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能力

2024-06-12

自生能力(精选10篇)

自生能力 篇1

中国、越南的转型比较成功, 得益于它们推行了一种渐进式、双轨制、“摸着石头过河”的转型方式。总结起来, 这种转型方式有如下特征: (1) 并没有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没有所谓的“资本主义胜利论”。 (2) 在转型开始的时候, 微观主体效率低, 缺乏积极性, 为提高积极性, 在城市实行利润留成, 让干得好的企业和个人获得更高收入;在农村打破平均主义,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让干得好的农户获得更高收入。 (3) 要体现干好干坏的差异, 就必须给微观主体以一定自主权, 提高其积极性, 使其生产靠近生产可能性边界, 创造新的物质资料。同时, 在计划轨之外允许市场轨出现, 即推行双轨制:一方面, 在价格上保持计划价格的同时, 允许一部分市场价格的存在;另一方面, 允许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进入原来受抑制的轻工业部门 (投资来源于国有企业、农民的剩余, 他们在对剩余进行投资时自然会追求利润, 因而自然会投资到产品短缺、技术符合比较优势的轻工业部门) 。不过, 国企和农民只有在完成政府统购统销任务配额之后, 才能在市场上出售产品。在这种情况下, 微观主体积极性提高, 微观主体控制的资源能够投资于符合比较优势的部门, 因而资源配置效率逐渐提高, 计划轨的比重也逐渐减小。当一个部门的绝大多数产品由市场配置时, 政府可以放开价格, 使之完全由市场配置。

上述渐进式改革的结果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继续得到保护, 所以不会崩溃;二是微观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后, 资源越来越多地流动到符合比较优势的部门, 经济实现动态发展。这正是中国、越南转型较为成功的原因。除中国、越南外, 智利、毛里求斯等一些曾经推行赶超战略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后的改革也很有效率, 它们原先也有计划部门, 在转型时同样推行双轨制,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竞争部门的进口, 但通过设立出口加工区等方式鼓励出口,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智利是拉丁美洲表现最好的国家, 而毛里求斯是非洲表现最好的国家) 。据智利央行行长称, 智利转型的成功依靠的是尝试 (亦即中国所讲的“摸着石头过河”) , 在存在机会的地方推动改革。

我用数学模型对这一整套理论构架给出了证明:产业结构由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若制度安排中的发展目标、产业结构相互违背, 则必然会同时存在一系列扭曲;在扭曲存在的情况下, 经济增长较慢, 不能实现收敛, 收入分配不平等;政策性负担是预算软约束背后的原因, 如果不消除政策性负担, 私有化情况下政府需要给予不具备自生能力的企业更多的补贴;双轨制转型是相对更为有效的转型方式。

下面, 我从经验验证的角度来探讨这一理论。我使用TCI (技术选择指数) 来衡量一国的赶超程度。违背比较优势的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制造业实际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 远远高于其他部门。据此, 可以根据数据的可得性, 构造两种度量生产模式的指标: (1) 第一种指标, 是制造业部门的人均资本密集度与整个国家的人均资本密集度的比值。一国的赶超程度越高, 制造业部门的人均资本密集度越大, 此TCI指标的值也越大。 (2) 第二种指标, 是制造业部门的人均产出与整个国家人均产出的比值。赶超程度越高, 制造业部门工人越少, 价格相对越高, 因而制造业的人均产出相对整个经济的人均产出而言更高, 此TCI指标的值也越大。

一国的政府干预程度反映在如下方面: (1) 黑市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数据可以看出, 赶超程度越高, 黑市价格与官方价格的差价越高。 (2) 经济自由度。赶超程度越高, 政府批准微观主体进入一个产业所需的程序越多、时间越长,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度越高, 经济越不自由。 (3) 赶超程度越高的国家, 经济发展绩效越差。接下来探讨转型方式的影响。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可以预期劳动密集部门有较快的发展, 而若推行“休克疗法”, 则大量资源被用于补贴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 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较慢。用这两个赶超指标的差, 来衡量改革方式同双轨制改革的接近程度, 结果表明, 越接近双轨制改革, 转型后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慢, 基本同理论预期相符。

需要指出的是, 每个人都会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 而东亚经济的领导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所以没有推行赶超战略, 中国、越南的领导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所以选择了渐进式改革, 有较大的运气成分。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所有国家领导人都具有同样的目标——在自己的领导下将国家领向现代化;而发展先进产业就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的领导人也不例外。但是, 赶超战略效率低, 需要有很大的可动员的资源来支持, 其可维持的时间长短和程度深浅取决于人均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人口规模的大小, 人均自然资源越丰富、人口规模越大, 能够动员的时间就越长, 资源的动员也越容易。然而, 东亚经济的人均资源短缺, 人口规模相对小, 这是其推行赶超战略的不利条件。例如, 台湾地区在50年代曾经试图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但第二年就出现了由补贴造成的政府财政赤字以及随之而来的恶性通货膨胀, 因而难以维系。此后, 尽管政府提倡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但由于政府不提供保护补贴, 企业只能进入到符合比较优势、有自生能力的部门, 并因此一步步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韩国、新加坡、香港地区也是如此。东亚新兴经济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资源所限。

资源约束的影响在中国文化思想中也有所体现。在中国历史上很长的时期内, 人均资源都非常有限。前现代社会的中国相对西方而言发展程度固然更高, 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接近饥饿的边缘。因而, 中国文化长期强调实事求是。从儒家讲的“中庸”到毛泽东的“实事求是”、邓小平的“解放思想”, 再到现在的“与时俱进”, 都体现了不追求简单完美的意识形态、不受教条主义影响、根据现实调整政策的文化传统。而中国、越南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转型, 之所以采取双轨制、渐进式的转型方式, 还受到政治因素的限制。中国和越南的转型多为第一代领导人所推动, 而在东方权威主义的社会中, 领导人的权威来自于其所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 来自于其所推行的政策的正确性。由于第一代领导人同时也是计划经济的推动者, 其不能、也很难完全否定计划经济, 只能对计划经济进行“摸着石头过河”式的修修补补。

现在, 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已成为共识。但是, 中国的改革经验是否可以为其他转型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借鉴?需要注意的是, 苏联、东欧在20世纪80年代也曾经推行渐进式改革, 但没有成功。渐进式改革成功与否也同实施方法和方式有关。苏联、东欧的改革与中国、越南的改革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根本差异:第一, 苏联、东欧在改革的时候, 没有给予企业定价权, 国家完全控制价格。而在中国, 计划内的价格由国家制定, 计划外的价格由企业根据市场制定, 其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微观主体会对边际价格做出反应, 苏联、东欧企业面临的产品边际价格低, 因而对边际价格做出反应的积极性低;而中国和越南的企业对边际价格做出反应的积极性高。第二, 在苏联和东欧, 原来受抑制的轻工业部门准入障碍很多, 资源配置效率难以得到改善。而中国则鼓励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三资经济等进入轻工业部门, 从而提高了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资源配置效率。第三, 苏联、东欧给予企业的自主权是制定工资的权利, 这样, 厂长、经理自然倾向于制定很高的工资率, 从而引发工资膨胀。而在中国和越南, 虽然推行了利润留成制, 但企业的工资总额受到限制, 因而没有工资带来的通货膨胀。第四, 在苏联和东欧, 工资上涨引发了市场需求增加, 因而增加了短缺, 这些国家都通过大量借外债、大量进口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国家负债大大提高, 难以持续。与之相比, 在中国和越南, 工资增长不多, 而资源配置得到改善, 生产效率提高, 市场丰富程度大大提高, 出口持续增加, 外贸盈余增加, 国家宏观稳定性越来越好。

可见, 中国、越南和东亚的改革对于其他转型国家具有以下借鉴意义:第一,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 实施多劳多得制, 提高微观主体的积极性。第二, 因为有一大批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需要获得保护和补贴, 在条件没有改变前不能减少补贴, 但要放开原先受抑制的部门, 因而要在资源配置上实施双轨制, 并进而在价格上实施双轨制。第三, 微观主体效率提高后, 如果原先双轨中政府配置的比重越来越低, 则双轨向市场单轨的转变时机已成熟, 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的法律制度等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这样, 就可以分几步“跳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鸿沟”。

小岛自生之谜 篇2

2013年9月24日,巴基斯坦西南部发生里氏7.7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7.5°、东经 65.6°,在巴基斯坦西部的俾路支斯坦达尔本丁地区的哈兰附近。9月28日,该地区再次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造成1000多人伤亡,数百间房屋坍塌,10万多人无家可归。经美国卫星探测,这次地震在巴基斯坦附近阿拉伯海中制造出了一座新岛,距震中约400公里的瓜德尔港附近海域冒出一座宽30米、长76米的小岛。这块陆地比网球场稍宽,比足球场略短。科学家认为,这个岛屿是由于地震导致海底“泥火山”喷发沙土而形成的。

2013年9月27日,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美国《地质学》月刊上发表文章指出,由于砂石不断在环形礁石上堆积,印度洋上全为群岛组成的国家马尔代夫将出现新的岛屿。届时,马尔代夫将成为首个感受到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岛屿。

