界内侧开始, 向宫颈外口方向进行, 新化生的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间形成了新的鳞柱交界, 也称生理或活动鳞柱交界, 原始鳞柱交界 (外侧) 与新形成的鳞柱交界之间的区域称为转化区。随着阴道镜及病理学的发展, 逐渐认识到: (1) 临床所称的“宫颈糜烂”其表面由柱状上皮及不成熟化生的鳞状上皮覆盖, 而非病理学中上皮脱落的真性糜烂。 (2) “宫颈糜烂”在阴道镜下为正常的阴道镜图像之一, 即鳞柱交界外移形成的宽大转化区及内侧的柱状上皮。 (3) 组织学上发现宫颈间质中仅存在散在的淋巴细胞, 可作为免疫细胞存在, 并不能作为慢性宫颈炎症的诊断[2]。基于以上认识, 妇科、阴道镜及病理学专家意见趋于统一, 认为“宫颈糜烂”不再是一个恰当术语, 也不代表慢性宫颈炎症, 国外妇产科专著、教科书以及杂志发表的文章陆续取消了“宫颈糜烂”这一术语, 而将“柱状上皮外移所致, 肉眼呈现糜烂样改变”, 称为宫颈柱状上皮外移, 有人翻译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虽然在本世纪初出版的《妇产科学》教科书中曾提到宫颈糜烂不是一个恰当的诊断术语, 但当时考虑到宫颈糜烂已在我国应用多年, 废弃这一术语需要逐渐接受认可的过程, 所以仍沿用了宫颈糜烂这一术语[3]。
2 宫颈柱状上皮外移的生理及病理意义
宫颈柱状上皮外移是一个生理性过程, 外移的柱状上皮以及转化区在形成过程中, 柱状上皮的抵抗力较弱, 容易合并感染, 尤其容易被侵犯到宫颈柱状上皮的病原体, 如沙眼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感染[4]。此外, 转化区的存在是否增加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以及宫颈上皮内癌变 (CIN) 、宫颈癌的发生, 是临床医生是否需要对宫颈柱状上皮外移进行处理的依据。
2.1 宫颈柱状上皮外移与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感染的关系
目前的研究结果难以确定宫颈柱状上皮外移是否增加沙眼衣原体感染率, 衣原体感染是否会引起柱状上皮外移, 但提示对存在柱状上皮外移者要注意有无合并沙眼衣原体感染;关于宫颈淋病奈瑟菌感染, 几乎所有研究均提示柱状上皮外移与淋病奈瑟菌感染无关。
2.2 宫颈柱状上皮外移与HPV感染及宫颈癌的关系
目前已明确HPV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但宫颈柱状上皮外移是否增加HPV感染以及CIN/宫颈癌的发生, 以及物理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外移是否减少HPV感染以及CIN/宫颈癌的发生, 尚缺乏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直接证据。
3 宫颈柱状上皮外移的处理
取消“宫颈糜烂”这一术语, 并不意味着取消这一临床现象, 对这一常见的临床现象如何处理?需要提出的是:妇科检查时发现的宫颈外发红、呈颗粒状、类似糜烂的表现只是一临床体征, 可以是生理性的柱状上皮外移, 也可以是病理性改变, 如感染或CIN及宫颈癌的早期表现。因此, 应对这一常见的临床体征进行初步鉴别, 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处理及处理方案。首先, 应行宫颈细胞学筛查, 有条件者可进行HPV检测, 根据筛查结果, 决定是否行阴道镜检查及活检, 排除CIN及宫颈癌[5]。对充血、水肿明显者, 尤其是触之易出血、宫颈管有脓性分泌物者, 需注意有无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感染。对于生理性的宫颈柱状上皮外移, 多数专家认为可以不予治疗, 仅对一些面积大、并且有分泌物增多或接触性出血症状者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以药物 (如聚甲酚磺醛) 配合微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 治愈率较高[6]。此外, 对合并感染者需要治疗, 在宫颈柱状上皮外移的诊断治疗中, 需注意诊断不足及过度治疗两个误区。
总之, “宫颈糜烂”不再是一个恰当的术语, 建议在我国取消该术语。妇科检查时发现的宫颈“糜烂样”改变, 并不都是慢性宫颈炎, 可能是生理性的柱状上皮外移, 也可能是某些感染以及CIN/宫颈癌的表现, 需注意检查有无合并感染, 并行宫颈细胞学筛查, 对无生育需求, 存在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者, 进行宫颈局部破坏或切除, 促进转化区鳞状上皮修复, 是否可以降低宫颈上皮内癌变及宫颈癌的发生, 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Chang AR.‘Erosion’of the uterine.cervix:an anachronism[J].AustN Z J Obstet Gynaecol, 1991, 31 (4) :358-362.
