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行为

2024-10-14

教育投资行为(精选10篇)

教育投资行为 篇1

一、我国高校招生与毕业人数和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自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校招生数和高校毕业生人数都有所增加,但从2007年之后,两者的增长幅度都呈现出递减的趋势。1999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160万,较上一年增长48%。2001年高校招生数达到260万,较上年增长了44.4%。从2001年到2004年,高校招生人数的增长幅度经历了一个递减的过程。2005年高校招生人数达到504万,较前一年增长了20%,但在2007年之后,招生人数的增长幅度始终在6%之下,并且持续递减。2012年高校招生人数仅比2011年增长了1%。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变化也呈现出相似的规律。其增长幅度从1999年到2003年呈现出递增的状态,但从2005年开始持续减小,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仅比上一年增长了2.7%。(1)详细内容见下表: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教育统计公报)

而从1999年至今,农村高等教育入学率始终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并且增长非常缓慢。同时,农村高等教育入学率与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之间的差距逐年拉大。(2)

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增长趋于缓慢,而农村高等教育入学率与全国水平差距逐渐增大。由此可见农村家庭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热情并没有较为显著的提高。目前在多数农村地区,大多数的农村家庭选择让子女外出务工而非接受高等教育。这种选择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Á(数据来源于郭书君《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及钟莉《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研究》)

二、国内对于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高等教育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个人的偏好(包括个人教育支出的意愿)、个人对教育回报的预期、个人认知能力、个人品格及职业背景不同等因素,会对个人及家庭的教育选择产生决定性作用。而其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内部和家庭外部两方面的影响因素。

在家庭内部,经济因素是影响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因素。邹小芄的研究得出:家庭收入情况制约着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水平。(3)殷红霞也认为高等教育投资决策与家庭收入水平高低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同时,她提出家庭收入水平在贫困地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影响更加显著。(4)家庭内部的非经济因素同样影响着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第一,家庭结构对其高等教育投资有重要影响,人口数量较多的农村家庭受资源约束,教育投资水平较低;第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与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第三,子女性别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男童受教育的机会高于女童。

家庭外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影响家庭教育投资,家庭教育投资倾向于未来预期收入高,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的行业,这将导致该行业劳动者数量过多,竞争激烈,因此农村家庭将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延长教育年限以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获胜。第二,家庭教育投资受资源分配地区差异的影响,教育投资将从教育资源缺乏的地区流向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质量高的地区。因为对低质量的教育进行投资存在更大的风险,容易造成教育成本的损失和时间的浪费。

笔者将从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两方面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决策进行分析。

三、从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分析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析

1. 高等教育费用。在高等教育的成本中,直接支出的相关费用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先被考虑的部分。而高等教育费用在农村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成为影响其教育投资决策的决定性因素。笔者收集了近三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见下表)。

(元)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高等教育的费用主要由学费和住宿费两部分构成。自2010年以来,普通高等院校的学费和住宿费用趋于稳定。笔者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宁、湖南、广东、四川8个省市选取了几十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并登陆其招生网站进行了相关学费与住宿费用的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计算得出,在全国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费用约为5794元/人/年。

从2010年到2012年,农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基本保持稳定,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分别为3.7人、4人、4.2人、3.3人。根据以上数据,可以计算得到高等教育费用在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费用占年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虽然呈现出下降趋势,但迄今为止,这个比例在全国范围内仍然保持在11%以上。特别是在中部和西部地区,2012年高等教育费用占年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分别高达17.4%和15.6%。如此高的教育支出比重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无疑会造成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对于中西部落后省份的农村家庭。这也成为农村家庭放弃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选择让子女直接参与就业的最主要的原因。

2. 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是现代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人提出。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些特定的产品时,必然将放弃生产另外一些产品,而被放弃生产的那些产品所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即为机会成本。(5)我们可以将机会成本理解为一种隐性的价值或者一种损失的收益。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主要包括在此期间如果不上大学而参与就业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和在上大学期间所丧失的工作机会。

一方面,对于农村子女来说,放弃上大学而直接参与就业所能获得的工资收入的高低是影响其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另一大重要因素。与大学毕业生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其职业初期的工资收入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在职业初期的工资收入趋同,甚至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收入略高于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在两者具有较为激烈竞争的三种工作岗位上:对实践技能要求较低的工作岗位,如:普通工人,餐饮酒店服务员等;对学历要求较低的工作岗位,如:话务员,营销员等;一般性管理岗位,新生代农民工与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差距很小。(6)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子女如果放弃接受高等教育而直接参与就业,在这四年期间其获得的工资收入与其大学毕业后工作初期所能获得的工资收入相近甚至更高。因此,许多农村家庭放弃了高等教育投资。

另一方面,较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农村家庭放弃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原因。自2010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用工荒”,不仅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连四川、重庆、安徽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7)其原因在于在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这一类产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远大于其供给。与此同时,由于第二产业中管理岗位的有限性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完善,再加上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在“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环境中,农村子女选择直接就业无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与选择。

3.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成本。所谓心理成本就是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完成一项任务或达成一个目标所投人的情感与人格。(8)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成本主要包括上大学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由主到次包括以下方面:学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独立生活问题、经济负担、择业和就业压力、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课程安排、社会责任与自我能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工作过多、不喜欢本专业、健康问题等。在大学生群体中,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普遍大于城市大学生。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大学生在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社交能力、语言等方面都与城市大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面对纷繁复杂的新环境,他们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因此各方面的压力也会随之而来。(9)这种间接成本也对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决策存在着无形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收益分析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工资出现了趋同现象,笔者收集了2007年以来农民工月薪和大学毕业生工作半年内月薪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和麦可斯《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事实上,两者工资的趋同仅存在于大学毕业生工作的初期,但许多农村家庭都只看到了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工资趋同的现象,并根据这种短期的现象做出减少高等教育投资的决策,而没有进行长远的考虑和深入的思考。

仅仅对农民工工资与大学毕业生起薪进行比较是不合理的,仅仅关注工资高低也是不全面的。首先,与大学毕业生相比,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因此农民工在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报酬是普遍低于大学毕业生的。农民工工作的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相对恶劣,享受社会福利的水平较低,因此,农民工工资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补偿性工资进行支付的。其次,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积累,虽然目前大学生的起薪普遍较低,但在职业发展方面,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大学生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升值潜力,其工资的增长速度也将远高于农民工的工资增长速度,高等教育投资的长期收益将会显现。(10)

因此,从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的角度进行分析,大学毕业生所能获得的长期收益是远大于农民工的。农村家庭仅仅看到短期收益从而拒绝进行高等教育投资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短视性,这不仅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影响到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

四、措施与建议

1. 对农村家庭实施适度的教育补贴。

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积极性低的一大重要原因是无力承受较高的高等教育费用。为了减小这一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家可以针对农村家庭实施适度的政策优惠,针对农村大学生减免部分学杂费,实施适度的补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奖、贷、减、补等贫困生资助体系,为贫困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坚持实行农村高等教育补偿政策,每年固定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支持农村大学生,从根本上帮助农村学生消除对学费的担忧。(11)

2. 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

为了降低农村子女为接受高等教育而必须负担的在就业机会方面的机会成本,国家应当积极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岗位。一方面,国家应当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的速度,从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由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变,加大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为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与岗位。同时,国家应当全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加快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应当进一步提升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建立一支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队伍,分专业分阶段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并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帮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指导。(12)

3. 在农村地区加强教育宣传工作。

许多农村家庭让子女放弃接受高等教育而选择直接参与就业源于其忽略了教育的长期收益。因此,政府应当在农村地区加强高等教育宣传工作,学校应当在农村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帮助其树立对高等教育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同时,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媒体宣传、举办讲座、创建咨询服务机构等方式帮助学生家长正确认识和区分接受高等教育的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帮助农村家庭树立正确的观念,作出正确的教育投资决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持续减缓,同时农村高等教育入学率与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之间的差距逐年拉大。由此可见,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有待提升。教育成本和收益对其高等教育投资行为起主要影响作用。在成本方面,高等教育费用占农村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始终偏高;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承担着较高的机会成本;农村大学生面临比城市大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成本偏高。在收益方面,农村居民仅仅看到新生代农民工在短期内的收入趋向于甚至高于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忽略了高等教育所带来的长期收益。以上原因都导致了农村家庭放弃高等教育投资。国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减小以上因素的影响,促进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

关键词: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成本,收益

个人投资者证券投资行为分析 篇2

关键词:个人投资;证券投资;行为分析

近年来,随着FPA性格色彩理论的推广,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越来越广了。有人将其应用于文学创作,有人用它进行酒店管理,有人用它进行心理咨询、留学咨询,有人用它进行员工招聘测试,当然也有人将它应用于学校的教育,进行分类教学、因“色”施教,将该理论应用在这些具体实践中都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它作为一种系统工具,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分析自己与了解他人。本文将利用“性格色彩学”理论来分析投资行为,并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揭示“红、黄、蓝、绿”不同性格色彩的个人投资者分别在上涨与下跌行情中所呈现的不同投资行为。

一、性格色彩学理论概述

“FPA? (Four-colors Personality Analysis) 性格色彩”的四色分类可追溯到古希腊,以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的四液学说作为源头。希波克拉底认为:构成人体体液的四种主要成分分别是心脏的血液、肝脏的黄胆汗、胃部的黑胆汗和脑部的粘液。每个人体内体液的混合比例是各不相同的,血液占优势的人属多血质,粘液占优势的人属粘液质,黄胆汗占优势的人属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人属抑郁质。他认为“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但许多人有着相似特征”。

乐嘉借鉴了气质学说的精髓,将乐观爱玩的人归为红色;将循规蹈矩、感情细腻特征的人归为蓝色;将喜欢成为领导者的人归为黄色;而将乐于旁观、很轻易就会被人所领导的人归为绿色。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密码,这些性格色彩具有一定的支配功能,会影响人们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思想与行为,最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行为表现,其具体特征如下表所示。

