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企业安全管理(精选12篇)
水利建设企业安全管理 篇1
安全工作是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 对于水利行业的施工来说尤为如此, 搞好水利施工安全管理对水利行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水利施工安全的隐患分析
与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比较, 水利工程施工存在更多、更大的安全隐患, 体现在:
(1) 工程规模较大, 场地分散, 施工班次班组多, 联络多有不便, 系统安全管理难度大。
(2) 涉及施工对象纷繁复杂, 单项管理形式多变。如土石方爆破作业, 接触火工材料, 具有爆破安全问题;汛期或潮汐期间施工, 面临洪水和潮汐侵袭情况下的施工安全;引 (输) 水隧洞施工洞室开挖衬砌封堵的安全问题;大型机械设备使用保证架设及作业的安全等。
(3) 施工难度大, 技术复杂, 易造成安全隐患。如隧洞洞身钢筋混凝土衬砌, 特别是封堵段的混凝土衬砌, 泵送混凝土及模板系统的安全;高 (悬) 空大体积混凝土立模、扎筋、浇筑等安全问题。
(4) 施工现场均为“敞开式”, 难以有效封闭隔离, 给工地设备器材和人员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
(5) 水利工地招用农民工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 工种分配多变, 安全适应 (或应变) 能力相对较差, 增加了安全隐患。
2 水利施工安全的预防措施
安全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原则, 从以下几方面作好水利工程施工安全工作。
2.1 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
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网络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安全工作重大问题的组织研究和决策, 安全的负责人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设置企业安全职能部门, 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监督和落实, 明确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 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让安全管理不留死角。
搞好安全管理的群众监督, 从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出发, 组织职工群众参与安全工作, 并实行监督检查, 协助搞好安全工作, 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2.2 修订完善安全规章制度
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管理是一项重要课题, 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要符合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 制度的内容齐全、针对性强, 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应该体现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企业性质面向生产一线贴近职工生活, 让职工体会并理解透彻。一部合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 有利于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 有利于规范企业和企业职工行为, 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 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注重职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
职工的安全教育在施工企业中应该是一堂必修课, 而且应该具有计划性、长期性和系统性, 安全教育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纳入职工统一教育、培训计划, 由安全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和组织实施, 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增强安全生产知识, 减少人为失误。安全教育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 形成制度, 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对于新入厂的职工和调换工种的职工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 经考核合格方准上岗。对于进场的职工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对于特种作业人员, 除按一般性安全教育外, 还要按照《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划》的有关规定, 按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规定进行特种专业培训、资格考核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可上岗。再就对季节性变化、工作对象改变、工种变换、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以及发现事故隐患或事故后, 应进行特定的适时地安全教育。企业在做好新职工入厂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管理干部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同时, 还必须把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 并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和不同特点, 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3 水利施工安全的现场管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 施工现场管理涉及时间长、范围广、跨度大是安全管理最终落实点, 也是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最终发生的地点, 必须严格把握现场的安全作业, 安全施工。
3.1 控制两个关键, 保证安全生产
两个关键即关键施工对象和关键施工工序。关键施工对象 (包括危险施工部位) 如高空悬挑部位施工、导 (引) 水洞衬砌封堵施工、深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土石方爆破开挖施工等。关键施工工序如大体积砼浇筑、钢筋焊接加工、大型构件吊装作业、材料和构配件吊装运输、脚手架工程等。对以上两个关键实行切实安全检查制度及专人安全盯岗制度, 真正做到制度落实、检查落实、责任落实, 保证施工安全。
3.2 采取多种措施, 保证现场安全
(1) 建立和健全各类现场作业管理制度, 如责任制, 抽查制, 安全交底, 防火、用电安全制, 机具、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 安全纪律等。应设专职管理员监督实施, 发现任何安全事故隐患和苗头以及违章操作, 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并严肃查处。
(2) 严禁各类无证上岗, 严禁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工种, 严禁非电气人员安装维修电器电路, 严禁闲杂人员进入高空悬垂、危险作业, 易燃易爆品堆场堆库, 避免发生各类意外伤害。
(3) 各工序交替、工种更换、作业面交付等环节, 应包括安全交接;应特别交代安全控制的“预警关”和“关键点”, 防止因情况不明或情况陌生而造成安全隐患。
(4) 赶工作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夜班作业及连班作业极易引起因施工人员的身体疲倦, 深夜磕睡而导致的安全事故, 一般应尽量予以避免。工程特殊情况, 确实需要加班加点作业, 安全员应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 加强监督巡视, 时刻控制现场作业状态, 严格防范事故发生。
(5) 水利工程往往工程规模较大, 施工作业点广, 易爆易燃材料使用量多, 容易发生火灾。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安全员为领导的一定数量人员的消防队伍, 平时进行必要的灭火知识培训演练。在木工车间、机修车间、发电房、食堂、仓库等易发生火灾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 (泡沫、干粉) 和沙包等消防设施, 做到有备无患。
(6) 现场施工作业每天完工, 各施工作业班组认真清理现场。并经安全检查人员验收, 方可离场, 防止留下各类安全隐患。
(7) 安全专职或兼职人员应接受相应系统急救、设备和器材的使用培训及药物准备, 以备急用。
4 水利施工安全的奖罚制度
要确保水利施工安全还要建立完善的奖罚制度, 其目的在于奖勤罚赖、奖优罚劣。企业的安全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是关系到企业生存的大事。安全工作做不好, 企业遭受损失、职工生命受到威胁, 所以对哪些管理混乱、无视安全生产、违规指挥、违规操作、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的单位和个人按制度和规定给予处理。后果严重的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程序予以严罚。同时对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方针、政策、法规规定;在改善劳动条件及防止工伤事故和职工危害做出显著成绩;消除事故隐患、避免重大事故发生;发生事故积极抢救并采取措施能防止事故扩大;以及提出重要建议, 有科研成果成绩显著的按相关规定给予奖励。使安全生产工作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管理。
摘要:为了强化安全意识, 提高水利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要明确隐患来源,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做好水利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完善奖罚制度, 认真研究, 积极探索, 加强管理不断创新, 最终实现水利施工安全管理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水利施工安全,隐患,预防措施,现场管理,奖罚
参考文献
[1]胡代平, 雷爱中, 李宗明, 窦慧明.水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探讨[J].科技和产业, 2007, (4) .
[2]钱小龙, 管华, 谢国琴, 薛叔娟.我国水资源安全研究进展[J].菏泽学院学报, 2007, (2) .
