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捍卫者

2024-06-16

生命捍卫者(精选11篇)

生命捍卫者 篇1

安东作为抗美援朝战争大后方的最前沿, 数量巨大的战争物资、兵员都要自安东市进出朝鲜, 同时, 安东也是前线伤员的重要疗伤之地。安东市要发挥好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略要地作用, 胜利完成各项支前任务, 就必须彻底战胜美军疯狂的轰炸破坏, 确保安东电力系统的安全畅通。抗美援朝战争前, 安东市唯一的供电电源是“新六线”。这是一条由朝鲜新义州到安东市六道沟66千伏的供电线路, 该线路是由中朝两国共管的鸭绿江水丰电厂将电源送往朝鲜新义州中央一次变电所, 再横跨鸭绿江大桥 (新桥) 送入安东市六道沟变电所。朝鲜战争爆发后, 为防备美军轰炸破坏这条送电线路, 影响安东市供电安全, 安东电业局于1950年9月2日至19日, 在新桥上架设了一条66千伏1400多米长的备用线。

1950年6月25日, 朝鲜战争爆发。美军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 轰炸安东 (今丹东) 地区, 迅速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造成安东居民伤亡、房屋倒塌, 电力、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严重损毁。1950年11月8日8时, 美军一架银白色大型侦察机, 在鸭绿江大桥上空盘旋侦查。9时10分美军派来大批“野马式”战斗机, 对安东市区及江桥猛烈扫射, 派来数十架B-29轰炸机, 对新义州和鸭绿江大桥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轰炸。造成安东、新义州电力设施、交通设施严重损毁, 致使鸭绿江大桥 (老桥12孔) 被炸毁8孔, 桥体被炸毁没入江中。鸭绿江大桥 (新桥) 靠朝方一段严重损毁, 钢轨被炸弯, 枕木、桥板脱落, 无法通车, 横跨鸭绿江大桥 (新桥) 的两条送电线路 (备用一条) 全部被炸毁。从新义州至鸭绿江大桥 (新桥) 桥头的送电线路, 全被肢解、炸烂。顿时, 安东市停电、停水、停工、停业, 陷入瘫痪。中共安东市委书记张烈同志亲自到安东电业局, 听取汇报, 了解情况, 部署力量抢修送电线路。

美军飞机轰炸一结束, 安东电业局立即决定由局长李广林坐阵局机关负责与上下各有关部门联络、协调, 解决抢修所需器材物资及运输等问题。由局党总支书记李德云与因事来安东的东北电业管理局调度处长王奇于11月8日中午, 带领肖玉恒 (内线股长) 、贺更新 (配电科长) 、吕其章 (局工会主席) 、金景佑 (工人) 、苏发成 (工人) 等人紧急过江, 联络新义州电业部门并检查线路损毁情况。经检查发现从新义州到桥头的线路损毁十分严重, 线路数十处被炸断损毁, 11月8日下午4时安东电业局组织了58名 (其中10名党员) 技术骨干, 分段展开了紧急抢修, 新义州电业部门组成22人的抢修队与安东电业工人并肩抢修。在抢修新义州附近的线路时, 新义州电业部门的配电科长, 因疲劳过度, 从铁塔上摔下来光荣牺牲, 安东电业工人因鸭绿江大桥 (老桥) 8孔被炸毁, 鸭绿江大桥 (新桥) 朝鲜段被轰炸损毁, 造成铁轨变形, 枕木、桥板脱落无法通车, 就冒着掉入江中的危险不分昼夜背着上百斤重的工具与器材, 硬是沿着钢轨爬过桥, 运送抢修物资。两国电业工人冒着生命危险, 互相帮助, 开展抢修工作, 留下了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一段佳话。

11月8日中午, 安东电业工人开始了鸭绿江大桥 (新桥) 桥上线路的抢修工作。抢修桥上线路难度更大, 桥上的杆子高8米, 直径16—20厘米, 杆顶距江面30—40米, 再加上江上风大、气温低, 人在杆上作业摇晃幅度很大, 掉入江中的危险性极大。对此, 工人们全然不顾, 高风险作业。在抢修中, 工人们不但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 而且为了抢时间干脆不隐蔽, 直接冒着敌机扫射、轰炸进行抢修。桥上桥下全体抢修人员冒死奋战, 于11月8日夜12时完成全线修复。但是, 很快又被美军飞机炸坏, 英勇的电业工人就再一次冒着生命危险与敌机周旋, 继续抢修, 就这样修了炸、炸了再修, 不间断的工作着。为保证及时抢修送电, 又不致把工人拖垮, 安东电业局决定, 从11月11日开始, 组织三个抢修队轮换抢修。每队由20人组成, 设正队长、副队长、助管员各一人, 分两个班, 一个班负责抢修, 一个班负责巡线。即使这样, 由于美军每天多批次轰炸, 安东市也仅能断断续续送电, 严重威胁到安东用电安全, 严重制约安东支前工作顺利开展, 而且因敌机连续轰炸, 致使部分送电线路基础设施已无法短时间内修复。

为了彻底改变安东市送电线路反复被破坏的被动局面, 避开敌人轰炸的重点目标鸭绿江大桥, 安东电业局研究决定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 开辟一条新的送电线路, 提出新建66千伏“义东线”。“义东线”由朝鲜义州到安东市东坎子变电所, 义州在新义州东15公里, 与虎山 (今虎山长城遗址位置) 隔江相望。11月13日上午, 安东电业局领导确定新建“义东线”的方案, 抢建新的送电线路的战斗打响。安东电业局派调度科长秦裕莘带领孙仁举 (平面设计) 、王克新 (管材料) 、龚名九 (测量人员) 等人, 立即去朝鲜义州进行线路测量, 并对整个线路进行了勘测设计。与此同时, 由王奇同志向东北电业管理局报告, 请求其他市兄弟局派技术人员来安东支援。李广林局长与贺更新科长立即向中共安东市委汇报, 并向市委书记张烈同志立了军令状:“保证七天架设完成送电!”

为了保证抢建“义东线”任务按时完成, 安东市委从市内、郊区和县抽调200余辆马车、40辆汽车, 千余名民工共同参加抢修工作。抢修人员采取前边设计插旗、后边挖坑树杆的流水作业方法, 使抢修工程迅速全面铺开。这条66千伏送电线路由朝鲜义州过鸭绿江, 经安东虎山、九连城, 进入安东市东坎子变电所, 全长15.2公里 (含朝鲜境内2.5公里) 。“义东线”抢建分三段同时架设:朝鲜一侧为第一段, 共24根杆子, 由安东市供应材料, 朝方帮助架设;虎山到九连城为第二段, 共56根杆子, 由安东电业工人和市民组成的架设队架设, 安东电业局配电科长贺更新为队长;九连城至东坎子为第三段, 共70根杆子, 由其他市电业局工人和安东市民组成的架设队架设, 安东电业局保线所所长吴春生任队长。各队又划分若干个班, 每班四名电工、八名民工、一辆马车。

