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互融(精选7篇)
媒体互融 篇1
2015年4月8日,福建日报三农版“助村”栏目亮相。当日,栏目互动网络媒体“东南网乡村频道”上线。5月13日,“助村”微信公众号推出。以“守望乡土,合力助村”为宗旨,致力于“关心农村,关注农业,关怀农民,重建乡土”。
作为新媒体融合的产物,“助村”的落脚点精确落在“帮扶”二字之上。在内容上,采取以用户为主导的新型生产方式,以“帮驻村书记办件实事”作为内容生产的主线,兼顾其他需求;在传播上,充分借助互联网工具,深度整合报纸版面、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号、用户自媒体,探索协同传播之路。
一、内容众包,用户主导的协同生产
众包新闻是新闻生产模式由传者向受众转变的代表,即在新媒体环境下,传者依托网络向一定范围内的受众发出新闻主题,受众参与新闻线索提供,新闻内容添加,甚至新闻修改编辑等一系列新闻生产的一种新型新闻报道模式。[1]
事实上,众包内容的新闻生产方式在海外新闻媒体中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Erdal(2007)等学者将之视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表现。自2006年起,国内报纸开始开设专门的栏目和版面来报道用户生成内容。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为“报网互动”,把这些栏目和版面称为“报网互动栏目”,这意味着我国报纸开始常规性地实践众包内容的新闻生产方式。
“驻村书记们,如果您正在为驻点村的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困惑不已,我们帮您解疑释惑;如果有困难群体或者个人需要援手,我们征集爱心来帮扶;如果您觉得自家的村落有魅力,欢迎来吆喝。”在创刊词中,“助村”向驻村书记们广发征集令。
“助村”内容生产以核心用户省派驻村书记的需求为主导,兼顾其他用户需求,其中包括对扶贫的公益需求、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旅游需求等。
这一模式以用户为主导,颠覆了传统媒体为用户输送新闻信息、设置议程引导舆论的生产方式。
在创刊后的一个多月里,“助村”连续刊发了5篇稿件:为寿宁县武曲镇大韩村学前班改善教学条件,为华安县沙建镇建美村的阉兔养殖户寻找吃货,为德化县水口镇祥光村好茶油寻找“红娘”,为建宁县溪口镇枫源村乡村建设“引智”……
接地气的内容众包受到热烈追捧,“帮扶”互动效果初显:民间NGO担当者行动为大韩捐书;“吃货团”纷纷上门订购阉兔;本土互联网电商智平台免费为德化茶油吆喝……
福建省能源集团派驻上杭县稔田镇石牌村第一书记姜初宴,由于所在村无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产业也不突出,苦于无法精准扶贫。
通过沟通调查,了解到作为上杭槐猪的发源地,当地村民有散养槐猪做年猪的习惯。由于资金少、销售难,贫困户一般只养一两头自用。
于是,2015年5月13日,助村团队在福建日报3版和助村微信公众号同步发布“认养上杭槐猪换种方式扶贫”活动。
报道以姜初宴的需求为主导,同时考虑其他用户的公益需求、消费需求等。不到两天,100头槐猪就被认养一空,众筹了近20万元资金。这一利用当地特色农业助力扶贫,通过“以购代捐”,倡导大众参与扶贫的模式,成为精准扶贫的典范。不仅贫困户当年脱贫,还有企业参与推出第二季认养帮扶活动。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在福建省龙岩、漳州、宁德等地推广、完善。
为了更好地推进用户主导,“助村”设立了微信群,聚集驻村书记、热心读者、微信粉丝等,发现素材、策划活动和推动新闻报道。
2015年5月,读者张著岳来信表示,家乡上杭县蛟洋镇再兴村山珍资源丰富,可惜由于地处偏远,只能被贱卖。他希望借助“助村”,为家乡鼓与呼。通过报网联动,“助村”关于张著岳的家乡复兴计划,引起了许多在外乡贤的关注。
2015年7月~8月,“助村”与建宁县溪口镇高圳村一起推出“农事体验节”活动。在征集体验团员阶段,由高圳村支书和驻村书记主导,而且推出的报道图片大部分由体验团成员提供。
在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由于分享与合作产生了共同体归属感,从记者到受众所有角色都得到了重构。
二、渠道整合,用户参与的协同传播
“助村”还突破传统纸媒的传播局限,整合报纸版面、微信公众号、网站频道和用户自媒体等渠道,更有效、更精准地进行内容推送。
作为权威主流媒体,福建日报的公信力在打造新闻帮扶平台时至关重要。正如一名“助村”粉丝在微信后台留言:“现在,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助村’有党报的公信力做保障,更权威。”
但是纸媒的权威性有局限,因此“助村”动员读者转发。借助个人自媒体,用户参与协同传播,扩大了影响范围和传播效果。
2015年6月27日,“助村”微信公众号推送《紧急寻人:“乌叶荔枝极品”找收购商》;次日,福建日报刊登。短短时间内,微信文章近万人转发,点击量超过10万,全省上下的爱心联动有效解决了滞销问题。
2015年7月8日,“助村”推出《着急!3000公斤纯蜜滞销盼你来买》,同样采取报网联动的方式,不仅有省内读者,还有省外爱心人士前来咨询。
2016年2月17日,“助村”再推《花100元,认养一棵佛手树吧!》,为南安市向阳乡受冻灾的佛手树专业户吴成贤呼吁。经过几何级的读者转发扩散,最终认筹超过20万元。
三、结语
从驻村书记到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创客等新型经营主体,从留守农民到漂泊在外的乡贤,针对传统媒体的“痛点”,坚持从用户的角度了解农民、农村和农业,在融合的战略上考虑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三农报道一样能够跟上新媒体潮流。开办一年多以来,“助村”受众数量增长迅速,现已成为福建省城市与农村相连的重要媒介。
摘要:当前,无论是作为基础设施,还是作为实现工具,互联网均已在媒体行业完成最初的架构。但是只有从技术催生互联网思维才能从根本上改造媒体行业。2015年4月8日,福建日报推出新媒体项目“助村”,区别于传统新闻报道,“助村”致力于探索三农报道的独特思路与实践,这包括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生产模式,以及借助用户实现传播方式的革新等。
关键词:“助村”,媒体互融,内容众包,渠道整合,报网联动
参考文献
[1]滕瀚.媒介融合视域下众包新闻的“三重角色”[J].新闻研究导刊,2014(18):12-13.
通约与互融 篇2
