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深度和广度

2024-07-13

词汇深度和广度(精选9篇)

词汇深度和广度 篇1

1. 引言

“没有语法, 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 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 (胡壮麟, 李战子, 2004:47) , 因此可见英语学习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材对于专业学习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教材兼顾单元、话题、主题、任务、结构等因素, 系统合理地选择和呈现词汇确非易事, “常常缺乏系统性” (Sheldon, 1988:239) 。因此, 分析和评估教材中课文涵盖的词汇选择、词汇特点及词汇分布等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

但是, 以前的教材词汇评估大多通过人工阅读、统计和分析, 不仅耗尽人力和物力, 而且收效甚微。更有学者凭借经验和印象, 进行主观分析和片面臆断, 其信度和效度很难得到保证。近年来, 随着语料库技术的发展, 通过大量的真实语料, 一次性批量统计和分类, 能更加全面、客观、高效地呈现教材中的词汇特点, 成为教材词汇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国内外学者也逐渐开始进行此类研究, Koprowski (2005) 对英国三套英语中级教材 (New Headway, Innovations, Inside Out) 的词块做了研究;谢家成 (2010) 评估了中学英语教材词汇。为了更好地培养英语人才, 提高其英语综合能力, 进行符合本专业特点的教材词汇评估研究迫在眉睫, 意义重大, 但到目前为止, 鲜有相关实证性量化研究。

本研究以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四册128篇课文 (包括Text 1和2) 为研究语料, 借助语料库技术对它们进行批量导入、提取和分析, 客观和直观地呈现出教材中的词汇分册分布特点, 并将这套教材课文词汇和《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四级词汇 (参见姚乃强等学者的《英语专业四级词汇表》) 进行覆盖率测试, 以检测本系列教材词汇与大纲词汇的相关性。

2. 数据收集

本研究基于《综合教程》 (1-4册) , 每一单元涉及Text A和Text B两篇课文, 共收集到了128篇课文, 总字数为128975。随后, 对所有语料进行了*txt纯文本处理和标记, 以便于计算机软件检索、识别和统计, 如B1U1T1表示第一册第一单元Text A。我们将每册课文放入单独的文件夹, 这样便于进行册与册和整体的对比分析。

传统的课文阅读势必会占据研究者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且往往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 而采用语料库技术提取语料的方法恰恰能弥补传统阅读的缺陷。本研究采用Ant Conc语料库检索软件一次性地检索和提取所有文本。提取好语料后, 可以通过软件的基本程序, 检索和分析每册教材的词汇特点, 并探究教材词汇与大纲词汇之间的覆盖率。

3. 结果与讨论

3.1 类符、词次和类符/词次比

利用检索软件Ant Conc对《综合教程》教材四册进行单词列表 (Word List) 统计, 从而得出每一册书出现的类符、词次和它们之间的比值。从理论层面来讲, 随着年级的上升和学习时间的增加, 学生对于英语词汇学习的能力和大纲对其要求的高度逐步递增, 因此每一册的课文难度应该逐步递增, 也就是说, 第二册要比第一册难, 第三册要比第二册难, 第四册要比第三册难。这种难度可以体现为类符数的增加, 词次的增加, 以及类符/词次比的增加。我们将词表统计的数据列入表1, 并针对这些数据稍作探讨和分析。

3.B12.1vs类B1符数的统计2254

从B表3 vs1 B来2看, 《综合教程》1-4册23的95单词类型 (类符) 总数分为:第一B4册vs B共3 5171类;第二册为5885类;第25三28册为6095类;第四册B2为新增66词2汇3类vs B。3从中可以发现, 第16二63册比第一册增加714个;第B四2新册增词比汇第vs B三3&册B4增加1308528个;第三册比第二册略微增加120B3新增词汇vs B4 1786个。这种学期之间的高梯度增加及学年之间的低梯度增加恰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寒假较暑假时间短1个月, 学生的寒假词汇遗忘率比暑假要低, 所以难度可以适度增加;相反, 过了一个暑假, 学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遗忘的词汇。因此, 这种类符数在每一册的体现是比较科学的, 也是值得提倡的。

3.1.2 词次的统计

从表1来看, 1-4册的单词词次总数分为为:27377、32018、34414及35166;每册每篇课文的平均长度为:27377/32=856个;32018/32=1001个;34414/32=1075个;35166/32=1099个。可见, 随着学期的推移、年级的上升、学习时间的增加, 综合教程教材的课文总字数逐学期增加, 每篇课文的平均长度也相应递增。当然, 这种递增反映在每一册的总数和平均数上, 册内的32篇课文各篇的长度并非一定逐渐递增, 同一单元中有时Text B要比Text A要长, 有时要短;后一单元有时比前一单元要短。这些需要根据课文的题材、类符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而定。

3.1.3 类符/词次比统计

类符/词次比这个指标反映出了所选课文中词汇出现的难度和密度。《综合教程》教材的类符/词次比按照第一到第四册分别为:18.9、18.4、17.7和18.8, 可见, 它们都基本维持在18.5左右, 就第三册的比值低于18.0。当然, 这个指标无法很好地反映出词汇的复杂度。

3.2 课文词汇与专四大纲词汇对比

词汇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词汇出现的类型、出现的次数, 以及其在每篇文章及每册书中的分布都直接关系到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词汇的习得。本研究主要探讨一套广泛使用的《综合教程》四册的词汇特点, 并与姚乃强、邹申等主编的《英语专业四、八级词汇表》中的四级词汇表进行对比分析, 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 《综合教程》册与册之间的词汇类型特点;第二, 《综合教程》词汇与专四大纲词汇对比。

要进一步探讨以上两个问题, 首先要提取《综合教程》各册词汇表。具体是用Ant Conc工具从自建语料库中提取出词汇表并进行削尾处理 (如had/has/have/having/’ve就会自动归到同一个词簇have里面) , 在进行词频统计后生成频率词表, 作为目标词表。其次将英语专业四级大纲词表作为参考条词目表, 与目标B1词表进行B2对比分析B3。B4B1-B4

类3符.t2y.p1es《综合教5171程》册与58册85之间的60词95汇类型66特23点14019

词次通tok过ens上述步273骤77, 共计32生018成目标344词14汇表535个166, 分别12为897每5册目类标符/词词表次1比个, 以18及.9四册总18词.4表1个。17.7具体如1表8.28。10.9

从表2可以看到, 《综合教程》第一册有词簇共计3827个, 第二至第四册则分别为4286、4546和4846个, 每册分别增加词簇为:459个, 260个和300个, 呈现逐册递增趋势。这一趋势较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因为随着学期的推进, 年级的上升, 专业学生习得词汇的能力和实力理应逐年、逐学期递增。

