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策略

2024-07-10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策略(精选12篇)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策略 篇1

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的基层管理者和执行者, 担负着管理者、服务者、监督者和协调者等角色, 工作任务很重, 然而他们在薪酬、尊重、培训等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这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 如何引导高校教学秘书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压力, 帮助其缓解压力并提高工作效率, 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高校教学秘书的需求分析

压力是指当人们去适应由周围环境引起的刺激时, 人们的身体或精神上的生理反应。当人们的期望与现实差距很大或者说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 就会产生紧张、急躁、逃避、情绪低落等不良反应, 进而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压力管理的实质就是引导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 帮助其缓解压力, 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因此, 要对高校教学秘书进行压力管理, 必须先对其需求进行分析, 找出其压力源。作为知识型员工, 教学秘书既有工作上的需求, 又有经济和情感上的需求。总的来说, 教学秘书比较迫切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合理的薪酬需求。

一方面, 教学秘书基本上都是年轻老师, 年轻老师经济压力比较重, 面临着结婚、买房、生子、赡养父母等任务。要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 首先要有经济支撑, 有较高的薪酬。另一方面, 教学秘书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 不管是与教学人员还是与社会上有些职业相比, 薪酬还是比较低的。据我了解, 具有科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学秘书一年的总收入比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学人员要少得多。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教学秘书就薪酬进行横向的比较, 发现自己对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与自己对付出的感觉比率 (Qp/Ip) 小于教学人员和社会上其他职业人员, 就会感觉不公平, 结果可能会消极怠工。

2. 合理的工作任务。

教学秘书属于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比较倾向于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中高层需求, 比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的实现依赖于其工作的优秀并被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合理的工作任务再加上教学秘书自身的努力可以实现这些需求。

3. 希望得到重视的需求。

尽管教学秘书的工作很重要, 但是教学秘书在高校不太受重视, 比如, 教学秘书这个岗位的进入门槛比较低, 也就是说学校招聘教学秘书的时候在学历、经验和专业背景等方面要求比较低;同样的学历, 安置费等待遇却不如教学人员;学校很少给教学秘书提供进修和培训及参加教学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的机会;在各种评奖评优方面对教学秘书的考虑比较少, 等等。

4. 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的需求。

教学管理工作不仅具有事务性, 而且具有学术性。国内外关于加强高校教学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发展很快, 比如一般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21世纪大学管理文化的建构与创新、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等等。教学秘书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就必须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这些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依赖自学, 而且需要靠进修、职业培训和参加全国及省级有关教学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会来实现。

5. 良好的人际关系需求。

教学秘书是连接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及各系教学工作的桥梁和纽带, 是领导、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起着上传下达、协调各部门及师生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教学秘书面对的是教务处领导和同事、本学院的领导和同事及广大学生, 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对于促进其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学秘书比较重要和迫切的需求。

二、高校教学秘书的压力现状分析

教学秘书的需求既有物质上的又有精神上的, 这些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压力感。根据我对本校和同城另一个高校的调查发现, 目前教学秘书全部认为自己有压力, 其中认为压力很大的占80%, 认为一般的占15%, 认为压力小的占5%。同时, 调查资料显示当前教学秘书的压力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工作内源压力和工作外源压力, 前者包括工作任务、组织期望等方面, 后者包括工作环境、科研任务、工作成就感和社会期望等方面。

1. 工作重, 责任大。

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比较多, 从协助教学院长和系主任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和实验大纲、学生注册、教学任务安排、教师课表、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考试管理到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及教学资料档案的管理和保存, 从开学到学期结束基本上都有事做, 有时候一天需要同时处理七八件事情, 办公室做不完就晚上带回家做。另外, 由于高校规模的急剧膨胀, 二级学院的教师人数和学生数量越来越多, 这也给教学秘书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以我院为例, 上学期全院教职工人数是75人, 学生人数 (含本三专业) 是3134人, 而教学秘书只有1人。教学秘书承担了大量的工作, 也就担负着相应的责任。据调查资料显示, 所有的教学秘书都认为最大的压力是责任太大, 因为在目前这种教学管理体制中教学秘书做出成绩是应该的, 而一旦出了教学事故就要受到很重的惩罚。

2. 科研任务重。

教学秘书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管理, 有的还承担了少量的教学任务。单单教学管理工作就已经让教学秘书不堪重负了, 然而, 教学秘书跟教学人员一样需要评职称, 评职称就得撰写和发表论文、申报科研课题、出专著等。教学秘书要做到管理、教学和科研三者同时兼顾, 这无论在体力还是脑力上都是一种加倍的付出, 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是加倍的。

3. 人际关系处理难度大。

教学秘书作为教务处、二级学院领导、老师和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 需要处理多方面的关系, 比如教务处和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本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本学院师生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关系有些是很难处理得让双方都满意的, 比如排课, 我们强调人性化管理, 所以不少老师提出自己的排课要求, 但是如果满足了老师的要求可能就会造成班级课表不合理, 教务处会怪罪下来, 或者满足了这个老师的要求就可能满足不了另一个老师的要求, 那么另一个老师就会不高兴, 毕竟能排课的时间就这么五天, 而且有一些时间段是限制排课的。在我所做的调查中, 当问及“您觉得在工作中存在哪些压力”的时候, 所有的教学秘书提到了人际关系不好处理, 感觉自己工作做了不少, 但是吃力不讨好。

4. 低工作成就感。

高校教学秘书作为知识型员工, 对成就感的需求较普通员工要强烈一些, 这种成就感体现在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及受学校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等方面。事实上, 教学秘书是大学老师, 工作算是体面, 可是工作很累, 收入却比同级别职称的教学人员要少, 也比社会上有些职业要少。另外, 由于种种原因, 教学秘书并不像教学人员那样受学校重视。这严重打击了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 进而影响其工作效率。

三、高校教学秘书的压力管理对策

有报告称工作压力已经变成“21世纪的流行性感冒”。高校教学秘书面临着众多的压力, 如果这些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 就会对教学秘书的身心健康、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产生严重的影响。教学秘书的压力既有自身的原因, 又有组织 (学校) 的原因, 还有社会的原因, 因此, 对教学秘书进行压力管理可以从个人、组织 (学校) 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实施。

1.从个人层面来说, 教学秘书的压力可能是由于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时间管理能力缺乏、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等原因造成的。因此,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第一, 积极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应该坚持从平时的小事做起, 比如, 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客观地看待和评价领导、同事、学生和社会, 遇事冷静思考、不急躁。

第二, 提高自身的时间管理能力。教学秘书事情比较多, 有时候一天能接到七八个甚至十几个通知, 这些事情也不可能同时进行, 必须先分清轻重缓急, 然后将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完成, 再去做次重要的次紧急的事情。同时, 养成总结经验和制订日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月计划的习惯, 因为教学管理工作大多数是程序性工作, 比如每个学期开学要补考, 期中要准备下一学期的课务安排和期中教学检查, 期末要排下一学期的课表, 等等, 知道这么个程序那就可以提前做准备, 不至于到时候多件事情集中到一起而应付不过来。

第三, 客观评价自己。教学秘书是文化人, 文化人大多数有自命清高、高估自己的习惯, 一旦遇到不如意就可能会产生急躁、消沉等不良情绪, 这些不良情绪如果不予以缓解就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 教学秘书要根据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现状, 结合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 然后制订人生目标。

2.从组织层面来说, 教学秘书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组织 (即学校) 。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工作压力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可以用倒U字形的压力曲线图来描述, 如下图:

压力曲线图显示, 在组织绩效达到最高之前压力是与绩效成正相关的, 而超过最高绩效之后压力与绩效成负相关。因此, 学校应该采取措施缓解教学秘书的压力, 使教学秘书的压力维持适当的水平。

第一, 适当提高教学秘书的待遇水平。社会对大学教师的期望很高, 教师这个名称似乎就意味着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尽管从整体来说教学秘书的收入纵向比较有所提高, 但是横向比较却相对不容乐观, 尤其是近几年中小学老师和公务员加工资的幅度比较大, 而不少大学至今连绩效工资都还没有兑现。

第二,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施, 一是简化教学秘书的管理工作。教学秘书的工作任务很重, 其实有些工作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是领导不想改变多年延续下来的习惯或者怕承担责任而强加给教学秘书的。比如现在基本上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务管理新系统和教材管理新系统等网络化管理系统, 这些系统不仅可以简化教学秘书的工作, 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教学事故。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 教务处还是要求交打印稿, 打印完了又要找办公室主任、教学副院长、院长、处长等人签字盖章, 这样太繁琐了, 其实教务处可以直接从系统将教材征订资料导出来, 然后交给教材经销商订教材。二是改进领导方式。逐渐由当前集权式的领导方式转变为民主式领导方式, 当前的领导方式缺乏人性化管理, 在这种领导方式下, 教学秘书只是教学管理事务的执行者和“消防员”, 教学秘书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去, 也得不到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释放和发挥。

