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数学I卷试题(精选9篇)
新课标数学I卷试题 篇1
一、试卷基本情况
1. 题型、题量
2016年云南省高考数学采用全国新课标Ⅲ卷, 与往年的全国新课标卷相比, 试题形式不变, 选择题12题, 满分60分;填空题4题, 满分20分;解答题8题, 满分70分, 其中第17~21题为必考题, 每小题满分都是12分, 第22~24题为“三选一”选考题, 每小题满分都是10分.全卷满分150分, 客观题共60分, 主观题共90分.试题稳中求新, 难度比2015年大, 有较好的区分度.
2. 试题考查内容
2016年高考数学全国新课标Ⅲ卷中代数共15题, 约占96分, 平面解析几何共3题, 约占22分, 立体几何共3题, 约占22分, 选修4-1 (几何证明选讲) 10分, 选修4-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10分, 选修4-5 (不等式选讲) 10分.
3. 试题考查的知识与方法
4. 试题质量评析
2016年高考数学试题 (全国新课标Ⅲ卷) 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 对《考试说明》中列出的知识点基本实现全面覆盖.试题重点考查了中学数学的主干知识和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试题的命制遵循“命题保持相对稳定, 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 结合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实际, 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2016年高考数学试题的题量和难度适中, 题目设置由易到难, 合理配置易、中、难试题, 很好地控制了试题难度, 保证试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有助于不同的高校对新生进行选拔.
二、试题特点分析
1.%重视教材考基础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无论是文科数学还是理科数学, 无论是选择题前七题, 还是填空题前三题均十分“面熟”, 使考生倍感亲切, 从而有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整份试卷, 真正体现了人文关怀.总之, 2016年的选择题与填空题“温和平缓”;没有使学生望而生畏, 新题不难, 难题不怪, 平易近人.
2016年的试卷加大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力度, 通过常规题型考查知识与能力, 许多题目似曾相识, 不少试题是课本上例题、习题的变式、转化或引申.仅由新课标人教A版数学教材必修4改编的题目就有:文数和理数的第3题 (由107页例题6改编) ;理数第5题 (由71页第4题改编) ;文数第6题 (由21页第10题的第3小题改编) ;文数和理数的第14题 (由55页第2题改编) , 充分体现了“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的理念.教材丰富的内涵是命制高考试题的不竭源泉, 故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 我们要重视教材的使用, 重视获取知识的第一印象.在综合复习时, 我们要避免“高起点、高目标、高要求”, 注重课本内容的复习巩固和温故知新,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沟通, 做到活学活用,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要学会用“迁移”和“类比”的方法处理问题, 在运用中使知识得到升华.
2. 强化概念考本质
数学的概念或定义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 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尽可能创设便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情境, 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 学会用概念解题.2016年的试卷中, 不少试题涉及数学概念, 突出了对数学本质的考查.如, 理科数学第1, 2, 3, 13, 14题, 分别考查了集合的运算、共轭复数、向量的数量积、线性规划、三角函数图象的平移.第17题的第 (1) 问, 文数考查递推数列的概念, 理数考查等比数列的定义.所以, 无论在平时教学中, 还是高考复习时, 教师都应重视课本, 强化概念, 重视数学基本概念、重要概念的教学, 不断探索研究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 这对学生持续学习数学也是有益的.
3. 突出主干考体系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对支撑数学学科体系的主干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了重点考查.主干内容多以解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重点集中在数列、概率与统计、立体几何、直线与圆锥曲线、函数与导数等内容上.数学思想方法在不少试题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与体现, 如, 理数第1, 11, 13, 16, 20题, 文数第12, l3, 15, 20题, 都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理数第3, 6, 12, 14, 16, 17, 21题, 文数第3, 7, 14, 15, 16, 20, 21题, 都考查了转化与化归思想;理数第5, 8, 11题, 文数第6, 9, 12等题都考查了函数与方程思想.高考加大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力度, 这应引起重视.
4. 注重计算考思维
数学中运算能力是根据运算的定义及其性质, 从已知数据及算式推导出结果的能力, 是思维能力与运算技巧的结合, 具体表现为:
(1) 能根据概念、公式和法则对数、式和方程进行正确的变形和运算;
(2) 能分析条件和结论, 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方法;
(3) 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 并进行近似计算.
其中, 文数和理数的第18, 20和21题运算量都很大, 但是, 考生可以运用整体运算的技巧或对公式进行变形、推导, 简化运算, 提高得分率.比如, 文数和理数的第18题与2014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理数第19题基本相同, 可是考场上大部分学生仍然不会做, 无从下手!究其原因, 就是学生的运算能力薄弱, 只会套现成的公式, 不会根据已知数据, 对公式进行推导或变形.
事实上, 结合本题所提供的数据, 只需将题目所给的参考公式:计算相关系数r的分子展开即可, 即:
5.文理差异趋合理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的文数和理数有8道题完全相同, 其中6道选择题 (在文理试卷中的顺序不同) 和3道解答题 (含选考题) , 其中, 解答题中的立体几何题, 题干完全相同, 第 (1) 问都是证明线面平行.文数和理数中, 相同的试题总分达70分, 换而言之, 文数和理数中相同的试题不超过50%.
2016年的文理科数学试卷在内容和难度上区别明显, 而且合理.如, 文数选择题和填空题压轴题的难度明显低于理数, 一些理数试题简化之后就成为文数试题.这样的设计, 符合《考试说明》对文、理科考生的不同要求和考生的实际水平, 对中学文科数学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创新试题呈亮点
文理科数学试卷中的概率与统计应用题, 均背景真实, 描述准确、简洁, 考查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中出现了不少新题亮题, 这些题目构思精巧、立意鲜明、背景深刻、情境新颖、设问巧妙, 重点考查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数学创新意识.教师可组织学生赏析新题亮题, 并引导他们琢磨命题教师的设计意图, 这对做好数学教学和复习应考都有帮助.如, 第4题 (文理相同, 以气温雷达图为背景考查统计的相关知识) ;文数第5题 (以开机密码为背景考查古典概型) , 理数第12题 (设计了新定义, 考查学生对新定义的理解和转化能力) ;第18题 (文理相同, 结合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折线图, 考查线性回归的相关知识及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第20题 (文理相同, 在抛物线里证明两直线平行, 重点考查了几何知识) ;理科第21题 (将三角函数、绝对值、导数与不等式相结合, 同时, 还必须借助换元法分类讨论) .
所以, 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 不仅要以知识和训练为中心, 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与掌握, 还需重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感悟,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启示
1. 夯实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中, 许多选择题和填空题均考查了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基础知识的运用.在平时教学及高三复习中, 教师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特别是数学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及例题的求解过程, 切实改变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和一做就错的倾向, 让学生在大脑记忆系统中自主构建“数学认知结构”, 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这样, 学生在解题时, 就能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 从记忆系统里检索出有关信息, 选出与题目的要求相匹配的最佳信息, 理清解题思路, 优化解题过程.
2. 注重培养创新意识, 重视在知识点交汇处寻找突破口
2016年的高考试题, 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考查, 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一门思维学科,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复习的全过程, 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不断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敢于求异、勇于探索的精神,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为高校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在知识点的交汇处设计题目, 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知识之间进行思维转换, 逐步培养其创新意识.
3. 重视文理科的差异, 找准学生的薄弱环节
针对文理科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不同的教学要求, 在复习阶段, 教师需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掌握文理两科的不同要求.对于文科生, 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而对于理科生, 则需强调理性思维.
在平时教学或高三复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找准学生的薄弱环节, 及时补救.如, 在高考复习中, 对数运算是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 教师应单独抽出时间, 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再如, 学生在求解圆锥曲线类题目时, 若运算比较复杂, 他们往往会感到比较困难, 这时, 教师就应该在黑板上逐步演算, 理清运算程序, 找出计算的技巧, 落实到位.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当然,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 教师需要集中时间打歼灭战, 更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战果, 有时还需要打持久战.
4. 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认真对待模拟考试
从高三总复习开始到高考一共有多少课时;扣除模拟考试及试卷讲评课时之后, 还有多少课时;各章各块复习时间如何安排、平衡, 增分点在哪里;哪几块还需强化训练;预计安排几次选择、填空专项训练;预计安排几次解答题专项训练 (如, “选考”“数列”“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直线与圆锥曲线”专题等) ;对于每一次模拟考试, 教师都要做到:要求学生全面总结每次模拟考试的得失, 认真分析每道题丢分的原因, 并详细记录.对于错误率较高的试题, 教师要对症下药, 可安排专题复习, 强化相关知识.后期复习, 对于涉及相同知识点、形异质同或形似质异的题目, 教师要分类化归、总结, 几次模拟考试之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几套试卷中的试题和近三年云南省的高考真题按考点或方法逐一归类, 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涉及的常考题型都做到心中有数.
