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和形式

2024-08-10

发展现状和形式(共12篇)

发展现状和形式 篇1

就音乐本身而言, 它与自然和人文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也是有关专家关心的重要课题。音乐在其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 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不同的价值体现。

一、音乐传播形式发展

音乐的传播是从有了音乐之后就开始的, 也就是说音乐的传播与音乐的产生是同步进行的。根据音乐的传播情况, 大体分为音乐的乐谱传播形式、音乐的电子传播形式、音乐的原始传播形式以及音乐的网络传播形式四种。

音乐的乐谱传播是一种文本形式的传播, 就是人们将音乐用乐谱的方式记录下进行流传, 同时, 也为音乐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是音乐发展中一次飞跃。而音乐的电子工业传播形式则是以唱片或者是CD等一类的载体进行的音乐传播, 一方面, 人们可以将音乐投入市场, 带来经济价值;另一方面, 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欣赏音乐的途径和方式。然后就是音乐的原始传播形式与网络传播形式, 所谓音乐的原始传播形式就是人与人之间接触, 直接地接受信息, 进行音乐的交流, 这种原始的方式的主要缺点就是在音乐传播的过程中, 可能某些信息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 但是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实现信息的直接交流和及时反馈。音乐通过网络形式传播的过程就是音乐的网络传播形式, 这种传播形式传播速度极快, 而且便于人们欣赏, 只要通过网络, 人们可以实现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欣赏, 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 但这种网络传播形式却只能在高科技时代运行。

二、音乐传播形式发展和价值的相互融合

在音乐形式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 各种传播形式相互补充, 各自发挥其自己的作用和优点, 使得音乐完整地传播下来。所以, 并不是产生了新的音乐传播形式, 则意味着传统的音乐传播形式就要退出历史舞台, 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 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补充与竞争关系。

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网络走入到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 因此, 将音乐的传播提升到一个高度, 音乐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 比如音乐的教学、音乐作品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活动与探讨等等, 这些都可以使得人们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当今形势下, 一些高校和音乐学校还开设了网络音乐教育, 这在一定程度上, 扩大了音乐的信息量, 避免了一些客观因素的所造成的影响, 使得学习者和爱好者可以自由安排和选择自己的音乐学习, 同时, 在人们通过网络学习的过程中, 还可以借助视频等高科技手段, 促进受教者与传授者之间的直接交流与学习, 形成一对一对的学习形式。

另外, 虽然音乐作品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人们提供的更多的便利, 但是人们仍然喜欢走进音乐厅去感受现场音乐所带给人们的震撼人心的情感共鸣, 而且在这种环境下, 人们可以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精神。当然音乐作品的传播也离不开CD的传播形式, 这些都是音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载体。

总之, 音乐的传播形式的相互融合才可以使其的优点突显出来, 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从而使得音乐为音乐人和欣赏音乐的人们所用。

三、音乐在传播过程中所带来的价值体现

随着音乐传播形式的发展, 学生不仅可以从课堂上获得音乐知识, 而且可以从更多的媒介获取更多的音乐信息,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音乐的传播转变化开放式的传播, 同时, 也拓宽了音乐教育的开放性。因为网络传播形式以有电子传播形式都极大程度地丰富了音乐的资源, 这对音乐教育来讲, 可以实现教育方式上的改革和创新, 提高音乐教育的成效。

音乐传播形式的发展过程中, 突破了音乐传播形式的局限性, 扩大了音乐的传播对象, 使得音乐的爱好者与学习者不再受到限制, 音乐的功能和作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 音乐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音乐的地位也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另外, 对于音乐的创作者来讲, 音乐在传播的过程中, 使得创作者的潜在价值完整地体现出, 并且转化为现实价值。因为, 音乐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实现音乐本身的价值, 还要使得创作的音乐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满足人们的特定需求。所以, 音乐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带给创作者于审美方向与灵感, 对创作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还有, 音乐传播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开放性的文化氛围, 激发了人们对音乐的热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 促使人们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思想和品格。同时, 也增加了音乐传播的机会, 任何个人都可以参与音乐活动, 与音乐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提高了人们对音乐的整体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 进而使音乐创作者所创作出来的音乐可以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支持。

总而言之, 音乐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 使得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 也为人们欣赏音乐提供了很大程度的便利, 更为重要的是音乐的价值在社会生活生产中不断地得到了体现。

参考文献

[1]曾墨晗.音乐传播形式的发展与探究[J].中央民族音乐学院出版社研究, 2010 (2)

[2]孙蕊彬.音乐传播学与文艺传播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5)

[3]唐家艺.传播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10 (12)

发展现状和形式 篇2

担保作为信用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担保业逐渐体现了其涉及领域广泛化、业务品种多元化的特点。中国的担保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触角已经延伸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担保的形式

中国担保业务的形式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经济生活中对各种信用的需求增加,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担保业务:早期的高新技术投资担保,以及随后兴起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现在众多的非融资性担保业务。

事实上,由于中国担保机构最初的兴起和发展大多源于扶持某些特定领域的政策性目的,并主要有财政出资建立,因此现阶段这类担保机构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数量上仍处于主导地位。从业务规模分布上来看,目前融资担保业务在业务总量中的占比还很大,而非融资性担保业务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是,考虑到我国金融环境大变革的背景,以及政策性金融向开发性金融转变的舞台,在我国具有开发性金融特性的非融资性担保业务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品种上而言,都有较广泛的发展空间,一个广义的“大担保”格局正在形成。

2、我国担保行业的现状

中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在尚不健全的金融体制和金融环境下,为满足因为市场交易主体在信息、利益、诚信及相关的权利义务不对称、市场交易不畅通所产生的巨大的信用担保需求,在政府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其在产品和市场格局、以及发展路径等方面和海外成熟的市场有所不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担保业快速增长,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具体体现为:

1)担保机构发展迅速,性质和组织形式多样化。

从1993年10月全国信用担保机构试点起步至今,担保机构增加很快。2000年底为203家,2001年底为582家,2002年底为848家,2003年6月底为966家,2004年10月为3717家,年均增长125%。从担保机构的性质来看,满足政策性目的体现政策导向的“非盈利性质”的担保机构、盈利性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机构呈现并存的局面。

同时,由于财政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行业起步阶段相应运作和补偿机制并不完善,出于弥补政策性资金不足的初衷,担保机构引入民间资本使得其资金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政府出资和以政府出资资助、股份联合、企业自办、民营互助等形式并举,也有一些外资开始进入担保领域。2002年对担保机构的调查表明,政府出资在中国担保机构出资总额中的比例占70%,民间投资占30%,基本上是“政府为主,民间为辅”。但到2004年底,民间出资的比例已经占到总数的50%。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与资金来源对应,担保机构的组织形式也日趋多样: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会员制互助基金和事业法人等形式不断涌现。

从业务种类来看,既有全面经营各类担保业务的综合性担保机构,也有专门经营一类担保业务的专业性担保机构;从区域分布上看,既有全国性的担保机构,也有服务地方经济的区域性担保机构。从资本金规模来看,担保机构的差别参差不齐,担保机构已经出现加速分层的局面。

2)资金放大倍率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增强。

从调查情况看,担保机构担保资放大倍率进一步增大,全国在保责任总额与担保资金的比例已由2001年的1:1达到2004年的l:1.78,担保能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不少地方采取目标预警、信用记录、风险保证和反担保、运行监测、债权追偿等多种形式,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把可能形成的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3)融资担保仍为主流,其他业务品种飞速增长。

从业务品种发展看,虽然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但目前融资信用担保仍是中国担保机构开展的主要担保品种。以贯彻政策导向,体现政目标而开展的业务主要包括: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基础建设、地方主导产业和重点事业建设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担保需求多样化趋势,担保机构逐步开展了一些适合经济发展特点和企业需求的商业性担保品种,如建筑工程履约担保、商品交易履约担保、个人消费信贷担保、诉讼财产保全担保、商业票据担保、中介费担保、租赁担保、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担保、海关担保、政府采购担保、电子商务担保等。这类业务品种在数量和比例上都以很高的速度增长。

3、担保的作用

考察各国担保业实际情况,其所涵盖的基本业务类型不外乎为了满足政策性目的的“非盈利性质”的担保、盈利性的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性担保。其中,政策性信用主要体现政府的政策性目的和政策导向,起到将有限的政府资源在不同领域进行合理分配、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商业性信用担保则是通过金融市场的细化,通过“承担风险、增强信用”来赚取商业利润,同时也客观地起到了促进信用链条流畅、利于信贷分配的作用;而互助性担保机构则以“向会员提供信用、分担风险”为主要目的。

具体到中国的担保业,其作用则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为经济活动中的风险管理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担保机构在提供担保服务,满足经济活动中对信用的需求要求,同时也以自身的专业水准,承担和管理了经济活动中风险。担保机构依靠其自身的“增强信用”功能向信用缺失的经济主体提供信用增强服务,因此担保机构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将成为其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一般而言,担保机构通过评价业务的风险等级是否与其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来决定是否提供担保服务,同时会根据担保业务的风险收取相应的担保费。