[2]回允中.女性生殖道病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232-233.
[3]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73-274.
[4]李亚里.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21 (11) :643-644.
[5]宋学红, 徐晓红, 毕蕙, 等.宫颈筛查结果异常的临床处理流程与诊治原则[J].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 2009, 18 (2) :76-84.
基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查认识的探讨 篇10
1 在施工中出现建筑工程质量的原因
造成工程质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有企业内部的, 也有企业外部的。而任何一起工程质量事故中, 都有其具体的成因。
1.1 质量管理体制不尽完善
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旧体制的基础上, 逐步改革完善形成的, 还存在着政企不分的状况。由此形成的局部封闭管理和内部监督体系, 难以实行严格、公正的质量监督, 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不力, 导致行业内地方保护主义, 使工程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1.2 施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 既明确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企业由于法律意识淡薄, 法制观念弱化, 在施工活动中违反操作规程, 不按图施工, 不按顺序施工, 技术措施不当, 甚至偷工减料, 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 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1.3 施工队伍的素质低
在我国庞大的建筑队伍中,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民工, 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 既缺乏必要的建筑基本知识, 又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 因此在施工中很难做到按规范及规程操作。
1.4 建筑材料的质量不能保证
工程材料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 但目前不少材料的质量是不能保证的。如防水卷材SBS, 由于一些生产厂工艺落后、设备老化, 或是没有生产许可证的作坊生产, 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卷材自身耐久性差, 有的使用1~3年即老化而使防水失效。加之市场鱼目混珠, 使一部分劣质建材用于工程中。
2 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查的认识
2.1 质量检查是质量管理中的一个工作环节, 它是依据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鉴别和评定施工质量好坏的管理手段。
质量检查不能取代施工操作, 且施工在前, 检查在后。任何一个工程, 即是一道简单的工序, 当没有施工出来之前是无法对它实施质量检查, 也无法判定其质量的好坏。所以, 产品 (工程) 质量并非检查人员的检查成果;
2.2 质量检查能够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因为通过检查能够发
现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或差距, 及时查找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组织返工处理, 使工程质量最终得到保证。因此, 开展质量检查活动是质量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 它是为施工出好的质量作强有力的辅助作用。
就工程质量而言, 施工管理的最理想的成效是不返工, 一次性成活达标。这当然是难以做到的事情, 所以需要检查。但是, 检查存在着检查产品的对象问题、检查时间问题、检查方式问题等, 这些问题都与工程是否返工和返工量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把检查工作开展的最全面、最及时、最仔细, 从原材料入手, 从最小处开始, 那么, 收到的成效就会更好。
建筑业的质量检查同其他生产业的质量检查大体一样, 分专业性检查 (以下简称“专检”) 和施工管理中的自我检查 (以下简称“自检”) 。“专检”, 一般是由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专业人员实施, 主要任务是对施工的产品 (工程) 质量检查评定, 即使按“标准”规定去衡量受检工程, 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性评定;“自检”, 一般是由施工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实施, 主要任务是对工程使用的各种原材料、构配件及其施工的各工序、各部位的建造过程进行把握质量标准的自行检查, 已称为“质量控制检查”。“自检”工作的眼点是预防发生质量差错, 检查应以最早、最少处开始, 并持续在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之中。
由于建筑工程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它的一个产品 (工程) 要有诸多工种、诸多工人同时或者穿插作业, 少到数月、多这一年, 数年才能完工, 共同为这一个产品 (工程) 制造一个质量成果。这种特殊的生产缓竟污染和生产方式, 为 (自检) 工作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 就是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 如何调劝和发挥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地搞好自检工作。假如有一个作业小组、甚至一个作业人员对质量不负责任, 粗制滥造, 就有影响总体质量的可能。
“班组自检、互检、工序交接检”是建筑业长期以来推行的质量管理“三检制”, 是明确作业班组的质量责任、增强质量意识、促进互帮互学、彼此监督精心操作的重要管理手段。也是施工现场开展“质量控制检查”的基础工作程序。
“三检制”的工作目标是工序质量, 把检查放在形成产品 (分项工程) 的过程之中;工作目的是本工序质量不大标准不移交下道工序;工作程序时;操作者自我检查 (接受班组检查) , 同工序作业班组互检, 上下工序联合检查, 上道工序移交给下道工序。
