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教学法

2024-08-09

系统教学法(共12篇)

系统教学法 篇1

操作系统课程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 概念多、概念抽象、涉及知识面广, 其整体思想和所涉具体技术又往往难于理解, 实践环节不容易操作。它要求学习者不但要弄懂理论知识, 而且要能够上机实践;不但要懂得硬件知识, 还要懂得软件编程;甚至能够模拟实现一个操作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1.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 形成一种"灌输式"教学方法。着重老师教, 学生思考比较少, 实践更少。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较少被采用, 课堂缺乏互动, 课后缺乏实践。

2. 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割裂比较严重

有些课程与操作系统联系比较紧密, 可是在学习时却联系不够紧密。例如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的课程设计与数据结构及程序设计等课程割裂的情况也较为严重, 使得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理解起来难, 实践起来更难。

3. 实践环节薄弱

长期以来, 操作系统实验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学内容老化, 手段单一, 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实验兴趣不大, 而且实验教学内容学时数偏少, 学生只是接触了一些皮毛, 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的要求。

4. 先行课和后继课开得不够合理

有些学校较早开设操作系统原理课程, 甚至把操作系统课程开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或程序设计课程之前, 无形中给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不便, 使得实践环节落空。

5. 教师和学生对操作系统课程不够重视

由于操作系统不像其他应用软件, 学习后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例如学习了photoshop就会简单的图像处理, 而学习了操作系统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操作系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 许多学生不重视操作系统, 认为学不学没有太大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

由于授课对象是高职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归纳能力还不够强, 根据学生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把知识的难度降低, 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方法来进行教学, 并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 让每位同学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该学科强调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在课堂教学时, 采用"兴趣引导、任务驱动"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教师应创造一种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 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 学会运用实践操作, 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动手能力, 探索、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时, 注重体现以下几个问题:

1.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打破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的热情, 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 (如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利用网络学习等) , 获取信息, 掌握操作。

2. 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

在每一个工作任务抛出的时候, 都创设适当的情景, 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 在体验感受中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很"放"地让学生探究学习, 在探究中, 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 找到成功,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示例

操作系统课理论性很强, 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以《死锁的避免》为例, 做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

1. 以"激发兴趣, 引出任务"导入新课

古语有"温故而知新", 先复习上次课学习的关于死锁的相关知识来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 什么是死锁, 死锁产生的四个必要条件以及如何解决死锁问题, 引申出通过破坏死锁产生的四个必要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来确保系统不会产生死锁来进行死锁的避免, 本次课我们就学习如何利用银行家算法来进行死锁的避免。

2. 以"任务驱动, 示范讲解"和"传授技能, 尝试练习"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银行家算法, 如何用银行家算法来解决死锁避免,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利用这段时间巡回整个教室, 对学生看书时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回答, 来提高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教会学生自学, 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按任务有目的学习,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详细地讲解理论内容, 如何用银行家算法解决死锁问题, 讲授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允许学生发问, 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

第二节课:以举例教学进行"传授技能, 尝试练习"。

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银行家算法, 并提问, 为什么用该算法可以避免死锁问题。然后使用举例法教学, 举出两个具体例子, 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具体应用问题, 例题讲解后, 通过提问等方式与学生互动,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的情况, 如果学生还有疑问, 进行相关解答。

选取本章课后相关习题为课堂练习, 让同学们来做该题, 并让两名同学到黑板做答, 及时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

3. 以"探究归纳, 总结延伸"做课堂小结

结合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情况, 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小结, 指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醒同学在使用银行家算法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注意要先做两个判断, 才能进行资源的试探性分配, 再找安全序列判断安全性, 最后决定是否满足进程对资源的请求。

五、小结

操作系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 内容比较枯燥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兴趣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效果良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争取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付晓翠.《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方法改革探悉[J].山东农业教育.2010.3:32-34.

[2]李广军.操作系统教学方法初探[J].福建电脑.2007.11:186-187.

[3]宗大华, 宗涛.操作系统 (第二版)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系统教学法 篇2

郭丽明

化学系统微格教学法简介美国斯坦福大学阿伦等人为科学地培训师范生的基本教学技能而创立的“微格教学”,把复杂的教学认识活动加以分解且形成模式来指导受训者实践,从而使受训者进入教学“自由王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我们于1989年开展了“微格教学在化学师资培养上的应用研究”,立足于深化《化学教学论》的改革,摸索一条速成高效培养教师的新路子。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一种培养中学化学教师的新方法--化学系统微格教学法。

一、建立新方法的思考。

在建立“化学系统微格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3个方面的研究:

(一)我们研究了微格教学与化学教学论的关系。

微格教学是缩小了的细分的教学,它是一种把复杂的教学过程按逻辑分解为若干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如“课的导入技能”等)并对每技能提出的训练目标,通过视听技术和多向反馈,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强化训练的方法。微格教学包括5个要素:

①微型的技能观摩。受训者观看的“教学示范片”是单项教学行为的示范。示范可以是正面的“造型”,也可以是反面的典型。这有利于受训者发现某一特定教学行为的种种待征,以增强对范例教学的理解和解释。

②微型的技能训练。单项教学行为的模仿训练,避免了综合教学超负荷信息量的压力,减轻了受训者的心理负担。

③微型的试讲班级。受训者试讲时由5~6人组成微型班级;轮流扮演教师、学生角色。

④微型的试讲时间。受训者试讲一般为5-15分钟。这便于反复开展教学训练,大大增加了教学实践机会。

⑤微型的试讲教案。受训者试讲前应编写能试讲5-15分钟的“微格教案”。教案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行为、使用教学技能、学生行为预测、应付策略、时间分配、反馈记录等。

(二)我们研究了《化学教学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关系。目的在于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化学教学的指导落到实处,有效地培养创造型的化学人才。我们认为:《化学教学论》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偏重对教学特征的研究,较好地解决了化学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媒体诸因素间相互作用以求得和谐统一的问题,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化学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还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实现认识上的“两个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学习上的“两个转化”(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何在化学教学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作用呢?关键在于正确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这一中间层次理论。具体做法是:一方面把一些常见的自然科学方法(如实验方法、观察方法、处理事实方法、科学抽象方法中的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逻辑手段)结合化学教学教给学生,使他们应用科学方法象先辈研究化学科学那样去能动地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就是要把《自然科学方法论》中有关教学的原理(如实验与理论思维相结合的原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理、反馈与控制相结合的原理等),贯穿到整个化学教学系统之中,使《自然科学方法论》在《化学教学论》的交互作用下发挥其指导理论的作用。

(三)我们研究了化学教师的能力结构。我们认为:一个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多层次的教学能力。这包括基本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技能、应用化学专业进行教学的艺术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第2和第3种能力可在微格训练中得到强化训练。而基本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正是培养受训者取得中学化学教学工作主动权所必备的化学教学常规知识。这种研究,促使我们在建立《化学系统微格教学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训练的思想。“系统训练”包括7大内容。