打开中国地图,在上海长江入海口,你会看到有一个很大的岛屿—崇明岛,它是我国第三大岛屿。其实,崇明岛也是自己慢慢“长”出来的。如果你注意观察一些历史地图,比如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图,上面一定没有画出崇明岛。因为那个时候,我国还没有崇明岛。

火山岩浆形成小岛

据科学家探测发现,表面平静的大海,其海底也和陆地一样,高山大川,沟壑纵横。海底大山中也有火山,有的甚至一刻不停地喷发着岩浆。只是它们距离海面很遥远,所以海面看起来依然平静,毫无火山喷发的影子。这些岩浆长年堆积,慢慢就会形成耸出水面的山峰—从海面上看起来就像是小岛。只不过,这个过程非常漫长,有些能达到数万年之久。

2011年11月,据新浪网报道:在大西洋加那利群岛附近海底发生的火山爆发,持续时间长达三个星期,喷出的大量熔岩流不断堆积,已经高出海床100米。科学家预言,只要这座海底火山保持现在的喷发势头,再堆积150米,它就能突出水面,在大西洋洋面上形成一个新的岛屿,从而为加那利群岛增添过去100万年内的首座新岛屿。

珊瑚礁堆积形成小岛

海上有种慢慢长出来的小岛被称作珊瑚岛。在热带海洋中生活着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它们数量众多,聚集在海底岩石的山崖上。它们死后,尸体会堆积形成珊瑚礁。这些珊瑚礁又给活着的珊瑚虫、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新的生长栖息场所。这样,珊瑚虫和其他海洋生物不斷死亡,尸骨不断堆积,日积月累,珊瑚礁就会长出海面,形成珊瑚岛。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马尔代夫新长出的小岛都是典型的珊瑚岛。这些小岛起初多是一些环形的潟湖(旧称泻湖),被来自周围珊瑚礁的砂石填满,慢慢就形成长出水面的小岛。

泥沙积淀形成小岛

除了海底火山喷发岩浆和珊瑚礁的堆积能生长出新的岛屿,大江大河口也会长出小岛。大江大河发源于高山,一路流淌过来,水中难免会携带大量泥沙,这些泥沙随着江河水流进入大海。在入海口,由于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大量沉积,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也会长出岛屿。长江口的崇明岛就是这样长出来的。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生长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据推算,崇明岛的形成至少经历了1300年。时至今日,崇明岛的东西两端还在以每年143米的速度延伸。

剧烈地震或者火山爆发形成小岛

以上三种形式的岛屿生长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但有一种非常迅速的生长方式,那就是在海边和靠近大陆的浅海发生剧烈地震或者强烈的火山爆发时,往往会出现新的岛屿。它们或者是由于地壳变动出现沧海桑田般的巨变,或者由于大量的火山灰迅速堆积在海中,于是一座小岛瞬间长出,仿佛神仙弹指移来。

据记载,在巴基斯坦,1945年、1946年、1999年和2010年都曾在大地震后出现过新岛屿。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泥火山“露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并且增长速度最快的泥火山,据专家推测,它很可能是由于2006年爪哇岛发生的一次6.3级地震震出来的。不过,这类岛屿都比较“短命”,当沉积层中的气体释放完毕,形成这种岛屿的“造山”活动就会停止,然后它们会在海浪的冲击下逐渐解体,最终从海上消失。

2011年12月23日,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卫星拍摄的一张高分辨率照片显示,从12月中旬开始,位于红海某处的火山发生了剧烈的活动,在以前空无一物的地方清晰地发现了岛屿的迹象。而且,厚厚的火山灰烟柱还在不断地从新生的岛屿向上喷出。火山在深海喷发,往往不显山不露水,但在浅海的环境中突然爆发,岩浆与海水接触,就会产生剧烈的喷发作用,形成枕状角砾岩和玻璃凝灰岩。火山喷出的岩浆和气体直冲到海面以上几十米的空中,降落后往往就能在浅海滩上立刻形成新的小岛。

人工“种”出来的小岛

相对于以上几种自然“长”成的岛屿,位于阿联酋迪拜沿岸的“世界岛”则是人工“种”出来的。它是世界最大的人造海岛,按照世界地图上海陆分布的样子,因其在海面上填海造岛而成,故名“世界岛”。每个岛屿的面积从2300平方米到8360平方米不等,相邻岛屿之间至少相隔了50米宽的海水。从空中鸟瞰,它就是一个由300个人工岛屿组成,模仿世界各大洲陆地轮廓,微缩版的世界地图。这些岛上设有酒店以及各种休闲旅游设施,整个工程项目的规模堪称现代版“世界第八大奇迹”。

此消彼长很平常

世界是无限丰富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岛屿的形成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并不限于以上几种。但是你可能没有想到,小岛能自己长出来,也能自然地消失吧。

2010年2月3日,一架日本海上保安厅直升机在东京南部750英里处巡逻时,发现此处一座海底火山正在爆发,据现场人员回忆,当时这座火山喷发出来的浓烟及火山灰喷射到空中达30层楼高,场面蔚为壮观。但是,随后海浪却很快把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岛屿冲散了,因而这些火山岛只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

据了解,自从1904年有关人员首次记录下这座火山活动的情况以来,它已经爆发了7次。其中,有3次在火山爆发后都形成了临时性的火山岛,但不久后,这些火山岛也沉到了海面之下。1914年喷发时,形成了约8公里宽、高度接近100层楼的火山岛,但是这座岛屿只存在了两年多。

早期的航海家因为不了解小岛的自生之谜,常常把航路上看到的一些小岛出现或消失说成是魔鬼所为,以讹传讹,平添了人们对大海无限神秘的想象。

以自生能力理论审视高校对口支援 篇3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口支援工作, 作为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西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内容, 与20世纪末的国有企业改革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在形势上, 西部受援高校与国有企业相似, 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竞争形势;在需求上, 西部受援高校同样急需提升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途径上, 都力争实现由“外部输血”式向“内部造血”式发展。自生能力理论作为一种开放性、生长性的理论, 强调人们从主体的角度分析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实现竞争优势的问题, 即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主体“造血”能力的建设, 因此适合引入到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研究中来。

一、以自生能力理论审视高校对口支援工作

自生能力理论源自于经济研究领域, 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他认为自生能力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暗含前提, “自生能力 (Viability) 是指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管理, 在没有政府或其他外力扶持或保护的情况下, 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的能力, 因为它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已经做了最好的选择, 实现了最大化”[1]。

自生能力理论的前提是企业具备规范的经营管理。在这一前提下, “企业是否具备自生能力还要考虑企业所在的产业、所生产的产品以及所使用的技术与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是否一致”[2], 即取决于三个因素: (1) 企业所在的产业是否与国家社会的资源要素比较优势相一致; (2) 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3) 企业所采用的技术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自生能力理论为我国高校对口支援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从自生能力三要素的视角来看, 西部受援高校与东部支援高校相比, 首先其所处的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比东部相比要差, 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具有更多的经济、文化、人口资源优势。其次, 如果把一所高校看作一个企业, 其“生产的产品”就是其培养的学生或人才。西部受援高校所培养的学生, 在就业竞争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方面, 与东部支援高校相比总体上并不占据优势。第三, 如果将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视为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 因东部地区高校的国际性程度较高, 容易接触比较前沿的科研领域, 西部受援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大多数都无法与东部支援高校相比。因此, 总体而言, 很长一段时间西部受援高校与东部支援高校相比并不具备竞争优势, 需要东部地区高校予以支援。但是矛盾是相辅相成的, 东部支援高校如果整体移植至西部地区的社会环境中, 并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 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受援高校与当地的社会环境已经融合并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 因此西部受援高校仍然具备一定的自生能力。

二、提升受援高校自生能力是对口支援内在要求

分析对口支援有关文件精神, 笔者发现对口支援的工作目标分为两个层面:外在的社会发展目标和内在的高校自身发展目标。众所周知,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采取的重要举措, “积极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 加快培养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 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3]。因此, 加紧发展西部高校, 培养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 进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对口支援重要的外在目标。

西部高校自身的发展也是对口支援工作的另一目标。总体来看, 无论是师资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科研能力, 还是学生教育质量, 西部受援高校都无法与东部支援高校相提并论。西部受援高校参与国际交流的整体层次也相对较低。因此, 国家采取政策的倾斜和照顾、差别化支持措施, 如通过实施对口支援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不断提升西部受援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等重大计划项目等支持西部高校发展等, 让西部高校有“四个显著提升”[4], 争取到2020年西部高等教育总体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因此, 加快西部高校自身的发展也成为对口支援的内在目标。对口支援的外在目标和内在目标是相辅相成的, 外在目标的实现能够为西部高校的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氛围和社会资源, 而内在目标的实现能够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支持。

加快西部高校自身发展是对口支援的内在目标, 关键和核心是西部高校的自生能力建设。笔者认为, 高校自生能力是指一所大学在没有国家政策保护、其他高校或社会团体的特殊支持, 在开放的高等教育环境下和众多高校的竞争中, 能够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 其表现为“能够在高等教育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能够在众多高校的竞争中独树一帜, 在某一地区、某一领域或者某一行业具备发言权和重要影响力, 为社会公众所认可”。如前所述, 以自生能力审视大学的生存发展, 主要考虑三大要素:大学是否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融合并形成比较优势、大学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大学是否具备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这三大要素即是大学自生能力的三个组成部分, 即一所大学与外部环境的融合能力、生产能力和自我推动能力。融合能力决定了大学是否能够与生存环境互动形成比较优势;生产能力决定了大学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得到社会认可、是否具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自我推动能力是一所大学的“发动机”, 决定了大学新陈代谢、自我助推、自我加油的能力。