落实“三检制度”是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项目部必须认真组织、引导班组实施。首先要为班组提供良好的技术指导服务, 其次要稳定和保持班组可靠的作业状态。在组织互检和工序交接检工作中, 要注意协调好双边关系和妥善处理工序间的“接口”问题。决不能把“三检制”一概推给班组, 随其班组自行实施。“三检制”工作推行好了, 不但能克服“专检”人员工作不及时, 发现问题晚或发现不了某些隐蔽问题的弊端, 而且, 对提高作业工人的责任心, 活跃生产情绪, 有的方矢的实现质量计划目的和提高一次性成功率, 都能起到积极的保证作用。
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来认识质量检查, 在企业内部整个生产活动中, 对影响产品 (工程) 质量形成的人员、材料、方法和环境等五大客观因素, 均必须开展全员性的、经常性的严格检查, 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这些检查, 在很大程度上都不可能有“专检”人员或作业班组取而代之和解决得了的。因此, 分管业务的对口检查和行政管理的工作检查都与工程质量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少了哪一个工作环节, 工程质量都将受到影响。
现代艺术设计中形式美认识与探讨 篇11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形式美;认识
一、导言
我们都知道形式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都有着广泛的体现,形式美渗透到了设计艺术的各个领域,我们今后的设计创作过程中,要客观地、能动地运用这些形式美的法则,以便创作出更美、更有用的、赋予形式美的佳作。而艺术美不在于表现什么,而在于如何表现,所以,在设计创造过程中,是能够创作出能够让人们产生心理上的快乐和感动的东西。
二、形式美概述
对于美,自古以来尚无定论。庄子曰:“各美其美”。我们说,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我们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给美定性。那么,形式美是不是难以来定义的呢?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社会实践。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和总结了一系列符合自然规律的有序的客观事物,形成了初步的形式美的意识。我们认为形式美应该具有以下特质,或者说形式美应该这样理解:
1.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
这是设计的本质的需求。设计是为人的造物活动。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的产品,不仅要求有用,而且还要求美观。这里所说的内容是指事物的全部组成部分,是其特征、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的表现形式,是为人的直觉感官可以感知到的。
2.形式美是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的有规律的组合所表现出的美
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如形状、色彩、线条等,当这些质料以一定的规律组合,变形成了形式上的美。这些规律包括了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
3.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有独立的审美特性
一个产品,它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形态、独特的结构、独有的色彩,对于这个产品来说是专有的、是独立的。因而,形式美的审美对象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有专有的审美特性。
三、从四个方面看形式美的法则
1.稳定之美
艺术设计中的稳定性并非单指物理学意义上的力的平衡,而是强调设计作品所呈现给我们视觉感受力和心理上的稳定状态。在设计中,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形成的稳定的表现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是构成设计作品稳定的综合力因素。一般来讲,设计中为体现稳定而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动静互相结合的处理手法。静态是对自然界结構存在状态的反映,这种结构形态普遍呈现出对称性的平衡感和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基于这种视觉效果,设计师常将对称形式运用在设计中,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对称形态,总是完全一样或者是基本相似的,这种对称结构的特点由于缺少变化造成视觉的平淡。而设计师在运用这种方式时,在保持整体稳定的状态下,根据设计需要加入了设计师个人对这种方式的独特理解并进行变化,为打破呆板的对称而加入动态因素,体现出对生命运动规律的把握,从而增强了设计作品的灵动效果。
2.节奏美
节奏与韵律均来自音乐概念,节奏美的情感融合节奏和韵律是构成一件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在节奏中注入美的因素和情感,就有了韵律,韵律好比是音乐中的旋律,不但有节奏更有情调,它能增强版面的感染力,开阔艺术的表现力。对于艺术构成和平面设计,节奏是由点、线、面、空间及相互关系体现的。在造型设计中,对节奏的表现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进行的。而这种有序的节奏,在反复循环时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能激发受众情感变化的极具感染力的律动美。
3.数理秩序美与科学美
数理秩序美与科学美的凝结自然美是一个事物的美,而艺术美则是对一个事物美的表现。当我们见到海螺时,就会看到海螺贝壳中天然生成的黄金涡分割比例形成的秩序美以及适合它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比例尺寸。这种黄金分割比例从美学角度讲,所体现出的是强烈的数理秩序美和科学美。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和谐的黄金分割比例以来,黄金分割比例就成为艺术形式美表现的一种基本法则。艺术中的比例和分割形式美,是一种尺度表先,也是设计作品与使用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比例体现出一种和谐的数字美,而分割是一一定尺度为依据表现一种科学美。