5. 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教育的本质是习惯的养成.数学教师在这方面责任重大, 在三年的教学复习中,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 明确在高一、高二、高三分别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 尤其是结合数学学科特点, 哪些习惯更容易养成, 哪些习惯需要在哪一阶段怎么培养.作为高中数学教师,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些都是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
新课标数学I卷试题 篇2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2016年1月17日,铁路总公司总经理盛光祖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说 “过去那种买票彻夜排长队、“黄牛”倒票猖獗、乘火车拥挤不堪的现象已成为历史。”国家铁路去年完成旅客发送量25 亿人,连续三年实现10%的增长。能使“彻夜排长队买火车票成历史”的原因有()
①互联网购票技术的使用和普及
②火车票价格逐渐上涨
③乘坐火车的需求在增加
④我国铁路建设的长足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目前,中国一年要生产将近400亿根笔,但是我国的3000多家制笔企业中没有一家掌握高端笔头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术。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墨水80%进口或用进口设备制造。平均下来,中国制笔企业做一支笔只能赚不到1分钱。这启示我国制笔企业应当()
①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②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③实施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科技创新
④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16年3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自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全面推开这一工作旨在()①减轻纳税负担,激发市场活力 ②完善税收体制,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 ③杜绝偷税漏税,增加国家税收 ④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5.2015年10月4日,广元游客肖先生一家在青岛旅游,吃饭前明明问清楚了"38元一份” 的大虾,结账时却“身价”倍增,变成了38元一只,并被老板威胁。后经当地派出所“调解”,2150元的菜钱硬是被迫支付。此事一经网络曝光,便引起轩然大波,各种调侃的段子纷至沓来,青岛市的形象遭到严重破坏。对这一事件认识正确的是()①体现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缺陷
②企业要讲究诚信,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③国家需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④消费者可采取一切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6.贵州遵义市遵义县一村民状告贵州省人民政府。2016年4月11日,案件在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作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这是全国首例由副省长出庭应诉的行政案件。副省长出庭应诉说明()①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在逐步提高
②政府依法执政意识在不断增强 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进步
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2016年1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大督查第三批督查问责和督查表扬工作汇报,20个市、20个县受到国务院表扬,1148名干部因庸政懒政怠政和不作为被相关地方严肃问责。国务院此举旨在()
①督促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坚持依法行政,有所作为 ②引入社会参与机制,对政府工作形成监督 ③推动政府改进作风,提升政府工作效率
④强化预防腐败机制,促进政府廉洁自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8.2016年3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捷克共和国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捷克共和国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捷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说明()①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②中捷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④中捷两国的合作顺应了促合作的时代潮流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19.英雄之所以能携带着永不褪色的风采与情怀,在于他们身上涵养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从未间断的浩然正气——为了国家统一、人民幸福,不惜舍身成仁、捐躯赴义。这一浩然正气()
①是英雄们与生俱来并广为传颂的特质 ②能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传递着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精神特质 ④能展现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现状,我国的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从“人多力量大”,到“一对夫妻生育一胎子女”,再到“双独二胎”、“单独二胎”,如今国家又开始放开二胎。计划生育政策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完善的。这表明()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③认识运动是圆圈式的循环过程 ④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2015年12月6日,国务院扶贫办在宁德召开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万元,脱贫率达到96%。“宁德模式”成为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也成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一个典范。借鉴“宁德模式”的哲学依据是()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③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是药三分毒”,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了中药的毒副作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强调因病、因症、因人的个性化治疗,如用清热解毒的中药,体内的热毒已清已解,就应该停止使用,否则就会出现毒副作用;如体内原本没有热毒,我们错用清热解毒的中
药,同样也会产生毒副作用。中医的上述理念告诉我们应该()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不能讳病忌医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对症下药
③抓住事物主流,发挥药物对人体健康的决定性作用 ④重视矛盾的次要方面,防止向不利方面转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3.2016年3月7日,农业部部长就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转基因可能是农业史上最有争议的技术。支持者认为转基因技术能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反对者则从食用安全、生态安全和主粮安全等方面提出质疑。由此可见,()
①对同一个确定的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可以有多个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③人们的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因受主观条件限制呈现差异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8.(26分)2015年12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考察,并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国内外专家座谈会。
材料一
李克强指出,要继续从供需两侧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规划要把创新驱动放在核心位置,围绕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使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出来,适应市场需要并带动更多就业。中国是一个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现实或潜在需求,要通过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升级、发挥新型城镇化带动作用等重大举措,着力把内需潜力激发出来。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持续深化的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说明“从供需两侧推进结构性改革”的经济意义。(14分)
材料二
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规划编制进展作了汇报。李克强说,“十三五”规划要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汇聚各方智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世界银行郝福满、麦肯锡公司华强森以及蔡昉、薛澜等专家发了言。这次国务院首次邀请国内外
专家一起对五年规划编制出谋划策,就是要使规划既立足国情、符合实际,又借鉴国际经验,经过努力实现基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试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现象的认识。(12分)
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忠、恕”,仁、义”等儒家思想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 式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英国文化的“自由、开放,公正、权利义务统一”等价值观 则孕育出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戴安娜王妃等文化名人。2015年,中英两国举办“文化交流年”,两国互相举办了一系列代表各自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最高水平的活动,并以此进一步加强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推动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两国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材料二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文艺创作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 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幢憬和信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英两国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的意义?(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文艺创作为什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12分)
《2016高考文综预测密卷》新课标I卷
政治答案
12.【答案】B 【解析】 网上购票技术,使得人们不需要一定去火车站排队买票,①正确;火车票价格逐渐上涨,会使得乘火车的人数减少,与材料所述铁路旅客发送量连续三年实现增长不符,②不选;其他条件不改善的条件下,若乘坐火车的需求增加,会使得买票排队的时间更长,③错误;我国铁路建设的长足发展,使得我国火车承载量增加,④正确;故选B。13.【答案】C【解析】中国圆珠笔笔尖珠芯大多依赖进口,说明我国制笔企业应当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与我国对外投资无关,①与题意不符;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国圆珠笔笔尖珠芯大多依赖进口,说明我国制笔企业应当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正确且符合题意;实施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的行为,而不是企业的行为,③与题意不符;故选C。
14.A 【解析】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利于减轻纳税负担,激发市场活力,①正确;营改增,有利于完善税收体制,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②是对材料中做法意义的正确表述;这一举措并不能杜绝偷税漏税现象,③错误;企业管理是微观行为,政府的税收政策是宏观行为,不选④;故选A。
15.【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了商家为了自身的利益欺骗消费者,体现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①说法正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是国家,②选项说法错误;面对市场中欺骗消费者,商家不诚信的行为,国家应该加强市场监管,③说法正确;④说法错误,消费者应采用合法手段维权;故选A。
16.B【解析】一村民状告贵州省人民政府,说明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在逐步提高,①正确;说明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②说法错误;人民可以到法院状告人民政府,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进步,③正确;人民可以到法院状告人民政府,说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是人民不能直接参加国家管理,④错误;故选B。
17.A 【解析】国务院加强督查,旨在督促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坚持依法行政,有所作为,①当选;推动政府改进作风,提升政府工作效率,③当选;国务院加强督查,不属于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②不选;不属于预防腐败的机制,④不选;故选A。18.C【解析】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①项正确;只有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错误;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因为本题设问是中捷合作,而不是竞争,③与材料无关;捷克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捷两国的合作顺应了促
合作的时代潮流,④说法正确;故选C。
19.C 【解析】英雄身上的浩然正气展现的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能展现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②④正确;英雄们的浩然正气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实践中涵养而成,①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并非永恒不变,它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③说法错误;故选C。
