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我的数学课堂教学

2024-06-28

反思我的数学课堂教学(精选12篇)

反思我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1

一、以学定教

新课程提出了“以学论教, 教促进学”的新主张。“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可能反应, 并思考对策。于是, 促使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 琢磨学生, 琢磨生动的课堂, 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的再现教材。备好课是上好课、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每单周星期三早上的第一、二节课, 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 数学教师紧扣新课程标准,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进行参与式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吃透教材, 分工分单元撰写教案, 由一人主备, 组内其他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 组内教师公开轮讲, 反复听、反复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实践表明, 这种分工协作的备课方式, 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 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 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

备课时, 教师们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这就需要对教学进度与得失情况进行分析, 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要教学的内容中, 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 哪些还比较模糊, 已经会的就少教, 要教的是学生不会的;另外讨论教师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衔接新旧知识?等等, 可以这么说, 这些备课中的每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此外, 我们还经常交流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讨论并想法解决。每个单元结束后, 要进行总结, 找出差距想法弥补。特别是复习阶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研究讨论复习计划、方案, 教师分类出题精选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练习认真批改, 对后进生坚持面批。这样从学生角度, 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教学, 更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

二、有选择地教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学、思考、交流, 学生会的不教, 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 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 如果学生讲对了, 教师肯定, 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 达不到深度的, 教师补充;讲错了的, 教师则更正, 这样, 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教师从“一线”退到“二线”, 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 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 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 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是一种经历, 是一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 我只把自己“扮演”的角色扮演好, 让学生去体验“剧情”的发展, 去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培养他们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例6时, 我首先三言两语的用小黑板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自学课本第60页的例6, 自学时思考以下问题: (1)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2)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会列出方程吗?并请同学们用重点符号画出学不懂的地方。然后学生开始自学, 自学完毕后, 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重点讨论自学不懂的地方。 (自己画重点符号的地方) , 特别强调讨论时优等生一定要指导好中下生, 此时课堂气氛活跃。我到每组去听听、看看, 看看中下生是否在认真听优等生讲题等等。分组讨论结束后, 全班交流, 由组长提出本组讨论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然后让其他组会解答的同学上黑板讲解, 教师只是引导、点拨。有一个组长提出了一个问题:“例6能不能用正比例来解决?”此时有许多同学举手争着要来解决这个问题。我点了一个基础稍差一点的同学回答:“能用正比例解答。”这时有许多同学提出异议。我又叫了一个优等生回答:“不能用正比例解决, 因为书的总数一定, 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 也就是说, 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所以, 应该用反比例来解决”。另一个同学马上站起来补充:“这题最大的特点是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而不是商相等, 乘积相等用反比例解决, 商相等用正比例解决”。此时, 我马上接着说:“这位同学讲得真棒, 他所讲的方法其实也就是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解决吗?”这时全班同学齐声回答:“没有了, 老师可以出题检测我们了。”接着我就出示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 让全班同学独立完成。这样的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学得好, 有一种收获的喜悦感。

三、“兵教兵”

在课堂上或课间休息时, 经常会出现“兵”教“兵”的动人景象。主要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出现的错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 教师只作评定, 补充更正。如我在教学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 首先让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后, 就分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 优等生还要负责教会中下生。接着出示与例题类似的检测题: (1)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2)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并请八个中下生板演, 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在下面巡视, 了解学生做题情况。板演的学生做完以后, 教师鼓励学生:“看看板演的同学有没有做错的地方, 有的话请上来更正”。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争着去上改正错误。其中有一题, 把0.97化成百分数, 第一个板演的学生 (杨瑞兵) 做的结果是0.97=97%, 但上去更正的学生 (鲁琦) 改的结果是0.97=0.0097%, 下边的班长马上起来说:“老师, 鲁琦同学把杨瑞兵同学的题改错了”。这时老师马上问:“鲁琦什么地方改错了,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班长回答:“小数化成百分数, 可以直接把0.97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再添上‘%’, 而鲁琦同学把0.97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所以是错的。”教师马上进行表扬。在活跃而激烈的讨论中, 教师不费一字一句, 不会的学生理解了, 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向不会的学生做了清楚的解释, 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开展“一帮一”, “兵教兵”的活动, 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 结成“帮扶”对子, 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教会后进生, 并出适量的题让后进生做, 直到会做为止。“兵”教“兵”、“一帮一”, 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 而且还促进了“优秀生”的提高。“优秀生”要想帮助他人, 自己先要充分的理解, 学习上有紧迫感, 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 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提高。学者相长, 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所在。

四、体验成功

能“作为成功的学习者”是每个学生的共同愿望。可见, 学习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也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因此, 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中, 我努力创设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乐趣。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 当学生成功探索出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时, 个个非常兴奋, 我感受到成功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其次, 对学生采取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做的过程交给学生, 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调控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操作、去解决问题, 把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平时我还注重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进一步加强对中下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地培养。这一学期虽在中下学生身上花了许多心思, 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有所好转, 但有个别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彻底养成, 如王毅同学, 这一次毕业考试数学考了16分, 知道成绩以后, 我感到非常惊讶, 因为他平时每一次检测成绩至少都是60多分。后来听其他同学说毕业考时, 王毅同学只是做了几题, 就开始睡觉, 一直睡到考试结束, 所以王毅同学基本上是交白卷, 我反思了一下, 认为原因除了王毅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 思想懒惰以外和教师的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 有时担心学生不理解知识, 往往要讲得多一些, 这样留给学生思考, 质疑的时间就少了, 时间一长, 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不那么强烈了。还有部分同学审题不够仔细、严谨, 有些简单的问题往往由于审题不仔细导致出错, 审题能力还须培养。对于这类学生, 一定要让他们坚持达到教师提出的目标, 独立地解答习题, 有时候, 可以多给一些时间让他们思考, 教师细心地指导他们。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结合知识进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学, 培养学生解题时必有的验算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 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写明错因, 认真改错, 提高正确率。总之,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改变数学知识本身, 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 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与自觉钻研的习惯, 促成数学教学的有效提高。

