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建筑

2024-10-06

中学建筑(精选8篇)

中学建筑 篇1

0 引言

贯彻国家有关设计方针政策, 执行各项设计依据及规范措施;本着“着眼长远、切实可行、总体一次规划、单体分步、利国利民、教学事业发展实施”的原则, 做到精心设计, 最大范围的满足建筑功能使用要求。

1 中学整体概况、目标发展

山西省汾阳市某中学教学楼, 是一所设备先进、教研科室齐全, 师资力量雄厚的中学, 是汾阳地区的重点中学之一。

2 教学楼设计特点及技术指标

2.1 总体规划特点

1) 布局合理, 分区明确, 较好的满足了教学工作的需要, 方便师生有利管理。

2) 充分考虑学校的现状, 尽量保留利用原有建筑和设施, 节约用地与投资。

3) 远近期建设同时考虑, 近期教学楼能顺利建设, 远期规划能有序的实现。

2.2 总平面布置

1) 最充分地利用规划用地。

2) 前瞻性的设计理念, 考虑未来发展的预留用地。确保学校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典范教学水平, 并得以持续发展。在先进的设计理念指导下, 立足于合理功能布局、高效的教学场所及舒适的绿色环境。

3) 统一规划, 分期建设。

a.根据新校区的规划用地, 本着“着眼长远、切实可行、总体一次规划, 单体分步实施”的原则, 科学合理进行总体规划, 使整个校区功能合理, 流线通畅、便捷。

b.充分满足教学的使用要求, 立足长远的角度为出发点, 在功能使用方面达到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c.在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下, 将本次设计的教学楼作为一期工程, 为学校今后工程的建设打好基础。

3 建筑平面功能分区及立面、层高设计

1) 建筑层数及层高。

本工程地下0层, 地上5层。除阶梯教室为5.1 m外, 1层~5层均为3.9 m, 室内外高差0.60 m, 建筑高度20.1 m。

2) 建筑各层平面功能分区。

本工程无地下室, 地上5层。1层设有9个普通教室、3个合班教室及教研室、饮水间、配电间等;2层~4层每层均设有9个普通教室及教研室、饮水间、配电间等;5层设有12个普通教室及教研室、饮水间、配电间等。该楼共设计有48个普通教室、3个合班教室。教室、合班教室之间一层设有连廊。教室均设计为北单内廊。合班教室每班人数为168人。

3) 立面设计。

考虑到学校建筑自身特点及所处环境, 根据学校的发展趋向及主要的特点, 结合学校的平面功能布置, 教学楼以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构造相结合, 建筑的立面颜色为黄色立面材料, 简洁, 局部采用幕墙设计, 使教学楼具有现代感。整个建筑整体和谐、相得益彰、新颖大方、庄重。

本次教学楼主要采用建筑学优美的轮廓, 均衡的尺度, 适宜的比例, 以及端庄而又稳重的形体, 突出展示了学校的教学文化特色, 不仅追求一种简化、明快, 贴近中学文化内容以及与其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整体特征, 而且力求以创造现代、高效、高雅的生态学校。

4 建筑消防设计

1) 本工程属多层建筑, 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计, 耐火等级为二级。

2) 防火分区设计:该工程未设自动灭火系统。各层划分了防火分区, 各防火分区之间用甲级防火门或特级防火卷帘分隔。1层设2个防火分区, 2层~5层每层设3个防火区。

3) 消防疏散。

防火分区面积均小于2 500 m2, 每个分区至少设两个封闭楼梯, 楼梯间门为乙级防火门, 楼梯间设有自然通风及采光。防火分区面积、疏散出口数量及宽度均满足消防要求。2号, 6号楼梯出屋面。

4) 建筑配件及构造。

a.本工程防火隔墙采用200厚加气混凝砌块, 耐火极限8 h, 相邻的防火分区在防火隔墙上联系处采用甲级防火门。楼梯间门设乙级防火门。所有管道井的隔墙采用120厚粘土空心砖墙, 耐火等级不低于1 h, 管道井门为丙级防火门。电缆井、管道井与层间吊顶等等相连通的孔洞间隙应用不燃材料填实紧密, 凡穿越防火墙以及楼板的各类管道, 在管道四周缝隙处均用不燃材料填实紧密。

b.除图纸上注明者外, 本工程所有内隔墙, 均应做到板 (梁) 底, 并堵塞严密;管道井 (送风排风道除外) 应在管线安装完毕后, 每层楼板处后浇钢筋混凝土板作防火分隔 (该处楼板应预留连接钢筋, 其厚度和配筋同相邻楼板) ;玻璃幕墙处缝隙的防火处理, 由承包厂商按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妥善处理。

c.内装修材料与施工工艺执行GB 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相关规定。本工程变形缝处各部分阻火带的耐火极限应满足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1.1条对相关部位的规定。防火墙和公共走廊上疏散用的平开防火门应设闭门器, 双扇及多扇平开防火门安装闭门器和顺序器, 常开防火门须安装信号控制关闭和反馈装置, 信号传至消防控制室。

