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教育(精选12篇)
职业培训教育 篇1
2011年8月5日至8月25日, 笔者参加了司法部与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组织的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考察团, 考察期间走访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警察学院和监狱, 参加了澳大利亚博士山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开设的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学习。通过为期20天的学习, 笔者对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尤其是对澳大利亚警官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 对其监狱警察教育与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有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分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三个组成部分。与此对应的学历为高中教育证书、职业教育证书与文凭、高等教育文凭、证书与学位。证书、文凭、学位全国通用。义务教育为12年, 在高中阶段可以选修一定的职业教育课程, 并可获得相应的职业教育证书, 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互相衔接与贯通, 各类学校可授予证书、文凭、学历, 学校之间相互认可各类学历、学位资格, 学生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可以在各类院校间转学, 无须考试入学 (见表1) 。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传统上是一个农业大国, 上世纪80、90年代, 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增强工业竞争力, 需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 培养熟练工人, 因此, 职业教育开始得到政府重视。20世纪90年代末, 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开始建立,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已建立了一个政府主导、结构完善、社会认可的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主要由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承担, 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必须经过政府注册批准, 称为注册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分为公立与私立两种, 公立院校主要由联邦、各州及地区主办, 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资助和企业交纳的职工培训学费。近年来, 政府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 开始根据学生数量和培训质量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资助。私立院校由个人主办, 主要靠学费和捐赠办学。目前, 全国有4400个注册培训机构, 其中, 大约3000个为私立培训机构。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分为联邦和州两级, 联邦教育、就业与工作部是全国性的职业教育领导机构, 负责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政策、规划和提出建议, 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提供服务。各州和地区则建立职业教育管理机构, 负责受理本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注册、课程认证、资格审查、资助、提供建议等事宜。根据行业分类, 设置了11个国家行业技能协会, 根据行业技能需求与发展需要, 负责开发职业教育培训包, 各职业院校根据培训包开发认证课程, 组织教学, 并确保教学质量。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主要受三个国家性政策指导。一是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 该文件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注册程序与课程认证做出了具体要求与规定;二是澳大利亚资格框架, 对高中、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的证书、文凭、学位之间的关系与相互转换做出了说明;三是培训包, 目前有八十多个全国认证的培训包, 培训包对某一行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能力标准 (2006年以后改为就业技能) 、评价标准做出了具体说明, 同时, 也提供参考性内容, 如学习策略、评价资料、专业发展资料等, 培训包每3~5年进行一次修订, 并随时进行微调。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现了国家主导、行业引领、客户中心的理念。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公立和私立职业教育注册机构;培训包由全国性行业组织制定, 各院校必须以培训包为指导组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需满足非在职学生、在职学生及成人学生的各种需求, 满足行业发展和雇主需求, 采取多种灵活真实的评价手段, 提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 培训高素质的劳动力。
澳大利亚的警察职业教育与培训
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 各州警察主要对本州的法律负责, 所以各州警察的招募、教育与培训各不相同。警察教育与培训由单独设立的警察学院 (如昆士兰州警察学院) 和附属于综合性大学的警察分院 (如查尔斯特大学警察学院) 组成, 此外还有一些专门培养监狱警察的矫正研究中心。新警招募由警方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首先, 没有年龄限制, 18~60岁的人都可以报名;其次, 没有文凭方面的要求, 高中毕业就可以了;再次, 要求没有犯罪记录, 能通过毒品和酒精测试, 有基本的书写水平, 尤其鼓励有实际工作经验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参警。近年来, 新警招募出现了年龄偏大的趋势, 由于警察职业具有危险性且收入不高, 年轻人多不愿从警。新警员的培训期为两年, 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一是入学后先学习13周, 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包括使用武器。对于有家庭而无法“脱产”学习的学员, 学校提供远程教学, 学期相应地变为26周。二是完成每一次阶段学习后, 必须到当地警察局工作80个小时, 切身感受体验警察工作, 并通过远程教学, 学习相关课程。三是体验结束后, 再回到学校学习14周, 重点是各种模拟实战的学习。以上三个阶段通过后, 就可以宣誓正式入警, 并开始领薪。接下来还有三期各14周的学习, 都在警察局完成, 即在工作中学习;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辅助到独立的过程逐步推进, 到最后一期, 就要独立完成工作了。如果哪个阶段的学习没有通过考核, 只有一次补习机会, 如果还不能通过, 就要重新学习。学员完成全部学业后, 可获得副学士学位。学员在工作期间可以进修本科、硕士、博士课程, 学院开展远程网络互动教学, 学费由学员支付。
警察的教育与培训体现了贴近实战、训战一体的特点。查尔斯特大学警察学院的模拟射击靶场设施先进, 电脑模拟各种实战场景, 以训练警察的射击反应能力, 并现场做出评价。贴近实战的教育与培训, 旨在提高警员应对各种危险挑战的能力。培训中, 还会根据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随时改进教学内容。上世纪90年代以来, 维州警方多次发生警员反应过激开枪致死人命的情况, 包括打死一名持刀攻击警察的15岁女精神病患者, 社会反响强烈, 当事警察被调查。对此, 维州警方进行了认真反思, 认为主要原因是警员操之过急, 缺乏实战策略。于是, 他们在教学中向学员强调决不轻易使用枪支的原则, 规定遇到有人袭警, 必须首先后撤, 而不是“迎着尖刀而上”。除了经费保障和装备、技术支持外, 还十分重视警察的精神建设, 在查尔斯特大学警察学院的校园走廊上, 悬挂着优秀警察的照片和事迹介绍;在新南威尔士州矫正研究中心, 建有殉难警察纪念墙, 墙上镌刻着数百位警察烈士的名字, 供师生和参观者瞻仰、凭吊。
澳大利亚的监狱警察培训包概述
监狱警察培训包是由澳大利亚矫正服务咨询委员会开发制定的, 该委员会多年来组织专业人士进行调查研究, 走访监狱, 通过网络收集信息, 不断修改完善培训包, 使培训包满足监狱发展的需要。培训包详细描述了监狱警察培训的资格层次、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职业能力、评价指南等。监狱警察培训包最早是在1999年制定的, 十多年间进行了多次修订, 最新一版是2010年12月修订的。
监狱警察按照所具有的资格证书从低到高, 分为七个层次, 分别是司法服务证书二、矫正从业证书三、矫正从业证书三 (监狱) 、矫正从业证书三 (社区) 、矫正从业证书四、矫正行政文凭、矫正管理高级文凭。所有资格证书都规定了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 在获得某一级证书的基础上, 可学习更高一级证书规定的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 考核合格就可以获得更高一级的资格证书。
以矫正从业证书三 (监狱) 为例。该证书是基层一线监狱警察入门证书, 培训包规定的核心能力课程有10门, 分别是促进组织目标达成、有效沟通、准备各种报告、维护社会治安、维护监狱安全、急救、监督管理罪犯、操作监狱安防系统、运用防卫技能控制危机、事件调查。此外, 还应选修6门辅助能力课程, 可以从下列课程中进行选择:创建可持续发展工作环境、个案管理、保障罪犯健康安全与福利、易受侵害罪犯的保护、土著罪犯的保护、吸毒酗酒罪犯管理、青少年罪犯保护、促进罪犯的合作行为、罪犯入监流程、罪犯会见、操作中央控制系统、法庭上原被告的保护、押解安全、协商解决冲突、急救措施应用、远程提供急救、使用便携式救火设施、在多元文化组织中有效工作、有效沟通策略、培训新警。培训包还包括核心能力课程与辅助能力课程的详细说明, 如课程描述、课程目的、先修课程、就业技能、课程内容、知识与能力要求、评价指南等, 类似于高职院校开发的课程标准。培训包描述了监狱警察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但没有规定培训的具体方式与方法, 给培训留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时, 培训包指出评价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 可以在真实的工作场所进行评价, 也可以在培训机构通过虚拟环境进行评价, 或者两者相结合共同进行评价。
从培训包的内容组成来看, 类似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但人才培训方案过于严谨和死板, 缺少变通性, 培训包则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培训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培训教师和受培训者的情况, 灵活开展培训, 只要达到了能力要求, 经过考核合格, 即视为培训成功。我国的高职院校专业标准的制定可以参照澳大利亚培训包的形式, 只给出培训的结果要求, 而不统一规定培训的过程与方式, 如此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大的创造空间。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之所以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笔者分析, 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职业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由于劳动力缺乏, 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容易, 而且收入不低, 社会对普通劳动者不歧视, 相反技能人才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我们访问期间, 在与当地人士的沟通中得知, 澳大利亚的人工服务收费很高, 清洁工、水暖工、电工、建筑工人的收入都很高, 吸引了很多人学技术。二是政府重视劳动力培养, 构建了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互贯通, 人才成长立交桥畅通无阻, 行业协会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紧密结合, 共同制定技能人才培训包, 职业教育质量得到行业和社会认可。三是职业教育机构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条件与设施完备, 师资力量强, 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有至少5年的行业从业经验, 并要定期深入行业, 了解行业发展变化, 培训机构还有一批行业兼职教师, 根据课程需要, 可随时请他们到培训机构开展教学, 保证了职业教育能培训出合格的技能人才。
摘要:澳大利亚政府已建立了一个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通融的“立交桥”式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体现了国家主导、行业引领、客户中心的理念。其警察职业教育与培训强调贴近实战、训战一体, 监狱警察培训包更具有将规范性与灵活性融于一体的特色。
关键词:澳大利亚,警察职业教育,培训包
参考文献
[1]刘元林.澳大利亚警察是这样炼出来的[N].人民公安报, 2010-01-09.