提升受援高校的自生能力, 既需要内部的力量, 更需要外部的力量。内部的力量源自于受援高校自我革新,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科学研究的新动力、队伍建设的新路径以及硬件建设的新资源等。外部的力量则是政府给予最大程度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 其他高校和社会团体的教材课程资源输送、人才培养的帮助、师资队伍建设的带动、科研团队的培养和管理方式的更新等。提升受援高校的自生能力与外部的力量支持是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自生能力的最终目标是摆脱对外部力量的倚靠, 另一方面, 外部力量的支持又是提升自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受援高校受到地理因素、社会政治因素的限制, 单纯依靠内部力量提升受援高校的自生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外部力量的大力推动成为提升自生能力的必需。这种外部力量, 集中表现为新世纪以来国家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在高等教育领域集中表现为教育部实施的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因此, 提升西部受援高校的自生能力是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必然的、内在要求。

三、对口支援提升受援高校自生能力的实践分析

自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至今, 高校对口支援已开展十多年, 先后推出过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对口支援民族院校等专门项目, 发布过多次援藏、援疆的工作通知、意见或方案, 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下面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东部高校为例, 分析如何通过对口支援提升受援高校的自生能力, 探讨对口支援工作可以挖掘的空间和领域。

(一) 努力提升受援高校的“融合能力”:促进学科建设与当地社会资源相结合的比较优势

学科建设和规划不仅对建设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受援高校成功办学的基础和关键。受援高校的融合能力建设, 主要意味着受援高校的学科建设能够与当地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相适应:在受援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能够从当地的经济社会中汲取资源, 吸取学科建设的力量,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壮大;反过来, 相关学科也能反哺当地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对口支援工作中, 支援高校帮助受援高校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特色密切相关的优势学科, 取得了不少经验。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支持西南科技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等6所高校支持西藏藏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支持新疆财经大学等。

对口支援工作经过2001至2011年底的10年间, 受援高校学科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其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由6个增加到115个,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由102个增加到592个,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由73个增加到632个,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由773个增加到2229个[5]。尽管受援高校学科建设所取得成绩不尽是由支援高校帮助的结果, 但是不少学科能够成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 与支援高校的帮扶是分不开的。

(二) 努力提升受援高校的“生产能力”:以更高的水平培养能够满足当地需求的人才

受援高校的“生产能力”, 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 居于“生产一线”的主体即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另一方面, “生产”的方式即教学方式要做到与时俱进, 能够因材施教, 培养质量和数量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据统计, 支援高校在2001年6至2011年底的10年间共选派1440名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到受援高校任职任教。如西南交通大学连续选派2位优秀专家担任西藏大学工学院院长, 武汉大学选派10位专家到新疆大学对口学院任职, 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选派25名教授到西藏藏医学院和新疆医科大学任教, 清华大学组织4批教授团到青海大学支教[5], 中国人民大学选派一批教师到新疆财经大学任教, 并为受援高校联系聘任一批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 其中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关领域的总共20多位知名学者。这些任职任教的教师, 把东部高校甚至是国际上较为先进教学方法带到受援高校, 传播深厚的学校精神理念, 带动并凝聚受援高校的教师队伍, 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提高了受援高校的教学水平。

为了让受援高校学生直接接受东部地区相对较先进的教学, 支援高校帮助受援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如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天地网项目”, 使宁夏大学3000多名学生选修了该校4000多门次的网络课程。复旦大学启动实施了与云南大学合作培养高素质本科计划, 2010年、2011年复旦大学接收云南大学9个专业135名学生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5]。

通过对口支援, 受援高校的“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受援高校10年间为西部地区培养了近百万“留得住、下得去、用的上”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人才保证。

(三) 努力提升受援高校的“自我推动能力”:提升受援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 提高西部高校的科研水平

大力提升受援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 对培养受援高校“自我推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教育部和支援高校以各种形式创造条件, 让西部高校教师获得更多的进修深造机会, 在东部支援高校的学术氛围中锻炼并提升科研能力。

教育部和东部支援高校重视受援高校教师的进修和提升。仅“十一五”期间, 中央财政就投入了5520万元, 资助近3000名受援高校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10年来, 受援高校共选派了5000多名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 如:北京师范大学制定了单独招生办法, 每年为西北师范大学定向培养10余名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设立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 10年间共为石河子大学定向培养56名博士研究生;2011年, 西南大学招收15名毕节学院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先后接受79位受援高校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9位教师到校进修, 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专设新疆财经大学新闻学教师硕士学位培养班, 接收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经过十年的培养工作, 西部受援高校的教师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由1391人增加到5393人, 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由6201人增加到14275人, 5受援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在东部高校的支援下, 西部受援高校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科研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据统计, 受援高校教师与支援高校教师合作承担了30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在宁夏沙漠化防治、中国西南山区和内蒙古草原农牧业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以浙江大学和贵州大学的合作为例, 两校联合开展“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高效生产优质牛奶、牛肉配套技术研究”, 被列入科技部“西部开发”科研行动项目;青海大学在清华大学支持下, 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5]。西藏民族学院在中国人民大学支持下, 连续两次成功举办“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 极大地提升了西藏民族学院新闻学的科研影响力。在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的前提下, 一些受援高校的“自我推动能力”得到体现, 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受援高校中的贵州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已进入了“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四、思考与建议

经过10年的对口支援工作, 西部受援高校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 自生能力得到培养。具体表现在支援高校结合受援高校实际情况, 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配合西部地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 形成了一批与西部支柱产业联系紧密、西部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 形成受援高校的“融合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了受援高校的“生产能力”;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提高受援高校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 引进或聘请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 提升了受援高校“自我推动能力”。

自生能力理论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理论, 引入到对口支援工作中, 不仅有助于我们分析受援高校在教育改革的环境中与东部高校相比存在的发展劣势, 同时也有助于分析受援高校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中培养自生能力。经过深入思考, 笔者认为对口支援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大探索力度:

1.继续加大提升受援高校的融合能力。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过程中, 要更加注重分析西部高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形势, 支援高校指导、帮助受援高校密切结合当地实际, 加强调查研究, 明确当地经济社会能够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谋求西部高校与当地社会互惠共赢的发展路径, 形成比较优势。

2.继续加大提升西部高校的生产能力。不断探索支援高校和西部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不但要把西部的学生交流到东部、把东部的教师委派到西部, 而且要从社会发展的层面分析西部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西部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如何更快更好地培养这样的人才等, 进而创新西部高校培养人才的特色和途径。

3.继续加大提升受援高校的自我推动能力。不断探索西部高校师教师伍水平提升的新途径, 形成教师队伍外部引进和内部生长的双重模式;不断探索西部高校科研队伍水平提升的新方法, 不仅加强与东部高校的联合科研、形成带动效应, 还要在探索中形成充分满足实际需求的科研方式, 在优先占据西部科研资源和领域的前提下, 形成科研对象丰富、科研水平先进、科研成果突出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企业自生能力与国企改革[J].中国经济快讯, 2002 (34) .

[2]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J].经济研究, 2002 (12) .

[3]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Z].教高[2001]2号, 2001.

[4]毛瑁.10年, 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夯实“四个显著提升”[N].中国教育报, 2011-07-14 (高教版) .

出于爱,让它们自生自灭 篇4

为了捕杀雷鸟的天地,挪威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最初几年,雷鸟的数量果然逐年增加。可是,好景不长,又过了几年,雷鸟的数量不仅不再增长,反而有所下降。到了20世纪初期,雷鸟开始大量死亡,数量锐减。

挪威政府震惊了,赶紧召集全国动物学家和各方人士进行讨论和研究,找出了雷鸟大批死亡的原因。原来,所有的雷鸟都是死于一种叫球虫病的传染病。

球虫病是由某些球虫寄生在鸟类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上皮细胞内引起,随雷鸟的粪便传播,危害极大。可为什么这些传染病在对雷鸟施行保护前没有大规模发生,而在计划实施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大规模发生呢?

经过调查,科学家们得到了答案。问题是出在消灭雷鸟的天敌上。在生态系统中,雷鸟和它的天敌鹰、狐等的关系是被捕食和捕食之间的关系,对被捕食者雷鸟来说是如何逃避捕食者的追杀,有病的雷鸟和健康的雷鸟相比,无论在行动的灵敏性和速度上都比不上健康的雷鸟。因此先被捕食者捕捉到的大多数是体质较弱的病雷鸟,这样鹰和狐等捕食者就起到了消灭病雷鸟,从而减少雷鸟传染病病源的作用,也就是所谓“清道夫”作用。人们把雷鸟的天敌消灭了,带病的雷鸟在潜伏期间混杂在雷鸟群中,到处排粪,传播疾病,雷鸟疾病频频发生,数量又哪有不减少的道理呢?