第三, 注重教学秘书的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工作。在教师培养方面, 学校重视对教学人员的培养而忽视对教学秘书的培养, 长此以往会导致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落后, 不能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提供服务, 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学秘书的培养工作。具体来说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鼓励教学秘书继续深造, 比如目前只有专科学历的鼓励他们去读本科, 目前只有本科学历的鼓励他们去读硕士, 等等;二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教学秘书进行校内培训和指导, 比如教育和教学理论的学习、计算机技术培训、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开发培训等;三是每年或者每学期组织教学秘书去更高水平的学校参观学习;四是由学校出资让教学秘书参加省级的或者全国性的教学管理工作交流会议。

第四, 为教学秘书提供压力疏通的渠道。教学秘书平时工作很忙, 压力很大, 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必须得到有效的释放和缓解, 学校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为教学秘书缓解压力:一是学校教务处利用双休日或者学校运动会的机会组织一些体育或娱乐活动, 让教学秘书积极参加, 这些活动既可以娱乐身心, 又可以结交朋友, 缓解工作给其带来的压力;二是学校免费为教学秘书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目前不少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 但是它们主要是面向学生的, 其实, 老师也会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健康讲座和心理辅导等活动也可以让教学秘书的压力得到缓解。

3.从社会层面来说,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对教学秘书缓解压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对大学老师寄予很高的期望导致教学秘书压力很大, 其实老师也是人, 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 所以, 社会应该首先把教学秘书当做普通人中的一员, 然后给教学秘书以信任支持, 同时尽力为教学秘书提供财力帮助、物资帮助和其他一些需要, 比如由校友会提供资金设立一些“教学管理之星”、“服务之星”等奖励和基金。

摘要: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主体, 是教学管理的基层人员, 在教务教学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目前教学秘书的薪酬比较低、工作任务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人际关系不好处理等, 这给教学秘书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严重影响了其工作效率。因此, 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秘书的需求, 然后根据压力理论来引导教学秘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 帮助他们如何缓解压力并激发工作热情和提高工作效率, 以更好的教学管理服务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教学秘书,压力现状,压力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罗宏.压力管理之路如何走[J].施工企业管理, 2008, (10) :68-69.

[2]黎江.压力与压力管理[J].市场周刊, 2005, (12) (下半月版) :102-103.

[3]徐珠君.高校青年教师压力管理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2) :86-88.

[4]吴新炎, 李芙蓉.论压力管理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2) :119-120.

[5]蓝秀华.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J].江西教育科研, 2003, (5) :24.

[6]胡辑.论教学秘书的作用与素质要求[J].时代经贸 (下旬刊) , 2007, (4) .

[7]郭晟, 王金洲.知识型员工压力管理新探析[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 (综合版) , 2007, (1) :23-26.

[8]李远贵.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维护[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 :50-53.

[9]饶淑园.教师压力管理的“员工援助计划”模式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 2011, (6) :64-66.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策略 篇2

高校扩招使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更加突出.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师资的开发与管理提到日程上来完善师资结构的合理配置,树立人本主义管理新理念,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发挥全体教职工群体效应作用.

作 者:蔡莉 孔燕 作者单位:蔡莉(绵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四川绵阳,621000)

孔燕(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四川遂宁,629000)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策略 篇3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人员;素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要求现代教育必须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以提高素质为中心。教学管理就是应用一种原理和方法,按一定规定引导学校管理人员去行动,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使国家投入的一定人力、物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的行为。因此,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1.教学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素质

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对象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教学人员,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就会缺乏共同语言,无法开展工作,也就无法认识教学规律,无法使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达到最优组合。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各自管理范围内的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所在工作部门的性质。除了要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掌握与工作业务相关的专门知识,如高等教育史、学生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2.教学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教学管理人员担负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任,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和行为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学管理人员优良的思想品德及政治修养对搞好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校风有着直接的影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献身党的教育事业是良好的政治素质的基本内涵。

3.教学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才能发挥起积极作用,同时又是善解人意的心理保障。由于教学管理具有多岗性以及层次不同、涉及范围广等特点,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教学管理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学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它要求管理者能以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态,与各教学单位的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密切与教师、学生的联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教学管理人员协助领导决策、保障管理秩序正常运转,工作千头万绪,而工作繁忙极易造成心情焦躁、情绪消极的不良心态,因而管理人员必须正视现实,适应现有的工作环境,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顾大局、识大体。职业道德素质是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中不可忽视的素质之一。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集中表现在敬业爱岗、工作责任心、处事公平和实事求是原则等方面。

4.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教学管理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掌握科学教育理念

高校中的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教学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其基本涵义,熟悉其基本内容,明确各方面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把握各方面管理的现代理论、信息及方法;在此基础之上,逐步探索教学管理的规律,提高教学管理的绩效。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对于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的审订才能具有专业化的视角,同时因为对学科的现状、发展方向清楚明了,因此制订出的教学管理制度、计划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也更富有指导性意义。科学的教育理念指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教育理念等;科学的教育理念对于教学管理中教学计划的管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管理及进行教育教学评估等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等。

二、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培养的方法

1.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

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对教学管理人实施继续学习,一是有针对性地派他们出去进修,开拓视野,更新、补充和拓宽原有知识;二是鼓励他们在职学习,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网络学习等,来提高理论知识和管技能;三是通过短训班学习提高,加强教育科学的学习,了解掌握教育科学的发展趋势;四是采用其他形式,如组织教学管理方面的研讨会,规定教学管理人员定期撰写工作总结给他们压担子等。

2.对教学管理人员实行双向流动、双向选择

目前高职院校缺乏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专职教学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在高校实行公开招聘,把高素质的人才吸收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对愿意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本校或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通过组织考核,择优录用,或者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实现教学管理队伍的高素质结构。这样一方面可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心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激发管理队伍内部的活力,提高其竞争的紧迫感。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充分的保证。

三、结语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策略 篇4

1 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管理范围

国家教委《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高等学校档案,是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像、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据此,高校体育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体育组织及个人在体育教学、管理、科研、竞赛以及与高校体育工作相关的其他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像、声像、实物、计算机软件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为了建设完备的体育档案,高校体育档案工作的具体任务是:全面贯彻执行上级有关高校教学档案的指示,收存上级部门关于高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方针、政策等指导文件,建立和健全体育档案管理制度,细致做好各类体育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统计工作,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开发体育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积极为体育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服务。

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管理范围包括:(1)教学综合类管理文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教学工作文件;教学改革、培养方案、目标、规格、学制等方面的指示、规定、办法;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计划、教学规章制度、办法和条例;教学工作重要会议文件和会议记录;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检查、评估、优秀教学质量评奖材料;教学研究成果评奖材料;中小学体育教师、教练员培训班、进修班材料;教学统计报表等。(2)学科建设。上级有关学科、专业设置文件;重点学科、专业建设计划等。(3)招生。上级关于招生工作的文件材料;招生计划、生源计划;新生录取材料及新生名单;招生简章、招生工作总结等。

学籍管理学生成绩总册在校学生名册学籍变更材料学生奖励及处分材料等。(5)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建设要求及安排;校历表、课表;教学实习、总结等。(6)院系体育教学类档案。毕业论文及评审意见;教师任课安排、教案;课堂教学材料、课程进度表;本专业教学检查、调查材料及总结;优秀实习报告;教师工作量核算、登记材料等。还包括学位、毕业生及竞赛训练情况。

2 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管理优化策略

2.1 宣传教育

深入宣传教育,强化体育教学档案的归档意识。大量的体育教学资料存在于教学管理单位。由于档案部门没有及时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忽略了教学管理单位体育教学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将归档的文件材料目录打印若干份,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和结束之前分发给各单位文秘人员或有关人员,或在校园网上发布归档信息。

2.2 规范化

(1)体育教学档案规章制度。档案室不仅要收集和保存学校及系、部、室各项规章制度,并要建立相应档案。其自身也要建立诸如体育资料及图书借阅制度、档案素材收集整理制度、计算机使用制度、音像资料使用制度、阅览室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2)体育教学档案保管。严格制定保管办法,完善制度,添置必要的设备,档案管理人员要重视体育档案的保管工作,增强责任心,努力提高业务能力,确保体育档案完整与安全。(3)体育教学档案利用。利用是体育档案工作的目的。利用程度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档案的需求感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意识的强弱,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是否能合理确定使用方法,创造条件,便于查阅。(4)体育教学档案的统计。体育档案的统计是对体育档案在收集整理保管利用中表现出来的数量现象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体育档案工作的规模、水平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完善体育档案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2.3 拓展范围

收集首先要明确范围,凡是能反映学校体育实践活动真实面貌的各类文件(包括照片、图片、录音带、录像带等)都应列入收集的范围内。文件的收集宁多勿缺,尽可能不要遗漏。档案室应将学校举行的重大活动的相关材料。及时收集,及时整理。也要把握档案素材的真实性,档案素材是立档的依据,提供素材的人要实事求是,不能掺加水分,作为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对收集到的档案素材要加以查实、核对,以保证所建档案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灵活掌握归档时间和文件材料的动态规律,归档时间灵活掌握,及时收集,随时归档,不能消极等待。

