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市场竞争

2025-01-14

参与市场竞争(精选12篇)

参与市场竞争 篇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对新形势下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规划。按照该决定的规划部署, 首先是市场竞争主体的更加多元化。该决定重申了农行、农发行、邮政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地位, 同时还开放了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企业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信用社 (有的已成制为农村合作银行, 以下简称农信社和农合行) 竞争对手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特点。另外, 《决定》直接提出“综合运营财税和货币政策工具, 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的规定, 本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各类金融组织参与竞争的积极性, 农村金融市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即将来临。

摆在农信社 (农合行) 面前的形势非常严峻, 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农村金融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农信社 (农合行) 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的地位受到威胁, 市场份额正在缩小。以前是“三农”主动选择农信社 (农合行) , 现在转变为“三农”有了更多选择金融服务对象的余地。显然, 农信社 (农合行) 曾经的主导优势不复存在。另外, 随着城市周边农村的城市化, 农民的市民化, 农信社 (农合行) 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了。

呼和浩特地区现有国有四大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22家之多, 还不算雨后春笋般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融资组织。显然, 市场还是那么大, 谁的份额占有最多, 谁的蛋糕分得最大。那么, 农信社 (农合行) 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一、农信社 (农合行) 农村主力军地位不能动摇

“立足社区、面向三农、服务中小”是农信社 (农合行) 的市场定位, 对于“三农”的扶持, 永远是农信社 (农合行) 发展的主旋律。农信社 (农合行) 出生于这片土地, 成长于这片土地。多少年来, 农信社 (农合行) 是“农民自己的银行”这一观念已根植于“三农”的心中, 对于“三农”的金融服务永远是农信社 (农合行) 发展的动力。所以, 农村金融市场不仅不能放弃, 而且还要进一步巩固, 要继续强力打造小额农户贷款, 农户联保贷款, 巩固农村阵地。

面对时代和市场新的变化, 农信社 (农合行) 应找准业务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由于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三农”的需求发生新的变化, 农信社 (农合行) 的思路应紧跟时代的思路, 跳出农业的圈子看“三农”。

二、对原有产品更新、再造升华, 创新出适应当前市场的产品

继续做好并且大力推广小额农贷和农户联保的同时, 不断创新农户贷款的品种。农民是弱势群体, 农业是弱势产业, 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差, 一旦遇上雪灾、冰雹、洪水、养殖业疫情等灾害, 农民便陷入困境, 甚至威胁到生存, 偿还贷款便无从谈起。

尝试与保险公司合作, 为弱势农户量身定做一款专门针对农业生产的保险产品, 这样既可以大大减少灾害对农户造成的打击与损失, 同时也为支持弱势群体、弱势产业的农信社 (农合行) 提供了贷款安全回收的保障。探索、借鉴一种“信贷+保险+担保”的金融服务新产品, 以分散农业信贷风险, 减少农民和涉农中小企业的损失。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企业只有创新才有活力, 才会赢得更多的客户, 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只能是停滞不前。

小额农户信贷品牌已成为农信社 (农合行) 的代表产品。该产品凸显了“灵活快捷、周转使用、随用随贷”的品牌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民和农村市场的金融需求, 被广大农民接受和认可。“农民自己的银行”形象和小额信贷品牌意识已根植于广大农村及千家万户, 这是任何其他金融机构都无法做到的。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三农”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农村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农信社 (农合行) 应加大小额信贷品牌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力度, 树立市场营销理念, 确立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 进一步开发适销对路的, 被市场接受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产品, 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可根据经济环境、地域、经营状况划分三等区域:农村农民区域、城乡半农区域、城市市民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信贷政策, 实行分类调控, 分类管理, 有针对地打造特色产品;可以根据目前城乡一体化现状, 拓展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 将小额信贷移入城镇社区及中小企业。对市民和中小企业分为:一般、较好、优良、优秀四个等级, 按级授信, 采取“一次核定、守信守约、随用随贷”的政策;增强和完善银行卡功能, 将客户的评级授信, 小额信贷的借还、结算、汇兑等综合需求融入银行卡功能, 真正做到“凭卡借贷, 一卡多能”, 增加小额信贷品牌的科技含量。

三、研发新产品, 满足不断发展市场要求, 按照个性化服务要求, 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匮乏已成为目前农信社 (农合行) 亟待需解决的问题。银行品牌是银行产品个性化的体现, 也是此银行不同于彼银行的重要标志。在这个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竞争时代, 没有本行品牌产品也就没有形象、没有竞争力, 不能给客户留有深刻印象。可以说, 农信社 (农合行) 还没有形成自己过硬的品牌产品。

建议把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打造成农信社 (农合行) 的品牌产品, 形成核心竞争力。思路如下:1.尝试创建新的评级体系, 减少对企业上报财务报表、各类书面文件等硬性信息的过分依赖。注重现场调查及企业社会信誉、纳税状况、信用记录、高管人员的素质及家庭财产等非财务因素及软信息。2.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短、频、快”特点, 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实行综合授信。在规定的期限及授信的额度内允许其循环使用, 随借随还, 减少审批环节, 缩短审批时间。3.落实信贷优惠政策。在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前提下, 从贷款的利率, 期限和额度等方面给予优惠, 对特别优质企业执行基准利率。

四、服务创新, 打造个性鲜明的地方性银行形象

创建学习型企业, 大力倡导全员学习风气, 强化内功的修炼, 培养知识型员工, 把企业理念、网点外观、员工素质、规范管理等有机结合, 推进社会形象的全面提升, 凸显个性鲜明的地方性银行形象。将理念内化于心, 外显于行, 提高客户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农信社 (农合行) 应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 强化团体意识, 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寓教于乐, 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农信社 (农合行) 企业文化的熏陶。

把员工培训作为一种长效机制, 一种福利制度。培训不是只针对某一项知识和技能, 也不是只针对某一特定时期, 而是全方位的、与事业一起共存的全过程。临柜人员有一张笑脸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有一流的服务技能, 能为客户手头资金找到最大的投资组合, 而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最佳途径就是培训。

总之, 市场不相信眼泪, 农信社 (农合行) 只有从原来的基础上快速转型, 摒弃粗放经营的管理模式, 转变经营理念, 加大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科技创新力度, 真正实现由“形似”到“神似”的转变, 从而把农信社 (农合行) 全力打造成农民的银行、市民的银行和中小企业的银行。

参与市场竞争 篇2

改造传统儒学参与全球文化竞争

儒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学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保持了正统和一元化的地位,以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称.批判地继承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其核心理念可以作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有益补充,更可以作为我们应对“西方文明”挑战,参与全球文化竞争,振兴民族文化的强大武器.

作 者:张潮  作者单位:湖北省直机关党校,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HUBEI 年,卷(期): “”(9) 分类号:G02 关键词:改造   儒学   参与   文化竞争  

参与市场竞争 篇3

首先,驾训机构必须特别注重理论教育培训工作,在拥有雄厚的理论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发挥理论教员的作用,努力将本单位的教练员培育成既能在教学中做好驾驶操作示范动作,还能讲解操作要领、操作规程及其理论根据。

其次,驾训机构应当统一安排有教练员陪读的新学员上理论课,把交通安全和交通运输法律法规,汽车机械常识,汽车安全驾驶操作规程等基本原理,较为系统且有目的性地灌输给学员。要丰富理论课的形式和内容,比如阐述汽车给人们带来的便捷、舒适,会让学员对学习驾驶产生兴趣,反之告诫汽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祸害,会让学员提高安全防患意识。通过挂图讲解车辆是由哪些最基本的部件组成、车辆的动力来源和动力转换以及车辆各部件的构造和功能,让学员好学好动。

再次,驾训机构应当把理论教学和复习备考理论及术科考试相结合,把理论教学和教练员术科施教有机结合,促使学员理论指导实际,及早地悟出驾驶原理,尽快掌握操作要领,提高各个科目的考试合格率。

从学员应试的角度来分析,术科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测试学员的交通法律意识、交通安全观念及其操作规程。可以断言,接受过专题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培训的,能将汽车理论和交通法律法规贯彻指导场地操作学习及其路面驾驶学习的学员,在接受术科考试过程中,必将更能从容应试,考试合格机率也必将更大。

从学员考取驾驶证角度来分析,学员接受过专题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培训考试合格后,驾驶车辆参与交通必将更能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安全、文明行车。

俗话说“一通百通”指的是做事情,学技艺首先应当掌握理论,道理通百事通。搞经济要靠理论来指导,做学问要靠公式来解题,学开车同样只有通过先了解汽车构造、基本原理、交通通行原则、操作规程及其交通安全、交通运输规则,掌握驾驶技能才能事半功倍。

我校二十一年来的教学经验充分说明了理论先导的重要性和实际收效。以近三年以来我校出炉三十岁以下的学员三个科目一次性考试作统计比较。大专院校毕业生考试合格率为95%,而高中之前辍学和高考落第的社会青年考试合格率仅为67%,比差28个百分点;参加我校理论辅导课出席率达100%学员,一次性考试合格率为78%,而缺席理论辅导课的学员一次性考试合格率仅为34%,比差44个百分点。

以我校48名教练员施教术科作比较,原来从事交通运输工作且具有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教练员有14名,他们的学员一次性考试合格率为91%,而其他24名教练员的学员一次性考试合格率仅为42%。

上述数字表明理论先导,理论教学结合术科培训,无疑是驾驶培训的必经途径和必要方式。然而,如何展开理论先导,因人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人施教,即针对学员的特点和个性施行教学。这就需要教练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驾驶技术,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汽车理论基础知识。

在术科教习培训中,教练员应当通过做示范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及其理论根据,让学员理解和知会操作要领,并通过对学员模仿动作进行讲评,促进学员掌握驾驶技术。

因此,驾训机构可以把本单位的教练员分为两大类,一是熟知车辆机械原理学历高的师傅,称为“理论型”驾练员。二是虽曾经从事职业运输职业但学历低的师傅,称为“操练型”教练员。同时把新招收的学员以文化程度、体质技能以及年龄性别差异分为若干类别,如知识分子型,年老妇女型和青年工友型,区别特性或个性因人施教。

佐证一,某高校林教授瘦小体弱且疾病缠身,2011年秋来我校学开车,刚进入场地驾训初级阶段,因体能差顿感畏难,主动提出放弃考取驾照。经我校调整换上“理论型”的小傅师傅调教,通过小傅师傅对其汽车构造和驾驶规程讲解,示范动作结合手把手演示,分解动作结合讲评,林教授茅舍顿开,随即领悟驾驶要领,学车热情激增,二个月后程教授顺利地一次性地通过科目二、科目三考试,之后的五年林教授没有严重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记录。

佐证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硕士优秀毕业生陈某某2012年夏天来我校学开车,经我校指派“理论型”师傅小吴任术科教练,進桩考模拟场地第一天,陈硕士在观看演示和倾听讲解时提问特多,从汽车动力的转换传递到离合器分离原理,从制动迟滞时间到蝴蝶型场地几何线形和转弯弧度,无所不问,一连串的为什么,几乎把交通学校毕业从事多年驾驶培训工作兼汽车维修的小吴师傅应答不接,真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陈硕士仅通过三个上午练习场地,便一次通过科目二考试,且领取驾照后的驾驶技术堪称好手。