20.C 【解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不断调整人口政策,这表明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④正确;材料未体现认识的上升性,故排除②;③说法错误;故选C。
21.A 【解析】学习借鉴“宁德模式”,对其他地区脱贫有指导意义,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①②正确;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③错误;④与材料无关;故选A。
22.B 【解析】根据题意,强调因病、因症、因人的个性化治疗,体现了坚持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做到了对症下药,②正确;清热解毒的中药,体内的热毒已清已解,就应该停止使用,否则就会出现毒副作用,体现了抓住事物主流,发挥药物对人体健康的决定性作用,③正确;没有体现不承认矛盾,①与材料无关;没有体现重视矛盾的次要方面,④与材料无关;故选B。
23.B 【解析】不同的人对转基因产品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由各自所站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引起的,这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呈现差异性,②④正确;真理只有一个,①说法错误;人们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③说法错误;故选B。38.(1)从供需两侧推进结构性改革,①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3分)②有利于政府持续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增加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保障有效供给;(3分)③有利于促进消费升级,扩大有效投资,扩大社会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3分)④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大程度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潜力和活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分)⑤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更好的应对经济全球化。(2分)
(2)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对“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召开座谈会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表现。(3分)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政府编制十三五规划要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3分)③专家们提出了对规划编制进展的意见和建议是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的表现。(3分)
④这次国务院首次邀请国内外专家一起对五年规划编制出谋划策,说明政府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3分)
39.(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英人文交流会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等。②开展中英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实现 中英两国文化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谊;③有利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两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创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④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12分)
(2)①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 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②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注意把握主要矛盾。我国文艺创作工 作必须善于抓重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③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我国文艺创作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两点论。(12分)
(3)①坚持辩证否定观,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传统文化的糟粕。
新课标数学I卷试题 篇3
关键词:新课标Ⅱ卷,有机化学,高考,化学,2015
一、试题举例
2015年高考全国化学新课标Ⅱ卷共有三道有机化学试题,分别是两道选择题(第8题和第11题)和一道非选择题(三选一题),共有27分(12分为必做题,15分为选做题),占试卷总分的27%(必做题占12%,选做题占15%)。选择题难度中等偏下,非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
8.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18H26O5,1mol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羧酸和2mol乙醇,该羧酸的分子式为
A.C14H18O5B.C14H16O4C.C14H22O5D.C14H10O5
11.分子式为C5H10O2并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气体的有机物有(不含立体异构)
A.3种B.4种C.5种D.6种
38.[化学一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
聚戊二酸丙二醇酯(PPG)是一种可降解的聚酯类高分子材料,在材枓的生物相存性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PPG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1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0,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
2化合物B为单氯代烃;化合物C的分子式为C5H8;
③E和F为相对分子质量差14的同系物,F是福尔马林的溶质;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2)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由E和F生成G的反应类型为______,G的化学名称为______。
(4)1由D和H生成PPG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若PPG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0 000,则其平均聚合度约为________(填标号)。
a.48 b.58 c.76 d.122
(5)D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共有________种(不含立体异构):
1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产生气体。
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皂化反应,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为3组峰,且峰面积比为6∶1∶1的是_______(写结构简式)。
D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在下列一种表征仪器中显示的信号(或数据)完全相同,该仪器是_________(填标号)。
a.质谱仪b.红外光谱仪c.元素分析仪d.核磁共振仪
二、试题特点
1.考查知识面广,涉及必修选修
选择题第8题涉及的知识点有:羧酸、醇(乙醇)、酯类三者的分子式与结构式组成规律,同时考查了酯类的水解反应,水解反应的基础是羧酸与醇共热的酯化反应。主要考查的是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知识。[1]选做题第38题考查的内容较广:程序性知识包括相对分子质量的推算,分子结构的推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根据提示解决化学问题;陈述性知识包括聚合度(聚合反应),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福尔马林,银镜反应,皂化反应,核磁共振谱、质谱与红外光谱等仪器表征。在必修2的基础上,增加了聚合反应、银镜反应、核磁共振等选修模块的知识。[2]
2.联系生活实际,涉及前沿科学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当今,有机化合物的应用已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学习有机化合物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不仅对人才的选拔发挥作用,更具有指导和引领日常教学功能。新课标Ⅱ卷出现的两道有机化学题,其中第8题属于选择题,是一种纯理论性的知识题;选做题第38题开篇就指出了PPG是一种可降解的聚酯类高分子材料,在材枓的生物相存性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表明了PPG是可降解的,这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否可以用于代替产生白色污染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呢?有机化合物在生物相存性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就指出有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都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3.考查形式单一,缺乏多样评价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该套试卷从选题到编制再到正式的高考都经过多位专家学者的辛勤劳动,其中的艰辛与努力无论如何都不可予以否定。但1 000个读者就有1 000个哈姆雷特,单纯从试卷的考查形式和评价方式来看这几道有机化学试题,容易发现,选择题是客观题,开放性不强是毋庸置疑的。第38题的非选择题每个小题的针对性很强,都是针对每个具体的知识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会变得相对单一和局限,答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可以更好地确保公平,但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教育教学指挥棒的高考,试题的改革也需要同时进行,否则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最终还得变成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只不过表里不一而已,相信也不是社会各界所期望的。
三、答案解析与误区分析
第8题
解析: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18H26O5,1mol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羧酸和2mol乙醇,这说明分子中含有两个酯基,因此有两分子水参加反应,即C18H26O5+2H2O→ 羧酸+2C2H6O,根据原子守恒可知该羧酸的分子式中碳原子数是18-2×2=14,氢原子数是26+4-2×6=18,氧原子数是5+2-2×1=5,即分子式为C14H18O5,选项A正确。
误区分析:学生掌握了羧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却没有理解酯的水解反应,即便理解了,也会因为粗心算错C,H和O原子个数。
第11题
解析:分子式为C5H10O2并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气体,这说明该有机物是羧酸,即分子组成为C4H9—COOH,丁基有4种,所以有机物有4种,答案选B。
误区分析:不知道能与NaHCO3反应的物质是羧酸,对同分异构体的概念不清晰,不会书写同分异构体。
第38题
解析:(1)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0,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只有一个化学环境的氢。由于70÷14=5,所以A是环戊烷,则A的结构简式为。
(2)环戊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则B的结构简式为。根据B生成C的反应条件可知该反应是氯代烃的消去反应,所以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3)F是福尔马林的溶质,则F是甲醛,又因为E和F为相对分子质量差14的同系物,所以E是乙醛。根据已知信息4的提示可得G的结构简式为
(4)1G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H,所以H的结构简式为。C氧化成D,则D是戊二酸,结构简式为,则由D和H生成PPG的化学方程式
②根据结构简式可知链节的式量是172,所以若PPG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0 000,则其平均聚合度为10 000÷172=58,正确选项为b。
(5)①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产生气体,说明含有羧基;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有醛基,又能发生皂化反应,说明有酯基,但因氧原子数为4个,说明醛基和酯基是甲酸形成的酯基,所以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共计5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为3组峰,且峰面积比为6∶1∶1的是
a.质谱仪又称质谱计,分离和检测不同同位素的仪器,即根据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能够偏转的原理,按物质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的质量差异进行分离和检测物质组成的一类仪器。b.红外光谱仪是测定结构的化学仪器。d.核磁共振仪是测定氢原子种类的。c.元素分析仪是测定元素种类的,因此完全相同的是元素分析仪,答案选c。
误区分析:不能准确地把握所给信息,没有掌握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元素分析的作用,对卤代烃的消去、醇的氧化以及醛的还原反应有不明白的地方;书写有机反应方程式时错将箭头写成等号,漏写主产物以外的无机产物;对有机化学知识系统理解不深。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8-85.
新课标I全国卷作文分析 篇4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没有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了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点评】:
《经验与勇气》这则关于钻石切割的材料,属于典型的材料作文,富于时代气息,社会意义丰富,思想倾向鲜明,难易程度适中,学生有话可说,是一则可圈可点的好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寓意,尤其是老雕刻家最后的话。立意角度有二:老雕刻家的话和钻石。从老雕刻家的角度立意,可以围绕“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成功来自勇气”、“成功既需要经验,更需要勇气”、“做事需心无旁骛,无所畏惧”等切入;从钻石的角度立意,则可以从“瑕疵不足畏,改变成就美”、“要勇于改变自我”、“与过去决裂,勇于做新的自己”等角度切入。当然,从第一个角度切入是中心立意,也最容易写作。写作素材相当丰富,俯拾皆是。不必说我们改革开放的魄力,当前反腐倡廉的胆气;不必说我们捍卫主权、保卫领土的决心,毅然决然向H7N9决战的豪气,单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积极进取、大胆做事的勇气就足以令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写作时要想出类拔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住“勇气”这一关键词,咬定青山不放松,要有材料意识、话题意识、主题意识;
2、选择最擅长的文体,例如议论文;
3、打造文章亮点,例如画龙点睛,闪亮开头,结构井然,前后呼应,卷面美观等。
参考题目:《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狭路相逢勇者胜》、《成功源自勇气》、《一“勇”天下无难事》、《成功的秘诀》。
【佳作展示】
能为?敢为!
