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细胞

2025-01-26

乳腺癌细胞(共11篇)

乳腺癌细胞 篇1

乳腺癌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包括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调节凋亡、粘附和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缺陷等[1,2,3]。NDRG2是一种抑癌基因, 在多种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系中表达下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乳腺癌细胞系T47D、MCF7、MDA-MB-453、MDA-MB-231均购自武汉大学典型培养物典藏中心。质粒pcDNA3.1-NRDG2为本实验室构建并测序正确。anti-NDRG2单克隆抗体购自cell signaling公司, anti-beta actin及HRP-IgG抗体购自博士德公司。

1.2 方法

Western blot:将胰蛋白酶消化的5×106个细胞用PBS洗2遍, 裂解0.5 h后, 4℃离心10 min, 取上清, 加入缓冲液, 煮沸。将待测蛋白电泳, 转膜, 封闭非特异性抗体。然后分别加入鼠抗人NRDG2T抗体, 4℃过夜。次日用TBST洗3遍后, 再分别加入HRP标记的抗鼠二抗, 室温孵育2 h, ECL显色。

2 结果

2.1 各种乳腺癌细胞系中NDRG2的表达

收取常规培养的乳腺癌细胞系, 检测m RNA水平及蛋白水平NDRG2的表达, MDA-MB-453和MDA-MB-231细胞中NDRG2的表达较低 (图1) 。

2.2 转染pc DNA3.1-NRDG2后, MDA-MB-453细胞中NDRG2的表达

MDA-MB-453细胞系转染pcDNA3.1-NRDG2后, NRDG2的表达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升高 (图2) 。

2.3 高表达NRDG2后, 细胞生长曲线

将MDA-MB-453细胞经苔盼兰染色, 细胞计数并绘制生长曲线, 高表达NRDG2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低于NRDG2低表达的细胞 (图3) 。

3 讨论

本实验检测了不同恶性程度的乳腺癌细胞系, 发现NRDG2表达水平与细胞的恶性程度有一定关系。另外, 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在MDA-MB-453细胞系中高表达NRDG2, 发现细胞的生长明显减慢。该实验提示NRDG2在乳腺癌细胞系中各有不同, 且NRDG2影响了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此实验为针对NRDG2信号通路进行乳腺癌的有效分子治疗提供了可靠证据。

摘要:目的:检测NDRG2在各种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并观察高表达NDRG2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法检测NDRG2的表达水平, 转染pcDNA3.1-NRDG2质粒, 绘制生长曲线, 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MDA-MB-453和MDA-MB-231细胞中NDRG2的表达较低;pcDNA3.1-NRDG2能够在MDA-MB-453中成功高表达NRDG2;高表达NRDG2的MDA-MB-453细胞生长速度明显降低。结论:NRDG2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453的生长。

关键词:乳腺癌细胞,NRDG2,生长

参考文献

[1]N.C.Popescu, D.B.Zimonjic.Chromosome and gene alterations in breast cancer as markers for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as well as pathogenetic targets for therapy[J].Am.J.Med.Genet, 2002, 115 (3) :142-149.

[2]C.M.Perou, T.Sorlie, M.B.Eisen, et al.Molecular portraits of human breast tumours[J].Nature, 2000, 406 (6797) :747-752.

[3]F.Lerebours, R.Lidereau.Molecular alterations in sporadic breast cancer[J].Crit.Rev.Oncol.Hematol, 2002, 44 (2) :121-141.

乳腺癌细胞 篇2

细胞印片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作用

乳腺肿块的术中细胞印片,方法简单,因细胞的.及时固定,不受冷冻和切片的影响,细胞及核的结构较清晰,可为术中乳腺肿块良恶性冷冻诊断提供参考.现将我院1995年1月至11月乳腺肿块术中冷冻诊断前先行的细胞印片观察情况总结于下.

作 者:徐杭蓓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病理科,37刊 名:诊断病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DIAGNOSTIC PATHOLOGY年,卷(期):7(2)分类号:B316.2关键词:

西兰花可阻止乳腺癌细胞扩散等 篇3

听音乐可以改善心脏健康

姜文

日前有研究发现,听音乐可以改善心脏健康并能降低胆固醇水平。如果患者每天听30分钟他们喜欢的音乐,不仅会使他们精神放松,而且能扩张和清理血管,对他们的身体也有益。马里兰大学的研究是建立在平均年龄36岁的健康的、不抽烟的男性和女性志愿者基础上的。研究发现,那些听他们感兴趣音乐的志愿者的血管上臂直径扩大了26%。主持这项研究的美国马里兰大学预防心脏病学中心主任Michoel Mil-ler认为,音乐在血液循环中的影响仅持续几秒钟,但是因为听喜欢的音乐所获得的累积收益会持续下去,并且对所有年龄的人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Miller说,血管扩张表明一氧化氨在全身释放出来,这就降低了血栓和低密度脂蛋白(一种可导致心脏病发作的胆固醇)。他还警告说,听有压力的音乐,包括重金属音乐和说唱音乐,可以使血管收缩6%,根据以前的实验,这和吃了大量的汉堡包有相同的效果。Miller建议家长,如果他们十几岁的孩子听音乐感到心烦,那么就要避免听这些音乐,因为这可能相当于听觉意义上的被动吸烟。

吃橄榄油患肠炎风险低90%

朗朗

英国科学家日前发现常吃橄榄油可降低罹患溃疡性肠炎的风险。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医学院科学家对2.5万人进行了长期健康情况跟踪研究,被调查者的年龄在40岁至65岁之间,他们在研究开始时都没有患溃疡性肠炎。研究结果发现,与较少进食橄榄油的人相比,经常进食橄榄油的人罹患溃疡性肠炎的风险要低90%。科学家分析说,橄榄油中富含一种叫油酸的物质。这种物质人体必需,但人体不能自主合成。油酸有抑制溃疡性肠炎中炎症因子的作用。

日饮1升可乐精子减三成

连枕

丹麦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每天喝大约一升可乐的男性,精子数量平均比不喝可乐的男性减少约30%。2500多名年轻男性参与了这项最新研究。研究发现,那些不喝可乐的人,精子质量更好,平均每毫升精液中含有5000万个精子,而且这些人的生活方式一般会更健康。与之相比,每天喝可乐超过1升的男性中,有93%平均每毫升精液里仅有3500万个精子。而且他们一般喜欢吃很多速食,吃很少水果和蔬菜。对其他来源的咖啡因进行研究,例如咖啡和茶,发现精子质量没有明显下降。目前还不清楚是可乐还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两者都有,是导致精子数量下降的罪魁祸首,科学家表示,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还需进行更多研究。

怀孕早期饮食决定生男生女

陈明真

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女性在怀孕早期的饮食细节将影响到胎儿的性别和健康状况。受孕期间吃传统英式早餐和高脂肪食物的女性更容易生男孩。饮食脂肪含量低或者经常禁食的孕妇则更容易生女孩。人、鼠实验表明,受孕和怀孕早期饮食受限或不合理,会更容易生女孩。研究人员认为这很有可能源于对男性胎儿的一种选择性遗失,因为它们在子宫中更脆弱。

走出离婚阴影需要1年零5个月

殷杨

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离婚者平均需要1年半的时间,精确说是17个月零26天,才能走出离婚阴影。英国一家针对50岁以上人群的约会网站对4000名离婚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离婚人群需要将近1年半的时间才能处理清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等实际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精神痛苦需要面对。60%的被调查者表示离婚最难忍受的一点是心理失落感,对于其中5%的人来说,适应离婚的过程可能会长达几年。20%的人表示离婚的阴影可能会伴随自己一辈子,55%的人认为离婚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痛苦。调查还发现人们在离婚判决生效那一刻的反应存在巨大差异。43%的人感到如释重负:31%的人心存伤感:还有16%的人会精神崩溃。调间才能弥补心灵创伤,但他们从离婚后第16个月零11天时候起心情会逐渐开朗,并会做出重寻伴侣的打算。英国人一般在离婚后15个月零26天就会开始新的约会。多数情况下是由亲友安排相亲,占58%:网上约会占28%,还有20%以上的人会通过单身聚会。49%的人希望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人约会,但也有36%的人表示离婚后再也不想亲近异性。

科学家称不忠舅人智商低

郭文化

科学家认为,乱搞男女关系的滥交男子智商可能较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进化心理学家金泽智博士说“一个男子越聪明,就越不可能对他的配偶不忠。”他的理论建立在一个断言之上,该断言认为在进化历史上,男性都是“适度一夫多妻主义者”。所谓“适度一夫多妻”,意指成功男士拥有一个以上的配偶,从而要比成功女士拥有更多的后代。然而,现在有了变化。金泽智博士解释说,对男人来说,保持专一性关系是新的进化成果。依据他的理论,聪明的人更有可能接受符合进化论的“新做法”,以变得“更先进”。因此,就忠诚度来说,那些不能抵御诱惑而有外遇的男人可能更愚蠢。他说:“通过这个理论可以推断出,越是聪明的男子越是珍视性关系的专一性。”依据他的理论,忠诚度与智力之间的关联理论不适应于女性,因为女性总是被期望要对一个男性忠诚,即使在一夫多妻制社会里。