二、化学系统微格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实施步骤分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7个内容的系统训练,约占总课时的1/3。一般课程一开始就集中实施。训练原则是:宏观系统览全貌,形象直观扩眼界。第2阶段微格训练是化学系统微格教学法的重点内容,约占总课时的2/3,微格训练包括6个环节。

[看片]→[备课]→[教学实践]→[反馈评价]→(1)(2)(3)(4)[调控]→[验收了](5)(6)训练前要制定周密的训练计划。20种化学微格教学示范片,最好让学生全部观摩,以此学习教学理论和教学示范。训练内容务必要有选择,重点训练哪些单项教学技能,怎样安排学生自选,何时综合训练,都要从学生实际、课时安排等方面全面考虑,具体落实,对重点训练内容,环节(2)-(5)还可多次循环,以增加教学实践机会。

(1)看片。看片前教师要指导受训者自学与片中内容相关的教学理论;看片时教师应提出看片要求,强调感知和识别教学技能的种种特征,使受训者带着研究教学规律,学习教学理论,摸拟教学技能,思考教学策略的目的去看片;看片后及时组织受训者讨论、消化片中内容。

(2)备课。教师要求受训者按指定的化学内容,编写出可试讲5-15分钟的微格教案。教案中应详述教师应用的技能、教学方法、学生活动及预想的应付策略。(3)教学实践(即试讲),按微型班级进行,试讲前受训者要做一简略说明,以便明确训练的技能、教学的内容及教学设计思想。试讲时一切按课堂教学的正规要求进行。既有摸拟的技能也有创新的技能,尽量体现个人风格。对试讲作准确记录。文字记载、录音、录像都是记录方式,而录像提供的视听记录最准确、最真实。

(4)反馈评价。试讲后教师要指导受训者全方位地吸收反馈信息。重放录像(试讲录像或示范片中的对应片段)、自我分析、讨论评价都是重要的反馈方式。没有录像条件时,应加强示范片重点对应片段的重放和讨论评价环节,也可让受训者对着镜子试讲,感知自我反馈信息。评价的最后阶段是对评价结果作出最后认定,并做出决策(指特定的行动、策略、方案)。

(5)调控。要求受训者根据反馈信息作出的最后决策,进行自我调控,由于训练效果有的是外显的,有的是内隐的,自我调控时应仔细分析他人评价,观察录像,从中找出尚未认识的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积累评价资料,获取真知,以实现再次试讲的优化控制。

(6)验收。教师利用评价单,对受训者训练效果进行最后认定、验收。常用计算机作评价记录数据处理。合格者进入教学实习阶段。

三、化学系统微格教学法的实施条件

化学系统微格教学法的实施,是一项没有任何风险损失的《化学教学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具体表现为该法的实施条件容易实现:(1)使用本法进行教学,可在《化学教学论》原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内完成。

(2)训练时并不强求录像设备配套。虽然录像优于笔录、录音等,但霍娜的研究表明记录方式与训练重点和受训者的个性有关,不能强求。在无法满足录像设备条件下,充分利用“示范片”的正面“造型”,加强示范指导,仍能发挥微格教学对师资培训的优化作用。

(3)继续开设《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40学时)。

(4)配合本法实施开设必要的选修课:《化学史及化学方法论》(40学时)、《教育心理学》(25学时)、《思维科学简论》(40学时)。围绕该新方法的实施所开设的必、选修课程仅为215学时(70+40+40+25+40)。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不仅强化了教学技能和能力培养,而且大大拓宽了受训者的知识面。这215学时与4年师范教学开设的3000多学时相比还是很少的。但它对化学系师范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化学系统微格教学法的特点

该法既体现了系统训练的整体功能,又包容了微格教学的方法优点。

(一)两种训练各具功能,师资素质全面提高。该法既注重向化学教师展现《化学教学论》各阶段成果全貌,以开阔师资限界,取得教学主动叔;又注重教学能力和技能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强化训练。施教内容利于全面培养师资素质;施教程序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自然科学方法论指导化学教学,提高了教学理论水平。

(二)微格教学突出强化训练,效果显著。

①微格规律易学,实践时间增多,教学过程化整为零后,规律明显、重点突出、易于掌握。教学理论被形象、精炼地组织到教学片中后,既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果,又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大增加了教学实践机会。②范例信息大增,信息反馈及时。

声象并茂的微格示范片,提供了大量范例教学信息,使受训者不出课堂就能领略多姿多彩的教学风格,学到各式各样的教学经验,利于模拟创新。训练中的多向反馈,利于受训者提高认知能力。及时对教学作优化调控,加速教学技能的完善。③目标导向明确,测评办法科学。

系统教学法 篇3

关键词:Wiki系统 协同教学系统 设计

Wiki是一个以内容管理为理念的Web系统,可以支持群体的协同学习,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Wiki系统。本文设计了一套结合Wiki教学功能和Moodle教学平台的教学活动程序,在协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同时,这个程序还能帮助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参与协同学习的情况,使教师更好地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Wiki系统的构架

本文提出的系统架构概念主要以Wiki技术的三层架构为基础开发出来的,Wiki技术的三式架构虽然与传统Web三层式架构相似,但他们的运作概念是不同的。Wiki技术的三层式架构在接口层级的操作上增加了网络应用程序的概念,可以在接口层处理更加复杂的逻辑运算,并提供更丰富且实时响应的操作接口,供学习者使用,在后端资源的存取上也符合更多元化的标准。

本文以三层式架构为基础,结合协同合作实时互动机制与Web2.0相关概念,提出三层系统层次概念架构,分别为“接口层”“服务层”“资源层”。

1.接口层

接口层主要是提供学习者实时互动操作的接口,将后端的数据内容转换为图像或视频画面呈现给学习者,并且提供窗口操作接口,可以让学习者简单直观地使用系统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与功能,学习者只需具备网络浏览器和视频音效设备,无需额外安装其他应用软件,便可使用本系统。

2.服务层

服务层主要是提供Wiki相关服务和视频会议等协同合作实时互动机制,供接口层的Flash应用程序使用,执行后端数据库的数据存取操作和较复杂的逻辑运算处理工作。

3.资源层

资源层主要是负责储存,并提供上层的服务层所需的资源,用于储存所有数字学习的内容,如学习者的个人数据、多媒体文件数据、课程数据、协同合作学习所产生的知识数据以及学习过程记录的数据等。学习者可以通过浏览器进入并使用系统所提供的各项功能来进行协同学习,该系统的核心为Wiki协同学习系统提供各项功能,包括视频、Blog等相关服务。这些功能通过Wiki技术的整合,利用学习接口呈现丰富的画面,其中,架构图的右部为各种网络学习资源及服务的提供者。Wiki利用Flash技术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利用服务器上提供的服务将数据库的资源转换成所需的形式,回传数据供应用程序使用。当然,该系统还可以扩充其他的网络服务及资源。