5 墙体工程

1) 墙体的基础部分见结施。

2) 外墙:地上部分外墙为300厚加气混凝土外墙, 外墙外保温采用挤塑聚苯板。

内隔墙:地上部分200厚墙体为加气混凝土砌块, 240厚、120厚墙体为非粘土烧结空心砖。加气混凝砌块的构造做法详见05J3-4的各相关节点, 并满足相关施工验收规范。

消防栓预留同墙厚时消火栓背面做30厚钢板网抹灰。

3) 墙体留洞及封堵。

砌筑墙预留洞见建施和设备图。预留洞的封堵, 砌筑墙留洞待管道设备安装完毕后, 用C15细石混凝土填实。

6 屋面工程

本工程的屋面防水等级为三级, 设一道防水, 4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防水层设计使用年限为10年。

7 建筑保温及节能

1) 设计依据。

DBJ 04-241-200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 工程简介。

本工程为汾阳市第五高级中学教学楼, 该工程位于汾阳市汾郝线以北, 该地区为寒冷地区。总建筑面积34 202.6 m2。建筑总高度98.2 m, 室内外高差0.45 m。本工程地下0层, 地上5层。1层设有9个普通教室、3个合班教室及教研室、饮水间、配电间等;2层~4层设有9个普通教室及教研室、饮水间、配电间等;5层设有12个普通教室及教研室、饮水间、配电间等。该楼共设计有48个普通教室、3个合班教室。教室、合班教室之间一层设有连廊。结构形式:框架结构。该楼为平屋顶, 屋顶无采光窗。本工程按照规范进行节能设计, 达到节能50%的要求。教学楼及阶梯教室设计参数见表1。

普通教室设计见表2。

阶梯教室设计见表3。

8 结语

现此教学楼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极大的方便了广大学子求学。展望未来, 随着后几期工程的建成, 本项目将会成为该学校高效的工作场所、舒适的绿色学习环境, 将为我省中学教育事业发展树立典范。

参考文献

[1]JGJ 50-2001,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S].

[2]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GJ 99-86,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S].

[4]GB 50222-9,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2001修订版) [S].

[5]GB 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S].

[6]DB J04-241-200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7]GB 50345-2004,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S].

[8]GB 50352-200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中学建筑 篇2

抟云塔位于村口,建于1567年,落成于1575年,造塔总共用了八年多时间,塔高388米,围18.8米,因村东南面地势欠缺而用于补风水,所以又称之为“巽塔”。塔名取庄子“抟扶摇而直上九万里”。严格来说在封建社会里,村子是不好私自造塔的(县、州府以上可以造塔)。现在的解释,新叶村祖上造塔的主要原因和作用是:1、补风水。与祖山——玉华山、朝山——道峰山形成三足鼎立。2、因为整个村居的地形是船形,村口的五座小山像五条小船,所以有五船下江之说,塔犹如船篙,是为了起固定的作用。3、新叶村自迁居以来文运不是很好,造塔是为了培植儒风。塔像一支大毛笔直插天空,它倒影在祠堂塘和四方塘内,后来真的出了个进士叶元锡。所以“抟云塔”也叫“文峰塔”。4、在古印度塔是人丁兴旺的象征。现在新叶村有叶姓人口三千多。民国初年,又在塔的旁边造经堂“观音堂”,“子孙堂”、“土地祠”和供外人居住的侧房(传说在以前外姓人是不好长期住在村里的,否则要破风水的。)塔的东面是狮子山,西边是象鼻山,形成狮、象锁水口的村口布局。

1989年的秋天,联合国教科组织成员,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陈志华教授考察后说:“新叶村村口的组合建筑,是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虽然不建于同一时期,但它体现了中国的耕读文化,做到了和谐统一,是中国古建筑一绝。”

中学校园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篇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意识到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 如今市场需要的是具备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因此在1993 年我国就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 要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接受能力, 制定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 在基础教学大纲内增加个性化的学习内容, 不再强调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教材。教育空间是教学行为得以实现的载体, 这种教育行为的变化必会要求教育空间给予一定的呼应。而目前大多中学的教育空间仍然延续应试教育的方式编班授课, 教学空间简单, 刻板, 这样的教育空间已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探索中学建筑创新的、合适的教育空间模式尤为重要。

1 现有中学教育空间模式的概述

虽然最近国内一些新修建的中学校园也出现了创新, 能够很好的适应当下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行为, 但大多中学校园仍呈现出换汤不换药的传统模式。

1. 1 学校总体格局模式

目前多数中学都会延续按功能分区的模式, 进行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通常教学区和运动活动场地平行布置, 教学区和运动区严格分隔开, 以减少相互间的干扰。学校多以轴线及合院组织各功能区; 教学区则根据教学性质的不同分为由普通教室组成的教学楼、由各实验室组成的实验楼以及由其他音、美、体、劳等专业教室组成的艺术楼; 而教学楼又通常根据年级和文理的不同划分成若干幢, 然后以连廊相连。这样的校园空间规划模式简单清晰, 方便管理。但这样的空间不免显得僵化刻板, 缺少独特性, 各自教学功能区都是独立封闭的, 学生上不同的课需要在不同的楼宇、教学区块间穿梭, 多种教育行为的交流变得困难, 虽表面体现出来的是井然有序, 但学生很难有亲近和归属感。