心存恶念的人更容易短命

翁红

荷兰科学家此前对男性做了一项研究,发现心地善良的男性比心存恶念的男性活得长。日前,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医学专家开始把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对10万名女性发放了复杂的问卷,以便了解其生活观念和对人的态度。8年的跟踪调查表明,与经常对他人怀有恶意的女性相比,善良友好的女性心脏病发病率要低9%,因各种原因死亡的几率也低14%。此外,不善良的人把更多的时间放到琢磨他人上,而善良的人则会把时间用在运动等快乐的事情上。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希拉里廷德尔表示,善良的女性更乐观向上,喜欢微笑,她们广阔的胸怀更易挺过不幸。不善良的人则因为常对人怀有恶意,斤斤计较,长此以往必定会损害身心健康,让心情总处于憋闷状态,而且容易患上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疾病,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公共场合禁烟有助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

阿来

乳腺癌播散肿瘤细胞检测进展 篇4

关键词:乳腺癌,播散肿瘤细胞,检测

1乳腺癌播散肿瘤细胞检测的意义

乳腺癌是目前多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其治疗方法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生存率并没有明显改善,有研究发现,有50%非进展期乳腺癌以及30%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5年内出现远处转移,显然,目前的乳腺癌TNM分期并不能准确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以及预后等情况。目前,针对乳腺癌播散肿瘤细胞的检测是乳腺癌诊疗中的热点问题,Braun等[1]对4703例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了5年的随访,结果证实,检出播散肿瘤细胞是预测疾病早期复发和死亡的独立指标。

2可用于检测的标本

目前针对乳腺癌播散肿瘤细胞的检测主要是根据待检组织和乳腺癌细胞的组织来源不同来进行鉴别。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一旦在以下组织中检测出上皮来源的细胞,即被认为是乳腺癌细胞播散所致。

2.1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以及内乳淋巴结一直都是判断乳腺癌预后好坏的重要因素。淋巴结连续切片被认为是检测乳腺癌有无局部侵犯的金标准。

2.2外周血

乳腺癌细胞进入外周血是发生远处转移的第一步。

2.3骨髓

乳腺癌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和血循环系统进行播散,而骨骼是乳腺癌经血液播散后的常见定植器官。骨髓中检出播散肿瘤细胞和乳腺癌患者的TNM分期以及疾病的复发、疾病相关死亡率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待检标本的富集技术

相比于待检标本中的正常细胞,播散肿瘤细胞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有必要对待检标本进行富集、纯化,以提高检出率。目前常用的富集技术主要包括:

3.1离心法

即利用离心机分离待检标本中的单个核细胞,常用的方法包括Ficoll法以及Onco Quick法等。

3.2免疫磁化富集技术

使用连有微小磁珠的特殊抗体筛选目的细胞。经磁化富集之后的标本可进一步利用免疫学技术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其中的播散肿瘤细胞。

4检测乳腺癌播散肿瘤细胞的方法及其原理

4.1细胞学水平

针对细胞水平的研究可以粗略的分为2大类:利用单克隆抗体+形态学检查和仅仅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播散肿瘤细胞的方法。

4.1.1基本原理基于乳腺癌是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而发源自内胚层的造血组织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检出上皮细胞,故一旦检出,则认为所检出的上皮细胞就是源自恶性组织播散。

4.1.2检测方法(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细胞技术(IHC/ICC):其原理主要是应用单克隆抗体与相应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结合,在组织细胞原位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的测量,该方法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结合起来,在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包括蛋白质、多肽、酶、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产物、激素以及受体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同时集合免疫反应的高度敏感性和细胞形态学的高度特异性,一方面提高检测的敏感度,同时,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对分离出来的异常细胞进行形态学的观察,进一步确定此类细胞是否真的来源于恶性组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假阳性的发生率。免疫组化技术是目前检测播散肿瘤细胞的金标准,其检测的敏感度可以达到1个上皮细胞/105-6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2)流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利用单克隆抗体分离目的细胞,检测速率较快,检出率可疑达到1个阳性细胞/107血细胞。由于仅能检测待检标本中的细胞表面的特定表达产物,而不能对被检出细胞进行形态学的观察,因此存在一定的假阳性。

4.2基因水平

4.2.1基本原理肿瘤细胞的基因结构(DNA)及其表达(m RNA)是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转移的恶性肿瘤细胞仍然表达具有起源组织特征的特异性标记。我们可以应用特殊的引物片断扩增出待检标本中的上皮细胞源性m RNA,通过逆转录技术获得相应的上皮细胞源性c DNA,通过PCR的扩增而增加待检标本中上皮细胞源性c DNA的含量,从而在理论上可以提高异常细胞检出的敏感性。

4.2.2具体方法(1)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RT-PCR技术通过监测上皮特异性m RNA或肿瘤特异性m RNA来发现乳腺癌患者骨髓、外周血或淋巴结中的播散肿瘤细胞。

(2)巢式(nested)PCR:先用一队外引物对模板进行扩增,然后再用另一对内引物扩增第一对引物扩增的产物。

(3)实时RT-PCR(real-time RT-PCR):可以在PCR处于对数增长阶段时进行计数,而不需要经过固定的传代次数再进行计数,而且不需要在PCR反应结束后再进行产物处理,从而避免了PCR反应产物可能造成的污染。

5主要的检测标记物

5.1细胞角蛋白(CK)

细胞角蛋白是上皮细胞特有的中间细丝蛋白,细胞角蛋白家族至少包含20余种成员,每一种蛋白都由一种特异的基因所编码。CK-19主要分布于单层上皮细胞,如肠上皮、乳腺、胰管、子宫内膜等,当这些组织癌变后角蛋白的组成不变,但含量增加,从而被认为是检测上皮细胞来源的癌细胞的普遍标志物。

5.2 Mammaglobin

绝大多数的研究均证实,Mammaglobin仅表达于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中,而不表达于正常人和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中;L.Mercatali等[2]应用巢式RT-PCR的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以及正常志愿者外周血中Mammaglobin m RNA的表达,结果7%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可以检出Mammaglobin m RNA表达,而正常志愿者全部未能检出,从而提示Mammaglobin作为检测乳腺癌播散肿瘤细胞的标志之一,具有极高的特异性。

5.3 Maspin

Maspin属于serpin蛋白酶家族,Maspin蛋白的表达可能与正常乳腺组织的癌变以及进展有关。I Bie`che等[3]利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Maps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讨论其与乳腺癌患者病理学特征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Maspin的表达与患者ER表达呈负相关。

5.4乳腺上皮粘蛋白(small beast epithelial mucin,SBEM)

乳腺上皮粘蛋白的表达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仅在乳腺和唾液腺中表达。杨华伟等[4]利用巢式PCR技术检测67例乳腺癌、16例乳腺良性肿瘤以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SBEM 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67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的表达率为50.7%(34/67),而良性肿瘤以及健康志愿者表达均为阴性,提示SBEM m NRA可作为检测乳腺癌血行微小转移的检测指标。SBEM m RNA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受累情况明显相关,而与肿瘤的大小、激素受体情况等无关。

参考文献

[1] Braun S, Vogl FD, Naume B, et al:A pooled analysis of bone marrow micro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353:793-802,2005.

[2] L. Mercatali, V. Valenti, D. Calistri, et al. RT-PCR determination of maspin and mammaglobin B in peripheral blood of healthy donors and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nnals of Oncology 17:424–428, 2006

[3] I Bie`che, I Girault, J-C Sabourin, S Tozlu, K Driouch, M Vidaud and R Lidereau.Prognostic value of maspin m RNA expression in ERa-positive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rcinomas.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03)88, 863–870.

乳腺癌细胞 篇5

[关键词] DNA拓扑异构酶Ⅱ;Ki67抗原;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

[中图分类号] R614.3;R971+.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0-0032-03

The roles of Topo Ⅱ and Ki67 in basal-like breast cancer

HUANG Yajuan1 YU Xiaohong2 DU Feng1

1.Department of Galactophore,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re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06, China; 2.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re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06, China

[Abstract] Basal-like breast cancer is a group of myoepithelial / basal cell immune phenotype of breast cancer, the prognosis is usually poor. The DNA topoisomerase Ⅱ (topoisomerase Ⅱ α, Topo Ⅱ) is an important metabolic process DNA ribozyme,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efficacy of anthracycline drugs and breast cancer prognosis. And also found that Ki67 antigen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are closely related Ki67 antigen detection can also serve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determine the prognosis of breast cancer. Therefore, this paper Topo Ⅱ and Ki67 and the role of basal-like breast cancer to start discussion.

