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的效率分析(共3篇)
输液的效率分析 篇1
在静脉药物调配中, 护理人员面对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 承受的精神压力也较大, 一旦发生问题, 将直接影响到临床药物服务质量以及用药的安全性。因此, 有必要加强静脉药物配置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巧, 推进相关工作顺利开展[1]。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自2015年下半年全面开展旨在提高成品输液质量和效率的技能培训工作,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自2015年下半年对护理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共有护士17名, 均为女性, 工作年限≥5年, 年龄25~50岁, 平均 (35.3±3.7) 岁。
1.2 方法
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开展旨在提高成品输液质量和效率的技能培训工作, 采用理论授课与视频教学的方法, 重点讲解静脉药物调配技巧, 具体内容如下。
1.2.1 普通注射剂的调配
包括专用溶媒使用和三升袋营养液调配两部分内容, 对于奥美拉唑等含有专用溶媒的普通药物, 应确保专用溶媒溶解后, 再抽吸药液至所需量, 杜绝直接用大输液溶解该类药品的情况发生;营养液的调配应注重分工配合, 一人加药, 一人将药液引入营养袋, 完成配制后, 再行核对。
1.2.2 难溶性药物的调配
普通药物和抗生素药物调配均会遇到难溶性的问题。以伏立康唑粉针剂为例, 在调配时须加入特制的稀释液5 ml左右, 并手工摇晃后才能完全溶解, 通常会留置5 min左右促使其自行溶解, 减少药物的浪费, 同时可在这一阶段调配其他药物, 提高药物调配的效率;在调配哌拉西林钠等抗生素时, 药物易凝结成块, 对此, 可适当增加稀释液的量。同时要减少加药过程中泡沫的产生, 以头孢替安为例, 无法完全抽吸西林瓶内的泡沫, 会浪费掉很多药液, 也会降低药物的浓度, 在注入稀释液时不应有较大的冲击力, 或放置一段时间, 待泡沫消失后再倒转药瓶[2]。
1.2.3 化疗药物的调配
化疗药物的调配应重点考虑化疗泵和难溶化疗药物的调配, 同时要合理控制化疗药物用量, 以氟尿嘧啶和替加氟为例, 为防止吸附溅出药物以及蒸发所造成的空气污染, 调配时应在操作台面覆盖一次性防护垫;加多个泵时, 可将其一字排开, 逐个加入所需盐水, 再相应加入所需化疗药, 合理利用溶媒, 提高调配速率, 调配大剂量化疗药时, 抽吸应尽量减少吸入玻璃碎片及砂轮微粒。顺铂等干粉针剂化疗药物不易溶解, 常规加用稀释液粉剂也不会完全溶解, 小颗粒粘附在瓶壁, 导致抽吸的药物剂量不准确, 附着的药物也会被浪费掉, 该类药物配制时需要振摇, 必要时可放置在振荡器上振摇。静脉滴注化疗药物应注意控制用量、滴注时间以及对输注装置的特殊要求, 如依托泊甘、阿糖胞甘、长春新碱、异环磷酰胺等需应用非PVC输注装置, 注射用奈达铂、奥沙利铂等需应用非铝质材料输注装置[3]。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5年上半年静脉药物调配总量为294 285组, 调配错误6组, 药品损耗185支;2015年下半年静脉药物调配总量为312 508组, 调配错误1组, 药品损耗42支。专业技能培训前后, 静脉药物调配错误数和药品损耗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是医院开展临床药物的工作平台, 以合理用药为核心, 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服务理念, 而要达到这一要求, 则需要调配护士的积极参与, 与药师密切配合。相关工作的改进应从护士职能和药学服务模式入手, 前者的发展方向是从单纯的药物注射转为药品调配服务, 后者的发展方向则是从单纯供应保障型转为技术服务型, 实现上述两大转变, 需要加强对护士的专业技能培训, 这已成为医院现代化建设和临床药学发展共同关注的内容[4]。有关静脉药物调配的研究报道较多, 马旖旎等[5]对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集中调配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对无菌粉针注射用溶媒和稀释用溶剂进行了归类, 总结了成品输液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具体用药静脉滴注时间, 提出细胞毒性药物现配现用、分类保管的原则, 如多柔比星等药物在达不到现配现用要求时, 也应做到以适当的环境妥善保管, 以免出现效价降低等情况。就溶媒适宜性而言, 成品输液的稳定性、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与静脉输液的种类关联密切, 应加强药物调配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从而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和效率。本研究中, 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自2015年下半年全面开展旨在提高成品输液质量和效率的技能培训工作, 重点讲授普通注射剂、难溶性药物和化疗药物的调配技巧, 结果显示, 与专业技能培训前相比, 专业技能培训后静脉药物调配错误数和药品损耗数均明显减少, 其中静脉药物调配错误数从6组减少到1组, 药品损耗数从185支减少到42支, 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 通过对调配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使其充分掌握静脉药物调配技巧, 有助于提高成品输液质量和效率、推进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更好地的开展, 可为广大患者提供高效、高质量、高效率的临床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瑞珍, 郄俊兰, 石钰艳.浅谈静脉营养液配制的流程及注意事项[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83 (12) :256-257.