1. 2 教学空间模式

教室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场所, 目前大多中学的教室都是矩形布置, 讲台占据教室空间中的绝对位置, 前后各一块黑板, 前面的黑板主要是教师讲课用, 黑板一侧会装配多媒体升降幕布, 这样教师前面就形成小小的授课空间; 教室后面的黑板主要是班级的宣传栏, 学生定期会更改版面内容。此外教室后面还会备有小书柜、卫生用具和饮水机等, 其余教室里就是学生的课桌椅, 纵向二条走道把教室划分成三块区域; 每个学生有固定的座位, 他们活动的范围也只能限制在课桌这样的空间里, 所有的学习用具也只能放在这个狭小空间内, 很多学生桌子上, 桌子里, 甚至脚下都会放着一些书籍。这就是长期以来普通教室的空间模式, 每个学生在固定的教室里学习每门课程。几乎90% 的教学活动都是在班级教室里完成的。

1. 3 公共活动空间的模式

1) 连廊。

为了方便师生行走穿越, 中学建筑多采用连廊连接不同教学楼。现有中学的多数连廊没有过多的变化, 以相同的宽度以线性连接两栋建筑。也有学校在连廊中间部位进行加宽, 形成一个弧度, 在弧度较大部位增加一间教师办公室, 方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及时了解班级动态, 处理班级日常事物。南方学校连廊多为敞开式, 两侧设置扶手; 而北方学校考虑到保温需要, 往往多采用落地玻璃窗或连续长窗设计的封闭式连廊。

2) 走道。

现有中学建筑内的走道多为“一字形”, 与教室平行并置, 宽度通常在2. 1 m左右, 满足基本通行要求, 但这样的走道显然无法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行为活动。学生在教室内的活动空间本来就小, 课后到室外走道, 也仅限于通行, 这种拥挤感和压抑感仍然得不到释放, 学生在走道上的交流活动和行走穿越依然感觉不到自由、放松和惬意。

3) 楼梯。

在现有中学建筑里, 楼梯多为开敞楼梯间, 与走道直接相连, 而楼梯的尺寸大小依据规范要求计算而得。部分中学会在入口或庭院等重要节点部位采用旋转楼梯或直跑楼梯的形式, 形成空间中心和亮点。但总的来说, 楼梯的设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只是按照最简单的形式满足了基本需求而已。

4) 院落。

中学建筑里的室外院落多由教学楼围合而成, 这些院落往往都有经过精心设计的植被景观和铺地, 也会有小径和平台供人在院落内穿行或停留。但有时学校为了管理方便往往会树立“勿踏草坪”的牌子, 限制学生在松软的草坪上的活动, 因此学生也就仅限于在远处或高处远观或俯瞰这美丽景色。

5) 操场。

操场是中学校园里主要的体育活动空间, 通常操场都是与教学楼平行并列或具有一定的距离, 这样就不会干扰教学楼正常的教学活动。操场的面积需要依据学校用地大小而定, 用地富余的情况下多采用标准400 m环形跑道, 用地紧张时多采用200 m ~400 m的非标准环形跑道; 操场一侧则会设置若干篮球场或排球场。设置400 m环形跑道的学校将足球场设置在环形跑道内, 篮球场或排球场置于操场的另一侧, 而用地紧张的学校则会省略足球场, 将篮球场和排球场置于环形跑道内。

2 中学教育空间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中学教育空间模式现状的分析发现, 现有的中学教育空间模式已经制约和束缚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 1 总体空间布局连贯性差

多数中学建筑依然遵循按功能分区布置的原则, 校园规划相对呆板, 各个功能区就像工厂的标准化生产车间, 缺少紧密的联系, 这样割裂的布局模式不利于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不利于培养复合人才的目标。例如, 图书阅览室多是室内规则的摆放着一排排书架, 而书桌往往集中单独成区, 不利于学生查找书籍后就坐阅读做笔记, 借阅距离较长, 且阅览室和计算机房一般都是分离使用, 学生无法在图书馆内随时可以通过网络查阅需要的学习资料。这样按照按功能分区的教学楼根本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2. 2 各功能区空间形式单一, 枯燥

目前学校的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合班教室等教学空间主要都以满足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设置, 形式单一、被动, 无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更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索丰富多彩的知识海洋。中学专业教室、图书室基本都实行定时开放制度, 规定学生每周必须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学习活动, 这就大大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是学校资源的浪费。而校园内的一些小花园等室外活动场地为了管理方便, 也是限制学生入内, 因此学生日常的活动场所更多的就固定在教室前面那2 m左右宽度的走廊上。学生的公共活动空间狭小、单调、枯燥, 缺乏吸引力, 学生的个性得不到释放, 特长得不到发挥。