二、不同性格色彩投资者在上涨与下跌行情中的行为特征

红黄蓝绿四种性格各有各的性格特点,他们在进行证券投资的过程中,不同的性格色彩会影响其具体的投资行为,并且不同性格色彩的个人投资者在股市涨跌中的投资表现有比较大的区别,表现如下:

三、不同性格色彩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的问卷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为了验证不同性格色彩的股民在牛熊市中投资行为的不同,旨在了解不同性格色彩对股民投资行为的影响。

(二)样本说明。这次调查通过手机app问卷星完成,共回收208份问卷。调查对象为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2012级金融学、2013级投资学的在校大学生。问卷中利用乐嘉性格色彩学测试题对调查者的性格色彩进行了归类,共有84位红色股民、18位黄色股民、44位蓝色股民及62位绿色股民。为保证调查的质量,被测试者均被告知所有题目均无标准答案,完全由其按自己的第一反应或倾向来答题。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上涨行情中,不同色彩股民的投资行为特征

问卷题目一:您在上涨行情中的投资行为倾向是( )

A、密切关注股市的信息,参考股评专家推荐,作出买卖。

B、相信自己的判断,遇到合适的买卖时点,快速买卖不犹豫。

C、独立分析,构建资产组合,密切关注股市价格的走向。

D、不追求股价的快速上涨,涨的快也跌得深,投资有收益就好。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上涨行情中,四种性格色彩的被调查者呈现出不同的投资倾向。其中红色股民中有52位倾向于选项A,占红色性格总数的61.9%,说明他们更热衷于追寻市场热点,依据市场信息做出决策,甚至有时候会四处打听消息参考他人意见。黄色股民有11人选择了B选项,占黄色性格总人数的61.1%,说明他们更加自信、勇于冒险、敢于投资,全力把握市场机遇,力求在一波良好的行情中实现资产的快速增值。此外,29位蓝色股民选择C选项,占蓝色被调查者总人数的65.9%,说明他们在追求获利的同时也保持谨慎小心的性格特点,更注重策略,优化资产组合配置,防范市场行情突然变化带来的风险。53.2%的绿色股民偏向于选择D选项,乐天知命并且倡导中庸之道的绿色股民主要以保卫获得的资产增值所带来的利益,追求资产的稳定增值。

2、下跌行情中,不同色彩股民的投资行为特征

问卷题目二:您在下跌行情中的投资行为倾向是( )

A、情绪波动,但心中仍犹豫不决,偏向于持股观察等待股价上涨。

B、相信自己的判断,可能是机构诱空,继续观察,但下跌太多会进行止损。

C、全面分析排查下跌原因,调整策略,构建新的组合。

D、快速撤离资金。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下跌行情中,58.3%红色股民选择了A,说明情感充沛的红色股民的情绪容易受到股市下跌的影响,他们倾向于持股观察。黄色股民中有44.4%的人在股市下跌中相信自己的判断,但如果股价跌得太深,他会止损,避免亏损扩大。严谨细致的蓝色股民,在股价下行时,有54.5%的比例会进行全面排查下跌原因,企图找寻新的股票组合来减小原组合风险。最后,绿色性格股民在股市下跌中,做出的选择的比例较为分化,其中有33.8%的人数选择了快速撤离股市,也有32.3%的绿色股民选择调整资产组合。

四、总结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验证了不同性格色彩的个人投资者在股市连续上涨和下跌中的反应与行为存在着不同,并得到以下结论:在股价上涨中,红色股民乐于捕捉市场热点、黄色股民敢于冒险追逐收益增值、蓝色股民注重构建资产组合、绿色股民要求资金安全;在下跌行情中,红色股民持股待涨、黄色股民果断自信、蓝色股民严谨分析、绿色股民迅速止损等。

但本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其样本的选择受限于高校正在进行模拟炒股的大学生,并未将有进行实盘炒股的学生分离出来单独分析,此外,也并未考虑男女性别的影响,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乐嘉:《色眼识人: FPA性格色彩密码解读》,文汇出版社,2006。

[2]乐嘉:《色眼再识人》,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教育投资行为 篇3

一、文献综述

(一) 有效市场假说与现实人有限理性的矛盾

目前关于证券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问题的研究已开始突破传统金融学的约束, 从行为金融学视角进行探讨。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是理性人的假定基础之上的。在传统金融理论中, 理性人假设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以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二是能够对一切信息进行正确的加工和处理。在此基础上, 传统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有效市场假说”。这里的假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市场各参与主体在进行决策时都以实现期望效用最大化为准则;二是市场各参与主体都能够根据其得到的信息, 对市场的未来做出无偏差估计。在该假设前提下, 一个必然的推论便是证券的价格反映了一切可以得到的公开信息, 投资者无论多么明智, 都不能够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但事实上投资者并非理论上描述的那样理性, 而是具有某种情绪, 这使许多投资者在配置自己的资产需求时总是受到相关信息的影响。与理性假设不同的是, 现实中的人都是有限理性的。

(二) 行为金融学与投资者行为

行为金融 (Behavior Finanee) 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投资者行为, 进而研究资产价格决定和其他金融现象的金融学。在行为金融理论看来投资者并非理性的, 其投资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因素和个人情绪的影响。A.Shieifer (2002) 认为, “忽视投资者的心理变化及其在市场中的具体表现, 我们是无法理解证券市场中的价格泡沫和其他异象的”。行为金融理论认为, 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对其决策行为以及股价波动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必须考虑人类行为本身的复杂多变性, 更多地从决策时的实际心理活动入手来讨论投资者行为。Debondi和Thaler (1985) 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 揭开了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分析金融市场和投资者行为的序幕。Shiller (1990) 研究了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投机价格和流行心态的关系等。shefrin和Statman (1985) 以及Ouden (1998) 分别研究了证券市场的“处置效应”。EBlack (1986) 首次提出了“噪声”的概念。D e Long等 (1990) 构建了“噪声交易”模型, 认为市场上存在大量非理性的“噪声交易者”, 他们无法获得内幕信息, 只是根据传言进行交易;研究还考察了一类极端非理性的噪声交易者——正反馈交易者, 其追涨杀跌的交易方式客观上对价格起到了助长助跌的作用。Matthew Rabin在应用心理研究成果解释人类行为中的利他主义及追求公平心理方面取得开创性成果, 于2001年获得Clark经济学奖。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在结合经济学和心理学理论来研究投资者决策行为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Daniel Kahneman和Veronon L Smith, 这表明行为金融学己经得到了主流经济学的普遍认可。

二、证券市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一) 证券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宏观表象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在宏观层面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证券市场的波动性较大。从2006年至2008年三年时间内, 反映中国证券市场演变趋势的上证领先指数从2006年的最低点1161.91点开始一路攀升, 直至实现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最高点6121.04。在达到历史最高点之后, 随之而来的就是2008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单边下挫走势, 直至上证领先指数跌至2008年最低点1664.93。由于在2006年至2008年的三年间, 是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扩容速度最快的时期, 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年振幅均在130%左右, 如此高的波动性足以说明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2) 证券市场的市盈率过高。市盈率是衡量股市投机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而言, 过高的市盈率往往隐含着较强的投机性。沪深两市自建立以来, 绝大部分时间的市盈率维持在30~40之间, 远远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的15~20和香港为10~20等。 (3) 证券市场的换手率较高。从交易统计来看, 1997年至2008年的12年间, 我国股市的换手率几乎年年维持在400%以上。这意味着上市流通的每一张股票平均每年要转手4~5次以上, 即停留在每位持股人手中的平均时间不超过两个半月, 整个市场的交易情况极为活跃。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我国股票市场具有较强的投机性。

(二) 证券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微观表象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在微观层面表现为以下方面: (1) 总体上存在的“过度自信”倾向。心理学家发现, 人类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 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 把成功归因于个人能力, 低估运气和机会等外因作用, 这种心理偏差被称为“过度自信”。“过度自信”倾向对于投资者正确处理信息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影响。直接影响是, 过度自信倾向会导致投资者过分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轻视公司财务报表的信息;间接影响是, 具有过度自信倾向的投资者在处理各种信息时, 重视能增强其自信心的信息, 而忽视有损其自信心的信息, 以至于不愿承认投资决策失误, 导致投资者对某些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进行大量盲目交易等非理性行为。 (2) 显著的“羊群行为”倾向。“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 是指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 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 而不考虑自己所拥有信息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大量的投资者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或相近的股票, 同时进出证券市场。众多学者建立了一系列理论模型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进行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 在政策干预频繁和信息不对称严重的市场环境下, 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为。证券市场上的羊群行为使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和证券价格变化具有联动性和趋同性, 从而导致个股价格变化和市场指数变化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引起大量的“跟风”和“跟庄”行为的出现。 (3) 普遍的“售盈持亏”倾向。“售盈持亏”倾向, 即投资者愿意卖出当前盈利的股票并继续持有亏损股票的心理倾向, 行为金融理论称之为“处置效应”。实证研究发现, 我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售盈持亏”倾向较为严重。在个体证券投资者处理套牢股票的方式方面, 选择“长期持有, 直到解套”的投资者为数最多, 选择“不断补仓, 拉低价位”的投资者数量次之, 选择“忍痛割肉”者最少。上述对处置效应的研究反映了我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倾向, 这种对投资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 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 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 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 (4) 强烈的“政策依赖”倾向。我国证券市场自建立伊始, 由于正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 出于“发展、稳定与规范”的目的, 政府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干预频率较高。国内学者通过对沪市异常波动的分析表明, 由政策性因素引起的异常波动占总波动数的60%以上, 且当月出台的政策对该月的股价波动具有显著影响, 直接影响投资者入市意愿和交投活跃程度。在证券市场这种强烈的“政策依赖”倾向的背景下, 众多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异化, 其投资策略表现为“政策性套利”, 每当股市低迷时便期望政府出面救市, 政府俨然成了中国股市的“救世主”。 (5) 噪音交易。噪音交易是指不根据基本面分析买卖股票的投资者。在噪音交易者和短期投资者存在的市场中, 交易者都拥有自己的信息。在拥有的信息集合中, 利用其中某一信息的投资者越多, 其越可能利用该信息获利, 这些信息可能是与基础价值有关的信息, 也可能是与基础价值毫无关系的噪音, 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聚集正溢出效应。这一效应可能导致价格失衡长久持续, 使努力获取新信息的交易者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 不利于信息搜集与资源配置。