[2]CSC30207CertificateⅢinCorrectional Practice (Custodial) [EB/OL].www.training.gov.au.
[3]凯.希特逊, 李德荣.澳大利亚国家职业培训包及执行情况[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1) .
职业培训教育 篇2
比较
要:德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有“单元制”和“双元制”两种体制,前者如同我国的师傅带徒弟,是不经过职业学校学习而直接工作的体制,由于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理论知识缺乏、失去深造机会等,几乎被淘汰。因此,德国现在基本上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可以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实行最为广泛的是“双元制”。以机械专业为例,理论教学与实习培训是两个部门分开管理的。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理论课程,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主管部门是教育部。而实习操作是由培训机构掌管,主管部门是工商会,考试也是由工商会统一组织,因此两个部门没有太多的关联,只是管理上的“双元”。
学生一周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三天在培训机构学习技术技能,两天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理论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个培训机构中学习技能。因为学习技能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小组,而小组里的学生又来自不同的学校。因此,一个班的学生有可能被分到10个培训机构中实习培训。并且其中三天技能学习和两天理论学习是穿插进行的,不同的人学习理论和培训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并非统一学习理论后再统一培训。这是学习上的“双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教学制度,但为什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闻名,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整体比较落后呢?让我们对比分析一下,优劣就一目了然了。
我国的职业教育最早是技校教育,采取的是前苏联模式,后来经过调整,有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即中技(中职)学制三年,在学校既学习理论知识,又进行实习培训,既有自己的理论教学教室,又有自己的实习培训场所,一般是半学期实习,半学期学习理论。到三年级的最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到企业、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制度与德国的制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生能整体而系统地上好理论课。在我国理论课是统一教学,不像德国,学生三天在培训机构实习培训,两天在学校上课,感觉比较凌乱,而且每天上课和实习的学生是不固定的。因此,德国的教师不能采用我国的教学方式,只能采取学生问、教师辅导的方法。
其次,可以节省时间、减少费用。在德国,由于学校没有实习机构,学生到实习机构实习时,路途遥远的学生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而我国的学生可以在自己学校里实习,去实习如同到教室一样方便。德国的学生不但“伤财劳民”,而且长时间开车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我国的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经过多年的考察、实践,推出了“一体化,双证书”培养模式,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培养出来的职校教师不但精通理论,而且能传授技能,教学与实习可以“一气呵成”,打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教育模式,消除了理论教师不会带实习、实习师傅讲不透理论的弊端,避免了学生的重复学习。
但是,德国严谨的教学方式具有优越性。到过德国的人一开始都会有一种感觉,德国人太古板,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定程序或方法。如果不按其方法去做,他们会不高兴。经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其实不然,那是一种严谨的作风。笔者有过亲身体验,在学习电阻整排焊接的时候,教师的方法是在电路板上装一个电阻,用夹钳夹住,然后焊接,如此重复。当笔者焊接了几个后,觉得用夹钳一个一个地夹住、松开,再夹住、再松开,很费时间,于是将电阻整排安装到位,一次性用夹钳夹住,再依次焊接。教师发现后非常高兴地夸奖了我。所以说,德国人严谨,但并不古板。他们强调学习的过程一定要按部就班,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对待,这不是古板,而是在保证最佳工作方式的基础上,再寻求更好的工作方法。德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法也具有优越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入学。在德国,职校学生从入学前考核开始就是严格的,学生申报学校的时候有面视一关,一般有5位面视考官,由教师、老板、工商会成员组成。面视最短时间30分钟,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观察学生是否对专业感兴趣,感兴趣才录取,对于没有兴趣或兴趣迷茫的学生则给予指点,引导其寻找合适的专业。在我国,没有教师或机构对学生进行入学前的兴趣指导和面视,只有缴费与体检,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做法。那样,就会减少许多由于学生不喜欢专业或兴趣不足而转专业或放弃学业的尴尬局面。
二是处理犯错误学生的方法。在学校中,学生犯了错误,即使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学校也不能开除学生。例如发现学生吸毒,只能与医生配合共同进行教育。德国人的理念是要教育学生走出困境,如果年轻人失去了学校,就等于失去了一切。而在我国,不要说吸毒,就是作弊也是要被开除的,理由是为了学校的名誉,为了引以为戒、杀一儆百„„,很少会为犯错误的学生着想。开除了学生,只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似乎只是标语。
三是思想教育。在德国,从不强迫学生去做什么,只是告诉学生在一个集体或一个行业中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对待别人,自己做完一件事情,或说完一句话,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处世能力。这种“待人如待己”的处世思想使德国人很和气、很友善。在这方面我国欠缺的很多很多,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美德消失了。我国是文明古国,传统美德的教育必须加强,不能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中。
四是教学方式。在德国,学生上课先自学,然后再讨论,最后得出观点,或请教师进行讲解,或向教师求助。这样的上课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学生都具有很好的口才和表现力。而我国的学生上课最多用的是耳朵,语言表达则缺乏锻炼。当然,教学方式是由国情决定的,国外是小班课,一般每班在25人以下,而我国是大班课,每班少的有四五十人,多的有七八十人。怎样在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深入探讨。
五是鼓励式教育方法。在德国,采取的是鼓励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例如,在一次高中生毕业典礼上,一个学生做了一个光碟,在学校的大屏幕上放映,最后还要拍卖自己的作品。大家笑过之后,有家长用25欧元买走了他的作品,这就是一种实质性的鼓励。德国人知道参天大树是在富于个性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六是“包容式”毕业。德国的职校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培训机构会将其安排在机构里再学习工作半年,并且付学生全额工资,目的是避免学生刚毕业就失业的情况,也为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了最大的保障。我国也用分配或推荐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但是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做得像德国这样完善。
此外,德国的技能关卡远比我国严格。在德国,每年职校毕业生都要通过工商会的考试,通过者才能领取技能上岗证上岗工作,如同我国的中职生毕业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一样。但是,德国的考试把关非常严格,每个考生要通过理论与实操考试,一般理论考试需要2个小时,实操则由专业而定,例如机电专业,一般考试需要6~13个小时,并且有5个监考教师监考,不存在作弊现象。因此,通过考试的学生都能真正达到技术要求,是合格的毕业生,毕业生的最大愿望就是能一次性地通过毕业考试。而我国现在可谓证书漫天飞,只有初级水平的技术工人却有技师证书,很难想象我国技术证书的含金量是多少。特别是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三年才能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竟然能在一个月之内培养出中级工,半个月之内能培养出高级工。不说是天方夜谭,也足以让人惊诧莫名。
职业培训教育 篇3
一、明确军事职业教育的定位
1994年4月,中央军委作出了军队院校要努力转变办学重点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了军队院校必须把办学重点从以生长干部学历教育为主逐步向以生长干部任职教育和现职干部继续教育为主转变。实现军队院校办学重点的转变,就应该解决好军事职业教育定位的问题。我军军事职业教育的定义可拟为:按照军事职业岗位任职需要,给与军队受教育者以岗位任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这样定义军事职业教育,需要明确三点:
(一)明确军事职业教育的特点
针对性。一是专业针对性,无论哪个层次的军事职业教育都是以岗位任职需要为培养目标,这样就决定了这个层次的培训必须针对某个专业岗位来展开,二是教学内容针对性,教学内容必须具有适应性、有效性和综合性,除了进行必须的专业培训外,还要针对岗位特点强调品质培养、注重指技合训、强化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
多样性。根据军事职业教育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军事职业教育无论从培训层次、培训对象、培训范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学制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实践性。军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很明确:适应岗位任职需要,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都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注重实践的特点。
终生性。现代教育是终生教育,为实现军事人才的矢口识结构随时代发展,每个军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阶段将会接受不同内容的军事职业教育,在军人的职业生涯内将享受终生教育。
除了以上四个特点外,军事职业教育还具有教育目标明确、教育任务广、教学内容起点高、高科技含量大、教学组训方式灵活、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要求高等特点。
(二)明确开展军事职业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适应需求的原则。军事职业教育的培训范围很广,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这些班次的设定不是随意的,是按照任职岗位的需求来开设的。能力本位的原则。军事职业教育涉及到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所有的这一切都应该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从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管理工作,适应军事职业教育针对性强的特点。晋训一致的原则。开展军事职业教育,要进行有计划的院校教育培训,循序渐进的岗位任职,做到“不训不晋,先训后晋,晋训一致”,形成一条进出有序、逐步提高的人才成长渠道,使军事职业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军事职业教育,除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优势,调动受训人员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因地制宜的远程教育、函授教育以及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等多种方式的军事职业教育,使我军的军事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循序渐进的岗位任职,因地制宜的在职自我发展,三者结合,交替进行的良性机制。
(三)明确军事职业教育的分类
1、士兵军事职业教育
主要是针对刚入伍的士兵来开展,其培训内容主要是入伍训练,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上岗前的培训。
2、士官军事职业教育
根据我军目前的土官培训体制,在培训范围上分为士官学历军事职业教育和士官非学历军事职业教育两部分。土官学历军事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军队专业院校和土官学校承担的士宫中专、大专学历教育。土官非学历军事职业教育包括初级、中级、高级士官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各种培训,该部分的教学任务在士官学校、部分军队专业院校和相应部队完成。
3、军官军事职业教育
我军现行的干部培养体制规定;不进院校培训不允许提干,“2005年后生长干部培养基本实现高等教育”。上述规定从法规上明确了军官任命前必须接受普通高等教育 (也可称军官任命前的基础教育)。由于普通高等教育是按学科设置的“大专业”,重在基础性,与职业教育的特点有非常大的不同,因此,为突出军官任命前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在军官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础性,我们认为在军事职业教育的分类中不应将该部分教育列入其中。
1999年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和全军第十四次院校会议,规定了干部不经过院校培训就不能转换工作岗位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实现了我军干部培训体制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使军队在职干部的培训步入科学、正规的发展轨道。军官任职资格和任职能力的教育,我们认为均属于军事职业教育。
二、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主要是指有关军事职业教育的培训任务、方式、规格、层次、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等构成的整体系统。具体构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需要满足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适应海航部队建设需要;二是符合训练任务规划,三是突出学科专业优势。
依据上述要求,我们具体构建了“三种类型、三个领域和三个等级”的军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三种类型就是:任职教育、晋升培训和专项培训,三个领域就是:政工、指挥(包括军事、后勤、装备指挥官)和专业技术类三个培训领域,三个等级就是:晋升培训均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等级。
任职教育。任职教育可以定义为我军官兵首次任职或上岗前的专门训练。一般包括三种主要形式;一是地方高等教育毕业生到部队工作前的岗位培训,二是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4+X”中的X阶段的教育,是任职教育的重点,三是专业技术兵训练,如我院为海航承担的新兵初级预选士官培训,也属于任职教育范畴。
晋升培训。主要是指现职干部和土官为了适应不断成长与进步、由初级到高级等工作岗位转换的需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不同职务而对其进行的晋职晋级前的系统化培训。晋升培训又可分为政工类、指挥类和技术类三个培训领域,指挥类包括军事指挥干部、后勤指挥干部和装备指挥管理类干部。不同院校有不同的侧重领域,而每个培训领域一般又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大致应与岗位任职等级要求相吻合。
专项培训。是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为重点,改善现职干部的知识结构,提高新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满足部队的建设需求为目标而适时开展的各种各类的短期培训。在具体培训模式上,主要包括换装培训、持证培训、应急培训与定期轮训等各种形式。适应部队装备迅速更新换代的需要,按照海军院校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专项培训的方式、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内容将越来越丰富,是今后军事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发展方向之一。
三、健全军事职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健全的法规法律是进行军事职业教育管理的重要保证,也是军事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需要根据部队与院校发展军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创造性地构建切实有效的军事职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