明白了这一点,挪威政府才恍然大悟,消灭雷鸟的天敌实际上是破坏了生态系统,人类做了一件多么自以为是的事情啊!于是当机立断,马上禁止捕杀雷鸟的天敌,同时积极地招引一些老鹰、狐和鼬等动物,以补充已被捕杀的数量。又经过了数年,雷鸟的数量果然逐步上升,恢复正常。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白尾鹿身上。白尾鹿同样是一种美丽且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动物。1905 年以前,美国亚利桑那州草原的白尾鹿种群保持在4000 头左右,1907 年美国政府为了发展鹿群,制定了保护行动计划,开始捕杀白尾鹿的天敌美洲狮和狼等动物。

起初,白尾鹿数量上升了,到1918 年发展到40000头,这时,草原已开始呈现损耗过度的迹象,但并未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到1925 年白尾鹿数量高达十万头,草场极度损耗,大批的白尾鹿得不到足够的食物,体质弱了,抗病力也随之下降,繁殖率开始降低。白尾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仅过两个冬季就减少了 60%,以后又降低到一万头左右。幸亏美国政府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改变措施,停止捕杀美洲狮和狼,白尾鹿的数量才免于继续下降。

自生能力 篇5

一、乡镇财政收支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一) 建设乡镇财政收支管理的意义

当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越来越高, 随着公共服务型财政模式的建立, 乡镇财政管理模式也在逐渐转变。财政管理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需要内控制度的辅助, 乡镇财政改革必然要选择建立收支管理和内控制度。因此, 建立乡镇财政收支管理和内控制度的意义重大, 主要表现在:第一, 在完善乡镇财政收支管理内控制度的同时能够有效的进行财政管理, 使财政资产安全保存, 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财政管理的风险得到规避和化解;第二, 政府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离不开乡镇财政提供的资金保障。要想实现财政资金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运行, 就必须要完善内控制度。乡镇财政内控制度是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方面, 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与完善有效地乡镇财政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第三, 财政资金的稳定与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乡镇财政内控制度能够有效地保护财政资金;第四, 只有风险意识提高了, 监督体系健全了, 那么财政风险和贪污腐败现象也会随之越来越少, 强化乡镇财政内控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强有力措施, 最终能够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得财政管理。

(二) 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建立的原则

1. 全面性原则。

乡镇财政管理的各项业务都应该包含在财政内控制度中, 在决策、监督、执行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始终, 最终能够实现全员性控制。

2. 重要性。

在实现全员控制的基础上, 在涉及到权利运行和重要岗位的重要环节中, 应该使内控程序的制定和相关规则的建设更加严格, 在内部权利结构在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的基础之上, 能够促进廉政党风建设。

3. 制衡性。

内部机构、岗位设置和业务流程等方面应该按照内控制度进行合理划分, 要使不相容的职位分离开来, 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制衡的机构或岗位机制。

4. 效率与合法、合理并存。

建立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应首先考虑到国家的法律法律和各方面的文件精神, 其次是考虑到所应用的到的业务特点和实际操作所需要的一些条件, 在综上考虑这些需求后还应该兼顾到成本效率的原则。

二、乡镇财政收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需要广泛的管理, 难度较大

乡镇单位从多种渠道获取资金, 造成的结果是, 一部分资金由乡镇财政部门管理, 剩下部分的资金虽然不由乡镇财政部门管理, 但监管职能仍需由乡镇财政部门负责。各种来自不同渠道的资金最终都汇如乡镇, 就会造成乡镇的管理难度较大。

(二) 没有深入的认识到乡镇财政内控制度

相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乡镇经济发展是比较滞后的, 上级下达的命令或者各项规章制度往往无法落实到位, 乡镇财政领导人员的内控意识仍处在初级阶段, 没有深入的认识到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重要性, 从而造成了乡镇财政的内控制度建设的步伐较缓慢。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财政资金流通路径上下交错, 另一方面, 领导人员的不重视会使财政部门工作人员没有强烈的岗位职责意识, 造成内控制度建设进程不能顺利进行, 部分财会人员在财会知识积累不足, 专业性不强, 进而使会计工作的质量不高。

(三) 内控制度仍需完善

乡镇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到财政内控制度,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有可能使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受到影响。内控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不能有效地控制费用支出, 没有指定定额管理制度。乡镇政府在经费支出方面往往没有采取严格的控制标准, 就算是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的标准, 实报实销的制度仍然是最广为使用的。只要有相应的审批人员签字同意, 会计人员就会予以核准报销, 这样就会普遍存在挤占或挪用经费的现象。

(四) 未能明确约束内控制度

保障内控制度完善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能够岗位分离, 专人专岗。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却不能明确的划分资产管理责任, 不能清晰明确的定位分工, 从而不能科学的设置岗位, 甚至会出现人员兼任职位的现象。内控制度需要相应的监督机制的配合才能够有效地执行, 因此, 实现内控制度的全面实施需要加强监督管理。

三、建设完善乡镇财政收支管理的建议

(一) 对收支管理加强监督, 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一是对乡镇财政现有的收支渠道要调查清楚, 建立起完善的收支管理体系, 使乡镇财政部门能够就近管理资金的优势凸显出来, 乡镇财政部门要集中管理乡镇所纳入的所有资金, 这样就能够使乡镇财政部门全面监管单位内控措施, 使内控制度得以完善。第二是对单位收支进行加强管理, 重点加强管理票据和印鉴, 使票据管理制度得到完善, 对票据管理、登记、使用和检查的责任要明确认识;执行单位借款和支出的报销流程时, 要对相关业务进行对账和监管, 进而明确其责任。

(二) 对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认识要加强

内控制度是否健全、能否有效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财政部门领导对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认识。因此, 应该加强乡镇财政领导人员对财政内控制度的认识, 首先是乡镇财政部门领导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向他们介绍在乡镇财政的发展中内控制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即内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并能够预防资金的流失。要想使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得到全面建设需要有乡镇领导人员的支撑。

(三) 对财会人员素质的要求要提高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乡镇财会人员队伍, 对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首当其冲的, 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对岗位职责有较全面的认识, 在进行实际工作中, 就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能够保证整理出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资料。同时, 会计工作是不断变化的, 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内容也要随着会计工作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使会计人员能够适应新的财务管理法规, 深刻认识到财政内控制度, 最终才能够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

(四) 建立全面有效地内控制度体系

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包括多种层次的内容, 主要有预算、人员、监督和政策等方面, 实现内控制度建设的完善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内控制度体系的建设。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起一个机制能够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能够相互监督并且相互制约, 监控的范围要涉及到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第二要使建立的内控制度实现人员的完善管理。岗位职责不同所需人员也就不同, 理应为其配备对应的工作人员, 使岗位的分工明确, 责任明确;对不同岗位的人员要定期组织相应的知识培训, 使工作人员能够源源不断的接触到新知识, 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是促进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对工作人员有奖有罚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四、结束语

综上看出, 乡镇地方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乡镇财政收支的合理管理和内控制度的建设, 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也与此息息相关, 内控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使会计信息报告质量得到提高, 有效率的进行财政管理工作, 尽量避免在财政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同时使财政资金的运行安全、完整和规范。因此, 加强完善乡镇财政收支和内控制度的建设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这就要求, 明确责任, 详细分工, 预防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因此, 在今后规划乡镇工作的时候,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乡镇财政收支和内控建设, 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财政管理, 安全的保存财政资产, 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和化解财政管理的风险, 维护人民群主的基本利益。

摘要:分税制和取消农业税等税费改革造成了基层乡镇主体税的缺失, 乡镇财政的收支矛盾从而变得较为尖锐。乡镇政府顺利的履行各项社会经济职能必须以乡镇财政作为其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而内控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使会计信息报告质量得到提高, 有效率的进行财政管理工作, 尽量避免在财政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同时使财政资金的运行安全、完整和规范。内控制度是有效地进行现代管理的一种模式或方法, 建立乡镇财政内控制度是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要求的必然趋势。因此, 笔者对乡镇财政内控制度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其建设的基本原则, 找出若干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乡镇财政,内控制度,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段喜峰, 王虎.乡镇财政财务内控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财会, 2015, 01:42-45.

[2]聂艳艳.加强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思考[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3, 23:30-31.