11月14日, 沈阳、抚顺、鞍山、营口等地电业局来支援的电业工人到达安东, 共80人。15日正式开始架设, 这天拉杆子的数百台马车, 从杆子场 (今丹东市体校附近) 一直排到东坎子 (今辽东学院附近) , 长达10公里。安东电业局在线路沿途老百姓家设了若干个宿营点与伙房, 工人们吃住在现场。为了加快进度, 许多工人天不亮就开工, 天不黑不收工。虽然敌机不断来侦察、扫射, 但抢修人员仍照常坚持工作。抢修过程中, 杆子用马车拉不上去的就用肩扛, 风雨无阻。各队各班之间, 开展了竞赛, 大家互相帮助, 你追我赶, 摽着劲干, 出现了很多动人场面。班长苏发成带领全班同志起早贪黑的干, 本班架完14根杆子, 又帮助二班架了12根支线。班长康庆宝凌晨3点就起来带领全班同志干, 直到晚上看不见才收工, 他们完成本班任务后, 又帮邻班干。二队三班的尹勤华和孟传仁开动脑筋, 巧用地形, 用13米长的单杆子代替14米长的接腿杆子, 为国家节省了杆子、铁线, 而且缩短了工期等等。这些值得尊敬的同志在抢修中还有很多, 在他们身上这种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在辽东省委、安东市委、东北电业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 在安东电业局精心组织和周密部署下, 经安东电业干部、电业工人、技术人员、城乡居民和兄弟局技术人员及朝鲜电业工人忘我工作, 仅用7天时间, 就抢建成功平时一个月才能完成的“义东线”任务, “义东线”于11月22日11时53分正式送电。该线路胜利竣工送电, 有力保证了安东地区军需与地方的长期供电安全。安东人民无论是抢修“新六线”, 还是抢建“义东线”, 他们用生命和智慧捍卫了电力生命线, 为安东支前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贡献。安东电业局由此受到了辽东省委的表彰。“义东线”建成后横跨鸭绿江大桥 (新桥) 的“新六线”被废弃, 安东市再也未因美军飞机轰炸而影响地区送电安全。

生命捍卫者 篇2

周一早上,我们学校的xx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课网课——“敬畏自然,捍卫生命”。这节课我有很大的感触,自然灾害的力量非常的强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敬畏自然,捍卫生命”这八个字的重要性。

2020年开春,世界各地灾难不断,澳大利亚山火肆虐,浓烟滚滚,首都引起严重雾霾,伸手不见五指;随后,因为吃野味引起的新冠病毒来势汹汹,中国武汉全城封锁;紧接着,美国首次爆发的乙型流感接踵而至;一场举世罕见的暴风雪埋了加拿大的一座城;东非也迎接了史上最严重的煌灾……这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而人类在她面前是何其渺小,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她,与她和睦相处。

面对新冠肺炎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那些勇敢、美丽的逆行者们奋勇向前,替我们挡住了巨大的灾难,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全,以身犯险,捍卫住了大家的生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和李兰娟带头抗击疫情取得巨大成效。他们不畏艰险,不顾年迈,奔赴前线,亲自带头指挥,令人感动不已。

而在战场上还有许多在战斗的人,90后武汉人民医院华雨辰誓与武汉共进退,自告奋勇成为成为了武汉志愿者,因为怕传染给爸爸妈妈,每次一回家就洗澡,爸爸妈妈问她,她就谎称是单位值班。像她这样勇敢无畏、积极为他人服务的医护人员、建设者、警察等大有人在。

他们的举动值得我们去学习,在此我向他们致敬:“你们辛苦了!”大难当前,我们都要学会控制自己,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为了不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要努力学习改变自己,改变他人。

目前疫情正处于关键时刻,在此提醒,大家:少出门,多喝水,多吃蔬菜,营养搭配,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用生命去捍卫操盘原则 篇3

到底是谁对谁错,我们现阶段都暂时无法下结论,但是,笔者在此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思路:那就是,我们首先必须相信伟大的“市场趋势”,我们应该是信奉“趋势为王”的投资者。那么,此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顺势而为”。

但是,顺势而为,又必须要求我们深刻地明白现在的市场趋势到底是什么趋势?怎么去定义这些市场的中短期趋势呢?有没有量化的标准呢?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更加不能随意去定义趋势。

根据之前笔者曾提供过大家的一个参考思路,那就是笔者的著名“10周线战法”。在当我们确定了市场的向上中级行情趋势之后,只要此时大盘的周K线,在周五收盘时没有跌破10周线,那么我们此时就应该“顺势而为”,坚定地继续看多和做多。而一旦市场,特别是以深成指作为参考标准(沪市仅作为辅助),深成指的周K线确定在周五收盘时跌破了10周线,那么我们就坚决执行交易原则:清仓出局、空仓休息。

所以说,这一周,是所有多头和空头都最难熬的一周。但是,相对于有明确和清晰做盘思路以及执行交易计划的我们来说,则是“悠然自得”的一周。我们不需要去预测市场到底该走向“多头”还是“空头”,我们只需要按照趋势和操盘原则去交易即可。选好牛股,做好买卖交易,一切顺势而为。当然,选好牛股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它需要您去调研上市公司,它需要您做好很多辅助分析工作,特别是对上市公司要了解到“骨子”里去。

还记得,笔者刚上大学时就看到过的一本书《股票作手回忆录》,里面描述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纽约华尔街最伟大的白手起家的操盘手利弗莫尔(Livermore)曾说过一句至今仍未非常经典的话:“当我严格遵守我多年总结出来的操盘原则以及纪律时,我一定会赚钱;而如果我大亏或者被深套了,那么一定是我违反了自己的操盘交易原则”。

没有经历过股市和生活的诸多磨难,也许大家对这句话毫无感觉,但是笔者对这句话犹如“惊雷”在耳。因为,曾经风光无限的我就是因为没有遵守自己的操盘交易原则,最终间接导致了我创业5年多的公司都丢失了的事件。所以,此时的我有深刻的感悟:捍卫操盘交易原则以及纪律,要像捍卫自己的生命一样。

这一周,股市对大家考验的不仅仅只是您的理论分析交易水平,更大的还是考验您的执行力和是否做到了“知行合一”?

从沪市的2132点以来,从本轮行情进行到现在,市场已经出现了“强力”洗盘。现在是考验大家心态和情绪控制,以及执行力的最佳时候了。那些忍受不住调整的折磨,那些忍受不住市场的“流言蜚语”,那些不能坚定相信自己投资信念的人,开始出现了“软弱”的撤退和违背自己当初定下的投资交易原则。

请问大家,您有您坚定到可以用一生生命去坚守的操盘交易原则吗?您是随意交易、随性交易、情绪化交易以及仅仅只根据经验交易的投资者吗?

问问自己,摸摸自己坚强的心脏,您现在到底该怎么做?怎么去应对目前的市场调整?因为这调整,也许就是洗盘,又或许就是新一轮的下跌开始?我们是“顺势而为”,还是“试图”去提前预测市场的趋势该怎么走呢?

让学校成为师道尊严的捍卫者 篇4

一、教师的弱势

1. 物质上的弱势

“教师”本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但教师薪资的弱势地位, 作为一种明晃晃的“违法”现象而合理存在许多年。吃的是草, 挤出来的是奶, 这是现代中小学教师的真实写照!

谁都知道教育对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 而好的老师对基础教育又有多么重要, 但是, 虽然我们喊尊师重教已经喊了20多年, 还是有很多人看不起老师。为什么?因为现在社会对一项职业和一个人的评价已经简化为对他拥有的权力大小和金钱多少的评价, 对知识的尊崇程度也跟你拥有的知识本身能带来多大的经济回报有关。而当教师就意味着没有享受特权的机会, 没有经商暴富的机会, 就那么一点薪水, 怎么被人尊重?

