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通用8篇)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篇1
乳腺癌是一种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病人群主要为女性[1]。对雌激素受体或孕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术后采取进行长期的内分泌治疗,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和意义。为研究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方法以及内分泌治疗的方法,本文选取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7.5±3.5)岁;左侧乳房14例,右侧乳房24例;肿瘤临床分期:13例Ⅰ期乳腺癌患者,18例Ⅱ期乳腺癌患者,7例Ⅲ期乳腺癌患者;肿瘤直径>2.0 cm患者有28例,肿瘤直径<2.0 cm患者有1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并且均为雌激素受体和(或)孕激素受体阳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给予保乳术进行治疗,主要是在对乳腺癌患者乳腺区段进行切除的基础上,同时对患者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根据患者的肿瘤位置选取合适的手术切口,如果肿瘤位于患者乳房上方则可以做以乳头为中心的弧形切口,如果肿瘤位于患者乳房下方则可以做以乳头为中心的放射状切口,对肿瘤进行切除后再腋窝解剖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在平行于腋褶线的腋窝处做长5~6 cm的斜切口清扫腋窝淋巴结。所有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进行常规残存乳房及区域淋巴结辅助放疗,化疗方案有两种,一种是CMF方案,即环磷酰胺+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另外一种则是CAF方案,即环磷酰胺+阿霉素+5-氟尿嘧啶。
1.2.2 内分泌治疗。
患者术后进行内分泌辅助治疗:绝经后患者给予25毫克/次的依西美坦,1次/天于饭后口服;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给予10毫克/次的三苯氧胺,2次/天早晚各1次。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采用保乳进行治疗和内分泌治疗,手术时间平均为(48.8±9.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2.1±10.2)m L,手术切口长度平均为(7.5±1.2)cm,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8.9±3.7)d;术后美容效果显著,并且均未发生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并发症。
3 讨论
乳腺癌是指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女性生育次数的不断减少,导致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治疗、术后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的综合应用来治疗乳腺癌,这种综合治疗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期。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临床上一般采取全乳切除术、改良根治术和保乳术进行治疗,但是传统的全乳切除术对女性个人形象具有较大的损害,因此已不被患者所接受。而保乳术不仅能够达到和全乳切除术同样的生存率,还能够对患者的乳房进行保留,同时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诸多优点。
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对雌激素具有依赖性,女性绝经期后循环中的雌酮和雌二醇等雌激素一般主要是依靠外周组织中的芳香酶将肾上腺和卵巢中的雄烯二酮和睾酮等雄激素进行转化而来的。采用抑制芳香酶对雌激素生成进行阻止是治疗绝经后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依西美坦属于一种不可逆性甾体芳香酶灭活剂,与雄烯二酮的结构相似,都属于芳香酶的伪底物,该药能够通过不可逆地与该酶的活性位点结合而使其失活,从而能够对绝经妇女血液循环中的雌激素水平进行显著降低,与此同时该药对肾上腺中皮质类固醇和醛固醇的生物合成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如果是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则可以采取三苯氧胺进行辅助治疗,三苯氧胺属于一种化学合成的非甾体抗雌激素类抗癌药,该药服用后能够与雌二醇竞争胞内雌激素受体后能够与受体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然后能够转运与核内从而消耗胞内雌激素受体,对雌二醇体内吸收产生阻碍,以此达到抑制雌激素依赖性的乳腺癌生长的目的。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38例乳腺癌患者经过保乳术以及依西美坦和三苯氧胺等内分泌治疗后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对乳腺癌患者采用保乳术以及依西美坦和三苯氧胺等内分泌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对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以及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和意义。
摘要:目的 对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方法以及内分泌治疗的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手术治疗以及内分泌治疗的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采用保乳进行治疗和内分泌治疗,手术时间平均为(48.8±9.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2.1±10.2)m L,手术切口长度平均为(7.5±1.2)cm,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8.9±3.7)d;术后美容效果显著,并且均未发生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对乳腺癌患者采用保乳术以及依西美坦和三苯氧胺等内分泌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对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以及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治疗,内分泌治疗
参考文献
[1]冯自豪,张勇,杨燕文,等.巨大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手术和修复[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0,4(6):701-702.