[Key words] DNA topoisomerase Ⅱ; Ki67 antigen; Basal-like breast cancer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依据基因表型将乳腺癌分为4种,即管腔型、基底细胞样型、HER-2高表达型和正常乳腺样型乳腺癌[1]。而作为一组具有肌上皮/基底细胞免疫表型特征的乳腺癌,基底细胞样型以其较差的预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国内临床治疗对其相关了解,尤其是其与TopoⅡ及Ki67表达的关系了解较少[2]。故本文综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对基底细胞样乳腺癌(后面简称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点、表型特征、治疗与TopoⅡ及Ki67的关系作一综述。

1 DNA拓扑异构酶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1.1 DNA拓扑异构酶的概念

有学者[3]研究指出由于DNA具有拓扑的结构以及性质,从而使其表现出双螺旋旋转结构,由于其可在同一轴向进行复制解链以及旋转,从而导致DNA分子的打结以及连环等现象,而由于DNA表现出闭环状态下又按一定方向进行扭转,形成超螺旋结构,DNA分子在通常情况下进行扭转不会形成负超螺旋以及正超螺旋。有学者指出在正常DNA复制过程中,不需要对DNA碱基对的组成、数目以及顺序进行改变,从而理顺DNA分子链,需要对其进行拓扑构象改变[4]。有学者发现在大肠杆菌中有能够催化DNA拓扑异构体相互转换的酶,并将其称为DNA拓扑异构酶[5]。

1.2 DNA拓扑异构酶的生物学功能

DNA拓扑异构酶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其广泛存在于真核及原核生物中,其中真核生物拓扑异构酶又分为两种:即TopoⅡα(基因定位于17q)和TopoⅡβ(基因定位于3p),两种酶的基因产物分别为170kD和180kD的同型二聚体蛋白质[6],而原核生物拓扑异构酶Ⅱ又被称作旋转酶。在功能上,TopoⅡ在生物体细胞核内广泛存在,其能对核酸的空间结构变化进行动态调节,从而控制核酸的生理功能。其生物学功能可经两种方式实现,一是直接参与那些需先打断后使DNA分子链重新连接的DNA的修复、重组、转录及复制过程;二是通过间接对DNA的超螺旋状态进行调节控制,使DNA的环连体状态得到解结或打结,从而使细胞内核酸代谢过程受到间接影响[7]。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类的TopoⅡα和TopoⅡβ两种同工酶酶促活性相似并在结构上高度同源,但有显著的差异性分布于细胞和组织内。就细胞内分布而言,TopoⅡα主要分布于细胞核浆,并多呈网状结构聚集于染色体着丝粒周围,而TopoⅡβ则主要分布在核仁区;就组织内分布而言,TopoⅡα大多分布于增殖细胞中,而TopoⅡβ则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胞中[8];而就蛋白表达而言,TopoⅡα的蛋白水平细胞周期特异性明显,表现为在G1期较低,S期开始升高,G2/M期达到顶峰,而TopoⅡβ无明显的细胞周期特性,在该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对稳定[9]。

1.3 TopoⅡ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作为抗癌药物的作用靶点,TopoⅡ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已被广泛关注。Desmedt等研究表明[10],蒽环类药物可使DNA与TopoⅡ形成稳定的易裂复合物,对TopoⅡ的DNA断裂-再连接反应进行阻止并断裂双链DNA,进而使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在细胞内若TopoⅡ水平下降则可对TopoⅡ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产生较大影响,而其降低的含量和活性可让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11]。肿瘤中TopoⅡ的过度表达可使细胞的增殖状态得到有效反映,提示预后不良,亦是对蒽环类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反应指标[12]。Al-Trawneh等[13]对比了乳腺癌患者晚期TopoⅡα高表达时使用蒽环类与紫杉类药物解救化疗的效果,认为若患者TopoⅡα表达阳性,则其接受单药阿霉素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升高,表明蒽环类药物可有效治疗TopoⅡα蛋白过表达的乳腺癌患者。而Zaczek等[14]的研究也发现,采用蒽环类药物治疗后TopoⅡα阳性组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均高于阴性组。

1.4 TopoⅡ与HER-2原癌基因表达的关系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等与HER-2原癌基因关系密切,其是乳腺癌主要致病相关基因。20%~30%的乳腺癌患者中可见HER-2扩增和蛋白过度表达,其与肿瘤恶性程度常呈正相关,可单独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并且在临床上HER-2已成为常用的预测曲妥珠单抗的临床指标[15]。Stamatakos等[16]研究发现HER-2与TopoⅡα的共同高表达存在于多种肿瘤中,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两者之间的发生机制以及相互关系,加上二者在基因定位上非常接近(均位于17q12-22)。因此,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在TopoⅡα基因激活扩增或缺失的同时使HER-2扩增,两种基因存在着拷贝数和表达高低上的变化的某种联系[17]。Schindlbeck等[18]研究认为TopoⅡα基因和蛋白质的改变能够由HER-2的过度表达引起。而Parissenti等[19]研究认为,细胞仅对HER-2高表达时对蒽环类药物不敏感,而出现HER-2和TopoⅡα的同时高表达时,肿瘤细胞的敏感性才提高显著。Nielsen等[20]通过67例乳腺癌患者经阿霉素治疗后的研究结果证实TopoⅡα扩增与HER-2呈正相关,而TopoⅡα扩增亦与其临床疗效关系密切,即95%的患者当TopoⅡα与HER-2共扩增时疗效明显高于其他亚组(P = 0.038)。提示蒽环类药物化疗疗效的预测可用TopoⅡα基因表达标志物来预测,而蒽环类疗效通过HER-2预测其实质是TopoⅡα表达发挥作用的[21]。Moelans等[22]研究认为进展期乳腺癌的无病生存率与TopoⅡα的表达增加关系密切。Mays等[23]经过类似研究也发现原发肿瘤分期和TopoⅡα表达关系密切,而与HER-2、组织学分级表达、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表明TopoⅡα是除上述因素之外独立的预后预测因素。Loss等[24]发现TopoⅡα不仅已成为肿瘤MDR的重要指标,而且其与HER-2的共表达在对乳腺癌临床分期及肿瘤大小的评价中意义重大,两者联合可作为乳腺癌预后的敏感标志物。因此,临床中对于共表达HER-2与TopoⅡα的患者,其最佳治疗方案可考虑Herceptin与蒽环类药物的联合,但需注意两者联用可能会使心脏的毒性反应增加[25]。

2 Ki67与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相关性

2.1 Ki67的概念及其生物学功能

1983年,Gerdes J等首先发现Ki67抗原并认为有丝分裂和增殖细胞与该抗原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其不仅是细胞增殖的表现,可成为标记细胞增殖状态的抗原[26]。而且在分裂期表达增加,在M期达到高峰,因而可被当成细胞增殖的重要标记物。Ki67仅在核的周期性增生中表达而在其他细胞中不表达,因而在G0期细胞中常无Ki67表达[27]。而Ki67作为双分子蛋白在核中表達,其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测定各种肿瘤增殖活性,其也成为对肿瘤预后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28]。

2.2 Ki67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Ki67抗原仅表达于增殖细胞核中,是细胞增殖的相关蛋白,已成为细胞增殖活性检测的敏感和重要指标,目前常用于乳腺癌治疗的指导。Xu等[29]认为Ki67表达对乳腺癌的预后影响十分重大,其研究发现Ki67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66.67%和5.0%(P > 0.05)。肿瘤大小、年龄均与Ki67的表达相关性不显著(P < 0.05),而与肿瘤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性显著,说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Ki67联系紧密。Santisteban等[30]在研究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Ki67基因的表达及其与C-erbB-2基因的关系中,结果表明Ki67阳性率在乳腺癌组织中为74%,与Plesan等[31]发现的78%相近。该研究还显示乳腺癌临床分期与Ki67表达关系密切,Ki67的阳性率随着临床分期的递增而增加明显。此外,Klintman等[32]研究结果还发现Ki67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等相关性均不明显。Colozza等[33]研究也发现Ki67抗原水平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程度关系密切,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又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作为一种与增殖细胞相关的核抗原,Ki67抗原水平高表达时易出现乳腺癌淋巴结转移[34],且肿瘤细胞活性可由Ki67蛋白的表达反映,与恶性肿瘤的发展和转移关系密切[35]。而Morimoto等[36]在研究乳腺癌中p53、Ki67、ER、P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中发现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达79.3%,而本研究显示Ki67在乳腺癌Ⅲ级表达中平均值为(23.15±6.43),高于乳腺癌Ⅱ级(P < 0.05),证明了乳腺癌表达与其腋淋巴的转移联系紧密。

3 展望

现代医学认为,作为一种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和力量所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37]。根据相关文献报道显示[37,38],TopoⅡ及Ki67的表达主要根据肿瘤恶性程度的高低而对预后产生较大影响,两者是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补充的预后因素。其联合检测有利于乳腺癌的诊断以及选择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无效或过度治疗得到避免[38]。值得注意的是,若具体到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上述两者机制的临床意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Panousis D,Patsouris E,Lagoudianakis E,et al. The value of TOP2A,EZH2 and paxillin expression as markers of aggressive breast cancer:relationship with other prognostic factors[J]. Eur J Gynaecol Oncol,2011,32(2):156-159.

[2]庹有林,刘锦平. DNA拓扑异构酶Ⅱα与乳腺癌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3):98-101.

[3]Romero A,Martin M,Cheang MC,et al. Assessment of Topoisomerase Ⅱ alpha status in breast cancer by quantitative PCR,gene expression microarrays,immunohistochemistry,and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J]. Am J Pathol,2011,178(4):1453-1460.

[4]Press MF,Sauter G,Buyse M,et al. Alteration of topoisomerase Ⅱ-alpha gene in human breast cancer:association with responsiveness to anthracycline-based chemotherapy[J]. J Clin Oncol,2011,29(7):859-867.

[5]徐潮阳,王林波. 耐药基因对乳腺癌化疗的影响[J]. 国际肿瘤学杂志,2007,34(12):917-919.

[6]Nielsen KV,Brunner N. Re Topoisomerase Ⅱ alpha and responsiveness of breast cancer to adjuvant chemotherapy[J]. J Natl Cancer Inst,2011,103(4):352-353.