教师的每一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 为未来和现在工作。社会对教师的道德奉献强调充足, 对教师的收入与物质保障却相对不足。教师是教育的灵魂, 但教师更是一个人, 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更要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为什么教师私自办班、有偿补课屡禁不止?因为教师也是

筅江苏沭阳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吴维煊

人, 他们也要吃饭、要穿衣、要有房子住、要养育子女、要赡养老人。可他们的收入让他们无力在“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的崇高奉献中解除后顾之忧。

2. 尊严上的弱势

先看几个案例:

2007年5月25号, 网络上出现一段北京海淀区某艺术职业学校学生上课期间挑衅、辱骂年老地理老师的视频, 从这段近5分钟的视频上可以看到, 整个课堂纪律一片混乱, 学生随意游走、嬉笑、打闹甚至肆意用各种手段挑衅、侮辱老师并以此取乐。

2008年12月15日《华西都市报》消息:四川隆昌县一名小学女教师疑因体罚学生被家长要求道歉, 在学校寝室内服毒自杀。攀枝花市新华中学28岁的女教师李虹蓉, 当着两名校领导, 向一名学生及其亲属的面下跪。随后, 李虹蓉疯了, 住进了精神病医院。

在责权不明朗的教育语境下, 教师的责任风险越发强烈, 加上“道歉权”的泛滥, 从被殴、被辱到被逼疯、被逼死, 你也可以冷漠地说是个体心理素质不够坚韧, 当把这些个案串成一条线, 不难看出, 那是弱势的师道尊严在滴血!

3. 舆论上的弱势

现在学校教育是买方市场, 招生宣传还来不及呢, 谁敢得罪学生和家长?一个学生就意味着若干人民币, 教得好自然是皆大欢喜, 教得不好, 教师们被“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经典言辞”压的透不过气来。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人是有个体差异的, 刘翔能拿110米栏世界冠军, 难道任何一个人只要经过与刘翔同样的训练都能拿世界冠军?当然不是!教育学生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 可是有些家长 (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 把孩子交给学校, 他们就成了没事人, 别说配合老师教育, 老师们想跟他们见个面都很难。社会把教师竖立得这么神化万能, 把教师的工作空间压缩得这么狭窄, 连喘息都不能, 谈什么因材施教下的素质教育?老师们由于没能教好部分甚至个别学生, 不但失去了自信, 也失去了尊严。

4. 巨大的精神压力

教师承受着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精神压力!教师的职业压力、升学率的社会压力让众多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每天要面对众多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 每半学期甚至每个月的大小考试, 以及其他不得不参加的各类培训、教研活动、社会活动等, 教师们感觉非常累, 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

二、师道尊严的沉沦

师道尊严的沉沦有多方面的原因。

1. 下面教师的道德力量减弱, 学生不敬畏老师

看下面几个案例:

2008年12月11日《东南快报》报道, 9日上午, 福州某技工学校的7名学生, 因违纪在被老师“军训”两个小时后, 又在该校操场上当众集体“罚跪”。

另据《重庆商报》12月12日报道, 重庆市铜梁县高楼小学六年级学生小明和同学小红吃饭时打闹, 班主任得知此事后, 竟往小明碗里撒了一把炭渣, 并逼其吃下。

安徽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的两名学生在课堂上打架, 授课教师杨经贵没有制止, 而是坚持继续上课, 以致一名学生死亡。杨老师的做法被网友称作“选择在三尺讲台上当看客”, 其本人也被冠以“杨不管”的绰号。

还有大家熟知的四川地震时的“范跑跑”。

以上这些活生生的案例, 也在告诫人们:一些教师素质偏低、道德力量减弱, 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有违师德, 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损坏了教师的尊严。

中国素有“严师出高徒”的现实语境, 正当的惩戒与体罚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是否合理, 《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自有规定, 要求教师加强师德修养, 积极探讨适应复杂现实的教育方法。师生关系紧张, 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佩服、敬仰、崇拜之心淡漠了, 随着高校扩招, 师范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增加, 教师素质出现下滑趋势, 不少老师上课照本宣科、抄录资料、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甚至有少数教师缺乏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学生不佩服。

2. 政府投入不足, 教育变成商品

国家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很多学校的教育经费仅能勉强发放教师工资, 学校要生存、要发展, 不得不在收费上动脑筋。虽然相关部门一直在规范教育收费, 但择校费、天价幼儿园、全日制寄宿学校……等高额的收费, 各种名目的办学者甚至盯上了还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家长的钱包, 对学校来说, 一个学生就是若干人民币, 对学生及家长来说, 我付那么多钱给学校, 就是要学校教我本事, 由过去的尊敬、感谢变成现在的理所应当。

3. 教师收入偏低, 人们看不起教师行业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这是法律的规定, 但这项法律、法规却没有落到实处。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人和职业的评价标准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财富与身份密不可分, 即使是不识几个字的文盲、半文盲, 只要拥有巨大的财富, 都会让人刮目相看, “尊重”不已。虽然教师在从事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 但偏低的工资待遇, 低质量的生活水平, 让人看不起教师这个行业。有些教师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搞有偿家教, 使他们在收入金钱的同时, 失去了宝贵的尊严。

三、尊师重教, 捍卫师道尊严

捍卫师道尊严不仅是尊师重教的前提, 也是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捍卫师道尊严应从学校做起, 让学校成为师道尊严的捍卫者。

1. 规范教师准入制, 教师资格认证要与时俱进

各级各类学校希望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希望教师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素质?希望教师成为什么样的教育者?这些应有明确的规定, 把好教师准入这一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的社会影响力, 让教师成为让人尊重、向往的职业。

目前, 我国教师资格证书的颁发是采取学历认定为主, 考试认定为辅的制度,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应特别关注教育专业性, 也就是说, 教师资格要求教师不仅应当具有专业知识, 还应具有专业精神、专业道德、专业观念、专业能力和专业潜质。不同类型学校, 教师资格认证应有区别, 根据教师的动态发展, 打破教师资格的终身有效性。

2.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师德修养

今日的师德水准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教师是一份“以人育人”的工作, 教师师德的核心就是“责任”与“爱”。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要热爱自己的事业, 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师的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是教师人格和教育力量的体现。教师展示给学生的应是正直的言行和积极的精神风貌, 杜绝消极和庸俗。学生向教师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做人, 教师的人格力量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真正把培训工作做实, 切忌走形式, 教师培训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学科知识、科学技能, 教师成长的实践场所是现实情景, 教师的各种能力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与获得。让教师立足职场, 在反思与实践的基础上, 研究、解决教育教学有关问题, 改进教育教学能力,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构建“研训一体”的教师成长模式。

3. 让教育行家管教育, 规范教育管理

校长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下, 学校的主管部门教育局特别是教育局长对教育的认知状况、角色定位、能力水平等也会对一个地区教育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个好的局长, 就意味着有一方好的教育。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41%的教育局长来自政府其他部门管理人员, 在被调查的局长中只有6%是通过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的途径上来的, 其余都是组织任命的。不是说外行领导多么不好, 因为教育事业的特殊性, 让行家来管教育, 他们了解教育的发展规律、理解教师的喜怒哀乐、知道教师的油盐酱醋, 有助于教育的和谐发展。

当一所学校或一个地方的教育是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势必形成较好的社会影响力, 人们必然会尊重教育、尊重教师。

4. 关注教师健康, 保障教师的安全

超负荷的工作强度、较高的责任风险和较低的工资收入, 让广大教师身心疲惫, 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及全社会都应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 让教师们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保护学生安全”纳入其中, 保护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保护学生是“爱生”的一个重要表现, 不能保护学生的老师师德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教师的安全谁来保护?这里的安全不仅指生命安全, 也包括教师心理、精神上的可承受度。很多老师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在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时的谨小慎微。老师们怕学生意外地给你闷棍、怕家长来问责、怕稍有不慎校领导的责怪。应有相应的措施让教师的生命尽可能不受到伤害, 减小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压力, 教师们每天从早忙到晚, 较高的职业责任要求与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对等, 这些理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5. 校长要能为教师担责, 降低教师的责任风险