内分泌疗法可有效地治疗乳腺癌 篇2
内分泌疗法是由英国的彼得森医生在1896年发明的,这种治疗方法可抑制雌激素的产生、抵消雌激素的生理功能。此方法主要适用于雌激素受体为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患者的雌激素受体和孕酮受体若都为阳性,则其使用内分泌疗法的有效率会更高。这是因为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型肿瘤(雌激素可刺激乳腺癌细胞的生长)。近年来,人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内分泌疗法对处于不同时期的乳腺癌患者有不同的疗效。例如,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内分泌治疗,可降低乳腺癌的术后复发率。乳腺癌术后复发的患者进行内分泌治疗,可控制病变的发展,延长其生存期,改善其身体状况。
早期内分泌治疗的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临床上就用药物治疗替代了手术治疗。目前,我国用于内分泌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抗雌激素类药物、孕激素类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和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类药物,其中常用的有三苯氧胺、氨基导眠能、甲地孕酮和甲孕酮等。这几种药物的用法是:三苯氧胺:每次服10~20毫克,每日早晚各服1次。氨基导眠能:每次服250毫克,每日服2次。在服用此药2周后,可改为每日服3~4次,但每日的总服用量不应超过1克。甲地孕酮:每次服20毫克,每日服4次。甲孕酮:每次服500~1000毫克,每日服1~2次。
需要注意的是,乳腺癌术后患者至少应进行5年的内分泌治疗,这是因为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高危期是乳腺癌手术后的5年内。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 篇3
1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历史
1896年Beatson首次报道了对绝经前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卵巢去势术治疗, 取得了非常满意的肿瘤控制效果, 从此开始了关于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 治疗多是晚期乳腺癌病人的姑息治疗。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 雌激素受体 (ER) 成功地分离出并应用于临床后,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依据ER检测的结果, 选择性地用于阳性病例, 使内分泌治疗的有效率从既往的30%提高到了60%~70%[2]。70年代开始, 抗雌激素药物三苯氧胺 (tamoxifen) 开始用于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 使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以及乳腺癌的预防均有了显著效果。随着内分泌治疗新药的不断研发和更新,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效果也在不断地提高, 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在逐渐减少, 例如在卵巢去势治疗方法中, 用可逆性的药物行去势治疗, 已可以避免手术或放射所造成的永久性去势。第二代高选择性芳香化酶抑制剂 (AIs) 己经成为乳腺癌内分泌靶向治疗的主要药物[3]。
2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机制及指征
乳腺癌大部分是激素依赖性肿瘤。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含有雌、孕激素受体等多种激素受体, 乳腺癌发生后可以保留全部或部分激素受体。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机理是改变激素依赖性肿瘤生长所需要的内分泌微环境, 使乳腺癌细胞增殖停止于GO/G1期, 从而得到肿瘤的缓解及防控作用。现有的内分泌治疗的目的都是为了去除、抑制或是干扰雌激素及受体的作用, 从而延长患者的缓解时间和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4]。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包括手术及药物2种方法。由于手术本身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目前已有大部分被疗效好、安全及副作用小的药物治疗所代替。药物内分泌治疗的机理一是阻断雌激素合成, 降低雌激素的水平, 二是部分阻断雌激素受体的活性[5]。
与化疗相比较, 内分泌治疗的优点是没有明显的血液、肝功等的毒副反应。根据激素受体的情况, 有选择性的内分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其内分泌治疗只适应雌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人。尤其是对需要全身治疗的体弱、年迈或有其他并发疾病不能耐受化疗的雌激素受体阳性者。报道雌、孕激素受体均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有效率约为70%;而雌激素受体阳性、孕激素受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有效率为55%~60%;雌、孕激素受体均阴性的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不敏感, 一般有效率不超过10%[4]。
3 可手术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2001年的国际乳腺癌会议建议:对于激素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不论肿瘤大小、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 以及年龄、月经等状况, 术后均应该接受辅助性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是最近几年来才提出的概念, 是指对非转移性乳腺癌在局部治疗前, 主要是指手术前进行的系统性内分泌治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可以使那些对内分泌治疗敏感的乳腺癌达到降期的目的, 从而提高乳腺癌的局部控制率和手术效果;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副反应轻, 可以持续应于围手术期间。尤其适用于年迈患者和一般状况差的患者。目前临床试验主要是应用于激素受体阳性、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及激素受阳性、绝经后的年老患者[6]。
报道单用三苯氧胺对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已经相当理想, 临床有效率可达到40%~80%, 再加上手术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局部复发率和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但是, 三苯氧胺治疗的起效时间较长, 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可能更长[7~8]。2006年的NCCN关于乳腺癌的辅助内分泌治疗指南中,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成为绝经后乳腺癌的治疗选择之一, 已经向三苯氧胺的金标准地位发起了挑战[9]。
目前最大规模的国际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显示TAM和AIs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36%和55%, 保留乳房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35%和45%, AIs的疗效明显高于TAM[10]。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虽然有效, 但尚未成为乳腺癌的常规治疗方法。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可能更适合于那些绝经后ER阳性的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对较差的患者。
4 转移、复发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新的NCCN指南中关于晚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和以往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对于此类病人的内分泌治疗目前已取得一致的治疗意见, 已经形成了晚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规范[9]。
对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病人, 仅有骨、软组织转移而无内脏转移的, 接受过抗雌激素辅助治疗在1年之内的患者, 可以选择芳香化酶抑制剂或孕激素类及其他内分泌药物治疗, 一直到肿瘤发生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毒副反应。对于以前未接受过抗雌激素治疗者, 或是治疗超过1年的病人, 绝经后的可考虑选择芳香化酶抑制剂或抗雌激素药物治疗;绝经前的, 先进行去势治疗, 再按绝经后原则, 选择选择芳香化酶抑制剂或抗雌激素药物治疗。如肿瘤有进展, 并且接受过3个内分泌治疗方案的, 将不再有临床获益。如出现有症状的内脏转移者, 可考虑进行全身性化疗, 或是可考虑接受新的临床内分泌试验治疗。但须特别注意的是既往接受过抗雌激素治疗, 并且已经超过1年的病人, 虽然认为可以再考虑应用抗雌激素治疗, 但是有试验证明用过三苯氧胺, 停药1年以上的失败病人, 再用三苯氧胺的有效率仅为8%。所以对于该组病人应该尽量选择芳香化酶抑制剂[11]。
对于雌、孕激素受体阴性或出现已有内脏转移及耐受内分泌治疗的病人, 如果HER-2阳性病人, 可应用HER-2单抗-赫赛汀单药或联合化疗;而对于HER-2阴性的病人则全身化疗则是首选。
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重要的治疗手段, 内分泌治疗是最早的成功选择性靶向治疗方法[12]。随着新一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研制及应用, 以及其他内分泌药物和其它抗癌药物及生物治疗的联合应用, 必将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大的裨益。
参考文献
[1]徐兵河.乳腺癌综合治疗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6, 4 (2) :16~21.
[2]王涛, 宋三泰.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6, 18 (5) :358~360.
[3]江泽飞, 宋三泰, 孙燕.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新动向[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6, 4 (2) :21~23.
[4]孙建伟, 纳志明, 贾玲.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研究进展[J].云南医药, 2006, 27 (2) :173~178.
[5]张少华, 宋三泰.乳腺癌内分泌治疗[J].中国处方药, 2005, 45 (12) :18~22.
