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

2024-06-10

国际关系学(精选11篇)

国际关系学 篇1

摘要:普法战争后建立的俾斯麦体系是德国在优势情况下, 俾斯麦通过各种手段, 重新确立起欧洲的均势, 用以维护德国的安全。现在的亚洲, 与那个时代的欧洲国际政治格局有某些相似之处, 因此, 可以在俾斯麦体系下的德法关系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俾斯麦体系,均势,中国国际关系

一、俾斯麦体系的形成过程

俾斯麦体系是维也纳体系下的一个特殊体系, 是维也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欧洲协调的国际关系背景下, 德国在统一的过程中, 走出了一条“铁与血的道路”。

1871年的普法战争, 是俾斯麦体系建立的起点。1881年德国、俄国、奥匈三国签约, 第一次三皇同盟形成, 将欧洲主要的君主国家团结起来。1882年的德国、奥匈、意大利三国签约形成同盟。德国通过奥匈与英国的协调、意大利与英国的协调, 间接取得了与英国的一致协调。同时, 德国还与其他欧洲小国取得协调, 从而欧洲国家和德国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同盟关系, 使法国孤立在这种体系之外, 从而使得德国的安全获得了有利保障, 俾斯麦体系就此建立起来。

1871年普法战争后, 德国统一并迅速崛起, 确立了对法国的优势。但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虑, 战后德国尽一切努力孤立法国, 防止反德同盟的出现, 用以寻求在以后可能的法德冲突中不会形成一个反德同盟。

在俾斯麦体系下, 欧洲和平问题的关键是德国和法国的关系问题。法国作为战败国, 战败的屈辱感, 特别是丢失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使得德法战争不可避免。“战后法国的复仇意识非常强烈, 充满复仇意识的法国成为德国的死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是俾斯麦的一个战略失误, 俾斯麦也意识到这一点。”法国急速发展自己, 等待机会向德国复仇。

二、俾斯麦体系的实质分析

俾斯麦安全体系得以实施的基础是德国的克制政策。德国不刻意追求欧洲霸权, “俾斯麦外交体系的精髓在于把精力集中在欧洲大陆, 其外交政策有约束性和保守性, 因此基本上也是和平的”。俾斯麦体系是大国安全体系的一种建构尝试, 特别是在当时复杂的国际背景下, 俾斯麦体系对安全的追求值得我们深思。

俾斯麦体系的实质就是通过克制自己, 和欧洲其他大国处理好关系, 孤立法国, 以确保自己的安全。这种以安全作为核心利益的国家政策, 对德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俾斯麦体系, 是在德国对法国优势情况下的均势体系。德国在处于优势的情况下, 没有彻底击败法国, 保存了法国的实力, 也避免了被其他大国视为安全威胁。这种克制政策, 体现了欧洲国家在权力政治时代, 就看到了国家长远交往的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很脆弱, 但这种优势均势体系, 值得我们思考。德国通过各种努力实现了暂时和平, 但是通过孤立法国以求自身的绝对安全, 在当时的情况下, 是不切实际的。特别是随着情况变化, 矛盾不断激化, 俾斯麦体系僵化, 欧洲的多极均势被打破。“1870年之后结盟系统日趋僵化, 这既是1914年战争爆发的一个导火索, 又是‘均势’系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俾斯麦体系下, 始终没能阻止法国与俄国结盟。事实证明, 德国的安全最终无法通过孤立法国实现。

三、俾斯麦体系的安全思考对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的借鉴

俾斯麦体系的追求最终指向安全。安全作为最高国家利益, 是任何国家都努力追求的。当代亚洲地区, 处理好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安全关系, 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国, 怎样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关系, 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和周边大国的关系和法德一样是天然邻国, 这就使地缘政治因素强烈, 又都涉及领土争端、边界冲突, 国家实力增长给对方带来了安全恐惧问题、“盟国问题”、军队军备“竞赛”问题以及相似的国际环境。我们研究俾斯麦体系, 是为了避免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进入俾斯麦体系下德法相互遏制、孤立, 只追求自身安全不考虑对方困境而进入零和博弈的危险局面, 是为了使中国和周边国家能更好地沟通与合作, 实现共同安全。

首先, 与德国和法国相似的是, 中国和邻国有着漫长的国界线, 且存在领土争端, 这使得地缘安全问题异常突出。因为这种地理原因, 中国和多邻国国际安全关系就像德法安全关系一样紧密相关。中国和周边国家有着天然的安全关系, 特别是在边界冲突上。在领土问题上, 邻国强硬而又古板, 使问题迟迟不能解决。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 印度的惨败, 让印度感到屈辱, 这和俾斯麦体系下法国战败存在找德国复仇的心理相似。但不同的是, 德国的胜利伴随着领土的变迁, 这才为法国的复仇埋下了不可化解的矛盾。而中印边界战争, 中国虽然取得了胜利, 但是中国没有侮辱印度, 更没有割占领土, 而是退回到战争之前的实际控制线, 以求与印度和平解决领土争端。中国的做法, 远远超越当时的德国。

周边大国把中国作为主要的竞争对手, 经常宣传“中国威胁论”, 使中国周边国家关系常常被困在现实主义的零和博弈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在领土争端中, 应该加强交流, 建立互信, “解决战略互信缺失, 就需要超越地缘政治范式, 建立一个新的思维框架”。

其二, 周边国家都作为崛起中的国家, 同当时背景下德国和法国也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在崛起的过程中, 双方难以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打破“一山难容二虎”的思维模式, 对中国周边关系安全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例如中印两国, 印度在可预见的范围内, 其综合国力不会超越中国, 这在印度引起的恐慌也是不言而喻的。“印度缺少使它迅速赶上中国的国内储蓄、境外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如果不发生意外, 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中国仍将保持对印度的领先地位。” (1) 所以中国在处理和印度关系时, 也要懂得克制, 不去追求亚洲的霸权, 更不能孤立印度。在新时代背景下, 我们要相信亚洲的广袤可以容纳中国和印度的共同崛起。国家实力此消彼长, 是国际社会的定律, 中国处于优势, 我们要保持优势, 发展自己, 但也不能去孤立、遏制印度, 阻止印度发展。俾斯麦体系已经证明, 孤立、遏制不会实现长久和平。

其三, 关于“盟国问题”以及军事军备问题。在俾斯麦体系下, 德国和法国的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盟国问题。在中国周边国家安全关系中, 似乎也存在这种印记。

其四, 周边国家安全关系中国际因素问题。在俾斯麦体系时代, 在欧洲也是一个大国崛起与衰落的变革时代, 很多国家面临转型或者已经走上转型的道路, 有一些国家正在衰落, 也有一些发展成熟的大国。现在的亚洲, 也正处在这种时期, 这就为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带来了选择。正因为很多国家面临转型, 各国的合作冲突不可避免, 大国的战略选择往往对它们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在处理周边关系时, 主要大国要直接交流, 加强互信。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 如何处理好区域内以及世界其他大国的关系, 也是中国周边关系面临的重要课题。

最后, 中国现在的主要目的还是发展经济提高自身的国家实力。近年来, 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波折重重, 2014年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中, 提出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并表示, 面对新形势, 我们应该全力共同推动改革创新, 发掘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 打造强劲亚太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格局。会议中提出通过结构调整释放组织内部动力, 改变市场管理模式,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更好的发挥组织内部政府合作关系。

2014年10月24日, 在北京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简称亚投行AI-IB)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AIIB) 不仅将夯实我国的经济增长动力而且将提高整个亚洲资本的利用效率及对亚洲区域发展的贡献水平。基础设施投资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前提, 在世界各类商业投资中有非常巨大的潜力, 增长带动力量也不可小觑。亚投行吸引的国家多, 表明中国提出和推进国际规则的能力受到广泛信任。AIIB的建立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更加密切, 也让中国国际关系的安全多了一个保障。

俾斯麦体系虽然已经随历史远去, 但是它依然值得我们研究, 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崛起过程中, 怎样才能避免战争, 找到一条适合大国共存的生存之道, 是我们在新时代必须面对的。我们该看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是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长远的, 而与周边国家间存在的问题则是次要的、局部的、暂时的”。中国和周边国家应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找到一条彼此协调、相互促进的共生之道。

注释

11冯峰.中印发展模式哪种更胜一筹[N].世界新闻报, 2004-12-10.

