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开放先导区

2024-05-28

开发开放先导区(通用7篇)

开发开放先导区 篇1

本刊讯11月20日, 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里暖意融融, 吉林省长吉图 (长春市、吉林省部分区域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座谈会在这里召开。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集聚一堂, 共同探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大计, 为推动规划顺利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出席了座谈会。

2009年8月30日, 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长吉图规划旨在提升延边开放和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为背景, 以拓展国际合作、推进图们江区域加快发展为目标, 突出以长吉图为主体的我国图们江区域在参与东北亚国际合作中的先行先试地位和前沿平台作用, 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快图们江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定位、重点区域、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座谈会上, 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结合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意义, 定位, 建设目标等方面进行了热烈交流。一致认为, 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是提升我国沿边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深入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新形势下加强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现实要求, 是吉林加快开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增强我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全方位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中央关于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坚持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 坚持大胆创新和率先示范, 坚持统筹国内与国际合作, 努力建设我国沿边开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记者马钰、郑玮)

开发开放先导区 篇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吉林省已经启动建设广东工业园、上海工业园、北京工业园、台湾工业园等工业园区, 研究制定鼓励开发区与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合作的政策措施, 集中规划建设一批省际特色产业园, 打造产业集聚发展平台。长吉图区域的发展将形成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那么吉林省尤其是长吉图区域该怎样承接产业转移, 实现区域又好又快的发展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具有的优势

(1) 在政策优势上,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开始实施后, 为此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平台。由于有“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 该地区的可以执行更加灵活的政策, 创造更有利于所引进的产业发展的条件。

(2) 在区位优势上,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范围包括长春市城区及所属部分县 (市) 、吉林市城区及所属部分县 (市) 和整个延边州, 总面积 (7.3万平方公里) 和人口数 (1090万) 均占吉林省的三分之一, 经济总量 (08年为4241.7亿元) 占吉林省GDP的66%。该地区处于东北亚的地理几何中心。长春和吉林两市位于哈—大线中部, 是连接辽宁和黑龙江两省的纽带, 又位于未来中蒙大通道的中部, 是连接蒙古国和内蒙古自治区与东北东部及朝鲜、韩国以及日本的关键位置。延边州既可以联结辽宁、黑龙江两省的东部地区又是吉林省对外开放的窗口, 该地区可以直接连接与俄罗斯、朝鲜的港口并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紧密相连。

(3) 在产业基础方面, 该地区在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 生物医药、微电子、旅游业等吉林省主要的产业在基本在这一地区布局。这些基础既可以为传统产业的进入提供基础, 也可以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 对吸引外部产业的转移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

(4) 在科技人才方面, 吉林省具有吉林大学、中科院应化所等一批科技人才中心, 同时吉林省国民受教育水平和平均文化素质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 吉林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在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方面都具有优势。

2 面临的挑战

(1) 面对产业转移的浪潮, 我国西部地区和东北各省都在积极争取承接合适的产业在本地落户, 竞争激烈。中东部和西部省份很早就开展了产业承接工作,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作为新的国家战略开发区域, 如何打出自己的特色, 发挥自己的优势, 是个新的课题。

(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部产业关联度低, 结构不合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的第一产业农业所需的主要农业技术装备和农药、化肥等物资百分之四十需要从区域外采购, 工农业联系不紧密。主要工业之间如汽车和石化两大产业, 相互依存度不高, 产业链没有连接。另外, 区域内大中小型企业不均衡, 缺乏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主导产业配套企业少。金融、保险、研发等服务业发展滞后。

(3) 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在服务精神上还有有欠缺, 在主动创新, 主动服务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在招商引资上, 重招商, 轻服务, 招商之后的后续服务与责任主体缺失。

3 理性的思考

(1) 加强领导, 制定承接产业转移应总体规划。

产业承接工作比较复杂, 涉及到很多部门, 吉林省应该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产业承接工作。该小组的成员应为涉及到承接产业转移的省内各部门,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吉林省应该制订该区域内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规划及政策措施, 做到科学规划、全省一盘棋。

(2) 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避免重复建设。

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吸引特定产业是进行产业承接的有效方式。目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的各地都在利用国家有关政策, 努力打造自己的产业园区, 有以承接地区产业为主的园区如广东产业园、上海产业园等, 也有以承接或发展某种产业为主的园区如汽车产业园等。但由于各地存在竞争, 容易产生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所以, 该区域内的产业园区的布局要整体考虑、科学布局、正确定位、形成特色、避免重复, 把产业园区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 确定适合的主导产业。省产业承接领导小组应该重复发挥作用, 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增强各个产业园区的产业协作配套能力, 增强产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性。

(3) 集聚相关产业, 延长主导产业产业链条。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的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产业链条短, 且关联程度低。该区域内的农业仍以种植业为主, 农业装备技术发展落后。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 链条短。汽车业作为吉林省产值最大的产业, 零部件配套等产业在省内缺乏布局, 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产业链条短缺。另外, 区域内各个主要产业间关联程度低, 相互带动不明显。在承接外来产业转移过程中, 吉林省要大力吸引与主要产业配套的企业到长吉图区域投资, 与本地企业一起延长主要产业链, 增强主要产业间关联程度。

(4) 走新型化工业道路, 注重可持续发展。

一般来讲, 国内外产业转移出去的产业一般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些产业很多可以破坏生态环境, 污染较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作为国家区域战略的一部分, 要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政策, 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引进高新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5) 进行制度创新, 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长吉图开放开发先导区要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 要敢于打破不合理的条条框框, 大胆创新。区域内的各地方要打破行政界限, 共同规划, 摒弃影响区域内经济交流发展的制度障碍。要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意识, 建立服务型政府, 改善投资环境, 提高投资新引力。

(6)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核心竞争力。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最终发展还是要靠自身的发展, 所以要在承接外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不断增强本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产业承接过程中, 要增强本地区的主观能动性, 使外来产业本土化, 加大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力度, 不断改造本地企业, 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建立研发中心, 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培育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成荣敏, 许正良, 何为.长吉图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 2010, (4) .

[2]赵儒煜, 李晗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产业发展战略[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2) .

[3]王胜今, 赵儒煜.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与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战线, 2010, (4) .

开发开放先导区 篇3

1.1 吉林、长春、延边科技局建立联席工作机制, 共同推动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内科技合作

2008年开始, 吉林市科技局、长春市科技局、延边州科技局建立了联席工作机制, 以分年度担任轮值主席、合作组织的形式共同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开展科技创新。通过集约创新资源, 集聚创新要素, 集成创新机制和工作经验, 使其成为引导和带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自主创新协作模式。通过整合各方优势, 发挥3方各自资源优势和历史基础, 分别向科技创新辐射源、产业发展引导区、创新驱动的示范辐射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导区发展, 提升合作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促进开发开放合作区建设。以合作组织为平台开展的卓有成效的活动, 促进了长吉图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腾飞。多年来, 协同实施科技项目、合力带动延吉高新区建设、推进科技创新的活动频繁展开。

2011年在延边、2012年在吉林, 召开了两届中韩技术转移大会, 第三届拟在长春召开。仅就2012年的中韩技术转移大会统计, 可见喜人效果。吉林市人民政府与韩国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 在会上正式签订了《吉林市人民政府与韩国科技信息研究院科技合作协议》;吉林市人民政府聘请朴英绪院长为吉林市人民政府中韩科技合作顾问, 并为其颁发中韩科技合作顾问证书;精心组织、筛选了长吉图3地与韩国共100多家单位的171个项目, 编辑制作成项目汇编, 进行传阅和交流, 促进项目有效对接;中韩双方企业展开了面对面的交流洽谈, 共有31个项目在会上签订了合作协议;另有3个项目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中韩双方企业对70余个项目和成果表示了合作兴趣, 确定了联系方式, 将开展进一步的接触和商谈;在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 新华社、科技日报、文汇报、东北亚经贸新闻、吉林日报、吉林省电视台、吉林市电视台、江城日报等10余家新闻媒体单位也对大会进行了专题报导, 营造了良好的中韩技术转移交流合作氛围。