[6]DixonJM, AndersonTJ, MillerWR.Neo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of breast cancer:a surgical perspective[J].Eur J Cancer, 2002, 38 (17) :2214~2221.
[7]Hoff PM, Valero V, Buzdar AU.et al.Combined modality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rcinoma in elderly patients or pa-tients with severe comorbid conditions using tamoxifen as the primary therapy[J].Cancer, 2000, 88 (9) :2054~2060.
[8]Kenny FS, Pobertson JFP, Ellis IO.Long-term follow-up of eld-erly patients randomized to primary tamoxifen or wedge mastectomv as initial for operable breasrt carcinoma[J].Breast, 1998, 7:335~339.
[9]吴世凯, 宋三泰.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新概念[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4) :256~258.
[10]宋三泰, 江泽飞.弗降的临床研究及其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启示[J].中华肿瘤杂志, 2003, 25 (3) :307~308.
[11]Cocmbes RC, Hall E, Gihson LJ.et al.A random ized trail of exm eatane after two to three years of tam oxfen therap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with primary breast cancer[J].N Eng J Med, 2004, 350 (11) :1081~1092.
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进展 篇4
1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常用药物
1.1 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三苯氧胺 (他莫昔芬, Tamxifen, TAM) 是乳腺癌雌激素受体竞争性拮抗剂, 是最为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TAM是通过与雌激素竞争性地与肿瘤细胞内雌激素受体结合而发挥其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三苯氧胺联合手术可有效降低乳腺癌的局部复发率和死亡率。氟维司群是新一代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与外源性雌激素竞争结合雌激素受体, 和雌激素受体 (ER) 亲和力较高, 同时诱导外源性雌激素与ER复合物的降解, 使细胞上的ER下调, 2002年美国FDA批准氟维司群应用于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4]。
1.2 芳香化酶抑制剂
芳香化酶抑制剂适用于绝经后ER和孕激素受体 (PR) 呈阳性的患者。研究表明, 肿瘤细胞芳香酶活性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而芳香化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芳香化酶影响雌激素水平[5], 目前, 临床用药以来曲唑、阿那曲唑和依西美坦为主。
2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疗程
Krainick-strobel等[6]对33例不宜保乳的乳腺癌 (ⅡB-Ⅲ期) 患者给予了4~8个月的来曲唑术前用药, 60%的患者4个月后肿瘤变小, 可进行保乳手术, 治疗结束后治疗有效率达70%, 说明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在4个月起效, 延长治疗时间可使肿瘤缩小, 现有的研究未表明确切的用药持续时间。
3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抵抗及对策
3.1 新辅助治疗的耐药机制
(1) ER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1) ER的缺失:ER基因的5’端CpG出现甲基化, 组蛋白经酶HDAC作用的脱乙酰化作用增强, 核小体的结构更紧密, 限制转录[7]; (2) ERα的突变:发生率低于1%, 不是TAM主要的耐药机制; (3) ERβ表达异常:在TAM耐药的乳腺癌细胞中ERβ高表达, 也有报道指出低水平的ERβ是TAM耐药的先兆[8]。 (2) 核受体调节因子和生长因子信号在内分泌耐药中的作用:共同激活因子NCOA与AF2结合后形成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HAT) , 后者可加强ER的转录活性。共同抑制因子NCOR与AF2结合后形成去乙酰转移酶抑制ER的转录活性。 (3) 雌激素的高敏或超敏状态:乳腺癌细胞中的相关途径信号的激活或过表达使细胞失去了正常存在的内分泌治疗的反应性, EGFR/Her2等受体生长因子通过激活MAPK和P44/42MAPK途径诱导ER的AF-1区的主要位点如Ser118、Ser167磷酸化, 对ER敏感的基因表达增加, 促进肿瘤细胞增殖, 诱导内分泌治疗耐药的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4) 药物代谢的变化:模拟体内对Ais的体外模型, 在无雌激素的情况下培养雌激素依赖的ER (+) MCF-7细胞, 结果显示IGFR1与ER交叉调节上调MAPK和P13K/AKT途径激活, 雌激素依赖的ER (+) MCF-7细胞对雌激素超敏;而细胞低浓度雌激素超敏时, AIs耐药。 (5) 抗雌激素药物耐药基因1/p130Crk相关底物蛋白 (BCAR1/P130Cas) 、细胞角蛋白8 (CK8) 、乳腺癌耐药基因 (BCRP) 高表达。相关资料显示, BCR1/P130Cas表达水平越高, 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其高表达与TAM耐药性密切相关。CK8和BCRP在乳腺癌的多药耐药的表型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共同抑制CK8和BCRP的表达, 可有效逆转乳腺癌的多药耐药[9]。
3.2 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耐药的对策