但是, 纯粹从每册词簇的数量来判断教材词汇编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显得比较牵强, 缺乏一定的说服力。我们应该看册与册之间词簇类型的重复性和差异性。通过关键词统计 (Keyword List) , 分别以前一册的词簇为参照词表, 得出如下数据:第二册要比第一册新增词簇2254个, 如abound (B2U14T1) , abundant (B2U13T1) , abut (B2U13T2) , accommodate (B2U2T2) , adamant (B2U15T1) 等;第三册比第二册新增2395个, 如abatement (B3U4T2) , abhor (B3U14T2) , abolish (B3U5T2) , abridge (B3U10T1) , accomplice (B3U16T2) 等;第四册比第三册多2528个, 如ablaze (B4U12T1、B4U16T2) , accessory (B4U5T1) , accrue (B4U10T2) , adhere (B4U4T2) , aggression (B4U11T2) , alienate (B4U3T1) 等。这个显著的增加很客观和直观地反映了《综合教程》册与册之间词汇难度编排的梯度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此外, 英语教材中词汇的重复率和重复模式直接影响学生的词汇习得 (陈潇潇, 2011:9) 。词汇重复频率是语言习得的关键 (Ellis 2002:145-148) 。因此, 我们有必要检测每一册新增的词汇在后面几册中的出现频率。从上文可以看出, 第二册新增的2254个新词, 有1663个没有出现在第三册、1308个未出现在第四册中, 复现率分别为26.2%和42.0%, 如afflict, aftermath, altruistic, ammunition, anonymous等都未出现在后面两册中;第三册新增的2395个词汇中有1786个未再次出现, 复现率也仅为25.4%, 如adrift, advent, aesthetic, affluent等。从这个低复现率或重复率来看, 《综合教程》还不能完全为英语学习者提供足量的语言输入, 也较难帮助学习者将短时记忆的词汇转化为长期记忆, 容易导致词汇量不足。

3.2.2《综合教程》词汇与专四大纲词汇对比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为全国诸多高校英语专业采用的精读教材,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英语专业四级词汇是教育部对英语专业低段学习的词汇要求,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那么比较教材词汇与专四词汇表具有很强的教学实践意义。

对目标词表与专四词表的相关性统计后可以看到, 教材第一册有词簇3827个, 其中461个超出专四大纲词汇, 如abstinence, anguish, animate, assortment等;第二册有523个超出专四大纲词汇, 如abut, afflict, appendix, atonement等;第三册和第四册分别超出587和622个, 如abatement, accomplice, admixture, anthology等, 共计有2193个词簇超出专四词表。反过来, 我们有必要探究专四大纲词汇在本研究语料中的出现频率, 经过关键词表对比, 共计有2397个词簇未出现在四册教材中, 如sprout, abdomen, abolition, acupuncture等。

但是细细分析, 我们发现两个词表之间的差异可以进一步缩小, 如allotment出现在目标词表, 而allot出现在专四词表, 但是统计时分别为两个不同的词;还有目标词表中的differently和专四词表中的different分别被视为两个词。因此, 有必要更进一步地分析它们的词缀, 进一步“去噪”, 使得对比更加具有信服力。但是就本研究而言, 我们可以发现目标词表超出专四词表2193个单词, 而专四词表超出目标词表2397个词, 两者相差不大, 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 从很大程度上而言, 四册教材词汇基本覆盖了大纲所要求的专四词汇, 覆盖率高达87.0%。

4. 结语

本研究基于《综合教程》四册教材对其进行词汇量化分析, 并通过与英语专四大纲词汇表对比, 检验其词汇的覆盖率。结果显示, 四册词汇的密度和数量、词簇的类型等都是逐册递增, 符合学习者词汇习得规律。但是, 通过册际词类对比分析后发现词汇的复现率和重复率偏低, 不利于学生重复学习, 加深印象, 真正习得词汇。此外, 通过与专四大纲词表对比后发现, 教材词汇基本覆盖了大纲所要求的词汇, 并有少数词汇超出专四词表。因此, 学习者能通过学习本套教材来认识专四词汇, 但是要真正习得词汇还需要教材编写者在词汇的重复率上再下工夫。

摘要:本研究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以英语专业四级词汇表为参照词表, 对英语专业教材《综合教程》的词汇进行广度和深度分析。结果表明, 教材中的词汇密度、词汇类型呈现逐册递增趋势, 但是新增词汇类型的复现率偏低, 不利于学习者习得。此外, 整套教材词汇基本覆盖了专业四级词表, 适合学习者学习。

关键词:词汇,语料库,词表

参考文献

[1]Ellis, N.2002.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4:143-188.

[2]Kennedy, G.1998.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M].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3]Koprowski, M.2005.Investigating the usefulness of lexical phrases in contemporary coursebooks[J].ELT Journal59:322-332.

[4]Sheldon, L.1988.Evaluating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J].ELT Journal 42/4.

[5]陈潇潇.大学英语教材课文词汇分布特征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育, 2011 (3) :9-14.

[6]何兆熊.综合教程 (第一册至第四册)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7]胡壮麟, 李战子.语言学简明教程 (中文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8]谢家成.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材虚化动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 (3) :13-17.

[9]姚乃强, 吴古华, 邹申.英语专业四八级词汇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词汇深度和广度 篇2

如何解决教学深度、广度和教学进度的关系

思想政治新课程与其他科目一样删除了原来繁、难、偏、旧的东西,而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东西。在使用课改教材的过程中,老师们反映:新教材知识容量大,按照课时规定无法完成教学进度。我们在听课中发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比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新课程已经将商品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货币与金银的关系、货币的其他职能等内容删除了,但是有不少老师尤其是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仍然将这些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做详细的分析;另外,对某些在教材中以辅文形式出现、课程标准仅作一般性了解要求的知识,有的老师则又将其作为重点内容对学生提高要求。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仅是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这门课程太深奥了,有的学生因此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反感。不难看出,这些老师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老师必须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加强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学习。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尊重教材,备课之前,首先列出本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细目表,做到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词汇深度和广度 篇3

词汇知识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语言技能提升的基础。众多学者开展了针对词汇知识和语言各项技能培养的相关性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词汇知识和阅读理解间的相关性研究, 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 证实了词汇知识和语言学习者的阅读理解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 但无法以此类推, 证实词汇知识与听力理解水平的相关性。关于词汇知识和听力理解间的相关性实证研究较少, 主要以较高水平的语言学习者为研究对象, 忽视了对于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的学习者群体开展研究。因此, 本文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知识和听力理解水平的相关性展开了实证调研, 了解高职院校英语学习者词汇知识和听力理解水平现状, 探究词汇知识和听力水平间的相关性, 对听力教学有借鉴意义。

2 词汇知识与听力理解能力理论研究背景

2.1 词汇知识研究概述

不同学者根据词汇形式、多义性以及词汇实践中的使用意义, 将词汇知识划分多种层次。同时发现语言学习者需要对词汇多重维度的知识要全面掌握和习得 (例如Cronbach, 1942;Lado&Robert, 1970;Chomsky, 1980;Richards, 1976) 。早期, Cronbach (1942) 主要侧重词汇知识意义的描述;Lado和Robert (1970) 将词汇形式和意义以及语言教学和词语分析作出了明确划分:词汇形式涵盖了语音知识和词语形态;词汇意义则由词语、形态、句法和分配元素组成;Chomsky (1980) 将词语知识划分为语音知识、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Richards (1976) 则提出更加广泛的词汇知识框架, 不仅包含形态和句法特点的词语知识, 同时将词语频率和语域特点涵盖其中, 同时指出对语言教师和学习者来说, 词汇知识的意义所在。Nation (2006) 基于前期研究成果, 将词汇知识划分为形式、意义和词汇运用;Qian (2002) 将词汇知识能力划分为四个维度, 提出了词汇广度知识和词汇深度知识的概念。Qian的划分方式不仅关注词语形态和意义, 同时关注词语本身的特性, 并非相对独立而是相互关联。词汇广度知识主要指词汇表层意义知识;词汇深度知识则侧重词语在实践交际中应用的知识, 关注词语的相互关联性。

