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意蕴

2024-11-11

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意蕴(共4篇)

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意蕴 篇1

教师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伴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产生的, 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改善。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的作用日益凸显, 教师的地位得到提升, 教师的权力不断增加, 因而时代必将赋予教师文化新的内涵。良好的教师文化有助于教育变革和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教师文化的内涵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之总和。狭义文化则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 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1]

教师文化是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 对于教师文化内涵的界定, 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阐释。美国社会教育家安迪·哈格里夫斯对教师文化的研究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他认为教师文化的内容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 或者在更加广泛的教师社区之间, 各成员共享的实质性的态度、价值、信念、观念、观点和处事方式, 反映在教师的观念与言行之中。[2]日本学者佐藤学则认为, 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的职业意识与自我意识、专业知识与技能, 感受“教师味”的规范意识与价值观、思考、感悟和行动的方式等, 即教师所特有的范式性的职业文化。[3]我国学者在《教育大辞典》中定义为“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4], 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从以上定义可知, 教师文化包括教师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这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教师文化的整体。从范围上来说, 教师文化包括教师群体文化和教师个体文化。教师群体文化是教师群体共有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知能结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体现了教师集体的风貌, 是教师所共享的一种文化, 属于组织文化的一种;教师个体文化则是教师个体自身所拥有的文化素养和特质, 体现教师自身的人格。教师群体文化对教师个体文化具有一定的制约和引导作用, 个体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断丰富着教师文化。[5]

二、教师文化的主要特点及作用

1. 教师文化的主要特点

(1) 传承性。文化是历史的产物, 具有历史沿革性, 通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作为教育领域的教师文化, 也是通过下一代向上一代的学习而得到传承和发展的。虽然每一个历史时期对教师的要求存在差异, 形成的教师文化也有所不同, 但其主导思想和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扬,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等教学精神, 已成为中国教师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文化, 对教师同样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因而教师文化具有传承性。

(2) 融合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给社会交往和民族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越加密切, 教师文化也不例外。各种各样的文化价值理念和知识理论深入教师文化, 如“合作与竞争”“职场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运用”“绩效评估”等理论已经运用到教育领域;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多媒体教学、“白板教学”成为可能并呈现“大众化”趋势。跨地区、跨国界的学术交流, 也促进了教师文化的融合, 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中国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作为教师则应该抓好教育现代化的有利时机,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通过相应的融合作用, 形成先进和谐的教师文化, 使教师文化在不断融合中丰富。

(3) 创造性。教师文化具有创生性。首先, 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教师群体可以通过继承和融合而享有多样化的教师文化, 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文化。其次, 面对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千姿百态的教育情境、千变万化的教育内容, 教师可以打破习惯势力和传统规范, 大胆求新, 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再次,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承担着培养新一代的历史使命, 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教师文化的作用

(1)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从本质的内容结构上看, 主要包括教育信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教师文化的一个成熟表现就是教师群体拥有共同的教育信念, 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而且对教师自身的成长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6]教师应树立共同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 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2) 促进教育改革。教师是课程改革和学校变革的巨大资源, 而教师文化是教师的价值观、行为取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没有教师文化作为支撑, 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 教育革新将不能长久, 难以成功。

(3) 有助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良好的教师文化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根基。重视教师的存在, 重视教师文化发展, 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

(4) 形成良好的学生文化。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学习的文化是经过教师文化的加工而获得的。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 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文化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师生互动渗透到学生文化中去, 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塑造着学生的人格。教师文化对学生文化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作用, 因而先进的教师文化催生了良好的学生文化。

三、传统教师文化的局限性

1. 保守的教学观念

在中国传统的教师文化中, 教师工作依赖的是自己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 在课程安排和教学等方面, 服从专家学者、学校领导的权威, 而忽视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我国教师只有教学意识, 而课程意识淡薄, 在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还停留在课程就是教科书、教学材料和课程标准的认识上, 按部就班地把统一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对于教材的过分依赖, 压制了自己的教学决策和领导, 使得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气氛沉闷, 教师文化便呈现较浓的保守性。[7]保守的教师文化必然使教育改革和学校变革缺乏活力, 不利于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创新。

