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训(共12篇)
大学生培训 篇1
一、引言
1999年, 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一文, 并阐述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的目标是15%。此后经过快速扩招,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最近几年大幅飙升, 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骤增。加之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经济形势的下滑, 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于是, 自主创业便成为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方式。
显然, 大学生自主创业无论对于其个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 不仅仅解决了其自身的就业问题, 增加了就业岗位, 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还增加了国民产出, 促进了知识转化。然而由于环境、政策、经验、资金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相关培训的缺乏, 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诸多困境。正因如此, 围绕大学生创业和培训相关的问题便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中心议题。
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分析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厘清培训对于大学生创业的作用, 并提出培训机构做好培训的措施。
二、文献综述
理论界围绕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大学生创业的问题及对策、大学生创业培训的问题和对策。
大学生就业现状究竟如何?杨学合“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2011) 一文指出, 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工作能力差、择业观的偏差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程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1) 一文从就业人数、结果、观念、倾向、渠道、专业、学历、服务等八个维度描述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认为产学结构之间的矛盾、就业政策制定与落实之间的矛盾、就业心态与就业制制度改革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就业现状的主要原因;等等等
大学生在创业方面又面临哪些问题?杨柏芳“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 (2007) 认为资金缺失、经验缺乏、心态盲目是三个主要问题;而柏连阳“大学生创业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2010) 一文揭示,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除资金、经验、心态外还有市场意识、创业教育;夏大庆、解芳“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 (2012) 分析了创业现状, 并从社会角度、高校角度和大学生个人角度三方面总结了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等等。
大学生创业培训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如何解决?臧小林、胡均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 一文发现, 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低、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创业教育系统性不强等;王楠、卢昆“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体系的创新” (2010) 表示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体系创新要从导向机制、培训内容、课程设置、知识学习与实践结合等四方面入手;等等。
三、大学生创业、培训与发展
(一)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笔者根据教育部发展公报整理出2002-2011年的就业人数, 而就业率是初次就业率, 是根据人社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等调查统计的结果整理而得。表1揭示, 2011年我国有超过600万的大学本、专科毕业生, 而初次就业率仅为69.1%, 大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 即使是下半年综合就业率也仅为90.2%, 意味着至少有近60万人未就业。
根据麦可思、国家统计局等机构的调查结论, 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仅1%左右, 而最高的浙江地区也只有4%, 事实表明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诸多问题, 其现状并不乐观。
(二)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和意义
大学生自主创业有明显的瓶颈, 如众多学者所指出的, 像资金短缺、经验缺乏、人脉稀少、核心竞争力差等, 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和意义仍然十分明显。
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即使是综合就业率达到90%以上, 那仍然表示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无法就业。如果是按初次就业率来算, 那么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度之大不言自明。因此, 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解决其自身的就业问题, 这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意义。根据大学生创业网调查的数据, 估计有5%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这个比例虽然不高, 但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2、增加就业岗位。诚然, 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是很低的, 据了解, 广东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 而浙江作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地方也仅有4%, 但这些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企业却可以增加一定的就业岗位,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社会消化过剩的就业人员。
3、学有所用、知识转化。由于高等教育的过渡膨胀, 大学由最初的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 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 加上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有一定的脱节, 很多大学毕业生为了生存, 放弃了自身专业而从事其他工作岗位, 从而造成了大量的知识浪费, 使得资源配置失当, 不利于其生产积极性的发挥。自主创业使得大学生可以将所学应用与创业之中, 促进了创业的成功, 优化了资源配置。
4、孕育优秀的企业。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年龄普遍较为年轻, 加上其学历背景, 他们拥有捕捉新事物的能力, 并有高度的前瞻性。像IT、文化、电子商务等未来发展的潮流领域都是他们热心追逐的方向。比尔盖茨缀学创立微软, 戴尔组装电脑都表明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捕捉新生事物把握时代脉搏方面的优势, 这样的环境为以后优秀企业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三) 创业培训的作用与发展
根据2011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联合发布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可以看出, 49.7%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得到与创业相关的专业培训, 加上我国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专业培训和教育的不足, 增加培训对大学生创业的作用非常明显。
1、弥补创业教育的不足。虽然随着大学生创业潮的兴起, 各种大学生创业园应运而生, 也有一些对应的创业教育在展开, 但总体而言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并未普及, 也远未受到各方重视。创业教育的不足导致大学生创业心态的盲目, 对困难的认识都不到位, 使得创业失败的概率居高不下。而创业培训可以让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有一个系统的认知, 包括风险, 必备素质和条件, 项目筛选等, 并且可以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吸收营养, 弥补创业教育的不足。
2、中间桥梁左右。与创业教育不同, 许多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专业培训机构都能提供第三方的实践平台, 让大学生在参加培训的同时能够亲身参与实践。由于高等教育与社会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所以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和现实状况有一定出入, 通过专业的创业培训理论学习, 然后在第三方平台实践,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四) 创业培训的具体实施
鉴于专业培训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作用, 培训机构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培训水平, 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创业。具体措施包括:
1、采用先进的培训方法, 如SYB创业培训。SYB是英文start your business的缩写。这种培训项目包括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计划培训。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编排上要注重对大学生意识观念的引导, 培养其创业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并具体培训、指导和帮助创业者完成创业计划, 使之对创业的步骤和规划都有明晰的了解。
2、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培训内容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出入这一特殊现状。培训机构要着力了解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方向和当前社会热点, 以及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课程内容要紧跟现实经济的实际情况, 多从实际案例出发, 帮助创业者找到正确的创业方向, 建立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 而不是落后过时的项目。
3、注重经验传授。大学生创业者大多年轻, 社会经验不足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市场意识不强, 因此, 培训机构应当大力增加成功经验的传授。邀请已经创业成功和失败的创业者来分享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 分享经典案例, 帮助创业者少走弯路。如要着重传授如何寻找资金、如何招聘人才、如何开拓市场等等。
4、链接实践平台。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培训机构要联合第三方实践平台, 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一个试验的基地, 鼓励创业者多实践,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积累真知灼见, 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学合.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1, 09:78.
[2]程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04:78-79.
[3]杨柏芳.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22:57-58.
[4]柏连阳.大学生创业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 20:13-14.
[5]王楠, 卢昆.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体系的创新[J].经营管理者, 2010, 18:102.
[6]夏大庆, 解芳.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2, 08:95-96.
[7]臧小林, 胡均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1:68-70.