一.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如果开展得当, 则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成为帮助学生提高政治觉悟和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有力方式之一。例如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素材, 在大学语文教材里可谓是随处可见。辅导员可以利用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只要在教学过程中, 联系实际, 进行生动地讲解, 通过有意识地去熏陶感染学生, 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心,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如《苏武传》体现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情操;《过零丁洋》里面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更为人民所感叹, 那种崇高的气节不断撞击我们的心魂;从古到今的文人作家的气节更为我们所震撼, 从“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到坚决不吃救济粮的朱自清, 无不谱写了一曲曲民族正气歌, 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或辅导员进行思政教育的典型例子。
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 很多高校也开始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以图对学生进行心理塑造, 高校辅导员也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纳入重点开展的工作之一。如果是有教学任务的辅导员, 则可以利用教学课程特别是大学语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心态。作家和文学作品都可以是用来教育的素材。如那些屡受挫折而百折不挠的作家形象:苏轼因“乌台诗案”, 历经折磨, 被一贬再贬, 而这过程中他依然不屈不挠, 关心疾苦, 写着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崇高境界, 他的自尊自强依然为大家所传颂;李白的飘逸洒脱, 那种“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心态为后人所钦佩。他们的人格与做法, 都可以为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佐证。同样, 大学语文里面有很多作品富含哲理, 都可以用以熏陶学生, 陶冶他们的情操, 如《孟子》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这些哲理性的语言都可以让学生学会坚定、懂得各种生活哲学。
三.人文主义教育
大学语文拥有人类精神文化的沉淀。那些优秀的作品以其美的形象、意蕴、情感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性情, 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企及。辅导员应责无旁贷地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可以经常通过分析作品里的人物形象, 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以此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判断选择倾向。如不同流合污, 坚守理想的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等等都是很有分析价值的形象。此外, 很多名言警句所展现的思想与智慧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它们都有着较强的感染力, 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等。辅导员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时也应注意方法上的不同, 体现在主体性地位的有意识转化。辅导员要尊重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和丰富思想情感的教学主体地位, 给予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予以理解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自我位置的提升以及感到对其的尊重。这种转化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有较好的效果。
四.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涉及方方面面, 作为辅导员,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基本能力水平, 也是辅导员应该思考的问题。而这些, 都可以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来加强。辅导员在教学中可以经常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 让学生掌握表达沟通的技巧, 并提供相应的机会, 例如朗诵、演讲、辩论以及答辩会等, 给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 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口头表达能力, 也可以举行写作比赛, 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多种方式, 让学生的素质更上一个平台。
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绿化与教育互融 篇3
该校把绿化作为一种教育因素,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在建校时,为了保护一棵古枣树,学校不惜在看台中间给古树留了个位置。虽然这样做,操场的整体效果不够理想,容纳人数也减少了,但学校领导和教师说,当学生看到宽敞的操场与饱经沧桑的古树浑然一体时,听到老师讲为什么要在看台中间给古树爷爷留一个位子时,就会在心里播下爱护树木、保护生态环境的种子。
同时,学校把校园打造成了“小植物园”,在校园内种植了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共50多种,并在每一种植物上挂牌,给学生认识植物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地。
要让树木长得茂盛、花儿开得鲜艳,就需要充足的水分。学校把淘米洗菜水、洗澡水等收集起来,经过处理用来冲厕和浇花。
现在,不少学生纷纷认养绿地和树木,利用课余时间为绿地和树木浇水、剪枝、除虫。在学生们的精心呵护下,草更绿了,花更艳了。
语文教学新旧模式的互融创造 篇4
一个模式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如:教师的言语模式, 它符合教师的角色要求;结构模式则是结合教学实际而形成的;解读模式是根据学生的思维以及阅读文本的习惯特点而形成的。“以‘文章赏析’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特色, 能够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1]