2. 神圣化的教师形象

长久以来, 中国强调的是“师道尊严”, 作为教师专业象征的孔子被尊称为“圣人”。“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全面负责。这样的教师文化, 将教师的角色神圣化, 对教师要求过高, 超出了教师的能力范围, 不符合教师职业的现实。

3.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师文化的主旋律, 课堂上更多呈现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形式, 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把教育活动片面地理解为自己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极大阻力。这种教师文化, 是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 是与新课程背景下所倡导的新型“师生观”相违背的。

4. 教师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学者洛蒂对教师个人主义文化作了大量的研究。他指出, 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和不愿意接受同事的批评, 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8]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大多数时间都是单独工作, 与其他教师相互分离, 致使新的教育理念在“自给自足”的教学生活中受到抑制, 对教师群体文化的完善产生很大的冲击, 也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教师文化的现代意蕴

1. 更新教育理念, 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观念的变革需要以文化底蕴为根基,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是教育改革和学校变革的依靠力量, 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参与和决策, 大多数的改革将无法真正实现。因而应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赋予教师更多的权力, 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提高教师的领导力, 使学校决策组织朝着民主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确保学校管理职能得以有效实现。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促进专业发展。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学习, 树立自我学习的欲望和需求,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应主动提高教学技能, 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同时对于国家和学校开展的教师培训应积极参加, 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2. 在教师角色文化上, 教师应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教师角色如何定位是由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所决定的。传统教师文化中, 把教师当作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 只是满足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的执行者, 教师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使教师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 赋予了更多的权力;新的“教师观”更加关注教师作为人的需要和尊严, 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将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融为一体,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教师体会职业幸福感, 体现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因此在教育教学以及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中, 教师应提高专业知识及技能,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促进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让教育理想得以实现。

3. 新课程呼唤教师合作文化

哈格里夫斯认为, 教师合作文化在行为上表现为教师日常教学和专业发展中的互助、支持、信任和坦诚。在价值观念上, 要求教师对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给予广泛认同, 教师之间具有广泛共享的价值观和目的观, 具有共同的专业语言, 以及使所有学生都发展的承诺和责任感, 教师能够为了共同的教育理想而共同协作和学习。[9]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逐渐显露出局限性, 已经成为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障碍, 新课程呼唤开放的教师合作文化。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 可以集思广益, 相互启发, 汇成更大的教育合力, 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心理压力, 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 丰富教师群体文化。

4. 确立新型的师生观

新型的“师生观”是现代教师文化的内在诉求,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新课程的成功开展。现代教育追求一种民主平等、情感交融、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对于学生, 教师是朋友、导师、指导者、管理者,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从而使“教师中心”的观念得以矫正。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作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和尊重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 健全人格;作为学生, 应尊重教师的人格, 严格要求自己, 主动与教师交流, 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

总之, 新课程改革催生了新的教师文化, 丰富了教师文化的内容, 教师文化研究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关注教师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更是教育革新的关键, 教师文化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继续研究。

摘要: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文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变革、学校管理和学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和鲜明的教育作用。传统教师文化存在的局限性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推行, 也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文化新的意蕴, 需要在原有教师文化的基础上增加和丰富其内容, 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关键词:教师文化,新课程,现代意蕴

参考文献

[1]张立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2]魏建培.教师学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3][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5]郭浩.建构教师文化促进专业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02) .

[6]孟宪乐.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学与管理, 2005 (10) .

[7]毛利丹.教师的课程领导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08) .

[8]Dan C.Lortie.School Teacher:A Sociological Study[M].Chico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9]常海.国内教师文化研究历史追溯与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 2009 (05) .