水利建设企业安全管理 篇2
作者:中国电力…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字体:小 大】
湖北安全生产信息网(安全生产资料大全)寻找资料>>
前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积极倡导安全文化,提出“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的新思路,发布了《中国安全文化发展战略建议书》。受到政府的一些主管领导人对安全文化的建设高度重视,如1994年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沛瑶就安全文化建设题词:“普及安全文化知识,提高人民安康水平;”1995年七月,吴邦国副总理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电话会议上讲话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通过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倡导安全文化等措施,促进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素质的普遍提高。”当时在全国掀起宣传安全文化知识的新高潮,1995年全国第五次“安全生产宣传周”活动,把“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列为三大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一些行业和企业也纷纷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如核电、电力、铁路、石油化工等行业进行了一些试点,取得了明显效果。然而,近几年安全文化活动正逐步在一些企业淡化。究其何原因,笔者认为应重点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162 更新时间:2007-7-27
一、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理念
1.1零原则
任何人都不愿意受到伤害或者患病,而希望安全。如果把这种愿望划作一种精神财富,总结为“大家一起来向零事故挑战”的全体员工的共同意志,就一定能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的一致拥护。
1.2危险预知原则
必要现实零事故原则,须把岗位一切潜在的危险因素事先辨识出来,加以控制和解决,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发生。因而,应在事故发生之前,发现和掌握这些危险因素,同时对那些可能成为事故的危险因素进行预知和预测,并尽力排除。
1.3全员参加原则
全员参加,即大家一起共同,站在每个人的立场与工作岗位角度,主动发掘其所在作业场所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危险因素,以无事故和无疾病为目标,共同努力做到预先推进安全卫生管理。
二、班组危险预知活动是企业班组安全建设的主要内容
2.1定义
班组危险预知活动是当前安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该活动地在作业前,在班组长或作业负责主持人下,利用安全活动时间及工前较短时间进行的群众性的危险预测预防活动。这类活动类似于解放军作战前的诸葛亮会,发动群众讨论敌情,研究作战方案,克敌致胜。是控制人为失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落实安全操作规程
和岗位责任制,进行岗位安全教育,真正实现“三不伤害”的重要手段。危险预活动分危险预知训练和工前五分钟活动两步骤进行。前一阶段主要是发掘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后一阶段重点落实预防措施。
2.2班组危险预知活动的内容
通过危险预知活动,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业地点、作业人员、作业时间;
2)作业现场状况;
3)原因分析;
4)潜在模式;
5)危险控制措施。
2.3危险预知活动程序
2.4组织班组危险预知训练须注意的问题
(1)加强领导,要求根据危险源辨识的结果,PDCA循环模式拟定预知训练课题计划,分批分期下达到班组开展活动,并将实施结果纳入考评内容。
(2)班组长准备,活动前要求班组长对所进行课题的主要内容进行初步准备,以便活动时心中有数,进行引导性发言,节约活动时间,提高活动质量。
(3)全员参加,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调动群众积极性,使大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危险预知活动应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不能一言堂;应让所有组员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危险预知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a发现问题
b研究重点
c提出措施
d制定对策
(4)训练形式直观,多样化,班组长可结合岗位作业状况,画一些作业示意图,便于大家分析讨论。
(5)抓好危险预知训练记录表的审查和整理。预知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车间应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座谈会,对已完成题目进行系统审查、修改和完善,归纳形成标准化的教材,作为工前五分钟活动的依据
2.5工前五分钟活动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企业经营理念
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成功的关键。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者非常注重和关心的问题。现代比较管理学认为,企业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企业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有自己价值观、工具和语言的文化。
一、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群体意识和经营理念的一种综合体,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有什么样的企业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作为管理中的软要素,企业文化的核心涵义是企业价值观。现代管理学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通过一系列活动主动塑造的文化形态,当这种文化被建立起来后,会成为塑造内部员工行为和关系的规范,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对维系企业成员的统一性和凝聚力起很大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个由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构成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根据内容也可以分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是和谐统一、相互渗透的。
外围层的企业文化,也称物质层企业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指的是那些能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文化形象,如企业的形象标识、员工的统一服装、口号、标语、企业的装饰和面貌、产品的外观和包装、技术工艺设备特性和企业歌曲、展厅、纪念品等,是形成更高层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先决条件,往往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
中间层的企业文化,或称制度层企业文化,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规章制度、文化习惯、组织机构及内外人际交往等方面。从实践角度看,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人物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推广和传播。但要把管理者倡导的这种文化融进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变成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制度就成为最好的载体。企业文化单纯地作为“文化”,需要较长时间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而作为“制度”,则会大大加速企业文化的认同过程。当企业倡导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员工在认同过程中,如果超越了企业制度中约定的条款,便会催生新制度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了企业文化。
核心层的企业文化,或称精神层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理念的最深层,是渗透于企业职工心灵之中的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意识形态,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具有牢固的基础,是很难改变的。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经营思想及精神风貌等,是形成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企业员工的行为,因而也就决定着企业的行为和业绩。企业文化赋予员工以理想憧憬,给日常工作以高远意义,是组织员工思想、行为的依据,也是激发其创造力的源头活水。企业管理思想在员工中潜移默化,形成共同认知,使得员工知道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样做才能符合组织的内在规范要求,怎么做可能违背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即使持守相悖的人也会慢慢身不由已地融入这一企业文化中。
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不仅促进了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发展,而且通过成功的企业管理又不断丰富着企业文化的内涵。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粘合剂和指示灯。企业文化可以在不需要命令的情况下协调员工的行为。硬性的规章制度只能维持表面上的和平,而无法达到真正的和谐。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员工树立了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能够代替权威机构来协调员工的行为,并可以保证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而采取的放权措施不会导致混乱。企业文化还为所有的员工指明奋斗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在柔性管理中,要靠员工的自觉性来完成工作,利用员工的创造性来做相关的决策。因此,就必须放权,但放权容易导致方向不清,互相冲突。这时,就要靠企业文化来为所有员工指明方向。
第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起到重要的激励和控制作用。传统的物质激励已经不是企业激励机制的惟一途径,企业文化通过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形成一种群体意识,产生一种集体激励动力,使职工自觉地为争取企业集体荣誉感而奋发努力。同时,企业文化还通过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职工的个体行为。这种控制不是通过硬性的强制力量,因此,对职工行为的控制更为持久和有效。
第三,企业文化能帮助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企业文化建设给企业塑造了内容丰富、广泛认同的企业形象文化。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取信于市场和社会的首要内容。在现代企业竞争中,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无价之宝,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将品牌和无形资产的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系统管理来规划实施,已经成为许多优秀企业的自觉选择。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管理的途径
企业文化管理的建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实步骤,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让企业文化真正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构建,让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到企业管理风气、管理气氛、管理行为和管理绩效的变化,使员工产生深刻的认同感,成为这种文化的自觉执行者和推动者,才能实现现代化的高效管理。
第一,以人为本,不断激发企业文化管理的新活力。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当今世界的企业竞争,不再仅仅是产品和市场的竞争,更是人力资源的竞争,高质量的人才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源。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管理的成败。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议题,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满足员工的各种要求,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而物的价值则次之。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自
我价值,引导员工的自我管理,便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从而体现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文化必须“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企业的群体意识和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在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中特别突出了精神和文化的力量”。