市场秩序是自生自发的秩序 篇6

市场可作为一种秩序被讨论, 这同样也是毋庸置疑的。至今为止对于市场的讨论, 一般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把市场秩序作为既定的, 讨论在市场这一秩序下经济的运行;一种是把市场秩序与政治、法律制度合在一起, 讨论整个制度体系的演变。第一种讨论发展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第二种讨论则包容着众多的学派, 运用新古典范式对于制度进行讨论的新制度经济学, 与坚持斯密传统讨论制度问题的经济学一起, 都把市场秩序与政治法律制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这样的研究下, 政治、法律的研究与经济的研究成为可分开的。这种两分的研究, 使得市场的功能被理解为单一的, 就是人们在其中进行交换、配置资源的场所, 而至于市场秩序本身的调整, 则属于政治法律层面的事情。哈耶克对于自生自发秩序的讨论, 并没有在具体的经济活动层面展开, 很大程度是在政治法律层面展开的。

古希腊的先哲们只认识两种形式的秩序, 一种是自然的, 另一种是人为的。前者是“自然的”, 是指那种由自然引发的秩序, 而后者则为“外部规则”和“内部规则”, 特指因为人类作用而生成的秩序。那些根据人们之间约定俗成而形成的规则称为nomoi, 而thesei则指那些实现经过深思熟虑、而后制定的准则规范。在哈耶克看来, 物物交换以及由此生成的市场秩序是大社会的最本质的标志, 他称这种市场秩序为“Katallaxie” (自由自发的市场秩序) 。哈耶克对于这一术语的偏爱是因为, 在希腊文中“Katallaxie”不仅代表交换, 还代表着“将陌生人变为朋友”。

哈耶克对“自发秩序”的论述, 是出于对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以及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反对。他认为, 人类社会演进是“自发秩序”, “人类在历史上所获得的一些最伟大的成就都源于下述事实, 即人类始终无法控制社会生活。人类持续发展, 完全有可能依赖于其有意地避免实施其于当下已然获致的手段。在过去, 种种自生自发的发展力量, 无论受到多大的限制, 通常仍能表明其强大无比, 足以抵抗国家所具有的那种有组织的强制措施。”在哈耶克看来, “自发秩序”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第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类似于生物进化的自然竞争的演进过程。由于人类知识或信息的分散性, 同一代人之间不能充分交流彼此掌握的知识, 更不具备判断彼此间谁的知识更优的能力, 唯有使各个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有机会在社会中平等竞争, 通过“优胜劣汰”, 保证正确的知识得以发展和传播;另一方面前人习得的知识也无法完全传授给后人, 某些无法或未能诉诸语言、文字的知识, 特别是一些经验, 只能以制度或习俗的方式, 融入到后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去, 以这种方式使那些经由无数人竞争得来的知识继续发挥其作用。在“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下, 最优的知识能够脱颖而出, 最好的制度得以扩展;第二, 正是这种社会演进的自生自发性质, 要求坚持演进理性主义反对理性建构主义, 尽可能少的使用任何强制力量。“正是因为每个个人知之甚少, 而且也因为我们甚少知道我们当中何者知道得最多, 我们才相信, 众多人士经由独立的和竞争的努力, 能促使那些我们见到便会需要的东西的出现。”人们必须尊重传统, “一个自由社会之所以能够发挥其有助益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自由社会发展起来的种种制度的存在”, 这并不是“认为那些创造了种种制度的古人要比今人更智慧。反而立基于这样一种洞见之上, 即历经数代人的实践和尝试而达成的成就, 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显然, 哈耶克的“自发秩序”, 本质上就是市场机制, “正是由于人们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市场那非人的力量, 才使得一个文明可能实现她以往的进步, 否则这个进步就是不可能的。”而这种“自发秩序”的基础就是个人主义、个人自由。“我无须多言, 真正的个人主义坚信那些小型社区、人群和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所形成的价值。它坚信地方自治以及自发自愿的结合体, 并认为个人主义正是通过这些形式得以实现自身, 认为通过这些形式得以把许多原本由强制性的政府干的事情做得更好。”

以上是分别对哈耶克市场和秩序的解读, 而关注哈耶克的市场秩序理论, 不得不关注哈耶克对于自由、竞争与法治的论述。

一、自由——市场秩序的首要原则

在哈耶克的著作中, 他所阐述的每一个观点, 都无不回到关于自由的讨论上来。自由是哈耶克全部思想的哲学基础。哈耶克认为自由是一种状态, 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的状态”。他认为这种状态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希望获得但很难实现的理想状态, 因此任何人之间要界定私欲, 以便保证个人追求自由的行为互不妨害。私欲的界定靠的是强制, 而这种强制不能由个人进行, 最终这种强制的权力赋予了国家。但是, 个人只受来自国家的一般规则提供的强制, 该强制又是以增进自由为前提的。

第一, 市场秩序是一种自生自发的经济扩展秩序。在哈耶克看来, 市场秩序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是经过长期的选择和试错之后进化出来的经济秩序。哈耶克认为, “经济学历来研究的就是, 一个大大超出我们的视野或设计能力的甄别和选择的变异过程, 如何产生了人类交往的扩展秩序”。人类社会在进化的过程中经由传统、教育等积累了各种代代相传的知识。这些知识抑或称之为经验分散于个人的头脑中, 而这些经验规则使人类突破了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本能的阻碍, 形成了不断扩展的市场秩序。他认为“这种秩序并不是人类的设计或意图造成的结果, 而是一个自发的产物:它是无意之间在遵守某些传统的、主要是道德方面的做法中产生的, 其中许多这种做法人们并不喜欢, 他们通常不理解它的含义, 也不能证明它的正确, 但是恰好遵循了这些做法的群体中的一个进化选择过程——人口和财富的相对增加——它们相当迅速地传播开来。”

第二, 在哈耶克看来, 经济自由意味着自发秩序的概念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经济自由的意思就是行为的自由, 是其他自由的前提和基础。作为行为自由的经济自由既包括生产自由, 也包括消费自由。哈耶克认为理性是有限的, 经济决策所需要的知识分散于独立的个人所掌握, 这些知识从未以集中或者完整的形式存在, 在自由的经济中, 个人可以利用分散的知识进行分散的决策, 最后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市场自动会出现均衡。一个国家如果为了达到社会所期望的目标而干涉经济自由, 就危害了整个古典的个人自由权力, 经济自由被哈耶克理解为反对国家万能的“对抗力量”, 没有经济自由, 就有通向奴役之路的危险。哈耶克将经济自由限制国家权力的作用放在很高的地位上。

二、竞争——作为发现的过程

竞争是哈耶克整个社会学与自由、一般性规则并行的三大支柱之一。竞争更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概念, 竞争对于资源配置的正向作用也是提倡市场经济的主要理由。

1968年哈耶克在德国继而经济研究所做了题为《作为发现过程的竞争》报告。哈耶克把竞争系统地看作一个发现某些事实的过程, 如果不存在竞争的话, 这些事实就要么仍然不为人所知, 要么至少不被利用。在微观经济学中, 人们假设了一种现象“完全竞争”, 他们把竞争作为一个在其中行为主体竞相积极尝试超过其他竞争者的过程的设想。而福利经济学利用了这一思路和方法, 提出进一步的经济政策建议。如果竞争没有带来“完美”的结果, 那么政治界的任务就是通过政治替代行动医治“市场失灵”。哈耶克同样提出这样的问题, 但是他认为, 一个增进福利的市场秩序必须是由那些各自拥有知识优势的人做出分散的决策。

在这里, 哈耶克认为市场秩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竞争过程来实现的:竞争使得攻击面向需求, 使得价格趋向于边际成本是市场中的组织消散最小化。但是, 竞争也可能导致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在这种意义上, 需要建立一种竞争秩序来维护竞争过程的正常活动。竞争秩序属于一种立宪层面的规则框架。立宪层面的规则框架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既要在有所建构, 又会有所演化。这种秩序将会是哈耶克所倡导的自发秩序。它是人类行为的产物, 但不是认为设计的产物。在这个秩序形成的过程中, 人们充分利用了各种知识, 包括大量分散的知识, 而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全知全能”的产物。虽然存在建构的成分, 但是以正式规则为特征的建构秩序总是在受到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影响, 也就是说, 总是存在“自生自发的有序化力量”使得实际秩序介于自然和人为秩序之间。最后在立宪层面达到的竞争秩序, 必然是一种体现效率和福利的秩序。

三、法治——市场秩序的保障

没有不负责任的自由, 自由和责任是不能彼此分离的。责任是对自由的校正, 一个为自由提供最大空间的自由社会的存在和维系。社会施加于个人身上的赞扬和职责, 也会有合法的作用。在哈耶克看来, 责任不仅是一个道德概念, 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法律概念。

哈耶克的法治理论是基于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国家怎样行使自己的权力, 在何种程度上行使自己的权力, 才能不危及个人自由。在哈耶克看来, 自由的、实质的法治国家与把法律定义为普遍的法律规范一致。首先,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平等原则。法律规则是普适性的, 抽象的规定组成的, 特殊对待时不允许的。这种平等必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得以体现。同时, 哈耶克也指出, 法律应该主要由禁令组成, 这些禁令是用来确定所有个人的私人空间的界限, 而不是行为的内容;其次, 哈耶克的法律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当行为的普遍准则的体系不是在所有方面都确定不变的, 他需要继续发展, 不断地完善, 适应时代的要求, 以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普遍的法律规则能够限制政府的权力, 在规定的空间内, 每个人都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目的行事, 使得市场秩序自由竞争并有效率。

法律原则必须保证自由, 自由本身是法律原则的体现, 没有法治的自由是空洞的。法治的社会能够保证自由, 而人治的社会只会破坏自由。世界上的坏事不一定都是坏人干出来的, 而往往是一些好心肠的理想主义者干的, 但他们的好心肠并不能避免他们干蠢事。即使把国家的大权交给那些善良的人去管理, 自由不一定会有保障。哈耶克认为, 法治就是按自由的原则制定法律, 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这种体现自由精神的法律的约束。法治的关键是法律要体现自由的精神, 如果用人治代替法治, 人治的独裁者就可能会侵害个人的自由。

四、总结与启示

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无疑为我们当今对市场秩序的讨论指出了一条方向。正如秋风所说, 我们应该通过市场学习规则, 市场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沟通交流渠道, 是人类最丰富的知识宝库, 它能够在陌生人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较优的做事的方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自由是市场秩序最本质的原则, 竞争是市场秩序发现的过程, 法治是保障。对于当今处于转型阶段的市场经济, 市场秩序的建构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本着自由精神, 又要允许其在一定空间内的自发演化, 保障市场主体的自由权利, 规范竞争, 重视竞争, 并且提供一个法治的市场环境, 只有这样, 才能建构一个适宜我们发展的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格尔哈德.帕普克.知识、自由与秩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三联书店, 1997.