上述例子不仅证实了理论指导教学的重要性,也证实了因人施教的显著成效。我们有理由否定“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论调,更有理由相信,没有学不会开车的学员,只有不善教学的驾训机构及其教练员。

参与国际竞争需吸引海外优秀人才 篇4

一直关注该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表示, 过去我国的发展主要靠招商引资, 现在我们则要靠招才引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吸引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 需要人才跨越国界、地域的自由流动。现在我们内地出去的移民人才已经有700多万人, 留学人才回国的不到1/3。海外人才流失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严重障碍, 中国人才流失十分严重, 急切需要出台新政策以适应新的国际人才竞争。

韩方明委员说:“印度在处理双重国籍问题上的经验非常值得中国研究和借鉴。印度基于对人才的需要和海外强烈的放松双重国籍政策的呼吁, 近年内推出了印度裔卡 (PIO) 计划和印度海外公民证 (OCI) 计划。海外印度人才持有印度裔卡或海外公民证者, 在印度申请购房、医疗、社会保障、所得税、贷款额度、风险投资基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享有‘本土公民待遇’, 但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权。印度裔卡计划主要针对在海外成长的印度人后代, 符合条件者就能获得为期15年、可多次入境印度的印度裔卡。‘印度海外公民证’计划主要针对原籍或双亲、祖父母为印度公民的印度裔, 若其所在国认可各种形式的长期居民权, 则有资格申请印度海外公民证。印度这一举措解决了海外印度裔人士多层次的要求和国家吸引人才的需求。截至2010年, 根据印度大使馆的统计, 印度已经发放了400万张印度海外公民证和700张印度裔卡, 极大地促进了海外印度人才的回流与环流。”

韩方明委员介绍说, 中国特有的国情不适合全面开放双重国籍, 可以考虑采用类似印度的“海外公民证”或“海外华裔卡”政策, 替代部分附加在双重国籍政策的职能。“海外公民证”主要适合原籍中国的人士, 可以终身免签证;“海外华裔卡”主要适合海外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 可以15年免签证。两种证件都可以享受除选举或被选举等政治权利以外的本地居民待遇。这样可以不花一分钱, 就可以起到对海外人才进行长期甚至是永久性的引进, 有力促进人才强国战略的更好实施。

参与市场竞争 篇5

麒麟高级中学 政治组 张灵慧

一、教材分析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单元则是承接前三个单元,系统讲述了我国在全球化视野下的经济战略。因此,就单元而言是对前三个单元的概括和总结。就本课的两个框题来说,在前一框题学生学习了经济全球化大背景,本框题则是讲述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具体运作方式,由“对外开放新阶段”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两目构成。因此,就本课而言,本框题是本课第一框题的延伸和特殊性的体现——以WTO为平台和跳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本框题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习起来难度不算太大,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自学,收集资料等,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分析,课堂上展示资料,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实施教学,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世贸组织的作用和原则,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明确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了解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理解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懂得我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2、能力目标:能认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关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就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培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培养忧患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世界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和基本原则;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2、难点: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五、教法学法

1.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景式的教学方式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3.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结合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中国入世片段”

[设疑探究]:

1、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3、大家对WTO了解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让同学们了解世贸组织,通过提问让同学们感受对外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并知道加入世贸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二)新课学习:

1、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其地位 成立: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它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探究一:龙永图:“世界贸易组织,如果大家要记清楚的话,基本上就干三件事。一个是制定规则,第二是促进开放市场,第三个是解决纠纷。” [设疑探究]:材料说明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2)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①积极组织多边贸易谈判。

②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和协定。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3)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名词点击】请一位同学阅读“名词点击”,了解一下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原则。

探究二:2009年9月美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

2010年8月中国塑料袋遭反倾销调查 2011年9月美对中国铜管开征反倾销税 2012年9月欧盟对我国启动无缝管反倾销调查 2013年12月美国无中生有,指责我国稀土垄断

[设疑探究]:美国在这件事上违反了世贸组织什么原则? 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呢?世贸组织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讲解再结合案例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世贸组织的作用和原则。

(4)加入WTO对我国的影响

探究三:十年来,我国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1400万个就业岗位;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我国对外投资企业聘用当地员工近80万人,每年在当地纳税超过100亿美元。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也使国外消费者普遍受益,据统计,由于进口中国商品,美国消费者过去10年共节省开支6000多亿美元。据世界银行计算,2002-2010年,中国占世界GDP比重从4.4%增至9.3%,是对世界GDP增量的第一大贡献国。入世十年,中国和世界实现共赢。

但同时,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已累计遭受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90余起,涉案金额约400美元,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和反补贴最多的国家。反对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制度成为长期的任务。

[设疑探究]:你如何看待中国入世?

[设计意图]:通过两段材料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分析理解加入世贸对中国的影响。感受中国加入世贸的机遇和面对的挑战。启示我们应该积极参与, 勇敢迎接挑战,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①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②作用: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探究四:改革开放30余年,连续34年经济平均增速达9.8%,中国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第2大贸易国,第1大出口国,全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也带来透支式发展、贫困式增长,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进出口不平衡等问题。

[设疑探究]:如何更好的对外开放?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分析得出未来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设疑探究]:你知道哪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这些企业是怎样成功“走出去”的?为什么要“走出去”?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列举中国成功“走出去”的案例以及成功走出去的原因,帮助他们进一步分析中国未来如何更好的走出去。进一步分析得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探究五:

冲击一:有一些贸易大国多次借如反倾销、反补贴理由 以及设置绿色壁垒等入世以来,仍障碍。

冲击二: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中国在分享其成果时,经济的对外依赖度大大提高,使得中国经济的风险性大增,如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很大冲击。

中国国情:我国是人口众多的最大发展中大国,全国居民每天消费总额达到37亿元。每天消费粮食75万吨,每天消耗猪肉6万吨,食油1万吨,糖1.6万吨,鲜蛋1.8万吨。每天购买杂志、报纸需要400量中型载货汽车才能装载。

[设疑探究]:结合世界新形势以及中国的国情,我国对外开放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帮助同学理解为什么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4 的原则。

探究六:龙永图的妙喻

“WTO与篮球比赛”: 打篮球进球场我们不能说:“篮框太高,那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制定的,对我们不合适,得把篮框降低来适应我们。”

“大个子和小个子”: 大个子和小个子发生矛盾时,大个子总喜欢把小个子拉到角落揍一顿,小个子则喜欢把冲突拿到人多的地方,希望有人来主持公道

[设疑探究]:启示我们中国对外开放应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比喻,启示学生思考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必须防范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运用世贸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课堂小结:

(一)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WTO地位、作用

2、WTO基本原则

3、我国加入WTO的影响

(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坚持对外开放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课堂练习:

1、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出口状元”往往会招致更多的贸易壁垒。欧盟抓住鞋子不放,而美国人认准了轮胎,中国对此的反应则是,限制美国鸡肉和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同时向WTO投诉欧盟对中国鞋征收 16.5%的反倾销税。这表明(C)

A.我国经济越来越脆弱

参与市场竞争 篇6

【关键词】伽利略 GPS 北斗系统 商用竞争

【作者简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中图分类法】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12)04-0013-24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PS)是地面技术与空间技术的结合,它可以同时利用空间测量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为全球提供人流和物流等运输方面的技术性信息和管理信息。美国的GPS系统是人类第一个导航卫星系统平台,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个导航卫星系统平台的创建者,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和垄断地位。1999年欧洲正式推出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计划。该计划由21颗中地轨道核心星座组成,是一种具有区域加强功能的全球系统。2001年4月5日,伽利略计划在欧盟交通部长会议上获得批准,揭开了伽利略与GPS竞争的序幕。

这是一个创新系统与既有系统之间的竞争,对于我们考察在垄断情况下竞争引进过程有典型意义。本文将考察欧盟启动伽利略计划的目的和时机以及美国的应对过程,借此来分析创新系统如何被市场接纳,研究垄断系统与创新系统之间的策略互动。研究伽利略与GPS的竞争对今后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加入全球竞争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研究伽利略与GPS竞争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有多方面的用途。在军事领域可以发现目标,进行武器的精确制导,提高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克敌制胜的能力。它具有导航、定时和定位三大功能,在民用领域市场十分广阔。首先是车辆、船舶、飞机的导航,还可以帮助个人旅游及野外探险方位的确定。其精确定时的功能广泛应用在天文台、通信系统基站等场所;其测量功能在工程施工中有广泛的用途,如道路、桥梁、隧道的施工中大量采用导航卫星定位设备进行工程测量;其定位功能也应用于野生动物跟踪、车辆防盗系统、电子地图、农业勘测等方面。

本文的侧重点不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军事战略功能,军事和安全因素在这里只是讨论的辅助因素。本文重点对大国间围绕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市场份额的竞争过程以及竞争策略展开讨论。美国GPS系统平台是老一代的技术系统,而伽利略系统被称作下一代全球导航卫星技术系统。伽利略系统的出现也可以说是较优系统对陈旧的但却占据垄断地位的系统的挑战。平台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妥协、垄断与打破垄断的过程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具有网络特点的技术系统具有很强的锁定效应。生产者和消费者倾向选择那些已被他人广泛应用的系统。当生产者和消费者准备放弃正在生产或正在使用的某一系统转向选择另一系统时,面临着转换成本问题。生产者和消费者采用某一系统后,都会对该系统或者标准进行投资(包括资金、设备、学习时间),甚至形成思维习惯。他们使用这一系统的时间越长,转换到另一种类似系统或者标准的成本就越昂贵。在本案中,GPS已经成为全球普遍使用的导航定位系统,作为新竞争者的伽利略如何能说服消费者和设备生产者改变偏好?伽利略系统所提供的效用能否超过原先GPS用户转向伽利略系统的转换成本?如果伽利略系统挑战失败,当用户和生产者双方都不愿意向更高的更优的方向转换,市场就有被锁定在次等系统的风险。

系统间的兼容对于那些包含了大量不同组件的产品和服务系统而言,有助于使得各个组件的专有设计得以共存并协同发挥功能,也使得在组件既有的水平上进行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是组合式的创新。更先进的同类技术系统如果与原有技术系统兼容,可以降低整个系统过时的风险。兼容性标准能够降低网络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进入壁垒。如果新创系统与既有系统不兼容,消费者为此不得不进行系统重置,就需要付出转换成本。从市场最优和社会总福利层面讲,市场需要有新的竞争者加入,但是似乎对系统平台间的兼容也有期待。市场到底如何对待这场竞争,其过程值得研究。

