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系统

2024-10-26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共12篇)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 篇1

目前, 我国各大高校都在纷纷扩招,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形式与层次多种多样, 我国也要开始逐渐地走向普及高等教育的阶段, 为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管理, 起到高校应具有的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争取确保能达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教学与管理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和义务。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关系到学校对人才的培养, 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 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这既不是瞎说, 也不是危言耸听!教学与管理并重, 两者相辅相成。

一、教学和管理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 哪个国家哪个时期重视教育教学与管理, 尤其是高度重视高校的教学与管理, 那么哪个国家哪个时期就会人才辈出, 兴旺发达。反之亦然。因为国家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圣地,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最后一关。培养出来的人才合格与否就看这一环了。最后这一关把好了, 培养出来的就是合格品、极品。如果高校最后这一关没把好, 那么培养出来的很可能就是半成品、不合格产品或者是废品, 有时甚至是危险品。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啊, 有的有青春没有热血, 有的有理想没有行动, 有的有知识没有道德, 有的有道德没有才能等等。有才能又有道德, 德才兼备的称之为极品或合格品, 对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就起很好的作用。有德无才是半成品, 用处远不及极品用处大。走向社会以后, 还得花大力气再去继续学习, 才能对国家、对社会的发展起更大的作用。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对国家和社会危害极大。很多事例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什么马加爵事件、还有那些恐怖活动等多数都是高科技犯罪, 都是有才无德的人干的。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危害。所以, 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搞好教学与管理是我们每个高校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胡锦涛主席几年前就提出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 就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那么我们作为教学一线上的教师, 除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搞好我们的课堂教学之外, 还应该协助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不能光会教书不会育人。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周恩来总理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目标, 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要为把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而读书, 并且应该为实现这一远大理想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要让学生知道要实现这一远大的理想目标就得不断地付诸实际行动, 就得孜孜不倦地去努力学习。上课不能迟到、早退、趴桌子睡觉、发手机短信、吃东西、看闲杂书、搞小动作等, 要好好地听课、认真地记笔记。不做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 不违纪。一旦有违纪现象的话, 任课教师就不能视而不见, 不能装不知道, 不能不闻不问, 不能听之任之, 不管装老好人!上课教师要认真考勤, 过问没来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要信奉严师出高徒, 要确信教学和管理都很重要。两者不可偏废其一。

二、教学与管理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教学与管理都很重要不必多言, 教学与管理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校的教学与管理也是这个关系。教学搞好了, 学生容易管理。反过来, 管理跟上去了, 有助于搞好教学。试想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要非常生动有趣, 活跃有吸引力, 那么学生在课堂上还会不好好听课去干别的吗?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来好好听课学习, 还用怎么去管学生吗?不用的。你的教学搞得好, 就是有的学生偶尔犯点小错误, 你管他也听你的, 他也心服口服。反过来说, 管理要搞好了, 学生都好好学习, 那教学还有不好搞的吗?没有的!那教学质量不提高才怪了呢。相反, 那些课讲得不生动, 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 恐怕没有几个学生愿意听的, 没兴趣听不下去的学生, 不给你捣乱也会趴桌子睡觉的。这样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的。有时有的学生不愿意好好听讲, 你管他也许会不太服气, 或者口服心也不服, 碰上没礼貌的学生, 你管他也许会不但不领你的情, 没准儿还跟你顶撞起来, 甚至干脆就是跟你对着干!现在这学生独生子女的多, 比较自由任性, 可能什么样的都有。所以面对高职高专这类学生群体, 我们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把课讲好, 要争当一名教学能手, 教好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搞好自己教学, 再去搞管理, 那相对来说就容易得多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两个本职工作, 教好书还得育好人。所以做一名教学能手还不够, 还得去争做一名管理将才。千军易得, 一将难寻, 管理人员应该都是个将才, 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班级管理好了, 对教学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 著名教师魏书生老师所带的班级, 管理得非常好, 教学效果也就非常好。这样正面的例子有很多, 举不胜举。反面例子也不少, 那些管理比较松散、混乱的班级, 没有几个学生好好学习的, 教学也是很不好搞的。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不同了。教学要讲究方法, 管理学生也要讲究方法。过去的学生不听话, 可以用戒尺打板子, 骂也是可以的。现在时代不同了, 打骂学生、体罚学生都是绝对不可以的。对犯错误学生还不能不管, 而要讲究方法, 尤其是对待高校的比较有脸面的大学生, 更应注意讲究、把握尺度, 要高标准严要求。严是爱, 宽是害, 要严中有爱。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要真正起到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还要注意言传身教, 发挥榜样的力量。对待犯错误的学生, 要耐心地去引导说服教育,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少批评多鼓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伟人说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惑?当学生的犯点错误总是在所难免的, 改了就是好学生。对他们不能另眼看待。

三、如何将教学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与管理并重, 两者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那么, 如何将教学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是值得我们高校教师深思的一个大问题, 也可以说是摆在我们每一个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首先, 要将教学法和管理学上所讲的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与管理实践当中去, 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教学课堂上切忌满堂灌、教师一言堂。切记教学是个双边活动,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课堂教学上来。教师应善于使用启发式教学, 要让学生勤于思考、踊跃发言, 这样学生就不会思想溜号干别的去了。在管理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善于使用哲学上讲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原理、质量互变原理, 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师要多深入到学生中间去, 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课下, 要适当地留些作业和组织一些活动, 把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引到学习和活动当中去。要求他们学习、组织纪律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地积极进取, 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尽量安排班主任老师担任本班的一门课程, 这样非常便于教学和管理工作。因为, 一般来讲学生都比较怕班主任老师, 比较听班主任老师的话, 耐于情面也好, 迫于压力也罢, 学生都比较努力用功地学习班主任老师教的那门功课。再次, 任课老师要备好课, 背好学生, 要注意因材施教上好课, 切莫生搬硬套一个模式。要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灵活处理, 老师应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有, 课下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这样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 就特别有助于搞好教学与管理。最后, 要真诚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要确实把教育教学当做一个事业来干。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 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哪。那就让我们去做个“神”, 干好党交给我们的这份神圣的教育事业吧!要多动脑去想去做, 脚踏实地地去好好做, 没有做不好的教育教学。人心换人心, 四两换半斤!你付出了, 肯定有回报的, 付出得越多, 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人们常说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何况人心都是肉长的。拿出爱心来好好去教学去管理吧!敢保你的教育教学硕果累累!

综上所述, 教学和管理都很重要,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我们高校教师要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两手一齐抓, 两手都要硬。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教育管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真正起到高校培养高级人才的作用。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摘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圣地, 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地, 是培养人才的最后一关。教学的好坏、管理的严与松都直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的质量的高低, 教学和管理两者都很重要。教学与管理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如何将教学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值得我们每一个高校教师都深思的一个大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王玉琴.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研究, 2007, (5) .

[2]赵文涛.探析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教学与管理, 2005, (4) .