钻石的价值确实不菲,切割时一旦失手再过晶莹也难免沦为废品,于是也就难倒了众多的切割师。老切割师固然有着超群卓越的技术,他能为,却少了小徒弟那份敢于操刀的勇气,不敢为;无技术,少经验,固然不能成事,但少了可嘉的勇气,就囿于平庸,难成大事。
敢为,为天下先,超脱平凡。
建国之初,我国经历了清满腐朽,外国掠夺,日寇蹂躏,蒋氏摧残,一穷二白,满目萧然;又加之十年动荡,法制、经济、人文各个领域都到了奔溃的边缘。政坛彷徨,此际,我们伟大的邓爷爷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大刀阔斧,拨乱反正,缔造了我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春意盎然,他修宪法、正思想,开特区,收香港,春天的故事不可谓不雄壮。高考满分作文网
此番事业,来源于邓小平爷爷独特的政治眼光和超强的预见力,他能为;但更重要的是他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如果邓爷爷只是一味在乎中国国土的稳定,而不敢改革开放,大概今日上海滩的霓虹灯也不会灿烂夺目。敢为,敢做,超脱平凡。
敢为,为世界先,别样精彩。
在科学界,自古至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无一领域不是充满着探索与发现,推陈与出新。他虽身材矮小,却是举起太阳的勇士,不畏宗教的迫害。不囿于固有的传统,哥白尼多年的观测使他能为,但真正促使他敢为世界先,提出“日心说”的却是他那份敢于刺破传统,忘怀得失,不计利害的勇气。
他其貌不扬,却绕海航行,不断探索,找出人类的祖先,与世界相悖,却成就别样精彩,面对世界的质疑与嘲笑,他不屑一顾;面对教士的鄙视与戏弄,他不留心间。多年证据的积累,生物科学的卓越成就,达尔文他能为,但真正使他不顾忌世人的眼光,将自我利益置之于度外的却是他敢为世界先的勇气。
敢为,为世界先,忘怀于手中的利益,抛却心里的负担,成就别样精彩!
在人生中,面对许多事,我们都有足够的能力与经验,但却往往难以卸下心灵的负担,不敢冲破现有的条条框框,少了那份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决心,最终碌碌此生。漫漫长路,精彩就在于一次次敢于挑战的勇气,贵不在能而在敢。
能为?是质疑;敢为,是赞叹!
【点评】
文章从经验与勇气的关系入手,提出“无技术,少经验,固然不能成事,但少了可嘉的勇气,就囿于平庸,难成大事”这一主张,然后逐层论述,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作者先是以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例,阐述了“敢为,为天下先,超脱平凡”的观点,然后又以达尔文发现人类进化规律为例,论证“敢为,为世界先,别样精彩”的观点,最后联系现实,提出倡议:漫漫长路,精彩就在于一次次敢于挑战的勇气,贵不在能而在敢。
勇于创新,就要突破经验的束缚
山西一考生
人人都渴望成功,追求成名,但却只有少数人能最终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人缺少了一个关键字,因而总是与成功无缘。
这个字是什么字?是“敢”!欲成大事,要敢想,敢做,敢当。
突破经验的束缚,首先要敢想,即敢于放开思想。真正的大无畏精神不是鲁莽行事,付出多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而是在充足的准备之后对传统和经验的挑战。齐白石画虾享有盛名,但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为此,他决心突破前人已有的经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通过长期的观察,最终他画的虾腹部伸、曲、弯、弹,非常有力。腹下的小腿简练到五条。虾的头部用浓淡墨相生的办法,让虾的头胸分量更重,透明感更强。虾的眼睛用浓墨横点开突出,显得更生动。虾的短须上,两条长臂钳显得挺拔有力,软中带硬,节与节之间表现了笔断而意在的意境。齐白石九十岁后画虾,就去掉虾须了。齐白石画虾是高度的提炼,既实又美,是前人没有的,也是现实所没有的。他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就是因为这些大胆的想法,他成了前所未有的画虾高手。相反,如果对经验推崇过度,则会误事。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在提出勾股定理后,他学派门下的弟子希伯索斯根据这个定理发现了无理数,这引起了学派高层的恐慌。因为此前从未有这种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出现过,他们无法接受,因此他们囚禁了希伯索斯,最后还将其杀害。这样,他们就失去了获得更大发展的机会。
突破经验带来的顾虑,还要敢干。这就是要勇于实践。商人得到有瑕疵的宝石,工匠
都知道如果从裂缝切开,就能获得两块比较完美的宝石。许多老切割师不敢尝试,如果选择放弃,这颗宝石将永远地成为一个具有瑕疵的宝石。而年轻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并完美地切割出了两块宝石,于是一夜成名。
突破经验的迷障,就要善于发现。十九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接受了一家制盐工厂的请求,考察母液中含有什么东西。在分析的过程中,他发现淀粉碘化物过夜以后变成黄色。他再将母液通入氯气进行蒸馏,得到一种黄色的液体。他没有分析研究就根据经验判断是氯化碘,并没有在意一些异常的现象。后来溴被发现,李比希知道自己错了——那瓶溶液正是溴的溶液!于是,他将贴氯化碘标签的瓶子特别保存起来,作为研究工作中的教训警示自己。只因为一时的粗枝大叶,沉醉于往日的经验,李比希与重大发现擦肩而过。相反,伽利略善于思考、发现,十八岁的他就在观察比萨教堂晃动的长明灯的时候,发现了摆的等时性,从而有了钟摆的发明。同样,他突破了日常生活中“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先落地”的经验,进行了著名的比萨斜塔铁球实验。善于发现的眼睛,拨开了经验的迷雾,让真理清晰地显现在眼前。
年轻可能经验不足,但是年轻却朝气蓬勃,敢作敢当。于是常常有年轻人能够突破经验的束缚,大胆去想、去做,最终踏上了成功的台阶。
【点评】
面对几乎人人都在苦心经营的话题,作者悠然展开议论,从容得体。
(1)议论精到。全文按照开始提出的“敢想”“敢做”“敢当”对勇敢做诠释的自然渗透顺序,完成了对“进取除了经验更要有非凡勇气”的论述,逐层深入,形如剥笋,随珠玑落尽而结束。
新课标数学I卷试题 篇5
2011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物理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注重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旨在既有利于高校公正地选拔人才, 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试题力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体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要求, 考查考生对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试卷整体分析
总览全卷, 常规型题占总题数的一半,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实验题上.试题立足于基础, 难度适中, 区分度合理, 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注重对中学所学物理知识、方法、思想、能力的考查, 关注中学生智力、认知水平的实际, 体现物理对“理”的追寻及注重“理”的运用.
1.依据考纲, 突出重点.力学部分重点考查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功和能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等知识点;电学部分重点考查了安培定则、变压器的规律、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知识点.在选考部分中, 热学部分重点考查了玻意耳定律、盖吕萨克定律、内能、热力学定律;波动和光学部分重点考查了振动与波动的区别和联系、光的折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从整体上来看, 重点考查了高中物理学中重点和主干知识, 并且做到了不超纲不超出教材.试题不过分追求对知识面的全面覆盖, 必答试题中没有单独涉及共点力平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考点的试题, 将对这些知识或与这些知识有关的方法、思想的考查渗入其他题目的分析与解答之中.
2.比例合理, 难度适中.各部分知识考查比例为:力学53分 (其中力和运动内容分量很重) , 占48.2%;电学42分, 占38.2%;选修内容15分, 占13.6%, 和大纲及教材内容的比例一致.易中难的比例大约为5∶4∶1.试卷中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占整个试题总量的绝大部分, 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过程演绎能力的考查.试题针对各种层次考生进行设计, 既有容易题, 也有中等难度题和难题, 力求使得不同层次学习能力水平的考生都得到有效甄别.
3.分值微调, 题型稳定.今年的物理总分为110分, 选择题由53分增为54分, 其中选修选择题由原来5分, 调整为6分 (选对一个给3分, 选对两个给4分, 选对3个给6分.每选错一个扣3分, 最低得分为0分) ;实验题22、23题分值由2010年4分、11分调整为5分和10分;计算题为41分:24题由14分调为13分, 25题由18分调为19分, 选修的计算题由10分调为9分.对一些核心题型, 新课标卷体现出试卷的延续性和情景设计变化性.试题情境熟悉, 叙述直白, 体例、排列在平稳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试题情境既经典又时尚, 既传统又新潮, 整卷透着一股清新之气和温馨之情.