反思我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2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努力优化数学教学过程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就要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过程。选择最佳教学方法。(1)教的优化。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办法。由于活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学校具体条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知识去学懂新知识,突出教学内容中核心的基本概念,达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2)学的优化。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就应把学法研究列入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中。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二、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44页,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什么踢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的明显。

三、利用多媒体与新教材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新教材的实施中,我们应积极参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想像,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和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是要想达到新教材的有效教学,教师在使用时必须科学,制作课件决不能是课本的简单复制,也不能只当作投影仪而代替教师的板书,多媒体的展示也应及时、适度,不能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今天的“满堂按”。制用课件要新颖、科学。如在七年级数学“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表现出了几何体的各种要素,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四、发散思维,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们解决世上所有的问题,是用大脑,而不是用书本。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培养学生数学解题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是数学创造教育的重要任务。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掌握数学定理知识。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发散的结果并不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往往是鱼目混珠,其中不乏谬误,只有依赖于数学定理知识体系,才能综合发散结果,沿着正确的思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回答“有没有正n边形的一个内角比它的外角大130°?”这个问题时,就要依赖数学定理知识体系,从多边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内角和及外角和的计算公式等知识着手思考、联想,提高思维的变通性,从而找出答案。

2、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应变就是思维的灵活性,有了这种的灵活性,才能更好地做到举一反三,并达到思维独特性的境界。应变能力强的学生,对出现的新问题,能不受原来思维定势的束缚,而能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有关数学概念、理论、规律及生活常识,分析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发展学生数学应变能力的基本途径是练习。所以数学师应当认真设计练习题,力求新颖、巧妙,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例如,“你吃过手拉面吗?如果把一个面团拉开,然后对折,再拉开,再对折,如此往复对折10次,会拉出多少根面条?”、“新年近,小明和小勇乘车到新华买衣服,发现这条路上共有7个车站,于是讨论用于这条路上的车票共有多少种,有多少票价,你能帮帮他们定出结论吗?”等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创新性思维素材,紧紧抓住教材中的“扩点”补充、延伸,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抓住教材的“异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所提供的条件,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能力、想像能力。

我的网络教学反思 篇3

一、教学设计思路

1.以培养信息时代的读写能力为出发点。

2.以探究和协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利用、筛选、加工信息的能力。

3.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归宿。

二、主要教学过程

1.把从网上下载的烟台美丽的海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品读欣赏,描述烟台的海之风光。(1)根据自学提示学习第1~2自然段,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点击课件,就会出现相应的词义文本框。(2)再读课文,勾画描写海景的句子。(3)课文中是如何描述烟台的海景的,有哪些特点?(生交流讨论,将特点写在留言板上)

3.点击网页,表现美景。欣赏烟台的海景和网页中对此描述的美文,找出喜欢的画面,通过重组、再造想象、来描绘一番。

4.質疑自学,描绘景色。烟台的海有哪些特点?根据屏显文章,进行重组和想象,描绘烟台特有的海景风光。(1)提出自学要求,指导自学。(2)学生上网自学。(3)学生小组交流。

5.上网领略祖国其他风景名胜的美景和美文,如青岛的海、大连的海等等,用自己语言描绘喜欢的一处风景,制作出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三、几点启示

通过本课的教学,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网络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有了转变

信息时代,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垄断者。学生课外已在网络中获得了许多知识,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前台走到后台,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为学生提供物质条件、必要的学习资源及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

课前,教师必须从整体出发,明确学习目标,细致策划教学环节,在教学伊始,运用事先准备好的网络素材,创设出良好情境和活跃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分组讨论和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互相评议。可见信息化技术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广泛交流协作的机会,通过这种协作交流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2.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阅读教学,提高了阅读实效

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资源优势,使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一成不变的教材,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句章,尽收眼底。而且使阅读活动也由课堂扩展到课外,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扩展阅读。在这篇课文中学生阅读了大量描写烟台海滨城市美丽景色的文章,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阅读兴趣,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知识的积累,提高了阅读能力。

3.借网络环境,加强写作体验

网络作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建立一个交互性网络平台,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比如,这课教学,我们通过互联网搜集各种描写烟台海景和祖国河山风光的文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使更多的文章聚集于一处,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与本次写作最相关的信息,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想象、重组,激发他们写作与表达的欲望。在这种主体性的支持下,学生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述与写作,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真实的经历与感受,从而顺利地写出不同风格的文章,达到读写的结合。

4.网络读写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反思我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4

一、寻找动力源泉

正视我接任的两个文科班学生的实际, 总结自己已有教学积累, 寻找突破口, 最后选定以让学生信服作为切入点, 我认为教师有责任培养学习兴趣的,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源泉。高三时间短, 任务重, 应当以调动学习非智力因素为辅助使之产生浓厚兴趣, 甘之如饴, 从懂到会到悟, 体会钻研的意味, 品尝成功的喜悦, 始终保持进取的心态。我的一些做法是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了解我懂我。

为使学生服我, 不介意自我“吹嘘”一番, 初到两个班的时候精心准备了一节课时间, 把自己过去取得的成功自我介绍一番, 表达我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 让他们相信我能把他们带出泥潭, 讲了以前的例子和事实。我认为我第一步是成功的, 这我是从学生眼神看出来的。反响强烈的开头, 还要进一步巩固, 在上课过程中, 我精选的例题能说出是哪一年, 哪个省的高考题, 模拟题, 诊断题;最近几年这个知识点重庆市高考怎么体现, 如何变化。几周下来威信在不知不觉建立, 不是靠我的“凶”, 也不是靠我的声音大。第一次月考下来, 成绩虽说有一些进步, 但离其他班级仍然很远, 工作这么多年, 第一次被不达目标扣了76元钱。从这一刻起, 我更坚定了我的信念, 我要证明给所有人看, 我努力了必有回报。

