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网络阅读

2024-11-27

后现代主义的网络阅读(精选5篇)

后现代主义的网络阅读 篇1

摘要:目前, 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如只重视形式上的剖析, 忽略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思考和反馈非常有限等。该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 以网络为载体, 探讨高中英语阅读课外活动的设计, 并对学习小组的建立、阅读材料的选择、策略的使用、学生的互动合作以及活动的评价提出相关建议, 以期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英语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英语阅读,网络

阅读,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 就是理解文本信息。进一层来看, 阅读是利用文字提示和背景知识来领会文章意义的过程 (Nunan1967)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 不仅要利用上下文提供的线索, 还必须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来帮助理解。阅读能力是英语能力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础英语教育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新课标》对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应达到的目标进行了详细描述, 其中对于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是: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长难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比较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者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除教学以外, 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36万词以上。这对高中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以更科学有效的方法或途径辅助学生达到甚至超越目标是广大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1英语阅读教学之现状与问题

目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不少问题。首先, 传统的阅读教学只重视形式上的剖析。教师把精力放在了单词的讲解和语法的分析上, 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生词, 句法结构分析清楚后, 理解整篇课文就不成问题。但是, 学生读完一篇文章, 单单做到了理解文章大意, 能够准确回答阅读理解的问题, 还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 学习者还是停留在对阅读内容的表层理解, 没有深入讨论作者的中心思想、写作风格、修辞手法等。 其次, 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高考的压力下, 学生只关注课文内容理解以及课下阅读理解的练习。大多数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成就感来自于习题中的错题数很少或者没有错, 而不是真正在阅读中享受到了乐趣。这种现象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引导偏差有关。再次, 除了围绕课文的讨论之外, 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思考和反馈非常有限。一是课堂上可以利用的时间非常有限, 教师不得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二是学生缺乏讨论的平台, 在阅读以后, 即使心中有所思, 没有交流的空间。这些都是一线英语教师正在面临的比较棘手的问题。

2英语阅读教学之对策

针对以上教学现状和问题, 一方面教师可以考虑将传统课堂延伸到网络空间, 利用现代化技术丰富学生的英文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建议教师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在学生的合作学习当中,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1) 网络英语阅读的特点

网络阅读材料具有时效性。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学生处在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他们在适应生活学习节奏的过程中也同样渴望新信息的刺激。网络英语阅读材料的时效性恰好迎合了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阅读不再是一种任务或者负担, 而成为学生了解新事物、各种动态的途径。这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网络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多彩。互联网是现代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相比课本上和课后习题中的阅读材料, 网络英语阅读材料的内容和题材无所不有, 如政治、经济、科技、环境、生物、文学、艺术等。学习者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任意搜索相关英文信息, 展开阅读, 丰富课外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英语阅读能力。这是一项高中生容易长期进行下去的训练项目。

网络阅读平台具有灵活性。网络阅读平台可以冲破课堂阅读教学在时间上的局限性, 以非线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辅助他们课下学习。学习者只需要一台可以接入互联网的电子设备, 便可以利用课堂以外的任何时间进行英语阅读。根据可利用的时间, 学生可以自己决定阅读一则简短有趣的新闻还是继续前一日没有读完的小说。网络平台自然可以成为传统英语阅读课堂的无线延伸。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心理学家皮亚杰为教育界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它是认知学习理论的部分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是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其学习过程密切相关。该理论详细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具体来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通过简单的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特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或者学习伙伴等他人的帮助, 以及必要的学习材料比如文字、音像、互联网信息等, 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该理论给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首先,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更大程度上掌控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 以更科学的方式进行意义建构, 拓展英语阅读视野。其次, 英语阅读能力绝非是教师能够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学生可以开展合作学习, 根据兴趣爱好建立学习小组对相关阅读材料进行交流讨论, 再将教师的意见加入其中进行平衡比较, 不断加深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3网络课外阅读活动设计