第二,完善制度,不断健全企业文化管理的保障度。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内部法规和企业的经营制度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状况,同时也催生不同的企业文化朝向不同个性的方向发展。因此,真正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就是不同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员工做什么、怎么做都应该在企业的相关制度中有明确规定。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企业制度落实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企业有关管理制度,真正实现制度和文化的协调统一,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员工既有价值化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
第三,突出个性,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管理的竞争力。企业文化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不同企业文化的价值内涵和基本类型各不相同,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因此,企业文化管理应该特别注重表现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化色彩,从而才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特征。只有充分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成为企业的无形财富,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供电企业配网建设安全管理探究 篇4
关键词:供电,配网建设,安全管理
“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一直是电力工作中的主要思想, 为了确保供电企业的更好发展, 应当加强对配网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 加强监管工作、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不断提高配网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对提升我国供电企业配网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配网建设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路
在配网项目建设过程中, 为了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确保配网建设能够全面顺利开展, 供电企业要对其中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协调与控制, 为配网安全施工创造良好的安全条件。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完善管理机构, 健全规章制度。在配网工程建设过程中, 供电企业要解决好安全管理的问题, 就必须根据电力工程规章制度来规范施工人员的从业行为, 例如对电气设备、配网建设队伍要建立合理科学的准入机制。此外, 在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 还要做到电力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
2) 合理使用安全标准, 规范管理工作。由于配网建设过程中, 涉及到的安全管理工作任务量大、范围较广, 所以需要合理使用标准的管理方法, 以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趋于规范化与合理化。按照相关安全标准, 从总目标出发, 确定各成员的职责范围, 确立完善的管理流程, 并通过识别危险、评价危险、安全监控、预防纠正等具体方法, 来实现安全管理的科学化, 同时, 还要做好计划、实施、评审等工作, 通过持续的动态循环控制和不断的完善等工作来确保安全管理目标的顺利完成。
3) 坚持目标管理方法, 并认真落实。在进行配网建设前, 供电企业首先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目标, 同时围绕安全标准, 细化完成目标的各项具体方法。下属子单位也应当结合实际情况, 积极制定可行的安全管理目标与具体措施, 确保配网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清晰明确的方向。为了使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可将相关负责人的绩效考核与安全管理工作完成情况相结合。供电企业可以根据配网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安全管理工作促进方案, 重视对电力法律法规落实情况、项目负责人安全指标考核、接受检查情况等方面的考核, 并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与激励惩罚机制, 通过各种途径增强项目经理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进一步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
4) 重视开展培训教育工作。供电企业要积极开展关于安全施工的教育、培训活动,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安全施工知识, 提高其自身的安全操作水平, 加强配网建设工作中的安全意识, 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5) 全面整改安全隐患, 避免安全事故。在配网建设过程中, 供电企业要坚决贯彻落实安全检查制度, 增加各种安全防护措施, 尽可能消除不安全的因素, 从而有效避免配网工程安全事故出现, 防患于未然。
6) 召开安全例会, 积极解决问题。供电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施工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安全例会, 相关部门负责人、重点施工项目安全员、专业安全员都应当参加会议。例会的内容主要包括:相互交流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 学习政府部门或上级管理部门关于安全施工的文件内容;总结安全管理工作;通报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情况;合理部署将来的安全施工工作;对现阶段工作中所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共同分析, 探讨解决方案。
二、配网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
在配网项目建设过程中, 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具体来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安全管理。
1)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在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进场前, 相关部门首先安排专门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实际安全情况进行管理, 同时要督促施工企业不能擅自将配网项目工程分项转包。
2) 提交安全管理方案。配网项目的建设单位要及时向当地相关管理部门提交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方案, 方案中应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安全施工专项措施, 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等的安全责任,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3) 制定合理的安全施工方案。要坚持工程监理制度和项目经理责任制相结合的方式, 及时、严格、认真地组织大型机械设备的进场和重点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对于具有较大危险性的配网项目工程, 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施工方案, 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施工规章制度, 例如《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等。
4)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对于施工较复杂的配网工程项目, 供电企业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使不同的部门能够共同协作、合理分工。可以依照各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担任的职责, 进行合理划分, 将其分为协办部门与责任部门, 在实现整个安全管理体系的高效率工作时, 又能够保证不同职能部门的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
5)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在配网建设过程中, 供电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其中包含文明施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例会制度、安全奖罚制度等。同时要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学习, 以利于施工期间各部门履行自身安全责任。
6) 制定严格的安全施工考核机制。针对配网项目建设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供电企业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相关考核机制, 加强对各职能部门工作的跟踪和监督, 及时作出整改。
7) 规范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在配网项目建设过程中, 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尤其是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 确保施工人员持证上岗, 同时需要对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工作, 检查安全工具配置是否合理。
8) 加强对监理单位安全监督的管理。在配网项目工程施工中, 要加强对监理单位安全监督工作的管理, 增强监理单位对施工安全的重视, 增强施工企业的安全施工意识。例如, 要求监理单位定期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 如果发现相关安全隐患或安全问题, 应责令施工企业及时整改。
9) 财务控制方法。供电企业可采取财务控制措施, 督促承建单位在安全施工的投入, 例如贯彻落实劳保管理制度, 发放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和劳保用品, 按规定为单位职工缴纳工伤保险等。
10) 做好配网建设的事故防范工作。对于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等, 供电企业要预先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在事故发生时, 要做好统一指挥工作, 采取有效合理的防范措施, 实施救灾抢险工作, 保证公用物质的顺利调用。此外, 还可以根据事故的严重情况, 分级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三、结束语
在配网项目建设过程中, 供电企业应当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管理途径, 从企业的现实发展状况出发, 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工作体系, 确保配网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邱吉辉.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配电工程安全管理[J].科技传播, 2010.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 篇5
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成功的关键。现代比较管理学认为,企业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企业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有自己价值观、工具和语言的文化。文化,作为人类进化的一种必然产物,弥漫于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概莫能外!
一、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群体意识和经营理念的一种综合体,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有什么样的企业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作为管理中的软要素,企业文化的核心涵义是企业价值观。现代管理学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通过一系列活动主动塑造的文化形态,当这种文化被建立起来后,会成为塑造内部员工行为和关系的规范,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对维系企业成员的统一性和凝聚力起很大的作用。
就汉铭集团而言,为打造汉铭价值共同体,保障全员与公司共同发展,公司考虑通过提供长期无息贷款的形式,资助汉铭同事的购房、购车和教育计划。“汉铭阳光基金”就此诞生了——凡在汉铭工作满一年以上的员工用于购房、购车、教育,都可以从公司申请“汉铭阳光基金”无息贷款。中国有句古话,“安居才能乐业”。的确,当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员工们为买房买车大费心思,汉铭阳光基金的做法,让很多员工缓解了一大笔开销。汉铭信通人力资源总监陈云青看来,快乐基金“来自于民,用之于民”,公司为员工排解些后顾之忧,大家才能更加安心地为企业工作,企业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些年汉铭持续增长的业绩证明了陈云青的话。