2、教学也需讲求策划。

赏识教育并不是唯心的夸大其词地说“谎话”, 给学生一个阶段性的目标, 让他“伸伸手或跳一跳”就能触及到。这对调动学生积极性, 树立信心尤其重要。我在整个高三教学过程中, 我在各个阶段结合高考的要求, 制定了各个阶段要完成的目标,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章节也有所不同, 从开始复习就让学生自己明白要做什么, 能做什么。在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阶段, 选择的试题偏重于基础, 着力点在掌握;不妨让学生得得高分, 甚至在阅卷时对学生的努力尽可能保护;最主要的积累了学习的动力。第二、三轮复习讲求能力的提升, 选的题就注重新颖性、原创性, 这段不只盯着学生的分数, 更要让他们学会总结、学会反思, 积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经验。每个阶段的目的明白了, 就不会出现不必要的心理波动。我的学生即使在二诊、三诊试题较难的情况下, 也是心态平和, 因为他们明白分数只是一个体现, 其实要做的是能力的提升。

二、我印象最深的几个做法

在高三总复习既有每个数学教师的共性, 也有自己的个性。现把我近一年的印象深刻的做法做些小结。我在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后, 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复习策略:“起点低, 步子小, 容量适宜, 拓展思维”。

1、我的几个“多”。我这一年做得比较多的就是“几个多”可以概括。

(1) 多看:高考命题以《考试说明》为依据, 对试题内容, 形式, 大纲要求的变化都有说明, 对各个知识点掌握到什么层次不明白不透彻的地方, 一定多看, 领会该知识点的表述的意图, 领会与以往的不同之处, 从而在宏观上把握复习的方向。

(2) 多思:有部分教师拿一个题只能是就题讲题, 而不善于思考就降低了这个题的功效。我就一个题而言, 还要想想考查的知识点, 以后高考如何变化;这个题有没有多种解法;如果从学生角度去想会遇到哪些困难。长期坚持思考, 就会积累很多方法, 题型。另一个提高的途径是多听课, 特别是随堂课, 了解其他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 如何处理, 对自己有什么启示。

(3) 多探:探有探讨、探究之意, 教学切忌闭门造车, 其根本是个开放的环境, 面对的是学生。这个“探”我的理解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与老师的教研探讨, 不拘形式、地点, 随时可以进行, 内容可涉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理解, 也可是某个题的解法, 也可是教法上的互相探讨;二是与学生的探究, 也是一种信息的反馈, 如解决数学问题存在哪些困难, 什么原因造成, 等等, 都是我坐班时间在做的事情。

(4) 多积:我特别在意的是一个积累。当我看见一个新题, 我会很高兴。现在我的电脑建立的题库空间还不够, 另外还添置了一个移动硬盘。年级组为每个教研组申请注册了几个学科教学网站, 我应该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人之一, 各个省市的月考, 周考;诊断性试题, 高考模拟试题我都分类分年进行了下载储存;还经常进行整理分析, 关注热点变化。有时还自己组编试题, 上传给各网站, 在这个过程中, 能量在无形中积蓄。

2、建错题集进行反刍。

高考复习阶段, 学生时间是金,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到达最佳效益相当重要。我们宁愿多花点时间准备, 就让学生多节约点时间。复习时不可能像上新课对某些问题反复练, 反复巩固。我从开始第一轮复习就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 保管好每次的试卷, 在最后让这些进行重现, 也是对薄弱环节查漏补缺。近几年教学实践来看每个人都有思维定势, 原来出现过的错误纠正不彻底, 再遇到类似问题, 往往会犯同样的错误, 年年高考下来就有不少在老问题上摔跟头。出现错误后, 找出错误根源, 进行反思, 并对问题加以积累。在最后阶段就是整理错题集, 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当时做时没想到什么?是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有无特殊技巧, 关键是在哪个点?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坚持下来, 复习效益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团结协作开发校本资料。

可能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我们的学生优缺点, 有哪些需要提高, 我们文科数学教研组坚持不用其他地方的整套资料, 自己辛苦点, 查资料, 上网, 选题, 做题, 整理。分阶段出特色, 不操之过急, 注重小、巧、新、活的特点。经过努力, 在通力合作的前提下编撰了第二轮专题复习资料;填空, 选择题专项训练;中档题专题训练;各个时段的周考、月考试题等校本资料。对学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并且对以后的毕业班的教学产生一定影响。

一个人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用心程度大小, 我并不奢求有评优选模的机会, 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学生就足矣!

反思我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5

大家好,很荣幸能参加这次活动并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想围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为主题,把自己在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要是数与代数和解决问题两部分内容。这一册的数与代数涉及计算、常见的量、数的认识。这些都是老教材里的内容,相信在场的很多老师都教过。并且在理解上肯定比我深刻、渗透,也比我有经验。那将这些知识安排中在新课程中,会发生怎么变化呢?这是大家所关心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总体印象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和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之后来安排的,掌握了其计算方法又为今后(第七册)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做好准备。这个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的教学要完成:

1.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二、教学思考:

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关于《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相信在座的许多资深教师对这节课都相当熟悉。对于其中的重难点也都把握的比我好,今天我想说的是,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时的反映。这节课可以说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阶梯式竖式。也就是说拿除数去除被除数时需要除两次或两次以上。但有很多同学受原有竖式结构影响会出现一步到位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之后,我们试图引导学生发现阶梯式竖式的优越性,可在学生看来就是一步到位来的简单。于是我们又改变了数据让他们在除时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想通过增加难度让学生能够知难而退。他们先通过口算先求出得数,照样能列出一步到位的竖式,在他们眼里一步到位的竖式最好。这使我们的教学陷入的困境……学生的误区在哪呢?是什么成了学习阶梯式竖式的障碍呢,于是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尝试。最后我们发现改变数据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关键在于笔算时如何引导学生将口算的过程与笔算相结合,如何在笔算的过程中体现口算的过程。同时在演示的过程中结合小棒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这样,学生就能够清楚地理解笔算的每一步过程,建立起口算与笔算的联系。也真正让学生明白和理解了阶梯式竖式的每一步的含义。

