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服务

2024-08-24

生态服务(共12篇)

生态服务 篇1

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努力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安全是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好生态用地, 逐步恢复生态破坏严重地带, 退还自然生态用地, 是保障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对生态用地进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能为生态用地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归纳总结生态用地的内涵, 采用谢高地等人的研究方法[1,2], 对广西区内89个县 (市) 的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测算, 在此基础上划分广西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区, 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为制订广西生态用地保护对策提供参考。

1 生态用地内涵

“生态用地”是由石元春院士于2001年考察宁夏回族自治区时提出的, 之后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岳健[3]、张红旗[4]、周焱[5]、邓红兵[6]等学者都先后提出了生态用地的概念。截至目前, 各个专家学者对生态用地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

生态用地是指区域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 以提供生态服务为主要功能, 即不但能达到改良生态环境效果, 还能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提供保障功能的用地类型, 包括现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林地 (含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 、草地 (含天然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草地) 、园地 (含果园、茶园和其他园地) 、水域 (含水面、滩涂) 、沼泽、裸地等地类。生态用地主要发挥涵养水源、调蓄水文、保持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等生态调节作用, 以此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2 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

2.1 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的确定

根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的用地类型[1], 结合广西生态用地情况, 将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适当修改, 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的生态价值参照森林、其他林地和果园参照森林和草地的平均值、滩涂参照湿地、裸地参照荒漠的生态服务价值当量 (表1) 。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是指生态系统产生的生态服务的相对贡献大小的潜在能力, 定义为1 hm2全国平均产量的农田每年自然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 以此可将权重因子表转换成当年生态系统服务单价表, 1个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量等于当年全国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的1/7[1]。

2.2 单位面积农田食物生产服务功能价值的确定

针对广西的具体情况对单位面积农田每年自然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作修正。根据广西2012年各县 (市、区)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各粮食作物的平均价格, 按公式 (1) 计算单位面积农田食物生产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7]。

式中, E为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食物生产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 (元/hm2) ;i为作物种类;Pi为i种粮食作物的平均价格 (元/kg) ;qi为i种粮食作物单产 (kg/hm2) ;mi为i种粮食作物面积 (hm2) ;M为研究区域的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

2.3 各类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

通过公式 (2) 计算各区域各生态用地类型生态服务功能单价[7]。

式中, Eij为j种类型i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单价 (元/hm2) ;eij为j种类型i种生态服务功能相对于农田提供生态服务单价的当量因子;i为生态服务功能类型;j为生态用地类型。

2.4 各区域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

据各生态用地类型的面积和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单价, 运用公式 (3) 计算出各地类年度生态服务价值和各区域年度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总量[7]。

式中, ESV为研究区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 (亿元) , Ei为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 Ai为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面积。

3 广西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及分析

3.1 概况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 位于东经104°28′~112°04′, 北纬20°54′~26°23′, 东连广东, 东北接湖南, 北靠贵州, 西临云南, 西南与越南为界, 南临北部湾。从总体上看, 广西四周为高耸的山地所围绕, 中间为相互穿插的丘陵、台地、平原和纵横交错的谷地、盆地及弧形山脉, 形状上略成一周高中低的大盆地。广西陆域总面积23.67万km2, 其中山地占39.4%, 丘陵占28.9%, 台地占23.4%, 平原占23.4%。岩溶地貌分布广, 岩溶地貌占土地总面积的37.8%。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7~22℃, 年平均降雨量1 250~1 750mm。2012年广西GDP 13 031.04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16.7%、48.6%、34.7%, 人均生产总值27 943元;总人口5 240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占43.53%, 农村人口占56.47%[8]。

3.2 生态用地现状

根据生态用地的内涵和2012年广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计算得广西生态用地面积。2012年, 广西生态用地面积共177 769.97 km2, 包括林地133 289.36 km2、园地10 942.62 km2、草地11 191.24 km2、水体6 391.68 km2、滩涂1 226.93 km2、裸地14 728.14 km2, 分别占总面积的74.98%、6.16%、6.30%、3.60%、0.69%、8.28%。

各县 (市、区) 的生态用地见表2和图1。生态用地面积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桂西北、桂北、桂东北和桂东的山地区, 中部平原区生态用地面积小。

3.3 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结果

根据上述公式 (1) 、 (2) 、 (3) 计算出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 2012年广西生态用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6 834.19亿元。各县 (市、区) 的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见表3。

(km2)

3.4 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分区及利用与保护对策

根据各地生态用地生态服务总价值的大小, 把广西划分为三类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区域:高生态服务价值区域 (90亿~212亿元) , 中等生态服务价值区域 (50亿~89亿元) , 低生态服务价值区域 (6亿~49亿元) 。具体见图2。

3.4.1高生态服务价值区域。

区域特点:该区域主要分布在桂西北、桂北、桂东北和桂东山地区和桂南丘陵区, 包括贺州市区、田林县、藤县、融水县、南宁市区、钦州市区、全州县、博白县、昭平县、环江县、苍梧县、右江区、桂平市、龙胜县、合浦县、永福县、融安县、灵山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天峨县、兴安县、容县、岑溪市、防城港市区、资源县、南丹县、鹿寨县等29个县 (市、区) , 生态用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3 589.02亿元, 占广西生态用地生态服务总价值的52.52%。区域特点是有林地面积大, 森林覆盖率高;有林地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比重50%以上, 如藤县为79.94%, 昭平县为83.23%, 资源县为83.40%。部分区域水域面积大, 如合浦县的水域面积占生态用地面积的比重为40.36%, 横县为13.19%, 防城港市区为12.95%。

生态用地利用与保护对策:桂西北、桂北、桂东北和桂东山地区为广西主要江河的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 也是生物物种丰富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多, 对于维护广西生态安全十分重要。土地利用方向主要发展林地, 保护好生态公益林, 努力提高生态公益林用地比例, 逐渐减少商品林用地比例;通过封山育林增加天然林面积, 逐步减少人工林面积, 努力提高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服务功能。可利用优美的山川与森林景观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用地中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生态公益林、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用地应划为禁止建设区, 其余生态用地应划为限制建设区。

3.4.2中等生态服务价值区域。

区域特点:该区域包括隆林县、灵川县、北流市、浦北县、金秀县、武鸣县、乐业县、三江县、西林县、贵港市区、灌阳县、罗城县、临桂县、平乐县、上思县、恭城县、田东县、宜州市、平果县、东兰县、荔浦县、靖西县、马山县、宾阳县、柳江县、河池市区、那坡县、龙州县、陆川县、崇左市区等30个县 (市、区) , 生态用地生态服务总价值2 135.64亿元, 占广西生态用地生态服务总价值的31.25%。有林地面积较大, 森林覆盖率较高;有林地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30%~50%, 如恭城县为50.82%, 武鸣县为47.90%, 平乐县为44.28%。

生态用地利用与保护对策:发展林地和园地。林地实行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 提高森林覆盖率, 推广林—药、林—果、林—牧等复合用地模式。园地果—草复合土地生态系统, 推广“养殖—沼气—种果”三位一体的复合用地模式。

3.4.3低生态服务价值区域。

区域特点:该区域包括象州县、田阳县、来宾市区、隆安县、阳朔县、巴马县、蒙山县、兴业县、凌云县、大新县、钟山县、梧州市区、德保县、忻城县、大化县、武宣县、北海市区、玉林市区、富川县、柳城县、扶绥县、凤山县、上林县、都安县、天等县、东兴市、柳州市区、凭祥市、桂林市区、合山市等30个县 (市、区) , 生态用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 109.53亿元, 占广西生态用地生态服务总价值的16.23%。该区域主要分布于桂西北、桂西南、桂中和桂东北的岩溶地区, 裸露石山多, 石漠化严重。裸地 (主要为裸露石山) 面积大, 裸地面积占生态用地面积的比重为20%~68%, 如都安县为68.31%, 大化县为40.63%, 天等县为40.33%。有林地面积小, 森林覆盖率低;有林地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比重30%以下, 如都安县为7.31%, 天等县为13.07%, 忻城县为14.31%。

生态用地利用与保护对策:土地利用方向主要发展林地, 通过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措施来利用裸地。裸地主要为裸露石山, 即石漠化土地。对于石山的有效利用方式就是分带利用, 发展林、果、药生产。具体措施:在石山上部, 土壤很少, 植物多生长在石缝里, 生长速度慢, 植被一旦破坏便难以恢复, 应进行永久封山育林, 使之逐渐恢复为常绿阔叶林, 作为水源涵养林加以保护;在石山中部的石缝、石穴残积有较多的土壤, 可发展适于石山生境特点的用材林、经济林、竹林及药用植物;在石山下部, 土壤较多, 而且上层也较厚, 可种植适合在石山生长的果林[9]。采用这种方式利用石山, 能产生生态与经济效益, 可使裸地逐渐恢复为林地, 能有效增加有林地面积, 逐步提高生态服务价值。可利用优美的岩溶山区生态用地景观发展生态旅游。

参考文献

[1]谢高地, 鲁春霞, 冷允法, 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 (2) :189-196.

[2]谢高地, 甄霖, 鲁春霞, 等.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 (5) :911-919.

[3]岳健, 张雪梅.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J].干旱区地理, 2003, 26 (1) :80-87.

[4]张红旗, 王立新, 贾宝全.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概念及其功能分类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12 (2) :5-8.

[5]周焱, 蔡学成, 谢元贵, 等.典型岩溶地区生态用地研究——以清镇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 2006, 20 (5) :38-41, 62.

[6]邓红兵, 陈春娣, 刘昕.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和分类[J].生态学报, 2009, 29 (3) :1519-1524.

[7]梁治平.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4 (3) :68-71.

[8]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 (2013)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9]周兴.广西石灰岩受害生态系统的改建[J].山地研究, 1995, 13 (4) :241-247.

