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思想

2024-10-10

分析思想(精选12篇)

分析思想 篇1

遇到问题有从数学角度去思考的意识, 有尝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的愿望, 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就是具有数学思想.

一、对应思想

所谓对应思想, 就是把所研究的对象与另一类对象对应起来, 从而把所研究的对象转换成另一类对象去研究, 常能起到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抽象为具体、化空间为平面等重要作用.重点注意两点:

1.渗透对应思想

对应思想不能像教数学知识那样直接, 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学中“对应”的例子不胜枚举, 应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原型、对应的方向、对应的方法和对应转化后的优越性等, 并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对应思想”.运用对应思想的典型范例:

2.掌握对应方法

怎样应用“对应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要解决:一是和谁对应?二是怎样对应?拟结合教学内容, 就这两方面指导和训练.

例1 计数问题教学.如图1所示, 某地有南北街道6条, 东西街道7条, 一邮递员从该地西南角的邮局A出发, 送信到东北角的B地, 要求所走路程最短, 共有多少种不同走法?

简析 最短路线只能是向东走和向北走, 每相邻两街道间视为一步, 则每一最短路线的走法都是东走5步、北走6步, 计11步.东走一步记为1, 北走一步记为0, 11步对应11个空格, 则由A到B的每一走法对应着这11个空格中某5个填1 (另6个随之填0) 的一种填法, 反之亦然 (如图2) .所以, 不同走法共有N=Cundefined=462 (种) .

二、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有两项:一是记忆和应用模型, 就是把实际问题迭代到已知最适合的模型中求解;二是构建模型, 根据实际问题寻找最贴近的模型, 使之能解决实际问题.课标强调的“模型思想”, 主要指构建模型.指导数学建模, 拟注意三点:

1.重视发挥“不考”内容的作用

教材中阅读、思考、拓展、链接等材料, 大都不考, 常不被重视.其中不少内容对学生有形成模型概念, 了解建模方法, 激发建模兴趣的作用.因此, 对“不考”内容要足够重视.

2.进行信息技术指导, 掌握数据拟合方法

数学建模的主要内容是数据拟合, 而现代信息技术是数据拟合的有力工具.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事例, 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拟合数据的方法.

例2 研究某地未成年男性体重y (kg) 与身高x (cm) 之间的关系.

方法步骤: (1) 抽取个体, 得相关数据:

(2) 根据上述数据, 利用Excel (插入/图表) 作散点图.

(3) 在图表/添加趋势线的选项中得候选模型:

①线性y=0.4294x-25.318, R2=0.9311;

②对数y=43.937lnx-182.25, R2=0.8467;

③乘幂y=0.001x2.1029, R2=0.9865;

④多项式y=0.0037x2-0.431x+19.697, R2=0.9971;

⑤指数y=2.004e0.0197x, R2=0.998.

其中R2为相关系数, 表示回归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百分比.R2越大, 此模型越接近实际.

(4) 选定最合适的模型:指数型 (如图3) .

3.利用实习作业, 亲历建模过程

实习作业是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最好平台.布置实习作业时, 要强调收集数据, 这是学生亲临其境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数据应注意利用统计学中样本抽取的有关方法, 具有随机性、代表性.对完成的作业, 要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和老师讲评, 使知识、能力、价值观都得到发展.

摘要: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对应思想”与“模型思想”是两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数学思想,对应思想,模型思想

参考文献

[1]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导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1, 15-126.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1-5)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分析思想 篇2

(上半年)

六家联合支部组建近七个月来,为了及时了解基站职工思想情况保持队伍稳定,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并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认真组织开展好三会一课制度的执行,做好一本一册六盒的基础工作。支部班子在支部书记安排下,各自分工找党员谈,找职工群众谈,对各基站职工思想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党员座谈与职工面对面交流了解员工所思所想。

一、从思想状况

六家联合党支部现有党员6人,员工六家基站四人、古山基站四人,大部分员工思想稳定,工作兢兢业业,工作热情非常高,时刻关心信息中心的发展积极为基站的各项工作出力献策,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是基站职工年龄偏差太大,50岁以上员工多数在外线工作中,如上杆、上楼等方面岁数大很吃力,年轻员工有时不够用,业务知识和技术不够熟练,不够强,有时不敢用。二是年轻人上进心不强,如学习劲头不够强培训的课时少。

三是青年职工对组织发展感觉慢,需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对职工思想动态的分析,支部一班人感觉到,要想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应做到。

一是加大青年职工的技术业务能力培训,及时和上级技术科沟通和自己支部组织业务培训,要做好传帮带,进快使年轻人业务技术素质提高,进快进入状态。

二是加强对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提高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工作。让他们树立信心,只要做到了够格了,组织会吸收的,让他们进快去掉坏思想。

“对应”思想教学分析与反思 篇3

笔者在2011年10月底听了姜振霞老师执教的《找规律》这节课,觉得既有创意又有实效。教师引导学生先感知“对应”思想,然后巧妙运用“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轻松地解决了问题。现将有关教学案例简介如下。

一、案例分析

(一)片断一

教者先创设富有童趣的小白兔采蘑菇的情境,然后画面定格为:

小兔蘑菇小兔蘑菇小兔蘑菇

教师问:“如果接着排下去,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小兔蘑菇小兔蘑菇小兔蘑菇……”

教师在“创境揭题”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把“小兔和蘑菇”接着排下去,使学生初步感知了“一一间隔排列”的形式,为教学“一一对应”的知识做好了铺垫。

(二)片断二

1.出示图片:□△□△□△□△

教师问:“正方形、三角形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答道:“正方形、三角形的个数一样多,我把每个正方形和每个三角形分为一组,共分四组。”

教师趁机引导:“也就是把第一个三角形对着第一个正方形,第二个三角形对着第二个正方形,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三角形对着最后一个正方形。所以,正方形、三角形的个数一样多。”

2.出示图片:□△□△□△□△□

教师问:“这里的正方形、三角形的个数怎么样?”然后,一边指着图片,一边引导学生:“一个三角形对着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对着一个正方形,最后一个正方形呢?它很孤单,没有三角形与它做朋友,正方形比三角形多一个。”这时,教师再总结:“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进行比较,叫‘一一对应’。”

(三)片断三

教师通过问:“为什么都是一一间隔地排列?”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交流,学生通过摆圆片、小棒等学具,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和结论。经历了“感受对应——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学生基本掌握了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到了它的作用和运用它的乐趣。

二、反思

1.善于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也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

2.善于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在探究规律时,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用画图方法来解答题目,而要精心设置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去寻找两种物体之间的新关系,使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善于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在综合练习时,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变式训练,在实际运用中把“对应”这一思想“植入”学生的头脑。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比以往更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蕴含,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及时地提炼、归纳和概括数学思想,合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适时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让数学思想方法逐步深入人心,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