2、关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在关于0的计算中,学生前面已经有了0与加、减、乘的计算基础,但在这些计算中对数字都没有什么限制。也就是说任何数都可以。可是在除法算式中,除数排除了0,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在以前教学中,当学生问起时,我们也只是对学生说0作除数没有意义,我想对于这样的解释现在的学生是不会满足的。如果我们要跟他们说明为什么除数不能是0的道理,学生又不一定听的懂。我们是这样解决的:

案例:《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一、复习0的运算。

板:0×a=0,0+a=a,a-0=a。

二、学习0÷a。

师:根据前面的经验,你来猜一猜:0÷a=?(大多数学生都说等于0。)

师:那你能用自己的经验去解释你们的答案是正确的吗?思索了一会儿后。

生:当a=1时,0÷1=0,我是通过验算得来的,因为0×1=0,所以我认为0÷a=0。

师:那0÷5呢?(也是0)那当a=6、7、8、……(a=任何数,得数都是0)一个学生迫不及待的喊到。

生2:老师,我发现的不是这样的,根据0乘任何数都得0,那么0÷0应该是任何数。

师:那到底等于多少呢?

生1:1-n都可以。(学生想到无穷大,用n表示)

生2(一个刚插班的学生):老师,我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除数是0是不行的,因为一个数除以0没有意义,(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以前的老师说的,(师:为什么没意义呢?)不知道。

生3:那0÷0到底等于几呢?大家的得数都可以,你想等于几就是几,得数没办法确定,这样的题目还有什么意思呢?

生4:对,如果有这样的题目,老师也没法改了,所以这样的题目是没意义的。

生2:我现在明白了,原来除以0没有意义是因为它的得数没法确定。因为它没东西来分,却能得到五花八门的答案这是不可能的。

生5:那如果有东西分呢?比如:5÷0会等于几呢?

师:同学们说它的得数会是几呢?

生1:我觉得它等于0。

生2:我反对,明明有5个东西,除以0也就是没分掉怎么会等于0呢?应该是等于5才是啊。

生3:我觉得这两个得数都是错的,因为0×0等于0而不等于5,而5×0也是0。也不等于5。所以这两个答案都是错的。

生4:这么说它也是没答案的,等于任何数都不行,因为任何数乘0都得0,不会等于5。因此5÷0的得数也不能确定,所以我觉得这样的算式也是没有意义的。

生5:看来,不管有没东西拿来分,除数是0都是不行的,因为这样的得数没办法确定。那这样的算式也就显得没有意义。

生6:我现在明白了要使0÷a等于0得有个条件,那就是a不等于0。

学生在一种辩论、探讨、明晰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内涵。而不是像开始的那位学生那样从老师那里知道了这句话,却不知道除数为什么不是0,只是在只其然的程度上徘徊。

3、例6,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商中间(末尾)也有0,如果教好了这一种情况就结课,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形成定式: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那得到的商中间(末尾)也有0。于是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而得到的商中间(末尾)却没有0的这种情况,我们觉得有必要向学生渗透。我们在学好这节课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学了今天的知识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商中间(末尾)也有0。

这时候教师就要利用好这个难受得的资源:

师:是这样吗?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705÷5、900÷6、260÷4

接着再让学生研究:商中间(末尾)的0是怎么产生呢?

最后让学生明白:0的产生是因为给除数去除的被除数比除数小,用除数去除时不够商1,而商0。这样做不仅避免了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产生思维定式,而且让学生明白了产生0的原因,同时还能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中的几点温馨提醒:

P18练习九第6题

已知东北虎的重量,要求鸵鸟和企鹅的重量。这是一道“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关于这种类型的问题,学生才第一次接触,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进行一定的启发、引导。

如通过让学生画一画线段图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三类问题进行比较练习。

P26练习六第3题

此题渗透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和集合的思想。题目中,被2除、被3除这样的表述方法是第一次出现,教师应做必要的指导。指出4/2(4除以2,也可以说4被2除)。同时要指出每次判断时,每个数都分别要除以2、3、5,防止漏填。

P37练习九第5题

虽然在二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中已经出现了小括号和两步计算的式题。但二年级时数据相对简单,容易口算。而这些题目如果要口算有一定的难度,直接写出结果容易出错,我认为教师在强调运算的顺序的前提下,要指导学生用递等式,写出每步计算的过程,注重递等式的书写格式。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总体印象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今后也将在第七册时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可见掌握和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是这个单元教学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思考:

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关于《整理与复习》

以前,我们的复习课总是由这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复习知识点、基本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等组成的。这样的课堂机械、乏味和单调。现在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多从学生出发,从生活出发,从知识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多发挥主动性,让课堂变得更新、更活!

《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理与复习》案例:

一、单元知识的梳理与复习

师:你打算怎么复习?回忆、梳理、练习、释疑、纠错

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用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来解决问题?

接着在一篇数学日记中复习口算、估算、笔算。

二、知识的运用与拓展

1、一辆校车能乘坐40人,13辆校车一次能乘坐多少人?

2、一本童话故事书要19元,如果老师要给全班34个同学每人都买一本,需要带多少钱?

3、实验小学的阶梯教室共有19排,每排有26个座位,如果有500名老师来参加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

三、延伸提高

下列题目选择一组进行研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1)12×11= 45×11= 32×11=

(2)21×31= 31×41= 81×51=

(3)25×19= 38×99= 18×49=

四、阶段性评价。

1、自我评价。

2、同桌合作,同伴评价。

3、小组反馈,方案优化

从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学生学习了一章一节之后,我们不仅仅让学生回忆了前面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梳理自己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学会根据情境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重点体现计算时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不同的策略。但是不是什么新了就好呢,我觉得也不是的,我们在进行整理复习时,我觉得要把握两点:

1、重视算理和算法,并且要开放。注重纠错。不要过多的追求情境的东西。

2、练习量的保证,但要避免机械训练。

教学中的几点小温馨提醒:

1、怎么把握口算的要求。

教材中的口算要求只是局限于能利用乘法口诀进行类推。像69÷3这样的口算教材都没有要求。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就暴露出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口算能力低下。当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我们也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对学生定期进行口算过关。在平时的课堂中,上课时先利用5分钟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在学期结束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口算能力达标测试。但这样下来之后效果也不见得很理想。上学期初,我们在开学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口头过关考试要求5分钟完成50道。但每个班能顺利过关的人数还不到一半。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事实,大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去关注一下。

2加强估算。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估算,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也是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体现。教材中十分注重估算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达到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技能和估算习惯,进而形成估算意识。我们在教学中也注意到这一点,平时在课堂中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如果有你的提醒,那所有的同学都会估算。但如果要他自己自觉估算,那这种能力就会显得欠缺。我们建议:

1、让估算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P69

在教学估算时,我们不会忘记强调估算,在计算时我们也在强调。但教材中还有许多很好的素材我们也不能错过。P69,我们可以不要急着让学生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去算一算再连一连就完事了。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它们相乘可能等于几?为什么?