生态服务 篇2

生物防治是以自然界中存在着的种间斗争为基础,充分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生物防治法可以改变生物种群组成成份,且能直接大量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生物防治法有许多优点,对人畜植物安全,没有污染,不使病虫害出现再猖獗现象和形成抗性,并能经常起作用。生物防治法比较经济,可以在简易条件下繁育,施用时一般不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利于推广应用。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由于不合理地施用化学农药,出现了一些问题,生物防治法得到了新的发展。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生物防治法还不能取代其它防治方法,也有它的一定局限性,必须与其它防治方法有机地配合,开展综合防治,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304年左右晋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状》和公元 877年唐代刘恂著《岭表录异》都记载了利用一种蚊防治柑桔害虫的事例。

明代有个名叫陈经纶的人就在一个名为《治蝗笔记》中详细地记载了自己发明养鸭治虫的经过。陈经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曾从菲律宾的吕宋岛把甘薯引种到福建进行试种,以后他和他的子孙们又积极致力于在各地推广甘薯种植,甘薯成为普通大众的食粮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经纶和他们一家。养鸭治蝗便是他在推广甘薯种植的过程中发明的。有一年,陈经纶在教人种甘薯时,看到天边飞来了一群蝗虫,把薯叶全给吃光了,一会儿又飞来了几十只鹭鸟,把蝗虫又给吃掉了。他从中受到启发,认为鸭和鹭的食性差不多,于是便养了几只鸭子,放在鹭鸟活动的地方,结果发现,鸭子吃起蝗虫来,比鹭鸟又多又快,于是就号召当地老百姓大量养鸭。每当春夏之间,便将鸭子赶到田地里去吃蝗虫。后来,这种方法果然成为江南地区治蝗的重要办法之一,不少的治蝗专书中也都提到了这种治蝗办法。

明清时期,养鸭还不仅用来治蝗,同时还用来防治蟛蜞。蟛蜞,是螃蟹的一种,它它以谷芽为食,因此,成为稻田害虫之一。明代,珠江流域地区的人们已开始养鸭来防治蟛蜞对水稻的为害。养鸭治虫,是中国历史上利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它不仅可以消灭害虫,保护庄稼,同时还能促进养殖业的发展,起到化害为利的效果,是中国生物防治史上一项了不起的发明。

利用生物防治法防治害虫,大致可分成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及其他有益动物的利用等三个方面。1.以虫治虫

利用天敌昆虫消灭害虫,称为以虫治虫,就是利用昆虫的克星防治害虫。在田野里的害虫种类虽然很多,但真正需要防治的害虫只占1%左右。为什么呢?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发现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益虫捕食害虫,又有许多益虫寄生在害虫身体内部或外部,有效控制某些害虫的猖獗发生。

其中天敌昆虫的种类最多,但它们也常受不良环境、气候和生物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其抑制害虫的作用。因此,如何改善或创造有利于自然天敌的环境条件保护其发生发展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讲,常采用增加自然界害虫天敌的补充食料;应用农业技术以增加天敌的数量和增强天敌的效能;施用农药时注意协调防治,减少天敌伤亡等。同时,有时还可以采取引进天敌和人工繁殖害虫的天敌的方法,以增加天敌的数量和种类。昆虫天敌主要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两大类:捕食害虫的叫做捕食性天敌,占昆虫数量的28%;寄生在害虫体内或体外的叫做寄生性天敌,占昆虫数量的24%。

捕食性天敌种类很多,如瓢虫、革龄、胡蛛、蚜蜗、食虫扩、猎姑、步行甲以及蜘蛛和益捕等。这类天敌,一般食量较大,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个,必须吃掉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虫体才能完成发育。因此,在自然界抑制害虫的作用十分明显。

寄生性天敌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两类。

寄生蜂是以寄生在其它昆虫体内为生的蜂类。种类很多,已知有一万五千多种,其寄生习性十分复杂,是目前生物防治中以虫治虫应用较广、效果显著的重要天敌。

寄生蝇多寄生在蝶蛾类的幼虫或蛹内,以其体内养料为食,使其死亡。寄生蝇的生殖力很强,一生中能产五十至五千个卵或幼虫。

目前,我国以虫治虫最常见的有:

以瓢虫治虫:瓢虫有肉食性和植食性两种。肉食性是益虫,植食性瓢虫为害植物是害虫。肉食瓢虫的成虫鞘翅上无细毛,有光泽,颜色鲜艳有花纹,上颚有基齿,触角着生在眼的前方。幼虫毛庞多、柔软、不分枝、生性活泼。瓢虫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红蜘蛛等。我国最常见瓢虫有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七星瓢虫、稻红瓢虫、大红瓢虫、澳洲瓢虫等。我国南方曾利用大红瓢虫防治吹绵蚧获得成功,另外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防治麦蚜等。

利用草蛉虫治虫:草岭又名草蜻蛉,幼虫叫蚜狮。草蛉成虫和幼虫的捕食能力都很强,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红蜘蛛和多种昆虫卵,也捕食蛾类幼虫。我国常见的有大草蛉、丽草蛉(小草蛉)、中华草蛉、叶色草蛉、亚非草蛉等。如在棉铃虫产卵盛期,每亩棉田放出草蛉卵3万至5万粒,从卵里孵出的草蛉幼虫就能捕食害虫,四天后效果就很显著。

以蚁治虫:以蚁治虫我国最早开始,早在公元304年,晋朝稽康所著《南方草木状》中就记载南方桔农曾利用黄柑蚁防治柑桔害虫的事例。解放后利用红蚂蚁防治甘蔗螟,利用黑蚂蚁防治松毛虫都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利用蛛螨治虫:蜘蛛和捕食螨均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分别属于蜘蛛目与蜱螨目。蜘蛛只捕食昆虫不害农作物,只捕活虫不吃死虫。利用植绥螨防治柑桔红蜘蛛,效果很好,现正在柑桔生产上示范推广。

另外,利用胡蜂防治棉铃虫、小造桥虫、卷叶虫、豆荚螟和菜青虫等鳞翅目幼虫,防治效果也很显著

利用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来防治园林害虫,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保护和利用当地天敌昆虫 对当地天敌昆虫的利用,主要是创造有利环境,促进其发育、繁殖。例如寄生性天敌昆虫的成虫,一般需要进行补充营养,补充营养物能提高其产卵量。因此,在公园、苗圃中,适当栽植主要虫种的蜜源植物,对提高其寄生率有很大关系。又例如天敌昆虫越冬有困难时,应采取措施保护其安全越冬。

施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时应注意天敌昆虫的安全,如选用具有选择性的杀虫剂,或在天敌昆虫不活动时期使用药效期较短的药剂,都可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在苗圃、公园周围营造防护林,可以削弱风的强度,有利于天敌昆虫的活动。

(2)外地天敌昆虫的引进和驯化 引进外地天敌昆虫,一般必须经过调教、选择、运输和驯化才能大胆释放。2.以菌治虫

以茵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助治害虫。不同微生物之间相互斗争或排斥的现象,称为抗生现象;这种相互斗争的排斥作用,叫做拮抗作用。凡是对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类,叫做抗生菌。抗生菌所分泌的某种特殊物质,可以抑制、杀伤,甚至溶化其他有害微生物,这种物质称抗菌素。我们就是利用抗菌素来防治植物病害的。目前我国已投产使用的农用抗菌素有井冈霉素、春雷素、多抗霉素、内疗素、灭瘟素、床丰霉素、放线酮等。特别是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桔病特效药,已取得很好防治效果。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病原微生物有二千多种。以菌治虫,具有繁殖快、用量少、不受植物生长期的限制,与少量化学农药混用可以增效、药效一般较长等优点,近十年来使用范围日益增大。但是,必须指出:有些病原微生物由于对害虫的致病性较弱,对湿度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可以利用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真苗、病毒三类。

(1)细菌 目前应用的杀虫细菌有苏云金杆菌(包括松毛虫杆菌、青虫茵、杀旗杆茵,均为变种)以及近年来在湖北发现的“7216”芽泡杆菌。这一类杀虫细菌对人、畜、植物、益虫、水生生物等均无害,无残余毒性,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与其它化学农药混用。这类细菌在昆虫取食时随食料进入捎化道而感病,虫体软化,组织溃疡,从口及肛门流出浓臭液而死亡。上海地区利用吉虫苗防治刺蜗已取得良好效果,杀虫效率可高达90%左右。

(2)真菌 使昆虫感病的真菌种类较多,据统计有五百多种。但是,目前主要利用的是白僵菌防治害虫。白僵菌是一种半知菌类的虫生真菌,能寄生在许多目、科的昆虫体上,其传播主要依靠孢子扩散和病体接触,当孢子接触虫体而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即行萌发,茵丝从体壁上,特别是气门、足节和口腔侵入,使虫体感病、僵硬而死亡。菌丝从虫尸伸出,布满在体表形成一白色丝状物,以后产生白色粉状孢子向外扩散。

白僵菌不但能寄生害虫,也能寄生益虫,如家蚕、柞蚕、蜜蜂等.所以在应用时有其局限性。

(3)病毒 利用病毒防治虫害,目前还是一种比较新的方法。病毒对害虫有较严格的选择性,在自然界,往往只寄生一种害虫,不存在污染环境问题,在自然界中可以长期保存,反复感染。可以造成害虫的流行病,且用量少而效果好。现在发现对昆虫致病的病毒有三百多种。

病毒制剂目前还不能大批生产,主要困难是病毒不能脱离活体繁殖,所以不能象细茵、真菌那样用培养基、发酵生产。到目前为止,即使是已经成为商品出售的,例如棉铃虫、甘蓝夜钡的几种病毒,都不得不仍然采用活虫接种老方法生产。3.其他有益动物的利用

利用益鸟控制害虫是有发展前途的。食虫益鸟有燕子、大山雀、大杜鹃、啄木鸟、红尾仙伯、黄鹏、喜鹊、红脚隼等都是捕虫能手,它们在果园和森林中啄食为害果林的害虫,如梨象虫、刺蛾、松毛虫、桃小食心虫、天幕毛虫、舟蛾、巢蛾、尺蠖,叶蜂,蝗虫等。据调查一对大山雀一年能消灭果林害虫 10500~157504只。山东泰安林科所及平邑县浚河林场从一九六五年起招引啄木乌防治光肩星天牛及其它树干害虫,经过三个冬季,光肩星天牛由原来一百株树80条幼虫下降到0.8条;个别发生吉丁虫危害的柳树林,经过一个冬季,越冬幼虫被啄木鸟啄食97—98%;越冬的杨二民舟蛾、黄刺阳、大蓑蛇等食叶性害虫,也被大量消灭而不成灾。还有一种生活在柳树皮下危害的秘痪纹,冬季被啄木鸟吃掉75-100%。

青蛙也是捕虫能手,也包括蟾蜍和雨蛙,它们主要以昆虫及其他小动物为食料,据浙江对22种蛙类进行调查,发现食物中有害动物的数量占82%,有益动物占5.16%,益害不明的动物占12.84%,捕食对象主要是昆虫和螟虫、叶蝉、飞虱、蝗虫、蝽象、蝼蛄、蟋蟀、蛾类、金龟子、叩头虫、叶甲、天牛、蚜虫、白蚁、象甲、蚊子、苍蝇等等。它的食量也很大,一只青蛙每天能吃70~90头叶蝉和飞虱,对防治害虫起到很大作用。

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宣传,教育群众,不要随意捕杀对人类有益的动物,给它们一个安居之所。

生物防治方法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上是重要的,也是有前途的,应该大力提倡。

图片展示:

七星瓢虫捕食蚜虫(图片来源网站:教师家园中小学教师资源站)

草蛉虫(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蚜虫的天敌——小花蝽(图片来源网站:贵州希望网)

