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课程设计

2024-06-19

APP课程设计(精选10篇)

APP课程设计 篇1

1 在线课程平台移动端APP的开发需求分析

在线课程平台移动端APP是主要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课程时出现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更高效地利用自己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的学习医学信息课,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能通无线网络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移动学习,掌上测试,资讯阅读等体验。

当前各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在线课程平台,大部分学校由于缺少资金使用的是一些开源平台来做为在线课程平台,如moodle、efront、ILIAS、Dokeos、Sakai、Claroline等平台,这些平台具有的特点是都是开源的,可在快速安装在本地服务器上,迅速让教师在上面建立课程,但我们这们知道这些在线课程平台大部分都缺少移动端的应用。建立移动端的应用可更好的推进在线课程平台的使用,同时增加其功能。对原有在线课程平台进行移动化,不用重复添加原来课程平台的内容,只需要将原来课程平台中不支持移动端的数据转化格式支持移动端,同时不会改变学生使用平台的习惯。

2 在线课程平台移动端APP功能设计

在线课程平台移动端APP是对原有的在线课程平台进行移动化,方便学生的学习,其功能并不是对课程的管理,课程的管理功能还是要依据PC端来实现,主要是实现学生的学习和报表数据的生成,所以应具有以下功能:

2.1 用户登录;

与原有的在线课程平台统一账号,学生可利用原有在线课程平台的账号用移动终端进行登录学习课程。同时具有能同步PC端课程的功能。

2.2 课程中心模块:学生登录后,可在课程中心模块学习课程。

2.3 移动端界面的主页面:课程中心,我的课程、题库考试、消息资询等内容。

2.4 课程模块:课程的学习区,主要包括该课程的公告,课件、课程介绍,课件的学习进度,答疑,练习课价等。

2.5 设置模块:收藏学习课件,提建议、清除缓存、分享、更新版本,以及账号登录注消等内容。

3 在线课程平台移动端APP设计与实现

在线课程平台移动端APP的开发,作者是基于APPCan平台进行的开发,因为App Can IDE是基于Eclipse定制的移动集成开发环境,专为无Native开发经验的HTML开发人员设计。App Can MEAP企业移动应用平台是为校园移动信息化战略提供标准技术支撑的平台级产品。App Can MEAP提供整体的、开放标准的、具有前瞻性的移动应用技术方案,帮助企业高效低成本地完成移动应用的开发、测试、发布、集成、部署和管理工作,并围绕云、管、端各层面,提供完整强大的安全体系。

App Can IDE可以用于支持iO S、Android平台手机和平板的高体验Hybrid应用的开发。通过App Can Hybrid技术,HTML开发人员遵循基于标准CSS技术的App Can移动开发UI参考框架,即可完成一次开发,多平台适配,在各种分辨率的移动终端上保持相同的体验。App Can UI框架提供了极高的适配性和自主性,开发人员可以没有束缚地根据需求、UI设计完成应用界面及逻辑的开发。

在线课程平台移动端APP是为了方便用户更加方便和经济的学习课程,真正做到信息资源共享程度的最大化。在程序设计上,将软件分为前台-网络-服务器三部分,其中前台是基于App Can IDE的开发工具显示服务器数据库中的信息,并搜集用户的选择传递给服务器端,在服务器端,通过HTML 5文件一方面获取手机APP端的信息,并进行处理后将数据更新到数据库中,同时获取数据库中的文件,按照来自客户端的请求读取并输出数据库中符合要求的数据。

在线课程平台移动端APP是C/S和B/S相结合的结构,其的开发分为前台开发和后台开发两个方面,在前台采用APPCan对客户端进行开发,主要用于展示课程内容和获取用户的信息,在后台方面,主要使用HTML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库的增删改查。整个软件由APP软件———HTML后台———MySQL数据库三部分构成。这也就意味着客户端只是收集课程发布者发布的信息,经过后台一系列处理后发布给前台,不必是专门的网络硬件环境,大大减小了手机端的负担,从而使用户拥有更加完美的用户体验。采用B/S结构相对更加安全,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能够保障。同时前台的界面和图片等到位于客户端一边,所以使用该软件可以不用占据太多的网速,不影响其他软件的正常上网。C/S一般面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很强.一般高度机密的信息系统采用C/S结构适宜.可以通过B/S发布部分可公开信息。通过App Can可方便的实现上述功能。

在App Can中有App Can MAS移动业务整合系统,该系统具有多种协议封装、支持数据聚合、组合业务逻辑、高安全、高性能、管理监控、支持Web App部署。利用其与学校现有的课程平台moodle进行整合,学校的现有服务器进行对接,实现移动端与PC端一起使用,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移动学习、掌上自测、移动考试,快捷地查看pdf课件、视频课件,享受学习的乐趣和快乐,帮助您提升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

4 在线课程平台移动端APP的应用价值

在线课程平台移动端APP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学习的效果:a.通过在线课程平台移动端APP提高学生素质和学生的学习能力。b.通过网络实现培训和管理,能够节省员工差旅和办公成本,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学校和学生的时间成本;成本的降低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利润的提高。c.在线课程平台移动端APP实现了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课程的个性化培训;d.有效帮助学校完成学习型组织建设,整体提高学校竞争力。e.系统中通过报表的形式将培训过程中资源使用情况、学生成绩分析、学生能力成长曲线等信息进行展示,使得学校与教师能够一目了然的查看学生学习课程效果。

5 结论

对于高校课程建设来说,移动应用建设将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将现有的课程平台移动化,它能够提供快速方便的为学生提供服务,推进微课,翻转课堂的应用,有效降低课程建设成本,实现课程资源的合理恰当的利用,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利用现有移动应用开发平台来实现已有平台的移动化,降低开发技术难度,降低开发成本,解决移动应用,有效的提高了学习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杨焕.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2]黄悦深.基于HTML5的移动Web App开发[J].图书馆杂志,2014(7).

APP工具助力下的美术课程重构 篇2

前言:

当iPad进入小学的课堂中时,有一门课程对iPad的有效应用似乎没有什么疑义,那就是美术课程。

2015年4月,87岁高龄的戴维·霍克尼访问了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在北京艺术圈引起了一阵轰动。有人说,霍克尼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师级的在世画家,他的作品风格瑰丽,备受赞誉,喜爱者甚众。记者对他的提问除了在透视、立体主义对写实主义的回击等专业之外,还集中在了霍克尼在iPad上的美术创作。霍克尼表示,他用上iPad之后,立刻用它作画并喜欢上了它。iPad作为一种新技术媒介,色彩足够丰富,表现力足够强,并高呼“如果梵高有iPad,他也会用它作画”。

其实,在包括过程和呈现、传播与接受的美术创作活动中使用数字技术,已经有了几十年的时间,数字美术进入中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也有十几年了。在iPad出现以来,不只是大师在平板电脑上采用美术教学APP让儿童进行绘画体验,在游戏中进行美术启蒙教育更是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那么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利用平板电脑上的绘画APP进行美术教学的方式,还有什么需要思考的吗?当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已经非常熟练地应用iPad这种数字媒介在进行自我美术创作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在课堂上只要把iPad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体验学习就行了?(当然,条件不允许的也可以让学生自带设备)

今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在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看看这个iPad特色学校,是如何在他们的美术课程中利用教学APP来重新构建他们的课堂的。

● 认识新的工具

由于替代传统美术课堂的工具很容易获得,且一些教师已经有了经验,所以学校的艺术小组很快就选择了绘画箱iPad版软件,作为数字美术课程的学习工具安装到了学生的平板上。绘画箱是一款非常强大的软件,而且很容易上手,其丰富多彩的绘图工具和齐全的功能非常适合用来学习和练习画画。丰富的效果、流畅的笔刷、直观漂亮的图形化界面,让你就像带着一个绘图工作室在口袋里,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绘画乐趣。13种铅笔、钢笔和毛笔模式,9种艺术画笔,5种画刷,156种预选颜色和色轮,25种魔术笔,有独特荧光效果的绘图工具……其功能完全能够满足小学美术课程需要学生体验的各种绘画方式。