2.4 整理与分类

整理时先剔除不需入档的材料,然后进行分类、案卷的编立和排列、编制案卷目录等。可对收集的材料按时间、问题的顺序汇编起来,做到条理清晰,自成体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实际工作依照档案分类大纲,按学校体育档案实体分类法的特点和规律,逐一设立科目。(1)按材料内容分类整理。如校内同一活动的竞赛通知、规程、竞赛手册、成绩、总结应归在一起。(2)按时间顺序,对不同类材料进行整理。体育教学档案一般执行教学年度(本年9月1日至次年的8月31日)归档。如教学计划、教案、教学笔记等,按照时间顺序,将不同内容的材料放在一起保存,有利于一学期制订教学计划或备课时参阅。(3)报纸、杂纸资料的整理。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如体育基础知识、运动训练理论、教法探讨等,将报纸杂志上的材料加以整理。文字较少的可摘抄成卡编号保存;文字较多的或图片资料可剪出保存或将资料题目、内容摘要及出处摘录成卡以备详查。(4)声像、照片及其他大量纸质载体形式的档案,一般不单独设置类目,可视其特征同纸质档案一起分类,单独组卷。

2.5 人员素质

档案部门必须配备既懂档案专业知识,又会运用现代科技的档案干部。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缩微复制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使档案工作正在逐步由简单管理向复杂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由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既要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现代化技术的科学劳动。由于校园网的建立,学校一些单位正在实行无纸办公,体育教学类电子文件应运而生。档案部门的工作范围正在逐步扩大,除了进行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以外,还必须进行校园网络上的有关教学管理电子文件材料的管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对档案部门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不仅要具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要掌握现代科技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高校对档案工作的管理要求。

2.6 技术创新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也应实现信息化。首先,建立计算机检索体育教学档案系统,将每份体育档案文件或案卷的内容(档案号、分类号、缩微号、题名、责任者、文件种类、文本、文件编号、保管期限、密级、主题词等),填写在统一格式的计算机输入卡片上。其次,建立计算机借阅管理系统,应具有借阅、预约、查找、统计等功能。第三,建立计算机统计系统,对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与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以及量化的管理.第四,体育档案缩微化,缩微化已成为档案存储的重要发展方向不仅能解决档案信息存储的空间而且在计算机处理档案信息工作中,不断扩大信息存储量,提高教学档案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此外,体育部(系)和档案(馆)室还可在校园网上开通自己的主页,使高校体育教学档案进人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高校体育教学档案服务的新模式。

3 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管理优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关于管理

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管理优化过程中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体育部(系)要防止过分依赖学校档案馆而放松收集和初步的整理工作。因为在体育档案建设的前期,工作集中在体育部,另外,体育实践活动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体育部对它最为了解和熟悉,收集和初步的整理就会更加准确和合理。第二,在保证学校档案部门体育档案完整的前提下,为方便日常利用,在移交原始材料之前,体育部可用计算机或其他方法复制部分材料留存。

3.2 关于教学档案建设

针对高校体育工作实际,档案内容体系要包括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教学网络建设等。在上述类别中又可分为若干分目录,在若干分目录中又可分为子目录。反映高校体育档案内容体系的形式也应多样化,如文字材料、声像材料、实物材料等。同时建档素材的收集需事先约定。由于体育档案素材的分散性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凡需建档的事和物,专职人员必须在建档前拟定一定形式的表格或提纲,交当事人填写,也可事先约定,由当事人直接提供素材。并注意收集资料的时效性、分散与集中整理。体育教学档案建立后,需加强管理,最好建立档案橱,将资料分门别类放置并标明所存档案的类别及材料目录等。及时补充和更新内容。随着时间推移,档案中的一些材料不再适合当前教学,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密切关注教育动态和形势变化,定期剔旧和不断补充更新,以适应新的体育教学要求。

3.3 关于评价机制

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评价对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体育教学档案的收集。即按照档案管理的规定,运用科学的手段,收集各种体育教学档案资料。(2)体育教学档案的整理。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把处于相对零乱状态的各种体育教学档案系统化。如将所有的体育教学档案系统排列和编目。(3)体育教学档案价值的鉴定。制定体育教学档案利用价值的有关标准,具体判定有关体育教学档案材料的价值。(4)体育教学档案的保管。确定各种体育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并用表册的形式列举档案的来源、内容、形式和保管期限。(5)体育教学档案的利用率。即体育教学档案建立以后,通过各种方法与手段,增加体育教学档案利用率提高体育教学档案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涂丛英.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与体育院校教学档案建设[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2]邓皓轩,赵强,马亚丽.体育档案管理思考[J].兰台世界,2006,(10).

[3]李其森.高校体育教学档案分类管理与分级实施[J].兰台世界,2006,(8).

[5]黄辉,贺俊岗.高校体育档案建设之我见[J].兰台世界,2006,(3).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策略论文 篇5

大学班级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突出、学习成绩优秀的班干部队伍作为辅导员工作的得力助手,同时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后备军。辅导员不仅要有识人的慧眼,更要有使用、培养、激励人才的良策,要将“管理”贯穿于班级队伍建设的始终。同时高校辅导员在确保自己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并不断总结交流经验之外,更应该学习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借鉴国际名企当中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来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打造一支高绩效、高素质的班级干部队伍。

一、班级队伍管理

(一)高校班级队伍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自的队伍管理目标

高校班级队伍由党支部队伍、团支部队伍、班委队伍三大块组成,为指称方便,通称他们为“班委”。党支部队伍管理应该着眼于充分发扬决策民主,着眼于党支部干部对班级工作的整体把握,对班级长远发展提出有效建议和意见,以促进和带动其他工作。团支部干部队伍总体上应该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团支部干部管理工作主要着眼于如何有效的配合校团委做好班级工作,活跃班级气氛,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以及协助党支部完成相关任务。对班级委员队伍的管理应该着眼于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着眼于如何有效的规范班级行为,打造班级文化,协助辅导员处理好班级事务。

(二)筛选合格的学生骨干

优秀的班委决定着一个班级的生命力。对高校班委的择才标准应该包括:过硬的政治素质、表里如一的行为方式、良好的专业成绩、高度的责任心、必要的工作经验、可预见的发展潜力、强有力的实践者、团队精神、领导力、感染力、亲和力以及恰到好处的创新精神等。具备了这些条件,还要通过辅导员的观察、与学生互动交流、重视学生评价等方式对班委进行选择。

(三)班委队伍的组建

班委队伍建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民主选举,班委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优点是:比较能够代表民意且群众认同度较高。缺点是:选举质量不一定有保障,会错过那些愿意为班级服务但不喜欢选举这种形式的学生,班委不听从辅导员的指挥,因为他们是由同学任命的,还可能出现班委之间不一定和谐的现象。其对策是辅导员要事先动员一部分合适的同学参与选举,并且帮助这些同学提高群众认同度。第二种是辅导员指定+组阁,辅导员指定班长、团支书,由班长、团支书组阁产生其他班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由辅导员指定班委骨干可以保证班委质量,而且有利于贯彻辅导员的工作思路,同时组阁的方式会提高班委之间工作和谐度。缺点是:由班长、团支书招募的班委的质量不能保证,有可能在班级形成小集团。因此,辅导员要为组阁过程把关,提高班委工作透明度和辅导员的监控,增进同班委的沟通。第三种是民主选举+组阁,选举产生班长、团支书,由班长、团支书组阁产生其他班委。这种选举方式的优点是:比较能够代表民意,群众认同度高,班委之间工作和谐度也会相对比较高。而缺点是班委质量不能保证,有可能在班级形成小集团不听从辅导员指挥。所以,选举之前,辅导员要和适合人选谈心,鼓励合格同学参与竞选,同时为组阁过程把关,提高班委工作透明度和辅导员的监控,增进同班委的沟通。总之,无论用那种方式产生班委,辅导员一定要加以指导,而且事先一定要充分了解群众意见,并且考虑到各个班委之间的性格或工作方式是否存在严重冲突,考虑该班委队伍能否有效配合。

(四)班级队伍的培养

1.培养的必要性首先,从班级工作需要来看,接受培训可以提高工作准确度、工作效率、工作技能,创新工作方法等。其次,培训有利于打造积极的班级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此外,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班级干部都希望学习新的工作技能,得到更多工作经验,接受更高的工作挑战,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满足和自我实现。2.培训的层次首先是思想意识上的培训。高中和大学的班级工作有着很大的差异,班委在工作范围、数量、频率、强度、层次都有很多不同,大学班委需要提升工作意识,清楚地知道自己非常有必要接触并吸收最新的管理方式,补充自己在管理方面知识和技巧的不足。具体培训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上岗培训、专项培训、特殊培训、素质拓展等。具体培训依据培训时间以及培训对象的数量分为集中培训、长期培训、统一培训、个别辅导等等。另外辅导员一定要记住的是:培训是言传与身教的结合,其实平日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无声的培训。3.培训前后的准备工作辅导员在开展培训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及需要,尤其是专项培训和特殊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培训后要对培训结果进行总结。每次培训后要向学生发放书面的培训效果调查表,并在培训结束一段时间后找同学当面了解培训对实际的帮助效果,为以后培训的调整做好准备。总之所有培训要以有效为最终原则。