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不仅促进了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发展,而且通过成功的企业管理又不断丰富着企业文化的内涵。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粘合剂和指示灯。企业文化可以在不需要命令的情况下协调员工的行为。硬性的规章制度只能维持表面上的和平,而无法达到真正的和谐。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员工树立了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能够代替权威机构来协调员工的行为,并可以保证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而采取的放权措施不会导致混乱。企业文化还为所有的员工指明奋斗的目标和行为准则。
第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起到重要的激励和控制作用。传统的物质激励已经不是企业激励机制的惟一途径,企业文化通过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形成一种群体意识,产生一种集体激励动力,使职工自觉地为争取企业集体荣誉感而奋发努力。同时,企业文化还通过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职工的个体行为。这种控制不是通过硬性的强制力量,因此,对职工行为的控制更为持久和有效。
第三,企业文化能帮助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企业文化建设给企业塑造了内容丰富、广泛认同的企业形象文化。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取信于市场和社会的首要内容。在现代企业竞争中,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无价之宝,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正如汉铭总裁邓泽霖所言,追求卓越的组织,必须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在激励体系和制
度的保障下,欲先取之、必先与之,实际上就是“先有贡献、付出,后有回报”的传统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此价值观的指引下,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人所欲,施于人”的思维去工作和生活。正如我们可以理解的,思维的品质决定了行为的品质,行为的品质决定了工作的品质,进而决定了生活的品质。(邓总在2006年全员大会上的讲话)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管理的途径
企业文化管理的建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实步骤,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让企业文化真正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构建,让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到企业管理风气、管理气氛、管理行为和管理绩效的变化,使员工产生深刻的认同感,成为这种文化的自觉执行者和推动者,才能实现现代化的高效管理。为此,企业应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不断激发企业文化管理的新活力—— 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当今世界的企业竞争,不再仅仅是产品和市场的竞争,更是人力资源的竞争,高质量的人才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源。企业文化必须“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企业的群体意识和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在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中特别突出了精神和文化的力量”。完善制度,不断健全企业文化管理的保障度——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内部法规和企业的经营制度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状况,同时也催生不同的企业文化朝向不同个性的方向发展。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企业有关管理制度,真正实现制度和文化的协调统一,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员工既有价值化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突出个性,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管理的竞争力----企业文化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管理应该特别注重表现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化色彩,从而才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特征。只有充分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成为企业的无形财富,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汉铭集团要建立的文化氛围是:100%信赖、100%负责、100%支持、100%真实、100%努力;管理目标是:全面业绩管理下的自我管理。他们认为,任何的流程、规则和制度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规定好,都要靠人去做,去完成,但是不同的人去做,其结果大相径庭,靠监督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品质的道理。公司的干部队伍,首先成为肯于、敢于负责、有责任心的人,才能激活团队的责任心、荣誉感,才有战斗力。责任心靠制度和机制设计是很难做到的,但是要有效使用绩效考核等工具来激励有责任心的行为,约束不尽责的行为,同时树立和弘扬责任心的典型,营造氛围和环境,形成文化。也就是人文修养、思想教育、管理手段三者有机结合。除此之外,公司运营输入物质和思想,运营的结果,除了要创造物质财富,同时应该输出新的思想来武装和指导我们的管理实践、经营实践和工作实践。新思想的来源是公司的企业文化。
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有效地促成企业管理重要目标的实现,将企业价值的实现与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也更加有利于为员工提供一个更为融洽的企业环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来高昂情绪和奋进精神,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而一种与市场相适应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品牌,这是企业文化积累的结果,也是企业长期经营与管理的价值所在。
当然,在强调企业文化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入企业文化的误区,尤其在中小企业的企业运营层面。我们可能都见识过这样的所谓企业文化场面——每天唱歌、跳舞、喊口号,激情分享、士气展示,疯狂的一塌糊涂,在这些企业主和企业管理者眼中,以为这些形式就是企业文化,这就能提升执行力,这就能改变工作状态,其
水利建设企业安全管理 篇6
坚持“安全高于一切,一切为了安全”筑牢坚实的思想防线
责任到班子,铭记安全使命。领导班子是企业的核心,也是安全责任能否落实的关键。要从领导抓起,带领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把别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教训,绝不重现;把未遂的事件当成发生的事故,绝不放过”。签订安全环保责任书,班子成员承包基层单位,包安全生产、包队伍稳定。每逢节假日,到现场去查一查、看一看,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
理念进基层,固化安全意识。员工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也是安全文化的主体。为了使理念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要在主要生产装置区设立“安全警告牌”,时刻提醒员工“精心操作每一秒,平安工作每一天”,进一步培育员工精细的安全行为。在凌晨2:00和4:00岗位人员容易困倦的时段,播放温馨的提示话语,提醒员工注意安全。在员工巡检时,强化精细管理,可避免问题扩大,确保装置的安全生产。
亲情入岗位,触动安全心弦。员工轻微的思想波动可能就是潜在的安全隐患。为了不让员工带着不良情绪上岗,要将安全文化延伸到八小时之外,拓展到每一个家庭。通过“送安全文化进家庭,请安全嘱托进车间”活动,签订《安全互保协议书》,征集《安全家书》,把家人对亲人安康的浓浓期盼引入岗位,在安全方面架起了企业与员工沟通的桥梁,给安全生产再加了一层保险,也使员工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坚持“精在时时处处,细在点点滴滴”夯实坚固的发展基础
实行生产受控,保证运行精准无误。生产全过程受控、保证装置平稳运行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层层选拔技术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技术骨干充实到每一个班组,负责全班的生产运行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加强生产一线的技术力量和应急能力,使生产运行过程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装置开停车是安全事故的多发时段,将整个开工过程细化为若干个稳定状态、步骤和动作,逐级开展安全分析,确保装置开车的一次成功。
不断提升素质,保证操作严丝合缝。化工行业技术密集的特点决定了员工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更要有过硬的技术能力。要把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作为保证安全的重要手段,把提升目标确定为每一名操作人员成为工艺流程的“活地图”、装置运行的“数据库”、隐患排查的“听诊器”。操作人员对照现场绘制工艺流程图,反复画、经常练,每个流程都印在脑海里,每条管线内的介质走向、物料状态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通过素质提升,操作人员都做到了生产操作精准无误,隐患排查及时准确。
坚持“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构建有力的预防体系
加强监督检查,保证规范一丝不苟。为保证各项规程落到实处,要强化内部监管力度,实施巡回监督、专项监督、派驻监督和跟班监督的立体化监管体系;本着“谁发现隐患,谁就是我们恩人”的理念,邀请相关专家给装置和管理把脉会诊,对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及时整改,将问题化解在萌芽之中。
精心检修,消除潜在隐患。每年对装置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在装置检修中,坚决做到材料不达标不放过、隐患不排除不放过、施工质量不合格不放过,保证用在装置上的材料万无一失,不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同时,对检修项目进行严细排查,使检修优良率达到100%,保证检修装置开车一次成功。
科技监控,全程有效防范。一套化工生产装置上就有几百台动静设备、几千个管线接口、几万个密封节点,岗位巡检防范难度很大。要在装置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装置运行情况的连续监控和远程实时动态监控;根据不同岗位的安全需求,安装电子巡检系统、风速风向实时监测系统、安全生产数据文件传送系统等,实现安全生产资源的共享和安全管理的远程信息化。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化工集团)
建设发电企业安全文化 篇7
企业安全文化是一种新型的卓有成效的安全管理手段, 是安全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发电企业应适应新形势要求, 发挥文化的功能进行安全管理, 将电力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和手段。
发电企业安全文化是在长期的电力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是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理念、安全作风、安全管理机制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与安全制度约束相比, 安全文化建设是内在的、温和的、潜移默化的。
构建
重领导之“示”
企业的各级领导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组织者、管理者、指挥者, 领导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员工队伍的建设, 领导在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领导对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视程度决定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程以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水平。因此,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建立一支技术素质高、安全意识强和具有科学管理经验的领导队伍, 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用各级领导良好素质引导员工, 用各级领导的行为规范为员工作为表率, 使各级领导成为安全模范的执行者、带头人, 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重机制之“实”