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机构。遵循全军办院校、合力育人才的军校教育特殊规律,军事职业教育更加需要建立与完善由机关牵头、院校为主与部队防调的“三位一体”的管理组织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机关、院校与部队三方的积极性与优势,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共同研究解决军事职业教育中的一些重大的政策法规与实施办法等问题。
美国职业教育形式与职业教育项目 篇4
美国中学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
美国中学职业教育的目标将学生的素质培养放在第一位, 而将职业技能放在较次要的地位。美国人认为,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 中学职业教育项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传授学生一生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基于这个出发点, 美国普通中学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我指导、终身学习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意识;服务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全球生态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家庭责任感和集体观念。
美国职业教育的形式
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的, 这一阶段主要是职业意识教育, 并不涉及专项职业技能。中学前两年是职业基础教育, 主要教学目标是讲授并练习职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了解不同职业所需技能是不同的。中学后四年是职业教育阶段,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爱好, 选择合适的职业, 进行为期四年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一般来说, 经过四年的职业教育, 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某些岗位的初、中级职业技能, 并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
美国的职业教育大体上有下列几种形式:
一是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具体有三种情况:一是职业高中, 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主, 文化课为辅;二是综合高中, 既开设一般文化教育课程, 也开设若干职业教育课程, 实际上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化课程, 小部分学生选修职业教育课程;三是职业教育中心。在美国进行职业教育需要专门教师和相应的教学设备, 每个中学都不可能举办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项目, 一则经费负担有困难, 二则所设的职业教育项目不可能很多, 因此, 往往由一个学区或若干个学区共同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上文化教育课, 部分时间到职业教育中心上职业教育课, 职业教育所得学分与文化课所得学分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到高中二年级, 学生要自己选课, 一般到高中毕业需要30个学分, 在职业教育方面最多选修9个学分。
二是社区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 学制为一年或二年。具体也有几种不现的类型:一种是社区学院, 一部分学生学习一年或两年职业教育课程后直接就业;一部分学生则继续升入高等学院接受高等教育。另一种是技术学院, 主要进行职业培训, 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此外, 一般大学和学院都有附属的二年制职业教育项目。
三是成人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的时间性很灵活, 短则一周, 长则一两年。接受这种教育的是年满18岁以上的失学、失业人员和在职员工, 他们的学习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水平, 得到提升或寻找更好的职业, 有的则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和爱好。为了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要, 职业教育中心、技术学院、社区大学甚至一般大学都举办有各种各样的成人教育, 学习课程与学习时间很灵活, 白天、夜晚和周末均可开班, 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家学习, 这种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很受社会的欢迎。
四是合作教育。训练对象主要是失学、失业人员, 常常是由劳工部门提供经费, 由工厂企业进行训练。对劳工部门而言, 这比自办职业培训所花费用要节省很多, 而且训练出来的职员也适合工厂企业的需要, 就业较为容易。对工厂企业而言, 可在一定时期内使用一部分劳动力而无须支付任何代价, 又能掌握学员的情况, 便于从中招收自己需要的职员。这样训练与就业可以较好地衔接, 能提高参加训练者的就业率, 是就业培训推广的主要形式之一。
美国职业教育的项目
美国中学的职业教育项目五花八门, 常常一个学校有十几个职业教育项目, 这些项目并不是固定的, 而是完全根据社会需求, 每个项目的课程安排也不是固定的, 要依据职业的发展作相应的变化。每个职业教育项目都有相应的教育咨询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有教师、职业岗位能手及社区相关企业的代表, 每年开三四次会, 研究本地区职业教育项目的课程内容、教学设备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委员会成员由学校聘请, 是义务的, 这种形式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有利于学校把职业教育项目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时, 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 从职业教育的教室设计就不难发现。教室分为资料室和工作室两部分, 资料室兼教室, 里面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参考书、资料、电子计算机和学生的职业教育档案。工作室里有各种实验设备、原材料和学生作品。以“插花技能”职业教育项目为例, 该项目共分为9个模块, 学完这9个模块至少需要6周时间。教学是从实训室开始的, 首先做一些辅助性工作, 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加大实验的难度。在同一实验室里有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 老生带新生, 培养学生的协作和领导才能。学生的手工作品通过自己的插花艺术门市部出售, 也接受订单。在整个活动中, 有详细的劳动投入、资金投入和销售记录, 在一定的时间内还要计算出劳动投入的回报率和资金回报率。
学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并不仅局限于学校, 还必须有实地岗位技能培训。如选择“营销艺术”职业教育项目的学生, 每年必须去相应的公司选择相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实地工作, 并可获得相应的报酬。在学生开始工作前, 必须有详细的岗位培训计划与合约, 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公司经理必须严格按计划与合约中规定的内容去做。在工作岗位遇到问题, 可以跟同事或教师探讨, 教师将定期对在岗培训的学生进行检查。学生在生产经营中如遇到实际问题, 一般会自己独立查找资料, 寻求解决, 也有的将问题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以求获得解决的方法, 也可以请教教师。一般情况下, 教师并不直接解答学生的问题, 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几种途径, 供学生自己选择。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在美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待遇相对较高, 文化课教师一年只有9个月薪金, 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则有12个月的薪金, 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责任也更大, 他们必须时刻关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开设一些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职业教育项目, 并要保证学生达到社会需要的技能标准。只有这样, 毕业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教师开设的职业教育项目失败, 没有学生选择他开设的课程, 他就会面临失业。
美国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大学毕业生, 他们必须完成作为农业职业教育教师所规定的所有课程, 需要达到B级 (85分) 以上的成绩, 并通过州教育部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 取得相应的证书, 才能申请到中学的职教部任教。在任教的前三年为试用教师, 在这三年中, 每学期要由校长评估两次, 经三年评估合格的教师, 才能转为正式教师, 转为正式教师后, 每学期评估一次, 并将评估结果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二是来源于农业推广人员, 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知识和经验, 因此必须利用业余时间, 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到相关学院选修相应的教学法课程, 并通过州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 才能成为正式教师。成为正式教师后, 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跟上社会的发展。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中县职业中学校长勒格特先生认为, 作为职业教育教师, 一定要在所教职业教育项目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并要有较为密切的社会关系, 对于某些技术含量高的职业教育项目, 教师必须有十几年的实践工作经验。
学习与借鉴
教育管理应以地方管理为主美国的各类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在内, 是以州政府管理 (教育部门) 为主, 联邦教育部门并不直接参与管理, 其拨款也为数很少, 而州的教育工作则根据立法进行。由于教育事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利益关系, 因此州一级政府要通过立法进行征税, 这样就保证了社区学校教育经费较为充足。当地经济发展快, 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需求大, 教育经费也就多。另外, 地方可以根据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通过地方议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办学形式应多种多样要针对社会需求和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人员的需要, 举办各类职业教育项目, 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
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种职业教育项目美国职业教育的目标很明确, 主要是为人们创造就业条件, 因此会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职业教育项目。教育部门与劳工部门密切合作, 劳工部门根据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作出预测, 供职业教育部门参考。美国的职业教育院校都设有职业咨询办公室, 对学校所在地区各类职业的发展作出预测, 以供学生在选择职业教育项目时参考。
要保持教师队伍的整齐与高素质美国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选择教师,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同时帮助教师学习, 不断提高其科学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每一个职业教育项目都设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委员会, 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好处。同时, 为了巩固教师队伍, 不断改善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要加强我国的职业教育, 就必须大力解决教师质量、教师进修培训与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
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能力, 尽可能多地培养人才美国的职业学校白天、夜晚和假期都分别招收学生, 进行职业训练。一所学校可以发挥两所甚至三所学校的作用, 学校教师不足, 就从社会上聘人兼职, 经济效益很好。我国现有的各类职业学校数量少, 设备与教师不足, 更应当千方百计地发挥现有的教学能力, 培养更多的人才。
要注重学生素质培养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先生说:“光有品性没有知识是脆弱的, 但没有品性光有知识是危险的, 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因此, 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也应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Career Cluster Institute.A Brief History of Career Clusters:Supporting a New Vision for CTE.[EB/OL].http://www.careerclusters.org/index.cfm.2006-07-02.
[2]]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Directors for Career Technical Education Consortium.Career Clusters Initiative Mission, Goals, Criteria.[R].Washington, DC, April2005.
职业教育培训总结 篇5
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春天里,我校正值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职业教育的春天里,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高效课程建设高级研修班”,在我们的仔细聆听中,我们期盼已久的培训学习在我们的恋恋不舍中敲响了结尾的钟声。七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经历难忘,让我亲身感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和校训,使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理念、更高的觉悟来思考职业教育教学和学校国家示范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于这几天的培训课程,我想我只能用受益匪浅这四个字来形容了,老师们的博文广识、生动讲解、精彩案例如滔滔之江水,无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碰撞那久违的火花,更碰撞出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清华教授“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对您们肃然起敬的同时,也为我成为职教的一份子而惊喜万分。我只恨自己才疏学浅、文笔糟糕,不能够将所有的感触都通过文字显然于纸上。但是我还是尽力绞尽脑汁,以祈求能将培训完后心中所思、所想、所为能表达出来。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的认识
孙雅筠老师做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的报告,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基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境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
二、要有明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有思想
1.要有明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要有明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总的看法和基本信念,要有明确的教学理念、前景目标、规划,进而转化为教学思想,是教学理念的升华,才能激励自己为之奋斗。有了正确的教学思想,才能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每一位教师都在追求发展,但认识不同,体现不同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因此,要有自己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以及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地实现对教育教学的改革,积极投入到国家示范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列中去。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浪潮的大好形式下,更要有自己新观点、新技术、新思想,收集、学习、整理一些好的做法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零星之火燎原之势引领、带动、辐射、示范周边的人、教师、兄弟学校,一起参入到教育事业中,就必须要制定符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