2)提供信用产品,促进现代经济体系的市场信用的拓展和深化

虽然中国担保业的发展源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担保行业必然获得更大的空间。从目前出资构成看,中国民间资本占担保机构出资比重已超过一半就是有力的说明。现代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信用经济,而专业担保机构正是信用经济高度发展下专门经营信用产品的经济主体,其依靠自身信用及所具备的专业化风险管理能力,向缺少信用的需求者提供增信或信用评级服务,保证其获得用于生存发展的必要信贷支持,相应地收取担保费用作为提供服务的报酬。从这个角度看,担保机构在发展自身业务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市场信用的拓展与深化。

3)化解间接融资压力,推动金融创新

通过信用担保,银行降低了信息不对称,贷款多了一道风险防范屏障,相对降低了贷款风险和管理成本,企业也由于第三方的信用强化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间接融资压力。

从早期的高新技术投资担保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从融资性担保到合同担保、金融产品担保和其它非合同担保等,担保行业的发展既是金融市场细分的结果,其本身也是一个金融创新的过程。从中国目前的金融机构的特征角度看,专业担保机构在风险防范、化解、风险评审、监督控制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具有独特的信用增强作用,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会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专业的担保机构应该有更大的机会在未来中国金融产品创新中成为担保服务提供的主力军,成为一系列金融创新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力之一。

4)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

担保的社会效益众多,其中,占很大比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挥的社会效益更是引人注目。在担保业发展的10多年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根据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2188家,累计担保总额3237亿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非常迅速,社会效益非常明显。2004年,通过开展担保业务,受保企业新增销售额1905亿元,新增利税150亿元,新增就业103.6万人,区域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可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对缓解中小企业贷款困难,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扩大就业、培育税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集政策性因素与商业性操作工具、手段相融合的工具。

(三)担保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定位

明确一个行业的定位,不仅有助于社会各界对其认识的深化,通过各方协调更好地保障该行业功能的充分发挥,还有助于行业主管部门对其监管框架进行正确选择,从而保证该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具体到担保行业自身而言,由于其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为不同经济主体(公司、个人、政府)提供专业风险管理服务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在消费、投资、出口以及税收和财政等各个环节都能发挥其信用增级、信用评级以及信用放大的作用。因此,对担保行业进行定位,有必要放在社会经济体系这个较大的背景下进行,才能在更高的视角上对其进行正确评估,明确其本质所在,进而有助于构建完善有效的行业监管框架。

对于担保行业的定位,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

从宏观的社会经济体系角度来看,担保本身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和筹资、融资一样不能限制在“行业”这一较窄的范畴中。因为担保所具有的信用增级、信用评级功能,使得其所涵盖的范围以及渗入的领域远远超出“行业”所涉及的范围。但考虑到其在信用链条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信贷分配所起到的“润滑”功能,将其划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具有合理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担保行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定位是:“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

从较为微观的金融功能角度来看,我国早期的担保行业体现了政策性金融的特性,将其放在政策性金融框架上予以定位,将为制定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行业监管框架提供有益的参考。

1、担保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定位:“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

担保业联系着国家的各个产业,但是担保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功能,并不隶属于任何一个行业。和投资、融资一样,担保作为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功能,联系融资与保证,在各个环节上起到了信用增强的功能。所以我们可以将担保定位为“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并由此对担保行业给出的一个基本评价是“经营风险、增强信用”。

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担保的作用类似于保险,同时也和银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对于个人、企业而言,银行是一个提供资金的场所,担保的存在有利于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和风险的降低,有利于银行资金的安全性;而保险机构则是为各种风险提供防范和规避的工具,担保在金融体系内,联系了银行的融资与保险机构的保证功能,在一定范围内承担了风险,增强了信用,便利了交易的成功和资金的流动。

担保和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把担保放到整个金融体系中来,分析其前后关联,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

虽然中国的银行体系在不断完善中,但是仍然无法满足为广大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的需求,从中小企业融资的角度看,担保业在当前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资本市场的完善中,担保业可以发挥独特作用。除在一级市场上以及对上市公司开展正常担保业务外,担保公司可以在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其一是收购兼并业务。比如,两个公司在进行并购业务时,对某项应收账款的质量不能达成协议,这时就可以将这项应收账款进行担保处理,从而促使并购成功。其二在场外交易市场的私募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三在风险(创业)资本中发挥作用。

在信托业的快速发展中,同样存在担保发挥作用的空间。近几年来,中国信托业无论在信托品种和资金总量上都飞速发展。在信托产品的创新活动中,担保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在证券基金行业中,一些产品的设计、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担保,比如保本基金等。从发展趋势看,金融资产证券化是一项具有重要发展前景的业务。目前美国70%以上的金融资产都是证券化的资产。在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担保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从款项支付到计划,既含有履约功能也含有信用强化的功能。

因此,担保业既联系着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同时又超脱于行业限制,联系着各个市场、各种业务、各种产品,处于“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连接资金、信用的供给与需求,“经营风险、增强信用”,在信用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的部门和行业。

2、担保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政策性金融的组成部分及其补充

对行业的定位,是对行业的性质、业务职责以及其作用范围的界定,一般要包括职能定位和性质定位两个方面,需要二者的有机统一。上一部分所给出的“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的结论,属于对担保行业职能定位的范畴,界定了其业务职责和作用范围,是对行业定位具体体现的描述评价。本部分则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担保行业所具备的本质属性,对其进行性质定位。

无论是从自身起源及发展过程来看,还是从其业务拓展中对社会效益的贡献来看,中国的担保行业,尤其是现在仍以政策性担保业务为主流的担保行业,具有明显的政策性金融特征,可以视为现阶段中国政策性金融框架的一个重要补充。

具体而言,从中国担保行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来看,填补高新科技企业融资缺口、促进其快速发展,是政府推出专业性担保企业的初衷。此后,随着社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日益突现。由于其信贷个性程度很高、提供信贷相关信息具有高度专用性,因此,无论市场上给任何企业提供信贷的潜在供给者(多为银行)有多少,实际提供信贷机构的数目,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数目可能相对较少。因此,即使从理论的角度看,必要的担保介入将有利于信贷分配的有效性,3同时也是政府涉入经济运营、弥补“市场失灵”的必要手段。客观上看,在其发展过程中,专业担保机构通过外部担保和信用增级,促使商业性金融机构向其本不愿或无法提供足够资金的行业和地区提供资金,使新兴弱势产业和正外部性较强产业等特殊产业获得必要的信贷份额。这无疑承担了政策性金融的一部分功能,成为政策性金融框架的一个重要补充。

情境分析和形式分析 篇3

关键词:园林史;公共园林;扬州园林;情境分析;形式分析;运河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1—0057—05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扬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类型,在明末清初逐渐发展蓬勃,清乾隆年间其建造、数量和影响都达到峰值,并得“扬州园林甲天下”之美誉。《扬州园林品赏录》中记载的有二百四十余所,因其独特的风格和游赏体验,产生了“扬州园林”这一特有名词。“扬州园林”一词在18世纪开始形成,出现在社会各类文本中,从地域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地处扬州的园林”或“扬州历史上有过的园林整体”,在园林历史中可以认为是“特定时期发生的关于扬州、关于园林的现象与事实”,包括扬州一带具有相同特征的园林,以及园林中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相关内容。

追溯扬州园林的发展,可以从诸多文字、绘画记载中发现运河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扬州园林因此具有公共园林的特征,发展出了完整的水上游线和船行视角的游览体验。本文通过情境分析和形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外向和内向两个角度分析18世纪扬州园林的嬗变,探究该时期的社会情境和园林内在发展。

1外向研究和内向研究

在园林史研究中,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将研究方法分为“外向研究”和“内向研究”。外向研究即“情境分析”,指将园林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中,基于社会、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将园林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情境来分析,研究方法和视角因受到相关背景的影响而多样化;内向研究即“形式分析”,指将园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造园要素、风格样式、设计、空间等各方面,解读园林在时间维度下的演变,把历史和设计相联系。

内向研究侧重对园林本身的研究,外向研究考虑园林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结合,从这两个互补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园林体系,有利于透视园林自身和相关领域的内在联系。

2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属于对园林史的外向研究方法,是将园林置于社会情境、历史文化情境和思想观念情境中,分析园林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和特征变化,把握运河对扬州园林和园林中的社会生活所产生的作用。

2.1社会情境分析

江南园林建设主要集中于扬州和苏州,在清同光年间转移至苏州之前,扬州一直是江南园林的中心。受到经济、文化及盐商消费风气的影响,18世纪扬州的社会生活和园林具有更多的公共性。

18世纪前扬州园林有私家园林和公共园林两种主要形式,18世纪开始出现了基于运河发展起来的公共风景园林,性质接近于城市风景名胜。随着新形式的发展,扬州园林的内涵逐渐演变成为城市场景、风景园林、社会生活三者融合的综合性空间。