从垄断者角度看,当某一特定的技术由某一家制造商或制造商集团单独提供时,这一特定产品的垄断者就产生了。美国垄断GPS设备生产和服务的状况正是如此。垄断者很可能在很高的价格上提供很少的商品,或因为别的原因降低服务的品质,从而造成社会福利损失,而缺乏竞争压力又会进一步削弱垄断者寻求创新的动力。当新的竞争者出现时,垄断者是愿意与新技术平台兼容并实现互操作,分与新来者一杯羹,还是拒绝兼容,提高用户的转换成本,让竞争者以失败告终?是什么促使垄断者作出接受兼容或拒绝兼容的决定?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兴趣所在。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一个空间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结合的技术平台,因此没有太空技术能力的国家是无法参与竞争的。由于拥有太空技术的国家有限,而且相互之间差距比较大,垄断比较容易形成。这种系统还有一个特点是,这样的系统最早是因军事目的进行开发的,后来逐渐转为民用。因此民用系统的竞争受到军事保密等因素的限制。在这场竞争中,竞争者不是公司,而是国家。目前能参与竞争的主要有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家或国家集团。中国作为一个信息技术的后发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实力强大的空间技术国家,研发自己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参与国际竞争是一个必然过程。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已经进入布局和投入使用阶段,研究这一领域竞争的规律和竞争的策略,有助于北斗系统未来的顺利发展。

二、欧洲启动伽利略计划的动因

伽利略计划以航天技术为基础,开发和部署花费巨大。欧洲下决心参与竞争是需要很强的政治决断力和对成本收益的精准估计,其启动伽利略计划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动因:政治独立和潜在的军事需要,技术独立和巨大的经济利益。

nlc202309032117

1.伽利略计划的政治动因

当欧洲人将计划中的欧洲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名为伽利略时,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伽利略三个字的含义。1633年罗马天主教宣判伽利略为异端只是因为他宣传日心说,挑战了当时天主教统治下的关于宇宙世界的传统说法。美国人自然会领会到,欧洲人的伽利略计划就是挑战由美国GPS系统统领的全球导航领域。

尽管欧洲从二战结束以来一直是美国的盟友,但欧洲寻求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独立从没有停止。上世纪90年代冷战的结束给了欧盟新的发展机会,政治上更加独立的倾向在欧洲形成。这种独立性体现在对美关系的调整上。GPS由美国政府支持,由美国空军直接管控和操作,部分供欧洲人使用。伽利略计划帮助欧洲从美国手中获得更大的独立性。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其欧洲盟友说,如果欧洲不能如期推进伽利略计划,“欧洲必将成为美国的家臣”。 事实上,在科索沃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期间,欧洲国家的军队在使用GPS系统时都受到了限制。

除了政治上寻求独立自主外,伽利略计划将帮助欧洲在北约框架以外实施军事行动提供帮助,如果完全依赖美国,就难免有一天美国会通过拒绝和降低GPS的服务来限制欧洲军队的行动。虽然欧洲一再声称伽利略系统是为民用而设计的,但兼顾军事用途在技术上也是随时都可以实现的。毫无疑问,伽利略如果能如期投入使用,必将为欧洲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作出贡献。

2.伽利略计划的技术和经济动因

欧洲希望通过伽利略计划来扶持本土的太空技术产业,使欧洲的产业能够与美国在同一技术水平上竞争。伽利略的民用性能超过了GPS,这可以帮助欧洲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2005年欧盟的一项研究结果估计,到2020年,欧洲65%的居民随着他们商务和生活的提升将会使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伽利略计划的经济收益到2020年将达到7400亿欧元。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作为未来交通管理和测量系统的核心部分,将成为降低成本、产生宏观经济效益的关键。如果对2011年到2020年这一期间进行估算,在公路导航系统应用方面,伽利略系统的投入使用将使交通堵塞、大气污染和交通事故等问题得到缓解,旅客的旅行时间会大大缩短。伽利略系统在公路交通上的运用将帮助欧洲国家节约2000亿欧元,在民用航空方面估计带来的收益为大约5亿欧元。 总之,耗资38亿欧元的伽利略项目是很值得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和美国争高低的项目,而且也有助于推动欧洲经济走出低谷。

3.GPS垄断的缺陷给伽利略计划以机会

美国GPS系统的民用部分是军事应用的副产品。GPS的性能缺陷因为缺少竞争而没有得到充分的改进,这些缺陷包括准确性、可靠性和脆弱性问题。这给伽利略系统留下了发展的空间。GPS系统的创建源于军事目的,并以安全为由故意将民用子系统的精确率降到100米左右,而用于军事目的子系统可以精确到10米左右。GPS的军事特征意味着在出现军事危机时,民商用户存在着随时被中断服务的危险。 GPS系统在高纬度地区和城市地区的精确度也有问题。欧洲的一部分国家处于高纬度地区,就不能有效享用GPS系统的服务。GPS的另一个缺陷是可靠性问题,它不能保证全球范围所有时间段都正常工作。2000年,GPS卫星出现故障,致使俄克拉荷马、堪萨斯等地的导航信号消失了18分钟。

长期没有竞争使得GPS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不去解决使用中暴露的问题,不考虑系统升级的问题。与美国的GPS相比,伽利略系统更先进,更可靠,精确度也更高。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GPS系统只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则可找到家门。

三、美国应对竞争的策略及市场的期待

面对伽利略计划的挑战,美国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在计划酝酿阶段,美国的政策是让欧洲放弃伽利略计划,维持GPS一统天下的局面。在计划推进阶段,美国加速扩大用户群网络,并通过提高性能来降低用户转换的意愿,巩固先占优势。最后的策略则是选择与伽利略系统兼容,承认伽利略在市场中的部分优势,通过兼容和相互操作分享市场。以下对美国的策略选择进行逐一分析。

1.阻止伽利略计划

创建伽利略系统耗费巨大和影响美国与欧洲的军事同盟关系成为美国阻止伽利略计划的主要理由。2000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授予伽利略在GPS军用M-code的频段发射公共信号的权利。这使伽利略的信号可能会对GPS频段造成干扰。2001年12月,时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的沃尔福威茨写信给北约各国的国防部长,强调“在同样的频段上增加伽利略项目将严重影响GPS系统在冲突爆发时的关键作用和能力”。 沃尔福威茨认为伽利略系统耗费巨大,根本没有必要,要求欧洲的军事领导阻止该计划。 与此同时,美国组织专家破译伽利略计划实验卫星的密码,试图在技术层面进行遏制。

2.以市场优势击败伽利略的竞争

在欧洲决意推行计划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加速扩大用户群网络来巩固先占优势。美国首先通过行政手段,改变了原来对于民用设备的精确度歧视政策,刺激全球GPS用户的增长。2000年美国政府宣布,在保证国家安全不受威胁的前提下,取消选择性提供服务规格的政策。克林顿总统说:“这一决定体现了GPS对全球民用和商业用户的负责。美国将为全球民商用户免费提供各种功能和服务。” 为了吸引用户,美国甚至公开GPS系统信号的技术细节,供用户解码,并作出了继续提升和改善GPS系统性能的承诺。

美国虽然作出了这样的承诺,但设计缺陷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克服的。为此美国的下一代GPS卫星BlockIIR-M和BlockIIF将增加民用信号频道,大大提升民用系统的精确率。根据设计,下一代GPS卫星信号的精确率可以达到厘米水平,信号的发射功率将比目前的发射功率提高100至300倍。

3.与伽利略系统兼容形成系统联盟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美国GPS系统是否与伽利略兼容。理论上讲,对于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制造者而言,选择与其他制造者产品不兼容可以成为一种竞争战略。通过这种手段,其他生产者不能与该优势生产者共享该产品市场。但美国经过评估,认为它不可能通过市场的手段阻断伽利略计划,与其一味打压还不如携手合作。这样做垄断地位虽然有所撼动,但也部分地化解了伽利略系统带来的巨大挑战,可牺牲相对收益来保证绝对收益。

nlc202309032117

2002年3月,美国国务院就欧洲伽利略与GPS竞争发表声明说,“美国将尽力使GPS系统变成全球精确定位时间信息的全球标准。美国正在与欧洲进行谈判,伽利略系统应当与GPS系统兼容。” 声明强调了GPS民用功能、技术可靠性、免费使用等优点。美国还要求加入伽利略计划的开发,以确保该系统同美国的地面定位系统能够兼容,希望从伽利略的市场拓展中获得自己的利益。

4.市场对两个系统之间竞争和兼容的期待

伽利略是新一代技术系统。它打破了美国GPS系统的垄断,预示着技术创新和更好的服务,受到市场欢迎。伽利略加入竞争后,GPS必须作出一系列技术和服务的改进。从美国应对竞争的反应看,市场开始走向“社会最优”。为了扩大GPS用户群的数量,美国免费开放了一些服务,并提升GPS民用和商业用户接收系统的精确度。如果没有伽利略的竞争,GPS的民用商业用户还要继续忍受美国的精确度歧视政策,也不可能享用第二个民用商业信号开放带来的好处。

在信息技术领域出现的系统竞争和技术标准竞争,胜出的技术并不必然是那些“最优”的技术。许多用户由于转换成本高不愿转向新技术。GPS作为首创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建立了全球通行标准和网络。许多用户已经采用GPS并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和精力,这些都构成了用户的转换成本。这样全球市场就会形成两个功能类似、互不兼容的系统。从用户角度讲,在兼容标准下的竞争可以获得更好的产品,消费者也不会因为转换成本过高而左右为难。因此,解决精确度、可靠性以及脆弱性的问题最好是不要一个系统取代另一个系统,而是GPS和伽利略两个系统“和而不同”的兼容和竞争。

5.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美国的妥协

美国和欧洲的妥协保证了用户将来可以使用双系统的接受设备,也为未来新一代的导航卫星系统应用和服务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研发和投资。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美国的妥协?第一,美国必须面对空窗期带来的危机。也就是说,美国要研发新一代的GPS系统,即使按计划2012年发射首枚新GPS卫星,完成新的GPS卫星星座的投放也要到2018年才能实现。在此之前,美国只能在既有技术水平上应对新系统的挑战。第二,安全因素是美国愿意兼容的重要原因。伽利略是一个多国合作项目,如果美国执意不兼容,也就可能形成美国一国采用一个技术标准,而美国以外的主要国家采用另一个技术标准的状况。在国家间产生矛盾时,可能最终演变成一个美国阵营同非美国阵营的较量。美国曾对欧洲发出警告,在美国与中国发生战争时,如果欧洲允许中国在军事上使用伽利略系统,美国将摧毁伽利略的卫星星座。这无疑是对欧洲宣战。在美国看来,技术上的选择——选择“伽利略”系统还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带有更多的国际政治分化的色彩。 因此采取兼容具有维持欧洲与美国同盟关系的重要含义。美国通过妥协也确保伽利略的信号不会损害美军和北约国家军队的导航作战能力,保证美国和欧盟都能够满足各自或共有的安全关注。第三,采用兼容的技术标准,以避免两败俱伤的技术标准战。美国负责与欧洲就GPS和伽利略系统未来进行谈判的代表团团长拜亚洛斯(Jeffrey Bialos)指出,“在全球市场上出现两个毫无关联的、不能互为操作的、相互排斥的全球导航系统毫无意义,就如同全球拥有两个毫不相关的互联网一样没有意义。” 这也是欧洲伽利略计划推行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欧洲也十分清楚,两个系统的兼容是扩大应用功能和提升市场兴趣的唯一方法。