虽然这些模式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但是, “模式”是双刃剑, 同样存在着危害性, 如果模式一成不变, 不加以灵活运用, 将束缚学生思想、思维的发展, 限制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吸收, 很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也将与社会的发展脱节。
一、重建教学模式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符合人才的需求, 它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 逐步走进学校, 走进课堂。但是, 新课改到底“新”在何处?1954年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实行民主教育的提纲》中指出:“民主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 要多种多样, 要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2]他提出:“对儿童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 对儿童的身心都要给予充分的营养, 建立儿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还要因材施教。”[3]陶行知的这些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有不少影响, 而且对我们重建教学模式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管要打造怎样的教学模式, 都不是为了形式上出新, 而是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抓住问题的核心。
1. 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要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在课堂中, 教师既是导演, 又是观众, 也是学习的参与者, 切不可只顾自己的讲解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更不可以自己的单一结论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见解。在课堂中,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活动要围绕学生展开。因此,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 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主导课堂。授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知、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自我总结, 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 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如果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出现思维的偏差或者认识上的错误, 属于正常现象, 教师不要害怕, 但要重视, 讲究方法, 采用恰当的手段, 运用一定的策略加以引导或订正, 不可伤害学生, 以鼓励为主,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力争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力争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积极倡导开放式阅读、多元理解和放胆作文。
(1) 阅读, 按习惯的分法, 分为“泛读”、“精读”。教师在处理这两个环节尤其是“精读”环节时, 传统的教学模式, 往往是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引导学生得出早已拟好的答案, 或是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猜谜”, 最终去找出“谜底”。客观地讲, 这种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但如果泛滥, 结果会牺牲学生的创造性和思辨能力, 不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长久提高。因此, 如何创设一个开放性的语文阅读环境, 让师生互动, 共同感受阅读的乐趣, 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2) 多元理解。多元理解就是开放式的理解, 在理解课文的时候, 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 对同一问题产生多种不同的见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 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 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呢?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 又可食用, 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 但他敢于向教材挑战,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善于鼓励, 加以引导,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放胆作文。放胆作文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放飞思想, 打开思路, 大胆创新。如让学生续写课文, 改写课文, 写想象作文, 写童话故事、科幻故事等, 也可以让学生写自命题作文, 不限制体裁、立意、字数和时间, 让学生自由发挥。写这类文章, 便于学生把自己的生活、思想同作文紧密结合起来, 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接收, 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学生的思想, 了解社会, 了解新一代人的心理, 等等, 才能正确辨别引导。放胆不是放肆, 应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忽略的问题, 应记住语文的人文性教育作用。
