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与审计范围

2024-06-08

评价与审计范围(通用8篇)

评价与审计范围 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广西高校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 体制结构、经费来源、校际竞争、办学主体等各方面都展现了新的特点。日益复杂的外在及内在环境使广西各高校办学风险越来越突出, 想要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相关风险。作为广西高校专门监督、鉴证和评价的职能部门, 广西高校内部审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风险管理审计的概念界定

国家教育部于1985年12月31日发布《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 到现在将近30年。在此期间, 很多高校也先后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 在高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内部审计实务标准》, 2005年5月1日《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颁布, 这些条文都要求内部审计必须涉足本单位的风险管理领域。但是, 从全国高校的总体情况来看, 关于高校风险管理审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广西高校对风险管理审计的研究和实践, 更是当前所面临的一个全新领域。

广西高校近年来发展迅速, 大量建设资金的投入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风险, 如何有效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工作, 构筑风险管理审计体系, 是值得广西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思考和研究的课题。高校风险管理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高校风险管理的水平, 应用系统和规范的方式方法, 对学校的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对其评价, 提出整改的意见, 帮助高校实现既定目标。所以, 选择高校风险管理审计作为研究课题, 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广西高校管理的风险类型

1、经营风险

它是指教学、科研方面的原因给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带来的风险。 (1) 教学、科研风险。在高校进行教学、科研过程中, 制定某一教学科研目标, 组织教学科研资源 (如教学科研人才、资金、设备和信息等) , 都有可能发生风险。 (2) 仪器设备、图书教材等采购过程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在采购仪器设备、图书教材等过程中, 有可能发生价格风险、道德风险、验收风险等。 (3) 人事风险。人的因素是最不可预见的因素, 对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人员素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学科研人员素质决定了一个高校的专业水平和学术结构,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决定了一个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执行人的道德和行为会使其执行的业务产生风险。

2、财务风险

是指由于贷款而给高校财务带来的风险。财政拨款及学费收入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 因此必然会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而借款需要偿还本金支付利息, 一旦债务到期无力偿还, 高校财务就会陷入困境。

3、会计风险

是指会计信息和会计管理的不确定性给高校及其他有关方面带来的风险。 (1) 会计信息风险。是指会计信息在生产、传递、流通和使用过程中, 对会计目标发生偏移, 导致会计信息发生风险。原始凭证数据的初始录入带来的风险, 经过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单向、等量地传播至会计报表, 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又会导致会计信息在流通和使用的过程中发生风险。 (2) 会计管理风险。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制度、规则存在缺陷, 内部控制系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导致会计信息失实;或是会计从业人员因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而违背职业道德原则, 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进行不实的会计处理, 以上这些都会使会计管理产生风险。

4、国有资产管理风险

是指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不清晰, 职责不清, 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所带来的风险。目前仍有些高校存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房屋建筑、设备等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完成后, 没能及时进行竣工决算和办理固定资产验收登记入账手续。资产报废时, 也没有能及时办理相关的审核报废手续。这就容易造成了固定资产的帐帐、帐卡、帐实不符等风险。此外, 教学、科研用的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和管理、往来账务清理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

5、基建投资风险

是指新建、扩建的基建项目, 由于对项目优化设计、筹资方式、工程质量等方面的忽视, 影响了基建投资的整体效果。 (1) 投资立项决策的风险。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和市场要求, 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技术论证, 从而产生不合理的决策, 导致了投资的立项风险。 (2) 项目前期准备不足产生的管理风险。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包括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安全和环评报告、城市规划审批等。如果前期工作没有完成就贸然开工建设, 将不能对所投资的项目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 就有可能给学校带来巨大的风险损失。

6、法律风险

是指由于高校在对外民事活动和内部管理活动中, 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所带来的风险。如目前广西的各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没有签订契约, 缺乏合同保障, 一旦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事故, 导致伤亡, 学校将面临法律的纠纷;另外如签订了不合理的合同等, 学校也有可能承担责任。

三、广西高校风险管理审计的研究背景

自1999年开始, 我国在高校的招生、教学等多方面逐步进行了改革。至2005年, 全国普通高校的数量比改革前增加了738所, 招生数量增加396.1万人, 在校学生数量增加1220.9万人, 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 广西高校的规模迅速扩张,

师生数量大幅增加, 广西各高校在人才、科研、资源等领域的竞争不断加剧。相比之下, 各高校应对经营管理风险的经验显得十分匮乏, 缺少现代高校管理所必须的资产所有制、经营机制以及运行体制, 高校管理者的观念、素养、能力等也达不到要求, 这就加剧了高校自主管理的风险。另外, 由于受经费投入不足及传统办学思路的影响, 高校“重钱轻物、重采购轻管理”的惯性思维依然普遍存在, 加上高校内部控制的制度还不够完善, 执行力不足, 对投资、采购、基建等重点经济活动缺乏有效控制, 有可能会导致领导干部腐败、会计信息不实、国有资产流失等风险的产生。

四、高校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近年来, 广西高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学校规模、招生人数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伴随着高校快速发展而来的是经济活动的越发频繁, 高校管理的风险和难度也随之增大。为了让改革与稳定协调发展, 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和风险的控制, 合理制定风险管理的方案, 确保风险管理的正确执行。这个过程就需要有内部审计这样的一个机构来沟通和协调各管理部门, 及时给予管理部门合理的建议。

1、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

高校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改善高校风险管理的效果, 帮助高校实现其制定的目标。以风险管理审计为主的内部审计, 从被动查找问题转变为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使内部审计的作用更具有前瞻性, 能够更合理的帮助高校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促进了高校风险管理流程的正常运转。由此可以看出, 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

2、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功能的拓展

风险管理审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和措施对风险管理的过程进行检查, 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的一项工作。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化逐步提高, 高校的内部审计除了过去单一的财务监督职能外, 还要对学校的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 使其在高校中的作用得到了重新定位, 工作的内容得到延伸, 把审计工作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因此, 开展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功能的一种拓展。

3、内部审计为风险管理提出改进措施

内部审计可以为高校的风险管理手段提出改进的措施。首先, 内部审计根据学校的内部及外部环境, 分析可能面临的风险, 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 通过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与监控, 努力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其次, 通过内部审计的评价, 分析风险控制程序的合理性, 判断其是否有效, 能否满足学校对管理风险控制的要求, 检查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欠缺, 以促进高校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能力, 实现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目的。