在网络课外阅读活动的设计中, 本文对学习小组的建立、 材料的选择、英语阅读策略的使用、学生的互动合作、活动的评价提出相关建议。

1) 学习小组的建立

在学习者人数比较多的情况下, 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步骤是对学习者进行分组。本文建议将一个行政班的学生按照各自感兴趣的信息领域分成若干小组, 5~7人为一组比较适宜。这种分组方法的原因有若干, 首先, 兴趣点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很容易开展交流讨论活动, 学生的思维更容易受同伴的启发而打开, 形成良性循环, 有效开展自主合作研究学习。其次, 这种分组形式可以很容易使每个小组内成员的英语阅读水平层次化, 避免了高水平学生扎堆, 程度较差学生缺少榜样同伴的带动和辅助的情况。另外, 在调查学生的兴趣点时, 建议让学生报上2-3个领域。这样教师可以在对每个小组的组员层次进行调配时, 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尽量让每个小组都有带头的学生, 协调和帮助组员完成课外阅读任务。

2) 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

应惠兰、徐慧芳 ( 2001) 指出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以学习者的阅读需求为基础, 而不能从教师个人教学经验出发。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英语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所在, 在这个大前提下进行阅读材料的设计和规定。另外, 本文的目的是将网络阅读变为课堂的延伸学习空间, 因此, 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如何选择与当前学习的单元话题相关的内容。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相关”的程度。教师并不需要将学生的选择余地限定得必须与单元话题密切相关, 可以启发学生在话题基础上拓展相关的子话题。以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为例, 该单元的名称为Healthy Eating, 主话题为健康饮食。每个学习小组可以在自己的兴趣领域中搜索任何与健康饮食有关的内容进行阅读。而网络搜索引擎在这一过程中又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每个小组可以在某一电子英语报刊或英语学习网站中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栏, 再以健康或饮食或饮食健康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材料, 与之相关的阅读内容会立即呈现出来, 组员可以在该分类下获取有用信息。

3) 英语阅读策略的采用

Goodman (1996) 认为阅读可以看成是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如果学习者有一定阅读技巧, 他们在阅读中获取信息的难度就会大大减小。阅读策略的使用和选择对于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培养非常重要。本文不建议教师在活动开始就列出一系列阅读策略, 让学生为了用策略而阅读, 这样的习得过程会给学生无形中造成压力和负担。这种情形下的阅读策略并不会成为帮助学生成长的工具, 反而可能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段, 教师可以借用Krashen ( 1982) 窄式阅读的观点, 让学习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集中阅读同一个话题或同一个作者的文本, 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建构语篇。这与上文提到的以学生兴趣来分组的方法相辅相成。学生长时间进行与某领域相关的英语阅读后, 会自然而然的习得大量相关词汇和表达。另外, 在该策略的启示下, 教师可以考虑在活动进行一段时间之后比如2个月, 对所有学生以新的兴趣点再次分组。这样学生可以开始了解和丰富其他领域的词汇与信息知识, 长期进行下去, 受益匪浅。

4) 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互动

本文建议教师在每周末布置阅读活动, 以阅读报告的形式作为活动个人活动成果, 每单元结束周中利用一节英语课以演讲的形式进行各个小组的集体活动展示。以上是宏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做出的引导, 在具体操作中每个学习小组有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首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 学生按照上文的材料选择原则, 可以进不同的电子报刊、学习网站等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深入阅读;其次学生在写个人阅读报告的时候可以就某篇文章的观点进行反思, 可以总结概括自己的所有阅读内容, 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想象发挥进行再创作等。这里说明的一点是学生的阅读报告最好以电子形式保存上交并与其合作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分享, 或以群邮件形式或qq群文件等形式。这样每位学生在分享自己思考成果的同时, 又学习了同伴们的思想认识, 这种交流和沟通是传统课堂上很难做到的。 另外, 在集体展示中, 每个学习小组又可以设计创意出新颖的形式来展示自己小组成果的精华。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以借助ppt、图片、黑板各种材料和设备。形式上没有任何限制, 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尽情发挥的舞台。

5) 课外阅读活动的评价

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本文认为该网络阅读课外活动的评价模式应该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即地的评价, 以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 结果性评价指的是在教育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比如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学年、学段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效果所进行的评价 (姜艳华, 2007) 。前者的主要评价手段可以是上文所提到的个人阅读报告加上小组集体展示, 而后者的评价形式可以采用英语阅读测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教师在设计试卷的时候, 应该采用客观题和主观题想结合的方式。主观题的评判中应采用开放式原则, 即学生只要言之有理, 就可以认为学生理解了测试中的阅读材料内容, 并对材料有所见解。另外, 结果性评价的频率可以与分组调整的频率保持一致, 一方面能够比较科学的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阶段性的了解, 一方面比较容易让学生从思想上和知识储备上接受测试。

4结语

网络英语阅读活动的开展, 从准备到实施过程在到评价, 全程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合理设计、引导、启发和监督, 对于学生的能力锻炼方面也非常具有挑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和学生阅读能力亟待提高的要求下, 教师可以并且应该冲破传统模式的束缚, 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便利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英语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双提高。

参考文献

[2]Goodman K 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67 (6) :126-135.