(1) 内分泌治疗药物的序贯或联合使用TAM耐药后, 二线AIs或氟维司群有效。AIs耐药后, 氟维司群仍有30%临床获益[10], 依西美坦在米区唑或阿那曲唑一线治疗失败后仍可能有效, 当雌激素浓度很低时, TAM主要表现为雌激素样兴奋作用, 抑制AIs的雌激素剥夺功能, 同时伴有AIs水平下降, 故不主张同时应用AIs和TAM[11]。 (2) 阻断异常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内分泌治疗开始时, TAM/AIs与法尼基转换酶抑制剂 (FTIs) 结合抑制细胞生长, 促进细胞死亡, 而吉非替尼与TAM结合抑制EGFR、P42/44MAPK活化, 延迟TAM耐药联合用药促抗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优于任何一种单药。内分泌治疗过程中, 在LTED细胞中, 吉非替尼和MAPK抑制剂U0126在ERα介导的转录和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3) 多靶点联合治疗。研究发现, 对于耐药细胞, EGFR/HER-2双重抑制剂拉帕替尼与TAM联合用药与任何单药相比可使细胞周期尽快终止[12]。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使不能耐受新辅助化疗及一般状况较差的患者获益, 然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药物的风险、药物的耐药等亟待解决[13]。因此, 不断研究完善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药物的耐药机制及解决办法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摘要:乳腺癌的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是治疗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分别对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概括、常用药物、合理疗程及耐药机制和对策等方面予以归纳。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篇5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的首位, 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据2003-2007年全国32个肿瘤登记点统计, 我国女性合计发病率为41.64/10万, 居女性癌症发病的第1位;合计死亡率为9.63/10万, 居女性癌症死因的第6位[1]。
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带来的直接医疗费用高昂, 合理控制其住院费用对减轻社会和患者医疗负担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对2010-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参保住院患者使用不同治疗模式的直接住院费用进行分析, 探讨乳腺癌患者使用内分泌用药及其费用, 为合理控制乳腺癌的治疗费用提供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住院患者药品医疗器械和诊疗项目利用情况调查》。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选取诊断为乳腺癌且年龄在55岁以上或进行卵巢/输卵管切除术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对分类变量 (如:保险类型) 采用频次、百分比指标, 差异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连续性数值变量 (如:住院天数和费用) 主要采用均值 (Mean) 、标准差 (SD) 和中位数指标, 差异性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
3 结果
3.1 2010-2011年间乳腺癌住院患者治疗模式分布
由表1可知, 所纳入的乳腺癌患者数总计为2914例, 其中采用单种治疗方式的占总数的61.32%, 其余采用复合治疗方式。在所有的乳腺癌患者中住院天数的均值±SD和中位数为13.44±15.31和9天;次均住院总费用的均值±SD和中位数分别是10857.27±10762.79和7935.78元。单独治疗模式下, 使用化疗药治疗的患者数最多, 其次是采用内分泌药治疗的患者, 且采用化疗药和内分泌药的患者住院天数及次均住院总费用的均值和中位数均低于总体的住院天数和次均住院总费用。采用放射治疗的患者数最少, 患者住院天数最长, 次均住院费用最多。不同模式间的住院天数和次均住院总费用均有统计学差异。
注:*代表进行非参数检验,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模式间患者无交叉, 均为单独模式治疗结果。
3.2 乳腺癌患者采用内分泌药治疗的分布情况
由表2可知, 所有患者中采用内分泌药治疗的共712人次, 职工多于居民, 50-69岁多于70岁以上患者, 东部地区、省会城市及三级医院患者数最多, 癌症部位没发生转移的患者多于发生转移的患者。
采用内分泌药治疗的患者住院天数的均值±S D和中位数分别为14.39±18.35和9天。职工略长于居民;70岁以上患者略长于50-69岁之间的患者;西部地区住院天数远长于中东部地区;地级城市住院天数长于其他级别城市;一级医院住院天数长于二、三级医院;发生癌症部位转移的患者住院天数中位数较长。
乳腺癌住院患者内分泌药费的均值±S D和中位数分别为1143.04±1129.02和1058.39元。职工药费高于居民;西部地区患者药费高于中东部地区;省会就诊患者药费中位数高于其他级别城市患者;三级医院患者药费中位数高于一级和二级医院的患者;没发生癌症转移的患者内分泌药费较高。
3.3 乳腺癌患者采用内分泌用药治疗的分布情况
由表3可知, 单独使用 (仅使用一种内分泌药物) 内分泌药的患者多于联合 (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内分泌药物) 用药的患者, 采用联合内分泌药的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均值±SD和中位数均高于采用单独内分泌用药的患者, 同时住院天数明显长于单独用药的患者。单药与联合住院天数的中位数差异, 次均住院费用的中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注:#1表示单药与联合之间的比较, #2表示仿制与原研之间的比较, p<0.05。
注:*代表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代表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3.4 采用内分泌药物治疗的患者次均住院总费用及内分泌药费的相关因素分析
由表4可知, 采用内分泌药患者的次均住院总费用与患者住院天数、所在地区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与年度、参保类别、年龄段等因素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内分泌用药的费用与患者的年龄段具有显著相关性, 与年度、城市类别等因素间无显著相关性。
4 结论与讨论
根据结果可以得出: (1) 不同的治疗模式下, 次均住院总费用不同; (2) 内分泌药费主要集中在年龄为50-69岁、职工参保患者、西部地区、大城市、三级医院及住院天数较长的患者中, 反应了患者次均住院总费用与住院天数、所在地区等因素具有相关性; (3) 使用联合内分泌药患者的住院天数及内分泌用药费用高于单独使用内分泌药物的患者, 反应了乳腺癌患者内分泌药费与单药治疗与联合药物治疗间的显著性相关性。
因此, 为合理控制乳腺癌患者住院费用: (1) 控制平均住院日是降低病人平均费用的一个有效途径[3]。可通过减少术前准备时间[4], 及时转诊等措施降低平均住院日, 内分泌治疗可用于门诊患者, 也可有效控制平均住院日。 (2) 由于采用内分泌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联合的住院天数较长, 次均住院总费用较高, 因此应减少联合用药比例, 可缩短平均住院日, 减少内分泌药费。 (3) 采用内分泌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次均住院总费用与内分泌药费与年度变化无相关性, 预示着乳腺癌患者治疗用药尚无新进展。因此, 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急需新药的出现及涉入。
参考文献
[1]黄哲宙, 陈万青, 吴春晓, 等.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和死亡现况—全国32个肿瘤登记点2003-2007年资料分析报告[J].肿瘤, 2012, (6) :435-439.
[2]徐燕, 阎玉霞, 陈丽雅.1392例乳腺癌患者住院费用的因子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2, (6) :696-698.