论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意蕴 篇2

(一)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1]从文化和体育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到体育文化的概念,大而言之,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小而言之,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因此,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

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从体育文化的概念中可以看出体育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体育文化总是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二,反映本民族的、传统的体育特征,这些传统的体育文化规范着本民族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其三,体育文化又总是和一个地域或民族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以及自身的发展产生具有互动发展的关系;其四,从科学分类看,体育文化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科学,从文化学角度看,体育文化既是人类整体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又有着特有的个性,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身的变化规律,因此它具有独立性的一面。

(二)体育文化的产生

体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处在不知不觉之中。

历史资料表明,真正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是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世界整体科学的发展,体育科技工作者得到不少新的启示。从此,许多学者更多地从体育哲学、人文社会学角度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逐步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方面发展。

原始体育都产生于人类生产和劳动过程中,是有着相对独立发展轨迹的社会文化现象。例如从出土文物和出土文献中可知人类的舞蹈、音乐、戏曲、杂技等诸多文化自古就与体育活动相融合而不可分,它们在形式、内容和目的上都有许多相同之处,且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原始舞蹈作为人类原始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包含着武术、杂技和原始体育的成分,在体育活动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体育活动往往是以“舞”、“戏”、“艺”等形式出现,如“消肿舞”、“角抵戏”、“百戏”、“射艺”、“舞艺”等,原始的“舞”就是体育活动,是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以感染和渲染欣赏者,从而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满足自身的美感要求,在体育运动中发挥着奇妙的作用,影响着我国古代体育的发展和繁荣。

(三)现代体育发展趋向

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属于世界。”[2]新时期我国体育文化与世界接轨,重新审视中国体育思想的价值所在,在保存好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弘扬其优秀的精华,把传统体育中的互助友爱、包容和谐、自强不息、诚信礼让等思想光大,做到古为今用。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融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中,并逐渐将条件成熟的体育项目推向奥运会和职业化。参与构建多元一体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补充与丰富现代体育的内容,从而发展中国体育文化,为未来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新时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是全球化时代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标志和表现,是世界各国民族体育文化形式维持其存在的主要表现;文化帝国主义使世界各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存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先进体育文化符合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因而是体育文化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

(四)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现代体育文化生成的复杂背景,决定了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荡的现代社会,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以人文体育观为主导价值观、多元体育价值观并存的趋势。体育文化价值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为要自觉树立以下四种文明观念:1.独立个性意识。个性意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势和选择性上,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独立的个性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必须充分彰显个体的自我意识,尽可能形成丰富、全面的自由人格和个性价值;2.公平竞争理念。在古希腊,“公平的竞争”理念体现在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古希腊伟大的诗人荷马不断地教导希腊人,要“永远处于最佳状态并超越其他人”。公平是运动竞赛的灵魂和体育实践的准则,也是和谐社会人的最基本的诉求;3.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是政治上的正义,是世所公认的公正不偏的权衡标准,是理性的体现,又是一个合同式的契约;4.文化开放视野。在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中,一国体育文化辐射力的强弱关系到这个国家能否以平等的地位、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因此我们需要敞开胸怀,以兼收并蓄的心态广泛吸取对自身有益的外来文化。

二、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现代体育文化在人全面发展中的价值

马克思曾经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3]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我毕生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许更多热爱体力劳动,当手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感到特别愉快,我衷心希望青年们能沿着这条

大学生体育创造力问题研究

闫蕾宇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系,河南新乡

摘要:大学生自身素质和体育教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主要因素。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结构不适应大学生创造力发挥的需要,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中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需要提高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素质,合理完善教学结构,建立一个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创造力培养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影响因素

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心理学家斯坦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时,如果教育和引导得当,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挥。因此研究在大学体育范围内影响大学生创造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大学生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素质和体育教师素质与大学生的体育创造力发挥

大学生素质和体育教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主要因素。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程度。

