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类课程(共12篇)
设计类课程 篇1
摘要:设计学科无疑是最具实践性的学科之一;而衡量该学科毕业生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准则就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实现则需要通过在教学中融入课程项目制。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项目制,实践应用
在设计类教学的实际的培养中, 国内各所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后期课程设置各有不同, 各有特点, 并导致最终的效果各不相同。在目前教学、实践、操作的模式都有所区别, 没有统一的模式与方法的情况下, 如果能采用或引用课程项目制的教学方式, 将设计类教学与设计项目进行结合, 通过项目带动教学, 通过项目的完成与否考核教学效果, 并保持教学效果与项目要求的一致性, 更多地将课堂上的设计教学成果通过项目制转化为实际的设计应用, 不仅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设计课程的实践意义, 也可为企业提供新鲜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课程项目制其实就是在设计课程中引入企业项目进行教学应用, 一门课程解决一个设计项目;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的开发设计成本、创新力等问题, 还可很好地培养实用型设计人才。本文以小产品开发为依托将课程项目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阶段:设计课题与课程项目制寻找阶段。
发掘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价值的项目是项目课程制的第一步。为了达到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学生设计能力与水平的目的, 适度地引入设计项目的概念, 以设计项目作为课程的主导与教授流程, 也作为最后检验教学成果的手段。
1. 当前的设计学科课程与社会环境中的已有项目进行配对, 即所进行的设计课程的内容在学校所在地的社会环境中能有等量的企业的项目进行对接。如果在当地没有, 在其他地区或企业中利用相关资源与通讯手段进行解决。
2.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要充分进行调动, 同时对于前期课程的掌握程度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平, 并且具有综合的团队合作的素质, 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意识。
3.教师本身需要具有一定的行业经验与该设计领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可独立或合作带领学生团队完成人员安排、项目指导等多方面具体工作;并得到企业与校方的共同认可, 可以分析哪些项目适合这一阶段的学生完成以及预期的困难与解决方案的设定。
项目课程的应用是一项很具体的工作, 它不同于局限于一般教学中讲完即走的教学模式, 也不同于企业只干不讲的工作模式, 而是需要边讲边干, 还要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调整, 对于课程内的项目制在时间的把控上要比正常的项目完成周期至少多出三分之一的时间。
第二阶段:项目制教学的开展阶段。
项目课程制的应用一方面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也是将企业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方法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所以企业设计的步骤是必不可少的。为了统一工作安排与考核, 我们需要在这个时期, 对课程与工作内容进行必要的细分;项目课程制的应用可分为这几个部分, 分别是策划期、设计期、生产期、调整期等几个部分, 其中调整期是不断贯穿始终的。
1. 项目策划期。项目策划期要对项目给出明确的指导方案、时间安排、预期效果设计, 如果是给定的明确的设计要求, 在项目策划期针对要求提出具体的实现方案, 但在学校课程中, 需要尽量将学生安排到尽可能的项目流程与环节中, 以便让他们尽可能地熟悉工作步骤与岗位特点。如果企业给出的是意向要求或主动性较大的项目要求, 还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 如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期、市场调查、产品成本核算、竞品分析、项目周期制定等内容。
2. 项目开展期。 (1) 在完成前期设定工作后, 马上进入实际的操作阶段, 在这一阶段, 为使得大多数同学都能得到锻炼与实际操作的训练, 可以分组提供设计方案, 对于小组人员的配置基本上可以按照企业开发团队角色设定, 3D操作一人、2D表现一人、逻辑分析一人;由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1~2个设计方案, 最终确定一个具有可执行性的方案, 并将方案提交校内与企业进行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讨论。 (2) 在确定具有可执行性后, 进一步讨论方案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可执行性;确定学校的设备是否可以生产加工, 确定生产成本是否合理, 确定基本制作周期是否符合企业开发要求;总结之后, 针对出现的细节问题, 进行局部调整。 (3) 进入打样阶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因为不同的设计方案所用到的材料、工艺、加工方法都有所区别, 而且不同学校与不同企业对于实际打样生产的支持力度也不尽相同;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师的因素,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对于每一种材质与工艺都非常精通, 这就要求打样阶段采取“校内+校外”的合作方法, 具体操作如下:在确保前期所有设计尽可能完善的前提下, 提供纸模、石膏模、蜡模等模型, 交由相关校外企业进行打样。但由于企业生产需要成本, 生产设备也有一定的复杂性、危险性与精密性, 不可能由学生作为主体去进行操作, 但是学生在缴纳基础打样费后, 可以直接到生产打样车间见习打样流程与作为助手参与打样过程, 如果由于距离等原因, 也可通过视频了解打样过程。
第三阶段:课程项目制的评判期。
在这一阶段, 针对已有的打样的具体产品, 由校内教师与企业人员进行共同评定与考核。
校内评判可以依据以下几个部分: (1) 产品的原创性与创新意识。 (2) 产品外观造型。 (3) 产品的完成周期是否合理。 (4) 团队合作情况。 (5) 最终设计是否与最初设计符合以及符合程度。 (6) 产品修改次数。企业专业人员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评判: (1) 样品的转化的可能性, 或修改后的可能性。 (2) 产品的生产成本与造价。 (3) 产品的实用功能。 (4) 产品的功能性与造型的结合。 (5) 产品的外观表现力。由此我们在分析课程项目制的成果的同时, 也可得出项目制课程的重大意义:1.提高设计类学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于设计类学生掌握实际企业的生产流程与工作方法意义巨大, 打破实践学科的学习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2. 完善学校实践类课程毕业设计的实际操作性、社会性与价值性。
3. 在项目制课程中涌现的优秀的学生可直接为企业所聘用, 在进入企业后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工作角色。
4. 为企业提供新鲜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案与设计成果, 降低企业前期开发成本, 利用有效项目带动企业创新能力, 以增强校企合作落地能力, 同时还可为教师、工作室等增加资金与收入。
5. 改变现有设计教学的整体模式, 使设计教学整体变革为真正为企业服务, 真正成为企业设计中的一个补充部分。
对于项目制课程来说, 国外早已经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与成熟的运作方式, 但对于中国当前教育条件来说, 只能算是刚刚起步;但是长远来看, 从设计教育的根本意义上来分析, 这种模式是最为具有价值的培养体制之一, 这种极具实用价值的培养体系, 我们相信在得到校方、企业方与相关专业教师的共识之后, 很快就会真正发挥它为中国设计界培养真材实料设计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卫伟.设计教学中如何运用项目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0, (04) .