法,去完成教育事业的美好使命,不在浑浑噩噩中度过这新的时机。
2.混沌初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课程应从专业岗位出发,不是以储备知识做为教学起点,是对于完成产品或服务项目的专业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工作为目的,促进该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而不是学科的完整性;认识到工作过程知识必须在工作过程中获得,强调在实践中的整体性学习和社会性的学习;关于内容选择的标准是怎么做,怎么做的更好,采用“串行结构”的教学,更要围绕工作任务“聚焦理论知识、粘合知识”形成系统的工作过程知识。
三、准确把握职业教育规律——循规律
1.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更是核心工作。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更是核心工作。是围绕在“新式课堂”内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贯穿下去的工作,核心是教学改革,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进行教学内容对接生产内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环境对接工作环境、教学评价对接工作标准,进行“教”,并同时进行施之“育”,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要以扎实的作风潜心实践,坚持不懈;要以自觉的精神对待学习,不必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要以务实的心态思考问题,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要以独特的眼光大胆创新,做到不拘一格,匠心独运;要不断完善自己多元而合理的知识结构,保持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巧借外力的综合素养,让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研究的状态,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不断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之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并施之教学艺术化,使课堂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人为本的改革,形成项目课程教学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以明确工作任务、到制定工作方案、实施方案、教师过程指导、专家点评的一系列活动,因此要符合教育的规律、职业的规律、职业教育的规律,并时刻把握实践教学的动态变化,及时修正,符合学校制定并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校是工厂、教师是师傅、学生是员工”的局面,搅起一湾深水,呈现一派生机。“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
2.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来临,要坚持不断地学习,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正猛烈地
冲击着各学科的教学。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了原有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流的形式传递,使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根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传统观念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的观点,也将被基于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四、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善研做
1.使教科研形成一种文化风气。
教科研是教育教学的成果,代表了一个学校教师的能力、水准,不是一个个人在做,而是一个教学团队在一起做,加以引导疏通使之成为学校文化风尚,是学校在建设、发展和育人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在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超越制度层面而存在的,是一个无形的“场”。它所表现的是学校大多数人在学校中体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事态度,就是要把“校长要教师如何做”变成“教师自己要如何做”。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这才是应该首先考虑的文化。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让师生学会为他鼓掌,为同行鼓掌,为反对过自己的人鼓掌的团队精神,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使实操更具教学凝聚力。
职业院校区别于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最大特征是在于职业性,就是今后踏上岗位所要从事的工作,虽然在学校期间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他们会为对所教专业的教师的高超技术而赞叹,哪怕就是一丁点的技术,也会令他们神驰向往,总会聚集在老师的身边问这问那,帮他们看看是否做得更好,喜欢在操作中得到快感,让别人也体验成功的快乐,喜欢在表扬中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是展现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拼搏向上的精神,大大增强了专业课堂内的凝聚力。抓住这点投其所好,让他们在操作中步步为营,能够使他在操作中表现更有集中力,让学生们一颗颗心聚在一起,激励学生团结奋斗,不断进取,使课堂内更有凝聚力,每个人投入越深,体验就越深,归属感就越强,凝聚力就越大。就要求教师不但会讲还会做,而每一个实操目标的实现,都会使学生们产生自信心,产生成就感,产生凝聚力,激发他们朝着更高的目标前
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公平意识、平等意识等,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约束、控制的工具,还具有教育功能。
职业培训教育 篇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任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实行分类招考、注册入学、学分转换是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一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二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三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四是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五是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各级政府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分类制定和落实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加强督导评估。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完善资助政策,积极推行直补个人的资助办法。健全就业和用人政策。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二、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要经济国家都加大教育结构调整,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无论是高中阶段实行单轨制的美国,还是高中阶段就实行分流的德国,都建立起与普通教育体系相对应的职业教育体系。英国、澳大利亚还通过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挂钩等值的办法,建设起递进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刘延东副总理多次强调要加大教育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袁贵仁部长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要调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多年来,江苏职业教育通过稳步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推进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途径,初步建立起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相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接续培养,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生态发生很大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正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省教育厅今年将提请省政府制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意见,明确今后一个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构建上下衔接、协调发展的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一是继续做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项目试点工作。日前,各市教育局和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已按要求向省教育厅申报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进行今年试点项目评审,重点支持前两年已开展的优势项目、各试点形式中空白专业、职教集团内试点合作项目。各地要认真总结前两年试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加强对试点院校的指导和检查,将试点重点转向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二是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渠道。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15年,40%以上的职业院校毕业生通过多种渠道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目前,江苏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比例约在30%左右。省教育厅将进一步扩大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规模,逐步使普通本科招收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使专科层次高职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达到50%以上。进一步完善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制度,扩大注册入学规模。三是创新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严格五年制高职学校及专业设置审批,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支持优质学校和紧缺专业加快发展。加强办学水平和专业建设评估,对办学条件不好、教育质量不高的学校和专业实行“黄牌警告”直至停止招生处理。完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提升内涵建设水平。
(二)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关键性环节。今年1月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通知》,在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形式,组织试点院校对接产业、统筹兼顾、协同创新,开发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含应用型本科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省教育厅将会同省财政厅落实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立项课题研究经费。各地要成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小组,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重点指导、支持职业院校依托职教集团,针对本地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快构建对接现代产业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计划到2015年,所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均建立起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到2020年,全省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应专业基本建立起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三)深化内外对接、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改革。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明确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权利与责任,出台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各地要深入开展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提高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预见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相关专业,全面提高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要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重点推进当地百强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逐步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定点实习实训、教师定点实践锻炼制度。省教育厅将适时启动校企合作示范组合、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评选工作。
三、深化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201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发挥个性潜能提供多样化选择。我省于2008年对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政策进行重大改革,建立起注重技能、综合考试、全面评价、择优录取的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考试制度。在此基础上,2011年我们进一步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启动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制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举措是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逐步被教育部认可、采纳和吸收成为国家政策。今后,我们将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改革。
(一)将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纳入全省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规划。将职业教育招生考试作为全省教育招生考试的一种类型,分类规划、统筹安排、逐步推进。认真总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的经验,进一步扩大一般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要在现有试点衔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中高等职业教育探索转段管理办法,建立过程考核、专业考试、综合评价的考试制度。凡进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的项目,在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的监督和管理下,学生通过高等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认可的考核考试,转段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