三、非理性行为的治理:投资者教育机制的建立

(一) 投资者教育机制的功能设计

依据国际证券市场上对投资者教育概念的通常界定, 投资者教育一般被理解为针对个人投资者进行的旨在传播投资知识、传授投资经验、培养投资技能、倡导理性投资观念、提示投资风险、告知投资者权利及其保护途径、提高投资者素质的活动。国外最初的投资者教育是由消费者组织、证券中介机构、专业的投资教育机构、学校等进行的, 政府的作用只是组织协调、提供法律上和财务上的协助。但上世纪90年代, 投资者教育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变革。各证券市场的监管者纷纷把投资者教育作为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投资者教育, 提高投资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降低监管成本, 同时保证投资者教育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借鉴国际证券市场投资者教育的基本目标, 结合我国投资者的具体状况, 本文基于微观、中观、宏观视角, 构建了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教育体系的功能框架。框架具体分析如下: (1) 投资决策教育功能。这是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教育体系应具有的微观功能。科学的投资决策能力是投资者获取稳定收益的重要保障, 而科学的投资决策能力首先来源于投资者的专业投资理论,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平均文化学历层次较低, 欠缺证券投资专业知识, 这将导致投资失误的概率加大。因此, 投资决策教育功能应是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教育体系的主要功能之一。 (2) 资产配置教育功能。这是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教育体系应具有的中观功能。个人资产的科学配置是我国投资者的一大困惑, 科学的资产配置方法可以使投资者应对自如, 使投资者在分享投资收益快乐的同时, 也规避了投资者投资失误带来的巨大痛苦。因此, 资产配置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 权益保护教育功能。这是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教育体系应具有的宏观功能。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逐步发展与完善过程中, 各种证券法律法规建设具有滞后性, 在参与市场投资交易过程中, 投资者个人权益难免会受到侵害, 因此, 通过投资者权益保护教育, 使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二) 投资者教育机制的作用

加强投资者教育, 一是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 提高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运作效率。在资金、信息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 投资者惟有更加注重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和分析思辨能力, 方能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投资者要知道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 通过剖析各种典型案例, 了解各类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产生的根源和危害, 从而在投资活动中自觉防范各类证券欺诈和风险。投资者教育降低了过去因非理性所表现出来的证券市场指数高振幅现象的发生, 从而使证券市场调整为指数低振幅稳定常态, 有利于证券市场基本功能的正常发挥。二是良好的投资者教育是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和健全, 基础性制度逐步完善, 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投资者信心不断增强, 家庭投资理财观念逐渐普及, 大量银行储蓄客户分流到证券市场。新基民、新股民进入证券市场, 增加了市场需求和市场的流动性, 但其普遍对证券市场知识、法规、历史了解甚少, 风险意识不强, 或是盲目入市, 或是存在博傻心理, 投机色彩严重, 投资理念缺失。因此, 形成投资者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是保障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建设。

(三) 研究假设

以往研究主要局限于单类投资者的研究视角, 即:结合基本假设, 构造类似于指数型分布、Logistic分布等基本模型, 并得到单类投资者视角下投资者行为的均衡特性。上述研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客观地模拟出了的投资者扩散的均衡过程, 但其无法描述投资者教育机制在投资者扩散中的动态作用机理, 以及投资者教育引发投资者结构发生动态演变的作用机理, 而这些成果正是证券市场管理层制定监管策略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此背景下, 本文将跳出单个体分布研究视角, 从系统动力学视角来研究证券市场投资者扩散问题。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主要由投资者 (中长期投资者) 与投机者 (短期投资者) 两类组成, 在投资者教育机制下, 两类投资者均相对理性。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容量是相对有限的, 不可能具有无限扩大的容量, 这是符合证券市场基本特征的。投资者与投机者是中性的概念, 在投资者教育机制下, 两类投资者依据市场投资机会自发、理性地实现角色的动态转换。

(四) 模型构建

依据上述假设可以发现, 首先, 投资者与投机者是证券市场上缺一不可的共生体。如果证券市场缺少了投资者, 则整个市场充满了投机气氛, 不利于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市场难以长久维持;如果证券市场缺少了投机者, 则整个市场因缺乏短期赚钱效应而失去交易活力, 由于没有套利投机者的参与, 容易造成市场价格的扭曲, 也不利于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次, 由于投资者教育机制提升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 因此, 原本着眼于中长期投资的投资者一旦发现短期交易机会, 就会进行短期交易, 从而转变为投机者;原本着眼于短期投资的投机者一旦寻找不到短期交易机会, 出于风险控制的理性, 就会放弃短期交易, 从而转变为投资者。最后, 在证券市场投资者与投机者的容量相对有限假设下, 投资者与投机者的数量存量对其自身的扩散速度起到负面影响, 在金融学上可描述为投资与投机机会的相对稀释。基于上述分析, 建立如下系统动力学模型:

分别表示在证券市场投资者与投机者的容量相对有限假设下, 投资者与投机者的存量对其自身扩散速度产生负面影响的程度。公式 (1) 所描述的动力学模型为非线性动态系统范畴。

四、结论

投资者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化活动, 需要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参与, 必须建立全社会的完善的投资者教育体系。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表明:完善的投资者教育体系, 应该由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证券机构、民间投资者教育机构、投资者权益组织等机构组成, 形成多层次、互为补充的以满足投资者各种需求的教育体系。证券交易所是证券市场的交易中心, 其参与投资者教育工作有利于揭示投资交易的风险, 有利于建立多层次的投资风险揭示体系;证券机构 (包括证券公司和各类专业服务机构) 是投资者与资本市场间的桥梁, 在投资者教育中具有特殊作用, 应承担教育投资者的责任, 是投资者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投资者教育机构是以民间力量为主建立的盈利或非盈利性质的投资者教育机构, 是整个投资者教育体系的有效补充, 其教育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培训班、讲座、报告会、网上交流等等;投资者权益组织是投资者自己的组织, 其设立可以有效改变投资者的被动局面, 投资者不仅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也有利用合法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投资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投资者培养健康、理性的证券投资理念和习惯, 从而既能保护投资者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促进资本市场的和谐健康发展, 也能加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 促进市场的稳定运行。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增强投资者信心, 始终是培育和发展市场的核心课题和最重要的内容。投资者教育机制的功能已经突破原有的外延边界, 逐步演变成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实实在在地肩负起为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使命。因此, 对于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教育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华庆:《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研究》, 《金融研究》2003年第4期。

[2]王森、李静萍、刘星:《中国股票市场价格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3]李心丹、王冀宁、傅浩:《中国个体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 《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4]何琳洁等:《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教育探析》, 《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

[5]孙培源、施东晖:《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 《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6]赵学军、王永宏:《中国股市“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 《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

[7]Daniel.Kahneman, and Amos Tversky.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Econometrica, 1999.

教育投资行为 篇4

[关键词] 行为金融 证券投资基金 羊群行为

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投资者是理性人和有效市场假说(EMH)基础之上的。但EMH在实践与实证检验两方面同时受到了强烈挑战。大量存在于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对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质疑。与之不同,行为金融理论则主要从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相关的认知和情绪上的弱点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研究个体心理决策程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改善决策行为,为金融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本文就试图运用这一理论,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基金羊群行为的表现

根据Bikhchandani(2000年)的定义,“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存在性和表现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实证检验和分析,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

二、基金羊群行为对市场的影响

羊群行为具有的学习与模仿特征使众多基金经理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当许多基金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的股票时,对该股票的超额需求曲线将会向下倾斜,从而导致单个股票的价格大幅波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

三、行为金融对羊群行为形成的描述

行为金融学通过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心理偏差的系统分析来描述羊群行为。当证券市场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时,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心理因素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着微妙的改变,人类固有的行为模式会不知不觉地主宰着投资者的行为。每一个投资者开始总是试图进行理性投资,并希望规避风险。但是,当他发现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把握投资行为的可靠性时,便会向政策的制定者、媒体、专家或自己的感觉、经验等寻求心理依托,投资行为的前景愈不明朗,这种心理依托感就会愈强烈,人类特有的认知偏差的弱点就会显现。

四、成因分析

1.委托—代理关系下,基金经理道德风险的存在和风险厌恶是导致羊群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在证券投资基金中,投资人是委托人,基金管理公司是代理人。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基金经理的素质,无法区分基金赢利是否由基金经理工作的努力程度所致。而对基金经理来说,他比投资者拥有更多的信息,更清楚自己的素质、能力和努力程度。他会想方设法利用自身种种优势减少努力程度,从而有可能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即产生道德风险。同时,基金经理对风险的厌恶使他在减少自己努力的同时认为与其他经理保持一致是最优选择,从而出于利益和声誉的考虑而选择羊群行为。

2.基金经理关注声誉超过对盈利的关注是基金经理羊群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基金经理可分为“能力强”和“能力弱”兩种类型。“能力强”的可以从各种信息渠道观察分析得到关于投资对象的有用信息,而“能力弱”的观察后得到的是噪音信息。在作投资决策之前,基金经理和投资者均不知道他们属于哪种类型,只有通过决策后的结果得知。由于基金经理对自己的能力并不清楚,也就不知道自己观察到的是有用信息还是噪音信息。所以他可能会模仿其他经理的行为。因为,如果自己采取与其他经理不同的行为而事后证明自己错了,即证明自己“能力低”,而如果别的经理错了,自己和他们一样,并不能说明自己“能力低”,可以把错误归于不可预测因素。