[3]夏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 2006, (3) .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 篇2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从而全面促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文论述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目前,高校的教育改革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早已成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并正在成为教育的明显特征,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1.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1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习惯于计划性、监控式的管理,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比较重视统一性,不论学生间的差别有多大,学校教育方案一致,教学模式整齐划一,忽略了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同时也忽视并限制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化发展。“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教育应当以培养人为目的,即一切工作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终目的,故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来培养人,并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予以落实。同时,更应激发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尊重教师的情感需求,使他们重视培养、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就必须时刻随着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创造不断改革创新[1]。

1.2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学生对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应当具有自主选择权,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正是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而且要实现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完成受教育者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标,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3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发挥潜力

目前,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有许多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管理人员只埋头做那些做过的事情,那么这所学校的管理就会变得墨守成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发挥管理人员的创新潜力,更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自身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学校也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有意识地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1.4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

高校的重要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一切教育关系主要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来展开。人的因素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全体师生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又是教学管理的主体和学校的主人。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服务意识,承认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致力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教育人和服务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位师生员工自觉地成为教学管理的参与者和维护者,从而构建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使整个校园达到和谐与统一。

2.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

2.1把关注学生发展放在首位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可以放出光彩。在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2.2让学生参与教学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如何,内心的体验有无,态度的肯定与否,教师都应感悟到。这就要求教师多创造让学生参与的机会,例如在讲授目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时,安排学生上讲台讲课;复习提问时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增加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等等。总之,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教与学互动起来,达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完美境界[2]。 2.3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无视学生权力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应该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3]。这就要求学校要给学生提供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这其中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课程专业的自由选择、价值观的自由表述和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认可等多个方面。因此,高校在教学制度与管理建设中,应坚持“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原则,树立“加强基础、淡化专业、重视能力、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实施弹性教学,充分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对发展的不同要求,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样才真正得为发展学生个性,支持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4让教师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人们把教学管理单纯地理解为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管理,教学管理者往往是凭经验和权利意识指挥教学,教师只能被动地教,在教学管理与重大教学改革中没有发言权[4]。坚持“以教师为本”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自觉、自主地参与教学管理过程[5]。因此,高校应构建一种公平、公正的人文氛围,给教师提供心情舒畅、自由发展的平台,能够让教师把学校的发展目标、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当成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将学校利益、教师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在学科建设、课题申报、教学评估、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专家的作用,使行政管理职能和学术管理职能有机融合,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效率。

2.5建立“以师为本”的教师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主导方式应该是激励,激发教师的动机,诱导教师的行为,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学校培养人才建设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激励的过程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过程。激励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物质形态的激励,而且有精神形态的激励,单纯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不能解决学校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符合本校高等教育特点的物质激励机制,又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立起符合国情和本高校实际的精神激励机制。

2.6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要高度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培养教育也应该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都是这个系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各部分之间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具体的工作计划、完善的管理办法,才能保障教师培养工作的系统化。目前,高校教师培养模式主要还是校本培训、网络培训、定期举办多样的活动,不够完善,要想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成效,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体系。

3.结语

无论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发展来看,当前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让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齐心协力,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人性化,使教学管理达到较高的水平和层次,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玲.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xx,(6).

[2]高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J].文教资料,20xx,(9).

[3]殷兴东.高校管理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方法研究[J].教学研究,20xx,(6).

[4]袁希.坚持以人为本优化高校教学管理[J].大科技,20xx,(4).

高校教学管理问题浅析 篇3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14-02

我国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各项工作中,教学管理是很重要的环节。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出现明显下降的迹象,分析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和目前的现状,深刻理解高校教学管理的理论,用教学管理理论指导教学改革实践,为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提供对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探讨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对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高校在市场竞争中的办学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育中教学管理的地位

教学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它也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高等学校中,教学管理的任务就是研究教学的特点及其基本规律,稳定正常教学的教学进程,积极实施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应该说,在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教学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教育的生命,而教学管理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有力保证。大学本质上是一个集中储存、创造和传播高深知识的学术和教育机构,满足社会需要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唯一依据。大学的办学活动应当遵循经济和学术制约的两大规律。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必须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二、高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上的现状,很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高校的教学管理仍彰显出精英化教育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教学质量管理意识不强、人才培养目标错位、教学管理队伍素质不高、教学质量监控不力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而必须采取强化质量意识、树立科学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措施。

1.教学管理模式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三多三少”:行政权力的管理多、学术权力的管理少;共性管理多、个性管理少;低层次的管理多,高层次的管理少。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严重缺陷的一面。

2.教学管理方法上,仍然以管为主,很少发挥教师和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方面,规定的课程多,选修的课程少;理论学的多,实际动手少,灵活运用的少等一些问题。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上,主要是政治理论课安排的多,社会实践活动少;重视学习成绩过多,对综合素质考虑过少。

3.教学管理体制中创新意识不强。我国高校原先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模式,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传统习惯,国家对于学校人财物,招生和学生毕业分配,以及教学计划等各个方面,实行的是计划管理模式。在这样的体制下,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也缺少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活力。教学管理人员无需进行必要的教育科学调查和研究,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家政策,也不需要进行教学创新。从而,养成了教学管理人员的惰性,“磨钝”了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难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面对社会变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面临着不断提出的教学改革浪潮,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意识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搞好高校教学管理对策

近年来因“扩招”而导致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传统教学管理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势在必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善于跟踪教学管理的前沿动态,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促进“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和机制的建立,并不断加以完善。坚持不懈的推进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积极促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与时俱进。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应从“教、学、管”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学籍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要根据高校的特点,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它是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指导思想和正常管理方式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监控体系,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可以有力地推动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要进一步改进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人员要科学统筹,合理规划,有效改进教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要利用校园网、互联网,加强和各教学管理单位之间的联系,并从国际、国内社会,及时获取有效信息,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在我校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实行校院两级分层管理,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学科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在行业和社会上的影响呈逐步上升趋势。制定修改了一系列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改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完善教授、副教授必须上讲台,至少为本科生上好一门课的制度的同时,建立了指导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制度,通过试讲、评议、审核等各个环节,严把助教上讲台关。建立各级领导听课检查制度。开展教学工作评估,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注意课程整体功能,把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作为课程设置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课程结构更加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推行学分制,努力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大力加强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根据我校教学管理的层次和操作安全需要,以教务处为控制中心,教学管理系统采用学校和院两级管理模式。在教学管理系统中,主要有教学计划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教师管理、排课及教学资源管理、发文管理、网上信息查询、公共选修课的网上选课等功能模块。教学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可分为:教学计划库、学生基本信息库、学生成绩库、教学资源库等几个主要部分。各项管理措施,层层落实,层层到位,使整个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的方式方法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探讨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规律,搞好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而提高质量的重点在于培养创新人才,这也是做好服务育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张文峰.强化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69.

[2]眭依凡.我国大学按规律办学的对策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41.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探讨 篇4

1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1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思想落后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思想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统帅和指导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思想还非常陈旧,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管理不高,这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短板。首先,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者的思想还只停留在管理凭经验的阶段,管理呈现习惯化、简单化的现状。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拿来主义仍然是一些教学管理者的思维定势,同时,行政命令管理仍然是一些教学管理的主要手段。在这些高校管理者中比较盛行的方法之一是分数管理。分数不仅成为评定学生成绩的非常重要工具,更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指标。这种依靠分数管理的方法严重扭曲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初衷,结果只能是使教学质量管理的功利色彩十分浓烈,造成教学质量管理效率的低下。其次,过分依靠规章管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分看重规章管理制度,完全凭借规章制度管理,有规定的就管,没规定的就不管。这种管理方式严重扭曲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本质。这样的管理就会演变成管理就是检查。为了应对这样的检查,教师不得不形式主义。这样的管理仅是做做表面文章,实际上没什么效果。最后,缺乏管理改进措施。教学质量的管理不仅仅是管,还应该有管理改进的措施来推动管理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质量管理,很少有这方面的措施。