18世纪的扬州园林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大多认为是乾隆六次南巡引发盐商邀宠而大肆修建园林,而根据史料有关南巡和大兴园林的时间分析,当时南方水灾频发,政府为了灾后的民生恢复,选择了“以工代赈”的政治决策鼓励建园,《扬州画舫录》有描述“从香阜寺易轻舟,由新河直抵天宁门行宫,乃众商新开,既表敬公之心,且以工代赈,即此地也。”由政府推动兴建园林,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园林游览活动,以消费拉动内需,缓解灾后经济低谷。

2.2历史文化情境分析

18世纪为扬州园林发展的鼎盛期,在当时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包括选址、园林命名、记录方式、风景叙述与认知路线、园林归类等,它们的出现与运河在建设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一定联系,也受到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影响。

2.2.1选址

18世纪前,扬州园林的选址主要分布在旧城东、旧城北、新城南、新城北、新城东、城西北郊(图1),这6个区域均沿着被疏浚作为“御道”的瘦西湖,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水资源,依据水系、地形等因素点缀园林,此时运河是园林“因借”的外部条件。随着运河疏浚,新建园林多集中于西北郊,通过水上游线到达,运河作为支流被引入园中成为园内要素,园林之间相互因借、互为对景并被运河所串联,形成运河为基底的园林群体序列。18世纪中期,园林选址多依托于大尺度的自然景观进行集中建设,形成风景园林综合体。

2.2.2园林命名

以园主人名号命名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是较为常见的,如扬州园林中的王洗马园、郑御史园、乔氏东园等。在园林选址有所改变、建园依托大型自然山水之后,出现了以周边更大的景观特征取名的园林,例如冶春诗社、竹西芳径、莲性寺林园、跨虹阁等。

2.2.3记录方式

扬州园林的记录方式在18世纪之前与其他地区相同,以文字记载为主,如顾一平的《扬州名园记》和程梦星的《平山堂小志》、汪应庚的《平山揽胜志》等都对扬州园林有着详细的记述。随着社会、经济和扬州园林的整体发展,记录方式逐渐演变为以图像记载为主,例如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赵之璧的《平山堂图志》等,绘画直观地反映了园林中繁荣的生活景象以及园林建设重点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

2.2.4风景叙述与认知路线

基于运河发展的园林建设和游赏,影响了对于风景的叙述方式和认知路线。叙述方式的转变为由点到区域、到陆路游线、再到水路游线,对风景的记叙从独立的景点到形成片区的景点、再到由完整游线串联的一系列景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在对风景的认知上,同样完成了一个从“点”到“区域”的转变,在景点较为密集的“区域”产生了具体的游览路线,游览变成了目的地和游线并重的过程。当游览的重点“区域”由山向水转移,游览路线就相应变成水上路线,即船行的游览路线,水上游线和船行视角则成为了重点。

2.2.5园林归类

扬州园林依托于运河展现出公共性,出现了城市风景名胜性质的园林,并且更多在表现创新、自身的内涵和自然,例如瘦西湖、冶春诗社、香影廊、平山堂等。在整个城市风景园林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园林整合的新趋势,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到扬州园林的特色之一是“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通过直接隔墙开门、加建建筑物、隔岸轴线对齐的跨河整合等方式,将不同产权、不同性质的园林整合,包括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经营性园林茶肆;扬州园林因自然条件可分为水园、山园、岛园、湖畔园四种类型,其中湖畔园多集中于瘦西湖一代;也可按园林的游赏主题分类,如赏太湖石、赏石洞、赏水等。

2.3思想观念情境分析

在当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思想观念也受到运河的影响,人们更注重在运河上的休闲活动,船行游览方式所占比重上升。船行比步行有更多的公共特征,使扬州园林更具公共性,这与当代的公共性仍有差别,可以理解为园林属性、审美趋势、活动人群、活动内容的公共性。对于公共性影响下的扬州园林变化趋势可以概括为视觉化趋势、消费化趋势、复制名胜趋势、世俗化趋势。

2.3.1视觉化趋势

以运河为基底、船行为主要游览方式的转变,更注重对沿岸和整体游线中的视觉化建设,以及视觉化的游赏体验,例如“档子”和“阁道”的产生,注重园林建筑的外观,侧重扇面的画面构成等,都是为了迎合视觉体验。

2.3.2消费化趋势

古代也存在旅游带动消费的经济现象,船作为游览的主要载体成为了当时重要的消费场所。根据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到当时船的格局可以看出,船的空间带来了多种消费可能。因此园林的游赏发生了转变,一是游览者对园林本身的关注向娱乐消费转移,二是长久以来作为主流的士大夫“自我领悟”式的体验转变成为消费娱乐式的体验。

2.3.3复制名胜趋势

消费化趋势使园林成为了消费品,园林审美受到消费需求和公共性的影响趋于大众化。18世纪中期,扬州园林中出现了大量别处园林的复制品,包括来自北京、苏州等地的构筑物、建筑、园林、名胜等,例如莲性寺白塔(图2)源于对北京妙应寺白塔(图3)的复制。而在命名方面,常以“小”命名,例如“小秦淮”“小南屏”“小五台”,可以看出扬州园林对别处名胜的复制与附会。

2.3.4世俗化趋势

孔尚任在《湖海集》中暗示扬州园林的世俗化趋势:“雅人”注重水陆游线结合的“韵游”,目的地多为适宜远眺凭吊的平山堂;“俗人”倾向水路为主的“冶游”,以扬州著名的视觉标志物红桥为目的地。船行促进了“俗人”的游览热情,进一步导致了扬州园林的世俗化。

3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属于园林史的内向研究方法,将园林视为一个主体,从造园要素、风格样式、设计、空间这四个方面来分析背后的园林语言及与运河的密切关联。

3.1造园要素

叠山理水是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的重要部分,扬州园林的叠石更凸显了“高俊雄厚”的风格,建筑体量受到运河的影响也产生了变化。

3.1.1叠山理水

《扬州画舫录》有云“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垒石胜”,陈从周先生在《扬州园林》中提到“扬州园林素以迭石胜”,个园的四季假山(图4)采用“分峰用石,多石并用”的方法,取材太湖石、黄石、宣石等,还有叠山与建筑相结合的处理手法,都展现了扬州园林用石品种多、叠石规模恢宏的特点。

3.1.2建筑形式

水上游线的发展促使园林建筑注重“隔江山色”的观赏效果,扬州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体量往往大于苏州、南京的园林,一是便于眺望江景、借景园外,加重运河作为园林外部景观的作用,二是为了运河上远观的良好视觉效果,同时追求个体的形式美并严格遵循工段营造法式。

3.2风格样式

扬州园林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园林体系,在建设和使用上有着与同时期其他风格园林相比更趋公共的特点,建设风格均体现出“乾隆盛世”园林的美学思想和造园手法。平面布局较为平整,动观与静观相结合形成立体交通和多层观赏线,建筑内部标高多变以适应地形,墙体成为限定空间的重要元素,山石堆叠精巧考究,注重植物栽植与搭配,兼顾遮阴与观赏,宅院与园林、庭院结合较为紧密,形成完整的体系。

3.3设计

受到水上游线和视觉化趋势的影响,设计中多考虑在行船中的扇面风景构图,以及沿岸视觉焦点的建设,园林的出入口与建设中心也发生迁移。

3.3.1扇面风景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将船的舷窗做成“便面”即扇面,从船内望出的风景如同扇面上的小品风景,将三维的风景二维化,“便面不得于舟,而用于房舍,是屈事矣”,让景色产生“图画”联想的窗更适宜于船而非建筑,说明了船比建筑更适合对风景园林的视觉化体验,在游览中更注重沿岸风景的扇面构图,形成运动中的框景。

3.3.2视觉焦点

船行成为主要游览方式之后,园林的建造更加注重船行时的视觉体验。从船上运动的视线出发,沿岸的制高点与大体量建筑往往会成为视觉焦点。船行视觉焦点的变化同样在绘画作品中有所体现,并进一步影响了绘画的构图和版式。1765年出版的《平山堂图志》卷首图是从船出发的风景体验,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无论水道多么弯曲,在运动的船上对于两岸风景的体验都是连续完整的。以卷首图为转折点,之前的绘画特点为高视点、着重表现山水的整体结构,之后的图绘几乎全部是从船出发的连续的风景体验,特点为低视点、横向构图、注重对“对岸”的表现,画面空间向水平方向延展,表现隔河而望的对岸景色,不注重画面的纵深效果。

3.3.3出入口与建设中心

船行路线占据主导,逐渐影响了进入园林的方式及其建设中心。通过观察对比18世纪前后的有关莲性寺的记录图像,可以看出船行系统对其出入口的影响。从1765年的《平山堂图志》卷首图,到1771年的《南巡盛典》、出版年代不详的《广陵名胜全图》、1794年的《扬州画舫录》、出版年代不详的《江南园林胜景图册》,再到1831年的《广陵名胜图》,有关莲性寺的记录可以看出,从步行的东入口为主,到东西入口使用步行和船行并重,到最后以西入口为主并码头化,船行作为主要的入园方式。船行系统逐渐取代步行系统与园林进行互动,从而改变了园林主次入口的关系与建设中心。