分析思想 篇4

早期维新思潮“承洋务思潮之余绪, 倡戊戌思潮之先声”, 鲜明地提出维新者们对国家外交问题上的谏言。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加强, 其外交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他们对国家主权的认识, 对国际公法、国际外交准则的分析与提倡, 关于使节制度的主张, 关于对外交涉方针的探讨等构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外交思想。

一强调了解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 平等看待国与国关系

冯桂芬认为, 鸦片战争以来, 西方对我国的语言、经史、朝章、吏治、舆地民情多有了解, 而我国上至官员, 下至百姓, 对西方国家一无所知, 零星所得, 也大都是以讹传讹。我们要和西方国家打交道, 必须知己知彼, “彼国书不可不观, 若能知其未译之书, 所得必倍多”。 (1) 这段话是说, 我们应多了解西方国家的国情, 尤其要想办法看懂他们没有翻译出来的书, 这样必将有很大收获。王韬也强调了了解西方国家政治、军事情况, 应多翻译他们的报纸, 逐条译出, 日积月累, 将获益匪浅。郑观应建议只有“洞悉他国民情之好恶, 俗向之从违, 与夫地利之饶痔”, 才能“立和议, 设商约, 定税则, 而不为人所愚弄”。 (2) 最初, 这些维新思想家们强调的是对西方国家的了解, 从翻译书籍、报纸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随着对国际形势了解的不断加深, 早期维新思想家们认识到不仅要知己知彼, 还应积极与西方国家开展交往。王韬针对中外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睦邻的主张, 他认为,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应当“开诚布公, 讲信修睦”, 遇有中外交涉重大之事, 不妨召见其使臣, 双方好好交流, 把事情讲清楚, 而在平时, 总理衙门的大臣应当经常与各国使节往来, 联络感情, 集思广益。“勿外示以羁摩, 勿内行其阻抑, 勿加以束缚驰骤, 勿苛以繁文缛节”。 (3) 也就是说, 不要故意为难他国, 用中国的繁文缛节去要求别国。

王韬还批评了清朝贵族“自视甚高而视人太卑”, 他有感于当时世人对外界的无知, 痛惜地指出:“中外语言文字, 迥然各别, 彼处则设有翻译官员, 及教中之神父、牧师, 效化言, 识汉字, 留心于我国政治, 于我之俗尚、风土、山川、形势、物产、民情, 悉皆勒之成书, 以教其国中之民”。 (4) 而当时中国之能说外国语言, 能认识英文者, 统治者却“深恶而痛嫉, 中国文士亦鄙之而不屑与之交”, (5) 当然,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东南沿海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往来的相关人员, 在统治者看来, 他们都是“浅见寡识”的逐利之人, 对西方国家的政事得失、制度沿革, 毫不关心。统治者轻视他们, 他们也对政治不感兴趣。结果造成“通商十余年来, 无能洞悉其情状, 深明其技能, 抉其所短而师其所长”。 (6) 统治阶级的很多人, 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问他们这些问题, 他们则认为这不是我们应当知道的, “或以为洋务一端自由主者, 非我能越俎。且动援成例以为裁制, 此事之所以多决裂也。” (7) 这里, 王韬分析了造成中外信息不对称, 西方国家了解我们, 而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的原因所在。

二萌发外交策略的意识, 在与外国交往时根据局势分清敌友

薛福成在1875年上清政府的《筹海防密议十条》中首先就说道:“择交宜审也。”他分析当时中国面临的世界局势, 并提出应对的策略, “中国与美国宜推诚相与, 略弃小嫌, 此中国之强援, 不可失也”, (8) 他认为美国是中国强大的支持力量, 应好好拉拢。而“德人新破法国, 日常炎炎, 几与俄、英鼎峙。幸其通商之船尚少, 则交涉之事亦无多。” (9) 在这里, 薛福成已看到了美国和德国这些新兴国家的崛起, 认为可以好好拉拢这些国家来对抗老牌的殖民国家。但马建忠也指出, 这些新兴国家“亦中国他日之强敌, 不可恃为援”, 以免养虎为患。马建忠还指出, 掌握好国家间交往的正确方法, 则“仇敌可为外援”, 方法不恰当, 则“邻援皆为仇敌”。所以, 统治者应“预筹布置, 隐藏为联络, 一旦有事, 则援助必多。以战则操可胜之权, 以和必获便利之约矣。” (10) 初步认识到了国家实力与外交实力的关系, 他的这一主张也得了到政府的重视。

三注重国际公法和条约制度, 但不迷信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在外交思想上的重大进步在于注重国际公法和条约制度, 但不迷信它们。他们中的不少人发表《公法》专论, 或在涉外文章中对公法的起源、性质、作用, 以及与国家强弱的关系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 提出各自的关于国际公法的观念。总体来说, 早期维新派人士一致认为:要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 必须认真学习国际公法, 积极培养, 利用精通国家公法的外交人才。同时他们也认识到, 作为“万国之大和约”的公法, 在字面上虽然是非分明, 客观公正, 但是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 运用公法时往往“善自为谋”、“曲拘其私”, 因此他们并不迷信公法, 同时提出公法与国家实力的密切关系。

四结束语

晚清外交观念是在时势变化中不断生成的, 由于两次鸦片战争对清廷的冲击, 使得外交观念和理论的更替速度加快了。缘于天朝意识的陈腐外交观念渐次让位于更务实的观念, 经世致用的学风和对西方的加深了解是外交观念嬗变的双重因子, 从一定程度上也可认定, 这种对外观念上的变化体现和印证了近代社会越来越强劲的观念走势:从儒家理想主义趋向经世务实主义。吸收了西方外交新知, 融会贯通的早期维新思想家形成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外交理念。

摘要:在清末中外交往不断加强的背景下, 伴随着对中国传统的夷夏观的反思与批判, 早期维新思想家逐步形成了具有近代意识的外交思想, 包括注重对西方国家的了解, 平等看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初步萌发外交策略的意识, 注重国际法和条约制度但不迷信等。

关键词:早期维新思想家,近代外交思想

参考文献

[1]刘彦.中国近时外交史·绪论[M].台北:文海出版社, 1921

思想形势分析总结 篇5

二0一一年第三季度思想形势分析情况汇报

支队政治处:

三季度以来,**大队在总结上半年工作考核和大、中队班子考核情况的基础之上,大队党委认真研究,总结上半年工作开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以加党的组织建设为主线,以加强经常性思想工作抓手,加强官兵思想教育,丰富官兵业务文化生活,不断推进“五大”活动,大张旗鼓的开展“大宣传”活动,现就**大队第三季度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官兵思想情况汇报如下:

一、第三季度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

**大队在做好日常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在三季度中重点开展了一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不断加强大队党组织建设。

大队按照支队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好庆祝建党90周年的各项活动、学习工作。组织官兵参加

“永远跟党走”--**县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大赛,代表公安系统参加比赛,获得优异的成绩;大队通过开展了“党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参观

