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意识

2024-09-11

把关意识(共4篇)

把关意识 篇1

当下, 电视新闻编辑应从过去简单的“把关意识”提高到以观众为中心的“引导意识”思维上来, 提高编辑质量, 高标准地编发新闻,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把关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所以, 新时期如何重新认识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能, 已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在近年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实践中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及新闻敏感性

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是担当新闻编辑的首要条件。因为电视与其他主流媒体一样, 除了具有信息功能外, 还是党的“喉舌”, 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如果新闻编辑的政治责任感不强, 就会导致对新闻的思想把关不严, 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还会在观众中造成负面影响和误导。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政治性的错误是最大的错误, 有的新闻稿需要我们在编辑制作中严把制作关, 对那些违反政策影响团结的画面绝不能放行。长期以来, 在编辑制作过程中, 我只要感到文稿一有问题有错误, 总是马上与记者联系, 商量修改。决不让有问题的稿件溜过去, 不让错误的言论和画面播出去。

二、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编辑技能

电视新闻编辑与报刊、广播的编辑不同, 应掌握电视传媒方式与特性。与报纸和广播媒体的报道方式相比, 电视新闻报道有其独特的构成要素———事件现场的声音和画面。电视新闻画面自身有严谨的结构和负载信息的能力, 其优劣直接影响到新闻节目的质量。因此, 要想提高新闻节目质量, 就必须提高电视画面的表现力, 即通过电视画面把新闻事件的现场环境和气氛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

1. 熟练素材。

电视新闻编辑首先要吃透稿件, 快速阅览素材, 理清头绪, 形成逻辑思维, 寻找感觉。把握总体画面的编辑要想很完美地体现出新闻主题及记者的采摄构想, 就必须从熟悉素材入手, 这包括对新闻主题和文字稿的精深了解以及对相关画面的熟悉。我在编辑新闻时, 总是要先熟悉稿件, 快速浏览素材, 在心底留下需要的镜头以及位置等, 并挑出较好的画面和最能体现稿件主旨及特指部分的画面。为了减少错误, 避免再次寻找画面的困难, 我在浏览时总会做些必要的记录, 先掌握基本画面逻辑及串接方式, 即筋骨、再加上骨肉, 将表现尽量完美的画面加入其余部分。在熟悉文字和画面素材的基础上, 把握住新闻总统内容的逻辑规律, 努力做到快捷迅速, 表现主旨强, 运用画面恰到好处。

2. 注意画面的节奏变化, 调节观众的视觉心理。

电视新闻虽有别于文艺作品, 但同样要将其内容和形式统一。不同文艺的是新闻应有不同的画面节奏, 不然就会让人看着不舒服, 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政治错误。特写二至三秒, 推拉摇移要用少用精、使镜头要长、镜头效果与播音员语言语调要和谐组合, 把握好总体节奏, 而对于部门会议和行业会议, 可将其变成一组简讯节约时间, 这样就突出了重要的会议新闻, 淡化了一般的会议新闻, 从而赢得观众的认可。

3. 画面和同期声相得益彰。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要处理好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首先要做到声画合一。电视新闻节目中, 声画合一运用最多的是同期声, 它能有效地增强气氛, 使观众视听一致, 此外要做到声画对位, 即把蒙太奇的组接技巧运用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中来。特点是声画对位和声画合一二者紧密结合, 能产生单纯声音或画面本身所达不到的效果, 使画面和声音的表现得到新的拓展。

4. 巧妙运用字幕、图标及文字材料。

在新闻画面上叠加色彩明快醒目的字幕板、图标及文字资料, 这种直白易懂的方式可以将一时无法讲清的内容明示于屏幕上, 增加信息的准确性和被理解的速度。拉近新闻报道与广大观众的心理距离。如在会议报道中, 可将会议横幅、标语、口号等用字幕提示, 突出强调会议发布的主题信息和提出的重要举措等内容。

5. 跳出自身工作局限性, 参与前期采编。

从事电视新闻编辑, 应该从观众的需求出发, 对各方面的情况都应熟悉, 在辐射的区域中, 观众想什么, 有什么要求, 都需通过社会活动了解。如果编辑部深入基层、深入生活, 参与各方面的社会活动就能掌握第一手材料。自从电视新闻进入千家万户以来, 千家万户也介入到电视新闻中, 这种“双向传递”的接触愈多, 愈能获取包括新闻在内的各方面信息, 对于拟定新闻报道方案、确定新闻内容作用十分重大。

单纯地作电视新闻画面编辑, 仅仅编辑新闻画面, 会逐渐有种脱节的感受。对编导、记者的意图理解不透, 编出的东西就不能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因此, 应该从群众的需求出发, 对各方面的情况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跳出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参与到前期采编中。