1.2 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 推动了长吉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不断加大对长吉图区域科技投入力度,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激发了长吉图区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活力。从2009年开始, 吉林省组织实施“双十工程”项目, 主要内容是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集中优势力量每年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针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 开展重大科技攻关, 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拉动、创新驱动, 促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乃至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至2012年, 共组织实施了4批“双十工程”项目85项, 投入经费8.06亿元 (包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入资金) 。其中, 长春、吉林、延边地区承担的项目68项, 占总数的80%。这些项目技术含量高,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促进了产学研紧密结合, 已创造了显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对推动长吉图地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1.3 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 促进了规划有效落实

按照《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科技创新规划 (2011-2015年) 》实施的科技创新五大工程, 促进了规划的有效落实。

1.3.1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长吉图区域集聚的举措, 加快了长吉图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推进区域内优势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创新机制, 整合资源。建设重点领域科技研发平台, 注重提高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质量, 鼓励重点实验室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 积极推动省级实验室的升级与部省共建, 发挥省级重点实验室在组织创新性研究, 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设企业创新平台, 积极推动院士工作站建设。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启动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 制定了吉林省促进技术转移行动方案。吉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长春中俄科技园已被科技部确认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作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的重要作用, 重点建设了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吉林化工园区大学科技园和启动建设了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和长春工业大学科技园。加大力度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 出台了《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 截至目前, 共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19家, 其中长吉图区域17家;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均位于长吉图区域。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为长吉图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1.3.2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

在长吉图区域内选择成长性好的70户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 给予重点扶持, 与吉林大学联合举办了“吉林省科技型创新企业总裁 (1+n) 高级研修班”和“吉林省重点医药企业总裁高级研修班”, 共培训企业高级管理人员200余人, 积极与有关商业银行进行协商, 帮助多家科技型创新企业进行融资, 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通过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 使每户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5%、年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 在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升, 成为吉林省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力量。

1.3.3 实施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培养工程

2009年以来, 实施培养引进百名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工程, 确定114名培养人选, 其中, 长吉图区域的培育人选占90%以上。设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及优秀团队支持计划, 在2011年、2012年科技计划中支持长吉图区域优秀科技人才 (团队) 47人 (支) , 支持经费930万元, 每支团队支持经费15~20万元。

1.3.4 实施千亿元医药产业工程

根据长吉图地区3市州不同的特色及优势, 实现医药产业地区差异化发展。在长春市以研究开发、生产、贸易和服务平台为重点, 加快发展生物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和生物中药, 建成集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医药基地。长春生物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积极引导吉林市加快发展化学原料药、合成药及现代中药, 重点建设化学原料与合成药基地、免疫诊断试剂基地;延边州积极推进产业集聚, 敦化医药产业园区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医药科技产业园区, 予以重点支持。在长吉图地区建设了敦化、安图、长白、舒兰、双阳、汪清等6个中药产业基地县。

1.3.5 实施科技交流合作促进工程

与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稳定科技交流合作关系, 围绕相关技术领域进行合作与交流, 在长春建立了中俄科技园和中白 (白俄罗斯) 科技园, 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建立了吉林省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家。利用第三届东北亚产业技术论坛, 加强与韩、日3方技术合作。

1.4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园区) 建设成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又一亮点

继长春、吉林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术产业开发区后, 经努力, 延吉、长春净月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有国家级高新区建设重点集中在积极促进长春、吉林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上。长春高新区围绕提升区域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资本运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把高新区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加快形成长吉图核心区增长极功能。促进了主导产业扩张、打造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加快高层次创新载体建设、强化企业孵化功能、启动北区大学城建设等途径, 提升了园区的创新能力建设。吉林高新区以培植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进一步营造技术创新环境, 以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力, 建立依托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互动创新机制, 大力引导和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延吉高新区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沿边开放先行与示范的政策机遇,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深化改革、大胆实践。

2 长吉图战略实施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2.1 主要问题

长吉图科技发展目前仍存在一些发展问题。区内企业竞争力不足, 企业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长吉图发展略显不平衡, 长春、吉林高新区发展日趋成熟, 延吉高新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中介服务机构服务能力较弱, 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大型中介服务机构欠缺。

2.2 今后一步推进长吉图战略实施的思考

2.2.1 建立起具有长吉图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基本建立起以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重点、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加速技术转移和要素流动为重点、市场化、网络化、专精化兼备的中介服务体系;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加强区域协作为重点的区域创新体系。集聚各类创新要素,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打造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的产业和企业。

2.2.2 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加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力度, 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

争取区域内发明专利申请达到专利申请总量的30%以上, 向国外申请专利大幅度提高, 区域内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到60%以上。

2.2.3 推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区等各类园区引领作用快速增强, 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品。区域内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60%左右。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品牌和国内外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2.2.4 建立起稳固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

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以上;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30%以上。

2.2.5 大力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

积极搭建科技条件平台框架,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共建共享机制及服务体系。重点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40个, 省科技创新中心 (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0个。重点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孵化基地10个。

2.3 关于近期重点任务的思考

为进一步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科技创新, 根据实际工作, 应主动寻求国家有关部委给予指导和支持:

2.3.1 推动延吉高新区快速发展

为充分发挥延吉高新区的优势和特色, 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宣传长吉图发展特色, 争取国家在政策、项目上给予支持, 推动延吉高新区加快发展, 将其建设成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和先行区。

2.3.2 加强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科技项目支持

继续深入推进部省会商工作机制, 加强吉林省与科技部的上下联动, 在部省会商主要框架和会商议题之内, 加大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科技项目支持, 继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着力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全面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3.3 加强长吉图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帮助吉林省或以部委名义在长吉图地区组织开展系列科技交流活动。通过创新项目协作、科技论坛、研讨会、对接会、学者交流等各种形式, 组织有关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经济学家、企业家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 提供咨询服务。组织长吉图地区高科技成果与东南沿海等民营资本对接活动, 加快地区间科技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合作。

2.4 对策建议

2.4.1 加强科技开放合作

加大省科技计划开放合作力度, 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在吉林省设立研发机构, 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鼓励科技机构、科技人员参与国家组织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化吉林省与美、欧、日、韩、俄罗斯及独联体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加强中俄科技园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加强民间科技交流合作。

2.4.2 加大科技投入

围绕长吉图区域重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等, 倾斜配置科技资源, 加速其行业、企业及产品比较优势的建立和区域发展极的形成。统筹各类科技计划, 建立持续稳定支持机制, 集中资源支持科技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摘要:科技创新是全面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本文就科技创新在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 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促进产学研结合及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 服务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方面所起的促进作用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区域建设,先导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永夏, 赵光远.关于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创新的思考[J].现代情报.

[2]柳永夏.吉林省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促进作用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3]吴辰, 高昌林.从对外技术依存度看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EB].中国科技统计网http://www.sts.org.cn.

[4]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科技创新规划 (2010-2015年) [EB].吉林省科技厅网站.

[5]吉林科技统计年鉴 (2006-2012年) [M].吉林人民出版社.