服务业走向平台生态 篇3

要打造一个成功的平台,进入行业的初期能在竞争中存活下来非常重要,我们知道“滴滴”跟“快的”打仗时,两个季度就烧掉几亿元。速度之快,让输赢往往在一年之内就能见分晓。曾经的打车市场还有几个有名气的“玩家”,现在呢?没有了。

新市场的特征是规模越大越高效、服务速度越快成本越低,所以,企业在进入的初期需要融非常多的钱。现在业内公司融到1000万美元,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如果能抓住时机,哪怕只领先别人一点点,都可以拿到比第二名、第三名多很多倍的钱。一旦占领了一个行业,回报可能不是10倍,而是100倍;可能不是10亿美元,而是100亿美元。

上述趋势是所有“玩家”一进来的时候都要面对的问题。现在的服务行业已不存在做传统行业时那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资本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

从外部看,在新趋势下单个服务业公司的推广成本远远高于平台,而平台往往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获得大量媒体的关注和曝光,在某一个受众群体里面变成时尚。虽然平台也会打很多广告,但相比原来分散的组织体,推广成本仍旧低很多。

第二种被大幅降低的是内部运作成本。传统的服务业公司管理成本很高,有主管、经理、总监等多层级的架构。而他们所带来的管理成本,在平台性的公司里面会基本消失。即便有管理也是服务者的自我驱动:我做得好,评价就好,就可以有更多的收入,管理成本进一步降低。

此外,平台化还有一个好处,旧有公司那些管理人员的五险一金、办公场所费用等各种人力、物力成本都不复存在。一线从业者不是平台的员工,他们与平台是合作分成的关系。这跟很多传统行业的店骂淘宝店不缴税是一个道理,这些人在新平台上的崛起,也可能有同样的问题,但这是合法的。

除了各种成本支出会大幅减少,平台的另一个优势是更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传统的服务类公司,给每个员工发固定的底薪、提供办公的场所,所以不管他们服务水平高还是低,倾向于把每一个服务人员都“卖”出去,因为“我在给你发薪水”。

但新的服务平台不会这样,它是中立的,会不断剔除服务差的人,会明确地在网络上展示服务者的水平——五星,四星,还是很糟糕都一览无余。在新的平台上,没有人给服务者发底薪,完全按其提供的服务水平来赚钱。比如驾驶员,没人找你,你就没收入。

中立的平台可以让信息变得透明,可以让良币驱逐劣币,而传统公司难以做到,所以消费者往往更信赖前者。

对提供服务的人来说,平台化也会比以前更加受益。

第一个好处是劳动者的收入分成比例大幅增加。比如家教公司,原来收了客户100元,老师只能分到40元;在平台时代,客户只需要付70元,甚至早期有大公司补贴的话,还能降到50元,而此时平台分到的是10元,提供服务的劳动者分60元。

同时,组织形式的变革也会对劳动者带来很多好处。无论你是提供按摩服务、家教服务,还是出租车服务,都可以自由选择上班时间。愿意多挣钱的,就把手机开着,把自己的状态设成“可用”,自然就会有更高的收入。另外,平台上的从业者不仅能通过就近服务节省成本,还能靠地域优势就近拉到更多的单子。

服务业现在同时具备不到店和到店两个纬度,到店就是去店里消费,不到店就是上网消费,这是我理解的服务业新版图。

到店交易变成了团购,像机票、餐馆、SPA等;往下是不到店,不到店信息服务基本上是“58”这类公司的天下,包括二手车交易等,这些东西很难在线交易。

[编辑 张若夫]

E-mail:zrf@chinacbr.com

生态服务 篇4

1 不断实践“三气象”理念, 加快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为促进聊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保障

1.1 加快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

建立健全气象公共服务体系, 不断丰富气象公共服务产品, 提高气象公共服务质量。以基本业务系统为主要依托, 实现公共服务的连续滚动、灵活迅速、个性化、数字化、多媒体化以及动态跟踪全程服务, 使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可以获取任何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的任何气象信息及服务产品。优化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的专业化, 使服务范围不断拓宽, 服务产品更加生动、丰富、科学、可视化和精细化。建立气候、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系统, 为政府、社会、用户和个人提供更加广泛、科学的服务产品。要不断吸收知识创新成果, 提高服务技术的创新能力, 把防灾减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气象公共服务的首位, 提高服务和保障能力。

近年来,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我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 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 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十分严峻。进一步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重点要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加强灾害应急处置。加快建立公共场所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和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队伍, 协助组织和指导群众采取科学避灾措施;进一步加强灾害应对防范意识。加快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与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的接轨, 使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群众;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气象部门要提高防灾减灾对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立足于服务, 与农业、水利、环保、广电等部门进行深入合作, 细化会商流程, 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进一步提高主动服务意识, 增强决策服务的敏锐性, 当好各级领导的气象参谋。做好关键农事季节的气象预报, 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认真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气候风险评估区划工作, 利用气象信息科学指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开发;加强对设施农业的专项气象服务工作, 加强3~5天时效的气象预报服务和临近气象灾害预警服务, 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效益;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贮存、加工、运输等过程中的气象服务;做好关于气象条件对病虫害发生影响的预测。

1.2 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

在全市建设50套乡镇自动气象加密观测站、8个大监气象站以及713数字化雷达、PCVSAT单收站、风云2号气象卫星中规模云图接受处理站、移动气象台的基础上, 三年内在全市每个乡镇 (城区及多灾区适当加密) 建设四要素以上的加密观测站, 进一步提高全市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

1.3 加快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

以不断缩短时间、空间尺度为目的的精细化预报预测工作正在进行, 注重数值预报产品、雷达资料、卫星云图、加密自动站等资料综合应用分析、客观预报方法研究, 完善预报预测流程, 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

2 要加快发展“资源气象”, 大力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十七大报告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中提出,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和评估产品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最快的速度传播到千家万户, 已成为全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信息资源。针对本地气候、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的特点, 调整经济结构, 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气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谋;结合气象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 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充沛的清洁能源和更多可资利用的空中云水资源;大气也是重要的环境资源, 气象环境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地的生态条件和人的生存环境, 充分利用大气环境资源的有利因素, 防止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也是气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等。

加快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基地建设, 坚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作。充分开发利用有限的空中水资源。要进一步科学地安排预案, 科学地指挥和作业, 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效益。要依托气象科技进步, 加强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服务和专项服务的科技含量, 气象条件对公众的衣食住行以及健康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要及时分析。加强对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的科普宣传工作。要主动宣传气象和生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及其影响, 提高气象部门的社会影响力。加大对农村农民的科普宣传力度, 指导农民科学防灾。

3 气象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逐步建立聊城区域典型生态系统的气象监测预测和分析评估系统, 开展聊城重点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区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服务, 为重大生态项目建设, 为培育和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后续产业, 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的气象保障。

高速公路服务区生态管理 篇5

交工071班 常小平200700538

摘 要: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软件建设在于打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运营基础,包括智力基础、人力基础、竞争基础;明确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功能定位,满足服务功能、窗曰功能、经济功能三大功能;清晰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运营思路;统一管理承包经营与自我管理自我经营并存的运营模式,保证服务前提下讲收益、不在赢利前提谈服务的运营基点的运行基点,和“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效益,三年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同时要强化服务区管理理念,培养“三式六能”型组织团队。

关键词: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管理前言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基础硬件,一般在高速公路通车时就已经具备,所以从运营角度说,做基础工作的重点是如何在已有硬件的基础上通过人的努力使其高效运行起来,使其有效经营取得成功,即软件建设。与任何企业一样,成功的运营与管理源于准确的定位、清晰的思路、高效的团队。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运营基础

2.1 智力基础——借外脑,融智力

善用外脑、善于融智,是现代企业拓思路、求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样样精通,事事来躬,融集社会智力资源为己服务,恰恰表现了管理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人员一般来自各行各业,服务人员大都就近招工而来,素质参差不齐是可以想见的。所以就服务区而言,多的是具体做事的人,少的是能明思路、定战略、搞策划的人。更何况在我国的多数地区,高速公路是一个新事物,服务区更是一件新鲜事,到底应该怎么做大家都。动中无数。所以,应该广泛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请见多识广的各级领导和相关人士谈他们对外地乃至外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体验、见解、意见,请记者、教授、专家和业内人士为服务区把脉、出谋划策,在此基础上,选定几位相对固定的专业人士为服务区的运行与管理顾问。充分借用外力弥补自己之不足,通过自身的努力,建设好服务区,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2.2 人力基础——勤学习,练内功

从业人员自身的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服务区组织的学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服务区要有一支好的员工队伍,应聘请专业人士培训员工,提高服务区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让大家一开始就从思想上、理念上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怎样做。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理念、方法、技巧、手段要培训、餐厅、商场的服务人员、保安人员及保洁员等要进行岗位培训;,要让整个服务区形成学习业务、研究业务的良好风气,大家一边学习一边开展服务工作,学中练、练中干、干中学,苦练业务基本功,达到人人能够胜任岗位工作,并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3 竞争基础——做课题,求发展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高速公路的配套设施,其服务对象是高速公路、司乘人员,其运作与经营与其他服务企业是一样的,要进入市场,要参与竞争,所以要有超前的思维和未雨绸缨的安排。但服务区毕竟有服务区的性质、特点、内涵和运行规律,而对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行的探索研究又很薄弱,高速公路的发展和服务区的运营又是时不我待,这就需要服务区从自身条件出发,结合所在地的区域经济状况,开展必要的课题研究。就服务区论服务区发展,其前景与规模都是有限的。跳出服务区,从更大的视野审视服务区的发展问题,更有助于服务区的发展,要在竞争中获胜,不仅仅是与时俱进,更要有前瞻性。

课题有纵向和横向两个来源。纵向课题一方面是向公路领域内的各级组织申请,另一方面是向各级政府机关、尤其是社科联申请。横向课题是与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的专业机构和人士的横向合作,以研究服务区的运营与管理为主体内容的课题。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功能定位

服务区到底有哪些功能?作为一个在高速公路上的营运性的服务企业成们认为,应该满足三大功能:服务功能、窗口功能、经济功能。

3.1 服务功能——抓服务,保平安

服务区服务区,服务是基础,是根本,是服务区一切工作中第一位的。服务谁?怎么服务?服务要达到什么程度?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高速公路上的司乘人员,服务的内容就是司乘人员的吃喝拉撒睡和过往的车辆,事儿小,却牵动着千家万户,连系着各行各业。因此给服务区的定位应该是:“服务,优质服务,人性化服务”!要让所有过往的客人平安,要让所有过往的客人满意。服务,永无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本着“服务高速、服务司乘”的宗旨,在以人情化、人性化为高速公路、为司乘人员服务的同时,努力保护行车安全、停车安全、乘客安全,让服务区成为司乘人员进得来、留得往、走得不舍,再来光顾的宜人地方,这就达到了服务功能。