“魅力**”摄影展、参观**羌族文化展览等活动,庆祝建党90周年,歌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组织官兵参加支队组织的第二届“庆八一”篮球赛,组织官兵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并组织官兵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严格标准及时收缴上半年党团费。此外,大队党委书记、教导员被选为中共**县第14次代表大会代表。

上半年,大队一名下士、一名上等兵关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名同志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大队又结合官兵日常现实表现,确定了三名入党积极分子。在“七一”组织新党员进行了入党宣誓仪式,组织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并向党员赠送了党员纪念卡;组织党员参加县委宣传部组织的“汉源大讲堂”活动,聆听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郭政教授作得“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专题报告和形势政策分析,以此激励党员同志不断提高党性觉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大队党委结合全年工作任务和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在7月29日召开会议对大队党委工作生活的14条规定进行了重新修改,重点加强了对干部管理,一日生活工作制度,车辆管理,岗位大练兵和“五大”活动的等工作的部署。

(二)、经常想思想工作开展情况

大队在三季度的经常性思想工作中,重点开展五个方面的思想教育,一是对新入党人员进行端正入党动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教育;二是对今年参加部队院校招生考试的三名落榜生进行了思想摸底和谈话,教育他们要积极、正确的对待考试落榜,总结经验,鼓励他们继续加强学习,积极准备明年的招生考试;三是结合大队营房搬迁工作的进度,对全体官兵进行了营房搬迁入住前教育工作,教育官兵要珍惜大队的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爱护和公共财物,爱护新营房的环境设施,做好入住前的思想准备;四是结合**地区的气候特点,先后4次召开军人大会,对防汛抗洪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做好抗洪救灾的各项思想动员工作;五是组织全体驾驶员,认真学习部局、总队《关于渭南支队车辆事故的情况通报》,对驾驶员进行了专门谈话,确保部队车辆和人员安全。

(三)党风廉政建设

大队党委积极落实各项廉政制度和措施,特别是在三季度以来,大队组织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严格落实总队《关于加强“八一”期间部队党风廉政建设的通知》文件精神,对于社会单位在“八一”期间对部队慰问的现金财物统一管理、并逐一登记入账,与捐赠单位签订了捐赠协议并出具正式发票;积极参加部局组织的廉政作品,向支队选送了廉政书法、漫画、诗歌、摄影等作品;组织全体干部认真学习《军队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并作为党委中心组的重点学习内容。

(四)、警营文化建设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大队先后接到县委县政府等9家单位的节日慰问,不断加强了警民关系,特别是大队官兵和**县国税局的复转军人开展了“庆八一”篮球比赛,促进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大队先后与县武警中队、**县三泉足球队等单位开展篮球、足球友谊赛,丰富了官兵业余文化生活。大队在“八一”期间,走访慰问了部队转业老干部和常年照顾的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了节日的祝福。

按照部局的统一部署,大队组织全体官兵开展学唱《公安消防部队组歌》活动,并邀请**县文化宣传中心的专业老师对官兵进行辅导。

结合**广电局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开展“文化下乡进警营”活动,组织官兵观看食品卫生安全知识、防诈骗知识,提高官兵的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大队积极落实《大纲》,严格按照支队的统一部署开展政治教育学习,并结合国内外形势政策教育,大队党委高度重视省厅组织的人民警察执法资格考试活动,并将考试题库装订成册,分发给每名干部,积极准备。

年初,在老兵复退,兵员相对薄弱时期,大队加强对官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谈心工作,广泛征求官兵对部队建设的意见,帮助解决官兵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春节期间,中队党支部通过做好一次交流谈心、写一封家书、组织好一次会餐、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形式的活动,缓解官兵的思乡情绪,确保了官兵思想稳定。

2、新兵下队期间,中队积极开展了谈话谈心活动,中队每名干部与新兵进行谈话谈心,及时掌握新兵基本情况,从言行上了解、掌握新兵的思想动态,中队专门制定了新兵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开展了队史教育、中队灭火战斗实例、“三抓三树”、“三基”工程建设、“三项建设”、“三争优”消防职业道德教育、人民军队宗旨性质教育,参观中队荣誉室,组织新同志观看消防题材电影《十万火急》等,不断加强新同志对消防部队和消防工作的认识,尽快熟悉、适应新环境。

3、大队认真贯彻落实《公安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严格落实《大纲》中关于政治教育时间、教育形式等相关规定;开展

《“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履行职责使命”学习实践“三句话”总要求主题教育》活动,在两会期间组织官兵收看“两会”开幕式,特别是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积极开展集中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官兵参观**县看守所,收看《山东菏泽交通事故警示片》,邀请**县交警大队警官,亲临中队为全体官兵开展交通安全法规警示教育,并收看教育片。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增强全体干部特别是党委委员的政治理论学习,继续深化法纪教育、廉政教育、党课教育等基础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

4、认真抓好经常性思想工作。在坚持“双四一”、“三互”等有效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经常性谈心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官兵各种思想问题,确保官兵安心服役,部队高度稳定。并为官兵建立了2011思想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

高中数学类比思想应用分析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类比思想 分析

类比即为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从一个对象的已知属性出发去猜测另一个对象也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类比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不同层次的类似数学内容,可以诱导寻求解题思路的变迁和发散。可以获得命题的推广和延伸。它是数学知识拓广的原动力之一,实践告诉我們,如果教学中经常应用类比的思想方法,深知它的作用之大,那么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优化解题思路,拓宽数学知识,是大有益处的。

一、类比思想与高中数学

类比思想是一种基本逻辑思维,它是将属性上接近或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总结出类似事物方法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类比思想在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类比思想也是一种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指导思想,学生采用类比思想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陌生问题熟悉化,以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说来,就是针对高中数学的章节、知识点和题型进行对比,将问题落实在具体章节知识点和具体的解题案例中,从而找出其共性并融会贯通。以通常普遍的解题规律去应对新题型新问题。

二、类比思想作用分析

根据对类比思想基本内涵及其与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之间关系的分析,在对大量利用类比思想进行高中数学学习的成功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及其实证案例如下面几个方面所展示。

第一,类比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比如在高中立体几何的学习阶段中.对于点线面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进行抽象以形成点线面的概念,例如对于平行公理和空间中直线之间的关系类型,以及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转移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学习函数的性质时,让学生学会根据函数的图像来分析函数的各种属性如周期截距及增长趋势等,并且用函数的观点来理解方程、不等式,以及数列;在复数与实数的四则运算中了解复数运算与实数运算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以及是复数的什么属性导致了这些算法上的区别。

第二,类比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的表面上零散的知识点和模块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从而开阔解题思路和办法。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函数是周期函数的证明问题,这部分题目一般以复合函数的表达形式出现。但通过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其是由基本的周期函数经过四则运算的形式出现的。因此这类题目的任务就是要寻找其中隐含的基本周期函数,并找出这些基本周期函数经过四则运算后其基本属性的变化情况.进而做出是否是周期函数,以及周期是什么的求解和证明:另外,在求点的轨迹变化时也是运用类比思维的一种典型情景,点的运行轨迹题目是几个函数或方程的一个综合问题,利用基本的函数形式和方程进行类比可以快速准确地解决这类题目。