(二)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加强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2013年我们在南京、常州、南通三市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首次测试3.6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2014年,我们将扩大试点范围,计划在7~8个省辖市统一开展专业综合知识的测试;2015年或2016年将在全省开展专业技能的社会鉴定和考试,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一方面作为衡量地区、学校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指标,另一方面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进入高等院校的依据。
(三)推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促进就业、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是衡量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我们正依托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平台。平台计划于今年试运行,将跟踪每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三年,主要反映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就业薪资、专业匹配、就业稳定、就业保障、就业满意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建立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公告制度,推动职业学校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四、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
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教育信息化要做到“三个率先”: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各地要认真落实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升职业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基本路径,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引领和支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
(一)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在部分学校试点建设基础上,今年省教育厅将研究出台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苏南地区和有条件的学校要率先启动,实现网络融合、数据融合和服务融合,建成一批为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全方面智能服务的智慧校园。
(二)推进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建设一批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积极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开发新机制。各地要大力支持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三)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各地要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引进、资格认证、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绩效考核等考评体系,抓好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提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形成“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大赛机制,并开放共享竞赛成果,指导学校普遍开展信息化教学。
职业培训教育 篇7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1.德国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就业者获得就业的前提。“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主要包括企业和政府,教育经费也主要是由企业和政府承担。德国职业教育强调的“双元制”模式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也就是学生每周两天在高职院校接受理论教育,其余时间则要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这是德国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德国职业教育具有规范化的考核制度。德国的考试主要是由教育的第三方———IHK按照标准监督执行,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要参加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考试的内容由工商业联合制订,这样就会保证考试内容的切实实际性。具体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面试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负责考试的机构不直接参与教学,这样就实现了教考分离,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与工作性。另外,德国也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是按照联邦政府的要求进行设置并且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培训时需要按照政府部门制定的规则进行,这样就会保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为的规范性,提高实践教学的理论性。
3.德国对于师资队伍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资质进行严格的规定,要求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必须要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两年以上。同时还对教学的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且做出了细致的说明,为教师的培养制订了详细的规划,构建了完善的教师个人保障制度,提高了教师岗位的稳定性。
二、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区别
虽然我国校企合作模式与德国“双元制”模式存在相似性,但是相比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绩,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于实践教学的规定不同。虽然我国近些年增加了对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但是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仍占不到总课时的25%,而德国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则要求占到45%,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另外,我国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没有硬性规定,这方面需要借鉴德国经验。同时,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观念也不同。德国“双元制”属于一种成熟的教育机制,被德国公众高度重视,并且他们崇尚技艺,而我国的职业教育仍停留在工人的层面,认为其属于不光荣的职业,因此人们不愿意从事技工等工作。
2.关于教师队伍的资格要求不同。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准入主要是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也就是只要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就可以,而对于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是德国职业院校对教师队伍的准入有着严格的规定,从事本专业理论课教学的老师至少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具有两年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且经过两年见习期学习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后才能成为真正上岗教师。另外,高职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同。德国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与进修等做了详细的规定,教师必须加强进修以及道德素质培养,而我国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进修以及素质的培养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高职院校在教师培训上存在随意性。
3.实践锻炼教学的管理模式不同。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主要是由高职院校进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高职院校根据就业环境进行调整,这样就会出现专业设置相较于企业用工要求存在滞后的问题,而德国职业教育管理是由政府根据职业标准不断调整的,这样就保证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一致。另外,实践锻炼的平台也不同。我国学生参加实践主要是学校的实践基地,而德国学生实践主要是企业,这样必然在技能培养上存在差距。
4.法律制度方面的制定。德国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各种因素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方面的规定还处于空白。
三、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与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区别分析,为切实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良好经验,并且积极借鉴过来,以此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启示如下。
1.转变观念,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德国学生很小就具有职业意识,而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对职业教育存在反感情绪,因此我国必须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一方面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出力度,借鉴德国财政政策,实现对职业教育的全覆盖,强化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出力度,尤其是在财政、科技等方面给予支持。目前,社会中存在轻视职业技能的观念,认为职业教育属于低端教育,以后当工人会被看不起,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学习职业技能。为此,国家要改变社会观念,形成重视职业技能的氛围,鼓励人们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二是完善高校教育层次设置,鼓励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建立分流机制,以此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人才。当然,职业院校管理者要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课程。职业教育是服务地方经济的,因此在职业教育发展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强化地方经济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
2.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虽然我国实施了许多教师素质提升行动,但是与德国相比,我国教师队伍的质量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创新技能不高等,因此我国要着眼于制造强国战略,结合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队伍教育培养机制,国家站在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鼓励高职院校的教师参加实践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创新,要将绝大部分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给予科研者。另外,还要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可积极聘请或引进行业专家进入学校,将最新行业发展趋势、最新技术发展特点引入校园,提高职业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最终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毕业便能上岗。
3.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机制。首先,从法律角度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包括从政策、税收等方面减轻企业压力,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国家要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依据。例如,国家应出台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细则,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并且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的企业可以得到国家的财政补贴,吸纳高职应届毕业生的企业可以得到税收上的照顾。其次,学校要主动出击,联系企业,在专业设置、教学大纲制订、师资配备、实践训练等方面加强同企业的深度沟通,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主的,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主动与企业开展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教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找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利益结合点,拓展合作渠道,实现互惠共赢。另外,高职院校也要保证企业的利益,企业是以追求利益为主的,职业院校可以采取专项的教育培训,为企业职工开展培训,减轻企业员工培训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4.完善考核机制。我国职业教育要积极借鉴德国考核模式,加大对学生考核中实践环节所占比例。通过引入第三方参与考核,真正实现教考分离。同时,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时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尤其是企业的意见,以此培养出更多实践应用型人才。另外,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由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在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每次实训都要有实习报告或成果,每个项目都要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指导教师应全程监控学生的表现,通过口头提问、项目成果、实际操作等形式考察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主要由企业指导教师完成,考核重点主要是实习过程、实习内容和掌握的知识技能。
5.建立“大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监管机制。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政府与企业沟通机制的完善,也就是由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以及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到职业教育管理中,因此其职业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我国也要积极借鉴德国的大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改变现在的以政府管理为主,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缺乏沟通的现状,建立社会立体式的管理模式,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宏观调控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
当然,除上述几种启示之外,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需要从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入手,积极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不断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旭芳,李海宗,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9,(01).