二、Wiki系统的实验

本文以计算机基础课为例,展示学习情境,并对Wiki系统提供的功能与操作进行说明。

1.实验所需的计算机硬件

实验所需的计算机硬件包括CPU、主板、声卡、显卡、内存、硬盘、光驱、键盘、鼠标、机箱、显示器、打印机、电源等。

2.Wiki活动进行的流程

第一步,建立课程及Wiki活动。建立为期三个月的在线课程,并加入Wiki活动;第二步,编辑Wiki页面的内容项目。它包含计算机硬件的实例及活动指引,如“根据运行的属性,将以下计算机的硬件进行分类”;第三步,关键词与子页面的建立。建立属性的内部连结,各子页面填入该概念的中文名称;第四步,学生把计算机硬件分类至所属类别的页面,填上该计算机硬件的名称及分类的理由;第五步,学生进一步分类,增加分类的属性。如纳入“模式”或“路径”中,再将已分类的计算机硬件进一步分类,程序与上一步相似;第六步,以“属性”作反向思考,整理“属性”的信息及分类相关的计算机硬件,这样建立起来的实例与属性的关系网络才更加完整。

在建立Wiki系统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包含协同学习的过程指导(例如数据引用方法)、学生参与情形的监督、活动结束后的总结。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Wiki的新型教学功能有助于记忆性知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雪云,马志强.国内Moodle平台研究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9,(6).

[2]魏红霞.Wiki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2010,(1).

[3]李旭晴.发掘Wiki的教育价值[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9).

系统教学法 篇4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四阶段教学法,实践教学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平台与功能模块在不断的升级, 这迫切需要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与之适应, 以满足企业对财会类人才的要求。在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指导下,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归纳总结了“四阶段教学法”。

一、“四阶段教学法”概述

(一) “四阶段教学法”的设计理念

“四阶段教学法”的设计理念在于将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和企业的财会工作岗位有机结合, 围绕目标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相应工作技能, 设置教学模块并以模块为载体, 进行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二) “四阶段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四阶段教学法”将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分成层层递进的四个阶段即理论讲授阶段、课程演式阶段、专业实验室实训阶段及校外实践阶段, 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教学预期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使用及操作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迅速地胜任企业信息化财务工作岗位。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

(一)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笔者所在系的财会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在实务工作中运用软件进行业务处理的基本能力, 同时要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懂操作的基础上更应具备系统实施与维护的能力, 真正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学生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二)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 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采用“2+2”的模式即2个学分的理论课程《会计信息系统》与2个学分的实训课程《会计电算化操作》同步进行教学, 理论以教师课堂讲授和演式为主;实训侧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上机演练。

(三)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运行平台

该课程的运行是以用友ERP-U8.72软件作为平台, 侧重为学生介绍财务管理系统 (包括:总账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应收款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性及UFO报表) 和人力资源系统中的薪酬管理子系统功能模块。由于各类财务软件的基本流程大同小异, 该课程以企业使用范围较广的用友财务软件作为平台, 希望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能达到“举一返三”的目的。

三、“四阶段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一) 第一阶段:理论讲授教学

本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主要讲解会计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操作流程及设计思想。由于理论讲解比较抽象和枯燥, 笔者在讲授的过程中辅以其他一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 在讲用友权限管理的层次时, 笔者运用了案例讨论法, 让学生分小组根据给定的背景企业的核算要求, 讨论提出针对具体案例的权限设置方案。

(二) 第二阶段:课堂演式教学

课堂演式阶段则由教师借助于课堂多媒体进行软件操作演式, 在演式中采用了“任务演式教学”和“逆向思维教学”。 (1) “任务演式教学”贯穿于整个演式教学阶段, 笔者从实验教程中选择一至二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进行演式, 其余则留给学生在实训阶段进行练习。 (2) “逆向思维教学”则是以激发学生逆向思维为目的, 反其道行之。笔者在任务演式过程中预设“陷阱”使操作出现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找出“陷阱”。比如, 笔者事先通过参数设置设定出纳不能对凭证进行签字, 当演式遇到出纳要签字而无法签字的问题时, 学生就必须思考导致出纳无法签字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改正?任务"陷阱"在正常的教学练习中不能体现, 而这恰恰是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 “逆向教学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 第三阶段:专业实验室实训教学

在该阶段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 笔者先将实践内容按模块进行划分, 让每个学生扮演各种岗位角色完成单项上机实践;然后设计一套综合案例, 带领学生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综合处理。

为了保证实训教学的效果, 笔者注意本阶段对学生的考评, 对教学环节采用了“过程考核”与“综合评价”两结合的考评方式。 (1) 过程考核侧重于平时, 主要从学生的出勤情况、实验报告撰写和工作任务完成的正确性三方面考核。 (2) 综合评价设定在期末, 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指定企业一月的所有业务流程。通过这项考核能够全面检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 第四阶段: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以学生毕业顶岗实习为主, 以“以赛促学”为辅助。毕业顶岗实习给学生提供了又一个实践操作的平台, 让学生在真实的的环境中感受财务软件的使用;此外, 通过“以赛促学”给学生提供对外比赛交流的平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强和兄弟院校的教学交流。

四、“四阶段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四阶段教学法”的使用给本课程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所在系学生在2010年10月首次参加的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信息化技能大赛中便初战告捷, 两支代表队分别取得“国赛三等奖”和“国赛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在2011年第五届“用友杯”大赛中, 参赛代表队再创佳绩, 获得了“国赛三等奖”及“川渝赛区二等奖”。与此同时, 本系部分学生通过“以赛促学”的考核获得了“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认证, 为就业增加了一竞争砝码。

在今后电算化教学过程中, 笔者所在系会计信息化教学团队将不断总结和完善, 使信息化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系统教学法理论学习心得 篇5

------对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变量的认识与体会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系统教学法体系突破了一般教学模式的流程式样,认为学生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完善既是教学的时空过程又是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学必然存在其发展变化的时空式样,研究各生理年龄段的“教”和“学”的对应发展变化规律,才能有

效以“教”导“学”,稳步引导学生向“学”的“最近发展区”提高。系统教学法研究提出

了教学发展的时空式样——教学变量,并主张把一般教学模式的流程式样(教学环节)和教

学发展的时空式样(教学变量)有效结合起来,以“教”的有序、科学、合理的变化引导学

生“学的方式”的完善;引导学生“认知、情感、技能”水平的提高;引导学生“学习心理、人格心理、生涯心理”的升华,使学生从自主意识、心理支承和学习行为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系统教学法体系中的五个教学变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经过一个学期对系统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现对系统教学法中合作学习变量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①它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