二、教学新旧模式的互融创造
新的教学模式也总是在吸取旧模式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设出来的, 所以, 新旧模式的互融创造才能达到改革的平衡点。新旧课堂模式的互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师教的角色和学生学的角色巧妙置换互融。
走进新课程, 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独奏者转为伴奏者, 甚至可以充当学生和观众的角色, 与学生“亲密接触”, 融入学生的学习当中, 这更能激发学生有效地学习。所以, 要改变“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和“学海就是苦读, 愉快就是放纵”的传统观念。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 学生也必须提倡愉快学习。
2. 老师多角度设想与学生发现探讨互融。
“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 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 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如“春天来了%%”横线上为什么一定要填上“燕子飞回来了”, 而不能说“小树发芽了”、“花开了”、“农民伯伯正在播种”?传统的语文教学, 追求同一的理解, 同一的答案, 以致普遍出现学生众口一词, 作文千篇一律的可悲现象。这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僵化与机械化, 失去灵气和活气。有人说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够听到一个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得出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吗?而学生的理解感悟往往是个超越, 超出了教师的思想, 超出了成人的思维, 如果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 必然会出现推陈出新的结果, 促进教学发展。
3. 课堂探讨辨悟与社会实践生活的感悟互融。
长期以来, 语文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 学生习惯了做忠实的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 学生慢慢地失去了说的欲望、学的能力、合作的精神, 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 “一心只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可悲局面。为此, 在课堂上探讨辨悟, 可与社会实践生活的感悟相结合, 如在课堂之外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错别字的成因及矫正”的社会调查, 并指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 等等。把语文课堂带进社会实践中, 学以致用, 在实践中感悟, 在课堂上探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新旧言语模式的互融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新旧言语模式的互融不容忽略。首先我们来看看一般言语和陌生言语。一般言语, 就是常用的语言结构方式和约定俗成的语言。但何为陌生言语呢?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主要是打破语言规范, 并对日常语言进行扭曲、变形, 更好地表现作家创作过程中的非理性成分的情感活动, 从而增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 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语言的陌生化并不只是为了新奇, 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解脱出来, 感奋起来, “恢复对生活的感觉”。所以, 语言的“陌生化”是为了使读者产生新鲜的体验。例如:“小松鼠自由自在地啃着阳光”、“河水无力地伸着懒腰”等这类句子就造成了言语的陌生化, 它可以刺激读者使之兴奋, 获得美感享受。
同样, 在语文教学中将一般言语与陌生言语结合起来运用, 可以使课堂妙趣横生。在某位老师的课堂上, 有学生这样描述:“一只老鼠一头撞在墙上, 不省鼠事。”结果被奚落了一顿, 这是非常可悲的。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象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在写作训练中, 培养学生语言“陌生化”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再来看特殊言语与生命式言语的互融创造。特殊言语就是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言语, 特殊言语能给人一种亲切之感;生命式言语则体现一种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将特殊言语和生命式言语结合起来, 让人在真实中体会到生命的厚度, 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 得到升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因而, 多媒体教学脱颖而出, 备受广大师生的青睐。然而, 多媒体教学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它与传统的教学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的语言, 是什么东西也不可取代的, 是感化学生心灵的一种手段。”因此, 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 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使其相得益彰。
二十一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掀起新浪潮, 各种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但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优化教学模式, 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范守纲.教学争鸣录[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3]陶行知.实行民主教育的提纲, 1954.