[3]秦自元, 陈博祥.平均住院日的适度性探讨[J].中国医院统计, 2002, 9 (2) :83-84.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篇6
关键词:乳腺肿瘤,随访,药物依从性,延续护理,生存质量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并且乳腺癌的发病率、病死率呈升高趋势[1]。研究发现,对雌激素或(和)孕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使用抗雌激素药物的内分泌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能有效地预防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2,3]。然而由于内分泌治疗需长期服药,且存在潮热出汗、骨质疏松、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服药依从性不佳,导致治疗效果不满意[4]。因此,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干预,增加乳腺癌患者院外内分泌治疗的药物依从性对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为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本研究对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首次接受内分泌药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和家庭访视的延续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均为首次接受内分泌药物治疗。年龄27~76岁,平均(51.43±7.53)岁;雌激素受体或(和)孕激素受体(+);病理分期为Ⅰ~ⅢB期:Ⅰ期43例,Ⅱ期71例,Ⅲ期22例;文化程度:小学22例,初中42例,高中/中专49例,大专及以上23例。排除标准:(1)合并其它严重内科疾病及精神疾病;(2)沟通障碍、意识不清者;(3)预期寿命不足1年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11例患者因失联未纳入研究对象,最终干预组64例,对照组6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医疗费用及首次内分泌治疗方案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讲乳腺癌的相关知识。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患者个人资料(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肿瘤分期、入院日期、治疗经过、医疗费用、内分泌治疗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方法、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出院时给予相应的出院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由专人护士负责的电话随访和家庭访视。
1.2.1 提供电话随访和家庭访视延续护理的人员要求及随访内容、时间
(1)随访人员要求。由专人护士负责,能够对随访过程中患者提出的问题准确、详细地讲解,从而提高回访成功率及增加患者信任度。(2)随访内容。为保证电话随访和家庭访视内容的一致性,由两名副主任护师共同制定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的随访流程图及随访内容。(1)病情评估:病情是否稳定,患者有无躯体不适及情绪、饮食、睡眠等情况。(2)服药及复诊情况:有无漏服、自行换药、停药及原因,叮嘱患者及时续药。有无未遵医嘱按时回医院复诊及原因,如有复诊记录复诊详细情况。(3)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专职护士应立即汇报患者主治医生,决定是否调整药量及更换药物。(4)指导与干预:宣讲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有效性,按时、按量服药的必要性。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对抗疾病,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提供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生活指导。(3)随访时间。随访电话时间设定为第1个月第1、2周每周1次,第3、4周及第2个月每2周1次,第3~12个月每月1次。家庭访视时间设定为第1、2个月每月1次,第3~12个月每两月1次。随访时长控制在20~60 min之间。
1.2.2 评价指标及方法
在出院时、干预6个月及12个月时填写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出院时和干预12个月时填写生存质量状况调查问卷。
1.2.2. 1 依从性评价方法
调查采用Morisky等[5]编制的8条目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该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3,灵敏度为0.93,特异度为0.53。条目分别为:(1)是否曾经忘记服用内分泌治疗药物?(2)最近两周是否忘记过服药?(3)是否在病情加重时自行停药或减少服用剂量?(4)旅行或长时间离家时是否忘记过携带内分泌治疗药物?(5)昨天使用内分泌治疗的药物了吗?(6)感觉疾病已得到控制时是否自行停止服药?(7)您感觉自己遵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方案了吗?(8)您认为记得使用内分泌药物有困难吗?计分方法:条目1~4、6~7“是”计0分,“否”计1分;条目5“否”计0分,“是”计1分;条目8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计分,回答“总是”“经常”“时常”“偶尔”“从不”分别对应0、0.25、0.50、0.75和1分。总分为各条目评分之和,≥8分为依从性好;6~8分为依从性中等;<6分为依从性差。
1.2.2. 2 生存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美国Cella等[6]研制的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V4.0)进行评估,该表是由1个专门针对乳腺癌病人的特异性模块(9个条目)和测定癌症病人生命质量的通用模块(包括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共计27个条目)组成。该36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即非常、相当、有些、有一点、一点也不5个等级,在正向条目计分时分别对应4~0分,逆向题目则对应0~4分,最后将各领域条目得分相加即为该领域得分。万崇华等[7]将该问卷汉化,汉化版问卷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61~0.8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乳腺癌患者延续护理干预前后内分泌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1。
2.2 两组乳腺癌患者延续护理干预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 提高乳腺癌院外内分泌治疗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必要性
内分泌治疗作为乳腺癌全身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最新的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8]由2012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发布,其中建议至少5年的辅助内分泌治疗可有助于提高雌、孕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但是由于内分泌治疗属长期过程,并且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引发患者不适,患者院外服药状况不容乐观。有研究[9,10]显示,未能坚持服用内分泌药物的患者比例达25%~36%。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方式来有效地提高患者依从性。
3.2 延续护理有助于提高乳腺癌院外内分泌治疗患者的药物依从性