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之后,我们也可以增加这样的练习: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23×14=92 29×28=902 27×32=866 31×31=931

2、解决好估算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P59

从估算的角度来说第一、二种方法都是可以的,但是不是400、440比350大了就说明能坐得下了呢?显然不能确定。于是我们在具体的情境中估算时要把估算与解决问题相联系,而不是只追求一个方法和结果。这一点我们平时在教学中也有所忽视。我们让学生做过这样一个题目:小刘开汽车从厦门到福州,两地相距305千米,每千米的耗油量为93毫升,小刘应准备大约多少毫升油。于是很多学生估成了27000毫升。平时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的对这方面进行铺垫和引导。

第四单元《年、月、日》

一、总体印象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教材在编排时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先安排学生好感知、可以充分体验的时、分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又学习了时、分、秒,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之后。在本单元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思考:

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关于《年、月、日》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年、月、日。

[案例]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再组织教学。我们不妨先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入手。

师:你对“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有哪些了解?

1)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

报纸上、日记里、食品和药品标签上的保质期。

2)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

生1:从我去年的生日到今年的生日经历了一年,去年儿童节到今年儿童节也是一年。

生2:爸爸上月7号发工资,到这个月7号发工资,中间经历了一月。

生3:我昨天早上7点上学,今天早上还是7点上学,中间经历了一日。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究。

2、关于《24时计时法》

[案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猜电视节目。

师:“新闻联播”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生:晚上7时。

师:你们都同意吗?(生齐:同意,师板书:晚上7:00)电视画面上是这样写的吗?

生:不是晚上7时,是19时。(师在晚上7:00下面板书19:00)

师:这两种写法都能说明“新闻联播”节目什么时刻播出吗?

生:能。晚上7时就是19时。(另一生补充:19时也就是晚上7时)

黄老师“傻乎乎”地问:“日常生活中多用12时计时法,我就不懂,为什么电视上还要标19:00,而不标晚上7:00呢?”

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来帮老师:

“其实标‘晚上7:00’也可以。”

“不好,假如是外国人,看不懂中文怎么办?”

“那就中文、英文都标上。”

“这样就太长了,在画面上占了很大的位置。”

在学生的多番“开导”下,黄老师终于“恍然大悟”:“我懂了,还是用24时计时法好,标上19:00,中国人、外国人都看得懂,很简明。”

2、举例,进一步丰富感知。

黄老师的“装傻”,给学生留下了尽情挥洒的自由空间。在这种高涨、和谐的“互帮互助”氛围中,学生自己体验、揣摩着24时计时法的优点。

3、丰富练习的形式和内容。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从网上搜索到了一些关于年月日的专题学习网站,我把网址介绍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纷纷利用课余时间上专题学习网站学习,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巩固了知识。

教学中的几点温馨提醒:

《求经过时间》

教材中对求经过时间是通过钟面和线段图的形式,直观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只要求学生能直接从线段图中口算出经过的时间。但一到练习中可就完全变脸了。只是几个简单的数字描述,其中的难度却深不见底。P55,T6在实际的情况学生对于求经过的时间,往往不能很快进行口算,而是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重思考方法的多样化。除了教材中介绍的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和直观演示,从出发时刻开始,转动分针到到达时刻,把直观观察和线路图对应起来,也可以介绍分段计时、用竖式计时等方法。

实践活动:制作年历

书中对于年历的制作介绍的非常清楚。我想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六步去走。

1、收集年历:收集不同年历,丰富材料。

2、观察年历:看看他们编排的不同。

3、讨论与制作:确定每个月的1号是星期几是关键。

4、个性化设计: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作品。

5、小组间交流:完成作品之后别忘了进行交流,要让学生说出自己当时这个设计的道理,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不同样式年历的由下而上联系。

6、应用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总体印象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数的认识上的一次飞越,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之后来认识了,我们将在第八册全面系统的来认识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思考:

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

(1)充分利用孩子知识的迁移来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关于小数的感性认识,在超市中、商品的标签上等等地方都能找到小数的影子。我们在学习小数时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常用的计量单位进行学习的。

(2)把握好要求。P89的例题教学是通过语言的直接描述借助分数让学生认识0.1、0.01。而到了第八册教材在认识小数时还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只要学生会认、会读、会写就可以了,至于一些练习的编排超常,我想可能是没有看到后面教材的原故吧。

教学中的几点温馨提醒:

1、发现断层,适当填补。

在学习小数时学生的知识支撑是先得学习分数的分母是十、是一百的分数,而这样的知识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却没有学习到,这就造成了学生认识时的一个空白区,老师在教学时先可以对这块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

2、P92,在确定每种比赛的前三名时要结合现实意义的大小进行编排。跳远是要看跳的距离的远近,距离越远,成绩也就越好,而50米跑看却是看谁的用时最少,用时最少成绩是最好。这一点在教学时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

3、94页10题、97页4题。在学生观察之后提出“你提出什么问题?”我们发现学生在回答时提出的都是:“平壤和华盛顿的人均绿地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米?”、“天津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上海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像类似于这样的求和、求差的问题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它改为: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想到了些什么?你能把这些国家人均面积排排序。通过排序你想说些什么?这样做即巩固了小数的读法、大小比较、排序,同时也让学生看到我国的人均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异。