浅析三种唱法的异、同与互融 篇5
一、三种歌唱方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变化多端、音质优美;重视音的和谐统、科学的发声、音与音的连接平滑等特点。这种演唱方法不仅是在国外, 对我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民族唱法是根据各族人民的喜好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的唱法。其中有我国的说唱、戏曲、民族歌曲等唱法。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 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感情。因此, 民族唱法已经被人们深深喜爱、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民歌唱法的特点声音甜美、吐字清晰。民间歌曲起源于民间, 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通俗唱法又名流行唱法, 起源于欧洲, 后在美国发展壮大, 逐渐形成了多种风格门类, 而媒介的推波助澜, 使得流行音乐形成了庞大产业及音乐文化链条。在我国, 于20世纪30年代得到广泛的流传。其特点是声音自然, 近似说话, 中声区使用真声, 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 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 配上舞蹈动作、追求声音甜美自然, 感情真实细腻。
二、三种歌唱方法的区别
美声、民族与通俗唱法三者既有密切联系, 也有实质区别, 既有差异性, 也有共通性, 正因为这种关系, 为三种唱法的融合创造了基础, 而之所以要将三种唱法进行融会贯通, 就是为了发挥它们各自在声乐作品表演方面的优势, 使音乐教育质量提高。为此, 首先必须明确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三者的关系。
美声唱从字义讲是“美好的歌唱”的意思, 美声唱法可概括为:美声歌者在歌唱时尽量发挥嗓子的能量, 非常注重声音的质量, 真假声混合浑厚, 歌唱气息连贯持久。讲究音域宽广、声区统一, 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 这种唱法在真声的基础上, 随着音高的上升, 假声的成分逐渐增多而变得以假声为主。
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 嗓音甜美洪亮为特征, 行腔有韵味, 情、声、字、腔融为一体, 并伴以形体表演的一种演唱方法, 其主要特点是, 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 口腔喷弹力较大;音色甜、脆、直、润、水;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共鸣以头、鼻腔共鸣为主, 辅以喉、咽、口腔, 加上少量的胸腔。形成一个上至头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 以求达到最佳的象戏曲的亮点共鸣效果, 气息的运用上讲究气成丹由, 大多采用腹式吸气法, 民族唱法在歌唱中还强调“字正腔圆”“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的原则。
通俗唱法又称流行唱法, 总的来讲是从民间和古典的声乐传统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说话似的自然的歌唱发声形式, 主张情真意切, 平易近人。歌者虽然在声音上并不是特别讲究, 但是他们每每具有个性和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的能力, 并善于通过歌曲和听众产生交流。通俗唱法又是多类型多色彩的。通俗唱法的声间运用, 大都接近自然形态, 也就是一种质朴的本色的声音。吐字清晰是通俗唱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通俗唱法在表演中, 还常运用声音或形体动作的强化来达到情感的表现, 即往往借助于夸张性的表演。
综上所述, 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存在一些明显差异。在声音的走向上, 美声唱法主要是混声、假声;民族唱法是以真声为主、真假声结合;而通俗唱法是真声。在声音的位置上, 美声唱法强调整体歌唱;民族唱法相要求明亮的音色, 因此声音的走向普遍靠前;通俗唱法在演唱时一般都用麦克风。
三、我国声乐三种唱法的融合
1. 美通唱法
美通唱法是介于美声与流行通俗之间的一种“跨界”式唱法, 在美声的声乐技术的功底之上, 融入流行通俗中自然亲切的风格, 加入现代时尚元素, 使唱法更显亲切随和, 容易拉近歌者与听众间的距离。
国外的莎拉·布莱曼和加安德烈, 都是美通唱法的杰出代表。而曾以一曲大气磅礴的《平安中国》打动亿万观众的的胡雁, 其美妙的歌喉, 高亢而又圆润的嗓音, 以及在舞台上自然流露的亲和力, 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被称为中国的“莎拉·布莱曼”, 歌手刘媛媛也通过美通唱法让她赢得“新一代主旋律歌唱家”的美誉, 也正是这个唱法让她获得演绎《国家》和《民生》的机会。
2. 民通唱法
“民通唱法”是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 加入了通俗唱法的元素, 使之听起来更为亲切,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的产生和实践顺应时代发展, 是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标志性产物, 对当代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文化价值。
3. 民美唱法
民美唱法是民族演唱与美声唱法的融合, 民族唱法大胆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 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原则上, 结合美声唱法中气息与共鸣等的科学方法的“新民族唱法”。许多歌唱家如彭丽媛、阎维文、王宏伟、王丽达等著名歌唱家, 还有著名歌唱家吴碧霞等。
总之, 音乐是一门听觉、时间、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 音乐文化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更是人类文明的真是体现。事实上, 中国声乐演唱方法的融合和发展一直都在不停的进行着,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也必然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平稳发展。虽然很多人对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融合, 持有不同的意见或者看法, 但是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证明了他们的融合是具有可行性的。它们的融合肯定会对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很大的作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世界各国间声乐艺术的不断交流, 美声、民族和通俗中国声乐界的三大流派的交叉运用也层出不穷, 三种唱法的互相结合, 及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和兼容运用, 不仅更好地发展了声乐艺术, 也有助于歌唱家更好地演绎声乐作品。因此, 三种唱法的交叉融合, 是音乐在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融合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
[2]刘雅旭.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长沙大学学报.2011, (3) .