因此, 词汇知识的掌握不仅局限于对于词语语音和形态的掌握, 还包括词汇搭配, 句法、语义知识。因此, 词汇知识的学习不能满足于对词汇某一个意义的了解, 而要深入了解词汇关联知识和不同上下文中的实际意义。为全面了解高职英语学习者词汇水平, 本文将词汇知识划分为词汇广度知识和词汇深度知识, 探究词汇广度知识和词汇深度知识与语言学习者听力水平的相关性。词汇广度测试主要侧重了解语言学习者已掌握词汇量处于何种水平;词汇深度测试不同于词汇广度测试, 很难准确衡量学习者实践中词汇知识的使用情况。因此, 词汇广度测试得到广泛开发与应用, 但词汇深度测试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本文采用Read (1993) 开发的词汇关联测试 (WAT:Word-Associate Test) , Qian (2002) 后期进行了修订。

2.2 听力理解过程概述

非母语的听力理解过程不同于母语理解过程, 基于听者的非母语语言基础, 听力理解过程分为不同阶段。Vanderplank (1988) 将听力理解过程描述为“跟从”和“理解”两个过程, 划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理解过程。“自下而上”听力理解过程主要指听到语料中个别词句的较低层次的听力理解过程;“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过程则指理解并能够根据已有知识架构对听力材料全文预测的高级听力理解过程。Buck (2001) 同时指出不同的听力理解过程并非相对独立, 而是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相互影响, 交织的过程。

非母语的听力理解过程不是简单的语言解码过程, 涵盖了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复杂理解过程。Boyle (1984) 提出听力理解过程受到语言、认知、已有知识架构以及环境因素影响的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Barber和Hauser (1990) 提出了影响听力理解过程的315个变量, 涵盖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包括语言水平 (语音、词法和句法知识) , 知识储备, 记忆能力, 策略使用, 性别, 年龄以及多重情感因素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听力语料本身特点 (语速、语音清晰度、停顿及节奏) , 听力语篇特点 (主题、语篇类型、逻辑结构) 以及听力环境因素 (听力测试目的、任务、噪音等) 。学者们侧重于听力理解外部影响因素的研究 (例如:Blau, 1990;Brown, 1995a;Griffiths, 1992) , 较少对已有知识和策略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因此本研究将针对高职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内部影响因素展开调查, 探究词汇知识和听力理解过程的相关性, 为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教学提供参考。

2.3 词汇知识与听力理解相关性研究背景

不同学者针对词汇知识在语言技能培养中的角色开展了调研 (Adolphs&Schmitt.2003;Qian, 1999, 2002;Staehr, 2009) , 例如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技能和听力理解能力等。听力理解过程受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双重影响, 不同于阅读理解过程, 由于听力理解工程的复杂性, 大量研究集中于词汇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较少关注词汇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意义。

词汇知识是达到有效听力理解过程的关键因素。不同学者开展了临界值研究, 探究词汇量多少是确保听力理解成功的门槛 (例如:Bonk, 2000;Liu, 2011;Nation, 2006;Staehr, 2009;Schmitt, 2008) 。Bonk (2000) 针对59名外语学习者展开实证调查, 发现至少90%词汇覆盖率是确保成功听力理解过程的标准;Schmitt (2008) 提出95%词汇知识是有效听力理解过程的门槛;Nation (2006) 和Staehr (2009) 指出98%词汇知识是保证正确理解听力语料的基本要求。由于对准确理解听力语料界定标准的差异性, 研究对象多样性, 不同学者得出不同的实证研究结果。但词汇知识是保证有效理解听力语料的基础, 这一点上学者们达成了共识。

国内外学者同时针对词汇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意义展开了实证研究 (例如:李晓, 2007;Staehr, 2009) 。Staehr (2008) 以88名丹麦语言学习者为研究对象, 开展词汇广度知识与外语技能 (听力、阅读以及写作) 相关性研究。研究发现较阅读和写作能力, 词汇广度知识与听力理解能力相关性偏弱, 但词汇广度知识仍然是影响语言学习者听力水平的显著因素;随后Staehr (2009) 针对115名丹麦外语水平较高的语言学习者开展词汇广度和深度知识和听力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调查发现词汇广度和深度知识与听力理解水平显著相关。国内学者同时以中国语言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 发现词汇广度知识和深度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的重要意义 (例如徐震, 2009;张晓东, 2011) 。但由于不同学者调查对象的差异性和使用词汇知识和听力水平测试工具的不同, 研究结果略有差异。鉴于听力理解实时性复杂性的特点, 不同测量工具的运用为词汇知识和听力理解水平相关性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背景。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词汇广度知识和词汇深度知识研究和听力理解过程研究为基础, 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 词汇广度知识是否与听力理解能力相关? (2) 词汇深度知识是否与听力理解能力相关?

3.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共计57名大二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为研究对象, 了解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词汇广度知识和深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听力水平展开调研 (年龄19-20岁, 男生共计8名, 女生共计49名) 。学习者已有7年的英语学习经历, 并参加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及全国商务英语一级和二级测试, 虽较本科层次教育水平英语学习者而言, 语言基础较为薄弱, 但高职英语专业学习者具备一定程度的语言词汇知识储备和听力能力。

3.3 研究方法步骤

为了解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听力水平和词汇知识的真实情况, 依次开展听力测试、词汇广度测试和词汇深度测试。

3.3.1 托福听力测试

为全面了解英语学习者听力水平, 本研究首先对57名高职英语专业学习者展开听力水平测试。本文采用1998年托福听力部分试题, 试题划分为A、B、C三个部分共计50道题, 涵盖日常生活会话、科技、生物、教育等内容, 采用对话、独白、讲座等语言形式。听力内容和语速适中。为方便数据整理分析, 听力测试每题一分, 满分50分。

3.3.2 词汇知识测试

为全面了解英语学习者词汇知识水平, 本研究首先对57名高职英语专业学习者展开了词汇广度和深度测试。本文采用Norbert Schmitt研发的词汇广度测试 (第二版) , 涵盖不同词汇量水平测试梯度 (2000、3000、3000~5000学术词汇、5000以及10000词汇量) , 每个词汇量水平测试包含30个小题, 满分30分;基于高职学习者语言基础, 本文采用John Read开发, David Qian (2002) 修正的词汇深度测试。词汇深度测试采用词汇联想测试方法, 考察近义词和词意搭配知识共计40道题, 每题选出4个词汇选项, 满分160分。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收集过程中, 依次开展托福听力测试、词汇广度测试、词汇深度测试。实验过程以20~30学生为一组语音室, 由两位督导老师在课堂中实施, 每次实验过程历时1.5个小时, 全部数据收集整理历时2个星期。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整理分析三次测试学生听力水平和词汇广度知识和词汇深度知识的相关性。