3.2 窗口功能——创文明,树形象

高速公路服务区南来北往的客人源源不绝,服务区自身的形象,服务区所代表的高速公路管理企业和所在地地方政府及人民群众的形象,会因服务区服务效果的好坏,而随着高速公路传向四面八方。从这个角度讲,高速公路服务区就是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包括形象窗口、经济窗口、宣传窗口。人们对高速公路的理解往往是通过服务区和收费道口来理解,许多过往旅客对服务区所在地区域的了解,也是通过服务区商场销售的地方名优特产品的了解,所以服务区又是地方特产对外推荐的窗口;服务区是车流客流集散地,人们把各种信息带到服务区来又从服务区传向外界,地方上也可以通过服务区把本地的经济信息发布出去,所以服务区还是对外宣传地方经济信息的窗口。

从服务区窗口功能来看,要做好运营工作,首先要大力进行文明创建工作,要营造高速公路特有的服务文化氛围,要让每一位进人服务区的客人真正感受到,一次服务区的感受就是一次星级服务的享受,也是一次人文精神的关怀,更是一次高速公路文化的熏陶和体验,从而树立服务区良好的公众形象。

3.3 经济功能——打品牌,创效益

服务也要打品牌用医务品牌是一杆迎风招展的旗帜!服务区的经济功能要在服务品牌为社会公众接受、认同、喜爱后才能凸出来,所以从效益角度说,高速公路服务区有了社会效益才能提升经济效益。

作为窗口企业,高速公路服务区还要服务于地方政府,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于地方人民群众。这个服务粗看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服务”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只要我们深人思考就可以发现,服务好地方,服务区在地方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打开了服务区知名度、美誉度,活跃了地方经济,从而促进了高速公路的客流量,客观上为服务区提供了更多的客源,从而为拓宽服务区创收的渠道提供了可能,实现了经济功能。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思路

4.1 运营模式——统一管理、承包经营与自我管理、自我经营并存一般来说,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行模式可以自我经营也可以是对外承包。两种模式有一个共同点:管理要由服务区统一负责。这是为了服务区整体形象和长远利益考虑。

采用统一管理、承包经营模式,是考虑到开业之初服务区自身的精力、能力、经验都不足以依靠自己直接经营。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发挥服务区的功能,保证服务区一定的运行效益,可以将服务区商场、餐厅、住宿等的经营权承包给经验丰富、合作真诚的专业公司、服务区的工作重点从直接管理转变为监督管理。

采用自我管理、自我经营模式,是考虑到管理的统一与规范,经营的灵活与功能的更好发挥。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合合理的团队。

4.2 运营基点——保证服务前提下讲收益,不在赢利前提下谈服务服务区为高速公路上过往宾客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休息和消费场所。所谓“理想”就是服务到位,想宾客所想,急宾客所急,让过往宾客真正感受到宾至如归,舒心休息、消费,满意而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就不应该把赢利放在第一位,而应该是在做好服务前提下求经营效益。这不是说服务区经营排斥经济效益,而应该是从两个角度去分析收益问题,一是整体与局部问题,服务区是高速公路上配套的服务机构和场所,有良好的服务才能吸弓区多的高速公路客流;二是长远与眼前利益问题,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是以长远的利益为牺牲的,必须明白,服务业,有好的服务才会有好的收益。把做好服务放在第一位才能保证服务区长远的利益。

完善的服务区是现代高速公路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也应是整个服务业的一个缩影。服务业的本质就是服务!

4.3 发展思路——“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效益,三年大发展”

4.3.1一年打基础

服务区开张后的第一年,主要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一是满足高速公路服务区现有的服务功能!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项目都要为过往客人着想,且功能齐全。二是要树立起服务区的美好形象。为满足服务区窗口功能打好基础。三是为提高服务区经营效益,为服务区多元开发、多种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4.3.2 两年出效益

服务区发展的第二年,要能凸现出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要充分发挥好服务区的服务功能,搞好服务区的自身经营、自身建设,同时要善于对外宣传自己,让服务品牌体现出品牌效应来;也要通过三个窗口,通过各项创建工作,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还要在开发和经营思路上有新见解、新方法、新突破,比如在条件有利前提下建造高速公路汽车旅馆、长途车站、休闲山庄等,形成地方特产集散点、驾车自游旅客集散点、地方货运集散点等,或合作开发种植业、养殖业等等途径来创造效益。

4.3.3 三年大发展

如果说第二年是效益初见成效,那么在第三年就要进人服务区大发展的时代。因为这时的服务区服务工作已上正常轨道,运行管理已进人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服务区已经积蓄了丰厚的大发展的条件。具备了扩大服务内涵、提升服务水准和实行综合开发、多种经营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不断彰显,经济效益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管理理念

高速公路服务区总是围绕“服务”做文章,努力将服务理念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也要考虑以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经营方法、团队建设、企业文化构筑新型的服务区,通过强化管理,建设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的服务区。

5.1 用现代企业运作方式和经营理念管理服务区,提升服务水准在管理上真正引人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懂得人的主体性决定了:管理,首先是自我管理;管理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管理。管理好自己才能服务好他人。

所以要充分调动服务区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精神风貌、服务态度、言行举止体现出高速公路的整体形象。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服务工作,提升服务水平,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可以通过举办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形式提升员工整体的文化水平,再辅之以必要的业务培训。要让整洁的环境与训练有素的人员贯穿在整个服务区的服务工作中,为司乘人员提供“以人为本、高效快捷”的服务。

5.2 建立“三式六能”型组织团队,适应高速公路快速发展和服务区跨跃式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是在岗位上不断地提升自己。通过学习和培养,要让服务区的组织团队达到“三式六能”:学习研究式、开拓创新式、高效服务式“三式”,和能学以致用、能组织管理、能沟通协调、能调查研究、能办理事务、能现代化办公“六能”。

“学习研究式”要求服务区员工成为坚持不懈地参与相关的各种学习,单位安排的要学,自己还要结合自身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给自己确定一个方向目标和时限;学习中不是死读书,而是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探索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不断研究服务区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并解决之。“开拓创新式”要求服务区员工不要墨守成规,而是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努力促进服务工作更上一层楼,经营效果更上一层楼,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高效服务式”要求服务区员工不只是停留在“你买我卖,微笑服务”的层面上,而是要迅速有效地服务到位,让顾客真正满意。要让每一位员工理解和做到“第一,顾客永远是对的;第二,顾客如果有错,请参看第一条”的内涵及意义所在。

“能学以致用”就是通过学习知识,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属于自己的智能结构,从而得心应手地应用于工作中,事半功倍地解决实际问题。“能组织管理”就是能够自己组织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力,按预定的计划的规和范,通过自己的有效管理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能沟通协调”就是对上下左右内外的沟通和协调的能力,要求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沟通和协调的方法、艺术,达到沟通协调对象的和谐统一,以实现管理的目标。“能调查研究”即全面、准确、迅速获取有关材料的能力和对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能办理事务”就是能处理事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对所办的事务能够熟悉办事渠道,掌握办事程序,具有较高的社交能力和公关能力,并且善于审时度势、应变和变通。“能现代化办公”这包括两点,一是表达能力,即文字表达能力和局面表达能力,就是能说会道,且做到准确、简洁、迅速、适用;二是操作能力,对现代办公设备熟练操作能力。

“三式六能”型人才是发展型服务区紧缺的也就是急需要的人才。团队建设要从培养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着手,以适应飞速发展的高速公路服务事业。

2008年中国公路运输行业研究咨询报告简介:

我国公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以国家高速公路网为载体,加快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为龙头的运输站场建设,基本形成快速客货运输网络,基本实现400公里至500公里以内当日往返,800公里至1000公里以内当日到达。加快高速公路长途客运网络化、中途客运直达化、短途客运公交化、出租汽车客运规范化进程。高速公路客运运力全部为高级客车,其他城际客运运力为中级以上客车。到2010年,营运货车达到700万辆,力争重型货车、专用车辆、厢式货车的比例分别达到30%、30%和20%;营运客车达到220万辆,其中大中型客车总量90万辆,高级客车所占比重达到25%以上,中级客车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

2008年1季度,全国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为53.7亿人和3094.1亿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4.0%和7.0%,增速比2007年同期分别回落7.5个和3.3个百分点。公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占全社会旅客运输量的比重分别为92.0%和51.2%,比2007年同期分别下降0.2个和1.2个百分点。广东、山东、海南的公路客运量增量较大,占全国公路客运量增量的72.7%,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等省份受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公路客运量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分别同比减少4.0%、23.8%、3.2%、21.6%和4.3%。全国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为5329万人和16.4亿人公里,同比分别减少4.1%和3.1%。上海、四川等省份的水路客运量出现下降,分别同比减少7.8%和6.3%。

2008年1季度,全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40.5亿吨和2860.8亿吨公里,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10.7%和12.7%,增速同比回落0.5个和2.6个百分点。公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占全社会货物运输量的比重分别为73.2%和11.6%,分别比2007年同期下降0.1个和提高0.3个百分点。山东、内蒙古、江苏、河南、四川的货运量增量,占全国公路货运量增量的52.6%,山东、广东、内蒙古、河南、河北的货物周转量增量,占全国公路货物周转量增量的55.0%。

Google的应用、服务生态链 篇6

2010年5月份,Google进入电视领域,携手英特尔、索尼、Logitech等公司高调推出Google TV。用户只要购买内置有Google TV平台的索尼电视、索尼蓝光播放器或是Logitech机顶盒等产品,就可以登录互联网收看各种视频,使用丰富多彩的网络应用。

2012年3月,Android 电子市场、Play 音乐、Play 图书、Play 杂志、Play 电影和电视集成并更名为 Google Play。该服务允许用户通过内置在设备中的Play 商店或通过网站对应用程序、音乐、杂志、书籍、电影、电视节目进行浏览、下载或购买。

“有些人害怕我们加入广播电视内容制作领域的竞争,其实我们的目的恰恰相反。我们正在寻求如何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来支持下一代电视,就像安卓系统可以用来支持下一代手机一样。有些人认为Google应该直接投资电视内容产业。我必须纠正这一错误的观点,我们是一家技术公司,我们既没有野心也没有途径去生产电视内容,当然我们会支持这些内容。”Google 董事长埃里克.斯密特企图解除电视企业的戒心。

但Google2010年和2013年推出的Google TV 和Google Chromecast还是引起了电视公司高管们的强烈不满。在Google TV平台上还包含着一项关键应用——搜索。当用户在搜索栏中键入某个电视剧名称时,Google TV将向用户提供节目的播放时间,并列出相关的网络视频供用户选择。长期以来,电视企业一直把网络内容和电视内容区别对待,Google 把二者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Google子公司YouTube上线了收费频道服务。首批上线的53个付费频道,每个频道的付费标准以及广告内容由内容提供商自行决定。据非官方统计,包月费从0.99美元至7.99美元不等,平均集中在2.99美元,包年付费的用户有时可以享受打折优惠。