[3]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互融性 篇6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流行音乐,音乐元素
近些年来,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越来越普遍,二者相结合的曲风正在变成一股潮流,引领当下的华语乐坛,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们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借鉴和融合中,各自实现自己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从而创造出新的音乐文化。
民歌是过去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就是今天的民歌。“过去的”,是指传统社会的、农业文明的、自然形态的;“今天的”,是指现代社会的、工业文明的、城市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造的音响。国外研究流行音乐的音乐学家曾有一个著名的“模仿说”观点,可以说是一语道破了流行音乐的实质:流行音乐本质上是对传统民歌的模仿。因此,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二者间是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
一、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在音乐元素上的互融性
(一)歌词
1. 直接采用古典诗词。这种方法就是直接将古典诗词运用于流行曲调之中。如邓丽君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此曲的词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虞美人》;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歌中的歌词正是完整地运用了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所写的《水调歌头》;《在水一方》的歌词是《诗经》里的《蒹葭》篇,它们都是套用古典诗词再谱曲而成的。因为这些古典诗词经过了历史的沉淀,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底深处,所以非常容易打动听者。再者,古典诗词格律清晰,音韵有序,所以演唱起来也朗朗上口。
2. 选用具有古典意境的词句。词作者在创作时喜欢采用一些具有古典意境的语句。比如著名词作者方文山,他的作品有《烟花易冷》、《菊花台》等。在《烟花易冷》中他写到:“繁华声遁入空门折煞了世人 / 梦偏冷辗转一生情债又几本 / 如你默认生死 / 枯等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像这样的语言在方文山的作品中大量出现。还有网络歌手许嵩,他的作品有《庐州月》、《清明雨上》等。今年央视新推出了一档节目叫《中国好歌曲》,其中有一首名为《卷珠帘》的原创歌曲,一出现就赢得无数人的关注。歌名《卷珠帘》本是宋词的一个词牌名。曲中用了大量的古典词汇,细腻婉转,是现代与古代的巧妙结合,给人一种强烈的古风的感觉。
3. 现代散文的直接运用。如蔡琴的《再别康桥》。这首歌的歌词使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著名现代散文诗《再别康桥》。
4. 民歌改编曲。这种方法非常多见,就是将原有的民歌、山歌等的歌词原封不动地进行重新编曲或者是加入说唱等新的元素。比如,《山歌好比春江水》、《茉莉花》等。
5. 提炼民族性的语言表达民族化的选材。比如《套马杆》,歌中唱到:“给我一只雄鹰一个威武的汉子 /给我一个套马杆攥在他手上”。还有谭晶和陈奕迅共同演唱的《龙文》:“一弹戏牡丹 / 一挥万重山 / 一横长城长 / 一竖字铿锵 / 一画蝶成双 / 一撇鹊桥上 / 一勾游江南 /一点茉莉香”。
(二)曲调
1. 戏曲元素的广泛运用。在一些流行歌曲中直接加入了传统戏曲唱段,如陶喆的《苏三说》、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等。周华健的新歌《纹身》在间奏和副歌部分加入了京剧的唱腔。而有些歌曲虽然没有直接采用戏曲唱段,但在乐曲的旋律或说唱的部分都加入了神似传统戏曲的创作技巧,如刘欢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演唱的的片尾曲《凤凰于飞》,胡晓晴所演唱的电视剧《大宅门》片头曲等,亦戏亦歌,令人耳目一新。“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则把京剧中的韵白融入摇滚乐之中;阎肃创作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以民间说唱“京韵大鼓”的基本音调为基础;《中国功夫》、《男儿当自强》则选择了京剧曲牌《将军令》的旋律。
2. 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具有新疆少数民族风格的歌曲有王傅林创作的《楼兰姑娘》、刀郎的《情人》等;蒙古族风格的有腾格尔的《蒙古人》、《天堂》等;西藏风格的歌曲有郑筠的《回到拉萨》、李娜的《青藏高原》、容中尔甲的《神奇的九寨》等。