[2]杨艳石, 赵仕奇.艺术设计教学中课程制与项目制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2, (06) .
设计类课程 篇2
课程名称: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MPRC3006 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For Die Design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2学分/2周 开课学期:第7学期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工程材料、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大纲执笔人:朱伟珍
课程负责人:朱伟珍 大纲审核人:杨宏兵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针对塑料模具设计的特点,以单分型面注射模、多分型面注射模为例,着重介绍了一般模具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运用模具设计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模具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模具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通过相关功能模块的指导和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具体塑件模具结构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设计针对模具结构设计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模具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设计问题,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
2.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步骤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和手册的能力,熟悉并正确应用有关的技术标准。
4.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
1、概述(0.5天)(支撑教学目标2)1.1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 1.2塑料模课程设计的内容 1.3 塑料模课程设计的步骤 1.4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 2)熟悉塑料模课程设计的内容; 3)掌握塑料模课程设计的步骤; 4)了解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2、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3天)(支撑教学目标1、2、3)2.1 模具结构型式及注射机的初步确定 2.2 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的设计 2.3成型零件的设计 2.4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2.5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 2.6
模架的确定和标准件的选用 2.7
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 2.8
排气系统的设计 2.9
温度调节系统的设计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塑件成型特性的分析、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明确生产批量、计算塑件的体积、确定型腔数量、确定注射成型工艺的方法,初选注射机; 2)掌握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合理选择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结构; 3)根据注塑件的结构特点,合理设计成型零件的结构及其固定方式、脱模推出机构、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 4)合理选择模架和标准件;
5)合理设计模具的排气系统和温度调节系统。
3、模具装配图的设计(2.5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3.1 简单模具装配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3.2 多分型面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3.3带有侧抽芯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简单模具装配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2)熟悉多分型面模具装配图及带有侧抽芯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3)合理绘制具体塑件模具装配图∆。
4、零件工作图的设计(2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4.1 型芯(凸模)类零件工作图 4.2 型腔(凹模)类零件工作图 4.3模板类零件工作图 4.4模具零件材料的选择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型芯(凸模)、型腔(凹模)、模板类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方法; 2)
掌握模具零件材料的选择原则; 3)合理绘制零件工作图∆。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2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5.1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5.2课程设计总结 5.3课程设计的答辩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要求; 2)
从课程设计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
3)充分理解模具结构的工作原理及各零部件在模具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启发法和自学指导法,通过引入问题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提高课堂的积极性。在目前的实验教学条件基础上,及时采用实验练习法,强化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以单分型面注射模、多分型面注射模为主要内容,分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等5个模块,各知识模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学生所设计的具体模具,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自学拓展,强化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说明如下:
1.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具体的模具设计内容。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设置明确的模具设计目标,训练学生完成模具设计的主要内容,予以适当指导,及时强化教学内容。
2.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教学内容涉及模具装配图、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步骤及方法。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自学指导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强化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教学内容涉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要求。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和自学指导法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顺利完成答辩。
在教学方法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以上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不高时,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适当增加演示法或现场教学法,或在讲授后续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结合前置难点内容进行讨论,强化知识掌握。在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系统性较好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或增加发现学习法和自学指导法,设置具体应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方案。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平时测验及作业,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答辩
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15%,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70%,答辩15%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伍先明.塑料模具设计指导[M].3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参考书目: [1]
宋玉恒.塑料注射模具设计实用手册[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2]
李德群.塑料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3]
申开智.塑料成型模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
李建军,李德群.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
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程序设计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类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拓展与扩充。上机实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及创新意识。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日后的发展潜力。
对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提出哪些具体要求呢?结合技工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和现今就业市场的需求,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运用软件实现算法和数据结构,使程序尽可能逼真地反映所模拟对象的真实结构。
第二,具备良好的程序阅读能力和设计模仿能力,形成较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第三,熟悉开发工具,扎实掌握程序基本的调测、维护技能。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上机实验教学所占比例少于理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无法实现教、学、练一体化,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第二,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实验的形式陈腐、单一,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较少甚至没有。大部分上机实验仅要求学生将课本上的例题输入计算机进行验证,实验教学的内容多以消化课堂理论讲授内容为目的,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第三,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考试内容忽略了对学生实际编程能力的测试,仍然偏重于记忆性、理论性的题目,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并没有真正达到考核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
第四,以个体为中心,学生各自完成程序设计全过程,忽略了软件开发行业必需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及编程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作者从实验教学的方法、手段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提出具体措施。
1.实验内容的设置需增强趣味性和综合性
根据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实验大纲的要求,制订规范、详尽的实验计划,难度要呈现一定的梯度;充分考虑每班学生的个性,精心设计每个章节的上机实操题目;在确保对基本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精选验证性实验。在实验的编排上注意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适当增加设计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全方位进行思考,并将程序应用于实践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信心。
为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实验内容不能是课本中实例的重复和验证,更不能是单纯的基础性实验,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应打破缺少综合设计型的封闭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多拣选学生兴趣较大的实际案例作为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实验设置应包含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是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基础理论,展示基础知识点的特点及运用方法,为以后的实验打下坚实基础。综合性实验将课程的几个章节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综合在一起,程序设计范围更广,也更加接近实际应用,例如设计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等。设计性实验是更高层次的实验,教师只给定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或查阅参考书籍完成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各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每一次实验课都应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即实验完成所应达到的效果,然后让学生观察任务并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将任务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采用先整体后局部、逐步求精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探索,完成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由验证到创新地进行实践。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由于认知方式必然存在差异,在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会产生思维多元化的现象。教师要尊重并允许认知方式的差异,积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3.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难题。这些问题可能让学生产生挫败感,以致失去学习的信心与热情。缺乏相互沟通是阻碍学生学习取得突破的一大障碍。将班级学生按照不同水平层次合理搭配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各组挑选出一个组长;鼓励各小组之间互相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于简单的实验,可由组长解决小组成员在程序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综合实验,由组长将程序分成若干小模块,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各自完成相关程序模块,最终组合成完整的目标程序。采用小组教学模式,学生能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提高教师的实验指导水平
实验教学是一项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于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动手实践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较差,缺乏自主思考。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教师不可直接纠正错误,而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主,引导学生分析系统的提示信息,判断错误原因,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实验结束前,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进行分析总结,增强学生的印象;对实验完成情况好的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利用开放的交互式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学生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
5.灵活的实验成绩评定方式,检验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考核作为评价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激励、反馈、导向以及调节的作用。考核不仅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考试应将上机考试、理论考试和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其中上机考试既考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又考操作调试能力,教师现场验收评分。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也避免了考核手段的单一性和随意性。
三、小结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验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程序设计思想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合理的实验内容配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教学方式的革新,定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以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对软件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彦本,杨武军.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5).