大学生培训 篇2
很高兴作为校团委的一名成员参与了本次学生干部培训,在过去短短的时间里,各位老师、学长利用他们宝贵的业余时间,精心准备了本次骨干培训。在刚刚过去的课程中,我学会了好多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甚至都没有想过的事物,了解它们并熟练掌握会更好的指引我如何去成为一名合格的,为同学们做实事、好事的学生干部。
短短的五节课,老师、学长、学姐都向我们展示了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虽然上课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我们却觉得受益匪浅。他们不仅仅向我们展示课件上的东西,而且通过向我们述说他们的曾经作为学生干部的亲身经历以及他们做为老师、学长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在这里我需要先感谢给我们带来本次骨干培训的各位老师和学长,是他们让我在大学的课堂里得到成长,这对于以后我们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五次课中,我认为对于我们学生干部来说帮助很大,它不仅仅适用于现在的学生工作,对我们以后面对自己事业的时候,在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干部,领导者的问题上都能够有所帮助。
在开班仪式上,杨立淮老师为我们做了关于学生干部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的主题报告。杨老师强调,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干部。我们只有读好书,才能干好事,只有学有所成,才能学以致用。同时,他还讲到了雁群理论,一个组织,一个部门就是一个雁群,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飞翔。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任何时候,个体的力量总是及不上团体的力量,我们要将自身置于团体中,学会团队协作。在团队中,要共享领导权才能激励每个人努力工作。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我们要学会倾听与沟通,使信息能够有效得传递,避免无谓的误解与隔阂。同时在团队的前提下,我们要学会表现自己,使自己不同于别人,用自己的长处去帮助同伴。最后,杨老师用三个比喻结束了演讲:当好学生干部,要有串珍珠的本领;当好学生干部,要有蜘蛛织网的本领;当好学生干部,要像一棵大树,根深叶茂。
之后的几次培训中,生环学院团委书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唐华老师为我们做了《学生干部的生涯规划与入职准备》的讲座,讲座中,唐华老师为学生干部的思想状况、工作动力等方面情况作了分析,并详细讲解了学生干部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如何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他指出,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名利至上、角色错位、关系不清等问题,同时,要利用学生干部的工作机会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做好社会走向社会必须的技能准备及社会心理准备。5号的学子论坛上,人文学院学生会主席吴剑波学长和校学生会的主席分别为我们介绍了他们在成长为一名优秀干部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抉择,我们从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经验。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我觉得我们自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力:又分为个体领导力和组织领导力。我们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人文素质和个人修养;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同时也不能放松学习;个人需要建立威信,要有大局概念,集体观念和创新意识;做事要踏实,不浮躁,有责任心;
2)决策力:作出决策前必须慎重,要学会全面思考,尽可能多的去考虑不定因素,并预计可能出现的困难或者问题;决策之后必须认真执行,不能有马虎;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终于决策,如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不能只是否定,否定之后要有改进的建议;要学会全面思考,正确看待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高效的去完成工作。
3)执行力:就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竞争力的核心,即把战略转化为效益,是一个成果诞生的关键;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创造性和韧性.4)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工作的绩效十分重要,但是这并不就是意味着我们可以去放松自己的学习,毕竟我们的本质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合理的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争取学习工作两不误,在两者上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5)团队意识:我们是学生干部,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我们是为他们服务的,所以我们要有团队意识,我们是一个为大家服务的团体,而不是单独的一个领导者,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为周围人服务。
大学生领导力培训研究 篇3
关键字: 大学生;领导力;培训
现代领导理论认为,领导力并不是正式组织中领导者所专有的能力,而是关乎到每位社会人的事情。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领导能力。领导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并具有很大程度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领导力培训的意义
1.领导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能力。领导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每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中都会充当领导者角色,吸引和影响他人去实现目标。因此领导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显然不可或缺。另外,我国高校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单纯的专业理论教育,造成很多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团队合作、群体影响力等方面存在缺陷与不足。领导力的培养可以促使大学生提升群体影响力,有利于大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带领被领导者更好地实现目标。因此,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2.有利于推进我国“领导力培训”项目的发展。领导力培训在发达国家中,已成为一项覆盖面广、专业性强、见效明显的培训项目,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目前还处于相对空白。国内少数学者在分析了国外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内容以后,效仿国外对我国高校提出了一些理想化的培养建议,如“注重社区资源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顺应全球化时代要求,关注多元文化影响”、“领导力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等,然而,很多培养方法在我国会受到条件的制约,很难实施。因此,结合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策略,将对我国“领导力培训”项目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3.有利于高校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素质教育在我国是提得多而做得少,而应试教育在我国各级教育体系中很盛行。高校通过科学的培养途径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綜合素质也将随之而提升,这将有利于高校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
二、大学生领导力存在的问题
1.领导力相关理论匮乏。我国大学生的领导力相关理论知识是匮乏的。一般情况下,在校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对课外书籍的阅读,以及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收集等方法来获取某方面知识的。领导力相关的理论知识主要存在于专业书籍、期刊、论文之中。然而,我国大学生很少会涉猎这些文献中的领导力知识。
2.领导意识不强烈。就总体水平来看,我国大学生的领导意识是不强烈的。在班级内部和各种学生组织中,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会积极的表现自己。他们会争取加入班委会、学生会等社团组织,并力争成为组织中的领导者。这些同学的领导意识往往会比较强烈。他们善于洞察组织中存在的机遇、威胁;善于获取同学、老师的帮助与支持;善于协调、鼓动,能够较顺利地达成既定目标。与此相反,很大一部分同学缺乏积极主动意识,缺乏领导意识。他们不愿加入学生组织,不爱展示自己,更不愿做出任何出众的言行,生怕自己失败后会受到同学的关注与非议。他们不善于观察组织中存在的“大众缺陷”,对组织的生存、发展等问题看得不远、不细、不早,缺乏责任感与领导意识。