3. 汉民族民歌元素的运用。苏芮演唱的台湾歌曲《酒干倘卖无》,刘青创作、那英演唱的《山不转水转》,创作灵感都出自河北民歌《小白菜》;谷建芬的《妈妈的吻》与江苏民歌《孟姜女》有相同之处。
4. 民歌改编曲。比如湖南卫视热播的节目《我是歌手》中,歌手沙宝亮就改编了《浏阳河》这首经典老歌,以及早些年流行的斯琴格日乐所演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等等。
与民族民间曲调相融合的流行歌曲多用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音来进行旋律创作,即五声调式,也有用七声调式(加了清角和变宫)写的。这几个音通过变化组合,表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和韵味,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
(三)配器
1. 民族乐器的使用。由于中国的大部分民族乐器比如竹笛、古筝等都很适合演奏五声调式的作品,这就使得在中国风作品加入民乐配器与伴奏时其整体演奏依然很协调。今年在《中国好歌曲》的舞台上,导师周华健推出了他的一首极具中国特色的新歌《纹身》,音乐从古琴演奏开始,古琴的声音神秘而遥远,引人入胜。歌曲《青花瓷》则使用了古筝、琵琶、响板等乐器。
2. 现代电子音乐的使用。如王洛宾1939年搜集整理创作的新疆民歌《青春舞曲》,经由朱逢博老师于1981年演唱录制问世后,1983年再经由罗大佑改编,其中主旋律融合了吉他、架子鼓等现代流行乐器,使这首著名的歌曲得到了升华,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视听品味。后再经由玖月奇迹于2011年央视春晚改编,融入了大量的电子音乐以及流行金属乐器,为歌曲赋予了民族与流行结合的灵魂,听上去轻快活泼,更加迎合了现代人的欣赏要求。
二、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在演唱方法上的互融性
(一)气声唱法
气声唱法打破了当时固守成规的演唱方法,是一种创新,但这条创新的路却走得并不顺畅。1979年底,当时著名的民歌演唱家李谷一演唱了一首《乡恋》,演唱时如同轻声诉说一般,没有用到民族声乐的技巧,而且还用了在当时看来很洋气的架子鼓、电子琴、电吉它来伴奏,很多人不能理解这首歌从曲调到演唱方式的变化,认为它是靡靡之音,后来这首歌甚至一度被禁唱。直到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观众通过直播热线高密度点播《乡恋》,广播电视系统的领导只得同意李谷一在全国人民面前演唱这首歌曲。《乡恋》终于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得以正名,李谷一这种独特的演唱方法也得到了认可。
(二)民通唱法
民通唱法既有民族唱法的风味,又运用了通俗唱法,是半民半通、又民又通。李琼所演唱的《山路十八弯》、《三峡,我的家乡》、《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在当时都颇受争议,在青歌赛中,对于应该将其分在民歌组还是通俗组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但是李琼最终在第八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中荣获特等奖,这也代表着这种唱法得到了众多听众的认可。“凤凰传奇”这个组合中有来自蒙古草原的玲花,她的声音空旷嘹亮,十分具有民族特色;该组合的另一位成员曾毅,擅长说唱,两人两种唱法珠联璧合让他们迅速蹿红。
(三)偏现代的唱法
即在演唱时更多地使用流行唱法,加入转音或是说唱等现代感比较强的唱法。比如王力宏的《花田错》融合了京剧的元素和R&B转音;陶喆的《苏三说》加入了戏曲《苏三起解》的片段。
(四)偏民族的唱法
较早使用这种唱法的歌手是斯琴格日乐,她的代表作有《山歌好比春江水》。这首歌本来是一首民歌,改编后的唱法比较通俗。还有歌手龚琳娜、谭晶、张燕、汤灿、陈思思,她们都是民歌出身,唱法也是比较偏民族的。
三、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表演形式
2012年龙年春晚,李玉刚以一曲《新贵妃醉酒》亮相于春晚舞台。他一身红色的“贵妃”服饰,十分雍容华贵,再加上唯美、充满古典气息的舞台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这是戏与歌、传统与现代的一种全新演绎。
玖月奇迹,代表作有《中国美》等,女成员王小玮用的是民族唱法,男成员王小海用的是流行唱法,还在歌曲中加入了一段说唱。两人不仅在演唱方面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并且有很强的乐器演奏能力,组合的一大亮点就是女成员王小玮表演的双排键,他们开创了舞台上的全新表演模式。
媒体互融 篇7
1创建示范校的需要