4 调查分析与讨论

本文采用SPSS 19.0软件整理分析57名被测试者词汇知识水平和听力水平现状, 进一步探究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词汇广度和深度知识与听力水平的相关性。

4.1 词汇知识和听力水平现状描述性统计分析

如图 (表1) 表明词汇广度知识、词汇深度知识以及托福听力三项测试的信度系数。图表数据显示三项试题的信度也较高。

如图 (表2) 显示词汇广度、词汇深度知识以及托福听力三项测试的描述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包含平均分、标准差, 中位数等描述统计分析信息。图表数据显示词汇知识测试和托福听力测试分数分布较合理。

如表1所示, 被调查者词汇广度知识水平在2000、3000和3000~5000学术词汇量水平上平均分数高于20分, 但在5000和10000词汇量水平上平均数明显偏低, 说明被调查的语言学习者词汇广度知识的平均水平处于3000词汇量水平;5000词汇量, 尤其是10000词汇量水平对于被调查对象来说偏难。词汇知识描述统计结果表明被测试者语言基础较为薄弱。词汇知识测试中不难发现,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平均词汇量水平处于2000~3000, 词汇量有待提高;根据被调查者语言能力基础水平, 词汇深度测试选择适合受试者水平的测试题目, 故词汇深度测试成绩较高, 表明受试者对于简单常规英语词汇能够灵活运用, 除了解词汇表层意义外, 还能了解词汇搭配、实际应用等词汇深度知识。

由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基础较为薄弱, 被调查者的托福听力水平测试成绩普遍偏低, 且听力理解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高分段较少, 与词汇知识测试水平保持基本一致性。托福听力理解测试成绩偏低原因是多样的。 (1) 听力语料的陌生感。由于托福听力测试是以出国学习或生活为主要测试目标, 但对于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以往的英语学习经历中未曾经历托福英语测试的培训经历或托福听力测试经验。对托福听力测试的题型设置、语料主题内容感到陌生, 不能适应托福听力测试的语速。 (2) 听力策略运用不当。由于缺乏托福听力测试经验, 语言能力基础薄弱, 听力测试中可以通过听力策略的适当运用弥补以上不足, 从而达到及时了解语料内容, 顺利完成测试的目的。但受到词汇知识缺乏、语言基础薄弱等多元因素影响, 受试者仅能自下而上的通过字词句的理解, 完成听力理解过程, 很难通过运用推测语境、文意等听力策略自上而下理解语料, 平时也缺乏关于听力策略技巧运用的训练, 听力即时性压力下, 测试期间的焦虑情绪导致受试者完成托福听力测试过程中较为被动, 听力测试成绩普遍不高。

4.2 词汇知识与听力理解能力相关性研究

为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习者词汇知识和听力理解技能的相关性, 建立词汇广度知识涵盖的五个词汇量等级以及词汇深度知识与托福听力测试成绩相关性分析, 如图 (表3) 所示。

*.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示相关

如表3所示, 被调查者听力理解水平和词汇广度知识及词汇深度知识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词汇深度测试成绩与托福听力测试成绩显示高度正相关性 (p<0.01) ;词汇广度测试成绩与托福听力成绩之间尽管存在正相关关系, 但相关程度不同:2000词汇量水平显示中度相关, 3000词汇量水平显示较低相关性, 词汇量总成绩和托福听力成绩呈现弱相关性。

5 听力教学的启示

词汇广度知识和深度知识在听力理解能力培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词汇量拓展和词汇深度知识的把握为基础的听力教学, 有利于促进高水平和低水平外语学习者听力水平的提高。

5.1 基于词汇知识拓展的听力教学模式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语言基础较为薄弱, 处于2000~3000词汇量水平, 学术词汇、5000和10000词汇量水平对于高职院校语言学习者来说难度较高, 目前尚未达到这一标准, 因此, 3000以上词汇量水平测试与听力测试成绩显示弱相关性。词汇深度测试较适合目前高职院校语言学习者语言基础, 被调查者词汇深度测试成绩显示较高的平均分数 (124.32) , 最低分数也达到了96分。词汇深度测试考查学生词汇运用能力方面知识, 主要指词汇使用和输出能力, 而听力理解过程是语言输入过程, 词汇深度知识和听力理解水平的高度正相关性说明词汇知识的传授不仅要侧重词汇量的扩大, 更要注重词汇多维度知识的拓展, 上下语境中的使用方法和特定意义的习得。因此, 以词汇知识为中心的听力教学为更好地全面理解听力语料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2 有的放矢针对听力分层次开展听力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语言学习者, 在听力教学中应侧重不同的词汇知识维度。此项研究发现, 除了词汇广度知识与听力测试水平显著相关外, 词汇深度知识在听力理解中显示较高的相关性 (r=.898**) 。因此, 在听力教学中, 词汇深度知识, 包括词义搭配、词汇的联想意义, 同义词等词汇属性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低水平的语言学习者来说, 词汇广度知识的拓展, 尤其是听力词汇广度知识的积累尤为重要。但对于高水平的语言学习者来说, 词汇深度知识的掌握可以更好地辅助听力理解过程, 达到最佳的听力效果。

5.3 综合运用听力策略提高听力水平

词汇知识和听力理解水平显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与听力实践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输入理解过程有关。听力实践过程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 例如听力语料的熟悉程度, 听力策略的使用情况, 听力环境, 语速以及听者现场的情感状态等。因此, 不仅词汇知识影响听力理解水平, 同时听者内因和外部环境也会对听力理解过程造成影响。因此, 语言学习者的听力教学, 不仅要侧重词汇知识的掌握和拓展, 而且要提高语言学习者听力策略使用意识和拓展学习者知识面。

6 结束语

以上数据统计结果表明, 词汇广度知识和词汇深度知识与高职院校语言学习者的听力理解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词汇知识是语言学习的基础, 是语言学习者综合技能提升的前提和准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要不断拓展词汇广度知识, 尤其是商务英语词汇量, 并需具备在多样的商务情景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词汇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习者听力水平的提高, 降低听力实践过程中的焦虑感。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以培养复合型、技能型, 工作于岗位一线的人才为培养目标, 在工作实践中, 语言听力理解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 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要侧重拓展学生词汇相关知识, 为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Adolphs S, Schmitt N.Lexical coverage of spoken discourse[J].Applied Linguistics, 2003 (24) :425–38.

[2]Blau, E.K.The effect of syntax, speed and pauses on listeningcomprehension[J].TESOLQuarterly, 1990 (24) :746-753.

[3]Brown, G.Dimensions of difficulty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J].In:Mendelsohn, D., Rubin, J. (Eds.) , A Guide for the Teaching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Dominie Press, San Diego, CA, 1995:59-73.