[3]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New York:Prentice Hall, 1991.

[4]姜艳华.试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同一[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4) :52-53.

[5]应惠兰, 徐慧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材料的选[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3) :206-209.

后现代主义的网络阅读 篇2

你知道网络恐怖主义吗?事实上,不管你知道与否,随着网络犯罪的产业化发展,威胁信息安全的网络恐怖主义日益猖獗,,全球因为恶意软件带来的损失超过了1000亿美元。

近日,卡巴斯基实验室的CEO尤金卡巴斯基(EugeneKaspersky)在克罗地亚媒体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产业化的网络犯罪、网络蠕虫与网络恐怖主义以及在线数据落入罪恶之手,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安全隐患,

当越来越多的数据在线化,当从笔记本或者手机中窃取情报越来越容易,当敏感信息泄露事件发生的越来越频繁,当网络犯罪由原来的小团伙行为发展到现今的分工专业且明确的产业链,由产业化的恶意软件导演的世界范围的 愈发此起彼伏。这些事实再次证明了网络恐怖主义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威胁。而解决这些隐患的根本在于技术创新,也就是用更先进的技术来摧毁犯罪分子的企图。同时,他还呼吁加快全球的网络犯罪立法工作。不仅依靠安全厂商,还有通过相关部门和法律途径来抑制网络恐怖主义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的网络阅读 篇3

关键词:网络文学;后现代主义;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的传播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网络信息传播也成为人们情感寄托的有效途径,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需要,彰显了网络文化的独特魅力。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是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它在彰显文化思想精神上有着其独特的后现代主义之风,是现代文学发展的全新形式,本文通过对网络文学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网络文学简介

网络文学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实现文本链接,以供网民在线阅读的文学作品。简而言之,网络文学是一些网络文学爱好者通过网络等多媒体渠道实现文学表达的过程。网络文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文学传播时代的到来,它改变了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表达方式,使文学创作融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模式,是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网络文学的时代性

网络文学总是与人类生活的主题息息相关,它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内涵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表现出了原生态的生活模式,关注当前人们最迫切的生存期盼。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更加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偏于感性化认识,满足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抒发内心情感的需求,是现代社会层面重要的文化作品。

2.网络文学的大众性

网络文学以满足大众需求为基本创作取向,最初的文学大众化是以文化启蒙的形态与公众进行接触,而网络文学的大众化是从艺术的角度实现传播和交流的文学创作,真正实现了文学与艺术的结合,消除了传统文学传播中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芥蒂。网络文学的大众化同时还具有群体性的特征,它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我国文学的公众取向,承载着较强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就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网络在促进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过程中,为网络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网络文学自身的大众化流行趋势也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后现代主义风格。

3.网络文学的自由化

随着网络“高速公路”的广泛创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文学作品分享彼此的乐趣、宣扬自己的生活状态、发泄内心情绪、完整的表达自身的真实欲望,而丝毫不必理会所创作品的文学性及价值意义。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媒体创作的官方地位,为普通的文学创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使得文学发展重返大众生活,实现真正的自由化创作。

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只有极少数作家的作品广为流传,被大众所认可,普通民众根本无法通过写作的途径表达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看法。网络的出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打破了传统信息创作过程中由少数人主宰的格局,文学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另外,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也使得网络文学的发展更为完善,网民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实现对文学作品的相互交流,促使网络文学无限接近大众,成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最真实的反映。