②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

(3)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

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一、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课堂上鸦雀无声,大家成为沉默的大多

数,很多同学不发言,学生参与学习不主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似乎课堂上很热闹,老师一

说分组讨论,四个小脑袋聚在一起叽哩哇啦大说一通往往学生会先来分角色,五分钟过去了

才来讨论一个问题,这时候老师已经说,来我们讨论一下。然后站起来的学生都会说:“我认为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样”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根本没有交锋,往往都是学生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一个小组讨论的一个结果,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出现这个情况是正常的,但我认为老师既然用到讨论这一种学习方式,那么我们就应该教会学生怎么去讨论。刚

开始,我一直在为找不到入手点而头痛,最主要的是我缺少了对孩子们认真仔细的观察。总

认为合作学习就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活跃了气氛就是达到了教学效果,而没有去观察孩子

们的行为、言语,因此,在热闹的背景下面,孩子的收获其实并不多。通过对系统教学法理

论学习和不断的课堂实践,我才真正体会到,有效地合作学习并非易事。

二 讨论形式的运用要得当:

1所讨论的问题必须有价值,有讨论的必要。

2既然是小组讨论就要发挥小组作用,四个人也好,六个人也好,要有角色定位。比如谁提

出问题,提供哪些材料。谁解决问题的,怎么解决,思考等也应该有人承担。

3每个小组应该有一个榜样的人选,他在小组内有一定的榜样作用,能在小组内发挥重要作

用。

4讨论结束后可能形成共识,但是也有可能分歧,哪怕几分钟,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得大家

可以把这个总结出来。我们组取得哪些共识,怎么取得的,哪些问题还有分歧,希望怎么解

决。所以老师的主导作用依然要体现出来。

三、选择恰当时机,是有效交流的保证。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互动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学生有合作交流愿望的时候,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

四、小组合作中材料的过与缺,也是影响合作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过多的材料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过缺的材料又不能支持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因此,教学材料的运用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分好小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分小组时尽量使学生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可以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二、明确任务。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三、小组进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困难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四、合理评价。小组合作的学习重在学习过程,因此学习评价也以自我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要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满意,就是合作的成功。同时互评也能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继续学习。

五、资料收集。资料收集是贯穿于小组学习中的,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在准备阶段进行,也可在活动之间运用,也可能在合作之后需要收集。比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大森林的主人”,“大蟒蛇”等都需要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对本班学生前后两次进行了学习习惯的调查。通过统计分析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进步是非常明显的。也说明系统教学法体系在学生上课习惯方面主动参与讨论学习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学生上课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大。班级的学习气氛也越来越浓。

系统教学法 篇6

关键词:系统教学法、篮球跳投

跳投技术由起跳、原地投篮、跳起投篮三个子技术组成,大多数学生往往不容易准确掌握,所以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向大家推荐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大家不妨一试。该系统化教学分三步:

一、起跳训练

起跳分为原地起跳、一步急停起跳、二步急停起跳三种。无论哪一种起跳,都需要有爆发力,突然快速,要充分蹬伸踝、膝、髋三关节,以摆臂带动起跳。练习方法如下:

1.原地蹬伸练习

练习者原地站立,两脚相距同肩宽,半蹲,两臂自然放于体侧做提踵练习,要求充分蹬伸膝、髋关节,上体要保持直立。

2.原地持球摆臂蹬伸练习

腿部动作,同上。两手持球位于腹部中右侧,左手在下托球,右手在上按球,右小臂贴于腰右侧。在蹬地的同时,左手快速向上托举球,右手保持球的稳定随球上举到单手肩上投篮的位置,自然翻转右手托球,两手和球均不能挡住视线。要求右手托球时,五指自然分开,掌心空出,用指根以上部位托球,大拇指与小拇指控制球体;球移动过程中要注意近贴腹部,右臂贴着腰部,从下向上托举球。

3.持球原地起跳

在2的基础上,要求跳起腾空,在空中仍保持2的直立持球姿势,保持球的稳定性,不出手。注意腰腹要收紧,身体有个支撑点。

4.一步急停起跳

在原地起跳的基础上,增加向左或向右一步急停起跳,其它动作要求不变。

5.两步急停起跳

在完成一步急停起跳動作的基础上,增加左右横移的交叉步起跳,其动作要领是(以向右移动为例):左腿向右横迈的同时,右脚主动有力快速蹬离地面紧跟左脚落地,使两脚几乎同时落地,落地后两脚主动蹬地起跳,要求同4。

二、原地投篮训练

一般采用由易到难的训练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练习方法:

1.徒手模仿练习

要求上下肢要协调用力,伸臂充分。

2.近距离投篮练习

在徒手模仿练习的基础上,强调动作技术要正确,应用手腕前屈和手指柔和拨球将球投出,注意肘部一定要顶上去。

3.中远距离原地投篮

在增加距离的情况下,保持整个身体的稳定性,尤其是强调正确的投篮手法和投篮后的手型。

三、跳起投篮的训练

跳起投篮,主要是掌握起跳与投篮技术统一。其难点是怎样掌握好投篮的出手时机,一般掌握在当身体即将达到最高点时出手,其训练方法有:

1.帮助跳起投篮

持球队员做原地跳起投篮准备动作,另一队员从后面用两手扶住持球队员的两腰下部,当持球队员起跳的同时两手用力将其托起。当持球队员跳起接近最高点时,再出手投篮,使队员体会空中出手的时机。

2.近距离跳投练习

可原地起跳,也可运一次球一步急停或两步急停起跳,目的是起跳协调,保持正确动作及其在空中的稳定性。要求蹬地要充分,起跳举球要同步。

3.中远距离跳投练习

在增加距离的情况下,先把动作做好,尤其是投篮手法和出手后的手型稳定,以达到动作定型,再调整投篮力量的大小,逐步改进手法以提高投篮的命中率。

4.结合其他技术练习跳投

把单独的跳投技术与运、传、突等技术结合起来练习,特别注意解决技术之间的衔接问题,使跳投技术熟练地与其他技术结合运用。譬如:运球急停跳投要注意跳步或跨步接球时要面对球篮,急停与起跳要衔接好,蹬地快速有力;接球急停跳起投篮要把接球急停与起跳衔接好,第一步要克服向前的冲力,蹬地、起跳要快速有力。