绘画箱可以从程序内启动照相功能,有104个装饰艺术图案(移动、缩放和旋转)。额外功能是放大或缩小画布(80%~2000%)和快速全屏视图按钮(100%)。特别有特色的是,其美术创作过程的视频回放功能,将视频回放转换为MP4格式,并支持文件的导出。由于使用方便,基本不需要培训,美术教师们很快就将iPad应用于课堂。

在使用iPad之前,教师在黑板上做范画,学生在绘画纸上画,学生模仿教师的痕迹多,思维受限制。利用iPad教学开拓了学生的思维,通过iPad自带绘画工具的强大功能,有些基本功弱一点的学生,会利用里面的印章、画笔、渲染等组合画面,绘画出来的效果比手绘的画面更加丰富、饱满。教师发现,有些学生虽然画得不漂亮,但却很会设计。

绘画箱这个美术工具让处于入门级的学生跨越了很多对他们现阶段有难度的东西,如绘画工具的掌握、颜料的知识、纸张的问题。教师在让学生设计作品时,能直接跨越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知识,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上,直接跨越到体验美术创作、审美趣味上。当工具适合的时候,教师的生产力被解放出来,创造力也随之而来。

● iPad中美术与音乐的有机结合

通过与音乐学科教师们的共同探讨,美术教师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巧的艺术课程活动设计,把美术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iPad辅助教学,突出音乐和美术学科整合的特点,声形并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对美术的创造能力和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从而提高了音乐、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音乐是通过声音启发学生,美术是通过视觉启发学生,进一步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并存,静与动的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过去,我们学生的作品是有局限性的,有些绘画基本功强的学生可能画得非常好,但是缺乏创意;有些基本功弱一点的学生很有想法,可是形态掌握得不准,画不出来,慢慢他就对绘画失去了信心,甚至会找一些借口逃避美术课。

在我们的iPad课堂新课改之后,音乐融入到了美术课中。iPad辅助教学,新的美术课呈现了多维的学习方式。画得好的学生有了更广泛的创造力,新科技手段帮助他开拓了无限的思维;而基本功较弱的学生也利用iPad绘画工具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跨越了技术、技法的障碍,能够进行美术创作,其画作也逐渐被其他同学认可和赞赏。

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课桌上画的时代已经过去,美术课不再像以前那么死板了,如今,现代化设备和科技终端,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无限遐想的绘画课堂。课堂里不仅有美妙的音乐和画面,还有帮我们实现创造力的工具。音、美学科整合的课堂学习方式非常有意思,学生们在创作中找到快乐的同时,也激发了创作热情。师生互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课堂纪律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三幅作品,是学生们利用iPad工具完成的音乐绘画作品《水族馆》。由于每位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不相同,所以绘画作品也就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将音乐夸张地表现在了画中,水族馆里的鱼像乐器一样会发出声响,那是鱼类自己的语言;有的学生则把音乐的节奏画成了贝壳,小鱼被珍珠吸引,不停地与贝壳嬉戏,贝壳一开一合,就像乐曲中的拍子;有的学生利用立体的画笔,表现出正在流动的波纹,仿佛可以看到正在上升的气泡。欣赏音乐,是为学生的创作打好基础,而仅仅播放乐曲也是不够的,在美术课中渗透音乐知识必不可少,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范围,还能增加学生对美的感悟和美的品味。

我们的授课时间为40分钟,在这宝贵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环环相扣,疏密相间。在紧凑的时间里,利用iPad工具就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能培养学生们对“美”的认识,让学生从音乐声中感悟旋律的美,并把这种美带进所要创作的画面中。

● 课堂引入iPad作为教与学的工具的要点

首先是基本功的训练。每节课的开始,都要进行基本功的练习,从最初的简单图形画起,1~6年级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增加难度的,以此强化学生们用线条表现形态的能力。而教师们也利用绘画箱的再现绘画过程的功能,将教师的绘画步骤以短片的方式重复播放,让学生们能直观地感受教师绘画的过程,体会、揣摩绘画技法在创作中的应用。

其次是充分利用iPad的互动功能,对知识内容进行检测(前测、中测、后测),这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前测是指复习曾经学过的知识内容;中测和后测是指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正在学习的内容。教师们利用互动反馈软件,在iPad教师端以出题的这种方式,有效地让教师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利用相关学科特色,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将音乐融入到美术课中,在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时,优美的旋律把听觉享受和视觉享受融为一体,调动了学生们的多种感官,为学生们营造了美的氛围。

以《水族馆》为例,我们使用iPad里面的keynoter软件制作了一个音乐和美术相结合的课件。课件中有水族馆的录像及管弦乐演奏,这样既复习了音乐课的内容,又渗透了美术知识。

课件演示片段:播放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第七章《水族馆》,学生们先一边听音乐一边感受:圣桑的乐曲中都表现了什么样的水中世界?然后请学生们说一说:这首曲子用了哪些乐器?这些乐器表现了什么画面?由于每位学生对音乐的领悟是不同的,所以他们的联想也各不相同。有的说,听到了水流动的声音,随后画出了波浪线;有的说,好像听到了泡泡的声音,随后画出了气泡;还有的说,仿佛看到了穿梭在水草中的小鱼,它们在欢快地追逐。学生们通过对乐曲的感悟,加上想象做基础,拓展了创作思维。

我们还让学生们在音乐声中进行美术创作。过去,美术课的教与学是教师画、学生跟着画,其结果是全班的作品都一样。评价时,哪位学生画得跟教师最接近就是好。而我们学校要求的是学生要动脑筋进行创作,每位学生都是设计师,他们的绘画内容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在课堂创作的时候,可选择不同的音乐,这些乐曲有悠扬的、有活泼的、有古典的、有现代的,等等。音乐辅助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随着音乐的节奏变化,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了,情绪提高了,下意识地将音乐融入到创作中,下笔更自然、更果断,各种各样的造型一下子就能展现出来。由于每个人对乐曲的理解不一样,所以作品也就不一样,全班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幅画。再加上绘画箱这个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不管是在造型表现上,还是在颜色搭配上,都有了新的尝试,学生们都以此为乐。

一节美术课即将结束,这是学生们最兴奋的时刻,因为马上就要进行讲评了。教师让不同的学生将自己iPad上的作品通过Airplay无线投影技术投到大屏幕上,供所有人欣赏。

美术创作并不完全是用笔画出来的,还需要动脑去完成。现如今的美术课包含着很多广义的东西。如果你给孩子们一个书包,他会装很多很多书,书包会很重,孩子们会很累。而如果你给孩子们一个iPad,那么他们不仅会画、会写、会算、会唱、会学科学知识,还有可能会造出一个小宇宙,他们也会很轻松。

美术课中设计和绘画的表现形式有很多。过去,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去准备美术材料,但有些材料也许一学期就用到一次,有些用具则非常沉重,增加了学生们的负担。iPad辅助教学之后,学生仅通过一个绘画程序就可以同时达到很多效果,水彩的、水粉的、水墨的,多种多样,画面更加生动活泼,色彩更加丰富亮丽,从而提高了学生们对创作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潜能。

上页图4是一位学生使用不同方法绘出的两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有明显的区别:使用素描纸的那幅作品(如上页图4左图),颜色简单平淡;利用iPad绘画工具的作品(如上页图4右图),主题突出,形象生动,构图饱满,颜色对比强烈,具有立体感。在课堂中,对音乐的选择也是很有讲究的。例如,在《恐龙世界》一课中,教师选择了浓郁的非洲音乐,让学生有原始部落的感觉。他们听到这种类型的音乐,就会想到茂密的树木、高耸的火山。再如,在《泥条造型》一课中,教师选择播放的曲目是由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琵琶语》。当学生利用对称手法在iPad上设计声形并茂的作品时,也许你会问:作品中的声音在哪里?请你仔细观察,学生听到了什么样的音乐,他就会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在对泥条的造型上,如图5、图6是两位三年级学生的设计,这就是在先进的数字化工具的助力下,音乐和美术结合所产生的效果。