[2]叶冬芬,范伟.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0(11).
[3]刘永娟,刘琦.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8(20).
[4]田洪云.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
[5]付沙.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0(4).
设计类课程 篇4
1. 微课程的研究现状
微课程最初在国内的中小学开始推广,目前许多地区出现由政府或企业牵头建设中小学微课程学习平台,如“鸡西微课创新学习平台”“福建省中小学微课程中心”以及江苏省泰州市牵头建设的“泰微课”等。
相比较国内中小学微课程教学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国内的高等院校在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起步较晚,由于大学课程门类繁多,很难做到如中小学那样开发一个涵盖所有课程的完整微课程学习平台,尽管目前有不少高校已经关注并涉及微课程带来的课堂教学改革,但大多仅局限于某一门课程。例如大连职工大学的Photo Shop课程、正德职业技术学院的程序设计基础课、嘉兴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都尝试采用微课程进行开发。
通过对现有的微课学习平台所提供的微课程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大多数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基于问题的设计模式; 第二类是基于案例的设计模式; 第三类是基于情景的设计模式。
2. 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应用微课程的可行性
程序类课程由于内容多、难度大,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无法做到深入细致,导致部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跟不上; 课后没有合适的学习资源自我弥补,也没有老师答疑解惑,导致学生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程序的学习往往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微课程的使用为解决这种困境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第一,微课程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前或课后自行学习微课程; 第二,微课程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可以反复学习,解决课堂上老师一带而过的问题; 第三,微课程形式丰富生动,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3. 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应用微课程的原则
微课程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原则,常规原则包括:微课程的结构要完整,应包含片头、片尾; 主体内容符合一个授课小单元的结构,应包括主题介绍、讲解过程、小结等步骤; 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等。
针对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开发的微课程除了遵循以上常规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微课程的重点是突出程序编写的思想而不是代码; 第二,以简单易懂的实例作为微课程的内容载体,降低学习门槛; 第三,微课程应该精练简短、主题突出集中,避免冗长的代码段,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4. 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应用微课程的模式
( 1) 微课程整体组织结构。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模块化的原则并不是根据知识点来划分,而是依据课程所涉及的各种网页特效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来归类,这样划分有利于明确课程目标,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接成有机联系的网络,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然后,明确每一个模块的核心内容与所使用的案例,以确定微课程的内容和数量 ( 见表1) 。
( 2) 微课程设计思路。“网页特效Java Script”课程的特点是案例都以网页的形式展现,主要讲解程序的编写思想,涉及较多代码。所以,考虑主要采用屏幕捕捉的方式进行视频录制,同时通过麦克风录制讲解声音,微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为“PPT + 编程软件 + 字幕提示 + 网页展示”相结合,微课程内容的设计遵循以案例为依托,以逐层解剖式“提问 + 解答”的方式展开,最后以归纳、拓展、思考来结束。以“用户注册”案例为例介绍微课程的设计过程,如表2所示。
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一直因为其枯燥、难学而让很多学生畏惧,对这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微课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改善教学效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摘要: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因其具有抽象、逻辑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一直是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畏惧的“拦路虎”。本文主要以“网页特效Java Script”课程为例,围绕微课程在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原则和模式进行探索,以期在改善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并最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提供有益的探索经验。
设计类课程 篇5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字电路与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在此输入项目设计题目)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分工及签名:
年
说明
组织形式
每个小组3-5人,每组选择一个题目,每人独立承担一部分设计内容,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设计任务
每个小组完成电路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软硬件调试及演示工作。答辩及演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答辩。要求介绍设计原理,分析计算过程,并
演示设计成果。 各小组答辩时间共计15分钟,其中,演讲8分钟,演示2分钟,回答问
题5分钟。成果提交
实物及打印材料(答辩时提交)
每个小组需提交一份电路板实物;每人需提交一份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报告(A4纸打印,以软件开发为主要设计任务的学生需要提交完整的程序清单)。 电子版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打包压缩后,答辩时提交)
每个小组完成并提交一份答辩材料(PPT文档)、实物照片、演示视频(并配音)。每人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报告(word文档,以软件开发为主要设计任务的还需提交程序清单电子版)。
注意事项
由于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没有安装Protel等软件,为方便答辩时讲解,请将电路原理图粘贴到PPT文档和Word文档中,重点部分局部放大后再粘贴,确保电路图及标注清晰。 为节省答辩时间,每个小组提前准备好电子文档并考入U盘的同一个文
件夹中(以“班级+小组编号”为文件夹名)。文件夹中包括:小组每个成员提交的课程设计Word报告(以学生姓名作为文件名)、小组答辩PPT电子文档、程序、演示视频。
(在此输入项目设计题目)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100-200字)
(以下为课程设计说明书参考结构,请每人根据具体完成的课程设计任务进行适当的增减、修改。)
1.课程设计任务概述
1.1 课程设计任务描述(或定义)1.2拟达到的设计目标
1.3拟采用的技术手段、方法
2.系统功能、技术指标分析
2.1系统功能划分与定义 2.2主要技术指标分析
3.系统方案设计与主要参数计算
3.1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系统原理框图
3.2系统主要模块工作原理、各模块间的关系 3.3主要参数计算
3.4主要器件选型及其主要参数
图1 H-桥驱动电路原理图
4.算法及软件开发
4.1算法分析与选择 4.2软件框图
5.系统调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5.结束语
课程设计总结、感言、思考、建议等
参考文献
1.胡乾斌等编,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槐创锋、李振军、张克涛编著,Protel 99 SE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范例,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 2008
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一体化;项目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提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显著特点,高等职业教育也应按照这一目标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受传统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教学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沿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依然普遍存在,这已不适应信息技术教育条件下的人才应用需求,也背离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突显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组织教学,结果造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比重偏大,形成了学生反感、教师反感的趋于恶性互动的高职教育倾向。