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关系探讨 篇2

【关键词】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关系

一、前言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步划加快,国际经济贸易总量不断增多,经济纠纷更是频频出现。调整、规范各种国际经济交往的法律和条约相继完善,内容更加丰富,先产生国际法,后来产生国际商法,再后来陆续产生国际经济法。然而后产生的两个法,概念复杂且相互交错,人们容易混淆。随着国际法规的使用率增高,普及商法和经济法这两个国际法关系的必要性尤其重要。本文将从“什么是国际商法、什么是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之间的联系、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区别”4方面将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法律慨念进行阐述,对两者的法律关系进行一个比较、分析。达到普及国际法律知识,自觉执行国际经济法政策,自觉履行国际商法法规,减少国际经济贸易纠纷,促进国际经济次序健康发展。

二、国际商法

关于对国际商法概念的探讨,怎样弄懂国际商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综合考察国内外学者、各种著作中对这个概念的解释与说明,多数学者认为国际商法的概念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且听下文分解。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步划加快,国际经济贸易总量不断增多,经济纠纷更是频频出现。调整、规范各种国际经济交往的法律和条约相继完善,内容更加丰富。国际商法,就是调整所有商务贸易主体在从事商务贸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贸易关系、货币交换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换言之,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贸易商事活动中的规则、规范的总称。

1.从广义上看,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贸易商事活动中的规则、规范的总称。是调整各种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国际商事关系,是指某种商事关系,其主体不论是自然人、法人、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只要这种商务贸易关系的当事人来自(两个以上)不同的国家,或其所经营的商务贸易事项超越到他国国界的范围,这种关系就可以说是国际商事关系。用以调整这种关系的规则、规范,就属于广义国际商法的范畴。

2.从狭义上看,国际商法的调整对象是:除去国家和国际组织之外的,主体平等的商事组织和商务贸易交易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正处在形成与发展中的法律部门。依据国际习惯,从事国际商务贸易事项交易活动的主体是公司、企业、个人(自然人)等,而不是国家、国际组织;它们之间的交易属于不同国家的,主体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公平交易,而且是排除了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交易。所以,在“国际商法”这一概念中.“国际”是指商事法律行为“跨越国界”的意思。不是指有国家或者国际组织参与。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还认为国际商法产生的时间,比国际经济法产生的时间要早,并且其发展的途径及意义也有所不同。

三、国际经济法

关于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和范围,国际和国内的学说不一,总的来说,可归纳为广泛和狭窄的两种概念范围:

1.广义国际经济法

广义国际经济法的概念是:是调整自然(单个个体)人、企业法人、不同国家和不同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商务贸易交往过程中达成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则、规范的总称。调整对象:既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国家与经济组织之间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也调整自然(单个个体)人、法人同国家、国际经济组织之间所产生形成的经济关系。换言之,广义国际经济法泛指调整国际经济交往的所有法律法规,其调整范围囊括一切关于超越国界,并与任何经济利益相关的商贸交易和商事交往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同时,国际经济法既调整国际商事贸易经济统制关系(纵向关系),也调整国际商事贸易经济流转关系(横向关系)。国际经济法是法律科学多门类、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独立学科。

2.狭义的国际经济法: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进行的商务贸易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关系,是狭义的国际经济法慨念的基本含义。主体只限于国家、国际组织,不包括自然(个体)人与企业法人。狭义的国际经济关系仅指国家、国际组织间的经济关系。

一般所说的国际经济法是指广义的、所调整的是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四、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之间的联系

1.两者的调整对象都含有国际因素。

从两者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整对象的“跨国性”是两者共有的特点。对象的“跨国性”是指所调整的对象都来自不同的国家这是两者相通点。作为调整两者的法律法规则一定会涉及到不同国家,涉及到不同国家的经济实体及相关的企业,因此,也就必定会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利益。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制定或参与制定相关的国际条例及规范时就要充分考虑各国的利益,遵循国家主权、平等互利。

2.两者具有相同的法律渊源

两者在法律渊源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法律渊源是指具有不同来源、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之所说两者在法律渊源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是因为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的法律渊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一些国际条约及国际商业惯例、案例。

下面我们举例来看一下两者在法律渊源上的联系:

国际商法的法律渊源是指国际商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国际商事条约,这是各国缔结的有关国际商事的国际条约或公约,在国际商法中,很多具有约束性的条款直接来源于各国缔结的条约、公约;

(2)国际商事惯例,这是指在国际商事的交往中,长期形成的并被普遍遵守的一些商事原则和规则,这是国际商法的重要渊源,对国际商法的起源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国内立法,这是在国际商事条约或惯例不能调整的情况下的一个补充,是指各国有关调整本国对外经贸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决议等。

国际经济法的法律渊源是指主权国家适用的法律规则及这些规则的来源,所以,国际经济法的法律渊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国际条约,这包括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

(2)国际商业惯例,这跟国际商法中的国际商事惯例一样,同样是长期形成的,普遍为人们所习惯的一贯做法;

(3)国内立法,与国际商法的国内立法一样,同样是国家对有关对外经贸的法律、法规、条例、决议等的相关规定;

(4)国际组织决议,国际商法渊源里并没有写入这一个,但是细心想一下,有的直接就是从国际组织的决议引进来的,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对电子商务的相关决议,被引进国际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法律。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国际商法和国际经济法在法律渊源上的相似之处。

3.两者同属于一个法律体系。

我们所说的国际法律体系除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法,还应该包括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3个部门法。从这个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明显就属于同一个法律体系,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五、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区别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两者既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作为两个不同的法律部门,如果两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所调整的对象及相关关系没有区别的话就没有必要专门开设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因此,我们来讨论一下它们之间的不同,而且,它们之间的不同可以说是本质上的不同。

1.两者的基本原则不同。

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国家对本国自然资源永远享有主权;(2)经济合作互助共同发展;(3)平等互利公平公正。这些原则充分体现了必须在尊重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国际经济交往。

国际商法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公平与公正。可见两者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这也就是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两者的主体不同。

国际商法的主体是:一是指特殊的国际商事主体——国家;二是指一般的国际商事主体——国际商事组织。然而,国际经济法的主体:除了一般的商事机构、组织外,还包括国家和国际组织,主体更加广泛。所以,就两者的主体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在国际经济领域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3.两者所调整的对象不同。

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不仅包括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如国际货物买卖关系、国际货物运输关系,还包括国家或国际组织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与管制关系,如国家在外汇管制、国际税收方面等方面的管制正是体现了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除了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还包括政府的管理及管制活动;而国际商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所进行的商事活动而形成的国际商事关系。

4.在调整方法上,两者存在着不同之处。

对于这一点,我们先来看一下,商法注重“意思自治原则”,经济法则强调“国家统治原则”。我们可以从国际商法的相关内容可以得知这一调整方法,例如国际商事代理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等都很容易体现调整方法是维持“意思自治原则”。但是,国际经济法的调整方法就与国际商法不大一样,虽然部分法律在某些方面与国际商法相似,例如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等,但是更多的是侧重了“国家统治原则”与“政府管制原则”,例如国际税法、政府管理贸易的法律与制度等,无不体现了国际经济不在调整方法上与国际商法的不同。