完善的安全机制是一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有效控制事故、实现安全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管理手段。只有建立良好的安全机制, 才能保证规范的安全管理, 从而获得较高的安全水平。一是要有完善的安全保证机制。二是有健全的安全监督机制。三是有健全的安全风险共担机制。四是要有完善的安全检查评比机制。这些安全生产机制是保证电力安全的治本之举, 是发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其中的关键是在于严格落实、严格实施、严格检查和严格奖惩, 否则再完善的机制也是一纸空文。
重员工之“识”
从安全工作的主体看, 人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防止事故发生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动的计划者、执行者和控制者, 但往往也是事故的引发者、责任者、受害者。因此, 发电企业在建设安全文化的过程中, 必须要强调人的因素, 强调内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作用, 强调以人为本。
安全工作能否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人, 具体体现在人的安全意识、工作责任感、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防护能力上, 其中, 安全意识尤其重要, 对安全生产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设备的缺陷、作业环境中的事故隐患, 归根到底要依靠人及时发现和处理, 而人的行为又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安全意识强的人, 必然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正确地作业;反之, 安全意识淡薄的人, 则往往会忽视安全、违章作业, 导致事故的发生, 所以, 必须把培养员工树立牢固安全意识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环节来抓。
内容
企业安全文化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企业安全文化包括安全精神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等4个方面, 而狭义的企业安全文化一般单指安全精神文化, 是企业全体员工对安全价值观的认可, 对安全的尊重和遵守程度。
安全精神文化
对发电企业而言, 安全精神文化可概括为安全价值观 (对安全总的、根本性的看法) 、安全精神 (被全体员工认同的正面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安全伦理 (员工在安全方面认同并在实际处理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非标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其体现了企业员工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观念、心态和意识。
进行精神安全文化建设, 就是要培育员工正确的安全观 (安全第一的哲学观、珍惜生命的情感观、合理安全的风险观、本质安全的科学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人机环境的系统观) 和全面的安全意识 (珍惜生命的健康意识、可能出严重事故的风险意识、居安思危的预防意识、利用科技保障的科学意识、时刻注意的警觉意识) 。
精神安全文化建设可分为3个阶段, 一是宣传阶段。主要是营造文化氛围, 让员工正确认识和理解精神安全文化, 以奠定建设安全文化的思想基础。二是倡导阶段。在员工接受精神安全文化的基础上, 开始实践精神安全文化。三是深化阶段。这一阶段是使员工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使安全精神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成为一种“本能”。
安全制度文化
安全制度文化的建设应包括严明的法制、明确的责任、规范的管理、健全的制度、有效的监督, 且这一切都能有效实施。为此, 企业不仅要制定并落实各部门、各组织、各专业的岗位责任制, 让安全管理做到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运作高效, 还必须要掌握和运用安全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安全系统工程方法、安全心理和行为科学、安全性评价和系统安全分析等安全软科学。同时, 还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制度, 更新标准, 以适应新技术, 使企业安全制度规范化、科学化、适用化。
安全行为文化
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的、动态的, 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 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 同时也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认知决定人的安全行为水平, 因此, 不同员工由于自身人文素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水平。建设安全行为文化, 就是要培养、提高员工的人文素质, 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员工有了安全意识, 就会引发安全需要, 并萌生安全动机, 从而就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实行有效的、规范的安全行为。
安全物态文化
安全物态文化是指企业为预防事故、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而建造和使用的各种安全设施, 以及工作环境的安全化。设备、环境的本质安全化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 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的基础, 所以在整个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 必须要打好安全物态文化的基础。
想要提高设备的本质安全化, 从设计、订货时就要考虑设备的可靠性, 并对设备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科学检修、按规程试验。同时, 还要完善现场生产环境、安全设施, 使之更有利于安全。
载体
安全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实体和手段, 在生活和生产活动实践中表现出来。这种物质实体和手段就是安全文化的载体。安全文化的载体是安全文化的具体化、形象化, 但并不等于安全文化。
企业的信息安全建设 篇8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日益广泛, 企业的信息系统中存储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已成为各种网络犯罪组织和恶意势力的攻击目标, 网络非法行为日趋复杂, 且更为频繁, 各种攻击方法相互融合, 攻击手段更为隐秘, 破坏性更强, 攻击从网络层向应用层迁移。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信息安全虽然是由信息技术问题引起的, 但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不能够单纯地由技术问题入手, 还得从系统的、管理的角度切入, 一个完美的解决安全问题的技术方案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而且用信息技术解决信息技术的脆弱性和不完善性有可能带来另外的脆弱性和不完善性。因此, 信息安全中的技术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 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信息安全界有句名言: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 安全和管理是分不开的。即使有再好的安全设备和系统, 而没有一套良好的安全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并贯彻实施, 信息安全问题就是空谈。许多出现信息安全事故的单位, 要么是有安全管理制度但没有执行, 要么就是没有安全管理制度。
一、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
所谓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 是指由于系统存在的脆弱性、人为或自然的威胁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造成的影响。风险评估是分析分析确定风险的过程。任何系统的安全性都可通过风险的大小来衡量。
网络信息系统得安全建设应该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系统主管部门和运营、应用单位都必须做好本系统得信息安全评估工作。只有在建设的初期, 在规划的过程中, 就运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手段, 才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的浪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在信息系统中的运用, 是科学分析理解信息和信息系统在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 并在风险的预防、风险的控制、风险的转移、风险的补偿、风险的分散等之间做出抉择的过程。所有信息安全建设都应该是基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只有在正确地、全面地理解风险后, 才能在控制风险、减少风险之间做出正确的判断, 决定调动多少资源、以什么样的代价、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去化解、控制风险。在风险评估中, 最终要根据对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负面影响的评估来识别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造成信息安全事件的源头, 可以归为外因和内因。外因为威胁, 内因则为脆弱性。因此, 在风险评估中要刻意刻画信息安全事件, 就必须对威胁和脆弱性都有深入了解, 这构成了风险评估工作的关键。
要确保信息网络系统得安全高效, 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也就是要构建一个“发现隐患、制定对策、提高强度、效果认证”的封闭式、反馈型、非线性的评估系统。同时, 信息网络在建设规划阶段必须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系统的安全目标;在工程验收阶段一定要进行效果认证和风险在评估以判定系统得安全目标达成与否;在运行维护阶段要针对安全形势和问题, 进行制度化的风险评估工作, 以确定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和决定是否采取隔离或实施升级行动, 以确保安全保障形势始终维持在期望的目标水平之上。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有助于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促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得完善, 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其目的是借助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技术方法, 弄清本单位信息安全的基本态势和网络环境安全状况, 及时采取或完善安全保障措施, 确保信息安全策略和方针在常态化中得到贯彻与执行。对于企业具体涵盖的内容来说, 首先要明确企业的哪些资产需要保护:企业必须花费时间与精力来首先确定关键数据和相关的业务支持技术资产的价值。通常, 各公司认为表述资产的价值是很容易的, 但具体如要按级别界定就不那么简单。对此, 就需要用安全厂商与企业共同制定规范以确定需要保护的资产的安全级别, 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策略打下基础。另外, 还需完成威胁识别的任务:如果企业想增强竞争实力, 必须随时改进和更新系统和网络, 但是机会增加常伴随着安全风险的增加, 尤其是机构的数据对更多用户开放的时候———因为技术越先进, 安全管理就越复杂。所以企业为了消除安全隐患, 下一步就需要安全厂商与企业一起必须要对现有的网络、系统、应用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 确定在企业的具体环境下到底存在哪些和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上, 制定并实施, 完成安全策略的责任分配, 设立安全标准:几乎所有企业目前都有策略, 只不过许多策略都没有书面化, 只作为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恰当的安全策略必须与机构的所有业务需求直接相关。它基于几类安全标准。标准分类将使企业能发现违反策略的行为, 并指出每个区域的漏洞或潜在安全威胁区。最后, 管理还应包括安全厂商与企业共同组织的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以便维护和管理整个的实施和运行情况。
企业的网络信息系统必须按照风险管理的思想, 对可能存在的威胁、脆弱性和需要保护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 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为信息系统选择适当的安全措施, 妥善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目前,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发达国家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保障信息安全的通行。
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一)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的关系