4.网络文学的产业化

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创作空间中对人的束缚,实现了文学艺术的大众化传播,成为发展文学创作的平台。网络文学在快速传播的同时还呈现出了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最初书写性情的生存态势逐渐与现代化的商业利润融合,走上了产业化道路,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型文化产业。文学作为最合适的数字化传播产业,其产业化发展成为文学网站的盈利模式,从目前来看,网络文学的市场已初具规模,由其衍生的领域也逐渐拓宽,互联网中文学与广告的结合也更好的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建设,形成对网络文学商务模式的初步探讨,成为新时期网络文学发展崭新的生命力。

网络文学艺术的多元化危机

网络文学的形成和发展造就了一批新生代作家,使得艺术形式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基于网络自身存在的特点,网络文学也会表现出了一些弊端,并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第一,网络信息的冗杂使大量不良信息侵入网络,侵蚀人们的健康思想。网络本身包含的信息量大,其全球性的特点更是拓宽了人们的求知领域,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然而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传播也造成了信息污染,一些污浊信息使得判断是非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第二,网络交际的便捷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网络自身虚拟化和隐蔽性的特点繁荣了现阶段人们虚拟交际的市场,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明显不足,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无法面对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交际需求,同时这种隐蔽性交流也使得一些不道德的行为逐渐增多,人们的道德观念愈加薄弱;第三,传统道德弱化,网络文学质量危机。互联网的普及是新时期人们适应时代发展所作出的变革,然而正是由于网络的普及,人们很难再去接触传统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层面出现危机。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化传播的基础形式,其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表现出虚假繁荣的发展态势,网络文学的质量成为现代学者们讨论的重要问题。一方面,由于一些网络作家个人表达欲望的膨胀,大肆创作一些没有价值的作品,造成现代网络文学发展的空洞化;另一方面,部分文学网站为了赚取点击量,优劣兼容,对网络文学的责任感日趋淡化。

相对于传统文学创作而言,网络文学缺乏深刻和严肃的特点。社会对网络文学发展的评价不到位,使得网络文学忽略了文学创作所应具备的美和庄重,以赤裸的形象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这种过于直白的网络作品让文学创作少了兼容含蓄和微妙的美感,更多的是流水账式的白话文或无价值的文章扩张。

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发展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在网络中兴起以后,后现代化的艺术模式和平面化立场就有了新的舞台和发展空间,网络文学与后现代语言运用在逻辑方面有了新的融合,网络中文学平面化表达的价值结构以数字化的形式悄悄展开。

1.网络文学的创作呈现表象自况性展示价值

人们对于文学的创作基于两种价值,一种是膜拜价值,另一种是展示价值。文学作品的膜拜价值即是人们从中得到高贵的殊荣,而展示价值被认为是被审视的对象,是人的创造物,仅供人们观赏和娱乐的产品。现代的网络文学作品多显示出了其展示价值,随着影视、广告、摄影等艺术的发展,文学成为现代社会主导的艺术消费品,传统的宗教、传奇英雄膜拜等已经被现代的网络信息文学所替代,文学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实现价值属性。网络作品的自况展示逐渐发达起来,与后现代话语存在着逻辑上的关联性,这些都是由于网络作品的自由化和大众化的发展造成的,这使得网民的思想得以充分展现,而非深度的膜拜价值。

网络作品处于一个虚拟化的空间里,割裂了与生活及实践的联系,将深度的作品转化为了空间化的表象,这种后现代主义的空间化切断了各种复杂的社会联系,将文学作品简单的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实现了由深层次到浅表化的转变。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的主角“轻舞飞扬”明知自己身患不治之症,却还要从网上走到现实与痞子蔡演绎一段有始无终的爱情游戏,痞子蔡的网上邂逅与现实追慕也不过是去圆一个青春年少的美人梦,“因为令我飞扬的,不是你注视的目光,而是我年轻的心。”当下空间的情感悸动是这个缠绵悱恻的悲剧故事的唯一动机。在这里,人们不必局限于现实社会的真实感和生命维系的厚重感,也不必沉浸于网络带给人们的情感和平面感,而网络中的人物不会受到现实主义的束缚,只需要在自我的世界里实现升华,将唯美的剧情作为永久的片段予以保存,促使读者们陶醉到其中。正如杰姆逊所分析的:过去意识既表现在历史中,也表现在个人身上,在历史那里就是传统,在个人身上就表现为记忆。现代的网络文学作品是对深度和个人情怀的探讨,而后现代主义则侧重于对人物当前发展以及人物感情需要进行研究,是对文学作品的升华。