三、要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及素质修养

电视新闻工作者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电视节目质量的好坏, 编辑人员应不懈地探求知识, 在知识的不断积累中获得新的灵感, 形成本专业特有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编辑人员不仅要懂得工作范围和电视语言的各种规则, 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美学修养, 还要有能力驾驭它, 画面编辑是一项既具技术性又具艺术性的工作, 美是其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一个形式美、风格好的节目, 必须荟萃观众产生更多的吸引力, 确保更好的传播效果。在艺术素养上, 电视新闻编辑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了, 培养多方面的知识积淀和审美理念。在技术素养上, 娴熟地掌握画面编辑的技巧。在新闻素养上, 要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和准确判断力, 编辑人员不能只满足于把内容、信息传播给受众, 还要努力带给受众美的享受, 美的熏陶, 编辑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 在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贯彻美的原则。在节目过程中, 吸收各方经验, 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提高编辑的把关意识 篇2

对于指令性新闻稿件, 要把好政治关

指令性稿件也就是必发稿件,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委、政府重要会议、重大决策和有关领导的主要活动, 如党委全会、人大政协“两会”、投资贸易洽谈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原文化港澳行等;二是按照上级要求设置的重要栏目和推出的重大典型, 如《河南日报》2008年开设的“新解放, 新跨越, 新崛起”、“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中原崛起”、“抓住机遇扩内需, 坚定信心保增长”等栏目, 以及对全国劳动模范、抗震救灾英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重大典型的报道;三是编委会组织的系列报道和专题策划, 像《河南日报》过去策划的“在京创业的河南人”、“走近卢氏县委土坯房”、“辉煌三十年”等专题和系列报道;四是主要领导讲话和主管部门指定要发的其他稿件。

这类新闻稿件有些已经领导审阅, 除非有明显差错, 从标题到内容都不能随意改动;有些虽然未经领导审阅, 但是经过层层把关, 修改的空间也不大。一般来说, 无论领导审阅与否, 编辑都不用考虑用与不用的问题, 也不必在文字上耗费过多精力。但是, 这类稿件领导非常关注, 不出差错则罢, 要出就是政治性差错, 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

关键用语要准确。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会提出不同的目标任务, 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在提法上有所改变。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建设”到“发展”)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由“总量”到“人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由“增长”到“发展”) 、“又好又快” (“好”字当头等。这些重要提法内涵丰富而深刻, 不能有丝毫差错。还有极为敏感的台湾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等, 都必须慎而又慎。我们在编稿中发现, 记者竟然把“化危为机”写成了“化为危机”, 编辑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重大差错。

领导名字不能错。领导人的名字准确与否, 不仅关系到领导者个人的形象, 也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在编稿时不敢有丝毫马虎, 不能凭印象和感觉, 必须对照名单。一旦出现差错, 就会给领导者本人及所在单位、部门带来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

职务排序莫颠倒。有些领导身兼数职, 在什么场合写什么职务, 是否写所有职务, 都有严格的规定, 既不能漏掉, 也不能添加, 更不能张冠李戴。领导人排序同样有极为严格的规定, 前后不能有任何颠倒, 否则就会在读者中造成思想混乱。我们曾经在编稿中发现, 作者将“原来, 某某书记”写成了“原来的某某书记”, 虽然仅一字之差, 但意思完全变了, 差点酿成大错。

对于指导性新闻稿件, 要把好政策关

有一部分新闻稿件, 不仅事关全局, 而且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 读者关心爱看, 上级又不过多干预。笔者将这类稿件归纳为指导性新闻稿件。一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建设等成就性稿件;二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障、贫困救助、升学就业、食品安全等反映民生方面的稿件;三是股市走势、自然灾害、重点工程开工、高速公路通车等动态性稿件。这类稿件有一定的新闻价值, 采用率较高, 但政策性很强, 把握不好就会出现政策性差错, 同样不能掉以轻心。

紧扣时代主题。报纸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党报尤其如此。只有密切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反映社会生活的最新动向, 才能引起领导的关注, 获得广泛的舆论共鸣, 否则就失去了指导性和可读性, 也难以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编辑在选稿和编稿过程中, 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从而把各行各业引领到科学发展的轨道。

吃透具体政策。党报新闻编辑心中要有政策法规的尺度, 对一篇稿件删去哪些东西, 保留哪些东西, 确定用与不用, 都必须用这个尺度来衡量。当前, 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 比如: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农业生产等。对这些具体政策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在选编稿件时不能偏离中央政策, 更不能与中央政策背道而驰。