1. 大学生的体育创造力与他们的身体条件和体育活动习唯一能保证人类幸福的道路继续前进。

”巴甫洛夫所提出的“道路”,正是体力与智力结合,手脑结合,全面发展的成才之路。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文化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即人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是人的身心的完美展开和全面实现,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与统一。大量实践证明,校园体育文化的实施,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强有力地体现了现代体育文化在人全面发展中的价值。

(二)现代体育文化的娱乐价值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开始有大量的空暇时间,这时人们不再满足物质需要,开始转向精神需要。在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新兴的网络传媒,体育文化开始全方位包围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体育文化业逐步形成了以娱乐性、观赏性、互动性为主要内容的氛围。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聚集在同一个地方以最简单、最直观易懂的身体运动进行着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它比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文化来说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场上运动员向观众呈现他们最完美的动作,观众对运动员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不需要语言、文字的互动交流是其它交流方式无法比拟的。

(三)现代体育文化的竞争价值

体育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人类创造了体育,也创造了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一种竞技运动文化。正是人类对这一种竞技运动文化进行了改造,经济、文化才不断地获得创新与发展。体育的魅力在于健与美的协调发展、激动人心的比赛、“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深藏于现代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充实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实现了自我价值和开拓自我空间。竞赛是体育的“杠杆”,是培养协作和团队精神的最积极因素。通过竞赛人们可以检验和证明自身能力、水平和价值,培养勇敢果断、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和工作作风,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惯有关。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出生前六个月到六岁之间是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期间运动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儿童以后的体育能力。大学生已经处于青年中后期,身体发育基本停止。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条件的的差异,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完成某项动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些运动能力强的同学有需多创造力的想象,而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这些想象常常变得可望而不可及。只有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条件同时具备,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极强的体育创造力。所以身体条件是制约的学生体育创造力发挥的因素之一。此外,大学生还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如果学生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即使有再好的创造天赋,也不会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参加体育活动越多,在体育活动中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就越多。调查显示,90%的学生每周课外活动时间在2.5个小时以上,这一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为体育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2. 大学生的体育创造力与他们的想象力和对体育的兴趣有关。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天赋,其它动物缺乏想象力,所以不会有创造。在体育活动中,想象力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功能是求异和创新。可以说人类的创造是人类想象力作用下的美妙的作品。有好的想象力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引出更多信息,不拘泥

(四)现代体育文化大众化的价值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出于共同需要,对自身生存、发展、享受的追求和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现代体育文化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的推动力最大,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刻。这是因为现代体育文化给人类带来快感和美感,并给社会带来健康和活力。

(五)现代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

体育的发展大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并且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点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体育已经逐步成为第三产业的主要增长点。体育文化虽然是在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却拥有可观的无形资产,如冠名权、电视转播权、徽记、会歌等的专有权和使用权。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企业愿意出资收购无形资产,以获得更大的广告和销售收益。在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体育文化也为宣传国家形象,提高国家在国际中地位、升华国家凝聚力获得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可以说,在体育文化中,它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三、结语

现代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为了更科学、更准确地了解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意蕴,从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体育文化的产生、现代体育发展趋向、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意蕴五个方面探讨是非常必要的,并对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为了更科学、更准确地了解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意蕴,从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体育文化的产生史程、现代体育发展趋向、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现代体育文化的价值意蕴五个方面探讨是非常必要的,并对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体育文化,发展,价值意蕴

参考文献

[1]鲍冠文主编.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鲁迅全集[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意蕴 篇3