4、内部审计在高校风险管理中具有独特优势

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的管理中,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内部审计人员经常接触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 能够及时发现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同时, 高校内部的审计人员通过对关键、重要的风险领域保持长时间连续性的关注, 有利于对高校风险管理措施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 对于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并做出相应调整, 以达到防范和有效控制风险的作用。

第二, 内部审计对高校有着更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有利于加强风险管理, 实现高校目标。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的整体利益与其休戚相关, 对高校的风险防范有着更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 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必然会积极主动的协助学校防范风险, 加强管理, 协助高校实现组织目标。

五、结语

风险管理审计的引入, 通过科学检测、监控、评价等手段有效防范、化解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风险, 防止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帮助学校提升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广西高校内部审计应明确自身定位, 将审计关口前移, 充分发掘自身优势, 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 促进整体管理效率和经营效果的提升, 为实现广西高校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提供保证。

摘要:高校的风险管理是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同时, 对高校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审查和评估也是现代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新兴领域。本文阐明了高校风险管理审计的概念, 着重分析了高校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联系。在研究广西高校风险管理审计的背景基础上, 阐述在广西高校建立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广西高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分析

参考文献

[1]石泉贵、王凡杯: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务实[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6) .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S].2005.

[3]田丽云、尹钧惠:内部审计从那与风险管理的动因及其运作探讨[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4 (8) .

[4]韩理安、张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10) .

[5]李望平:国内高校风险管理研究述评[J].教育管理研究, 2009 (12) .

[6]赵玉琳、吴妍:政府对高等教育要“少保多放”[J].中国远程教育, 2007 (7) .

[7]孟焰、潘秀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 2006 (3) .

[8]冯晶: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及其运作探讨[J].商业经济, 2008 (9) .

[9]赵毅:高等学校风险管理审计研究[J].经济师, 2004 (12) .

[10]张红英、陈东等: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阐释与应用[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

评价与审计范围 篇2

债务产生原因:

一是城市的扩张。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最近几年,各级领导比较注重经营城市,加上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客观原因,原来的县、市城区显然远远不够,绝大多数中、小城市扩张,有的城区面积较过去已经翻番了。城市的扩张,其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的增长,远远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欠债是必然的。

二是城市的改造。城市人口、车子的密度大大增加,老城显得拥堵不堪,绝大部分城市在近几年都进行城市改造,拓宽道路,亮化美化街道,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很多城市还进行了棚户区的拆迁改造,公园的改造兴建,修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三是重大公共设施项目建设。例如治污、水、电、气、文化体育场馆等,这些项目的建设都是耗资巨大的。

四是各类开发区的通电、通水、平整土地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是由政府掏钱做的。

对于城市的扩张,城市的改造、开发区的建设,大多数是惠及民生,百姓叫好,领导赞扬。但不可否定的是,也有少数地方没有量入为出,追求政绩,注重形象。比如,有的开发区,征用了土地,修好了路却几年在那里晒太阳;有的城市一任领导一个面貌,街道上的绿化树刚栽了二、三年,新的领导一来,又换成新的树种;为追求美观,好好的路灯全部换掉;街道改造不久,又要改造,管它财政有没有钱,让工程队先垫着,反正大有人愿做工程,欠账自有后来人还。还有的完全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耗资巨大。据有关人士分析,有的地方政府的欠债,相当于该地方二三年的财政收入。

过重债务的影响:

一是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每任领导都留下一屁股的债,一碰上大的自然灾害,就无以应对,或是遇上真正好的必需上马的大项目,也只能干瞪眼。二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承建老板结不到工程款,他必然拖欠职工工钱,拖欠过多,工人找政府,造成不和谐,最终还要政府解决。三是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欠债搞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在人民群众中影响不好。四是影响国家经济秩序及中央经济决策的贯彻落实。

地方政府的债务不仅关系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也影响到领导政绩考评的公正、真实,所以地方政府债务在财政预决算审计时,应当纳入审计,特别是在经济责任审计时更应如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外围调查,调查审计年度内,当地政府做了哪几项较大的建设,工程款项尾欠情况,资金筹集情况等。这些东西财务报表和账目上是没有的,不作调查是无法审计的。

(二)分析决策、分析地方财力、分析工程建设的必需性及非需性,从而得出决策正确与否的结论。

(三)概算工程款,咨询政府筹资的渠道,以及政府支付资金的计划。

(四)审计政府的收支账目,大致确定政府的债务。

(五)将政府的债务写入审计报告中,引起上级领导的关注,本级领导的警觉。

评价与审计范围 篇3

我国虽然对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远未形成成熟理论体系, 但是已有内蒙古赤峰市、深圳市宝安区等多地率先试点, 探索建立具备可操作性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 以适应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需要。在此背景下, 参考和借鉴西方国家在自然资源审计方面的探索经验, 有助于推动我国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的自然资源审计理论, 有效保护、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对象和范围

要确定合适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对象, 使其符合国情或地区实际情况, 必须首先明确自然资源的内涵和范围, 再以具备实际操作性的标准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分类。

自然资源通常被简称为“资源”, 也就是可资利用的天然物质, 如煤、铁、石油、天然气、森林、矿藏等可用于生产或消费的天然财富。20世纪后半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基本内涵多有论述, 归纳起来, 这些论述往往侧重反映自然资源在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属性或特征, 包括: (1) 天然性。 (2) 价值性, 即使用价值。能够为人类所用, 可提供直接的生产或生活原料、能源或动力, 亦能提供间接的环境或社会福祉。对于价值性的理解是下文对“自然资源资产”界定的关键要素。 (3) 有限性。“有限”的概念并不单纯指向不可再生资源或再生成速度缓于开发利用速度的资源, 而是相对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所产生的需求而言, 在无限制的发展欲望面前, 任何资源的绝对数量都是有限的。 (4) 整体性, 即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需要人类进行综合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对于学界和业界对于自然资源内涵的共识, 国内对于“自然资源资产”的定义和范围仍然尚无定论。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观点, 就是将自然资源中“能够资产化的部分”视为“自然资源资产”, 即明确指向具有经济性、收益性、权属性和有偿性等一般资产属性的自然资源, 并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经济核算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这一界定虽然重点关注了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价, 将是否具备直接可见的经济价值或可衡量的市场价值作为“资产性自然资源”与“非资产性自然资源”的区分标准, 使得不同自然资源资产账户具备直接可比性, 方便将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账户, 但这一标准凸显了自然资源的短期或直接经济价值, 不可避免地将研究对象局限在能够利用现有技术直接创造可见经济利益的范围中, 排除了其他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直接衡量中长期经济价值而对幸福指数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核心属性中的“价值性”不仅包括可量化的经济价值, 也包括因核算体系远不成熟从而无法量化的经济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等。在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的初期, 忽略或不重视纳入具备“隐性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资产, 可能导致自然资源被无偿使用、生态环境恶化无法得到有效监测、宏观政策出现偏误等严重后果。