5.在比赛和对抗中练习跳投

首先在消极防守的情况下进行练习加以巩固跳投的动作定型,逐渐过度到强烈的对抗比赛中得以实践。

系统教学法 篇7

由于嵌入式系统具有体积小、性能好、功耗低、可靠性高以及面向应用的突出特点,因此嵌入式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国防、电子信息、家电、网络通信、工业控制等领域。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IC卡、手持电脑、智能手机、车载GPS、数字电视机顶盒,人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处不接触到嵌入式产品,尤其是嵌入式无线网络产品的出现,使嵌入式产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嵌入式系统本身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由之推动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快速进步。嵌入式操作系统与传统的操作系统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对操作系统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 嵌入式对于操作系统教学的需求

嵌入式系统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系统,但在其特殊性首先是建立在计算机系统的普遍特性之上。现代计算机系统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性能良好的操作系统和网络的支持,而嵌入式系统也是如此。从近5年来看,嵌入式系统中取得巨大发展的是拥有操作系统的嵌入式系统。未来,随着IPv6协议的全面使用,IP地址的数量将极大增加,到时每一个嵌入式终端都可以拥有自己的IP地址,网络对于嵌入式系统的重要性将前所未有的表现出来。因而,要学习好嵌入式系统首先要对操作系统的相关理论有很好的认识。

操作系统可以被看作是计算机系统的指挥中心,统管整个系统的所有资源,制定不同资源的分配策略,调度系统中运行的用户程序,协调它们对资源的需求,从而使整个系统在高效、有序的环境里运行。这中间就需要明确操作系统到底是怎样管理资源的,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分配资源,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协调整个系统的运行。

同时,操作系统又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只有对应具体的操作系统进行讲解,才能真正理解相关理论。作为嵌入式系统中使用最多的操作系统,同时又是开源软件的Linux就成为了最好的范例。所以,有必要将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也同时进行学习。

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构建

根据嵌入式系统的需求,可以确定教学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传统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第二部分是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第三部分是如何构建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

2.1 嵌入式基础理论

嵌入式基础理论中应当着重讲解操作系统内核的概念,进程的概念,如何对进程进行调度,内存的管理,设备和接口管理,文件系统和文件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传统操作系统课程中最核心的部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具有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理论。但有别于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对于一些极少使用的知识点必须进行删减,以节约教学时间。

2.2 Linux操作系统基础

Linux操作系统基础着重讲解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文件系统、调度机制,以及如何使用Linux操作系统进行文件管理,权限管理,进程管理和提供各种网络服务。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首先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最重要的是把学生Windows等于操作系统的错误概念改正过来,使学生真正对操作系统这个概念有一个具体化的认识。

2.3 构建嵌入式操作系统

这部分将介绍如何使用Linux操作系统为基础,构建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包括内核的裁剪和移植,文件系统的使用,驱动的使用等方面。通过这部分教学,使学生对于嵌入式操作系统有明确的认识。

3 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在操作系统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根据嵌入式对于操作系统对于实验的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在虚拟机环境下的实验。第二类是嵌入式环境中的操作系统构建。

3.1 虚拟机环境下的实验设计

Linux操作系统的使用和常见的Windows操作系统有很多的不同,在Linux系统中图形界面只被作为一个用户程序存在,随时可以关闭,同时其文件系统及操作命令也和Windows不相同,因而有必要专门对其进行实践练习。但Linux操作系统中的root用户权限极大,初学者在使用该用户进行操作时常常造成各种问题,所有通常在给Linux初学者搭建实验平台是一般会使用虚拟机软件(如Vmware等)搭建一个虚拟平台。这类虚拟平台可以创建虚拟系统的镜像,如因操作错误引起问题,可以快速的通过还原镜像来解决。

在虚拟机环境下的实验主要是帮助学习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包括Linux系统的安装,Linux系统中文件的管理,权限的管理,用户的管理,进程的管理,及使用Linux系统提供各种网络服务。

3.2 嵌入式环境下的实验设计

由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殊性,仅仅在PC环境下对其进行虚拟测试并不能保证其在嵌入式环境中的正常使用,因而需要使用一个真实的嵌入式环境来进行嵌入式操作系统构建的相关实验。这里可以使用嵌入式实验箱来进行。实验包括Bootloader引导程序的使用;Linux的移植、文件系统的生成与下载;Linux的驱动程序(键盘驱动、LED灯驱动、马达驱动等)的编写;Linux的应用程序的编写;使用实验箱上网等。

4 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4.1 结合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现状,将各类知识综合串讲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因而常常出现教材内容与目前的发展现状相脱节的问题。因此在授课时要特别注意查阅最新资料,用以代替教材中与目前发展现状不相符的地方。如对于处理器的主频制造工艺,内存储器的容量频率等都以最新的资料代替书中的内容,对于嵌入式系统讲解时以学生常见的智能手机为例,这些都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学中应注意将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串讲,力图使学生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从整体上来理解所学。

4.2 案例式教学

实验与教学紧密结合是计算机类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非常适合使用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基本步骤是提出一个目标,通过分析,总结出解决方案,然后动手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由学生为主导,教师给以指导。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3 分层次递进教学

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各不相同,搞一刀切的教学难于做到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分层次递进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将所有知识点一起教授的教学方法,转而从最基础核心的知识点讲起,逐渐扩展,将知识点按难度逐渐讲授。这样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得。

4.4 改革考核方式

事实证明“一张试卷打天下”的考核方式往往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考核中可以引入更多的内容,如让学生按要求对Linux操作系统下的文件、权限、用户等进行管理,在嵌入式实验箱上编写一段简单的驱动程序等。把这些作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 结论

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不再适合嵌入式系统开发的需要。因而有必要对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改变,使之满足嵌入式系统开发的需求。

摘要:近年来嵌入式系统,尤其是具有操作系统的嵌入式系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嵌入式系统发展的需求,因而有必要对操作系统教学进行调整。文章中针对嵌入式系统的需求,讨论了操作系统课程如何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实验,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研究。

关键词:嵌入式,操作系统,教学

参考文献

[1]韦照川,李德明.嵌入式系统发展概述[J].科技信息,2010(1):839.

[2]刘淼.嵌入式系统接口设计与Linux驱动程序开发[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3]杨丽萍.王自力.基于嵌入式Linux的网络操作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9(25):120-121.

[4]毛敬玉.浅析Linux操作系统教学[J].科技信息,2010(25):204.