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本不该出现的问题, 教师“犯事”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为自己的行为担责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但校长不要对教师自惹的麻烦不闻不问, 让“犯事”的老师“自己兜着”, 这样会把教师推向一个尴尬无助的境地, 有损教师的尊严, 校长要对犯错误的老师进行安慰, 提供必要的帮助, 承担一定的责任, 用“人性化”的管理帮助每一位教师。由于目前教育缺乏科学的风险机制和问责机制, 有些学生家长一遇到师生矛盾, 就采取极端手段对教师攻击报复, 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 甚至威胁到教师的人生安全, 这些工作中难免遇到的“教育风险”, 应该有相关的法律, 这不仅是对教师的保护, 也是对学生的保护。

6. 教师工资须落实到位, 让教师生活有保障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从现实状况来看, 一些地方, 特别是广大农村偏远地区, 《义务教育法》这一规定并未有效落实, 教师工资偏低甚至被拖欠, 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是教育的灵魂, 从事教育需要教师高于常人的奉献精神, 但道德的感召力并不能完全长期保证一个人对职业的使命感与尊严感, 相应的物质保障是必然。其实落实教师工资方法很简单:只要执法不打折, 教师工资就不会打折!一个工资被打折、拖欠, 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 何来尊严?

7.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相互尊重

以前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 比如一名老木匠带一个徒弟, 师傅不光要教其技艺, 还要带其谋生, 师生关系如同父子关系, 老师发号施令, 学生唯有服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师生关系悄悄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师生关系不再是“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般刻板, 而是多了亦师亦友的温馨色彩。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逐步觉醒, “学生权利”被无限地放大了, 一些调皮的学生摸透了老师的心理, 肆无忌惮地违反纪律, 许多老师由于很难把握“管和不管”的尺度, 所以就会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 干脆只“教书”而不“育人”了, 而只“知书”而不“达礼”的学生, 人格是不健全的。教师与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 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 其中有一方存在素质上的缺陷, 和谐师生关系都无法构建。

师也好, 友也罢, 教师就是教师, 基本的师道尊严不能磨灭。老师要尊重、爱护学生, 学生更要尊重老师。

8. 教师要不断学习, 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学者”, 学习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也是教师安身立命的需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更应加强学习, 多读书、读好书汲取知识养分、储备精神食粮, 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气质和品性, 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开拓前进, 新理念、新思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 不断创新。要有“新奇性”、“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此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广泛的爱好, 广泛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手段, 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要大胆尝试, 大胆创新。受教育者在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同时, 自然会尊重教育、尊重教师。

教师是知识与文明的传播者, 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尊重教师就是尊重教育, 教师们要苦练内功, 用高尚的师德、丰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人们的尊重。社会要尊重教师、尊重教育, 维护教师的尊严不仅是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 也是全社会的重要使命, 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参考文献

生命捍卫者 篇5

来源:人民网

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日。上午10时,习近平、俞正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1000多名各界代表一起参加纪念仪式。习近平在仪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中华民族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和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捍卫常识为什么要以生命为代价 篇6

就大环境而言,从1957年起,中国的政治形势便不断“左”倾,“阶级斗争”日渐为“纲”。在青年学生面临的所谓“红”(政治态度)与“专”(文化知识)的关系中,越来越强调“红”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文化知识被视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遭到批判、禁绝;19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一度在青年中影响颇大的苏联文化也被冠以“修正主义”而被批、被禁。在这种极端封闭的“革命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也因此极为孤陋、畸形和偏执,充满所谓“革命理想主义”色彩。随着对“资本主义复辟”、“剥削阶级时刻要夺回失去的天堂”的宣传不断加强,青年中产生了一种草木皆兵、近乎病态的政治敏感。

在学校和青年工作中,日益“左”倾的“阶级路线”使家庭出身越来越能决定个人的命运。“非无产阶级”出身的青年學生在上学、就业、入党、入团、参军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严重的歧视。其实,这些青年学生对新社会同样充满热爱,同样充满共产主义的理想色彩,并因此对自己的家庭出身怀有一种“原罪感”,总想“脱胎换骨”地改造自己。由于家庭背景,他们中的许多人知识面较宽,视野较广,却又习惯于自我压抑:一方面,他们对从父辈影响中得来的某些“非无产阶级”文化有某种深深的留恋,对日益严厉的文化、思想批判有种格格不入之感;另一方面又自觉努力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改造自己,批判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和情调”。一方面因在入党入团、升学参军等问题上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不理解,另一方面又认为这是对自己家庭出身的一种应有的惩罚。这种矛盾产生的内心痛苦,长期难以纾解。

当时,最为自信、活跃的是“革命干部子弟”,尤其是高级干部子女。“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与“当然接班人”、“舍我其谁”的优越感、特权意识在他们身上融为一体。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最可靠“接班人”,所以很早就表现出直接的政治参与愿望。

1964年的“四清”运动中,部分高干出身的学生提出不仅要在教师中“四清”,学生中也应进行“四清”,进行“阶级排队”,对“非无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进行更为严厉的整肃。他们认为学校给自己的照顾和特权还远远不够,一旦他们的过分要求(如完全废除考试、对其他学生进行批判等)没有被全部满足,便认为学校“压制革命派”。他们认为当时的教育路线“左”得远远不够。由于家庭背景而能“得风气之先”,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教改”的谈话首先在这群人中流传。他们根据毛的讲话精神,认为当时的学校仍是“智育第一”、“白专道路”、“修正主义统治”……当“文革”一开始。他们就组成红卫兵,得到了毛泽东和“中央文革”的支持,不仅夺过学校大权,而且“杀向社会”。他们要用暴力、鲜血来实现绝对一元化、“一片红”的理想,成为一支为所欲为、令人望而生畏的冲锋队。

清华附中红卫兵的《再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明确说道:“我们的领导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我们只许左派造反,不许右派造反!你们胆敢造反,我们就立即镇压!这就是我们的逻辑。反正国家机器在我们手里。”(《红旗》,1966年第11期)手握“国家机器”,却又要享“造反”之名,确实令人叹止。

他们首先破除的是考试制度。因为“文化”的比重虽然早已大幅下降(其实在入学的分数线上他们已享有相当优惠),但“考分”的公布毕竟成为对等级特权的默默抗议和无形挑战。因此,他们提出应按“阶级出身”和“政治表现”录取学生,用保送和推荐制取代考试制,其实质是要实现等级特权利益的最大化。此时他们把许多学校领导人和教师打成“黑帮”、“反动权威”、“牛鬼蛇神”,关进“牛棚”,其中不少被迫害致死。痛定思痛,这正是长期进行“阶级仇恨”教育的恶果。与此同时,这批大权在握的红卫兵立即在学生中“组织阶级队伍”,按家庭出身分为“红五类”(革命烈士、革军、革干、工人、贫下中农)子弟和“黑五类”或“黑七类”(地、富、反、坏、右、黑帮、资本家)子弟。“黑七类”子弟被称为“狗崽子”,不仅没有任何权利,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在不少学校,“红五类”子弟可以任意殴打“黑七类”,而且后者必须与自己的家庭划清界限,甚至被强迫殴打自己的长辈。

血统论的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成为红卫兵的信条,被谱成歌曲传唱。红卫兵的发起组织之一。北大附中“红旗战斗小组”的《自来红们站起来》开篇即宣告:“我们是顶天立地的革命后代,我们是天生的造反者,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为了造资产阶级的反。接无产阶级的革命大旗。老子拿下了政权,儿子就要接过来,这叫一代一代往下传。”在通篇的豪言壮语之下,潜藏着的却是封建性极强的身份观念、等级观念、血统意识。这批红卫兵以“阶级”为标签宣扬“血统论”,可说是封建糟粕借尸还魂的绝妙例证。