(五)对班委的激励与考核

激励是班级管理的催化剂,在进行激励之前,辅导员要了解必要的管理学和心理学知识,做到科学激励,避免无效激励甚至引起反感的激励。辅导员激励班委的方法主要有:转换任务法、兴趣切合法、目标提升法、语言鼓励法等。放在工作最后的考核,是对工作全过程无形的监督,是工作质量的保障机制,同时,考核也是对班委的激励和再次筛选,是班级工作不断前进的推动力。所以,为了提高班级队伍管理的水准,辅导员一定不要忽视对班委工作绩效的考评。考核应该将班委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绩效综合起来加以评定,这样更有利于鼓励后进班委,以及激励那些没有将能力完全发挥的优秀班委。

二、班级信息管理

(一)比信息管理更重要的信息意识

信息传递的畅通、及时、准确、全面、到位对于班级管理非常重要,尤其对于日益“松散”的大学生班级以及更加“自由”的大学生而言。辅导员和班委要提高对信息的重视程度,掌握信息化管理的技术与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会他们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学校、院系、社会的了解,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也有利于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

(二)班级信息管理

班级信息的管理要做到努力追求信息直航;以充分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强大支撑;“刻意”公开班级信息,增强学生对班级工作的信任;搭建信息平台,资源共享;通过信息交流,提高班级建设的参与度;及时了解信息,化危机于无形。此外,在信息对流中应达到“辅导员―班委―学生”之间的低阻碍交流。首先,辅导员要了解你所带班级的这一代青年人都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追求些什么,然后要适当地“放低”自己,融入他们中去。记得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到复旦做讲座时,提到了当时正流行的歌曲《老鼠爱大米》,立刻拉近了与年轻学子之间的距离。第二,要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本班学生的成长背景、兴趣背景、未来期望等信息,否则也许在你跟他大谈曾荫权如何从推销员成为香港特首并流露出仰慕之情的时候,立志成为严肃学科学者的他可能正在心里翻白眼笑你俗气。第三,信息流出去,也要流回来。及时对班级工作思路、班委工作方法、活动展开状况等进行专门的或者口头的绩效评估,尽可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而对工作加以改正是不容忽视的一环。班级管理的目标不是完成工作,而是培育学生。搜集反馈信息的工作一定要认真对待,否则,工作水平只能在原地徘徊甚至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班级制度管理

(一)班级制度的功能

班级大部分制度是可以量化或明文加以规定的,这些属于正式制度,班级还有一些较难准确量化的制度。此外班级当中一定还有一些类似社会风俗的隐性制度,这些隐性制度并不是班级的必需品,但是有了他们的存在班级会显得更加生动,而且隐性制度大都与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相关联。班级的这些制度不一定都是以“制度”的形式或字样出现,它们还有其他的名字,例如:“规定”、“条例”、“要求”、“公约”、“注意事项”、“倡议”等等,甚至是一些活泼、亲切、容易令同学接受的名字。班级制度不应该只是约束,它们还是一种参照标准,是同学们前进的指南,是班级为同学的奋斗道路设立的导向,这是在进行班级制度管理之前需要明确的前提,这也是班级制度管理同其他组织制度管理的显著不同。首先,班级制度应是作为一种行动约束的制度。其次,班级制度作为模范参照标准的制度。再次,班级制度应该作为学生前进指南的制度。最后,班级制度是一种价值导向的制度。

(二)班级制度管理

1.班级制度的创建班级制度的创建是使班级工作有“法”可依的第一步。在班级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班级制度的`制定要合乎国家的法律,不可随意而为,班级制度的大方向一定要和学校制度保持一致,不能有所冲突。在建立制度时要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在制定班级的重大制度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意见,以确保制度代表全体同学的利益和意见,同时也是制度顺利实施的保障。制度要避免漏洞,制度中的条文、标准尽量做到全面、细致,不要让同学有空可钻,造成不公现象。制度制定之后要广泛宣传,不仅让大家知道班级出台了新政策,更要让同学了解新政策的目的、内容并确保相关同学对制度的全部内涵的真正理解。2.班级制度的执行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要体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重要的是“执行”。在制度执行之前,再次调查学生的意见,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当学生没有疑义的时候,制度进入执行环节,那么所有条款将不折不扣的执行下去,学生必须遵守,而且在制度确定下来之后、修改之前,不要改变它,就按照它“是”的那个样子去执行。实行过程中应该注意奖惩分明,奖惩适度。因为无论怎样强调规章的重要性,永远有人破坏制度,当然也永远有人做得比制度规定的更好。惩罚要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应该注意,是人利用制度而不是制度管人。所以,在制度接受检验之后要及时听取学生对制度内容以及制度执行情况的评价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制度的评价和调整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因为穿着不合适的鞋走路,感觉一定不舒服。另外,制度的微调常常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果你感到自己的学生不够活跃,如果你感到他们学习不够努力,如果你感到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很差……不妨从班级众多的制度中挑选一两个合适的,稍稍动点“手脚”,那么事半功倍的效果等你去收获。不过在动手脚之前别忘了加点“心计”,调整过大或者调整手段不当是会引起公愤的。

四、班级事务管理

(一)辅导员开展班级事务管理的总体原则

辅导员的工作往往被形容为“千条线,一根针”。辅导员在开展班级日常事务管理的时候应该掌握一些总体的工作原则,从而做到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1.在开展班级事务管理之前,一定要提醒自己,进行班级事务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帮助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增强班级凝聚力或者是完成班级/学生向下一个目标的过渡。辅导员应该沿着班级目标前进,用针对性的方法,做该做的事情。2.依据辅导员在不同性质班级事务工作当中的不同角色,辅导员应该有几个不同的定位:当协助学校院系完成各类任务的时候,辅导员应该是服务人员的面孔,做好服务工作或者桥梁沟通工作;当辅导员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大学事务的时候,辅导员是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是领导者,甚至是一个不容反驳的指挥官;当辅导员辅导学生组织开展特色活动的时候,辅导员只是起到辅导和咨询的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3.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一定要做到规范、有序,充分发挥班委的作用。4.辅导员在进行班级日常管理时,当然要遵守学校总体要求,遵循科学教育管理方法,同时也要有经过个人认真思考,融合进个人对班级期望的工作理念,作为班级的个性和班级工作的灵魂。

(二)班级事务分类以及不同类型班级事务的管理原则

1.辅导员协助学校、院系完成的各类任务学校、院系有大量工作是需要在辅导员的协助之下完成的,这部分工作包括日常教务、学习管理、学校各项文体活动的参与、对学校各类重大活动的支持、参与院系党团工作的统筹、配合学校院系做好稳定工作、完成各种招募工作等。在进行这类工作的管理时,辅导员主要起到“协助”和“桥梁”的作用,帮助学校院系去管理班级学生,处理相关事务,是事情的“代理人”和“策划者”。2.辅导员指导学生完成的各项大学事务这类事务主要包括学生在大学时的必经事务,如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奖勤助贷补工作、班级党支部团支部建设、军训工作等。在这类事务中,辅导员既不是协助者的角色,也不是辅导者的角色,辅导员是活动的直接负责人,是学生的指导者。所有活动要在辅导员的直接带领下完成,并且需要确保事务完成质量以及达到预期效果。3.辅导员辅导学生开展的各项班级活动辅导员辅导学生完成的班级事务主要包括寝室文化建设、各类实践活动、班级文体活动等。在这类事务中,学生是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和参与主体,辅导员只是辅导者,为活动提出建议,接受咨询,要避免直接指挥。

(三)提升班级事务管理有效性

辅导员在班级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遵循80/20原理。80/20原理是一条重要的法则,甚至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金科玉律。我们的工作成效的80%是用20%的时间完成的,而我们把80%的时间花在了另外的20%的事情上。举例来说,可能你用了2小时就完成了一篇工作总结,但是你却花了两天的业余时间来为总结配上合适的PPT。这个理论告诉我们的是:通常我们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一些琐碎的事情上,这就提醒我们应该找更合适的人去完成那些琐事,节约自己时间,也节约整个工作团队的时间。

五、结语

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对于辅导员来说,感慨一定是“思想工作难,难于上青天”。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这样一份工作未免有些艰巨,也有不小的压力。但是如何把压力变成工作的动力,把工作转变为学习的过程,在解决学生问题的经历中提高自己工作能力是辅导员成功的关键。班级的管理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工作,班级建设和管理是大学生以后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辅导员就要在以往的工作经历中寻找方法、积累经验,切实把握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动态、新特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原则和办法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做好指路的明灯,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学生的柔性管理策略 篇6

关键词:高校;柔性;策略

一、柔性管理的定义与特征

(一)柔性管理的定义。柔性管理的概念最早是起源于企业管理中的概念,企业为了最大的激发职员对于企业的贡献能力,采取的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管理的是职员,高校管理的是学生,管理的对象都是具体的个人,所以被借用过来。柔性管理就是区别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中强制的特点,在被管理的对象的内心激发出一种认同感,把组织的目标变成个人认同的目标,高校利用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来适应新时代学生个性被尊重的需求,充分发挥个体学生的创造性的先进管理方式。