一、盼明主贤君识才、赏才的人文情怀

滕王阁是一座才子之阁, 不少诗文所表达的入世情怀, 或者流露出那种时过境迁的沧桑与怀才不遇的沉郁, 我们可以读出他们渴望明主贤君识才、重才的强烈愿望。这方面王勃及其序作的影响可谓深远。正如元代高信卿在《大江东去 (滕王阁) 》中所写的“闲登高阁, 叹兴亡满目, 风烟尘土。”滕王阁诗文中还有一些作品则明显地传达了一种呼声———要求社会赏识人才, 尊重人才。辛弃疾赞“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 落霞孤鹜, 竞传佳句” (《贺新郎·赋滕王阁》) , 词里有对古人才华的欣赏, 有“物换星移知几度”、“空有恨, 奈何许”的叹息。结合词人一生为复国强军奋斗的事迹, 更明白个中滋味。《滕王阁序》所引“徐孺下陈藩之榻”的典故众所周知, 对人才的赏识和追求, 堪称古今共识。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便是江西省形象宣传独特而绝佳的口号。

人才难得, 伯乐更应旌表。但在滕王阁故事的流传及解读中, 对赏才、识才的洪州都督阎伯屿的肯定、赞美是比较吝啬的, 相反, 写得更多的则是他的“尴尬”。据《唐摭言》卷五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 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坐, 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乃以纸笔让宾客, 勃不辞让, 公大怒, 拂衣而起, 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 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真天才, 当垂不朽矣!遂请宴所, 极欢而罢。”这一记载流传甚广。在各种流传中, 对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勃不辞让, 公大怒, 拂衣而起”的心思、行为格外关注, 也不乏渲染, 对“公矍然曰:真天才, 当垂不朽矣”的赞语和“遂亟请宴所, 极欢而罢”的做法, 或解读为阎公不得已自找下台阶, 或分析说反衬了王勃的才华横溢。即使是当下滕王阁景区的导游讲解也是如此:“唐朝上元二年 (675) , 洪州阎都督重修滕王阁, 并重加彩绘。维修工程竣工后, 他本打算在重阳节那天大宴宾客, 让事先作好准备的女婿吴子章一展文采, 谁知那天却被王勃抢先作序, 为新阁增辉添彩。”后世对这位洪都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摒弃嫌隙, 识人、容人的雅量和赏文、识文的慧眼, 缺少积极的肯定和良好的正面宣传。

当今社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和渴求, 可以说已经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获得发展, 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古至今滕王阁诗文中的求才呼声一直没有断绝过, 建功立业的精神追求到了现代, 已不是文人所独有, 而是所有现代人努力奋斗的目标。近年来, 南昌市政府开设了“滕王阁奖”, 表彰在南昌建设和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 正是求贤赏才人文精神的传承。

二、抒怀才不遇, 却不甘沉沦的进取决心

“自古英雄多寂寞”, 在中国封建时代, 众多才华横溢者难逃多舛的命运。王勃便是其中之一。在序中作者道:“关山难越, 谁悲失路之人?”言:“屈贾谊于长沙, 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 岂乏明时?”他不但举贾谊、梁鸿之例, 且在这些典事里直抒胸臆, 悲叹自己时运不济, 末尾更直言悲愤:“孟尝高洁, 空余报国之心;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均表达了才华未能施展, 空有报国之心而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后世滕王阁诗文普遍带上了这样的叹息, 充盈着对传统文化反思的忧患。

滕王阁诗文中那些反映不遇时的作品, 那些表达身世经历、仕途坎坷和对世事浮沉、沧海桑田深刻感受的作品, 从社会理想、仕进愿望和世事沧桑的层面, 或怀古叹今, 或追忆往事, 或感时伤世, 或叹人生离合, 有很大的抒情空间。宋代赵长卿的《鹧鸪天·只惯娇痴》感慨“落花流水一春休”, 元代梁寅的《金缕曲·泊南浦》看见“画栋朱帘歌舞地, 风景已非前度”, 虽然庆幸免于“乱离苦”, 但见春去光阴逝, 仍不免萌生归隐的念头。明代喻综有《上调·南浦·滕王阁怀古》和《上调·法曲献仙音·滕王阁怀古》, 诗中问“忆从前何事不染情?”感慨“日月销磨, 今古不见旧旗旌”, 叹息“人去阁空”、“几度变更今古”等等, 均表达了不遇治世引发的怅惘。