2.网络文学表达形式的多样化

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文学作品的转型,文字和图片相结合以更直观的方法满足了现代网络读者的需求,同时也催生了网络多媒体文学的发展,实现了网络艺术形式与文字的结合,形成了作品创新的新形势,并打破了传统文学传播的禁锢。

网络本身信息含量大的特点为网络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超文本的基础。传统的文学作品多是单线性的、以页码表明的结构实现阅读过程,阅读方式较为单一,而网络文本采取多线性的传播方式,使阅读方式多样化。网络文学作品没有特定意义的定稿,创作者在进行网络文学作品创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标本,而读者也能够自由选取文本阅读,实现了网络文学发展中后现代主义的边缘化思维。

3.网络链接修辞的发展

该手段主要适用于对文学创作的文本性连贯组织,以作品的逻辑链接为基础实现对内容的有效穿插,以便促使网络文学实现结构化联系,扩大文学作品的审美张力,并且方便读者对文本内容的选择。网络链接修辞着眼于对网络文学结构的整体构建,是以解说的方式实现文学作品的创作。

4.网络文学实现了多媒体渠道的链接

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播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印刷到现代的电子媒体的转变,而在电子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则是以网络文化传播为主实现多媒体信息的扩张。各种文化艺术侵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对信息的需求。网络文学的发展强化了人们对艺术美的渴望和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加快了文字传播的微循环过程。比如人们在阅读网络作品时,通过与图片、音乐的有效结合,实现对语言艺术形式的颠覆和对文学作品内容的扩散。网络中文学作品的发展是对后现代价值结构的表象传播,彰显了网络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总之,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传播为其营造了优质的网络创作环境,是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文化艺术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当然,我们还要矢志不渝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的网络导向,努力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扩张的时代,我们相信,网络文学必将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荷兰]杜威·佛克马.后现代主义文本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J].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M].王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98.

[2]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社,1986:189-190.

[3]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6:899.

[4][德]阿多诺.美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1.

|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后现代主义的网络阅读 篇4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节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有关哲学章节,《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3.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毛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阅读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1、2、3、4,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1,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3,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七章《剩余价值率》1,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4,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2、3、4,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九),《九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四)阅读文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后现代主义的网络阅读 篇5

网络时代为意识形态中最古老的概念“民族主义”带来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互联网使民族主义更加便捷地获得了充分表达的途径与渠道,由此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网络民族主义也是一把“双刃剑”,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正确对待网络民族主义,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作为其意识形态凭借的民族主义也逐渐发展起来,“它要求人们认同其民族群体的利益,并支持创建一个国家,即民族国家,来维护这些利益。”

网络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在网络上的表达形式,是“网络+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借助网络这种新兴媒介,并通过网络表现出来的对网络和现实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潮,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

网络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因素。首先,中国近代百年沉重的屈辱历史和民族挫折“使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种沉淀于心理深处的民族复兴情结”。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力不断提升,日益成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高涨,为网络民族主义提供了心理因素与情感基础。同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开始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其他国家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有些国人把这些冲突同中国近代史上遭受侵略的屈辱历史联系起来,加上全球化带来的民族认同危机,导致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使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其简捷性、交互性、跨地域性、开放性让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能通过互联网表达出来,民族主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从2003年中日钓鱼岛争端引发的抗日游行,到2008年灾难频发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近年来与东南亚各国的南海争端,民族与国家利益的受损都掀起了网络民族主义大潮,使民族主义言论在互联网迅速传播、发酵,这些言论大多都会得到大众的迎合并得到再次传播,甚至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如在涉日事件中出现的各种抗日游行,可以看出网络民族主义有相当强大的动员性,可能是最强烈、最有效、最富有情感感召力的一种意识形态。

二、网络民族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

1.理性的网络民族主义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由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构成的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一种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根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网络的出现使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复杂化的特征。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实现了低成本大范围的信息传递,完全统一的舆论已经不再可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被弱化。