4、98页第5页,搞清楚间隔与站数的关系。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一、总体印象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两步计算应用题之后,第二次单独编排的内容。平时的解决问题都体现在各章各节之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思考

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在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应用自己的算法,能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但我们在学生碰到困难时,也要引导学生借助基本的数量关系式、线段图等手段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并使学生自己能逐步学会分析、解决。

2、注意解决问题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思路。

美国《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会刊制定的数学课标就提出来:数学课堂要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而教,把解决问题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教学,以前我们教应用题很关注结构和数量关系,看问题求什么?找相应的条件,结构是固定的,老师教学时有章可循。完事有序地叙述题目。

3、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

多样化是指学生在解题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不同的方法要有本质上的区别,平时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老师在不断的问还有什么方法?有个别老师还把分步列式与综合算式当成了两个方法,我想这就没必要了。因为根本的解决思路还是一致的。

教学中的几点温馨提醒:

现在的解决问题多数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的,这样的呈现方式,信息量大很开放,也很迎合孩子的心理。但长此以往孩子的读信息能力就会欠缺,也使孩子在数学方面的逻辑思维的培养存在问题。我们关注到这个问题之后,在解决问题时以纯文字的形式出现,学生的读题能力就大不如前,希望这点能引起老师们的注意: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逐步向文字表达过渡。

实践活动:设计校园。

学习了测量、面积,方位基础之上。

1、收集信息。了解我们的学校原来是怎么样的,看看其他学校的情况,在孩子调查的基础上为设计新校园打下基础。

2、分析信息。让学生进行讨论,我们要添些什么,教材提供两个方面:师生日常需要,来源于借鉴,从其他学校调查来的可以借鉴到本学校的。每个学校不同,可以具体安排,不要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

3、设计新校园。注重小组之间的学习与合作。

4、欣赏、展示作品。让学生说一说。在哪个方位上设计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不要把作品粘在黑板上,大家做的都很好就完了。

我的初中英语教学反思傲 篇6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现如今,教师的责任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中学生跟在教师身后,亦步亦趋的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进行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双向活动的一个过程。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允许学生犯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采用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交流,充分展现自我。此外,还应组织合作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二、关注学生情感,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于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走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学生,以真情教书,以真情待人。对于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困惑,都应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努力用自己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情感氛围。学生只有对英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态,就会保持其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此外,还应常和学生在一起反思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相互鼓励和帮助,教学相长。

三、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和适用中学会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于一件事物的探索和求知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问题开始,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思维才能得到凸显,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得到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作者简介:青海师范大学2013级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

我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7

1. 活化课堂关键是教师引导灵活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 让学生学得活, 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 教师的教学活, 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上课,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 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 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2. 活化课堂核心是学生思维鲜活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 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 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 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 并力求异新, 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3. 活化课堂特征使课堂气氛活跃

教活、学活, 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 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 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 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 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辩一辩、赛一赛、唱一唱、问一问、读一读、猜一猜, 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模式, 在不同的时段中让学生或探究讨论, 或静听欣赏, 或即情表演, 或自由交流, 或游戏娱乐, 使学生如坐春风, 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定良好。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要学会倾听

1. 教师要明确要求

在平时的教学中, 老师要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向学生强调:听和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 让别人听明白, 要善于表达;倾听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听是尊重别人, 弄懂别人的意思。因此, 说要大胆, 听要专心。同时, 老师可向同学表白:老师欣赏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 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

2. 要发挥示范作用

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 是流畅还是吞吐, 教师都要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 偶尔可作提示, 但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在评价学生也应努力做到先肯定, 再指正, 寻找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这样, 学生无形中受到了潜移默化:听别人发言, 首先要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内容, 其次才是指正、补充等。

我的课堂“遭遇”及反思 篇8

一次公开课上,我教学《触摸春天》,当我抛出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安静能极其准确拢住蝴蝶呢?是神赋予的灵性吗?当然不是,那又是什么呢?”在一番慷慨激昂的渲染之后,相信学生的情感已水到渠成,每一位听课教师也都在期待着学生的精彩回答。可当我把话筒递到一位女生面前时,她回答道:“我没有举手啊!”声音虽轻,经过扩音,却清清楚楚地传遍了会场的每一个角落。

[反思]关注起点,尊重差异,巧用赏识。

不管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我们经常会追求一种充满激情的课堂,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事与愿违,课堂中频频“冷场”,教师激情澎湃,慷慨激昂,而多数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怎么办?

首先要关注起点,力避冷场。教师要通过鼓励、赞扬,不慌不忙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慢慢让学生放松,慢慢地调动课堂气氛。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直面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还要巧用赏识,摒弃教师的权威意识,留给学生唱主角,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表达能力。教师真诚的表扬、鼓励、赏识,能巧妙地避免课堂“冷场”,能化解学生思维的坚冰,能使我们的课堂热情洋溢,高潮迭起。

[案例2]当预设遭遇搁浅

《生命生命》第一课时的课堂上,我请学生默读课文中围绕“生命”写的三个事例,画出最让自己震撼的语句。学生的答案很丰富:有关于飞蛾险境中奋力求生的,有关于香瓜子砖缝中不屈生长的,也有静听心跳感受生命的……但第一个发言的学生站起来动情地朗读:“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我暗自吃惊:这一段虽已做了预设,还没有讲到呢。“坐下!”只见学生垂头丧气地坐下了……

[反思]吃透教材,充分预设,顺学而导。

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突变的风云,常会打乱正常的教学轨道,我们如何解决课堂上的意外遭遇?只有立足有效的预设,胸有成竹,教学才能未雨绸缪,课堂才不会信马由缰。即使预设遭遇搁浅,也能灵活应变,果断地调整课堂预设。

[案例3]当生成遭遇尴尬

一位年轻教师执教《桂林山水》一课,她时而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时而用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意境。所有的人都被“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丽和豪情吸引着。这时,有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去过桂林,那儿没有这么美。”上课教师一愣,在场的听课教师也怔住了。显然她的教学预案里并没有涉及这个问题,突然遭遇的尴尬,让她措手不及,她懊恼地挥了挥手说:“桂林山水怎么会不美呢?那是你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全班学生哈哈大笑,那位学生在笑声中低下了头。

[反思]以慢守候,顺水推舟,转移生成。

听完这节课,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那位学生从“眉飞色舞”变成“垂头丧气”?叶澜教授形象而精辟的阐述一语道破:“语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是的,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当生成遭遇尴尬时,教师要临变不乱,巧妙化解。

浅析我的教学反思与课堂改进 篇9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张扬人的主体性,提倡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及特长,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此社会、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追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方法更加完美.