[7]Morris PG,Hudis CA,Dang CT. Anthracyclines are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adjuvant chemotherapy regimens for high-risk early breast cancer[J]. Oncology(Williston Park),2011,25(2):134-135,138,140.

[8]Jinno H,Sakata M,Hayashida T,et al. Primary systemic chemotherapy of breast cancer:indication and predictive factors[J]. Breast Cancer,2011,18(2):74-79.

[9]Gomez HL,Pinto JA,Olivera M,et al. Topoisomerase Ⅱ-alpha as a predictive factor of response to therapy with anthracyclines in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J]. Breast,2011,20(1):39-45.

[10]Desmedt C,Di Leo A,De Azambuja E,et al. Multifactorial approach to predicting resistance to anthracyclines[J]. J Clin Oncol,2011,29(12):1578-1586.

[11]Benes P,Knopfova L,Trcka F,et al. Inhibition of topoisomerase Ⅱ alpha:novel function of wedelolactone[J]. Cancer Lett,2011,303(1):29-38.

[12]Andreopoulou E,Sparano JA. Seeing red:anthracyclines for breast cancer[J]. Oncology(Williston Park),2011,25(2):128,131,134.

[13]Al-Trawneh SA,El-Abadelah MM,Zahra JA,et 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tetracyclic thienopyridones as antibacterial and antitumor agents[J]. Bioorg Med Chem,2011,19(8):2541-2548.

[14]Zaczek A,Markiewicz A,Jaskiewicz J,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eveloped PCR-based method with hydrolysis probes for TOP2A copy number evaluation in breast cancer samples[J]. Clin Biochem,2010,43(10-11):891-898.

[15]Vranic S,Frkovic-Grazio S,Lamovec J,et al.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 of the breast have low Topo Ⅱ alpha expression but frequently overexpress EGFR protein without EGFR gene amplification[J]. Hum Pathol,2010,41(11):1617-1623.

[16]Stamatakos GS,Kolokotroni EA,Dionysiou DD,et al. An advanced discrete state-discrete event multiscale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response of a solid tumor to chemotherapy:Mimicking a clinical study[J]. J Theor Biol,2010,266(1):124-139.

[17]Sheen-Chen SM,Huang CY,Zhang H,et al. Lack of prognostic value of topoisomerase Ⅱ alpha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analysis with tissue microarray[J]. Anticancer Res,2010,30(6):2459-2462.

[18]Schindlbeck C,Mayr D,Olivier C,et al. Topoisomerase Ⅱalpha expression rather than gene amplification predicts responsiveness of adjuvant anthracycline-based chemotherapy in women with primary breast cancer[J]. J Cancer Res Clin Oncol,2010,136(7):1029-1037.

[19]Parissenti AM,Chapman JA,Kahn HJ,et al. Association of low tumor RNA integrity with response to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0,119(2):347-356.

[20]Nielsen KV,Muller S,Moller S,et al. Aberrations of ERBB2 and TOP2A genes in breast cancer[J]. Mol Oncol,2010,4(2):161-168.

[21]Mukherjee A,Shehata M,Moseley P,et al. Topo 2 alpha protein expression predicts response to anthracycline combination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primary breast cancer[J]. Br J Cancer,2010,103(12):1794-1800.

[22]Moelans CB,De Weger RA,Van Blokland MT,et al.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TOP2A and HER2 gene amplification by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in breast cancer[J]. Mod Pathol,2010,23(1):62-70.

[23]Mays AN,Osheroff N,Xiao Y,et al. Evidence for direct involvement of epirubicin in the formation of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s in t(15;17)therapy-relat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J]. Blood,2010,115(2):326-330.

[24]Loss LA,Sadanandam A,Durinck S,et al. Prediction of epigenetically regulated genes i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J]. BMC Bioinformatics,2010,11:305.

[25]Konecny GE,Pauletti G,Untch M,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HER2,TOP2A,and response to anthracycline-based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in high-risk primary breast cancer[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0,120(2):481-489.

[26]Tanei T,Shimomura A,Shimazu K,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Ki67 index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J]. Eur J Surg Oncol,2011,37(2):155-161.

[27]涂剑宏,瞿伟,成科,等. P53、Ki67在老年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75,177.

[28]任秋华,肖明明,侯慧,等. ER、PR、CerbB-2、p53和Ki67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0,17(1):13-15,18.

[29]Xu L,Liu YH,Ye JM,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Ki67 expression and tumor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anthracyclines plus taxanes in breast cancer[J]. Zhonghua Wai Ke Za Zhi,2010,48(6):450-453.

[30]Santisteban M,Reynolds C,Barr Fritcher EG,et al. Ki67:a time-varying biomarker of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 atypical hyperplasia[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0,121(2):431-437.

[31]Plesan DM,Georgescu CV,Patrana N,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p53 and Ki67 in a group of patients with mammary carcinoma[J]. Rom J Morphol Embryol,2010,51(3):459-465.

[32]Klintman M,Bendahl PO,Grabau D,et al.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Ki67 is dependent on estrogen receptor status and histological grade in premenopausal patients with 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J]. Mod Pathol,2010,23(2):251-259.

[33]Colozza M,Sidoni A,Piccart-Gebhart M. Value of Ki67 in breast cancer:the debate is still open[J]. Lancet Oncol,2010,11(5):414-415.

[34]Rodger A. Who would have thought it!Influence on outcome of radiotherapy,Ki67 and stroma.Introduction to Session 5[J]. Breast Cancer Res,2009,11(3):S13.

[35]Penault-Llorca F,Andre F,Sagan C,et al. Ki67 expression and docetaxel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J]. J Clin Oncol,2009,27(17):2809-2815.

[36]Morimoto K,Kim SJ,Tanei T,et al. Stem cell marker aldehyde dehydrogenase 1-positive breast cancers are characterized by negative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pe 2,and high Ki67 expression[J]. Cancer Sci,2009,100(6):1062-1068.

[37]Jones RL,Salter J,A'Hern R,et al.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Ki67 before and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9,116(1):53-68.

[38]Jacquemier J,Charafe-Jauffret E,Monville F,et al. Association of GATA3,P53,Ki67 status and vascular peritumoral invasion are strongly prognostic in luminal breast cancer[J]. Breast Cancer Res,2009,11(2):R23.

(收稿日期:2011-09-19)

乳腺癌细胞 篇6

1. 乳腺癌干细胞概述

1.1 乳腺癌干细胞的发现

2003年Al Hajj等[1]利用人类乳腺癌细胞接种免疫缺陷动物模型首次在实体瘤中证实了乳腺癌干细胞的存在。他们筛选CD44, CD24作为乳腺癌细胞的表面标志, 利用流式细胞仪从1例原发病灶和8例癌性胸水中分离出不同表型的癌细胞, 接种于免疫缺陷 (NOD/SCID) 小鼠体内, 发现注射表型为CD44-或CD24+细胞的小鼠体内很少有肿瘤形成, 而具有CD44+CD24�/low标志的100个乳腺癌细胞就可以在小鼠体内形成肿瘤, 并且新形成的肿瘤与原发肿瘤组织病理学特征相似。

1.2 乳腺癌干细胞的起源

乳腺癌干细胞究竟起源于何种细胞至今仍无定论, 人们普遍认为其起源于正常干细胞[2], 因为正常干细胞存在被激活的自我更新机制, 获得较少突变即有可能发生癌变;而且干细胞生存周期长, 容易积累致瘤性基因突变。也有学者认为[3]乳腺癌干细胞是已经分化的细胞在致癌因子作用下去分化重新获得干细胞特性而形成的。另外一种学说[4]认为, 肿瘤干细胞可能是非肿瘤干细胞经由上皮间质转换 (EMT) 而来。Mani等首先证明EMT和乳腺癌干细胞具有相关性, 他们发现诱导乳腺癌细胞EMT可以使乳腺上皮细胞获得干细胞特性, 表现为EMT细胞中CD44+CD24�/low样细胞数及体外培养乳腺微球形成大量增加, 表明EMT可以产生CSC样细胞, 体内试验也同样支持上述结论。

1.3 乳腺癌干细胞的表面标志

自从A l-H a j j首次分离鉴定出乳腺癌干细胞以来, 人们已经普遍接受CD44+CD24�/low作为乳腺癌干细胞的生物学标志。乙醛脱氢酶1 (ALDH1) 也是乳腺癌干细胞常用的识别标志。研究者[5]用试剂标记乳腺癌细胞, 并将其异种移植到NOD/SCID小鼠乳房中, 发现ALDH1+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 只需500个便可在小鼠体内成瘤, 而5万个ALDH1-细胞也不能形成肿瘤。相对于普通乳腺癌细胞, 高表达ALDH1的CD44+CD24�/low乳腺癌细胞致瘤性更强。一管标记乳腺癌细胞表面标志可以更加简便精准的筛选乳腺癌干细胞, 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 并非所有的乳腺癌都含有表达现有干细胞标志的细胞亚群, 那么, 不含有已认知标志物的肿瘤干细胞该如何识别?其次, 有些表面标志广泛存在于各种癌组织当中, 乳腺癌干细胞缺乏公认的特异性识别标志, 不利于描述干细胞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 乳腺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调控机制

参与乳腺干细胞自我更新调控的信号途径主要包括Wnt/β-catenin、Hedgehog和Notch信号通路, 他们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密不可分。