二、实物资产账户和价值资产账户

从人类根本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来看,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范围既应涵盖具有明确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 也应核算具有隐性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前者通常具有明确的经济属性, 归属于某一经济主体所有或被其所控制, 能为资产所有人提供直接经济收益, 如已经证实的地下资源、土地和水资源和养殖类渔业资源, 该类资产可通过当前可得的市场价格进行衡量。后者指向不能在短期内产生直接经济利益, 或仅具有非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 其特征是没有从属于某一经济机构的产权, 长期经济价值以当前技术条件无法以市场价格直接核算, 如对污水或受到污染的空气起到净化作用的生态系统、天然林业资源等, 因此对于该类资产仅可通过建立实物账户进行核算。

在这一方面, 挪威和新西兰作为最早着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发达国家, 均开展了以实物资源账户为基础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实践, 为建立覆盖范围相对完整与广泛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体系提供了参考。

挪威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环境会计体系, 在发达国家中率先投入自然资源核算, 以实物计量为主, 并对审计效果进行务实性评价。其实践探索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导研究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1980年代末, 以新西兰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进一步探索了在实物计量基础上建立实物资源账户与环境资源账户相结合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这一体系满足了对环境资源做出最大限度完整描述和度量的需要, 也提供了从“数据导向”到“问题导向”审计的操作空间, 也就是可根据工作效果灵活调整审计工作范围, 舍弃当前无法产生有用信息的审计内容, 以使审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更为务实”。

实物账户和价值账户相结合, 在于有些自然资源资产只能进行实物计量, 无法采用市场价值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直接估价, 如土壤资源、部分水资源、农业用地以及相关的地表水和生态系统资源。因此, 科学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框架设计必须首先充分认识到价值账户即环境资源账户的局限性。首先, 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都能够在现有条件下以市场价值核算;其次, 对于能够进行市场估值的自然资源, 选择最为适合估价方法的命题, 仍然处于学界和业界的研究初期阶段, 远未形成成熟理论体系, 需要考虑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资源所有者权益价格、时间调节系数、国际贸易中自然资源产品的溢出效应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其中, 实物存量账户作为实物资源账户的首要组成部分, 作用尤为关键。实物存量账户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市价估值的基础, 其核算结果可以避免自然资源资产市价波动带来的估算偏误。例如, 以货币度量的自然资源资产耗减总量取决于其消耗的实物量以及该资源单位市价, 而后者每年都可能发生与实物体量大小无关的重大价格波动, 导致出现实际使用量上升, 却由于市场价格下行而得出总体消耗成本减少的审计结论。在这种情况下, 单纯参考价值账户有可能得出误导性结论, 需要实物耗减数据来辅助价值账户, 从“体量”和“价值”两个层面全面评估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 就某些仅适合实物形式计量价值的自然资源而言, 如土壤资源, 当前唯一具备可操作性的做法仅为对其价值量变动 (例如退化和耗减) 进行核算, 但对其期初和期末存量的核算则不具备可操作空间, 这一点可以归因于该类资源体量庞大的自然属性。在此情况下, 实物账户可从对其量化的测度转向质量变化的描述, 划分质量等级或类别。例如, 土地可能从“农业用地”转为“建筑用地”。再如, 生态系统难以用货币单位核算其经济价值, 此时可采用质量等级划分的方式来描述其质量变动。因此, 实物账户核算单位, 既可以针对不同资产设计不同的实物单位, 如吨、公顷, 也可以采用质量等级划分的系数。此外, 除对某项自然资源资产存量单独核算外, 还可以通过合理转换系数对不同实物单位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加总, 从而使实物核算数据具有对等可比性。

由此可见, 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可以实物计量为基础和起点, 借助现有市场价格机制, 结合国家、地区或当地具体情况建立实物账户估价指标体系, 有机整合实物账户与价值账户, 反映从期初到期末各类主体 (包括公司、非盈利性组织、政府、居民等全部利益攸关方) 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殖活动, 全面描述包括具有隐性经济价值在内的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账户和/或价值账户变动情况。

以此为基础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 不仅可以规避由于我国政府领导干部任期有限而难以明确衡量其在任期间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责任绩效的风险, 也有助于区域或流域环境协调管理体制的建立, 以进一步明确各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责任和职能分工, 从而更为完整地体现自然资源资产在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中的价值。

摘要: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可以实物计量为基础和起点, 借助现有市场价格机制, 结合国家、地区或当地具体情况建立实物账户估价指标体系, 有机整合实物账户与价值账户, 全面描述包括具有隐性经济价值在内的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账户和/或价值账户变动情况。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实物账户,价值账户

参考文献

[1]李冰强.略论自然资源的非财产性.北京环境法制网, 2011.

[2]肖振东.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初探[N].中国审计报, 2014-06-04 (005) .

[3]杨美丽, 胡继连, 吕广宙.论水资源的资产属性与资产化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 2002, (3) :31-34.

评价与审计范围 篇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成果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成果运用的现状

(一)审计评价的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不明确

无论是《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还是农村信用社制定的《离任离岗审计办法》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都是从一些大的方面做了规定,具体评价的内容没有细化,没有定性分析指标,也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审计评价缺少统一充足的依据,如何评判为“履行”、“基本履行”、“没有履行”经济责任,一般情况下只能靠审计人员凭自已的经验及主观判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二)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偏低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较多,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而目前农信社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单调,审计人员对风险的分析、判断、评估的能力和经验欠缺,加上各种财经法规的频繁修订,造成许多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及综合能力与实际要求不相适应,导致其实际效果很不理想。

(三)审计手段和审计技术落后

一是审计人员在实施现场审计时,对计算机技术等先进审计手段的运用不充分,审计抽样没有科学依据,使得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二是审计内容具有局限性。由于审计的单一化,使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一定的深度和特色,主要表现为常局限于凭证、报表及信贷档案的完整性检查,反映的对象局限于财务、信贷等常规性的内容。

(四)审计的独立性不强,审计成果运用大多流于形式

审计部门做为农村信用社的内设部门,在工作中难免会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充分体现,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成果运用的对策

(一)完善审计制度,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程序和评价标准

建立健全审计运作体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重点,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办法,紧紧围绕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以平衡计分法、条件限制法和审计专业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一套量化性的评价指标,从实际出发,独立、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评价。