系统教学法 篇8

1.验证性实验偏多, 而设计性实验偏少, 不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采用电子元器件及技术较为落后。对基础性教育不利, 无法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

3.不利于学生适应性训练。实验内容简单、陈旧, 难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系统性、综合性较差。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教学不能跟上通信技术的发展。因此, 研制一种性价比较高的信号与系统教学与研究系统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1,2,3,4,5,6]。

一、研发“信号与系统教学与研究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1.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技能;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全面提升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5.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信号与系统教学与研究系统”的组成

信号与系统教学与研究系统主要包含如下模块:

1.基本运算单元;

2.信号的合成;

3.线性时不变系统;

4.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5.二阶串联谐振、二阶并联谐振;

6.有源与无源滤波器;

7.PAM传输系统

8.FDM传输系统;

9.PAM抽样定理;

10.二阶网络状态矢量;

11.RC振荡器;

12.一阶网络;

13.二阶网络;

14.反馈系统应用;

15.二次开发模块;

16.信号产生模块;

17.MATLAB开放可编程设计与应用模块。

三、“信号与系统教学与研究系统”的主要特点

本文所设计的信号与系统教学与研究系统, 与市场现有通信专业实验设备相比有以下优点。

1.紧扣教学大纲:保证基本内容, 同时使重点内容更加突出。《信号与系统》教学与研究系统是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信号与系统》 (郑君里等) 教材为背景, 这样使本系统更具教学性、通用性。

2.实验的简洁性:由于这门课是一门基础课, 很多学生对电子类实验设备、仪器仪表还不太熟悉, 因而要求设计一些简单而又能突出基本性原理的实验内容。

3.实验的模块化:在ZH5004“信号与系统”实验箱中, 对每一个实验单元均以一小模块来完成, 电路在ZH5004型“信号与系统”实验箱的相应模块中画出, 使老师、学生一目了然。

4.实验的可观察性:系统的暂态过程、系统在各种输入信号下的特性是“信号与系统”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这些实验结果的观察对于一般实验设备来说需配备复杂的信号源与性能较好的测量仪器 (如存贮示波器) 。这对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的开设的要求都是很高的。为此系统本身提供了丰富的信号源与可操作的测量手段, 使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大大降低, 让实验室老师更易开设实验, 让学生更容易学习基本知识。同时系统中也可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信号设计。

5.实验的可扩展性:学生在实验一般实验的同时, 可以利用二次开发模块提供的基本元件改变实验中的某些元件参数, 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路。

6.实验的启发性:同以往一般实验设备不同, 在系统中除了安排大量的测试项目外, 还在实验思考一栏中按排了具有一定启发性、一定深度与扩展性的实验内容, 供老师与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操作。

7.实验模块的互连性:《信号与系统》教学与研究系统中, 对某些实验模块进行互连可以构成新的实验系统, 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实验效果。

8.实验箱的可开发性:在《信号与系统》教学与研究系统中, 提供了二次开发模块, 学生可根据老师的要求, 以信号与系统的知识自行进行实验设计,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基于以上这些新特点, 《信号与系统》教学与研究系统将在教学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信号与系统教学与研究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及综合性的设计, 让学生熟悉当今通信系统的组成和所采用的先进的相关技术等;帮助学生在通信领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架构体系。本系统着重体现在测试和设计上, 目的是加强基础性教育、增强适应性训练、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通信系统概念有正确的常识性的理解, 提高实践能力, 为今后对新设备的操作、维护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本系统完全能够满足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与研究需求。

摘要:针对《信号与系统》课程涉及的新技术、新理论发展很快, 知识结构也更加综合, 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增大,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不断更新, 设计出了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好, 且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典型性、创新性、灵活性、可扩展性的《信号与系统教学与研究系统》。此系统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使用, 又可以满足教师的科研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工程实践的能力, 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关键词:开放式,应用,HDB3码,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平, 张文杰.信号与系统及其实验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增刊 (29) :59-61.

[2]刘玉红, 杨桂芹.通信原理软件实验平台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08, 4 (138) :18-20.

[3]文化锋, 周宇.通信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 2007, (3) :27-28.

[4]夏平, 等.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 2 (30) :114-116.

[5]华容, 隋晓红.信号与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

系统教学法 篇9

一、关于系统教学法的概述

从整体上看, 教学内容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其中所涉及的知识模块则是该系统中的分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应当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构建相应的知识平台, 让学生能够先从宏观上对教学内容有所把握, 再对分支的知识进行教学, 实现知识的逐层渗透。从构成上来看, 系统教学法中的“系统”既可以是知识系统, 又可以是真实的应用系统,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 又要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应用技能, 实现知识系统与应用系统的完善。

系统教学法, 即是系统性的教学, 其中“系统性”主要是指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既包括科学文化素养、职业素养的提高, 又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应当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 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含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系统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一) 系统教学

在制定汽车电控的教学方案时, 教师应当做到着眼于整体, 从汽车电控教学所有的内容出发, 在学生现有认知结构与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构建详细的知识体系, 将相关联的内容囊括到一个知识模块中。这样让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使教学方案更加具有指导意义。而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做到先整体、后局部, 在讲解具体内容之前, 先从整体上对所教内容作简单介绍,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再将相关内容进行分层教学, 逐层深入, 循序渐进, 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

例如, 在对汽车燃油喷射系统相关知识实施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悉教材上的相关图片, 熟悉整个系统。之后教师再对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流程、元件构成、材料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逐渐深入的教学中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 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会获得不少的知识, 但是往往却不知道这些知识该如何应用到实践中, 这就导致了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联系被割断开来, 教育无法为生活实践服务。而在系统教学法中, 包括了知识系统教学与应用系统教学这两个方面, 除了要对知识系统进行完善之外,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其应用技能。

例如, 在汽车元件相关内容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汽车修理厂进行观摩与学习, 让学生通过对汽车修理过程的观看了解元件的结构、原理、参数以及应用情况等。而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也可以向修理师傅请教问题, 也可以自行利用所学知识对汽车故障原因、位置进行分析, 这样就能够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 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其在教育领域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使得教学效果得以优化。教师在汽车电控教学中, 应当积极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辅助系统教学法,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例如, 在对汽车结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汽车的组装过程、结构分析、系统等呈现出来,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相关内容, 对汽车结构有一个系统、全面、直观的印象。在这之后, 教师再依据教学方案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 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进一步丰富其知识结构。

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 系统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 其在汽车电控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学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的质量。相对于传统单纯的理论教学来说, 系统教学法注重的是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教学, 要求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 通过实际观摩、操作、多媒体教学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使其能够通过教学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 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为我国汽车领域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邱亚宇.浅谈汽车电控教学中的系统教学法[J].科技信息, 2013 (5) :571.

[2]楼大成.浅谈汽车发动机电控教学中的系统教学法[J].学周刊, 2014 (6) :10.