配合当前形势。编辑在选编稿件时, 还要密切关注当前形势、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2008年, 我国先后经历了南方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七”上天等大事、喜事, 我们及时组织了《真情化冰雪》、《抗震救灾, 我和你在一起》、《奥运有我更精彩》等特别报道。2008年高考结束后, 正值考生选报志愿的关键时刻, 我们又策划了《我的志愿, 我的未来》专题报道。2009年春节前后, 我省遭遇特大干旱, 我们大量编发了各地抗旱保苗的报道。这样既配合了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也体现了“三贴近”的初衷。

对于一般性新闻稿件, 要把好质量关

一般性新闻稿件也即地方性新闻稿件, 大部分为通讯员来稿和驻地记者写的稿件。由于作者来自基层, 稿件质量参差不齐, 既有鲜活和优质稿件, 也有质量很差的稿件。这类稿件挑选余地大, 耗费精力多, 给编辑完全的自主权, 也最能体现编辑的水平, 编得好可以被评为好稿, 而不宜刊登的稿件大多也出自这部分稿件。

认真筛选稿件。编辑面对大量来稿, 首先要筛选出可用的稿件, 在把好政治关、政策关的前提下, 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 注重来自基层、来自一线、来自火热的社会实践的稿件, 反映基层群众最关心、最想解决的问题。对于地方和部门为完成发稿任务而写的质量较差稿件, 以及个别商家利用报纸进行商业炒作、带有广告嫌疑的稿件, 坚决予以杜绝。

找准新闻角度。很多通讯员来稿内容大而全, 面面俱到, 缺乏新意, 因此, 必须从中找出新角度, 或者摘取部分内容, 抓住一点, 不及其余, 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凸显出来, 以提升稿件的质量。这样的稿件较多, 有时换个角度就会救活一篇有一定价值的稿件, 否则就会将其埋没。

精心制作标题。标题是报纸的眼睛, 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一般性来稿中多数标题不尽如人意, 有待加工提高。2008年我们制作的像《金榜题名时网上谢师恩》、《流凌喀嚓响防汛声声急》、《吃得好还环保:奶牛喜进“托牛所”》、《“危”中抓机遇过冬不“猫”冬》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好标题, 不仅鲜明、形象、生动, 读之朗朗上口,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原稿的新闻价值。

论高校校报编辑的把关意识 篇3

一、严把事实关, 确保信息真实可信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高校校报的新闻报道人员以学生记者为主, 他们的业余特点决定了其工作状态, 他们参与的新闻报道多为系部、专业班级的新闻事件, 或是一些校园、社团活动, 采写的条件受到限制, 报道内容难免出现失误。编辑工作就是要在审稿和发稿过程中, 严格把好事实关, 在最后关口上将可能导致报道失实的缺口堵住, 尽力把一切差错消灭在版面之外。

严把事实关, 首先要善于识别新闻稿件中虚假的现象。新闻稿件的内容应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 虚构、拼凑、夸张、偏颇、孤证、回避等, 都是失实的表现。虚构是最严重的问题, 例如许多校报中有关科研项目获奖情况的报道, 记者并没有到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 也没有其他采访形式, 只是根据传闻或编辑的组稿要求无中生有、向壁虚造。拼凑则是把不同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做的事写成一个人或群体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所做的事, 而且其中某些情节和内容甚至是通过“合理想象”主观添加上去的, 这种现象在报道文明礼貌月的先进事迹中屡见不鲜。还有夸张和回避的问题, 为了实现某种传播意图, 任意夸大或缩小事实, 对有关全局的重要情况故意避而不写。

严把事实关, 还要仔细检查新闻稿件中构成事实的相关成分可能存在的差错。细节的失真最容易让媒体世界扭曲, 一旦报道事件中的名称、时间、地点、数字、引语等出现了“夹带”、混淆、变迁的错误, 就会破坏新闻报道的纪实性要求, 难以成为明日的历史。例如校报的校友风采专栏, 经常会出现对校友的学习专业、曾任职务、毕业时间等细节报道有误的情况, 降低了其可信度。另外, 新闻报道往往会涉及历史上的人物、时间、地点等基本事实, 这些背景资料的核实要以原始资料为准, 对一些知名人士或新闻人物的话语引用还要注意当时的语境描述。

编辑是媒体的“守门员”, 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最后把关人。新闻编辑要运用自己具备的知识、常识和经验, 对报道的事件、人物、问题进行分析, 从前后矛盾、悖于情理、离奇巧合、笼统含混等的表述中, 找出疑点和破绽, 杜绝错误信息的出现, 维护校报的公信力, 确保可信才能可读。

二、慎把思想关, 注重信息导向正确

高校校报既担负着交流信息、引导舆论、弘扬新风、培育新人、凝聚人心、维护稳定的重要使命, 也负有舆论监督的职责。但是, 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往往使作者因为所处部门、身份的局限, 报道反映的角度可能会有偏差, 引起不良的舆论反应, 这就要求编辑从大局出发, 慎重选择, 把好思想关。