后记:

APP课程设计 篇3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APP 客户端建设目标和原则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本专科生的通识课程,又是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APP客户端建设目标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式的自主学习,让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者,起到控制学习过程、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建议的作用; 倡导学生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浏览教学讲义、观看教学录像,在线测试等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体现移动终端的便利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APP学习资源平台总体建设原则是: 一要注意学习内容的模块化。要打破以章节为单位的教学形式,以课程知识点作为学习模块,一个模块对应一个知识点,以方便学生灵活掌握学习内容,保证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内容的学习; 二要精炼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力求要点突出,重点难点明确,概括精炼。以便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的同时保证学习效果,能够持续激发和维持学生参与移动学习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要体现学生基础的差异化。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要考虑到不同学生基础,尽量设计出个性化的丰富资源,使每个人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合适的进度进行学习。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APP 客户端总体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APP学习资源平台包括: 课程APP客户端和后台管理。用户通过课程客户端访问资源平台提供学习内容,管理员和老师通过后台管理上传课程资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APP教学资源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

2.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APP 功能模块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APP客户端包括用户登录、注册和修改密码,通知公告,课程概况( 课程简介、课程大纲、参考文献) ,师资介绍,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历史沿革、理论课程设计、试验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内容) ,教学资源( 电子课件、教学录像) ,课外阅读,在线考试,教学评价,信息反馈等。

2. 2 后台管理

后台管理采用B /S结构,管理员和老师通过浏览器访问教学资源平台管理功能。后台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管理( 用户查询、添加用户、删除用户、禁用用户、报名审核) ,系统管理( 操作员管理、角色权限管理) ,教师队伍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消息推送,内容发布,信息查询统计等。

3 技术路线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APP学习资源平台是基于android系统环境下开发的,其主要特点是即使客户端和服务器断开后,用户也可依靠客户端存储的少量数据完成业务操作。

3. 1 Android 系统架构

Android的系统架构采用了分层架构的思想,如图2所示。从底层到上层共包括三大部分共四层。底层部分是Linux内核和硬件抽象层,核心部分是核心类库、Android运行时库和应用框架层,应用部分是应用程序程序层。

在此,重点介绍应用程序层的核心内容。应用程序层提供一些核心应用程序包,例如联系人管理、浏览器、日历、地图、短信和电子邮件等。同时,开发者可以利用Java语言设计和编写应用程序,编写的程序与核心应用程序彼此平等、友好共处。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活动( Activity) ———应用程序的表示层。应用程序的每个界面都将是Activity类的扩展。Activity用视图( View) 构成GUI来显示信息、响应用户操作。

服务( Services) ———应用程序中的隐形工作者。Service组件在后台运行,更新数据源和可见的Activities,触发通知( Notification) 。在应用程序的Activities不激活或不可见时,用于执行依然需要继续的长期处理。

内容提供器( Content Providers) ———可共享的数据存储。Content Providers用于管理和共享应用程序数据库。

意向( Intents) ———应用程序间( inter - application) 的消息传递框架。使用Intents你可以在系统范围内广播消息或者对一个目标Activity或Service发送消息,来表示要执行一个动作。

小部件( Widgets) ———可以添加到主屏幕界面( home screen) 的可视应用程序组件。作为Broad caseReceiver的特殊变种,widgets可以为用户创建可嵌入到主屏幕界面的动态的、交互的应用程序组件。

通知( Notifications) ———用户通知框架。Notification不必窃取焦点或中断当前Activities就能通知用户。

3. 2 服务器端与客户端数据交互

Web Service是一种基于SOAP协议的远程调用标准。SOAP协议使用基于XML的数据机构和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 的组合定义了一个标准方法来使用Internet上各种不同操作环境中的分布式对象。使用Web Service通过HTTP POST方式接受客户的请求,使用soap协议传输xml数据,既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封装性,又具有可扩展性。

通过Web Service可以将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不同语言、不同技术整合到一起。在Android SDK中并没有提供调用Web Service的库,因此,需要使用第三方类库( KSOAP2) 来调用Web Service。

在android客户端开发中调用服务端web service的步骤如下:

在使用多线程获取到后台数据之后,在客户端将数据解析出来,然后将这些信息排版并显示到activity( 界面) 上,同时将一些不变的数据存到android自带的sqlite数据库,下次即使是离线也可以使用其中部分功能。

在后台服务端开发,开放出这些功能的接口,供客户端调用。本系统主要使用的是php语言,用“正则表达式”解析出教学资源平台上提供的一些资源,然后变成以web service需要xml数据格式,使用soap协议将数据返回给客户端。同样客户端使用soap协议上传用户信息到服务端后,使用php提供的数据库操作类结合sql语言对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查的操作,本系统使用的数据库是mysql。这样客户端与后台的交换就完成了。

3.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APP平台界面设计在进行课程APP界面设计时,一要特别注意界面的简洁明了,学生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能知道各个按钮的功能,不需要过多的培训就知道如何使用,尽量减少用户点击的次数; 二要注意课程平台设计需综合考虑色彩、噪音、时限和其他各种感官感受; 三是界面操作便捷。“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APP学习资源平台界面如图3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基于android系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APP学习资源平台的架构,分析了APP功能模块、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数据交换方式和后台管理模块的功能特点和技术实现要点,并得到如下结论: ( 1) 课程APP是一个充满活力、拥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而与网络学习课程的结合,必将为学生提供了优质便捷的学习途径; ( 2) 编写移动应用程序时,应注意使用多线程技术,这样避免程序发生堵塞而对用户操作失去响应,导致手机“死机”的问题; ( 3) 由于学生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不同,应开发不同系统版本的课程APP,这样定会增加软件开发成本; ( 4) 教学课程APP的开发工作必将引起高校教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摘要: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运营商网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正由互联网最初的只提供浏览的数据网络向商务、社交、生活、购物、娱乐和学习的应用网络转变。本文提出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app的设计思想,以此拓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推进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习惯养成App的设计与开发 篇4

摘 要: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命中的美好瞬间是弥足珍贵的。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有时候无暇顾及自己身边那些美丽的东西。记录生活,热爱生活,这看似简单很容易完成的事情,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变得不再那么轻而易举。然而养成热爱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对于人们来说更是无比艰难。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一款App帮助用户培养一个记录和回顾日常点滴生活的习惯,进而帮助用户形成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习惯;养成;App

一、研究背景

当我们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会演变成一种习惯。在现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由于高强度的学习、工作和不规律的生活状态,很多人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晚睡晚起、冲动消费、爱丢东西、不守时等),这些习惯不同程度地对我们的健康、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项目目标

本项目以智能手机应用为载体,为用户提供养成一个好习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我们从生活中最常见的坏习惯出发,结合心理学知识,通过提醒、指引、及时鼓励、行为限制、心理暗示等多种方法帮助用户形成一个好习惯,鼓励和朋友一起培养好习惯,给原本枯燥的习惯养成过程添加乐趣。

(二)解决思路

通过一款App帮助用户培养一个记录和回顾日常点滴生活的习惯,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1]。如今记录类型的应用大多是文字形式为主,这种记录方式需要占用人们较多时间,难以坚持。人们倾向于选择一种更加简单、快速、明了的方式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并且能够吸引人们坚持长期使用,方能养成习惯[2]。

我们计划利用拍照简单、快捷、易操作的优势,最大程度上简化用户的记录负担和时间成本。我们提出了双人记录的模式。通过两个人共同记录、相互完善、相互提醒的方式促使用户坚持长期使用。提供创造性的编辑工具,形成属于两个用户自己独特的生活记录方式。

三、项目成果展示

(一)成果概述

双拼记是一个两朋友间的生活记录与内容创作平台。通过双拼记,我们希望培养人们记录和回顾日常点滴生活的习惯,并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主要功能