2. 3 室内空间面积局促, 模式单一

现有大多中学建筑的室内空间普遍呈现出使用面积局促, 空间狭小的情况。虽然也能满足基本的日常教师的教授活动, 但无论是普通教室, 专业教室还是电脑房狭小的空间缺乏灵活变动, 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普通教室除了容纳学生的桌椅、教师的讲桌和一些卫生用具之外, 一些学生需要的储物空间和进行多元化教学的灵活空间都严重缺乏, 适应力较差; 专业教室空间也偏小, 学生在使用时也局限于个体操作台范围内, 相互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 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房也都是割裂开来使用, 功能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 新型教育空间模式的建构

通过对现有教育空间模式的归纳与分析, 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要设计新的教育空间模式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复合人才。

3. 1 建立连贯的教育空间

素质教育理念下中学建筑应当改变各教学功能彼此割裂的布局, 应当将普通教室、专业教室、教师办公室、实验室、走道、庭院等一系列与教育活动紧密相关的各功能空间结合到一起, 形成组团式的教育空间, 这样的空间既方便同班学生使用, 还能促进同级或不同级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活动, 提高教育空间的使用效率, 又能使教师及时得到学生教育的反馈信息, 积极灵活的调整教学计划。

3. 2 构建功能垂直分布的教育空间

原学校按照功能横向布置各个功能区, 功能区建筑每层都是单调重复叠加的模式布局, 各个功能区又被完全的割裂分离, 使一些公共教育空间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如果把这些教育空间内部的各功能教室和公共空间以垂直分层的方式设置成纵向的, 建筑内的任意一点都可以与公共空间相邻, 都能感受到公共性的存在, 那么各公共教学、活动空间的可达性和利用率也将大大提高, 从而使得以往被浪费的一些公共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也使学生感受到校园的多元性。

3. 3 拓展多维度融合的灵活教育空间

素质教育理念下, 教育模式已经从师生之间单向传授转变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多种模式, 学校的各功能楼、庭院、运动场所都应当交织、穿插、融合到一起, 建立一个多维度融合的教育空间, 使各种教育活动充分开展, 各群体间交流及时通达。例如, 普通教室可在原有空间里增加一些灵活的开放性空间, 这些空间的功能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变化, 形成灵活可变的空间。比如可以作为每个教室内部的图书资料室、教师辅导室等, 课间时可以成为学生的兴趣讨论室; 自习课时可以成为资料共享室; 晚自习时可以成为教师单独答疑辅导的场所;甚至通过改变讲台的位置, 可以成为另一个授课场所, 也改变了学生桌椅固定不变的排列方式, 课堂新颖多样, 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得到调动。

4 结语

2014 年, 国务院出台高考新政, 将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改革统一高考, 建立普通本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建立起更加科学、更加公平的评价选拔体系。而具体的措施将包括取消外语的统一高考而改为一年多考; 同时文理不分科, 学生可自主选择科目进行考试, 这将引导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 同时在高校招生录取时也将综合参考会考成绩, 采用多元化的录取机制。这样的招生政策更加快了当下中学教育改革的步伐, 丰富、灵活、多元的学校构建空间模式必将大大的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使得学生可以愉悦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

参考文献

[1]史国雷.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当代中学校园主体空间形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3.

某中学综合楼建筑结构选择与设计 篇4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

1 工程概况

某县初级中学综合楼,总建筑面积4281m2。全楼三层,楼梯上屋面,层高3.9m,是设有普通教室、教师办公室、语音教室、微机教室、会议室等的综合楼,共三个楼梯其中两个通向屋顶,每层设男女卫生间,采用钢筋砼框架结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因教学楼属于重点设防建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提高至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结构使用年限为50年。

2 工程地质条件

天然地面以下1m厚为填土,地基标准承载力为120k N/m2。填土以下的2m厚为粘土,地基承载力为250k N/m2。粘土以下为中密粗砂层,地基承载力为300k N/m2。地下水位位于天然地面以下4m处。

3 主体结构设计

3.1 结构选型

3.1.1 结构型式。

结构型式主要有混合结构、框架结构、部分混合部分框架结构三种。混合结构施工简单,造价低,用钢量少,但整体性差,难满足高层大跨度的要求。框架结构整体性好,能满足大空间要求,耐久性好,缺点是造价高,结构要求整体性好,大空间比较的多,因此选用框架结构,本工程采用现浇式框架,可保证框架和整体性。

3.1.2 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有框架、筒体、剪力墙联合结构三种。框架结构的特点是整体性好,满足大空间,耐久性好,筒体的特点是承受竖向荷载和侧向力,而剪力墙则可提供很大的抗侧刚度,减少结构在风荷载或侧向地震作用下的侧向位移,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根据本地地形,抗震等级,以及经济方面,本工程选用框架体系。

3.1.3 承重方式。

承重方式有横向框架承重、纵向框架承重、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三种。横向框架跨数少,主梁沿横向布置有利于提高建筑物的横向抗侧刚度,而纵向框架则往往相反,构造要求布置较小的联系梁,缺点是房屋的横向抗侧刚度较差,进深尺寸受预制版长度的限制。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则具有较好的整体工作性能,对抗震有利,由于建筑的横向框架跨数少,教室对室内的采光要求比较高,该地区抗震等级要求不高,建筑选用横向框架承重。