而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对主流意识形态起到了补充作用,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意识形态是观念和思想的上层建筑,理性的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建立在民族情感之上,借助网络载体表达或追求实现国家富强的理想,与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核心的爱国主义紧密相连。而意识形态具备动员、激励、团结、整合、教化的功能,网络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因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在现实社会中能够起到最强烈和最有成效的号召作用。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是每个中国人心中对本民族最深厚情感的体现,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受损的时候,网络民族主义就会在网络上形成有影响的网络舆论,当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适时发出爱国主义的话语时,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护和称赞,其话语就得到民众的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就得到了加强。

2.理性的网络民族主义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弱化,除了因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阶层分化等导致思想多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外思想的进入。全球化背景下,出于维护自己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安全的目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对抗越来越频繁。西方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利用其强大的文化产业优势,通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运用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强势推行和宣传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挑战。而民族主义这一意识形态旨在表达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全球化进程中,通过抵制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侵蚀来维护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这也正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被称作当代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标准与体现。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也不列外,如从2005年开始的汉服运动以及每年圣诞节前后出现的抵制国外节日的风潮都印证了这一点。这是网络民族主义通过抵制全球一体化对本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消解来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纯洁性,从而力争在全球化过程中实现本民族传统的现代化,促使本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产生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来唤醒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体现,这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思潮的侵蚀,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3.极端的网络民族主义扰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

网络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在发挥其正面功能时,也发挥着负面效应。首先,从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和起因即民族利益和尊严受损来看,它是基于外在压力而产生的,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和宣泄,有时会导致偏激、强烈排外甚至攻击性的行为。如日本地震期间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幸灾乐祸的言论,这种极端行为对大众尤其是对青少年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提倡的理性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本质区别。其次,互联网快速传播的特性,使得短时间内发生的突发事件,由于主流媒体无法事先预见而没有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和评论,但网络上已经迅速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对舆论的引导。

4.极端的网络民族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抗

首先,全球化环境下,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和胸怀。理性的网络民族主义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思想的侵蚀,但极端的网络民族主义则是盲目排外。同时,这种基于外在压力而产生的“应激性”的民族主义,就其本身来说只是一种话语的操作平台,缺少系统性的构建,必须与其他的主义相结合,才能进入实际政治运作状态,而就当下而言,最有可能与网络民族主义结合的是激进主义,这种与极端网络民族主义相结合而重新获得生命的思潮,不但主张退出经济全球化,还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完全对立起来,主张重新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可以说,这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对抗和挑战。

其次,民族主义除了因外部刺激而产生,民族内部出现问题时也会导致其兴起。极端网络民族主义往往表现得更加明显。当下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严峻的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冲突和矛盾凸显。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才是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但极端网络民族主义者,对当前中国出现的问题充满了焦虑感,面对社会问题表现为情绪型“内政愤懑”,喜欢谈论和传播社会负面现象,对社会发展模式和制度不满,喜欢用批判的眼光观察社会,把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扩大化,这种思潮在网络上传播,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和精髓,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种政治资源,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是非常必要的。

1.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引领网络民族主义的价值诉求

全球化潮流中,国家要想实现快速健康发展,不能与世隔绝,民族精神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就要有开放的民族心态。但网络民族主义极端、非理性的一面高举所谓爱国主义旗帜,充满民粹主义特点和暴力倾向,背离了中国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信念,不利于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将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价值诉求和最高目标,树立的合理开放、积极健康的现代民族主义观念,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2.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引领网络民族主义理性发展

极端的网络民族主义固执己见,排斥其他观点,拒绝各种观点之间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拒绝与持其他观点的人平等共处。因此,中国网络民族主义需要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的引领下摒弃极端言论、排外思想等消极因素,在自由、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发扬网络民族主义增强民族聚合力和向心力、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拓展公民表达形式和途径的作用。同时通过树立依法治网的社会主义法理权威,加强立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规范网络民族主义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这对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网络氛围,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3.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引领网络民族主义树立宽容、理性、开放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的重要一条,是公民个人行为层面的价值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纽带。而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必须冲破狭隘的民族视野,用宽容、开放的心态消解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激进、保守、狭隘、敌视与对抗的思维。网络民族主义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合理开放、积极健康的网络民族主义与宽容、理性、开放的爱国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种理性民族主义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1]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2]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探析[J].东岳论丛,2010,31(4).

[3]卜建华.极端网络民族主义倾向的表现及其批判[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1,13(2).

上一篇:管理经济学课程下一篇:新闻战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