[2]蒲冰远,试论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
[3]辛斐斐,德国职业教育财政政策述评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01).
职业培训教育 篇8
日前, 在广西南宁举办的2012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 备受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瞩目。本次职业教育论坛以“发展职业教育, 繁荣区域经济”为主题, 旨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动中国经济建设与中国-东盟区域合作。
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上,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 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为加快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繁荣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情况最为紧迫的重大任务。鲁昕透露说, 教育部已经正式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并正在起草《国务院关于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
职业培训教育 篇9
一、职业基本素养现状与问题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技能至上”、“能力越位”和片面追求“简单就业”、“一时就业”的倾向, 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相对处于职业教育“边缘”的境地。
1.职业基本素养已成为制约高职学生就业及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 许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选拔使用存有偏见, 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还行, 动脑有问题”。许多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毕业生职业素养不高。因此, 职业基本素养已经成为制约职业学生就业质量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甚至是影响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2.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导致职业院校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到底为了什么?这涉及教育价值观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这是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现实的。但就业导向不等于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在培养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现实中, 很多职业院校把学生作为能干活的“工具”来培养, 过分追求简单的、一时的有岗位, 这就导致学生最终获得的仅仅是技能和知识碎片, 从而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
3.对职业基本素养狭隘的理解, 导致养成教育实践简单化、课程化。职业基本素养应是养成教育的系统工程。目前, 有些职业院校将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教育简单化理解为就是开设专门的职业基本素养课程, 这完全忽视了职业基本素养特点———养成性。因此, 职业基本素养要以学生养成过程为主线, 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它应涵盖专门职业基本素养课程、专业学习渗透职业基本素养、日常行为养成职业基本素养、顶岗实习体验职业基本素养、社会实践升华职业基本素养等方方面面。
二、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1.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素养”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 《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词的本意角度来说“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修习培养) 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职业素养是指组织在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 是一种较为深层的能力素质要求, 它渗透在个体的日常行为中, 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的方式。这里可以用著名的冰山理论来解释职业素养。假如把一个人的全部才能看作是一座冰山, 浮在水面上的是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和技能, 这些是显性素养;而潜在水面之下的部分是隐性素养, 其包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可称之为职业基本素养。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 (即职业基本素养) 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如同冰山约有7/8存在于水底一样, 也就是说约7/8的隐性素养支撑了一个人的显性素养!所以, 一个人的隐性素养对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从职业基本素养的构成上看, 具体体现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这些正是高职教育所要重点关注的, 因为它恰恰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内涵。
2.职业基本素养的特征。职业基本素养具有以下4个方面特征:第一, 普适性。不同的职业对岗位要求不尽相同, 但对职业基本素养的需要却是统一的。身在职场, 就要敬业、诚信, 就要务实、协作, 这些是任何职业的基本要求, 也是每个人进入职场必备的基本素养。第二, 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基本素养是在职场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它一旦形成, 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第三, 内在性。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 经过自身学习、认识和亲身体验, 知道怎样做是对的, 怎样做是不对的, 从而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这一心理品质。第四, 发展性。社会的发展对人们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同时, 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从这一角度来说, 职业基本素养具有发展性。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与我国职业教育的职业基本素养的比较与借鉴
纵观国际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我们提出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 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1.“关键能力”的内涵。
德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 即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术和知识无直接联系, 或者说是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所以称为关键能力[2]。“关键能力”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范畴。专业能力是从事各专业都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能力, 如阅读技术资料所需要的外语能力、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等;方法能力, 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包括制订工作计划的步骤、评价工作结果的方式方法、新信息的搜集与查询方法等;社会能力, 包括守时、守纪、团结协作的精神、表达能力等。对比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 我们不难发现, 这恰恰是我国职业教育中职业基本素养的应有之义。
从“关键能力”的内涵可以看出, “关键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在组织中的学习、工作和共同活动的能力, 是能力本位的教育。但它不仅仅是强调个体的一般智能, 如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 它同时还包含非智力因素, 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敬业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与职业基本素养强调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是相通的。
2.“关键能力”的基本特征。
“关键能力”是学生为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 以及为克服知识的不断衰退而应当具备的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 它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强调, 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 劳动者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 并且凭借该能力, 可以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因此“关键能力”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其一, 普适性。它适用于一定的岗位群。其二, 可迁移性。一旦获得, 它可以扩展到相关的新的工作领域。其三, 持久性。关键能力一旦获得便会伴随个体的整个职业生涯。其四, 发展性。关键能力是伴随个人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我国职业基本素养的普适性、内在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是一致的。
(二) “关键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能力”的“隐性”特征决定了它的难以测量性。德国职业教育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测量融于职业能力的日常培养之中。它通常以项目为载体, 将要解决的问题放到真实、复杂的工作环境中, 在帮助学生拓宽与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 促使学生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根据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 “关键能力”的水平伴随着“新手—有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专家”5个阶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通过设计复杂度渐高的教学项目,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各种关键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比较关注学生对“关键能力”的科学认识, 让学生自觉养成培养“关键能力”的习惯;同时, 注重社会实践环节的培养, 除了专业课程, “关键能力”的培养还可通过校园生活、创业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的渗透,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全方位地感悟获得。
(三) 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途径
鉴于德国“关键能力”与我国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相似之处, 我国职业教育应结合我国实际, 借鉴其培养途径及方法。
1. 前提:
树立职业基本素养自我养成意识。学生作为职业基本素养培养的本体, 在校期间应树立自我养成意识。即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与个性倾向, 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结合外界环境, 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行业选择范围, 对自己的未来有意识地做出规划, 有意识地加强自我修养, 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
2. 平台:
开发“两个系统”的工学结合课程系统。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中, 职业院校应坚持“基本素养课程系统”与“专业课程系统”相互啮合原则, 坚持技能锻炼与素养养成并举的方针, 寓职业基本素养于日常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学应坚持行动导向理念, 通过项目教学等方式, 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水平。同时, “两个系统”课程应强调公共基础课程的逻辑性, 关注学生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储备;关注素质拓展课程的延续性和学生持续发展的后劲;在能力培养中, 强调专业实践的深度与有效性、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良好个性的发展。
3. 关键:
建立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系统。职业院校要把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 把培养工作纳入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 使学生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 就明白职业院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个体与职业的关系;要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其次,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形成以真实工作场景为载体的、课内外实训并举的教学模式, 突出实际的应用性。再次, 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帮助学生完成职业基本素养的全过程培养。
4. 保障:
利用社会资源强化职业基本素养。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除了依托学校与学生本身外, 社会资源的参与支持很重要。必须吸引企业参与, 可以尝试以下方式:第一, 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第二, 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 直接提供实践经验、宣传企业文化;第三, 企业培训师走入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刘兰明,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北京
100042)
参考文献
[1]鲁昕在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太原市交通学校调研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 2011-03-28.