(2)单纯地以技能考证为核心,以考证取代考试,只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将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可持续发展。
(3)由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师,长期从事单一课程教学,无法深入了解和掌握先进设计技术和软件的应用,因此不利于复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目标既不是知识体系的传授也不是单纯的技能操作,而是一个综合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需要将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实际应用为目标的教学。
二、以项目教学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内容和方法
(一)明确课程定位,课程标准企业化
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企业调研,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达到相应岗位技能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岗位能力标准,根据不同岗位标准,建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相互整合、认证考试与学历教育相互交叉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从而制定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新课程标准,例如photoshop、CorelDraw课程要以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需求为基础进行定位。
(二)创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专业化
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应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根据专业特点,立足现代艺术设计技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强化实践能力和应用设计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以培养学生应用设计能力为主线的“photoshop”、“CorelDraw”、“Flash”、“3D Max”、“影视后期合成”、“广告设计”等新课程体系,体现现代艺术设计技术的实际应用,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适当增加了“色彩搭配与造型基础”、“网站色彩与构图”等内容,突出了美术知识与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艺术设计意识和艺术设计应用能力。
(三)创新课程内容,教学内容项目化
艺术设计类课程以项目为中心,整合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以实用为原则,确定能力目标,并将企业实际运行的任务进行典型化,将原来不同学科体系的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构建,对每个项目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合,形成了一系列彼此联系,层次渐进的项目序列。这样将职业能力融入项目任务,以知识为支撑,以实践能力为目标,在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项目的划分以课程为基础,以企业实际工作模块为主体,整合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将项目动态化、开放化管理,根据企业实际应用,不断调整实践和实训内容,不断更新实训和实践内容,力求贴近工作实际,保持课堂训练与企业运行一致,积极充实情境教学的内容,使项目课程更具有适应性和活力。项目的结构主要包含项目展示、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几部分。每一个项目都有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学生能在一定的内容范围内组织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应用。
(四)创建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一体化
教学过程以项目为单元,创建相应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在实验实训室完成,将教、学、做进行一体化融合,将相关联的知识点、技能点串接在一起,实现边讲、边学、边练、边考核的过程。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持续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实现以项目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新模式。
(五)完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立体化
制定计划,逐步完成主体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和优化一体化教学项目,制作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编写相关课程教材,完善教学资源,目前已完成了《三维交互设计》、《Flash》精品课程建设,编写了《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教材,初步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六)创新考核方式,课程考核过程化
为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编制基于平时的过程化考核标准和基于期末的综合能力考核标准,确定了各学习情境具体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课程考核贯穿项目任务的全过程,并结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考核,实现考核的过程化,全程监督与考核,起到良好的激励及教学反馈作用,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效果
通过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现了教学过程一体化、教学手段立体化、实训项目市场化、考核实施过程化,针对性的解决了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育中突出的教学问题。
促进了高职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贴近真实工作的教学,丰富了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了高职高专教师的“双师”素质。
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抓住专业、服务企业、指导就业。以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专业学习为主线,通过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真实工作中的培养目标,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岗位要求,锻炼学生处世能力、团队精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现代课程改革与实践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教学,减少应试教育,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个人兴趣爱好,培养跨专业的多方面人才,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稳步前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腾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7).
[3]段炼.视觉文化与视觉符号学:艺术史研究的新视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设计类课程 篇7
关键词:版式设计训练,项目课程训练,应用
对于项目课程训练是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要求在课堂内的训练的模式,是模仿现场的接手的实际项目运行模式。如某个企业的产品项目说明书的版式制作,已有版式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对其项目书的版式进行再创作,需要对其进行排版,要求新颖大方,有时尚感。
不同时期版式要求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极富有个性的要求,是现代客户的必须的要求,版式也要求量身定位。
以广告设计专业中各个实训项目案例进分解讲述,掌握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VI是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进行展开的完整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标志中的文字组合及文字排版决定了视觉风格取向;报纸版式以刊载新闻的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时向公众发行印刷刊物,采用新闻纸印刷,具有轻便、便宜的特点,版面通过矩形网格分栏处理,以左向右的对角线为流程安排文章。审美水平提高可趋于杂志化,标题醒目,视觉冲击力强,彩色印刷黑白,吸引现代时尚的版式特点,更加自由、时尚、新颖、生动;杂志版式多以网为主,穿插自由版式,版面设计,在统一中寻找变化,又以新奇的方式展示内容;平面广告版式,以创意和编排组成,图形占视觉的大部分,文字由两方面组成,图形和文字要密切配合;书籍版式特别是其中的封面设计俗话说:看报看题,看书看皮,因此封面的版式是承载信息的主体视觉冲击尤为重要。
与版式类型相似是我们在设计中任何视觉形式,关于任何视觉主题其中的图形、文字、色彩以及它们在人们视觉中形式出现给人们的感受,我们常常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只能说这是一种深度,富于动感的视觉形象,我们视觉语言告诉我们,所有视觉元素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同一个表面上,不同视点稍有微妙的差别,视觉冲击也有不同的体现。
人们很重视每个项目版式给人们呈现的效果,因此版式设计训练课程的设计应用有一定的深度空间。设计信息最佳承载时代出现了,版式不再死板,不同类型广告公司项目的版式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自由,时尚,最快传达信息已成为现代版式的火箭式的追求,因此版式项目课程训练是高职院校的必须品,针对性项目版式训练大大拓展了信息快迅承载视觉元素的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项目版式设计课程特点:
有位著名的设计家说过:等待设计师进行创作的一个平面—一张招贴广告,一个包装的立面或样本广告的封面。都是有生命的,会呼吸的。项目型的版式课程设计更是根据具体项目的类型进行要求,训练,这个被设计的项目的平面会呐喊,会喧嚣,会抓住人的视线,会打动人的情感,会将特定的信息。“清晰、快速、有力”地传递给每一个用眼睛接触过它的人。项目版式训练完美体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使设计在效果与功能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项目版式中要遵循版式的形式美的法则,项目版式训练通过形式传递客户的信息美感。其一:平衡特点,元素的安排有一定的趋势,可以通过形式的设计构成膨胀和缩减的概念,使客户和读者感受到下一时刻的平衡。视觉元素如:文字的大小,文字的多少,色彩,肌理,动势等。同时平衡点两边分量与人的心理联想有关。平衡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平衡中有对称,对称有点对称、线对称;有力场的平衡,在项目中不同的元素以不同的位置放置所产生的力的感受,在形式表现中,需要在项目训练中对抽象的字图,空间有符合逻辑的心理判断。有均衡的平衡指在中心线或支点的两侧,形象各异而量感等同。其二:秩序特点,古人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项目训练中把设计元素进行整体化一,秩序排列后,能够给人一种畅通愉悦的心理感受。在不同实训项目中要表达的信息内容多少不一,这就需要视觉化的处理,进行有目的传递。如:重复,渐变,方向,对齐,间隔,分割(其中有审美,功能性)。统一等表现形式整齐又有秩序感。
根据版式项目的类型多样性,版式的变化越来越丰富了。不同主题的内容版式的风格是不同的,给人的形式美感也是不同的。
项目型版式设计训练的设计应用
与以前版式教学相比,现代设计显然有了更充足的施展创造力的空间,但对于一种新的高职教学模式在改变,由理论到实践,由传统教学到企业广告公司的项目类型的教学是很大的提升,如何应用和发挥其项目类型的最大潜力是非常重要的。图与文的版式设计在以前的教学设计只是照形式按部就班的模仿性的临摹版式,但是现在教学改革了以项目类型完成教学任务大大的超出以前的教学效果,在国外早已有了项目类型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项目的角色提高了自身的积极性,从下面学习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已把企业的具体项目拿到了教学中来,学生一目了然,学生也知道如何掌握与控制有的放矢,环环相扣十分扎实无一疏漏。
学习情境名称:
学习情境1:报刊广告版式训练
学时:
理论4学时、实训6学时
学习目标:
1. 熟悉报刊广告版式的各种尺寸、位置;
2.掌握报刊广告版式的设计、选择与布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能够根据项目要求完成项目的版式设计、表达与选位;
4.能够按照要求设计版式方案,并制作完成方案最终效果。
学习内容:
项目单元名称:
报刊中缝广告版式训练;报刊通栏广告版式训练;报刊半版广告版式训练;报刊正版广告版式训练
主要学习内容:
中缝、通栏、半版、正版广告的页面尺寸、基本要素、内容;根据广告主的要求完成中缝广告的版式编排设计与电脑稿制作,完成样稿打印。
教学方法设计:
1. 在数字媒体实训室或图文工作室收集资料、进行报刊广告功能分析、分组讨论、教师启发,采取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学习;
2. 在数字媒体实训室或图文工作室进行临摹、查阅资料、方案分析、教师启发,采取项目教学;
3.在数字媒体实训室或图文工作室进行设计、查阅资料、方案分析、教师启发,采取项目教学,完成方案的电脑制作稿,教师辅导、监督;
4.成果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析。
教学条件:
1.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项目案例、报纸、杂志、图书资料、实例、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教学资源、工作任务单等;
2. 教学场景:
数字媒体实训室、图文工作室;
3. 工具设备:
多媒体设备、设计绘图设备、打印输出设备;
4.教师配备:
专业教师1人。
成果考核与评价:
1.成果形式:
项目设计方案草图、实施方案、项目完成成品。
2.评价方式:
按五级记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的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
3.考核标准:
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和风格、尺度的把握,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执行的准确性,传播信息的准确性。
并对每个学习情境进行项目式的教学设计,课程思路设计如下:
1.培养学生以版式设计的不同应用媒体为该课程内容设计依据,确定工作任务;
2.将课程的内容具化为学习情境,以版式设计的组织工作流程编排课程内容;
3. 以实际版式设计制作的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
4. 具有综合性、可扩展性,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
教学项目教学设计深度的提高加强了学生在学习版式设计中的认知度。更好与市场专业需求挂钩。应用型项目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得到原有版式训练的深度学习,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减少很多的实习适用的时间,提高了高职培养应用的人才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图文编排的创新和提高的力度,版式项目得到加深,空间得到了延伸,项目教学是高职专业实践课程的必要环节,是市场的需求和专业的发展,由项目型的表格设计我们看到企业针对专业的不同,项目分工细密,这样的项目实训也满足了市场的技术和设计要求。
现代的设计与编排设计的联系紧密,尽可能充分的了解版式的类型和要求。才能完美的有效的表现版式项目实践设计理念。版式设计训练项目型的改革和深度空间更好地淋漓尽致发挥版式设计训练在专业的重大的作用,美在这里启航,又在这里满载而归。
参考文献
[1].《包装与设计》广州包装与设计杂志社出版社2000
[2].《版式设计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设计类课程 篇8
当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总体而言还是“灌输”式、“填鸭”式的,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被动地学习“确定的知识”“制度化了的知识”“早已被证明了的既成事实的知识”, 不利于学生探求精神、批判态度、选择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 必须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
本文所指的“研究性课程”是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它是指学生在主动选择的前提下, 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为载体, 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研究性课程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所具有的形式, 是在独特的极具实验价值的课题设计中包含诸多的知识点并进行学科的重构, 学生对作业进行深化设计, 并在资源、方法、程序、媒介、形式等方面展开实验。因此, 研究性课程在这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课题价值的设计。1
二、研究性课程的建构方法——从课题设计进入研究性学习
对任何一门课程而言, 都存在着两类不同形态的知识, 即概念性的知识与过程性的知识, 前者表达某种研究的结果, 后者反映知识获得与验证的方法。而过程性知识正是以课题设计——作业编制的方式实现的。而如何将课程内容的原理、规则、方法等知识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课题, 或怎样将讲义演绎为可供实施的作业, 可以认为是使课程获得研究性的意义所在, 也是课程活动中最具戏剧性的技术游戏。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方面, 我们可以以《图形设计》课程为例, 《图形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方向学生必修课和其他方向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可使学生掌握创造图形新形式和有效传达信息的视觉语言的基本技能, 促进创新思维, 培养现代设计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笔者有机会完整地听取过四次由不同教师讲授的《图形设计》课程, 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对授课过程作了详细的笔记, 并完整地参与了其课后作业的实施。笔者通过对以上授课过程的比较和分析, 大致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虽和学生作了有益的互动, 但基本上还是以灌输式讲授为主。
二、教学内容方面, 授课内容大同小异, 其内容基本按照以下教学单元来进行: (1) 讲授图形设计的概念; (2) 讲授图形设计的发展史; (3) 讲授图形设计的方式方法; (4) 讲授图形设计的表现手段及技巧; (5) 布置作业 (作业前教师大量让学生观看相关作品) ; (6) 教师讲解作业。
三、课题设计方面, 大部分老师都采用了让学生看图, 看
相关内容的视频以打开思路的方法, 作业的主题基本为环境保护类, 诸如“水是生命”“保护物种多样性”“反对全球气候变暖等”课题。
诚然, 这样的授课方式具有一定的功能性, 通过让学生对既成作品的分析和模仿而获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 通过相关理论的“灌输”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识记”目的, 也让学生获得了图形设计这门课程“系统”“完整”性的知识。
然而, 这样的授课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一、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和方法带有很强的定势, 建立在模仿之上, 习惯于从各个学科的特定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二、课程的教学情景呈现为一种简单化的、技术性的、统一式的格局。缺乏实验、概念、真正的过程, 使学习活动缺少获得原创性的空间,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既定课题往往是多年沿续下来的程式继承, 既缺乏理性的逻辑结构, 也不能体现多学科理论的借鉴及交叉会, 没有吸引学生的意趣而单调乏味, 作业样式更显八股化。
笔者在给江苏晓庄师范学院的大三学生上《图形设计》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以音乐作为资源, 以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进行课程设计, 力求改变上述现状, 具体课程设计如下:
一、课程目的
1. 为视觉形式的创造寻找新的源泉与切入点, 丰富对视觉形式的表现与表达。
2. 发现音乐形式与视觉形式的联系与共性, 进行音乐形式与艺术设计的互动。
二、教学内容
1.了解音乐的要素、结构与风格, 认识音乐、解析音乐。
2.以音乐作为资源, 以一系列练习与步骤实现从音乐形式到视觉形式的转换。
课题一:音乐形式的视觉转换