经过电话随访和家庭访视的延续护理6个月和12个月后,干预组的药物依从性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延续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观察药物依从性得分表可以得出,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12个月时干预组的得分优势较之6个月时增大,说明延续护理时间越长干预效果越明显。上述结论与Junod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延续护理是一种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有效手段,究其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几点:首先,护士通过电话随访和家庭访视对患者的治疗进行反复评价、指导、敦促,使患者对内分泌治疗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其按时服药的意识,可有效改善其依从性;其次,通过电话随访和家庭访视,护士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状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重拾战胜病魔的信心,相信内分泌治疗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其依从性;再次,通过电话随访和家庭访视,护士可以适当地指导用药,告知患者如何辨别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降低患者因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停药的风险。
3.3 延续护理有助于提高乳腺癌院外内分泌治疗患者的生存质量
乳房作为重要的女性器官,乳腺癌术后患者不仅要承受癌症带来的生理、心理的不适,同时还由于乳房缺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2,13]。护士通过一对一的电话随访和家庭访视,可在很大程度上为病人解决专业的疑问,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提供形体康复知识、居家生活技巧,帮助患者能较好、较快地进行心理社会适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生存质量调查表显示: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和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各领域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由此可见,延续护理可有效提高乳腺癌院外内分泌治疗患者的生存质量。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篇7
关键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全球每年新增患者110万, 其中约有51万女性死于乳腺癌[1], 6%~10%的患者在首次就诊时即已发生远处转移, 转移性乳腺癌的中位生存期为2~3年。目前, 结合手术、化疗、放疗及生物免疫学等治疗手段, 患者的生存率已大大增高, 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复发、转移, 并需进一步进行个体化治疗。由于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确诊时其分期较晚, 且大部分患者经济条件差, 无力承担治疗费用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大多数老年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化疗等治疗, 所以确诊后放弃的患者较多, 当前, 探索这一部分患者的治疗方案已迫在眉睫。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是指确诊乳腺癌后首次进行的、先于其他任何治疗的方式。该法力争使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达到实现原发病灶和区域淋巴结, 并可使部分原本无法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 提高保乳手术率, 同时还可以防止部分微小转移病灶的癌细胞出现加速增值[2]。为了明确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在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选取72例我院收治的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7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皆为65岁以上, 平均年龄 (77.2±11.3) 岁;女性;城镇患者26例, 农村患者46名;自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为 (13.7±3.5) 个月;因无痛性肿块就诊者68例, 因体检发现乳腺钙化灶就诊者3例, 因发现腋窝肿块就诊者1例。确诊方法皆为对乳腺肿块进行20号细针穿刺活检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验, 确诊疾病类型, 同时影像学辅助检查并结合临床体检对患者进行肿瘤分期, ⅢA期12例, ⅢB期者54例, Ⅳ期6例, 其中骨转移4例, 肝转移2例, 肝转移患者呈单发病灶, 且病灶小于3 cm。入组标准: (1) 绝经后确诊为乳腺癌ER、PR, 其中一个或均为阳性。 (2) 不愿接受手术治疗和 (或) 放、化疗。 (3) 能够接受并坚持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至少12个月, 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负担相应药物的费用。
1.2 新辅助内分泌药物的选择
本试验的内分泌药物为阿那曲唑、来曲唑及依西美坦。来曲唑2.5 mg/次, 1次/d;阿那曲唑1.0 mg/次, 1次/d;国产依西美坦25 mg/次, 1次/d;进口依西美坦25 mg/次, 1次/d, 每次花费107元。64例患者选择国产药物, 选择国产阿那曲唑者21例, 设为A组, 选择国产来曲唑者33例, 设为B组, 选择依西美坦者18例, 设为C组, 其中8例患者选择进口依西美坦。患者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对内分泌药物进行选择。
1.3 临床效果监测
72例患者皆口服内分泌药物12~15个月, 平均 (13.5±1.5) 个月, 服药1月后返院行肝肾功能检查、血细胞分析检查、乳腺超声检查或磁共振检查或钼靶片检查。服药后3、9个月行乳腺肿瘤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每位入组患者口服15个月后继续追踪3~6个月。如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癌症进展 (包括远处转移) , 但患者拒绝进行其他综合治疗并自愿继续口服内分泌药物治疗, 依然入组。
1.4 观察指标
根据RECIST实体瘤客观评价标准, 可测量病灶变化率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进展 (PD) ;骨转移病灶为不可测量病灶, 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进展 (PD) 。无进展生存时间 (PFS) 定义为用药开始至疾病进展或任意原因导致死亡的时间。临床收益率 (CB) 为用药后肿瘤疾病有进展患者所占百分比。肿瘤客观缓解率 (ORR) 为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达到PR或CR所占的百分比[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n/%表示, 采用χ2检验。多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时, 采用多组有序多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比较
72例患者中, 随访时间为18~21个月, 无患者达到完全缓解, 33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 23例患者稳定, 10例患者出现局部病灶进展, 其中包括4例出现淋巴结增大, 但病理检验未确定是转移性淋巴结。6例患者出现进展, 其中1例患者出现骨转移新病灶, 1例患者出现肝转移病灶, 3例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增加, 有1例患者乳腺肿块缩小, 但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增加, 归入疾病进展类。客观缓解率 (ORR) 为45.8 (33/72) , 临床获益率 (CB) 为77.8% (56/72) 。
患者服药3个月时, 三组患者临床疾病部分缓解率分别为A组9.5% (2/21) , B组3.0% (1/33) , C组11.1% (2/18) , 三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服药6个月时, 三组患者临床疾病部分缓解率分别为A组28.6% (6/21) , B组18.2% (6/33) , C组27.8% (5/18) , 三组比较, A、C组优于B组 (P<0.05) , A组和C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服药15个月时, 三组患者临床疾病部分缓解率分别为A组42.9% (9/21) , B组36.4% (12/33) , C组66.7% (12/18) , C组部分缓解率分别优于A组、B组 (P<0.05) , A组优于B组 (P<0.05) ;见表1。三组患者中, C组药物起效慢于A、B两组, A、B两组药效起效时间相差不大。所有内分泌药物开始起效于口服药物后3个月, 9~15个月达到峰值, 此时患者受益率最高。