时间进入2014年, Google I/O 大会上,Google发布了自己的电视机顶盒产品Android TV。Android TV主打视频服务,用户亦可安装Android应用。此外,Android还引入了一些游戏大作,用户可通过游戏手柄或者Android手机来玩电视游戏。

事实上Google的电视、视频渗透,只是其大棋局中的一粒小棋子。早在2007年,Google便与84家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及电信营运商组建开放手机联盟共同研发改良Android系统。第一部Android智能手机发布于2008年10月。Android逐漸扩展到平板电脑及其他领域上。Google构建了一个横跨手机、汽车、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多领域的庞大帝国,安卓系统的触角似乎已经延伸到科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宿州打造云服务生态圈 篇7

宿州高新区正式将云计算产业作为首位产业, 制定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 为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以农副产品加工、轻纺服装制造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发展, 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具体实践, 宿州市政府通过落实商业合作伙伴扶持政策、完善高新区产业环境建设云端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有迹可循。

被纳入北京、上海“2小时交通圈”的区位优势为宿州发展云计算产业提供了先天优势。

2014年, 宿州市政府凭着开放的产业政策、施政方针, 吸引到云服务领域核心企业——华为云入驻高新区。依托华为云服务安全可靠、高性价比、中立的Iaa S服务及面向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行业的成功实施经验, 宿州云服务生态圈建设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据了解, 由华为云服务与宿州市政府共同筹建的华为云宿州基地将作为华为云服务华东大区的中心节点。“它同时也是华为云服务全国战略节点之一, 是华为云华东大区业务支撑中心, 全国大数据处理中心、业务备份中心。”华为云宿州基地负责人表示。

宿州市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 以及宿州交通枢纽优势为华为云承接中部、华东地区业务带来的便利条件, 最终促成华为与宿州市政府着力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强强联合。

合作伙伴引入模式为加快宿州云计算产业进程, 有效联动政府与产业、产业与企业合作交流, 实现共赢发展, 提供了一个可参范本。

入驻宿州云计算产业园区的涉云企业均可以享受包括各项税收、补贴和云服务扶持等优惠政策。“针对按期竣工投产的涉云项目根据固定资产投资1亿到5亿不等, 政府会给予最多不超过300万元的奖励;涉云企业租用园区用房, 第一年免租金, 第二年和第三年租金减半;入驻后, 涉云企业可享受免税政策。面向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两大产业, 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都会向本地企业倾斜。此外, 高新区管委会与社会风险投资资金联合成立的云计算产业投资基金, 也可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资金和担保资金, 倾斜性扶持中小企业。”

据华为云服务相关负责人介绍, 筹建中的华为云数据中心将坐落在高新区信息产业园智慧云计算产业园区;建成后的数据中心满足GB50174-2008 A级机房建设标准, 双回路供电;并可提供7*24小时专业服务, 针对重要客户可提供专属区域, 物理隔离。

目前, 依托华为云专业技术服务及在云计算产业中的影响力、号召力, 与其有着良好合作基础的一批企业也在考虑入驻华为宿州云基地, 与华为云相互扶持, 共同成长。

6月18日, 宿州塑想科技有限公司在高新区正式开业, 将面向动画、影视公司提供稳定、专业的渲染服务。这些渲染业务都将大规模依托并部署于华为云服务上。

这意味着华为云宿州基地迎来了首个入驻企业。“我们在上海成立的首家体验式商业渲染农场, 就是基于华为云服务实现的。以前, 我会担心渲染业务的计算资源, 现在基于华为云可弹性供应、远程管理的服务资源, 我毫无后顾之忧, 可专注于客户服务与客户拓展。”塑想科技渲染业务总经理傅锐表示继塑想科技之后, 北京炫我、瑞云科技等一批高科技企业也与华为云宿州基地达成了入驻意向。对视人才和计算资源为核心要素的动漫渲染业而言, 华为云服务提供的一站式服务能够减轻企业自身运维工作, 将更多精力投入市场拓展中。同时也会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扎根基地, 合力打造国内最大的CG动画集群渲染云平台。

生物医疗是华为云重点拓展的第二个领域。目前, 华为云宿州基地已与宿州众信等生物科学行业的领先企业达成了入驻协议。

“通过合作伙伴引入, 延续华为云与用户既有的合作——客户购买云服务资源, 华为云提供计算、存储资源, 并将这种合作模式引入宿州, 由政府配套一些免费云资源和相关扶持政策, 帮助客户降低运营成本。”华为云宿州基地负责人表示:“基于华为云商业伙伴扶持政策, 能够帮助宿州市政府更快、更好地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打造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基础的宿州‘基础云’, 面向长三角和全国服务。”

生态服务 篇8

1 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标准

1.1 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及补偿范围界定

Costanza等[5]将生态系统的商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又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干扰调节、水分调节、水分供给、控制侵蚀和保持沉淀物、土壤形成、营养循环、废物处理、授粉、生物控制、庇护、食物生产、原料、遗传资源、娱乐、文化等17个类型。根据东江源区土地利用现状,按照不同的组分,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方法对东江源区生态系统进行划分,将东江源区生态系统分为3类,即:林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河库生态系统。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原理,并结合当地的实际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分析和评价东江源区生态系统的物质产品生产、水分调节(包括均化洪水和水供应)、土壤保护、大气调节、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持、休闲文化等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东江源区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范围最广、内容最丰富的是林地生态系统和河库生态系统,其次是农田生态系统。

注:“☆”表示具备所述功能,空白则表示不具备该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本质上是对外溢于传统市场之外的成本和效益的测度,并通过相应的补偿机制将外部性纳入经济行为人的决策之中,从而实现社会不同主体生态友好的行为方式。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在采用的指标、价值的估算等方面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且参照现有的计算理论和方法所得出的生态效益的结果往往偏大,故难以被社会环境接受。本次流域生态补偿主要是针对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水分调节、土壤保护、环境净化等主要服务功能进行补偿,在此笔者对东江源区生态系统的7类服务功能进行分析[6],并确定补偿标准。

1.1.1 物质产品生产功能

物质产品生产是指生态系统生产可以进入市场交换的物质产品的过程,包括全部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的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功能是生态系统提供的最直接的服务功能。过去,人们往往认为物质产品就是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全部价值,但随着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物质产品价值只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中的一部分。由于这一部分价值的主要受益者是源区自身,因此在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来估算对源区进行补偿的补偿标准时不把该项服务功能的价值列入补偿范围。

1.1.2 大气调节功能

大气调节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植被通过吸收CO2和释放O2实现调节大气组分的功能。由于大气调节服务功能的外溢是全球性的,因此大气调节功能的受益者就不再局限于流域的下游地区,还应包括研究区周边的省、市甚至更远的地方。另外,本文主要是针对东江源区水资源生态补偿的研究,故在这里也不把大气调节功能价值列入补偿范围。

1.1.3 水分调节功能

东江源区水分调节功能表现为水供应和汛期的均化洪水2个方面。其主要受益者是源区自身及其流域下游地区,故在估算补偿标准时应把这部分价值计入补偿范围。

1.1.4 环境净化功能

研究区具有环境净化功能的生态系统主要是林地生态系统和河库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净化环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吸收污物、阻滞粉尘、杀灭病菌和降低噪声4个方面,其主要受益者是研究区内的人们,且与本文研究的水资源生态补偿的联系相对较弱,故不将此项功能的价值列入补偿范围。而河库生态系统净化环境的功能则表现在水体的自净能力上,受益者包括了源区自身及其下游地区,因此,其价值应体现在补偿中。

1.1.5 土壤保护功能

林地生态系统对土壤的保护功能主要是指包括由减少地表土壤侵蚀量所带来的减少废弃土壤面积、减少土壤养分损失、减少土壤淤积3个方面的功能及其价值。其中减少土壤养分损失功能的主要受益者是源区自身,所以,其价值不包括在补偿范围内。而减少废弃土壤面积和减少土壤淤积功能的受益者则包括了源区自身及其流域下游地区,因此,应将其列入补偿范围。

1.1.6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

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包括生态系统在传粉、生物控制、庇护和遗传资源等方面的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的受益者是整个人类社会,而本文主要考虑的是流域水资源的生态补偿,故此项服务功能的价值不计入补偿范围。

1.1.7 休闲文化功能

生态系统的休闲文化功能表现为提供生态旅游、体育、垂钓等户外休闲娱乐场所和美学、艺术、教育、精神或科学价值等非商业用途。其主要受益者为全体人民群众,故其价值也不列入补偿范围。

按照上述分析,将水分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土壤保护功能中的减少废弃土壤面和减少土壤淤积功能的价值计入源区生态系统服务补偿的范围,见表2。

注:“”表示受益者,空白表示不受益。

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江河源区生态系统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生态系统,其比较常用的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市场价值法、边际机会成本法、替代法、费用支出法、条件价值法等。刘青[7]根据东江源区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逐项定量估算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合计为809 706.7万元。在评估净化环境功能价值时刘青仅对林地生态系统进行评估。但河库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自然稀释、扩散、氧化等一系列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来净化由径流带入河流的污染。如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植物、藻类、微生物能够吸附水中的悬浮粒和有机的或无机的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将水域中氮、磷等物质有选择的吸收、分解、同化或排出;水生动物可以对有机体进行机械的或生物化学的切割和分解,然后把这物质加以吸收、加工、利用或排出。这些生物在河流生态系统进行新陈代谢的摄食、吸收、分解、组合,并随着氧化、还原作用使化学元素进行不断的循环,保证各种物质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有效地防止了物质过分积累所形成的污染。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经过生物的吸收降解后得以消除或减少,河流的水质因而得到保护和改善,河流水环境因而得到净化和改良。因此,本文借鉴刘青[7]计算的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采用替代成本法[6]计算河库生态系统净化环境功能价值为6 092.7万元,并得到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如表3所示,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815 799.4万元/a。

1.3 补偿标准的确定

根据前文分析的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补偿范围,将基于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补偿金额汇总于表4。

1.4 补偿标准的分配

将基于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补偿金额按寻乌县、安远县和定南县各生态系统所占源区的面积进行分配[7],分配结果如表5所示,3个县的补偿标准分别为82 562.51万元,22 493.65万元和53 654.64万元。

2 结 语

我国生态补偿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生态补偿的机制与立法尚未建立,许多问题仍存在模糊和不确定性,而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顺利实施生态建设补偿的重要环节之一。东江源区生态补偿的研究工作起步相对较晚,自2005年开始开展比较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尽管东江源区生态补偿的工作一直在推动,但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本文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补偿标准的理论基础着手,界定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补偿范围并计算东江源区3县生态补偿标准,为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a. 从理论上分析了东江源区生态系统的7类服务功能,并界定东江源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补偿范围。

b. 完善了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c. 就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补偿标准进行量化核算,计算出寻乌县、安远县和定南县补偿标准分别为82 562.51万元/a,22 493.65万元/a和53 654.64万元/a。

摘要:利用Costanza等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的原理,分析东江源区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界定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补偿范围;在借鉴前人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完善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并计算补偿标准,为东江源区实施生态补偿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服务价值,生态补偿,补偿标准,东江源区

参考文献

[1]胡小华,方红亚.建立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环境保护,2008(2):39-43.