3.基金经理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投资行为上具有较高程度的同质性。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年)指出,机构投资者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做出相似的反应,在交易活动中表现为羊群行为。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股市价格的过度波动,而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一非理性行为主要源于基金经理在投资时相关的认知和情绪上的弱点以及制度缺陷为其认知和情绪弱点提供了发挥空间。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改善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外部环境。一方面要规范上市渠道,尽可能地扩大市场的容量,并重点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使基金在选择自己的投资组合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及足够的风险对冲工具,为基金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

2.建立科学适用的基金评价体系标准。鼓励更多高质量的独立的证券中介机构从事基金评级、证券分析等业务,引导基金向建立自身独特投资风格以吸引投资者的方向发展。

3.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一方面要加强我国股票市场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降低各种信息成本,控制内幕交易;另一方面要适时在基金界引入市场约束机制,建立形式和内容规范统一、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以加强基金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易宪容赵春明:行为金融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单树峰:行为金融理论中的投资者行为[J].国际金融研究,2004

[4]伍旭川何鹏:中国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分析 [J].金融研究,2005

我国证券投资者投资行为研究 篇5

在金融市场中不论投资者是个人还是机构, 在进行投资时都试图以理性的方式进行。但是作为普通人, 由于其专业知识匮乏, 在进行投资时不能进行完善的风险预测, 所以投资决策都属于非理性的。并且在决策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认知过程、情绪、动机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 不仅普通人在进行投资时容易受到因素影响, 一些投资机构, 即使具备专业的知识和平台, 在投资的过程中也不够理性。而导致股价和投资者行为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认知的偏差, 另一方面则是投资者心理情绪的变化。所谓认知偏差是指, 一些具有良好教育的投资者, 拥有相关金融知识, 但是面对财经信息时却做出错误判断。 (1986) B lack在论文中指出, 认知偏差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 总是被永久性的噪音包围, 而噪音的存在影响着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另一方面受到记忆、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在投资者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容易导致认知的偏差。 (1999) K aufm an认为心理情绪化会影响投资者投资行为, 并且这种市场情绪化, 容易产生传染, 导致更多的投资者受到影响。其次, 由于心态的变化, 也会影响投资者对信息进行正确的处理。由于心态过于乐观, 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容易过度自信, 导致对信息的处理行为比较少, 而我国证券投资者往往过于自信, 股价一旦上升, 就容易产生冲动的购买, 并且不会过多的思考。

二、投资者行为分析

(一) 自信过度

对于我国证券投资者而言, 普遍存在着过度的乐观情绪。而股民的投资行为往往来自于这种膨胀的自信心, 对公司未来收益并没有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预测。特别是在股价上升时, 这种行为表现更加明显。特别是在2014年11月以来, 中国股市的突然爆发式的增长, 导致投资者的自信心过度膨胀, 乐观心理增加, 在进行投资时, 股民对企业的盈利情况都保持着高度的乐观态度, 导致全民炒股现象的发生, 更有甚者将自己全部的积蓄投入的证券上, 也正是这种行为, 导致一些庄家在操控股市时更加便利, 并从中牟取暴利。市场投资变得紊乱, 投资者的盲目投资, 不仅让证券市场变得波动性大, 而且很多股民也发现这种股价最终也如同泡沫市场, 很快就进入了急速倒退的情况。

(二) 赌博心理

对于一些股民而言, 存在着赌博性质, 认为证券投资可以让其一夜暴富。对于证券市场而言, 赌博和投机性其实是相互联系的, 其实从某种层次分析赌博, 其占据着很大的投机特性。而股市具有投机性, 在股民进行投资行为时, 受到投机性的引诱, 引发了严重的“赌徒式”投资行为, 这类股民在进行投资时, 往往带有赌博性质, 所以在进行证券投资时, 就不会全方面的分析证券市场, 而这种投资也导致证券时的投机性更多。从我国证券市场现状而言, 我国股民在进行投资时, 换手率极高, 特别是散户投资者在进行投资行为时多为短线投资。而这种方式的投资, 主要是为了可以快速致富。另外, 我国证券投资者存在着暴富心态, 这也是很多证券投资者具有的心态。我国股民进入股市的只要目的就是为了致富, 同时由于一些错误的公众信息, 产生了错误的影响。所以, 在进行投资行为时, 并不在意股市的变化, 只注重其投资可以得到多少利益, 更不会在意股价的高低。这种心理也加剧了证券市场投资的投机性增加。

(三) 从众心理

我国证券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 主要的行为还具有从众心理。一方面是由于投资者自身的投资行为不够坚定, 导致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我国证券投资者自身的知识也不够完善, 在进行投资行为经常出现迷茫的状态, 并不能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在进行决策时经常跟风或者随大流, 没有属于自己的投资理念, 对于自己所投资的股票更不会坚持。所以在进行投资时, 投资者经常对其他人进行模仿, 因此导致证券市场在某些阶段经常出现股票买卖相似的现象。由于投资者之间的模仿行为, 导致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同时这种投资模式也会影响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证券研究学者在对市场进行和发现投资者不仅存在着羊群效应, 在和美国相比较后发现, 这种现象严重高于美国。

根据中登公司统计年报可以发现, 2007年我国新增A股账户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在2007年9月18日突破了1亿的大关, 而一个月后牛市见顶。股价的攀升导致从众股民人数急剧增加, 而这些股民往往是没有投资知识, 此时进入市场更多是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

(四) 政策心理

对于我国股市而言, 股民存在着复杂心理。及时我国已经加快了对证券市场的改革, 但是目前证券的主要监督者还是政府, 其投资环境还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所以股民认为我国证券市场为“政策市”;但是另一方面, 当证券市场出现重大波动时, 股民又希望政府可以及时的提出政策, 稳定证券环境。这种复杂的投资心理和行为, 都说明我国证券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 股民过分依赖政府政策。因此股民的投资行为和政策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政府政策一旦有利于股价上升, 导致股民自信心上升, 盲目入市的股民增加, 证券市场活跃度上升, 交易频率自然增加;而一旦出台的政策并不有利于股价, 证券市场的交易频率也会过快的降低。

三、投资行为策略分析

(一) 逆向投资

所谓逆向投资是指对于一些表现糟糕的股票进行购买, 同时将一些长期增长的股票卖出。这是由于股票市场的反应一般不是过度就是不足。在反应过度时对其进行修正, 可以使过去一些投资收益比较差的股民, 在将来的表现可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保证投资者可以获得超预期的回报。这一策略的最初投资者是戴维德尔曼, 因此他也没人们称为逆向投资之父。在金融行为理论中, 认为投资者对投资行为进行决策时, 往往只注重上市公司近期的表现, 所以对于短期持续增长的行为, 容易反应过度;而对一些近期表现差的公司, 在进行评估时对其期望值过度, 导致为股票的套利提供了机会。所以在实施逆向投资时, 需要对上市公司的各个指标进行评估, 并严格按照投资策略进行选择, 不能单一的选择股票下跌会持续下跌时就选择购买, 而是要保证该股票是由于股民反应过度而导致其价格偏离的实际价格。同时, 投资者需要有一定的恒心, 保证持有股票的时间。

(二) 惯性投资

逆向投资是基于股民反应过度而提出的投资策略, 那么, 惯性投资则是针对反应不足。股票价格在持续上涨时, 需要经历一段时间, 所以即使以很高的价格进行购买, 仍然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在进行惯性投资时, 股民需要对大众的投资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对于已经上市一段时间, 但大众投资者仍然保持迟疑的股票, 可以及时购买, 顺应股票市场。由于投资者的个性、投资者的类型都有所不同, 所以惯性投资的时间也会有所差异。但是股民在进行投资时, 要注意并不是说股票价格高就需要买入, 还要对于一些被投机行为而导致价格虚高的股票, 这类股票显然是不合适投资的;而对于一些股票上涨的原因是因为其股价情况有所改善的股票, 因此在进行惯性投资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技巧。此外, 投资者需要注意惯性投资策略是一种短期的投资, 所以更适合一些有投资经验的人。

四、总结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多为中小投资, 所以其投资行为会直接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因此对投资者投资行为进行研究, 可以更有利于对证券市场进行改善, 同时提高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中的理性化。本文在进行研究阐述时, 出来对投资行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同时为了改善这种不理性化也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 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方法, 帮助其在进行投资行为中可以更理性,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投资损失。

参考文献

[1]徐茂卫.我国证券投资者投资行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5.

[2]李若洋.我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 2014.

[3]吴丽.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我国证券投资行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

[4]何昊.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 2009.

[5]胡梅芹.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之我国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7.