3.沟通能力不突出。对于大学生来说,在相对轻松的大学学习期间,正是培养人际沟通能力的大好时期。然而,人际沟通问题却成了困扰很多大学生、高校老师,以及家长的大难题。近年来,大学生因人际沟通不良所造成的问题层出不穷、后果严重。各种媒体对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作了频频曝光。大学生因沟通不畅而导致的心理问题、成绩下降,甚至恶性校园暴力事件等,更是屡出不鲜。
4.领导特质欠佳。就总体状况来看,我国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领导特质是欠佳的。在课堂上,许多学生对老师或书本上所说的知识照单全收,不愿意积极的向老师提问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往往缺乏自信,甚至紧张的语无伦次。在课外,有些学生喜欢独处,不善于人际沟通和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子,甚至显得有些冷漠、孤僻。在考场上,考生作弊的坏习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高等教育中所强调的高度责任感精神,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难以寻觅。
三、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训的教育建议
1.设立专门组织机构,搭建学生培养平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方面较多,而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新颖性、困难性、复杂性等多个特点。专门培养机构的设立是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达成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领导力培训中心(LIC)”的设立正基于此。
而一线学生工作辅导员,具备学生教育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身份,其最了解学生,最亲近学生,同时还大多出身于学生干部,以其作为中心工作班底,在合理设置课程、协调各方资源、调动学生主动性上都能起到良好作用。
2.完善核心课程建设,强化学生领导能力。不正确的领导力观念是因为缺乏对领导力的科学认识。领导力的培训必须做到科学化。《决策理论与方法》《行政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演讲与口才》等课程都是领导力培训的重要内容,而对于大学生的领导力培训,目的在于提升其个人能力而非增加其专业性知识,因此,核心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求全,更要做到精、做到实,使其切实能起到强化学生领导力的作用。
3.采用多元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参与热情。大学生领导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因此对于领导力培训,必须脱离传统教育单一书本化、课堂化的教学体系,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引入团队合作和社会实践环节,形成团队教学、团队活动、实践研究三合一的教学体系。这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保证教学效果而言,也是十分必要的。
4.结合多类外围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大学生置身于校园之中,校园生活本身即是课内生活与课外生活的结合体。在培训之外,围绕“领导力提升”这个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外围活动,既是对培训课程的有机补充,本身也是对课程效果的实践检验。
5.注重学员自主环节,实现学生自我管理。领导力不同于其他能力,其本质是一种激励的能力,并且包含了管理能力在内。因此在培训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主管能动性,注重学员自主环节,使学员做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变单向培训为双向互动,变中心管理为学员自我管理,达到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目的的有效统一。
作者简介:孟宪博(1987-) ,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启明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潘耀鹏(1979-) ,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启明书院执行委员会主席,研究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培训 篇4
一、搭建小组交流平台
每期培训开始之后, 我们根据学员来源地分布情况事先进行策划, 在开展“破冰”活动的同时, 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教师分成一个个培训学习小组。采用明确责任、任务驱动的策略, 使每个小组成为教师培训中的学习共同体。不仅使学员从培训一开始就打破相互间的心理隔阂和陌生感, 而且使小组成为培训期间相互学习、互动交流、合作研讨的精神乐园, 并建立起了同行间今后教学研究的长期联系。
二、打造团队成长平台
根据培训内容的递进和培训活动的展开, 我们努力将研修班打造成参训教师的业务提升平台、经验交流平台与互助成长平台。业务提升主要体现在学科培训内容的编排上, 使参训教师能够在理念提升、经验整理方面得到及时加强;经验交流主要体现在研讨活动的安排上, 每次讨论活动都做到“有主题、有针对、有效果”;互助成长主要体现在学习团队的组建上, 每个班都建有学科研修Q Q群, 使“难点问题集体解决, 个人智慧集体共享”的学习原则得以实现。
三、营造师生对话氛围
我们在课程设计中专门设立了“研究与生成”专题, 通过聚焦相关学科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促使教师和学员通过互动交流进行深入思考。我们要求每一个培训专题都给学员的参与互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授课专家每次专题讲座都至少留出20分钟的互动时间, 教室里的桌椅也可以依据教学互动所需随意组合搬动。我们还采取了学科班主任与每一个培训者沟通的措施, 有效改变了以往培训中专家讲、教师听的被动学习局面。
四、加强教学研究指导
大学生培训 篇5
本次青马培训班中,那个套圈的小游戏每个队为了避免惩罚,在间息热烈商讨可以提高速度的方法,在练习中失误减少默契渐生,在无形中感受了团队意识——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的不同个人之间的合作,它隐身于协调团队意识成员关系,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是它更好、更快地达到组织的目标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团队意识培训让我们学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来面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类事情,发现其所在团队的价值观,并懂得如何更好地融入整个团队中,了解并清晰不同团队角色之间的优势与劣势,学会运用优势互补的方法来增强团队的绩效,掌握建立高效团队的三个关键要素,并学会如何去实施。
学长们自身经验的交流和班长支书们工作学习感受的阐述,言明了学生干部应当具备的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每个班级的学期目标和发展规划都要靠全体班委来实施,因此学生干部要善于把本班级的目标同班级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 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合理组织各方力量, 恰当使用各类人才, 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取得良好效果。
贯彻执行能力。学生干部要善于贯彻执行自己学院和上级组织的决议和决定。要把上级的精神和意图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和计划贯彻下去, 争取做到全面准确, 得当有力。
科学决策能力。面对有时繁琐且繁多的事情,学生干部要有决策的魄力,通过科学的比较,进行权衡利弊得失, 作出合理的安排。
综合协调能力。作为学生干部, 良好的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要善于团结各种人, 与其合作共事。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感情因素, 善于激发全班的热情, 为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另一方面要善于同其他班级交往,为本部门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选材用人能力。组织的发展和工作的好坏的最关键因素都在于人。合理用人, 因人施用也是学生干部素质的重要方面。用人得当则事业兴, 用人不当则事业衰。学生干部要善于因人施用。每个人不可能都是人才, 但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优势。而学生干部就要根据本班同学各自的特点, 把合适的人安排在不同的事情上,这样才能最大发挥每个人的能力, 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学习、实践能力。这也是学生干部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主要还在于自身的学习、实践能力。学生干部要在实际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去研究、分析和总结, 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指导自己的行为, 不断锻炼自己, 提高自己。
大学生技能培训的发展前景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技能培训策划师
1 大学生技能培训的机会点分析