要求:
1.思维:感性 (情绪的表现) , 理性 (明晰的结构、层次与秩序)
2.形式与色彩美观, 新颖, 具有音乐性。
3. 每人完成一幅整开, 底色不限, 材料不限, 手法不限, 工具不限。
5. 作品要求有150字左右的说明, 在展览中作为作品说明:
介绍音乐, 视觉作品的构思、切入点、作品结构、色彩设计、材料肌理、总体效果。语言清晰、精炼、通顺。
作业实施过程说明:
(通过了解音乐) 解题—— (以作业) 答题。10:50每日一曲。
步骤 (1) :结合课堂讲解与聆听, 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与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边听边画, 以一个本子记录对音乐的片段式的视觉转换, 在认识音乐的过程中寻找视觉创作的切入点, 为之后的创作与设计做准备。
步骤 (2) :搜集各种带有音乐感的视觉形式, 将其贴于本子中。
步骤 (3) :从给定的曲目中选择一首某种风格的乐曲, 结合步骤1中对音乐要素与结构的理解以及步骤2的视觉形式资料来编织画面, 对一首完整的乐曲或片段进行视觉转换与表现。创作1幅根据音乐的形式设计的画面。
课题二:音乐形式的综合设计
根据课题1发展出的音乐形式进行版式、书籍、服装、首饰、摄影、装置、雕塑、室内、建筑的设计。将学生分组, 每组3~5人, 创作系列作品, 单件作品单独完成。
要求与步骤同课题一, 尺寸根据需要确定。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课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图形设计》这门课程的兴趣, 通过精心的课题设计把不可靠的感觉变为科学的理性的视觉法则, 把课程从技巧的模仿转变为对艺术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的体验与认识, 变为学生潜能的发现与发掘。学生在实施作业的过程中能主动地去了解音乐, 挖掘音乐和设计的相关关联点, 教师与学生满怀游戏般的乐趣中将无限的实验材料和自由的实验手段放入开放的空间, 将思想与愉悦融为一体, 体现了探索性、实验性、概念性的课程景观。
摘要:本文从我国基础教育中开设“研究性课程”的举措及成效得到启示, 以艺术设计学科中的《图形设计》课程为例, 结合作者本人的教学经验及课程实验, 论述了以课题设计作为切入点建构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价值, 并进而分析了从研究性学习发展为研究性课程的可能性。
关键词:基础教育,图形设计,课题设计,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课程
参考文献
[1]邬烈炎.走向研究型课程——以设计基础教学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 2.
设计类课程 篇9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VF课程中不但包括数据库的管理应用, 还包含数据库应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内容, 学习起来稍有难度。在我校的VF实际教学过程中,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课程开设的专业主要是会计、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等一些非计算机类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过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 所以对于VF这样综合的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兼而有之的课程, 学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机实际操作能力各不相同。不同层次学生对VF课程的学习与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常会采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课件、相同的授课形式方法, 这样不利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习。三是课程的学时偏少。由于开设VF课程的专业一般为非计算机专业, 总课时量相对少, 实践课时的设置也相对降低很多。基于以上问题, 为了适应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甚至是迫在眉睫的。
2 VF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把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所以本门课程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可以通过学生在平时的上机练习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2.1 优化课程编排、改善教学手段
在VF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可以优化课程内容的编排, 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案例作为编程举例的题目。通过真实有趣的情境案例选为教学题材, 激励学生主动与教师的任课过程中进行更好的互动。教材上的例题多半都是以数学知识为编程的例题,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觉得晦涩难懂些。所以在案例的选取应挑选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实际案例为讲解的对象。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 我们在课程的内容编排采用一个《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综合程序作为讲解的案例。在开课之初就告诉学生本学期我们的课程会围绕着如何完成制作这样一个管理系统而展开的。这个案例结合VF课程中所讲解的数据库的设计、表的设计与操作、报表、查询、表单设计等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看到我们所制作的综合管理系统, 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该课程所涉及的各知识点,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看到所学的知识点如何在该管理系统中进行实际应用, 起到弱化课程难度的作用。
2.2 上机实践课的改革
过去该课程的上机多半采用统一印制的实验报告, 通过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上机的练习, 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预习及有效的实验指导, 真正的实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善这种上机实践课的缺陷, 我们采用针对机考软件进行每章节的练习。学生可以通过每次理论课的学习了解知识的应用, 在上机中进行实际编程练习。通过软件练习题对每章的知识点进行考核, 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做题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软件评分情况了解自己的掌握水平。及时的评分系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化被动为主动。而且通过软件的视频讲解还可以做到知识点的时时同步讲解,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学习内容。
2.3 考试形式的改革
传统的VF课程考试都采用纸制理论考试为主, 针对于这种计算机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 笔试只能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 而不注重课程的实效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操作能力, VF课程可以采用机考的形式进行考核。考试的内容可以把理论部分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核, 而考试内容通过操作题进行更加全面的知识点细化的考查。因为上机考试难度比较大, 而且考试形式相对客观,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机操作水平, 而且能够更好的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3 VF课程的考核办法
实际教学表明, 一门课程如果单纯以期末考试作为学生的考核, 容易让学生在期末复习的时候通过突击式复习应付考试。为了督促学生更好的学习, 需要设计一个比较全面、科学、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 这样不但可以公正反映每位学生的学习和上机情况, 还可以更加准确地检验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针对VF这门课程既有理论课程, 又有上机实验课程, 我们研究出一套比较科学严谨的考核体系, 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具体课程考核方法例如表1 所示。
本文提出的VF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中, 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做出进一步研究使得高校VF课程授课形式更加完善科学。
参考文献
[1]程金林, 吴良斌.高校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4 (4) :76-78
设计类课程 篇10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社会对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在日益增大, 而这类人才主要是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负责培养, 因此职业教育的地位被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然而在今天的职业教育课堂上, 到处都可以看到不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可以看出。从学校发给学生的调查问卷表中我们可以看到, 许多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是“无聊”“无趣”“没用”, 但为了得到毕业证书, 学生不得不勉强应付。学生的态度又引起老师的反感, 老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 由此抱怨“生源”的质量太差, 许多高职学生根本不具备上大学的基础, 没法教。于是师生之间形成恶性互动。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比比皆是。
所幸许多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恶性互动, 并以评优、创示范为契机, 开始编制一系列针对自己学校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课程设计的改革就是方案之一, 因为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是教学能否生动的基础, 是能否得到学生普遍认同的前提。