[6]鞠复生.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7]栗克彩.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行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证券投资者行为及投资策略研究 篇6

一、投资者心理与投资行为

在金融市场中,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判断市场并进行投资决策。但作为普通人而非理性人,他们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认知过程、情绪、动机以及自我控制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人们的决策过程和信息加工方式并不遵循贝叶斯法则,不仅包括个体投资者,即使是拥有大量理论知识背景和信息优势的机构投资者也不具有理性投资者那样恒定的标准,他们在决策时因为不同的描述和框定而产生不同的偏好。对于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股价异常与投资者行为异常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从认知偏差和投资者的情绪心理来解释。从认知偏差层面来看,所谓认知偏差指的是智力正常、教养良好的人却一贯地做着错误的事情。偏差产生的根源:一是由于人类信息处理过程产生的,金融市场的“信息大爆炸”往往使真正有用的信息难以甄别,Black(1986)提出了“噪音交易者”概念,明确指出投资者被永久性的噪音包围着,这些噪音的存在使他们很难做出理性的决策。同时,人们的记忆、情绪等因素往往会导致在处理信息时产生认知偏差。另外,人类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导致了认知偏差的形成。二是由于规律识别产生的,De Bondt(1991)的研究表明,由于投资者对于信息的错误理解,他们会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在看似存在规律的金融市场里,他们的行为会产生混乱,认知偏差随之产生。比如,有些投资者经常根据近期的股价变化来预测未来较短时间内的价格趋势,他们假定当前的价格趋势能够持续下去,进而买入股票,一旦股价发生逆转,投资者就会遭受损失。金融市场中常见的认知偏差有过度自信、保守主义偏差、框定依赖、事后聪明偏差、小数定律、损失厌恶、后悔厌恶、处置效应、心理账户。一般来说,认知偏差无法彻底消除,对投资者来说尽可能做到自我控制。从投资者情绪层面来看,Kaufman(1999)认为情绪化是有限理性的来源,市场层次的情绪可以影响未来交易者行为,它容易传染,使更多的投资者都产生相应的情绪状态并对其后的行为产生影响,很多具备某些情绪特征的投资者会进一步受到影响。另外,心态也可以对投资者的行为产生影响,心态可以影响人类认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乐观的心态会导致较少的信息处理而且容易使人充满信心。在牛市中,投资者往往表现为过度乐观,股价上升促使他们不经深思熟虑而选择新的投资对象。

二、我国证券投资者的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过度自信

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普遍存在较强的乐观情绪。人们在股市中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种自发乐观情绪,而不是取决于对公司未来收益的期望。这种普遍乐观的情绪在中国证券市场上表现十分明显,特别是在股价持续上涨阶段。从2006年年中开始,在中国股市连续走强,人们的投资情绪高度膨胀,整个社会弥漫着对企业盈利增长的乐观预期,出现了全民炒股现象,正是因为这种普遍乐观的心理驱使人们将绝大部分储蓄资金投向股市,为部分庄家操纵股市、谋取暴利提供了便利,导致市场投机性增强,股价泡沫膨胀。

(二)赌博心理与暴富心态

我国投资者普遍存在赌博心理。股票市场的赌博特性是与投机性密切联系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赌博特性就是投机性。股市的投机性强,也就隐含着较大的赌性。这种赌性的存在引诱了一部分“赌徒式”投资者的热情参与,而这类股民的热情参与势必又会增强股市的赌博性和投机性。从我国股市极高的换手率来看,部分散户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另外,我国投资者普遍存在暴富心态,其实这正是人类贪婪本性在股市中的体现。进入股市中的股民大都是为了赚钱而来,并且由于有些公众信息的不正确引导,可以说进入股市中的投资者很多都是为了发财致富甚至是为了暴富而进入股市的。因此,他们在炒股过程中,往往追求赚大钱,既不分大势的强弱,也不论股价的高低,买进股票就想赚钱。如此的心理势必会增强股票市场投机性。

(三)从众心态

我国投资者普遍存在追随时尚的从众心理,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表现为跟风、跟庄、随大流、不能坚持自己的既定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个体的羊群行为引导投资者之间学习与模仿,从而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似的股票或同时进出股市,出现群体意义上的羊群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是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宋军和吴冲锋、施东晖和孙培源对我国股票市场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不仅存在羊群效应,而且其程度高于美国证券市场。

单位:户数据来源:中登公司 注:①新增开户数指当日新开出的户数;表中数据为沪、深合计数

从上表我国三年同期的证券开户数量对比可以看出,我国投资者的从众心态是十分明显的。由于近期股市一直走高,证券开户数量也同比激增,而新增的投资者大部分没有任何投资理财知识,完全抱着一种追求时尚、暴富的心态。

(四)政策依赖偏差

我国的股市在投资者心目中是个“政策市”,尽管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加快了市场化改革步伐,但是目前还是以政府监管为主、市场补充为辅的投资环境。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一直被理解为政策市;另一方面,每当股市出现重大动荡,人们又不断呼唤政策干预。这种矛盾心理和股市中的诸多双重标准一样,都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个发展过程是在扶持中成长的。我国股民在政策的反应上存在严重“政策依赖性偏差”。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主要随政策的出台与政策的导向发生着变化,利好的政策出台会加剧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偏差,导致交投活跃,交易频率加快;利空的政策出台投资者“过度恐惧”,偏差往往会使交易频率有较大幅度下降。

三、行为投资策略分析

(一)逆向投资策略

逆向投资策略是一种典型的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作指导的投资策略。它是指购买进表现糟糕的股票,并卖出同期表现出色的股票。由于股票市场经常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对反应过度的修正会导致过去的输家的将来表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从而产生长期超常回报现象。该策略最初由戴维·德瑞曼提出并运用,因此,他也被华尔街和新闻媒体称为逆向投资之父。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通常采用逆向投资策略的几种方法为:低P/E (市盈率)策略、低P/CF (CF表示每股现金量)、低P/BV (BV表示每股账面净值)策略、低P/D (D表示每股股利分红)策略。逆向投资策略实施时必须对各指标有准确的估计,严格按照投资策略的要求选择股票,不能单纯地因为某些股票价格下跌或持续下跌就购入,必须确保股票是由于投资者反应过度而偏离了应有的价格。此外,逆向投资者必须要有恒心,努力克服人性中急功近利的弱点,愿意持有股票时间更长一点。总之,逆向投资策略是一个长期风险小、回报高的交易策略。

(二)惯性投资策略

惯性投资策略是针对行为金融学中的“反应不足”现象应运而生的一种投资策略。在反应不足中,股票价格自开始上涨直至达到顶部通常有持续一段的过程,顺势交易者如果在股票价格出现上涨趋势时购入,虽然价位较高,但是日后能够以更高价格卖出,仍然可以获利。惯性投资策略要求投资者衡量一般投资大众的意见,在市场已经启动,但大众对信息表现出谨慎和迟疑时,及时抢进,顺应市场趋势操作。投资者的个性、所获得的信息量以及投资者的类型都将影响惯性时间的长短。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发现,在三到十二个月范围内,以前盈利的股票总体上比以前亏损的股票表现的更好,因此在股票价格方面存在着一种“趋势”。Lakonishok(1996)发现,高惯性股票较之低惯性股票,在此后一年间的收益率要高出8%~9%。惯性投资策略的关键是评价股票的“动量”,其选股方法分为价格动量模型和收益动量模型。惯性投资策略并非是要投资于股票价格被炒高的投机性股票,而应当投资于价格上涨向基本价值靠拢或者基本面情况将有所改善的股票,故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分析。另外,投资者应该注意惯性投资策略是一个短期策略,风险很高,仅适合有丰富投资经验的投资者。

(三)小盘股投资策略

小盘股投资策略就是选择流通股本数量较小的价值型股票进行投资,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由于小盘股流通盘子小,股价极易波动,投资者极易采用波段操作方法获得收益。当然,在这个定义中,关于小盘股的数量界定,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所谓小盘股,可能比新兴的中国证券市场上大盘股的盘子还要大。另外,不同的时期,对小盘股的数量定义可能也有变化。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Fama和French (1993)的研究表明,小盘股效应很可能是由小盘价值股引起。Siegl (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一月份。Pradhuman与Bernstein的研究也证实当工业产值增加时、通货膨胀加速、债券等级利差缩小、经济高涨时,投资者应转向有利的小盘股的投资。在选用小盘股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那些被选中公司易受一系列的令人失望消息的影响,这些消息能导致一个股价长期下降的模式;其次决定是否有一个潜在的公司价值改善的信号发生;最后通过研究和分析公司价值改进信号的力量和质量、管理层乐观预期的合理理由以及导致结果改善的潜在的催化剂。

(四)集中投资策略

集中投资策略,简单地说,就是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求胜。沃伦·巴菲特是集中投资策略的运用高手,他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然而,他认为他的投资策略非常简单明了。不用学习电脑程式,或研读厚厚的投资银行手册。投资者所做的事,不超出任何人的能力范围。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投资者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场,采取有别于传统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要达到这一目的。投资者应该尽力获取相对于市场来说要超前的优势信息,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选择利用较其他投资者更加有效的投资模型来处理信息而这些模型并非越复杂就越好,关键是实用和有效;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知偏差或锚定效应等心理特点来实施成本集中策略。大多数投资者受传统均值方差投资理念的影响,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从而不会在机会到来时集中资金进行投资,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也同时分散,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应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资金进行集中投资,赢取更多的收益。

四、总结

在我国个人投资者中,中小投资者占绝大部分,其决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其决策行为的非理性,也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我国股市的过度投机与波动,与缺乏一个理性投资者队伍有关。因此,应针对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知识和技巧教育,提高他们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运作效率,减少其非理性行为特征。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行为金融学为投资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投资建议,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决策过程与行为特征,尽量减少认知偏差和情绪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充分应用各种行为投资策略,避免投资损失。

摘要:行为金融学注重研究证券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其对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决策假设使其能更好地解释许多证券市场异常现象。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对证券投资者心理与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我国证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有逆向投资策略,惯性投资策略,小盘股投资策略。

关键词:投资者行为,投资策略,行为金融

参考文献

[1]攀登,施东晖,曹敏.中国个人投资者采用股价趋势交易策略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3(11).

[2]施东晖,陈启欢.信息不对称下的投资者类型与交易行为——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科学,2004(5).

[3]吴福龙,曾勇,唐小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进一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4).