1.2 教学质量管理人员质量管理意识淡漠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在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通过管理来推动和发展高校教育。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质量管理具有行政管理和服务管理的特点。对从事高校质量管理的人员来所,不仅要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而且要掌握合理的管理知识,才能符合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化管理要求。实际中,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人员与这些要求差距不仅大。这些人员管理方法单一,对教学管理的主体是有思想、有知识的教师这个规律没有引起重视。教学管理的基本工作是努力调动学生和老师的教与学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教学管理从本质上讲就是服务,不仅为教师教学服务,也为学生学习服务。但在现实的教学质量管理中,由于缺乏对管理本质的认识,缺乏对服务主体的认识、理解和重视,导致了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服务主体性缺位的现象,使教学管理的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的现象,并且一些管理制度还在约束着他们,不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与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1.3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对教学质量可以通过管理的手段来提高,但是很少有对教学质量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的方法,更谈不上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致使教学质量管理能力提高受到制约。在许多高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都有较多的办法,评价的指标体系也比较多。很多人认为这就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评价标准,从实质来说,这些评价方法和结果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而不是衡量教学质量管理效果的。教学质量管理效果的评价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一样,可以把教学质量高低看成是一个评价教学质量管理指标,但仅从这个指标就判断教学质量管理的好坏是不准确的。判断教学质量管理效果好坏的指标还需要其他角度的指标综合评价。如果有效建立了教学质量管理的评价体系,就能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 对教学质量管理的时间投入不足

由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效果缺乏有效评价体系,还不能看出教学质量管理的影响,所以教学质量管理往往被当成软任务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需要协调的系统工程,要使其良好运转,其内部协调控制工作是十分繁杂的。而有的学校领导缺乏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知识和常识,导致不能及时对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信息进行处理,从而使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处于事实上的无效状态。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许多教学质量管理人员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教学质量管理上,导致教学质量管理水平长时间没有明显的提高。

2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应对措施

2.1 建立现代教学质量管理观念

随着高校教学的发展,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需要改变,需要建立现代教学质量管理观念。这些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以人为主教学质量管理观念。以人为主的教学质量观念的核心是以人为主体。这种观点强调在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中,人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主体,主张教学质量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提升。建立现代教学管理观点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的学业质量管理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管理;也表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认同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表现在注重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二是建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念是指全面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和全员参与管理。全面过程管理是指教学质量管理的所有环节都必须符合预定的设定目标,而不仅仅重视评价结果的好坏和评价的作用;全方位管理是指对在教学质量中对所有因素和工作环节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全员参与管理是指教学质量管理不仅仅体现在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责任上,更应该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积极参与,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三是建立动态教学质量管理观念。教学质量管理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和持续地进行质量管理改进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管理过程。动态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任何质量因素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教学质量管理也要随着进行相应的改变。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会在变化的环境中提高。

2.2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设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基础保证。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建立多层次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建立以学校为主,校级、院系级和室级的教学质量管理层次。以学校为主是指在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级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建立教学质量管理顾问组,专门负责全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其中,院系级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职责是,根据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部署和进程安排,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并进行监督工作,同时,及时向顾问组反馈实施情况和结果。教研室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主要职责则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并反馈相应的信息。这样建立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层次分明,目标明确,职责清晰。如果这些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就一定会获得较好的效果。二是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的责任制度。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明确规定每个教职工应负有的质量管理的责任和权力。只有明确了各岗位质量责任制,才能保证当发生教学质量问题时的责任人。完善质量责任制首先应确定各岗位的职能定位;其次依据岗位定位用文件的形式把责任落实到位;最后应建立质量考核制度,明确考核的标准以及奖惩措施。三是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反馈制度。首先是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制度,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包括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的各种数据、资料和情报消息的总称。收集这些信息的目的是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分析、检验和控制,如果这方面的信息收集不全和不准确,信息分析是难以准确进行。通过信息分析,能够得出教学质量管理的状况,如果出现较差的状况,就需要采取措施,纠正错误,从而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3 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管理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综合的评价。建立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管理的监测与保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对教学质量管理的评价,可以通过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管理中问题的改进,能确教学质量在质量管理的监督下获得提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建立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指标和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结果指标,同时,还需要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审标准。

2.4 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

为了使教学质量管理形成良好的效益,教学质量管理需要通过激励和奖惩措施来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要有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而且还必须建立起与之配套的激励和奖惩机制。如果没有激励和奖惩机制,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就仅仅是评价了工作的好坏,对教学质量管理最终效果的改进没有任何作用。从整个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流程来看,教学质量管理的评价和教学质量管理的激励与奖惩都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单独的某个环节对教学质量管理没什么效果,只有这些环节统一协调工作才会对最终的效果有影响。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这些环节不断的循环,对教学质量管理效果不断有改善作用。

2.5 开展教职工教学质量教育工作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职工教学质量的教育工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全体师生员工需要牢固建立以质量为立校之本的观念和强烈的质量意识,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学习一定的质量管理知识与技能,并形成从事教学质量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搞好教学质量管理打好最可靠的基石。所以,为了使学校全体成员都能积极自觉地参与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并关心和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开展组织和动员工作。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每个(下转第62页)(上接第35页)教职员工,都应受到教学质量管理的培训和教育。一般来说,教学质量管理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大体上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加强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开展教育,目的是使学校全体成员从心里上对质量管理有一种自觉的认同,并增强他们参与质量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对质量管理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开展教育,目的是帮助师生员工掌握提高教学质量的工具和方法,同时,对他们业务能力进行培训,使他们在教学质量提高方面获得更多帮助。

摘要:在高校日益强调教学质量重要的时候,却看见高校教学质量存在着下滑的趋势。教学质量管理作为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值得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本文列举了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评估,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郭东生.构建人性化教学管理[J].中国大学教学,2003(3).

[2]何晓燕.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与人才培养[J].肇庆学院学报,2005(6).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篇5

关键词:高效;教学管理;改革;创新

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研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级人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而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对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来不断改善教学管理工作,维护教学秩序的稳定,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高效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1.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院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使得近年来高等院校的发展勃勃生机,但招生规模的扩大也使得生源相互间水平、素质的差距拉大。与此同时,高等院校的发展同样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相互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想要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准确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变化,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要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办法,让管理制度更加灵活,更具实际效用,加强教学管理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努力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2.适应时代发展,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途径自然至关重要。传统的教育理念太过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已然不能够适应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我们国家不断在教育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是教学管理当中的一部分,为此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辅以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3.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繁多的复杂工作,其管理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和评价以及专业、学科、课程、教材、学风、教学队伍、管理制度、教学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因此,教学的改革必然需要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高效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校教学水准和质量。

二、高效教学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对策

1.坚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人来完成,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人,所以,以人为本不仅是现代化教育的理念,也是其终极目标。一切制度的制定和措施的实行都是以教学管理理念为核心开展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想要创新改革,首先需要创新和改革的就是管理理念。如今高等院校的教育大多已经脱离了对人的教育,更多侧重市场需求和就业,培育出的学生即使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也大都缺乏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因此,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要立足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维护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此外,也要通过适当的关心和激励机制,尊重教师的情感需求和教学意见,加强与教师间的沟通和协调配合,真正做到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关心、理解。