Wnt蛋白是一种能够影响细胞行为的分泌性信号蛋白。无Wnt信号时, 胞浆中的β-catenin与抑癌基因APC、axin及糖原合成酶激酶3 (GSK3) 以复合物形式存在。GSK3能磷酸化β-catenin, 启动β-catenin的泛素化降解途径。Wnt蛋白与膜受体frizzled结合后激活Wnt途径, GSK3活性受抑制, 磷酸化β-catenin能力下降, 从而阻碍了β-catenin降解过程, 导致β-catenin大量累积。非磷酸化的β-catenin进入细胞核与转录因子 (如TCF/LEF家族) 相互作用, 导致下游基因 (c-Myc、cyclinD1等) 的激活[7]。一项关于Wnt信号途径在人类正常、癌前病变及恶性乳腺上皮细胞基因表达的研究发现[8], Wnt3a/Frizzled8/β-catenin/TCF4/LEF1/c-Myc信号途径过表达在乳腺癌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Hedgehog信号[9]传递受靶细胞膜上两种蛋白受体Ptc和Smo介导。当Hh蛋白与Ptch结合时, Ptch活性受抑制, Smo被激活, 从而活化转录因子Gli蛋白, 使其从蛋白复合物中释放并转移到核内诱导目的基因表达。研究者发现Hh信号途径在侧群细胞SP及表型为CD44+CD24�/low的乳腺癌细胞群中mRNA和蛋白水平呈高度表达状态。而抑制Hh信号活性, SP细胞和CD44+CD24�/low细胞增殖能力下降。这表明Hh信号通路对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Notch信号途径与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也有着密切的关联。Ming Qiu[10]等在对三阴性乳腺癌小鼠的研究中发现, 应用中和抗体特异性抑制肿瘤Notch1途径, 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生长。Notch信号对乳腺癌的调控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EMT过程实现的, 研究表明激活上皮细胞Notch信号可以促进EMT发生, 而下调Notch信号可以抑制EMT过程[11]。

3. microRNA与乳腺癌干细胞

miRNA是一组非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 通常的长度为21-23个核苷酸。miRNA在转录后水平控制靶基因的表达, 功能性的miRNA蛋白复合体与靶mRNA分子3'端非编码区域 (3U'TR) 互补结合而干扰该mRNA分子的正常翻译, 从而调控大多数生物学行为。50%的miRNA基因位于肿瘤相关的基因组区域或脆性位点, 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的miRNA表达谱具有明显差异[12]。2004年, Calin等首先报道了人类乳腺癌染色体脆弱位点的miRNA表达发生改变, 表明miRNA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13]。miRNA能够调控多种蛋白质的表达, 影响多个信号通路的活性, 在乳腺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3.1 microRNA调控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

乳腺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调控机制涉及许多信号通路, 这些信号途径受到多种miRNAs的调节。研究发现[14], 上调miR-125b表达能够富集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 而抑制miR-125b表达能够富集非干细胞群。研究者使用pMSCV质粒和表达miR-125b的pMSCV-miR-125b质粒转染细胞系, 结果发现含有miR-125b的细胞群中CD44+CD24�/low细胞数量显著提高, 说明了miR-125b能够提高乳腺癌中肿瘤干细胞的数量。并且miR-125b能够增加细胞群中乳腺微球体的形成。miR-125b是由Snail (一种锌指转录因子, 在乳腺癌干细胞的EMT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介导的Wnt/β-catenin/TCF4途径转录激活的。

miR-17-92家族可以导致Hh信号途径激活。miR-17-92高表达调节Hh信号途径已经在多种肿瘤中有所描述。M.Kasper等在2009年关于膀胱癌的研究中发现癌细胞中高水平表达miR-17-92家族, 并且Hh配体基因和Gli诱导的靶基因 (FOXM1, IGF2OSF2, H19, and SPP1) 表达上调[15]。几个其他的小miRNAs涉及Hh信号途径的关键调节部分, 包括miR-326和miR-324-5p抑制Hh途径的跨膜蛋白受体smo, miR-324-5p抑制Hh转录因子Gli-1蛋白[13]。

3.2 microRNA调控乳腺癌干细胞侵袭转移

正常上皮依赖于细胞-细胞及细胞-细胞外基质之间一群黏着分子的稳定表达而紧密连接。癌细胞从原位向周围间质侵袭则需下调这些粘附分子的表达, 获得自由运动与迁徙能力。一些microRNA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迁徙和向外侵袭, 如miR-200家族。miR-200家族主要通过调控EMT影响乳腺癌干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过程。

EMT是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键步骤。在这个过程中, 乳腺癌细胞接受间质信号启动EMT程序, 提高了细胞的运动性和侵袭性, 得以淋巴结转移。待建立转移灶时, 间叶型癌细胞再经MET恢复上皮表型。在乳腺侵袭性导管癌、基底样细胞癌及瘤样化生中, E-cadherin表达缺失。E-cadherin在细胞连接的稳定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E-cadherin的减少或缺失破坏了细胞之间的正常连接状态, 使细胞运动能力增加。TGF-β是一种双重转录因子, 在抑瘤和成瘤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不同作用。TGF-β通过Smad信号与非Smad信号使乳腺癌细胞上皮表型E-cadherin下调及间叶表型N-cadherin与vimentin上调, 这个过程由转录因子Snail, Twist和ZEB (包括ZEB1和ZEB2) 调控, 他们是E-cadherin的转录抑制因子[13]。EMT时, 最常见的是miR-205和miR-200家族水平下降。miR-200家族通过直接抑制编码ZEB1和ZEB2的mRNA表达抑制EMT过程, 维持细胞的上皮表型[16]。

4. 结语

乳腺癌干细胞不仅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 它对于放化疗抵抗作用也广为报道。相对于非干性细胞, 乳腺癌干细胞对放射治疗具有抵抗性。研究发现[18], 人体乳腺组织中已经分化的癌细胞经放射线照射后, 表现出BCSC的特性, 这种放疗抵抗性可能与Notch信号途径、转录因子Oct4和Sox2的活化有关。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癌组织中乳腺癌干细胞的数量也会明显增加[19]。乳腺癌干细胞发挥化疗抵抗作用的原因可能是细胞膜上高水平表达的ABC转运蛋白, ABCG能够利用水解ATP的能量将各种药物从细胞质内转运到细胞外, 从而保护乳腺癌干细胞免受化疗药物的损伤[20]。因此, ABCG抑制剂可能成为杀死乳腺癌干细胞的潜在靶点。

乳腺癌细胞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07年~2009年于天津肿瘤医院收治确诊为乳腺癌远处转移及组织标本保留完整的病例30例,均为女性,年龄在30岁至69岁之间,中位年龄47.5岁。同时随机选取天津肿瘤医院乳腺科1999年诊治的乳腺癌病例3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30例乳腺癌患者随访10年,均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年龄在31岁至75岁之间,中位年龄49.5岁。所选所有病例均为单侧乳腺癌。

1.2 方法

选取以上所述6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进行切片,然后应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对CD44及CD24细胞进行染色。

1.2.1 石蜡切片的制备

将所选标本进行固定、洗涤、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冷却,制成蜡块。将60块蜡块切取成4~6μm厚的蜡片,烤片后放入载玻片盒中。

1.2.2 主要试剂

一抗CD44为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lone 156-3C11,Neomarkers,Fremont,CA),第二个一抗CD24也为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lone SN3b,Neomarkers,Fremont,CA)。

试剂盒分别为试剂盒1: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酶卵白素染色试剂盒(SP-9000,中杉金桥,北京),以及试剂盒2:DouSP免疫组化双染试剂盒(Kit-9999,迈新生物,福州),所用二抗均为通用型二抗。试剂盒3:浓缩型试剂DAB试剂盒(ZLI.9032,中杉金桥,北京)。另需配制DAB及AEC等染色剂。

1.2.3 免疫组化双染双S-P法

进行双染之前根据一抗修复要求所需对抗原进行高压热修复,CD44,CD24有共同的修复要求。修复后采用S-P法进行双染。

1.2.4 免疫组化S-P法单染对照

为了与CD44和CD24免疫组化双染形成对照,证实双染的可信程度,分别对CD44与CD24进行单染,然后与双染切片进行对比。最后证实,单染对照于双染结果是一样的。

1.2.5 病理结果判定

采用双盲法,光镜下,CD44被DAB染色显示褐色,CD24被AEC染色显示红色,CD44为细胞膜着色,CD24为细胞膜及细胞浆着色。因此,CD44+/CD24-细胞即显示为细胞膜着褐色,而CD24+细胞,胞膜显示红色,胞浆也显示红色;CD44+/CD24+细胞的胞膜显示棕色,胞浆显示红色。这样可以评估CD44+/CD24-细胞在整个肿瘤区域所占百分比。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完成,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对于CD44+/CD24-细胞的鉴别

本实验分别选取了30例转移组,30例对照组石蜡包埋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CD44+被DAB染成褐色,CD24+被AEC染成红色。CD44+/CD24-细胞从光镜下看,可以显示被DAB染成褐色,这区别于单纯CD24+细胞的胞膜显示红色,与CD44+/CD24+细胞胞膜被染成棕色也有所区别。另外,CD24+细胞的胞浆也显示浅红色,更可以区分CD44+/CD24-细胞与CD44+/CD24+细胞。