[2]耿魁魁, 刘圣, 夏宏, 等.静脉用药成品输液集中调配溶媒适宜性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8) :1144-1147.
[3]Lieshout-Krikke RW, van der Meer PF, Koopman MM, et al.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blood components after simulated blood transfusions using volumetric infusion pumps[J].Transfusion, 2011, 51 (8) :1835-1839.
[4]朱爱江, 刘艳.谈如何优化我院静脉药物调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J].天津药学, 2015, 12 (6) :73-74.
[5]马旖旎, 刘圣, 耿魁魁, 等.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集中调配注意事项及使用安全性探讨[J].安徽医药, 2015, 10 (4) :789-792.
输液的效率分析 篇2
【摘要】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措施之一,为了防范和明确在输液期间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是否与用药有关,故为了确保护理行为科学安全有效的进行,我院对许多护理环节的管理进行了调整、完善,由于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责任,为了让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工作放心,也尽最大程度的减少漏输或错输的机会,所以采用静脉输液卡的悬挂,不但监督了护士工作是否认真、细致、核对,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输液时的注意事项,如滴数、不良反应、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等。让患者及家属签字,可使患者及家属明确每天输注的药物。一旦出现病情变化时,有利于医生处置和对病情的变化分析,减少医患、护患纠纷。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中的重要手段。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在临床疾病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重要地位。目前静脉输液中拔针也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就在静脉输液卡的临床应用及拔针后常见的皮肤下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原因作一分析。
【关键词】 静脉输液 分类 临床应用 出血分析
将大量的液体、电解质或血液由静脉注入称之为静脉输液法。因注射的部位与输液的不同,可分为外周静脉输液、中心静脉输液、高营养输液(TPN)与输血等。现将本院静脉输液卡的具体做法及拔针后常见的皮肤下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原因做如下介绍:
1.静脉输液卡的项目及静脉输液卡的临床应用
1.1及时准确的填写静脉输液卡,按照输液卡的项目完成,建立静脉通路后,记录输液起始时间,并在护士执行栏内签名,并将输液卡上的药品名称、剂量、浓度及输液速度均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同时请患者及家属签字,挂于输液架上,每次换瓶时护士、患者及家属签字,做到相互监督,以保证输液安全。输液结束后,护士将输液卡取下,科内统一保管、备查。
1.2输液卡的使用,可以满足患者及家属知情权,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用药、治疗的过程,消除患者对输液不及时、漏输液体、用错药、空气栓赛或拔针不及时、输液速度过快和观察不及时,而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
1.3在临床应用输液卡后,使护士的责任心和患者的信任感都增强,督促护士巡视病房,在医生查房时询问治疗用药时都能及时准确回答,使护理服务质量提高,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及尊重,护患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较少纠纷的发生。1.4提高输液的安全性,由于现在许多药品配伍反应的发生,严重影响临床医生的治疗,为了更好的把好关。护士应仔细观察,并及时处理,都是消除医疗隐患的措施,一旦出现病情变化,输液卡可真实明确的记录病人输液的全过程,便于医生分析,一旦出现医患纠纷,静脉输液卡可做为纠纷的重要依据。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实践中,现总结了几点技巧。1.5如何配制液体
配制液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1.6如何排气