3.4空间

运河的发展和水上游线的完善共同促进了扬州园林对河岸线的建设和运河与各园林的融合,为适应地形,处理平面与立面的手法也有所变化,扬州园林在空间组织上有了更多趣味性。

3.4.1河岸线

从《广陵名胜全图》的“柳湖春泛”中可以看出注重河面视觉效果、顺应河岸线的沿河建设方式,为了凸显河岸线曲折的特点,园林建筑的边界不再规则、平面复杂化,内部空间更加丰富,强调“穿越”空间特征是扬州园林取胜的风格之一。在岸线的建设中出现了“档子”“阁道”构造和用以解决建筑复杂平面的“裹角法”木作技术。

“档子”是扬州园林河岸处理的常见手法(图5),《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为皇帝巡视而建,由树木、太湖石、亭阁等要素构成,“板墙蒲包”支撑而起的布景式立面构造,为远距离观赏而设置,是扬州园林建设平面化和视觉化的典例与开端。

“阁道”是由“档子”演化而来,将围墙改造加高,每六开间设阁,例如筱园中的阁道建设将全园游览重心由园林中心转移至园林边界,是扬州园林游赏、建设的重要改变。

3.4.2夹河

夹河是运河的小股支流,多被引入园内作为园林的一部分,例如小秦淮。连接夹河两岸的园桥为满足船行的视觉效果,多建设成为“桥亭”。趣园的“锦镜阁”由桥亭和暖阁组成,内部空间复杂,标高多样,丰富了沿岸空间的竖向变化。扬州桥亭的形式根据本地范式,同时受到北方风格的影响,例如莲性寺“莲花桥”(图6)的原型为北京北海的“五龙亭”,《扬州揽胜录》有云“观此乃至西湖之三潭映月,不能专美于前”。

4小结

通过情境分析和形式分析两个角度的研究,对18世纪扬州园林的发展背景,与园林相关的各方面新现象和趋势,与运河密切结合的园林建设和游赏等方面进行分析,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五点:

1)运河疏浚工程带动园林建设,园林风格和建设重点以及城市园林体系的形成均受到影响,带动了经济发展,影响了消费、娱乐方式;

2)依托大尺度自然景观进行园林建设,与自然风景密切相关;

3)不同性质的园林通过多种手段整合成风景园林序列,形成尺度更大的园林综合体;

4)重视视觉效果的建设趋向,观光游览成为了园林欣赏体验的主要内容;

5)园林使用方式的对外开放,审美的雅俗共赏,公众参与的多种人群组成,更加凸显扬州园林的公共性。

发展现状和形式 篇4

一、内部审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增强经济抵御风险能力的要求, 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内部审计是为提高经济效益而进行的系统的经济监督活动,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始终围绕企业的内在需要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在促进完善企业治理、推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二、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企业内部审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其动力都来自于生产力的进步提升。传统产业需要现代化的管理, 企业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推进内部审计与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是增加企业价值的内在需要。内部审计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在思想观念和审计方式上适应经济发展变化, 立足于企业经营的需要, 目的是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内部审计作为受托责任系统中重要控制机制, 已经成为企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资源, 为企业增加价值是内部审计自身存在的价值, 内部审计通过降低成本创造间接价值, 通过提高企业经营运作水平创造直接价值。只有把内部审计纳入到企业制度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 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完善企业治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风险管理中的职能作用, 通过审计促进完善管理、增加效益, 实现审计行业价值。

三、内部审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方向

内部审计发展思路方向与企业的目标价值一致, 依据加快科学发展为核心的目标评价标准, 结合实际确定发展战略, 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及政策措施层面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发挥审计的功能。在审计过程中重点检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 实施效果、项目效益等情况, 以加强企业内控管理、提高企业风险防范和整体效益为中心, 采取有效形式和途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 使内部审计工作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促进和推动内部审计持续发展, 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促进资产保值增效。内部审计围绕做强企业、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的核心目标, 协助企业确定发展思路、战略规划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结构调整方向, 找准影响和制约本企业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并实施有效对策措施, 评价资源整合、投资决策是合理, 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工作是否落实, 内部资源的整合优化工作是否有效、风险管控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是否健全、项目建设和审批程序是否合规、项目执行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等, 从而实现企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内部审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1. 选择审计模式, 提升内部审计综合价值。

审计模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总体思维与基本构想, 是组织和审计工作的整体框架, 是决定内部审计工作方向和方式的根本因素, 对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审计理念上向检查与评价、纠错与治理并重转变, 在审计定位上向提升企业价值、服务战略实施拓展, 在审计职能上向监督与服务并重拓展, 在审计内容上向经营管理延伸, 在审计方式上向全过程审计转变。构建以财务和业务管理流程为审计路径, 以检查和改善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为审计核心, 以监督和评价风险管理为审计重点, 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审计工作模式。把企业治理审计作为审计的优先点, 把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切入点, 把风险管理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核心, 把效益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落脚点, 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管理。

2.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审计行为。

建立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 规范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流程, 为内部审计业务的开展提供保障依据。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的内部审计基本制度、审计项目制度、审计业务手册和审计管理制度体系。

3. 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长效机制。

制度保障评价主要是对企业监管保障职能履行情况的评价。把查处问题与强化管理结合起来, 揭露内部管理控制和运行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 从完善体制机制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4. 制定审计计划, 体现发展需求。

内部审计项目年度计划的审计规划应有战略考虑, 在审计范围、审计重点等方面对审计项目的安排进行结构性调整, 跟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将审计计划和组织变化目标相结合, 配合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通过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体现内部审计的战略发展。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要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 计划执行过程中严格审计项目进度管理, 加强监督检查, 计划完成后进行总结评估。

5.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 发挥审计公信力和执行力。

审计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建立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为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基础性和长效性机制保障。严把审计项目质量关, 规避审计风险, 是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和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审计质量考核, 推行主审负责制, 建立工作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 确定工作质量标准, 促进规范化审计。明确开展内部审计的目的、任务、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工作程序及审计结果利用等内容, 为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实现管理提供政策依据。

6. 重视审计结果运用, 提高审计管理效率。

从审计中发现普遍性问题进行归纳, 提高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水平, 抓住问题本质, 从企业宏观角度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管理企业的理念来管理内部审计, 从完善机制、体制和制度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7. 强化权力制约, 履行审计监督。

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提高决策水平。企业管理层履行资产经营责任制的经济责任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确保资产保值, 不但要把企业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 而且要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通过审计核实企业财务状况, 客观的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 揭示企业经营不善、管理不严造成的损失或潜在亏损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 使问题得到解决。

五、内部审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式

1. 审计理念上向注重过程、重点突出、重在治本转变。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监督, 因此内部审计要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而服务, 将增加价值和改进运作效率同时作为内部审计活动的目的。围绕企业经营管理者关心的问题, 以加强企业内控管理、提高企业风险防范和整体效益为中心, 坚持与改善经营相一致的原则, 与企业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与增加价值相统一的原则, 提高审计工作效果。选择审计目标要有全局观念, 内部审计身处企业内部, 并为企业的目标服务, 具有熟悉企业战略的优势, 应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选择目标, 为企业的总体目标服务。关注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关注管理层关心的问题, 有效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为企业改善运营提供服务。

2. 审计职能要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

从审计的角度直接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服务。既能有效地监督管理层的经营活动, 又能在监督的过程中发现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并向管理层提出建设性意见, 发挥内部审计促进企业效益提高。

3. 审计的目标要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

企业面临的风险扩大, 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要求迫切。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走向融合, 内部控制服务于风险管理的需求, 风险管理体现于内部控制的过程, 对风险管理手段之一就是进行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作为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其价值是由帮助组织掌控风险的程度所决定的。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组织内部受托责任的产生, 导致内部控制产生, 而内部审计作为保证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 首先需要保证和评价的就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根据风险与内部控制框架标准进行差距分析, 确定企业运营管理的高风险领域。开展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是建立企业制度的内在需要, 是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建立企业制度, 支持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加强对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和检查, 开展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工作, 是加强监管和接受市场监督的客观要求。坚持以组织内在需求为导向, 以增加组织价值为目的, 对企业经营进行多元风险评估, 把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等运用到风险评估之中, 使风险评估结果更加可靠。

4. 审计内容要突出审计工作重点, 保证审计监督机制的运作效率。

选择高风险领域的控制, 对企业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分析, 综合评价企业经营风险, 加大对重点项目和经济活动的审计力度, 规避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风险。工作重点转向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效益服务。对经营决策、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管理等重点管理环节的进行分析, 制定详细的审计流程。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使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运行协调一致。

5. 审计方式要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转变。

发挥内部审计实时监督优势, 将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 为管理层正确决策提供更多依据。首先要对企业的目标、战略、计划和决策进行事前审计, 包括审查目标、战略、计划的可行性, 决策方法的科学性, 决策所依据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有关保证措施的可行性等。对企业的目标、战略、计划和决策的实施过程开展事中审计, 审查其执行进度、执行效果。对目标、战略、计划和决策的完成情况作综合的审查, 将实际完成情况与目标比较, 提出纠正和完善建议。事前审计要比事中、事后审计揭示、纠正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应将审计工作的重点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移, 参与到事前决策中去。尤其重点规范投资项目管理, 推进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

发展现状和形式 篇5

对形式逻辑和内容逻辑之对象论的数理分析--兼论现代哲学逻辑的发展趋势

在揭示出在者必然兼容的内在矛盾和存在不可兼容的外在矛盾及其相互间的对称互补关系基础上,依次揭示出了认知和实践的对称互补关系,形式逻辑与内容逻辑的对称互补关系,并在上述对称互补关系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哲学逻辑的发展趋势是:大力发展内容逻辑!