四、中国北斗系统的商业竞争之路

1.中国北斗赶超伽利略系统

伽利略计划在2005年之后执行得并不顺利,主要源于欧洲的整体问题,如欧盟事务协调成本高、债务危机深化、资金短缺等问题,这在伽利略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工作上也反映出来。由于预算超支、利益分配争执、技术合成、运营特许权谈判等问题的影响,更因为新一代欧洲领导人缺少了与美国一争高下的雄心,伽利略系统已经错过了进行全球布局、抢占市场的最佳机遇期。原计划2010年前后投入运营的伽利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只在2005年和2008年发射了两颗试验卫星(GIOVE-A和GIOVE-B),进行系统的通讯频率测试和在轨技术的运行测试。按照2010年调整后的计划,欧盟最快将在2014年前发射另外14颗具有完全功能的伽利略导航卫星,组网形成导航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才可能完成全部30颗卫星的发射,建成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2010 年,推进中的伽利略计划暴露出欧洲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令人惋惜的是,伽利略系统延宕了十年,而且与中国合作出现障碍,失去了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民用市场。伽利略在启动阶段加入竞争,促进了美国GPS系统的升级和扩大服务,但是在占据全球市场方面已经被美国GPS系统远远甩在后面。

欧洲伽利略计划一再延期,使中国在看不到合作的前景和计划一再被拖延的情况下,主动加快建立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参与全球的技术竞争和未来市场的竞争。2012年2月25日,中国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入轨。北斗系统成为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导航卫星系统,在投入使用的时间上赶超了欧洲的伽利略系统。北斗系统的空间部分将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开放服务是指在服务区内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以及通信服务。中国计划2012年前后实现北斗系统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前后覆盖全球。

2.应吸取伽利略系统竞争的经验

前面的研究对于今日中国北斗卫星系统进行商业竞争有启示作用。系统的竞争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相关联的系统之间的市场竞争必须考虑竞争与兼容的统一,产业竞争的一种新的方式就是技术系统平台之间的竞争。信息技术产品具有网络效应和网络技术特征,产品往往不能单独工作,许多信息技术组件都是依托在一个硬件的或软件的技术平台上的协同工作。伽利略计划是在美国GPS处于垄断地位并缺乏创新动力的情况下加入竞争行列的,竞争得到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支持。美国在无法短时间弥补不足的情况下,面对伽利略的竞争,最后选择了相互兼容来确保绝对收益。与此同时,GPS通过改进服务来扩大民用用户数量,并启动新一代GPS系统的研发。这些措施对美国保持谈判优势起到了积极作用。用户对伽利略参与竞争表示了欢迎,也对二者的兼容给予了期待。用户从二者的竞争中获得了福利,整个社会也因此没有被锁定在旧的技术系统之中。如果中国的北斗系统后来居上,先于伽利略系统投入使用,北斗系统的商业竞争就必须吸取伽利略系统和GPS系统之间竞争的经验。

nlc202309032117

3.北斗系统面临的竞争形势及其应对

北斗系统参与商业竞争的优势包括:(1)中国本身市场巨大,经济发展和市场潜力令人期待。(2)北斗系统先于伽利略投入使用,技术上又属于新一代系统,市场对于北斗还是有期待的。但北斗系统面临的竞争环境并不好。首先在中国国内市场GPS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在超过500亿元的中国卫星导航市场上,北斗系统占有率仅为1%左右。中国卫星导航芯片市场的95%已经被GPS占领。 而中国国内企业还不具备研发实现互操作和多系统兼容芯片的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北斗不仅要与GPS竞争,还要准备与伽利略竞争。伽利略也有两大优势:第一,它一开始就定位于服务民用事业,一直着力于系统的拓展服务研究与应用。而北斗一开始是着眼于军事目的,后改为军民兼用,民用地面接收设备的研发和应用严重滞后。第二,伽利略系统的研发有不同地区多个大国参与其中,这为它占有全球市场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北斗系统商业化进程比较缓慢。除了军方用户外,目前北斗系统的用户以集团用户为主,渔政、水文测报、交通运输监控、森林防火、气象监测、防灾减灾等部门都是北斗的主要用户。在这些部门和领域中,北斗系统的使用占到30%左右。目前,北斗系统已有近2万海洋渔业签约用户,在网用户和通信量占市场的70%左右。 中国的卫星定位导航市场是巨大的,仅汽车和手机两项市场需求的增长就可以保证北斗商业运行系统的收益。然而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手机使用北斗导航系统,汽车导航也基本上使用GPS。

目前针对北斗系统的企业应用性研发还没有形成规模。由于缺乏相关产业政策、产业标准以及应用的示范,总体上还没有形成行业大规模应用。只有少数民营企业参与终端服务,而设备研发和生产大都由军工企业包揽,主要问题是规模小、产品成本高、缺乏竞争力。为了发挥民间技术潜能和用户创新,北斗系统应当尽快公开其接口控制文件(interface control document),这样国内外的企业就可以着手开始相关测试和研发工作,加快将相关产品推向市场的步伐。那种等民族企业成熟之后才公布接口控制文件的说法,只能让北斗错失市场机会。境外企业的参与有助于北斗系统在海外市场的扩展。

北斗系统应当加快市场化普及和管理体制的建立。美国GPS以前也是军事用途为主,然后实现了军民共用。有着很强保密要求的系统很难在市场上得到呼应。北斗系统除了尽快在技术上实现军用部分与民用部分的相互隔离外,还要将北斗系统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交由市场运作,成立完全市场化的管理部门,使企业能够轻易获得相应的技术参数和接口协议,容易获得相关的生产许可。

政府采购在市场占有率上起着关键的作用。2011年广州1万辆公务用车加装导航定位系统,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加装导航卫星系统是否真正能实现对公务车使用的监督,其实公务车上加装的是北斗导航系统,这笔订单意味着北斗系统的商业化运营迈出一大步。政府采购能够以政府和与政府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为基本平台,拓展北斗系统在国内的市场。

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面临的是一个一强多极的世界市场。北斗在民用系统的竞争中,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兼容的设备生产中取得更大份额的问题,而不是是否兼容的问题。北斗系统未来也存在着与GPS、伽利略以及俄罗斯的GLONASS中的一个或多个建立竞争联盟的问题。中国要扩展国际市场,首先要考虑培育周边国家市场,因为目前北斗的区域性系统的覆盖面涉及周边地区。针对邻国的技术服务也比较容易实现,所以中国应当适时向周边国家以援助的方式提供免费的服务,特别是针对美国GPS尚未涉足的或涉足不深的国家和地区,与这些国家合作建立北斗地面接收系统的基础设施,拓展海外市场。政府还可以通过在一些大型国际活动中采用北斗卫星系统进行服务,推广北斗系统的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 篇7

一、充分运用地图, 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材的教学过程中, 尽量地减少教师的讲述,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 让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知识, 从而逐渐树立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1. 运用地图, 让学生主动信息

在“大洲和大洋”的教学中, 为帮助学生熟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轮廓特征,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1) 读图抢答:拟出下面几个问题:“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哪些大洲的大陆?哪个大陆主要分布在寒带?哪个大陆主要分布在热带?”让学生抢答, 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

(2) 猜图游戏:逐个展示各大洲的轮廓图, 让学生猜猜它们分别是哪个大洲, 奖励优胜者, 并作为平时考核成绩。通过游戏, 加深了对各大洲的轮廓特点的记忆。

(3) 分组合作拼图比赛:学生自制各大洲轮廓图, 展开拼图比赛, 看哪个组做到快、准、美。

2. 让学生在阅读地图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

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时, 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图例, 并指出不同的色彩表示不同的气候类型, 再让学生观察图中各种色彩的分布地区。同时, 因材施教, 不断地鼓励基础较差、读图能力较弱的学生, 为他们设计难度较小可操作性强的问题, 逐步培养他们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

3. 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城市和城市化”的教学中, 让学生思考:“你附近的农村是否有人迁到周围的小城镇或城市?他们迁往城市的目的是什么?地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什么现象?这种人口的迁移有何利弊?……”。然后,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 让学生模仿图中不同的角色进城时的语言, 说明各自进城的目的, 使学生明确不同的人向城市迁移的动机不尽相同。通过学生如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合作竞争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 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常采用如下两种形式。

1. 让学生在合作竞争活动中学习

在学生学习了“地图”的知识之后, 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竞争的活动, 主题是绘制学校平面图, 看哪个小组绘制得最准、最快、最合理。在观察测量的基础上, 分组讨论, 准备好各种绘图工具, 确定了绘图的比例尺、基本图例、指向标和图幅的大小。最后各小组绘制出了相当准确的校园平面图。

2. 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竞争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 “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学会求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 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教学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初步开展课题研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探究式学习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及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和技能, 发展情感与态度, 特别是发展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与市场竞争 篇8

(一)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国际环保公约和各国出台的环保法案, 如《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规定各国要逐步淘汰40多种受控物质 (ODS) , 这些物质多为基本化工原料, 涉及到数千种相关产品。欧盟碳排放贸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机制。欧盟于2009年启动ISO14000标准, 就要求进入欧盟的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仓储、销售、运输、使用和最后处理阶段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

鉴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 各国已经开始对产品征收碳关税并要求产品贴附环境标志。2010美国参议院讨论的《清洁能源工作和美国电力法案》, 包含征收碳关税的条款;欧盟也提出要对产品征收“碳足迹税”;法国在2011年7月1日颁布的“新环保法案”中要求, 今后法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要强制性披露和标示整个生命周期 (即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 及其包装的碳含量, 即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在产品标签上标示出来;日本农林水产省从2011年4月已经开始实施农产品碳标签制度, 旨在鼓励生产和消费环保农产品。目前世界有50多个国家已经推行了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产品包装要采用绿色包装, 以利于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易于回收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 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没有或仅有较轻的损害, 减少污染环境。

(二) 出口限制补贴制度与反倾销

发达国家往往采取限制补贴制度, 要求生产商彻底治理生产污染并将费用计入产品成本中, 实行环境成本内在化, 否则就构成生态倾销。而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本身难以承担治理费用, 政府只能给予其一定的补贴。发达国家就以“补贴”违反WTO规定为由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另外, WTO许多贸易法律保留“环保例外权”, 针对给生态环境、动植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进口产品, 可以采取措施限制进口。

(三) 中国企业不能充分了解竞争对手与国际市场的变化

中国企业不能动态地分析市场变化, 大多数企业对市场竞争力的分析停留在静态分析阶段, 导致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信息失真而失去优势:

1. 中国企业对于竞争对手拥有的实力以及发展优势、市场占有力、战略发展所构成的威胁等缺少深入的了解。

2. 中国企业对自己的供应商情况缺少前瞻性评估。在市场变化因素中, 缺少对供应商实力、活力和能力等详尽信息的了解, 导致对企业下一步发展的预测不足, 缺少系统评估与深入研究。

3. 中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客户需求情况与今后的发展空间等信息不了解, 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4. 缺乏对国际市场潜在竞争对手的研究。潜在竞争对手可能比现有的竞争对手更加强大, 资金更加雄厚, 态度也更加强硬。而企业对这一类对手往往缺少防范措施。