1.1 环境分析 教育始终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逐渐增多并仍呈增涨趋势,据国家发改委宏观院投资研究所课题组的预测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至少会提高到6.5%,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将提高到4.3%左右。足见国家对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
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的举措下教育事业得到了重大发展,尤其是高校教育的发展更为显著。然而不能忽视的是,高校教育在取得大量成绩的同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的通病,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训练环境亦是高校教育的症结。实践能力不足亦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在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等于失业”是许多大学生担心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鼓励各民办教育机构发展以弥补高校教育的不足,给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1.2 市场需求分析 承前所述,高校教育中实践不足的问题造成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的现状,如果把大学生视作高校生产的产品,那么这些产品投放到人力资源市场时显然与客户(招聘单位)的期望尚有一定差距。这也是自高校扩招以来长期存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严峻的原因。
而技能培训在这方面做得较好,针对性地弥补了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2008金融风暴以来,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竞争愈加激烈。如何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顺利找到工作是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参加培训提升自己能力以确保求职竞争力对于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在未来几年内将是培训产业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2 大学生技能培训的优势
2.1 与传统的高校教育比较 在国家的大力投入下,高校基础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教育结构系统规范,是教育产业的领跑者。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应具有在品德操行、才智学识、身体素质、动手能力四个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然而,实践不足始终是高校教育的软肋,这一问题并不能完全归咎与高校。毕竟高校是与社会有一定差距的,学术环境浓厚,社会气息不足,其实是是教育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无怪乎人们总以“象牙塔”相喻。对比各层各类教育机构,毋庸置疑,唯有以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是与社会和市场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因而也是所有教育机构中最有可能成为学生接触社会平台的机构。
2.2 与其它培训产品比较 市场上的培训机构多不胜数,在这方面成绩斐然的例如针对各种等级考试、认证考试的新东方。其培训产品主要是针对希望通过某种考试取得证书的客户群,因而教学重点也在对考试的能力提高上。而技能培训的核心竞争力则在于提升学生的动手技能。
在课程安排上技能培训更加注重实践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和操作的机会。以昆明某知名培训机构近期在大学生技能培训领域的尝试为例。该培训机构有 “高效办公技能班”、“商务班”、“策划师班”三种技能培训班。以“策划师班”为例,为期一个月的课程中仅有一周是理论学习,其余时间都是通过各种主题不同的实务操作(包括企业内部活動方案策划、市场营销方案策划、项目合作方案策划等)来让学生分组完成项目,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笔者曾在其中一期“策划师班”进行过参与观察,亲身体会到该培训在实务操作上的优势。全班共计25人,除因个人原因未坚持上课到最后的4名学员没有调查到,剩下的21名学生(包括笔者)都表示在短短的1个月内学到了许多实用性的知识,提升了个人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务操作课程改变了自己的学生气和原本的惯性思维方式,其中有8名学生表示愿意继续参加下一期的学习以继续锻炼自己。 可见这种将目标群体定位在大学生的技能培训是具有实效的。
2.3 与其它技能培训产品比较 市面上的技能培训产品也有很多,但主要是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及希望就业初、高中毕业生等目标群体。明确将客户群定位在高校大学生的技能培训产品并不多。相较而言,大学生的理论素养较高,学习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之后可以较顺利地完成和解决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3 大学生技能培训可能产生的效益
3.1 对学生个人 大学生技能培训能够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对大学生来说,只有先顺利找到工作才能逐步完成其职业目标、人生规划,最终实现其人生价值。尽管参加技能培训需要学生个人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然而对比其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其将来个人发展的影响而言这些投入并不过分。
继续以策划师班为例。该培训班的培训目标是“培养您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让您快速成为一个团体的指挥者、领导者,为企业出谋划策”。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学生被划分为三个组,以组为单位完成策划方案。由组长负责统筹,为组员分配任务。全组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策划方案并最终由组长代表全组竞标,每次任务更换一次组长。在一次策划任务中,组长充当领导角色,充分锻炼其领导能力,全组成员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能力的提升。学生再经过几次任务的锻炼后,大都对团队精神深有体会。这中锻炼和提升无疑会对其今后的工作产生影响。
3.2 对用人单位 姜建强先生认为“我们国家并不缺少大学生,而是缺少适应市场需要的大学生。在这种有效供给不足而无效供给充斥市场的情况下,还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加大了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搜索成本。”大学生技能培训就是迅速使原本不适应市场需要的大学生经过系统的锻炼后转变为符合市场需要的有效供给,这不仅节约了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搜索成本,同时也由于培训过的毕业生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易于上手而节约了用人单位的培训时间和资金投入,进而提高效益。
3.3 对国家社会 大学生技能培训是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保证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集合高校和培训机构各自的优势培养出更加优秀有能力的大学生。这样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可以迅速发挥其优势和能力,成为更加充分地发挥才能贡献社会的人才。
3.4 对培训机构 目前大学生技能培训尚处在有益的探索阶段,培训机构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市场的探索和培育,因此短时间内盈利的可能性不大。例如策划师班25位学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免费生,剩下的也都是受到了百分之二十到五十的优惠的学员。但在市场培育阶段就是要积极探索、耐心等待时机成熟。即使在现在的市场培育期暂时不能看到资金效益,但通过学生参见培训后的宣传不仅能为未来带来商机,对其整体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都会产生良好的效益。相信一旦这块市场被拓展出来,其潜量是有着充足的盈利空间的。
参考文献:
[1]朱坚强.教育经济学发凡.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新进大学生岗前培训探讨 篇7
一、通过调研了解培训需求
做好调研的准备工作, 要调查什么?应在调查前做好调查问卷。以河南商业大学生培训情况调查问卷为例, 我们设计了包括基本情况、专业知识现状、相关知识现状、需要哪些方面的培训 (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 、希望参加哪种形式的培训、授课方式、一次培训的时间安排等十几个类别的问题。通过采取问卷调查、面谈、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交流等方式, 摸清大学生岗前培训的现状和培训需求信息。
在深入调研, 摸清大学生岗前培训的情况的基础上, 进行统计资料的整理, 将调查统计来的原始记录进行分类、分组并加工和系统化。同时, 要发现问题, 作出科学结论, 为培训的决策和撰写培训方案提供依据。
二、科学拟订培训方案
按照服务性、针对性、实效性、适时性、可行性和系统性的原则认真撰写培训实施方案。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 周密论证培训形式