三、教学反思内容与改进

(一)教学大纲吃不透,教学目标不明确

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十多年,教材做了改版,有些教学内容要求也有所改动,自己并未及时熟读大纲,导致无效教学甚至负效教学.比如有次开课讲“古典概型的概率”,是在文科班.现在文科只需熟练地运用列举法计数就可以了,但是做练习时出现数据稍大一些题目,自己一时图快就会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讲过后自己就感觉效果不好,下课后我们教研组长就对我说了这么几点:1.本节知识点的要求就是会用列举法计数,大纲吃不透;2.讲排列组合计数冲淡主题,还会让学生跟所学的列举法这种基础方法产生混淆;3.看上课的效果可能没几个学生完全懂,你这是得不偿失啊!我自己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改进措施:认真备教材.熟练掌握每章节的基本知识,考试要求,通解通法.特别是考点要求改变的地方更是铭记于心.对每节课都是有备而来,对每节课的三维目标了如指掌,才进课堂.

(二)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掌握能力吃不准,教学欠针对性

在教学中我总是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在讲课中老是出现我认为学生应该会的内容事实上学生掌握的并不好.比如说,考试解答题中有关集合的交、并、补问题.我觉得这种题目是送分题,所以一般考试后都不做错误统计,也不怎么讲.谁知有一次我教的学生在期末统考这样的大考中失分不少.后来我做了分析,学生的失分点确实是蛮多的:1.不等式的求解;2.区间端点的取舍;3.集合的正确表示.这些都会使学生丢分.

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你以为学生不会,事实上学生掌握的还不错的情况.

改进措施:充分备学生.现在在上课前都会对学生的预习练习认真批改统计,再在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中得到相关信息,上课前对学生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充分了解,上课做到有的放矢.

(三)上课做不到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样的题目讲了几遍了,有些学生还不会做,这种问题在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中尤为明显.今年我教高二,在教高一时班上有一学生基础不太好,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的公式都记不住,我对这学生也渐渐失去信心.可有段时间我觉得这学生的公式记得比以前好了,欣喜之余也有些困惑,就找这个学生谈了心,给他鼓励,跟他总结经验.学生的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他说,老师你前一段时间上课讲得多,不怎么让我们做,这一段时间让我们做得多,公式就记得了.我才想起前一段时间我自己认为知识点较难,怕学生跟不上,所以自己讲的多,做的示范较多,自认为处处讲解到位才放心,却忽视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对于学生来说实际操作远比观看老师操作好得多.

改进措施:充分放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开展好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学困生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忙;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就交给有能力的同学,在小组讨论中完成问题;只有小部分同学理解的就请这部分同学为班级同学讲解.大家都不会的就我和学生共同完成,总之,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

(四)课后作业批改与讲解粗枝大叶,不认真,学生考试问题百出

在教学中,常有学生做题时过程马虎,答题规范性做得很不到位,不是这里多了一个条件就是那儿少了一个.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觉得自己平时上课示范做的蛮好的,为什么学生写时就变样呢?后来找学生一交流知道了问题所在:平常改作业追求速度,只看答案,答案对就对了,其实中间的过程是不完善的,学生看到你改的是对的,考试时当然也这样写了.知道这点心里觉得十分愧疚,学生出现的问题原来是我自己不作为导致的.

改进措施:改变以前的改作业习惯,坚决做到只要是改过的作业,学生的细小问题都指到位,问题多的当面交流或留言交流,时间来不及情愿不改也不糊涂了事.

结语

小学数学反思教学 篇10

一、在做中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内容,让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图形一下子跃升到三维立体,跨度较大.这种空间观念的建立是很不容易的.在教学新课前,我让学生按照课本后页给定的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全体学生都能按图认真地剪、折、粘,较好地完成了学具的制作,为新课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服务.课后,我又布置了一项类似的作业:用卡纸做一个长10 cm、宽5 cm、高3 cm的长方体.学生欢呼雀跃,感觉这样手工似的数学作业新鲜、刺激、兴趣十足.看到学生的这种表现,我也在暗暗地高兴,心里揣摩着大家会怎样历尽艰辛去完成这貌似简单的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背后,又会历经怎样的思考?我决定不给大家任何提示和指引,目的就是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唤起反思的意识,并积极地反思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有关长、正方体的知识,反思已有的制作经验,在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想一想的过程中,不断地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在这期间,我想学生一定会有对困难的思考,对失败的反思,对成功的思索,应该说这些反思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掘是非常积极而有意义的.