*为数据丢失 #为对照组无Her-2资料,故缺失。

2.2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中CD44+/CD24-细胞的百分比情况

镜下,可以将每张切片中CD44+/CD24-细胞在肿瘤细胞中的百分比计数,将该百分比划分为三个组,分别比较转移组和对照组中的CD44+/CD24-细胞所占肿瘤细胞百分比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即低度表达组(0%~25%),中表达组(25%~50%),高表达组(>50%)。

转移组中:低度表达组占全部的26.7%(8/30),中度表达组占60%(13/30), 高度表达组占13.3%(4/30)。中位百分数为40%。对照组中:低度表达组占全部的70%(21/30),中度表达组占23.3%(7/30), 高度表达组占6.7%(2/30)。中位百分数为10%。两组比较(x2=11.334,P<0.05),显示CD44+/CD24-细胞占肿瘤细胞百分比在两组中存在显著差异性。

2.3转移组和对照组中CD44+/CD24-细胞占肿瘤细胞的百分比与临床各项资料的分析

对转移组和对照组中CD44+/CD24-细胞占肿瘤细胞百分比与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得出结果见表1。.显示两组中CD44+/CD24-细胞占肿瘤细胞百分比在临床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2.4 CD44+/CD24-细胞占肿瘤细胞百分比与乳腺癌骨转移的关系

通过转移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CD44+/CD24-细胞占肿瘤细胞百分比存在显著差异,与远处转移是相关的。在30例远处转移的病例中,骨转移20例(66.7%),肝转移5例(26.7%),肺转移4例(13.3%),脑转移1例(3.3%)。其中,对于30例转移病人中CD44+/CD24-细胞占肿瘤细胞比例与骨转移的关系见表2。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x2=9.250,P=0.01,P<0.05,显示在骨转移中CD44+/CD24-细胞在肿瘤细胞中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从干细胞层次上对癌症进行研究。已经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肿瘤的起源和形成来自突变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已经从血液中,脑和乳腺癌组织中获得[4,5]。现已证明,只有一小部分癌细胞(定义为肿瘤起始细胞或者癌干细胞)具有形成新生肿瘤的能力并表现出干细胞的特点:特异性,自我更新能力,重建肿瘤异质性的能力。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CD44+/CD24-细胞在肿瘤细胞中的百分率,与远处转移之间的关系。通过选取转移组和对照组各30例乳腺癌患者的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进行CD44+/CD24-细胞技术分析,来比较两组中CD44+/CD24-细胞在肿瘤细胞中的比例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通过两组数据统计学分析(x2=11.334,P<0.05),证明有显著差异,因此CD44+/CD24-细胞在肿瘤细胞中的百分比与远处转移是存在关系的,特别是骨转移。而对于该百分比在各项临床资料中(临床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激素受体情况,肿瘤发生于绝经前后,Her-2情况)无明显差别。

肿瘤干细胞固有的特点就在于具有可以避免传统抗肿瘤治疗的杀伤,从而出现远处转移[6,7],肿瘤发生远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浸润,而且还要在远隔部位进行定位、增殖,。大多数肿瘤细胞中都具有远处转移能力的亚细胞群[8],在乳腺癌中,能够形成远处转移的细胞应该具有三个特点:表达浸润/远处转移相关基因,有浸润性,能够在远隔部位定位并且增殖。研究发现[9],乳腺癌细胞系中,具有高百分率CD44+/CD24-细胞的细胞系比其它细胞系更具有侵袭性,并且能够浸润到基质中,浸润性是CD44+/CD24-表型细胞固有特点,是远处转移的第一步。因此,对于乳腺癌中CD44+/CD24-细胞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鉴于干细胞在乳腺癌中的重要性,继续研究认识乳腺癌干细胞其他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乳腺癌目前治疗以及发现新靶向治疗药物非常重要。其特性和作为新的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Kopper L, Hajdu M. Tumor stem cells. Pathol Oncol Res 2004;10(2):69-73.

[2] Dick JE. Breast cancer stem cells revealed.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3;100:3547-9.

[3] Abraham BK, Fritz P, Mcclellan M,Hauptvogel P, Athelogou M,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of CD44+/CD24-/low cells in breast cancer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outcome but may favour distant metastasis. Clin Cancer Res 2005; 11:1154-9.

[4] Singh SK, Clarke ID,Terasaki M,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cancer stem cell in human brain tumors. Cancer Res 2009; 63: 5821-8.

[5] Singh SK,Hawkins C, Clarke ID,et al.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brain tumor-initiating cells. Nature 2004; 432: 396-401.

[6]Behbod F,Rosen JM:Will cancer stem cells provide new thera-peutic targets?Carcinogenesis 2005,26:703-711.

[7] Dean M, Fojo T, Bates S: Tumour stem cells and drug resistance. Nat Rev Cancer 2005, 5: 275-284.

[8] Bernards R,Weinberg RA: A progression puzzle. Nature 2009, 418: 823.

乳腺癌细胞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本研究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月就诊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20例患者, 对入组患者详细了解病史,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行K氏功能状态评分 (KPs) 。KPs≥60分, 预计生存期>6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不全;并发其他恶性肿瘤;有精神或心理疾病不能配合治疗及疗效评估者。分组情况:单纯化疗组110例、CIK细胞联合化疗组110例, 对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如年龄、KPs评分等进行统计处理, 保证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将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 (TA方案化疗) 和CIK联合化疗组 (TA方案化疗+CIK免疫细胞治疗) 。CIK细胞制备及回输过程:将经患者外周血分离的单核细胞重悬于l0%FBS的RPMLl 640培养液中, 加入γ-干扰素;第2天加CD3单抗和白细胞介素-2继续培养;第11~12天收集CIK细胞。合格后回输患者, 回输前2天对其进行细菌学检测, 回输前1小时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测, 用流式细胞仪 (美国B.D公司的FACSCa Iiur) 对输入的CIK细胞CD3、CD4、CD8、NK、NKT等标记进行测定和分析。当患者乳腺癌复发、转移、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或接受治疗6个周期终止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 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生存时间比较应用log-rank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安全性评价结果

回输后临床观测到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发热症状2例, 体温最高38.5℃, 都在24 h内出现, 治疗后缓解, 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2.2 细胞免疫功能

分析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结果, CIK细胞治疗后CD3+、CD8+、NKT细胞比例提高较多,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附表。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时间的评价

随访6~48月后, 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生存时间, 得出χ2=22.05, P=0.00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化疗后联合CIK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

注:*化疗+CIK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Δ:化疗+CIK组与单纯化疗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讨论

CIK细胞是过继性免疫治疗中的一种常见、有效的手段。人体中外周血中CIK细胞含量极为稀少 (约为1%~5%) , 必须大量的扩增才能发挥作用。CIK细胞群兼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以及NK细胞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限制性杀伤肿瘤细胞的特点[5]。CIK细胞与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6]、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CD3单抗激活的杀伤细胞等过继性免疫治疗手段相比, 具有细胞扩增快、杀瘤活性强、杀瘤谱广泛, 对多重耐药肿瘤细胞疗效佳、不良反应小等众多优势, 现已被一些学者推荐为过继性细胞免疫抗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案。CIK细胞抗肿瘤机制主要如下: (1) 直接杀伤作用CIK细胞表面表达的NKG 2D、DNAM-1及NKp30等趋化因子或趋化因子受体, 可诱导其靶向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 然后通过释放穿孔素和细胞毒颗粒致使肿瘤细胞裂解; (2) 产生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经活化后CIK细胞产生大量IFN-r、TNF-a、IL-2、IL-6等具有抗肿瘤效应的细胞因子, 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 (3)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坏死。CIK细胞通过特异性受体还可以直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及坏死。本研究中检测T细胞亚群相对计数发现, CIK联合治疗后患者CD3+、CD8+、NKT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而与同期单纯化疗组相比, CD3+、CD8+、NK、NKT细胞百分比也有提高, 单纯化疗组患者T细胞亚群比例降低, 说明患者接受CIK治疗后有较好抗肿瘤指数, 减轻了化疗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 说明CIK治疗能促进患者T细胞功能恢复, 达到抗肿瘤目的。本研究中, 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在临床预后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安全性的评价也为临床操作提供了可靠保证, 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当然, 本研究样本量较少, 缺乏多中心对照, 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oulkes WD, Smith IE, Reis-Filho JS.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N Engl J Med, 2010, 363 (20) :1938-1948.

[2]Solin LJ, Hwang WT, Vapiwala N.Outcome after breast conservation treatment with radiation for women with triple-negative early-stage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J].Clin Breast Cancer, 2009, 9 (2) :96-100.

[3]Liedtke C, Mazouni C, Hess KR, et al.Response to neoadjuvant therapy and long-term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J Clin Oncol, 2008, 26 (8) :1275-1281.

[4]Wang W, Zheng Z, Yu W, et al.Polymorphisms of the FAS and FASL genes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J].Oncol Lett, 2012, 3 (3) :625-628.

[5]Verneris MR, Karami M, Baker J, et al.Role of NKG2D signaling in the cytotoxicity of activated and expanded CD8+T cells[J].Blood, 2004, 103 (8) :3065-3072.