开发开放先导区 篇4

关键词:长吉图,先导区,协作,发展

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新门户, 构建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新格局, 谋划和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新战略。这为长吉图辖区内的广大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加强中小企业合作, 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对增强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力、提升长吉图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现代化, 具有重大意义。

1 长吉图区域内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速度加快, 规模不断壮大

2008年是吉林省民营经济腾飞的重要推进年, 各地紧紧围绕 “帮成长、扶提高、促发展”的战略方针, 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使全省民营经济暨中小企业综合指标全面提升, 进入了快速扩张、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据相关部门统计分析, 截至2008年末, 长吉图区域内中小企业户数超6.4万户, 同比增长10.5%,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超过5000户。全域内完成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5701亿元, 同比增长的30.8%;上缴税金140.44亿元, 同比增长30%。

1.2 经营领域逐步拓展, 结构状况明显改善

目前, 吉林省民营企业已参与大部分国民经济产业, 由原来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的第三产业和加工配套产业, 向生产深加工、精细化工、汽车电子、电气等高新技术领域和新型产业迅猛发展, 经济结构渐趋合理。同时中小企业正在向化工、医药、汽车、冶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电子等支柱产业集聚, 逐步形成集群式发展的格局。例如长春市有民营科技企业1750多户, 分布在光电子、微电子、软件与信息服务、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鸿达电子、迪瑞制药、天药科技等已在国际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化工产业围绕吉林石化、吉化集团引领企业做好下游产品的承接、加工配套, 产业链条稳步延伸, 正在形成东北地区最大的化工产业集群地。域内中小企业在医药、矿泉水、硅藻土、复合地板等新兴产业中也在快速崛起, 其中矿泉水、复合地板等工业集中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据重要地位, 已成为全国同行业领军企业。

1.3 民营资本活力增强, 投资稳步增长

目前, 民间投资已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力量之一, 对经济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 2008年上半年长吉图区域内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700亿元, 占全省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超过70%, 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同时, 民营资本投资已从单纯的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粗放型投资方式向以提高技术含量、跨行业投资为特点的集约型投资方式转变, 促进了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

2 目前长吉图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 长吉图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 但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问题仍然不少, 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 中小企业外部环境的限制和困扰。

2.1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企业技术水平低下,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 资产负债率高, 在生产、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企业“小而全”, 自成体系, 专业化协作水平低, 缺乏集群效应, 行业规模不够大, 不能有效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产业层次不高, 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企业为主, 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比重小, 缺乏龙头引领, 带动作用不够强;区域结构趋同, 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不明显;技术创新能力弱, 科研开发、技术改造投入不足, 缺乏产品创新, 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不多, 市场占有率不高;缺乏人才保障, 管理层次不高。企业人才匮乏, 缺乏一批一流的企业家,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家族式管理比较普遍, 诚信程度参差不齐。这些都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2.2 中小企业外部环境的限制和困扰

(1) 长期以来对中小企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重视, 对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不透, 政策可操作不够强, 扶持不到位, 中小企业市场准入、公平待遇问题亟待解决, 合法利益亟待得到维护。 (2) 企业缺乏资金支撑, 融资难现象普遍存在。从资金需求方看, 中小企业长期运行投入不足。一些好的企业有好项目、好产品, 但因无资金生产错过了市场机遇。 (3) 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服务功能不健全, 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管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有效服务。同时由于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不够, 一些中小企业上项目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造成和加剧了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 削弱了自身赢利能力和发展潜力。

3 对长吉图区域内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3.1 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大力培育规模中小企业

国家在中小企业中广泛实施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为长吉图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以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 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 进而带动长吉图区域经济整体跨越。如, 发挥吉林化工, 一汽等龙头产业的优势, 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链条。要发挥重点中小企业辐射作用, 推动相关企业配套, 带动更多企业发展。要鼓励和引导域内企业围绕长吉图区域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 发展配套型、资源加工型以及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 延长产业链条, 培育板块经济, 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形成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3.2 科学布局、加强合作, 打造循环经济模式

要从实际出发, 着眼于区域合理分工, 努力形成各区域的优势和特色;要从整体着眼, 加强各区域优势整合, 充分发挥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和图们江区域比较优势, 以长吉图产业带为突破口, 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以一汽汽车、吉林化工为龙头的产业基地;倾力打造先导区, 重点建设图们江自由贸易区、长吉国际陆港区、科技创新区、省际国际合作产业区、高端服务业集中区、现代物流区、生态旅游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功能产业园区。合理加强区域和企业间的合作, 努力提高“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整体的发展能力, 着力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开放、合作、联动的发展引擎, 逐步探索建立以开放带动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以开放带动内陆省份发展、以开放带动老工业基地产业创新、以开放带动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新模式, 构建我国面向东北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新格局对资源和能源互补的企业进行合理布局。要着力规范市场的组织建设,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扫除各种形式的关卡壁垒, 改变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的局面, 逐步建立一个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区域共同市场体系, 使中小企业有一个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3.3 加快成果转化, 力争培育一批优势创新型企业

要制定和实施长吉图域内创新企业的税收优惠、信贷扶持等措施, 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促进企业健康成长。强化对成果转化的扶持, 尤其要注重从制度创新上予以扶持, 加快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和投融资服务市场, 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开放式的风险投资体系和投融资服务体系。以政府资金为引导,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高科技风险投资和投融资服务领域。政府引导以建立科技风险担保基金、科技创新孵化基金、贷款贴息资金为主。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和技术人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大力鼓励和引导国内外、省内外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到长吉图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 尤其要发挥吉长两市的大中专院校等科研机构的优势。制定特殊的人才引进政策, 加大对国外留学人员、国内高学历人才及域外吉林籍人才的吸引。

3.4 树立经营自信, 制定全球经营战略

培养全球化思维是企业实行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 引导长吉图中小企业树立经营自信心, 从单一面向国内市场转向国内外两个市场, 自觉地将企业融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尤其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 中小企业要化压力为动力, 不失时机跨出国门, 大力实施“走出去, 引进来”的战略, 立足长吉图的优势资源, 努力开展跨国经营, 争取世界市场份额, 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益处。

3.5 积极引导域外企业进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加快产业集群步伐

集群式发展是促进中小企业整体做强、做大、做优的最佳途径。要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引导, 研究制定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推动产业集群的环境建设, 完善产业集群的整体功能,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推进产业集群不断升级, 进一步完善化工、汽车产业集群地, 加快建设食品、医药、电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地, 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良好条件。

3.6 强化银企对接, 推动企业直接融资, 破解资金瓶颈

要建立有效的、多元的市场化融资渠道, 政府要加强对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 针对长吉图区域内的中小企业要建立更加合理, 更加灵活的信用担保体系、信用保证保险制度、损失补偿制度、服务体系、风险资本投资体系及小额信贷体系。加强银企对接力度, 大力发展担保公司, 搞好社会化服务, 把解决企业资金与引导企业进行上市融资工作融合起来, 全方位采取措施, 破解中小企业资金难题, 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效益。

3.7 发挥社会中介作用, 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 政府不便做、企业做不了的事情, 应该交给社会。 (1) 行业代表功能。支持长吉图区域内中小企业建立中小企业协会、商会、专业分会、服务中心促进会等机构, 使他们成为联系政府与中小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代表业主利益, 对国际贸易争端, 争取公平、合法的投资与贸易权利, 依法与政府劳工部门协商和谈判,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2) 行业自律功能。倡导行业经营守则, 自发调节, 规范行业内部矛盾。引导会员企业依法经营, 自觉遵守市场经济规则, 恪守商业道德, 共同维护行业信誉和整体形象。 (3) 行业服务功能。加强对会员企业的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如依托大学、生产力促进中心及有关科研机构、民间团体举办各种专业培训, 特别是开展中小企业外贸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专业化的咨询服务机构, 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调研、项目分析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3.8 引导企业加强管理, 提高经营水平