4.能力立意, 体现创新.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 注重对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 注重图象的运用.体现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宗旨.试题体现新课程理念,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 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试题的背景力图新颖, 与生活、生产、科技相联系, 如地磁场、卫星电话、蹦极运动、变压器、电磁炮、光电计时器等.两道实验题避开对教材上常规实验的考查, 通过设计两个创新性实验, 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总之, 试卷体现出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考查、重视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命题思路.命题素材源于教材, 又不拘泥于教材, 整套试卷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特点,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具有“新而不偏、活而不怪”的优点, 对高中物理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试题归类点评
2011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物理试题有8个选择题, 2个实验题, 2个计算题和3个选做题, 分别点评如下:
1.选择题
选择题8个: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规律的理解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其中4个力学题, 4个电学题, 包括安培假设、地磁场、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功能关系、曲线运动的条件、开普勒第三定律、牛顿定律、安培力等基本规律.选择题部分, 从具体题目上看, 整张试卷中没有很难的题, 注重的是基础的考查, 但在一道题中综合考查多个知识点的题目有所增加.
(1) 14题 (题目见2011年全国课标卷, 下同) 是 “地磁场模型”, 除了考查电流的磁效应之外还要求掌握地磁场的分布, 将对经典物理史料的考查放在具体物理知识的应用背景下, 不就物理史考物理史, 突出了物理特点.
(2) 15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将一做匀速运动物体突然加一个恒力, 分析此后的动能变化, 考查受力分析与运动分析能力和多种可能的判断, 思维的发散性较大, 且涉及了匀加速、减速曲线运动的分析.
(3) 16题是“简谐振动模型”, 试题情境是年轻人特别青睐的蹦极运动, 惊险刺激, 是时尚的运动项目, 设问涉及做功、能量等知识及守恒思想等经典物理的基础知识与方法, 时尚与经典在此题中珠联璧合.
(4) 17题涉及理想变压器问题, 这是变压器问题在全国课标卷中蛰伏两年后的又一次亮相, 这也可能是交流电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及新课程基本理念体现的必然.
(5) 18题是“电磁炮模型”, 从安培力入手, 综合了多个知识点, 重点考查的其实是动力学知识, 需要综合考虑安培力、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分析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是整张试卷中较难的题目.这道题涉及安培力这一古老话题, 电磁炮又是军事武器中的后起之秀, 属新武器之前卫.在考查建模能力的同时, 又一次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6) 19题主要考查估算能力与技巧.涉及匀速直线运动及近似计算, 将估算问题中的模型简化放在了天体运动背景中, 考查了考生运用模型简化问题的能力, 获取并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其实, 学习物理是从简化开始的, 高中物理一开始学的“质点”就是对物体的简化, 运动的分解就是对复杂过程的简化, 整个物理学的发展过程、物理的学习无不充斥着简化思想与方法.
(7) 20题是用曲线运动的分析方法处理粒子在电场中的轨迹和受的电场力问题.将对曲线运动力学模型的考查放在了非匀强电场中, 在考查力学方法中综合考查电场及电场力, 实现了力与电的完美组合.
(8) 21题是“两物体互滑模型”, 试题情境很经典, 但设问很新潮, 考查了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是数与形、理与形的完美组合.
2.实验题
实验题2个:1个电学题、1个力学题, 电学实验采用等效法测微安表的内阻;力学实验主要采用光电门测滑块的加速度, 突出对实验测量方法多样性的考查, 和实验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包括设计原理、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数据分析.实验题22、23题, 打破了往年小实验为力学、大实验为电学的固定模式, 试题新颖, 对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有着很好的区分功能.
(1) 22题考查了替代法测量电表的电阻, 也体现了对电路变换的考查, 是一道很传统的实验问题, 却全面考查了电学实验中“选择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测量数据、得出结论”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的具体运用.试题立意灵活, 传统而不死板.
(2) 23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推理能力、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来处理物理问题, 紧密联系生活、生产或科学实验.背景是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测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实验, 但光电门的运用、图象的建立, 是对传统实验装置及原理的颠覆与创新, 是传统实验的涅槃.通过图象计算质点运动的加速度, 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函数及其图象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同时, 又一次体现数与形、理与形的完美组合, 体现了物理与数学的不弃不离、相得益彰.
3.计算题
计算题2个:1个力学题、1个电学题, 一如既往, 第一题考查的是直线运动, 第二题考查的是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问题, 由于计算量小于去年试题, 考生反映难度有所降低.
(1) 24题情境传统, 考查的是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和上一年保持一致.但物理量的给予与设置却是鬼斧神工, 整题没有一个数据, 这才是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获取有用信息、建立模型能力的真正考验.值得注意的是, 该题用画图法, 画出v-t图象可以快速的理清过程, 甚至能直接从图中看出并证明结果.
(2) 25题情境新颖, 可以说是对磁偏转问题的成功创新, 有力的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力学、电磁学知识与方法及数学方法的能力, 是一道能有效区分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好题.本题第一问是很常规的题型, 按照找圆心, 求半径, 列方程的步骤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出答案.本题第二问难度大, 分值也大, 是用来鉴别考生掌握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高下的拉开分数的试题.
4.选做题
选做题3个, 难度匹配基本相当, 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原则.选修3-3考查理想气体, 小题较易, 大题中等难度, 运用三公式二原则即可处理;选修3-4小题考查机械波, 较易, 大题是几何光学, 试题属于原创题, 较为新颖, 中等难度;选修3-5小题考查光电效应, 较易, 大题是动量和能量题, 试题常规, 但问法巧妙, 属于易错题, 中等难度.选做题中的选择题与2010年相比较, 选项有所调整, 变常规的四个选项为五个选项, 以增大所考查知识的容量.选修3-4和3-5部分, 主要出在考纲Ⅱ级要求的知识点上, 考生比较熟悉.
三、2012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和复习建议
从这两年的高考理综新课程卷来看, 物理试题的知识点难度在降低, 而对阅读理解、个人思维素养的要求在提高.对于准备2012年高考的考生来说, 复习时不要追求偏题难题, 要回归教材, 书上提到过的知识常常能够在考题中直接应用.不要以题海战术为手段, 以难题、偏题为目标, 应注重自己对物理学知识的归纳、分析能力, 争取将课本上介绍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融会贯通, 并利用它们解决问题.养成对新知识点做分析的好习惯.一旦做到这些, 必可在来年的高考中赢得先机.下面结合平时积累的高考考前备考经验给出一些建议, 供参考.
1.紧抓主干, 打好基础.尽管近几年来, 教材在变, 课标在变, 高考也在变, 但变中有不变,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思路是不会变化的.预测2012年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主干知识的应用.如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功和能的综合应用、带电粒子在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与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等, 可能一道题中涉及多个知识点.
2.加强实验, 突出设计.不仅要知道仪器的读数和使用方法, 更要善于运用物理知识和实验的基本技能解决情景新颖的实验问题.预测2012年高考以考查力学和电学实验为主, 可能仍是一个电学题, 一个力学题, 试题逐渐向“考活题、考能力、考探究型”的方向转化.高考实验命题遵循“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的原则.“只有平时亲自做过实验, 才能在高考实验题中拿高分”, 这是今后的命题导向.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因而高考非常注重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物理实验是每年高考必考的重要内容, 也是决定考试成败的关键之一.每个实验内容应以原理为主线将目的、器材、控制、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和结论串成一串进行系统复习.力、电实验依然会是今后高考实验的重点.
3.掌握技巧, 注重方法.计算题一般是2道大题, 其中一道力学题一道电学题.预测2012年高考力学题可能会以物体的碰撞或连接体为背景, 涉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平抛运动与圆周运动规律、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综合;电学题则以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最为常见, 有时还会出现有关电磁感应的综合性大题, 涉及电场、磁场、电磁感应定律与力学规律的综合.
4.联系实际, 透视热点.高考物理命题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在反映科技进步、阐释实际生活、透视社会热点等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因为这类试题往往能较有效地考查考纲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能力, 另一方面处理这类问题能直接反映出考生的科学素养, 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预测联系实际问题将是2012年高考考查能力的一大亮点, 所以不仅要对课本知识关注, 对社会、科技的热点也应关注, 社会的热点、政府工作的重点、老百姓关注的焦点, 都可能成为高考中的亮点.