作 者:罗翊重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034刊 名: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KUNMI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426(3)分类号:B812 B815 O141关键词:在者存在 非与反 形式逻辑 内容逻辑 对称互补

略论家庭体育的形式和作用 篇6

关键词:家庭体育;全民健身;身心健康;作用

1 绪论

家庭体育是大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以家庭及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与居室条件,利用空闲时间自由选择健身内容与方法,以促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

家庭体育包括: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体育教育;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体育活动等。家庭体育以身体锻炼为主要目的,结合体育活动、体育比赛、节假日旅行、远足、游览等多种形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体育可以被看做大众体育的组成细胞,是为竞技体育人才做好早期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对象,是实现终身体育的保证和基础。

2 家庭体育的基本特征

家庭体育的基本特征有:

2.1健身内容、时间、场地选择的自主性,有利于随时随地经常进行健身运动。

2.2健身手段灵活多样、简单易行、操作方便、无需添置专业健身器材。

2.3可以利用任何场所进行锻炼,使体育运动生活化。弥补体育设施不足。

2.4家庭成员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活动,使情感得以尽情释放,产生轻松、愉悦、自由的感觉,达到健身、娱乐、情感交流等目的。

2.5由家庭中体育爱好或擅长者带动其他家庭成员共同锻炼,以便形成良好习惯。

3 家庭体育的作用

3.1家庭体育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适当强度的体育锻炼对人体生理健康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体育运动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增强适应能力。体育锻炼还能降低儿童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概率,减少人体过早进入衰老期的危险。体育运动还能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力,及时作出准确、迅速的协调反应;能使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正常进行,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目前都市人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背景下,家庭体育无疑是治疗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最行之有效且方便、廉价的手段。

3.2家庭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毛泽东同志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具有调节感情的作用。如今,很多人已经意识到锻炼身体能够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但是对锻炼身体能够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认识不够,白白浪费了这一放松压力、舒缓情感的有效方式。

良好的情绪主要是指心理状态的稳定和平衡,这种状态有利于保持个人情绪的稳定。在家庭中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转移注意力、调节情绪,但是身体处于极度疲劳,情绪负担很重或受了很大刺激的人,进行身体锻炼则要谨慎。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產劳动之后容易产生疲劳。疲劳是人体的生理过程产生障碍的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在产生疲劳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使人的大脑和有机体的各个组织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供给,促进新陈代谢,同时使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消除身体各个部分由于疲劳而引起的失调,使人体的机能得到提高,体质得到增强。

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心理状态,恢复体力,能增进身体健康,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体育锻炼能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体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3.3家庭体育能满足家庭成员文化、娱乐和审美的需要。都市化生活使大多数人们与大自然隔绝,而家庭体育可以使人回归到大自然中,享受自然界的无限乐趣,如一家人一起外出散步,利用节假日进行游泳、钓鱼、登山等体育活动;以家庭为单位现场观看或电视观赏体育比赛和表演等,都是值得推广的简便易行且充满乐趣的家庭体育项目。家庭体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它能愉悦身心,调节情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3.4家庭体育能够改善家庭成员关系、加深亲情。家庭体育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增强家庭内部凝聚力。活泼、轻松、有趣的体育活动给家庭生活带来欢乐,消除家庭成员在工作、学习中所积累的疲劳,能够增加家庭成员间的接触机会,克服现代家庭聚少离多引起的心理隔阂,并给家庭生活增添和谐、活泼的气氛。以运动的形式相互交流和沟通,还可以使家庭成员形成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的好习惯,让每一位成员都感受到家庭特有的和谐、温馨,产生家庭归属感,营造和谐向上、团结互爱的良好氛围,能有效维系家庭的和睦和稳定。

3.5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家庭体育,是少年儿童学习技巧、掌握规则的起点。首先在家庭中学会坐、立、行、走、跑、跳、爬越、攀登等基本技能。既可以促进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又可以增强他们的体质。

家庭体育对培养少年儿童体育锻炼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特殊的功能,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早期性、亲情性、连续性等优势。

4 总结

家庭体育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从健身、健美到体育娱乐、体育观赏,从早晚散步到节假日郊游、田猎、爬山,从三大球到各类棋牌,从游戏到气功、太极拳……都是家庭体育的内容。家庭体育的开展由每个家庭单独进行,无须刻意组织、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通过家庭体育,可以选择一些游戏性、康乐性强的体育活动项目,给家庭生活带来欢乐,消除了家庭成员在工作、学习中所积累的疲劳感,并给家庭生活增添活泼、和睦的气氛。

总之,在当今全社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背景下,社会应注重对家庭体育的正确宣传、引导和培养,使家庭体育在人们心中扎根、立足,不断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淑梅,卢莎,金长伟.谈家庭体育的社会功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

[2]陈济川.家庭体育——实现全民健身运动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

[3]韩勤英.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

发展现状和形式 篇7

关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本质,有的学者强调“经营资源”,尤其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例如,日本学者原正行(1992)认为,FDI是企业特殊经营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国际转移;另一位日本学者小岛清(1987)认为,FDI是以经营管理上的技术性专门知识为核心。有的学者则强调“控制权”,例如A.G.肯伍德和A.L.洛赫德(1992)认为,FDI是指一国的某公司在另一国设立分支机构,或获得该国某企业的控制权。相关国际机构、政府部门与理论界,例如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美国商务部等,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获得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因为FDI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处于核心地位,而货币资本则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只能进行直接投资,所以,FDI不仅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而且其直接目标就是获得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基于此,有学者认为,“FDI是指一国或地区企业通过垄断优势(主要表现为无形资产)的国际转移,获得部分或全部外国企业控制权,以实现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高度统一的长期投资行为。”

在研究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的时候,外商投资在地区性,所能提供的变化,这个也是作为我们研究的一个主要前提,和参考信息,在理论应用于实际时,我们更应该关注,我们所研究的,是一个怎样的前提和背景,以及在这个大环境当中,我们才能发现,作为地区不同的过程,而引出我们研究的结果,更倾向于一个实际的情况。其实,我们在对外商直接投资所延伸的结果可以发现,在外商投资的时候,对于我国的就业、对外贸易、两地的产业结构等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当然在我国沿海地区,影响着地区经济建设的比如说贸易,随着外商投资额的增加, 尤其是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 外资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尤其显著.这种影响除了表现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外, 还表现在对我国贸易方式和贸易差额的影响上.就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地区外贸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因此,在引进外商投资的时候,我们所获得的收益也是多方面的。

我们说到外商的直接投资,在区位因素上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作为外商投资的主要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比如:地区差异,人均收入,教育水平,以及工资水平。对于我国,正处一个经济建设高度发展的国家,而江苏和浙江又是我国地区建设发展的龙头,我们在研究和分析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时,需要明白外商的投资所基于的因素,政府的决策,地区性的发展,而这些问题,正是影响着江浙两地最近几年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差异的主观原因。作为客观的原因,我们就需要通过对主观原因的分析,在对主观原因的分析和判断,作为我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江苏和浙江两地在引进外资的情况下,主要存在着两地所采取的经济建设的决策,在外资缺乏和溢出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况下,更能反映一个地区,所存在的客观原因能体现的价值。

如果说,将外商投资的重要性分析上来说,我们可以拿在对于江浙两地的研究时发现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关于外资引进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观察,在我国经济建设时,在两地发展的产业结构也是有一定的关系,虽然浙江在国内的生产总值和经济活力方面优于江苏,但是我们观察前几年浙江和江苏在外资引进和利用的效率比上,我们可以挖掘出,江苏的经济类型和市场模式,更适宜吸引外资,而浙江,所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同样是吸引外资的强有力的诱惑。但是,我们要明白,因为地区性的差异,如果将我们的条件放大,我国在外资引进的时候,同样的,需要能与其他属于同一经济类型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较,而问题在扩大的同时,我们需要明白,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先独立起地方,继而延伸要全国,而作为中国的两个经济强省,江苏和浙江,这个问题又将是重中之重。