二、在说中反思

第二天数学课上,我仔细端详了几个学生的作品,发现这些作品中竟然生成了一些可喜的课程资源,于是我就问:“手中的长方体是怎样制作的?回想一下,请把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做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吧!”由于学生经历过动手做的过程,他们一定有饱尝失败的痛苦,更有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做的过程中也一定会伴随着深刻的思考.所以,孩子们此时的表现欲都很强烈.记得张敏高兴地举起自己的作品说:“我是分别剪出上、下、前、后、左、右这6个长方形的面,再将它们一一围粘起来的.”李健说:“我开始也是想这样做的,但是我想到了长方体相对两个面的面积相等,于是就分组剪出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再粘贴就好了.”王海明说:“这样还是比较麻烦的,我是先在卡纸上画出长方体六个面的展开图,剪下来后,沿着里面的折线折起来,粘好就完成了.”王海明的做法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这时我问:“遇到什么困难吗?”王海明说:“长方体的展开图不太好画·一开始,我把上、下两个面画在一起了,后来想到一折起来,这两个面就成相邻的了,于是重新画了一遍,才做好的!”这时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真棒!遇到困难能冷静思考,所以你成功了!”李丽也高高地举起手中的长方体:“我是找来一个稍大的盒子,在盒子上分别量出长10 cm、宽5 cm、高3 cm,将多余的部分剪掉,就只剩下三个面了,再用卡纸贴在这三个面上剪下同样大的长方形,作为它们的对面粘贴上去的!”……听到如此富有创意的做法,大家也都自然地鼓起掌来.在这种轻松的体验交流中,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反思的状态.大家不仅反思着自己的知识建构过程,还在反思着学生的奇思和妙想.在认真地倾听中,在深刻的反思中,学生初步学会了欣赏,学会了鉴别,学会了评价.同时,大家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为后继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做了厚实的铺垫.

三、在写中反思

虽然通过做一做、说一说,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个性得到了彰显,同时也不断地唤醒了反思的意识.毕竟大家经历着,体验着,他们有所感也有所悟.但是为了进一步使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得以建立,使反思获得升华,我又安排了学生写关于这一段学习的数学日记.在他们的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的过程中,学生收获颇多,也都非常乐意把学习中的酸、甜、苦、辣倾泻于自己的笔端.从流淌出来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大家在反思中所悟出的人生哲理,在反思中高涨起来的学习热情,在反思中探寻到的学习方法.诸如“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别以为这件事很小,就不认真做了!”“教师布置了一项很特别的数学作业一一制作长方体,我觉得既刺激又具有挑战性,因此我很喜欢!”“学习数学真有意思!”“因为我自己独立制作了一个长方体,所以我又是高兴,又是激动!”“在跟爸爸的愉快合作下,我终于做成功了!”“看着精美的长方体,我多么想知道更多的知识呀!”……这些体验对学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这样的反思是深刻的、真切的.我确信如此坚持反思下去,它一定会引领孩子们健康、和谐地发展!

反思我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11

一、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

目前,教师的教学反思多为感性认识,窄而浅,缺乏理性思考,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把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教学成了“空思”。

置身于当今不断发展的教育特殊时期,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储备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原有的教师成长经历几乎不再适用,每个教师处在成长中。每个教师都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要培养会学习、善思考、能创造的学生,教师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提高,经常的通过教学反思来回顾与梳理自己的实践行为,记叙自己的教学经历,提炼自己的教学智慧,走出自己的狭隘空间,才能全面的认识现象的本身,否则,只能是天天反思日日如此,年年反思岁岁依旧。

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的经验,就必须多读书,多学习,读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对如何教学,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带领学生走出自然提供了反思的标尺,读专业性的书。领略大师的风采,模仿名师的课堂,对自己的反思大有启迪。就不会导致在行为上依然停留在经验型教师水平。

二、对反思的认识和实际的反思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决大多数教师都具有教学反思的意向,在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反思,但反思的内容比较单一,侧重于反思较低层次的教学技能,对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反思不多。在反思的方式上,侧重于课后反思,缺乏反思的连贯性。决大多数教师的自我评价都很高,一方面说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很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淡薄——对自己教学的高评价与实际教学之间存在距离。多数学校对教学反思都有要求,但不明确,不具体,造成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内涵并不理解,并没有从内心真正接受学校的要求,而自觉自愿的进行教学反思,处于表面应付状态,对教学的反思也還停留在“反省、回顾”的水平。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都是影响教学反思发生的因素。大多数教师都能积极的认同教学新思想、新理论,如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但所认同的理论和实际的教学实践之间还有距离,说明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三、反思形式单一,反思内容和反思范围有限

教师对反思方法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几种方法。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反思的方法主要是写反思日记和反思教案)以及评课说课的形式。遇到问题采取在头脑中“想一想”,这种形式并没有把反思正规化,而是把思考问题当作反思的过程或反思的形式。采用建立教学档案、教学录像的反思形式则比较少。究其原因,有可能是采用这些方法在操作上比较复杂,或需要一定的技术或硬件的支持,而教师们对写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以及评课说课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通过对反思方法选择理由的调查发现,选择这几种方法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及时地解决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是可以获得即时的反馈,便于改进。

四、教师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还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上

在对教师的反思行为结果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在反思日记或反思教案中涉及的最多的内容是仅仅对事件进行描述,尝试着对教学事件和教学行为进行解释和提供证据的占少部分,但仅仅是依据个人判断给出解释以及与自己的对话,对教学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探究,而涉及广泛的社会背景问题的几乎没有。在教研活动和与同行的交流中探讨得最多的是对教学技能、方法、技巧等合理应用上的问题。初步可以得出结论,教师的反思水平主要是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教学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思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又可思学生学习方法……总之,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我们可以从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三个层面去探究。

一、课前反思

1. 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课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往往都在沿袭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当然,这些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它却有着某些不足,需要我们改进。所以我们在课前进行反思,首先应该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是否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

2. 是否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课前反思使自己成为教材的创造者,才能全面盘活教育资源,全方位优化教学资讯,在开放的、多样化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学生发展。

课前反思能让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的理念,只要给学生创造探究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机会,学生手指尖上的精彩智慧是可以预期的。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时处于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教学行为是否得当等问题,并积极思考如何利用课上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与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后反思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即在上完课后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哪些方面做的比较成功或对今后的教学有帮助、启发,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些部分有困难,哪些学生学得成功,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等。

1. 实话实说——记成败

课堂就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也有可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开了小叉,走了弯路,变成乏味的旅行。不管结局如何,得失成败,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考虑更周全、操作更自如,不走或少走弯路。

(1)记载成功之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要抓住教学中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成功点,比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把这些及时记录下来,坚持不懈,就能串起教学的闪光珠链。

(2)牢记失败之处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如实记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就能使教学“长善而教其失”。

2. 把握遗憾——再设计

上一篇:公司财务战略论文下一篇:干扰素α-2b喷雾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