5.两者基本原则上的不同也就间接地决定法律属性上的不同

同样的,我们也先来看一下传统意义上两者在法律属性方面有何异同。商法属于私法,经济法属于公法;商法主张以平等主体为本位,经济法以国家为本位;商法主张以任意规范为主;经济法则以国家强制性规范为主。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清淅的印证了上面两者在调整方法上的不一样,私法侧重的是意思自治,而公法是以国家的统治与管制为主。所以,两者的法律属性上的不同也就可以得知了。

六、讨论

综上所述,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调整的法律关系都是具有“跨国性”的涉外经济法律关系,国际商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所进行的商事活动而形成的国际商事关系。国际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除了一般的商事组织的商事关系外,还包括国家和国际组织、政府的管理及管制活动。我们对这两个法的法律慨念进行详细阐述,对两者的法律关系进行一个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清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我们知法、懂法、用法乃至我们做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企业和国家才能在国际交往中维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邬伟杰. 浅谈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J]. 学理论,2014,01:125-126.

[2]宋阳,穆凯盈. 对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关系的再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89-194.

[3]许昊迪. 国际商法与国际经济法关系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12,18:144.

[4]曹亚春. 论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学科界限[J]. 山西青年,2016,02:217.

[5]高凌飞. 论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J]. 法制博览,2015,31:225.

作者简介:

国际关系与国际商贸战略研究 篇3

一、国际关系与国际商贸战略研究

(一)良好的国际关系推动国际商贸战略发展

从目前的国际关系上来讲,各国之间逐渐趋于稳定的状态,并都以“合作”为前提,致力于经济贸易的提升。因此,各国也在发展中意识到,只有良好国际关系的存在,才能够促进商贸战略的多样化。一般来讲,国际商贸的核心都分布在一些比较大的城市。它具有引领商务贸易发展的功能,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广州为例,它临近香港,并且是珠江三角洲的交通枢纽,便利性非常强。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性会议也多在广州、上海、深圳等地举行。在此现状下,我国的国际商贸中心也由此形成。我国将广州作为具有优越性的国际商贸圈。主要以电子科研型产品的交易为主,进行零售与批发的综合性调整。另外,以良好的国际关系作为基础,定期举行一些国际化的商务会展,各国人民积极参与,实现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第二,扩充产业链条。在国际商贸展示的基础上,各国之间也可以进行新型产品的研发。我国可以通过各国产品的关联性进行产品衍生与融合,促进国际商贸的发展。第三,从“内核形”产业出发,带动外部经济的发展。利用良好的国际关系,我国还可以将总体经营业务进行扩展,实现销售与运营的一体化。从科技信息与金融贸易等核心经济收益为标准,形成新型的国际贸易集群,进而推动旅游业、休闲业等产业链条的形成。[1]

(二)良好的国际关系推动国际贸易层次的形成

良好的国际关系也有利于我国国际商贸层次化的组建。以上海为例,它是我国主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2]近几年来,我国的综合实力增强,与各国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强。尤其是“世博会”的开展令世界看到了我国的发展,给世人带来了震撼。在世博会成功举办后,上海也致力于国际商贸的发展,将贸易功能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以批发零售为主,对一些新型产品进行展览,促进国际商贸会的举行,形成企业的集群效应,推动商贸中心内核的形成。第二,以上海的主要商业圈为准,将先进的制造业、科研产业、信息服务业、金融经济行业作为国际贸易的支柱,促进新技术之间的交流,以“物流中心”作为基本载体,优化贸易组织形式,促进资源的整合。第三,发展服务等辅助型产业。以“旅游行业”为主,以教育培训、文化产业为导向,推动国际贸易多样化的形成。国际贸易层次性划分使得国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且有利于国际贸易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产品之间的带动性与融合性。[3]

二、国际贸易战略促进国际关系大融合

国际贸易战略的有效制定也能够推动国际关系的融合。第一,在国际贸易战略的组建时期,各贸易中心一定是将科研组织放在首位。科学技术的突破与发展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交流。以我国先进的技术作为突破点,也使各国之间的交流增强。试想一下,国家之间的来往频繁了,必然会促进良好关系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国际关系主要以利益的变化为主,利益的提升能够带动关系的发展。第二,在国际贸易战略制定的同时,各贸易中心也在对产品链条进行优化与组织,发展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中心。此方式能够促进经济贸易值的增长,使我国的综合实力增强。而综合实力的加强也会促进国际关系的完善。[4]

三、结论

综上所述,国际关系与国际贸易战略是紧密相连的。首先,良好的国际关系能够推动贸易层次的形成。其次,国际贸易战略也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大融合。二者是互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为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先庆.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新视角——基于商贸中心能量等级分析的战略研究[J].城市观察,2011(4):65-73.

[2]林永亮.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实然”与“应然”[A].外交学院.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1:23.

[3]秦亚青.行动的逻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知识转向”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181-198+208.

国际关系论文 篇4

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针对南海问题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一以贯之的政策,其在频发迭起的南海争端中实际上更多采取的是一种“机会主义” 的态度,在有关岛礁主权归属问题上也更多倾向于表达“不支持任何一方” 这样一种表面上中立实则模糊的立场;而对于中国的主权诉求,则主要是以“中国因素”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其总体的战略需求作为衡量标准,事实上采取的是一种时而“消极默认” 时而又“积极抵制” 的所谓“灵活态度”。不过,这种“机会主义” 态度也并非毫无约束,而是始终被规制在来自战略层面的高层设计之内,与美国总体的对外战略需求保持着高度一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演变,美国南海政策指向中的主要战略对手曾先后被确定为二战时期的日本和冷战时期的苏联,冷战结束之后又将其主要矛头指向了正积极致力于和平崛起的中国,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尽可能阻止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战略区域,而围绕该海域的任何争端在各个时期的情势发展以及美国据此所采取的政策,都仅仅属于一种具体的战术问题,都不可能与这一总体目标相违背。

2009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在南海问题上频挑事端,致使该地区安全局势急剧升温。在这一过程中,奥巴马政府对南海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美国的南海政策开始出现重大调整迹象。2009年3月9日,美国防部就“无瑕号” 在南海海域执行搜索监听中国海军潜艇任务时与中国船只发生对峙一事发表声明,指责中国船只骚扰美国海军在“公海” 执行任务。201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越南河内召开的东盟论坛外长会议上明确宣布,美国在南海地区拥有“国家利益” 与“国际利益”,而且大谈在南海问题上反对“胁迫”,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2011年6月2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对中国在南海地区所谓的“示强行为” 进行“谴责”,主张美国应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直接介入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纷争与摩擦。2012年8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对南海局势发展中的“对抗性言论、资源开发分歧、胁迫性经济行动,包括使用障碍物阻止进入黄岩岛周边事件不断升级”表示关切,指责中国“提升三沙市行政级别以及在南海有争议地区建立一个新的警备区之举有违通过外交合作解决分歧的原则,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升级的风险”。2013年7月29日,美国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案,声称中国为“改变领土现状”,在钓鱼岛周边及南海“威吓和动用武力”,继续就南海和东海问题向中国施压。

需要指出的是,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并非一项孤立的个体政策,其在结构上从属于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体系,本质上服务于美国的亚太战略总体布局。鉴于小布什政府时期“对于中东地区投入战略性关注而相对忽视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延伸和巩固”,奥巴马政府上台伊始便致力于修正“布什主义” 的外交理念,并通过积极推行所谓“巧实力”外交实现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诸多突破。