职业培训教育 篇10
一、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引导公民建立一种正确的成才观
中国是一个有着漫长封建史的国家, 官本位的思想严重, 人们对“人才”的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今天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不能不说有异曲同工之处, 金榜题名者, 便是光宗耀祖之人。但今天的中国正从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从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 社会化的大生产带来了分工的细化, 新的职业不断诞生, 我们对职业的观念、对人才的观念也该改变了。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已经足以道出职业的多样性和平等性, 道出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有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 很多职业却不一定。但我国今天的“高职”发展给人一种感觉, 是国家为了摆脱升学压力下的“权宜之计”而开展的“二流教育”, 并且长期积淀下来的“轻薄职业教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发展非常不利。因而需要树立新型人才观和教育观, 让社会形成两个共识: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与研究型、设计型人才同样是宝贵的人力资本,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是类型不同而已。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工艺、尊重工人的社会风气;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和让孩子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很实用, 眼下“大学生就业难, 职校生却供不应求”的事实, 就是有力的证明, 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 有其可持续发展潜力, 继续深造的渠道越来越宽, 职业教育在一个人终身职业生涯中有不可替代作用。
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反思高职教育现状, 转变教育思想
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总体上还是学科型模式, 即三个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课程设置上是三段式: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为主, 实践教学处于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从属地位, 演示实验为主, 实训实习不是真实岗位上的劳动, 而是把理论课堂的讲授变成课外的观察或模仿, 与真实的劳动始终隔离;实习实训设施和场所与理论教学脱节。这些教育思想观念都成为高职教育的诟病, 成为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的思想障碍。同时由于高职学生目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问题, 这些学生希望能从职业教育中找到成功的出路, 如果我们仍然沿袭普通教育中的学科中心的模式, 教授大套大套的理论, 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 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对自己的理想失去信心。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然而技能型的人才不是课堂“灌”出来的, 而是经过实际训练打造出来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 但课堂教学不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和标志。因此应转变教育思想,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创新高职教育模式。
三、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经验, 探索高职教育新模式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应具有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重要模式, 具有广阔的探索创新的空间和前景, 将极大地丰富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职业教育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有许多高职教育新模式供我们学习、借鉴。
1.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的五种培养模式。 (1) 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 这是一种由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双方在国家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分工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体系; (2) 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 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确定能力目标; (3)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 这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 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 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 相对独立、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4) 以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 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政府组织专家界定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的内涵, 设立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 负责制订国家职业标准以及国家职业资格的认定标准, 将职业教育设计成若干改善实际工作的职业资格项目, 项目完成即学习过程完成。 (5) 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 MES以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 确定出该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的全部职能, 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 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是德国的“双元制”。
2.目前我国实践中的几种具体的职业教育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借鉴、吸收和改革, 我国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渐渐形成多样化的特色, 笔者认为比较现实、有效的是以下四种:
(1) 校企结合———学校企业“零距离”。
“校企结合”, 是指学校和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 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 根据市场经济规律, 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
(2) 半工半读———车间建在校园里。
半天在教室上课, 半天在车间工作, “车间即教室, 工人即学生, 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被称作“半工半读”。与此同时, 工学班严格教学管理, 以保障教学计划的完成。
这种模式不仅让家庭困难的学生上得起学、学得到本领, 而且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成为企业的生力军。“校企结合”、“半工半读”不仅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上不起学的难题, 更是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一种新的育人模式, 它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尝试“引企入校”、“办校入企”、“生产教学一体化”等多种“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 有效地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 变实训作品为“订单”产品, 既利用了资源, 又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3) 产教合一———围着专业办产业。
经费短缺是职业学院尤其是农村职业学院面临的难题, 可推广德国“双元制”办学经验, 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与企业联合办学, 另一方面结合专业办企业, 探索产教结合的新路子。
(4) “2+1”人才培养模式, 即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学生前两年在学校进行专业技术教育, 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 培养职业素质, 最后一年到企业, 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习, 接受职业培训。这要求校内进行教学改革, 针对培养规格的要求, 对原有课程进行重组, 改变传统教学理论性、体系性强, 而践行、探索性弱的弊端, 根据不同专业所相对的职业岗位要求, 组织模块教学。理论够用为度, 实际应用能力被提到重要地位, 这样就能减少课堂教学的内容, 腾出时间到企业岗位去实习。在新模式下, 学校和企业都成为育人主体, 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以上几种职业教育模式, 实质上就是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适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 我们也可以把这几种职业教育模式统称为产学结合模式。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 产学结合模式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和高层次所决定的。它可以按照企业、社会的需要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社会所认可的人才, 同时通过产学结合的开展, 职业教育还可利用企业、社会的资源, 以弥补职业技术教学资源不足,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 与职业教育的密切合作, 从长远来看也会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据调查, 目前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如果与职业教育进行产学合作。企业则可以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它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四、职业技术学院怎样做好产学结合
1. 准确定位, 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研究需求, 了解需求, 适应需求, 为需求服务, 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生命力所在。这里所讲的需求既有人才培养数量方面的, 也有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既有教学内容方面的, 也有教学方式方面的;既有用人单位的, 也有人才自身的;既有近期的, 也有长远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努力做到有什么需求, 就提供什么服务, 树立“你的需求就是我的任务”的理念。从地理位置来讲, 职业技术学院属地方院校, 其兴办应造福一方, 为地方经济服务, 为此, 就要求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工作中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服务社会作为办学理念, 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 走产学结合之路, 力求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产、管理中问题的能力, 作为自己的合理定位要求。
2. 建立“双向进入、互助双赢”的产学合作模式。为保障产学结合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作为其重要实践者, 职业技术学院应建立“双赢”的产学模式, 激发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 即应保障企业能从中获益。因为企业毕竟以利润最大化为其出发点, 还要兼顾眼前利益。譬如职业技术学院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 在人才培养上, 学院应尽可能满足企业的希望与要求, 参考用人单位对学院学生培养意见修订教学计划, 调整课程安排等。
3. 加大教学环节改革力度, 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是要构建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是构建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重点。强调职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求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都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来设计, 课程设置必须从学科体系向以职业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转变。“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 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 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 课程的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 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认知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不必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 而应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就业岗位群的适应性。”
在高职专业设置上, 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信息, 要依据及时准确的产业信息, 经过严密的市场调查研究, 创办适销对路的新专业, 同时优化课程结构。“突显市场性要求设置专业, 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依据, 突显就业性要求确定培养目标, 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定位, 突显开放性要求确定资源结合方式, 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途径, 突显务实性要求建设课程, 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内核, 突显综合性要求评估专业, 是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要求”。
4.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队伍的建设。皮亚杰明确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 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 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由此看来, 培养大量优秀的教师理当是创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前提。以往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中, 人为地分为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 (或实训教师) , 理论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但往往容易忽视其针对性和应用性。而实习指导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时, 又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 通过整合教师队伍, 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于一身,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实训任务, 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具体措施: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多参加各种培训及学习, 教师自己也要自觉主动参加社会实践, 切实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切实制订教师转岗位培训计划;改革完善教师的奖励机制等。
总之, 产学结合是未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 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探索高职教育新模式的产物, 它将有助于改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缺乏特色的窘境, 改变职业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但同时我们应意识到诸多问题等待着解决, 成功实施产学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将任重而道远。
摘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探索有效的职业教育的模式, 既是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本文从引导公民建立一种正确的成才观、转变教育思想、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经验, 探索高职教育新模式到总结产学结合模式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问题。
关键词:转变,教育思想,探索,职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 (11) .
[2].李立新.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职业教育研究, 2006, (3) .