2.2 三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72例患者应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15个月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中, 面部潮红发生率为23.6%, 恶心发生率为37.5%, 自觉乏力发生率为12.5%, 关节痛发生率为5.6%, 潮热发生率为26.4%, 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1.4%, 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2.8%, 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为4.2%, 其中, 恶心、面部潮红、潮热发生率较高, 见表2。
注:与B组比较, *P<0.05;与C组比较, #P<0.05。
2.3 患者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72例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 分3次对乳腺肿块行细针穿刺组织免疫组化观察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 其中Ki-67比率无差异性改变, 雌激素受体 (ER) 阳性率改变患者占 (17.8±1.6) %, 孕激素受体 (PR) 阳性率改变患者占 (19.4±2.1) %, 总体ER、PR改变总趋向向弱阳性发展。
2.4 随访结果
72例患者中无失访者, 到随访结束时无患者因乳腺癌死亡, 有4例患者治疗12个月后放弃。
3 讨论
老年乳腺癌患者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如患者卵巢功能减退、肿瘤生长缓慢、侵袭能力较弱、淋巴结转移晚、对雌激素敏感、雌激素受体阳性率较高, 且机体各器官功能都处于逐渐衰退状态, 常合并有慢性进展性疾病等, 麻醉与手术存在高风险[4,5,6]。老年乳腺癌患者通常病程较长, 多数老年患者就诊时已是局部晚期, 骨转移发生率较高。口服用药, 不良反应较少, 可以在家中用药是老年乳腺癌患者共同的治疗愿望, 基于此, 新辅助内分泌药物治疗老年乳腺癌成为可能。
3.1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概念及应用
乳腺癌的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也被称作首次内分泌治疗、诱导内分泌治疗或术前内分泌治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强调治疗安排在局部治疗之前, 力争使内分泌治疗敏感的乳腺癌实现原发病灶和区域淋巴结的降期,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可使一些原本无法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 并提高保乳手术率。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目前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使用, 该治疗方法的循证医学证据不完善、大型临床试验较少、国外相关治疗报道仅限于某些大型临床Ⅱ期试验中、患者对新治疗方法的信任度不佳与上述原因有关[7,8]。
3.2 新辅助内分泌药物选择及疗效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Tamoxifen和芳香化酶抑制剂 (AI) 等。芳香化酶抑制剂 (AI) 分为与芳香化酶不可逆结合的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及与芳香化酶可逆结合的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是第3代高选择性非甾体类固醇类芳香化酶抑制剂, 它可以竞争性地与色素P450酶亚单位的血色素结合, 从而抑制芳香化酶, 导致雌激素在所有组织中的生物合成减少[8,9,10]。阿那曲唑能抑制芳香化酶活性95%以上, 而不影响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醛固酮水平。依西美坦是类固醇类芳香化酶失活剂, 直接作用于芳香化酶的活性基因, 不可逆地与芳香化酶的底物结合, 引起芳香化酶的失活, 从而明显降低绝经妇女血液循环中的雌激素水平, 对其他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失败的患者也有效。依西美坦与其他内分泌治疗药物之间无明显交叉耐药作用[11]。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持续时间至少3个月, 根据病情可终身服用药物, 直到无瘤生存期[12,13]。
CHIA等[6]研究结果提示, 依西美坦在临床评价中有效率 (76%) 显著高于TAM。EILLS等[7]研究结果显示, 依西美坦组临床有效率为60.5%, 来曲唑组为70.9%, 阿那曲唑组为66.7%。DEL MASTRO[11]等在减少乳腺癌远处转移风险一文中提到依西美坦对内脏、软组织及骨转移的客观有效率为2.3%~33%、25%~50%、6.3%~17.3%, 临床收益率为18.0%~45%、50%~67%、24.1%~48.1%。三种AI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疗效比较的Ⅱ期临床研究ACOSOG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oncology group) Z1031, 共入组377例临床Ⅱ~Ⅲ期患者, 结果提示三种AI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疗效相当[7,9,12]。本试验中阿那曲唑组总临床缓解率为42.9%, 来曲唑组总临床缓解率为36.4%, 依西美坦组总临床缓解率为66.7%, 阿那曲唑组局部无进展率稍高于来曲唑组, 此结果与以上研究结果有差异。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病理完全缓解 (CR) 率低, P024研究报道他莫西芬组CR率为0.59%, 来曲唑组CR率为0.65%, 因此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追求目标为无瘤生存期而并非病理完全缓解率[13]。
3.3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对免疫组化的影响
72例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过程中行3次不同阶段的免疫组化, 结果显示经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后肿瘤细胞中ER/PR受体检出率有降低的趋势, 系因激素受体阳性率高的癌细胞对内分泌药物更敏感, 凋亡更快, 而受体表达少的癌细胞受药物影响率低, 反应慢, 再次行肿块穿刺时, 受药物影响的癌细胞表达ER/PR受体少, 所以出现结果中的数据, 而这部分癌细胞可能成为远处转移, 局部复发, 形成卫星结节的直接危险因素。
Ki-67系癌细胞中细胞核分泌的蛋白分子, 它是代表乳腺癌患者远期预后评价诸多指标之一[6,11], 3次肿瘤细胞穿刺病理免疫组化的结果差异不大, 说明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不能改变患者远期预后, 这一结果与本试验相关资料结果有差异。本试验中, 经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Ki-67的表达率并无明显改变, 可能因为癌细胞的生长发育被内分泌药物所阻断并趋向死亡, 但是并不能改变癌细胞生长发育的过程, 所以经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后而未被杀灭的癌细胞所表达的Ki-67的程度并无改变。这也是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可以使肿瘤降期、降级, 为手术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方式及机会, 但不能使疾病最终结局改变, 不能使远期生存率延长, 也不能降低远处转移发生率的原因。P024研究结果提示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前K-i67水平与复发率无关, 治疗后, Ki-67高水平与乳腺癌特异死亡具有明显相关性。
3.4 新辅助内分泌药物的不良反应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69例乳腺癌手术治疗且雌激素与孕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术后放疗及其内分泌治疗的顺序分为同步组和序贯组。同步组85例, 年龄35~71岁, 平均年龄 (50.39±5.82) 岁, 根据TNM分期[3]:T1期16例、T2期35例、T3期34例, N0期13例、N1期16例、N2期36例、N3期20例;序贯组84例, 年龄37~72岁, 平均年龄 (50.63±5.87) 岁, T1期21例、T2期35例、T3期28例, N0期11例、N1期18例、N2期31例、N3期2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均行超声、MRI、病理活检等检查, 符合乳腺癌诊断标准, 确诊为乳腺癌; (2) 所有患者雌激素与孕激素受体均为阳性; (3) 所有患者KPS评分[4]均≥80分, 均能耐受抗肿瘤治疗; (4) 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肺、肝、肾等多器官疾病及精神疾病; (5) 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无失访病例。