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决策行为分析 篇7

1 行为金融学理论与投资者行为

对于行为金融学理论,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公认的研究体系。虽然不同学者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但是学者们对行为金融学应该由“基于个人认知和决策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投资者心态与行为分析”和“有限套利及市场非有效性”这两个理论基础已经达成共识。因此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投资者的个体行为, 投资者的群体行为, 有限套利和非有效市场。

1.1 投资者个体行为

投资者个体行为是指投资者因受个体主观因素影响导致的行为方式偏差, 侧重于分析投资者个体行为, 以及普遍性的个体行为偏差对市场可能产生的中长期的影响。行为金融学对个体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又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认知的形成过程, 相关实验和统计检验证明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存在诸多的偏差。其次是决策的形成过程, 传统金融理论中绝大多数模型假设投资者根据期望效用框架评估风险, 然而人们在实际风险决策时却系统的违背期望效用理论。

认知偏差指的是智力正常、教养良好的人却一贯做着错误的事情, 金融市场中常见的认知偏差主要有:过度自信偏差, 保守主义偏差, 框定偏差, 事后聪明偏差, 小数定律偏差, 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 确认偏差, 心理帐户等。由于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常表现出过分自信、厌恶、避免后悔等心理, 因而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对股票价格判断的准确性, 过分偏爱自己掌握的信息。对于损失和收益, 投资者更注重损失带来的不利影响。因而他们的实际决策过程并非是现代金融所说的最优决策过程。围绕金融资产投资者的认知偏差, 依据投资者认知偏差,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导致金融资产错误定价的现象, 国外行为金融学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投资者认知偏差模型, 其中比较典型的模型是BSV模型, HS模型和BHS模型。

1.2 投资者群体行为

著名的投资者群体行为理论是“羊群效应”理论。在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 通常认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是在理性约束下相互独立随机完成的, 但现实大量实证数据研究表明, 投资者的行为是受其它投资者影响的, 投资者之间是相互学习模仿的。由于对信息不充分和缺乏了解的条件下, 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出合理的预期, 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 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 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 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因此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 在他人买入时买入, 在他人卖出时卖出。当“羊群效应”产生时, 个体趋向于一致的行动, 即所谓的“赶潮流”, 这时个体往往放弃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信号而附和他人的行为, 虽然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和信号, 按理性分析可能显示他们应采取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行为。

1.3 非有效市场

有效市场理论在理论和时间上都受到挑战, 大量的文献发现金融市场中存在着有效市场理论及其传统金融理论所无法解释的金融异象:波动率之谜、股权溢价之谜、价格动量效应、价格反转效应、规模效应、价值效应、日历效应等等。有效市场理论的三个假设:第一, 投资者是理性的, 可以理性评估证券价值;第二, 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投资者为非理性, 但由于其交易具有随机性, 他们的非理性会相互抵消, 证券价格不会受到影响;第三, 在某些情况下, 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非随机而具有相关性, 市场中的理性套利者会通过无风险套利来消除这种影响。这三条假设都具有非合理性。在现实世界中, 人类理性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决定了人类存在理性之外的情绪和冲动, 以及建立在情绪和冲动基础上的非理性决策。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并不是偶然地做出非理性决策, 而是经常以同样的方式非理性决策。投资行为中的“羊群行为”, 即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 他们的投资策略都表现出明显的考虑趋同性, 而不是相互抵消。

2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决策行为的启示

中国股市相对于其他成熟市场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中最特别的一点是:个人投资者占绝大多数。中国大部分的个人投资者只具有基本的股票投资知识, 例如, 他们主要根据历史价格趋势来选择股票:, 并主要根据市场谣言进行交易。这导致了股市的狂热, 加重了股市的过度投机, 股票价格经常被推高几倍然后迅速被纠正。因此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中, 非理性人的投资决策会更加困难。行为金融学通过其对人行为心理的研究从不同于传统金融理论的视角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提出建议。

前景理论对投资者预期的非理性有了很好的描述。遵循非贝叶斯预期规律的人们在证券市场反复的变幻中, 会失去原本理智的判别标准, 产生主观的心理概率。这点也往往是被庄家机构所利用的。克服这种心理只有更多地加强自身修炼, 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不要以先前股票表现的好坏来判定其之后的走势, 这样往往会犯“小数法则偏差”。损失规避和后悔厌恶的心态, 使得当投资者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之后, 不敢再随意买卖股票, 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这跟过度自信正好相反。投资者要充分注意克服这两种极端心理, 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认知偏差的存在会使投资者对信息的把握存在误差。想要改善这种现象学习、训练等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提高对信息的质疑、辩驳和分析能力, 在反复实践中吸取经验, 提高自身的投资决策水平。投资者必须建立自己的分析方法, 有自己的见解, 通过对该行业一系列公司营运状况的研究, 运作模式的分析, 配合相关的政策法规, 做出合理的判断, 分辨各种利好利多的真实性, 不被眼前的错误信息所蒙蔽, 尽可能的获得超前于市场认知的优势信息, 形成一套独特的信息捕捉和删选方法。反向思维的方法也是成效较好的一种, 但因为把握不好尺度而较难实践。比如可以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 卖出近期表现好的股票。并且股票市场通常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 通过对金融市场上常见现象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心理漏洞的存在, 投资者应刻意地去对修正反应过度的症状, 并对反应不足进行弥补。这种反向投资策略可以很好的弥补投资者心理的弱点造成的决策失误。

3总结

教育投资行为 篇8

一、机构投资者对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

1.机构投资者通过资金优势影响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1) 通过资金优势刻意做开盘和收盘价。上海深圳的证券交易所开盘实行集合竞价制度, 集合竞价时机构投资者很容易通过一两笔大单制造很高的开盘价, 这样即不用花很多的成本, 也能吸引投资者眼球, 起到很好的广告效果。比如:广告效应, 开盘就名列涨幅排行榜的前列, 个人投资者就会产生很强的追涨心理, 看到股价的大幅高开以为庄家今天势必要有所行动, 股价必定要大幅上涨, 从而追了进去。临收盘的时候一两笔大单就能做个很低的收盘价, 这样为第二天的操作打开了空间。如果第二天想拉升股价的话, 收盘的低价也会让一部分个人投资者在第二天早盘时吓出局。

(2) 做热点板块。机构投资者利用自己庞大的资金优势操纵一只股票的股价, 甚至联合其他机构投资者抬升一个版块。热点板块永远都是个人投资者的最爱, 这是由于个人投资者存在着很强的一个暴富的心理。热点板块可以提升证券市场的活跃程度, 吸引个人投资者跟风, 从而使机构投资者的操作更加容易。

(3) 机构投资者通过制造股价的剧烈波动, 来引诱个人投资者频繁交易。个人投资者往往希望捕捉到股价的每一个波动, 进行正确的交易, 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是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过度自信。个人投资者认为自己的买入或买入决策是正确的, 频繁的交易带来的后果往往是, 巨额的亏损。因为一次亏损往往需要数次的盈利来弥补, 亏损的时候个人投资者往往期望着股价能够重新回到自己的成本价, 这种期望是一厢情愿的, 没有及时止损带来的后果只会使损失越来越大。然而, 盈利的股票, 投资者却急于兑现自己胜利的果实, 落袋为安, 往往个人投资者只赚了一点蝇头小利就退出了, 与大幅上涨的行情擦肩而过。每天痛苦地看着自己卖出的股票大幅飙升, 自责, 懊恼。最终忍不住又满仓进入了, 这时持有成本往往在一个很高的价位。

2.机构投资者通过信息优势来影响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1) 获取信息。机构投资者拥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能够对企业、市场、宏观经济形势等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以及通过地下渠道得知或提早得知某些重要信息。而个人投资者所能了解的信息主要是“共同知识”即所有人都知道的信息。这就在获取信息上存在着不对称问题。

(2) 编造信息。机构投资者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庞大的合作团队, 媒体和一些股评家可能受托于机构投资者, 他们根据机构投资者的要求替机构投资者发布信息。机构投资者想要出货时, 就让股评家在各大媒体鼓吹, 某某股技术形态多么好, 上涨空间无限, 涨势刚刚打开, 明明是高位放量滞涨出货的股票, 他们却说成, 这是庄家再继续吸筹。

(3) 控制信息。机构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联合上市公司, 控制信息发布的时间, 股票经过大幅拉升后, 及时放出利好, 比如每股净收益大幅增加, 和某家公司商讨重组事宜, 从而掩护自己的出货。个人投资者看到利好盲目跟进时, 机构投资者能从容派发。

二、建议和政策

1.加强投资者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教育

投资者教育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也是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利保障。积极开展投资者教育, 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对我国投资者的教育主要是从提高投资者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着手, 目前虽然证券公司在开户的时候, 向客户提交的《风险揭示书》, 但很少有投资者认真翻阅, 所起效果有限。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可以从投资者的年龄结构, 学历水平, 知识体系入手, 加强开户之前必要的风险测评。证券公司有义务定期不定期的举行相关培训, 让“股市有风险, 入市需谨慎”真正深入人心。

另外, 必须要对投资者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都能够得到贯彻实施, 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平稳健康地向前发展。

2.加强对机构投资者行为的规范管理

机构投资者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 操纵股价, 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作为市场兴风作浪的始作俑者。而监管, 不能只停留在颁布几条法律, 更不能寄希望与机构投资者的道德规范上。必须从源头上加强机构投资者的准入制度, 加强机构投资者的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机构投资者开立证券账户要具体标注, 并加强对这些账户的监管。并且从源头上对其筹措资金的安全、合理、合规上做好控制, 规范委托代理关系, 对证券交易中的代客理财等活动也要予以规范。

摘要: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 其可以利用该优势影响股票价格的走势进而影响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使个人投资者的交易频繁出错, 来获取利润。如何规避和减轻这一影响, 本文从投资者教育和加强机构投资者的规范管理的角度, 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单树峰.行为金融理论中的投资者行为[J].国际金融研究, 2004, (3) :15~20.

[2]庄序莹.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 2001, (2) .

[3]李心丹, 王冀宁.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 (11) .

[4]彭惠.信息不对称下的羊群行为与泡沫[J].金融研究, 2000, (11) .