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模式特点, 设定岗前培训内容、培训方式, 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大学毕业生对于注入式教育缺乏新鲜感, 但是在岗位技能、职业素养、职业前景、心态调整、参观学习等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对经验和能力的渴求远远胜于对知识的渴求。因此, 针对大学生的培训, 应该在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方面加以创新, 形成与学院教育相区别的培训体系。
借鉴行业内外大型企业新进大学生培训的成功经验, 在传统授课教育基础上, 创新授课方式。在培训中可采取多个培训师同时授课、培训师点评方式授课、演示方式授课、现场式或场景模拟式授课、分组讨论并对结果进行交流或辩论甚至演讲。变知识教育为信息教育, 给予学员思考和反馈的空间;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训练, 让学员形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从而帮助其建立职业观点和意识;变头脑教育为行动训练, 通过学员互动和团队游戏, 提高学员的行动能力。
2. 合理安排培训课程
要根据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专业、企业需求及岗位要求合理安排培训课程, 设置授课内容和方向。我们在培训中把整个培训课程分成了若干个培训模块。例如我们在工业大学生岗前培训中所设置的有:行业形势及企业文化建设模块、政策法规模块、个人素养及团队建设模块、安全生产教育模块、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模块、参观实习模块等。采用模块化教学可使培训更系统和有层次, 同时也可以对一个模块进行考核。对教学安排的调整在一个模块内进行, 有利于参加培训的学员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细化培训前准备工作
培训项目实施计划制订以后, 还需要做很多具体、细化的工作, 比如培训课程的开发、培训教材的选择或编写、培训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培训教师的遴选、教案的编写、培训设施工具的准备等。
首要的工作就是培训课程开发。课程开发要领会培训项目的意图, 体现培训项目的构思, 完成培训项目的目标要求。特别是岗前培训课程开发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 丰富培训项目的内容, 并注重培训课程的时效性, 让学员真正在知识和技能上有一定的提高。
培训教材的选择或编写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分析培训项目、课程及培训对象的特点, 分析教材的特点, 突出大学生的特性化需求, 把握技能与知识点的配比, 借鉴相关培训资料, 开发出高质量的培训教材, 使培训教材起到导向和指导作用, 成为师生双方的良师益友。
对大学生培训来说, 培训师的水平一定要高, 在行业有一定的影响, 这样培训效果才会更明显。根据实际需要, 我们可从行业内外聘请符合培训要求和条件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性人才担任培训师。培训师只有能理论结合实际, 才能保证培训效果, 真正实现培训的目标。
四、严密组织培训过程
开好开班动员会, 参加人员包括参加培训的全体学员、管理人员、企业领导和培训单位领导。通过动员, 会使参加培训的学员明白培训的意义和培训的要求。
做好管理人员和培训师的沟通, 使培训师了解学员的情况, 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 及时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态度和意见, 及时对培训和服务进行完善, 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过程中, 管理人员要对学员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 做好考勤管理。培训期间, 学员有什么需要或有什么突发事情能及时得到解决, 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能及时反馈并解决。
适当增加学员的业余文化生活, 如组织学员参加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联欢晚会等。在培训结束时, 对学员进行培训考核, 并对培训进行总结。
五、做好培训资料的整理、评估和反馈
在培训过程中和结束时, 我们一般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培训资料, 其中包括培训通知、培训手册、培训课程安排、培训人员报名表、考勤表、教师情况登计表、培训班满意率调查表、培训师满意率调查表、考核成绩表、学员培训总结等。
培训中, 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判断培训的有效性, 发现培训中的问题, 如学员的理论和技能水平是否达到了培训的标准、行为是否有所改变、培训管理和教学活动是否科学有序、培训服务存在哪些不足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评估, 促进工作的改善。培训结束后, 通过用人单位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调查, 了解培训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为改进培训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大学生急救知识培训的现况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法对400名在校生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390份, 回收率97.5%, 其中男生188名, 48.2%;女生202名, 51.8%;年龄18~24岁, 平均21岁。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包括急救知识培训需求和愿意度、急救知识知晓率、培训方式及授课教师要求。急救知识授课内容包括了解最基础简单的急救知识 (心肺脑复苏术) ;处理野外常见的意外情况 (创伤、出血、溺水、高空坠落、烧烫伤等) 。
2 结果
对收回的390例调查问卷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见表1。
3 讨论
院前急救第一接触者一般不是医务人员而是民众, 如果采取黄金时间抢救, 患者有可能会起死回生, 为院内急救争取到关键时间, 所以急救知识的普及是当务之急, 学校是重要的培训场所, 在中国WHO健康促进学校合作项目考核标准中要求学校“有急救政策和实施计划, 强调有计划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急救培训[2]。这也是要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调查结果看出, 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愿意和需求性显示在校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积极性很高, 但平时培训机会少、时间短, 表现出急救知识的缺乏性。应向西方国家学习, 将健康教育内容列入正规课程, 作为学校系统教育的一部分[3]。从授课要求看出, 要求有专业性较强的教师授课, 故师资力量上必须满足需求;我校与120急救中心合作建立大学生急救知识培训基地, 每年授课两次以上, 深受学生欢迎。
利用我校医院的资源优势, 除了教务处安排授课时间外, 平常可利用黑板报、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建议将急救健康教育列入选修课, 课程结束后要进行考核, 考试合格后发放证书。并鼓励学生加入校红十字学会, 加入志愿者队伍, 有条件者可参加一些救援活动。急救知识培训方式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 有利于学生牢记。理论课后, 给予模拟实践, 进行分解示范, 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进行分解、宣解、示范, 直观易懂, 使知晓率大大提高。我校是一所师范院校,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行业, 普及自身的急救知识起到放大的功效, 对社会、家庭、对其以后指导和教育学生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值得重视。
大学生是急救知识宣传的切入点, 希望能将急救知识宣教作为一项必修技能在高校长期坚持不懈的进行[4]。根据我校调查分析, 大学生急救知识培训的开展, 有学校的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和卫生所医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加上社会医疗力量的支持, 是完全可以得到普及的。
参考文献
[1]陈梦洁, 张丽萍.大学生急救护理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10 (30) :187-187.
[2]张维平, 张允平.对高校急救健康促进模式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 2007, 20 (2) :151-156.
[3]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120-121.
探析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方法 篇9
目前各个高校的大学生都在积极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但被培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甚至是零散杂乱的,没有培训的教学计划,大学生根本得不到系统化培训,老师的责任心也不强。据统计,2 3%的同学(一般是参加校内选拔比赛)根本就没有指导老师;2 2%的同学有指导老师但得不到有效指导;3 0%的同学得到老师的简单指导;只有1 0%左右的同学得到老师的系统指导。所谓系统指导也就是采取让同学自学,然后讲解历年竞赛题目,然后押题、猜题的方式,不注重同学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为比赛而比赛、急功近利的局面。从参加比赛的结构上看,大部分是三年级的同学,基础课程都学过了,大部分专业的课程还没有完成,就是进行了,而面对实际问题时,也因为缺少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法。比如2 0 0 7年全国电子竞赛的题目,看似是小车平衡问题,其实是小车角度测量控制,大部分同学虽然对该题目控制方法熟悉,但动手实践的能力有欠缺,特别是动手机械制作和电子制作方面,而做不出好作品。虽然同学都尽了最大努力,但因培训环节缺失或不当,比赛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笔者认为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整个的培训时间大概需要经历大学生的大二、大三2年的时间,当然不是同学全天候的在培训,主要是通过节假日、课余时间进行培训。培训按五个阶段进行:兴趣引导阶段、理论培训阶段、动手操作培训阶段、赛前强化训练阶段、比赛减压阶段。