在静脉输液中,如何才能达到快速排气的目的呢?排气时所需方法如下:把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往上举,使莫菲氏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观察液体流入莫菲氏滴管至1/3处时关紧调节器,随即放下手中输液管,待莫菲氏滴管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莫菲氏滴管里的液面后,再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莫菲氏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 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莫菲氏滴管下关紧,达到排气目的。1.7如何选血管
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
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
密闭式输液法利用原装密闭瓶插管输液的方法,其操作简便,污染机会少,广泛用于临床。
2.主要分类:
2.1开放输液法
开放输液法此法能灵活变换输液种类及数量,随时按需要加入各种药物,危重抢救、手术病人及病儿常采用此法,但易污染,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要求。2.2静脉留置针头
静脉留置针头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年老、衰竭、血管穿刺困难者。由针头部与肝素帽两部分组成针头部:为软硅胶导管后接硬塑回血室部,内有不锈钢丝导针,导针尖部突出软硅胶导管针头部肝素部: 前端有硬塑活塞,后端橡胶帽封闭。肝素帽内腔有一中空管道,可容肝素。2.3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法
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法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后下方,此静脉较浅表、粗大、成人粗如拇指,血流快,经常处于充盈状态,故易于穿刺。穿刺部位:胸锁乳突肌的外侧缘与锁骨所形成的夹角的平分线上距顶点0.5-1cm处。静脉输液 原理 2.4颈外静脉穿刺插管输液法
颈外静脉穿刺插管输液法颈外静脉属于颈部最大的浅静脉,位于颈外侧皮下,位置较固定,可以输液。但不宜多次穿刺。因此选用医用人体硅胶管插入静脉内。可保留较长时间,以保证治疗。穿刺部位:在近锁骨中点上缘与下颌角联线的上1/3处,颈外静脉外侧缘。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输液器及药液应绝对无菌,连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更换输液器。
(3)预防空气栓塞。输液时必须排尽管内空气,防止液体流空;及时更换输液瓶及添加药液,输完后及时拔针。
(4)注意观察输液情况。针头有无滑脱,局部有无肿胀,有无输液反应。(5)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抗生素类药物应现配现用;青霉素G钠(钾)盐与四环素、红霉素合用可出现沉淀、混浊、变色,效价降低,输液中需同时加入四环素、维生素C时应先溶解稀释四环素,再加入维生素C。(6)注意保护血管,对长期输液者可采取: ①四肢静脉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手足交替。
②穿刺时掌握三个环节;选择静脉要准;穿刺要稳;针头固定要牢,提高穿刺成功率。
③输液中加入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应待穿刺成功后再加药,宜充分稀释,输完药应再输入一定量的等渗溶液,以保护静脉。
需严格控制滴速的病人,用输液泵是安全输液的一个重大进展,可分为两大类型;①可携式或半携式。适用于家庭、小儿及化疗病人等,带泵注射器即属此类型。②固定式输液泵。目前多采用第三代计算机控制导管挤压定容量输液泵。有多功能监护及监测系统,体积较大,适用于医院,输液容量范围为1-499ml/小时,还有自动报警装置。
输液泵的使用适应症;静脉高营养,输入化疗药品、抗生素及对心血管有特殊作用的药物等,用于重症监护病人,尤其是小儿监护病人。若无上述设备时,则可在滴管内插入一无菌针头调节滴速。
3.出血分析
3.1 按压的方式
静脉输液拔针后,因按压的方式不当而引起穿刺点出血和皮下出血,在临床上时有发生。静脉输液完毕后,先拔针后,立即用左手拇指沿血管纵向按压,不能揉搓该按压部位?。此种按压法对患者不引起疼痛反应、针眼出血和血管周围淤血现象明显低于先棉签按压后拔针方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是,在拔针前就把棉签按压在针眼上,血管内的针尖将会触及血管壁而引起损伤,同时在拔针时在外界的压力下,针尖对血管组织产生机械性的切割刺激,患者会因此感到疼痛。由此可见,先拔针后按压棉签的方式能减轻针尖对血管壁的损伤,并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反应,同时对降低皮肤针眼出血和血管周围淤血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3.1.1 按压的力度