4.变化中寻求统一的和谐之美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物体,但有相近或相似的事物,这些不同却又相近相似的事物使时间万物处于一个和谐统一个体中,而统一则意味着和谐。艺术形式美的表现就在于整体的和谐。艺术设计中关于对和谐的追求,是设计造型表现解决的重要课题。设计中的和谐在于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设计的要素既有形式要素,也有内容要素,形式与内容各自的组成元素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将这种多样化的、个性活跃的元素组合到一个统一个体中,成为设计完美组合的最终效果。
四、 形式美在设计艺术中的运用
1.产品设计中的形式美
在产品设计中,新材料的运用,新的造型,新的形式运用,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创造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来表现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是依据产品特有的功能,设计师平时的审美素养和设计技巧,现代、时尚的审美趣味,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不同的经营理念导致产品个性异样化与风格统一化并存的状况。”这便是对产品设计中体现形式创作的解释。
沙里宁的郁金香椅,简洁大方,现代气息浓郁。动静感的对比和红白色彩的对比运用,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还有他的扶手椅也很有特点,材料给人温馨的感觉,在形态上像一个张开的嘴巴,极具韵律美。那蝴蝶椅,不仅在形式上运用了自然生态事物的特性,而且充分运用了材料的材质美,充分运用了材料的纹理,有一种直观的形式美。
2.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
建筑艺术设计中设计的材料、造型、建筑设计的风格集中体现了设计的形式美的法则。建筑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形式美在建筑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第奥在谈到建筑的形式美时,甚至认为“美产生于形式,产生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
米拉公寓的设计曲线的运用较多,柱子和门窗的设计都比较独特。本来应该静的建筑,却给人以动的视觉感受。这便是节奏和韵律、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的体现。
3.雕塑中的形式美
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雕塑与建筑一样属于带给人一种静穆感觉的艺术类型,然而,在一些雕塑作品中却蕴涵着无限动感,无限的力量。
4.手工艺品中的形式美
对称的观念被应用在所有有关形状及大小的物件之设计上,在珠饰、家具、沙画、编织、面具及乐器等设计上都可以找到有关对称的观念存在着。
五、结语
形式不仅相关于对美的追求,还关切于物之显现。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艺术品美的源泉和美得生长地,是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件好的设计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有着优势,在形式上也一定尤其独特之处。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形式是否优美及对大众的视觉冲击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中的形式美因素。我们今后的设计创作过程中,要客观地、能动地运用这些形式美的法则,以便创作出更美、更有用的、赋予形式美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刘书成,夏之放,楼昔勇等著.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美]凯·埃·吉尔伯特.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关于土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探讨 篇12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的专业, 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能灵活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 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该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重, 因此实践性课程尤为重要。在土木工程的发展过程中, 工程实践经验常先行于理论, 至今不少工程问题的处理,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实践经验。
认识实习是土木工程教学计划中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 其目的旨在使学生了解和熟悉本专业的产业背景及专业课学习期间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 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外接触专业实际, 增加感性认识, 为学好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和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等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土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实习时间过于紧张。
鉴于认识实习的目标是使学生对建筑类型、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等一系列专业知识能有个初步的认识, 大部分院校将此实践课程集中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学完《房屋建筑学》课程之后, 一般实习时间为1~2周。这样安排虽然能让学生对刚学完的建筑设计、建筑构造等理论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感性认识, 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但由于时间限制, 要让学生在短期内把整门课程甚至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等其他课程的全部内容与实践相结合难度偏大, 学生吃不消。
(二) 实习途径过于单一。