系统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一、课前预习———知觉选择

首先, 每节课前, 教师都要拟定自学提纲, 给学生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其次, 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自学教材、观看演示、预习实验、充分讨论等活动。

例如, 上“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这节课前, 我曾问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 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说将物体上抛, 初速度越大, 上升得越高, 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时, 物体就飞到太空, 不会落地了, 有的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的抛出地点越高、抛出的初速度越大, 其落地的水平距离就越长, 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时, 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但有的学生反驳说落地的跨度长了就不在一个水平面了。这时又有学生接着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 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 物体就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而不落到地面上了。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巡视指导, 解答学生自主学习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 充分引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注意, 学生有意识地感知教材知识, 摄取知识, 从而获得感性认识, 同时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 为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课堂释疑———理解领会

理解领会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 针对学生自学探究的实际情况, 教师要进行重点讲解, 澄清模糊概念, 解答疑难问题,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讲解教学内容时, 可以进行纵向和横向的串联精讲, 纵向串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考点, 使所教知识系统化;横向串讲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澄清易错、易混的知识点,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课内巩固———记忆贮存

记忆规律表明, 最有效的记忆为即时记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如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 同时要指出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并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在每一节课上, 教师都要留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记忆所学的新知识。为了巩固知识, 教师还要掌握记忆规律, 但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要让学生记住一个概念, 就必须让他弄清楚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 否则, 学生即使记住了也不会运用。

四、适时练习———作业反馈

课堂内外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个环节很重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要提供各种类型的、有一定梯度的典型习题, 让学生当堂练习,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对于学生练习时反馈的信息, 好的方面教师要给予肯定, 不正确的地方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矫正和辅导。教师的选题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让学生做了这一道题, 遇到类似的题目也会做。此外, 教师选题的难度要适宜, 不要让学生望而却步, 失去信心。同时, 教师要认真查看学生的作业, 然后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讲解。在讲解题目时, 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要让学生听了一道题的解法之后有所收获, 不要盲目地照本宣科。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采取适当的措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材中的习题应在课堂内完成,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互查课堂练习, 学生可以免交作业, 教师还可以鼓励和建议学生选做课外习题。

浅析《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1引言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高等学校信息类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通信、电子、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并进行专业研究的重要基础。为了适应当今科研生产日益国际化的趋势,满足社会对于国际化人才的要求,作为综合性高等学校培养的信息类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在高等学校的信息类专业教育中,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成为了趋势。由于《信号与系统》课程在电子信息领域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将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和应用实践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2双语教学结合《信号与系统》课程建设

我校的《信号与系统》课程,2008年建设为校级优秀课,2011年评为吉林省省级优秀课。

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发挥学科基础课程的骨干作用,我校已经将“双语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纳入了建设规划的日程。建设好“双语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合理选择教材,完善教学大纲。

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学的实施具有重大作用。Alan V.Oppenheim教授等人编著的《Signals and Systems》(Second Edition)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典教材之一。本书作者使用了大量在滤波、采样、通信和反馈系统中的实例,并行讨论了连续系统、离散系统、时域系统和频域系统的分析方法,使读者能透彻地理解各种信号系统的分析方法并比较其异同。不失为信号与系统分析领域的佳作。更为重要的是,该教材语言清新易懂,非常适合双语教学的实施。

综合考虑我校学生特点、培养目标定位、《信号与系统》学时安排、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制定双语教学大纲。讲授内容以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分析为主,适当引入离散时间信号的分析。根据各专业学生今后研究领域的差别,各有侧重地介绍信号与系统分析在通信系统、电路设计、系统控制与稳定性以及图像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2)“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语授课。

采用英文教材、英文ppt授课,考虑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班教学,循序渐进实施英文授课。遵循双语教学工作的渐进过程,在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逐步尝试向英文授课过渡,为双语教学的不断深入打好基础并积累经验。

在《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实践应用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实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介绍卷积运算时,我们使用图像平滑、锐化处理为例,直观分析卷积运算特性和运算效果,并为后续从频率域进行解释做好铺垫。在对傅里叶分析进行总体概述时,我们结合音乐频率特性的实践分析,向学生展示频谱分析的重要作用。由于采用了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实例,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因此,与实践紧密结合是双语教学成功的保障。实践表明,该措施能够明显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并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3)灵活多样的课后练习。

为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作业布置形式灵活多样。除书面作业,鼓励学生使用英文作答,解决学习到的理论问题外,还安排阅读作业,充分利用教材,在上课之前进行适当阅读预习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还布置基于matlab的实践作业,这是教学联系实践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积累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并更加深入理解课程知识点的实质很有帮助。 (4)完善考核体系。

改变以往对于期末考试成绩过分注重,我们在大纲修订过程中,对于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分成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平时20%,包括课堂随机抽查、书面作业的成绩和matlab实验的成绩,鼓励学生使用英文作答,点滴积累汇聚成河;二是阶段小考成绩20%,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将整个学期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进行小测验并以此检测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及时发现问题;第三方面是期末考试60%,考查学生对课程整体掌握情况。

考核结构分配强调平时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很有帮助。

3信号与系统课程双语教学实施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学的目标要明确。双语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知识内容的同时,积累、锻炼使用外文专业词汇,提高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掌握知识和锻炼外文交流能力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是根本。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能够机械地计算某些课程内的问题,但在科研、实践应用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知道如何着手,究其原因是只学了表面知识,但对《信号与系统》解决问题的思想未能掌握,而解决问题的思想才更为重要。

其次是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之间的结合。《信号与系统》课程体系严谨,理论性强,且应用非常广泛。不论是在音频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还是在通信信号处理领域,都可以找到具体的应用实例。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实践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是,加强与实践内容的同时,不能放松理论讲授的要求。因为实践的成功实施需要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缺少扎实的理论基础,任何实践都会变为无本之木。

第三方面问题是关于授课的方法和内容。在双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英文授课在锻炼学生的外语能力上很有帮助。但英文授课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局限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受母语影响,对于用英文表达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尽管有些教师英文水平很好,但与使用汉语授课相比,教师对于知识点的讲解难以做到像汉语讲授一样从多方面解释,从学生角度来看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和学生外语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在明确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及权衡外文授课与知识讲解方面是提升《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翟懿奎,甘俊英,应自炉.“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初探与研究就[J].计算机教育,2010 [2]陈红艳,马上.关于电子信息类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

网络教学系统设计 篇12

随着高等院校扩招的不断深入,学校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原始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校的正常教学需要,网络教学在现代教育中不断的建设及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普通教育的网络教学也开始不断升温,成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实用、开放的网络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以课程建设为主,集课程设计、发布与维护为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充分体现了未来教育的思想及理念,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交互性的网络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多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系统应具有功能齐全、兼容性强、开放性好、使用方便、用途广泛、便于开发和维护等特性,同时能够实现与校园网络中的教务系统相连接。开发网络教学系统真正实现“教”与“学”互动交流的平台,真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网络教学系统还应具有优良的通用性和良好的可扩展性,操作简单易懂,能够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性。既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又可方便学生的学习和交流,可以大量节约人力和物力,提高工作效率。

2 建设原则

系统的安全性。网络教学系统不仅要考虑到资源的共享,同时还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的保护,因此系统应分别针对不同的资源和不同的应用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手段,包括数据存取的权限控制、系统安全机制等。