(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增强审计意见的权威性,提高审计质量

一是要根据审计业务需要,引进信息及法律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二是注重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和知识更新,通过准入退出机制,开展各种培训、实践锻炼等形式,提高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和专业水准,使其逐步掌握经济活动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经济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三是学习借鉴其他同业先进的技术方法及工作经验,提升执业水准,提高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的能力,提高审计质量。

(三)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保证审计评价的公正性

审计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要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对审计事实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审计评价过程中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依靠审计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和分析,力求真实可信。同时,审计评价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审计范围必须限定在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履行的经济活动,对超出审计范围、审计人员无法取证的事项不评价,与审计无关或未涉及事项不评价,以防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另外,审计评价要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切忌把所有成绩归功于一任领导,或把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一任领导,同时划清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界限,故意与过失的界限(即玩忽职守与工作失误的界限),制度不健全、不配套导致工作出现断层与不执行规章制度的界限,客观公正地界定领导应负的责任。

(四)创新审计技术手段,重视风险分析和目标评价方法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与发展,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型业务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大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规范审计活动,审计技术从以经验型为主向技术型为主转变,使审计活动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同时,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部控制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分析评估被审单位财务报表可能出现风险的领域,设计控制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在审计中积极运用这些技术,将会大大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为准确进行审计评价打好基础。

(五)倡导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前移审计关口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各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等事项的审计,一般均为一届三至五年,部分领导干部还存在连任的情况,审计期间相对较长,而组织上对领导干部调整的时间比较集中,所以通过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将审计的关口前移,可以及时将审计时点上的经济责任做一个小结。而且,金融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一些风险的暴露是相对延后的,实行任中审计可以使审计部门及早地发现和掌握可能存在风险隐患的经营事项,从而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作为重点进行关注,减轻离任审计时的工作量,提高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效率。

(六)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转化的时效性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可以使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把握政策,强化审计成果转化的时效性,共同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人事部门结合干部任用管理需要,适时提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计划,确定审计对象和内容;依据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任用、调任、免职、辞职、解聘等提出处理意见;纪检部门负责对审计中发现的案件线索进行立案查处,对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单位和个人做出处理;审计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审计质量,将审计中发现的案件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部门。

(七)强化成果利用,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从源头上遏止腐败的有效手段”,是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监督、防范和揭露腐败的需要。因此,要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必须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充分利用好审计成果,将审计成果运用到对领导干部的考察任用中去,运用到对领导干部的日常教育与监督中去,运用到反腐倡廉的工作中去。

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运用涉及许多部门,各级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在工作中要加强协调配合,在审计成果分析运用上要各尽其职,协调一致。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 “免疫”功能;组织人事部门要将审计评价纳入干部考核内容;纪检部门要根据审计结果对违反党纪政纪、贪污受贿及徇私枉法的行为坚决予以处理;有关部门也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后续分析研究,对审计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充分运用到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中去。

参考文献:

[1]胡传祥.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战略思考[EB].中国审计网,2009-10-21.

[2]王志永,高强,李晨昕.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需求及其创新[J].财会通讯,2010(13).

评价与审计范围 篇5

遥感是指的一种不用接触的, 距离很远的探测技术。在目前技术手段下, 一般指的是运用传感器或者遥感器对物体发出电磁波以及电磁波的辐射, 利用电磁波与辐射的反射特性, 而探测出物体的形态位置还有特征。随着目前我国对遥感影像的处理与分析的不断深入研究, 我们发现单单只是利用波谱信息传达、描述物体已经远不能满足当下时代对遥感应用的需要, 另外, 纹理特征作为遥感影像的重要记录信息之一, 对于遥感影像的分类识别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我们可以运用遥感这一技术, 通过探测水利工程建筑, 来直观了解建筑施工的成果与问题所在, 通过建筑的纹理特性来提高遥感技术的准确性, 提高探测效率。目前遥感技术的发展, 也不再只有单单的电磁波与辐射, 如今还有红外线, 紫外线, 可见光, 红外光等这些光波长不同, 所研究的物体也不同, 通过不同波段的数据信息, 加上科学的信息技术, 我们可以对水体, 植被, 水土流失, 水质, 地质进行方便快捷的监控管理, 一旦发生意外,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获得信息来源, 进而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将损失减到最小。遥感技术操作简单方便, 我们可以随时对水利工程进行监管, 能很好地预防灾害发生, 做到有备无患。

另外, 分形理论是非线性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该分支相比其他非线性研究中是属于比较活跃的一类。分形理论的数学基础是几何分形学, 分形的概念最先是由美籍数学家本华·曼德博提出, 分形理论的最基本特点是能够用数学方法进行描述客观事物, 还能根据分数维度的视角来看待客观事物进行描述与研究。分形理论是当下十分流行和风靡的新理论, 他的活跃给客观事物带来不同角度的多种看法。分形理论主张我们跳出一维的点线, 二维的平面, 三维的立体甚至四维空间的时空模式, 跳出这些传统的思维方式, 运用更加接近实际的有着真实属性的理论, 还有更接近真实复杂系统的状态描述, 以及能够更符合客观事物的理论, 分形理论的这一重于事实的特点有着他独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运用分形理论基于具体事实的特点, 能客观、局部地认识事物。自然的大部分事物都存在着不稳定性, 不确定性与不平衡性, 分形理论要求我们从实际的角度出发, 不同于其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将具体事物抽象化, 通过创建理想模型来进行解决问题的理论方式, 分形理论有着从事实角度出发, 洞察隐藏在混乱结构中的精细内容。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探测会很需要这种切合实际的理论, 洞悉问题的实质, 从而更好地方便我们解决问题, 看透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方式, 提高解决问题效率。

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目前来说,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在我国技术限制下, 目前也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统一的健全的体系。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 也逐渐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也不全是有利的作用, 也会带来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负面影响。对任何工程项目来说, 都是有利有弊的, 我们要针对所带来的问题进行应对处理, 找到可以缓解问题的应对措施。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影响型的一种建设项目, 我们更要注意进行对工程建设的监管, 特别是如果水利工程建设处理不当, 便会对项目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所以在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对水利工程项目的论证和预测这些都不能少, 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 要更好的地利用水资源,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水利工程建设与其他工业建设相比, 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 工业建设相对来说比较集中, 污染范围也比较小, 而水利工程一般需要建设的范围广, 污染治理较为困难, 影响面也比较大, 往往需要占用大量的森林资源, 土地资源, 所用人力物力又多又繁琐。其次, 水利工程施工期长久, 一般都需要17年, 因为其工程浩大, 施工越久, 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水利工程选址也一般在山区, 山区内的地理环境复杂, 有较多树跟土, 水利工程的建设很容易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造成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 我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进行。