第三,类比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在高考中节约考试时间并提高解题效率和水平。以2011年全国高考题的一个对于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考查,其要求将此二维空间中的定理扩展到三维空间来研究三棱锥侧面面积与底面面积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能够采用类比思想进行积极的思考。不难得出三维空间中三棱锥的底面面积的平方等于三棱锥三个侧面面积的平方和;另外对于集合元素之间的关系推理也是能够采取类比思想进行快速准确解题的典型题目之一。元素与几何之间的属于或不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包含、包含于、相等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中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一个表现。

三、培养学生类比思维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类比思想及其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作用和意义的阐述,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如何运用类比思想进行思维和创造性解题案例分析和应用的基础上,本人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加强对于学生类比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首先,将高中数学中关键知识点进行属性分解,从而形成类比思维的基本元素,将这些基本元素进行对比分析。这是进行类比思维的前提,只有找到类比思维所赖以进行的类比基本元素,接下来的步骤和方法才有基本载体。

其次,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典型案例的选取并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将典型例题巾包括的思路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解剖.以知识点带动关键题目案例的选取。应用典型案例挖掘和分析关键知识点.是类比思维正确实施和推行的关键步骤。

最后。经常用类比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知识之间的连串和梳理,这是类比思维培养的一个日常行为,即它是类比思维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一个常态。

通过类比,引导学生推广数学命题,或通过类比,探求解题途径,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通过类比,拓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吉亚东.要正确使用高中数学教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2]张丽伟.如何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提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

[3]赵宪庚.高中数学新型教学方法初探[J].魅力中国,2010

投标报价博弈思想分析 篇7

关键词:博弈行为,博弈规则,投标报价均衡

一、博弈论原理及方法

(一)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方面:

参与人:参与人也称局中人, 即在所定义的博弈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结果的个人或组织。

行动:即规定每个博弈参与人在进行决策时, 可以选择的方法、做法或经济活动的水平、量值等。

信息:指参与人有关博弈的知识, 特别是有关“自然”的选择、其他参与人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

战略: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的情况下的行动规则。

收益:在一个特定的战略组合下参与人得到的确定效用水平, 或者是指参与人得到的期望效用水平。

结果:博弈分析者感兴趣的要素的集合, 如均衡战略、均衡行动组合、均衡收益组合等。

均衡:各个参与人的最优战略和行动的组合。

(二) 博弈规则

每个博弈都有相应的规则, 即是博弈的参与人采取行动所必须遵循的机制。博弈论中机制设计实际上是确定如何激励的问题, 机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使一个有理性的参与人有兴趣接受所设计的机制, 它必须满足两个约束条件:一是要使参与人在该机制下得到的必须不小于他不接受机制时得到的, 此约束称为个人理性约束;二是在不知道参与人类型的情况下, 所设计的机制要能使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招标单位希望的行动。

(三) 博弈的类型

博弈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在非合作博弈论中, 可以从两个角度对博弈进行分类:一是从参与人行动的顺序, 可以将博弈划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指的是参与人同时选择行动或者是参与人虽然不是同时行动, 但是后行动者不能知道先行动者所采取的行动;动态博弈指的是参与人的行动有先有后, 且后行动者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知道先行动者的具体行动。二是从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战略空间和支付函数的知识掌握角度, 博弈可以划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将上述两个角度划分结合起来, 我们就得到4种不同类型的博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四) 博弈均衡结果

博弈分析的目的是预测博弈的均衡结果, 均衡指所有参与人行动战略的组合。在不完全信息静态非合作博弈模型下, 纳什均衡是博弈规则的核心思想。

二、投标报价博弈行为

投标报价的博弈类型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 不完全信息下的静态非合作博弈。从博弈论角度看, 招投标符合不完全信息下的静态非合作对策模型。所谓不完全信息, 是指每一位潜在的投标者在投标前都只知道自己的生产成本及报价, 而不知道别人的生产成本及报价, 但是他对其他参与人的生产成本及报价有一个主观的概率判断。静态博弈是指在投标报价博弈中, 大部分的招标交易采用一次性密封投标竞争的做法, 各投标报价在开标当天揭晓, 投标人之前对其他局中人的报价行动并不知道, 所以投标报价是静态的。博弈规则是招投标的评标方法。目前我国招投标评标法主要有综合评标法及合理最低价评标。综合评分方法是以基准报价为基础, 当投标人的标价评分最高, 最接近基准报价时他就中标, 并且得到全部的合同收益;相反, 他的标价与基准标价相差甚远, 报价得分最低, 就得不到合同。综合评分方法的博弈规则就是报价与基准标价的方差越小, 获得的支付越多。合理最低价中标, 是以基准价为基础, 在有效报价范围内选择最低的报价者。所以合理低价中标的博弈规则是报价最低并且合理才能中标。综合评分法及合理低价评标基准标价仍然以基准价为基础, 根据不同的博弈规则有两种不同的博弈模型。战略是投标人根据自己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其他竞争对手信息的掌握, 根据博弈规则决定最终报价。收益是其中一家投标方以最优报价中标并且获得一定的利润空间, 达到中标与利润的平衡。

第二, 完全但不完美静态非合作博弈。虽然投标人没有掌握其竞争者确切的投标报价信息, 但投标单位的历史投标记录可以通过信息搜集及积累可以得到, 并且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生产能力的信息可以得到,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 可以预测竞争者的投标报价趋势及最优报价的范围及概率。在目前建设项目评标方式下, 主要以企业自己的工程成本为基础, 通过业主的开标记录分析标底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各投标单位的投标记录数据, 分析各投标方的报价水平。在一定时间段内, 一个地区历次开标记录, 各投标方投标记录的信息可搜集性强。通过这些信息搜集并加工, 预测得到业主的标底及各投标方的报价水平, 实现信息的对称, 把不完全信息博弈转化为完全但不完美非合作博弈。

第三, 投标报价均衡结果。根据纳什均衡的定义, 在对一次项目的投标决策过程中, 由于收益函数可以表示为中标, 决定收益函数最大化的因素是“信息———局中人决策之前已作过的决策的结果。”局中人对这种“已做过的决策的结果”统计的完整程度, 决定着最终计算收益值的客观性和准确程度。在承包商的投标报价决策中, 首先需要依赖信息得出的是各参与人报价与最优报价的统计关系, 并将这种统计关系通过一定的数量分析方法进行数学表达。这个过程依赖于对以往投标的各承包商报价和中标情况的统计数据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程度。

从承包商依据统计分析得出最优报价的这种决策特点, 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承包商可以在一次竞标过程中拿出自己的最优报价进行投标, 即上文提及的各个局中人的最优策略可以同时存在于策略空间的某一策略组合中。因此, 在投标报价决策这样的有限策略静态博弈中, 存在纳什均衡。