2.创新教学管理办法

第一,专业设置工作交由学校进行,避免院系设置专业时出现的重复与混乱现象,同时有利于师资、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稳定人才队伍,更好地适应市场。第二,逐渐让院系在教学管理中占据主体地位,管理层次的减少有利于调动院系和教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明确学校与院系各自的职责和权力,政策、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等方面的调整和教学的评估检查由学校负责,教学过程和质量的监管由院系负责;建立科学严谨、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促使院系实现自我发展和运行。第三,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教学管理网络系统,让学生选课、成绩查询、教学评估,教师教学任务和计划安排等环节的管理都实现网络化;加强对考试的管理,健全和规范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上注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不完全沿用百分制,取消补考,建立重修制度,进一步保障学分制的完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

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是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要依据教学多层次和多类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估标准和考核指标,合理利用奖惩机制,客观评价,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教学氛围。

三、结束语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激发教师好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高校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是高校适应时代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卯静.浅谈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J].网友世界云教育,20xx

[2]张影.浅谈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 篇6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教学质量

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多方面配合,尤其是作为重要保障的后勤管理工作更要摆正位置,力争为教学提供优质的硬件设施和舒适的校园环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校后勤工作对于前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良好的高校后勤保障能够确保高校教学工作更加充满活力。因此,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社会化改革工程中,应把握好为教学服务的中心工作,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保障意识,积极满足高校教学工作对后勤管理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切实为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做出贡献。

一、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高校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高校后勤管理逐渐踏上了社会化改革的征程,这有助于高等教育摆脱传统的管理束缚,使得高校行政管理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后勤工作交给企业管理,不管是在组织规模上还是在经济效益上都能够取得好的效果,从而促进了高校的健康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社会化改革能够建立起新型的保障体系,更好地承担其为学校教学以及全体师生生活服务的责任,将教学需求当成是第一需求,不断提高后勤服务水平,积极拓展校外市场,通过“以外补内”的发展思路,不断壮大高校办学能力。

二、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使命

现阶段,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高校后勤都是从原学校行政管理中剥离出来的,虽然后勤与高校实施了产权分离,后勤工作由独立经济实体来承担,但是,后勤工作的使命依然还是为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且大多数高校后勤都是准企业化模式,高校领导层还是具有决策权。再者,高校后勤工作的任何改革都是出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所以,高校后勤本身带有教育属性,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想方设法地保障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高校的发展是建立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基础上的,高校的各项工作还是要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来开展,管理就是要为教学服好务。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正是为教学工作提供全方位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必须时时刻刻关心和支持教学发展,围绕教学服务开展工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

三、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将助推后勤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随着扩招政策以及教育大众化普及的推进,我国高校师生数量急增,入学率有了很大提高。面对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体,高校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可以说,当期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同时,国家教育部也将教学质量作为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主要依据。那么,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后勤管理工作做保障,教学质量不仅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后勤企业的生命线。教学质量越高,高校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越大,入学率也会提升,后勤企业也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在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四、通过改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建议

1、坚持高校后勤管理的教育属性。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已成必然趋势,但是,从现实发展来看无论高校后勤管理如何改革,都必然带有教育属性。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需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应用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但是后勤企业与其它市场上的企业有着明显区别,高校后勤企业脱离于高校教育,本身具有教育屬性,带有一定的公益色彩,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需要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用的贡献,这也是高校在选择后勤企业时一个最基本的考量要求。

2、坚持以服务和保障为中心不动摇。后勤的功能和价值不可置否,任何一个实体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后勤做保障。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价值就体现在为后勤服务和保障上,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强化保障能力,进而达到减轻学校负担及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高校后勤企业毕竟属于服务行业,后勤工作必须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要为高校培养人才服务,避免影响到教学的事件发生,让师生在满意舒适的后勤服务中获得发展。

3、坚持育人是后勤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育人是高校办学的主要目的,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也要围绕育人这个永恒的主题,参与到人才培养中。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后勤管理逐步实现了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机制更加灵活,管理更加科学,服务质量也更高,但是,不难发现有些后勤企业的“育人”意识变弱了,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违背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衷。可以说,育人是高校后勤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高校后勤企业不能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发展目标,而是要兼顾育人与利益,并且将育人作为主要考量因素,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这样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学校的信任,实现自身的创新长远发展。

总之,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依靠良好的后勤管理做保障。在当前新形势下,不管高校后勤管理如何改革,都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的经营观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切实将满足教学服务作为后勤管理的第一需求,努力为全体高校师生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林.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的人性化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8)

[2] 李云.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1)

高校教学管理现状思考 篇7

关键词:教学管理,现状,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在这个新阶段, 大量新情况、新现状需要我们去分析, 其中高校教学管理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分析的方面。

一、分析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显现出新的状况。在一些高校, 主要领导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管理上偏少, 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教学管理问题更少, 教学管理似乎成了分管领导等少数人的事。对高校教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 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也必须遵循科学管理的原理。当前科技的发展, 经济的振兴, 整个社会的进步, 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 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并用它指导教学管理工作。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高校教学管理跟不上教育规模扩张的矛盾暴露无遗, 并成为严重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使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出现下降的迹象。随着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体系, 这必然要求对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管理方法进行相应的变革。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增强高校在市场竞争中的办学能力, 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提供对策, 实现高校高等教育目标,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教学管理思考

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上, 表现为教学质量管理意识不强、人才培养目标错位、教学管理队伍素质不高、教学质量监控不力等。它从根本上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必须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有的高校存在着“一流校舍、二流师资、三流管理”的问题, 制约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的办学活动应当遵循经济和学术制约的两大规律。大学本质上是一个集中储存、创造和传播高深知识的学术和教育机构, 满足社会需要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唯一依据。高校教学管理质量, 直接影响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是制约教学全过程的主导因素, 教学管理的关键是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优劣[1]。如何创建良好的健康的教学管理环境, 激励每一位教师能按教学管理要求进行自我控制,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这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基础。

三、高校教学管理中现状分析

由于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薄弱, 教学管理艺术欠佳, 加上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教学管理者积极性不高, 缺乏工作热情。教学管理未能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未能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1. 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薄弱。

教学管理制度就是强调要在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 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积极因素的调动;在考虑整体利益的同时, 充分尊重个体的选择;在关注效益最大化的同时, 使人的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成为可能。 (1) 教学管理制度激励作用不明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 就是要把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整体中去。制定的制度不仅仅起到约束人、规范人的作用, 还要更多地起到激励人、开发人、调动人的作用, 在制度建设的着眼点上则要综合考虑到教和学的双重因素。 (2) 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意识不强。由于我国高校的特殊环境, 形成了传统习惯和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的人、财、物和教学计划, 招生和学生毕业分配等, 都是由国家实行计划管理。有些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无需进行教育科学调查研究, 也不需要进行创新和进行资源分析、利用, 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家政策。面对知识经济和教学改革的浪潮, 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意识就显得更加重要。