相对于东南亚政策的调整,近年来美国南海政策的策略性导向背后更为宏观的背景在于奥巴马政府极力推行的亚太“再平衡” 战略。尽管该战略更多体现的是美国出于对自身经济竞争力乃至整体国家实力不自信而产生的一种保护性的自然反应,但被普遍认为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战略“最为重要的一次重新定向”。按照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汤姆·多尼隆(Tom Donilon)的说法,该战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塑造亚太地区的行为和游戏规则,保证国际法和惯例得以尊重,商业和航行的自由不被违背,新兴大国同邻国建立信任感,保障通过和平而非威胁或胁迫的手段解决分歧,以此来促进美国的利益”。

从奥巴马政府公开的对外政策宣示来看,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所谓“国家利益” 集中于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确保南海国际航道的自由与安全通行;二是确保美国油气公司在南海的经济活动不受干扰;三是确保其对该地区盟友的安全承诺不受损害。相对于这些显性的具体利益诉求,奥巴马政府高调介入南海争端背后有着更为隐性的战略利益考量,实际上它既与美国积极“重返东南亚”有关,也与其推进亚太“再平衡” 战略有关,更与其应对中国崛起的全局谋划有关。

毋庸讳言,南海问题已经成为继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和经贸问题之后中美之间争执和博弈的一个新热点,这不仅加重了中国周边环境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也给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增添了许多新的变数。在围绕南海问题的多方博弈中,对于越南和菲律宾等争端国而言,它们显然希望在争夺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能够更多地如愿以偿,这就必然与中国的利益诉求产生冲突,为此,它们欢迎美国继续保持甚至强化在本地区的存在,以达到借美国的力量压制中国进而从中获利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真的要依靠美国来抗衡中国,因为它们在对中国这一强大近邻感到担忧的同时,又都渴望享受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红利,而且,没有哪个国家甘愿成为美国实施其战略的“棋子”。同样,对于美国来说,它之所以介入南海争端,更多的是想利用那些同中国有矛盾的国家来平衡中国,以使自己在同中国的博弈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维持战略平衡和区域稳定,而不希望看到该地区再次陷入冷战式对抗的泥沼,更不会接受被菲律宾、越南等国绑架而同中国走向军事冲突这样的后果。尽管目前美国利用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矛盾获得了暂时的“战略优势”,但这种“优势” 更多的是以刻意掩盖美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为前提的,一旦深度介入这一地区,各种矛盾也难免不会随之凸显乃至激化。

国际关系学 篇5

[关键词] 国际贸易融资 国际贸易 关系

融资指的是资金在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流动,这种资金的流动同时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在国际贸易领域,融资过程中的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分别是银行和进出口商,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目的是为了使进出口商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贸易回转,确保进出口贸易能够顺利开展,同时也是提高银行业绩的重要表现。国际贸易融资具有收益高、利润丰厚的特点,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应用既能够有效解决进出口贸易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够为银行提供一个理想的资金运用方式。所以,在国际贸易进程不断深入的现代化时代,国际贸易融资已经成为促进股价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现笔者主要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国际贸易融资简介

(一)概念

所谓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给予国际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融通便利服务,是一种既能够解决进出口商贸易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够有效提高银行业绩和效益的双赢举措。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所以可以说国际贸易融资是推动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推动力和辅助工具。

(二)分类

国际贸易融资用另外一种方式解释就是银行给进出口商放款,所以可以根据融资的期限长短分为短期融资和中长期融资。其中的短期融资指的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贸易融资,这种短期融资方式在企业运动资金周转方面最为常用。中长期融资则是相对于短期融资而言的,融资期限超过一年的贸易融资形式。这种时间比较长的贸易融资一般金额都相对比较大,所以主要是用在企业扩大规模方面。由于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是进出口商,所以细分起来可以分为进口商的融资和出口商的融资。进口商融资的银行为进口方当地的银行,常见的贸易融通服务有开立信用证。出口商的融资主要是出口方当地银行为其提供的融资便利,比较最常见的有出口押回。国际贸易融资方式除了可以分为这四种类型之外,还可以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分为商业贸易融资和财政预算融资。总之,无论是按照何种方式对国际贸易融资进行分类,其根本性质仍然没有改变,即均是为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提供贸易融通便利。

(三)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概况中可以发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虽然在出口信用保险以及贸易信贷等方面都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融资方式单一(以信用证结算为主要形式);资金供给后劲不足(体现在政策性银行是将重点放在需要扶持的资本性货物出口上,而拥有更多资本的商业银行却主要是投资在有较大回收利润的大型企业上);中小企业不受重视,融资难(与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大、成本高以及利润低有关)等[1]。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相关法律不健全、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水平低以及我国企业信用相对比较低几个方面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从完善配套法律和条企业信誉等方面出发。

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国家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开展的一种资金融通便利活动,在保障国际贸易更加顺利进行和推动其不断扩大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没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融资也就不复存在。同样,没有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也将难以得到更好发展,所以两者是一种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互助互利的管理。有诸多学者对金融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额探讨后指出,衡量金融发展可以发展规律、效率以及结构三个唯独变量进行探讨。且金融发展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有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金融中介能够得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为贸易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贸易融资就是金融企业提供的一种最主要金融支持服务。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去探讨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其结果都是指向两者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盟友”关系[2]。下面就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影响方式以及影响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式

影响机制。分析金融发展的性质可以发现,该活动具有储蓄动员、加大监督、减少风险以及实现有效配置的功能。储蓄动员指的是金融机构,比如银行通过动员人们将储蓄转入投资,使储蓄成为一种流动性的、可产生交易的投资资金的方式。金融发展的这些功能除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资本积累之外,还能够通过将这些积累资本投入到流通领域的方式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国际贸易融资是通过风险分散、资金配置以及便利交易三个介质作用与金融贸易,推动金融贸易的顺利开展。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供给方,他们通过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并将这些资金以融资的方式向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业务,为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使资金短缺企业能够更好的开展贸易工作,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3]。在国际贸易中最常出现资金短缺或者受资金约束需要贸易融资企业给予资金融通支持的主要是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在交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所以需要贸易融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此才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能够具有更多优势,改变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结构方向。

(二)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

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可以从对企业的影响和国家乃至国际的收支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企业的影响方面

从企业方面看,国际贸易融资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融资金额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相比于大型企业而言资金能力的相对比较差、信誉也不如大型企业,商业金融结果在这些的企业中投入的资金回收利润较低也风险更高。加上这些中小型企业一次性的业务量都比较小,无法产生规模效益,无法为金融投资机构带来更大利润。且金融投资银行在确定投资对象之前均会对不同企业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这个过程中也就不免会产生一些成本,而这一成本对于单匹业务量较少也资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还相对比较更好[4]。另外,尽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也就是国际贸易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金融投资企业在发放贸易融资过程中也会优先选择资金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所以,这种背景下,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或者的贸易融资概率也就远远低于大型企业,久而久之,中小型企业也就逐渐被排齐出国际贸易。这种中小企业被排齐的现象的前提是贸易融资方为商业金融机构。若贸易融资方为政策性银行,且政策性银行有目的给予中小企业更多便利,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进行必要的政策新干预,那么这些中小企业将能够有机会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一展拳脚,推动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5]。