建设项目招投标模式下, 各个投标方参与一个项目的招标, 面对同一个招标方, 投标方之间形成价格战。以目前的评标标准为博弈原则, 投标方进行价格竞争, 结果是稳定的, 即是一个纳什均衡结局。从这个纳什均衡结果可以得出两点:一是竞争削价的结果或纳什均衡可能导致一个有效率的零利润结局。二是如果不采取价格战, 作为一种敌对博弈论, 其结果会如何。每一个企业都会考虑采取正常价格策略, 还是采取高价格策略形成垄断价格, 并尽力获取垄断利润。如果垄断可以形成, 则博弈双方的共同利润最大。这种情况就是垄断经营所做的, 通常会抬高价格。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是投标方用正常的价格, 双方都可以获得利润。实际上在纳什均衡中, 投标方要使利润最大化, 招标方要使效用最大化, 结果导致了零利润, 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 非合作行为导致了社会所期望的经济效率状态。如果各竞争者采取合作行动并决定转向垄断价格, 那么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遭到破坏。

在建筑招投标市场竞争环境中, 这个纳什均衡的结果是招标方获得最大的利益, 投标方各自竞争, 趋于一个利益最小化的均衡。从这一点, 我们可以知道, 在招投标制度下, 招标方可以通过招标获取最大的收益。而各投标方并不能形成垄断, 投标人之间不存在相互勾结行为, 投标报价博弈的行动是非合作的, 投标人的决策是独立的, 并且投标方为获得市场, 一般采取低价投标。从这个纳什均衡的结果, 可以得出各个投标方投标报价的行动趋向, 低价投标。这种投标方低价投标的行动趋向, 是博弈行为的必然选择, 也是博弈的均衡结果, 投标方以此为依据, 可以在投标行动中预测对手的报价行为, 以此为基础进行博弈行为分析。

三、结论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分析 篇8

1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体现

中国传统的农学思想发展体现了3个阶段,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以生产动力和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为特点, 在不同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意识形态上进行分析, 中国传统农业思想具体体现在自然思想、美学思想和伦理思想3个方面。

1.1 自然思想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相互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就有所体现, 天、地、人“三才”理论就是对于自然思想直接呈现。以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 构成了对于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规律性揭示, 并在农业文明形态的转化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三才”思想强调的是人们既要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也要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创造性的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尊重自然的规律性, 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优势互补, 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条件。自然思想无论是在古代和现代, 都体现了整体性的思考,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中, 人们的劳动生产实践和自然环境中间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始终作用于传统农学的发展过程, 并且产生积极的影响力[3]。

1.2 美学思想体现

中国传统的农学思想体现了形式美, 农学和美学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性和审美价值呈现。对于中国传统农学发展审美客体来说, 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 作用于自然, 并且实现对于自然的美学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实践中蕴含着传统美学的基础和条件, 以天、地、人的“三才”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技术思想进行了较为丰富的呈现[4]。在儒家思想的论述中就有着“春耕、夏耕、秋收、冬藏, 四者不失时, 故五谷不绝, 而百姓有余食也”之说, 强调的是四季规律, 耕种生产的节奏之美, 反应了不同时节的农业生产的美学对称。四个季节的生产应该呈现规律性的美感, 把握整体的节奏, 如果打破这个美学和谐性, 就会造成农业生产实践的环境破坏。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体现表现为和谐均衡的特点, 反应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规律。

1.3 伦理思想体现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研究重视对于天人合一哲学思考, 反映了传统人际关系中的道理伦理标准。在农学思想中, 人们讲求的是以道驭技、以人为本和经世致用的思想, 通过人类道德价值的标准呈现, 实现技术上的科学创新, 实现农业生产的价值归属。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意识呈现来看, 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敬,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保持的是重视的态度。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人类社会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的更加和谐[5]。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导下, 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是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通过符合人与自然的伦理标准来提升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推动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

2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现实启示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性作用, 这些经验都是在反复的实践积累起来的,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传统农学思想的呈现必然会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1 尊重自然规律,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传统农学思想已经意识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处理, 农业生产要受到环境、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的开展始终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从农业文明到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重视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 对于农业的建设始终要协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实现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传统的农学思想包含了农时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种的文化内容, 这些思想内容无一不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而现代农学的研究更是要实现对于农学思想内容的学科细分, 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性, 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多的条件, 从理论和实践上实现同步的发展, 将自然规律转化为农业发展的优势, 实现生态农业的稳步发展, 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2 推崇技术创新, 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传统农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上创新动力支撑,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体现在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农业观念的转变和创新。人们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探索中创造性的设计出了新的农业技术, 逐渐实现人力的解放, 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更需要重视科技创新的力量, 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让人们的思想意识活跃起来, 从生产实践中寻求最佳的农业生产模式。技术的创新和农学思维方式的创新需要实现协调统一, 在整体性的统筹规划中, 实现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3 强调精耕细作, 重视因地制宜的生产方式

传统农业生产通过实现生产技术的创新, 不断追求生产效率的提升, 在农业产量和农业生产模式上满足更多的人的物质供应需求。在生产技术和耕作技术上不断的寻求突破, 强调精耕细作, 因地制宜的生产方式。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更是要继承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通过加强生产环节中的管理创新, 在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认知关系中形成整体性的统筹兼顾,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 保持农业生产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发挥最大的资源型优势, 保证循环农业的持续性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于实现生态状况的思考, 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的研究更是要遵循这些客观规律。

3 总结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继承性, 在长久的经验积累中形成了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等重要的思想内容, 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宝贵的经验财富。现代农业生产应该保持可持续性、生态性、多元化经营的发展, 以生态农业的多种价值实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延续带来更多的保障, 在继承和创新中实现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 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黎, 陈红兵.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传承及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2) .

[2]苏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D].沈阳:东北大学, 2008.

[3]熊帝兵.中国古代农家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0.

[4]陈碧.农道双修:道教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之关系研究——《道教农学思想发凡》评介[J].宗教学研究.2013 (6) .