二、传统课程设计与先进课程设计的比较
(一) 传统的课程设计以知识系统为导向、突出知识培养目标, 而先进的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 教师无视学生的入学水平, 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 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中, 总是希望在学校里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而实际上, 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初就不具备上普通大学所需要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欠缺基本能力的情况下被盲目灌输系统知识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学习知识有困难, 能力也依旧得不到培养。而先进的课程设计由于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课堂活动都紧紧围绕职业目标的实现在进行, 因此不必拘泥于知识系统框架, 讲授可以更加务实, 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此外, 先进的课程设计突出了能力培养目标, 这就弥补了学生在入学之初各项基础能力的欠缺,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
以《外贸跟单实务》这门课为例, 如果按传统的课程设计理念, 教师应该完整地讲述从审查外销合同到审核信用证再到验厂等一系列跟单流程的九大步骤, 每个步骤都从概念、基础知识讲起。例如讲审查外销合同这一步骤时, 必然先介绍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内容等相关基础知识, 再讲如何审查, 唯恐学生没学到与合同有关的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按照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 教师可以不在乎知识的系统性, 而重在强调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这一环节的讲述中只需举案例让学生自己总结合同审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即可。同时这也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因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案例自己总结合同的形式等相关基础知识。很显然, 这种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总结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对细微错误的敏感性。
(二) 传统的课程设计以教材为载体, 而先进的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
传统的课程设计紧紧围绕教材展开, 而教材对于每个知识体系的叙述往往是以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入。于是依据教材, 教师先讲解新概念、定义、定理, 进行逻辑推导与证明, 然后学生用实验对知识理论进行验证。知识讲解完毕, 验证完毕, 最后才是老师介绍知识应用的实例。“先学后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手段是问答、习题与练习, 所以用大量题目巩固知识, 练习解题技巧, 归纳解题方法。这种课的特点是, 给学生讲书:围绕通用知识体系、知识点、重点、难点讲书。理论课与实践课通常是分离的。
先进的课程设计紧紧围绕项目展开。教师先归纳出该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哪些能力, 然后依据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将知识体系划分为若干项目。这些项目不要求涵盖知识体系中的所有知识点, 但要求学生必须每学完一个项目掌握一种能力。在开始每个项目的学习时, 教师可以从案例引出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中, 学生可以先模仿,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更多的是行动引导。
以《外贸跟单实务》这门课为例, 传统的课程设计理念是依据教材对于跟单流程编写顺序一步步讲, 先讲托运, 把关于托运的所有知识点都讲完后再讲办理保险。因此对于托运和办理保险中涉及的计算问题自然也是分开讲。但依据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 我们完全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为目标单独设计一个项目, 将这门课程知识体系中涉及的所有计算问题合起来一起讲。再有就是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训环节的结合问题。一般情况下, 教师对于此类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都会设置专门的实训课时, 但往往是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进行。这种划分依据是上课方式的不同, 实际上就是印证了传统教学的老观念: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 后者以学生练习为主。其实两者完全可以相结合, 因为在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中没有上课方式的划分, 一切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这门课程的实训环节——在机房用外贸实训软件对外贸业务流程进行操作, 很显然是在锻炼学生对业务流程的熟悉和掌控能力, 因此可以归入这一项目的课堂学习中。
三、《外贸跟单实务》课程的总体设计
(一) 课程目标
1.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 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与传统教学中先讲授理论再用理论分析实务相反, 本课程教学将从分析外贸跟单业务操作中的常见案例入手, 从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提炼总结理论性基础知识, 再鼓励他们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自主分析其他相关案例。
2.把课程从以理论思维为主, 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本课程将采用引导式教学法, 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模块的理解都从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入手, 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识, 总结新知识的能力。本课程还将设置外贸跟单实训环节, 让学生在外贸虚拟平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合作完成整个外贸业务流程的操作, 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3.把课程内容从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载体, 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本课程将设置三个项目:跟单流程、单证审核和外贸英语。三个项目的知识内涵与教材有一定的联系又不完全依附于教材, 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每个项目学完后都要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
(二)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依据
本课程三个项目的设置是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拟定的。其中跟单流程项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跟单基础知识及跟单流程, 相关费用的计算。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业务流程的熟悉和掌控能力;单证审核项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信用证的审核, 单证不符时的处理方法及部分主要单据的缮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单证的敏锐观察能力;外贸英语项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跟单员常用口语, 看得懂专业英语及熟悉外贸函电的写作。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熟练运用能力。
(三) 课程实施的主要教学策略
1.启发式教学法
此法又称暗示教学法, 它是通过暗示手段激发学生心理潜力, 加速学习进程, 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使用效果十分显著。
2.研讨式教学法
即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的机会, 讨论并解决其他教学形式无法解决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特定题目各抒己见, 然后展开讨论, 互相切磋。最后由教师对主题进行归纳性的小结。这种教学法在跟单课中尤其重要, 因为每讲一个知识模块都要从案例讨论入手。
总之, 当代职业院校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企业人, 而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因此课程设计改革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突出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以项目为载体, 以实训为手段, 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自我学习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以保证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课程设计改革是许多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从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出发, 以《外贸跟单实务》课为例, 阐述了先进课程设计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外贸跟单实务,课程设计,改革
参考文献
[1]吴宏.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型人才教学培养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7, (10) .