1.3 方法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者乳腺癌保乳术, 其中符合化疗标准的均行6~8个周期的化疗, 视具体情况给予包括高效化疗药物如阿霉素类、紫杉醇类等以及中效化疗药物如氟脲嘧啶、顺铂、长春新碱等。行乳腺癌保乳术的患者给予全乳切线照射45~50 Gy, 在瘤床部位追加至60 Gy, 锁骨上区域给予X线30 Gy加电子束20 Gy;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给予胸壁切线照射50 Gy, 针对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3的患者锁骨上区域给予X线30 Gy加电子束20 Gy, 所有患者在放疗期间注意监测血常规。对于绝经后患者给予芳香化酶抑制剂 (Aromatase Inhibitors, AI) 进行内分泌治疗, 同步组在放疗开始的同时就给予同步内分泌治疗;序贯组在放疗结束之后给予内分泌治疗。两组患者均按照医嘱进行5年内分泌治疗, 部分患者正在治疗中。
1.4 判定标准
详细记录患者随访时的具体资料, 根据X线、CT、MRI等检查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总生存率、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 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如放射性皮肤纤维化、放射性肺纤维化、放射性肺炎等发生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计数资料数据以百分比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设定χ (28) 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序贯组总生存率为76.19% (64/84) , 复发率为29.76% (25/84) , 远处转移率为28.75% (24/84) ;同步组总生存率为77.65% (66/85) , 复发率为32.94% (28/85) , 远处转移率为25.88% (22/85)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同步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放射性皮肤纤维化、放射性肺纤维化、放射性肺炎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皮肤、脂肪、乳腺腺体和纤维组织组成了女性的乳腺,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5]。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据调查研究表明, 乳腺癌患者一般都具有如下高危因素:月经初潮较早、未育、未哺乳、乳腺增生、乳腺腺体致密、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家族遗传史等[6]。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目前乳腺癌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 形成了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的治疗模式, 其中包括了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生物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方法[7,8]。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破坏癌细胞的生长、繁殖, 从而起到控制和消灭癌细胞的作用, 放疗与手术治疗一样, 都属于局部治疗;化学治疗是一种应用抗癌药物抑制癌细胞分裂, 从而起到破坏癌细胞的效果, 内分泌治疗是使用药物或者去除内分泌腺体, 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 减少激素的分泌, 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内分泌治疗与化学治疗都属于全身治疗。该次内分泌治疗中使用的芳香化酶抑制剂, 其主要作用是可以让芳香化酶失效, 从而阻断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 抑制癌细胞的生长[9,10]。该次研究是针对行乳腺癌保乳术或者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 在放射治疗的同时根据内分泌治疗的时机, 采取的同步或者序贯内分泌治疗, 从治疗结果来看, 同步或者序贯内分泌治疗的治疗效果相近, 且符合近几年研究结果, 未对治疗后的总生存率、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不良反应等情况有较大的影响[11]。由该次研究的的患者例数较少, 分层相对简单, 存在不足, 在以后研究多应该多开展前瞻性研究, 这样更能全面的获得治疗乳腺癌的系统方案, 其指导性更强。
综上所述, 乳腺癌术后放疗序贯或同步内分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情况相近, 建议在局部放疗的同时应加强全身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序贯或同步内分泌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为临床推广做出指导。方法 选择该院自2004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169例乳腺癌手术治疗且雌激素与孕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术后放疗及其内分泌治疗的顺序分为同步组和序贯组, 同步组术后放疗给予同步内分泌治疗, 序贯组术后放疗给予序贯内分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①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生存率、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等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②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放射性皮肤纤维化、放射性肺纤维化、放射性肺炎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乳腺癌术后放疗序贯或同步内分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情况相近, 建议在局部放疗的同时应加强全身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放射治疗
参考文献
[1]郑莹, 吴春晓, 吴凡.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现况和发展趋势[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1, 45 (2) :150-154.
[2]徐光炜, 胡永昇, 阚秀.中国10万妇女乳腺癌筛查初探[J].中国肿瘤, 2010, 19 (9) :565-568.
[3]薛卫成.介绍乳腺癌TNM分期系统[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0 (4) :3.
[4]叶红, 文华, 严国娇.化疗期乳腺癌患者抑郁的影响冈素分析[J].护理学报, 2009 (6) :71-73.
[5]Nakamura S, Yagata H, Ohno S, et al.Multi-center study evaluating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as a surrogate for response to treatment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2010, 17 (3) :199-204.
[6]祁玉娟.乳腺癌病因的高危因素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 2009, 39 (4) :71-74.
[7]姜军.乳腺癌综合治疗——乳腺癌外科治疗理念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 (10) :920-922.
[8]王纯, 卢宏达.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1) :3756.
[9]Dowsett M, Cuzick J, Ingle J, et al.Meta-analysis of breast cancer outcomes in adjuvant trials of aromatase inhibitors versus tamoxifen[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0, 28 (3) :509-518.
[10]张少华, 江泽飞, 宋三泰, 等.芳香化酶抑制剂不同顺序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 2010, 20 (5) :385-389.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推荐阅读:
分泌性乳腺癌10-16
乳腺癌的治疗问题06-03
乳腺癌中医治疗研究10-02
乳腺癌的保乳治疗06-27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10-10
红外乳腺治疗仪09-27
微波治疗急性乳腺炎10-13
奶牛乳腺炎的治疗11-08
奶牛乳腺炎的诊断治疗06-23
奶牛乳腺炎的检测治疗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