3.2 初定梁柱截面尺寸

主梁取h=500mm,b=250mm

柱:(底层柱高)h=(1~1.5)b取h=400mm,b=300mm

3.3 楼面结构布置

本建筑楼面标高变化不大,仅在大厅,厕所有结构层下降,做结构平面布置其一般原则是上一层结构平面放到下一层建筑平面图布置。楼面板均为现浇做法,按高跨比条件,要求板厚h=1950/40=49mm,考虑到钢筋布置及钢筋布置混凝土的抗裂度和绕度过大的原因,取h=100mm。

3.4 框架柱柱下基础设计

3.4.1 选型

为便于施工,基础选用阶梯形基础,砼等级为C20。钢筋为便于Ⅰ级钢。由于KJ荷载小,无地下室,而且锥形独立基础不易施工。

3.4.2 确定基础顶荷载计算

(1)所选基础无基础梁。

(2)由柱Z-C1传来的荷载设计值。

第一组(Nmax与相应的V与M)M=0.52k N·m N=1106.35k NV=3.39k N

第二组(Mmax与相应的V与N)M=34.44k N·m N=951.87k NV=17.76k N

(3)确定基础基底的尺寸。

由于偏心距不大,基础面积适当加大计算A=2.3×2.5m2

初步选择基础面积A=2.3×2.5=5.75m2

由于b=2.5m<3m故对f进行修正ffÁÂ.r(b3)Ã.rÂ.(d0.5)

(4)验算Mmax内力组的最大基底反力Pmax,Pmin。

所以假定的基础尺寸符合要求

(5)确定基础高度,采用冲切验算基础高度。

初步确定基础高度为900mm。采用阶梯形基础ho=900-50=850mm

计算简图如下:

计算得出抗冲切力为606.4k N,大于冲切力(77.0k N),满足要求。

3.4.3 基础配筋设计

配筋设计图如下:

4 其它结构选型

4.1 楼梯结构

可采用梁式楼梯,但采用板式楼梯比较轻巧

梯段板厚:,lo为梯段水平跨度取h=120mm

休息平台梁:取h=400mm,b=240mm平台板厚:h=80mm

4.2 雨篷结构

雨篷结构为现浇,采用悬梁式,有组织排水,排水坡度2%。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资料集[Z].

[2]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S].

[3]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4]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5]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中学建筑 篇5

昆山花桥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位于江苏省的最东端,与上海国际汽车城毗邻,素有“江苏东大门、上海后花园”之称,是上海的卫星城。昆山第三职业高级中学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需求,按江苏省中等专业学校三星级标准配置。规划用地位于花集路以南,集善路以西,安博培训中心以北,西接薛赵东路。现状基地南边和东边是一现状水道,总用地面积77 944.7 m2,设计规模为70班,总建筑面积60 445 m2。

现在的校园规划设计中,校区的开放性逐渐扩大,校园内部分功能对外的公共使用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学校与社区的融合,“资源共享”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逐渐成为校园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方面。将校园的可对外共享功能区域整合设计——如体育馆、运动场地、图书馆等,不仅在功能上,还在建筑单体上形成鲜明的校园对外共享建筑群,这更是校园设计的必然发展。我们专门考察了几个新近已建成的同类学校案例,如浦东干部学院,以及与昆山第三职业高级中学性质类似的武进职教中心(由我事务所主持设计,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等,都是校园资源共享区整合设计做得很不错的例子。

针对地块的对外共享人群范围,主要来自东面周泾社区的居民以及南边安博培训中心的师生。而共享区域的功能主要是艺体馆,室外活动场地,图书馆及附属的多功能用房。所以,此部分功能在整体分区上应尽量靠近使用人群设置。这样,公共区域的形成,必然将校区分为对内对外两大块。面对使用人群及高峰时间的不同,应分别设置出入口,以增强各自的独立性,减少相互使用的干扰。让校区的空间利用达到有效的分解,使校园的对外区域和对内区域既能是一个整体,又能相对地互相独立。由于对外的人群方向主要来自东北面,所以对外的主要入口应就近设置在沿花集路上,并围绕此出入口集中规划共享区域。集善路为城市主干道,且隔河道,所以学校对内的主要入口应设置在城市次干道——薛赵东路上。这样不仅与对外公共出入口各自独立,还尽量离开城市干道,对学生的安全以及校内的环境都是有力的保障。

基地与南边地块的安博培训中心隔水相望,四周的城市道路将两块基地涵括在内,所以整个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基地内部职业三中的独立性,还要考虑三中与安博培训中心的呼应。安博培训中心自身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向型空间布局,其建筑围绕内向的廊道均衡排布,仅在北部食堂和宿舍端部进行了一个斜向处理。所以,新建的昆山第三职业高级中学可以在交接部位运用建筑对此斜向的空间进行收头处理,使之成为南北地块一个承上启下的节点,能较好的对南边已建建筑进行呼应和尊重。

在功能布局上,则将生活区域的宿舍和食堂靠近安博培训中心设置,这就从整体功能上将两地块的同性质建筑整合,达到利用的更合理化。在整体造型上,我们还将着重建筑的细部造型和局部的材质,使之与安博培训中心现有建筑呼应而又有所变化,使两个校区在各具特色的基础上又能达到一定的协调统一。