绝大部分院校土木专业所有班级实习时间都安排在同一时段, 大批学生进入工地参观实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行, 且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 故现在多数院校的实习仍以参观已建成建筑为主。对于此类建筑无法对建筑内部结构和构造有更深入的认识, 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三) 学生实习目的不够明确。
多数院校认识实习采用的是自主实习加教师统一指导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由于是第一次大型的实习活动, 而土木专业大一大二的课程以基础课为主, 学生对实践教学比较陌生, 且作为第一次大型的集体性活动, 很多学生实习目的不够明确, 把实习当作了一次旅游, 导致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土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改革探讨
(一) 认识实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采用分阶段实习。
由于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房屋建筑学》课程之后, 而《房屋建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对现场教学要求较高, 故可将现场教学当作认识实习的阶段性教学内容, 每学完一个完整的构件, 分批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周围建筑, 或让学生自主参观周边已建建筑, 及时完成此阶段的实习报告, 并作为认识实习总成绩的评定内容之一;学期末的时候再组织学生的统一实习, 对整个学期所学内容做一个总结, 完成最终的实习报告。这样既能在最佳记忆时间内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避免学期末实习的时候忘记所学内容, 又能使学生不至于在过短的时间内接受过多内容, 防止形成填鸭式教学, 还能对学生人数做一个分流, 避免大批学生在同一时间涌入某一实习基地。
(二)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创造更多实习途径。
前面提到大部分施工单位考虑到安全性不愿接收大批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参观实习, 这一现状要改变需依靠学校与企业间纽带关系的强化, 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应积极与各相关企业建立互利互惠关系, 签订相关安全协议, 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实习场所。此外, 学校有很多副高以上的专业课教师来自施工、设计等部门, 通过他们与各自企业的联系也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基地。而学生毕业后也可为企业输送专业型人才, 达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目的。同时, 平时的分阶段实习也可推荐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这些企业现场参观学习, 并及时给学生答疑解难, 让他们对专业学习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一方面不安全, 另一方面困难较大, 如果指导老师或学校能主动给他们提供一个实训基地,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加强实习考核工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对于这种人数较多的实践性课程, 教学效果的好坏, 除了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更重要还是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他们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为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首先要在认识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 让学生意识到实习的重要性, 明确实习目标及要求, 做好实习前准备工作, 并可适当布置预习任务, 如让他们提前查找待参观建筑的相关资料, 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使学生对实习目标有更深入的认识, 参观过程中也更具针对性, 不至于把实习当作一种旅游;其次, 在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及时给学生讲解, 提出问题, 促进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 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最后, 实习完成后要求学生按要求进行总结, 完成实习报告, 这是对实习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和吸收, 也可借此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完成实习报告后, 指导老师应将批改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也能促使学生在写实习报告的过程中端正态度, 不至于应付了事。
四、结语
认识实习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实践环节, 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针对目前高校认识实习过程中存在的较典型的问题, 通过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提供多样的实习途径,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措施, 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蒋永生, 邱洪兴, 陈以一.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 2003
[3].文畅平.以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计划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4].张毅, 郭东明.土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课程革新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