2. 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在强调加强教学管理, 但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1) 教学管理人员关注程度不够。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难以得到客观的评价。多数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 经常是使用多而培养少, 任务重而待遇低, 干活多而认同少, 批评多而表扬少, 严重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致使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思想不稳定, 不安心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具有辅助性、服务性、事务性、整体性的特点,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 教学管理人员多为“幕后英雄”, 没有具体的工作业绩;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满足师生的需求, 每一位教师或学生无论从性格、年龄、喜好上都是一个个性鲜明服务对象, 任何一个管理人员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有求必应, 满足所有人的愿望和需求, 坚持原则就必然得罪一部分人, 辛勤劳动难以得到大家的正确、客观的评价;加之目前, 在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领域中都有其相对充足的专业技术职称名额, 学生辅导员也有其行政级别, 而教学管理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在普通高校中名额少, 普通的管理人员难以评聘, 很多管理人员可能一辈子下来都还是一个科员级别, 因此, 很多人都会选择调到其他岗位去工作, 以利于自身的发展。以上这些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2) 实践教学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在强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但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对实践课程给的学分很少, 有些实践课不配备教材, 因为与校外有关单位联系困难, 学生基本不走出校外实践, 只是在校内走走过场。实验经费控制得也很紧, 很多材料无法购买, 减少了学生动手创作的机会, 学校对实践教学所应达到的目的要求不高, 从而导致了学生混学分的现象。 (3) 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高校忽视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 对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视程度和建设力度都不够。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队伍不够稳定, 服务意识较弱。普通岗位的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职称水平整体不高, 有些学校教学管理岗位职称长期不开评。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复合性人才较少, 有专业背景既懂教育又会管理的人才稀缺。一些教学管理人员缺乏成就感, 心理压力大, 工作繁忙琐碎, 在职称、待遇、地位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看不到职业前景, 因而不安心本职工作。导致教学管理人员的科学化管理水平较低, 运用现代技术执行管理任务的能力较弱。 (1) 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繁忙, 教学工作繁琐、乏味, 工作压力大, 常常使教学管理人员产生消极情绪, 一些教务人员由于缺乏从事繁重教务管理工作必备的心理素质, 常常感到心烦意乱, 对教学管理工作产生厌倦情绪, 想方设法调换工作岗位。 (2) 教学管理人员地位不高, 得不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尊重。 (3) 教学管理人员流动性大。高校长期对教学管理队伍不重视, 对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些因素都使得教学管理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状态, 导致教学管理人员流动性大。例如:我院2000年至2011年, 在11年时间里, 普通本科教学秘书更换了5位, 每位教学秘书在岗工作时间:平均为2年, 最长4年多, 最短近1年。

四、积极措施

高校不仅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而且要重视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管理队伍。 (1) 教学秘书直接参与教学运行管理、教学档案管理和学籍管理等工作,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教师、学生、教务处及教学单位之间的桥梁, 是教学管理工作各项政策和措施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力量。优秀教学秘书的评选和奖励, 可以激发教学秘书的工作热情, 提高其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从而提高学院的管理效果和效率, 也就使得教师、学生和教务处之间的联系更加顺畅。 (2) 教师的思想工作直接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向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 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 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 解决日常的大量的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同时, 要辅之以物质福利待遇方面的鼓励, 由此来激励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学中, 鼓励教师做到教有方向、教有所成, 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 (3) 创建良好的健康的教学环境, 引导教师树立起主体意识, 积极开发教师的心理潜能,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使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能坚持自我调节, 自我达标, 自我管理, 自我提高, 使教师队伍的整体向着学年教学循环、学科教学配合、高素质水平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4.

[2]教育部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建设高等教育大国的辉煌历程[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0) :4.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研究 篇8

一、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 管理观念落后。目前许多高校管理人员观念陈旧, 只依照制度, 不能与时俱进。管理机械化, 将管理变成了检查。对于管理只做表面文章, 搞形式主义, 使老师疲于应付。业务不精, 也不愿意进一步学习, 这就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对学生的管理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而忽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的培养, 认为只要学生接受老师安排, 能学习知识, 就是成功的教学管理。重科研轻教育是目前许多高校的通病。许多高校管理者认为只有科研水平才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水平, 而教学被认为只是简单的传授, 没有技术含量。这种错误和导向和评判标准导致一些优秀教师通过努力探索的创新教育方法得不到具体实施, 即使实施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也得不到认可。

(二) 管理队伍素质不佳。师和学生之上, 扮演支配者的角色, 只管理, 不服务。而且许多教学管理人员是刚毕业的学生, 在学生时代没有接受教育、心理、教学管理等相关知识的涉入。进入高校从事管理工作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 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不十分了解, 只凭基本经验和管理制度来进行机械化的管理。另外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并不十分稳定。受各方面因素影响, 高校管理人员流动性比较大, 这就导致教学管理人员付出比收获多, 工作效率也比较低。还有一些高校因人员紧张, 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 抽调教师作为兼职管理人员, 这就使这些兼职的教师既做不好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 也做不好教学管理工作。还有许多管理人员是特殊原因进入学校管理层, 而部分高校领导只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对教学管理人员重视不够, 导致教学管理人员无法参加提高自己素质的培训, 所以管理水平滞后。

(三) 考核制度不利于调动老师积极性。许多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往往看中的是学术成果, 对于教师的教学是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种制度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走了样, 失去了公平性。敢管敢教的教师往往在学生评价中得不到认可, 这就大消弱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索

(一) 以学生为中心。时代在发展, 学校也在进步。对于高校管理者, 其观念也应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管理观念就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只有正确认识学生、了解学生, 才能唤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新性。要加强并完善学生组织的建设, 给学生锻炼的空间,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动力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为目标, 在实践过程中注重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高校教学管理具有系统性且纷繁复杂的特点, 教学管理人员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应加强对教学管理层面的投入, 吸收具有创新意识和和管理能力的人才, 同时组织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使教学管理人员吸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 灌输新的管理理念, 即素质好、能力高、服务意识强。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提高了, 才能适应新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需要, 做好教管理工作。由于高校面对的是一群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学生生, 他们也要求管理者更加优秀, 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否则学生对管理者的戒备和逆反情绪会加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真心去关心学生、鼓励学生, 尽量让学生加入到班级的决策中来, 让学生从内心中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 学习是一种享受, 进而深化管理工作。

(三) 质量监督体系创新。要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制度, 对于老师的考核不仅仅局限于科研层面, 更要注重老师的教学创新及教学成果, 要把教学学术纳入到教师的考核中来, 并提高其比重, 使教师感受到学校对教学学术和重视, 从而渴望进行教学学术的研究与探索, 推动老师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的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管理者要丰富考评的指标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方法, 做到公正客观。要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益与利益相结合, 多劳多得, 给教学管理人员更多学习机会及晋升机会, 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及创新性。

(四) 加强学生管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加强自主观念, 加入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去。教学管理工作应与学生相结合,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需求, 及时沟通, 确保每位学生都健康发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中来, 改变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被动地位, 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总之,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导致高等教育也呈快速发展趋势。在迅速发展过程中, 难免会有各种问题发生。因此只有建立完善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 并严格规范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同时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模式, 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 就是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优秀人才。只有不断发现新问题并解决问题, 才能使高校的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有保障。重视和加强教学管理, 是高校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英.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20) .

[2]许丽英.对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4 (4) .