一、兴趣引导阶段
在大学阶段,大一、大二的同学对科技制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最高,面对这样的对象,尤其是参加了科技社团的同学,应采取以下多种方式激发同学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兴趣:
1.以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形式,比如《科技制作简介》、《电子设计竞赛简介》《生活中的创新小制作简介》等选修课。
2.观看录像的形式,介绍一些本校大学生科技制作的作品和制作过程录像,最好是校友或者同学的制作录像,让他们感觉到电子设计竞赛既不神秘又不特别难。
3.通过讲座或者座谈会的形式,介绍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方式。让同学了解整个培训的过程。让同学知道,参加培训是提高动手实践的有效途径,对学习专业课、考研、将来找工作也是有益的。
4.通过参观实验室、制作室的方式,让感兴趣的同学看看其他同学按系统模块培训的实际情况。
二、理论培训阶段
大二、大三的同学要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必须进行理论学习,比如《模拟电子基础》、《数字电子基础》、《单片机及其应用电路》、《电测技术》等,对低年级的同学或者非电类的同学,这些课程以认识了解为主,最好通过简单的制作例子进行学习,下面以“避障小车的设计”为例,谈一谈理论培训的步骤:
1.通过讲解壁障小车的外形的设计讲解机械外形设计常识,比如怎样使用A U T O C A D进行画图,三维设计;通过小车的传动装置,讲解机械传动形式的转换,比如怎样从匀速转动转变成平动、摆动、间歇式引动,讲解微型电机的变速装置等;通过小车装配,讲解机械元件(如螺杆、螺母等)的作用。
2.通过讲解避障小车的避障功能,讲解光电传感器原理,使用方法,接口电路等,还可以介绍烟雾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让同学通过光电传感器一种功能,了解常用的几种传感器。
3.通过讲解避障小车的电机驱动电路,讲解类似L 2 9 8的驱动原理与接口电路设计,讲解单片机接口的驱动能力,了解步进电机的驱动方法等。
通过对避障小车的讲解,让同学对电子电路的设计及其应用有了一个浅入深出的印象,挑选与自愿相结合,让有兴趣且入门的同学进入操作培训阶段。
三、动手操作培训阶段
该阶段主要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通过理论培训对同学进行筛分组(每组3人),分组时,既要尊重同学意愿,又要引导大学生各个专业的交叉配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分工,有分工侧重软件的,有分工侧重电子电路硬件制作的,有侧重论文报告的。动手操作培训阶段分为两部分:基础操作培训和模块制作培训。
1.基础操作培训,此阶段主要是让同学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如示波器的使用,数字万用表的使用,数字信号源的使用,信号频谱分析仪的使用,让同学动手,测量一些信号,像电阻,电压,电容等,整流电路中的波形等。另一方面电子焊接方面的培训,手枪钻、台钳等机械加工工具的使用培训。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让同学熟练使用以上设备和工具。
2.基本模块制作培训,此阶段是根据电子竞赛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单元模块制作培训。
(1)电源模块制作训练:稳压电路的制作,开关电源的制作,升压电路的制作,让同学了解整流电路,稳压模块,各种电子元件的选择。
(2)键盘模块:结合单片机的接口,培训同学做4×4或者1×8的键盘,使用单片机开发板测试键盘。
(3)显示模块:结合数码管和接口电路74LS164电路,让同学做一个显示电路,并利用5 1开发板让每位显示。
(4)输入输出模块:这些模块必须结合具体的项目,比如把温度传感器D S 1 8 B 2 0作为AD输入,并在显示模块上显示温度;输出模块结合U L N 2 0 0 3大林顿管电路,驱动继电器的线圈。
3.软件及其仿真工具培训:参加电子竞赛一般使用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现在最常使用的就是MCS51单片机,但随着单片机功能的发展,比如A V R、凌阳6 1、M S P 4 3 0等,常用的画图软件Protel99,常用的仿真软件有伟福仿真器,Proteus,Multisim等软件。这些课程和软件都不是指导老师全面讲解,主要是靠同学自学和应用学习。
以上这几个阶段的培训,由老师来引导,由高年级的同学带领,特别是参加过电子设计培训的同学来带领大二、大三的同学进行动手操作训练。
四、赛前强化训练阶段
完成动手操作培训的同学,掌握了电子设计竞赛常用的电子电路原理,掌握了机械、电子软硬件制作基本技能以后,大学生可以进行赛前的强化训练。根据同学的特点和兴趣,可以让同学有倾向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主要内容是根据同学的特点,指导同学做往年的竞赛的项目(比如控制小车类,电源类,放大器类,数字测量类,无线通讯类等),时间为4天时间,比如对放大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2009年数字控制放大器,自己动手做方案,写设计报告,根据题目的要求,动手去电子制作和机械制作。做完后老师要进行指导,比如同学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方案是否有改进的地方,报告中是否有瑕疵等。每组的同学行总结,找出不足,然后进行下一组的模拟题训练,如此循环,做2~3道题,同学电子竞赛的水平就会有很大的高。
五、比赛减压阶段
《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培训探索 篇10
在引导大学生探索寻找自我需求和职业需求之间平衡点的培训中, 我们尝试加强角色转换训练, 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职业素养的养成, 培训包括三个部分:我看我、工作看我、我看工作。下面分别从培训目的、培训引导和培训拓展三方面做一些分析。
一、我看我
培训目的:引导学生转换到“本我”角色, 以“悦纳自我”的愉悦心态对自我做深入探索。培训引导:通过“兴趣岛”、“心理测评”小游戏等方式, 在放松快乐的氛围中, 开始愉快地自我探索之旅, 让内在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轻松地跃然纸上。培训拓展:兴趣、性格探索模块的展开, 引导学生探索本我。思考:我已经为我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做了些什么?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它们和我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间可以有什么连接?我可以形成哪些独特的优势?
二、工作看我
培训目的:引导学生转换到“应聘者”角色, 思考“工作看我”时是看重哪些方面的能力。培训引导:面对一则校园招聘信息, 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分享的方式, 讨论用人单位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培训拓展:能力探索模块的展开, 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能力。思考:自己具备的能力和职业要求的能力之间如何寻求平衡?现在可以为未来需要具备的能力做些什么?
三、我看工作
培训目的:引导学生转换到“决策者”角色, 感知决策的矛盾和冲突, 感悟自己是决策的决定者和承担者。培训引导:“职业价值观”拍卖活动的开展, 在紧张激烈的“得和失”氛围中, 在“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的冲突中, 让我们内心不易被察觉的职业价值观在决策中得到澄清。培训拓展:探讨“90后闪辞”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职业中什么对我最重要?我为它做了些什么?在不同时间段我的职业价值取向会变吗?我会坚持些什么?
通过加强角色训练, 有意识地增强学生换位思考职业素养的提升, 这在大学生探索自我需求和职业需求, 并寻找两者之间平衡点时将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在培训实践中还可以引入管理学原理, “规划—实施—监督”管理主线贯穿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以“人职匹配”理论为依据, 引导大学生在探索自我需求和职业需求中寻求平衡点, 合理规划职业发展目标;立足当下, 采取有效的实施行为;并在实践反馈中, 适时对规划进行监督, 对职业发展实施管理。
《大学生职业发展》是一门综合的社会学课程, 将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融合到职业发展中, 加强特定项目的培训训练, 逐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 不断思考探索, 逐渐形成职业发展的自生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Z].2007.
[2]钟谷兰, 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美]杰弗里·H·格林豪斯 (Jeffrey H.Greenhaus) , 杰勒德·A·卡拉南 (Gerard A.Callanan) , 维罗妮卡·M·戈德谢克 (Veronica M.Godshalk) .职业生涯管理[M].第3版.王伟,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程利娜.以实践活动为依托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1) .
[5]曹荣, 陈东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问题及举措[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2) .