(四) 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1. 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处于劣势地位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治理发展学院发布的《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 中国在参评的46个国家中, 治理竞争力排在第40位, 总体竞争力排在第38位, 内在竞争力排在第33位, 环境竞争力排在第40位。众多的企业发育不成熟, 缺乏资金、技术、人才, 对市场信号反应不灵敏, 很难做大做强, 在遭遇类似金融危机的风险时, 很多问题暴露出来, 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2. 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协同度差

中国企业的协同度过低, 除垄断行业协同度在50%以上, 其余企业的协同度都比较低, 而日本均在60%以上。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发现, 机电产品外购零配件价值仅占一半左右, 其中工业专用设备制造、地质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加工设备制造等更低。相反, 日、美企业在组织形式上越来越追求协同效应。如日本丰田公司本身只有10个工厂, 只制造汽车引擎和车体等核心部件, 其余零部件由1 240个协作厂提供;松下公司自有子公司较多, 共190多家, 但其关联公司更多, 涉及全球近5 000家协作厂商;美国通用汽车设有130个工厂, 协作商达6 000余家。可以看出中国企业专业化协作程度亟待改进和提高, 特别是占有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协作任重而道远, 更需要进行整合发展。

3. 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弱

目前中国很多国际化企业只有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弱。像机械行业的主要产品技术有57%依赖于国外技术和进口, 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仅占43%。在对514家重点骨干企业的2 009种产品的研究中, 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只占17.5%, 许多企业的产品研究开发还只限于外围技术。在核心技术上主要依赖引进国外技术, 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体系, 特别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据估计世界500强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 约占全球的2/3以上。

4. 中国企业的科研人才与国际化人才严重不足

中国企业多年来实施的是本土化战略, 市场发展与定位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 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差距。中国的国际化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瓶颈。中国企业科研人员占国家科研人员比例不足30%, 远远低于美国85%的水平, 是韩国60%的一半。由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速度发展较快, 国际化人才的不足制约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严重缺少融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富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使企业在融入多国文化、产品设计、市场占有份额、品牌发展等方面遇到困难, 不具备竞争优势。

二、中国企业突破国际竞争制约因素的途径

(一) 中国企业需要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 以便适应多国文化融合的过程

根据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 以“创新”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十分重要。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可以推动全体员工不断创新的文化, 使企业拥有动态创新能力, 能够在不断变革中自我完善。我国企业也应塑造以创新为主旋律的企业文化, 把连续不断的创新活动转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在企业内部形成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良好文化氛围, 使企业全体人员都能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竭尽全力。再者, 中国企业文化需要很好地融入多国文化之中, 消除文化障碍, 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 中国企业需要培育规模经营能力, 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中国企业中除大型国有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外, 众多的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假如量化衡量企业竞争力, 若没有庞大的经济规模和现金流量, 就很难在国际竞争中获胜。中国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使企业达到一定规模, 从而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 组建企业联盟、抱团出击, 与跨国公司抗衡, 获得国际竞争优势与市场的发展空间。在发展规模经营能力的同时, 还要注意采用国际通行的先进国际标准体系, 认真面对各种标准制度等, 将中国企业的研发、生产、质控、物流、营销、环境等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使中国企业能顺利地参与国际竞争。

(三) 政府应协调社会力量, 与企业共同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竞争, 中国企业如果没有大批全球顶级的优秀人才, 想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现实的中国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 在培养国际竞争人才方面困难重重, 企业引进国际优秀人才的机会很少, 自身加大人才培养也有局限性。政府应该承担起为企业培养人才的重任, 协调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的力量, 为企业开办不同的人才培养通道。培养经费可以采取“企业缴纳一些, 政府承担一些, 社会与高等院校承担一些”的方式, 助推中国企业的人才培养速度。

(四) 政府应为企业建立国际市场竞争信息咨询服务平台

1. 为企业建立市场发展预测信息平台

中国企业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 需要政府与社会一些部门为企业提供帮助, 包括收集国际市场的各种信息, 使企业能准确的把握国际市场竞争的动向, 赢得市场发展的主动权。

2. 研究各国政策、法律与制度的信息服务平台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为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 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措施、颁布制度标准、限制与反倾销等壁垒措施, 已经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通过建立企业服务平台, 针对各国政策、法令、贸易规则等进行研究, 提供预警, 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等, 为企业把握好方向。

3. 建立风险预警平台

为企业提供风险预测信息, 使企业规避各种风险。此外为企业建立融资、企业海外上市、投资管理等平台, 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保驾护航。

(五) 政府应为中国企业搭建国际高端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的服务平台

中国企业要想摆脱低端市场发展的困扰, 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 急需引进国际高端、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 但企业自身在人才引进问题上有一定的困难, 特别是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可以发挥我国外交优势, 以及派驻各国的办事机构, 联合海外的华人组织为中国企业寻找挖掘国际化人才, 支持中国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中小企业的人才引进问题, 政府可以提供一些政策性帮助和财政支持, 例如利用我国外汇储备的亢余, 为中国企业购买核心技术与核心人才, 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产品升级和实现战略性转型而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六) 建立中国企业国际并购、品牌收购的风险评估信息服务平台

目前跨国公司还在进行紧密的国际之间分工合作, 其目的就是整合世界各国所有的资源优势, 充实和壮大自己。中国企业在收集真实信息、可靠情报时困难重重, 需要相关部门、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和学会为其提供咨询服务, 规避各种风险, 来助推中国企业国际并购、收购项目获得成功。

(七) 政府参与和支持中国企业建立海外保险制度

我国政府可以通过与其他政府间开展经济合作, 降低企业国际风险。如, 与外国政府签订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 达到双赢的目的;还应加强对外投资保险和担保的工作, 尽快设立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海外投资风险机构, 提供有力的风险分担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企业可以投保政治风险, 从而减少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和压力。

参考文献

[1]陈媛媛.碳标签是紧箍咒还是大商机?[J].中国环境报, 2011年10月31日.

参与市场竞争 篇9

承接项目是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活动,参与项目招投标是承接项目的首要环节,对于投标企业而言,项目的招标通知、 招标文件、招投标法规和流程、评标方式、投标文件制作要求等都是至关重要的竞争情报。企业除了应该修炼“内功”,事先应该积蓄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外,仔细收集、研究投标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中的竞争情报,了解招标法规政策,吃透招标文件, 明确业主需求,制定相应合理的竞争策略,是赢得项目必做的功课。

1项目招标信息的获取与过滤

企业参与投标,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采集招标信息。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招标信息。如果招标人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按《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应当通过国家指定的媒体发布招标公告。这是企业获得招标信息的重要渠道。

1.1招标信息采集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分别指定了一些发布招标公告的媒体。 国家计委指定《中国日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建设报》和《中国采购与招标网》发布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公告。财政部指定《中国财经报》《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 gov.cn)发布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公告。国家经贸委指定《中国招标》发布技术改造项目的政府采购招标公告。外经贸部指定《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中国招标》发布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的政府采购招标公告。另外一些专业媒体或企事业单位也在其网站上公开发布相关招标信息 (如大学的采购与招投标管理职能部门网页上就不断发布有招标采购公告)。如果招标人采用邀请招标方式,招标范围由招标人确定,不公开发布招标通告。

因此,对企业来说要想全面掌握招标信息,除关注上面提到的相关媒体之外,还应设法与招标机构建立密切的关系,以便及时了解有关信息。另外,从项目源头掌握招标信息也是一个应给予充分重视的途径。

1.2招标信息筛选

和采集招标信息比较起来,对招标信息进行认真的过滤和筛选更为重要。这种筛选应以规范性、适用性、及时性为准则。由于没有统一的发布公告媒体,容易导致招标信息发布的混乱。一些招标公告只在专业或地方性的报纸上发布,有可能出现表面上的招标,实际上带有较强倾向性的现象。不够规范、缺乏信用的招标机构,也会使公开招标不够公平、公正。因此,选择规范的招标项目进行响应是投标的首要原则。

其次是适应性。现在各种招标活动很多,企业要对大量的招标信息进行过滤,要投那些规范的标、与企业产品接近的标,尽量减少无谓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和浪费。准备投标文件是一贯复杂的过程,必须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如果所获取的招标信息缺乏及时性,距离投标文件提交的截止日较近,即使较适合的项目也应该果断放弃,有选择有准备地参加投标,才能提高中标机会。

2项目招标文件的解析和领会

招标文件是招标过程中对招投标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招标方对招标货物和投标方资质的要求完全体现在招标文件当中。因此,投标人在编制投标文件之前,必须反复研读招标文件,仔细分析研究招标文件的每一项要求,摸请招标人的要求及意图,切忌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2.1招标文件内容款项

招标文件一般包含下列主要9项内容:1招标邀请函;2投标人须知;3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及附件;4投标书格式;5投标保证文件;6合同条件(合同的一般条款及特殊条款);7技术标准、规范;8投标企业资格文件;9合同格式。

2.2对投标人的特殊要求

对招标人的特别要求要注意,再决定是否投标。特殊的要求如:1要求投标人注册资金在多少金额以上,或者具有何种认证证书等。2要求投标人必须具有的何时、何种类型项目的几个业绩以及合同金额。3规定投标文件等提交的截止年、月、日、时间。4规定投标文件必须有投标人或其授权的代表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5要求投标产品制造商的授权书、其法人代表的签字和单位公章。6规定的项目所需产品、设备的交货期。7招标物品必须满足的主要技术参数。8规定的投标保证金额和开户银行。等等。

2.3招标文件中的实质和非实质性条件

要特别注意对招标文件中的商务和技术条款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做出响应(尤其是标有星号或特别注明的条款)。按照法律规定,如果投标人对招标文件中有关招标项目价格、项目技术规范、合同的主要条款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的某一条未做出响应,都将导致废标。投标企业如果把握不准实质与非实质的界限, 最好以书面方式向招标人询问。如果投标企业不能完全满足这些实质性要求和条件,应在投标文件中做出详细说明。如果偏离过大,在技术比、价格比等方面不具有优势,说明这个标与本企业产品不相适应,就应放弃投标。

在招标过程中,招标人对服务越来越重视,招标文件中关于维护、培训等服务部分的要求,即使是非实质性要求,投标企业也应给予充分重视和响应。

3项目评标方式比较和解读

目前,我国采用的评标方法大致有3种,即,最低投标价法、 最低评标价法和综合评分法。

3.1最低投标价法

顾名思义,谁的报价低,谁就中标。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技术含量不高的通用产品。但目前在国内,此方法已很少被采用 (很多政府采购项目的综合评分中,价格分占60%,仍可以认为是最低价占较大优势)。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低报价的产品也需符合采购人对产品实质性的要求,必须经过实质性的审查,否则,报价太低,如低于成本价的10%~20%,仍可作为废标。

3.2最低评标价法

主要适用于国际招标,如世行贷款项目,这些项目被要求强制性采取最低评标价法,在国内应用较少。该评标法主要根据技术、商务的要求确定评标因素,用加价的方式进行调整。但对于哪些因素可加价及加价的幅度则根据招标人的意图决定。应用这种方法时,本身报价较低且加价因素较少的产品,最终价格也比较低,所以对同档次的产品,报价低的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3.3综合评分法