“遇”是机会, 也是待遇, 它既有偶然性下的机缘巧合, 更有在制度和规范引导下的发现、培养与任用。在专制时代, 君主或上司不仅希望被提携的文人对自己感恩戴德、竭诚尽忠, 而且也有这样的制度支持他们。因此, 文人穷达转换之间, 君上的因素就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在文学的视野中, 得“遇”的欣喜和“不遇”的感伤便总是游走在字里行间。但是如果没有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愿望, 是不会有怀才不遇、无路请缨之悲慨的。世事艰难、有志难伸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士子共有的叹息, 正是基于他们对理想的孜孜以求, 对社会、民生、历史、现实强烈的责任感与担负。因此抱定“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的决心, 即使路途再艰险也不放弃追求。

三、表意坚之气, 崇高尚节操的精神追求

“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作品中所表达的意坚气豪, 成为滕王阁人文精神的一个亮点。这种意气, 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从中可以读出中国文人面对坎坷的坚忍, 读出他们极重操守、气节与不屈不饶的追求。历史上, 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就在这里洋溢过。诗人曾在江西为官, 早年战斗经过滕王阁时, 留下了一篇感怀之作:“五云窗户瞰沧浪, 犹带唐人翰墨香。日月四时黄道阔, 江山一片画图长。回风何处搏双雁?冻雨谁人驾独航?回首十年此漂泊, 阁前新柳已成行。”诗人看到战乱中的滕王阁不禁想起了当年和平盛世里的滕王, 而如今自己“回首十年漂泊”, 方觉得蓦然之间, 新的柳树已经长大成行, 而自己奋斗了一生的功业却仍然没有建立。文天祥坚守着自己的心中大志和傲然气骨, 这种精神不但表现在追求自己的报国理想上, 更表现在他的民族气节上。在被捕入狱后, 诗人不贪生畏死, 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宣言, 这种舍生取义、坚韧不屈的精神, 一直激励着后人。

在有些作品中, 作者借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 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和亡国之思的深情。元初诗人虞集是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 宋亡后徙居临川崇陵, 曾作《滕王阁》诗, 其中一首说自己倚危楼见江阁苍茫, 看不厌满目江山。作品中便有“落霞飞送”、“剑气冲牛斗”等诗句, 足见王勃《序》的影响, 更以“我欲乘鸾朝帝阙, 五云深处是长安”作结, 虽未露民族豪气、铮铮铁骨, 但也自然显现出异族统治下汉族文人内心的归属意向。

四、赞江山多娇, 言人竞风流的艺术情趣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滕王阁诗文中最为人熟知的佳句, 是滕王阁美景的标志性赞誉。滕王阁是观景的佳处。除了有王勃《滕王阁序》的绝妙描写外, 在大量的相关诗文中, 类似的赞语很多。张九龄有《登城楼望西山作》, 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赞道:“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 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有‘瑰伟绝特’之称。”宋朝大观二年 (1108年) , 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阁, 丞相范致虚为之作《重建滕王阁记》, 在这篇重修记中, 范致虚描绘了凭楼所观之壮景:“尝试凭高而四观, 景物之富, 固不乏矣;而其所谓竞争秀争流者, 未之兼得也。独于其西有山焉, 云烟葱茏, 岩岫蓊郁, 千态万状, 毕献于其前;有江焉, 则波涛浩渺, 岛屿陂陀, 春涨秋澄, 横陈于其下……”在这大气浩荡的图景中, 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在眺望江山葱茏、大浪拍起时, 内心的起伏跌宕与畅然开阔。作者甚至直接坦言面对多娇江山心中涌动的“竞风流”的激动。但是, 江山多娇、美景良辰却改变不了人生短暂的无奈。对此, 范致虚在文中流露的是想要赢得有价值、有意义人生的渴望, 流露出安邦立业、追求理想实现的感慨。最后对于今昔的感叹, 表露了自己渴望功名垂世的心情。