高校实验教学管理结构系统与构建 篇9

实验教学,无可厚非决定着高等教育工作的存在价值,由于长久以来相关体制不断改革,对于既有实验流程也有着全新的审视标准。依照国家教学培养纲要阐述,涉及现代化智能技术和领导机制的设置需要予以重视,但是截止至今,大部分教学单位仍旧不肯放弃传统文档手工改记录模式,这无非限制了硬件设备的投入效果,后期控制前景更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1 传统实验教学手段以及相关隐患论述

持续到现在,我国高校改革进程不断跨越,办学空间全面延展,大多数办学主体开始注意硬件设备的投入,但是却疏忽了软件程序的协调能效。现下高校已经开始布置内部程序的信息化改造工作,管理系统应用现象比较常见,但是这类教学手段本身具备着严密性、特殊性,有关管理细务更是不可计数,因此阶段停滞效应已经是稀疏平常之事。在规模宏达、事务交织的实验管理项目中,高校自身遗留的技术、理念问题全面分布。

1.1文档管理仍旧处于手工阶段

关于实验室基础信息资料由于缺少数据中心整理,使得主管部门不能及时体验共享效果,一旦检查工作积压,就必须委派各类人员进行加班加点,使得本来繁重不堪的验证职务更加寸步难行。另一方面,实验教学活动比较复杂,平常软件是不能全力满足阶段运行需求的,因此内部盲点效应急剧扩散。教务管理工作已经实现学分制改造,课程自由选取风尚也大面积掀起,而传统班级分划制度却造成极大的反差效果,这也使得后期创新机制无法扎根,教学深度大不如前。

1.2实验室、教学管理手段急剧落后

我国自从颁布素质化教学方案之后,主张全面发扬学生主体价值地位。尤其注重在较为开放的交流环境中积累创新知识理论,这是高校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可以说网络空间的应用已经处于迫在眉睫之势,就是因为实验教学管理制约,使得整体架构宣传、吸纳动力逐渐消退,不利于人才优势的释放。

2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规划

2.1 系统归控目标研究

利用Web空间实施教学系统完善,需要确保过程全面支持功效,在广泛整合课程管制内涵和活动布置准则之后,提供相对灵活的课程编辑框架,并借此展示教师的引导地位;经过网上论坛交流、资料阅读、资源共享等节点,创建相互辅助的主观学习情境,鼓励学习主体的前进动力;实验资源要配备完全,避免师生使用环节中出现堵塞危机。在整个改造流程中,教师完全凭借课程信息、实验数据进行引导渠道挖掘,学生便在闲暇时间运用数据库中心进行自主式学习。为了全面贯彻上述行为指标,就必须联合系统设计准则做出详细规划:快速响应内部工作绩效,依照既定数据库资源、局域网架构进行分散元素整编,避免重复投入带来的经济损失结果;全面适应师生学习、交流欲望标准,设备排列形态不复杂,且维护方便;尤其是数据访问环节中,各类并发操作要灵活转交,达到多元调试技巧形态。

2.2 系统功能分析

依照具体单位实验教学控制实况进行调研,发现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完成下列工作内容:

1.教师职责

教师必须将各类分散实验材料进行特定渠道发布、整编,使得后期批改、反馈机制收纳完全,维持与学习主体之间的交流效率,窥视异质化仪器在各自岗位的使用情况;必要时可要求高校管理主体引进最新教学实验资源,并将数据库上传、下载流程交接完毕。

2.学生任务

学生在整个交流环境中需要利用课程调停状况进行适当预习解析,避免报告资料的滞后上交现象;同时根据个人成绩结果进行教师管理成果的反馈、评估,保证资源的可应用价值。

3.系统管理员

其在整个体系架构之中拥有最高权限,并围绕网站栏目设置、新闻内容发布、人员程序管理业务进行科学调试,稳定初始信息的延展动力,避免统计信息出现任何遗漏问题。

2.3 教学管理系统的内部模块规划

利用上述细致功能进行分析、拆解,技术人员在细致审视各类用户动机需求之后,设置必要的支撑模块,尽量为师生、系统管理、实验人员提供不同操作权限,不同人员经过必要的资格、身份验证之后,就会依照特定渠道方向进入必要操作空间,规避外部信息的干扰状况,进而保证具体工作效率的提升价值。另外,不同模块按照人员具体工作顺序实施开发活动,尽量迎合不同部门实验教学的动机标准。

3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布置流程解析

3.1系统平台、软件结构的匹配

透过上述功能设计准则以及系统规划动机分析,设计人员将利用Web格局实施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B/S结构调整,因为此类结构针对用户要求不高,浏览器可直接进入系统内部进行数据访问,对于结构推广来说积极意义深刻。另一方面,采用B/S布局方案之后,还可有效降低系统维护、升级所需的成本费用,避免细致工作量的冲突效应,能够全面满足用户个体需求标准。

在选取系统支撑平台过程中,考虑到IIS 6.0稳定、安全性能支持,使得后续升级细节有了很好的衔接出口。关于数据后台管理层面,系统具体运用MS SQL 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管理中枢,内存储备成果优良;并且在安全效能方面加强防护墙智能识别潜质,避免任何数据传输环节中出现损害、丢失现象。

涉及程序编辑、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具体应用ASP.NET作为替代Java的产品,相对提供更加丰富的Web视觉界面,即便是用户在编程经验上有所欠缺,也能轻松使用特定功能。另外,ASP.NET可说是为MS SQL Server开放大面积的支持空间,数据交接融合变得轻而易举。需要注意的是,此类系统平台模型主要利用微软无缝衔接标准开发,对于系统实际访问效率和安全地位稳固贡献颇丰,高校在应用过程中要适当加大投入力度。

3.2细致化模块功能的实现方式分析

为了有效规避模块堆积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结果,各类分散成员(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要按照实际需求设计可操作形式的模块,确保进入系统内部操作空间之后,审视的内容基本与个人职务范围相近。例如:教师登陆操作界面之后,面对作业内容都是自己曾经传授的机理概念,问题也都是学生在现场提出的,教师便依照此类标准为后期学生提供相应地资源。

总的看来,全开放的自主实验环境建立在实验室网站、注册和预约系统、门禁系统、无线电源管理系统以及由网络摄像机构成的监控系统基础之上。系统中分散信息的整合属于现代化管制的必要渠道,依照目前用户模块功能标准划分,实际信息统计、分类活动也有效完善。单位用户自从登入界面开始,其任何操作行为都会完整地记录在数据库中;配合系统统计资料进行科学数据验证,可以为整体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疏通依据。例如:教师在针对某类学科进行实验课题建议环节中,能够轻松了解学习群体对于此类内容的掌握状况,便于反馈机制的延展,确保应对策略、教学内容的灵活转换,避免学生自我限制因素的扩张现象,切实提升整体教学管理质量。教师仍旧可以利用学生访问信息进行验证,探索各类学科的受欢迎程度,保证后期调整策略能够尽如人意,全面开放学生自主性研究的动力理念。

4 结语

综上所述,各大高校开展实验教学改革活动,要尽量迎合目前计算机智能管理标准进行模块制作、交接,尽量将师生、管理人员职务叙述完全,并借助硬件、软件设施实施有力归控,确保学生对于既定课程的理解程度,避免结构紊乱引发的成绩不理想现象;教师在数据量访问记录的引导下,也能够联合学生反馈效果做出课程内容的改革。在双向交流渠道的支持下,相信实验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更上一层楼,相关人才培养机制也将更加成熟。

摘要:实验教学手段属于高校内部机理调试的必要工具,也是鉴证时代改革历程的特殊环节,其控制成果势必影响后期专业发展前景。因此,本文具体联合目前高校实验教学管理手段以及归控状况进行同步论述,将内部流程细化隐患逐一排查,为后期专门化管制策略提供疏导线索,规避任何阶段瓶颈限制的滋生迹象,这是现代化教育工作的根本动机。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 篇10

1. 教学秘书的作用

1.1 参谋和助手作用

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层管理者。作为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 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当好所在院系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他们要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 协助领导制订出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工作安排。在课程安排、教材选用、确定任课教师、考试安排、教研室活动计划和教学工作考核等方面, 给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准确信息、依据和建议, 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1.2 沟通和协调作用