(1) 整体性原则,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涉及解决和协调水利工程建设与周围环境的问题, 包括各分项目与各单位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还包括各项所有产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各项建设单位与各个单项工程, 都要求统一地整体地进行全面评价。

(2) 综合性原则, 在评价工作中, 不仅要考虑社会环境, 还有对生态环境影响与生活质量影响, 要综合全面进行考虑。

(3) 战略性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从战略性原则上出发, 考虑水利工程建设与所在地区开发战略相一致, 水利工程开发内部工作的合理性。

(4) 极端保护性原则,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会遇到濒危的动物或植物, 以及一些国家保护文物, 若水利工程建设会破坏这些保护生物, 那么要优先考虑濒危物种的安全。要切实按照以上几个原则来进行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三、遥感与分形理论在确定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将遥感与分析理论应用在确定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上, 通过遥感影像技术, 能很直观地观察到水利工程建设的状况, 通过影像纹理分析, 对影像内的草木, 土地也能有直观了解, 进而对数据进行分析, 能调查出哪里的区域因为人为影响造成的变化较明显, 这给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带来了很好的参考作用。另外, 通过作用分形理论从不同的层次和尺度调查收集同一观测尺度内的生态环境问题, 其具有无序与复杂的特点, 运用分形理论, 从实际出发, 按照事实说话, 揭示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原因, 找到问题本源, 从本源开始治理, 全面客观地进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遥感与分形理论的相互结合, 运用便捷直观的技术与科学遵循事实的理论实践, 能准确地找到问题, 对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也有很大的帮助, 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让评价措施更方便。分形理论与遥感技术的有机结合, 能合理的解决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问题, 对以后水利工程建设开展能实行很好的改良措施, 改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另外, 分形理论通过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完整性以及生态敏感性问题分析, 扩宽常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思维, 提出在生态环境影响范围内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这样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能很好地改善目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相矛盾的问题。虽然目前遥感技术能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带来了很多优势, 解决了很多问题, 但遥感技术也只能针对地表进行, 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下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 加强技术的革新, 创造更多的价值, 用于更方便的操作中,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虽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容易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 不管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 这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也带来了很多困难, 不定性多。而各种会影响到的生物因子或是非生物因子都在不断改变着, 这些影响因素又是不可确定的, 更加大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困难, 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更难以实施, 我们在面对这些可变因素中, 要以不变应万变, 通过反复频繁的调查来降低这种随机因素带来的差错, 通过提高技术操作含量来提高结果的准确率。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进一步探索出更好的方案去突破这些局限性。遥感和分形理论的运用, 给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带来了很多有用的地方, 不仅使过程更便捷, 还能很好地提高效率, 对评价的准确率也能大有提升, 分形理论的运用, 让我们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 在看待新问题的同时也能更加完整地了解问题的存在原因。

摘要:在近一个世纪以来, 我国水利工程发展越来越快,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推进, 建设的加大加快, 造成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 导致生态环境某一程度的破坏。随着水利工程造成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 水利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人们开始了解到水利工程带来的不止是有利的一面, 随之而来的还有他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何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和确定水利工程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中所处地位是目前当务之急, 本文就此进行讨论, 主要是通过介绍遥感与分形理论, 还有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以及遥感与分形理论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关键词:遥感与分形理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倪志辉, 吴立春.分形理论在水科学及工程中的应用[M].吉林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4:21-35.

军队审计的目标、内容与评价原则 篇6

军队审计与地方审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军队”两字。如果简单将审计之前冠以“军队”二字, 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军队审计。当前, 军队审计有复制地方审计之嫌。无论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还是财务收支审计皆如此, 失去了军队审计的特色与应有作用。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军队审计要有战略眼光、危机意识、大局意识。为此, 需要突破旧思维, 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些, 拓宽视野, 切忌就事论事;重新审视审计的职能、作用及本质, 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积极促进军队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武装部队走出一条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精兵之路。

军队审计的总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 军队审计的特殊性及总目标

军队审计属于安全审计的范畴。安全审计包括国防安全、国土安全、信息安全等诸方面, 是一种建立在系统思想基础上的绩效审计。在我国, 由中央军委领导的解放军审计署 (挂靠总后勤部) 负责实施的军队审计自成体系, 在审计目标与内容方面和地方审计有很大区别, 有其特殊性。

中央军委最近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军队审计工作的意见》, 要求解放军审计围绕军事斗争准备, 强化审计工作, 坚持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 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 既着眼军队审计长远建设发展, 又注重研究解决现实矛盾问题, 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中的作用。

从党中央对解放军审计署的工作要求看,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总目标, 也就是军队审计的总目标。军队审计的目标和解放军建军的总目标是高度一致的。

(二) 军队审计的主要内容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将对我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产生深刻影响。同时, 现代战争的特点及地缘安全形势, 又直接影响我军在未来防卫作战中的战役甚至战术计划。另外, 一些主要国家的战略意图、作战思想、作战体系的构成等, 也将对我军建设及发展、将来的作战理念等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人民解放军适应国际安全形势和防卫的实际需要, 势必制定有总体目标、分目标, 远期目标、近期目标, 战略目标和战役目标。总目标统领各个分目标。从现代战争的规律来看, 围绕总目标、总要求的诸多分目标与要求应当是:作战装备的研制与采购、战备与训练、后勤保障、战争准备及实施。为了掌握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否满足最低国防需求, 可以将影响未来战争胜负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量化。为此, 有必要将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分解成必要的预算、构成作战体系的各种武器装备和支援设备、训练、作战部队的种类与数量、军事思想与作战计划等。假如某个环节不符合预定的作战目标, 就说明在实现总体目标上没有达标, 说严重些, 在未来的海空大战中将存在风险。

军队审计的内容服从、服务于审计目标。根据解放军的总体战略及其分化出来的各个目标, 以及各个量化指标, 皆是军队审计的主要内容。

军队审计的主要评价事项及原则

(一) 以服从、服务于国防需要, 按国防建设规律安排军事活动作为评价各个军事单位与事项的总原则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所有重大事项的实施都要围绕打赢未来高科技战争的总体目标, 这是军队审计总的评价原则。军队审计既然属于安全审计的一种, 就需要紧贴军队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国家安全、一切为打赢这一军队之根本, 努力探索军队审计的规律与技术方法。以总体军事目标为基础, 倒推各个分目标, 以此确定武器装备的技战术水平和数量, 进而确定人员的军事素质和训练水平, 还有武装力量的底限。在想问题、看事情时要有超前眼光, 要从战争的发展规律, 新时期我军的建军思想与作战方针等, 洞悉现代战争对建军思想的影响, 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资金运用及资金所服务的对象。既要重视资金的使用, 更要注重战斗力的形成。为此, 就不能仅仅盯着资金的使用不放, 而忽视关乎国防安全的武器装备的技术基础、作战体系的系统设计, 以及战备水平等。