2.对国家乃至国际收支的影响

从大的方向看,国际贸易融资能够对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结构进行有力调整,比如对于一些在国内已经有足够数量的、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则应该适当的控制其进口量,通过不给予或者给予较少贸易融通服务的方式限制其进口量,如此也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国际收支平衡不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国际贸易融资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就存在明显的政治色彩,很多情况下是国家对贸易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若能够通过对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商进行贸易融资选择和控制,那么将能够决定何种类型企业能够进出口,进出口的数量如何等,直接通过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方式改正国际贸易秩序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贸易融资除了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之外,还会对一个国家的GDP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是国际贸易融资会能够利用贸易作为中介促进一个国家的GDP增长,使国家之前实现一种双赢的目的[6]。比如日本协力银行,该银行主要是以提供出口信贷为主,且其主要投资方向是在日本的设备出口企业上,是专门为日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设备企业提供的贸易资金。由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日本的货物无论在技术水平或者样式方面都处在先进行列,所以当这些具有多样性和先进性技术水平的资本货物被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后,也就直接或间接的提升了发展中国家整个工业的基础水平。但是,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性,所以若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供给方都是私人,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健康[7]。所以,国家贸易融资必须要有国家政府政策支持和控制以及国际社会之间的合理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国际贸易融资能够真正发挥推动国际贸易不断扩大的作用,实现两者共同促进的目的。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融资是国际贸易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工具,两者是一种相互依托、共同进步的关系。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应用国际贸易融资,能够为存在资金短缺或者受约束的外贸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外贸企业进出口产品实施风险分散,为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多优势,赢取更大的经济利润创造良好条件。且这种贸易融资形式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个国家GDP值的乘倍增长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推动现代化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J].世界经济研究,2006,20(06):362-363.

[2] 张平.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

[3] 刘经纬.我国X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4] 樊薇.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5] 程晓娟.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22):325-326.

[6] 王敏.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2010,30(12):554-556.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研究 篇6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国际物流的基础

国际物流是指实现货物在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之间的物理性转移而发生的贸易活动。我们这里讲的国际物流, 是跨越国界范围的贸易活动, 也是从我国国内物流延伸和扩展出去的一种形式。国际贸易是多个国家之间记性的活动, 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国际贸易的一种特殊形式, 国际物流在经营过程中服务于国际贸易, 也为国际贸易提供了较多的服务行为。在此基础上, 我们不难看出, 国际物流的产生依赖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如果没有国际贸易, 也就没有国际物流的产生和发展, 因此可以说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基础。

二、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是发展国际贸易的保障

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基础, 从国际物流产生以后便就开始独立发展, 并且发展迅速, 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中, 货物的转移会给国际物流的流量带来上升状态, 这也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国际物流中的科技手段应用越来越多, 这些手段使得国际物流活动中的信息更好更快地进行传递和反馈, 也能为企业提供消费者的很多信息, 使企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符合消费者意愿的计划并加以实施。这样的做法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 提高消费者满意程度, 并且能够刺激消费者的需求, 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不断应用到国际物流中, 各个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信息, 这样可以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愿望, 并且缩短产品流通的周期, 使物流配送的速度变得更迅速。

三、我国国际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1. 物流管理体制的落后。

当前我国物流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仍然采用的是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传统模式, 许多管理部门没有真正做到整齐分开, 使得管理能力受到影响和制约, 造成管理水平的整体下降, 部门之间责任不明, 推卸责任和人浮于事等局面, 进而导致管理体系的能力不强, 严重影响到国际物流的效率提高。

2. 国际物流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由于我国的国际物流发展时间比较短, 而且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使得我国缺乏统一的物流法律法规。我国缺少有效的法律监管, 现有的民法和工商注册法仅仅对运输代理企业做出了几点规定, 而我国现在的很多物流业从业者都是第三方物流业者, 它们之前的身份很多是从事于运输和货运代理, 这些企业在转型之后, 法律地位已经发生了转变, 然而国内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物流行业的行为。

3. 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我国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数量比较少、兼容性差, 配套少。由于物流设施的结构不合理, 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运输设施的布局地区差异性较大, 运输方式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 造成了盲目争抢资源的现象。

4. 国际物流标准化程度低。

我国物流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装备标准不统一, 器具标准不配套, 特别是在运输装备和装卸设备上还比较欠缺。我国的物流行业起步晚, 在设施和装备方面的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

5. 我国物流运输能力落后。

我国的国际贸易主要依靠海运, 但是目前来看, 我国运输力的增长不能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 运输能力仍显落后。

四、我国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

1. 建立统一规划的物流管理体制。

我国应该设立统管物流的部门和主管国际物流的分部门, 明确分工。统一规划和布局物流工作, 统一对各部门、各地区的物流发展和规划做出调配。确保我国物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 建立和健全关于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关于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有利于规范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形成层次分明, 结构清晰的法律体系, 使各地有法可依, 有据可循。进而避免地方物流和中央物流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而产生不必要的分歧和冲突。

3. 推行国际物流标准化。

我国应该尽快发展物流的标准化建设, 只有我国的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化体系相一致了, 才能提高货物和信息的流转效率。

结语

随着全球贸易量的空前壮大, 货物的跨国转移使国际物流量大幅提升,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发展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国际贸易与物流的发展是互动的, 相辅相成。如今, 欧美、日本等已经是世界贸易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 同时它们也促进了世界物流组织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的物流行业应该不断完善自己, 充分发展物流技术, 在世界贸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长项, 进而赢得更多的市场。

摘要: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基础,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更迅速, 国际物流也随之发展起来。如今, 国际贸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国际物流发展程度的影响, 而在此基础上, 国际物流的发展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反之, 如果国际物流出现了停滞或者增长缓慢等现象, 也会严重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本文将就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做出简要讨论, 并对我国物流行业发展提出思考。

关键词:国际贸易,基础条件,国际物流,国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吴蕾, 吴国蔚.我国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转移的实证分析[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下卷) [C].2008

国际法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浅析 篇7

一、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国际法的产生原因

国际社会是随着国家之间交往的发展而形成, 其原因在于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的需要。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国家之间虽有一定交往, 但由于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很多国家都处于闭关自守状态。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技的发展, 交通和通讯设备的改进, 各国加强了联系, 由于交往的需要, 以国家为单位, 形成了国际社会。今天, 随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趋势越来越强, 国际社会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2]。

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首先, 国际关系是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一国范围内的任何关系都不属国际关系。其次, 在这些国际关系中,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即各国政府间的关系) 是最主要的, 因为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 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其它一切国家关系的基础。国际关系从内容上看具有多样性, 它包括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关系, 其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 最活跃最重要的是政治关系。国际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 包括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关系。其中竞争、合作和冲突是最基本的形式。

在国际社会中, 有的国家侵犯别国的权力, 有的国家不履行国际义务, 这就造成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正确处理、调节国家间的关系的需要, 是国际法产生的前提。国家产生之后, 国家之间必然发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为使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正常发展, 必然要有对各国有约束力的法规, 以调整各国的关系, 而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的方式制定了各种原则、规则、规章制度便形成了国际法。因此, 国际法的产生是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往发展的必然产物。

产生于古罗马的“万民法”调整的是罗马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关系, 被称为国际法的前身。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标志, 确定了主权平等、领土主权等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联合国宪章》的产生和联合国的成立, 使国际法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联合国成立50年来, 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公约, 如《维也纳外交公约》、《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联合国海洋法》等, 还建立了国际法院来裁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纠纷。

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国际法体系中, 那些得到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并构成国际法基础的原则。它们具有以下突出的特征:各国公认;具有普遍意义;构成国际法的基础;具有强行法的性质[3]。各项国际法基本原则是:

1. 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主权是国家对内最高的和对外独立的权力。对内最高指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物和事有属地最高权和对其本国人民的属人最高权。这种权力是排他的, 即排斥外国或其他权力的干涉和竞争。对外独立权是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独立进行国际活动的权力, 不受任何其他权力的管辖和支配。国家基于主权, 有自由决定其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立法和司法制度, 以及国家形式, 独立自主地决定其对内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问题。主权平等原则是国际法的最重要的原则, 因此, 国际社会的所有国家尤其是大国和强国都应严格遵守这项原则以及由此而引早的国际法其他基本原则。