艺术品投资需要理性行为等 篇9

金鹏

在投资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股票、房地产和古玩艺术品可以算是近年来的三大投资热点。

前两项曾让投资者趋之若骛,但房市和股市很容易受到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波动,经常是让人惊喜交加。然而,在收藏领域,只要投资对了,其投资价值在艺术品本身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的推动下,会产生相当可观的利润。如2001年,上海敬华拍卖公司的首次拍卖活动中,一件“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烛台”作为拍卖图录的封面被隆重推出,经过几十轮的激烈竞标,最终以880万元成交。短短四年后。当此烛台再次出现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春拍时,被藏家以2035万元的价格买走。一只烛台,一件古玩艺术品,投资四年后的利润达到了131%,令人咋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由此看来,只要看准入市时机,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再加之行家替你“掌眼”。艺术品绝对是大收益和小风险的稳健投资。尽管拍卖市场只是艺术品市场的一小部分,但做为高端市场的代表,拍场上的“风吹草动”历来都能最迅速、最准确地反映整个艺术市场的发展走向。

值岁末年初之际,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在全球经济—体化的今天,我国自然也不能幸免。一夜之间,已经习惯了将各种投资理财方式作为茶余饭后谈资的我们陷入一片阴霾,艺术品投资不免也会让众多投资者“雾里看花”。从已过去的2008年来看,“当代艺术”、“天价”已经不再是关键词。所有藏家和看客都不得不带着些许的忐忑和忧虑,现在大家更为关注的是2009年的市场或是未来几年的艺术品市场将走向何方?是由热转温、由急转稳,还是由热转冷、由快转慢?就在一切还难有定论之时,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开始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把上世纪几次世界性金融危机分析一遍后,他们放出了一个让艺术品投资人倍感快乐的消息:“金融风暴往往会促进艺术品的流通”,不过这个结论似乎与市场的表现,以及人们时下的情绪多少有点背道而驰的味道。英国佳士得有限公司中国区业务发展总监汪洁女士就表示,“这样的时期却是买东西的好时候,是收藏的好时机。”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的副总寇勤先生也表示:“虽然这次不可避免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但是我们认为好的作品、重要的作品一定能立足市场,目前的情况也不失为艺术品收藏的良好时机。”就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发生在美国银行投资商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不久,原属雷曼公司的艺术品一下涌入了艺术品市场,最终经苏富比拍卖成交总值高达1.1亿英镑的事实为上述结论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由此看来。艺术品市场不同于股票、黄金等市场,它对经济环境变化的反应是滞后的,往往是在两三年后,才会真正有所表现。当危机来临之时,也恰恰是艺术资源最丰富的时候,有些人会根据自身经济状况的变化来调整投资产出比,在其他方面经营不善的一些艺术品持有者则会通过出售藏品,为自己赢得资金的正常运转。当然,同时也有部分投资者在持物观望,等待“水涨船高”的机会。

无论什么投资,既然是投资。就有风险,那么具有理l生的投资行为才是投资成功的关键。艺术品投资与其他门类的投资理财不同,首先自己要喜欢!买股票或基金,你可以不喜欢这个行业,但买艺术品不行,如果自己不喜欢,如何能坚持?还有要投资艺术品,需做的功课实在太多,就拿书画作品来说。从年代上可分古代、现代、当代作品;从种类上,又分国硒、油画、水墨画、水彩画、版画等,既有名家,也有鱼目,什么值得收藏,什么不值得保留,考的都是知识、经验和眼力,交“学费”几乎是不可避免。艺术品领域博大精深,想要真正成为行家,前途漫漫,只能循序渐进。

那么对于想要投资艺术品的初入门者来说,第一,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财力情况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易入门、门槛较低、潜力较大的艺术品,切忌盲从跟风。与其“追高”,不如抱着欣赏的心态,结合专家意见,挑一张自己喜欢的作品,在关注市场变化同时,平日也可欣赏品评。如果作者身价大增,自然很好,即使没有,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就拿现代油画来说,价格和其他家居装饰品差不了多少,却能给你带来很大的精神愉悦以及可能的增值机会。

第二,投资艺术品的心态非常重要,直到现在有一些人还在做着“国宝梦”,总是希望遇见一件“稀世珍品”,可即使是收藏大家,对此也是可遇不可求,与其每天希望“捡漏”,不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从触手可及的低价、小件器开始,找准自己的定位,根据自己的斤两,宁可求稳,不可冒进。要是有人向你鼓吹他手上有号称“他爷爷的爷爷”那年月留下的“宝贝”什么的,因为看你有缘,才要以看似很便宜的价格匀给你时,十有八九都别听信。这世上何来那么多便宜的珍品呀!更没那么多便宜可占。只要能根据自己的财力去买自己看中的东西,并觉着值这个价钱便可。

第三,要关注艺术品市场上的动态行情,搜集相关信息,随时判断艺术品的投资价值,观察艺术品现在所能吸引的注意力以及未来可能会吸引到的注意力,无疑就成为了投资成败的关键之一。如果一些作品的价格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大幅度走高而趋于它本身价格的顶端时,那它未来价格的走向必然趋向平稳,升值空间不大。对于—个实力强大的投资者来说,部分资金的沉淀也许没有什么,而作为中小投资者则要慎重考虑,因为它的进一步升值,必须要等到下一个跳动期才可以获得利润,但它却占用了你的资金,就影响了你的再投资。所以“买涨不买落”的经验在艺术品投资上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

第四,一定要多多关注名家、名作、名藏,因为,名家的社会地位、人文价值赋予了艺术品巨大的附加值,这些才是艺术品升值的增长点。比如,2006年中国嘉德秋拍的《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中共143件拍品,成交率达100%,总计成交6300余万元。再有也要把眼界放宽,要买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比如要投资书画,并不应该只把目光集中在大名头画家的作品上,既可以购买市场价位比较明确的名家名作。也可以购买暂时还不是很出名,但就其艺术水平而言还会有很大升值空间的作品。

最后,要说的就是投资艺术品要量力而行,合理配置自己的资产,并选择最佳的投资时机,以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把既能保筐增值,自己又喜欢,并能从中得到精神享受的艺术品放到最合适的篮子里,才会取得投资艺术品的最好效果。

厂家遭遇经济寒流收藏岫岩玉正值好时机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辽宁岫岩玉,以历史悠久、产量丰富、质地温润细腻而闻名世界。但受去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影响,在岁末年初的时候,岫岩玉生产厂家玉石制品的销售大幅缩减,不及往年的1/10。“南方的地产商和北方的煤炭商往年都会开着车来挑选大型陈设玉器,今年他们生意不好,缩紧了钱袋。”辽宁岫岩兴隆玉雕厂厂长姜涛说。春节的时候,岫岩县没有了往日的车水马龙,生产厂商大都提前关门了。但姜涛认为,尽管岫岩

玉制品的销售受到影响,但是岫岩玉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改变,其收藏把玩的功能没有改变,保值、增值的性能也没有改变。而且,行业受了冲击之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岫岩玉的发展会更平稳健康,价格更趋于合理。因此,目前也是收藏岫岩玉的好时机。“岫岩玉是不可再生资源,尤其越来越少的老玉和河磨玉,价值正在迅速增长。”姜涛说,用不了10年,河磨毛会像新疆的和田玉一样,一石难求。

岫岩玉因产于“中国玉乡”辽宁岫岩县而得名,与新疆的和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的“绿松石”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玉”。岫岩玉质地温润晶莹,具有耐高温性和抗腐蚀性,可雕性和抛光性好,是国内外十分优质的玉雕材料,适合雕刻大中型玉件。2005年,岫岩玉雕“素活”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玉石是不可再生资源,好的玉料日益稀缺。新疆和田玉河床禁止开采后,真正的籽料越来越少,很多珍贵玉石成了绝版。岫岩玉中的极品玉石——河磨玉,质感与和田玉最为相似,被认为是和田玉惟一替代品。河磨玉是在亿万年前,由河水冲刷滚落在河床中的玉石块形成的,由于以前过度开采,现在资源非常有限,原料的价格也在不断增长,跟10年前相比,上涨了500倍。

来源:北京商报

京城古典家具开始降价促销购买时还需擦亮眼睛

受金融危机影响,京城的古典家具开始了降价促销。记者从北京的一些古典家具市场了解到,酸枝、花梨等部分材质的家具春节期间降价促销,有些家具身价甚至降了一半。

记者从市场了解到,属于“奢侈”消费的古典家具市场岁末十分冷清,整体销量减少了有一半左右。

受此影响,一些家具纷纷降价。北京金漆镶嵌厂负责人介绍,春节期间厂内的所有古典家具降价一半。原价19800元的红木圈椅降到8800元;酸枝的条案从23000元降到11000元左右;古典书柜从11万直降到五六万,就是为了能再度吸引人气。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家具的降价是同积商品促销,但也不排除市场一些商人以次充好,如拿红木的红白皮当成好材质卖。这需要消费者多比较,擦亮眼睛再购买。

来源:北京晚报

分纸币不断升温带动旧版人民币进入上升期

目前,市面难觅踪影的壹分、贰分纸币,价值在不断升温。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人民币纸币价格上升,带动了旧版人民币收藏热。

据了解,1948年12月l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成立,并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简称人民币,也就是“第一套人民币”。但由于该套人民币内容繁杂、主题思想不突出、钞票种类多、面额大小差别大等缺陷,仅在市面流通7年。目前市场罕见的第一套人民币,价格在160万元左右,其中面值l万元的“牧马图”、l万元“骆驼队”、5000元“蒙古包”和500“瞻德城”总价值50万--60万元。价值最高的是1万元(折合现今人民币1元)“牧马图”,如今市价18万元。涨幅最高的是5元券“水牛图”,50年涨幅500万倍。

2000年,第三套人民币正式退出流通领域后,价值开始上升。在1999年,该套人民币大全套(全新)收藏价格为1000元,到2004年也仅为2000元左右,从2005年开始,上涨到4000元左右,2007年攀升到近两万元。

1987年第四套人民币面世,流通JO年后停止发行。目前,稀少的1980版100元已升值5倍,50元已升值16倍。

来源:北京商报

正当金融海啸令各种投资市场萎靡不振,中国书画收藏却成为众人关注的资金避风塘,著名国画大师范曾乙丑新作展日前在北京举行,不足1个小时120余件作品几近售罄,交易额高达数千万,更有外地商人组团斥资近千万抢购数十幅书画作品。