5.设置情景, 探索创新.注意对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考查的新情景试题, 这些试题往往与高新科技综合, 有些知识是完全陌生的, 但解决问题的方法仍是中学常见的基本方法.2012年的高考命题, 这一理念必将进一步体现.新课程中设置的附加版块如“思考与讨论”“演示”“做一做”“说一说”“科学足迹”“科学漫步”“STS”“课题研究”等都要给予重视和理解, 这类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取材点.
总之, 复习时要把高考要求的重要知识、方法和技能, 以专题的形式加以梳理和剖析, 体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考场如战场, 战略上要藐视, 战术上要重视, 分数是硬道理.只有科学备考, 才能在高考竞争中“一览众山小”, 独占鳌头.
新课标数学I卷试题 篇6
试题很注重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选择题中以时政知识为题干, 以书本知识为题肢的试题比较多。第13、14、15、16和18题属于这一类。其中以本年度的热点问题作为题干的有第14、15和16题, 这些题分别以2011年或2012年的时政材料为背景命题。以近年来持续的热点问题作为题干的有第13题, 该题围绕“国际金融危机”命题;还有第18题, 该题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命题。
还有一部分选择题分别以名言、历史典故或社会生活中的事件为题干, 考查考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第19题、第23题以名言为题干命题;第20题以汉代的匡衡少年时凿壁偷光、勤奋苦读的历史故事为题干命题;第21题以澳门文化的现实情况为题干命题;第22题以科学新发现为题干命题。
非选择题第38题, 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背景, 要求考生“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第39题, 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分析科研人员“成功开发龙脑”的原因。
二、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进行综合探究,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新课改的一大特色。这在2012年的全国文综新课标卷政治试题中也有明显反映, 其主要表现是选择题的题干和应选题肢都来源于时政知识。
例如第17题:近年来, 公共外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 全国政协成功举办了以“对话、合作、共赢———中国与世界”为议题的第六次“21世纪论坛”。在十一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 政协外事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公共外交的书面发言, 部分委员还提交了相关提案。由此可见, 人民政协
A.创新了参政议政的方法和途径
B.履行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新职能
C.积极参与行使国家对外职权
D.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关于“人民政协”, 《政治生活》教材在第71页第2段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此外, 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所以, 它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教材在这里仅仅介绍了人民政协的性质、组成、职能和两大主题, 而第17题的正确选项“D.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教材并没有介绍和讲述。考生要选准D选项, 就必须认真分析题干中的时政材料所反映的内涵, 熟悉四个题肢各自表达的不同含义, 进而作出“人民政协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的判断和选择。
这种试题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不大, 但是, 由于这类试题从题干到题肢都比较新, 从一定程度上要求考生做到“即时学习, 即时运用, 综合探究”, 试题的难度明显增大。
三、试题选用知识的切入点较往年更小
例如第39题第1问: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 在《文化生活》教材第45页第1段中作了具体介绍:“科学技术的进步, 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 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 作为一个知识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居于什么位置呢?它属于《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二节“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2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中的一个内容。
同往年相比, 该题选用的知识切入点更小, 试题所用知识更加细微。切入点比较小的考题, 由于只运用某一章节局部涉及的知识, 并对相关知识作了一定的延伸和拓展, 考生不易把握, 从而增加了答题的难度。
四、时政知识成为非选择题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第38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
该题的参考答案是:“以人为本, 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 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其中的“以人为本, 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呈现出这一特点。
考生思考、回顾《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 很容易想到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可是, 教材里并没有与参考答案相近似的表述。然而, 近年来只要一谈到我国的改革发展问题, 无论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 还是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 无不表达出这一理念: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中国人。如果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关注时事政治, 关心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实惠, 就不难答出这一要点。
《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的第五部分为: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对此,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
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无论对政治教师来说, 还是对参加2013年高考的考生来说, 2012年高考“平稳”试题背后透露出的一些新特点、新信息都值得重视!
新课标数学I卷试题 篇7
一、可写性———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可写性是指试题的内容不深奥, 考生不陌生。
2015 年新课标全国一卷, 围绕“父亲开车打电话, 女儿该不该举报”话题命题。材料源于2015 年5 月9 日《楚天都市报》的一则简讯, 属于近期的社会新闻事件。二卷围绕“三个当代风采人物, 谁更具风采”话题命题, 材料同样来源于现实生活, 如“大国工匠”就是2015 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播放的系列记录片《大国工匠》的内容。
可见, 作文题目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和考生的生活经历及人生体验息息相关。如果考生只忙于低头读书, 陷于题海, 能应付这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吗?难道不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吗?据此, 我们的对策是:关注生活, 积累生活, 思考生活, 表达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
考生可以有选择的看电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专题片等。可以有选择的阅读报刊:《半月谈》《中国青年报》等有关时事的文章。
自然也要阅读生活, 以“我”为圆心, 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半径。对触动自己心灵的事件, 对社会热点问题, 要记录、要思考、要表达。
当然, “可写性”中还包含公平性。高考命题不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不会违背学生认知规律, 尤其是全国卷, 一定会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考生实际。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有了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就不难写出洋溢着时代气息的考场作文。
二、选择性———巧于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
选择性指考生对立意角度、文章内容、文体样式、表达方式等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前两个指标在试题题干上常写成“立意自定”, 后两个指标在试题题干上常写成“文体自定”。
从立意角度看, 2015 年新课标全国一卷作文的立意就呈现出多个角度:如写给小陈, 可以点赞, 对她举报父亲的行为表示理解和赞同;可以质疑, 批评她举报父亲有违伦理常情;也可以点赞质疑并存。如写给老陈, 可以宽慰和劝导, 可以批评和指责, 可以批评和劝诫, 可以分析和说服, 也可以几点并存或任意组合。如写给警方, 可以点赞, 称赞他们依法办事;可以质疑、商榷或批评, 指出他们执法不够人性化;也可以几点并存。除此之外还可以写给网友, 写给媒体, 写给社会公众。
从文体角度看, 2015 年新课标全国二卷要求考生“明确文体”。文体可自己选择。
据此, 我们的策略是:充分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
在立意选材方面, 本着熟悉而独特的原则。要立足材料, 重点发掘自己独特的生活积淀和情感体验, 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这样, 相对于其他考生, 自己便立足于高原之上了。全国二卷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面对三个当代风采人物, 最关键的是梳理三类人不同的“出彩点”, 对接到与自己理想相对一致、领域相对熟悉、思考相对深入的方面, 这样便可彰显自己的才情与深度。
在文体方面, 有的考生长于议论, 有的考生长于记叙, 如若文体自选, 便可扬其所长。2015 年贵州一考生的作文《“摄影机”如是说》, 就以记叙为主, 兼以抒情议论, 张扬了个性, 取得了与众不同的效果, 被评为一类文。
选择性客观上为那些并非“全才”而在某一方面又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用武之地, 如果是“通才”自然会锦上添花。
三、导向性———永远传递正能量
导向性是指试题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的意向, 实际上就是试题潜在的思想性。
2015 年新课标全国一卷作文题用“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的新闻事件, 二卷创设“风采人物”评选的情境, 都是基于“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 渗透了依法治国理念,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文试题的教育功能的确得到了彰显。对此, 我们复习应考的策略是:立意积极向上, 永远传递正能量。
好文章是靠主旨的光彩照亮的。那些彰显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 总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力量。而有些传递消极虚无的思想情绪、违背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的文字, 其作文的等级自然是末位的。
在文章中很好地传递正能量, 一要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二要积累这方面的素材, 并思考其中蕴含的思想。三要有意运用, 考场作文一定要“以意为先”。
思想让文字更为亮丽, 亮丽的文字照亮了阅卷老师的眼睛。
四、探究性———理性之花最美丽
探究性指试题要引导考生对作文内容去做深入探讨、认真研究, 尤其要加强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
2015 年新课标全国一卷就需要考生对“女儿该不该举报父亲”的事件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提出公允的观点, 进行理性的分析、严密的阐述及丰富的论证。二卷让考生在三个当代风采人物中选择“谁更具风采”, 题目中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直接反映出考生思维能力的差异, “更”字更显思辨能力。
从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可知: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作文等次的高低。对此, 在备考中要加大对考生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理论上武装自己, 掌握人生哲理的一些原理, 尤其是有关辩证分析的思想, 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 不说“过头话”;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 观点不“近视”;用全面的眼光分析问题, 言理不“一根筋”。
二是多阅读一些富有理性思辨内容的材料, 如故事、名言、警句等。
三是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如果是写记叙文, 在讲究形象生动的同时, 也要追求理性, 如叙事类的文章, 要着眼于事件所蕴含的思想;写人的文章, 要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的发掘;想象类的文章, 也必须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如果写议论文, 论点要能体现考生对生命、对社会的理性认识与思考;论据要与中心论点有本质联系;论证时要注意结构的逻辑层次、事理结合、辩证说理。
理性思辨不仅是艺术问题, 更是思想问题。反映了考生对客观事物的尊重, 对他人的尊重。
五、防套性———带着镣铐跳舞
防套性是指防止考生拿别人或者自己的旧作稍加改动作为应试作文。
多元立意角度的文题给考生提供了充分的作答空间, 但也出现了虚构和套作的问题。为此, 2015 年新课标全国一卷和二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基础上, 增加了任务型指令。如一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父亲”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的谈问题、讲道理。在内容及文体上都有一定的限制。二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中学会“带着镣铐跳舞”。