(二)柔性管理的特点。一是有效性,由于满足了学生需求中较高的需求,从而可以积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激励的效果;二是激励的时间长,由于是有意识的把学校的制度还有相应的管理理念与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所以可以从学生的思想上整个改变对于管理的认识,每个人都自主的利用被激发的内在的潜力和积极地态度来进行目标的管理,所以持续时间长;三是具有相应的弹性空间,柔性管理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来进行相应的修改,从而改变薄弱的环节。

二、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一)以学生为本,树立柔性管理理念。1.需要转变管理理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管理人员通过和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学生的成长经历,能够立体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人生的建议和指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学生多宽容,少指责。

2.需要注重细节,学生工作者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波动,要能够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制订管理计划和工作目标时还要具体考虑学生的个性、承受能力等等。

3.民主管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管理者应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要以关心、爱护、理解、支持、激励学生为出发点,完善管理中的不足。

4.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我修养。柔性管理对学生工作者的自我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情感。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工作者的言教与身教相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身教是榜样的展示,学生工作者的身教影响不仅有赖于精湛的业务能力,更有赖于其人格感染力,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工作者,不仅在业务上要不断学习,还要在人格修养上不断提升。

(二)刚柔相濟,相辅相成。刚柔相济是指在制定和执行高校大学生管理制度时,要将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文管理相结合,实现良好互补。实施柔性管理时,应以固势利导为工作原则,虽不排斥任何管理行为,但要把握好组织行为的程度,在顺应事物本性的原则下,疏导疏通,促进事物的发展。而在刚性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入柔性决策与手段,结合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人文精神融入到各项制度条文中去,使制度规范同时具有权威性与灵活性,如果仅依靠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则管理者和大学生之间很难产生思维共振和情感共鸣,难以实现真正的和谐。

(三)推行赏识教育,实现模糊评价。与高校刚性管理客观、准确、定性、定量地对大学生的表现做出判断不同,柔性管理注重赏识和理解,其前提是以人为本、师生平等、相互尊重。柔性管理提倡进行模糊评价,“放大优点,缩小缺点”,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针对学生的不足引导其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为学生特别是弱势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注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进生更要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加强引导和帮助。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强化学生不断进取的动力和意愿。

(四)有利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极大的解放学生的思想,由于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带来其成长环境对于他的独特的文化熏陶,。这样的话,高校的校园文化就会丰富多彩,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方面的生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质道德的培养。校园文化是指每个学校由于具体的人的不同从而形成的独特的校园氛围,是大家相互凝聚的粘合剂,所以对于一个校园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好的话,可以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三观,以及对于行为规范的养成也是功不可没。

(五)把握学生心态,注重心理管理。心理管理一般情况是根据大多数人已有的心理指向,管理者实施一定的影响引导被管理者形成共同的心里意志,发挥精神作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出现心里问题或者潜在的比例日趋升高,其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心理脆弱、过于功利、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出现障碍等。在心理管理的时候,也要注意沟通的方法和技巧,避免心理管理工作的失败,首先应该做到放低姿态,平易近人,在学生面前就应该收起平时工作的严厉和冷面,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其次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和艺术,特别是要注意和学生沟通交流时的语速、语调和节奏,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和轻松的感觉,觉得自己被尊重和重视;同时还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和环境,切实把握学生的内心的真实感受,注重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现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六)推行网络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柔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由于目前大部分学校采取多校区办学,管理成本增加,因此,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各部门的沟通交流以及学生与各部门的交流,并且能够将交流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比如:通过校园BBS、辅导员QQ群等方式加强交流,甚至可以采取各部门负责人在校园BBS公开接待日实时地回答学生的种种问题和倾听学生向相关部门提出的意见建议,甚至学生可以就学校的管理及规划提出自己的看法,各部门负责人在线解答相关问题。辅导员QQ群可以是全体学生参与发表意见的场所,辅导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疏导和管理。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网络信息化管理的优势,提高管理效率、达到管理目的。

三、结语

总之,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的一种管理新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柔性管理如果过度,将会使我们的管理工作失去基本秩序和原则。刚性管理是我们管理工作的基础,没有规章不成方圆,同时柔性管理成为管理工作的润滑剂,两种管理方式是互相完善和补充的,两者之间缺一不可,只有刚柔兼济的管理模式,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在制度和秩序的基础上活力焕发、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2]刘晋利.从大学校园流行语看大学文化精神[J].太原大学学报,2009,(9):22-23.

[3]齐彩霞.浅谈大学校园语言的变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21-123.

高校英语教学的管理策略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管理策略

从1979年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起步到今天,高校英语教学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时代的进步不断给高校英语教学提出新的挑选,高校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是仍然存在着问题。(1)本文认为,要使高校英语教学紧跟时代脚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进行英语教学管理策略的研究刻不容缓。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教师和学生的沟通配合程度等,还有教师本身的素质以及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等。只有把以上各种因素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调整得和谐统一,高校的英语教学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1 高校英语教学管理的含义和职能

中文词典上对“管理”作了三种解释:一是“负责某项工作,使工作顺利进行”;二是“保管和料理”;三是“照管并约束(人或动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组织形式的变化,人们对管理的理解也日益加深。中外学者对管理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说法。我国学者多把管理定义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2)而亨利·法约尔则把管理定义为:管理是所有人类家庭共有的一种活动。它由五要素构成,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对于高校英语教学管理而言,即高校对英语教学过程的计划和组织,通过学校的各个部门,以及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等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3)其特点就是科学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五大要素,将其融入高校英语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最终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高度统一,所以高校英语教学管理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第一,建立并保持课堂纪律;第二,确保有效课堂学习的发生;第三,预期学习行为的养成和保持;第四,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第五,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个人素质的养成和发展等。(4)也就是说,高校英语教学管理的本质应该是学生行为的管理和塑造,因为教学管理和学生动机、学习方法、学习取向以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人格素质息息相关。

2 高校英语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高校英语教学管理的认识不足。对于高校英语的教学管理,一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比较普遍的是“自然论”、“部门论”和“自管论”。“自然论”的观点是: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本身的水平和素质。如果教师和学生素质很高,根本不需要多加管理;反之如果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偏低,再如何管理也是徒劳。也就是说管理本身没有太大的作用,它否定了英语教学过程中科学管理的功能;而根据“部门论”的观点,英语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工作,与教师关系不大。这种观点否定了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和职能;而“自管论”的观点则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和学院不必多加管理。很显然,以上三种观点都具有片面性,忽视了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背道而驰。

(2)过分强调考试的通过率,影响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但是如今许多高校片面地追求考试通过率,英语教学的重点也随之被放在了辅导英语考试上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于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在题型设置上,现行的大学四、六级考试和英语专业的四、八级考试都没有对学生的口语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也并未将其列为必考内容之一。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只针对单词、语法和阅读下工夫,而忽略了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最终导致英语课堂教学的不断重复,产生“内容重复引起的学习自满、懈怠、学习兴趣的下降、动力不足”的现象。(5)

(3)教师教法单一,科研能力不足。研究显示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主要是存在着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仅仅依靠课本教学的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6)而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需要超负荷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钻研理论,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时间一长就造成教师业务水平停滞不前,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材料陈旧,教学质量下滑的现象。高校教师必须要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因为科研能力往往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4)组织沟通不足。由于英语课程基本上是每个专业都要修的必修课,所以几乎每个学校的英语教师资源都有所匮乏。教师的教学工作繁重,导致彼此之间的沟通极少。此外,现在的英语教学组织机构功能有限,基本上停留在集中备课、集中进行教学研讨的阶段,教师之间缺乏更深更广的沟通,同时也限制了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之间教师的沟通。另一方面,学院与兄弟院系之间,学院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着沟通不畅的情况,经常出现由于沟通不足引起的重复工作,浪费人力、物力的现象。

3 高校英语教学管理策略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策略和能力是教学之本。(7)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要理解词义和句义,需要了解西方文化。要做到这一点,要求学生阅读原版英文经典著作是不错的途径。另外邀请专家或者外教进行专题讲座也是一种方法。另外,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也给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平台。教师应该具有从网络上搜索教学材料,查找教学实例,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能力。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普遍使用,可以帮助学生使用网络教学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并最终对学习成绩产生促进作用。毫无疑问的是,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无论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多媒体技术还是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给英语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当然,技术不可能代替教师,但是教师需要在保留传统教学中优良教法的同时,积极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技术。

(2)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促进课程管理科学化进程。高校英语教学管理要求其必须根据一定的目标对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并在其间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计划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整个组织体系有条不紊的运行,从而保障高校英语教学管理高质、高效、有序地进行。一般说来,应该建立高校教学管理小组,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督导。其中,由学院负责教学的领导担任组长,合理地整合调配学校各种资源,为提高英语教学的管理效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从教师教学来说,应该设立教学督导办公室。聘请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在教师队伍中威信较高的教师担任督导人员。督导员们可以通过定期听课、对课堂提纲、考试大纲、作业和考试的抽查和监督,来实现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监控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3)教学管理人员要与师生在管理措施上达到共识。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八级到底在教学中占有多大的比重,学校上下要有统一的认识。否则,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这是加强英语教学的有力途径,可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另一种则认为这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影响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两种说法各有道理。管理人员要加强教学管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师生、院系的配合努力。这个问题不解决,管理目标就很难达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要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和科研水平。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健全教师管理和培训机制,大力进行高校英语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内部培训,参加学术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国内国外进修、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学技术,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和科研水平。

(5)加强部门间沟通。要抓好高校的英语教学,不仅要加强教学组织内部的沟通,鼓励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之间教师的交流;还要同各个学院的管理负责人以及学校工勤部门的管理人员加强联系,使学院的各个部门都能配合外语学院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外语学院应该积极跟兄弟院系、学院其他部门保持联系,力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发挥英语才能、展现英语风采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英语的实用性,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只有上下齐抓共管,才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总之,由于语言的本质是工具,是负载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手段。高校开设英语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即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并最终成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为此,高校需要在学院管理方面设立明确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优秀的英语教学质量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优质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8)各个高校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高校英语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中不断思索和钻研,使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水平与时共进,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层次英语人才。

本项目获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0年度科研经

费资助。项目编号:2010KYYB09

参考文献

[1]张正东,陈治安,李力.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1997.