滕王阁自建阁以来, 就与文学、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在现代的歌舞、戏曲、诗文、绘画等艺术形式中以此作为创作元素的也有很多, 尤其以江西的艺术创作最为突出, 成为赣鄱大地上一个鲜明的符号。在南昌, 它更是作为一张城市名片、一份城市骄傲, 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南昌瓷板画、微雕艺术就是其中明例, 其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以滕王阁为题材进行创作的, 或者选取建筑、诗文、故事等方面的一些元素进行再创造, 有的微雕作品甚至就是在方寸之间、细微之处刻写《滕王阁诗 (并序) 》。

五、对滕王阁文化意蕴的现代表达的思考

2011年10月16日, 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在南昌召开, 其开幕式表演的序幕即命名为“仙阁临风”, 故事就是以滕王阁为背景。美轮美奂的表演、乘风而至的王勃、拔地而起的滕王高阁、依次出现的古代著名江西籍才俊、充实有力的旁白解说……不仅很好地展现了这座才子之阁的风采, 也表达了才子之乡的骄傲。

但是时至今日, 对滕王阁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探究, 仍多是围绕《滕王阁序》展开的, 对滕王阁文化艺术价值的研究也多是从建筑与王勃《序》出发, 言与其相关的书法、绘画、戏剧等。其表达, 从语言符号运用讲, 或对表现英雄失路的压抑、有志难伸的愤懑和不甘沉沦、积极进取的精神的关注, 或对辞赋文化、典故文化、建筑文化等的分析。而对为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提供机会的雅聚仅作背景提及;对王勃敢露锋芒的胆气仅作成文铺垫;对时为地方官的洪州都督阎伯?的摒弃嫌隙、识人容人的度量和赏文、识文的慧眼则讲之甚少、宣之甚少……。从非语言符号的角度看, 开展各类文学、艺术活动, 搭建展现赣地民风民俗平台, 滕王阁或文或商, 为公关搭台, 给经济唱戏, 为业绩助兴, 被随意?扯, 已渐无性格可言。笔者认为将滕王阁打造成一座高雅的文化殿堂, 并在语言、非语言符号表达上精心策划和组织, 使之与名楼应有的文化形象相协调、相匹配, 这当为今人的使命。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相比西湖、孔府, 滕王阁是个“点”, 占地有限;相比西湖、孔府, 滕王阁文化意蕴及其现代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与利用。但我们认为, 经过认真分析、精心策划与有效实施, 这个“点”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 在文化层面上赋予其新的生命。笔者认为, 对那些有着悠久历史, 或曾留下深刻印记的人文景观、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若能突破一事、一物、一人的限制———以滕王阁为例, 若能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并将其进行抽象, 以拓展滕王阁文化的艺术表达与现代价值, 将有助于探索基于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滕王阁文化意蕴的传达, 促进名楼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更对城市形象的打造, 文化品位的提升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摘要:江南三大名楼各具文化个性, 滕王阁更是魅力独存,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之滨的这座建筑, 不仅是江西历史文化的见证, 也堪称中华文化地标之一。滕王阁是古今文人寄情抒怀之地, 千余年来文人墨客的歌咏为其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亦使其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盛世的高阁吟诵, 衰世的触景生情, 积淀了滕王阁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中, 美景雅聚、说古论今的大气开阖, 意坚气豪、不甘沉沦的积极进取, 以及地方官员赏文重才的雅量和青年才俊敢露锋芒的胆气, 涵养了滕王阁的人文精神, 极具现代意义。

关键词:滕王阁,文化意象,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徐忠, 宗九奇.滕王阁诗词百首[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7.

[2]九奇, 仲禄.滕王阁史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3]萧朝晶.滕王阁名人大观[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3.

[4]裘之倬, 王咨臣.滕王阁诗文广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

[5]徐进.滕王阁诗选[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9.

[6]方伟华.滕王阁诗文[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4.