范曾作品备受书画收藏界追捧,即使面对金融海啸,其作晶价值非跌反涨,书法作品每字价格逐年递增2万,一个字高达5万元,国画作品更是水涨船高,一幅普通画作即高达50万元。

中国书画蕴减深厚的文化,极受中国收藏家的垂青,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断发展,中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中国书画收藏的中心。中国书画去年的表现稳定强劲,有巨大的升值潜质,书画收藏今年或会成为投资热点。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印尼一家大型石油企业财团,公司总裁将所收藏的艺术品全都套现周转,成功拯救公司。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爆破,一批名画大量流回欧美,兑现的资金帮助日本企业渡过艰难岁月。从当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情况来看,中国书画由于保存方便,极有可能成为资金的避风塘。

来源:香港文汇报

唐卡收藏节后可逢低介入当代唐卡值得收藏

唐卡又称唐喀,是一种刺绣或用天然矿物绘画在布、绸或纸上,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彩色卷轴画。唐卡因画工考究、颜料珍贵、色彩亮丽、图像庄严,具有高度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被称为佛教艺术的一朵奇葩,从2006年开始唐卡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藏学热的不断升温,近年来,藏传佛教艺术品的收藏日益成为国内外藏家关注的热点,精品在拍卖会上往往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并不少见。但由于收藏群体相对狭窄,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目前唐卡收藏陷入低迷期,专家认为,藏家节后可趁低而人,选择明清或现当代唐卡精品,长期收藏投资。

近年来,唐卡收藏市场不断升温,尤其从2006年开始唐卡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明清唐卡在拍卖市场屡创天价,2002年12月,天津文物公司拍卖了一幅《清普贤菩萨像唐卡》,成交价为5.5万元,是当年国内唐卡拍卖的最高纪录;2004年北京翰海拍出的《清初五凤图唐卡》(五件)为17.6万元;2005年,中国嘉德春拍,明初的《打籽绣岩传甘露漩明王》,以137.5万元成交,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唐卡的价格已经翻了20多倍;2006年古天一拍卖公司拍出清乾隆的《莲花大师唐卡》,成交价是102.3万元;2007年匡时国际秋拍,清《世亲大师唐卡》拍出了89.6万元的价格……而唐卡拍卖的世界纪录是2002年4月29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明永乐御制的巨型刺绣《刺绣红夜摩唐卡》创造的,当时拍出3087.41万港元的高价,轰动一时。

但去年唐卡收藏市场势头出现渐缓迹象,由于收藏群体不大,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拍卖公司都没有推出佛教专场,为数不多的几个专场成交也比较惨淡。

专家建议,尽量收藏题材独特的唐卡。比如,藏医藏药类唐卡,既记载着各种西藏医药的精华,又是用以教学的辅助工具,不但表现了藏族人民对人体、生死的认识,还体现了对宇宙、人与宇宙关系的认知,具有医学、哲学、科学等多方面的意义。

唐卡艺术研究专家西合道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品相好、保存完整、出自著名寺院高僧之手、画工精美的唐卡,年代越久价值越高。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早期的唐卡大量流入了西方博物馆,宋元时期的唐卡流传下来的已十分罕见,而目前在国内,明代以前的唐卡文物价值是相当高的。现存的历代唐卡中绝大部分都是清代的作品。但质量不一,并不一定都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不少当代唐卡大师的作品同样具有不菲的收藏价值。

教育投资行为 篇10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世界上的风险投资形成了“投资者-风险投资家-风险企业家”的链式投资关系。从这一链式,可以清楚地看出,投资者不再直接把资金投入到风险企业家去,而是引入了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和专业能力的风险投资家作为中介。投资者把资金交给风险投资家管理,再由风险投资家经过层层筛选,把资金(连同风险投资家能够提供的增值服务)投入到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这一链条中,资金的流向及委托代理关系如附图1所示。

国外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上,基本上都是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风险投资机构,但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无论是按照投资额,还是按照投资项目数量来衡量,都呈现出国有风险投资机构、民营风险投资机构、外资风险投资机构三分天下的格局。国有、民营、外资具有不同的特性和问题,这些区别影响了它们对利润、声誉等目标的追求,从而也对它们的投资行为产生了影响。

1 不同类型风险投资机构的特性

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真正起步发展。相比之下,国外的风险投资市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因此,相比于外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无论国有,还是民营)都显得尤为“年轻”(按照《2013中国风险投资年鉴》的数据,我国经营年限超过5年的风险投资机构,2011年只占46.25%,2012年只占68.69%。可见,近年来,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大量的风险投资机构从业未满5年,都非常年轻)。风险投资市场是一个高风险市场,需要高度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相比于外资机构,年轻的国内风险投资机构明显能力较差(无论是筛选投资对象的能力还是投资之后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抗风险能力薄弱(资金不够雄厚)。

风险投资市场还是一个高度依赖声誉机制的市场,越是具有好的声誉,越容易筹集到资金和获得好的投资机会。而好的声誉来自于风险投资机构成功的投资案例。相比于外资机构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成功案例,年轻的国内风险投资机构声誉明显较低。这导致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在筹集资金、寻找投资机会、谈判提成比例等方面均处于劣势。而相比于民营风险投资机构,国有的风险投资机构因为有政府信誉作为“背书”,会有相对较高的声誉。综上可见,在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外资机构具有最高的声誉,而民营的投资机构声誉最差。

外资风险投资机构历史悠久,投资经验丰富,资金实力雄厚,有着较高的声誉。它们基本上是国外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在我国所设的分支机构,往往照搬母公司的治理模式,采用的是世界上通行的成熟治理机制———有限合伙制,内部治理问题较少。民营的风险投资机构治理问题就较为复杂,它们有些是采用有限合伙制,有些采用公司制,并且内部治理方面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这种现象在中小型的风险投资机构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对来说,国有的风险投资机构治理问题最为复杂。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往往是某一级政府部门设立的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的国有企业类似,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存在着“最终委托人缺失”“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不匹配”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在选拔负责人和主要工作人员时,主要还是按照体制内选拔干部的标准进行选拔。这种选拔方式,不但限制了选择的范围,而且使经理人的声誉机制失去了作用。按照体制内干部的标准选拔出来的人选往往不是能够承受高风险、高压力,具有敏锐的市场能力的合适人才。如果考虑到负责选拔国有投资机构负责人的政府官员,也不是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的最终所有者,他们完全有动机为了利益而故意选择不合格的国有风险投资机构负责人,那么,国有风险机构负责人选拔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的道德风险也不容忽视。相比于一般的国有企业,国有风险投资机构从事的业务灵活度更高、风险更大,寻租空间更大,更需要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道德风险问题。

2 风险投资机构特性对其投资行为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风险投资的不同特性对其投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民营风险投资机构而言,它们能力较差,资金实力薄弱,“逐名动机”强烈[1](它们有很强的动机推动所投资的企业尽快上市或者被兼并,以获取利益和得到高的声誉),因此,民营风险投资机构往往投资于企业的成熟期,即企业发展的中后期。投资后,它们往往不太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致力于尽快推动企业上市或者被兼并。

国有的风险投资机构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较好(有政府信誉背书),但是,委托代理问题较为严重。无须讳言,我国设立的众多的国有风险投资机构鲜有经营得非常成功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的委托代理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的负责人除了存在着过高的在职消费、努力程度不足,追求短期政绩等普遍的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之外,更严重的是,有可能为了私利而把风险投资的资金投入到不良的投资项目去。另外,政府设立国有风险投资机构以帮扶中小企业发展的初衷,对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行为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相关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于民营和外资的投资机构,国有的风险投资机构对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投资较多,并较为关注促进中小企业创新,一定程度上履行了其社会职责[2]。

外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往往被认为是投资经验最为丰富,资金实力最为雄厚、治理机制最为完善的投资机构,因此,它们往往具有较高的声誉。它们对企业的投资往往能起到“认证作用”[3](它们的投资说明该企业是个好的企业),从而能够吸引其他投资者跟随投资。外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往往在企业的不同阶段都有投资。只要是好的、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即使是初创期等风险较大的阶段,外资往往也愿意重金投入(国内近年来快速成长的公司,如:小米、京东等,在它们的初创期,都有外资风险投资机构大笔资金投入),并利用其较强的增值服务的能力,为被投资企业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拓展网络联系提供帮助。因为资金实力雄厚、声誉较高等因素,它们往往不像民营的风险投资机构一样,迫切希望被投资的企业上市或者被兼并,过于追求短期的利润和声誉,对企业的成长更有耐心。在对企业的投资中,它们甚至可以等待十几年才退出,期间还可能进行多轮的投资。

从上文的分析可见,不同类型的风险投资机构具有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影响了它们对不同目标的追求,从而影响了它们的投资行为,造成了它们对被投资企业的不同影响。对于民营的风险投资机构,政府应该出台措施鼓励它们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对于它们过于强烈的追求短期利益的动机,则需要进行抑制,否则,有可能伤害被投资企业的长期利益,并且扰乱金融市场。对于国有的风险投资机构,短期来说,必须完善治理机制,减轻其委托代理问题,促使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真正把资金投入到有成长性、有创新的中小企业去。长期来说,等到国内风险投资市场进一步发展成熟时,国有的风险投资机构应该转型成为风险投资的母基金,逐渐退出对企业的直接投资,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对于外资的风险投资机构也要监管和引导,促使它们把丰富的经验、较强的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真正用于帮扶企业成长和促进企业创新上。

参考文献

[1]LIN T,SMITH R.Insider reputation and selling decision:the unwinding of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s during equity IPO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1998(4):241-263.

[2]陈伟.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非资本增值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9):87-96.

上一篇:协同创新系统下一篇:青霉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