综合评分法,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招标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最能体现招标人的意图,运用起来灵活性较强。对于注重项目产品质量的招标人来说,评分方法中会相应提高质量、品质的权重,这样只要产品价格在其采购预算内的,哪怕较高,也有可能中标。而如果注重价格,在评分标准中质量和价格所占的权重就会发生逆转,低报价中标的可能性就较大。另一方面,取决于评委们打分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不排除组织者对评委们倾向性的暗示,但评委毕竟是独立打分,因此,低报价中标或高报价中标都会成为可能。

4项目投标报价竞争策略

对于投标企业来说,都是既想中标又想赚到更多的钱。但是投标报价高,中标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因此在报价时把握定价的 “度”很关键。

4.1投标报价定位因素

投标报价定位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尽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包括产品的价格、关系等因素)。2正确估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3确定此次投标的目的和策略,是以赚钱为主还是以占领市场为主。4若是汇率变化比较大的货币,还应考虑汇率风险的问题。

在评标过程中,投标报价在评标因素中所占的比重一般为30%~40%,个别项目高达60%。在实际招标中 ,如果招标人采购简单商品、半成品、设备、原材料,以及对其技术性能、质量没有特殊要求的物品,价格基本上就是评标时的唯一考虑因素,在商务技术条件均满足招标文件要求时,投标价最低者即为中标者。 如果采购较复杂的设备或有特殊要求的项目,招标人一般采用综合评价法评标:对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按照招标文件中规定的评价标准,折算为货币和分数,量化后进行加权平均。因此, 投标者必须清楚招标文件中规定的投标价格的评定原则和方法,然后来确定适当的利润率,有的放矢地报出适中的投标价。

4.2投标报价竞争技巧

要分析研究竞争对手的投标报价,做到知己知彼,这是一项难度较大但很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如果能把对手的报价分析透, 既可使自家的报价优于对手,又可避免为了中标而过多压低报价,从而保障在中标后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有些情况吃不准时,最终报价以偏低不偏高为原则。在考虑各阶段或物品的单价时,先回款的报高价,后回款的报低价,这样在总报价不变的前提下为企业争取最大利益。

按法律规定,投标价不得低于成本价。如有特殊情况,在投标文件中应加以说明。如某企业参加投标时,投标报价低于成本价,但该企业在投标文书中说明:投标产品的原料属于长期库存积压产品,按降价处理。因此该企业既具备了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又没有违反投标价不能低于成本价的法律规定,一举中标。

有经验的投标人都会在递交投标文件的前夕,根据竞争对手和投标现场的情况,最终确定投标报价或折扣率,现场填写有关方面的文件。要注意政府采购项目与非政府采购项目之间报价技巧的区别。在政府采购招标项目中投标报价是一次性不能更改的,因而要仔细考虑报价的合理性。

5投标文件编制技巧

投标文件是描述投标人实力和信誉状况、投标报价竞争力及投标人对招标文件响应程度的重要文件,也是评标委员会和招标人评价投标人的主要甚至常常是唯一的依据。企业在产品和实力能够满足招标文件要求的前提下,编制出高水平的投标文件,是在竞争中能否获胜的关键。因为招标文件中任何含糊不清或未予明确的细节都有可能导致执行合同意见不一致。所以, 投标人除了要了解潜在竞争对手情况,从技术、商务等各方面确定投标策略外,在制作投标文件时更应该多下工夫。

5.1投标文件的内容

投标文件的组成:1商务文件。用以证明投标人履行了合法手续,以便招标人了解投标人商业资信等信息的合法性文件。一般包括投标保函、投标人的授权书以及各种证明文件供招标人审查。2技术文件。如果是建设项目,则包括全部施工组织设计内容,用以评价投标人的技术实力和经验。技术复杂的项目对技术文件的编写内容以及格式均有详细的要求,投标人应当认真按照规定填写。3价格文件。这是投标文件的核心,全部价格文件必须完全按照招标文件的规定格式编制,不允许有任何改动,如有漏填,则视为其已经包含在其他物品的报价之中。

5.2投标文件制作的注意事项

投标文件的制作也是企业形象的一种展示,标书装订首先要有明显的标志,区分投标文件的每个部分。招标文件应装订成册, 外观上可以得精致些,但标书的结构编排、内容组织,目录导引上应该严格按招标文件的要求,与评标的评分项逐条对照应答,便于评委在较短的时间内查阅,快速全面了解投标文件的关键内容;另外,投标文件要避免差错,印刷清晰,装订精致,给评委留一个非常认真严肃的印象,增加他们的信任感。有的企业就是因为制作的标书是没有装订的散页,影响了企业给评委的印象,结果早早被淘汰。可以说,标书的装订、排版水平是评标的印象分。

投标文件的很多资料是企业多年积累而成的,但要根据此次项目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修改,不要遗留用于其他项目投标的痕迹。有的条款在文件中多次出现时,要避免内容的不一致,用语要准确严谨无歧义。尽量详细描述投标产品情况,特别是突出展示自己产品优于竞争对手产品的性能和特点。同时,还应将自身业绩、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其他项目中中标的情况、有关方面的评价、产品样本等有关材料充实到投标文件中,并分别配上详细说明,以便向评委和招标人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特别是某些关键细节要注意。例如,招标文件中要求企业提供产品的生产许可证, 有的企业提供的证件并非参加招标的产品类别,却不做任何说明,给评委一种企图蒙混过关的投机之感,导致废标。

6结语

参与市场竞争 篇10

对标准竞争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广泛受到关注, 但大多数的研究是从经济学角度展开的, 主要研究的是纯粹的市场竞争, 强调的是效率和资源[1];虽然也有研究针对政府的影响和产业联盟的作用 (金高云[2];王姗姗等[3]) , 但是却忽略了其它外部环境要素对标准竞争的影响。标准竞争不仅表现为效率基础上的竞争, 同样体现为基于非效率因素的竞争, 而后者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可能更为突出, 但是目前尚缺乏综合上述两种视角下对标准竞争进行全面的分析 (Choi等[4]) 。因此, 笔者在对现有标准竞争的形成和驱动机制研究梳理分析的基础上, 从新制度理论角度系统梳理企业参与标准竞争将受到哪些非效率驱动因素的影响。

1 标准竞争的形成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现状

关于标准竞争的产生与驱动机制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众多的学者从经济学、技术管理、战略管理、组织理论等不同的学科方向对标准竞争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在经济学方面, 相关研究主要是侧重于标准或标准竞争的经济学属性, 如网络外部性、用户安装基础、转换成本等对标准及标准竞争形成过程的影响。其中网络外部性的存在是标准竞争的重要驱动机制, 通过网络外部性, 标准竞争中的赢家能够扩大市场份额、取得竞争优势 (Farrel和Saloner) [5]。锁定效应方面, Church和Gandal[6]的相关案例分析证实了这一理论:当软件市场上的用户基础达到一定规模并出现差异化偏好时, 具有互补性质的硬件市场上则会产生一定的标准化网络。国内研究中, 任劭喆和孙秋碧[7]也从网络效应这一角度对中国高科技企业中的标准及标准竞争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由此可见, 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收益和市场竞争的角度进行分析, 可以说对标准竞争相关机制的研究具有引导作用, 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并认为网络效应不能完全解释实际生活中标准竞争产生的原因, 企业自身能力、管理者特性、外部制度环境等都会对标准竞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 如Techatassanasoontorn和Suo[8]的相关研究就对“赢者通吃”的结论产生质疑, 并提出本地化社会属性对标准竞争的影响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可能大于网络效应等经济属性的影响。

从技术管理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是从创新过程和技术标准方面展开的, 例如Rosenberg[9]认为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累积性学习、反复试错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技术的生命周期中, 主导设计确立的是各同种异质技术之间的多元竞争, 而主导设计方式形成的阶段就是技术标准竞争的阶段。也有学者直接提出, 标准之争就是企业通过不同的技术轨道掠夺行业主导权之战 (Suarez) [10]。另外从技术管理的角度也包括技术优越性、兼容性等对标准竞争的影响, Morris等[11]就提出, 企业可以通过控制技术体系的标准而主导整个产业链甚至整个行业体系。国内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则主要是从技术能力的角度考虑的, 如谢伟和赵志平[12]就曾指出技术标准建立和发展的根源在于技术的进步。总体来说, 从技术管理角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大多基于技术或产品本身而言的, 未能充分考虑市场要素的影响。

而战略管理和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 可以看做是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对经济学原理的补充。其中, 在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关注于对技术标准联盟、标准竞争的基本战略与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分析, 如针对企业在技术标准联盟的选择上, Robert等[13]对需要考虑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 而设立或参与技术标准联盟对技术标准确立与扩散的影响可在诸多的文献中得到证实 (如吴文华和张琰飞;周青等) ;战略选择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具体标准竞争状态进行相关策略分析, 如Shapiro和Varian通过对网络经济中信息规则的研究, 对标准竞争的类别予以区分, 并提出相对应标准竞争情况下可采取的具体策略。与组织理论相关的研究主要是从各利益相关者对标准竞争决策的角度进行分析, 如金高云[2]认为企业是否参与标准竞争取决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多方博弈的结果, 并详细阐述了消费者、互补品生产商、竞争对手、政府和相关标准制定机构等对企业实施标准竞争的驱动作用。针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有:闫涛[14]用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从消费者选择的角度对影响技术标准竞争的因素进行研究;另外, 王金玉[15]还映证了产业界和国家的推动作用, 认为产业界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也是标准竞争的受益者, 所以也应是标准竞争的主要驱动力。

综上可见, 针对企业参与标准竞争的驱动因素与机制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系统;针对驱动要素的研究大多基于效率的角度进行思考, 即使运用管理学原理进行的分析也偏重于企业战略和政治因素, 未能对非效率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2 新制度理论视角下标准竞争的相关驱动因素

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 企业与自身外部环境之间自然而然地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各种关系, 企业进行标准竞争等相关战略制定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组织外部环境的影响。新制度理论认为, 组织面临着技术和制度环境两种不同环境的影响, 其中, 技术环境会要求企业在进行战略选择上有效率, 即在遵循最大化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生产和运作;而制度环境则要求企业服从现有的社会结构和框架系统, 接受一般意义上社会认可的组织形式和战略选择, 并不考虑这些做法和选择对企业自身效率的影响和意义[16]。

结合已有关于标准竞争的相关驱动因素的文献资料, 并基于上述新制度理论的相关理论综述可发现, 企业参与标准竞争的相关驱动因素可分为效率和非效率这两种视角下的研究。而这一分类, 正是因为企业同时面临着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这两种不同但又特定的环境体系的影响。这两种特定环境对企业的不同影响表现在:在技术环境影响下, 企业在市场上通过产品或服务的交换获得既定的利益与回报, 当然, 这种利益与回报就会有赖于企业自身的经营水平和经营效率。由此而言, 从技术环境角度考虑的效率驱动因素会更侧重于财务效果。而在制度环境下, 评定一个企业的决策行为是否合当, 更多的是参考其是否符合外部环境的要求以及一般准则的要求, 而不是由企业所产出的数量或完成的效率来决定。为此, 我们采用新制度理论来解释企业参与标准竞争的行为, 分析从制度环境角度出发的非效率驱动机制。