以“血统”为标准把学生分为“红五类”与“黑七类”的做法引起不少学生。尤其是“出身不好”的学生的不满和反感,但面对掌握“国家机器”的红卫兵,他们敢怒不敢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因出身资产阶级、右派家庭而长期受歧视的北京青年工人遇罗克,以极大的勇气撰写并散发了《出身论》一文,力图从理论上对“血统论”进行批判。他的主要论点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观出发,论证社会影响大于家庭影响,因此家庭出身对于决定一个人是否革命并不重要。“不管是什么出身的青年放弃思想改造,都是错误的,对于改造思想来说,出身好的青年比出身不好的青年并没有任何优越性”。遇罗克孜孜以求的是一切青年都享有平等的社会政治权利,他说:“任何通过个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力,我们一概不承认。”

今天看来,《出身论》只是用最简单的事例、理论说明了最平常的道理,但在当时,这却需要极大的勇气。最终,1968年,这位孤独、勇敢的挑战者付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常识往往因其。平常”而不被注意。其实这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在人类历史上,不乏伟大的思想家因提出“异端”思想而受迫害,但这些思想家毕竟是少数英雄人物,起码在开始。接受这些“异端”思想而受迫害的只是少数精英,大多数平民百姓还可以相安无事“过日子”。但是,一旦常识遭到普遍的破坏。仅因说出“常识”就要受迫害,多数人感到自危,生活就会极其可怕。此时人们才会感到常识的重要。

生命捍卫者 篇7

叛逆者———迪伊

小说是随着母亲对大女儿迪伊的回忆展开的, 漂亮、自信的女儿是母亲的骄傲, 但同时在她的眼里, 迪伊虽然聪明漂亮, 但却是一个黑人传统文化的叛逆者。迪伊不喜欢自己家的房子, 当她们的旧房子被火烧了的时候, 迪伊无动于衷;当同样风格的新房建成后, 迪伊直接表明她的态度, 她会“设法来看我们, 但却不会带她的朋友上门”。房子在母亲的心中不仅是家庭的象征, 也是家族历史伤痛的一个载体, 但迪伊憎恨与这种房子所联系的一切———她的黑人困境、她的黑人身份。

迪伊视白人的意识甚至谎言为真理, 效仿、追寻, 以至于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迷失了自己, 不仅如此, 她还强迫母亲和妹妹接受这种价值观。对于母亲来说, 要她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念, 无疑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和煎熬。但对渴望着能摆脱备受歧视、贫困压抑、毫无希望的生活, 融入白人主流社会的迪伊来说, 追随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是挣脱劣等民族枷锁, 抹去与生俱来的黑色身份, 实现黑人自己的美国梦的必要方式之一。

在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下, 在外求学的迪伊带着自己的朋友也回乡寻根了。在这炎热的天气, 她以一种自认为很非洲的传统造型出现在家人面前:鲜艳的宽松长裙, 大大的金色耳环和叮当作响的手镯, 直挺挺的黑发, 殊不知这种夸张炫耀与大多数黑人平和、谦逊、低调、不喜张扬的品质恰好相反。迪伊还将名字改成了“万杰罗·李万利卡·克曼乔”, 她认为迪伊这个名字是压迫他们的白人给的, 但是实际上这个代代相传的名字正是寄托了祖母对于后代传承文化的期望, 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家族的文化遗产, 新的名字才与她真的毫无关联, 使她与黑人文化脱节。迪伊不停地给自己的房子留影, 并索要母亲使用多年的搅乳棒等木器和两床她曾经鄙弃的被子去做装饰品, 在迪伊看来, 这些都是最能代表文化遗产的东西, 是她的寻根之旅的目的之一, 似乎这时的她已由黑人传统文化的叛逆者变成了捍卫者。但是细细分析, 迪伊的举动只是一种对黑人文化浮光掠影、粗浅庸俗的理解, 她只对文化的象征物品感兴趣, 以为搜罗一些艺术品就是回归文化, 以为这样就可以赶上时尚的潮流, 她并不清楚这些物品蕴藏着厚重的文化历史内涵, 而且它们也不能引起她感情上的共鸣。尤其是那两床将故事推至高潮的被子。在小说中, 手工缝制的被子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它们是由迪伊的外婆、姨妈和母亲三人汇集了与若干亲人相关的碎布拼制而成的, 它显示出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而崇高的感情。被子的历史就是家族的历史, 是家族的遗产, 对于沃克来说, 这种真正的想象力, 即使不被贴上“艺术”的标签, 也会让人认出其艺术的价值。虽然放在博物馆中能留存世世代代, 但只有日日习用的艺术才是活的艺术。所以, 虽然迪伊声称自己在寻找民族文化之根, 事实上她的做法却事与愿违, 她只是靠近了文化的表面, 但却远离了黑人文化的根基, 同时也背离了历史传统和遗产。她又一次充当了黑人文化的叛逆者。

捍卫者———母亲

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非常传统的黑人女性, 尽管生活艰辛、日子窘迫, 但勤劳豁达的她并没有被压垮, 相反, 她以乐观积极的生命活力去应对沉重的灰暗现实。她受教育不多, 无法理解她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时代浪潮中, 但是她却对民族文化有着自己深刻的认识, 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的“捍卫者”。

母亲很享受自己清贫但却安静的乡间生活。在她的眼中, 整洁的小院凉风习习, 可以与宽敞的厅堂相媲美。简陋的房子呈现的是非常典型的非洲建筑, 这是母亲所不能割舍的民族文化。

女儿回家了, 穿着一身刺眼的打扮, 一句她听不懂的乌干达问候语和一个拗口的新名字, 母亲虽然很失望, 但还是以一个母亲的态度去配合她包容她理解她。这种包容的痛苦使她迷茫, 但是当迪伊试图拿走本已送给麦姬的被子用于肤浅的用途时, 麦姬的反应让母亲彻底清醒了。她“突然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似乎头顶上受了什么东西的敲击, 其力量自头顶直透脚心。这就像在教堂里受到上帝的神力感动后激动得狂喊乱叫时的那种感觉”。她拒绝了迪伊, “做了从没做过的事:将麦姬一把搂过来拽进房间, 又从迪伊手中夺过被子, 放在麦姬的大腿上”。她无法认同迪伊对被子的态度。对母亲来说, 连成被子的每一块布都是一段家族历史, 缝制被子的过程更是亲情交融, 文化传递的过程, 被子是家族成员血缘上、情感上的联系纽带, 决不能被仅仅当成一件传统工艺品来展示, 于是她从迪伊手中抢回了被子交给麦姬, 从深层意义上来说, 她使本族文化遗产得到了保存和延续。

继承者———麦姬

小说中的麦姬丑陋、自卑、笨拙、柔弱, 但就是这样一个女孩被作者赋予了黑人文化继承者的形象。麦姬没有受过什么教育, 没有见过世面, 和母亲一直过着平静的清贫生活, 也许她长这么大都没有踏出过自己生活的村庄;她很自卑, 总是“下巴贴近胸口, 眼盯着地面, 走路拖着脚”;她就要嫁给一个其貌不扬的男人, 也许生活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平淡下去, 这样的生活和许多与她一样的平凡的黑人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只有习惯于平凡生活的人才懂得生活的真谛, 才安心于将这样的生活继续下去, 这也是一种美德。麦姬就拥有这样的美德, 她完全融入了自己的生活, 对家族人员了如指掌, 她可以说出家中每一个日常用品的历史。比如当小说描写到当迪伊弄不清家里的那根搅乳棒是谁做的时候, 麦姬马上用低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那是迪伊姨妈的第一个丈夫做的。他的名字叫亨利。”也许麦姬根本就不知道民族文化遗产为何物, 其价值何在, 但家族历史和家人的事迹牢牢地印在她的脑海中, 被她重新赋予了生命。