分析思想 篇9

一、孔子德育思想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借鉴价值

孔子德育思想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源头活水, 虽历经千年, 仍然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毛泽东主席曾提出: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子到孙中山, 我们应该给予总结, 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 应借鉴孔子德育思想的珍贵文化遗产, 更好地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1.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融入孔子“仁”的思想, 养成学生爱人、助人的道德习惯

“仁”, 其含义就是“爱人” ( 《论语 · 颜渊》) [2]226。“仁”作为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 体现了人的道德本质和博爱思想。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性, 在人与人相处中, 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理解别人, 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强加于别人,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颜渊》) [2]212因此, 爱人首先要尊重理解别人, 推己及人。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 思想还不成熟,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时过于自我, 不能理解和尊重他人, 从而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初中生的成长需要彼此的关爱, 这就需要我们本着“仁者爱人”的精神, 去关心和爱护身边的人。爱人不仅对亲人或者自己认识的人如此, 还应包括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 即“泛爱众”。孔子“仁”的精神正是教育人们要尊重和关爱他人, 它提醒我们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仁”的教育, 教会初中生关心、尊重他人, 养成爱人助人的高尚道德品质。

2.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融入孔子“礼”的思想, 树立学生文明礼貌的道德形象

“礼”作为孔子德育思想的道德规范,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道德准则。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 ( 《论语·颜渊》) [2]210也就是说“克制自己, 使言行符合于礼就是仁”。礼是仁的框架, 他要求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使“礼”成为规范约束人们的准则。他还说: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 《论语·颜渊》) [2]210他要求学生看、听、做都要遵循“礼”。礼是社会规范, 人只有通过礼的规范制约才能成仁。“礼”是人的立身之本, 孔子说: “不学礼, 无以立。” ( 《论语·季氏》) [2]301不学习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然而, 在学校中仍然存在种种非“礼”的现象, 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 迟到早退, 学生不认真学习、对教师不用敬语、不尊重教师的行为对教师来说就是不“礼”。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孔子“礼”的思想, 教育初中生懂礼、明礼、守礼, 从而加强初中生礼仪的教育, 引导他们强化自身的礼节、礼貌意识, 树立其文明礼貌的道德形象。

3.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孔子“孝悌”的思想, 培养学生孝父母、敬兄长的良好道德品质

孔子把“孝悌”视为立身之本, 他说: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 ( 《论语·学而》) [2]4, 可以得知, 孔子将“孝悌”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孝”是指孝敬父母, 是子女对父母的爱; “悌”是指友爱兄弟, 是兄弟间相互的爱。面对当今社会一些不孝敬父母、兄弟反目的道德滑坡现象, 我们从孔子倡导的“孝悌”观里可以得到很大的启示。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德育的重要载体, 应融入“孝悌”思想, 培养初中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孔子重视“孝悌”这一基础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培养, 对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 弘扬中华优秀的道德传统,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孝悌”思想是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最本质的道德本质, 有助于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当前德育重视对“孝悌”品质的培养,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孔子“孝悌”思想, 有助于强化初中生“爱人”的道德意识, 并将其贯穿于孝敬父母、团结集体、忠于国家的道德行为中。

4.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融入孔子“信”的思想,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孔子教育学生对人、对事都要诚实不欺, 要讲信用。认为信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守则。孔子对“信”也极为重视, 他把信作为治国的重要条件之一。“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民无信不立” ( 《论语·颜渊》) [2]216信作为人际交往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是孔子对弟子进行品格教育的内容之一。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财富。诚信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诚相待, 真诚讲信用。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其踏实学习的基础, 也是今后踏入社会与人交往的必备。所以,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孔子“信”的思想, 将诚实守信纳入到初中生的道德修养范畴, 对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 是其发展的内驱力, 如果缺少了这种支柱就注定这个国家和民族精神世界的缺失, 国民将会对未来产生迷茫, 丧失奋斗的动力。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来自各国的不同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碰撞和融合, 形成了文化发展的全球化, 这在给各个国家和民族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某些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绝对地位, 搞文化霸权主义, 将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强行灌输给其他国家, 试图侵蚀、消融别国的民族文化, 严重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传统文化的依托, 将丧失发展的前进动力。孔子的德育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所包含的仁爱思想, 对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思想有着重要帮助, 而孔子德育思想里面所包含的治国安邦的理念, 又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借鉴。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其思想观念正在逐渐成熟。将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对初中生进行文化熏陶, 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

2. 有利于培养正确观念

当前,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它从不同层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达国家作为全球化的主导者, 他们的文化思想从不同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本土文化。初中生正处于思想逐渐成熟时期, 极易受到外界文化思想的影响, 一些发达国家的腐朽文化思想会影响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网络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思想阵地。网络上的信息混杂, 充斥着各种思想观念, 在给我们提供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 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初中生的猎奇心很强, 他们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 网络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极易对其产生影响, 阻碍他们形成正确观念。孔子的德育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精髓, 其中所包含的仁爱、孝悌、诚信等思想对于培养初中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观念有着重要作用。面对不良文化的冲击, 如何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避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 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将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对于培养初中生的正确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3. 有利于提高育人效果

孔子德育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中所包含的仁爱、孝悌、礼义等思想对于培养初中生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从孔子德育思想中汲取育人的精髓, 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将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使德育思想能够被初中生认识并转化成自身的认知, 从而提升初中生的文化素质。以往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更注重理论学习, 其过强的理论性禁锢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教学中的一些理论说教, 使初中生感到乏味、枯燥、难懂,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培育出的初中生, 只注重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 造成个人素质和知识水平背道而驰的局面。初中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课程, 其致力于使初中生认可所学内容的价值, 并内化成自己的思想, 然后付诸实践活动。孔子德育思想内容大多为日常人伦和社会秩序方面的教诲, 非常适合初中生的心智认知和践行。因此, 将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素质, 提升思想品德课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第2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杨朝明.论语诠解[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13.

分析思想 篇10

理想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 “由于在西方最早提出了一整套彻底改造现实政治生活的主张, 柏拉图被称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位理想主义者。”频繁的战争、巨大的危害、以及贵族垄断外交带来的诸多弊端, 共同促进了国际政治研究的深入。一战后, 均势政治的失败更让人们将防止战争、维持和平的希望转向理想主义。

伍德罗·威尔逊凭借“十四点原则”, 成为了理想主义国关理论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伍德罗利用理想主义思想为美国政策服务。但是学理上的理想主义理论内容上远不止这样贫乏。

理想主义的思想核心是:人性善或者可以变善;战争可以避免;应建立集体安全以维护和平;国家利益可以协调一致。这些思想体现一种结果意识而缺乏过程性, 即理想主义关照的不是现在是什么样的, 而是应该怎么样。

从里一个角度看, 以威尔逊为代表的政治家们运用理想主义思想, 为一战后的世界格局设定了一套注重宏观指导, 试图为各民族国家的行为设定道德规范, 来达到消除战争、世界永久和平目的措施体系。

二、理想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思想的对比

现实主义者认为, 国家自私是人性自私本性的合理延伸, 本身无善恶之分, 为国家利益而增加权力是正义的、可取的政治道德。

现实主义思想显然缺乏理想主义的宏观性。权力政治的本质是在高级政治层面对相对收益的重视, 这种重视极易转向对独立个体的关注, 而不是对于整个国际体系的管控。韦伯认为“和平不过是冲突性质的改变”。卡尔突出的是权力政治思想、国家利益冲突、国际法国际组织作用的有限。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六原则所体现的, 是对自身利益、权力的重要性、安全问题的极度重视。这些方面都是对于个体的关照, 而不是整体层面上的管控。这是两种思想的本质差异。现实主义思想的理想状态是每一个个体都无限强大, 相互威慑而达到均势下的和平。现实主义思想是以暴抑暴的延伸。