基本功能:两位用户通过注册账户并绑定形成朋友关系。两个用户作为一个关系,每个用户最多可以分别和3位朋友建立关系,每个关系相互独立且各自私密。

照片创意拼接:通过两个人协商好主题后,在一个人已经上传了一张照片(已编辑)的基础上,另一位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与原有的照片进行拼接。同时双拼记中会提供自由拼接、固定格式拼接等模板帮助用户完成创意拼接。

图文混排:两个用户各自上传图片,在图片旁边写下文字(感想、感悟或反思等),通过应用双拼记中提供的图文混排模板进行搭配,完成创作;

提醒:当其中一名用户发布内容时,可以通过双拼记中的提醒中心功能发布提醒,从而提醒另一名用户及时对其内容进行创意拼接或图文混排。

分享:经两个用户同意后,其中一名用户可将两人共同完成的创意作品发至第三方社交平台中分享;

推荐:双拼记会经过筛选、投票等活动挑选出一部分创意作品进行全网推荐。在推荐版块中,用户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用户创作的作品。

DIY记录册:双拼记会为坚持使用的用户生成一部两人创意作品的电子记录册,方便两个用户回顾与收藏。

四、完成研究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双拼记应用主要采用C/S架构 (即Client/Server或客户/服务器模式)实现。在客户端,我们使用Eclipse开发的Android 应用程序[3]。在服务器端,我们采用基于Web的最佳组合“LNMP模式”(即Linux 操作系统、Ngaix网络服务器、MySQL 数据库、PHP语言),结合PHP和MySQL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1] 刘传海,王清梅,钱俊伟.运动类APP对体育锻炼行为促进和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9-115.

[2] 黄龙.基于搜索服务的移动商业APP设计研究[J].《装饰》,2014(6):100-101.

APP课程设计 篇5

随着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上几乎人手一台的智能移动设备,“移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以往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经历很长时间,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现在移动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已然成为现代教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

在我国,移动学习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有着一定的基础,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移动学习。但是与移动技术在其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教育领域仍然是一块相对薄弱的环节。 文章针对移动学习的主要相关技术、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展开论述,并且设计开发了一款智能移动终端的APP软件。

2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1]。

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作为普及性最为广泛的信息技术终端设备,在教育和学习上蕴含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主要发展趋势,这也引发了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革。随着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视觉文化尤其是移动设备的小屏幕文化逐渐成为主流。这种移动学习方式也是现在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特点是融合了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它不仅仅是技术引起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包含了信息时代信息获取与加工整理、学习模式和过程、思维方式等一系列人类学习的新发展。

3 e课程学习系统APP设计与实现

安卓(Android)系统是一个以Linux系统为基础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其特点是开源、免费、用户量大等,主要用于智能移动设备(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2]。基于Android系统设计架构,采用了分层架构的思想。其包含了应用层、 框架层、核心类库、运行时、硬件抽象层、Linux内核等部分[3]。开发者尤其是借助第三方开发工具,所开发的APP软件,基本上只会涉及应用程序层的核心内容,所以,开发者大部分精力可以用在用户体验方面,大大减轻的开发者的负担。

金和软件是国内最大的协同管理软件服务商,是协同管理软件行业唯一上榜企业。所以,本项目是在“金和UI”的第三方平台上进行开发设计,该设计力求APP主题突出、明确, 使用对象是在校大学生。APP开发内容是与大学计算机相关所有课程内容,以及众多的共享资源,其中的讨论区能很好的实现人机互动,更好的及时解决学生提出问题。。

3.1前台APP设计

现下大学生的移动设备几乎人手一只甚至更多,也就有一种常见的大学现象:老师在上课,学生在游戏。多数人回到宿舍也是上网,没有心思学习。而这也是我的创意来源。 把手机变成电子课本,这里有书上的内容,也有其他的拓展, 没有人讲课,没有老师逼迫,想看什么内容就有什么,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便有人能及时解答,和一同使用APP的同学讨论。这里也有学校内各种资讯各种活动,同学们都能及时了解,还有各种资源下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网上聊天交友,这款APP正好在学习之余解决了这一问题。

设计主题明确后,以此为基础开始展开。创意是作品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创意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作品。我的灵感来自于普遍大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态度,以移动终端的APP产品化为电子课本实现M-learning,使更多学生能关注计算机课程,了解计算机,学习计算机。我希望它能带给所有学生对计算机的热情和兴趣,以新颖的设计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促进教育信息的交流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首先使用Axure对UI界面进行搭建,对模块功能不断改进,之后为实现效果图寻找素材进行加工,使用金和APP平台中的“主题设置”对各个模块的展示图片上传并编辑,共分成理论、操作、资源共享、Adobe、等级考试、影视资源、 课外阅读和信息反馈八个模块,“理论”“操作”是对计算机基础的一些内容进行讲解和演示,是向对计算机不太了解的同学准备的入门课程。其中“资源共享”和“影视资源” 这是一些各种网盘资源,前者主要包括各种应用软件的下载及破解例如PScs6、Prezi、maya等,后者这是放一些常见的acg影视种子。“Adobe”中展示的是Adobe系列的软件简介和使用以及课程教学。“课外阅读”则是一些计算机的常用知识和轶闻,比如计算机的快捷键使用。最后“信息反馈” 是留给使用者对软件使用的一些体验和使用建议,或者也可以在“沟通”中直接联系客服,可以发送文字或者语音,很好的实现了人机交互的性能,APP前台设计效果图见图1所示。

3.2后台设计

本项目的后台是在“金和UI”的平台上编辑的,金和是一个能自助定制APP的平台,具有5大产品模板可供选择, 一键生成模式可在60秒内同时生成Android和Ios两种系统的APP应用,并且能定期升级优化和实现在线推广。其中后台具有推广管理、内容管理、广告管理、反馈管理、对外管理等众多的运营管理,能实现内容发布、界面美化、用户权限、 系统分析等多个功能。

其中具有丰富的应用类型和使用场景,共图文应用、 电商应用、多媒体应用、微信应用和定制类五个板块,根据需求我选择的是图文应用,之后编辑APP名称,然后上传图标,再输入app的描述,上传事先用Photoshop做好的启动图片,点击生成后一个框架就自动搭建好了。然后在“内容发布”的栏目下选择栏目管理,创建一级栏目, 其中展现形式共有左列表、右列表、图集、卡片、链接五种模式,每种模式展示内容的界面各不相同,适用于不同的内容展示。最后在内容发布中选择想要发布到的一级栏目或二级栏目,编辑内容,在下方可添加栏目焦点图、首页焦点图和列表图片,前两项为720x400像素,列表图片为320x270像素,这些图片大小格式都是使用Photoshop编辑的。在内容查询中可查看相应栏目下的内容并进行管理, 而“评论中心”、“用户管理”和“投稿管理”中可以对用户的评论、个人帐户和投稿进行管理,“用户管理”中可设置客服与用户进行在线交流,具体后台截图,见图2所示。

4结束语

本文在详细整理并分析移动学习的研究经验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将移动终端设备技术与移动学习理论结合起来, 对如何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设计并实现移动学习系统进行了研究。 此款手机App产品设计主题突出,明确,暂定于的使用对象是在校大学生,针对内容是与大学计算机相关所有课程内容,以及众多的共享资源,其中的讨论区能很好的实现人机互动,更好的及时解决学生提出问题。因此,APP移动学习的设计与开发前景必定是光明的。

摘要:本文在详细整理并分析移动学习的研究经验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将移动终端设备技术与移动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对如何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设计并实现移动学习系统进行了研究,并开发了智能移动设备APP产品。

APP课程设计 篇6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到高职学生除了基础薄弱的特点外,还具有易接受新鲜事物,动手实践能力强,易沉迷于手机网络游戏和大量资讯的特点。结合学生这一兴趣特点,把手机APP使用引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利用手机APP辅助教学,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高等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手机APP安装简单,易于使用,可操作性强