教学秘书因工作需要经常与学校教务处及各院系、各部门进行联系, 特别是与本院系的教师和学生联系, 在这些联系中要学会有效地沟通。只有与人良好地沟通, 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支持, 才能得到重要的信息。协调是在沟通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秘书一方面要完成教务处、院系领导所布置的各项工作, 另外要学会借助有效的沟通手段协调与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的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经常协调本院系教师与学生有关教学的事宜, 并在协调中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 处处以集体利益为重, 自觉维护院系的形象和声誉。

1.3 监控和提高作用

教学秘书作为基层管理人员, 要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最终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秘书要积极协助院系领导进行教学质量检查, 经常了解教学情况, 加强教学信息反馈工作的管理。另外, 教学秘书在教务处的指导下, 协助院系领导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定期展开评价。开展教学工作评价, 要明确目标, 抓好基础, 突出重点, 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 坚持教学工作评价经常化与制度化, 实现教学工作与日常教学管理相结合。

2. 教学秘书工作的特点

教学秘书在高校整体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直接影响院系工作的开展。因此, 对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 这对进一步做好教学秘书工作,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服务性

教学秘书的宗旨是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 这是教学秘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秘书需配合院系领导和教务处制定、修改大纲, 安排各项课程的教学进度, 整理汇总学生各科成绩, 保管各类与教学工作有关的文件、档案。其一, 教学秘书要为院系领导服务, 做其教学参谋, 对日常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 为其提供参考性意见。其二, 教学秘书也要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向上汇总传递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向下落实和完成院系领导制定的各项教学政策, 并监控和管理日常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2.2 管理性

教学秘书从事的是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常规管理, 包括教学运行管理、教学例行管理和教学档案管理, 它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秘书从每学期的开学初至期末, 始终围绕教学, 负责处理具体的教学事务, 从而保证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2.3 灵活性

教学秘书主要是协助院系领导管理全院的教学工作, 院系领导是决策者, 而教学秘书是执行者。院系领导在管理上不可能面面俱到, 那么, 教学秘书在执行决策, 以及处理一些突发性、偶发性事件时, 应根据当时的情况, 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做灵活处理。

2.4 繁杂性

从工作的内容来看, 教学秘书工作几乎涉及全院系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 范围广, 工作量大, 具有繁杂性的特点。从教学工作安排, 教案、教学日志等情况的检查, 到学生重修与补考、教师调课与代课、考试与监考安排及督促教师命题、管理试卷, 等等, 既有常规性的教学管理工作, 又有突发性的教学异常情况, 工作面面俱到, 繁琐而复杂。这就要求教学秘书面对多样和复杂的工作, 能沟通协调, 合理安排, 使得每一项工作都顺畅、正常地进行。

2.5 责任性

教学秘书工作是一个对责任心要求非常高、容易出责任事故却很难出成绩的岗位。在这个岗位上, 各项工作琐碎、繁杂, 必须认真负责, 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教学秩序, 甚至造成教学事故。因此, 教学秘书必须具有很强的责任心。

3. 教学秘书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教学管理不只是一般的行政管理, 而是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因此, 作为高校的教学秘书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相对稳定的教学秘书队伍是确保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和实施的重要保障。

3.1 应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什么样的行动。这就要求教学秘书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 具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 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热爱教育事业, 不怕辛苦, 脚踏实地, 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其次, 教学秘书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 摆正自己的位置, 认清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 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甘为人梯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3.2 应树立良好的教学服务意识

教学秘书应该做到:首先, 要尊重教师, 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高校的本质是培养人才, 培养人才的根本在于教师。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尊师重道, 不仅体现在学生要尊敬老师, 更重要的是教学秘书应树立尊敬老师的观念。无论是在教学工作的布置和执行中, 还是在为教师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都要始终尊重教师, 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其次, 应简化工作流程, 提供高效服务。教学管理的本质是面向教师, 开展好教学工作服务。因此, 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始终将服务放在管理的首位。一是尽量为教师分担;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对于教师因故不能按正常教学计划授课而请假或调课的申请, 应严格按照教务处要求申请并报批, 记载要及时确切。教学工作量列表要让人一目了然, 有理有据。服务学生, 应抱着一种平等友好的心态, 耐心地为

WENJIAOZILIAO

学生解答问题。

3.3 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秘书作为联系院系与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之间的纽带, 其工作任务重, 涉及面广, 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人, 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 遇事不慌、不烦、不怕, 要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使自己经常保持稳定、开朗、乐观的心境。用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任劳任怨的服务精神感染老师和学生, 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 形成宽松愉悦的工作氛围。

3.4 应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

一个好的教学秘书, 必须熟悉教学工具, 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档案归纳整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工作要耐心细致, 善于计划统筹, 总结经验, 摸索规律,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一方面要善于协调沟通各方面的关系, 沟通各类人员的联系, 从而形成合力, 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善于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从中收集第一手资料, 为学院领导及上级教学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 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此外, 还要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即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技能, 使信息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此外, 要勤于学习专业知识, 熟悉本院系各专业的基本情况, 促进教学工作创新。

总之, 教学秘书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教学秘书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教学管理工作将更加繁重和复杂, 教学秘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最基层管理者, 是教务管理部门与院系之间的桥梁, 是师生联系的纽带。教学秘书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秘书的作用、工作特点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 浅析教学秘书应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关键词:教学秘书,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池碎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作用的再认识和素质要求的几点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8 (2) .

[2]李丽虹.浅谈高校系级教学秘书的能力结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 .

[3]王新华, 李炎婷.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及素质要求[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9 (5) .

[4]王诚怡.关于做好高校教学秘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3) .

试论高校教学管理理念 篇11

摘要:在高等教育发展由规模扩大到质量提高的转变过程中,在教学质量提高成为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主要任务的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何发挥教学管理的作用。文章从教学管理观念角度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实施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的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实现由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到水平提升、质量提高的转变进程中。在高等教育的这一重大转变中,高校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和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用现代教学管理理念代替传统教学管理理念,构建理念先进、职能更新、制度科学、运行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以下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

一、提高教学质量的观念

我国目前多数高校教学管理仍然以重秩序、轻质量的模式运转,把维持教学工作日常运行作为教学管理的唯一目标。所以多数高校都在教学运行的各环节程序化管理上下功夫,而未进一步把教学质量提高的创新改革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因此,教学管理常常陷于繁琐的日常教学事务性工作中。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跃式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学管理的重心已转移到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上,教学管理的目的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实现教学管理由维持教学秩序到教学质量提高的职能转变,具体措施是:一是深入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有效性,各高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后,如何实施人才培养过程,教学计划、修读方式、课程模式等如何有效运行,是教学质量提高的第一重要环节;二是重点加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高校评估中教学质量重点是专家听课,课堂教学内容应紧跟时代发展,反映社会前沿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教学过程应引进多种启发式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三是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要加大课外实践教学内容,而且要扩大课堂内实践教学学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以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名师、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方面的建设。

二、提升教学服务的观念

到目前为止,多数高校教学管理的重心仍在控制和监督上,各高校都设有教学督导室,都在建立其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多数都是在检查、控制、监督上下功夫,而在发挥教学管理的服务功能上作为较少。在如何为学生服务、如何为教师服务上所做的工作有限,未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学管理应着眼于如何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如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为实现教学管理服务师生的目的,教学管理应实现从控制和监督向管理服务转化。服务应成为教学管理制度的一个基本性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需要应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具体措施是:一是转变观念,增强管理服务的意识,加强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二是制定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制度。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质量标准应从有利于教师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出发。三是改革完善学生转专业的相关制度,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主攻专业的机会。提供多次专业选择机会是国际上通行的尊重学生求学意愿的作法。而我国高校在此方面给学生的机会很少,限制很多。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但离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实际条件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负责精神,不利于培养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学校应为那些希望转专业的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四是引进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在学生的选课系统、安排系统、考试等教学管理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共享,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实现管理服务的现代化、精致化、人性化。