乳腺癌细胞 篇9

关键词:乳腺癌,微小RNA-21,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微小RNA (mi RNAs) 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内生性RNAs, 长度大约为21~25个核苷酸, 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基因组中, 具有高度的保守性[1]。现已明确, mi 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笔者通过瞬时转染mi R-21于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 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的增殖、凋亡及PDCD4的表达, 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购自南京科诺生物有限公司、Hyclone胎牛血清、DMEM培养液购自TM公司 (宝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装) 、真核质粒p EZX-e GFP-mi R-21 (广州复能基因有限公司) 、质粒抽提试剂盒及无内毒素质粒提取试剂盒 (北京康为公司) 、胶回收试剂盒 (Ta Ka Ra公司) 、兔PDCD4Ig G (Abcam公司) 、抗兔抗体 (Santa Cruz公司) 、0.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 (PBS, 实验室配制) 、噻唑蓝 (MTT) 试剂盒 (Sigma公司) 、膜联蛋白V (Annexin V) 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 (凯基公司) 。

1.2 MCF7细胞的培养与细胞瞬时转染

MCF7细胞于含10%胎牛血清, 100 U/m L青霉素, 100 g/L链霉素的DMEM培养基中, 37℃、5%CO2孵箱内贴壁培养。细胞转染利用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TM2000, 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荧光显微镜于转染24 h内观察并估算转染效率。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细胞爬片用4%多聚甲醛固定后, 在3%过氧化氢-甲醇溶液条件下, 常温孵育10 min;10%山羊血清室温孵育10 min;滴加1∶200稀释的兔PDCD4 Ig G单抗后, 37℃孵育1 h;滴加抗兔生物素化二抗50μL, 37℃孵育30 min;滴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酶卵白素工作液, 37℃孵育30 min;滴加二氨基联苯胺 (DAB) 显色液于镜下观察颜色控制时间3 min。复染、脱水、透明、封片。

1.4 MTT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将细胞分为3组, 每组6孔, 于转染后l、2、3、4、5、6、7 d测量各组吸光度 (A) 值, 比色时, 每孔加MTT溶液 (5 g/L) 20μL, 37℃, 继续培养4 h, 弃去孔内培养上清液, 每孔加入150μL二甲基亚砜 (DMSO) , 振荡10 min, 结晶充分溶解, 以空白调零, 选择570 nm波长, 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各孔的A570值, 比较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

1.5 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细胞凋亡

按照凋亡试剂盒说明书, 转染后48 h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检测转染后细胞凋亡。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两样本比较采用配对设计两两比较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CF7细胞转染结果

MCF7细胞中较大比例梭型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 转染效率 (%) =每高倍镜视野发荧光细胞数/同一视野细胞总数×100%, 24 h转染效率为 (0.834±0.062) %, 各组转染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镜下3组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差异, 以细胞质呈棕褐色为阳性细胞, 转染p EZX组和未转染组细胞质呈棕褐色;转染p EZX-e GFP-mi R-21组结果为阴性。

2.3 MTT法鉴定细胞增殖活性

结果显示, 转染组可以明显促进MCF7细胞的增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转染组和空质粒组的细胞数均有所增加, 但转染组细胞增殖更快, 见图1。

2.4 细胞凋亡

转染组的凋亡率为 (3.14±0.24) %, 明显低于空白组、空质粒组的 (8.04±0.02) %、 (9.41±0.53)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mi RNA是一类由基因组DNA编码, 具有高度保守性的非编码小分子RNA片段, 它通过与目标m RNA特异性的碱基配对, 引起目标m RNA的降解或者抑制其翻译, 从而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 参与生命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进程, 包括早期胚胎发育、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分化调控、伤口愈合、免疫系统及肿瘤的发生发展[2,3]。mi RNA与肿瘤密切相关, 半数以上的mi RNA编码基因位于肿瘤相关基因位点和脆性染色体区域, 在不同肿瘤组织中mi RNA异常表达且具有组织特异性[4,5,6]。研究发现, mi R-21在结肠癌、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恶性胶质瘤等多种实体肿瘤中的表达上调, 尤其是在人高度恶性脑胶质母细胞瘤中, mi R-21水平可高出癌旁组织5~10倍[7]。但是, mi R-21在个别肿瘤中也会出现低表达, 如促肾上腺皮质素分泌型垂体瘤的mi R-21表达量较正常垂体组织低2.4倍, 这可能是由于mi R-21在不同组织中发挥不同的调节功能所致[8]。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programmed cell death 4, PDCD4) 是Shibahara等[9]1995年在小鼠体内发现的一个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通过原位杂交法测得人PDCD4基因定位于10q24, c DNA全长3.5 kb, 其中编码区约1.4 kb[10]。既往多项研究结果表明, PDCD4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 具有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成的作用[11]。Zhang等[12]发现当肝癌细胞系Huh7细胞转染反义PDCD4后, 其增殖加速, 细胞凋亡受到抑制, 提示PDCD4能抑制肝癌细胞系Huh7的增殖, 促进其凋亡。Hwang等[13]发现用PDCD4气溶胶治疗肺癌小鼠后, 肺癌细胞的生长周期明显延长, 凋亡显著加快。Leupold等[14]发现PDCD4能够通过抑制尿激酶受体 (u-PAR) 的表达, 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 降低肿瘤的侵袭性, 改善患者的预后。在大多数正常组织细胞中, PDCD4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 当内环境改变时也可以通过核输出信号而表达于细胞质。研究表明, PDCD4在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中的表达受到抑制[15]。

1例眼睑鳞状细胞皮脂腺癌的护理 篇10

关键词:皮脂腺癌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23-02

眼睑鳞状细胞皮脂腺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起自皮肤或粘膜上皮层的一种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发展快、破坏力大,可破坏眼组织、鼻窦或颅内而死亡1。我院眼科于2010年4月收治了1例右眼睑鳞状细胞皮脂腺癌,经过45天的精心护理与治疗,患者病情好轉出院,一个月后到肿瘤医院进行化学疗法。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2岁,诊断为右眼睑鳞状细胞皮脂腺癌。入院评诂:右眼下睑皮肤2年前见一绿豆大小的肿物,并逐渐长大,目前鸡蛋大小,无疼痛感,三个月前视力丧失,肿物常有血水流出,发出恶臭味,一直未经诊治,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近一个月来消瘦明显,体重减轻多少不详,伴右侧头皮牵拉样疼痛,于2010年4月步行入院,查T37.1℃、P78次/分、R20次/分、BP110/56mmHg,神清,中度贫血外貌。专科情况Vod(因肿物遮挡未见眼球),Vos0.8,右眼前有鸡蛋大小的鱼肉状的肿物,表面不平整,妥叶样,部分菜花样,较多量的血水样渗液及糜烂,有恶臭,遮拦整个右眼球,不能窥清眼球情况。

2治疗方法

患者的鳞状细胞皮脂腺癌为高分化型,因此以手术治疗为主2,入院后完善术前各项检查、抗感染、营养、止痛、对症治疗等处理,于入院16天后在全麻下行右眶内肿物摘除+右眶同容物切除,术后抗感染及营养。

3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及时评诂患者的情况,并提出主要护理问题,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护理措施。

3.1术前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3.1.1疼痛。与肿瘤侵犯右眼球、眼外肌群及视神经有关。患者主诉患眼疼痛,护士应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如听喜欢的音乐、看书等,必要时报告医生给予镇痛药,加强巡视,及时为患者提供帮助。

3.1.2恐惧。与眼球显著突出,担心预后、疼痛、视力丧失有关。①患者眼球显著突出,菜花状肿物糜烂、渗血水、疼痛、视力丧失而引起恐惧感,为了减轻其恐惧情绪,从入院开始,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介绍病房周围环境、主管医生、护士,以消除其陌生感及紧张感,②鼓励家属多来探视,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③耐心向病人讲解病情,注意实行保护性措施,以免增加患者的心里负担,告知其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流程、主刀医生情况及手术室设备,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进行各项检查、治疗、护理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操作尽量准确轻柔,避免其紧张。⑤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给予安慰与理解。

3.1.3睡眠状态紊乱。与患眼疼痛、陌生环境有关。①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避免不良剌激因素,促进患者的睡眠。②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缓解紧张情绪,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疼痛反应,必要时报告医生给予止痛及安眠药。③合理安排治疗、护理时间,尽量避免打扰患者的休息,以保证其睡眠。

3.1.4自理能力下降。与肿物遮挡患眼有关,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有关。①将患者常用物品按方便其使用的原则固定位置摆放,可放在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活动空间不留障碍物,以免下床发生危险或摔倒。②教会患者使用传呼系统,鼓励其寻求帮助,以便能得到及时的帮助。③协助料理其日常生活,如帮助其吃饭、洗脸及洗澡、大小便、修剪指甲、刮胡子等,以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

3.1.5营养失调。患者中度贫血,与肿物慢性出血、失血有关。①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询问患者进食情况。②注意观察病变部位的渗血渗液情况,做好记录。③每周测量体重变化。

3.1.6知识缺乏。与不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有关。利用治疗、护理、巡视的点滴时间与患者沟通,告知疾病相关知识、手术方案及预后,加强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知识的宣教。

3.1.7自我形象紊乱。与右眼球显著突出、菜花状肿物、担心术后形象改变有关。①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用纱布遮盖患眼暂时掩饰患者的外貌。②告知患者术后可安装义眼,可弥补眼球摘除造成的外形缺陷,让患者解除因担心手术后外形的改变造成的心里负担。③与患者交谈时注意态度自然、和蔼亲切,尊重患者,避免使用令患者误会的言行。④帮助患者正视自身形象的改变,鼓劢其应身残志坚。