利用手机APP辅助高等数学教学可操作性强。目前高职学生手机使用率极高,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在对比多个手机能实现的数学计算APP之后,经过精心筛选,我们决定采用“mathway数学通”这一APP。“mathway数学通”是数学计算APP中为数不多的既适用于“android”系统又适用于“ios”系统的APP,在市面上学生常用的手机应用商店中,都能直接免费下载,无需借助手机助手安装,也无需通过蓝牙实现传输安装。学生下载操作起来简单快捷,乐于跟随老师完成APP的安装使用,便于后续的学习。

二、信息化的教学演示,教学效果卓著

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教师即便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枯燥的理论加之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课堂上往往出现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不听或听也听不懂的状况。使用“mathway数学通”,教师可以把每间教室都变成机房,在教学环境上不受地点限制。教师可以运用手机的录屏功能,实现课堂上对手机APP的操作讲解,完全能达到机房里教师机授课系统的使用效果。教师还可以将APP使用的演示录屏文件放在班级公共微信群或云盘中,便于学生“mathway数学通”APP的使用方法进行课后复习。既便于课上随时调整授课进度,也便于课下与学生复习交流。对因事因病不能来上课的学生来说,可以做到课下自学。学生通过mathway的课上练习可以用来检验理论课的学习,也可通过对练习的上传,实现老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把握。

三、操作简单,效果优于以往常用的数学软件

“mathway数学通”APP是一款免费的数学题解答器,国外著名数学题在线解答网站的手机客户端,功能很强大,只要输入数学表达式和选择操作指令,就能给出详尽的求解步骤和正确答案,具有其他常用软件中打印、分享、编辑等功能。“mathway数学通”可以实现基础数学、初级代数学、代数学、初级微积分学、微积分学、三角函数、有限数学,线性代数和化学等等科目的计算。界面操作十分友好,学生既不需记忆函数名称,也不需输入运算符号,不需要输入命令,更不需编程,只需点击下拉菜单,“即点即输出”的操作模式,“所见即所得”的显示界面,使高职学生轻松上手,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的自信,改善教学效果。

四、新增以往数学软件没有的功能,应用性更广泛

“mathway数学通”APP中许多功能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电脑版优秀的数学软件不能比拟的,即使同样能完成的计算功能,学生也无需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编程操作,所有常用计算一键式完成的操作模式深受学生喜爱。“mathway数学通”APP里面还可以完成教材第一章函数中求解函数的定义域、间断点、连续区间、求零点、判断函数奇偶性、反函数的相关计算及绘制函数图像;完成第二章极限的相关计算;完成第三章导数、求切线方程、隐函数求导、高阶导数的计算;完成第四章判别函数单调区间、求函数的极值点、计算函数的拐点、判别函数的凹向性、渐近线的相关计算;完成第四章不定积分的计算;完成第五章定积分的计算。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理论大纲中所需掌握的所有知识点,“mathway数学通”APP对应的求解一应俱全,不存在任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mathway数学通”APP无法求解的现象。其初等数学功能也很强大,深受学生的喜爱。

五、操作举例

(1)判断函数f(x)=x3+5x2+3x+3的单调性,选中Cal-culus选项,点击f(x)选项,在下方f(x)指定位置输入函数“=x3+5x2+3x+3”,在Anser选项前点击下拉菜单,分别选中“Find the Domain”“Graph”可以得到显示结果(实际上求定义域就能实现函数作图)。在Answer选项前点击下拉菜单,选中“Find Where Increasing/Decreasing”,学生可以得到函数的单调区间,由此判断出函数在处取得极小值,在x=-3处取得极大值。或者选择“Find the Local Maxima and Minima”得到极值点。在Anser选项前选中下拉菜单“Find the Concavity”还可以得到上凹和下凹区间,也可以直接选择“Find the Inflection Points”直接计算拐点坐标。

(3)计算f(x)=ln[ln(lnx)]的导数,选中“Calculus”中的f(x)图标,在下方f(x)处输入求导的函数表达式,默认选项即为求导,这是要告诉学生的一个小窍门。求导的显示结果还给出了所用的求导公式的类型即复合函数求导公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从课程建设方面及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除了在课上运用“mathway数学通”APP来进行辅助教学,我们的理论课程讲解也要有所变化,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弱化理论证明和繁琐计算的推导,避免学生只在手机应用时跟进教学,要让学生在模仿中进行学习,循序渐进,培养学习的信心。老师能够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多做一道难题的意义更大,先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再到自主学习。高职课堂的意义不在于老师教授了多少新知识点,而在基础薄弱的学生能接受多少教学内容。

每当学完一个知识点或一个章节,马上通过一道简单的练习让学生进行测试,再让学生用“mathway数学通”APP进行自我检查。学生学习有兴趣,也可对照APP的结果来帮助自己查找问题所在,进行跟进学习。

改变原有的课上互动方式,由于基础薄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很多简单问题和练习,学生进行回答仍有难度,可以选择让基础较差的学生用“mathway数学通”APP演示计算结果,学生可以通过截屏或录屏的方式,把自己在手机上操作的结果上传至班级微信群或云盘,与大家分享学习成果。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关注,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提升学习的信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改变原有的理论考试模式,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每一次上课都布置手机作业,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结果通过微信截图的形式上传至班级微信群或公共云盘。为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的现象,一些作业在布置实施时,题目可以与学生的学号相关联。教师在课下可以及时跟进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书面作业与手机作业相辅相成。

学生最后的期末总评由平时的出勤、手机与纸质作业、学生与老师面对面手机答题试卷及理论试卷共同组成,降低了学习难度和考试复习的难度,能大大提高学生期末总评的及格率。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课程设计新元素“mathway数学通”APP的引入以及新的学习评价方式的形成,使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计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从而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mathway数学通”APP的使用旨在实现学生有意义有兴趣地学习。

摘要:从高职学生现有能力出发,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将高等数学理论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完善教学模块,注重补充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引入“mathway数学通”APP辅助课堂理论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弱化理论教学。

关键词:手机APP,mathway数学通,录屏,云盘

参考文献

帮邦移动APP设计 篇7

1 软件定位

帮邦软件定位于服务大众, 它是一个基于位置服务的综合性移动手机软件。在互联网+ 和智慧城市的背景下, 该软件为人们衣食住行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信息和服务。使用人群为经常使用手机, 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产品的人群, 年轻人占大多数。

该软件遵从“智慧城市”的理念[1], 以服务大众为目标, 其中附近帮助板块以解决人们身边的小困难为目标, 让大家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美食和旅游板块服务于人们的食和行等方面。总之, 该软件是以人为本, 智慧出行, 智慧生活。

2 软件功能建设

软件包括附近帮邦、旅行、美食、帮邦论坛和积分奖励五个模块, 下面针对附近帮邦、美食模块、帮邦论坛和积分奖励功能进行说明, 旅行模块与附近帮邦类似, 不再赘述。

2.1 附近帮邦功能。 (1) 首先用户进入这个板块后会自动定位用户的位置, 用户可以选择社区模式或附近模式。 (2) 如果用户选择了社区模式, 就会选择进入自己所在的社区 (这里的社区是指比如一个大学, 一个住宅小区, 一条商业街等 (以下以一所大学为例) ) , 系统会把整个大学区域内所有的求助信息刷到用户的主页上, 用户可以浏览所有人的求助信息和要求, 当点击某人的求助信息时, 会显示对方的用户名, 性别, 离用户的距离、具体位置以及对方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如果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话, 可以点下“帮助”键, 给对方互相留言, 若对方点下“接受”键, 就可以给予对方帮助了, 对方得到帮助后, 觉得满意就可以点下“已解决”键, 系统会自动把这条求助信息撤下主页。提供帮助的人可以获得十个积分。 (3) 如果用户所在的地方不在明显的社区, 可以选择附近模式, 进入附近模式后, 用户可以筛选附近100m内, 300m内, 500m内, 1000m, 系统会把这个范围内的求助信息刷到主页上, 以后流程跟社区模式一样。 (4) 如果对方不是物质帮助, 而是一些精神上的帮助, 可以不用筛选位置。 (5) 用户如果需要帮助, 进入“我需要帮助”界面, 发布自己需要帮助的信息, 并且定位到精确位置, 如果有人选择帮助, 用户会得到消息提醒, 然后和对方聊天交涉, 如果可以的话点下“接受”键, 在得到帮助后, 点下“已解决”键, 对方会得到10 个积分, 系统自动撤消此求助信息。 (6) 帮助内容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比如需要换零钱, 需要用一下打火机而手边没有等一些小问题, 或者, 对晚上吃什么而犯愁, 想买东西却不知道去哪里买最好, 需要别人帮着出主意都算帮助范围。 (7) 积分靠帮助别人积攒, 每帮助一个人获得10个积分, 累计到“积分奖励”板块。