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和帮助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中小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 开展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和安全认证。加快推进长吉图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推动域内企业开展网上业务。引导中小企业依法经营, 诚实纳税。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消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监察。引导中小企业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 不断增强企业的社会亲和力和职工凝聚力, 树立和维护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努力提升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赵东波, 栾春梅.合作共赢:打造东北对外开发新门户花[J].东北亚论坛, 2007, 16 (6)

开发开放先导区 篇5

关键词:沿边开放,先导区

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和比较优势原则, 围绕我市发展思路, 主要着眼于优先发展301国道经过的牡丹江市、海林市、穆棱市、绥芬河市、东宁县等中部板块, 以及宁安市、林口县的部分经济区域, 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角度进行了考量, 提出了产业带发展的目标规划和操作建议。

1 目标定位

发展经济的目标必须有利于资本聚集才能事半而功倍。从有利于诱发资本流入的角度分析, 哈牡绥东产业带具有吸引投资的三大因素。一是市场。产业带位于黑龙江东南部中心地区, 按照200公里供应半径来考量, 可覆盖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 这一经济区内人口超过100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二是资源。产业带临近地区是中俄两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 富含木材、电力、煤炭、有色金属等战略资源。三是运输。东北三省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货物一般通过大连、珲春、俄罗斯东方港三个主要出海口输送到国际市场。但是, 从总体上看, 这三个口岸存在着运量失衡的问题:大连港运距长, 珲春港物流不畅, 俄罗斯东方港进出失衡。哈牡绥东产业带恰好位于东出海参崴、南下珲春两条国际大通道的枢纽位置上, 在这里发展外向型经济可以改善东北地区的货运结构, 缓解大连港口的运输压力, 降低出口产品的运输成本 (进入韩国、日本等国际市场的平均运距可至少节省927公里) , 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通过上述分析, 建议哈牡绥东产业带的发展目标可以定位于打造“一个走廊”, 建设“五个中心”。

“一个走廊”, 即把哈牡绥东产业带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东北亚经贸合作走廊”, 未来将与海参崴、纳霍德卡、珲春等地一并发展成为东北亚经济圈的黄金三角。

“五个中心”, 即面向国内外两个消费市场建设东北亚的生产加工中心;围绕东出海参崴、南下珲春口建设东北亚的商贸物流中心;整合湖、林、雪、边、俗五大旅游资源建设东北亚的会展休闲中心;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建设东北亚的资源转化中心;依托俄罗斯的科学技术和韩国、日本的资金建设东北亚的产业孵化中心。

2 规划设想

根据上述目标定位, 结合我市及周边地区实际, 产业带应按照两区一带的“1+2”模式来规划, 重点打造两大经济板块和一条延伸到俄罗斯一侧的东北亚经贸合作带。

中心城市板块。这一板块以牡丹江市区为中心, 海林市海林镇、海南乡及宁安市宁安镇为卫星城镇。这一区域位于301、201国道交叉部分, 可以辐射国内外两个目标市场, 自身产业基础较好、工业门类比较齐全, 可以消化吸收国内外资源, 发展聚集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科教旅游等城市功能较强, 可以发展金融服务业、会展业和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

口岸城市板块。这一板块以绥芬河市为中心, 包括东宁镇、三岔口、绥阳三镇, 这一区域位于中俄经贸合作的链接点上, 商贸物流业比较发达, 是中俄商品交易和流通的主要地区;人均收入较高, 人员流动性大, 投资创业意识较强。根据这些特点, 建议口岸城市板块效仿香港自由港的经济模式, 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区为主要目标, 重点建设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园区、自由贸易园区和跨国合作园区4个园区, 大力发展外贸、市场、物流、旅游、会展等5个现代服务行业。

产业走廊板块。产业走廊还包括穆棱市磨刀石、穆棱镇、兴源镇、下城子、马桥河5镇, 海林市横道河子、柴河2镇, 林口县五林、朱家2镇。这一区域连接两个城市组团, 农业特色较为突出, 畜牧业发达, 以大豆、肉牛等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及木材加工业比较发达。这一地区应着眼于国内外两个消费市场, 以发展产业密集、劳动力密集的双向增殖型加工基地为目标, 整合沿线各类工业小区, 规划纺织、服装、鞋帽、家电、五金、建筑装饰材料、日用品、食品和木材等9个主题工业园区, 形成轻工产品制造走廊。

3 推进措施

哈牡绥东产业带的建设刚刚起步, 其发展需要我们审时度势, 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强力推进。发展产业带需要借助两个推动力, 一是行政推动。建议在产业带推进领导小组下设若干推进组, 主要负责跨区规划、政策争取、区划调整、统一建设、利益补偿等。二是市场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招商机制, 鼓励和支持发展可包片招商的专业公司, 推进专业招商。

理顺政策。为消除辖区内的政策竞争, 制定“三个目录”。一是产业政策目录。根据区域内产业结构现状, 按比较优势原则, 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明确各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二是招商政策目录。制定全市招商引资政策目录, 取消重复制定、相互抵触的政策规定;树立“政策跟着规划走”的思想, 引导产业向指定规划区聚集。三是土地价格目录。建立产业带内所有土地的基准价格及其实际出让价格目录, 及时监控土地出让信息, 避免相邻、相似地块进行恶性竞争。

集聚产业。主动调整经济布局, 积极推进“三个集聚”。一是向园区集聚。通过政策引导或行政手段, 加速各类企业、项目向产业带指定规划区进行聚集和流动。二是向龙头集聚。为延长产生链条和集约用地, 建议推广“富通经验”, 在全市开展建设配套产业园区活动, 鼓励全市425户规模以上企业对自身产品进行掰细分解, 开展逆向招商, 招引配套协作企业向指定规划区聚集, 发展配套协作的产业小区。三是向口岸集聚。编制口岸经贸大户名册和大宗进出口商品目录, 召开口岸贸易大户和内地生产企业对接, 为贸易大户兼并企业和生产企业开辟俄罗斯市场提供信息、创造条件。

开发开放先导区 篇6

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 主要内容是提升沿边地区的整体开放水平, 最终目标是发展区域经济。众所周知,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决不可能是孤立的、割裂的, 必然和外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牡丹江市这种经济外向度很高的地区。对外联系越密切, 经济就越活跃。无论世界范围内还是国内, 区域集团化、一体化已成为发达国家、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有效途径,

(一) 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化沿海开放, 加快内地开放, 提升沿边开放, 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的发展战略, 牡丹江市应该在回顾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 坚定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加强与邻近国家的贸易、投资和资源开发, 扩大在基础设施、物流、信息资源和技术等领域的合作, 协力构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国际走廊和国际经济合作带, 从而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国际竞争, 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和改革。所以, 打造黑龙江沿边开放先导区, 是牡丹江市从实际出发, 创造性地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行动。

(二) 搭建俄远东开放的重要平台

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化和俄罗斯远东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当前中俄关系已进入到历史最好时期。我国从2003年开始正式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地区振兴战略, 黑龙江省充分抓住对俄、对韩交流合作的便利条件, 确定了加快推进对俄对韩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目标, 发展势头强劲。与此相呼应, 俄罗斯政府于2009年制定了远东地区开发计划, 提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设立经济特区,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也定于2012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办。可以预见, 未来的东北亚地区, 必将成为一个新的国际区域性经济集合区和交流平台, 牡丹江市在其中的作用越发显现, 打造黑龙江沿边开放先导区应运而生。