当迪伊要拿走那两床本应属于她的被子时, 她很震惊。迪伊曾经鄙弃的东西怎么又成了宝贝了?麦姬不懂什么是“文化遗产”, 什么是“无价的”艺术品, 但她是真正地珍惜那两床被子。对麦姬而言, 这两床被子是母亲家族及所有亲属的永久纪念, 上面的每一块布、一针一线都渗透着亲人的气息, 都能勾起她对亲人的思念。麦姬决不会想到要像迪伊那样把被子挂起来当艺术品, 她要每天都使用, 要在对被子的实际使用中去传承她们留给自已的文化遗产, 这样才是对亲人的真正怀念。这些从被子当中读懂的含义, 是生活在后工业社会的迪伊永远不会了解的。

当迪伊执意要抢走它们时, 麦姬说:“让她拿去吧, 妈妈。”“不要那些被子我同样记得外婆。”因为外婆和姨妈已经教会了她缝被子的技能, 她可以通过这种技能的延续去缅怀自己的亲人, 她能随时创造出这种艺术品, 这说明她已经深得民族的精髓, 已经继承了黑人文化遗产的灵魂。

总之, 艾丽丝·沃克通过对迪伊、母亲和麦姬这三位女性形象的对比, 揭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文化迷失的现象, 生动准确地反映了黑人在强势文化冲击下的不同态度。正如David Cowart所论, “艾丽丝·沃克辛辣地讽刺了20世纪60年代黑人意识中对文化的误区, 否定了他们的虔诚, 特别是对非洲文化的寻根举动, 坚定了被忽视的文化价值观”。同时, 沃克也表明了观点:文化和遗产不是表面的东西, 不需要被当作时尚来追捧, 而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只有先去理解和尊重它们, 才能做到继承和发扬,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文化和遗产的生命力, 才能体现其作为文化和遗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季静芬:《艾丽丝·沃克的感叹——试析〈外婆的日用家当〉的思想内涵》, 《常熟高专学报》, 1999 (5) 。

[2].宁娟琴:《美国黑人文化的困境——〈外婆的日用家当〉的解读》, 《科学时代》, 2008 (1) 。

[3].姚晓东、李寒冰:《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日用家当〉解读》,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4].张汉熙:《高级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生命捍卫者 篇8

一、技术偏向论:波兹曼对技术特性的认识

在波兹曼看来,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最终控制文化。[2]因为信息的编码是符号的形式,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思想和情绪偏向;因为技术信息容易获取的程度和速度不同,所以不同的技术就会有不同的政治偏向; 因为有不同的物质形式,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感知偏向;因为受众注意力不同,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社会偏向;因为技术的内部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同,所以不同的技术就有不同的内容偏向。

印刷形式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其余世界则虚无缥缈,他明确提出印刷术线性排版不是信息的中立传播者。一方面,印刷术使得学习形式从口口相传变成从书本中学习, 使得“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地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3]因而强调阅读在启蒙教育中的地位是首要的,童年是从学习阅读开始的;另一方面,印刷术给予人们新的考虑内容和新的思维方式,强调逻辑并形成一种对权威信息的态度,强化人们对于头脑和身体的二元性看法,导致了知识爆炸。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逻各斯的动物,即人是语言的和理性的动物。现代主义者认为语言文字决定着人的理性抽象思维,理性能够得以产生就在于言谈。波兹曼也持有这种观点,他认为印刷文化或是建立在印刷文字基础上的口头文化,具有“一种语义的、可释义的、有逻辑命题的内容”。[4]然而,和其他现代主义者一样,他仅仅看到言谈所涉及的内容,而忽略了言谈本身。西方思想启蒙运动以人的理性和主体性作为依托来培养人的科学观和道德观,与之密不可分的则是文字印刷的传播。哲学家罗素认为:“随着印刷术的出现,大大扩展了新思想的传播范围,结果有助于去挖传统权威的墙角。因为用方言翻译出来的《圣经》印刷成书,很容易到手,教会不能再用花言巧语来继续维持它在信仰事务方面的监护人身份。至于一般学术,也处于同样原因的促动而回到现世主义。印刷术不仅给批评旧秩序的新政治理论提供了传播工具,而且还使人文主义学者得以重新出版古代人的著作,随之促进了经典原著的广泛研究,有助于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5]罗素的这段话试图说明印刷术在真理的探索和知识的认识中起到的作用,它使得真理的阐释者从上帝变成了人类自身。然而,理性本身具有局限性,韦伯就将理性区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理性是以工具理性为主导,放弃自由平等等终极价值,进而导致了自由丧失。

波兹曼以假设美国第27任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在广播与电视媒介中竞选为例,阐明电视媒介需要的内容偏向于视觉形象而非语言。“如果是在广播上向公众发表演讲,演讲者的体型同他的思想是毫不相干的,但是在电视时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300磅的笨拙形象,即使能言善辩,也难免淹没演讲中精妙的逻辑和思想。”[6]由于电视的本质是娱乐的,因此借由电视呈现的信息和经验也变得娱乐化,“甚至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及商业也未能幸免”。[7]波兹曼对电视的态度与文化研究学者截然不同。

波兹曼从技术所呈现的信息流以及物质形式入手,认为 “在每一件工具里都隐藏了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偏倚和它的独特价值观和世界观”。[8]但他不同于技术负荷论的观点,技术负荷论将技术本身视作负荷着某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的价值,认为任何技术内在都含有价值判断,这一价值判断往往是负面消极的。这一点与法兰克福学派将技术的本质与资本及其统治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不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还是意识形态。而波兹曼对印刷术的推崇与对电视的摒弃,则恰恰说明他对媒介的理解并不是从意识形态入手,而是从媒介对理性思维的影响上切入。

二、技术中性论:莱文森对技术特性的认识

莱文森认为技术中性,他以枪械、刀子和枕头为例,来说明技术本身不具有任何价值偏向,即使具有好坏偏向,人的引导还是可以将它们指向相反的目的。枪械可以用于杀人犯罪,也可以用于打猎以便果腹;刀子既能砍柴,也能砍人;枕头可以用来安眠,也可以用来窒息杀人。他将伊尼斯关于媒介技术传播时空偏向界定为价值判断和实际效果影响的偏向,认为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是中性中立的,决定因素在于使用者。莱文森认为,技术被用于或坏或好的目的,其决定因素在于人,在于使用技术的群体或个人,而非技术本身。被认为信息超载的网络时代,他质问为什么书店和图书馆不是信息超载之处,而电脑及其输出的信息则受此责难。

莱文森关于技术中性论的观点是将技术本身与技术的应用区别开来,认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人们对技术的运用目的有善恶好坏之分,而这与技术本身的中性无关。任何技术都不是天然固有存在的,而是生活于特定社会中的人所赋予的,无目的的社会实践根本不存在。莱文森认为技术的本质是人思想的物质体现,而以物化形态表现出来的技术对社会会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和影响,它从产生之初就带有人类社会之间的复杂关联,作为体现人思想的物质形式,技术是人用以实现自身目的的一种方式,技术发明创造之初便负荷着人类的价值观等因素,这一点与莱文森对技术中性论的判断相矛盾。莱文森将技术本身与运用技术过程截然分开是不合理的,因为“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系统,就是一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离不开应用的。人们也从来不会去研制无任何用途的技术。”[9]技术体现更多的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取的经验知识,其存在具有偏向,离开技术的应用过程来谈技术本身中性是不可能的,因为技术本身是人的创造,是人的理性和文化的产物,无法将技术活动中的人与物内在历史联系割裂开来,正如马尔库塞对技术中性论的批判:“不能把技术本身同它的用处孤立开来;技术的社会是一个统治体系,它已在技术的概念和构造中起作用。”[10]