2.2 食味八方。 (1) 大众美食:是大家都知道的、名气很大、或者是电影电视中出现过的美食场景, 或者是很多人推荐必须去的地方, 也包括大家熟知的连锁店譬如KFC快餐店等方便大家吃到自己熟悉的美食。 (2) 特色美食:是隐藏在巷弄或者街口由当地人推荐的好吃不贵的绝世好味, 此类美食名气不大但是味道极棒, 符合大众的好奇心理 (主打此类) 。 (3) 路线:当用户选中某个店后, 会有路线指导用户去到那里, 也可浏览全局地图了解所有店铺的位置。如果当地人推荐的话可以留下推荐人电话或者其他联系方式, 实在找不到的可以联系当地人详细询问。 (4) 排名:如果用户不搜索的话会有一个按照美食的评分进行系统排名。也可以根据提供的关键字筛选并排序 (譬如辣、甜、清淡之类, 或者以食物的种类例如:素食分类) , 用户吃过之后可在APP上留下评价, 给别的用户作为参考。 (5) 关于积分:每个用户采用别人的建议吃过美食之后在APP上留有评价, 并被其他用户采用的时候都可以获得APP所提供的会员积分, 每次十分, 可以累计。所有积分记到“积分奖励”板块中。

2.3 积分奖励。在每个板块里, 都可以获得一定积分 (获取方法前面有介绍) , 每个板块的积分可以总和到一起, 积攒到2000 个积分后可以参与一次抽奖, 每个礼包里都有奖品, 当用户抽到一个礼包后, 不会知道奖品是什么, 留下地址, 包裹会由公司寄到用户手上, 礼品不会很贵重, 但是对于用户来讲是一份惊喜, 通过这种方式, 鼓舞大家多多帮助别人, 形成随手帮助别人的好习惯。

2.4 帮邦论坛。 (1) 关于这个论坛, 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论坛, 每个注册过的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自己的帖子或意见。大家可以随心在论坛上交友, 沟通。大家各抒己见, 可以讨论任何有关于建设智慧城市, 或者互联网+, 或者生活中各种有趣话题的话题。 (2) 论坛中有意见栏的板块, 用户可以在上面提出关于这个APP建设的意见,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意见随时更改, 更新软件里的内容, 做到时刻与社会接轨。

3 软件盈利模式

3.1 通过投放广告。通过与广告商合作, 投放广告。

3.2 通过商家实名认证。商家利用我们的软件登记自己的信息, 此时只是普通用户, 如果上传身份证等证件实名认证后, 为认证会员, 等级提高, 在软件中显示“认证用户”标志, 认证用户在用户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 增加用户浏览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在软件发展成熟后, 认证可以收费。

4 软件推广

4.1 把软件推广到各大APP下载网站上, 如腾讯软件管家, 360软件管家, 软件天空等。

4.2 在各大流量大的网站上坐广告, 如百度, 新浪微博等。如:在微博上找一些微博红人, 利用他们发关于我们APP的微博或转发微博。对于热衷于使用移动电子设备的大众来说, 这些微博会有很好的反响。

4.3 做一个关于我们APP的官网主页。主页要做的精美有个性, 通过它来做推广, 还可以在上面收集用户信息意见等。

5 软件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

首先,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 截止到2014 年12 月, 中国移动网购交易规模达到9285 亿元, 而2013 年达2731 亿元, 同比增长240%。在此形式下, 移动电商发展拥有很好的经济基础景。根据移动电商在我国的巨大人口优势的和经济前景, 帮邦APP是可以发展壮大的。其次, 软件本身的特点也有利于打开市场。软件的自助性决定了我们只需要开发软件进行推广, 软件中的所有信息都由用户自行添加, 所以数据量是不可估量的。这不同于普遍的旅游, 美食等APP, 此类软件对用户的限制比较多, 用户大多只是浏览, 帮邦APP软件所有的用户都是信息的提供者, 也是信息的获取者,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参考文献

[1]辜胜阻, 杨建武, 刘江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 2013 (1) :6-12.

[2]邱红丽, 陈巧静.计算机互动软件的设计推广及实现[J].信息通信, 2014 (2) :128-129.

APP课程设计 篇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 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作为打电话、发短信的通讯工具, 而变成了生活的必需品, 用它来时时刻刻获取外界的信息。对于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来说, 也不例外。根据张文静[1]的调查, 只有0.5%的学生上课从来不带手机, 说明手机随学生进课堂已然成了一种标配。

教学信息化, 一直我国推动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2,3]。2012年3月教学部更是下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这对教育工作者来说,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 是作为高校教师的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5年12月, 笔者在参加广西举行的全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中, 尝试用手机APP进行课堂互动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传统的课堂互动模式

《就业指导》是一门需要学生深度参与和互动体验的课程, 但是在绝大多数高校中, 此课程采用的是大班上课。一个老师面对着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 在使用传统的问答法互动时, 课堂互动效果并不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采用对学生随机点名的方法提问互动, 发现课堂参与度太低, 无法兼顾群体; (2) 采用自由发言的互动方法, 发言量太大, 无法及时汇总统计, 课堂时间不允许; (3) 任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较好的评估评价方法。

3 基于手机APP的课堂互动模式

为了参加全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 笔者在课前制作了一个手机app, 用于课堂的即时互动, 并在上课班级进行了广泛的试用。笔者在手机APP中嵌入了大量的调查互动,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勾选提交, 以此来统计学生对问题的看法, 实现全员参与。下面, 笔者以参加比赛时对手机APP应用为例, 说明其在教学中实现步骤:

(1) 为了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 笔者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安装好手机应用, 并且熟悉手机APP的操作使用, 安装后进入手机APP的首页如图1。

(2) 笔者事先将课堂的互动的环节设计成问答式的问题, 并将要调查互动的提问设置到APP中;如笔者在参加比赛中, 要调查“学生高中目标未实现的原因”这个问题时, 将其设置为如图2的样式。为了更加吸引学生的参与, 可以将提问的问题设置的更赋趣味性。

(3) 课堂互动时, 让学生进入手机APP相应的问题勾选答案, 勾选答案提交后可以看到全班整体的互动情况, 如图3;

(4) 笔者根据手机APP对问题回答结果进行统计, 分析学生答案背后的现象, 再针学生回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授课。

4 基于手机APP的课堂互动的优势

笔者在参赛之前, 在上课班级进行了广泛的试用, 受到了学生广泛的参与和好评, 效果很好。总结下来, 基于手机APP的课堂互动相对于传统的模式具备以下的优势:

(1) 手机APP应用、投票互动等工具和方式是90后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东西, 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在课堂上的引入, 能够大大的吸引学生的兴趣, 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手机APP的应用, 较好的解决了大班授课全员参与互动的难题, 让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到问题中来, 表达自己的看法, 提升了课堂上的互动效率;

(3) 该模式对于互动结果可以即时的显示, 通过互动结果可以让任课老师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对授课的效果能够实时的评估, 以便及时的调整授课重点, 针对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再次教学, 极大提高了授课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