(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构思黑龙江省的未来

黑龙江省在中国的版图上是内陆省、边疆省, 但在世界版图上看是沿边开放省份、近海省份, 如果把眼光始终放在国内, 黑龙江省永远是末梢, 但如果放到世界版图上, 我们有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潜力。因此, 谋划黑龙江, 必须把眼光从中国东北转向整个东北亚地区、转向全球。从对俄合作看, 黑龙江必须在固本强基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开发计划形成了国家间的互动, 而中俄两国合作的结合点主要在黑龙江与俄罗斯三千多公里的边境结合带上。从东北亚区域合作来看, 黑龙江必须抓紧搭建合作平台, 抢占制高点, 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提升沿边开放。如果黑龙江下步没有大的动作, 有可能在未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丧失优势, 甚至被边缘化。

二、牡丹江市打造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先导区的基本构想

(一) 发展理念

一是国际化发展理念, 从全球视角实施全面开放战略, 把开放热点由口岸向腹地延伸、扩散, 提升哈牡绥东沿边开放先导区对俄、韩、东北亚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二是品牌化发展理念, 挖掘、发挥哈牡绥东经济带独特的对俄和生态资源优势, 培育并传播哈尔滨、牡丹江市区域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和形象, 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三是一体化发展理念, 把整个哈牡绥东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规划、建设, 整合城市与产业的优势资源, 使哈牡绥东经济带成为沿边开放先导、先行、试验区的主体, 主动融入东北亚经济增长圈。成为黑龙江省外向型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提升哈牡绥东在黑龙江省和全国沿边开放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二) 发展定位

1.目标定位。

一是要在全国提升沿边开放的大局中成为先导和示范。全面推进对俄、日、韩及太平洋地区的开放。主动融入到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 强化中国东北沿边开放国际枢纽及桥头堡的战略地位。成为中俄门户、枢纽和桥头堡, 新亚欧大陆桥上的国际通道重要节点, 提升沿边开放的先行者, 中、俄、韩、日经贸合作的首位区域, 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推动者。二是要在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中走在前面。转变东北经济“内向化和边缘化”的基因, 实施内向型发展与外向型发展双轮驱动, 积极推行外向型的发展战略, 畅通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 打通“东北第二出海口”, 大力发展邻岸经济、邻港经济、邻海经济、近海经济, 带动黑龙江省和东北地区从“内陆经济”走向“海洋经济”, 成为黑龙江省从内陆走向海洋的先导城市, 驱动黑龙江省发展的外向化引擎。三是要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强势打造黑龙江经济发展的第二走廊。努力形成“西有哈大齐, 东有哈牡绥东”, 共同带动黑龙江省的生态功能区和煤电化基地, 形成拉动黑龙江经济崛起的东西两翼, 比翼齐飞的格局, 成为黑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2.区域定位。

先导区不仅要实现区域内的一体化, 更要与周边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一体化, 没有固定的规范和模式, 也没有固定的边界。目前, 从地理的角度、经济的角度来看, 牡丹江市一体化发展的外部区域可以分三个圈层考虑。第一圈层应该是哈牡绥东—海参崴;第二圈层应是以此为基础扩展到吉林长吉图、俄罗斯远东、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第三个圈层应是以第二个圈层为载体, 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发挥重要作用, 共同参与全球更大范围内的合作与竞争。基于这些考虑, 牡丹江市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应定位在环牡丹江市的整个东北亚地区。推进与周边地区、国家的交流、交融、合作、共赢。

3.功能定位。

沿边开放先导区也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开放区、生态区、旅游区和经济增长区。着眼于国际化、外向化和市场化, 借助两种资源, 面向两个市场, 主要功能定位为“三大中心 (中俄商贸旅游中心、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五大基地 (先进制造业基地、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中俄韩跨国投资的总部基地、国际冰雪与避暑度假基地、生态农业基地) ”。

(三) 空间布局

先导区近期建设布局应为:以口岸城市为前沿、哈牡绥东经济带为主要载体, 以大牡丹江市都市区为综合服务中心, 以哈尔滨地区为后方基地, 以西部旅游度假区、北部资源富集区、南部生态农业区为支撑。

(四) 发展思路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的总体要求, 抓住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加速的战略机遇期, 打通陆海联运大通道, 提升哈牡绥东经济带, 打造大牡丹江市都市圈, 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一体化进程, 突出一产特色、提升二产总量、做大三产规模, 内联吉林, 外拓俄、日、韩, 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 加快实现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辟建全国提升沿边开放先导区, 向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过渡。

三、牡丹江市打造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先导区的产业支撑

(一) 发挥外贸优势,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对俄合作这一核心优势, 提升对韩、对日合作水平, 大力发展贸易、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 创新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结算经济等新经济业态, 提高服务业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外贸、外经、外资并举, 以对俄韩日为重点, 优先发展商贸产业。以服务东三省, 面向太平洋为重点, 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金融强市战略, 努力培育金融业, 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的重要支撑。积极发展旅游、会展、房地产业和文化产业。

(二) 以“哈牡绥东对俄经济带”为载体,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以“哈牡绥东对俄经济带”为载体, 加快工业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构筑以新型工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依托的黑龙江东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面向俄罗斯市场, 实现双向过埠增值的进出口加工制造基地。依托牡丹江市外贸、物流、资源和技术优势, 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坚持“工业立市”战略,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和大基地建设。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升制造业水平, 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牡丹江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积极承接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 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动力, 改造提升五大传统产业。培育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高、未来发展前景巨大的新兴产业, 推进优势资源转化, 强化出口导向产业。

(三) 服务大牡丹江市, 鼎力发展现代化、外向型的绿色有机农业

未来的牡丹江市农业, 是服从和服务于大牡丹江市、新牡丹江市建设的新农业, 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型的农业, 是高产优质、精准集约、绿色有机型的农业。基于牡丹江市实际, 不求大, 但求精、求强。为此, 牡丹江市的农业应是运用工业化手段和规模经营方式, 由主导产业支撑的产业化农业;发展绿色有机、可持续和多功能的生态农业;发展以对俄、对韩农业合作为依托的国际农业;发展加速“三个集中”为途径的城市化牵动型农业,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走国际化道路,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实现农业园区化, 创新发展生态农业。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 大力发展境外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速农村城市化。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沿边开放提升到与沿海开放同样的高度, 明确指出要提升沿边开放, 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这对牡丹江市来说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牡丹江市作为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大市, 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沿边开放, 以开放为牵动, 把牡丹江市由半开放状态转向全面开放状态,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这是牡丹江市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大势所趋。如何抢抓机遇、主动应对、大胆探索、走出新路, 事关未来、事关长远、事关牡丹江市的兴衰成败。牡丹江市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及现代化、外向型的绿色有机农业, 同时以哈牡绥东对俄经济带为载体,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为全力打造全省沿边开放区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开发开放先导区 篇7

吉林省自2005年实施扩权强县政策以来, 县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 在全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差距主要是城镇发展差距不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而长吉图作为沿边开放开发重要区域的定位, 是基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升沿边开放”要求, 打造一个沿边开放的平台进行先行先试的平台, 按照规划纲要, 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将以珲春为开放窗口、延 (吉) 龙 (井) 图 (们) 为开放前沿, 以长春、吉林市为主要依托, 实施边境地区与腹地联动开发开放, 率先突破、率先发展, 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经济隆起带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区, 带动吉林加快发展振兴。[1]所以通过政策注入为吉林省县域经济带来的新的契机, 对推进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城镇化的SWOT分析