两种思想都出于对无政府状态的应对。理想主义思想寻求在树立中期愿景后, 集体采取行动一劳永逸地实现和平;现实主义思想立足现实, 从人性本质出发, 寻求通过权力政治获取利益, 加强自身实力, 通过自保基础上的威慑来实现均势和平。

三、交通模型的引入

这一模型中有道路、车辆、车辆的安全性、交通规则、交通秩序管理者、交通警察等6个概念, 对应国际体系、主权国家、国家安全、国际制度、世界权威、监督管理机构。国际体系即车辆行驶的道路;各主权国家即大小车辆;国家安全即车辆的安全性;交通规则是国际体系行为方式;交通秩序管理者是维持国际秩序的权威。因为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 交通规则缺失;监管机构是执法机构, 它存在但是管控力不足。

模型描述为:车辆在行驶过程中, 安全 (国家安全) 为最低目标, 道路中所有车辆均安全 (世界和平) 为理想状态。模型中车辆获取安全有两种方式:第一, 所有车辆均遵守交通法规, 所有车辆均可获得安全。但弊端是道路的通行量有限, 安全的获取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效率。遵守规则可能增加一些车辆行驶时间, 导致利益损害。由于没有一个权威来维持秩序, 因此安全性能好的车辆很可能为了自身的通行 (获取国家利益) 去碰撞性能差的车辆, 提前通行以获取更大收益。从而造成交通事故, 结果是安全性能差的车辆车毁人亡。第二, 所有的车辆均成为安全性能好的车辆, 至少是碰撞过程中能给别的车辆以严重损伤。所有车辆安全性能的提升, 使得所有车辆都承受不起交通事故的后果, 从而被迫牺牲效率以换取安全。

通过模型,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答案。理想主义从整体着眼, 他们认识到车辆安全差异 (即各国实力的强弱差异) 现实存在且难以改变, 主张为制度缺失的道路 (国际社会) 建立权威的管理部门 (有效权威) , 并制定交通规则 (世界道德) , 并设立交通警察 (监管部门) , 从整体上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现实主义者认为, 交通监管部门、交通法规有效性难以保障, 最可行的是增强自身的安全性 (权力) 。通过提升自身性能威慑其他车辆。即不断增加自身车辆的安全性能。现实主义者们所追求的是自保, 理想状态是所有人自保, 威慑别人不敢侵犯。

四、结论

通过模型, 我们得出两点结论:第一, 交通模型展现两种思想的价值取向与政策指向的差异。第二, 两种理论都不完备, 但都具有合理的一面, 尤其理想主义思想需要重新认识。理想主义设想的一整套体系, 需要较长时间来实现与完善, 且没有说明在实现的过程当中如何处理。现实主义给出了答案, 但不尽理想。

我们不能否认理想主义思想的意义。受过良好教育的大众的舆论监督、公开和平外交、世界道德的认同, 三者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世界权威以及管控力量, 建立平等正义的世界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联合国的建立以及在国际事务中日益体现的主导作用, 正是理想主义思想的体现。

理想主义思想的合理性需要肯定。我国一直坚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我们在扬弃理想主义不切实际的一面的同时, 应该将两大理论思想相结合, 从而为我国利用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 (修订版)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3.

[2]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 (第七版)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6.

[3]Michael Smith:Realist Thought from Weber to Kissinger.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6:25.

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 篇11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责任。我们必须围绕“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学生培养的核心标准,做好各项工作。高职院校学生在校三年期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将有助与我们尽快认识到学生德育教育的缺失,以便迅速查缺补漏,推进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分析

1、思想政治素质较高,但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不良倾向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关心、支持改革,关注时事政治。许多同学思想上进,刚刚入学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学习党的知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大多数同学有良好的道德意识,是非分明,对社会、校园不文明行为敢于批评伸张正义。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希望采用多种有效方式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但一些同学因受社会上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思想很现实,轻视政治和道德的修养,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一些同学对各种社会思潮缺乏辨别能力,有的同学缺乏正确看待问题的态度,容易以偏概全,产生偏激情绪,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和不良的倾向。大多数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和道德价值取向基本正确,但追求的目标趋于务实,少数学生的价值目标较为偏执。

2、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信心不足

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又有对口生。在成绩上他们距离本科院校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创新的能力,玩心较重。加之对口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并没有受到过严格、正规的高中教育,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结构不完善,学习自律性极差,因而大多数学生学习普遍感到吃力,并且明显缺乏动力。

3、对课余活动、文化建设有强烈的需求,但还不够健康活跃

许多同学能认识到自己的薄弱,希望结合专业特点,多参加课余文体活动,想参加学生社团、班级、学生会的工作,锻炼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并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入学之初就有不少同学向辅导员毛遂自荐,希望在校期间能得到锻炼。但是,还有一少部分同学对参加班级、社团活动、课余文化生活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想参加,但由于机会或条件的限制,或是缺乏自信无法参与。有多数的同学认为我院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最急需解决的是活动场所,活动场所的不足,严重制约影响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同学的课余文化生活比较枯燥、单调,不够健康活跃,有不少同学把许多时间用在打牌、聊天、上网、玩游戏、逛街等上面,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荒废学业,而且浪费了父母的辛苦钱,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

4、学生政工干部、学生干部的作用不可低估,但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

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生干部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同学希望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得到学校或老师在学习、个人发展、社会工作、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学生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多讲究方式方法,多深入同学,有的放矢,同时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学们对学生干部的作用的发挥还是很重视的,但一些学生干部因存在工作能力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等方面问题,使部分同学对他们失去信心甚至反感,产生了一些矛盾、纠纷,削弱了思想工作的成效。

二、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从以上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为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产生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努力寻求对策,充分把握他们的特点,扬其长,避其短,有的放矢,有所创新,及时、有效地加强教育和引导,真正把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抓出成效来。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使这一思想教育永恒的主题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不断地赋予这一主题以时代的气息,使它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增添自身的魅力。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能总是讲历史人物、革命英雄人物,而应当更多地以新时代新时期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身边的生动事例,把爱国主义融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将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人生理想中。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时,要鼓励同学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献血献爱心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进一步树立团队意识和团结互助精神,培养对集体的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时,应当更多地以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教育学生,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地位,及时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三进”工作,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大的理论动力。通过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支持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周围的事物作出更正确的判断,为自己更好的成长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保证。

2、加强学风建设,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要让学生明白社会需要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既有毕业证书,同时又获得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大学毕业生更受社会用人单位的青睐。引导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抓好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促进教学相长。对学生进行自学、自修的指导和管理,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拓宽知识面

3、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身教与言教不可偏废、身教重于言教,足以说明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干部是联系学院与学生的桥梁、纽带,是做好学生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首先要选好学生干部,并组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其次要对学生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经常性地进行工作考核,对不合格的学生干部及时予以调整,以保证学生干部队伍始终充满活力,工作更富有成效。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率作用,促使他们在专业学习、能力培养、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都能真正成为广大同学的榜样、带头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促进校风学风建设。