[2]胡小华,邹新.建立江河源头生态补偿机制的环境经济学解释与政策启示[J].江西科学,2009,27(5):742-744.

[3]赵霞.建立汉江中下游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及其对策研究[J].水利经济,2010,28(4):15-18.

[4]冯艳芬,王芳,杨木壮.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4):84-88.

[5]COSTANZA R,d’ARGE R,de GROOT R,et al.The value of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e capital[J].Nature,1997,387(15):253-260.

[6]姜曼.大伙房水库上游地区生态补偿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北京农村生态服务供给对策探讨 篇9

(一) 农村是生态服务产品主要供给地

北京农村生态服务供给, 即指由北京农村的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及其企业所提供给社会, 不同水平的生态服务产品总量。城郊农村是市生态服务产品主要供给地, 它为城市居民提供着大量生态服务产品, 农村的生态功能和城区的经济功能形成了不可或缺的优势互补关系。北京农村居民虽为少数, 但北京城市居民80%以上的生产生态服务产品是由其供给的。

由于城市居民需求多样化对生态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强烈。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 随着收人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各种物质条件和交通条件的改善, 对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需要新鲜安全的食品、优良美好的环境;另一方面, 人们呼吁延伸农业功能, 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 为城市居民供给更多新鲜的空气和绿色的环境, 都市生态农业正是适应这种需求变化而兴起的。

城市人口在不断增长, 人均生态资源占有量日益短缺且循环率较低, 迫使城市生态服务愈来愈依赖农村。生态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不仅表现在资源占有量低、消耗量高, 还表现在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低。北京生态资源不仅浪费严重, 而且综合利用率低。因此, 许多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被当成了废弃物。更令人担忧的是, 随着今后城市建设用地、生态用水等需求的增长, 农业水土资源还将进一步恶化, 生态资源和产品短缺成为制约都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素, 城市发展将会长期困扰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依赖于农村地区生态服务的供给。

(二) 农业是生态服务产品主要供给者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一些突出特点:一是发展导向的差异性。传统农业侧重于以生产者为出发点, 都市型现代农业, 更加突出了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和市民消费需求的导向, 连接城乡, 拉动消费, 促进了生产;二是农业功能的多样性。传统农业主要是满足食品需求, 体现的是生产、经济功能。而都市型现代农业除生产、经济功能外, 同时具有生态、休闲、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推进,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休闲功能将会日益突出和强化;三是产业之间的融合性。传统农业是封闭循环的产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开放循环的产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城乡要素流动, 一产业必然向二、三产业延伸, 二、三产业自然反哺农业, 进而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和统一。

北京市森林、农田、草地、湿地四大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巨大, 据权威机构测算, 2011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为3241.58亿元, 比上年增长5.7%;贴现值为8968.15亿元, 比上年增长2.5%;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构成中, 直接经济价值为388.76亿元, 占总价值的12%, 比上年增长11.4%;间接经济价值为1073.41亿元, 占总价值的33.1%, 比上年增长7%;生态与环境价值为1779.42亿元, 占总价值的54.9%, 比上年增长3.8%。

(三) 城市环境污染呈放射状向郊区农村蔓延

截至2013年年底, 北京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 年增60万左右, 汽车达543.7万辆, 年硬投放24万辆。研究表明, 城市规模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使北京生态服务供求严重失衡, 现代城市病急速向农村蔓延, 城市边沿向农村扩展, 城市在蚕食农村, 制造业在蚕食农业, 环境污染在蚕食农村。

2006年以来, 北京净迁移人口每年50万人左右, 如果这个数字保持不变, 或略有增加每年按70万人计, 到2020年, 北京人口规模将达2506万人或2618万人。同时, 北京地区的劳动人口的比例, 将由2010年的77%下降到2020年的73%或72%, 而“一老一少”老年人和少年儿童人口呈增长趋势, 且老龄人口增速快于少年儿童增速。未来10年, 一方面劳动力供给仍然充足,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解决好大量劳动人口就业和“未富先老”问题, 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由于人口和城市规模过快增长、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承载能力约束, 农村垃圾处理、环境保护供给不足。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污染已呈放射状正在向郊区农村蔓延, 城市新区和中小城镇的大气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农田污染已十分严峻。

二、北京农村生态服务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城市过度扩张负面效应显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北京城市规模快速扩张, 建成区面积从40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近1200多平方公里, 几乎是原来三倍;人口从700万增加到2100多万, 也是原来近三倍;机动车则从60多万辆增加到540多万辆, 是原来的9倍。北京城市屡超规划的扩张给城市资源、环境、交通、治安、日常运行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建设北京、发展北京, 不能延续简单的外延式发展路径, 不能听任扩张冲动的主宰, 而要规之以发展理性;要在疏解城市功能、增强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所创新。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口规模、能源与资源消费总量、机动车保有量、施工规模等可能影响环境质量的诸多因素, 还在继续增长, 改善环境质量压力继续增大。由于城市快速发展, 进一步大幅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难度加大。同时, 自身存在的不利自然条件以及区域生态退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环境的污染不会在短期内显著缓解, 生态状况不会在短期内有效改善, 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服务供给任重道远。

(二) 由于工业和城市扩展, 耕地资源质量下降

工业“三废”造成的土壤污染呈蔓延趋势, 废水、废气、废物、粉尘等污染较为严重, 有相当部分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粉尘的污染。再者,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激素、抗生素、农药等, 不仅污染农产品, 还导致耕地污染。地膜等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 也严重影响耕地环境质量。按目前的技术能力, 土壤污染很难治理, 危害将长期持续。第三, 耕地土壤肥力明显下降。化肥的过量和失衡使用, 有机肥的投入不足, 导致土地有机质含量低, 养分失调, 地力减退, 耕地质量下降。

(三) 由于工业和城市扩展, 使水资源极度短缺

按照国际标准, 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 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 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国际极度缺水标准是人均500立方米, 300立方米是危及人类生存生活底线的灾难性标准。“十一五”时期, 北京市的人均水资源平均仅在140立方米。

与此同时, 农业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农业污染已经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 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水产养殖过程中密度大且不合理的饵料、渔药的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特别是村镇附近的塘堰大多已经被污染, 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在今后的发展时期内, 农村水资源短缺和水源污染将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环境污染问题。

(四) 农村废弃物处理滞后, 卫生状况堪忧

在部分村镇, 农村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 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加剧, 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同时,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 目前, 除城关镇外, 各乡 (镇) 集镇都还没有规范的严格的垃圾处理设施和程序, 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管理无序或不可持续的状态, 不少垃圾堆积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 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五) 工业、旅游的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北京一些生态景区在没有统一的、高起点的规划前提下, 盲目开发, 致使一些原生态的旅游景区受到冲击, 存在开发和建设中的破坏问题。野生动植物物种有所减少, 一些特殊的地貌也受到了破坏, 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另外, 一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 只顾眼前利益, 不讲究持续性发展, 造成生态旅游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 区内垃圾被随意抛洒堆积;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 旅游区人满为患;水体受污染, 空气质量下降, 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等。

(六) 生态林、湿地等质量和管理问题严重

森林、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具有固碳释氧、减排增汇、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 对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全市山区森林质量还不高, 结构不尽合理, 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 碳汇能力不够强, 纯林占80%, 中幼林占81.7%, 亟待抚育的有600万亩, 低质低效林达300万亩, 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仅为27.88立方米,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0.1%, 世界平均水平的28.6%, 平原林网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残网断带, 防护效益较低, 湿地面积缩减, 生态功能下降, 保护与恢复力度不够。与“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三、增加北京农村生态服务供给的主要路径

(一) 珍惜有限资源, 抑制扩张需求

1. 坚决遏制大气污染

2013年, 北京市在经历了严重的雾霾天气之后, 启动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4年, 北京实施了历史上最严厉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2014年1月22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 希望北京市政府能够积极推进“计划”, 严格实施“条例”, 彻底改善北京市空气质量。

2. 有效控制新区汽车增量

治理北京市大气污染, 提高北京市民生活质量, 必须控制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和治污减排。北京540多万辆汽车保有量, 管理不好、治理不好, 不仅仅会危害北京市市民的健康, 还造成北京市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建议政府在采取汽车限购、限行等措施外, 应该更重视运用市场机制即拍卖车牌号等办法控制汽车保有量。

3. 严格控制郊区人口增量

面对北京严峻的人口形势, 政府管理部门正面临着尖锐的两难境地。对于北京这样一个资源十分紧缺的城市来说, 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 对城市的承载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北京既要为中国整体现代化的推进做贡献, 又要考虑北京具体实情, 作出符合社会公正、切合实际的选择。具体可以从调整区域功能、发展高端产业、进行产业转移、抑制投资冲动等方面加以控制。

4. 守住耕地保有量322万亩“红线”

要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机制, 要保护好基础性生态用地。重点保护山地、河湖湿地、天然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严格控制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未利用地开发, 尽量减少对湿地、河湖水面、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的占用, 逐步降低开发补充耕地的比重。在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前提下, 坚持生产、生活与生态并重, 逐步提高各类生态用地比重, 适当扩大林地规模。强化环中心城绿色空间和城市绿色廊道的建设, 推进首都和谐、安全、高效的土地生态安全系统建设。

5. 保护市域面积18.4%的禁止开发区

一方面, 要依法保护好禁止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包括河湖湿地、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山区泥石流高易发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中心城绿线控制范围、河流、道路以及城市楔型绿地控制范围等, 原则上禁止任何建设和开发行为。另一方面, 要依法实施限制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包括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保护区、蓄滞洪区、山区泥石流中易发区、地质环境不适宜地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森林公园、农田林网、山前生态保护区、文物地下埋藏区、绿化隔离地区以及中心城外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机场噪声控制区、高压走廊、污染集中处理设施附近等, 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 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

6.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政策

首要的是, 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 严格控制污染增量, 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抬高产业准入环境标准。次要的是, 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完善阶梯式用水收费, 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严格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 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发展, 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

(二) 发展生态经济, 增加有效供给

1. 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 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 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将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 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统一起来, 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一是要调整农业结构, 二是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三是发展无公害农业、特色农业, 四是要全面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2. 继续推进郊野公园建设

一方面, 已建成的郊野公园每天吸收二氧化碳5053吨, 释放氧气3368吨, 发挥出显著的固碳释氧功能, 有力地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瞬时接待游人数量92.6万人, 年接待游人约2230万人次, 极大地丰富了市民休闲游憩的环境。另一方面, 还要在郊区继续建设郊野公园, 以改善绿隔地区的整体环境, 以环境的改善来带动土地利用价值提升和相关产业发展。