一是仔细审题, 严格按指令要求写作。如2015 年新课标全国一卷, 任务是“请给小陈、老陈和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 阐述你的看法”。任务的形式是书信体, 任务的内容是“表明你的态度, 阐述你的看法”, 即用“信”的形式表明态度, 阐述看法。书信其外, 思辨其中。无论形式和内容都要满足, 才算完成写作任务。
二是正确处理“限”与“不限”的辩证关系。如新课标全国二卷要求自己“明确文体”, 这是“不限”;一旦确定了某种文体, 写出的文章就必须符合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 这是“限”。如全国新课标一卷“选好角度”, 这是“不限”;但无论选择哪个角度, 都必须满足“书信其外, 思辨其中”的形式和内容, 这又是“限”。总之, 既要按规定动作跳, 又要跳得精彩。
六、难易度———在准确与别致上下功夫
难易度指高考作文试题的难度。试题的难易与试题本身是否容易理解有关。
难于理解的题目常常表现为主旨隐含在材料中, 思考的强度大, 可开掘的角度多。对于这类题目, 最重要的法宝就是按“焦点立意”进行写作。
所谓“焦点立意”就是核心立意, 是能覆盖整个材料内涵的立意, 是整个材料的中心思想。一则材料尽管角度很多, 但有主有次, “符合题意”与“基本符合题意”是有等次上的区别的。如新课标全国一卷的立意焦点是“法治理念”, 二卷的焦点是“人生价值”。瞄准“焦点立意”写作是“切合题意”的有效方法。
对于审题难度不大的试题, 要在内容上追求深刻, 在表达上追求新颖, 在书写上追求美观, 体现出“别致”的风采。
一般地说, 全国卷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 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素养。功夫在平时, 考生要努力培养自己健康的思想、良好的思辨能力、扎实的写作基本功。
参考文献
[1]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J].语文学习, 2015, (Z1) .
新课标数学I卷试题 篇8
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与2012年相比, 在试题类型、分值、试卷容量、试卷内部结构等方面保持了相对稳定, 首次出现了图像类选择题、恢复了计算类选择题, 突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题难度略有上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2013年试题的构成基本回归为2010年的状况。从整体上讲, 稳中有变, 不乏新意, 在继承与创新中更好地实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整套试题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 关注社会热点, 贴近生活实际, 坚持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 稳中求进, 稳中求新, 体现人文精神。具体特点如下:
(一) 基础与能力相依
能力立意是近年文综高考试题的突出特色和主导方向。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 既高度重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又充分强调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并力求在考查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考查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展现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 使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相依为一体。
1. 试题通过细化对基础知识的考核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新课标Ⅰ卷第12题, 考查的是“供求影响价格”和“价格影响需求”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知识点, 但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只有正确解读“供过于求, 价格下降与价格下降, 需求增加”这一有效信息, 才能正确得出图像 (2) 符合题意, 故选B。此题设计意图明显, 把经济学和数学的图像结合起来, 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2. 试题通过强化对综合能力的考核来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
《考试大纲》规定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种能力, 而且每种能力的考核分成三个层次, 层次要求越高, 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也就越高。今年文综试卷中的政治试题, 不仅全面考查了《大纲》规定的四种能力, 而且对每一种能力的考核要求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如新课标Ⅰ卷第38题的第1问就需要考生首先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关知识有个全面的把握;其次, 要求考生对材料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再次要求考生依据所设置的新的情境、提出的新的问题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已存储的、相关的知识, 将它重现和再认, 并根据试题“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的具体要求将之运用在这一特殊的要求中;最后要求考生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予以叙述。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能力是知识的目的和归宿。文综政治试题中知识和能力相依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平时备考复习中, 要把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能够清楚、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高考说明》中规定的每个必考的知识点, 以及对它的基本要求, 使自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达到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还能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所学知识, 提高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同时使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得到提高, 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
(二) 微观与宏观相映
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既突出了对知识和能力的微观考查, 又强调了对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 在有限的试卷篇幅中很好地兼顾微观与宏观, 这是今年文综政治试题在考查内容上的明显特点。高考说到底对学生只是一种抽样检测, 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就政治学科而言, 今年的《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考点有252个, 而高考中实际考到的考点只有20多个。政治命题中, 只有做到微观与宏观相映, 才能有效地降低高考因随机性而带来的消极影响, 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考的有效度、更加体现高考的公平性。
1. 政治试题对微观的考查可谓是“防不胜防”。
如新课标Ⅰ卷第13题, 考的是利润率, 教材中只出现了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利润率不是教学和高考复习中的重点, 但就是这样一个知识点, 高考中还是考了, 并且还是以学生难以应对的计算类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再如新课标Ⅰ卷第18题, 考查的是人民与政协的关系, 对“我国的人民与政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而这一类内容在高考复习中是极易为学生所忽视的。
2. 政治试题对宏观的把握可谓是“得心应手”。
在文综政治命题中, 一般会充分考虑到考点分布的宏观性, 在设问上一般会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方面去考虑。今年的文综政治试题就这样全面的考虑了:如新课标Ⅰ卷第38题的第 (1) 问———“结合材料一,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 说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第 (2) 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分析该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经济原因”这是按照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顺序设计的。如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9题的第 (1) 问———“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第 (2) 问———《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 运用认识论知识, 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是按照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顺序设计的。39题第 (2) 问假如学生对认识论这一体系不清楚, 那么在这个知识点上会造成失分。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但要对一个个哲学原理烂熟于心, 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板块———辩证唯物主义 (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大块) 和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发展观、人生观价值观) 把握得非常清楚, 做到微观与宏观相映。
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微观与宏观相映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备考复习中要夯实教材基础知识并形成体系。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进一步注意对各个模块知识的区分。对教材的复习, 既要注重细节 (准确记忆) , 又要宏观把握, 要具有一定的高度。
(三) 生活与探究相存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学习不再完全是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 而是在活动、亲历中体验的学习, 因此考试内容中也体现这一点, 试题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选身边事, 讲身边人”, 使学生做高考题目就如参加一次活动一样, 如新课标Ⅰ卷第39题第 (1) 小题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第 (2) 小题《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 运用认识论知识, 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第 (3) 小题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 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这些试题来自生活, 并明显充满探究性、体验性。这些试题既把理论观点的考查寓于学生的社会生活之中, 贴近学生生活, 保持选材来自学生身边的生活特点,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知识, 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同时这些试题又追求高考改革意识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致, 无论在设问形式上、还是在答案的设置上, 都具有一定的探索和创新。
这些试题不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 而且是对生活、实践的指导和关照。让学生从被动的答题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 体现亲身体验的快乐。这些试题不仅内容具有丰富性, 解法具有探索性, 思维具有发散性, 效能具有创造性, 而且考查的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试题是对试题设问的一大创新, 真正体现了新课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要求, 命题实现了角色的转换, 成功地把本是被考查对象的考生“转换”成问题的探究主体, 把考生从被动的答题者变成了问题的主动参与者, 真正使考生成为考试的主体。
(四) 知识与热点相伴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努力关注社会生活, 突出教材重点和社会热点的结合, 体现了学习与实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 体现了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教材的主旨和社会主题。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也不例外。
1. 显性考查。
以热点问题为材料切入, 考查相关知识和能力, 是高考命题的一种常用方式。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中直接以这种方式出现的重大热点问题主要有:三农问题 (新课标Ⅰ卷第12题) 、对外开放 (新课标Ⅰ卷第13题、第14题) 、生态文明 (新课标Ⅰ卷第17题) 、政治文明 (新课标Ⅱ卷第16题、新课标Ⅰ卷第18题) 、科技创新 (新课标Ⅰ卷第21题、新课标Ⅱ卷第23题) 、文化建设 (新课标Ⅱ卷第38题) 等。
2. 隐性考查。
热点问题隐性介入, 以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和能力反衬热点, 是高考命题的又一种方式。例如新课标Ⅰ卷第19题与第20题, 好像跟热点问题关系不大, 但是我们能不能考虑把这两题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再如新课标Ⅰ卷第15题以“2011年我们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快速增长”为背景, 来考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影响, 我们能不能考虑把这个问题与十八大报告中的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联系起来呢?