职业培训教育 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双元制 比较 德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39-02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能够迅速振兴,经济快速增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发展职业教育。德国前总理科尔(helmut kohl,1982-1998年在位)曾说过:“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而这个秘密武器的主要模式就是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整个培训过程在工厂企业和国家职业学校中进行,这种教育模式以企业培训为主,并且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一、德国职业教育管理
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健全,法律完善,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各州拥有包括教育在内的文化主权,各级各类学校属于州一级的国家设施,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由各州负责,按各州《州学校法》规定实施。校外企业形式的职业教育,由联邦政府负责,按联邦《联邦职业教育法》(手工业企业按《分工业条例》)规定实施。
德国各个邦、州在教育上各有做法,对教育的管辖属于州的范畴。各州议会通过主法和财政预算参与对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遥控,由联邦政府发布实施规定和措施,州议会根据本州情况颁布补充条例,州文化教育部门则通过发布命令和指示以及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来对学校教育进行监督和管理,政府和各州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协调管理机构等。
1.我国职业教育管理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以教育部门为主体的管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定》中强调,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2.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与德国职业教育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的体制完善,从上至下是一个完整衔接,环环相依,并且有相关法律的支撑;而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过于宏观,没有归到细处,缺乏系统性。例如:我国的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国内急缺各类人员用工,社会急需大量劳动力,出现了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互不贯通的双轨制教育,学术教育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职业教育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社会,虽解决了当时的用工缺口,但也造成了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均衡。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且背离了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的基本精神。这些廉价劳动力在日后的社会劳动中缺乏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被社会淘汰的潜在人员。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特点明显,一元企业、一元学校,两个地点学习,实际操作与理论学习互补,能够同生产紧密结合,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在双元制办学模式下,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接受企业的设备和技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也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即可投入工作。
1.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种类繁多:订单式办学模式、校企联合式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模式、工学交替办学模式、校企股份合作培养模式、职校连锁办学模式、职普渗透办学模式等。
2.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德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比较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虽多,但未能找出一条广泛适合的办学模式,各职业学校一直处于探索过程中,目前现状是难以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的,走出去的学生只有少数符合社会合格标准,大部分学生不能一毕业就适应社会,不能在企业中胜任工作,必须再经过几年的社会和企业洗礼,才能逐渐成长。虽然职业学校中也有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学习,但和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相比较,操作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德国的职业教育是边做边学,成并联状态,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先学再做,成串联状态。成效不及,进而也导致了管理上的困难。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根据其办学模式进行的,是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同生产紧密结合,企业广泛参与,以学生为主体,两种机构的培训,两种教材、两种考试、两类证书,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实践参与达到70%,理论教学占30%。这种设置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远远大于理论学习,让学习效果更为突显。
1.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重理论学习,缺乏指导性,是为了设置课程而设置,甚至有的院校的课程设置是出于该专业课程学习其它因素左右的,缺乏特色、模式单一、缺乏实践性、学生大量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
2.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课程、实验、专业课程份量大,重视技能作用和摄取,而我国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方法学习大于实际操作,且非专业课程比重较大,和专业课达到了一半一半的比例,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被动学习。这种情况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一时半会还难以解决。
四、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德国双元制的师资队伍是企业的实训教师也是学校的理论老师。他们通常由企业提供,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的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毕业生,再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老师,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两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
1.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较之以往是有进步的,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知识能力也是有大幅提高,这与我国的教师标准和制度建设分不开。现各职业院校也在加大力度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强调教师能教能动,理论和实践操作都精通。
2.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比较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实践操作部分仍有提升空间,教师之间水平不齐,这与课程设置是相关的,而且在教师队伍中,双师型偏少,企业中的师傅不愿到学校当教师的居多,缺乏系统教育方法学习,而教师的实际操作行为也受到场地、设备、体制、环境等因素限制。
介于上述四个方面的比较,有几点思考:
(1)政府协调,专项专人立法,加强职业教育法律上的支撑,有法可依,并完善管理体制与规模。
(2)可借鉴双元为基础的模式,企业、学校要诚心合作,以满足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为导向,工学结合,加大职业教育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3)课程设置要增加实际操作能力的时长比例,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
(4)加强双师型老师的队伍建设,重视老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和理论学习,提供适合的平台,促进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不断成长,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极大地为中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职业培训教育 篇12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大职业教育理念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与现代产业发展的结果, 其是对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集中体现, 也代表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以大职业教育理念为思想指导, 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 是为社会输送技能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二、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分析
(一) 内涵
职业教育体系是时代的产物, 特点鲜明[1]。一般来讲, 职业教育总是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 其教育体系总是贴合人才需求,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职业教育有着浓烈的时代色彩。虽然所处时期不同, 内涵也存在很大差异。但是, 职业教育体系有着共同的特性:其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面向现代化, 具有先进性特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也是整体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2]。因此,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推行人才强国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要求。
(二) 特点
1) 现代性。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顾名思义, 其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3]。其最根本的特点是应与经济发展中人才需求相适应、与我国建设现代化的现实要求相一致。结合现实, 可以对我国未来几十年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技术人才在将来比较长的一段时期内, 都是市场中需求量比较大的人才类型, 该类人才成为劳动力主体的可能性比较大;高级技术人才与技术人才相似, 需求量也将不断上升, 并且市场对其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的要求会更高, 复合型人才将会更受欢迎;技术人才在未来发展中学历水平会有所上升, 职业培训将会成为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手段。
2) 系统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一般包括结构完整、要素协调发展两方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所以具有系统性特征, 与其发展要求是分不开的, 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有一定的联系。系统性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解读:a.内部视角。对于职业教育来讲, 系统性对其内部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在其内部管理系统、教育系统等系统之间实现协调的情况下, 职业教育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效。b.外部视角。职业教育发展需保持内外顺畅交流, 将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 实现统一和协调, 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系统需要与其他企业、国家有关部门加强联系, 必要时应积极展开互利合作, 以达到激活系统要素的目的, 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发展环境与社会大环境。
3) 开放性。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目标是形成一个开放结构。该结构应接轨国际, 在纵向上应实现“贯通”, 横向上应实现“立交”。纵向贯通的基本要求是办学层次之间实现上下贯通, 朝着终身教育体系发展;横向立交的基本要求是职业教育体系与其他教育之间应建成“立交桥”形式, 通过接口促进教育形式形成多方沟通与衔接的新局面, 使其最终能够真正实现国际化目标。
4) 类型特性。在大职业教育理念中,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类型特性指的是职业教育中应关注不同的人才类型, 实行个性教育, 区别于普通教育和学科体系。从功能方面讲, 职业教育应实现市场性与公益性的一致;从办学方面讲, 不仅要使学校教育参与进来, 还要使企业也能够参与, 实行合作模式;从形式方面讲, 应实现培训与教育的有机融合;从内容方面讲, 应在关注技能教学的同时, 兼顾德育。总体来讲, 就是职业教育体系应保持自身特色, 与普通教育区别开。
三、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建议
(一) 功能应尽量全面
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 应注意转变职业教育的观念, 不能再将职业教育单纯理解为一个技术传授的过程。当前背景下, 职业教育应兼顾技能与德育, 功能应尽量全面。从技能方面讲, 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技能培训和强化, 使受教育者掌握谋生技能;从德育方面讲, 职业教育应注重进行道德教育, 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和修养。其中, 后者是职业教育中需要格外重视的内容, 同时, 也是其存在意义的体现。在当前条件下, 职业教育必须实现现代化转变, 将国家政策与社会发展、个人要求充分结合起来, 明确职业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实现全面教育。
(二) 推行全民教育
职业教育涵盖范围广, 因此, 适用对象也比较多, 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社会在职人员, 均可以通过接受职业教育的途径, 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赢得更好的未来发展。因此,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 应以为社会民众服务为基本要求, 重视完善自身功能, 不断改进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 以造福大众、有益社会为落脚点。所以, 当前职业教育应注重扩大受众范围, 实现从个体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为亟待就业和再就业的人员、期望改变现状的人员送去新的希望, 满足其提升自身能力的要求, 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
(三) 转变办学方式
职业教育办学不应拘泥于某一种固定形式, 在新时期的发展中, 应注重开阔视野, 将眼光放长远。职业教育办学应放眼社会, 对于社会资源应善加利用, 对有助于教育的可用资源, 应进行科学整合, 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封闭办学模式, 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与开放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讲, 教育部是主管职业教育的机构, 学校模式依旧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 职业教育办学往往采取单一模式, 服务范围也比较有限, 继续教育方面尤为不足, 很难真正使受教育者满意。在合作成为助推经济发展重要方式的背景下,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应结合时代特点, 积极更新办学理念, 打破传统的封闭局面。在具体形式方面, 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更具活力的新形式。
四、结语
随着时代变化, 职业教育也在随之改变, 体系内涵较以往也有一些新的不同。但是, 无论如何变化, 其内涵始终在朝着先进性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保持着一致。就目前来讲,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不单单是教育领域的事, 而是关系到我国人才战略实施的大事, 与国家未来的发展休戚相关。大职业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是开放、包容, 因此, 在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 应充分尊重现实, 在确保结构合理的基础上, 形成具有多元化、完整性、时代性的开放系统。
摘要:教育事业的发展, 使得教育理念愈加丰富。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大职业教育”在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在职业教育方面, “大职业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发展助推作用, 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应以其目标为基础, 围绕其功能展开, 充分体现自身特点。本文对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进行了简要分析, 以作参考之用。
关键词:大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玉静.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及改革创新的核心关注点——对第九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的评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5.
[2]张培.现代职业教育"三融合"发展机制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 2015.
【职业培训教育】推荐阅读: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06-02
职业教育与培训10-13
职业教育培训汇报06-05
私立职业教育与培训08-30
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制度08-08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08-24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08-03
站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培训05-08
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资格培训05-14
马林中德职业教育集团培训心得体会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