3. 继续推进生态林工程

北京要继续围绕健全完善“城市绿色景观、平原绿色网络、山区绿色屏障”的目标, 在空间布局上, 由关注两头向覆盖城乡转变, 强化城市周边绿色空间建设, 从根本上扭转关注两头、中间偏弱的局面, 在继续开展山区造林营林和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同时, 加大平原地区绿化造林力度, 以形成绿色覆盖城乡之势;在建设规模上, 进一步突出“大尺度”森林建设概念, 大幅增加城市周边连片成网的林带;在功能设计上, 进一步突出树种选择和景观配置, 切实增强改善环境的作用, 有效提高城市品质, 增加市民绿色休憩空间, 提升北京宜居环境和居民幸福指数。

4. 继续建设郊区湿地公园

湿地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据统计, 北京的河流、水库和池塘解决了约1453万人的饮水问题, 养育了全市五成植物和七成野生动物。另外, 湿地在北京的食物、药材供给, 水资源调蓄、地下水补充, 气候调节, 水体净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湿地公园要实行分区管理, 最核心区域, 即湿地保育区只用于生态保护和科研, 不对游人开放。所有的游憩活动都将在外围的生态功能展示体验区和管理服务区展开, 禁采地下水营造景观, 避免对湿地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5. 继续加强小流域治理工程

北京山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 是一项民生工程, 既解决了水源保护问题, 又解决了山区居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而且关系到北京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所以, 北京市要继续搞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 并且有所创新和发展。

6. 发展生态工业和第三产业

发展生态工业园就是要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 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建设,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从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 实现区域清洁生产。发展生态第三产业, 就是要推行适度消费, 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变生存消费观 (物质、精神消费) 为发展消费观 (物质、精神、生态消费) , 建立生态优先的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消费观念, 如生态旅游、生态住宅等, 实现自然和社会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郭淑敏等.北京的资源环境约束与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4 (05) .

[2]赵杨, 赵丽芬, 孔祥纬.北京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约束研究[J].探索, 2011 (01) .

[3]谢高地, 甄霖, 鲁春霞, 曹淑艳, 肖玉.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消费和价值化[J].资源科学, 2008 (01) .

消费性生态服务需求分析 篇10

关键词:必需品性生态服务需求,奢侈品性生态服务需求

当今, 人们的生态服务需求日益高涨, 而社会对生态服务的供给明显不足, 这已成为一个突出矛盾。已有的相关研究对生态服务供给着眼较多, 对生态服务需求则研究甚少。而要有效供给生态服务, 首先必须了解生态服务的需求, 否则就是无的放矢, 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笔者曾经研究指出, 生态服务需求并不是铁板一块, 并非一个笼统的生态服务需求理论就能完全表达各种各样的生态服务需求, 它是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根据生态服务的性质, 其可以分成消费性生态服务和生产要素性生态服务两大类, 鉴于生产要素性生态服务需求在传统经济学中已得到深入分析, 本文专门研究长期游离于经济学研究之外的消费性生态服务需求问题。消费性生态服务又可以划分为必需品性生态服务和奢侈品性生态服务, 本文分别分析这两种不同层次的消费性生态服务的需求逻辑。这种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对生态服务供给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生活必需品性生态服务需求分析

生态资源提供的生态服务大部分是属于消费品性质的, 它作为一种消费品直接作用于消费者的感受, 直接进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 而不是像生产要素性生态服务那样是通过影响人类需要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条件而间接作用于消费者的。这种类型的生态服务按照其水平档次和消费的收入弹性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或舒适品两类[1]。生活必需品性生态服务是指这种生态服务的消费是维持消费者生存和健康的必需品, 不可或缺, 通常指空气和水。人无时无刻不在消费着空气和水, 离开它们, 人类将无法生存,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 它是生活必需品, 像人类生存所需的其他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一样。奢侈品性或舒适性生态服务是指这种直接作用于消费者满足程度的生态服务质量水平较高, 超出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范围, 给消费者带来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和心理享受, 且因为它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对消费者的收入弹性较高, 这些生态服务主要是指那些优美的自然景观、安静的森林等。

生活必需品性生态服务类型涵盖很广, 西方复活节岛和马雅文明的消失正是生态灾难导致了支撑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基本生态服务消失的缘故。这些基本标准水平的生态服务对于人类来说是直接发挥效用的, 它不是作为生产要素以生产其他产品而对人类间接产生价值, 因此属于消费品, 又由于不可或缺, 所以属于基本生活必需品范畴, 像食物、衣服等之于人类一样。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 生活必需品是缺乏价格弹性的, 又鉴于其之于人类的特殊重要性, 社会因此必须确保其基本供应量和适合人类生存健康的基本水平, 而且应该作为基本人权人人都应该享有, 满足人人最低的基本生态服务保障。我国目前实施的一些重点生态工程包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流域治理等,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生态服务必需品的行为, 因为目前这些生态工程的投入及其产生的生态服务量主要是为了解决生存危机而施行的, 远没有达到能提供精神性愉悦等舒适性服务的功能, 还没有达到像新加坡花园性城市那种生态服务水平。这是因为基本生态公共服务水平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而适度地确定, 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要求相适应、相协调。就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来讲, 基本的生态公共服务水平不宜太高, 毕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按照定义, 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生态服务, 其主要特征是其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 对其的需求基本上是一个固定的量或固定的水平, 对价格的变化不敏感。当人类活动有限, 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尚在其承载能力以内, 尚未对生态服务造成影响, 空气和水的质量在其保持人的基本生存和健康的阙值水平或之上时, 因为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了满足, 消费者不会愿意对其进行更多的支付或根本不予支付。然而, 当空气和水的质量处于阙值水平之下时, 这种现象在工业化国家特别是我国当前的某些地域非常普遍, 消费者的福利将会急剧下降, 甚至生命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 消费者在内心里其实是非常愿意对将空气和水质量改善到阙值水平而进行支付的, 以改善和增加其消费效用。传说中的沙漠里的一位富翁倾其所有欲换一瓶饮用水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不过如前所述, 像空气、水等生活必需品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公共产品, 消费者对其的需求很难形成真实的市场价格, 所以很多情况下需要政府通过税收等强制机制将之显示出来。

综上所述, 消费者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态服务的需求行为实际上是分两个不同的阶段体现出来的。一是存在具有阙值水平及以上的空气和水的质量;二是空气和水的质量处于阙值水平以下。

此处我们将问题模型化以进行简单的讨论。假定有一个代表性消费者, 其消费两种产品:大气、水等具有基本生活必需品性质的生态服务和除此之外的其他产品与服务。其总收入为W, 消费者将在这两类产品中分配其收入, 以实现消费效用的最大化。两种产品的价格分别为PA, PB, 则代表性消费者面临的最大化问题是:

根据以上的描述, 当其面对的生态资源非常充裕, 空气和水质量达到阙值水平或阙值水平以上时, 消费者将不会对作为必需品的空气和水的质量进行任何支付。对作为生活必需品的额外的空气和水的质量的购买数量为零, 而会将其收入全部用于购买其他产品来实现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当其面对的空气和水质量处于阙值水平以下时, 消费者将愿意对将其改善到阙值水平进行支付。这又要分两种情况:当消费者所消费的其他商品束B中, 其他基本生活必需品已经达到完全满足, 消费者将会把支配奢侈品的收入全部转移到空气和水质量改善的支付和购买上, 因为没有此类生态服务的阙值水平, 其他奢侈品的消费将变得毫无意义。此时生活必需品的生态服务的边际效用远远大于其他奢侈品的边际效用。当其他商品束B中的其他生活必需品未得到满足时, 消费者将在其他生活必需品和生态服务必需品之间根据轻重缓急来权衡选择。如我国进煤矿挖煤的广大农民工, 就是在基本生态服务与其他生活必需品如吃饭之间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理性选择的结果。

最后,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 这里的消费者行为不是其显示出来的真实市场行为。只是其真实意愿行为, 其所支付的价格也是其真实保留价格, 代表其对生态服务的边际评价, 现实中必须通过创新性的机制设计如政府的相关制度才能将之有效地揭示出来。

二、奢侈品性生态服务需求分析

奢侈品性消费性生态服务是那种水平高、质量高, 超出了基本生活必需品范畴的生态服务, 一般是指生态资源所提供的独特的优美怡人的自然风光、山川美景等, 它主要满足的是人的精神和心理享受层面的需求。如非常清新的空气和非常干净的水就是一种奢侈性的生态服务消费品, 而与之对应的质量合格、合乎人类基本健康标准的空气和水就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性质的生态服务。这种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态服务及其优美的景观可以提供给人类精神愉悦的舒适品。如未开发的原始森林, 其负离子含量相当可观;一条清澈的河流可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享受, 可以给人带来垂钓和游泳嬉戏的乐趣。据国外学者研究, 优美的生态资源、高质量的生态服务可以给人以身心的调适和抚慰, 甚至可以治病, 眼下在有些国家时新的所谓自然生态疗法也就是利用了舒适品性的生态服务。这种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态服务是一种奢侈品, 因为人们对其的需求对收入有很大的弹性, 享受高质量的生态服务带来的精神性愉悦只能在人们收入较高、已基本或较好地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并有富余, 才会关心给自己带来边际效用更大的生态舒适性产品。同时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 对价格的变化反应敏感。因为它不是维持人们生活所必需的, 所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选择的空间和程度较大。

作为奢侈品性的生态服务, 人们消费的是其带来的精神愉悦价值和效用, 因此, 这是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人们对这种奢侈品的需求数量及质量也是由其追求消费总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决定的。因此, 我们假定, 人们对奢侈品性的生态服务的消费需求是为了追求自身消费总效用的最大化。

在考虑奢侈性生态服务消费的背景下, 消费者事实上消费了两类产品或服务, 一类是奢侈性生态服务, 另一类是除奢侈性生态服务外的社会其他产品与服务, 消费者将在这两类产品之间权衡选择, 目的是寻求消费总效用的最大化。这里我们假定支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必需品性生态服务已得到满足, 这些服务水平已达到阙值或阙值水平以上, 消费者在此处的选择仅是在奢侈品性生态服务与其他产品之间, 进一步地, 我们假定, 其他产品与服务包括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奢侈性产品、服务, 以涵盖更广泛的消费人群, 增强论证的一般性和解释范围。因此, 鉴于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中包含了不同种类和性质的产品, 我们需要区分几种情况分别讨论。

假定消费者消费包括奢侈性生态服务在内的多种产品的满足程度为消费函数:

(A1, A2, ---, An) 为包括奢侈性生态服务和其他产品与服务在内的各种消费品的一个消费组合, 假设 (A1, A2, ---) 代表其他产品和服务, An表示奢侈品性生态服务, A1, A2, ---, An中包括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奢侈品。设消费者的收入既定为I, 各种消费品价格依次为 (P1, P2, ---, Pn) , (P1, P2, ---, Pn) 为其他商品价格, Pn为生态服务的价格, 此时消费者的最优消费规划的问题可表示为:

消费者在总收入和各种商品价格的约束下选择一个最优消费组合 (A1, A2, ---, An) 以实现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即消费者对奢侈性生态服务的消费需求函数为An=An (Pn, m) , 它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其价格有关。价格越高, 为消费奢侈性生态服务而失去的其他消费的商品越多, 在生态服务偏好不变的静态条件下, 理性的消费者势必就会减少对生态服务的消费。

参考文献

[1]余瑞祥.自然资源的成本与收益[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1.