(二) 作战装备的研制与采购

1. 在装备研发上, 要重视概念设计与系统的先进性;在重大专项上要立足自主研制。目前, 主战装备及其在信息系统支持下所形成的作战体系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因此, 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否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在充分论证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作战环境与对手的作战能力的基础上, 制定主战装备的技战术性能。一旦判断有误, 损失将无法弥补。同时, 由于作战飞机、主战舰艇动辄千万元、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的采购单价, 导致主战装备的装备数量越来越少。鉴于武器装备的服役时间相对较长, 而非支付了金钱之后就可完事大吉, 还要符合人机工程学, 还要进行后续的升级改进。因此, 其设计是否科学, 是否有改进余地等非常重要。为此, 在审计时, 需要特别关注武器装备的概念设计是否合理。否则, 容易形成战力空白, 战时贻误战机。

在1982年爆发的马岛战争中, 阿根廷饱受过度依赖武器进口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当时, 阿根廷所装备的、能够为其取得可喜战果的法制“超军旗”攻击机及其搭载的“飞鱼”反舰导弹的数量极其有限。在战争爆发伊始, 法国就中止了向阿根廷出售武器的合同。在阿军作战体系中同样重要的A-4攻击机及其炸弹则来自美国。美国名义上保持中立, 实则向着英国。类似情况, 在许多中小国家普遍存在。一旦武器装备消耗殆尽, 战争则难以为继。

目前, 我国仍有包括战斗机、大型运输机及其发动机, 常规潜艇, 驱逐舰用燃气轮机等主战装备或其关键部件等不同程度地依赖进口。对外依赖不仅存在巨大风险, 自主研发能力也将被削弱;同时, 进口装备在维修保障方面与国产装备存在较大差异。这些, 都不利于独立的国防政策与国防建设。

2. 要重视基础科研, 杜绝只有型号研制的弊端。实践证明, 基础研究是支持主战装备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基础研究的竞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我国在此方面吃了不少亏。最近的例子是为歼10、歼11配套的“太行”发动机迟迟不能生产定型, 武直10直升机根本没有国产发动机可用。为了避免这类事情的再次发生, 解放军审计署在实施相关审计时, 需要了解全军是否有合理的武器发展规划, 能否引导有关部门、企业按照军方需求, 加大基础研究力度。

3. 研发进度是否有保证。为了控制主战装备的研发进度, 发达国家普遍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来管理武器的研制进度。在此方面的成功范例还是挺多的, 例如美国“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先进技术战斗机计划等, 均应用了网络技术、风险控制等为代表的项目管理。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在军工企业开始大规模应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 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是项目的进度、风险及成本控制方面还有潜力可挖。

4. 是否按全寿命成本进行装备采购。主要了解经费是否够用, 编制是否合理。此外, 还要了解军方是否缺乏全寿命成本意识, 只注重单次采购成本的比较, 而不能将武器从开始服役到退役期间的维修保障、升级改进、人员培训等费用考虑在内。

(三) 军事训练与战备水平

1. 日常训练是否满足最低需要。主要了解与评价日常训练能否满足最低作战需求, 是否存在为了所谓安全而减少甚至停止训练的情况。一些特殊军种, 如海空军的航空兵部队, 能否贴近现代战争的实战状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逼真训练与演习, 所有飞行员每年的飞行时间是否超过最低要求, 飞行员能否最大限度地利用飞行模拟器进行训练等。

2. 战备水平是否与国家战略相称。我国目前的战备水平与面临的安全形势和所要形成的战略威慑并不相称。例如, 被军事家称为具有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的、也是比较安全的弹道导弹核潜艇, 在我国仅具象征意义, 根本没有形成作战能力;而空基核打击力量也缺乏安全可靠的投送平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多为不设防的城市, 许多战略要地缺乏必要的防空系统。例如一些地方需要配备具有下视下射、具备远距拦射能力的先进战斗机, 但仅配备歼7一类的仅具近距离格斗能力、无法拦截巡航导弹的作战飞机。这些飞机尽管采购成本不高, 但因作战能力低下, 继续服役已无必要。

现代战争的爆发有时候没有任何症候, 一旦爆发将快速而猛烈。如果战争动员所需时间太长, 将失去最佳的作战时机甚至暴露作战意图。如果需要达成战争突然性, 就需要在平时的战备上多做文章。一旦国家需要, 分布在各个战区 (包括大洋) 的海空军及二炮部队, 即可立即发动排山倒海的战略进攻。只有这样, 才能达成遏止战争的目的。

3. 能否形成严密的作战体系。现代战争是体系对抗, 不是一两件先进武器的对抗, 也不能依赖所谓撒手锏武器就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目前, 我国尚未形成严密的作战体系, 许多在未来战争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的装备, 如国家空中应急战略指挥所、潜艇通信中继机、空中激光武器平台、航空母舰等还未装备;有些被称为战力倍增器的装备如预警机、加油机, 还有战略轰炸机、弹道导弹核潜艇等尽管已有, 但还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形成作战能力;三位一体的核打击手段远未建立;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还远未满足需要。

(四) 后勤保障

古今中外的战争史表明, 后勤保障是交战一方能否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 没有良好的后勤保障, 战争将难以进行下去。在审计时就要看后勤保障手段是否先进、保障环节是否合理, 在平时是否拖训练的后退。

例如, 在对青藏高原驻军补给审计上, 就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 分析何种补给方式最优:不仅从成本、时间来看, 更要从长远发展来看。如果现在的投入较大, 却是发展趋势, 更能保证部队的快速机动, 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从外军经验及战争实践看, 应该建议军方选择战略、战术空运 (或机降) 而非利用汽车长途奔命。

现代战争将会消耗大量燃料, 没有石油, 飞机、舰艇、坦克装甲车辆甚至导弹就是摆设。因此, 军队审计应从战略高度, 审视当前我国的能源政策, 并要求建立石油储备制度和建立多条石油输送通道及来源, 防止马六甲困局有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影响。