直播稻田自生稻的识别与防除 篇7

1 形态特征

苗期:叶色较淡类似籼稻, 部分稻株叶鞘紫色, 叶形细长;拔节期:叶片细长披垂, 长势快, 拔节早, 分蘖力强, 有的叶片宽大, 田间分布不均匀, 有成片分布的特性;抽穗期:抽穗早, 分布不均匀, 多成点片状发生。一般比常规稻成熟早, 但也有的特别迟, 有的不育[2,3]。

2 发生特点

虽然自生稻有不同类型, 但目前生产上大量发生的多为红粒稻, 因其籽粒多偏红而得名, 一般9月底至10月初即落粒1/2以上。自生稻一般发生地块为荒田、田边、直播田, 初发田块局部发生现象明显, 同一地区不同田块发生也有轻重之分。砂土地区发生较重, 黏土地区很少或基本不发生。

3 主要来源

3.1 上年遗留的栽培种

上年水稻收割后遗留田间的栽培稻种子到第2年水稻种植季节萌发出苗。这部分长出的水稻生长正常, 与正常水稻差异不大, 只是品种间的差异。

3.2 种子本身携带变异株

这种变异株, 也是由于在种子生产过程中未去除干净的自生稻遗留于种子中, 正常播种生长后, 就有少量大青棵特征的个体出现。但判别是否为种子携带, 要看同一批种子不同田块的表现是否一致, 如果同一批次的种子在不同地块或不同乡镇都表现出混杂现象, 且相邻地块的其他品种或同一地块的不同品种都没有此混杂现象, 基本上能证明此混杂现象是种子本身的质量问题。

3.3 秧田自生的再生稻

水稻落谷后, 田间原有的再生稻稻种在适宜的条件下, 和正常的栽培种一起萌发。再生稻种长出的秧苗与栽培种生长出的秧苗无异, 往往会被按正常苗移栽到大田。直至水稻分蘖后期, 典型特征才会表现出来。这部分的再生稻往往都生长在穴内, 不在行间[4]。

3.4 大田自生的再生稻

自生稻生育期较短, 拔节、抽穗较早, 落粒性较强。因此, 常在水稻收割前提早脱落, 第2年或数年后萌发出苗。

4 防除方法

4.1 人工拔除

由于自生稻较田间正常稻株高, 比较容易识别, 可人工进行拔除, 但这种方法在抽穗后不宜应用。因此, 对于抽穗较迟或同时抽穗的自生稻, 特别是一些叶片宽大、植株繁茂的自生稻, 应尽早拔除, 以免影响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

4.2 深翻闷种

为防止自生稻稻种萌发, 对于套播种植水稻或免少耕直播的田块, 2~3年深翻1次, 将落入田间的自生稻种子深埋于耕作层下。水直播稻田在播种前5~7 d上水泡田, 使自生稻缺氧而无法发芽, 导致闷种 (芽) 。前茬收获腾茬后, 创造适合自生稻种发芽、出苗的适墒条件, 后通过整地用机械旋耕覆灭自生稻苗。

4.3 轮作换茬

在直播稻田自生稻比较多, 特别是早熟自生稻很多, 难以完全拔除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与玉米、大豆等作物轮作换茬, 在玉米、大豆等作物生长季节拔除自生稻。经过2~3年的轮作, 基本可解决自生稻的危害。

4.4 改变种植方式

对发生严重的直播田块, 仍应恢复育苗人工移栽耕作方式, 也可采用机插秧方式移栽水稻, 这样既能防止自生稻的危害, 又能减少直播稻因后期遇低温寡照造成减产的可能, 同时采用机插秧又能省工节本, 提高产量。

4.5 化学防除

对深耕整地后的移栽水稻, 水稻移栽活棵后用含乙草胺等成分的移栽稻田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能抑制残留田间的自生稻种子萌发, 这也是多年来移栽稻很少发生自生稻的主要原因之一。

摘要:介绍直播稻田自生稻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主要来源, 并提出防除方法, 以为自生稻的防除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生稻,直播稻,形态特征,防除方法

参考文献

[1]罗功仪, 李奎林.湘北地区自生稻的发生规律与防控措施[J].湖南农业科学:下半月, 2011 (12) :63-64.

[2]岳惠英, 钟荣飞.水稻田自生稻发生原因及防除对策[J].科学种养, 2010 (11) :4-5.

[3]李茹.直播稻田自生稻的识别与防除[J].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 2010 (4) :37.

自生能力 篇8

蒸汽吞吐是我国目前稠油开采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蒸汽吞吐轮次的增加,稠油油藏的非均质性增强,注入蒸汽的利用效率也随之大大降低。在注入蒸汽前,注入适量的耐高温泡沫,可以对高渗、枯竭层起到封堵作用,使后续注入的蒸汽转向低渗透或动用程度低的层位,从而提高蒸汽的利用效率,可提高本轮次吞吐的稠油产量[1]。传统的注泡沫方法需要在地面配制泡沫,之后注入井下,工艺和设备复杂。本文拟研究“井下自生泡沫体系”,采用常规入井工艺将液体药剂注入油层,随着后续蒸汽的注入,油层温度升高,靠热量与酸液共同引发产气化学反应,在井下自动生成泡沫,起到辅助蒸汽吞吐作用,同时简化了施工工艺。

1 井下自生气源的确定

氯化铵与亚硝酸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产生氮气并放出大量热。该反应体系的这一特性已经被广泛用于油田生产中[2,3]。其化学反应式为:

ΝaΝΟ2+ΝΗ4ClΗ+ΝaCl+Ν2+2Η2Ο

该反应需要在酸催化下进行,并且pH值和温度对反应产气种类、产气速度和产气量起着关键作用[4]。

1.1 pH值的影响

通过实验发现: 当pH>8.0时,常温下反应即可进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ΝΗ4++ΟΗ-ΝΗ3+Η2Ο

产物以氨气为主。

当pH<4.5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Η++2ΝΟ2-2ΗΝΟ2Η2Ο+ΝΟ↑+NO2↑

产物为有毒的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气体。因此,为了只产氮气(考虑安全和尽量多产气),必须保持药剂溶液的pH值在5~7.5之间。

1.2 酸催化剂用量的确定

氯化铵与亚硝酸钠的产气反应还与温度密切相关,因此,需考察在不同温度下的酸催化剂适宜用量。

实验方法:将亚硝酸钠和氯化铵按1∶1的摩尔比混合,取混合物9.2 g溶于水中,配成75 mL溶液,倒入250 mL反应器中,加入乙酸(CH3COOH)做催化剂。乙酸的质量分数为溶液总质量的0.02~0.08wt%。以恒温水浴中加热,产生的气体收集于集气瓶中,在常温常压下测量产气体积。实验结果如图1~图3所示。

由图1可见,当酸浓度低于0.05wt %时,常温下亚硝酸钠与氯化铵反应极慢,因此,井口配药时,若酸加入量低于该浓度,即可保证安全施工;由图2可见,当酸浓度为0.02wt %时,在注蒸汽前的井底温度下,产气反应虽然已较为明显,但反应速度较慢,产气量较小,考虑到施工时井筒内的液柱压力,注药剂时的井口压力不会因井底的少量产气而明显升高,因此,酸浓度为0.02wt%时,能够保证安全注入;由图3可见,在0.02wt%的酸浓度下,温度达到95 ℃时,产气量已接近最大,而注蒸汽时井底温度在250 ℃以上,因此,注蒸汽后亚硝酸钠与氯化铵可充分反应,可以为泡沫的产生提供气源。综上所述,现场应用时,酸催化剂的用量确定为总液量的0.02wt%。

2 起泡剂筛选

通过实验考察6种起泡剂,分别是:OP—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AOS (α烯烃磺酸盐)、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AES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SDS(十二烷基硫酸钠)。用试验区模拟地层水对不同类型起泡剂剂在常温(25 ℃)和高温(300 ℃)下进行体系起泡性能研究。地层水总矿化度1 500 mg·L-1,起泡剂浓度0.3wt%。

将起泡剂溶液装入白钢反应釜中,密封,在300 ℃条件下老化24 h,之后冷却取出。采用两相滴定法测定剩余起泡剂的含量,计算高温老化后的热降解率;采用可视高温高压泡沫发生器测定泡沫半衰期,实验结果见表1。从表1看出,高温下多数药剂的起泡性能变差,AOS起泡剂的耐温性能优于其他几种起泡剂,适用于蒸汽吞吐的井下高温条件。