2. 不侵犯原则。

国家之间不侵犯原则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引申, 也是国际法发展的进步表现。不侵犯原则是一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建立各国友好关系, 保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最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所有国家都应严格遵守此项原则的义务, 一秉诚意履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责任, 使《联合国宪章》得到切实遵守。

3. 不干涉内政原则。

不干涉内政原则也是国家主权平等、独立原则的引申。

4.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是不侵犯原则的引申。1970《国际法原则宣言》对这项原则宣示了具体的内容。

5. 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三、国际法和国际社会的关系

全球有超过250000公里的陆地边界线将全世界3分为325个区域, 陆地国家有192个独立国家和72个主权特属地区、区域和其它各种实体;由于族群、文化、种族、宗教, 以及语言划分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政治实体, 还有历史、自然地形、政治命令, 或者占领, 造成了有时任意和强加的界限;海上国家要求限制并且到目前为止建立了130个沿海边界和联合开发区域以调拨海洋资源并提供海上的国家安全;边界、边境/资源, 以及领土争端由于不同程度的处理, 或者休眠, 或者造成猛烈的军事冲突。因此国际社会中产生了诸多国际关系的复杂问题。

在国际关系中决定制约和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和确定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 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与推行本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 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国家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 首先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安全, 其次是为了谋求和保护本国经济利益, 各国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 都要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外交政策:如独立自主政策、对外合作政策、结盟政策、战争政策等等。每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执行过程, 是国家利益的实现过程, 也就是说, 国家利益在对外政策的实施中也就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因此, 国家利益是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相互交往、合作与冲突的基本前提与缘由。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构成了国际合作的基础。上述材料中, 欧盟15国之间正是以上共同利益的需要, 而加强合作。而利益不同则是引起国家间磨擦的根源。在当代开放的世界里, 主权国家的利益在相互交往过程中, 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出现了交叉性和共存性, 相互间利益共同之处在不断地增加, 因而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 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 也还存在着国际社会的利益。因此, 一个主权国家追求其国家利益并不完全是以损害他国的国家利益为提前的。相反, 一个国家在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的同时, 也可以惠及他国, 做到互惠互利。在当代国际社会中, 尽管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的阶级性质和不同的意识形态, 但它们为着自身的利益和为了维护国际社会的利益, 也可以超越意识形态的界限, 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军事等领域进行交流和全作。

在国际社会中, 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要通过同别国竞争、对抗、合作以确保自己的独立和安全, 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就必须有相应在的力量, 这就是国家力量。国家力量也可称为综合国力, 它是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构成国家力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实物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精神性因素。

在处理国际社会中产生的诸多国际关系问题的过程中, 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是调整现代国家的关系,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促进国际合作的法律规范。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来理解。《公约》首次规定了沿海国有权建立不超过12海里的领海, 在该区域内享有主权;规定沿海国有权建立与领海宽度相等的毗连区, 并有权在此海域内行使必要的管制。《公约》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确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 在此区域内, 沿海国家有勘探、开发、养护、管理其自然资源 (包括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 为目的的主权权利, 有对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与保全事项的管辖权。《公约》还规定了大陆架制度以及国际海底区域 (深海、大洋底) 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遗产, 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对这部分资源进行管理。

像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一样, 各个主权国家的力量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方面, 这是由各国的国家力量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例如中东的一些国家, 由于石油矿藏的发现和开采, 使它们由原来的穷国一跃而进入富国的行列。另一方面, 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 引起国家力量主导因素的变动, 也使国家力量随之发生变化[4]。构成国家力量的因素并不是同等重要的, 其中, 有些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但是, 占据主导地位的力量因素却不是恒定的。在国际政治生活的不同发展阶段上, 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引起了国家力量的主导因素的变化, 在19世纪以前, 人们评估国家力量的主要标准是以国家人口的数量为依据的。而在以后的年代, 随着军事工业的发展, 军事实力这一因素成为国家力量的关键指标。在当代, 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 战争因素受到遏制, 因此, 军事力量特别是核武器的数量已不是构成国家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取代它的是经济和科学技术成为一个国家力量的关系因素。国家力量主导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俄罗斯虽然至今仍保持其军事大国地位, 由于其经济和科技的相对落后, 国力已今非昔比, 就是有力的佐证[5]。

四、结束语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 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对于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一, 确立辨明国家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第二, 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 指导国际关系的规范化, 减少国际纠纷, 确保建立正常的国际秩序;第三, 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虽然对于违法者, 国际社会尚缺乏有效的制裁手段, 但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探讨了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国际法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国际法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的初浅看法。

关键词:国际法,国际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江国青.国际法和国际社会讲座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十四讲 (九届第14次) .

[2]杨泽伟.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1.

[3]曾令良, 余敏友.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法——基础.结构与挑战.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12-1.

[4]刘志云.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9.1.

我国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分析 篇8

一、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

国际物流的发展前提就是国际贸易, 同样国际物流也是实现国际贸易的必要的条件。如果说没有了国际物流的大力支撑, 商品就没有办法在国家之间移动, 这样国际贸易也就因此没有办法完成。所以说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定会推动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双方对于国际物流服务的要求会随着国际贸易发展而加强, 这样国际物流就会从早期仅指物理性移动, 发展到了今天的包括采购、包装、运输到流通的一整个综合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是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国际物流, 并且促进其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国际物流的进步

物流技术指的是在物流活动中所要用到的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方面在理论和设备及工艺的统称。国际贸易的发展, 给现代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物流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是促进现代物流技术往科技化、系统化发展的主要的动力。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尽管质量因素在消费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可是消费者同时也非常关注价格, 这仍然是我国国际贸易中一个制胜的法宝。目前国际贸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降低运行成本:订单成本、运输价格、原材料成本以及库存的成本等。这就对于国际物流中的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这种推动下, 国际物流在技术上得以创新与发展。

三、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人类的需求层次在不断地提高。从一方面来看, 由于贸易量的增长和贸易商品种类的丰富, 国际贸易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 国际贸易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中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等正在逐步的让位于精密加工的产品。这种贸易的变化对于国际物流中的效率和安全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国际贸易对于国际物流未来趋势发展的影响

现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已进入到了买方市场, 很多贸易商都会为了迎合现代消费者的更加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那么随之出现的多样少量的贸易方法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在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这种物流业务已经都发展得非常成熟了。总之,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必然会对我国的国际物流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五、国际物流的高效运转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保证

国际物流自从出现开始就已经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且得以不断的壮大, 国际物流的深化发展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目前的国际贸易中, 我们无法忽视的就是跨国贸易带来的国际物流的增加。贸易量的增加势必会提升物流量。这就要求国际物流一定要在货物的转移和运输等各个环节都提供便利。现代物流技术的科技化和信息化都能够采用个性化的运送方式将产品快速的运送到消费者的手中。

物流企业的渠道和功能等都随着服务的扩大走向了规范化和系统化, 这可以更好地在贸易的过程中避免延迟交货以及损坏等风险。如果国际物流效率较低的话, 就会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

现在贸易过程中的货物转移等也对物流的各个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拿运输为例, 跟境内运输比起来的话, 国际运输所涉及到的环节更多, 就会产生更多的风险和复杂的情况。国际运输, 主要的是提供物流中的海运和空运、管道运输等, 所以选择一个正确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运输的过程中, 要用到的运送工具和运输方式都是众多的, 在中途还会经历较多次的装卸和搬运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要跟不同的货主和保险公司、海关和代理人打交道。每个国家的法律和发展现状都是不同的, 在这个过程中会牵扯到非常多的环节, 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物流的效率。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贸易商的竞争重点已经是怎样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的需求。在国际贸易中的服务目前正趋向于个性化和多样化。高效的物流运输系统就能够为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这样我国就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结语