3.2术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3.2.1有出血的危险。与手术有关。术后护士应密切观察术眼渗血渗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告诉医生,鼓励患者及时向医护人员表达术后的不适感

3.2.2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有关。按医嘱给予抗菌素、补液等处理,预防感染,指导患者进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以促进伤口的康复及纠正贫血,告知患者避免揉搓术眼,保持患眼的清洁、卫生。

3.2.3焦虑。与担心术后效果及治疗费用有关。给予心理支持,针对患者由于术后不适、疼痛,以及担心外形改变、治疗费用不足引起的焦虑及不安,安慰患者手术的疼痛及外形的改变是暂时的,术后可安装义眼,外形上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并告知患者医院已为其减免一部分住院费用,嘱其不必担忧,安心配合治疗。

3.3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一个月后到肿瘤医院行后续治疗,加强营养,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快,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保持术眼的清洁、干燥,三个月后可回眼科安装义眼。

4小结

眼睑鳞状细胞皮脂腺癌是一种较罕见的外眼疾病,患者生理及心理均承着受巨大的痛苦,这就需要护士在细心的护理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为患者制定全面的身心护理计划并实施,从入院、术前各项检查、治疗及术前准备,术后的各项护理,均离不开护士全程细致的观察、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通过对患者身心护理的过程,增长了护士知识面及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缓解了患者的身心痛苦,让患者身心愉快地接受手术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乳腺癌细胞 篇11

阿霉素 (adriamycin, ADM) 是具有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的药物, 可以有效的杀死有害细胞, 有很好的抑制肿瘤细胞克隆的作用, 是乳腺癌化学治疗常用药物[3]。研究人员在含有了浓度不一样的阿霉素干细胞培养液中放置未分类细胞以及乳腺癌干细胞, 观察阿霉素在干细胞移植动物模型中发挥的抑制作用, 检测阿霉素对MCF-7干细胞生长的抑制曲线, 分析乳腺癌干细胞在使用阿霉素时准确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人体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细胞株。

1.2 实验方法

1.2.1 乳腺癌干细胞:

使用流式仪分选出ESA (+) 、CD44 (+) 、CD24 (-/low) , 放置于6孔板或96孔板。将干细胞置于培养液中:含20 ng/m L EGF, 1∶50 B27, 4µg/m L胰岛素DMEM, F12 (1∶1) 的培养液, 0.400%牛血清白蛋白, 阻止干细胞分化情况[4,5]。

1.2.2 MTT实验:

利用MTT方法 (the 3- (4-5-dimethylthiazol-2-yl) -2, 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dye reduction assay) , 比较阿霉素对乳腺癌未分类细胞以及干细胞的作用影响。不同药物浓度的96孔板中每一浓度设5个复孔放置没有进行分类的MCF-7细胞与干细胞, 在培养箱中37.0℃的实验温度, 5.0%CO2下进行;阿霉素的作用浓度分别为0.1、1、10、50、100μmol/L;药物作用24 h后, 每孔注入MTT 20μL (将PBS配成5 mg/m L) 然后继续培养4 h之后结束, 进行去除无关液体的处理之后, 混合DMSO 150.0μL, 摇匀处理10 min。观察光吸收值 (OD值) , 每组重复3次试验, 把记录的结果标注。在SSPS18.0软件中输入实验数据, 得出抑制浓度IC50。

1.2.3 检验细胞调亡变化, 检测细胞凋亡率, 检验阿霉影响素干细胞凋亡的情况。

通过软克隆琼脂的实验, 在40×10镜下观察其变化。记录超过30个细胞菌落的细胞数量。重复进行3次试验。

2 结果

2.1 MCF-7干细胞比例。

本实验结合了现在医学界常用的乳腺癌干细胞的表型:CD24 (-/low) , CD44 (+) , ESA (+) , 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进行干细胞的分选。其中, MCF-7中干细胞占了 (1.4±0.26) %。

2.2 M T T实验结果:

阿霉素作用的浓度梯度为0.1、1、1 0、5 0、100μmol/L, 作用时间均为24 h。使用MTT的检测方法发现, 阿霉素抑制了乳腺癌细胞的克隆, 并且随着药物作用的浓度的增加跟随增加。MCF-7乳腺癌干细胞要比未分类的乳腺癌细胞更具有耐药性:其中未分类细胞IC50为5.5µmol/L;而分选出的干细胞IC50为29.1µmol/L (P<0.001) 。

2.3 阿霉素作用于干细胞对其凋亡的影响:

进行分析干细胞早期的凋亡。结合对照组 (3.180±1.060) %早期凋亡率对比, 阿霉素在实验24、48、72 h之后MCF-7干细胞凋亡率为 (8.30±0.45) %、 (10.29±0.87) %及 (14.79±1.53) %, 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P<0.01) , 且凋亡率与药物作用时间成正比, 呈时间依赖性。72 h后阿霉素在作用于乳腺癌的原代干细胞时可达到最大值, 并诱导干细胞早期的凋亡, 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乳腺癌干细胞结合阿霉素时体外克隆能力的影响:

在本实验中, MCF-7干细胞在分别在含或不含10μmol/L阿霉素药物的培养液中培养了两周时间, 40×10镜下观察克隆进行的变化。镜下选取随机4点进行克隆的计数取其平均值。在实验中结合对照组的克隆率为100%, 阿霉素组中的克隆率为 (60.50±7.54) % (P<0.001) , 两组间的克隆形成有显著区别。

3 讨论

当今以研究乳腺癌干细胞的试验研究不多, 在研究中发现阿霉素在乳腺癌干细胞中发挥的作用。实验表明阿霉素可有效抑制肿瘤干细胞发展。这将为阿霉素进一步应用在临床治疗上提供了依据。

通过对体外克隆形成能力及细胞凋亡的实验表明:在结合未分类细胞时效果相似, 可以降低体外克隆的干细胞, 而且乳腺癌干细胞在使用阿霉素之后可以早期凋亡。研究表明阿霉素对乳腺癌干细胞的效果和克隆形成及早期凋亡密切相关。郑建勇等[6]诱导肝癌细胞HCC-9204凋亡时使用阿霉素, 结果发现了BCL-2细胞大量凋亡, 蛋白大量减少。王文武[7]等建立了MCF-7细胞建立了小鼠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阿霉素有加速小鼠MCF-7乳腺癌的细胞凋亡和抑制其克隆的作用。综上所述表明, 抑制增殖乳腺癌干细胞、诱导细胞凋亡可以通过使用阿霉素来实现。

综上所述, 阿霉素具有一定耐药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抑制乳腺癌干细胞生长。在抑制乳腺癌干细胞生长机制方面可能与可以加快乳腺癌干细胞的早期凋亡、降低体外复制形成能力相关, 它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还要继续实验挖掘与完善。

摘要: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研究阿霉素对于乳腺癌干细胞的病理药理的作用, 从而来研究乳腺癌细胞系MCF-7干细胞通过使用了药物阿霉素在其体外所产生的变化, 来选择乳腺癌干细胞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研究比较更加行之有效的药物。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仪器, 在乳腺癌细胞系 (MCF-7) , 剥离乳腺癌干细胞CD24 (-/low) 、CD44 (+) 、ESA (+) 。在浓度不同的阿霉素培养液中放置乳腺癌干细胞与没有进行分拣的细胞, 测得阿霉素对不同干细胞的抑制生长生, 进行细胞凋亡及克隆形成能力的分析。结果 MTT表明乳腺癌干细胞具有耐药性。药物阿霉素呈浓度依赖型抑制了乳腺癌未分类细胞及干细胞:未分类细胞IC50为5.5μmol/L;而分选出的干细胞IC50为29.1μmol/L (P<0.001) 。乳腺癌干细胞在使用药物阿霉素可加速病变的恢复, 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其效果愈加明显。研究中还发现, 乳腺癌干细胞在阿霉素的作用下可减少其形成和扩散。结论 乳腺癌干细胞在使用了药物阿霉素成瘤性有所降低, 对于其克隆能力具有抑制作用, 其变化呈时间依赖型与浓度依赖型。

关键词:乳腺癌,干细胞,阿霉素

参考文献

[1]Al-Hajj M, Wicha MS, Benito-Hernandez A, et al.Prosp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umorigenic breast cancer cells[J].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3, 100 (7) :3983-3988.

[2]Bell DR, Van Zant G.Stem cells, aging, and cancer:inevitabilities and outcomes[J].Oncogene, 2004, 23 (43) :7290-7296.

[3]Li QQ, Xu JD, Wang WJ, et al.Twist1-mediated adriamycin-induce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relates to multidrug resistance and invasive potential in breast cancer cells[J].Clin Cancer Res, 2009, 15 (8) :2657-2665.

[4]Dontu G, Abdallah WM, Foley JM, et al.In vitro propag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profiling of human mammary stem/progenitor cells[J].Genes Dev, 2003, 17 (10) :1253-1270.

[5]Serrano D, Bleau AM, Fernandez-Garcia I, et al.Inhibit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preferentially targets aldehyde dehydrogenasepositive cancer stem-like cells in lung cancer[J].Mol Cancer, 2011, 10 (1) :96.

[6]郑建明, 李开宗, 王为忠, 等.阿霉素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5, 14 (7) :509-511.

上一篇:智能手机背景下一篇:被察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