[3]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纪兰芬.公共英语课堂目标化教学管理策略探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6).

[5]张宁.科学管理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16).

[6]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付云.关于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几点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1).

高校英语教学的管理策略研究 篇8

一、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够。

对于高校英语教学落实管理的问题, 社会各界一直存在着很多不一样的观点, 其中比较普遍的有三种:第一种, “自然论”观点。认同此观点的人普遍认为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高校英语教学的质量, 也就是说高校英语教学管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开展与否没有多大的意义。第二种, “部门论”观点。认同此观点的人普遍认为英语教学管理只涉及高校内部的管理人员, 与英语教师没有太大的关系。第三种, “自管论”观点。认同此观点的人普遍认为学生有自己的决策力, 是完全的“行为人”, 会对自身的学习效果负责, 根本不需要学校或是相关人员对之进行约束。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分析, 可知人们严重缺乏对高校英语教学管理的正确认识, “自然论”观点否定了英语教学过程中科学管理的功能;“部门论”观点否定了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职能;“自管论”观点过分的强调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总的来说, 现在人们普遍保持的观点都是非常片面的, 人们不理解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更不知道教学管理与高教学质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2. 过分注重考试成绩。

在大学设置英语等级考试的根本目的是鞭策学生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 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然而近些年来英语等级考试存在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改变”, 英语等级考试的成绩已经成为检验高校英语教育成效的唯一标准。为了提高成绩, 学生往往只注重考试, 只在考试涉及的方面“钻研”, 只在单词、语法和阅读等考试涉及的少数类型上下功夫, 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英语水平, 更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者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 在落实教育的时候, 只针对考试的“重点”, 课堂教学的不断重复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感。

3. 教学模式单一, 缺乏必要的沟通。

首先,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我国的英语教育模式一直陷在一种陈旧、僵化、模式单一的困境中。缺乏科研能力的教育方法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更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其次, 课改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者的教学任务相较以前更为繁重, 对于本职工作已经处于“疲于应对”的状态, 更无从开展相关的教学理论钻研, 继而导致教学呆板, 教育材料陈旧, 更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教学质量下滑的不良后果。最后, 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 教育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备课阶段, 不仅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 教育工作者之间也没有时间进行先进经验的交流, 沟通不畅导致工作重复, 继而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

二、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管理的相关策略

1. 创新教学模式,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

首先, 立足于实际情况, 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育者的英语教学模式, 注重现代化的辅助教育手段应用, 在不断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其次, 在高校内部建立教育管理的专项部门, 落实管理相关的活动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为高校英语教学管理体系运行提供保障。值得一提的是, 在选定教育管理专项部门成员的时候, 应该从学术水平、教学经验、个人威信等角度考虑, 选择那些具有影响力的教职人员, 在落实相关管理活动 (如, 听课检查、考试抽查等) 的时候往往更能让人信服。

2. 全面提升“管理很重要”意识。

首先, 管理者应端正自身态度, 并在此基础上提升高校师生的意识, 让所有人在管理措施上达成共识, 开展专项的英语管理讨论会, 对英语等级考试的教育比重进行统一规定, 扭转人们错误的英语教学管理观念, 为强化英语教学、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教师落实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其次, 强化高校英语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 采取有效的措施争取获得师生的整体配合, 继而实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终极目标。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业务和科研水平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本保障。因此, 高校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 健全高校教师的管理、培训机制, 建设专业素质过硬的高校英语教师队伍。首先, 选择优质的教职人才活化教师队伍;其次, 定期不定期对高校内部的教职人员进行培训, 在学术研讨、经验交流等过程中强化教育者的能力, 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提供保障。

4. 强化教学沟通。

强化高校内部的教学沟通, 鼓励师生交流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利用沟通实现教学方式、理念的更新, 最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强化各个学院管理负责人和学校工勤部门管理人员之间的有效联系, 使其他部门能够为外语学院落实相关的管理活动提供服务;外语学院应主动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 力求在能力范围之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使之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英语才能、展现英语风采。

结束语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落实学生的“学以致用”, 具体到英语教育方面就是想要全面的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将学生培养成更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性人才。想要实现这个目标, 高校应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 提升教育者的能力以提升教学质量, 为学生发展添加助动力。值得一提的是, 高校英语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性工作, 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 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高校英语教学水平, 继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许薇.高校英语教学的管理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1 (05) .

[2]孙永波.高校英语类课程课堂管理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 2011 (06) .

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策略 篇9

教学管理是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阶段下, 维持了数十年的高校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高等教学对创新的要求, 过于模式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也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而我国大学生整体基础知识水平牢固, 但是创新能力不足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与我国自小学至高中期间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也有一定的关系, 但高校教学管理的固化也是弱化创新能力的一个原因。因此, 对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策略进行分析, 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进而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一、高校教学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是指高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统一规划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依据自身教学能力、师资力量, 对学校的工作进行调节, 进而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正常开展以及完成上级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进行教学计划制定工作、教学工作开展的管理、教学质量的评定与审核以及各个学院、专业、实验室、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高校教学管理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学术性的特点。整体性是指不论是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 还是教学工作开展的管理工作, 高校教学管理的所有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存在影响的。每一个方面的改变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积极或负面的影响。因此, 评价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是否有效是建立在综合评定教学工作中多方面协调的基础上的。动态性是指教学管理工作者需要持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即要根据时间、空间、人和事的变化, 及时对管理对象做出相应的变化, 进而保证教学管理目标的完成。学术性是指高校教学管理不是单纯一项行政管理工作, 还是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工作。由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 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自身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 才能懂得专业学习的一般和特殊规律、才能充分的与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教学管理是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着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逐渐增强, 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总体来说水平是在稳步提高的,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 学分制的全面推行, 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同时也量化了衡量学生成绩和综合能力的标准。同时, 学分制的全面推行把住了高校的“出口”, 进而保证了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同时,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稳步推进, 高校在教学管理中也通过公开制度、公开过程、公开结果的改革, 使得教学管理的工作更加民主、透明。

但需要注意的是, 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高校教学管理在队伍建设和管理上理念较为落后。高校的教学管理不同于单纯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的, 在开展工作中对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但是现阶段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 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在理念和观念上没有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而是单纯的将其视为一种行政管理工作, 甚至将自身角色定位于教师与学生之上。这就造成了教学管理的服务缺失, 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不畅, 难以达到服务教学的目的。其次, 在教学管理中还存在评价体制僵化、刻板的问题。由于教学考核评价体制虽然不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引导, 但由于其结果牵扯到相关先进评选和奖学金评定, 因此对教师和学生有极大的导向作用。然而, 现行的教学考核评价体制仍旧建立在以教学目标进度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的考核上, 这就自然而然的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方向。

三、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 教学管理观念再学习

针对目前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将教学管理单纯的等同于行政管理的理念, 高校应该引导教学管理工作者进行观念再学习。可以通过开座谈会、研讨会的形式为教学管理工作者讲明新时期下教学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及角色定位情况。需要充分认识虽然“教学管理”中有“管理”两字, 但实际工作中应该更加强调“服务”。只有扭转教学管理理念, 才能紧密联系教师和学生, 进而达到深入一线教学、加强与教学工作联系的目的。同时, 还要优化教学评价体制, 不再单纯的依成绩和进度完成情况评价教学的开展情况, 完善教学导向机制。

(二) 加强教学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工作最终是由人来落实的。因此教学管理工作队伍是决定教学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因素。由于教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要求教学管理工作者不但要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更要有扎实的学术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高校管理与教学之间的纽带作用, 才能真正起到服务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齐晓宇.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校研究, 2002.