中国是一个需要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既然要有自主性,就要对发展外资重新考虑。过去吸引外资政策的成绩要肯定,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根据形势有所变化。目前吸引外资政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外资在中国市场的行业垄断问题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目前吸引了大量的FDI,这些资本目前把大部分的利润都转化成了再投资,所以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还不算很大。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时,各方面的条件也日趋成熟,相关制度也日趋完善,相关部门的合作也日趋紧密。而我们也发现跨国公司进行投资时,最关注的因素是政府行政效率,这表明中国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过去20年,各城市、开发区主要靠优惠税收政策,廉价劳动力,低标准的环保吸引投资,但近几年,跨国公司所关注的因素已经发生改变,公平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都是我们能发现和在将来的工作能学习和熟练所决定的重点。

摘要:FDI (外商直接投资) 是现代的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FDI是指: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所经营的企业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 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发言权。跨国公司是FDI的主要形式。到1999年为止, 5.3万跨国公司约有3.5万亿美元资产。且跨国公司的投资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 且基本上分布于日本, 美国, 欧盟三极之中。日本早前的FDI主要投资于东南亚, 80年代后, 80%投资于美国, 20%投资于欧洲。现在为中国的第三大外资来源国。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 对外投资趋缓。

关键词:FDI,经济发展,外商投资,体系

参考文献

[1]、路宽行, FDI在东欧:高峰过后的静思

[2]、贺灿飞,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发展现状和形式 篇8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现代社会正处于文化科技融合时代, 当今社会文化传播大多以科技为主要载体, 通过传媒来进行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传播发展不仅需要两种文化体之间的共享, 更重要的是选择什么样的传播方式。文化发展随着社会快速前进的步伐, 也需要一种新的媒体力量来承载。

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应该从媒体互动的新方式、媒体技术的新融合、媒体产品的互相依赖与交叠等众多因素中去寻找。相对于传统媒体形式, 新媒体是新科学技术体系之下的媒体形态, 如今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电视、数字出版物等新媒体的出现, 极大地加快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 即任何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内容。旧传媒形式基础上, 新媒体的出现更加速了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科技的创新将是推动未来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 微博这一新媒体形式, 运用了现代创新技术, 成为了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和传播的新引擎。

互联网本身已具备了文化信息的收集、传播能力, 微博新媒体的出现, 则将网络传播扩大化, 实现了多重的文化传播效果。微博在信息互动的即时性、传播网络的巨大性、内容的简洁性上具有优势。文化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微博降低了文化交流的局限, 在这个高度社会化的平台中, 每个人都能成为独立的文化传播“新媒体”。除提供消息发布功能外, 还增加了互动和社交功能, 迎合了大多数人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在文化交流时间对比上, 传统传播形式对文化信息的传播远没有网络传播要迅速。微博中最多140字的文字, 加上图片或视频连接, 可以将传播群体之间的交流拉得更近。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 微博新媒体的出现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 满足了随时随地的文化互动。文化产品和元素从传统传播形式中释放了出来。文化早已不是单向性的流动, 传播需要各群体间的交流, 和传统媒体相比, 微博更加具有互动性, 人们使用这种新媒体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也更强, 这对文化传播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微博为个人, 公众及各个组织提供网络平台, 实现了个人与公共的结合。微博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的方式, 从而导致了文化的变迁。

微博可以突破传统疆界的限制, 达到文化发展最大化。人们不仅可以借助于网络文化传播进行感知, 还能从中吸收知识, 表达自身文化理解, 这样文化的发展就在人群中形成了规模。比如互联网文学, 微博微小说比赛让许多怀有文学梦想的青年参与到写作比赛中, 一共收到100多万的文学作品, 有了微博这个媒介, 文字走向了大众, 人人都能创造文学。微博还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 成了文化发展有利的助推器。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产业机构、各媒体都将微博作为其传播文化产品和讯息的平台。文化交流更加便捷迅速, 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吸收更多国外文明, 同时也可以发扬我国优秀文化, 促进跨文化交流。同样, 微博也能倡导公益文化。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在微博上召集了贫困地区募捐活动, 短短几个月内就筹集了1000多万的善款。这样快速的、有影响力有组织的活动, 也是通过微博 (上接第59页) 善良、勇敢的角色, 所以塑造类似红娘、韩玉姐这样的人物, 配合明快流畅的动作和语言是十分必要的, 与其他行当平缓、沉稳的特点有一定的区别。荀派创始人荀慧生先生表演人物, 非常强调旦角每个动作要给人以美感, 要求演员把女性的妩媚迅速的闪现于喜、怒、哀、乐和言谈举止之中, 角色一举一动、一指一看都要节奏鲜明, 使观众醒目。荀派的念白有独特的风格, 不是照搬传统的韵白和京白, 而是从人物的情感出发, 富含人物的思想感情, 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抑扬顿挫, 铿锵有力, 流利感人, 恰到好处, 而又声声入耳, 既具有音乐美, 又具有生活美。荀派艺术有着与众不同的舞台表现手段, 如嘴唇戏:撇、噘、抿、咬、小吐舌, 还有变脸傻眼和耸肩等, 花旦演员在舞台上必须要把这些动作伶俐迅速的做出来, 显得轻快活泼, 才能诠释所饰演角色的特点。

三、《勘玉钏》的表演节奏——前慢后快

荀派名家孙毓敏老师说过:荀派艺术喜欢搞对比, 无论人物、角色、性格等等均有对比的处理, 显得变化很大, 色彩丰富, 艺术性也很强。孙毓敏老师说的意思是没有对比就没有节奏。表演中说话声音的轻重、高低, 动作的快慢、大小, 包括表演者心理、情绪的紧张与松弛, 都可以形成对比, 并且经过有序的组织成为具有表现力的节奏。演员对于节奏的处理水平的高低、好坏, 关键在于能否善用对比, 所谓善用对比, 就是要体悟节奏形式与情感的对应关系, 摸索节奏如何表演情感的最一般规律。

《勘玉钏》是一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在该剧中, 主演前后分饰二角, 属于青衣、花旦两门抱。前面演俞素秋, 后面饰韩玉姐。俞素秋是一个端庄秀丽的大家闺秀, 性格十分内向, 既传统保守又柔弱内敛, 且她的身份是一个名门贵族的小姐, 所以带有青衣的意味, 若是把她演的像一个花旦, 那么就是“范儿”不对了。但是同时又不能失去了荀味, 因此不能太缓慢, 跟大青衣有一点区别, 有点闺门旦的特色。而后面出场的韩玉姐, 是以念白和做功为主。她与刚刚回家的哥哥生活化的吵闹, 任性撒娇地向他索取玉镯;去公堂旁听, 机智地挽救哥哥的性命;她喜爱张少莲, 向审判大人争取自己的婚姻幸福……种种行动显示了韩玉姐调皮、活泼、机智的性格。

俞素秋和韩玉姐两个人也有着不一样的节奏规律、和各自特有的情感规律、特有的生活规律, 而不同人物性格决定不同的行当和演出节奏, 因此韩玉姐与前者俞素秋相比, 表演味道不可一样, 其舞台上的动作节奏应该迅速加快, 使其变得节奏轻快, 从而更适合她的性格和身份。无论是哪种行当、哪种形式, 都有鲜明的节奏感, 正是在这样两个性格各异的女子的相互对比中, 这出戏的整体节奏就形成了前慢后快。演员要想把这出戏演好, 就必须仔细深入地了解整个故事内容, 体会这两个人的不同性格和境遇, 仔细揣摩, 在理解人物方面下大工夫。

综上所述, 一名演员在有了良好的语言、形体节奏训练后, 掌握好表演的节奏是十分关键的。把握好表演节奏的尺度是一个演员的重要素质, 也是一个演员舞台艺术成熟与否的体现, 对舞台节奏把握的好坏, 会直接导致演出效果的截然不同。演员每饰演一个角色前, 先分析研究角色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境, 角色间的关系和角色在事件发展中的关系位置, 使自己的表演富于层次;让表演的节奏存在于高与低、前与后、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的一系列对比中, 掌握最高任务, 贯穿动作, 抓住重点, 抓对比, 抓动静的停顿, 抓浓淡的配置等等, 这样才会有完美的节奏。而王岳凌在《勘玉钏》的表演中正是精确把握了荀派艺术表演的节奏, 从而取得了极好的演出效果, 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字幕的作用和实现形式 篇9

字字视的总称屏幕上。它显不示仅的是文幕成电部分视画, 还面在重电要视的画组的面可电替视的代画构的面图造中上, 型起除作着了用摄不。作所影形师成在的具前体期拍画摄面时用张□候构, 字图幕之都外, 可以很对多其时和蔚蔚进饰视、画行加面必工新要, 的的以造补形型充。成、电装实事实上, 一种类型的节目都会几乎每现幕。不可在新闻节目中避免地运用到, 它字形体展的示摘现, 录在如、对重数重要字要文的信件出息内现容的、式片和专题节目中标题的出现等;在, 它要纪录