吉林省是小城镇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之一,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吉林省城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明显的改善, 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全省县 (市) 年末总人口1902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69.7%, 而县 (市) 2007年实现的GDP占全省的比重为52.4%, 远远低于人口占全省的比重。2007全国城镇化率为44.9%, 而同期吉林省城镇化率为53.16%,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26%。[2]但是, 省内县域城镇格局存在着诸多问题, 整体上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省内双核心城市长春、吉林两市在集聚发展的同时, 扩散效应作用不明显, 小城镇之间的县城经济联系较弱, 县域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异。而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推进, 长吉城市带已成为一个极具活力的带动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虽然在推进长吉图区域一体化是一项跨市域、跨行业、跨部门、跨管理体制的涉及问题多、难度大的工作, 但根据县域经济各地区分工特点, 所以, 依据长吉图一体化为吉林省县域经济提供的机遇, 对小城镇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SWOT分析, 以充分深入的挖掘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极。

(一) 优势因素

1.长吉地区的“洼地”[3]客观上为县域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活力。

2.城镇集群式发展整合资源配置

目前, 吉林省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 在全国排在前列, 但城镇化率数据存在着一些“虚高实底”现象, 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的对应性不明显, 以长吉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存在高城镇化率, 低经济水平, 而东部呈现出低城镇化率, 高速经济状况, 城镇规模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吉林省的城镇分布格局是东部地区城镇分布较多, 全省42.86%的城市和35.29%的小城镇分布在东部地区, 城镇化水平高出全省12.1个百分点, 但是由于东部地区地域范围辽阔, 城镇密度较低, 每千km2为1.9个,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形成城镇带的潜力比较大;中部地区城镇分布密集, 城市数量占全省城市总数的39.28%小城镇数量占47.3%, 城镇密度每千km2为3.9个, 是全省的1.6倍;西部平原区, 城镇数量较少, 小城镇数量占17.41%, 城镇密度每千km2为1.7个, 是全省城分布的稀疏地区。[2]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位于吉林省的中、东部打造城市带具有先天的优势, 而这也是吉林省目前发展状况的要求, 因为一个区域如果没有一个城市带 (群) 作依托, 无法在这一区域形成强有力的增长极。可以利用以长春-吉林为主发展轴, 加快长吉一体化和延龙图一体化进程, 优先发展大城市, 以九台-永吉、农安、德惠-榆树、磐石-桦甸、蛟河-舒兰为次级发展城市带, 九台、卡伦湖、东湖、左家、九站、桦皮厂等镇为主要节点, 重点培育珲春、敦化等3~5个30万人口规模的中等城市, 推进长吉两市卫星城建设。形成两个特大城市带动次级城镇群的极化中心。[1]通过城镇群的发展可以整合区域内的产业和市场, 可推进长吉图区域内及与其相关的省内其他地区高速公路、铁路、民航、水利、能源、市政、环境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培育地区性的主导产业,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 增加就业机会推进城市化进程。

3.促进小城镇与产业协调发展

县域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人口分布、文化特色、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中观性, 而县域经济作为一种中观经济体也对应性的应发展中观的县域城镇, 这种优势在于其临近农村, 转移成本低、生活费用低。同时县域具有与农村同质的文化特色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易于融入城镇生活, 县域城镇对劳动力的技术含量、文化素质等各方面要求较低, 使农民的就业门槛低。而县域城镇一般选择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立县之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就业, 加速了农民非农化的进程。

(二) 劣势因素

1.城镇功能不完善, 与工业发展要求不协调

吉林省县域城镇化率为53.16%, 而同时期2007全国城镇化率为44.9%, 与全国城镇化率相比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26%。而高城镇化率伴随着是吉林省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到2007年底, 行政区划乡镇、街道890个, 其中建制镇423个, 街道269个, 乡198个, [2]但从总体上看城镇的经济实力不强, 尤其是县、乡工业化发展比较滞后, 特色工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经营效益差, 严重抑制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进而影响城镇化的推进。这与数据显示高城镇化率不协调, 出现工业化超前与城镇化的现象, 其具体的表现在基础设施上如城镇人口用水普及率、城市煤气普及率、人均拥有铺装道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厕所;生活质量上如人均住房面积、均居住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等城市设施指标中, 这几项均低于全国水平, 与东部沿海发达县域直线上升的生活质量相比, 吉林省城镇内在的功能的提供上缓步不进, 表现在文化、医疗、通讯、投资方面均表现出了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偏低的现象, 如表1所示:

来源于: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4]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吉林省在基础设施上完全的落后于发达的省份, 更落后于辽黑两省, 使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大大的减弱。

其原因在于城镇在发展中既缺乏有效的工业化水平做支撑又缺乏城镇自身的吸引力。过高的估计了城镇的自我进化能力, 相关的管理部门对城镇的发展潜力和处理能力没有正确的认识, 要不强行的为县域小城镇注入与自身不相适宜的工业化水平, 要不就是在进行工业化时将城镇只是仅作为一个发展平台, 而没将其作为一个企业的生存载体, 出现了大量的城市病问题,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性完全失衡。

2.产业结构转换缺乏关联激活机制, 城镇吸纳劳动力有限

2007年吉林省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为26.6:38:35.4, 呈现二、三、一的局面。与全省GDP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4.8:46.9:38.3相比, 第一产业比重过高, 第二, 第三产业比重低, [2]产业结构不合理是由于缺乏农民转产的关联机制, 而农民实现转产的县域工业载体与同处于东北老工业地区的黑辽两省明显的落后, 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4]

表中说明, 吉林省在乡镇企业数量上数量少, 各县级城镇的GDP之和与辽黑两省差距明显, 说明县域工业的吸引力不强。同时从全国的角度来看, 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为519.19万人, 吉林省为235.71万人, 占全国平均的45.39%是广东的18.28%, 浙江的18.09%, 辽宁的36.84%略高于黑龙江省, [4]而产值和营业收入都低于以上各省及全国平均水平, 总体上的经济状况没有突破性的发展, 究其原因就在于乡镇企业的利润结构和收入结构都是基于农业, 而真正发展乡镇工业没有有效的机制支撑, 无法激活产业结构调整。

在2007年, 农民纯收入中全国农民纯收入二、三产业收入为448.48元, 占人均纯收入10.82%, 而吉林2007年农民二、三产业纯收入为169.47元, 占纯收入的4.04%, 略低于全国平均的一倍。尤其是家庭工业收入全国为137.57元, 而吉林仅为33.11元, 为全年平均的24.06%。同时在人口的生产结构上非农业人口350.1万人, 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29.7%, 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30.6%。[2]所以吉林省在县域城镇缺乏工业基础, 尤其是缺乏关联的主导产业, 使县域工业无法有突破性的发展, 县域企业规模不大, 工业的集聚力不强, 工业的吸引力就差, 所提供的工业就业机会很少, 迫使农民唯有从事第一产业来实现生存需要, 虚高的城镇化率, 出现了在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据了绝对多数, 二三产业实际就业人数不足。这表明缺乏工业支撑的县域无法为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来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使产业结构转换出现了逆向趋势,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所以以主导产业发展为依托来推进城镇化, 需要更多的发展二、三产业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需要工业的支撑。