按压的力度应均匀和适中,按压太轻起不到按压止血的效果,按压重又会导致患者的疼痛。另外,在按压过程中,交换式按压不利于止血的过程。静脉输液拔针止血包含了两个止血机制,一个是生理机制,一个是压迫止血机制。生理止血是小血管损伤后,刺激局部缩血管及血管内膜损伤激活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浆中凝血系统形成止血栓填塞伤口,有效的制止出血;压迫止血是对局部血管压迫暂 时阻断血液。交换按压止血由于不同的人按压的力度不均匀,局部血液形成阻断.恢复.阻断.凝血过程。在恢复过程中,血液迅速经损伤的血管壁溢出致皮下发生淤血。非交换式按压法局部形成血流阻断-凝血过程,取消了中间的恢复过程,故能有效的避免了皮下的淤血的发生。在临床中,经常由于护士工作忙,忽视该项操作,而将按压过程交给患者或其家属来完成,结果由于其他人没有掌握好按压的方法而致皮下淤血及针眼的出血。因此,在静脉输液时拔针按压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换手按压,尽量一人单独按完成。3.1.2按压时间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按压时间与针眼出血、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有直接关系。曾龙英有关研究显示:不同的按压时间其皮下出血的比例不同,<1 min时,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11.4%,≥1 min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5.6%,2~3 min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2.7%。其三组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人出血时间是1~3 min,凝血时间2—8 rain(玻片法),所以要按压3—4.按压面积我国基础护理教课中,对静脉输液、拔针后的按压面积没有严格的规定,其操作步骤是这样描写的:输液完毕,轻揭胶布,用棉签或小纱布轻压穿刺点上方快速拔针,按压片刻后无出血。大量的研究表明,按压面积与针眼出血、皮下淤血有的发生率有直接的关系。其原因是静脉输液、穿刺时,针尖进入皮下后在血管上方平行移一段距离后方可进入血管,造成皮肤表面针眼与血管壁针眼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不在同一点,两者距离与进针角度和皮下脂肪厚度有一定的关系。而棉签横压法由于直接棉签横压在皮肤针眼上,因棉签的直径小,按压的面积也小,血管针眼未得到按压,当血液从血管针眼外液时,便形成局部血肿和淤血,即使按压皮肤针眼的强度时间都达标准,也避免不了皮下的淤血,因此容易发生皮下淤血及皮肤针眼出血。
3.1.3 护士责任心静脉输液拔针后局部是否出现淤血及针眼出血与拔针后按压止血时护士的责任心有关,护士在掌握和了解静脉输液拔针的相关知识外,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责任心。健康教育要告诉患者正确的按压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做好示范,总之,目前静脉输液拔针时预防皮下出血及皮肤针眼出血的方法较多,也无一个统一的规定,选择任何方法,应据患者的情况而定。以上几种因素均能 对输液拔针后皮肤针眼出血及皮下淤血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这些因素。把握好每个环节。以达到保护患者血管、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讨论
输液的效率分析 篇3
【关键词】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94-02
在门急诊,静脉输液是病人接受治疗的主要方式,因其诸多优点成为应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护理操作方式,但是由于静脉输液是侵入性操作,涉及的流程多,程序复杂。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都可能导致患者不良后果的发生,且门急诊病人流量大,相对集中。面对人群的复杂和受到诸多护理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降低静脉输液中存在的风险,努力减少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恶劣影响,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输液环境,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
由于多数医院急诊输液室面积较小,硬件设施简单,不能保证输液室内的有效温湿度及空气的流通。如果是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则易造成交叉感染。在输液高峰期,病人和陪护较多,如果护理人员呼叫病人,因环境嘈杂,很难听清,势必增加患者管理上的难度。且门急诊的输液室24小时都有病人,仅靠空气净化器很难达到对输液大厅的及时有效消毒。患者在药物过敏试验期间擅自离开观察区或在输液中自行更换座位,也易发生不良后果。
(二)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多数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未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缺乏自我保护,以此引发护理风险。随着法律的普及,病人的维权意识的提高,如果不能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也同样会造成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