[2]李辉生.高等学校的管理与创新教育[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策略 篇10

一、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存在的问题

1. 划分标准模糊, 划分随意性大。

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保管期限长期以“三分法”为指导, 即保管期限划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类。在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列为永久保管, 在长期内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列为长期保管, 在较短时间内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列为短期保管。“长期利用价值”、“长期内有查考利用价值”、“短期内有查考价值”、“重要的”、“一般的”等抽象笼统的表述, 使保管期限划分界限不明确。即使面对相同的文件档案, 不同的鉴定主体因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 从而对其利用价值的取向亦不同, 致使在具体的期限划分操作中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大。

2. 存期跨度大, 定期鉴定滞后。

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个等级。永久保管为无限制地保存下去, 长期保管期限为16—50年, 短期保管期限为15年以下。存期规定的年限跨度大, 忽略了档案价值的动态性和实效性, 致使教学档案鉴定工作滞后, 适应性不强。如作为高校特色的科研类档案, 在科技迅速发展、科技文献老化速度加快的今天, 部分科研档案尚未利用, 已被更新的内容替代而减少或丧失保存价值。这种已基本丧失利用率的档案仍列为永久保管是没有意义的。同时, 档案的价值是多元的, 但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意识形态和知识水平的制约下, 人们对档案价值的认识是相对的, 即使是最有经验的档案学家和档案工作者要准确预测档案的保存价值都是困难的。用今天的眼光看, 过去利用率高的长期类档案,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人们认识水平的深化, 已经不再具有永久价值, 很大部分只需做短期保存, 甚至有的无需归档, 做资料处理即可。这种在实际工作中保存价值年限远少于50年的档案, 却因初期划归长期保存, 至少需50年后才能再鉴定进行销毁, 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3. 条款设置少, 可操作性低。

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工作需要, 对由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编制发布的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进行调整, 然大多数高校制定的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是照抄照套, 其设置条款数量少, 反映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特色的具体条款缺乏, 降低了鉴定工作的可操作性。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保管分期档次少、条款设置少、条款模糊不具体等问题, 必使基层档案人员在教学档案的分期划分中, 难以依据保管期限表对号入座。因此, 制定针对性强、便于操作掌握的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成为迫切需要。

4. 科学性不够, 权威性不高。

在教学档案的鉴定归档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宁多勿少”、“就高不就低”的保险心理, 这使一些本应为短期类的档案上升为长期类, 长期类的划归为永久类, 可归不可归的进入短期类。面对保管期满失去保存价值的教学档案, 因销毁这种不可逆转的行为, 使档案鉴定者在做销毁鉴定时极为谨慎, 甚至出现“定为销毁, 缓期执行”, 最终无限期保存的情形。作为教学档案鉴定依据的保管期限表因其科学性不够, 导致其权威性不足, 从而加大了馆藏压力, 影响档案管理人员对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的管理和开发, 造成资源管理配置的极大浪费。

二、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优化策略

1. 明确保管年限、细化条款, 增强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操作性。

在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制定工作中, 可借鉴发达国家的鉴定经验。首先, 在认识教学档案价值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由笼统保管期限向具体年限的过渡。在现有“永久”、“长期”、“短期”这种跳跃式的阶段划分上, 结合学校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增设相应的保管期限档次, 并在定期内标出具体年限。在教学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工作中, 要严格控制永久类档案。只有反映学校教学工作主要职责活动、中心工作和基本历史面貌的, 对学校工作、国家和社会建设和历史研究有长远利用价值的, 具有凭证作用、文物价值的, 能反映学校工作特色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文件档案才能列为永久保管。对于定期保管的教学档案应增设保管期限档次、明确具体年限。如科研归档材料中的各类项目、各种形式的成果和表彰奖励材料, 可依据项目、成果及奖励的层级性进行不同的保管期限划分。对于公认的具有重要性和珍贵性的档案应做永久保存, 其余则视重要程度进行分层细化, 对于难以确定保管实际年份的, 可在保证学校建设和社会记忆完整性的前提下, 确定一个较低的保管年限, 经实践检验, 确有继续保存价值的, 期满后再延长。需要注意的是, 在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标时细化工作中需顾及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传统管理方式和整理方式, 更要考虑到目前社会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开放力度不够、开发层次不高等因素制约了人们对档案价值认识深度的实际情况。因此, 在对西方档案保管期限表“标年法”的借鉴过程中, 不可生搬硬套, 应结合工作实际循序渐进。其次, 细化条款, 使设置的保管条款与绝大多数归档文件材料有对应关系。为使条款具有较大的覆盖面, 应提前做好数据信息的收集工作, 其收集材料应包括:教学档案来源涉及各部门近年收发文登记文件材料;近年的归档文件目录或案卷目录;以往销毁的文档销毁清册;各部门职能和任务变化和调整情况的文件材料;学校文件、档案数量和状况登记材料;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本校颁布的档案鉴定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文件;其他同类学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和使用效果材料。条款的表述应详尽而具体, 但避免过于繁琐。对所列出的归档材料应以同一类型为主, 而不是具体到每份文件。

2. 多方参与、动态鉴定, 增强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科学性。

高校教学档案是在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科研等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 其形成涉及多个部门, 既包括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财务部门, 又包括各二级教学单位。教学档案较强的专业性及其立体化价值结构决定了, 在编制保管期限时, 需要参考诸多相关专业性因素。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 需要档案部门、教学档案形成部门和教学专家委员会的参与。由三方结合的鉴定小组负责对教学档案进行多层次、多方面价值及量的大小的权衡。教学档案来源涉及部门领导作为鉴定小组成员之一, 是由于其熟悉本部门职能的变化和调整, 作为文件材料的审批者, 更了解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和价值大小。档案部门有关人员的参与, 是因为其在长期面向公众的档案工作中, 最熟悉各类档案的利用率情况, 在档案的编研利用中对教学档案的利用价值体会最深;同时, 应积极邀请同行专家的参与和指导, 以保证该工作程序、方法、实施方案等的科学性。教学专家委员会成员, 对学校教学工作特色和水平有较深认识, 他们的参与更能保证制定的教学保管期限表符合教学活动发展规律, 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 要处理好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稳定和修订的关系。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一旦颁布, 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但由于各部门职能活动内容和范围的变化, 人们对教学档案价值认识的深化, 那些经档案鉴定实践结果证明不合理的条款, 应随文件和档案运动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进行动态鉴定处理。第三, 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科学性可从划分的结果来检验。据ABC管理法则的核心思想“关键的少数与次要的多数”, 教学档案的价值分布当是需要永久保存的档案只能是全部教学档案的小部分。从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划分结果来看, 永久卷、长期卷、短期卷档案较合理的比例结构当是:永久卷占归档教学文件的比例约为10%至20%, 长期卷所占比例约为30%至40%, 短期卷所占比例约为50%至60%。永久卷所占比例过高或过小, 其科学性就值得怀疑。

3. 明确责权, 增强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权威性。

高校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作为高校开展教学档案鉴定工作和保证其质量的有效工具, 其一旦颁布, 应严格执行, 尽量避免保管期限划分中的主观性、随意性。为加强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权威性, 真正发挥其在鉴定工作中的依据性作用, 首先要加大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审核力度。审定委员会可视具体情况采用书面征询意见、座谈研讨、召开协调会、实地调查研究等论证调研方法。其次, 廓清责权, 维护保管期限表权威性。审定者和鉴定者的职权范围条款应与失责行为的制裁条款相对应。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审定委员会需将检查、落实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情况纳入执法检查和业务检查的工作内容之中;而档案工作者依据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进行鉴定工作而出现失误的责任应由审定者承担, 从而消除档案鉴定工作中的后顾之忧。

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 迫切需要对现行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进行改革, 以提高教学档案管理的效益性和科学性。然受档案价值多元性、鉴定主体认识局限性等因素影响, 教学档案保管期限表尚存诸多不足。我们要在了解其局限性的基础上, 着力探索提高其可操作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方法, 以尽快适应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发展实际, 推进高校建设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妮.机关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 2013 (2) .

[2]顾珍.高校档案保管期限划分演变及其分析[J].兰台世界, 2013 (10) .