3.县域城镇规模较小, 难以形成极化中心

吉林省县城城镇的外在表现是吸纳和集聚能力没有真正的成为城乡边缘区的极化中心。2007年底吉林省行政区划乡镇423个, 总人口1179.1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44.8%, 市辖镇平均人口为2.3万人, 县辖镇平均人口为2.7万人。而吉林省多数镇人口在4万人以下, 多达373个, 占乡镇总数的80%, 其中2万人以下的镇, 如果扣除镇的农业人口, 实际镇区的人口不到1万人。2007年吉林全省镇区人口平均约为8600人, 而在5000人以下的小城镇有262个, 占全省小城镇总数的57.7%。[2]小城镇人口规模不够, 经济实力弱, 集聚效应难以发生, 而县域的辐射能力是以集聚为基础的, 实际对乡村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县域城镇的内在失衡表现在城镇的规划与经济的发展规划脱节, 并在近年来不合时宜的实行撤乡建镇的政策, 并在执行中人为将规模不大的乡镇升级为县, 而吉林省的城镇的实际人口偏少使城镇的实际规模过小, 造成了在城镇长远规划上的缺乏统一性和城镇的管理水平低下, 同时行政部门在管理上的手段上单一, 缺乏瞻前顾后的制定方针, 为城镇发展侵占了大量土地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使乱、散、差和私建滥建的问题一直伴随着县域城镇的发展, 县域吸引力强度无法达到吸引有效的管理人才的程度, 出现了与拉美等高城市化水平国家同样的“城市病”和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发展。这些都根本的制约着吉林省小城镇对周边乡村的辐射能力。

(三) 机会因素

1.国际金融危机赋予县域成为扩大内需的载体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逐步加深, 实践证明通过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有限。而从近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 产能过剩严重, 出口型经济和城市经济消费能力难以有效的消化, 在市场上各种生活品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相对过剩状况和通货膨胀, 市场价格不能满足刚性的需求, 供给的方式有很大的滞后和盲目性, 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政府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刺激国内需求, 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县域小城镇既有城市经济的消费的适应承受能力又成为了农村的消费和农民收入增长的主面向点, 可为农民在实现收入与消费之间提供空间载体, 激活了目前这种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这种形势, 加快小城镇建设这种途径可以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扭转中国经济不景气等不利影响。

而从长远来看, 吉林省的小城镇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进行的长吉图开发开放, 既是时机也是威胁, 在大背景下的威胁, 要充分的把握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这一实际的情况来深入挖掘农村的潜在市场, 由于有潜在的利润源可以吸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出口带动的企业来投资办厂, 在相应的特色县域来进一步发展, 增加了县城的吸引力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通过小城镇的发展对打破城乡社会经济结构, 缩小城乡二元差别, 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 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长吉图开发开放为县域城镇产业发展提供新潜力

在长吉图开发开放政策的机遇下, 主体的政策方向是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提升经济的外向性, 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特色经济和灵活性比较大的经济体更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发挥其本身的比较优势, 实现县域经济的外向化发展, 外向化发展可为小城镇经济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国际性的产业承接。各县域也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优势增强凝聚力来吸引外资, 为城镇经济发展缺乏的资金提供更广的来源路径, 通过城镇经济的辐射和带动, 引导县域经济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将城镇这一产业载体与县域经济相互补充, 使城镇化和县域发展更充分利用外向化的优势因素, 以外向促调整、促改革、促发展。

吉林省各县域在充分利用长吉图一体化发展的同时, 可以通过鼓励外资投资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高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吉林省原有的优势重点发展行业, 将原产业只集中于大城市的产业, 由只单一拓展其产业链, 发展到以县域城镇为基础打造商业利润链, 以利润来促进外资注入具有吸引力项目的县域, 为大城市提供上游或下游的生产原料。同时各县域拥有构建与日本、韩国、欧洲的产业协作区的地域基础, 可以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域经济中突围出去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为县域提升竞争力, 通过产业协同区升级为主体功能区, 为城镇集群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威胁因素

1.资源配置不合理

县域经济增长的粗放经营方式是与粗放的城镇化的方式相匹配的。目前, 吉林省的自然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的格局是由于一直继承着计划经济的粗放的生产方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制约着县域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 随着自然资源日益稀缺, 特别是县域土地资源的利用, 这种瓶颈制约已深度影响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成为推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 资源使用不合理和对应生产的技术的不当使用导致使用水平落后, 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造成的浪费已经使人们的生存环境质量受到威胁, 从而在广度上制约了县域城市化的发展。从县域的发展现实来看, 工业化的畸形强势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进程严重的脱节, 县域实际可利用有效的资源已十分有限。

2.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环境容量和可用的环境指标日益减少。从吉林省县域城镇的实际情况看, 县域经济中的乡镇企业和县属企业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 由于那时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企业建设的起点低、工艺技术落后、资源消耗高, 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比较严重。加之后来许多大中城市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转入, 使大量化工和染织类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县城。因此, 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环境问题, 使农村和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生活质量下降。因此, 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考虑到, 小城镇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体制上的障碍阻碍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目前吉林省县域的乡镇企业的现状主要存在着乡镇企业增速放慢, 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成本高, 小城镇基础条件差, 建设资金不足, 间接导致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历史原因是建国初到80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以来对城市化的客观规律缺乏应有的认识, 走了一段“左”的路子, 没有产业观, 背离了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客观的必然结果。而基于吉林省目前的发展状况要求县域的中小乡镇企业关键不是做大, 而是做活做好, 做出特色。

同时, 全省的各级政府领导和管理部门, 热衷于侧重城市大工业、大项目, 不惜举债将规划区“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 为寻租者获得更多的租金, 忽视小城镇工业化发展和对农村产业布局的规划和引导。不从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上逐步性的发展城市化, 而是片面地认为, 城镇化的推进就是将农村变成城市, 忽视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 为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不加区分强调把企业做大做强, 加大地方财政和农民负担的现象比比皆是, 无法吸引有实力的乡镇企业来有效的发展和利用本地区的特色优势来培育有潜力的县域企业发展。

4.户籍制度和农民思想上的“二元”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合理流动

“二元”的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 它把10多亿中国人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大类别, 而这种制度结构的最相关的趋势就是城乡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平等加剧。而现今对于这种相关政策的实施和改革上, 没有在根本上触及“二元”的根本, 即政策的目标性缺乏实践基础, 而实践上要求缩小“二元”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确缺乏推动力, 已经出台可行性的具体措施没有认真落实到位, 严重制约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要素, 也即人口城市化的推进上完全的滞后。

而吉林省深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 农民自身由于养老保险、收费标准、子女上学等问题, 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显然还没有启动。除此之外是农民还有对进城风险的三“怕”:一怕进了城镇, 放弃了农村的承包地, 在收入上没有了退路;二怕住了城镇提供公寓房, 丢了农村的房产和宅基地, 生活习惯的改变会令农民很不适应;三怕计划生育在城镇的执行, 改变和冲击农民多生育的思想观念, 并在实际中享受不到农村的宽松生育政策。所以, 不少小城镇白天很热闹, 晚上大都回到农村的家, 大多数农民还是这种“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的观念政策上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民思想上的“二元”制度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合理流动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也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吉林省县域经济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吉林省县域经济在长吉图开发开放的推进下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而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也面临着城镇发展的诸多的挑战, 为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如何处理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成为新时期的主题。城镇化是县域经济的一个内容, 城镇又是县域经济的载体, 城镇的发展必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果,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行政区划的特定的地理空间内的区域经济, 依据其有限性、政策性和边缘性的特征, 决定了县域小城镇既是农村发展的升级体现, 又是城市发展用来减轻大城市压力的缓冲腹地。实践证明, 县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通常遵循“亚核心”发展规律, 即通过特色经济培育形成资源优势, 进而由资源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 再通过区位优势的极化作用形成极化优势。所以依据“亚核心”发展的三阶段, 渐进的推进小城镇的发展, 可以使城镇发展水平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现县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1.资源优势培育阶段启动小城镇的集聚能力