系统的先进性、方便性与易用性。通过Internet进行网络教学的关键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先进的、方便的、易用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之间进行频繁的切换,这就要求该网络教学平台能提供统一的、交互的工具来支持。

系统的开放性、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由于网络教学资料来源广泛,所涉及的范围宽,教学所需的辅助工具很多,因此网络教学系统需要能解决各种教学程序与常用的教学资源之间的兼容问题。纵向方面,网络教学系统需要预留有一些接口,保证可同其他标准产品或系统相结合。横向方面在系统容量方面可支持服务器集群和二级分发服务器,并且系统除了支持ITU-H.323/H.32O国际标准以外,还可以同时支持多种网络接入。由于学院所用的服务器平台不统一,有Linux、Windows2003、UNIX,因此,开发出的该框架应当具备可移植性,以此保证采用系统能运行于在不同的服务器平台上。

系统的实用性。在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中,系统的实用性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要适应国内信息化教育的总体水平,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网络环境适应不同的带宽。网络教学系统在结合网络教室的优秀的、实用的功能基础之上,增加了大量简单易操作的功能,例如系统中增加的在线考试功能、课堂评价功能、互动交流功能、以及文件共享功能等。

3 网络教学系统设计

为了提高系统的易用性、可维护性,降低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对系统进行多个模块的划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应尽可能保持各模块的独立性,不能随意进行划分。模块的独立性是指一个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接口简单而且联系最少,并且它只能完成系统要求的独立的子功能。

网络教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9个功能模块:

(1)用户管理: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

(2)课程介绍:主要对高校教学课程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3)学习指导:主要对高校教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习题指导进行介绍。

(4)网络课堂:主要对高校教学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各种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提供浏览下载的功能。

(5)在线考试:主要针对在线测试,有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组成;包括成绩查询、考生信息修改以及在线考试等几个功能模块。

(6)教学参考:主要包括专家讲座,网络资源和参考书目模块。

(7)教学公告板:发布相关教学公告,用户登录以后在主界面即可显示。

(8)互动平台:主要包括专题讨论(论坛)和在线答疑(留言板),主要提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地方。

(9)课程建设:主要对高校教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拓展。

下面详细介绍4个具体模块的设计。

3.1 登录模块

注册用户通过用户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如果与数据库中的信息对应,点击“确定”后就能够进入系统的主界面;如果输入的信息与数据库中的信息不对应则表示输入不正确,系统会给出提示。

系统登录模块的设计分了3种权限:注册用户权限、教师权限和系统管理员权限。在[登录]按钮的事件下使用一个SQL语句来判断用户类型、用户名和密码,然后进入系统。用户的权限不同其对应的所使用的功能模块也就不同,比如管理员可登录自己的管理页面,而教师则可登录自己的运行页面,注册用户可进入自己的管理页面。

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处理:验证字符的合法性。验证用户名和密码是否与数据库中的记录相匹配。

输出:登录是否成功。

3.2 注册模块

输入:在注册界面中填写注册信息,主要填写的有用名(登录账号)、登录密码、性别、联系电话、Email等。

处理:等用户输入用户名是系统会立刻查询数据库,看是否有这个用户名注册过了。如果有,则立刻提示用户该用户名已经被注册,系统还会处理验证用户输入的密码与确认密码是否一致,密码不能少于6位,Email是否是一个合法的格式等,当用户填写的所有的注册信息都合法了,用户提交,系统将用户注册的信息保存到数据库,用户注册成功。

输出:相应的提示信息(如:注册成功等)。

3.3 在线考试模块

在线考试模块适用于全校学生。通过在线考试可以方便有效地巩固和检测各科内容的学习情况,强化各章知识点,及时查补知识上的漏缺。考试者进入考试系统后,应该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个人信息的修改、考试系统的进入,以及考分的查看。在线考试与一般的单机考试是不同的。鉴于考试环境一般为机房,考试者之间的距离很近,为了在线考试做到规范,对于每个应试者来说,试卷的试题难易程度和题量都应是相同的,但试题并不相同。在线考试基于网络环境,试卷应该从服务器的数据库随机抽取试题后动态生成的。

在线考试系统可以实现统一出题,在线答题,在线评分,在线查询成绩等功能。出题人员可以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出题,设置试卷的题型,分数分布,考试时间。学生获得试卷编号后进入在线考试页面答题,在指定时间内提交试卷(时间到后系统自动提交),提示查询试卷。客观题部分系统自动评分。在指定时间内,考生登录后,输入试卷编号,学号,密码后,可以查看成绩以及排名。管理员拥有最大权限,可以管理学生、老师信息,也可以修改学生成绩,亦可以进行试题维护和更新,从而保证试题库的更新,也可以修改自己密码、添加、删除,和修改改卷人员以及出题人员的权限等。

总体结构功能说明:

(1)学生部分的主要功能要求:

1)学生登录。

2)在线答题。

3)学生成绩查询。

4)学生修改密码。

(2)教师部分的主要功能要求:

1)教师个人信息修改。

2)标志试卷状态,设置试卷内容。

3)设置试题数目以及试题的分值。

4)试卷生成。

5)添加新试题到数据库。

6)修改学生考试成绩。

(3)管理员部分的主要功能要求:

1)实现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修改、删除和多功能查询以及成绩排序。

2)实现对各种类型的试题答案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的功能。

3)实现对各种类型的试题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的功能。

4)实现对教师基本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添加等功能。

5)实现管理员自身密码修改功能。

在线考试模块分为设置试卷、试卷生成和成绩查询3部分。功能划分图如图1所示。

学生登录后选择考试科目,系统检索试题库,生成满足输入要求的试卷,学生开始考试。学生答题过程中输入考试答案,系统将答案存入数据库,学生答题结束,提交试卷答案。学生输入学号和密码并选择科目查询成绩,系统从数据库中提取考试结果信息,输出考试结果。

3.4 教学公告模块

输入:在该模块中,管理员与教师都可以随时更新或添加新的公告,用户在登录界面中就能看到最新的公告了。

处理:系统会对用户请求做相应的处理

输出:跟据不同处理会有不同输出。

4 结语

网络教学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基础型工作。网络教学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何设计出功能强大且有安全可靠的网络教学系统已经成为软件开发和设计者们的新课题。

摘要:网络教学作为教学的一项辅助手段,是教学形式的一场革命。它具有不受时空限制、资源共享、系统开放等优势。设计了一个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并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功能模块。

关键词:网络教学系统,模块化,安全性,可扩展性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0.

[2]李平,等.数字化在中小型学校中的实施与应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6:17.

[3]赵永强.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化校园网络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2.:34.

[4]杨帅.基于SSH的数字化系统的研究和设计[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10):67-70.

上一篇:体外分离培养下一篇:基础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