输液高峰期时,患者多而护理人员相对少。一个护理人员要照顾多个患者,个别护理人员不能认真按照输液流程检查每位患者的用药,并在核对医嘱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三查七对操作,出现用错药的不良后果。在遇到病人提出要求时,不分析过滤是否是患者的合理要求,就依从患者的想法进行操作,造成用药隐患。在输液中,因人员少,业务量大,导致巡视不够及时,以致在病人发生突发状况时在第一时间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再加上个别人员责任心不强,未告知病人就进行特殊用药,事后病人或家属不接受就会造成各种医患纠纷,沟通缺乏技巧,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病人因素
病人对护理人员持怀疑、不信任态度,认为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专业水准不够高,尤其是小儿头皮针静脉输液时,家长担心一针扎不上的情况很多见。如果护士没能一针扎成功,护理行为没有达到家属的心理预期,病人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就会心存不满,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同名同姓、急危重、没有家属陪同的各种病患给护理人员的统一管理带来不便,难免有疏漏之处。输液中,病人对所患疾病缺乏清楚的认识,在护理人员未知的情况下自行对输液速度进行调节,导致出现身体不适症状。
二、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的对策
(一)提高环境的安全管理
在门急诊的输液大厅用透明玻璃分隔成独立房间,进行分区输液,尤其在输液高峰期,可按所用药物不同、病种轻重缓急不同等需要将病人安置在不同区域。区域划分标志醒目,多处设立指示牌,防止病人四处乱走,提高病人的警惕性。每个区域安放空气消毒机,每天进行常规消毒2次,保证空气流通。在流感高发期或者病人多的情况下,增加空气消毒次数,定时开窗通风,保洁人员及时清理打扫环境。输液大厅安放温湿度计,严格按照空气干湿度的要求进行空气处理:湿度大时,及时开空调除湿,干燥时,湿式拖地;及时用空调或开窗通风增或减室内温度。在病患流量较少时段,关闭一些区域,及时打扫,桌椅用84浸泡过的湿布擦拭,后给予紫外线等消毒措施集中消毒后备用。这样每个输液区域都能够得到充分消毒,交替使用,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安全的输液环境,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二)对护理人员的管理
护理人员是门急诊输液的主要实施者,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是完成高质量护理工作的保障。一个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向患者反映出来的。有一些医患纠纷最初多是因为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差、技术水平低造成。因此应提高护理人员的医学素养和技术水平,定期进行理论考核和技术操作考核。与病人及家属多沟通,态度和蔼,耐心解释病人的疑问。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减少护理风险。院方要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防范医患纠纷的发生。
(三)对患者的管理
接触患者时,第一时间内建立起信任关系,及时登记,同名同姓的详细记录,做好姓名、药物等的核对,输液前再次核对。观察注射部位,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行动不便且没有家属陪伴的患者,增加巡视次数。输液毕,护士在输液卡上签名,对输液时间和药物做好记录,并且观察病人的输液后情况,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三、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规范化的管理方法
制定详细的输液流程并贴在门急诊的墙上,使病人及家属能够准确掌握输液流程。为方便获得信息,对输液的病人实行编号处理,并向病人及家属交待其编号,在输液的每个环节都多了一次编号的核对,大大减少了差错发生率。输液前中后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制度实行操作。用不同颜色的输液卡来有效区分不同种类的药物,以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护士能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判断,赢得救治时间。
四、结语
【输液的效率分析】推荐阅读:
输液管道振动分析06-03
性别歧视的效率分析09-19
分析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0-21
植入式输液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05-23
输液的安全建议06-02
静脉输液的安全因素06-03
静脉输液疼痛的护理08-24
静脉输液的安全护理10-12
临床输液反应的预防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