词汇深度和广度 篇4

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答新华社记者问

在党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4月6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之后,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随即召开会议,对全国创先争优活动进行动员部署。5月7日,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围绕科学发展中心任务、迅速兴起创先争优活动热潮进行研究部署。目前,创先争优活动正在各地各部门陆续启动,总体进展顺利。近日,新华社记者就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关重要问题,采访了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记者: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后,为什么要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答:党的十七大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明确提出要开展两项活动,一是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二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实践活动是集中性主题教育,创先争优活动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经常性工作。这两项活动应该紧密衔接、相互促进。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延展和深入,必将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中央对搞好创先争优活动高度重视。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和习近平同志都对开展这项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部署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的需要。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虽然基本结束,但整改落实任务还没有完成。第一、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需要长期整改落实的任务,特别是延伸到基层的工作,还要进一步抓好。如果没有扎实有力的措施来推动,向群众作出的承诺就难以全面兑现,学习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任务就难以全面完成。二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中央的大政方针已定,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都已明确,关键要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贯彻落实。三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各地共新建党组织6万多个,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5万多个,进步扩大了覆盖面,加强了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基础,发挥作用是关键,组织建设的成果要在发挥作用中巩固和提升。四是开展创新争优活动是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党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需要。学习实践活动激发了广大党员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把这种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组织党员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树立先进形象,需要行之有效的实践载体和动力机制。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要求、目标和主要形式? 答: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的《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坚持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务求实效,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其他经常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努力实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

贯彻落实这一总体要求,关键是把握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活动目标和内容。一是推动科学发展。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认真落实本地本单位科学发展规划、思路和举措,党员以模范行动带动群众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是促进社会和谐。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及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三是服务人民群众。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尊重和依靠群众,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创新活动方式,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发挥先进模范作用。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创先争优活动的着力点;服务人民群众,是创先争优活动的落脚点;加强基层组织,既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这次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意见》明确提出,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要努力做到“五个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争做优秀共产党员要努力做到“五带头”,即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把这些普遍要求具体化,明确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具体条件,做到简洁可行、好记好评。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注意同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相衔接,切实兑现向群众的承诺;注意同已有活动载体相衔接,进一步增强活动实效;注意同党的建设其他经常性工作相衔接,突出重点,统筹推进。

为了使创先争优活动有计划、有节奏地持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动员部署会议提出,从今年4月开始,着重围绕迎接建党90周年开展活动,兴起创先争优的热潮。从2011年7月开始,着重围绕迎接党的代表大会开展创先争优,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加出色的工作业绩,向党献礼。2010年“七一”前后,中组部将专项表彰“2010—2012年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成绩显著的先进县(市、区、旗)党委。

记者:如何把争先创优活动抓实抓好?

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务求实效,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充分运用学习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保证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

一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大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内活动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就党建抓党建,就活动搞活动,党建工作只在“体内循环”,其价值和作用就大打折扣。创先争优活动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阶段,科学发展面临的任务有所不同。因此,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中心工作谋划和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科学发展资源,把党的建设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成果。

二是贴近基层单位实际,确定具体争创主题。创先争优活动在基层开展,要有鲜明、具体、实在的争创主题。要以正在干的事情为中心,引导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比如,经济发展落后村,可以脱贫致富为主题;相对富裕村,可以建设全面小康村为主题;矛盾多、维稳任务重的街道社区,可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主题。全国37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如果都有具体的争创主题,就能形成科学发展主题突出、整个活动百花齐放、每个单位都见实效的生动局面。

三是坚持分类指导,设计活动载体。《意见》区别不同领域和行业,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出了不同要求。各地各单位要区别不同领域和行业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任务、不同群体党员的岗位特点,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可以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载体相衔接,也可以针对当前大家最希望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问题设计活动载体。总的原则是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参加,有利于活动取得实效。活动载体要相对保持稳定性连续性,不宜经常变换;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防止空泛化。

四是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创先争优活动是立足本职开展的经常性活动,要重视舆论引导、典型带动。各地各部门要注意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员电化教育、党建信息网和手机短信平台的作用,宣传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大对先进典型、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五是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在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内活动要影响和带动群众,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处在群众之中,直接面对群众、直接服务群众,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请群众广泛参与。活动方案要听取群众意见,向群众作出公开承诺;活动情况要向群众通报,请群众评议;评选先进要请群众参与推荐,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要坚持“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妇建”,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广泛开展创建先进集体、争当先进个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记者:如何加强对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领导?

答:这次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关系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确定。各级党委(党组)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对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加强督促检查和工作指导,及时交流工作经验,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县(市、区、旗)党委要切实担负起领导和指导责任。基层党组织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要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抓好工作落实,注意发挥党建工作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对分管领域、部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情况适时进行点评,实事求是肯定成绩,指出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联系互动。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广度和深度探究 篇5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尝试把古典诗词与本课结合起来。在本课的导入中,我是这样 问的,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名句 大家都知 道吗?学生朗朗 上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想一想,这句诗中包含了哪些几何图形?图形之间还形成了哪些几何关系?”学生对这个问 题很感兴 趣,积极思考,讨论热烈。通过讨论,学生发现有这样几种图形:大漠、孤烟———直线与曲线。而“长河落 日圆”的“画面”,由线与圆 所构成。我进一步追问: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河”与“落日”,也就是“线”与“圆”之间先后有几种关系?然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这个教 学环节是 引导学生 复习“直线 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相离、相切、相交。这样一种让数学与文学相融合的处理方法,既切合了生活,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

二、借助数量关系,拓展思维深度

几何图形是一种形象思维,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尝试用数量关系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教学实践中,我先出示了三组判断题让学生判断:(1)若C为⊙O上的一点,则过点C的直线与⊙O相切。(2)直线与圆最多有两个公共点。(3)和圆有一个公共点的线段是圆的切线。

然后引导学生 思考:这说明了 什么?在我的引 导下,学生认识到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是要知道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我接着追问:能不能像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呢?想一想我们应该通过比较半径和哪个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呢?

接着,我引导学生深思:根据切线的 定义可以 判定一条直线是不是圆的切线,但有时使用定义判定很不方便,常用的是“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及切线的判定定理。同学们能说出这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吗?学生通过仔细思考,发现切线的判定定理是由“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直接推出来的,两种方法本质是一致的,只不过切线的判定定理是从位置角度来判定的,“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是从数量角度来判定的。

这样,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切线的判定定理,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条直线成为切线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经过半径外端。2垂直于这条半径。

三、精心选择例题,强化探究能力

教学中,只有选择好具有探究价值 的例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从例题中引导学生深入 思索,总结规律。已 知:⊙O的半径为3厘米,直线上有两点A、B,且OA=OB=5厘米,AB=8厘米,求证:AB与⊙O相切。

我首先要求学生确定选用的切线 判定方法。学 生认为题目条件中未明确指出直线AB与⊙O有公共点,所以适宜选用“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进行证明,只需作OH⊥AB于点H,证明OH等于该圆的半径即可。在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自己的推理过程之后,我让学生 自己总结 从本题中 得到的启发。学生经过讨论,集思广益后发现:在判定一 条直线为圆的切线时,当已知条件中未明确指出直线与圆是否有公共点时,辅助线的作法是“过圆心向直线作垂线”,再证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可以简单地说成“无交点,作垂线,证半径”。这样,通过引导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总结归纳根据公共点是否明确来选用切线的判定方法以及相应辅助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接着,我再追问:学完本课,我们能不能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研讨之后,大家发现了规律:判定一条 直线是圆的切线时,当已知条件中明确指出直线与圆有公共点时,辅助线的作法是“连圆心和公共点”,再证直线与半径垂直。当已知条件中未明确指出直线与圆是否有公共点时,辅助线的作法是“过圆心向直线作垂线”,再证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就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物流咨询行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篇6