Meyer和Rowen[17]从企业组织结构的角度出发, 指出企业组织结构和战略的选择不应仅仅是效率等技术层面的考量。此后, Di Maggio和Powell[18]进一步提出了在制度环境影响下企业进行战略抉择的3种驱动因素: (1) 强制性驱动因素, 比如来自对企业有支配性权利的机构———政府的压力; (2) 规范性驱动因素, 如企业自有的专业化特征的影响, 或所在行业或参与联盟的专业网络的规制等; (3) 模仿性驱动因素, 比方说由于受社会心理压力和网络效应的影响, 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抉择时会参考相关企业的决策行为。因此, 本文将基于新制度理论, 从强制性、规范性和模仿性驱动因素等3个方面概括对标准竞争非效率驱动因素的有关研究。

2.1 强制性驱动因素

强制性是指企业承受的如政府、行业联盟协会、专业机构等制定的须强制执行的正式法律、规则或协议[19]。由于标准的确立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形成乃至国家和地区的安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政府或不同利益集团会运用政治影响力对标准形成施加影响, 而这种影响会对参与者产生不同的激励作用, 并最终促使其参与到标准竞争中。Dittmarl、Kalcheva和Lins等[20]研究均证实, 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安排对企业的保护水平或与企业的联系程度不同, 从而会对企业诸如参与标准竞争之类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的驱动作用。除了政府的强制驱动以外, 一些非政府组织制定的规则或者协议也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强制驱动因素。Weiss等[21]在研究中发现, 一些标准化组织为解决实际问题常常会运用法律手段, 如强制要求一些企业参与至标准竞争中以促进兼容组件网络的顺利推广与发展。而分析产业联盟或技术标准联盟的驱动作用的相关国内文献中 (如王珊珊等[3]) 也分别强调了政府政策的强制性作用。

在强制性驱动因素研究中, 通信行业的案例受到较多重视, 如Kim[22]在考察韩国CDMA标准发展过程之后就深入分析介绍了政府如何有效地利用政策工具驱动技术标准发展的情况。该研究证实, 政府不仅在技术标准发展中扮演多元的角色, 驱动企业参与标准竞争, 还可以就此发展出新的政策工具。张三保、费菲[23]对移动通信标准竞争的研究中, 对中外政府的驱动作用进行了解释说明, 也指出了政府在标准竞争各阶段所担当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企业参与标准竞争受到的强制性驱动因素可总结为3个方面:政府压力、行业协会与专业机构的压力以及外部竞争环境的驱动力。

2.2 规范性驱动因素

根据Di Maggio和Powell的定义, 规范性一般是指企业在制定相关战略决策的过程中针对主要的利益相关者而具有的价值观、伦理和行为规范。Bouchard、Teo等[24]研究发现, 通过各类渠道, 这些思维方式会得到转移和共享, 从而影响公司的行为, 因而供应商的认同、消费者的赞许甚至政府政策导向等都会影响企业抉择是否参与到标准竞争中。国内有学者指出, 通过企业联盟或者与制造商共同进行研发等, 也会对标准竞争的产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骆品亮、殷华祥[25]) 。在消费者和供应商认同方面, 一些学者通过案例分析证明了其对企业参与标准竞争的作用, 如Kaplinsky等[26]在研究全球家俱市场的相关价值链时发现, 如果买方对家俱企业的设计、外包和产品本身等提出要求, 就会促使企业实现过程和功能升级, 并以此制定出一定的衡量标准;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 就会在各项标准之间产生竞争。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 规范性驱动因素实际上更侧重于价值观、道德规范等的激励作用, 主要来自于供应商、消费者以及外部环境的认可与接收, 因此组织会通过遵守规范使自己的标准能够得到其它组织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同, 并成为标准竞争的赢家。

2.3 模仿性驱动因素

模仿性驱动要素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组织会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自我调整, 使之行为更接近于同一制度环境 (或者行业环境) 下其他组织。一般模仿性驱动行为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趋向于同一外部环境下成功的或绩效良好的组织, 即制定相似的目标、远景, 甚至生产类似的产品并投向与该组织目标消费者类似的人群 (Burt) [27];另一种则是不断重复采纳同一外部环境下成功的或绩效良好的组织所采取的战略方针或具体策略 (Haveman[28]) 。

有许多学者沿用Di Maggio与Powell的思路, 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企业参与标准竞争中模仿性驱动因素的存在, 比如Galaskiewicz和Wasserman[29]证实了网络关系的存在及其对企业模仿行为产生的重要意义, 该研究认为组织管理者倾向于模仿行业内其他组织, 企业间近似度越高, 这种影响也就越大。即如果一个企业在进行某项技术标准的制定中取得一定的收益, 则这种行为就会取得业内同仁的信任, 同行业其他组织会效仿而参与到标准竞争中。另外, 除了肯定公司资源在标准竞争中的特殊作用外, 还需要承认, 行业内其他参与标准竞争的企业的绩效与其被认可度对该公司在是否参与标准竞争的战略决策中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总之, 企业参与标准竞争的模仿性驱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对取得良好收益或得到供应商和消费者认可的一种模仿。

然而, 现有研究中对标准竞争的非效率驱动因素的研究在方法上还比较单一, 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 在分析过程中也未能综合阐释各种非效率驱动因素, 相应的实证分析也有待完善。

3 结论及研究展望

作为继产品、价格、供应链、品牌等竞争战略后另一主要战略形态, 标准竞争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众多领域内企业的首选竞争战略。而在学术的角度上, 研究技术创新的知名学者Tellis也提出, 从制度理论的角度研究技术标准竞争将是现阶段需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在概述现阶段关于标准竞争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从理论上探讨分析了在制度环境的影响下企业参与标准竞争的相关驱动因素与机制。一方面, 阐释了现今不少企业, 尤其是转型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在非利益和自有资源驱动下投入标准的开发与设定、参与标准竞争的原因;另一方面, 通过对企业相关制度环境的理论分析, 解释了各种政治强制力量、行业协会等的规制力量等非效率驱动因素带给企业的, 在参与标准竞争等战略制定上的影响与推动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 强调标准竞争的非效率驱动因素并不意味着制度环境与企业效率就毫无关系可言了, 非效率驱动因素在一些阶段中是企业参与标准竞争的重要驱动因素。实际上, 制度环境相关要素的最初出现一般都会伴有很强的技术效率上的考量, 只是随着理论的普及和完善以及形式上的规范而逐渐地与效率分离, 可以独立对企业造成影响。举例来说, Tolbert和Zucker[30]在研究美国城市公务员规章制度和行为标准的时候发现, 最初选择采纳该标准的美国城市都是出于城市整体绩效和相关技术效率的角度考虑的, 即所谓的理性选择机制起主导性作用;而随着社会发展到后期的时候, 更多的选择是基于合法性或规范性考虑, 即制度环境的压力成为其主要动因。换句话说, 制度环境的驱动影响力不是单指机制对于组织行为的约束, 这些合法性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得到社会认可、提高其社会地位, 甚至可以让企业在供应链上的资源流通更加便捷, 进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对于我国企业是否愿意去采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一项研究用实证方法映证了这一点。在杨东宁和周长辉[31]的研究中证实了, 企业采纳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这一战略抉择, 是由其内在驱动 (即侧重于效率驱动因素方面的) 和外部要求 (即主要是关于制度环境方面的) 两部分共同影响的。相关结论在高俊光等[32]探讨技术标准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中再次得到证实:技术标准的成功设立会受到经济、技术和制度环境这三方面的驱动作用, 技术基础、经济动力和规制支持缺一不可。

此外, Scott[16]研究认为, 技术环境相关要素的改进一般会建立在制度环境基础之上。法则本身亦是一种重要资源, 是组织竞相争取的对象。可以说, 制度框架确定了企业用合法的手段追求正当利益。基于此, 也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 在转型式发展的经济体制中, 政府和市场的双层压力会使得制度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变得更加深刻[33]。

综上几点, 未来有关标准竞争驱动因素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 建立较为系统的标准竞争非效率驱动研究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现有对标准竞争非效率驱动因素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政府、行业协会等单一要素的分析, 缺乏对非效率驱动因素系统地进行分析, 未来可以依据制度理论建立标准竞争非效率驱动因素模型, 并针对有关企业进行调研, 从实证上系统分析强制性、规范性和模仿性驱动要素对企业参与标准竞争的影响。

其次, 针对转型经济环境下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考虑到转型经济的特殊性, 可以增加部分变量, 有针对性地对转型经济下的标准竞争进行分析, 例如基于以政府为主的政治力量对企业参与标准竞争的影响可以加入诸如企业政治关联或政治参与等变量, 更进一步地探讨在制度环境下, 尤其是在中国转型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中, 政治因素的影响机制与作用。

参与市场竞争 篇11

一、攀钢反倾销的基本做法和经验体会

攀钢为了确保来之不易的市场份额,积极应诉,全力抗辩,并取得胜利,不仅扩大了攀钢的国际影响力,也积累了反倾销应诉经验。

1.选好律师,制定积极应对措施,为取得胜诉提供前提条件。选好律师是争取胜诉的关键。在攀钢独家应诉的冷扎板、钒铁反倾销案中,经过多方咨询、论证、比较,选定了实力强、反倾销应诉经验丰富的美国德汇律师事务所作为代理律师。同时,还与我国原外经贸部公平贸易局、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法律部、钢铁协会市场调研部等应诉主管单位及行业协会积极沟通情况,征询良策,寻求支持,并向有经验的兄弟企业学习取经,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和应诉方案,为取得反倾销应诉胜利提供了前提条件。

2.成立专门机构,培训应诉人员,为应诉成功提供组织保证。由于反倾销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攀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主管经理为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应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负责具体工作的反倾销应诉办公室,对各阶段应诉工作做出了周密部署,及时协调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与代理律师积极协作制定了缜密的应诉方案。各涉案单位对反倾销应诉工作全力配合,抽出骨干人员充实应诉队伍,由律师对应诉人员进行反倾销理论及实践的全面培训,确保了应诉的胜利。

3.与律师密切合作,认真研究磋商,答好调查问卷。冷轧板及钒铁反倾销案是攀钢代表中国独家应诉,美国商务部发来的A、C、D卷不光内容繁多,而且有大量补充问卷,必须全部回答。为此,应诉人员和律师密切合作,认真研究、反复磋商,确保了问卷回答准确完整、前后一致,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回答完毕。

4.积极组织应对,仔细核对原始凭据,做好核查、抗辩准备。2002年4月26日和6月23日,美国商务部分别公布了攀钢冷轧板和钒铁反倾销案的初裁结果,给予了129.85%和73.29%的高税率。由于中国被美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商务部计算倾销幅度时不考虑攀钢的实际生产成本,而采用“替代国”产品价格作为标准,并且在替代国价格选取上存在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对此,攀钢积极应对,认真做好核查、抗辩的准备,对涉案产品调查期内的每一单合同、每一张发票、每一笔原始凭证与会计账册都进行了仔细核对。对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总账、分账及原始凭证也反复核实,确保准确无误,为核查和抗辩提供了强有力的材料依据。