(4) 当前的高校课堂, 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 影响了学习的质量。对此, 绝大多数高校都是明令禁止学生上课使用手机, 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基于手机APP的课堂互动模式逆其道而行, 将学生的手机为课堂所用, 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使游戏手机变成学习手机。

5 基于手机APP的课堂互动的成果

笔者将手机App创新性的引入课堂, 对引导学生正确应用手机学习也产生了正面的导向, 学生乐于参加课堂上的互动, 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玩游戏的现象也大大减少。在参加全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比赛过程中, 笔者也取到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选拔赛第一名;南宁片区复赛二等奖, 并晋级总决赛;在广西总决赛的现场教学大赛中取得三等奖 (第13名) 。同时, 将手机APP的引入课堂中, 也引起了广大同事的兴趣, 开发了一系列基于手机APP的课程助学平台, 尝试应用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

6 结语

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大势所趋, 笔者将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引入到教学课堂当中,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 这一改变也激发了笔者在利用手机为教学工具方面展开了尝试研究, 建立了更为通用的助学平台, 本文是系列研究的成果之一。

摘要:文章阐述了在智能手机日益普及、教学信息化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背景下, 传统课堂互动存在的不足之处。尝试将手机APP引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 与学生进行即时互动,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以参加教学大赛的课程为案例进行了相关介绍, 分析了基于手机APP课堂互动模式的优势。文章可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手机APP,信息化教学,课堂互动

参考文献

[1]张文静, 郑红娟.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2) :97-99.

[2]刘永贵.基于信息视角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内涵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4) :26-29.

APP课程设计 篇9

移动App加载页是指应用数据加载的一个过程页面,主要分为启动加载页、内容加载页、下载应用加载页三大类。“别让我等”被互联网公司总结为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三要素之首。可以说优秀的App加载页不仅可以缩短实际的等待时间,弥补技术、网络等基础因素的缺陷,同时也承担着产品追求极致体验的重任。

用户在App加载页上的等待体验实际上是受到两种主要因素的影响——实际等待时间和感觉等待时间。实际等待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加载消耗时间,受技术、网络等基础因素限制;感觉等待时间是用户主观感知上的心理印象。两者都会对用户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减少实际等待时长是减少用户不愉快的基础,同时应用心理认知以及设计新模式和方法来缩短用户感觉时长是关键。

1.减少实际等待时间是基础

从实际等待时间的角度分析,移动App的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具有相互逻辑关系的多功能的整体。用户、服务器以及发生作用的数据环境构成了有机系统,具有独特的服务方式和排队序列规则。当用户向系统发出指令,若系统没有一条最有效的路径给予用户反馈,则会出现实际等待,且可能长时间等待。这就是服务器处理数据能力以及容量不足导致的用户请求不能被满足的实际等待。

首要明确用户对于实际等待时间的容忍度。因为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使得用户的容忍度存在差异性。所以需要通过仔细的测试和严谨的分析得出所要耗费的实际等待时间,以及用户的容忍度阀值。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调整优化。

(1)优化交互框架

在确保满足用户目标的情况下,优化交互逻辑,简化框架结构,从而降低服务器数据处理量,弥补技术缺陷。

交互框架不仅定义了高层次的屏幕布局,也定义了产品的工作流、行为和组织。①明确功能目标优先级,满足用户需求。这个过程中必须返回到交互设计流程中的情景场景剧本中,即人物角色目标和心理模型,从中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并根据产品功能确定优先级。切勿出现功能模块的重复累赘,以及任务流程走不通或者流程过于复杂。②检验交互框架。根据关键路线情景剧本以及常用的故事板,进行任务走查,确保每条任务线都是走得通并且是最有效的途径。

(2)根据不同的需求场景,明确相应的数据加载模式

目前App设计中,合理的数据加载模式主要分为6种。①全屏加载,优点是能保证内容的整体性。缺点比较明显,有非常强烈的等待感,3s以上会产生焦躁情绪。②优先加载,一个页面有图片也有文字,在加载图片比较慢的情况下,可以先把文字都加载出来,保证用户可以顺畅阅读,然后再加载比较费流量的图片。③整页加载,当前页与下一页是整页切换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整页加载的形式。优点是能保证每个页面的完整性,体验比较整体。缺点是不能保证整页的加载效率。④自动加载,用这种手法可以营造一种无极限浏览的错觉,很容易把用户吸引住。优点是把用户带入无尽浏览模式。缺点是没有尽头,容易迷失,不方便快速索引定位到某个内容。⑤智能加载,优点是根据具体场景来控件流量和加载速度。缺点是不一定真实有效的命中用户需求。⑥离线加载,App离线情况下,考虑预加载+离线缓存的设计。优点是解决没网获取数据的问题,且节约流量,又保证流畅。缺点是占用本地存储空间。

2.缩短用户感觉时间是关键

等待时间感觉是用户在等待的过程中对等待时长的主观感受,它对人们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根据用户的心理特征从加载概念模型、非模态加载、情趣化,用户预期等方面设计加载页面,让用户轻松、优雅的等待。

(1)提供一个概念加载模型。一个优秀的概念模型能够帮助用户不至于困惑,以及辅助用户理解正在发生的事。告知加载进度,让用户有了更加明确的知情权,使用愿意接受等待并且能更好的预期到加载完成的时间。如果缺少告知,用户会猜测一个概念模型,并且这个过程是令人不安、焦躁的。

(2)情趣化加载。心理上的持续时间很大程度上被心理活动影响着。让等待过程中充满可以看的有趣东西或是可以做的有趣事情,以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或让人们保持忙碌都会有所帮助。通过创意文案、色彩、动效、声音等趣味化的元素来满足用户上层需求的愉悦性。

(3)非模态的加载方式。用非模态的加载方式,用户可以利用做别的事情,打发等待的时间,而不用傻傻等待数据加载完成,大大降低了等待的焦躁感。令人焦虑的等待时间被用户的持续浏览消解。

(4)满足或超越预期。当我们需要为等待设立时间时,最好适当设置超过真实需要等待的时间,提前加载完成会让用户收获意外的惊喜。

(5)隐藏等待。即用户一执行命令则会受到服务器的视觉反馈,而系统处理过程并未执行只是被隐藏了。例如,微信和Path分享图片,点击发送,图片立即出现在时间线上。涉及状态切换的按钮,比如“喜爱”、“收藏”,一般会先给用户一个操作成功的视觉反馈,无需等待服务器返回“操作成功”的实际结果。这样的好处是,大多数情况下用户不需要焦虑等待内容上传完毕。

结语

App加载页作为整个用户体验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用户对于产品服务的忠诚度和满意度。针对用户实际等待时间和感觉等待时间两条主线分析在加载页面设计中,交互逻辑框架、加载模式和满足用户上层需求是重要思考的方向。

APP课程设计 篇10

网络主题探究, 在教育信息化中已经是个很“老”的词汇了, 它从上世纪末开始在中国教育界兴起, 并曾经在2005年前后, 创造过数千家教育主题网站在线运营的辉煌时代。但现在还在运行的教育主题网站已经不多见了。对于Web Quest、教育主题学习网站、基于网络的主题学习等这些词汇, 笔者询问过大概100位年轻教师, 他们纷纷表示虽然听过, 但真正明白意思且亲自应用过的, 却是凤毛麟角。

这就是现状, 网络主题探究平台走到今天, 我们发现, 它貌似还是少数“高手”的玩具, 和我们身边的教育关系不大。

笔者认为,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应用没有动力。教师的动力取决于他们的绩效考核方式, 而工作业绩取向、行政要求不改变, 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不改变, 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二是过去的平台只有一个入口, 把很多功能聚合在一起, 不像现在的教学APP, 一个入口一个场景, 个人应用起来方便快捷, 如现在不少教师在应用QQ、啪啪、作业盒子等APP解决教学中的一个应用场景, 但综合性的平台应用起来就很难沉淀大量客户。