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反馈的关系, 在这其中贸易对于国际物流的促进作用是要稍大于物流对于国际贸易的带动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抓住重点来共同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玉新.第三方逆向物流评价决策支持系统探讨[J].安装, 2004 (06)

[2]高扬.我国物流服务业应对全球竞争的发展战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4)

[3]刘会亚.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2006 (01)

[4]单丽辉, 张仲义, 王喜富, 陈志伟.基于系统理论的物流网络分析与资源整合[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 篇9

一、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促进作用

(一) 国际物流因国际贸易而产生

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先决条件, 而国际物流是实现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 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的功能是让商品在各个国家内进行流通, 所以没有国际物流, 国际贸易也就根本不能进行。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发展推动力是不可忽视的。国际贸易之后必然会有国际物流, 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对国际物流的专业化要求是国际物流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早起的国际物流, 只是完成让贸易货物进行移动的工作, 随着国际贸易要求的严格和各个贸易国际对物流一体化的要求, 今天的国际物流已经渐渐发展成包含采购、运输、存储甚至流通和加工、配送以及货物的信息处理等多方面物流基本功能的综合性物流系统。所以, 国际物流因国际贸易的产生而产生, 因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2]

(二) 国际贸易促进国际物流的进步

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为国际物流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些要求, 这种要求促使了物流技术的产生, 物流技术包含很多内容, 不仅包括在物流工作中所应用的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理论, 还包含物流活动中应用到的各种设施、工艺和装置的总和。国际贸易为世界各大企业提供了在世界市场相互竞争的机会, 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都是衡量商品价值的标杆, 各大企业努力加强制作工艺, 压缩产品成本的同时要想继续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就要从物流上入手。所以对国际物流的各个环节如材料价格和订单、运输成本都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要求, 这种要求就成为了国际物流发展的内动力。

(三) 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断对国际物流提出新要求

21世纪, 人类的经济水平每天都在发展, 需求层次每天都在变化, 这种变化促使着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物流必须要满足贸易量

(四) 国际贸易影响着国际物流的发展方向

现今的国际贸易已经更加注重买方市场的发展, 消费者的需求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现在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日益个性化, 所以国际贸易只有采取多种类少数量的贸易方式才能适应消费需求的转变。一些高额度小数量的配送需求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而且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 这种配送需求很可能成为将来业务发展的主流。国际贸易也必将影响着国际物流走上专业化、集约化的道路。[4]

二、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是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保证

(一) 货物的国际转移带来的国际贸易量的上升

国际贸易一般都需要跨越国境, 这样一来, 国际物流量自然会大幅度的上升。贸易量要求国际物流必须要让货物在运输、装卸、仓储等多个环节都获得便利, 很多方面现代物流可以通过对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并选择货物流通的最佳渠道, 用一种最能让消费者满意的方式将商品快速的送到消费者面前, 提高市场对消费者需求的反应速度, 加强资源共享, 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通过规范化的作业避免在产品在流通中的各种问题, 让消费者享受懂最好的服务。[5]

(二) 货物的转移对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货物转移的过程中, 通常都要面对各种问题。和国内的贸易不同, 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往往有着更高的要求。国际物流环节多, 周期长, 风险大, 遇到的问题和情况也更加的复杂。国际物流常常要在多种运输方式和路线中进行选择, 还要按照客户的要求对零件进行流通加工, 让商品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

(三)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

国际贸易促进着国际物流的发展, 国际物流也支持者国际贸易走的更远。从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共同进步, 共同发展。国际物流如果跟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脚步, 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停滞不前;国际物流水平的发展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先决条件, 大力支持国际物流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加有力的支持, 才能具有持久的发展动力。

三、结语

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可以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物流基础, 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前提。国际物流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各个国家的参加贸易的利益, 增加贸易的数量, 降低贸易的成本, 通过最合理的渠道来实现产品的加工和运输, 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最为有力的支持。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相辅相成, 必须加强国际物流水平, 防止国际物流的发展滞后于国际贸易, 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张宁.浅析现代物流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0 (1) :12~15.

[2]王友丽, 王健.台湾水产品贸易与物流关系的实证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5) :23~28.

[3]王领.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市1978-2008年的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1) :18~24.

[4]高秀丽, 孟飞荣.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21) :15~21.

国际关系中的怪相 篇10

今天,舆论战如火如荼。知识分子和专家们既是主导者(揭示或引导),也是一种赌注(他们有价值、价格)。因他们可能有意将他们的公众亮相“货币化”,获得象征性或具体的报偿。因此,他们的目的不再是为公众提供信息,而是相反,为所要得到的资助或赞助的利益去影响公众。这是一种新的和根本性的文人的背叛。参与舆论成了获得身价的手段。人们在利用公众,而不是为公众服务。

这便是道德在国际关系中强劲上升所带来的反面现象。在某些情况下,道德可以掩盖一些不太高尚的目的,并允许使用一些不道德的方法。对于强者,援用道德论据只是一种骗术。无论如何,援用道德都不是新鲜事。任何政府都不再仅仅以本国利益来解释其政策。一个国家始终都要制造一些“正当理由”,为其对外政策提供一个说得过去的外表。1898年美国出兵干涉古巴,其理由是为了帮助一个民族从殖民枷锁中解放出来。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其理由是为了帮助该国人民摆脱一个不能忍受的专制独裁。如此“正当理由”的清单可以长长地罗列下去,远难结束。当然,任何操纵都有一定的真实基础,以便获得舆论的赞同。

同样地,道德也经常如同一个极其多变的几何图形那样被引用。比如“独裁者”这个词,不是根据一个独裁者的残暴性或其镇压的规模而加以使用。决定使用或不使用这个词,是依据贴近或远离强者反对这个独裁者的战略。如果你声称加入了伟大的反恐联盟,那你镇压你的民众就不成问题。本·阿里和穆巴拉克就这么干了几十年而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其实在冷战时期,西方人已经以民主和反对共产主义的名义,支持过皮诺切特和蒙博托的独裁,甚至在一个时期还支持过种族隔离。这种做法,被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一句话绝妙地概括了。他说尼加拉瓜独裁者:“是一个婊子养的,但他是我们的婊子养的。”在道德领域,人们始终可以看到双重标准,以及选择性地使用普世原则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接受的东西,在另一些情况下又予以谴责。对此种矛盾最好的回答是,完全白描式地陈述一个事态,不要说出事情的主角,然后对其做出判断。如果对于类似的事例,因事件主角的不同你得到了不同的回答的话,你就可以相当地怀疑其中道德动机的真诚性。为什么这个独裁是不可忍受的,而另一个不是?为什么军事镇压或轰炸平民有时被认为可以接受,而另一些时候却是不可接受呢?

对一些事件的善意理解,也可以被修辞地利用道德所搅乱。为了更好地吸引公众的注意,人们给出有限的善恶选择。某些知识分子以站在善的一边,来讨好公众的道德希求,但却歪曲了事实和情势,无助于公众的知情。我曾经形容这个趋势为“国际关系的迪斯尼化”。没有任何国际局势可以被真实地归结为两个阵营的对立,一边是善,一边是恶。人们真的相信,凭借这样一种解读格式,我们能够解释近东、黎巴嫩、阿富汗、非洲、髙加索或其他地区的冲突吗?