两年过去了,实际情况比当时的预想要好很多,咨询项目需求的数量在成倍增长,咨询服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变化,从简单的物流中心规划上升到企业分销物流网络的战略优化、物流发展战略规划,以及物流中心运营诊断优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评估、KPIs (关键绩效评估体系)、现有物流资源能力提升等更广泛的深度咨询。

企业类别的变化

咨询业属高端的服务类别,有物流方面咨询需求的企业一般都有三方面的特点:①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②企业管理层具有利用社会专业资源的理念,③企业物流运营负责人具备物流运营的专业水平,能够清晰界定需要咨询机构帮助的具体工作。目前,有咨询需求的企业在这三方面的特点没有变化,但企业类别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前物流咨询项目大多来自大型民企和少部分国企和外企,近两年,大型国企物流咨询项目有明显增长,从2010年下半年起,大型国际企业的物流咨询项目也有大幅度增长,以欧麟为例,在华大型国际企业咨询项目占总项目数量的60%以上。

咨询项目类别的变化

近两年,物流咨询项目覆盖了战略、工程、评估、实施等不同层级的需求,具体类别包括:新物流园区规划、新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现有物流中心运营诊断优化、生产物流设施能力优化提升、分销物流网络战略优化设计、物流发展战略规划、物流服务商评估、物流运营KPIs评估优化设计、新的生产物流设施规划设计、B2C零售物流体系规划设计、物流项目建设实施项目管理咨询、物流运营提升管理咨询。

本土企业与国际企业需求的区别

从欧麟接触和开展的咨询项目来看,国内本土企业与国际企业提出的物流咨询项目需求内容有很大差异。国内本土企业的项目内容大多是新物流中心规划设计,以及少部分企业物流发展战略规划;国际企业的项目咨询内容更多在供应链物流体系的优化设计,包括分销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物流设施能力提升优化设计、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能力评估、物流运营KPIs体系设计等。国内本土企业对已经存在的供应链物流运营体系很少请物流咨询机构帮助优化,而国际企业则不断对现有体系进行优化。

另外,相当一部分本土企业的咨询项目开展过程并不顺利,特别是国企的项目,其原因包括对咨询服务内容界定不够清晰、决策过程时间长等,项目很难按时结案。而国际企业的咨询项目任务界定清晰,重点明确,决策流程合理,容易实现既定目标。

趋势分析

从近两年的趋势看,物流咨询的市场需求正在快速增长。供应链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物流也已成为企业运营成本和服务水平的核心运营体系,供应链物流经理人也更加专业、成熟。这些都是物流咨询需求的市场基础。

中国市场地理面积大,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大,每个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在产品线、区域市场、供应商分布等方面都将发生较大变化,每隔3~5年就应对供应链分销物流网络重新进行优化设计,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运营者会认识到这一点。

随着企业供应链物流运营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咨询的需求内容将更加丰富,物流中心规划将成为物流工程的基础部分,供应链网络将得到更加重视,物流外包、物流运营局部优化、运营管理提升、评估审计等深度的咨询需求将从少数转为多数。同时,从事物流咨询的专业人员也将越来越多。

词汇深度和广度 篇7

一、认清起点,给学习一个清晰的开端

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有效的途径,在数学学习中,只有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才能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来推动学生的数学探究,而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不能全依靠经验,适当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凸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可以先组织学生交流与圆相关的知识。师:对于圆这个图形,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生1:我知道圆只有一条边,而且它的边是曲线。生2: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生3:我知道圆中有圆心和半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3:我爸爸教我的。师:那你能指出圆心和半径吗?生3:用圆规画的圆中间有一个小点,这就是圆的圆心,半径就是从这个点向圆边上画一条线段?师:是这样吗?那么大家想一想在一个圆中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呢?生4:可以画无数条。师: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很多与圆相关的知识,那么接下来的学习中老师先请大家自己用圆规画出一个圆,找出圆的圆心和半径,然后我们再来深入研究圆的有关知识。

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认知起点,引导学生用圆规画圆,并找出圆心和半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认识圆的直径,寻找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就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在一个现有的圆中想办法寻找圆的圆心,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这样的学习环节就能直达学生的内心深处,击中他们认知薄弱的地方,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一定是高效的。

二、聚焦难点,给学生一个突破的机会

三、把握疑点,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延续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时候学生受限于数学视野,不能有效地在情境中拓展自己的数学认识,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助学生一臂之力,通过简单的交流和点拨,也许学生就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展开有效的探究,这样的交流能帮助学生因疑生问,从问题出发,展开更深入的数学探究。例如,华应龙老师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带着学生从寻宝的情境出发来认识圆的特点,通过丰富的探索、实践、观察、总结等活动把握住了圆的“一中同长”的特性。在本节课的最后,华老师还与学生进行一个简短的交流,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上课伊始,华老师创设的是“宝物离你左脚3米处”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线索下发现了圆,认识了圆。而最后的话题正是从这个情境出发,华老师追问学生“宝物一定在这个圆上吗”,将学生的数学视野带到了圆之外的地方,在这个点拨下,学生的思维大开,他们提出“宝物也可能在上面3米处,在地下3米处”,这样的交流将学生的视野带到了空间层面,让他们不仅局限于平面,显然这样的交流具有莫大的魔力,牵引着学生向数学的更深处漫溯。

四、结束语

总之,课堂交流有益于推动学生的数学认识,有益于相互启发,有益于促进知识的深层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开发交流的各种“功效”,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因为足够的交流而受益。

参考文献

[1]李冉冉.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6.

词汇深度和广度 篇8

在国内, 高原训练的运用已扩展到许多项目当中, 诸如自行车、赛艇、游泳、球类运动、田径的竞走、马拉松等, 随着各国专家对高原训练的持续研究, 相信高原训练的理论会日渐成熟, 在足球运动中的高原训练理论和实践应用目前还没形成成熟的体系, 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我国国家队、各级中超联赛球队、国外的国家队和俱乐部经常在世界上各家高原训练基地进行高原训练, 例如在昆明海埂训练基地, 国家足球队常常在昆明海埂训练基地进行高原训练, 足球运动员到高原训练可谓频繁, 这从某种角度说明足球运动进行高原训练的必要性, “海埂集训”是耐力训练的代名词, 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消耗很多能量, 不仅速度素质重要, 而且耐力素质在整个90分钟比赛中也至关重要。由于高原训练是一种比较严密的训练方式, 在上高原前的有氧适应性训练、上高原后的适应性训练、高原期间的负荷安排、下高原停留的时间与参赛的衔接等是一个比较难于把握的系统训练方式, 稍有不甚, 可能导致运动员在参赛时没有发挥高原训练的效应, 或者队员处于最佳状态的把握不准确,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高原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对于足球运动, 该选择什么形式的高原训练方式, 这对比赛的成绩有很大的影响。足球运动选择低高原、亚高原、中高原、高高原中的什么高度最合适, 还应该根据不同的球员做更细致的安排。