但是, 笔者却坚定地认为, 网络主题探究 (也许未来会换个名字) 真正的春天, 就要来了, 而且很快就要来了。

网络主题探究是一种网络教育方式, 这种方式首先是在一种开放的网络环境下 (笔者认为互联网应是基本前提) , 提供一种可以让一个学习群体围绕某门课程或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学习专题而展开深入研究的资源型、学习型网络空间。它可以是一个专业的教育主题网站, 也可以是一个个人博客、QQ空间或微博公众号。

基于网络主题探究平台的学习, 对学习者的益处是公认的, 特别是相对于非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其优势是明显的。但在时机并不合适的时候, 再好的东西也无法得以推广, 原因在于:1政策时机不成熟, 与教师的业务挂不上钩。2即使政策时机已成熟, 但如果不能解决使用者 (包括教师、学习者、管理者等各种角色) 使用的体验以及易用性问题, 网络主题探究应用也很难推广。

● 课程改革深入推动网络主题探究的复兴

现在时机来了, 因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大潮就要来了。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发展阶段, 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抓手就是通过推动大规模的校本课程建设来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这从北京市新颁发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 (修订) 》 (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 就能看出端倪。

本次《课程计划》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行政的手段推动本地学校大力发展综合实践类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 特别是突出实践性、探究性等特点, 尽量依托参观、调研、制作、实验等形式, 逐步形成学科内综合以及跨学科多主题、多层次 (知识类、体验类、动手类、探究类等) 的综合实践类课程进入所有主要学科, 并促进各学科的教师变革教学模式来开发新课程。在政策中明确了本轮课程改革的课时目标是20%。

我们很容易看出, 在这样的政策压力下产生的校本课程大潮, 是很难按照传统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来实现的。

过去校本课程的开发最终都落实在编教材上。比较粗一点的, 可能只有一本“校本教材”或者说“课本” (或“教科书”) , 正规一些的, 会包含与之相关的“教辅材料”, 如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激励物料包等, 资源大部分是静态的, 一旦一门校本课程编制好后, 基本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用更改。而当前对校本课程的要求有很明确的活动取向、统整取向和实践取向, 这与国家课程体系课程有很大的区别, 其课程更加动态、个性化, 不易于管理。

在这样的要求下, 未来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活动”, 绝非只是编教材。不论何种程度的校本课程开发, 不管是单个学科或活动还是多个学科或活动, 都意味着对“课程”进行某种程度的系统安排和规划。

一个比较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 包括有关需求的调研, 课程教育哲学的确立, 课程原则及纲要的确定, 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程相关资源内容的筛选编写和组织, 课程教学的安排, 课程前序后续课程相关内容信息、课程教学活动 (这部分是课程实施的核心逻辑) 的设计、规划确认, 课程评价的设计及计划确认, 课程的实施开展以及课程评价的开展, 等等, 这些工作都不是孤立出现的, 而是有整体的设计或结构性规划的。只有整体设计, 各种课程资源才能统一在一定的教育哲学及课程目标的旗帜下,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未来校本课程的这些特点, 决定了课程除了符合教育规律的研究性、探究式等学习模式之外, 它的其他要素很难再有稳定的形式, 特别是内容方面。面对这样的课程形态, 笔者认为, 这恰恰是网络主题探究类课程的绝佳用武之地。

互联网条件下, 集约化的丰富的共享资源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资源给网络主题探究式的课程实施带来了坚实的基础。主题探究的方式虽然是对某一专门主题或者单一主题的认知探究, 但组成主题学习网站的内容或者资源并不是单一的, 它可以包括一切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各种形式和各种渠道的资源, 如与之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形态, 这些都可以用来作为主题学习网站的内容。而且内容的形式既可以是科学理论的总结, 也可以是某个案例的经验总结。只要能服务于某一主题的深入展开, 都可以考虑把它们收集起来。笔者认为, 网络主题探究实际上是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落地化形式, 它让网络上海量的“死”资源变活了, 得到了真正的应用。

网络主题探究的形式, 更容易让教师通过创设一系列接近真实的情境、问题和专题, 使学生的学习真正能结合身边的生活, 在接近实际的情境中进行课程实践, 并从实践的经验中学习。

网络主题探究方式, 不仅能存储、传递、加工和处理教学信息, 还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 并对其学习情况进行在线评价反馈, 这就提供了过程性学习的记录与评价工具, 以及可能的新型管理手段。一方面, 网络让教师和学习者超越地域的束缚, 形成了共生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在虚拟学习社区中, 学习共同体通过充分的对话和共同的探索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另一方面, 社区又通过系统自组织, 将个人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 并借助公共知识解决个人困境, 这构成一种加速个人学习和创新的良性循环。

网络主题探究课程中资源的分配方式决定了教师以更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学习情境中, 他可能更像是一个温和的敦促者以及解释性的指导者。互联网的本质精神就是对每个人的尊重, 所以网络环境更容易支持开放的互动对话。超越时空的对话性会话在网络主题探究的学习中进一步成为课程学习的核心。

网络主题探究课程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实施与评价, 更侧重于在过程中自构生成, 学习者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网络学案引导下, 通过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该主题的专门性认识, 即形成对该主题的知识结构, 从而真正完成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

综上所述, 网络主题探究式课程很符合未来校本课程的动态性、活动性、实践性等特征。

● 网络主题探究平台复兴之路——APP化、多终端、多场景支持

但仅有政策还是不行, 下面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体验。

在以往的网络主题探究实践中, 我们还会看到一个弊病, 就是网络平台中所有用户都是一个入口, 不论使用者以何种身份做什么事情, 平台都是传统的门户形式。这样的体验形式, 很难满足平台大规模推广的要求。

首先, 未来的平台一定要支持多屏的, 也就是支持用户在不同情境、不同任务下, 可以通过不同的设备 (手机、平板电脑、PC、笔记本电脑、电子白板、互动屏等) 与系统进行交互以及数据采集, 单一入口的平台是没有生存可能的, 甚至在未来, 平台要支持与各类传感器直接交互进行信息辨识以及数据采集。

举个例子, 如果某系统为了支持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场景, 只设计学生的入口是在平板电脑或者手机, 而不考虑PC、笔记本电脑, 那么在有大规模文字录入的场景时, 平台就会给人非常不好用的感觉。再如,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没有设备可以应用的场景在当前还是很普遍的, 那么过程性的记录如果只让学生或者教师在有设备的时候“补录”, 就会为使用者增加至少一倍的工作量, 这样的效率让用户也是很难接受的。事实上, 现在的技术已经实现通过传感器直接采集学生手写文字, 这就有可能成为未来平台的一个使用场景。

解决的方法就是分角色、分场景设计不同的系统入口, 让每个角色的人进入系统都能马上进入自己的核心诉求场景, 并且系统应用要便利, 功能都尽量采用“一键”式设计。移动互联网时代从开始至今, 很多同类APP的竞争成功, 往往都是因为用户少戳了一下。

在多角色的空间入口上, 每个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应该有自己的入口, 每所学校、每个学习共同体要有自己的门户, 平台不仅要针对课程管理者、课程领袖、课程建设者、课程使用者、课程提供方、学习者、家长、行政管理者等不同身份分别设计不同的应用场景入口, 以支持不同的使用者对课程设计、课程建设、课程规划实施、课程学习、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不同应用的要求, 还要针对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室场景、计算机机房场景、普通教室场景、课外活动场景、游学场景等各种学习场景设计不同的应用场景入口。不仅平台上的课程要能够方便地复制、应用, 而且强大的检索功能也要能支持学习者根据各种条件进行检索, 并能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内容推送、推荐的功能。

总之, 平台要保证用户在每个应用环节中都能一键到达, 并有好的体验。这需要进行深度的场景化研究, 并对教学平台进行APP化的改造设计。网络主题探究平台的春天来了, 但只有那些将学习过程进行了解构, 并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条件下进行了重构和场景设计, 真正打通了“线上线下”的平台, 才真正拥有未来。

后记

上一篇:色彩归纳写生中的色彩下一篇:城市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