[7]万剑敏, 宗九奇.乱世则废盛世则兴——江南名楼滕王阁兴废述略[J].江西社会科学, 2004, (6) .

[8]张丽.试论民间故事与滕王阁诗文的创作[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意蕴 篇4

以文化塑形,以文化铸魂,文化的厚重内涵与深刻烙印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当下,党中央以最强的决心,最坚决的态度,重拳出击腐败易发频发区,对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重构与辩证的继承,使其在当代发挥应有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在历史中成型与完善

(一)官吏的选拔与任用

夏商周的世袭,统治者与官员都是任人为亲。西汉起,以孝廉为重要考核标准,选拔与任用官员,虽然开始量化了官员的标准,但是各乡举孝廉本就存在人情网络关系,加之重孝与清廉本就没有实际的评判标准,易被人为的渲染和吹捧,因而也难逃任人唯亲的怪圈。隋唐时期开创科举考试,从隋文帝杨坚到唐玄宗李隆基,科举考试从初创到逐步完善,选拔任用也以量化形式慢慢成型,然而科举舞弊,八股取士,寒门与贵族,到最后又成了腐败的集散地与重灾区。

(二)权钱交易,贪奢淫逸

明代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早朝,使得朝政混乱与腐败多发,也导致后来魏忠贤这样的宦官专权。清朝大贪官和珅,一人之贪腐,抵得上清朝几十年的国库收入。因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官风不廉,吏治混乱,腐败之风盛行,最终人亡政息。

腐败的盛行,自然会有反腐败的思想与制度。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反腐倡廉建设逐步成为中国优秀廉政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便蕴含十分丰富的廉政思想。孔子以“仁”为思想核心,提倡德治;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仁政,荀子主张“君者仪也,民者景与,仪正而景正;君者盆也,民者水也,盆圆而水圆”,到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这种“以仁爱之心,施行德治;以廉洁之风,孝治天下”在汉朝的选官制度便能反映。唐朝“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太宗李世民主张“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传统的廉政文化,作为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下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既有积极可取的地方,也有需要剔除的部分,辩证的吸收与继承,弘扬优秀的廉政文化。

三、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意蕴和当代价值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已经通过直观的史实,呈现在眼前。以史为镜,需要我们汲取经验。腐败的问题自古有之,世界有之。问题的重点与焦点似乎都集中到贪腐的严重与层出不穷的事实,然而核心着眼点在于如何有效有力的反腐败,如何减少腐败,让政治清明。面对当下我国的现实境遇,基本国情,从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汲取经验,以文化之力塑形铸魂。

(一)传统廉政文化的渗透力和积淀性

我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有汉唐盛世的存在,也有清明政治的盛世安邦,无论时间长短,都有可借鉴与学习的地方。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的渗透力和积淀性。中国之所以成为唯一一个历史不断代的文明古国,文化的凝聚力和传承性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民族之魂。古代讲求“为政以德,为政以仁”,清风廉明之政治被古人所倡导与推崇,对于当下而言,一脉相承的文化,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倡廉与纯洁性建设,从文化入手,再次注入“廉政、勤政、为民、务实”的理念,更好的为人、为官。

(二)优秀廉政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应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优秀廉政文化有其特殊的历史形成背景,以文化凝神聚力,为反腐败建设注入新活力,需要考量当前时代的发展情况,考量国情世情党情的变化,党的先进指导思想需要结合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密切结合实际,树立群众乐于看到听到的廉政典型,通过书籍、报刊、戏曲、民谣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

(三)需要认真总结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制度建设

选官与任用,奖惩与养廉,考核与审计,都是可学习的地方。反腐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程,需要以系统性的思维进行全方位的考量,认真汲取优秀廉政文化的精华部分,结合当前实际,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注入文化新血液。

参考文献

[1][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529.

[2]朱文伟.浅析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理论渊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4).

[3]谢春涛.继承弘扬我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J].工会信息,2014(8).

上一篇: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下一篇:培养大班阅读兴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