[3]王大青.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研究[J].中国档案, 2013 (6) .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优化策略探析 篇11

【关键词】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优化;策略

一、前言

“改革”是当前高校战略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强调优化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如何依托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强化预算管理建设,关系到改革的稳定性。当前,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缺乏重视,预算编制不规范、执行不到位,弱化了预算管理的作用。因此,本文立足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就如何全面推进改革发展,建设科学规范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做了如下具体阐述。

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薄: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强调领导足够重视、工作充分开展。但从事来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陈旧的管理意识不适应高校发展需求。(1)在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采用在旧有基数的基础之上增加的编制模式,这就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脱离;(2)预算执行不到位,财务支出计划变动频繁,计划调整、费用追加等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也难以实现对预算管理的科學考评;(3)二级学院等部门往往基于自身预算考虑,强调预算额度自己能够申请多少,而对资金使用效益大小鲜有关注。

2.程序不合理:预算编制程序不合理,弱化了预算管理作用

科学、规范的预算编制,依托于合理的预算编制流程。但由于预算编制工作缺乏重视,导致预算编制往往流于形式,预算编制数据在过去基数的基础之上,进行简单的倍数增加,进而编制出各部门及二级学院的预算。这样以来,预算编制与实际相脱节,各部门缺乏参与,对各部门、二级学院的调研工作开展不足,所编制的预算与部门实际存在矛盾冲突。因此,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一是缺乏对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视,从组织开展,到预算编制落实,都缺乏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预算编制缺乏规范化的流程制度,导致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项目模糊、明细不清、定额指标缺乏等问题,造成预算编制漏洞百出。

3.分析不全面:预算编制数据分析不全面,影响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在于预算编制的真实性、有效性,能够基于全面的数据分析,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但是,高校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是预算编制的数据来源不全面,财务收入、支出等数据难以全面掌握;二是财务数据分析不全面,被动的工作现状,导致预算编制所取数据失真,进而影响预算管理的影响下;三是财务预算执行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而对于预算编制的审批、规划等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提高预算的执行效率。

三、高校优化财务预算管理的策略

1.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流程,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预算编制流程的科学化建设,是强化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首先,建立完善的预算编制管理制度,预算管理流程的制度化保障,有助于预算管理的有效开展。通过建立“两上两下”的制度模式,从预算批准,到预算执行,都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之下;其次,高校应建立“预算编制审核委员会”,强化对财务部门的预算编制进行评审,进而严把预算编制质量关,规范预算编制工作;再次,建立绩效考评机制,与工资福利、职务晋升挂钩,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主动性。

2.逐步增强预算管理意识,提高预算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管理意识的提高,是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强调高校一是要注重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就要转变态度,从预算管理的工作开展,到预算管理的落实,都应明确职责、规范思想行为;二是强化人员队伍建设。通过不定期的教育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并基于人才引进等方面,招聘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满足当前财务预算管理的工作需求;三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优化预算管理的内外环境。一方面,要提高广发干部职工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在思想上主动参与到工作之中;另一方面,完善考评机制,依托完善的考评制度,改善当前财务预算管理的工作环境。

3.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效性

预算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当前高校预算管理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强化对预算执行的有力监督,既要确保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又要监督好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其次,明确职责,从部门到岗位个人,都应建立明确的职责制度,以制度规范行为,提高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效率;再次,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提高预算管理工作有效性,并确保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预算管理的建设与完善,在于如何以创新发展的思维,突破当前的工作困境,以发展的眼光,谋划可持续发展。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深化建设,一要夯实内部环境,强化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二重视外部环境建设,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国奎.基于战略导向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J].会计师,2013(08).

[2]杨波.绩效管理视觉下的高校财务预算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4(05).

[3]宋晓满.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管理世界,2013(09).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策略 篇12

一、《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

( 一) 课程特点

管理学不仅是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 而且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1.《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的交叉性学科

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 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对《管理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 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 是一门综合的交叉性学科。

2. 理论多而复杂, 实践性和灵活性强, 不易掌握

《管理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 它需要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管理学》课程体系包含的理论体系较复杂, 其中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模块与实践活动紧密相关, 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的灵活性较强。因此, 学生不易掌握管理理论的灵活运用。

3. 大多数的高校在低年级开设《管理学》课程

低年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 社会经验不足, 管理经历更是甚少, 学生对《管理学》的理论认识和感性认知有一定的难度; 但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较高, 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较强, 较容易接受新的管理理念, 这对《管理学》的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 二) 课程教学目的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 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 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 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的教学管理现状

( 一) 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民办高校学生的录取分数相对偏低, 知识架构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较低, 自我约束力较差, 个人意识较强, 班级营造的学习氛围不浓, 课堂纪律依赖于教师的课堂管理。但自尊心较强, 教师不能过于直接地进行批评教育, 而且民办高校的学生对考进民办高校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 对适应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带有一定抵触情绪。

( 二) 学生从事管理与被管理的经历参差不齐

民办高校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 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充当的角色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有过管理经历, 他们对《管理学》的认知速度较快, 但有的学生一直处于被管理的位置, 他们对《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兴趣较弱, 这为本课程的学习形成了障碍。

( 三) 大班授课, 课堂约束力弱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活动通常采取大班授课, 教师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授课需求, 尤其靠后排的学生很容易溜号, 学生的个人行为直接会影响整个班级的课堂秩序。因此, 大班教室的课堂约束力较弱, 课堂管理的有效性可能降低, 教学效果可能下降。

( 四) 灌输理论多, 操作实践少

《管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较多, 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偏重于管理理论的传授, 忽略了此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堂上大量灌输的理论偏多, 结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 学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应试思想, 抑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 五) 大多课堂以教师为主, 学生为辅

由于《管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较系统, 教师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 很容易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辅助的、次要的位置, 学生只会对感兴趣的理论话题聚精会神, 但与自己关系不大的知识内容就会忽视。

( 六) 课堂考核标准不明确

《管理学》课程的课堂考核形式很多, 比如考查出勤情况、课堂听课表现、课堂互动表现、课堂测试考核等, 除了考查出勤情况比较客观之外, 较难设定其他考核形式的标准。原因是本课程除了部分章节设置了计算题之外, 其他章节的考核均是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和语言表达表现。《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对本课程的课堂考核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七) 大多教师未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

虽然教师在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或岗前培训时, 曾参加过《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培训, 但此培训不能使每位教师真正学会教学。

除此之外, 《管理学》课程对教师的知识面有很高的要求, 如果经验不足, 就会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 学生对这样的教师非常反感, 从而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的聊天、玩手机、睡觉等溜号情况, 很容易出现以点带面的现象。

三、提高《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 一) 针对学生特点, 注重教育疏导

注重教育疏导就是在管理工作中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 把思想教育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使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管中有教, 教中有管, 管教结合, 使之溶为一体, 常言道: “管人先管心”。作为教师, 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认真观察和分析学生出现的各种状况, 合理安排课堂内容, 在达到知识目标的基础上, 还要注重情感目标的教育。教师应消除学生对民办高校层次的误解, 树立自信心, 只要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民办高校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会越发增强。

( 二) 使学生树立管理与被管理的双重地位

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向学生渗透每个人都具备双重身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 每个人都会参与到管理与被管理的活动中。如果一个人不是管理者, 但他也处于管理地位, 每个人必须管理好自己, 使个人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不断提高, 在上级领导的指引下, 通过与别人的合作, 做出优异的成绩, 被领导赏识, 得到相应的管理地位, 这就从被管理者向管理者进行了转变。因此, 在《管理学》课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管理与被管理的双重身份, 学好此课程, 不仅可以学到如何做好管理工作, 也会学到如何做好被管理的角色。

( 三) 大班授课, 合理安排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在《管理学》的大班授课过程中, 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既降低了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 又能使此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环节更紧密起来, 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 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师在进行大班授课时, 应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讲授。

多媒体教学既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声色并茂的资料, 以阐述枯燥的教学内容, 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准备大篇幅的案例内容, 使学生对案例内容和问题更加熟悉、理解, 还可以节省案例的阅读时间。

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很多, 但也存在缺陷。大量篇幅的知识点在多媒体上显示, 使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 这就需要教师做板书教学, 将重要的知识框架在黑板上显示,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2. 教学方法丰富化

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特点, 单一枯燥的进行讲授教学, 不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会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灵活运用“教师讲授和问答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网络课程”等多种交互式教学方法, 从教师主体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借助学生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由此形成一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统筹兼顾的教学方法体系。

( 四) 明确课堂考核标准

在课程开始的第一节课, 教师应将期末成绩里的平时成绩进行分配。例如, 平时成绩30分。其中课堂考勤占10分, 明确旷课、事假、病假、迟到等分数分配; 课堂表现占10分, 明确课堂回答问题的踊跃程度、课堂上的认真情况等分数分配; 课堂作业占10分, 明确作业质量、小组合作程度等分数分配。

( 五) 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

《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在经验不足时出现的照本宣科情况, 必须避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授课技巧, 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充分认可, 以提高教学效果。

1. 认真准备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熟知书本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提炼出知识点的精髓, 形成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结合知识点找到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 以扩充整堂课的知识量; 按照课程内容, 通过网络、书籍资料等渠道寻找相关的案例或参考资料, 最好是最近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直接说明本节课内容的新闻事件、国家政策等等。

2. 阅读大量书籍

《管理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交叉性学科, 它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多, 这就要求教师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书籍、杂志等, 开阔自身的眼界, 丰富自身的知识, 为日后的教学工作准备充足的资料来源。

3. 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

多听老教师的授课过程, 从中总结教学经验, 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经验是积累起来的, 通过观摩、实践, 找到自身的不足, 自身的业务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4. 努力提高科研能力

在教学工作的同时, 教师应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通过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结合,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阅览前辈们积累的经验, 才能使教学实践更具体、更生动, 科研工作更有深度。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必须做到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齐头并进。

四、结论

课堂教学管理工作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采用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对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具有较大作用。针对《管理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民办高校学生的生源现状, 关于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针对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管理策略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此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 然后分析了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的7个方面的教学管理现状, 最后针对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五个管理策略, 以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桂枝.大学生课堂管理问题及对策思考[J].价值工程, 2013, (8) .

上一篇:江苏高速公路下一篇:电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