莱文森与波兹曼对于媒介技术特性认识的分歧在于对技术的外延界定存在分歧,持有技术中性论的莱文森将技术本身与技术产生发展过程分开,认为技术本身无需为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价值选择负责,而波兹曼则将两者结合起来,从技术本身来看,认为由于不同技术所载有信息的编码符号和速度不同,导致技术具有偏向性;从媒介技术发展的过程来看,认为印刷术承载对人思维培养正向价值,而电力媒介,尤其是电视本身具有娱乐性和扁平化。他们两人均是从技术入手,未涉及技术发明者的价值观、意志、信仰、思维习惯等一系列环节,也为对产生技术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莱文森对技术主要从技术运用上入手,而波兹曼主要是从技术文化对技术本身的基础作用入手,蕴含判断技术的标准和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态度。

摘要:波兹曼是印刷文化的捍卫者,莱文森则是电子媒介的研究先锋,在这一点上他显然继承了麦克卢汉的衣钵。本文重在探讨两者在技术本质观点上的差异,厘清媒介环境学者对技术观的认识。

关键词:技术,技术本质,波兹曼,莱文森

注释

1[1]林艳梅.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J].求实,2004(4):33-35.

2[2][3][4][6]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5]罗素.西方的智慧[M].冯家驹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222-223.

4[7]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9.

5[8]Neil Postman.Technopoly: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93:12.

6[9]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40。

尊重英雄,捍卫理想 篇9

“火烧不动违反生理学”“身堵枪眼与常识不符”……当有些人假借科学与常识之名,肆意诋毁英雄时,他们显然已经不能理解为信仰而牺牲的伟大力量。无论是在战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董存瑞,还是前几天在火场为救一名孩子,英勇牺牲的广西玉林市消防支队名山中队指导员杨科璋,他们都把年轻的生命奉献给最伟大的事业,在千钧一发的生死抉择面前,他们为理想和信念迸发出生命最伟大的力量。

英雄是时代的脊梁,是危机时刻国家和民族的守护者。英雄身上集中了我们崇尚的品格,代表了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寄托了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调侃诋毁英雄,是破坏信仰、抛弃理想,此风断不可长。

不可否认,网络是一个追求多元化的虚拟世界。然而,认知上有差异,理念上应有共识;表达上有分歧,目标上应有共识。在对待民族英雄的态度上,我们应当一以贯之。

六策略捍卫网络安全 篇10

为实现全面的信息安全, 企业必须从六方面入手实施网络安全防御策略, 即:阻止、检测、防御、诱骗、记录、拖延。利用这六策略可以为企业的网络安全计划构建一种整体化的方法, 从而可以极大地减少风险。

阻止

构建防御性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阻击黑客并保护网络。任何管理者都不可轻视使用这种技术来阻止攻击者引起严重的问题。

对网络安全新手来说,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使面向公众的系统自动返回过于详细的错误消息, 防止攻击者利用这些信息来对付企业。例如, 在用户输错了口令时, 不要显示“不正确的口令”, 因为这可以使攻击者知道其输入的用户名是真实存在的。此时, 系统应显示“不正确的用户名或口令”之类的消息。如果攻击者猜中了用户名, 系统给出这种消息, 特权账户将会获益。

安全管理者还应当实施账户锁定策略:对于连续多次输入错误口令的用户应进行锁定。安全系统应在一段时间之后才允许其访问, 或者在管理员解开其锁定后才准许访问。这可以防止攻击者在短时间内猜测大量的口令组合, 还可以防止其在被锁定后的再次尝试。对于特权账户来说, 这种做法尤其有用, 因为这种账户最有可能成为蛮力攻击的目标。

进一步的措施是, 我们可以限制在一定周期内从单一IP地址登录的尝试次数, 从而防止口令猜测攻击。如果攻击者仅猜测了五次管理员的口令, 他一般将没有机会得到正确的口令。他必须在下一个周期才能尝试猜测, 如此反复。由此, 攻击者自己就会偃旗息鼓, 并且往往会转而选择下一个更容易的目标。也许我们无法做到阻止所有攻击的发生, 但却可以阻止攻击者的进程。

检测

部署自动化的入侵检测系统 (无论是部署基于网络的还是基于主机的) 是一个好主意, 但监视日志并查看异常行为也非常重要。

来自可疑IP地址的连接、在不正常时间的登录、大量的登录企图等都有可能表明攻击者正试图进入, 或者已经取得了网络的访问权。对于检测可疑行为来说, 审计和警告都非常重要。例如, 通过检查日志并看到管理员账户有大量失败的登录企图, 我们可以判定管理员账户正遭受蛮力攻击。在检测可疑行为时, 掌握特定时间的正常通信的参考资料是很有益的。通过前后比较, 管理员就可以注意到数据中的异常。

防御

在信息安全问题上, 防御既有被动的一面又有主动的一面。在网络及其连接系统之间建立强健的防御, 往往要从保持软件和操作系统的补丁最新开始。这可以确保企业修复已知的漏洞, 并限制攻击者用于进入系统的攻击媒介。

然而, 如果攻击者成功进入了网络, 就要采取应对措施了。通过防火墙阻止攻击者的IP地址就是很好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 要注意到攻击者的目标是什么, 例如, 如果攻击者正在利用一个潜在的漏洞攻击一台Web服务器, 就要在挫败其进入的企图后, 确保修补漏洞, 保证其不易受到其攻击。攻击者有可能日后用一个不同的IP地址登录, 并有可能继续实施同样的攻击。如果攻击者试图猜测特权账户的口令, 你应当考虑更改特权账户的名字, 使公众无法看到此名字。由此, 由于攻击者需要猜测用户名, 所以其猜测口令的难度也会极大增加。

诱骗

如果攻击者正在对付的是一台虚假的系统, 而非拥有真实数据的系统, 那将是非常不错的部署。我们需要做是就是搭建一个蜜罐, 其中的虚假系统保存的是虚假的敏感数据, 目的是为了吸引攻击者, 使其远离企业的真实数据。蜜罐技术在当今广泛使用。

通过用有吸引力的数据和较低水平的安全, 系统管理员就可以监视攻击者在蜜罐上的行为, 同时用防火墙隔离和保护网络的其余部分。蜜罐有多种形式, 其维护成本和模仿真实机器的有效性也不同。蜜罐的成本依赖于企业对于发生在蜜罐内部的行为进行监视的数量期望。

记录

不管攻击是否成功地造成破坏, 企业都应当记录事件。即使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 将其记录在案也非常重要。

在事件发生时, 我们应当记录如下类型的信息:

1.连接到机器的IP地址, 也就是攻击者的机器是什么。2.遭受攻击的服务器的地址是什么?3.攻击类型是什么?4.攻击发生的日期和时间。5.由事件产生的日志有哪些。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信息, 注意到攻击者的行为模式, 根据其试图实施的攻击推断出其目标, 预测其下一步有可能攻击的目标, 并过滤此后的相关日志, 以便查找相同类型的重复攻击。

拖延

在攻击者窃取敏感数据的过程中, 他遭遇到的每一次阻碍都延缓其进程。所以, 为防止第一层防御失效, 建立多层防御很有必要。面向外部的防火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许多企业为向客户提供服务并保障业务能够每天正常运转, 会开放一些必要的端口。那么, 在攻击者在找到突破第一层防御的方法之后, 在其能够到达敏感数据之前, 企业应设置多层障碍。