浅议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篇11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 日语培训 需求
笔者1998年至2007年在蚌埠同好外国语培训学校日语培训中心工作,历经十年,主要负责针对在校大学生举办的各种类型日语培训班。日语中心位于蚌埠大学城,园区内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和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园区外十余公里还有安徽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约9万人,本、专科在校学生按学科分类,涵盖了工科、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理学、法学、医学、教育学、农学、历史学和哲学11个学科,涉及近200个专业。因兴趣、爱好、就业等因素,有很多大学生在课余选择了日语培训班。笔者整理了1998年至2007年蚌埠大学城在校大学生参加日语培训的情况,拟从以下九个方面,对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做一个初步探讨。
一、从在校大学生专业分布看日语培训需求
日语培训中心自1998年开始举办JLPT(日本语能力考试,又称“国际日语考试”或“日语托福”等)培训班。报名学习的学生专业分布如图1、图2所示(注:低于10人的专业列入其他):
图1 1998年至2002年各专业学生学习日语人数统计图
图2 2003年至2007年各专业学生学习日语人数统计图
从图1可以看出,1998年至2002年,在校大学生学习日语的人数相对较少,平均每年275人,学生多是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学二外日语。而在2003年至2007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GDP不断上升,高校已完成新校区建设,扩招步伐不断加快,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家长支持子女学习实用技能的热情逐渐增长,导致学习日语的学生不断增加,如图2所示,平均每年598人,其总人数是1998年至2002年的2.16倍。从专业分布看,2003年至2007年,除传统财经类的国贸、经济学、金融、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希望掌握二外技能之外,计算机类专业因动漫、游戏的兴起,学生渴望“两条腿(计算机加日语或韩语)”走路,学习日语的人数有较大增长。英语本科就业渐遇压力,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加入考研大军,参加日语培训人数增多。我国高校英语硕士点招考硕士研究生时,除少数高校可用法、德、俄语考试外,多以日语作为外语考试科目,考试难度多在JLPT2级上下,仅仅靠二本高校的二外日语教学计划是难以达到的。由此,导致英语专业需要考研的学生纷纷投入到专业的日语培训之中。医学类本科毕业生进入城市大医院的希望较小,所以图2所示医学类学习日语的人数是图1的4.5倍。图2农学类竟达图1的22.4倍。异军突起的旅游管理类引人注目,从图1可以看出该专业每年学习日语人数都在10人以下,被并入“其他”一项,而图2中作为单独一项达235人,从中折射出2003年至2007年我国宾馆、饭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业的繁荣景象。
二、从在校大学生所在年级看日语培训需求
在校大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对日语培训有不同的需求。笔者将1998年至2007年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如图3所示:
图3 1998年至2007年学习日语总人数曲线显示图
由图3可以看出,大学一年级新生学习日语的热情最高,以后逐年下降,至第六学期又有一个小高峰。
高中三年,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绝大多数高中生埋头学习,与高考无关的兴趣和爱好相对地受到限制。一旦考进大学,兴趣和爱好得到释放,与此同时,高中时期的许多良好学习习惯作为一种惯性,也带进了大学第一学期。家长对刚进大学的子女充满期望,希望孩子多学本领,至少能有一技之长。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大一新生军训后报名学习日语的人数最多。
大学第二学期报名学习日语的同学也不少。大学一年级的同学有某种互相攀比的心理。经过第一学期约15周左右的日语学习,许多学生掌握了部分日语单词和句型,已能看懂简单的日语文章,并能进行简单的日语会话,会查日汉辞典,能登陆日文网站,等等。所有这些,对进大学时犹豫不决没有学习日语的同学震动很大。我国大多数高校日语系本科生是考进大学后,日语从零点起步开始学习。于是第一学期错过机会的同学在第二学期开始报名。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除正常学习以外,各种社团、交友等活动也比较多。一方面,锻炼了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占用了不少课余时间。因为时间紧,所以第三、四、五学期报名学习日语的学生比较少。
第六学期出现小高峰的原因比较多。根据笔者与学生的接触,了解到有的三年制专科学生已面临毕业,他们在第五学期工作实习时,发现日语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而对更进一步地择业有较大帮助。还有的是为了专升本而报名学习日语等。
三、从在校大学生性别看日语培训需求
全国各地区各高校在校男女学生比例各有不同。蚌埠大学城各高校男女学生比例也有差异。经综合统计,男生为50%多,女生为40%多。按男女生比例,参加日语学生的人数如表1所示:
表1 1998年至2007年日语培训班男女学生统计人数
由表1看出,尽管需要学习日语的男女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女生人数增幅明显加大。
从兴趣开始,九十年代末,男生学习日语的人数比女生稍多些。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女生相对文静,对外语学习相对执着,女生学习日语的人数逐年增多,达到男生的2.7倍。
学习日语的女生比男生多的另一个原因是,女生比较善于理财。男女学生从家庭得到的生活费相对固定,如何调剂使用是女生的特长。刚进大学的女生一般比较朴素,用于购买服装和化妆品的开支相对不多,多余的钱一般多用于购买自己喜欢或需要的书籍,有的用来学习日语或韩语等。而男生的开支用于交友、旅游、同乡会、吃饭喝酒等。每月末,剩余的钱已经不多,只好放弃二外培训。这也是日语培训中,男生比女生数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从在校大学生生源所在地看日语培训需求
在校大学生日语培训实践证明,大学生对日语的需求与其生源所在地有较大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1998年至2007年日语学习学生生源所在地统计表
(注:1.安徽城镇:指考入大学前户口所在地为安徽城镇的学生。
2.安徽农村:指考入大学前户口所在地为安徽农村的学生。
3.鲁苏沪浙闽粤:指考入大学前户口所在地为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的城镇及农村的学生。)
蚌埠大学城各高校以二本为主,主要面向安徽省内投放招生指标。随着大学扩招,投向外省市的数量逐年增加。如表2所示,学习日语的学生以原籍安徽省内各城镇的学生为多。其中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1998年原籍安徽农村的学生学习日语仅12人,占当年总人数的5.4%左右;到2007年为183人,占当年总人数的26.4%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原籍农村的学生考入大学后,渴望掌握现代技能、毕业后到大城市求职工作的愿望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农村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二是鲁苏沪浙闽粤均为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较发达,许多户籍在沿海地域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知道一些外资公司的工作性质和薪金待遇。他们进入大学后,立即主动寻找各种实用技能培训机构,其中不少学生选择了日语培训。
五、从办班类型看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每班大约20~40人。近年因为扩招等原因,有的已超过40人。日语培训在课余举行,初级班每班60人左右,中级班20人左右,高级班10人左右,一般在晚上或双休日举办。开班类型有:
1.普通(慢)班:每周上课1次,每次2课时。
2.快班:每周上课1次,每次4课时。
3.速成班:每周上课2次,每次4课时。
4.考证强化班:每周上课3次,每次4课时。
5.听力班:每周上课2次,每次4课时,每班20人左右。
6.会话班:每周上课2次,每次4课时,每班10人左右。
笔者整理了1998年至2007年日语初级班的开班资料,如表3所示:
表3 1998年至2007年日语初级班开班类型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每周上课1次的普通班(2课时)和快班(4课时)是日语初级班的主要类型。听力班、会话班由于在完成日语语音入门后,迅速使用听力和会话教材,每班学生人数较少,师生互动性强。从2000年起,学生开始选报听力班;2002年起,学习日语的学生开始听力、会话并重,以后听说类型班逐年增加。速成班每周上课2次,考证强化班每周上课3次,较多地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所以1998年至2002年成为空白。自2003年起就业压力显现,部分意志顽强的学生开始选报速成班;2004年起就业竞争加剧,少数学习愿望特别强烈的学生也开始选报考证强化班。因为该班教学强度大,每周上课3次,特别辛苦,所以每年只能开1个班。由此,可以折射出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促使许多学生刚进大学,就急于学习一项实用技能,其迫切的心情在选班类型上显现出来。
六、从学习期望值看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在校大学生学习日语一般是零点起步。首先完成JLPT四级教学内容,进而三级、二级乃至一级的学习内容。笔者根据1998年至2007年十年的调查情况,发现在校大学生有一半左右以三级考试为目标安排自己的学习。整理每年报名填表“学习目的(考证目标)”一栏的填写情况,统计如表4所示:
表4 1998年至2007年在校大学生学习日语期望值统计表
(表中数字为该项期望值人数占学习总人数的百分比数值)
注:百分比数值系舍去小数点后数值的近似值,有时各百分比数值相加后小于百分之百
七、从考证率看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笔者统计了1998年至2007年在校大学生日语考证情况,如表5所示(不完全统计):
表5 1998年至2007年日语证书考证情况统计表
注:表中数据分母表示报名成功人数,分子表示考证合格人数
为提高考证率,日语培训班鼓励学生报考难度低一个等级的证书。:完成JLPT一级课程后报考低于一级的二级考证;完成二级课程的学生报考低于二级的三级考证;依次类推。由于JLPT考试2002年起实行网上报名,各考点名额有限,网报时网络高度堵塞,许多学生报不上名,又不便于报考内蒙古、东北等遥远的考点,只好望网兴叹。因此,凡是好不容易报上名的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考试机会,更加充分准备,发奋迎考,争取一次通过,拿到三级或最低的四级证书。