对在画面中出现的人或者其他事物如时间、

地点、景物名称等进行相应的介绍和说明;在体育节目中, 字幕更是给广大观众提供了及时的赛场信息, 如比分以及出场和被替换队员的名单等。电视是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字幕便能很好地体现这种艺术的特征。

在现在的电视节目当中, 字幕已经成为电视传媒系统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与电视的图像、声音、特技等一起组成了一种共时间共空间的多方位多信息渠道的传播手段, 它提高了单元时间内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还能从视听两个方面强化重要信息, 加强信息的准确性、明晰性, 减少听觉的误差。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作为电视画面构成的一部分参与到电视画面的构图当中, 除了对某些视觉部分起到有效的强调作用外, 还能给人们以视觉上的美感。 (1) 有时候, 仅仅字幕本身就能完成表意的作用。而更多的时候, 字幕则是和相应的声音 (音乐) 以及图像一起来完成表情达意的功能。为了使字幕的这些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不妨关注一下字幕在电视画面构图中造型作用的具体实现形式。

一、字体本身的装饰

字幕是由字构成的。而无论是中国字还是外国字, 我们都可以在形式上对其进行装饰, 例如可以在字的大小、颜色、字体风格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化。因此, 多变的字体形式也可以对字幕本身起到装饰作用。

我们的汉字字体的风格种类变化多样, 从书法的角度, 汉字可分为楷、行、草、魏、隶等, 而楷书里面又可细分为颜体、柳体、赵体等。现在在电脑里也可以安装的字体有很多, 如姚、仿宋、瘦金、宋、黑、行楷等。“汉字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意义。尤其是毛笔书法, 写作时, 笔画可粗可细, 勾画的线条具有极强的刚柔变化, 无论苍劲厚重, 还是婀娜挺秀, 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2) 可以说中国书法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各种书体和各种丰富多彩的表现样式都可以被拿来利用。除了中国的这些字体, 国外的文字当中英语的变化种类也有很多, 很多软件公司已经推出了形式各异、品种繁多的字体种类, 作为电视画面的编辑, 对此一定要有足够的了解。只有在充分熟悉了各种字体的风格样式以及表现力等特点之后, 在实际运用过程当中才会得心应手。

二、字幕的运动方式

字幕的运动方式指的是字幕在电视画面中是以何种方式出现、存在以及退出的。字幕都是为了单独或者配合画面表达一定的信息, 而单个电视画面的时空容量都非常有限, 所以屏幕上的字幕都要呈现这一过程。而字幕在电视画面中运动的这三个步骤也可以对电视画面的造型起到很大作用。

字幕在屏幕上的出现是有讲究的, 它可以采用“飞出式”, 也可以采用“闪入式”, 还可以采用“插入式”等, 如今的字幕机上已经为我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 这些运动方式各有特点, 作用不尽相同, 在具体运用时要看当时的电视画面在表现什么, 以便和电视画面很好地配合。比如说, 在做严肃的纪录片时, 为了使片子看起来稳重, 片头字幕的出现方式要大方, 速度要偏缓慢;而在做娱乐类节目的片头时, 片头节目名称和节目中随着人物谈话交流时飞出的字幕相比之下在速度上就要加快, 以配合节目夸张火爆的氛围, 充分调动观看者的情绪。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字幕在电视画面上停留的时间问题。字幕在屏幕上存在的时间是由其所配合的画面信息和人的视觉习惯决定的。如果画面上信息比较多, 字幕本身的字数和难理解程度又比较高, 例如在纪录片《河之南》中经常出现古代的文献资料节选, 那么此时字幕的停留时间就应该相对长一些, 以保证观众在你给定的时间内能看得完屏幕上的信息。反之, 如果画面上的字幕所要表现的信息比较少, 过长的停留时间反而会破坏片子的节奏。总之, 应根据画面上的信息内容加以调整。

三、音乐与字幕的配合使用

字幕在画面当中的运用可以配合相应的音乐, 从而能够起到良好的表意效果。在很多电视纪录片中, 除了在必须的段落采用字幕以交代故事情节或者画面当中的时间、地点之外, 为了烘托相应的气氛和制造某种情绪, 在运用字幕的同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制作者刻意地使用音乐。而一旦有了音乐的配合, 字幕的运动便要随着音乐的旋律遵循相应的节奏, 否则, 字幕的运动就会和音乐不和谐, 发挥不出应有的表现力。例如, 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的齐越朗诵艺术节的节目中, 为了显示“声音”的凝重和历史感, 唤起观众对我国播音教学事业的回忆, 画面上字幕的处理就别具匠心。首先, 为了突出庄重、肃穆的效果, 制作者大胆地采用了黑背景、白字体;此外, 在字幕的运动速度上也充分考虑到了使用的音乐, 因为是抒情性极强的音乐, 所以字幕在运动速度上缓慢紧扣音乐节奏。这样处理, 使音乐和字幕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让人在视听的欣赏里既理解了制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又体会到了其中蕴涵的情感, 还避免了单纯字幕出现容易造成的单调, 一举多得。

总之, 无论字体是什么种类, 只要我们在字的大小、颜色、出现、存在、退出方式上稍作调整就可以得到无数种字幕的造型方式。而制造出这么多活动方式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字幕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电视画面的构图当中, 从而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 带给人们美的视觉体验, 吸引人们更好地欣赏电视的整体内容。

只要我们把握好各种字幕的实现形式在表现力上的特点, 明白画面整体所要表现内容的含义, 就应该能选择合适的字幕来丰富和增强画面的表现力。相信在此基础上制作出的字幕, 一定会成为一门闪光的艺术受到观众的欢迎。

参考文献

①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8年版, 第157页。

发展现状和形式 篇10

出版年:2005-5

页数:386

定价:80.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61821336

本书自出版以来广受好评, 历经三十多年畅销不坠, 是各个时代的建筑人共同的案头读物, 被誉为“建筑专业的圣经”。许多建筑师、建筑专业师生皆从本书中获得重要启发。书中每页严谨编排的手绘图文都自成一帧精彩的作品, 令人品味再三仍有所得。全书内容涵盖了建筑理论、历史和设计作品, 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百科宝典。

第二版系作者亲自调解章节、增补内容, 并将初版的横式编排改为直式, 又增加了周全的名词索引, 更便于阅读, 也适用于当作建筑百科来检索。中文版的制作为了彰显本书的精致手绘特色, 采用了最先进的印刷制版工艺, 力求再现作者原作的动人线条与构图美感;同时又在文字上保留了英文原文, 使读者可以中英文对照阅读, 避免偏离原意, 又可锻炼英文阅读能力, 从这一角度而言, 本书也是一本非常有趣且吸引人的建筑专业英语学习读本。

微课的表现形式和选题策划 篇11

微视频课程在网上的受欢迎程度及其取得的成功,吸引了教育研究者对微视频等运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可行性探索。微课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职业院校都在鼓励教师积极开发MOOC,开发微课。微课成为教学研究、教学资源开发的一个方向。国家教育部、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组织微课大赛,推动微课的开发和应用。一大批微课网站也建立起来,围绕微课开发提供资源和支持。

微课是基于知识点或技能点来开发和积累资源,然后以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研究、教学开发的过程中,基于微课来开发资源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因此,在参与数字教材的开发之前,让教师参与微课开发,了解微课开发的选题策划、开发流程,有助于教师逐步建立起数字化资源开发的观念和习惯,从而为最终走向数字教材开发奠定基础。

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微课基本特征有:①表现为视频,不超过10分钟;②对应一个或多个知识点;③职业教育则对应技能点;④解决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⑤有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辅导和练习、思考和应用等。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微课和微视频的不同在于,微课更侧重于教学,强调与知识点或技能点的对应,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可以辅助教学的开发。

微视频特点分析

很显然,微课是由微视频发展而来的。但微课和微视频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微视频是反应特定主题、传播一定信息的视频片断,短则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长则不超过10分钟。微视频根据内容特点,可以分为新闻资讯、体育娱乐、动漫游戏、时尚社交、美食旅游、电影电视、搞笑幽默、日常生活、教育培训等几大类。其中,教育培训类微视频可以说是微课的一种。

下面具体分析两个教育培训类的微视频。

1.新航道“毕业临近 offer非你莫属”

该微视频是“60秒学英语”中的一段知识学习类微视频。这段微视频由片头、对话、复习三部分构成。

片头约10秒钟,由2个主讲老师(一中一外组合)的入镜构成。对话是微视频的主体,进入对话的主题——找工作。由此引出找工作对话的几个知识点:job hunting season(求职季),a decent job(体面的工作),interview(面试),break a leg(加油,好运)。通过两人的对话及演绎,将这几个知识点通俗易懂地介绍给观众。复习是作为片尾,约7秒,将知识点显示在黑板上,供观众再次阅读加深记忆。