[2]陈丽能.高职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8) .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篇11
关键词:机械设计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80-01
在机械类专业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以及同类课程中机械设计是实践教学课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首次可以更全面的、更规范的實践练习。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论基础的掌握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基础理论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解决工程所出现的错误、学生需要不断的巩固、完善和扩展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通过一些简单的机械装置,让学生对一般机械设计的操作方法、生产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有正确的工程设计理念、培养独立思考、科学的、安全的设计能力;在课程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操作培训、鼓励学生培养查阅资料、案例以及绘图、计算、计算机辅助、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辅助设计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工作态度,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
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中,虽然减速器是典型的机械设备,是所有课程中最主要的成分,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学习的内容,被许多高校选择作为机械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但课程题目过于千篇一律,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在做重复性动作、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只是按部就班照着资料去做。这样的学习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学生没有参与其中、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这样的传统教学对机械设计的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1.1 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对先修课程与装置结构缺少认识度
我国现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以书本教学为主,传授书本知识,以实践为辅;在教学中,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己讨论研究为辅;在设计中,以教师讲解、观看为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为辅。在这样的单一、乏味的授课方式中,让学生对减速器的使用、安装、制造、设计都缺乏认识。在实际中得不到应用、不能够很好的思考工艺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将工艺融入到设计中去。在设计过程中在时间同时也不能忘了知识的掌握。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对先修课程的综合知识要求很高,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灵活运用。因此,对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与创新。
2 机械设计过程中的理念与措施
2.1 设计过程的内容改革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热情,加强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创造能力,并且避免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决定在课程设计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把科研案例或者在实践中工程出现的一些新颖的、有综合性、创造性的例子交给学生。设计的题目大致分为工作机、传动装置以及原动机。设计的内容不光有以往的按课程要求的理论设计与公式计算,还应该体现出综合运用的设计手法,让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增加学生的认识度,使课程的最后知识得到很好地吸收消化。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是仅仅只传授书本知识,更多的是通过书本的题目去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杂志、案例,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归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精神。多与学生沟通。了接学生的想法,思路。并将自己的经验与理解和学生进行分享。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积极的参与。把各种结构通过自己创意结合在一起,做出有特色的设计,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设计改革的过程
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计算机的CAD/CAM/CAE的应用技术已经在设计行业中起着引领指导的作用。而计算机的再次变革,将世界机械制造业带领到数字化阶段、全新的数字化设计必定会将先进的三维设计和制造方式发展得更为完善,是个制造产业的全新时代。CAD技术的进步,就意味着以往的半理论半实践、依靠计算公式估算的时代已经不会存在,而是被使用现代力学为机械理论基础所进行分析的计算含量大、相对复杂,不易操作的工程问题所取代。对于计算的改革、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加强,对我国现代科技产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3 设计过程的实践改革
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通过对工程的实际接触,让学生了解这一系列的产品的性能、原理、生产的经过以及结构特点。让同学们了解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的差异。懂得机械设计与机械工艺之间的关系是紧密不可分的、明白关于产品的知识,会应用在其中。在安排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去工厂参观,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所要学的知识的内容,用第三者的眼光去观看相关的案例,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自己的意见,也明白学生心中所想,让最后的设计可以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
3 结论
对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因为改革设计内容的完善,让工程更接近于实际,更贴近生活,可以增长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让学生们在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利用计算机所进行的机械设计的操作运行能力和对理解能力。让学生们通过仿真操作能够更快的融入到实际的工程中去,既巩固了机械设计的基础又加强了学生独立分析得能力,在遇到工程实际的问题时能够很好地解决有了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曹杰,张丽,于影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农机化研究,2011(13):243-244.
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篇12
一、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除了教学还有科研, 因此可以采用以科研带动教学的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 使教学内容本于教材但又跳出教材, 提出问题, 以“问题”出发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
在高校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要与本学科的基本学术指导思想保持一致, 但也要有一定的独特理念和想法, 不受教材的约束, 针对当下一些前沿课题、新潮创意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课堂内容的设置中提出一些存在的争议和值得挖掘的问题, 启发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还可以根据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与本地域的特点、地方的现有资源联系起来设计命题,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本土文化的挖掘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科研水平, 这一点在高校教育中尤为重要。
二、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
园林设计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门类, 在教学教学一定要把艺术与社会、生活、文化、技术、建筑等多个学科联系起来, 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多维发展。园林设计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课程, 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充分体现教与学互动的特征, 引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首先, 可以尝试使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园林设计类课程可以采用由以教师讲授与师生谈话的组合方式来代替单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更好的增加师生双方的互动, 看似随意的谈话却慢慢把学生引入事先设计好的知识体系的实质和核心问题中, 这样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大胆发言的热情和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 可以采取学生主讲的教学方法, 颠覆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在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 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作为主讲, 激励他们有效聆听之外, 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随着高校就业压力大的问题日益突出, 高校课程的设置也应以市场为导向, 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园林设计正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其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在大量操作练习、设计练习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软件技能,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园林设计类的学生到一线城市实地参观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设计理论, 捕捉前沿的设计理念, 并且能够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
(3) 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园林设计类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 以往的考试常以纯理论考试为主, 许多学生平时并不努力, 在考试前对老师画的重点部分进行突击复习, 在考试时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 但是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所存在的问题, 园林设计类课程应改变改变以前以纯理论为主的闭卷考试形式, 丰富考核的形式, 除了理论课的考试以外应该注重应用类课程和平时的技能训练, 可以采用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形式作为考核形式。
三、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特色
园林设计类基础课程包括理论基础课程和软件操作课程两大类, 这些课程从不同方面为园林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在这些传统课程中找到新的突破口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1) 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理论基础课程包括环境艺术概论、构成设计、人体工程学、景观设计基础、植物造景等。园林设计时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因此, 在理论课程的安排上除讲授相关课程的设计原理外, 还安排大量的实践性作业, 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 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 软件课程的教学改革
photoshop、AutoCAD、3Dmax是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几门软件类课程, 熟练掌握这个软件的操作技法是从事园林设计行业的必备技能之一。
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应用计算机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在这类课程的讲授中应较为系统地介绍该软件工具和命令的使用特点和技巧, 并且在课后布置适量的练习,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操作该软件。在讲授完基本的绘图工具和编辑方法后, 让学生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 同时结合本学期所学的园林设计理论, 综合运用所学的软件工具和技巧, 绘制简单的园林设计图。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熟练该软件的的基本操作方法还能巩固所学的园林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软件技术相结合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结
综上所述, 高校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改革应根据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性质以及高等院校的教育特点, 打破传统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 建立一种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力的开放式教学体系, 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设计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学成, 林云, 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3) :67-70.
[2]胡知凡, 新西兰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J], 中国美术教育, 2002年第3期
[3]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 2008 (6) :88-89.
【设计类课程】推荐阅读:
课程设计中机械设计06-16
陈设设计课程设计总结06-05
建筑设计类课程08-02
电脑设计类课程09-12
平面设计类课程09-23
规划设计类课程10-26
机械设计专业课程设计05-08
课程设计五子棋设计09-26
网页设计课程设计报告09-29
包装装潢设计课程设计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