J-TEST实施以后,由于每年考试举办6次,实行现场报名,学生考证的机会增多。实力强的学生拿不到高中级A、B、C、D的A级,可以取得D级证书。大多数J-TEST初级考生即使拿不到初级E、F级的E级,至少可以拿到基本的F级证书。有了证书,对学习是一种促进,更在求职时可以证明自己初步了解日语,具有可雇佣性和职业发展性,增加了就业砝码。
八、从流失率看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各类型、各时间段的日语培训班,往往要跨年度实行学年教育,历经寒暑假和国家各种法定长短假期,必然产生学生的流失现象,这是各种培训机构都面临的问题。虽然可以通过点名、定期考试、奖励,甚至考出证书进行部分学费乃至全额学费退还,并颁发相对高额奖学金等措施减少流失现象,仍避免不了部分学生流失。笔者统计了1998年至2007年日语培训班学生流失的情况,如表6所示。表6中数据的分母表示第一次上课的人数,分子表示最后一次上课的实际人数。
表6 1998年至2007年学生流失情况统计表
从表6可以看出,流失率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少数学生流失后,并不代表流失的学生今后不参加考证,他们往往会在毕业前自己复习、预习,甚至自学日语,重返日语培训班选择相应的课程,但给培训工作者带来许多新的启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学生家庭逐渐走入小康或富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大学校园生活的多彩化,某种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不太能专心致志学习,有的学生心态趋于浮躁。人们习惯于把教育和培训归于一类。例如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主页把“教育·培训”放在同一栏,但毕竟实际操作起来差异很大,起码师资的要求就不一样。高等院校四年制本科教育流失率几乎微不足道,而培训机构则不同。怎样能够生动活泼的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紧紧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严肃课题。
九、从就业前景看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笔者历经十年,追踪了日语考试成功的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该类学生多选择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青岛、威海、烟台等)、京津冀和辽东半岛(大连附近)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安徽省是一个中部的内陆省份,蚌埠市是安徽省的一个中等城市,几乎没有日本人做总经理的企业。学生考证成功后,往往奔向日资较多的地区。就业目的地分布如表7所示:
表7 1998年至2007年持日语证书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我国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就业机会不等。如表7所示,长三角、珠三角是吸引会日语的复合型毕业生就业的热门地区。同时,表7可以看出,十年来安徽省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步伐。1998年安徽省内就业仅4人,到2007年的为47人,证明了中国中部崛起的趋势。从“其他”地区1998年的7人到2007年的66人,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进程。
十、结束语
贫困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培训方案 篇12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压力源
1. 家庭经济的窘迫引发的自卑
对绝大部分贫困生而言,家庭经济的贫困都是他们心理压力的根源。但是不同的学生面对自己家庭贫困的视角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能够正视自己家庭的贫困,并以之为自己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动力,然而大部分贫困生却把家庭的贫困当成自己本身的无能,或是耻辱,回避问题,并因此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
2. 环境适应不良引发的焦虑
进入高校以后,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不适应引发的心理不适应逐渐凸显。农村和城市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农村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都不会用;学习不适应,一些农村学生在当地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渐渐失去优势,面临重新定位。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一些贫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转变;文化不适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造成了很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焦虑。
3.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引发的冲突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由于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顾影自怜,因此,很难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沟通、交往、合作。
4. 社会环境引发的失衡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这就形成了社会“金钱观”和不适当资助方式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压力源。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大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另外,社会上一些出于炒作目的的资助行为和某些出于善意的动机却实施不当的资助行为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心理失衡。
二、培训方案的目标及课程设置
基于贫困大学生以上的心理冲突,着重在团体培训中促进贫困大学生在放松自我防御、建立团队互信的基础上,开展沟通方面的应用型理论实践课程,以一堂课讲授理论,一堂课实践操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吸收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信心。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沟通与演讲的基本知识,懂得现代社交礼仪,培养演讲口才,学会沟通技能、技巧,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提高情商,更好地发挥个人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具体目标:
1. 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因为家境贫寒而带来的困扰,克服自卑。
2. 引导贫困大学生获得转变,正确认识贫困问题,全面了解自己,客观评价、欣赏自己,自信、自尊、自强,顺利学习、生活和成长。
3. 建构牢固的团队凝聚力,促进小组成员相互肯定、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依赖。
4. 学习易于操作的沟通技巧及团队合作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我。
单元活动和方案如下:
本团体包括八个活动单元,分八周完成,每周六上午一次,单元结构采用完整、渐进的方式,从团体的组合订立规范到结束,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活动形式为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行为演练、案例分析等,最后以分享感受结束活动。某些活动后布置作业,要求成员在日常的生活中实践学会的新行为,并写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收获及对以后活动的建议。
为使参加者在活动中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自我成长,指导者除了设计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以外,还要在活动中适当地运用团体心理技巧。常用的技巧有自我肯定、行动契约、行为预演、角色扮演、脑力激荡、同理心及释义、价值澄清、肯定的回馈等。
基于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和探索,运用行为心理学和团体动力学理论,通过一个同质性的封闭团体给贫困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在团体情景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通过系统科学地学习良好的沟通礼仪方式,建立积极的态度与主动的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这种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践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让他们袒露心声,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处境,促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以微笑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2]胡建文.用系统原理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新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 (8) :178-179.
[3]康育文等.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相关[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 (5) :510-512.
[4]杨雪花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 15, (7) :612-614.
[5]Corey G.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1992:17.
【大学生培训】推荐阅读:
大学生创新培训平台05-18
大学生团校培训感悟09-05
大学生创业培训简报09-29
大学生公关礼仪培训12-04
大学生就业培训计划06-19
大学生就业培训项目07-13
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08-01
大学生顶岗支教培训心得08-16
大学生村官上岗培训体会10-23
大学生竞赛培训数学论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