谎言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合法手段。既然人們是为善做努力,与恶做斗争,何必去计较一些对于真相的小处理呢?但问题是,无论在哪个领域,目的并不能为手段辩护。既然事业是正当的,又何必要撒谎呢?是因为公众愚蠢?尽管一部分公众可以暂时被欺骗,但大多数人会很快明白谁干了什么。

人们会记得《时代》杂志上刊登的一张照片:铁丝网后面露出―位瘦骨嶙峋的男子。据称这张照片拍的是一位波斯尼亚人,他被塞尔维亚人囚禁在一个俘虏营里。于是,媒体发起了一场国际运动,认为这是一些新的集中营。艾丽·维塞尔甚至指控这是一个新的奥斯维辛。世界医生组织在法国到处贴出把米洛舍维奇等同于希特勒的海报。但后来,人们发现那张照片中的人,是一位因抢劫而被捕的塞尔维亚人,患有10年肺结核,正是此病解释了他的极度消瘦。

另一种危险是滥用道德论据。应该避免放任情感泛滥。地狱有可能铺满善意,一项出于善良情感的政策未必是一项好政策。比如,最初人们指控达尔富尔存在种族屠杀,最后出了“佐亚方舟”事件:佐亚方舟活动人士以道德的名义,将原本有父母的乍得孩子说成是达尔富尔的孤儿,试图把这些孩子送到欧洲。

更糟糕的是,道德主义变成了真正的麦卡锡主义。事实上,某些人倾向于将观点对立的人看成是非道德的,不仅应该阻止其论点,而且要打击,甚至禁止。一些知识分子,国际关系领域的道德主义行家,正是如此以道德的名义将他们的反对者看作是敌人。他们这样的行为,已经偏离了知识辩论,而陷入某种形式的知识恐怖主义。莱维1999年5月14日发表于《世界报》的那篇《再见吧!莱吉斯·德布雷》的文章,部分地开了这样的先例。莱维呼吁对南斯拉夫发动战争,因为其在科索沃实施镇压。而莱吉斯·德布雷不同意莱维的立场。但莱维不仅仅想否定德布雷的观点,而且要求其在公共舞台的死亡。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当务之急就是以道德的名义让莱吉斯·德布雷闭嘴。当你将道德的外衣披挂在身上的时候,显然只有野蛮人才会反对你。人们不会跟野蛮人讨论,而是将其消灭。这种方式远非新鲜。

几年以后,莱维又采取同样的方式排挤和诋毁塔里克·拉马丹。拉马丹2003年10月5日在“欧洲社会论坛”网站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批评一批犹太知识分子在近东问题上放弃普世主义原则,而是采取族群主义路线。文章有几个失实错误,但人们却是批评作者反犹,因为他列了一些“犹太人名单”。一场反对拉马丹的运动把他列入了大部分法国媒体的“黑名单”。这里依然是不讨论,不展开观点的争论,人们更喜欢封杀和消除。对拉马丹的谴责是媒体性的和政治性的,是以道德名义的,但仅仅是以某种道德的名义。

关于道德,最后一个危险是表象的凯旋。人们推出只反映一小部分真实的一点象征。一棵道德之树,遮掩了一片残暴事实的森林。人们叙述着美好的故事,不是为了积极地改变现实,而是为了掩盖真相。总之,这是制造“虚假事业”或者夸大真情以便独占情感市场。英格里德·贝当古尔一个人就能代表全世界妇女的命运和哥伦比亚的政治暴力?在达尔富尔存在屠杀民众和发动战争的罪行,那里的形势无疑是不可接受的。但某些人急于将其作为大事业,而表现出某种奇怪的东西,尤其当人们发现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是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这些“美好心灵们”宣扬要向达尔富尔宣战。他们以道德的名义所进行的谴责,有时是猛烈地谴责那些不愿附和他们的人的。谈论达尔富尔以避免媒体显示巴勒斯坦,推出一种事业以更好地掩盖另一种事业,这样难道是道德的吗?

1996年,我在《无能的意志》一书中写道:“人们可以发现,我们那些光芒四射的知识分子对波斯尼亚人民的强烈同情,与他们对另一个也遭受暴力不公正的人民——即巴勒斯坦人民——持之以恒的冷漠和沉默,适成对比。对波斯尼亚悲剧的同情,被说成是捍卫一些普世原则,但常常只是一种未被承认或不可告人的内疚,和面对一种严厉镇压保持沉默的结果。”我至今对这个说法不会修改一个字。

国际关系学 篇11

由于早期从事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多为市场导向型, 并且其投资行为通常跟随在贸易行为之后发生, 因而人们习惯上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对国际贸易的替代, 企业之所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来代替出口贸易是为了寻求东道国当地更为理想的市场。对于这些市场导向型企业来说, 它们往往是从国内生产和对外出口开始其国际化经营活动, 然后逐渐过渡到对外直接投资, 企业行为的转换是出于占领和扩大市场的需要。这又分为两种具体情形:追求低成本的市场导向型和绕开贸易壁垒的市场导向型。在前一种情况下, 当企业已丧失对某项产品生产上的技术垄断优势, 生产工艺已达到“标准化”程度时, 继续在国内生产该产品并出口到国外市场就不如到国外投资设厂, 就地生产并销售更能获利, 因此企业会提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来代替先前的出口。尤其是当国外的目标市场上存在众多同类产品竞争者时, 为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这种决策转换更显得重要。这时到国外投资生产比出口产品到国外更有利于降低成本, 维持市场份额, 从而企业行为会从国际贸易转向国际直接投资。

2 “互补关系”阶段

关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互补关系, 可从日本对东南亚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中求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 国家实力雄厚, 奠定了在资本、技术方面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但由于其国内劳动力成本较高, 自然资源缺乏, 所以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于是日本在定位于发展本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量向拥有廉价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 到东道国当地兴办相应产业如资源开发、纺织品、食品、标准化零部件生产等, 产品不仅返销日本, 还推向其他国家市场, 大大促进了投资东道国与母国日本之间的贸易增长。

3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控制下的“并重、 互动关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已同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的扩张密不可分,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主体, 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着“无国界的生产活动”。作为国际社会中经济联系和交往活动的完全行为能力主体, 跨国公司个体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并非完全一致, 它实现个体利益的市场规则并不完全服从于国家实现整体利益的博弈规则。因此必须重视跨国公司个体的作用, 采用微观分析方法。将它们从国家背景中独立出来研究。对跨国公司而言, 贸易和投资决策之间关系的重点不在于实现相互替代或相互补充, 而在于如何搭配协调使企业在全球迅速获得最佳资源配置, 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于是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体现为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控制下的“并重、互动”关系。

3.1 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贸易的主体和组织者

跨国公司与越来越多的世界进口和出口相关, 例如, 美国在1989年商品贸易近一半是通过美国跨国公司的外国子公司或外国跨国公司的在美子公司。同时, 1/3以上的美国贸易表现为外国子公司与其母公司之间的公司内贸易, 从而使跨国公司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体重要组织者。

3.2 扩大了国际贸易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总体上看,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互补性大于替代性, 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扩大。外国公司在自然资源丰富国家 (主要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的直接投资, 打破了这些国家在自然资源的投资、技术、生产与营销等方面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 国际直接投资明显地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增加, 即扩大了东道国的出口和母国或其他国家的进口。

3.3 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格局直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并且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跨国公司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与营销网络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世界生产与贸易的组织网络, 因此, 一国参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与营销网络的程度及所处的地位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一国在世界生产与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为相关国家的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扩大相关国家生产与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摘要: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是跨国界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 都能有力地推动一国经济增长,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各国实践进行考察, 结合当今跨国公司的活动得出结论, 并从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宋诗研究下一篇:数码钢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