建筑单体设计以简洁的立面风格为主,结合建筑的功能特质,塑造具有时代特色教育建筑组群。行政图书楼与艺体馆列于主入口两侧,两者兼具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于一体。艺体馆一层设置标准篮球场一片,并设置接待室、更衣室、办公室、小教室、健身房、器材室等辅助用房,二层设置少量固定看台(约700席)和一层临时坐席(约300席),并设置竞赛管理室、记分室、广播室、灯光音响室等辅助用房,在二层南侧设置了体操室及乒乓球室,满足学生日常文体活动的需求。在建筑色彩上,以浅黄色和深灰色为主色调,纯洁中有变化突显建筑的高贵和品质。艺体馆运用大块石材与曲面型玻璃的完美结合,带给人的感觉是稳重,而又兼具了运动的美感,表现着活力。

宿舍楼分为内廊布局及北廊布局两种,外立面采用深灰色面砖与浅色涂料的结合,使宿舍更具备了生活的气息,黄色以及红色的穿插,为宿舍的色彩增加了活泼与生动。

教学楼平面布置分为南北两座,走廊均为南廊,使每个教室有更好的通风及采光,同时也为学生课间休息提供了场所。立面主要采用的浅色外墙涂料饰面,通过一定的立面造型以及外墙材质颜色的变化加强建筑整体的体量感,同时运用条窗、百叶、立面线条等元素,增加了建筑立面的细部变化,充分体现了建筑严谨、简约、现代的特点,通过强调建筑本身的单纯质感,给人以活泼又不失稳重的感觉,完全融入于校园朝气蓬勃的气氛。

实训楼平面布置主要分成南北两区,南区作为电子实训楼,北区作为现代服务业实训楼,同时又按照层细分每区的使用功能,这样既减少了各功能间的互相干扰,同时又有走道连通,便于各不同功能的使用及人流疏散。实训楼建筑整体立面设计,采用现代几何构图手法,利用虚实材质、冷暖色调,形成建筑特有的简约与时尚。开窗形式的变化,层线、窗线的穿插,创造出丰富外立面效果。立面设计、色彩处理与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和谐共生。

食堂以厨房的实对应餐厅的虚,在形体上体现功能的特征,将虚与实的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层、二层主要是学生食堂部分,三层设置包间,便于教职工的就餐使用。

综上所述,昆山第三职业高级中学整体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融个性化、生态化、艺术化为一体,充分体现时代气息。既考虑职业学校的特色,又要兼顾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和教育国际化的方向,体现一定的超前性,做到校园建筑现代化、绿化园林化、教育网络化,使之成为城市建设和学校建设的新亮点,以适应校园发展的战略需求,达到“整体规划、分区明确、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设计目标。

摘要:阐述了职业类教育建筑规划设计的特点,通过实现校园建筑现代化、绿化园林化、教育网络化,从而达到了“整体规划、分区明确、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规划设计目标。

关键词:校园,规划,共享,和谐

参考文献

中学建筑 篇6

1. 以中职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中职建筑预算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时安排, 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能力方面的需求, 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说来, 教师要给学生更多自己动手的机会, 多让学生参加企业项目的模拟实验,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进行思考与学习的过程中, 增强自身对建筑预算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同时,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企业在建筑预算中的实际需要, 开展一系列的技能竞赛活动,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 可以使学生自愿、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来,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2. 教师要积极发挥指导性的作用, 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新时期的中职建筑预算教学而言, 教师应当积极发挥指导性的作用, 弱化自身的显性作用, 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摒弃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实现良性的互动和沟通, 教师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对学生的“引导”上来。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引导, 抛砖引玉, 引发学生主动地探究和思考, 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归纳, 这不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时可以锻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看重个人的综合能力, 因此中职建筑预算教学也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 以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进一步讲, 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与实行, 关键取决于教师, 因为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组织者, 中职教育中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还是依靠教师来实现。因此, 作为中职预算教学的教育工作者, 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各项需求, 着眼于中职学生在未来社会的长远发展, 积极调整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建筑预算教学的超前性, 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 优化课程内容, 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和建筑行业的调整与发展, 建筑预算技术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课程教学要适应社会发展, 中职教师唯有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调整,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趋势, 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变得更加实用。通过分析不难发现, 现有的中职建筑预算教学的内容比较枯燥, 理论性太强, 知识结构比较混乱, 未能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这时, 教学内容的调整与优化、教学考核评价模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考核评价方式的调整, 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5.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能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在进行中职建筑预算教学前,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和思考, 这将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

总之, 我们应当加强对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创新, 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的应用, 实现师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沟通, 为中职建筑预算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最终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和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石齐珍.浅谈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 2007 (25) .