3 自生泡沫体系配方确定

采用泡沫岩芯封堵法,考察高温下各种自生泡沫体系配方的封堵性能,根据封堵性能的优劣进行配方优选。各种自生泡沫体系配方见表2。

实验中,自制模拟岩心管渗透率为4.0 μm2,孔隙度为35%。首先注入0.1 PV的自生泡沫剂溶液,之后注入280 ℃的水蒸汽,蒸汽注入速度为5.0 mL/min。图4是泡沫在280 ℃下的封堵曲线。由图4可知,在280 ℃条件下,配方3产生的泡沫体系具有较高的封堵压差,预计应用于热采油藏时,可起到有效封堵高渗层的作用。

4 现场试验

4.1 试验区概况

辽河油田D813超稠油区块油层埋深765~920 m,平均油层有效厚度约27 m,储层孔隙度为32.2%,渗透率为1.658 μm2,20 ℃时原油密度为1.009 7 g /cm3,凝固点27.2 ℃,50 ℃时地面脱气原油平均黏度为92 700 mPa·s,胶质沥青质含量46.78%。

目前该区块已进行了多轮次的蒸汽吞吐开采,地层压力下降较大,油藏性质发生变化,近井地带含油饱和度下降,吞吐效果越来越差,产量递减快。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井下自生泡沫辅助蒸汽吞吐开采现场试验。

4.2 试验结果

在该区块的3口蒸汽吞吐井上进行了试验,按照配方3配制药剂溶液,平均单井注药20 t,注药结束后马上转入正常注汽。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试验周期产量较上一周期单井增油约21~30%,证明“井下自生泡沫辅助蒸汽吞吐工艺”在该区块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5 结论

1)本文研究的井下自生泡沫体系主要由气源和抗高温起泡剂组成。气源产气的控制因素是温度和pH值(加酸量),实验表明,加酸量为0.02wt%时,在地面常温和井底温度下(未注汽),产气是缓慢和安全的;而当泡沫体系注入井下之后,再注蒸汽,井底温度大幅升高,则可产生大量气体,使泡沫在井下生成。

2)采用优化的井下自生泡沫配方,进行“井下自生泡沫辅助开采稠油”的现场试验表明,此项技术对蒸汽吞吐法开采稠油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

摘要:针对多轮次蒸汽吞吐井储层条件变差、周期产量递减快的问题,开展了井下自生泡沫辅助蒸汽吞吐技术研究。主要进行了自生气源催化反应控制、抗高温起泡剂筛选及自生泡沫体系配方的优化研究。优化后的配方中各种药剂的质量分数如下:NaNO2(20wt%)、NH4Cl(16wt%)、AOS(0.3wt%)、CH3COOH(0.02wt%)。在辽河油田3口蒸汽吞吐井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周期稠油产量较上周期增加21.76%~29.71%,增产效果明显。

关键词:稠油,蒸汽吞吐,自生泡沫

参考文献

[1]韩树柏.深层特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凝胶泡沫调剖与催化降黏技术.特种油气藏,2010;(6):85—87

[2] Davies D R,Edwin A.Richardson,Dan Antheunis.Field applica-tion of In-situ nitrogen gas generation system.SPE9653,1981;747—752

[3]吴文刚,熊颖,王君,等.自生气发泡液体系研究与应用.油田化学,2007;24(2):106—108

让浸润文化的校园景观自生芳华 篇9

立足学校办学理念,挖掘学校深层文化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奇迹”,这是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独特的办学理念与核心价值,让奇迹镌刻于校园的一砖一瓦中,让奇迹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五十四中人眼中,每一个孩子都具备成为奇迹的禀赋。在风雨兼程的努力拼搏中,从这里相继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市高考状元、南京市中考状元、南京市“见义勇为好少年”、南京市“十大励志少年”等大批德才皆备的优秀学子。

特殊的地理位置又让学校具备了别样的历史风貌。依山傍水的校园,毗邻文化遗址的特殊性,校园景观中自然而然体现了校园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在自然景观的设计中,学校考虑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设计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环境优美的交流空间,更好体现了学校师生精神风貌和思想素质、修养的内在及外显表现,这是一所学校高层次办学的体现。

立足理念,挖掘文化的过程是打造校园景观文化的起点,这样的过程更强化了校园的人文特色。让学校的教师更明确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重要的、可塑的。学校坚信,每一个孩子一定能成就奇迹,全校师生都以这样的文化定位来加强自身素养,使全校师生具有鲜明特色,形成学校独特的学校文化。

动员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关心景观建设

学校的校容校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活力源泉。“人心齐,泰山移。”校长及广大师生通过有效参与校园景观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办学品位,对于塑造师生的独立人格,激励师生不断进取,打造具有浓重文化气息的教育品牌有着重要作用。学校的规划设计,有了大家的共同参与,校园景观建设就成了全校师生共同的作品,不仅避免了规划方案众口难调,难遂人愿,而且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使大家更有认同感和成就感。

基于此,学校从规划开始就通过一线通、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动员广大教师同学积极献言献策。天马行空的点子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但也成为学校建设的灵感。这些建议,都为学校后面的规划指引了方向。后来建造的攀岩墙、王安石文化园、浑天仪科技园、音乐台、紫藤廊等都是大家智慧的结晶。学校把每个景观的意义挂在校园网上,发动广大师生一起逐字逐句地斟酌酝酿最后定稿。如“半山园”——居半山读书,养浩然之气。效荆公于此伴清风而读,悟古训“三不足”鞭策以自省。“音乐台”——水岸听音,临风抚琴。做一个听音者,心与旋律对话;当一个抚琴人,心随奇迹飞翔……看着一篇篇诗情画意的“景观介绍”,大家的成就感倍增。

科学规划校园景观,成功打造特色文化

总体规划贯穿“奇迹” 根据学校“奇迹教育”为线索进行整个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构成“一轴三区,四大特色”的空间形态,将“奇迹”文化贯穿空间之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感受创造奇迹的美妙,让平凡者不平庸,让优秀者更优秀。

功能分区环环相扣 入口区: “奇迹广场”,在广场周边布置了涌泉池、攀岩墙、院士石、五四赋等景观;中轴线:“奇迹大道”,诉说着学校前辈们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拼搏的奋斗历程;休闲区:“奇迹花园”,这是融文化、科学、艺术专题的主题景园;运动区:“奇迹长廊”,时刻告诉同学们,锻炼好身体,日积月累,每个人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运动奇迹。

细节景观点缀文化 校园景观元素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是承载学校精神的载体,它构筑并丰富校园的人性空间。学校以竹、水、石、花元素点缀,巧设隐性育人功能:以“竹”多显精神、以“水”多现智慧、以“石”多喻踏实、以“花”多绘图景。

在打造五十四中学景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深刻感受到这项工作的意义和难度。人工的建造或许止于朝夕,但是由此产生的意义却长远悠久,要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实践的路上,全体五十四中人还将迎难而上,创造“奇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

自生分相乳浊釉的研究进展 篇10

随着高品位原料的日益枯竭,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和日用陶瓷工业已倾向于将大量劣质原料或工业废渣用作坯用原料,但劣质原料所产生的色素会导致坯体白度降低,基于此类问题的出现,高温粘度较小、釉面质量好、遮盖能力强的乳浊釉得到了充分而广泛的应用,将乳浊釉做为陶瓷产品的装饰手段,既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又充分合理地利用了环境资源,同时提高了产品档次[1,2]。

乳浊釉即不透明釉,其乳浊原理则是因为釉料在烧成过程中产生了晶相或发生了分相现象,或者釉料中某些组分释放出大量气体形成了微小气泡,从而使得釉层玻璃中存在有大量微小晶粒、气泡或不相溶的液相。当光线通过釉层时,受到釉中的分散相的阻碍而产生不透光现象[3,4]。根据乳浊剂乳浊方式的不同,乳浊釉可分为悬浮乳浊釉,熔析乳浊釉和分相(胶体)乳浊釉3类。其中熔析乳浊釉和分相乳浊釉也叫做自生乳浊釉。目前最常见的白色乳浊釉为悬浮乳浊釉,其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锆英粉,其用量大、粒度细且价格较高。而由于自生乳浊釉中的乳浊粒子数量比较多,尺寸小,单个粒子散射能力强所以该类乳浊釉的高温粘度较小,釉面质量相对良好,遮盖能力较强。因此目前部分研究者尝试着利用质量较差但廉价的地方性原料研制具有能与锆乳浊釉釉面质量相媲美的乳浊釉,另外则有部分学者侧重于另一种可获得高性能、低成本、低温快烧乳浊釉的新颖途径的研究-即自生乳浊釉的开发与利用。

几乎所有的多元系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相。利用分相原理可以制造具有合适显微结构和乳浊外观的自生乳浊玻璃,无需外加不熔晶粒[5]。本文就自生乳浊釉中的分相乳浊釉及其分相机理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对相关的研究报道作一介绍。