(五) 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装备研发与国防动员

现代武器装备, 如舰船、飞机、导弹、坦克装甲车辆等, 与民用技术有着深厚的渊源。这不仅包括设计制造这些作战平台或武器的企业, 既能制造民品, 也能从事军品项目, 这些装备所涉及的材料、计算机技术、动力装置、工艺等多为军民两用项目或技术。以燃气涡轮发动机为例, 除了可以作为飞机、直升机的动力装置外, 小型低成本的涡轮发动机还可用于多种战术导弹上面, 而在这些发动机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燃气轮机则可用于水面舰艇、坦克上面, 还可以将其作为远程预警雷达、防空导弹发射车等的电力来源。寓军于民, 军民结合的好处是非常可观的。既可节约经费、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又可及早形成作战能力并简化后勤。

当前, 我国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状况不容乐观。受苏联影响, 我国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将军工企业与民事企业分离, 而且条块分割严重。在军工企业当中, 造飞机的不参与舰船研发, 造坦克的不涉及导弹技术。如此重复建设, 不仅浪费严重, 也没有将有限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尽管现在已有改善, 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 我们还有许多路子要走, 还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评价与审计范围 篇7

任期经济责任, 是指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对其所在单位 (部门) 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 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和国家财经法纪执行情况应负有的责任, 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以校 (院) 长为例, 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 财务责任

各项财务收支活动是否合规、真实, 财务计划或预算的执行和决算情况是否真实有效;是否适量、适度地筹集到满足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 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是否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合理确定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 有效配置资金;是否加强日常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率;债权、债务是否清楚, 有无长期拖欠形成呆账、坏账和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问题;有无完善的经济责任制, 对财务的约束是否科学有效。

(二) 会计责任

是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严格执行会计制度, 做到会计工作依法有序;是否根据本单位的业务需要, 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 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主管人员上岗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会计核算体系和方法是否安全、真实、可靠, 有无化公为私、公款私存和私设“小金库”, 有无授意伪造、变造会计凭证、账簿、报表, 有无设置账外账等问题。

(三) 管理责任

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是否有效;各职能部门的分工是否合理、工作是否有效、是否能在充分履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上互相约束与牵制。

(四) “经营”责任

预算的执行和决算情况;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相关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经营目标责任是否分解落实, 有无保证经济目标实现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制度。

(五) 财经法纪责任

任期内资产、负债、损益的合法真实性, 有无隐匿、截留、滥支乱用等违反财经纪律情况;任职期间有无利用职权侵占、挪用企业资产、收受非法所得, 擅自对外投资、拆借、担保或授意、暗示有关人员弄虚作假损害投资者和企业利益的行为;任职期间, 在对外交往中, 有无不顾国家和企业利益利用职权索礼受贿, 或内外勾结, 牟取私利。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对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的工作给予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价, 并力求在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

(一) 根据高校的特点和评价内容, 将评价指标分为五项一级指标和十五项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如下表1所示:

(二)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 应用模糊合成的原理, 将一些边际不清、不定量的因素定量化, 从多个因素对评价事务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分两步:第一步先按每个因素单独评判, 第二步再按所有因素综合评判, 首先, 建立评价对象因素集U={u1, u2, u3, …………um}, 刻画因素所处状态的评语等级集V={v1, v2, v3v4…………vn}及评语等级尺度集E={e1, e2, e3, e4, ………em}, 这里m为评价对象因素的个数, n为评语等级个数。其次, 用专家评定或其它方法生成一个从U到V的模糊关系R, 即评判矩阵 (Rij) m*n, 这样由 (U, V, R) 三元构成了一个模糊评判数学模型, 由于对象因素集中各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在综合评价中占有不同的比重, 要引入一个权重分配集A={a1, a2, a3, ………am}, 其中ai>0, 且∑ai=1。最后, 进行模糊合成和做出决策, 引入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B, 一般地令B=A*R (*为算子符号) , 称为模糊变换。考虑评语等级尺度集, 可以最终得出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Z (Z=B*E) 。在该模型中每个因素对评价的结果都做出了贡献。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的应用

利用上述评价方法, 可选定能客观反映责任人在任职期间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评价因素, 如从上述五项一级指标中选定评价因素U, 确定因素所处状态的评语等级集V, 由此构成责任审计评价表, 评语等级尺度集E。得出如下图表 (见表1) , 可得U到V的评判矩阵:

同时讨论确定对象因素集中各个因素在综合评价中所占权重A={0.03, 0.07, 0.1, 0.04, 0.06, 0.05, 0.1, 0.1, 0.04, 0.06, 0.15, 0.05, 0.08, 0.03, 0.04}, 进行综合分析评判, 由B=A*R={0.1, 0.29, 0.24, 0.3, 0}, 最后将综合向量B和评价尺度E相乘, 即Z=B*E={0.1, 0.29, 0.24, 0.3, 0}*{1, 0.75, 0.6, 0.45, 0.3}=0.5965, 所以综合评价在一般和较差之间 (0.6>0.59 65>0.45) , 偏重一般。同样可以对“财务责任”做出评价, 即可得出U1到V1的评判矩阵:

各因素在评价中所占的权重A1={0.03, 0.07, 0.1, 0.04, 0.06}, 由B1=A1*R1={0, 0.1, 0.1, 0.08, 0}, 归一还原后得到B1=A1*R1={0, 0.3333, 0.3333, 0.2666, 0}, 最后将综合向量B和评价尺度E相乘, 即Z1=B1*E1={0, 0.3333, 0.3333, 0.2666, 0}*{1, 0.75, 0.6, 0.45, 0.3}=0.5699, 所以“财务责任”评价在一般和较差之间 (0.6>0.5699>0.45) , 偏重一般, 同理还可对会计责任、管理责任和经营责任进行评价。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是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在审计评价过程中, 由于涉及因素较多, 且具有边际不清和不确定性, 往往对被审计人员很难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性评价。运用本评价方法, 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给予一定的权重, 使一些边际不清、不定量的问题予以量化。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 基本可达到对被审计人员客观的综合评价, 它分别对一级指标和具体的底层指标进行剖析和分析, 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评价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黄也放、沈国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评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期。

评价与审计范围 篇8

一、环境审计

目前环境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对其基本内容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笔者认为, 环境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资金审计

环境资金审计是环境审计中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环保专项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我国对于环保方面划拨的各项资金较多, 并且对符合规定的企业提供政府补助, 设置了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 但在环保资金的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必须针对环保专项资金进行专门的审计。