中学建筑 篇7

1.1 项目位置

本项目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14号, 北京市育英中学现状用地以及其东侧的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用地东至东翠路, 南至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电信实业集团公司, 西至北京电信实业集团公司, 北至万寿路西街。

1.2 建设规模

本项目拟在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北京市育英中学原址及其东侧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现址上进行育英中学改扩建。改扩建工程完成后, 育英中学办学规模将达到60个班 (其中:初中24个班, 高中36个班) ,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为47000m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共26000m2, 地下建筑面积共21000m2。建筑高度23.9m, 绿地率20%, 容积率1.06, 建筑层数地上5层, 地下2层。北京市育英中学改扩建工程项目总体鸟瞰图如图1所示。

2 规划设计中遇到问题与解析

2.1 用地紧张———土地置换与校舍整体拆除方案的提出

2.1.1 背景

北京市育英中学是海淀区示范性普通高中校, 始建于1948年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1949年迁入北京, 1958年分为中学部和小学部, 中学部即现在的育英中学。由于学校现有用地面积紧张, 为保证学生上课, 学校不得不分成南北两个校区, 高三年级和其余年级只能分开上课。由于地域限制, 两个校区学生和教师之间不能经常沟通、交流, 也无法共享教育资源, 不仅不利于学校未来发展, 同时也存在教育资源浪费。

此外, 由于学校现有用地面积局促, 学校只有室外篮球场, 缺乏室外操场、绿地、广场等活动场地, 不能够满足学生室外运动需求, 在此次扩建中, 为了让更多学生能享受到育英中学高质量的教学, 学校拟扩建至60个班, 按北京市办学条件标准, 总占地面积应大于49 000m2, 由于现状用地条件限制, 北京市育英中学以及其东侧的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现状用地总面积仅为24757m2, 因此本次用地条件极为紧张, 仅靠在置换土地上扩建, 无法满足60个班对各类用房的需求, 更无法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室外操场、绿地、广场等活动场地。同时, 现有校舍已使用30余年, 现有教室布局不合理, 建筑节能等各方面已达不到现有要求, 校舍加固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2.1.2 解析

出于上述考虑, 本项目拟将现有校舍整体拆除, 同时利用学校东侧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部分用地, 对学校重新整体规划。一方面, 学校可以在现状用地上,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在尽量满足学校各种功能用房需求, 设置室外操场、绿地、广场等活动场地, 满足学生室外活动需求。另一方面, 能够优化教室布局, 提高建筑节能水平, 满足现有建筑抗震、节能要求。

故本项目拆除工程涉及北京市育英学校现有教学楼以及东侧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部分建筑。育英中学拆除范围面积共计16 290.16m2;国际关系学院拆除面积共9 453.8m2。

2.2 校园总平面布局———室外空间营造

本项目根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规定, 参照《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GBJ99—1986) 进行设计, 校园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 将人工设施、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创建有利于学生观察和体验自然的教育环境, 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校区规划设计适应和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以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学习、工作、交往, 确保师生安全为宗旨, 最大限度地提供较为宽裕的活动空间[1]。

以节约土地的标准进行建筑设计, 旨在建设一个集中实用、空间形态丰富、建筑造型生动、设备与管理一流全新的中小学校。

基于以上考虑, 由于建筑用地局限, 为了尽可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建设更多功能用房, 地块设置一栋建筑单体, 建筑单体呈“工字型”, 同时配套建设校区大门及门卫室。

根据地形特点和项目特征, 同时为了营造具有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空间生动丰富有利于学生学习交往的室外空间。

本次建设将建筑主体设置在用地西侧, 教学建筑的西侧为用地红线, 东侧为操场活动用地, 250m环形跑道, 北侧为主入口广场, 南侧为下沉庭院。教学楼的布置可以有效减少地块北侧和东侧道路噪声的干扰, 有利于为学校创造宁静的教学环境。校区设2个出入口, 分别位于地块北侧和东侧。北侧为主要出入口, 东侧为后勤备用出入口。主次出入口的设置能够对学校人员进行分流, 避免人员拥挤。北侧和东侧出入口分别设置2个门卫室, 保证学校师生安全。

北京市育英中学改扩建工程项目总平面图如图2所示。

2.3 建筑平面设计———室内空间营造

在室内建筑空间设计方面, 本项目方案由美国知名教育建筑设计事务所参与设计。引入“随处学习”的学习概念, 打造具有前瞻性的教学空间。

将学校变成一个随处可以学习的空间, 无论是在教室、实验室、阅览室、休闲空间、庭院, 还是咖啡吧, 学生都可以进行自习、小组讨论或者相互学习, 最大限度促进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无线网络覆盖校园, 为随处学习提供信息支持。

北京市育英中学改扩建工程项目室内交流共享空间如图3所示。

同时在教学模式上引入“教学模块”的空间理念, 模块化的空间可根据需要灵活变化, 普通教室可以与实验室配套设置, 既可以适应当前教学模式的需要, 也为未来组团式、社区式、家庭式的新教学方式提供了空间上的可能。

在满足规范要求和校方要求的同时, 还加入了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教学空间, 如:设置了剧场、音乐教室及其配套空间, 以及协作交流空间等, 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 结语

通过对本项目概况、项目背景的了解以及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我们了解到传统的教学建筑单调刻板, 与当代办学标准及办学理念格格不入。