1 自生分相乳浊釉的乳浊机理

自生乳浊(Spontaneous Opacification)的概念是美国康宁公司的William H Dumbaugh等在1972年提出的。自生乳浊釉即不需要外加的微熔硅酸锆等微晶充当乳浊釉,而是通过优化组成设计及物理化学过程的控制,实现釉的自生乳浊。釉熔体在快速烧成过程中自发产生分相或析晶,从而形成微米/亚微米级液-液不混熔结构或微晶-分相的复相结构。按照此机理自生乳浊釉又可分为自生熔析乳浊釉和自生分相乳浊釉,目前自生熔析乳浊釉的研究比较多,也日趋成熟,笔者在此着重介绍后一种自生分相乳浊釉,即釉为液-液分相结构,中国古陶瓷中就已经广泛存在有这种分相现象,如对古代的钧窑、建窑和吉州窑瓷釉的研究中就发现和验证了液-液不混熔现象的存在;李伟东等在对四川省的唐代名窑邛窑中的古瓷片进行分析研究时,测试得到的电子显微镜(FESEM)和透射电镜(TEM)照片充分证实了古陶瓷中液-液分相现象的存在[6],而他们对北宋时期的古瓷进行研究时,通过一系列电镜照片证实了其釉中存在着大量的液-液分相现象,并确定这些瓷釉是最早的分相釉(图1)[7]。

1.1 含磷自生分相乳浊釉

在很多分相乳浊釉中都引入一定量的磷酸盐。对分相釉来说磷酸盐是必须的添加剂。其自生分相机理是:P2O5与Si O2均是网络形成体,在玻璃中以[PO4]3-四面体的形式存在,但由于P5+为五价,[PO4]3-之间的联接方式不同于[Si O4]4-。[Si O4]4-与[PO4]3-各自形成2种不同形式的网络,于是引起分相现象的发生[8]。P2O5使釉产生分相的原因也可从场强角度出发加以解释,玻璃形成体Si O2、P2O5、B2O3等的场强不同,如P5+为2.1,Si4+为1.57,B3+为1.63(3配位),B3+为1.34(4配位),而且P2O5与Si O2、B2O3的场强有较大的差值,因而P2O5必将夺取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形成磷氧聚合体,而难以溶入硅氧聚合体中形成一统的硅磷氧聚合体,这样就会使釉玻璃产生分相现象,形成富含磷酸盐的微滴相,使光线散射而发生乳浊[9]。

釉料中的P2O5通常以磷灰石的形式引入,因此同时引入了磷、钙的氧化物和F-,使得釉玻璃的网络连接程度下降,导致釉的高温粘度和烧成温度都下降。由于F-的引入与原网络中负离子O2-的性质不同,而起到促进分相的作用,当釉中存在液-液分相时将增强釉的乳浊效果。磷酸盐乳浊剂的加入量对分散相离子的尺寸起重要的影响。且随着P2O5含量的提高,分相结构尺寸增大。欲获得良好的乳浊效果,磷灰石的引入量适当时可控制析出晶体的尺寸。加入量一般控制在4~5%左右(朱建锋)。此种分相乳浊釉除考虑组成对釉面的影响外,还应严格控制该釉在烧成过程中的冷却制度[10~11]。引入磷灰石导致的分相主要是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在含量较低时,其作用不明显。在分相颗粒较小时,其折射率为1.629,主体玻璃的折射率为1.458,相差仅有0.71,虽然两者差值不大,不足以引起散射,但因其大小与波长相近,从而使入射光发生散射而乳浊,而且分相液滴分布均匀,使乳浊效果更好。

1.2 含硼自生分相乳浊釉

B2O3作为网络形成体兼助熔剂,其添加对釉的分相和釉面性状等具有重要影响。首先也可用离子场强来解释此种分相现象,Si4+为1.57,B3+为1.34(4配位),离子场强的差异促进了分相。另外,Si O2和B2O3分别以[Si O4]四面体和[BO3]三角体的形式构成网络,只有在两者的混合体中加入少量网络变性体,如RO和R2O时,两者才能混熔,其余情况下均会产生分相现象,形成一个富Si O2的网络和一个富B2O3的网络。

当釉中不含B2O3时,将使大部分试样出现充分的分相化学和热力学条件,但如果注重快速烧成,从熔体的结构角度考虑,冷却速度较快则熔体中低聚物含量迅速降低,而高聚物含量大幅度提高,熔体的流动度迅速降低,从而导致无硼釉熔体的粘度随温度的下降而急速上升,所以釉分相的动力学条件并不充分,在一个较短烧成周期内无法形成合适尺度、足够数量的分相液滴结构,釉面白度和光泽度不佳。而釉中添加B2O3后,B2O3能够改善釉熔体的粘度-温度特性,随着B2O3的增加,釉熔体粘度的上升速度大大减缓,相对地延长了釉熔体在分相温度范围内停留的时间,有助于分相尺度的增大。但是B2O3的含量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分相尺度也不是越大越好,应该从釉面外观效果及釉的耐用性能综合衡量。B2O3还可以降低釉熔体的表面张力,改善釉熔体的高温流展性,可以得到平滑如镜的釉面并达到理想的光泽度[12]。

2 自生分相乳浊釉的研究现状

2.1 含磷自生分相乳浊釉

人们对含磷自生分相乳浊釉的研究日益广泛。1986年,李伟东等[13]研制出钙镁系骨灰分相乳浊釉。1995年,许伟光[14]对卫生陶瓷骨灰乳浊釉进行了系统的研制,原料中采用成本低、来源广的骨灰,利用了P2O5与Si O2分相原理,研究证明在釉料中引入少量的骨灰既能有效地使釉层产生乳浊性,又能提高釉面白度。但必须严格控制釉中P2O5的加入量(以2%左右为宜),P2O5的加入量过少不易产生乳浊,但过量对釉面的白度提高不大且极易使釉面产生针孔。此釉料组成对釉面性能的影响也比较大,如Al2O3有抑制分相的作用;Ca O既作为釉的主要熔剂又参与分相,但Ca O的含量过高使釉的膨胀系数增大,影响热稳定性;熟滑石也有助熔和促进分相的作用。

近年来,腾元成[15,16]对Na2O-K2O-Ca O-Mg O-Al2O3-Si O2-P2O5系乳浊釉进行了较全面的试验研究,采用正交实验法配置釉料,将细磨后的釉粉均匀地撒到红素坯上,得到了性能良好的、具有淡蓝色乳光现象的乳浊釉。通过TEM分析表明釉样中存在大量的分相小液滴,其尺寸大部分分布在50~100nm,与可见光的波长(0.4~0.75μm)比较接近。由于分相液滴和基质玻璃相的化学组成与折射率不同,当光照射到这些尺寸与可见光的波长比较接近的分相液滴的界面时,会发生强烈的散射,从而使釉面形成良好的乳浊。

2.2 含硼自生分相乳浊釉

1995年,陈德平等[17]在1050℃,2h的烧成条件下用K2O、Na2O、Ca O、Zn O、Mg O、Al2O3、B2O3、Si O2等常规化学组成的原料制成了乳浊白釉,该釉具有“分阶段多层次”的微分相结构,是釉面乳浊的原因所在。于丽达[18]利用玻璃分相原理,以天然钠硼钙石为原料引入硼,制备了硼硅分相乳浊釉,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明确了釉的乳浊程度随硅、铝、硼3种氧化物组成变化的规律。此釉中悬浮大量“液滴”的成分为Si O2。乳浊釉的乳浊度随着B2O3含量增加而增加,原因是B2O3基本存留在基釉中,它本身形成一种低熔点玻璃,其含量越高,高熔点的富Si O2液滴越易析出,从而增强于乳浊度;另一方面该釉的乳浊度随Al2O3的增加而减弱,这是因为Al2O3会增加基釉的粘度和表面张力,使硅的偏析阻力增大,对分相的形成不利。张文丽等[19]还对引入Sn O2的Na2O-B2O3-Si O2系统的釉料进行了研究分析,将引入与未引入Sn O2的试样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热处理和化学处理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形貌后表明,Sn O2的引入使分相结构的尺度明显减小,原因是由于Sn O2以四配位的形式引入玻璃网络结构,使玻璃网络联结程度提高,粘度增大,质点移动困难所致,即Sn O2的引入对分相有阻碍作用,可以降低分相尺度。

3 结语

自生分相乳浊釉的组成往往比较复杂,而且其制造也不同于建筑瓷釉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往往需要高温熔融、急速冷却等过程,有时还需要一定温度下几个小时的二次热处理,为此许多研究者对如何实现低温快烧条件下的自生乳浊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21]。分相乳浊釉的研制一定要遵循其釉的组分-热历史-显微结构-外观4个环节相互制约的原则,分相速度力求迅速且孤立相的尺寸、形貌、体积分数、折射率适宜只有这样才能制备出具有良好釉面质量的乳浊白釉。

另外,自生乳浊釉中分相、析晶乳浊现象经常是并存的,合理利用2种分相机理,制备性能更加优良的乳浊釉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武秀兰等对分相/析晶乳浊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认为釉面质量与分散相(第二相玻璃或晶粒)的大小和数量有关。控制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和数量是制备分相/析晶乳浊釉的关键,合理的配方和烧成制度是得到适宜的分散相的保证[22]。另外,他们在制备乳浊釉的同时向釉中添加适合的抗菌剂,使釉同时具有自洁、抗菌和杀菌的功能,增强了釉料的实用性以及功能性[23]。

摘要:对含磷与硼的自生分相乳浊釉的乳浊机理进行了分别概述,并简要介绍了这两种自生分相乳浊釉的研究进展,对分相乳浊釉良好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上一篇:《实施意见》公务员下一篇:开放型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