热点背后有知识, 知识背后有热点, 知识与热点相伴是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的又一个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复习中必须坚持双向进行、两条腿走路:既要重视由热点带知识———全面挖掘热点背后的知识, 实现热点问题知识化;更要重视由知识带热点———努力寻找可以联系知识的热点, 实现基础知识生活化。特别是在第二轮复习中, 可以选择一些重大热点专题, 以专题形式为依托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 对各学科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既注重微观切入与宏观整合相统一, 又做到主干知识渗透与思维方法运用相结合, 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习惯于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知识、思考和认识问题, 切实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今后的复习策略
(一) 夯实基础知识, 过好理论知识关
高考命题首先要考虑的是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 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和难题, 而且以中等难度为主, 主要考查考生所学政治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 在复习备考中, 要注意做到:第一, 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第二, 扎实过好理论知识关。在知识的挖掘、联系、拓展、迁移中深化知识。
在复习中认真研究考试大纲, 要全面地掌握《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 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 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 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而这些都离不开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1. 关于记忆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抓好基础知识的理解。这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基础, 只有理解了的知识, 才能牢固记忆。其次, 要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基本方法是反复记忆法。其他方法有形象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 互助记忆法等等。不断提高记忆的能力, 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2. 关于理解能力的培养
所谓“理解”就是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联系。可见, 理解知识就是使知识系统化, 网络化, 理解每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理解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和中心环节。培养理解能力的方法很多, 如:
(1) 内涵外延法:
如经济全球化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3) 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跨国公司) (4)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5)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6) 应对经济全球化态度 (抓住机遇, 积极参与, 趋利避害, 防范风险, 勇敢地迎接挑战)
(2) 中心辐射法:如我国的政府
(3) 主线串联法: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生活的主线
(1) 是什么 (文化及其作用) (2) 为什么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 怎么看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4) 怎么办 (发展先进文化) 。
(4) 知识结构法, 如生活与哲学的总复习
(二) 关注现实生活、培养综合能力
从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来看, 无论内容多新、形式多活, 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知识的支点, 这就是说“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一切试题都是课本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备考复习中要坚持知识与现实的结合, 要明确课本知识是认识理解现实热点问题的“工具”, 要在课本中为热点问题“寻根”, 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说明热点问题。在教师方面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复习知识都不应该脱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坚持以生活为主线, 以课本知识为支撑的教学理念;对考生来说要学会在平时关注信息的时候, 主动自觉地联想课本相关知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
高考试题往往以重大现实问题立意并作为问题的切入点。高考大纲对文综能力测试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 并明确了具体的目标要求, 这些目标与要求都必然在试题中得到反映。毫无疑问, 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辨析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都基本上包含在上述四个能力目标与要求之中。因此, 各种具体的能力也必然在试题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如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8题的第 (1) 小题———“结合材料一,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 说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39题第 (1) 小题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第 (2) 小题《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 运用认识论知识, 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些试题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要求, 思维发散性十分明显, 让学生难以把握, 况且高考试题所提供的都是新材料、所设置的都是新情景、所提出的都是新问题, 往往会让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 无从下手, 导致得分率较低。为此, 我们在备考复习中必须:
第一, 对考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综合性知识专题, 从知识的整体、综合上加以把握, 为有效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做好准备。第二, 强化主干 (核心) 知识, 选定重点考点和主观性试题命题预测点, 结合重大热点问题, 加以训练和强化。第三, 从宏观与微观结合上准确把握重点考点, 以备运用时根据试题设问要求找准对应的层次与角度。第四, 按照考试说明提出的能力目标与要求, 有针对性的培养各种思维能力, 特别是把理解与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第五, 重在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在综合运用时, 要打开思路, 灵活运用, 不拘泥于教材;要有开放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 培养答题技巧, 增强解题能力
从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来看, 当前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 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是高考复习的首要任务。做题能力是核心, 表达能力是外显。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 模拟训练要从审题入手, 而审好题的诀窍就是多读题, 审题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主要概念, 抓住主要概念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发散:从概念到课, 从课到节, 这样整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 然后组织相关语言做答案。理论实际联系是答好题的另一关键。同学们要养成看到材料、看到事例就联想、思考理论的习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 同学们在解每一个训练题时, 都应养成用语言描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 树立对于一个问题, 你可以不写答案, 但不能不会思考的理念。学科表达能力是通过试卷外显出来的, 主要反映在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上。在复习中, 同学们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按照高考要求答卷, 做到严谨、精练、准确。总之, 同学们要明确解答高考试题的基本思路是:一要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 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二要进行信息筛选, 找准关键词, 它们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三要寻找试题与课本的关联点, 作为解题的依托。最后, 要恰当地使用政治术语, 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真正落实考纲的能力要求。
新课标数学I卷试题 篇9
试题再现在直角坐标系xOy中, 曲线C:与直线y=kx+a (a>0) 交与M, N两点.
(Ⅰ) 当k=0时, 分别求C在点M和N处的切线方程;
(Ⅱ) y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当k变动时, 总有∠OPM=∠OPN?说明理由.
解 (Ⅰ) 所求切线方程为
(Ⅱ) 存在符合题意的点P (0, -a) .
(过程略)
1 问题的一般化
命题1 已知抛物线C:y2=2px (p>0) , 过定点 (t, 0) (t>0) 且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l与抛物线C交于M , N两点, 则在x轴上存在点P (-t, 0) , 使得∠OPM=∠OPN.
证明设直线l:x=my+t (m≠0) , M (x1, y1) , N (x2, y2) , 联立直线l与抛物线C的方程得
所以∠OPM=∠OPN.
2 横向类比推广到椭圆、双曲线
命题2已知椭圆C:, 过定点 (t, 0) (0<|t|<a) 且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l与椭圆C交于M, N两点, 则在x轴上存在点P (a2/t, 0) , 使得∠OPM=∠OPN.
证明设直线l:x=my+t (m ≠0) , M (x1, y1) , N (x2, y2) , 联立直线l与椭圆C的方程得
所以∠OPM=∠OPN.
命题3已知双曲线C:, 过定点 (t, 0) (|t|>a) 且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l与双曲线C交于M, N两点, 则在x轴上存在点P (a2/t, 0) , 使得∠OPM=∠OPN.
命题3的证明可仿照命题1, 2的方法证得, 此处不再赘述.
3 逆向思考, 变式探究
命题4 已知抛物线C:y2=2px (p>0) , 点P (-t, 0) (t>0) , 设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l与抛物线C交于M , N两点, 若∠OPM=∠OPN, 则直线l过定点 (t, 0) .
证明设直线l:x=my+n (m≠0) , M (x1, y1) , N (x2, y2) , 联立直线l与抛物线C的方程得
因为∠OPM=∠OPN, 所以kPM+kPN=0,
解得n=t, 从而直线l的方程为x=my+t, 故直线l过定点 (t, 0) .
命题5已知椭圆C:, 点P (a2/t, 0) (0<|t|<a) , 设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l与椭圆C交于M, N两点, 若∠OPM=∠OPN, 则直线l过定点 (t, 0) .
证明设直线l:x=my+n (m≠0) , M (x1, y1) , N (x2, y2) , 联立直线l与椭圆C的方程得
因为∠OPM=∠OPN, 所以kPM+kPN=0,
解得n=t, 从而直线l的方程为x=my+t, 故直线l过定点 (t, 0) .
命题6已知双曲线C:, 点P (a2/t, 0) (0<|t|<a) , 设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l与椭圆C交于M, N两点, 若∠OPM=∠OPN, 则直线l过定点 (t, 0) .
命题6的证明可仿照命题4, 5的方法证得, 此处也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易正红.两道高考试题的探源与推广[J].福建中学数学, 2012, (2) .
【新课标数学I卷试题】推荐阅读:
数学新课标试题07-08
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二单元试题10-14
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历史试题及解析11-06
新课标理论试题10-12
高考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10-23
化学新课标试题12-20
音乐新课标试题01-16
高考试题政治(新课标Ⅲ)含精解05-29
数学新课标的教学12-10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