三、加强文化管理的观念

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问题思考 篇12

第一,教学目标不统一影响教学效果。就各个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情况来看,我国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统一的。虽然大部分院校都是把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门专业课设置,但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因此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师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理工学科背景的教师,一类是会计学科背景的教师。教师专业背景的不同使得各院校对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各持观点,缺乏一致的共识。对会计信息系统认识的不同使得实践教学中会计专业出身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任课教师一般倾向于重会计、重实务而轻计算机,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任课教师则一般倾向于重系统分析与设计及程序设计而轻会计与实务,且两种倾向的教学内容差异较大。目标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使得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显而易见,教学目标的界定直接影响着课程内容安排、教学设计、学生具备的学科素养等。

第二,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导致实用性不高。(1)偏离实际业务需求。当前,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模块为线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以及程序设计等;另一种是以介绍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操作为主,也就是以某一特定的会计软件为例介绍其主要功能与操作,理论性弱而偏操作的训练。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材,其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的偏离实际的工作需求。它们对于如何根据实际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处理方式,如何从信息系统中获取所需数据,如何从信息系统提供的或是Internet网络发布的企业会计数据与信息中提取进行个性化决策所需的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等内容介绍不多甚至没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与实际紧密联系且是培养学生发挥创造性、提高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内容。(2)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与要求的关注。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等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软件的开发主体已经由原来的各用户自行开发变为主要由专业会计软件公司开发。而会计软件公司所需要的开发技术人员绝大多数都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会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中选择。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可能会存在两种学习要求:一是希望侧重对系统分析与设计及程序设计方面的学习,以期未来能从事软件分析与设计等相关工作;二是希望侧重对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尤其是财务业务一体化处理方面的学习,以期未来能够从事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方面的工作。由此,对存在第二种学习需求的学生而言,以系统开发、详细介绍会计信息系统各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而对存在第一种学习需求的学生而言,仅仅介绍某一软件的功能操作又满足不了其深入学习的需求。而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关注较少,基本都是一刀切,即所有的学生都以学校选定的某一教学要求进行学习,忽视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普遍不感兴趣甚至抵触,这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教学资源缺乏影响教学质量。(1)缺乏会计信息化方向的教师。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掌握会计知识,还要具有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论等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要接受过会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教育或是会计信息化方向的研究生教育。而目前,由于综合课程的学习较难、人才培养方式以及数量有限,很多教师未受过这方面的培训。大多数都是依赖单一的会计专业的教师或者是单一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而这必然限制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支持教学的软硬件缺乏。首先,支持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专门软件较少。现在,会计信息系统教学使用的软件绝大多数都是各财务软件公司商品化软件的演示版,而演示版软件的功能、性能本身适合实际企业,而非针对教学的需求与特点设计的,同时对数据处理等一些操作也有一定的限制,直接用于教学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其次,用于支撑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硬件资源不足。目前,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实践还只停留在随堂上机,并且还受到机器数量、上机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另外,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对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问题改进建议

第一,按需分类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多层次人才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本身的定位以及学生生源的素质;二是学生自身对于未来职业规划的需求。设置两个层次的课程教学目标:侧重系统分析与设计及程序设计的课程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以及程序设计的能力(简称目标一);侧重借助信息化工具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课程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化工具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简称目标二)。由此,在界定课程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两个关键因素:高校定位与学生需求。从高校定位方面来看,定位为研究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校可以考虑设定目标一,定位为应用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可以考虑设定目标二;从学生需求方面来看,如果高校里的会计专业已经划分方向了,可以根据不同方向划分学生需求,并设定目标,比如会计、财务管理方向设定目标二,会计信息化方向设定目标一。如果高校的会计专业并未划分方向,则可以根据学生未来规划的需求分为两个方向来进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分类教学。

第二,保持教学内容框架一致、注重财务与流程的结合。首先,保持教学内容框架一致是实现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基本前提与保证。没有一个一致的内容框架作为指导,各个高校甚至每位教师都按自己的理解进行内容设计,不利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交流学习与把握,更不利于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有效学习与沟通。要保持教学内容框架的一致,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平衡会计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将二者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并界定该课程的一个教学体系框架。其次,注重将财务与流程结合是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人才的素养需求。传统的会计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的讲授,然而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会计的信息来源、信息的处理等都是离不开经营管理流程中的各项业务,尤其在当前财务转型的实践环境下,企业的财务侧重点、业务流程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流程、财务业务相结合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如此一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仍以会计论会计,即仅仅讲授会计分录的编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实际的需求。因此,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侧重将财务与业务流程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1)让学生清楚企业的每一项业务的主要流程。比如,销售业务的主要核心流程包括销售合同的签订、销售订单的生成、销售发票的签发、销售出库通知与销售出库单的填制、销售收款等。(2)对每一项的主要流程进行分析并判断哪些具体的业务节点需要进行会计处理,即产生财务信息。并非所有业务流程中的业务活动或单据都会触发会计确认与核算,哪些业务单据会影响财务信息,需要相应的会计处理?哪些业务单据只是整个业务流程中的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没用直接的关联?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专业知识去判断并进行必要的会计确认与核算。(3)能够根据业务单据自动关联生成记账凭证。例如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相应功能进行设置,并自动生成销售发票对应的记账凭证,即“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贷: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4)在业务处理的后期如果发现错误,能够判断业务与财务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找到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或删除。以销售环节为例,审核凭证时发现记账凭证错误,应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根据错误的原因找出修改的方法———删除该错误记账凭证,并找到该凭证关联的销售发票,如果发票已审核等,需要先取消,再在销售发票上做相应的修改。最后,重新审核销售发票,并关联生成记账凭证。

第三,创造任课教师进修、培训等学习与提升的机会。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一个迫切但短期内又不容易改变的是任课教师的素养问题。如前所述,大部分会计信息课程的教师要么是会计出身,要么是计算机出身,少有二者结合的复合型教师。因此,对任课教师素养的提升是解决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迫切要求。然而,在目前的状况下,很难大规模地对现任的任课教师通过专门的研究生教育进行培养。因此,创造任课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便是提升会计信息系统任课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的可行途径。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政策或奖励的方式鼓励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定期进修或定期组织在职培训等;另一方面高校相关部门应积极地组织一些课题或相关活动,为会计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促进两个不同专业教师的相互交流与学习;第三,利用学校或学院的资源积极推动任课教师与软件公司、实施信息化的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

第四,创建任课教师与软件公司的交流合作平台,推进专门用于教学的会计软件的研发工作。会计作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其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也应该与实务结合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的实施。首先,相关部门与高校应创建任课教师与软件公司的交流合作平台。一方面通过这个平台任课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务相结合,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理论与实务并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平台任课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到信息技术的最新应用、信息系统的后台运行以及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地向学生传递最新的信息,在科研方面可以通过实际问题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科研成果。其次,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专门用于教学的会计软件的研发工作。虽然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大部分功能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一致的,但是教学与企业实际业务处理仍存在区别,这使得商品化软件的演示版直接用于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在遇到这些问题时,任课教师只能选择次优方案,有些问题就无法直接进行讲授与实践。因此,专门针对教学设计的软件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句式发展下一篇:传统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