重庆市永川职业教中心是一所由永川松既职中、永川工商学校和永川职教中心三所学校合并而成的学校, 该校正在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示范校建设的核心是改革, 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改革。完成示范校建设任务, 推进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 需要把视野打开、思路打开, 立足需求, 广泛借鉴, 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创新能力, 用改革的思路来推动工作。否则, 就难以产生有特色的专业, 难以实现特色专业的持续发展。汽修应用专业是本校特色专业之一, 要想做大做强做优, 校企合作、互渗互融是目前的一条必经之路。
2市场需求、企业渴望
重庆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汽摩产业等重点产业的优化发展, 对重庆的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加快改革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已经成为摆在重庆中职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 要求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科学、有机地实行“产销”结合。也就是运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能动作用, 利用市场的力量使职业教育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职业教育也只有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求贤若渴, 他们每年需要大量有素质、有技能的优质员工和管理人才。有些汽修企业的技术员工, 采用老带新, 师傅带徒弟和社会招聘等模式, 结构参差不齐, 为企业的管理和运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促进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教学工作与学生就业的合一, 真正做到学生学以至用, 企业得以能用、实用、优用。
3互渗互融, 有机结合
校企互渗互融, 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共同构建和开发课程体系与标准;共同打造兼职队伍, 对接企业文化;共同考评学生综合素质。让学校成为企业技术员工的后勤保障, 让企业成为学校培训学生的前沿阵地。
校企合作, 特别是汽修专业的校企合作, 更要借鉴一些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在重庆, 渝北职中和立信学校就走在了前列。其中立信学校的汽修专业就为“丰田、大众、现代、长安”等多个品牌的4S维修店进行人才的定向培养。企业向学校下人才定单, 学校到企业了解岗位需求, 通过校企合作, 校企双方在“互渗互融”指导下, 共建校内模拟生产环境的实训基地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推行“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校内基础教学、校外真实生产环境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 使校企有机结合。
校企合作初期当然是就近原则较好, 本校坐落在永川市区, 为了更好的进行师生和企业互渗, 学校可以选择本市的一些汽车专修4S店 (如:北京现代永川美源4S店;永川天威大众和别克4S店) 进行合作, 那么学校就可以快速的了解他们的需求, 为学生的工学交替, 顶岗实习提供便利, 从而达到真正校企互融。在开展校企合作“互渗互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校企双方双赢机制、保障机制、互动机制、考核机制, 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共赢。我们将以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契机, 以改革为动力, 以质量为重点, 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校企合作, 互渗互融, 让本校汽修专业做大做强, 做出特色。
摘要: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阐述, 进一步论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对本校汽修专业的深远影响, 以及对学生、教师技能的优化。
【媒体互融】推荐阅读: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07-18
媒体融合与未来媒体06-30
新闻媒体和新媒体08-10
媒体及多媒体技术概念08-20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10-15
媒体职责07-19
媒体危机07-20
美国媒体07-22
县市媒体07-22
媒体依赖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