该微视频以活泼的对话形式,将知识点介绍给用户,起到了教育和培训的目的。

2.几分钟网“如何在电梯下坠时自救”

该微视频是一段技能培训类视频。这段视频由片头、提出问题、操作演示、知识点“你知道吗”、片尾五部分构成。

片头只有2秒钟,是几分钟网Logo的简单动画展示;提出问题约20秒,提出电梯下坠怎么办这个问题;操作演示,分步骤进行,演示步骤1,2,3;知识点,约12秒,介绍世界上最高的电梯;片尾,与片头相同。

其中,视频在相应的位置加了字幕,辅助补充说明;还增加了小提示。这段视频只有71秒,但完整地介绍并演示了电梯下坠时的自救操作,能起到很好的培训效果。

微课的表现形式

微课的表现形式与微课要教授的内容密切相关。

1.讲课录像

讲课录像适合于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可以在课堂进行,利用黑板一边讲解一边板书,以板书来辅助讲解。可以采用便携的视频录制设备,例如手机、普通DV等。

如果要录制高标准的讲课视频,则需要在专用的录播室进行。录播室一般配备可手写大屏幕,录像时使用固定机位的一台高清摄像机。为了保证视频中的声音质量,一般在教师胸前别上无线麦克,用于拾音。在拍摄时,对环境、灯光均有较高的要求。一般拍摄前,由专业的摄像师进行调光,以保证拍摄效果。

教师着装上也有一定要求。一般着较为正式的职业装,以体现教师的风采。讲课时,要使用普通话,声音清晰,无咳嗽、无错误。讲话连续顺畅,动作舒展自然。教师可以一边讲,一边用记号笔在屏幕上书写。

大屏幕上用做背景的PPT也有一定的要求。一是字体清晰,字号较大;二是留出一定的空白位置,用于教师站位,免得教师挡住PPT中的有效信息;三是颜色合理,不要与教师着装有较大反差,以免教师在屏幕上留下背影。

拍摄的视频经过简单剪辑加工即可以使用。

2.操作演示录像

操作演示录像适合于操作技能的演示。例如,汽车修理工对汽车点火线圈的检查。

操作演示录像一般在实习车间、操作演示作业台、生产厂房等地进行。为了避免背景过于杂乱,一般选择较为开阔的室内进行拍摄。拍摄时要布置好工具、操作对象等。

拍摄时一般采用双机位,以展示操作的细节或难以理解的环节。由一台固定拍摄中景或远景,一台跟拍近景和特写。跟拍时,灯光往往要跟随,保证视频画面清晰。

为了保证操作演示的准确性,以及后期剪辑工作的顺利进行,一般在演示操作时,有指导教师在镜头外进行提示,演示人员根据指导教师的提示,一步一步操作。部分镜头,要求拍摄人员重复演示或暂停,以方便拍摄人员跟拍近景或特写镜头。

拍摄的视频要经过剪辑加工,将不同景别的镜头进行穿插,以更好地反映出操作要点。同时,由于拍摄现场背景音的存在,指导教师的现场提示不能直接作为音频,往往需要提供解说词后,由专业配音人员进行配音。

3.表演录像

表演录像适合于对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内容进行演绎。为了保证拍摄效果,一般要求有专业的剧本人员来编写脚本,对拍摄场景、演员的动作和对话做出详细的描述,以便于拍摄时参照执行。

表演类的视频不仅对脚本有要求,对表演人员、场景的选择和布置,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拍摄难度较大。

4.计算机操作录屏

对于计算机操作,像计算机办公软件、平面设计软件使用等的讲授,则可以使用录屏的形式,将教师在屏幕上的标准操作以视频的形式录制下来,同时配合操作,录上教师讲解的音频,形成教学视频。

5.平板电脑上的手写录屏

随着平板电脑的普及,平板电脑上也有了录屏软件,从而将平板电脑上的操作录制成为视频。除了录屏外,平板电脑还可以当做手写板来使用,教师可以平板电脑上书写,结合书写进行讲解。录屏时,不仅可以录制平板电脑上的书写内容,还可以录制教师的讲解视频。平板电脑的录屏,需要使用专用的应用程序,如Screenshot。

6.原理动画

原理动画用来展示某一事物的原理,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制作的动画。例如,汽车发动机汽缸的活塞运动动画、植物成长动画、胳膊屈伸的肌肉和骨骼变化动画、月亮圆缺动画等。动画进行的节奏应符合观看者的接受能力;动画传达的概念应正确、清晰,易于理解。

7.剧情动画

剧情动画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由剧本作者编写脚本。动画设计人员根据脚本,设计人物造型和相关场景。在人物设计获得认可后,根据剧情、场景来进行动画制作。例如,外出务工动画,返乡创业动画。

8.效果动画

效果动画和微课内容关联不大,多用来增加视听效果,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引发学习动机。例如,片头动画、过场动画、选单动画、按钮动画、操作界面动画等。效果动画只是用来提升微课的娱乐效果,因此不可喧宾夺主。

9.综合运用

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为了使微课有较好的效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资源、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法。

微课选题策划

1.着眼于“微”

微课的目的,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这个点。加上微课的学习时间限制,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这个点讲清、讲透。因此,微课的选题要着眼于“微”。

2.选题的思考

在确定微课的选题之前,要思考该微课的开发背景、原因、意义、目的。对这些有了深入的思考后,就会明白该微课的核心,从而围绕核心组织微课。

3.选题的界定

界定的原则是,一个微课只讲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一个问题,如果牵扯到其他知识点,则另设微课。根据这个原则,就可以确定微课应该包含的内容、不应该包含的内容。如果是复杂问题,要想讲清、讲透,就需要设置多个微课来解决。

数学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篇12

一、需要确定练习内容

1.以巩固新授课为主要目标

当一节课主要内容讲授完毕后, 应该围绕本节课的重点, 以巩固当堂知识为主要目标, 布置课内练习, 一般情况下, 课本中的练习可以直接采用, 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 有目的的改编或自编过渡题、练习题、延伸题等等, 从而达到循序渐进, 巩固和消化所学新知识的目的.

2.模式练习和变式练习相结合

新授的法则、公式、定义和定理的辨析和直接应用, 常规题的一般解法, 属于模式练习.这种练习有利于知识的及时巩固与消化, 有利于练好基本功, 但若局限于这种练习, 也会促使学生生搬硬套, 浅尝辄止, 宜辅以趣味性、多样性、灵活性、技巧性的变式练习, 如判断、改错、选择、填空、作图等等, 促使学生对概念、法则、定理等的理解深化, 并激发其兴趣, 发展其思维能力.

3.练习要有层次性, 深浅宜适宜

课内练习题的选用应慎重, 一般情况下它所涉及的知识面不要太宽, 运算量不能太大, 综合性不要很强, 在练习要求上不要搞一刀切.对优生可以提供比较难的题目, 对学困生可提供较浅显的题目,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信心, 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供难度稍大的练习, 从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刺激他们的进取精神.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法的时候, 我出了两组计算题① (-5) (-8) 、 (-17) 14、-9 (-14) , -10 (-16) .②-10 (-15) , -0.72 (-2) , -3/816/7, 1.38 (-0.14) .在两个班进行测试, 结果 (1) 组测试效果比较好, 而第 (2) 组在测试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会有差别?主要是 (1) 组中基本题占多数, 而 (2) 组中基本题占少数, 所以练习的内容还是要面向大多数, 抓中间, 兼顾两头, 立足于双基.

4.练习的量要适度

太多了学生不能完成, 教师不能充分得到反馈信息, 也没有机会纠正练习中的缺点错误, 太少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及基本功的训练.通常情况下, 一节课要有约15分钟左右的时间安排课堂练习, 但可以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掌握, 一般地说, 多数学生完成练习任务, 并有时间进行总结和讲评是最理想的.

5.练习的安排要有计划性

在课内练习安排上可以灵活多样, 可以先讲后练, 先练后讲, 也可以边讲边练, 边练边讲, 将口答、笔练、板书等结合起来, 但需要精心策划, 要有意识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合理安排, 做出符合认知规律的安排, 从而增强练习的效果.

二、课内练习的形式

讨论式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或全班一起讨论, 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 通过口头的阐述争辩, 活跃气氛, 激发兴趣, 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提高其思维的品质, 这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形式, 可惜在实际操作的过程采用的教师不多或者即使采用了多半流于形式, 原因是怕失控造成混乱, 其实只要精心组织, 引导得法完全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问答式练习.教师提问, 学生齐答或者抢答, 指定学生个别答.也可以由学生提问, 别的学生回答, 这种形式快速及时, 讲评方便, 但是也会造成部分学生滥竽充数, 不动脑筋.

操作式练习.包括使用工具的练习, 度量长度和角度的练习, 画平面或立体图形的练习, 画图表, 做模型等.这种练习一般在几何课上采用较多, 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操作水平.

上一篇:媒体互融下一篇:企业会计内控工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