生态服务 篇11

一是突出工作重点,选准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该院围绕南水北调生态建设工程,服务渠首水源地及干渠沿线生态保护工作,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活动,针对环境污染、河流污染开展专项监督活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促进河流水质根本改善。

二是加大工作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建设各类刑事犯罪。该院认真履行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职能,发挥“两法”衔接平台作用,及时介入侦查,依法快捕快诉,严惩盗伐滥伐林木、非法采砂采矿、非法占用农用地等破坏生态环境的多发性犯罪和各类环境污染事故,增强打击犯罪的震慑力。

三是注重惩防结合,积极查办和预防生态环境领域的职务犯罪。该院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贪污贿赂犯罪作为查办重点,坚持全程跟踪、及时介入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积极开展“查办环保领域渎职犯罪”专项活动,严查环境污染案件背后的失职、渎职犯罪,促进强化环境监管。同时,该院运用预防调查、检察建议等措施,协助相关责任主管部门健全管理制度,开展警示教育和法制宣传,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发生。

四是坚持依法监督,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的诉讼监督。该院认真开展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立案监督”专项活动,依法监督纠正水利、林业、國土、环保等行政执法机关以罚代刑、有案不立等问题。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刑事犯罪的审判监督和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民事行政诉讼监督,促使司法机关为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文/马海洋)

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模式探讨 篇12

1.1 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的引入

(1) 动因。

森林生态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通常从生态服务中受益的人们并没有直接为得到的服务付费, 而生态服务提供者也不因提供这些服务得到相应的收入, 造成了生态服务有价值, 没有价格。为了持续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就必须对森林生态服务进行市场化, 即需要通过一种市场的活动, 把生态服务的提供者与受益者之间有效地联系起来, 通过市场手段实现森林生态服务的价值化。市场化主要是指利用市场的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 具体来讲是指经济资源由计划配置为体向由市场配置为体的根本性转变。

当前国际上对于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一般是指由政府与企业或者私人之间的合作, 通过借助市场机制来实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 使生态服务在市场中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 从而实现森林提供服务的价值。国际上研究较多的是森林水文服务、森林碳汇、森林生态旅游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2) 意义。

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由于缺少竞争, 在提供公共服务时, 往往不计成本, 没有考虑用最少的成本来提供更多的服务, 造成低效率, 且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 因而难免会产生“搭便车”问题, 并由此导致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因此, 需要借助市场来鼓励其提高效率。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竞争性的, 市场对迅速发生的变化反应灵敏, 政府可以借助市场组织的优势与能力来提供公共物品。森林生态服务作为一种公共物品, 市场化的引入, 可以克服政府提供生态产品效率不足、供给短缺、负担沉重等诸多问题。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 使生态服务由“产品”转变为“商品”, 实现了森林生态服务的价值化。

1.2 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制约因素

对森林生态服务进行市场化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它的发展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1) 服务计量障碍。

服务计量是一种难以规避的障碍, 不解决这个问题, 就说不清楚服务的程度。比如, 很难清楚地界定森林生态服务已被提供并提供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在森林水文服务方面, 没有一个案例能够提供森林的覆盖率与水流量和水质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2) 价格制定障碍。

森林生态服务市场交易价格如何来确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对森林生态服务经济价值的研究越来越成为热点问题, 并且相应的产生了一些价值评价理论和方法。但是由于森林服务质量、数量和独特性存在着很大差异, 所以对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的衡量存在很多问题, 很难恰当地确定森林生态服务的支付额度。现阶段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是:①评价尺度大, 势必造成补偿的不公平。②评估研究的技术支持手段落后。大多评价仅限于静态, 难以做到动态管理和评估。评估结果的实际操作性差。③环境服务价值会因地理差别、气候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导致环境服务价值的不确定性。

(3) 交易成本障碍。

在创建市场时, 可能面临着巨额的交易成本。Woodward等认为交易成本与交易体系、交易规则、报告的要求等密切相关, 而且不同的市场结构其交易成本也不同。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建立成本很高, 有关森林生态服务的市场建立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对生态服务市场的设计、实施、监督等需要高额的成本。

2 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主要模式及其比较分析

针对市场交易主体、交易规则、产权制度安排等不同, 国内外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支付、私有化、 (PPP) 公私合营这三种模式实现。

2.1 政府财政支付模式及其优缺点

政府财政支付实质上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森林生态服务支付形式, 国家作为生态服务的购买者, 采用财政转移、直接投资或者各种补贴和优惠的税收政策来改善森林生态服务。类似于这类的补偿项目一般包括:耕地保护工程、天然林工程和国家森林环境服务补偿基金。

该市场化模式的建立明确了产权, 规范了市场运作, 降低了市场风险, 缩短了交易时间, 减少了交易本身的成本;避免了由于森林生态服务所具有的经济外部性造成的搭便车现象。

但是也应当看到此模式带来的弊端, 具体反映在: (1) 没有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 补偿成本高。 (2) 政府直接投资生产的生态产品品种单一、供给质量低, 常常供不应求。 (3)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 缺乏竞争机制, 使人们对生态产品的支付意愿不会明显增加。

2.2 私有化模式及其优缺点

这种方式是指森林服务受益方与提供方之间的直接交易, 即消费者在使用服务时必须支付部分成本费用, 其目的在于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来。在该模式下, 享受服务的消费者直接向服务提供方购买服务。交易的类型主要包括废物净化、景观美化等。例如, 在森林水文服务市场方面, 在哥斯达黎加, 许多私有的水电公司自愿与FONAFIFO签署协议, 承担流域内森林保护或再造林的部分成本。

该市场化模式可以弥补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效率低、资金缺乏等问题;运用市场化模式供给森林生态产品, 可以充分发挥其效率优势, 这对改善生态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克服供给上的政府失灵, 打破政府对生态产品供给的垄断具有现实意义。

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 私有化在实践中也遇到了很多技术上和政策上的问题。一方面:该模式对产权和操作原则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从提供主体来看, 缺乏对产权关系的明确界定。再者私人供给者可能对消费者提供不完全信息。

2.3 公私合营模式及其优缺点

公私合营模式 (PPP) 的实质是公私部门之间的优势互补, 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政府或者公共部门首先确定了某项服务的环境标准, 然后以政府特许或其他形式中标的私营部门参与基础建设或提供某种物品。类似于这种模式的有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CCX) 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温室气体减排体系。公私合营模式的主导思想是公共物品供给的非垄断性。此模式由于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取消了垄断, 引进了竞争, 一方面提高了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财源以及技术水平;另一方面, 也降低了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 提高了效率及顾客的满意度。

但是, 在PPP模式中, 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主要依靠私营部门的专业技术和优势, 故容易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即委托人的目标与代理人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私人取得公共物品的经营权后, 可能形成某种垄断力量, 经营者凭借这种力量可能会提高该公共产品消费的准入价格。

3 一种新模式的构想——PFPP模式

(1) PFPP模式的引入。

由于各国各地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差异, 导致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模式不尽相同。政府财政支付作为生态服务支付的主要形式, 虽然产权清晰, 明确了生态产品的提供者和支付者, 但是效率低;私有化模式作为一种完全的市场化形式, 虽然效率高, 但是产权不好界定;公私合营是对生态服务的间接支付, 虽然打破了政府提供生态产品的垄断, 但是缺乏一个权威的认证体系。上述三种模式各有优势, 各有弊端, 故需要一种更好的模式来取长避短。本文提出的PFPP模式, 其实质是PPP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共同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2) PFPP模式的构建。

PFPP (Public-Forest-Private-Partner) 模式即公共事业即公共部门-林业企业-私营企业-伙伴关系, 是PPP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是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运营的创新模式。与普通的公私合作的不同之处在于, PFPP模式中的私营部门, 不只是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者和运营者, 同时, 还是公共产品的使用者。即在公共事业部门与私营企业之间加入林业企业, 私营企业和林业企业合作组建项目公司, 负责实施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图1是PFPP模式的基本构架。在这一构建中PFPP包括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两大主体。前者以公共部门为代表, 一般来讲是政府或相关部门, 后者则主要包括林业企业和私营企业。在PFPP模式的具体应用中, 首先, 由私营企业提供技术、资金等, 林业企业则作为一个实体, 有效地渗入到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的运营, 与私营企业组建项目公司, 负责项目的实施, 而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特许经营权, 并且进行监督与协调。在这一过程中, 私营企业、林业企业除了提供资本和管理团队以外, 还要分别提供维持基础设施正常运营所需的技术和产品。其次, 把公共基础设施正常运营生产的产品用于林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公共部门在这一过程中, 除授予项目公司公共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权, 还应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进行监管。最后, 政府通过授予项目公司的特许经营权, 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由此可以看出, 在PFPP模式中, 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靠、相互牵制的关系。

(3) PFPP模式的优缺点。

与私有化模式、PPP等模式相比, PFPP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 林业企业的产品可应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同时, 公共基础设施建成投入运营以后, 林业企业可以优惠价格使用其生态产品。具体来说, PFPP模式具有以下三点优势:第一, PFPP模式通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以“双赢”或“多赢”为理念的合作, 有利于项目参与各方的沟通与协调;第二, 公私部门的合作贯穿于项且的整个过程, 有利于在项目中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第三, 林业部门的参与, 可以克服PPP模式的缺陷。

当然, 该模式也还存在一些缺陷, 体现在:①对于技术要求较高, 需要大量的、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②作为一种新的运营模式, PFPP模式还处于初步设想阶段, 能不能应用于实际中, 还有待于通过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从而得到进一步完善。

4 结语

总体上看, 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的运作仍以政府投资或财政转移的政府财政支付体系为主, 私有资金投入较少, 处于准市场或者半市场化阶段, 自由贸易仍没有形成。森林生态服务市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化形式, 其市场框架、市场规则和支持体系等尚未形成, 各种不确定因素较多, 目前对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市场化模式、方法有待摸索和创造, 基于现有模式的局限性, 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模式需要发展、深化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徐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进程评述[J].林业经济, 2007, (10) :61-62.

[2]王义.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改革市场化模式分析[J].东方论坛, 2007, (3) :103-106.

上一篇:鱼群算法下一篇:冲突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