由于县域经济的资源有限, 不可能发展“大而全”的核心经济, 只能在特定的领域、特定的细分市场, 发展少数特定部门经济。因此, 在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的起步阶段是需要充分挖掘县域经济自身特色资源, 不断培育其成长, 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进而达到局部领域垄断、局部市场垄断、特定部门发达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特色资源的培育, 农村经济发展通过特色挖掘实现经济优势的转变, 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 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小城镇更具有吸引力这为城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由于乡镇经济的规模决定了小城镇只能成为在农村地区具有集聚能力的核心, 通过集聚效应使小城镇发展可以充分的吸纳有效的要素, 实现经济的起步, 启动了“亚核心”。

吉林省的舒兰市、扶余县、伊通县、长岭县、洮南市、永吉县、东辽县、辉南县、柳河县、通榆县、安图县、汪清县、龙井市、和龙市, ②[5]作为中等偏下的后进县, 这些县的一些小规模特色经济和小乡镇企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 依靠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起步, 经济发展水平低, 处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培育期, 这些地区的最大的问题在于立县之业不突出, 县域特色不明显。而且多数县处于中西部地区, 这些县的农业生产结构都以单一玉米作为主种植物, 各县的粮食加工企业也仅停留在小规模的状态, 深加工程度无法达到现代化的要求。这些表现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深入和真正的挖掘地方特色, 而这种无特色性更多的表现是临近县所生产的产品的同质性, 缺失了产品的特色, 相互之间差距不大。如果要实现深层次的县域经济发展来推进城镇化, 各县需挖掘形成一种特色经济做小城镇发展的支撑, 实现区域的集聚, 为小城镇的发展潜力提供经济基础。

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的政策注入可调动农村充分挖掘特色并避免“特色同质化”的趋势, 具体要求是:一要挖掘本县最具特色的产品, 实现“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 突出自身的资源优势。二要突出小城镇的集聚功能, 通过集聚经济来强化特色经济, 形成区位优势。三要充分利用长吉图的开发开放, 强调县域经济的开放性, 调动周边农村的参与, 实现对农村生产要素有效的吸纳。

2.资源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化阶段强化了小城镇的集聚效应

随着县域经济特色资源优势的不断成长、壮大, 竞争实力不断得到增强, 就会在地区经济竞争中形成自己的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 是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 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形成后, 竞争优势进一步得到扩大。生产技术得到垄断, 产品市场占有率得到扩大, 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 部门利润也会不断增加。规模效应对小城镇发展推进明显, 将经济集聚转化为区域的集聚, 并通过集聚效应的影响使区域规模扩大, 不断的强化集聚效应逐渐凸显了“亚核心”。

吉林省的榆树市、德惠市、农安县、公主岭市、九台市、双辽市、梅河口市、桦甸市、敦化市、梨树县、抚松县、东丰县、大安市、乾安县、江源县、镇赉县、临江市、珲春市、通化县、集安市、图们市、靖宇县、长白县作为发展县, 它们的县域经济是处于资源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化的时期。[5]这些县通过发展特色产品, 实现了集聚经济, 获得了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诸如丰富的人力资源、便捷的交通运输、传统的加工工业等优势显著。同时一些中西县依托农业资源发展农业产业化、商品化和深加工化;一些东部县依托旅游资源, 发展旅游产业;还有一些县边境口岸地理优势, 发展边境贸易。

而随着长吉图的开发开放, 对区域一体化有了更高的要求, 而这些县域可依据自身的区位优势抓住机遇来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具体要求是: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抓住长吉图所赋予的经济参与大区域的联合与合作, 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条块分割”和垂直分工联系, 加强县域之间以及县域与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协调和经济横向联系。二是基于规模经济的优势实现县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实行错位发展, 使经济要素在向城镇的集聚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调整产业结构, 以适应未来城镇的发展方向。三是县域城镇的规模和集聚优势上, 更多的在相邻城镇实现分工合作, 在交通运输设施上实现的共享共建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最大利用。

3.区位优势极化阶段实现城镇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随着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 区位优势会向极化优势转化, 使地区的集聚经济积累巨大优势, 形成规模经济, 产生对周边地区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形成局部地区的增长极。具体体现为这些产业部门具有较强的科技力量、相对便捷的交通通讯系统、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相对优越的生产协作条件、较为雄厚的资本和相对集中的消费市场等等。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中获得利益, 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进而, 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 生产布局的极化效果更加突出, 带来产业的集聚, 推动一些相关的生产性及非生产性服务业在该地区相应发展, 加速该县域的人口的增长, 人口的增长又反过来推动服务行业的加速发展。如此, 这种乘数效应一轮又一轮地作用, 县域经济不仅集聚了技术、资金, 而且在人口集聚作用下向大城市方向迈进, 形成局部区域的“亚核心”。区位优势的极化阶段也是县域经济“亚核心”的形成阶段。

吉林省的前郭县、延吉市、磐石市、蛟河市作为发达县[5], 是基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基础, 逐渐的形成县域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不断积累有利因素, 在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基础上, 利用区位优势有利于经济活动的集聚, 使各种产业活动之间的协作配合及产业规模的扩大, 从而带来各种费用的节约, 产生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大大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所形成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并在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下, 极化效应不断集聚人、财、物等经济资源, 小城镇的扩散效应更加的明显, 所以如何实现小城镇在扩散效应下实现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成为了重点。

所以, 充分利用长吉图一体化提供的政策平台来加速小城镇的发展实现扩散效, 具体要求是:一是要根据市场经济原则来发展县域经济, 在市场选择下培育县域的龙头企业。二是要在此基础上来促进县域企业的集群式经济的发展, 在技术应用上要根据县域的实际出发来应用不要盲目追求高技术。三是推动县域经济主体相互伴生、相互促进、形成产业链发挥其扩散效应。四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先对主导的产业进行升级再调整, 突出主导产业的优势地位, 调整的方向上以适应发展为主。从而利用县域城镇化的优势真正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四、结论

在长吉图开发开放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政策活力的情况下, 灵活的运用政策来发挥来促进城镇化发展成为了关键, 以“亚核心”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来推进城镇化发展来解决长吉图开发中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运用县域经济的“亚核心”发展规律, 即遵循从资源优势培育、资源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化再到区位优势极化这样一个有序的过程。通过特定农产品的产业化实现;特定工业产品生产体系的构建;特定服务产品供给体系的构建三条路径选择, 实现县域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依据“亚核心”发展的三阶段和三条路径, 使城镇发展水平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摘要: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吉林省县域经济在城镇化发展问题上面临着诸多挑战, 而县域经济的发展, 是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关键。因此, 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上需要有新的思路:将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作为方向, 以“亚核心”视角来推进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长吉图,县域经济,城镇化,“亚核心”

参考文献

[1]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专题[Z/OL].吉林省政府网.http://www.jl.gov.cn/

[2]吉林省统计年鉴2008.中国县 (市) 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3]丁晓燕.推进一体化构筑长吉图发展支点[N].中国经济导报, 2010-03-16.

[4]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5]陈才, 马廷玉, 杨晓慧.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69-74.

[6]刘国斌, 刘静.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思考[J].东北亚论坛, 2006, (3) .

[7]刘国斌.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

[8]刘国斌, 赵儒煜.论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1) .

[9]刘国斌.县域经济应重视“亚核心”发展[N].中国改革报, 2009-12.

[10]刘国斌.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N].人民日报 (理论版) .2009-11.

上一篇:旧制度与大革命下一篇:穿戴式智能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