访问控制列表 (ACL) 可以限制谁可以在什么时间登录到系统, 这意味着攻击者要想不留下失败登录的明显痕迹, 可能会很麻烦。

此外, 复杂的长口令也是一个非常基本的但往往未得到充分使用的拖延策略, 因为它可以防御口令猜测、蛮力攻击等。即使攻击者取得了口令的哈希, 并试图用破解工具获得明文口令, 攻击者也要花费更多时间,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将口令设置得更复杂一些。

虽然没有哪家公司希望使其系统离线, 但是, 如果你发现系统正遭受严重攻击, 就应当制定一个计划 (最好是提前制定好的计划) , 规定在什么时间使其离线以及由谁发出通知。

网络时代如何捍卫新闻真实 篇11

1新闻真实及其呈现的新形态

所谓新闻真实就是人们客观反映世界本身变化、发展和规律的真实。

1.1多层次、多元化的新闻真实

新闻的真假并不是凭是非观来简单的评判, 而是包含了深层次的涵义:具体事实的真实;事实概括必须真实;具体事实与总体事实的一致性。随着对新闻真实性的研究, 大家对真实性的认知也在深入探索, 尤其是新媒体的融入, 使得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定义。

1.2多次传播后的新闻真实

网络时代里信息共享已经是常态, 新闻内容有一部分靠转发、转播和转载获得很多人群的关注, 新闻信息在不同的媒体之间进行转换, 也有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新闻转载后是否能达到原先的真实性。因为, 很多转载媒体都是一些随意性比较强的自媒体, 有的媒体还自行编辑和修改, 导致新闻在报道上有些内容已经失真。

1.3不同受众不同理解的新闻真实

传播主体和受众不同, 造成的对新闻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 现在很多媒体都相互转载, 转载的过程中受众就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且目前的很多平台都可以实现互动, 这样大家对同一事件的理解也就不同, 也会影响新闻本身的真实性。

2网络新闻失实、虚假新闻的成因及主要表现

2.1过度追求时效导致无法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方便和快捷, 互联网也为人们即兴留言提供了平台。随着新兴媒体兴起, 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 新闻容易被挤压成碎片, 这样信息的提取难度就加大。另外, 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转载, 导致很多人无法去核实新闻的真实性就已经被其他的消息覆盖。

2.2过度看重点击率造成猎奇造假

为了获得较高的浏览量, 有些网络媒体设置了自身的考核指标, 为了达到业绩的预期目标, 会通过“优化”新闻标题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有些是夸大其词, 有些则是纯属改写, 这样新媒体就失去了方向, 过分追求点击量会使其失去原来的真实性。

2.3过度挥霍自由导致谣言四起

由于网络媒体是新兴起的媒体资源, 在法律上并没有制定太多的限制, 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企业或者个人就会运用自媒体的自由, 编造一些失实的新闻或者制造舆论氛围, 这样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导, 有些还导致一些企业的经济损失。

2.4编辑求实意识弱化

编辑新闻应该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 每一条新闻都需要经过编辑的调查, 这通常是由团队来完成的。但是, 现在有些编辑大多是一个人担任内容选择与编辑的重要任务, 导致约束太少, 这样就缺乏对新闻真实性探究的过程, 也就无法将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

2.5追查、问责、监管和惩戒机制的缺乏

在没有太多制度的情形之下, 人的责任意识也就没有那么强烈, 且网络环境复杂, 一个消息要找到它的源头非常不容易, 也很难进行责任的认定, 因此虚假新闻即使被发现, 也无法进行及时的核实和处理, 加上奖惩机制不健全, 也助长了一些人投机的行为。

3捍卫新闻真实性的措施

网络时代下, 新媒体的出现为公众获取信息、 传播信息和发表个人建议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但是这也有弊端, 其为那些有非分之想的人或者单位提供了制造虚假消息的机会。网络新闻的失真对于社会的影响危害很大, 误导了人们的判断, 混淆了视听, 对于诱发社会冲突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因此, 在新媒体使用的环境下, 如何捍卫新闻的真实性, 制定保障新闻真实的措施, 营造公正合理的舆论环境尤其重要。

3.1国家要完善法律制度

要改变新媒体存在的各种问题, 就需要国家完善法律制度。

首先, 就是严格执行从业者的进入标准, 既然新闻真实性如此重要, 就需要发布新闻的人具备一定的素养, 尤其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对新闻专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考核, 这是防范新闻失实的重要措施。

其次, 要推行媒体推出机制, 在新闻从业中, 一旦发现有人造假, 不能姑息, 要强化新闻从业的规范, 同时给予制造虚假消息的媒体以惩罚。

再次, 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 要进行行业、 公众和媒体监督机制, 从源头上把握新闻的真实性, 以免由于失实造成严重的后果。

然后, 要在网络上推行实名制, 要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规范, 防止太过自由的任性行为。

最后, 要依法管理媒体传播行为, 国家应该高度重视对那些制造虚假新闻从而给社会带来危害的传播行为, 并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 从而对那些散播谣言的媒体机构进行量刑处理。

3.2建立媒体严格审核制度

要发布真实的新闻, 就需要对从业者进行管理培训, 对媒体从业人员进行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站在新闻职责神圣的立场, 加强编辑人员追求新闻事实的意识。网络环境中, 也需要重视新闻的审核, 发布新闻的媒体应该对新闻的采、编、审、 播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控, 强化编辑职责, 要在快速传播的基础上保障真实。新闻媒体应该接受来自内外的监督, 不仅要接受公众的监督, 同时也要经受得了同行的监督, 从而打造一个自动净化的媒体环境。还要建立纠错机制, 对那些失实的新闻报道进行亡羊补牢。

3.3从业者和参与者提升媒介素质

开放性、交互性与即时性, 是网络时代媒体的最大特点, 正是因为这样,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制造新闻的源头, 新闻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也给予了广大网民充分的自由。也因为这样, 甄别新闻真假就变得极为困难。因此, 要提升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这样他们编辑的内容才能更加符合真实, 提供给人们更加可靠的信息。同时, 要提升全民的媒介素质, 目前新媒体的运用,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新闻编辑的工作中, 提升网民的意识, 增加他们的责任, 可以从更大的范畴内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 新闻媒体在网络时代里有了更复杂的定义, 但是虚假新闻对于社会和媒体都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为了捍卫新闻的真实性, 国家完善法律制度, 建立媒体严格审核制度, 提升从业者和参与者的媒介素质, 只有建立良好的媒体环境, 新闻的真实性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摘要:真实性是新闻最为重要的特性, 是新闻的灵魂。但是, 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作用的环境下, 虚假新闻的存在无疑是对真实性的极大威胁, 如何捍卫新闻真实性成为困扰新闻界的课题, 且这个课题常提常新, 没有根本的解决措施。网络时代下的新闻, 似乎又接受了新的挑战。文章中探索了网络背景下新闻真实性存在的新形态与失实的相关情况, 对产生的原因进行简单的论述, 随后就如何捍卫新闻真实性做了详细的探索。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闻,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温穗章.新闻真实实现的内涵与内在要求分析[J].科技传播, 2013 (24) :46, 67.

[2]涂俊丽.浅谈新闻真实与法律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 2013 (13) :26-27.

[3]周琳.假新闻反映的问题——重申新闻真实的重要性和传媒的素质与责任[J].新闻传播, 2009 (1) .

[4]陈力丹, 闫伊默.新闻真实与当前新闻失实的原因[J].新闻传播, 2007 (7) .

[5]郭丽.论新闻失实的危害、原因及应对策略[J].神州, 2013 (27) :269.

上一篇:液体渗透率下一篇:戏曲人物塑造与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