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2003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 抓紧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制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2004年公安部等四部委《关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也指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 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水平, 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等级保护工作的核心是对信息安全分等级, 按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监督。风险评估做为信息安全工作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为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定级、测评和整改等工作阶段提供重要依据, 在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周期和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等级保护周期的系统等级阶段中, 依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国家标准对所评估资产的重要性、客观威胁发生的频率、以及系统自身脆弱性的严重程度进行识别和关联分析, 判断信息系统应采取什么强度的安全措施, 然后将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安全实施阶段, 按照风险评估标准, 对现有系统进行评估和加固, 然后进行安全设备的部署, 对在安全实施过程中也会发生事件并可能带来长期的隐患, 风险评估能及早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在安全运维阶段, 按照风险评估标准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风险评估以便帮助确认它保持的安全等级是否发生变化。
风险评估的技术手段包括有系统审计、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 他们在等级保护的各个层。
(二) 等级保护制度的落实
目前, 国家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组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防护, 对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实行监督、管理, 从而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但是, 绝大多数的信息系统得运营、使用单位依旧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解决等级保护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 尤其是相对数量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职能部门, 他们在落实等级保护工作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认识不深刻、重视不到位。信息系统得安全性问题不仅仅是用户自身财产安全的问题, 其所有者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安全和公众利益安全的义务。然而, 部分执行部门在开展等级保护工作中从始至终都在被动的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 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给监管部门工作开展带来困难的同时, 也阻碍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开展;二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管理无序、缺乏约束力。目前, 一部分执行单位他们对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组织开展、管理实施无从下手, 甚至对相关法律、政策和标准还不是很清楚, 同时没有各自内部专门机构对等保工作实施监督;三是执行单位的安全分工不清, 没有建立相应得安全职能部门, 这使得在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无法确定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从而无法落实安全责任制。
针对这些问题,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是做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必要条件。
1.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组织的必要性
一个单位应该也必须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组织, 这个组织是这个单位在信息系统安全方面的最高权力组织。信息安全是所有管理层成员所共有的责任, 一个管理组织应确保有明确的安全目标。在一个单位内部, 有关信息安全的工作需要一个强有力领导机构来领带和推动, 这是由于:1) 首先是一些单位的业务对信息系统形成了完全的依赖, 另外信息安全会导致对社会公众利益、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造成侵害, 甚至是严重的侵害。2) 在一个单位中多个部门的信息任务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而这些任务又是这个单位全部信息任务的组成部分, 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进行协调和指导。3) 全员使用的信息系统中不同员工在其中所对应的是不同的角色, 在工作中的权限也有4) 一个单位对信息系统安全所采取的各类措施和决策是需要权威机构来审批和决定的。
2. 信息系统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机构的职能包括
1)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就够负责与信息安全有关的规划、建设、投资、人事、安全政策、资源利用和事故处理等方面的决策和实施。2) 负责与各级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监管机构、上级主管部门和技术保卫机构建立日常的工作关系。3) 组织、协调、指导计算机信息系统得安全开发工作。4) 建立健全本系统的系统安全保护规程、制度。5) 确定信息安全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岗位责任制。6) 审议并通过安全规划、年度安全报告、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安全宣传、教育培育计划。7) 执行信息安全报告制度, 定期向当地公安信息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本单位信息安全保护管理情况, 及时报告重大安全事件。8) 安全审计跟踪分析和安全检查,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犯罪嫌疑, 防患于未然, 将可能的攻击拒之门外。9) 负责向所属组织或机构的领导层汇报工作, 积极争取领导层对信息安全的支持。10) 信息发布的审核管理。
三、结束语
这种现代化、信息化的以等级保护为核心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不仅有助于职能部门解决其使用传统方式开展登记保护所导致的问题, 也为各职能部门积极主动地解决自身安全问题提供了有效帮助。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进一步发展完善, 加强定级对象信息系统整体防护, 建设管理中心支持下的计算环境、区域边界、通信网络三重防护体系结构, 做好操作人员使用的终端防护, 把住攻击发生的源头关, 做到操作使用安全, 以防内为主, 内外兼防, 提高计算节点自身防护能力, 减少从外部入口上封堵, 做到不同级别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技术和管理逐级增强。
摘要:针对企业信息安全形势, 进行信息系统安全的风险评估, 落实安全等级的维护, 加强信息网络安全保障, 做好网络安全管理, 而完成这些工作的必要条件是建立的有完善工作只能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级保护,信息安全管理组织
参考文献
[1]李明, 吴忠.信息安全发展与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5.
[2]吴晓明.美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探悉[J].信息网络安全, 2009.
企业研发管理体系建设 篇9
企业研发的现状与需求
统计显示, 2011 年,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只有25500 家, 只占规模以上企业的百分之七点八;其中大中型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有12000 家, 占全部大中型企业的百分之十九点八。以江苏为例, 2014 年江苏全年专利申请量421907 件、授权量200032 件, 企业专利申请量260501 件、授权量131966 件, 发明专利申请量146660 件。与十年前相比, 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了22 倍, 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了近16 倍。仅就数据而言, 我们可以发现, 经过多年报培育和引导, 江苏企业在创新意识、研发投入、创新人才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笔者认为科学的研发管理体系流程缺失是影响企业研发工作的投入产出的主要原因。为此, 如何建立富有成效的研发管理体系, 着力提高研发投入与产出比, 已成为摆在我国科技界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我国企业研发管理体系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数据库的检索, 笔者发现针对企业研发管理体系方面的文献不多, 基于各自的观察的角度和方法不同, 对企业研发管理体系的几个代表性的文献加以分析综述如下。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唐小龙等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研发思想的梳理, 产品研发管理划分为三个时代, 直觉型 (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 、目标型 (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末) 、战略规划型 (20 功不可没至90 年代) 、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互动型 (20 世纪90 年代对今) , 并结合对我国研发管理现状的分析, 对我国企业研发管理体系建设路径作出了初步探索。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杨丽艳等人围绕“技术基础管理、技术能力提升、科技人才培养、聚智平台建设“, 探索构建开放式的研发体系。许亮亮将研发效率和产出不高, 原创性科研成果不多症结指向了我国研发管理体系的缺失和不足, 列举了““创新战略规划不力”、对企业研发管理体系的建设的忽视”、“创新领军人才稀缺”、“产品制创新模式落后”、“对研发人员缺乏有效管理”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赵剑波等人阐述了创新型企业研发支撑体系应该包括决策体系、资源配置管理体系、知识管理体系、组织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的协同运作系统。现阶段我国采用研发管理体系有中央研究院模式、合作网络模式、外部引入模式、平台创新模式等。构建企业研发支撑管理体系, 需要采取必要的政策保证措施。李晓银等认为企业项目研发过程没有实行必要的标准化、通用化、规范化管理, 造成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因此, 我国研发方面面临着非常具体的管理挑战:如何建立研发创新体制、着力提高研发管理水平, 怎样架构研发管理体系必将是企业最先考虑的问题。
江苏企业研发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省是全国较早地普遍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省份, 2010 年更是列入科技创新工程重点任务。特别是2011 年以来, 进一步强化全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布局, 坚持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来抓。2013 年底, 江苏省共有101 家企业晋级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 总数位居全国前列;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达388 家, 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78 家, 省企业技术中心1293 家;企业研发机构每年研发科技项目25850 项。作为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江苏省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 (第60 号) 》明确提出, 应积极筹建, 于2014 年12 月11 日, 江苏省企业研发机构促进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南京召开。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搭建企业研发机构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自我提高的平台, 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就企业管理层面而言, 研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涉及部门多而广, 动用人力多, 时间跨度大, 因进度不同、资源需求不明确、术语不一致、职责理解偏差、不确定元素多等种种因素会对研发活动造成影响。笔者认为应在充分借鉴国际研发经验的基础上, 明确企业研发管理体系建设核心地位——流程的标准化、结构化。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研发业务体系的运行秩序和效率, 同时也关系到研发技术体系的内容和活力, 并在根本上影响着企业研发工作的投入产出。目前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大学按照GB/T1.1 -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企业研发管理体系标准》, 从八个方面对企业研发管理体系提出要求:
目前, 在江苏省省科技厅主导下对省级财政支持的江苏企业研发机构开展了研发管理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 江苏省企业研发机构促进会对江苏省内几十家研发机构管理体系进行了人员贯标培训, 培训已进行多次, 经考试合格的有136人, 鼓励并促进了各类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开展研发管理体系“贯标”。该标准出台对企业研发活动进行规范, 指导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建立和运行研发管理体系, 优化研发机制, 规范研发管理, 强化创新意识, 提高研发效能, 实现企业研发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笔者认为企业在实施研发管理体系时可与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财务管理或风险管理相关的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或一体化。企业在建设研发管理体系时应关注其它管理体系与研发相关要求, 如研发过程中可考虑污染排放、人员健康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 研发管理过程中可考虑财务管理规定的要求等。因此研发管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需综合考虑所有与其相关的管理体系要求, 实现无缝衔接和自然过渡, 保证研发管理体系与企业原有管理体系之间的有机融合。
立足人本管理,建设企业文化 篇10
人本管理原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它包括下述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因此企业管理的本质是激励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引导人们去实现企业预定的目标, 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因而应当把人视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及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及依靠群众办企业的指导方针, 制定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 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行为规律, 抓好企业的文化建设, 努力提高领导水平, 运用各种激励手段, 调动和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不断增强企业活力。
二、企业文化探析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是群体的一个属性。
企业文化由三个不同层次的部分组成。核心层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信念及行为准则, 通常称为企业精神, 它体现在企业经营哲学、宗旨、方针、目标、计划和体制等方面;中间层是呈行为形态的员工的工作方式、社会方式、应付事变的方式等, 通常称为企业作风;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质量、厂容厂貌、员工服饰等, 通常称为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有六大功能, 分别是:
1、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气氛。积极而健康的企业精神及企业文化, 对于正确制定和顺利贯彻生产经营决策是很有必要的。
2、自我内聚功能。
企业文化通过培育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与整个企业有机地统一起来, 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 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与整体趋向, 以此激发出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指向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正是企业文化这种自我凝聚、自我向心、自我激励的作用, 才构成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不断成功的动力。
3、自我改造功能。
企业文化能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旧有价值观念, 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念, 使之适应企业正常实践活动的需要。
4、自我调控功能。
企业文化作为团体共同价值观, 作为一种软性的理智约束, 不断地向个人价值观渗透和内化, 使企业自动生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 以“看不见的手”操控着企业的管理行为和实务活动。
5、自我完善功能。
企业文化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优化, 企业文化不断的深化和完善一旦形成良性循环, 就会持续地推动企业本身的上升发展, 反之, 企业的进步和提高又会促进企业文化的丰富、完善和升华。
6、自我延续功能。
企业文化是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提炼、修改、充实、提高和升华形成和塑造的。和其他文化一样, 企业文化一经固化形成以后, 也会具有自己的历史延续性而持续不断地起着应有的作用, 并且不会因为企业领导层的人事变动而立即消失。
三、人本管理思想下的企业文化建设
首先, 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 使得企业建立一个和谐的环境, 最大限度的关心人、依靠人、培养人和造就人, 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为有才华敢拼搏的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舞台, 在员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与企业同呼吸, 共命运。
其次, 正确确定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文化模式的选择要结合国家、企业的未来, 目标和任务来考虑, 同时要注意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及文化的渐进性。
另外, 企业文化的内容, 要由各自的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不仅要发扬本企业的优良传统和企业精神, 还有能够让大多数人理解, 能够被其鼓舞并坚决执行。
所以, 我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构架应该包括以下4个部分:以人为本的信念;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优质服务的价值观;集体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及紧张、认真、务实、文明的工作作风。
企业文化的建设, 贵在坚持, 在人本管理的思想下, 广泛宣传、严格要求、贯彻始终, 从企业目标、组织设计、干部选拔、员工奖惩等各方面贯彻公司文化的要求, 不要使企业文化成为空洞的口号。
参考文献
[1]、陆志强,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渐进性[J], 企业与文化, 2006 (01) , 46~48
水利建设企业安全管理 篇11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在企业内部最优化地配置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事档案是个人社会经历和实践活动的全部记载,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个人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等基本内容。记录完整的人事档案,有助于企业更有效地挖掘员工的潜能,更加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最大化地发挥每个员工的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健全企业人事档案制度,优化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1完善健全人事档案内容制度,适应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事档案记载的内容能全面地反映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社会活动,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内容单一重复、政治性强、不具有个性化记录和记载内容与时代发展要求脱节、不能被社会所利用的人事档案内容制度。切实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利用的角度出发,把反映个人业务水平、技术专长、工作业绩、个人信用、职业培训、违法记录等方面的记录纳入人事档案的内容中去,适当采用定量指标考核作为对个人工作业绩和态度的记录,突出个人能力的发展,提高人事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
2.2结合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体系,对人事档案工作进行评估,形成切合企业实际的人才评价体系。只有收藏和管理、没有良好的监督和考核的人事档案管理是不健全、不科学的。结合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体系,探索市场化的企业人力资源评估体系和人事档案评估体系,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带来直接效益。人事档案评估体系,以人事档案的利用和对人力资源最大化的开发为评价宗旨,以个人的业务能力考核、职业道德评价等定量和定性指标为评价标准,作为对个人的岗位、薪酬的评判依据,进而形成企业员工完整的人事档案管理和人才评价体系,带动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可以推行主管部门定期考核制度或中介机构测评制度,加强监督力度。
2.3企业人事档案实行社会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开放式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的一种新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它应是一种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面向社会化、公开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对企业人事档案进行归档齐全完整,有利于实行规范化管理。我国的私营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管理体制比较灵活,人才流动大,对人才的管理已经不能够再利用管理干部那一套体制来进行,社会化开放模式在这种背景中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对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动技术创新、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有极为重要的创新意义。
2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弘扬企业诚信精神文化
企业诚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经营哲学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文化精神层面的直接体现,
企业信用档案是企业诚信文化的载体,企业诚信文化则是企业信用档案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依存,构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诚信文化的建立离不开对企业信用的管理与监督,而对企业信用原则实施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是建立在掌握了企业真实、准确、可靠以及系统全面的信用数据基础之上的。即对企业信用的监督与管理是建立在对企业信用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基础之上的。从企业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来看,系统、全面地收集并管理企业的信用数据,保证企业信用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保证企业信用数据的原始凭证性,正是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因此,建立一套规范的企业信用档案,是构建企业信用监督与管理机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即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是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
3加强企业档案管理,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企业档案与企业形象宣传,是企业管理文化的不同层面,它们都对企业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能推动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还能在企业外部产生巨大的形象推动力,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档案中记载的企业在成长、发展历程中所荣获的各种奖项和成果,都是树立企业形象的典型素材。
谈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篇12
关键词:企业,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建设
1 安全文化的概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中企业安全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安全文化,抽象地说,是指企业安全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安全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企业安全生产理念或价值体系,以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方针和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企业安全生产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论。