二、高原训练在足球领域运用的广度和深度研究

(1) 高原训练在足球领域运用的广度研究

孙文新等在足球运动员高原训练科学化探索一文中指出:足球队在高原训练可一年进行几次, 中国国家男女足球队多年来在中外教练的指导下, 同一年内多次在高原 (昆明) 进行高原训练。云南省昆明市四季如春, 每年国家男子足球队都选择海埂作为体能训练的大本营, 还有其它国家的一些队伍也时常把高原训练的地方安排在昆明, 一年训练的次数极为频繁, 尤其在重要的赛事准备期, 通常把高原训练作为重要的体能训练手段。从教练层面而言, 一支足球队的成绩与他们的执教水平密切相关, 稍有不慎, 就会面临下课的危险, 但是, 越是重要的比赛, 各级教练员往往选择高原训练这一训练手段来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而且出现很多经过高原训练后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队, 这说明足球运动队在掌握高原训练不同训练方式运用的比较合理。

崔大林在高原训练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一文指出:为了改善基地的训练条件和科研条件, 国家体育总局经论证后, 对云南和青海两个省的高原训练保障进行了重点布局和科技投入, 先后建立了海埂和多巴国家高原训练科研监测站, 并与所属省体育局联合保障国家队高原训练。国家政策的倾向和现今激烈运动比赛的现实需求, 使得高原基地被放到各级运动队训练的突出位置, 在资金投入和科研方面, 目前依然有很多专家致力于高原训练的实践和理论的研究。余小燕等在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中指出:我国为备战奥运会等世界大赛, 相继在云南昆明和青海多巴建立了“高原训练研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工作站”, 以促进高原训练的科研保障工作。虽然孙文新等一些作者在足球运动员高原训练科学化探索一文中指出高原训练作为适应高原比赛和提高平原比赛体能的一种训练方法已逐步地融入足球的科学化训练实践之中, 但尚未成熟理论和实践体系。国家的战略与高原训练紧密结合, 说明高原训练在当今体坛发挥着重要作用。

(2) 高原训练在足球领域运用的深度研究

足球领域高原训练的目的是偏重于提高有氧能力还是无氧能力, 赵广才在有关高原训练中强度训练问题的探讨一文指出高度的无氧能力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有氧能力基础之上的。从总体来讲, 无氧能力在足球运动中所占比例不是很高, 足球场上有前锋、中场、边锋、后卫等具体位置, 不同位置球员在比赛中供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比如前锋要求无氧能力强, 中场要求无氧和有氧能力均等, 而后卫队员更多要求有较好的耐力, 耐力是每一个位置球员都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 良好耐力是建立在良好有氧能力的基础上的, 所以无论是进行高原训练还是平原训练, 首要的任务是把有氧能力练好。足球运动队频繁到高原进行训练, 他们的目的应该是建立球员良好的有氧能力为主, 有了较强的有氧能力, 无氧能力的提高就会有保障, 通过高原训练这一特殊训练方式, 使得运动员回到平原后, 在比赛过程中对无氧的耐受性有显著的提高。

三、目前高原训练的主要方法和研究进展

文献表明, 将各种高原训练方法综合应用于训练实践, 发挥其最大功效已成为当今国际潮流, 高原训练正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当今体坛, 竞走、马拉松、游泳、赛艇、球类运动等越来越多的项目逐渐把高原训练作为训练的特色方式, 随着科技和人类智力的发展, 高原训练会逐渐完善和科学化。高原训练各种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推广, 会给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提供便利, 但也不能盲目的进行高原训练, 要根据每一个运动员的身体条件, 结合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 合理的选用高原训练的一些新的训练方式。足球运动队在选择高原训练的时候, 应该科学决策, 用发展和全面的体育观作为指导, 避免因高原训练的不当而造成对足球运动员职业生涯的损坏, 在26至30岁这一年龄, 是足球运动员的黄金期, 足球队员的技术、意识、和场上的足球智慧达到一个高度, 如果教练员不能科学合理的运用高原训练这一训练手段, 会造成不可低估的代价。所以足球队应该小心谨慎的采用高原训练。

四、足球运动队采用模拟低氧训练初探

王敬茹等在赛艇运动高原和低氧训练研究进展一文提出:利用低氧刺激配合运动训练来增加机体的缺氧程度以调动体内的机能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尤其应用于以有氧耐力为主的运动项目。足球运动在高度发展的了有氧耐力基础上, 还需要较强耐力的支撑, 对于普通的俱乐部和一些资金和规模不大的球队, 是否也必须到高原进行训练, 从当前模拟低氧训练的研究进展中, 有如下新的进展, 大量研究表明, 科学合理的低氧训练能不同程度的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 已被广泛应用于竞走、中长跑、赛艇、皮划艇、游泳、铁人三项、现代五项等多个运动项目。对于财力不雄厚的职业足球队而言, 是否也要争相到高原进行训练, 从当前模拟低氧训练的现状看, 模拟低氧训练随着科技的发展也会逐渐得到完善, 并在运动队的日常训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避免高原训练练给俱乐部带来的财政负担, 以及高原训练弊端的出现。

五、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 足球队在科学训练的时候, 应该注意到当今高原训练的利弊, 保护运动员的职业寿命, 做到全面的提高运动员水平。

2.足球领域运用高原训练比较频繁, 国家层面也十分重视, 科研机构进行高原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资金和技术的保障, 随着人类体育有运动的向前发展, 高原训练会逐渐形成完整和科学的体系, 这是历史的趋势和必然。

(2) 建议

1.足球运动队在选择高原训练的时候, 应该科学决策, 用发展和全面的体育观作为指导, 避免因高原训练的不当而造成对足球运动员职业生涯的损坏, 在26至30岁这一年龄, 是足球运动员的黄金期, 足球队员的技术、意识、和场上的足球智慧达到一个高度, 如果教练员不能科学合理的运用高原训练这一训练手段, 会造成不可低估的代价。

2.高原训练需要雄厚的财政作为支持, 对于国家队来说, 采用高原训练是在重大比赛之前一种战术上的决策, 例如, 世居高原的一些国家, 故意把重要的球队比赛的场地安排在较高的高度进行, 是一些世居平原的球队到了高原比赛, 往往造成不适应, 体能消耗多大, 很容易失去比赛的胜利, 从这一角度来说, 高原训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中国期刊网上与足球运动高原训练相关的论文, 对目前高原训练在足球领域中运用的现状进行了解, 以当前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现状为背景, 探析足球运动在采用当前高原训练时的深度和广度, 为足球运动高原训练提供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原训练,足球,运用

参考文献

[1]孙文新, 侯会生, 胡宇.足球运动员高原训练科学化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6) .

[2]崔大林.高原训练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1) .[3]余小燕, 马福海.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9) .

[4]赵广才, 韩佐生.有关高原训练中强度训练问题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 .

[5]司品鑫.高原环境下对足球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的影响及营养补充[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0, (10) .

[6]胡扬.高原训练的多元化发展——从HiHi到HiLo再到Hi-Hi+HiHiLo[J].体育科学, 2010, (11) .