本项目的特色在于教育建筑室内外的空间营造———运用地块自身及周边地理情况,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 承接历史文脉, 同时引入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学习概念, 从而指导改进教学空间、非教学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设计, 营造舒适宜人、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摘要:通过介绍北京市育英中学改扩建工程项目建筑设计, 探讨在当代中小学校园建筑规划及设计过程中, 运用地块自身及周边地理优势,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 承接历史文脉, 同时改进教学空间、非教学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设计, 从而营造舒适宜人、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建筑,空间营造

参考文献

中学建筑 篇8

民立中学四号楼于1999年9月23日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该楼建于1920年,原为颜料巨贾邱信山、邱渭卿弟兄所建,亦称为邱氏住宅,后来被用作民立中学的办公室。现在建造89年的民立中学四号楼将整体南移50m,南移后作会所使用。

民立中学四号楼建筑风格属欧洲城堡式花园住宅,立面分段划分对称,比例和谐,清水红砖墙,人字形屋面,红色平瓦铺盖。南立面两侧塔楼原对称,现在左侧塔楼已缺了一层(见图1)。二层中部设券柱外廊,作爱奥尼式倚墙列柱,立面上有几条水平线脚,上檐部山墙立面为巴洛克式。北部立面有中国江南传统建筑特色,木装修细部精湛华丽。南向主入口门厅,设置陶立克式柱,门楣有石雕。檐口、柱头、勒脚、栏杆细部有精致装饰。窗洞口不大,但外观厚实。窗间墙饰为水泥壁柱,带有三分古意。

民立中学四号楼建筑面积1780m2,地上4层,局部3层,无地下室,坡屋顶屋脊高16.713m。建筑长为29.3m,宽为27.1m。房屋结构较为复杂,基础为砖砌大方脚条形基础,上部结构以砖木结构为主,并有部分混凝土结构,屋(楼)盖为木结构体系,人字木屋架、木格栅、木檩条,泥满条吊顶。

2. 数值仿真分析

2.1 构建计算模型

采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民立中学四号楼进行建模分析,用壳单元模拟墙体、楼板和屋面板,用框架单元模拟梁和柱。有限元模型的全部几何尺寸与真实几何尺寸一致,计算模型见图2所示。

影响结果抗震分析的主要因素是结构的刚度、质量和阻尼。结构的刚度通过建立模型时给定结构尺寸和材料属性以及边界条件来确定,结构质量考虑了楼板活荷载,阻尼比取0.05.模型计算参数分别如下:墙体取为各向同性材料,Ex=Ey=Ez=1.499GPa,泊松比μ=0.25,重度取为19k N/m3;楼板和屋盖取为各向异性材料,Ey=Ez=9GPa,Ex=0.1MPa泊松比μ=0.25,重度取为6k N/m3;梁和柱取为各向同性材料,Ex=Ey=Ez=24.1GPa,泊松比μ=0.20,重度取为25k N/m3。

考虑精度和计算耗时的需要,单元划分为1.0m×1.0m大小。

2.2 结构反应谱分析

1)基本计算参数确定及自振频率计算

根据民立中学四号楼地质勘查报告以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规定,确定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

图3给出了民立中学四号楼前6阶模态,由模态图形可以看出,大量的低阶模态为结构中部和边部的对称和反对称侧摆和扭曲,由此可以看出结构对称的中部区域刚度较弱。结构前9阶模态的周期与频率如表2所示。

2)反应谱计算结果及分析

取前12阶模态进行谱合成分析,并采用SRSS方法求其综合计算结果。最大位移反应在民立中学四号楼中部,说明了该部位相对于整体结构而言刚度相对较弱。结构的总体位移反应不但反映了结构中部的侧摆位移,同时也反映了结构两侧的侧摆位移。

最大位移反应为2.54mm,说明结构的整体刚度较大。但由于结构一旦开裂,结构刚度会受很大影响,单纯考虑结构位移大小并无实际意义。

加固设计更为关心的是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应力,主要是结构的主拉应力和横纵墙的水平剪应力。反应谱分析结果得出,横墙的主拉应力在0.005~0.143MPa之间,主压应力在-0.063~-0.004MPa之间,而第二主应力很小,接近于0,说明横墙的变形以面内剪切变形为主。

3. 结论

1)结构的位移反应较小,说明了结构整体刚度较大。结构的中部刚度较弱,与房屋中部大开间有关;

2)7度多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剪应力出现在结构的底部,部分墙体的水平剪应力超过了烧结普通砖抗剪强度标准值;

3)结构加固的重点应该在部分横墙和楼板的整体性加强上。

摘要:采用地震反应谱分析的方法对民立中学四号楼这一砖木结构历史建筑的性能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从中找出薄弱环节,可指导加固改造工作。数值仿真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结构的位移反应较小,说明结构整体刚度较大,但结构中部的刚度相对较弱,7度多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剪应力出现在结构的底部,结构加固的重点应该在楼板的整体性加强上。

关键词:历史建筑,反应谱分析,数值仿真,砖木结构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北京金土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SAP2000中文版使用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上一篇:数字测控下一篇:鲜花保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