2 企业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频频发生的安全事故触目惊心。据了解,我国近年来平均每年发生安全事故80万起,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3万人,因事故导致伤残70万人,每年因安全生产事故损失250亿元,相当于我国GDP的2%。怎么样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企业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最可靠的办法。
2.2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国家政策形势的要求
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安全生产显得尤其重要。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安全生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要站在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高度,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企业必须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适应国家政策形势的要求,建立新型的企业安全文化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2.3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内在要求
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从生产实践出发,经归纳总结形成,然后又被用于安全生产实践。因此,它在企业生产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现代企业的大规模发展,为企业的安全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涵。要想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重视生产领域的安全,从员工抓起。员工是企业的主宰,所以必须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水平,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形成安全文化素养。企业的员工人数众多,在自身的修养方面各有差异,层次区分明显,因此对安全的理解程度深浅不一。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企业安全文化活动,可以引导员工关注安全、体会安全、提高认识。
3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3.1 要以坚持强化现场管理为基础
一个企业的生产是否安全,首先表现在生产现场,现场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员工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同自然环境和机械设备等作斗争,而且还要同自己的不良行为作斗争。因此,必须加强现场管理,搞好环境建设,确保机械设备安全运行。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健全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使员工在安全、良好的作业环境和严密的监督监控管理中安全生产。为此,要搞好现场文明生产、文明施工、文明检修的标准化工作,保证作业环境整洁、安全。规范岗位作业标准化,预防“人”的不安全因素,使员工干标准活、放心活、完美活。
3.2 要坚持安全管理规范化
人行为的养成,一靠教育,二靠约束。要实现约束就必须要有标准、有制度,建立健全一整套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机制。正确行为的养成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健全安全管理法规,让员工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违反规定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使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对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特殊工种人员,要进行强制性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使员工真正懂得违章的严重后果,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关键在于落实各级干部、管理人员和每位员工的安全责任制。
其次,要在管理上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公司、车间、班组建立一套层层检查、鉴定、整改的预防体系,公司成立由各专业的专家组成的安全检查鉴定委员会,每季度对公司重点装置进行1次检查,并对各厂提出的安全隐患项目进行鉴定,分公司级、厂级对整改项目进行归口及时整改。各分厂也相应成立安全检查鉴定组织机构,每月对所管辖的区域进行安全检查,并对各车间上报的安全隐患项目进行鉴定,分厂级、车间级整改项目,落实责任人,对整改项目进行及时整改。车间成立安全检查小组,每周对管辖的装置(区域)进行详细的检查,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整改的上报分厂安全检查鉴定委员会,由上级部门鉴定,并对相关工作进行协调处理。同时,重奖在工作中发现和避免重大隐患的员工,调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安全预防体系,从而堵塞安全漏洞,防止事故的发生。
3.3 要坚持不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人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高质量的管理、切合企业实际的经营战略,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工夫。近几年来,企业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大多数是因为员工存在侥幸、盲目心理,因为违章操作而造成的。因此,要从思想上、心态上去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这是一个微妙而缓慢的心理过程,需要安全管理人员开展艰苦细致的教育工作。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最根本途径就是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安全文化教育,以创造和建立保护员工身心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为首要条件。同时,加强安全宣传,向员工灌输“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创造效益”等安全观,让他们树立安全理念,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为安全尽责的良好氛围。
3.4 要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
企业要增强凝聚力,当然要靠经营上的高效益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员工心灵的认可、感情的交融、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必不可少。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是增强员工凝聚力,培养安全意识的一种好形式。因此,要广泛地开展认同性活动、娱乐活动、激励性活动、教育活动;张贴安全标语,提合理化建议;举办安全论文研讨、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安全事故展览等活动;建立光荣台、违章人员曝光台;评选最佳班组、先进个人;开展安全竞赛活动,实行安全考核,采取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向员工灌输和渗透企业安全观,让安全文化取得广大员工的认同。所开展的“安全生产年”“百日安全无事故”“创建平安企业”等一系列活动,都要与实际相结合,活动最根本的落脚点要放在基层车间和班组,只有基层认真地按照活动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地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活动,才会收到实效,才能使安全文化建设更加尽善尽美。
3.5 要坚持树立大安全观
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绝大部分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因此,必须以预防员工的不安全生产行为为目的,从安全文化的角度要求员工建立安全新观念。在日常生产中,企业会存在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比如上级组织安全检查是帮助下级查处安全隐患,预防事故,然而下级对此往往进行阻挠,害怕被查出什么问题,就是真的查出问题也总是想通过走关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又如,安监人员本应该是安全生产的“保护神”,可是现场管理者和操作人员利用“你来我停,你走我干”的游击战术来对付安监人员。还有,本来“我要安全”是员工本能的内在需要,可现在却变成了管理者强迫被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一项硬性指标。上述的错误观念一日不除,正确的安全理念就树立不起来。企业应利用一切宣传媒介和手段,有效地传播、教育和影响公众,建立大安全观,通过宣传教育途径,使人人都具有科学的安全观、职业伦理道德、安全行为规范,掌握自救、互救应急的防护技术。
4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4.1 加强领导,提高各级领导的安全文化素质
领导者好比种子,通过他们把安全价值观言传身教播种到每一名员工的心里,进而通过细致的工作和努力的实践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育,能最有效地加快安全文化建设速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4.2 紧紧围绕企业实际,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在安全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各单位要注重与本单位实际相结合。可以按照“先简单后复杂、先启动后完善、先见效后提高”的要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切实抓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4.3 不断创新安全文化的培育手段和方式
在坚持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同时,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和生产情况,根据员工的思想状况,及时地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吸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思想,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人的行为一定要靠文化来影响,安全行为也是这样。我们要利用一切宣传和教育形式传播安全文化,充分发挥安全文化建设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达到启发人、教育人、约束人的目的。
4.4 利用一切手段和设施,加大对安全文化的传播
要把对安全文化的宣传摆在与生产管理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来抓。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但一旦形成,则具有变化人、陶冶人的功能。
4.5 不断加大投入,发挥硬件的保证作用
企业要预防事故,除了抓好安全文化建设外,还需要不断加大投入,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依靠不断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来不断提高安全化程度。即,保证工艺过程的本质安全(主要指对生产操作、质量等方面的控制过程),保证设备控制过程的本质安全(加强对生产设备、安全防护设施的管理),保证整体环境的本质安全(主要是为作业环境创造安全、良好的条件)。生产场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应将其控制在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使人员、机器、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
5 结语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要时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积累,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安全文化,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德蜀,邱成.企业安全文化简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水利建设企业安全管理】推荐阅读:
水利建设企业11-15
基层水利建设管理12-18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08-14
水利建设施工质量管理12-20
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培训08-25
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05-12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06-08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11-27
基层水利站建设与管理11-29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浅析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