词汇深度和广度 篇9

一、研究问题及设计

该研究主要通过调查分析来了解电子词典的使用对当代英语学习者的词汇广度和词典使用策略是否有影响, 有何影响, 以及这些影响对英语学习和教学有何启示。研究首先通过问卷对来自九江学院的83名大二学生进行了调查, 了解了这些当代英语学习者的词典使用现状;同时对他们进行了一项是词汇广度 (Breadth of Vocabulary knowledge) 测试。然后, 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对调查的结果数据, 包括词典类型、使用频率和目的、使用习惯和策略、词汇水平测试成绩等进行了统计学描述;作为该研究的重点, 对比分析探究了研究对象的词汇广度、词典使用策略以及电子词典的使用这三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最后讨论了当代英语学习者在词典使用上表现出的新趋势, 以及电子词典的使用对英语学习者的词汇能力和词典使用策略所产生的影响。

二、调查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了学习者的词汇广度与词典使用之间的相关性, 以及两种不同种类词典的使用频率与使用策略之间的相关性。从整体上来看, 学习者的词汇广度与电子词典的使用频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反却与纸质词典的使用频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这说明频繁使用电子词典对学习者词汇广度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 而纸质词典的使用却有一定的益处。

在查词时机的选择策略方面, 调查发现电子词典的使用同“逢词必查”的策略存在正相关性。说明电子词典的使用不利于学习者猜词能力的培养, 反而会助长逢词必查的陋习。词汇广度与纸质词典的使用都和先读后查的策略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而且还和“先猜后查”策略存在低度正相关性。但电子词典的使用与它们都没表现出相关性。

在内容选择策略方面, 调查对象的词汇广度与查看音标和词法的策略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和前面一样, 纸质词典的使用与词汇广度一致, 和查看音标和词法的策略均存在相关性;而电子词典的使用与它们均不存在相关性。词法知识主要包含单词的词性、词形的变换、词源、构词法等重要的词汇知识, 是词汇学习的基石和法宝, 它们揭示了词汇的构成方式、构成原则和分析技巧, 是学习词汇、迅速扩大词汇量十分有效的途径。

最后来看一下学习者的词义选择策略。从结果上看, 词汇广度只与“根据上下文和词典确定词义”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虽然与“只查看前几项词义”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 但只属于最低相关, 与其他词义选择策略均不存在相关性。不过这次电子词典与词汇广度保持了一致存在正相关性, 而且大于纸质词典与之的相关系数。结果还显示电子词典的使用与“查看所有词义”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由于电脑手机等常用电子词典查询速度快、内容简化、一目了然, 客观上方便了使用者浏览所有词义, 但有碍于这些电子词典呈现的内容过于单一, 很多手机词典只给出几个简单中文解释, 使用者不得不再根据上下文来做出最终判断。

为了更加仔细和准确地分析电子词典的使用对学习者词汇广度的作用, 所有被试将会按照词汇广度测试的成绩被分成低分组、中间组和高分组, 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低分组学习者的词汇广度与电子词典的使用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但相关性并不显著。而且词汇量较低的学习者使用词典时主要以查看词义为主;他们在使用电子词典时使用了一定的目标词选择策略和猜词策略, 而在使用纸张词典时却没有出现这种趋势, 且他们使用纸质词典时也没有表现出良好的策略和习惯。从总体上看中间组的词汇广度与电子词典的使用频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但与纸质词典的使用频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中间组的学习者在使用纸质词典时保持了积极的使用习惯, 或者可以说纸质词典的使用与积极的词典使用习惯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相反中间组的电子词典的使用和各积极的词典使用策略之间没有表现出相关性。令人意外的是, 高分组在电子词典的使用倾向和策略上出现和低分组相似的趋势, 总体上呈现出一些不良的词典使用习惯。

三、研究结论

从趋势上看, 电子词典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主流, 且电子词典的使用目的单一化, 词典沦为了翻译工具, 词典作为外语学习工具的特性逐渐丧失。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在词典的使用目的上存在一定的偏好。从整体上看, 这些学习者使用英语词典的目的依次为翻译、阅读、记单词、写作、口语和听力;有超过50%的被调查者经常或总是为解决翻译和阅读问题而使用词典;而且词汇定义是他们最关注的词典内容。在分组调查中这一趋势进一步体现出来。无论是在词汇广度的低分组、中间组和高分组, 还是在词汇深度的低分组、中间组和高分组, 电子词典的使用频率均高于纸质词典, 而翻译和阅读均排在词典使用目的的前两位。这说明电子词典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翻译工具而非学习工具。而且这一趋势在英语水平较低的学习者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因为无论是在词汇广度低分组还是在词汇深度低分组中, 电子词典的使用频率和词典使用的翻译目的之间都存在正相关性。

在使用习惯和策略方面, 电子词典的使用对纸质词典的使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冲击。首先, 调查结果显示两类词典的使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说明电子词典的使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者使用纸质词典, 各种廉价易得且使用简单的电脑词典甚至手机词典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不过这一影响在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之间存在差异。电子词典的使用对高分组和低分组学习者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而对于中级组的被试这种负面影响较为有限, 他们展现出良好的词典使用习惯和策略。

从整体上看, 电子词典的使用对英语学习者词汇广度知识的习得不存在明显的影响。但是结果显示, 低分组学习者的词汇广度与电子词典的使用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但相关性并不显著。这说明电子词典的使用对词汇量较低的学习者来说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四、教学启示

从总体上看, 这些被调查学习者的词典尤其是电子词典的使用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如很多学习者在词典选择、使用习惯、查询策略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 他们需要专门的指导才能够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 大多数学生对纸质词典和电子词典的优缺点有较全面的认识, 但却没有合理、理性地具体使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两类词典的优缺点充分合理地利用它们。一方面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词典, 辅助英语学习;另一方面, 鼓励学生多使用纸质词典, 夯实语言能力英语学习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这要求他们不仅明白一个单词的基本意思, 更要了解该词的语域、感情色彩、习语、用法及与其同义词的差别等。这些目标是利用电子词典所无法实现的, 需要学习者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查阅纸质词典, 关注细节并注意积累。所以用过电子词典之后, 应该在课余尽量再次查阅纸质词典, 以便对目标词有全面了解, 从而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该词。久而久之, 便能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为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掌握并得心应手地驾驭这些单词, 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最后, 鼓励英语水平中等以上的学生使用英英词典。使用英英词典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而且词典收词丰富, 解释精确到位, 并附有词源和其他信息, 有助于学生理解词汇的确切含义, 巩固和扩大词汇, 提供表达和用英语思维的。

摘要:词典在外语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如今电子词典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本文通过调查和测试了解调查对象的词典, 尤其是电子词典的使用趋势、倾向、策略以及他们的词汇知识广度, 并探讨电子词典的使用和词汇知识广度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以期能为我国当代英语学习者词汇发展水平的研究和英语词汇教学提供启示。

关键词:电子词典,词典使用策略,词汇水平,词汇知识广度 (BVK)

参考文献

[1]曹晓娟.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词典使用调查[D].山东大学, 2007.

[2]陈敏.大学生在词汇学习中使用词典的情况调查[J].中国英语教学, 2009 (1) .

[3]李晓.词汇量、词汇深度知识与语言综合能力关系研究[J].语教学与研究, 2007 (5) .

[4]戴曼纯.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2) .

上一篇:宏观调控政策下一篇:宫腔镜电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