4、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活动

校园文化和各类学生活动历来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之一,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应多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想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结合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鞏固专业知识。

注:本文为2011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03062,课题名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动态研究》。□

对道家的人性思想分析 篇12

1 道家的人性思想的价值导向

人性论不仅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 而且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主题或核心。很自然, 老庄思想的主题或核心也是人性论。总括起来, 老庄人性思想关于价值导向有三:人性的回归;人性的超越;全生与安全。这三种人性价值导向针对着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 力图为所有的人提供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所。同时, 这三种人性的价值导向, 使人性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态。

(1) 人性的回归是指人性由势性回到形性与道性。道性是万物万事共同的、永恒的本性, 形性是万物因形所得之性, 势性则是形性在内外力量作用下的产物, 因个体不同而不同, 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在老庄的眼里, 势性是虚幻、虚假的。人性的回归就是要从这种虚幻、虚假的人性形态回归到人性的本真状态。人性的回归要以社会的回归为支撑;同时, 对文化制度的否定也必然导致人类社会回归到远古未萌的状态。老子将这样的社会视为一种美好的社会。他说:“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所, 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2) 人性的超越不同于人性的回归。人性的回归是要屏除势性世界的一切, 以便人性回归到形性与道性, 人类社会回归到形性与道性社会。这种人性价值导向意味着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和破坏, 对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否定。人性的超越则不同, 它承认势性世界的一切, 它不要求人们回归到形性与道性的社会。在人性超越的价值导向下, 人们仍然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之中, 承受或享受现实世界的一切, 但是, 人们的精神超越势性世界的一切。因此, 人性的超越是一种精神境界。在古代, 境与镜互用。镜, 观照, 观察。界, 外部世界, 除“我”之外的一切。精神境界, 就是人们观察、思考外部世界的方式、方法以及由此而得到的精神状态。人性的超越是人们观察、思考外部世界的方式方法, 也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在人性超越的价值导向下, 人的精神与现实世界相分离, 但是并不存在矛盾与紧张。

(3) 全生与安命是老庄为世人提供的第三种人性价值导向, 它与人性回归、人性超越的价值导向不同。人性的回归是离开现实世界, 否定现实世界, 以回到人类的蒙昧状态。人性的超越则承认现实世界, 但在精神上则超越现实世界, 力求在心灵上摆脱现实世界的约束, 达到某种境界, 获得某种自由。全生、安命这种人性价值导向, 则把肉体与精神都安放在现实世界, 这种人性价值观导向是老庄为人世间绝大多数人提供的。

2 道家实现其理想人性的途径

在这里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老庄所倡导的社会回归是一种“轮回”式的回归还是一种“强反”式的回归?从老庄的由道的衍化而派生出来的历史观来看, 退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也是道向实现社会落实的必然结果。因此, “轮回”式的回归是一种必然, 是事物发展到极点的回归。因此, 老庄的人性回归与社会回归是一种“强反”式的。这也是老庄思想中的重大的内在矛盾。这就注定了人性回归与社会回归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然而, 许多人就宁愿生活在这种充满矛盾的、虚幻的愿望之中, 并将之作为自己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所。这也是老庄人性回归与社会回归价值导向的作用所在。

老庄人性超越的思想十分复杂, 首先是对物我、生死的超越。在老庄的思想中, 对物我、生死的超越是人的精神的高度自觉, 是建立在明白、承认物我的分界、生死的分界之上, 它与人类萌昧的状态有本质的区别。正如《淮南子·说山训》所说:“狂者东走, 逐者亦东走, 东走则同, 所以东走则异。溺者入水, 拯者亦入水, 入水则同, 所以入水者则异。故圣人同死生, 愚人亦同死生。圣人之同死生, 通于分理;愚人之同死生, 不知利害所在。” (4) 其次, 它是对对穷达富贵贫贱祸福是非善恶美丑的超越。人的生命历程充满了穷达富贵贫贱祸福是非善恶丑美, 人就生活在穷达富贵贫贱祸福是非善恶美丑之中, 受到穷达富贵贫贱祸福是非善恶美丑的限制、约束, 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对穷达富贵贫贱祸福是非善恶美丑的超越就是要从精神上摆脱穷达富贵贫贱祸福是非善恶美丑的限制与约束, 从穷达富贵贫贱祸福是非善恶美丑中摆脱出来, 过着一种超然的精神生活。对穷达富贵贫贱祸福是非善恶美丑的超越是对物我、生死超越的必然结果, 但是, 对穷达富贵贫贱祸福是非善恶美丑的超越却不一定会达到对物我、生死的超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穷达富贵贫贱祸福关乎我们的实际生活, 对此, 要有一种超越的态度, 我们的精神才能获得自由, 我们才能生活的幸福;是非善恶美丑是观念层面的, 也是生活层面的。它们也是我们痛苦、不安与恐惧的根源, 是人生的一大界限。要想在精神上获得自由, 就必须超越是非善恶美丑。

另外, 在老庄的思想中, 全生就是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 以及如何使自己生活的更久, 即长寿。“全生”的人性价值导向不一定能够保全生命, 因为人与万物一样, 有合则有离, 有成则有毁。惟有进入人性价值导向的另一个层次:人性的超越, 超越生与死, 超越合与离, 超越成与毁, 即“乘道德而浮游”;从道的角度来看待一切, 才能“无誉无訾, 一龙一蛇, 与时俱化”, 才能“一上一下, 以和为量, 浮游乎万物之祖”, 才能“物物而不物于物”。另外, 养生是“全生”的另一含义。追求健康、长寿是人性 (势性) 的重要形态之一。老庄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养生、长寿的方法。

“安命”中的“命”是指时运、时命、命运。老子对此没有论述。从庄子关于命的论述来看, 命 (时运、时命、命运) 具有三个特点:先天性、不可改变性与不可预测性。例如, 《庄子·天运》:“性不可易, 命不可变。” (5) 这里的“性”是指道性、形性, 而不是指势性。这里的“命”是指时运、时命、命运。《庄子·德充符》:“游于羿之殼中。中央者, 中地也;然而不中者, 命也。” (6) 《庄子·大宗师》:“死生, 命也;其有夜旦之常, 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 皆物之情也。” (7) 正是由于命的这种特点, 庄子主张安命。命、安命是老庄人性思想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为人世间那些遭受苦难、挫折、打击的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 对社会的稳定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 正确汲取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 人性观应该建立在正确全面了解古代传统思想, 充分认识当前社会现实需要的基础上, 在满足基本人性需要, 重视公德培养的同时, 也应该具备适当且有实效的制度规范。如何协调不同阶层的个性与社会性之间关系, 并使其和谐发展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上一篇:常见险情下一篇:企业环保投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