5.全力配合核查官员,保证实地核查顺利通过。美国商务部多次派员到攀钢分别对冷轧板及钒铁反倾销案进行实地核查。在这过程中,先后对攀钢的组织机构、企业独立于政府运作、分别税率问题和攀钢国贸公司的涉案产品销售及会计账册进行了全面核查。美方要求攀钢将调查期内每一单销美合同、出库单、入库单、库存财、销售账、总账全部列出,并要求一一对应,对每一笔数据的出处及对应关系,都要求有佐证材料。对调查期内攀钢冷轧板、钒铁生产过程中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原始凭证、分账、总账、生产厂与国贸公司往来账,都与攀钢上报的数据一一进行核对,并到生产现场对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原始记录、生产工艺进行了详细检查。攀钢应诉人员密切配合,给予了核查官员最大限度的合作,向美方提供的全套数据报表及佐证材料数据真实、来源可靠。美方核查官对攀钢给予的全力合作非常满意,对攀钢提出的要求澄清的问题都给予了合作,对攀钢提供的数据表示认可,保证了实地核查的顺利过关。

6.据理抗辩,确保终裁听证会的无损害终裁裁决。为争取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无损害终裁裁决,攀钢派出代表参加了冷轧板、钒铁终裁听证会。在钒铁终裁听证会上,攀钢是唯一全程参与美国商务部及国际贸易委员会应诉的公司。为确保钒铁听证会成功,攀钢领导亲自带队赴美,并和律师一起反复修改听证会证词,为出席听证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听证会上,攀钢代表审时度势,依托严格的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完善的成本控制手段以及核查前的精心准备据理抗辩,以翔实的材料充分阐述了中国钒铁出口不会对美国钒铁产业构成威胁。由于理由充分、数据翔实,来源可靠,回答問题简洁、准确,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使美方确信攀钢提供的数据真实,听证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企业做好反倾销工作应加强的几个方面

1.加强WTO规则研究学习和人才培养。WTO有一套完整的、对成员国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对规则的掌握和运用是否得当,是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否取胜的法宝。一是要认真学习、普及WTO有关的知识和规则,培养对国际纠纷的敏感性,并能运用法律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二是大力培养自己的,熟悉WTO规则和国际贸易业务专业知识的,能进行倾销与反倾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合理、灵活运用WTO规则中的保护条款,保护企业自身利益。

2.加强企业管理,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符合WTO规则要求。一是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WTO规则并密切关注其发展变化,重视研究相关规则和协议,依法经营,树立本企业在市场上的良好形象。二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细化会计核算方式,按法律规定和国际惯例规范财务管理,使成本核算真实,费用分摊合理,会计账簿规范、完整、清楚,以便应对反倾销调查。三是树立营销新理念,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把获利的着力点放在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等上面,杜绝低价恶性竞争和倾销。

3.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消除国外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是要坚持工艺先进、结构合理的方针,加速推进技术装备、工艺技术的升级换代,开发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专利开发、申请工作,把企业拥有的发明创造、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技术尽可能用专利的形式固定下来,取得法律的保护。

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研究 篇12

根据2007—2008年中国B2B电子商务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 中小企业是我国电子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其总体采用率不足10%, 很多行业的电子市场刚刚起步, 参与率更低。所以, 研究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对电子市场发展以及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影响电子市场应用因素

已有的研究认为影响企业使用电子市场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电子市场自身因素、组织内部因素、外在环境因素[1]。本文不关注不同电子市场内部差异的影响, 研究重点为企业内部因素与环境因素。通过已有文献综合, 我们从企业资源状况以及高层支持两个角度考察组织内部影响因素, 从政府促进以及规范同化两个方面考察企业外在环境影响因素。具体内容如下:

1.1资源状况

在诸多EDI研究中提到了对信息技术创新的采纳具有重要作用的变量因素是可用财力资源, 通常以可用的剩余的财力资源表示[2] (Slack) ,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IT能力因素[3]。

财力资源丰富的企业具有更高的实现投资的可能性, 因此财力资源和企业的采纳意图具有正相关关系。IT能力越强的企业, 其团队对B2B电子市场利益了解的更为清晰, 同时现有丰富的基础设施为新应用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认为企业资源状况与电子市场的采纳意愿存在这样的关系:

H1:具有更高财力资源的企业电子市场的采纳意图更高。

H2:具有更高IT能力的企业电子市场采纳意图更高。

1.2高层支持

由于企业的决策权在高层, 高层的意图自然会反映到企业整体的意图, 在众多文献中均验证了高层支持与信息系统成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型企业高层的决定作用尤其巨大, 他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创新意识及对IT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企业对电子市场的采纳意图。所以我们认为存在这样的关系:

H3:具有更多高层支持的企业电子市场采纳意图更高。

1.3政府促进

Burn (1995) [4]研究发现, 亚洲许多企业EDI的成功与政府支持和企业文化相关, 例如在新加坡, 政府提供大部分项目培训和其他相关的经费支持;政府的强大作用现象在中国更加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 政府的地位居于社会较高层, 因此政府的政策方向通常对社会成员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做出假设:

H4:政府促进力度越高则企业电子市场采纳意图更高。

1.4规范同化

对于B2B电子市场规范化压力指来自采纳者对社会上电子市场采纳趋势的判断。这些规范化的压力, 来自采纳者所参与的运作环境, 包括竞争者群体、供应商群体、客户群体、信息媒介等方面。Porter & Millar (1985) [5]研究了行业竞争与信息系统采用的战略关系, 指出企业会面临行业领先企业、供应者及消费者的压力而进行信息系统的创新;也有其他学者指出,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可能会采用B2B电子市场, 以获得竞争优势。因此, 当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压力越大, 竞争者及合作者采用B2B电子市场越多, 就越有可能采用电子市场。所以, 我们提出假设:

H5:规范化压力越大的企业电子市场采纳意图更高。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研问卷的方法, 各变量测量条目来源如下:财力资源和IT能力现状的测量条目主要采用Wang (2001) [6]的测定量表, 其Cronbach alpha系数分别为0.89和0.88。政府促进与规范同化及高层支持主要采用Soliman (2000) [7]的量表, 其Cronbach alpha系数分别为0.82与0.87。以上量表已经过验证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数据分析

3.1数据收集

调研对象来源于江苏省中小企业名录中企业的随机抽样, 通过邮寄和Mail方式共发放600份问卷, 回收168份, 根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中小企业定义①, 选取了141份调研对象作为中小企业的问卷, 其中116个企业尚未应用B2B电子市场, 本文以这116份样本来进行企业采纳B2B电子市场意图的影响因素分析。

3.2信度与效度检验

利用SPSS16.0对测量项进行计算, 统计描述如表1所示。

为了保证假设检验的有效性, 对调研数据进行了信度与效度的检验。首先对总体样本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 正式量表的总体KMO值为0.913, 累积方差解释度为73.17%, 通过了Bartlett's球型检验 (p<0.000) , 可以判断变量测量项目之间具有较好的会聚效度。

随后, 以总体样本为例, 对由21个观测变量构成的5个潜变量计算其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值, 结果显示5个潜变量的Alpha系数均明显高于0.70这一可接受的最小临界值, 表明变量的测量具有较好的信度。

最后, 利用LISERL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结果表明各个观测变量在相应的潜变量上的标准化负荷系数均在0.5以上, 并小于1, 且因子载荷的t值从8.13~16.48, 全部通过t检验, 在p<0.00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本研究的各变量具有充分的收敛效度。

3.3研究假设的检验

以企业采纳B2B电子市场意图为因变量, 以财力资源、IT资源、高层资源、政府促进及规范同化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2所示:

注:相关系数已经标准化;括弧内为VIFs, *p < 0.10, **p < 0.05, *** p<0.001

R-squared分别为0.58, 说明这5个因素对B2B电子市场采纳意愿及应用范围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 贡献程度为58%。

如上表所示, 在所有参数中政府促进、规范同化对企业B2B电子市场采纳意图影响力显著。其中规范同化的显著性水平在0.001。而政府促进的显著性水平在0.05。政府促进与规范同化的路径系数均达到0.2以上, 其中规范同化影响力最大。

其他因素, 如财力资源、IT资源、高层支持对B2B电子市场采纳意图的影响力水平并不显著。因此, 假设H4、H5得到支持, 而H1、H2、H3未得到支持。

4研究结论

以上分析结果显示规范同化及政府促进对企业是否愿意采纳电子市场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规范同化因素, 其对电子市场采纳意愿的影响系数最大为0.51。主要原因在于, 在中国处于领导者地位的是第三方电子市场, 其进入方式简单, 具有较强的可模仿性、可传递性, 当企业处于已经形成这种行为模式的社会群体圈子时, 其采纳意愿强烈。因此参与B2B电子市场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所能表现出的规范同化作用尤为强烈, 影响力非常显著。同时政府因素的作用也非常显著, 原因是政府在中国的环境下对企业的实际调控能力较强, 政府的调控作用通常效果明显, 企业相信 (或预期) 其他企业也会在政府的促进下进入电子市场。政府的促进作用除了直接出台鼓励中小企业进入电子市场的法规政策之外, 还可以体现在营造良好的电子市场发展的公共环境上, 为企业提供商务评价、安全监控、交易配套服务、网络信任与监管等企业不能也不愿做的事情上, 由政府主导的电子市场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有效提高中小企业加入电子市场的意愿。

而财力资源与IT能力状况对企业B2B电子市场采纳意愿显著不相关的主要原因在于在中国, 处于领导者地位的是第三方电子市场, 其进入门槛较低, 绝大多数调查企业均具备进入电子市场的基本财力与IT能力资源, 因此企业对这两个要素的敏感性较低。而高层因素不显著的主要原因也因为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市场涉及到的人员和部门都较少, 并不需要过多涉及协调工作, 因此高层因素在B2B电子市场采纳及应用领域的作用并不明显。

摘要:电子市场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 但是中小企业整体采用率还不高, 研究企业参与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对市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规范同化与政府促进对企业是否选择进入电子市场有直接影响, 而其他因素在中国环境下重要性并未体现。

关键词:电子市场,影响因素,采用

参考文献

[1]王平平.买方使用电子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J].求索, 2006 (2) :39-41.

[2]Chwelos, P., Dexter, A.S.Research Report:Empirical Test of anEDI Adoption Model[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1, 12 (3) :304-321.

[3]Ramamurthy, K., Premkumar, G.Organizational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EDI Diffus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 Causal Model[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1999, 9 (4) :253-285.

[4]Burn, J.M.The NewCultural Revolution:The Impact of EDI on A-sia[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995, 3 (4) :16-23.

[5]Porter, M.E., Millar, V.E.HowInformation Gives You Compet-itive Advantage[J].Havard Business Review, 1985, 63 (4) :149-160.

[6]Wang, S.C.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ntionto Adopt e-commerce:a Study Based on Innovation AdoptionTheory[D].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1.

上一篇:阅读中想象力培养论文下一篇:量测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