2.合规性审计

合规性审计主要针对的是环境法律法规的审计。环境问题属于社会性问题, 政府机关对其发布了各项专门的环境制度和政策要求, 需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实施。因此, 企业是否执行了相应的环境会计政策和环保方案是审计机关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这样才能对企业的实施情况作出评价或提出建议, 并且促进环保政策的规范性、客观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3.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审计

在环境管理体系中, 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属于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控制做出评价。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审计能够考察选取的环境评价指标是否合规, 是否能起到控制所衡量环境影响因素的作用。

二、煤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 AHP指标体系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审计总署率先把对政府工作的审计重心从经济性审计转向到绩效审计, 从单一指标逐步扩充到多重指标。20世纪80年代开始, 西方国家从政府绩效审计中总结出了“3E”原则的原型。1995年, 著名学者T.芬维克 (Terry Fenrick) 正式提出“3E”原则, 即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和效益性 (Effectiveness) 。“3E”审计的标准原则在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有相对不同的侧重点。比如, 在项目立项阶段, “3E”审计原则侧重于考虑经济性;在项目执行阶段, 它更注重效率性;在项目竣工准备验收阶段, 它更侧重效果性。虽然侧重点不同, 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标准在各个阶段都会有所涉及, 只是涉及的程度不同而已。“3E”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 缺一不可的。综上所述, 在构建煤矿行业项目审计评价指标时应采用“3E”标准原则, 这样能使指标体系更加清晰、客观。

(二) 煤业AHP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1. AHP视角下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经济性是指在资金投入与使用的过程中, 使用资源的质量、成本与支出水平的配比程度, 反映资源使用的合理性。效率性主要关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投入与产出的对比程度, 反映产出的效率。效果性注重反映生产经营的预期目标是否达成, 关注的是效益性和目标的完成程度。20世纪70年代, 为了解决复杂系统的决策问题, 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正式提出一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AHP层次分析法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在充分了解煤矿项目环境审计评价内容的条件下, 将会对所衡量指标造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划入不同的层次, 并且能够明确各层次之间的递阶结构和从属关系。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煤矿项目环境审计的特点, 构建一套3个一级指标, 6个二级指标, 15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对同层因素相对上一层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从而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 A= (bij) n*n, 如表二所示。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 对于从属于 (或影响) 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 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 直到最下层。

本文采用德尔菲法, 即专家意见征询法, 把专家的专业判断与理性分析结合起来, 通过直接比较, 对各层次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德尔菲法就是采用匿名的方式向专家反复函询收集意见, 通过反复地反馈沟通信息, 统计出结果的特性, 进行预测。

a.选取专家组成专家组;

b.将有关资料以及相关规则发给选定的各位专家, 请他们独立地给出自己的意见;

c.回发放的资料, 整理资料;

d.将整理出的结果及补充资料再返还给各位专家, 专家重新评估, 给出自己的意见;

e.重复上述两个步骤, 直到专家的意见基本达成一致。结合专家的意见, 可以更好地确定权重。按照德尔菲法的基本步骤, 采用层次分析法判断标度, 依据专家基本趋于一致的判断填表, 不断调整, 最后确定比较判断指标, 据此得出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3) 权向量计算及一致性检验。对层次进行单排序, 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及特征向量W, 进行归一化处理后计算一致性指标CI= (λmax-n) /n-1, 查阅RI值表查出平均一致性指标RI, 判断一致性比率CR=CI/RI是否小于0.1, 若小于则表示一致性检验通过, 否则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

根据公式:CR=CI/RI, CI= (λmax-n) / (n-1) , λmax为上面求出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这里是三阶判断矩阵, 所以n=3。根据德尔菲法反复修改, 综合专家意见。根据搜集的数据, 计算得:

当n=3时, RI=0.58

CR=CI/RI=0.0683, 可见CR<0.1。

这时得出结论:比较矩阵通过检验,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 组合权向量计算及一致性检验。按层次结构从上到下逐层地进行。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次的相对重要性, 最终得出最低层对于最高层次的重要性排序权值, 再进行一致性检验。

2. 具体指标解释

(1) 经济性指标

环境法规执行效益、环境项目合规效益, 通过这两个指标来反映项目在立项和实施阶段的合规性。项目合法效益主要考核煤业煤矿项目对照具体法律法规的适用性, 评价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政策达标效益反映相关产业政策的实际达标情况, 比如针对煤矿项目的政策优惠是否符合优惠条件。项目达标效益是考评相应煤矿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和其实际完成程度。环保达标效益衡量存在污染问题的项目的环保达标情况, 比如是否完成相应的污水处理指标。经济绩效则考评项目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财务指标。

(2) 效率性指标

对于任何一个项目, 效率性都体现在投入产出比上, 针对煤业煤矿项目的特点, 在效率性指标中, 选取了环境项目投入产出绩效和环境项目管理绩效两项二级指标。在环境项目投入产出绩效方面应包括投入绩效和产出绩效, 分别对项目的实际投入和产出配比程度进行衡量。环境项目管理绩效主要包括项目内控绩效、项目质量绩效和项目验收绩效。进度绩效评估与原计划相比, 项目的实际实现程度。项目内控绩效考评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性、资金支出的合法合规性。项目质量绩效考察项目的实际完工情况的质量状况, 是否达到相应标准。项目验收绩效关注项目的竣工验收程序、验收报告、验收标准的合法合规性。投入产出绩效中应分别从投入与产出两个角度来衡量投入产出比。

(3) 效果性指标

由于煤矿项目属于重污染项目, 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因此环境项目的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是必须被重视的两个方面。生态绩效的出发点是生态环境, 主要选取的指标为植被恢复系数、沉陷土地治理率和三废综合治理率。这些指标和煤矿的生产经营特点密切相关, 是煤业应当重点控制的指标。社会绩效方面主要衡量相关煤矿项目对社会的贡献绩效, 包括职工就业绩效和社会贡献绩效, 比如投资就业系数、上缴税款。

本文根据“3E”标准原则, 利用AHP方法构建了一套煤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一致性检验, 验证了其合理性。这套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加强矿产资源环境审计的可操作性, 为相关审计人员提供了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 审计实务界也可针对其他项目适当的增减指标来满足实际情况。因为本文是针对煤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探索性研究, 研究内容具有特指性, 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是从煤矿产业的角度出发的, 对于其他行业项目则可能会涉及到不同的评价指标。本文在设计指标时可能考虑不够周全, 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例如可根据具体项目的开发进度, 分为项目立项、实施和结项三个阶段来进行具体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赋予, 能为环境审计提供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的评价依据。

上一篇:监管环境下一篇:分类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