第一,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高校校报一方面要传播党政声音、守住阵地、积极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摇旗呐喊保驾护航, 保证上版面的稿件合乎政策的要求, 有利于当前的宣传口径、政策和主旋律, “帮忙不添乱”, 充分体现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要担负起舆论监督的任务, 针对学校贯彻执行国家政策中出现的偏差、失误, 不隐瞒、不回避, 大胆面对, 慎重处理, 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 引导读者公正、理性、客观看待。如针对学校食堂伙食、公寓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设立专栏, 反映各方呼声, 增加监督批评力度, 推动学校发展沿着良性、持续的道路前进。

第二, 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凸显教育的人文关怀。大学教育除了要完成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之外, 还要教会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正确处理个人和团队的关系,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责任意识, 让学生在成才的同时亦能成人。校报作为校园文化的展示平台和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 可以利用“议程设置”功能精心选题策划, 对学校近期的新闻事件或活动组织深度报道。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获奖项目”进行故事化连载, 让师生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全面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理解其社会现实意义, 启发引导大学生从这些身边人、身边事出发, 探寻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还可以利用言论栏目展开师生间平等的讨论, 使真理越辩越明, 增强大家的鉴别力, 扬正抑邪。对于一些社会负面消息, 要“疏导”与“堵禁”并行, 对某些可能发生的不健康思想和行为采取措施进行约束和防范, 从而有意识地影响他们采取正确的行动。

校报编辑必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逐步形成对教育发展规律的真知灼见, 才能抢占舆论引导的先机, 传播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举措。

三、细把文字关, 增加信息审美享受

高校是一个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 高密度的信息资源和独特的文化环境, 使读者的文化水准相对较高。尤其校报作为纸质传媒, 文字报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只有既具思想含量又有独特语言魅力, 才能成为高校师生争相传阅的文化载体。校报编辑要注意突破个体意识的局限, 将自己的思维表达优势应用于整个报纸的精加工、总合成中。

一方面, 校报编辑的语言功底表现在对原稿的修饰校改工作中。优秀的编辑能化平庸为神奇, 针对原稿中表述啰嗦颠倒、句子逻辑混乱、词语搭配不当、词意含混不清等情况, 进行文法、句型结构、标点符号、逻辑修辞的必要修改, 减少信息传输中可能出现的“杂音”, 力争做到准确、鲜明、生动、简洁。尤其是学生的作品, 既要保留原作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又要通过巧选角度、增减删改来挖掘新闻“亮点”, 突出整个版面的格调水准, 增加文字的贴近性、可读性和美学韵味。

另一方面, 校报编辑的语言功夫还体现在点题、加编者按、写图片说明等工作中。只有自觉创新思维模式, 突破常规框架, 大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化深奥为通俗, 变死板为生动, 赋静态以动姿, 才能使文章标题“活”起来。如“生活在春的音符里———走进‘春之声’广播电台”“敢问路在何方?———毕业生谈就业求职”这些受师生好评的标题, 既立足于客观事实对事件意义做出准确地分析和概括, 又富有美感和表现力。编者按和图片说明语的写作也要以揭示事实真相、发掘新闻内涵、传递版面意图为中心, 不但要求文字简洁洗练、明白如话, 更要字斟句酌、恰当把握分寸, 体现新闻产品的文风特色和高校校报的高档次品质追求。

面对当前社会审美标准的多元化趋势, 校报编辑更要满足高校师生对先进文化的迫切需求, 利用品牌栏目、贴切的语言表达及时提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高雅审美情趣的精神食粮, 通过对美的阐释和释放, 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创造美的生活和作品。

四、善把版式关, 提高信息传通效果

高校校报要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除了要在报纸内容方面努力发掘自身的潜力外, 还要设计合理、富有特色、谙熟读者心理的版面, 这不但能够圆满完成对稿件的整体评价, 体现出正确的编排思想, 帮助和引导读者阅读, 而且能够给予读者美的享受。这就需要编辑增强“受众本位”意识, 发挥主观能动性, 精编、巧排, 务实、创新。

首先, 周密的策划是版式出新的前提。校报编辑工作必须具备前瞻性, 根据校报的出版周期, 提前介入报道选题, 研究确定近期的报道重点。在面对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宣传主题时, 需要采访什么人、由谁写作、采集哪些背景资料、用什么样的图片配合等等, 都要事先安排妥当。这样才能避免抓住事件就“报”、拿过问题就“捅”、见文就上“版”的应付式无目的编排。排版前, 还要对每篇文稿应处的位置, 版面的整体风格, 栏目、插图、照片的布局等, 进行认真审视权衡, 并用恰当的字体、字号显示标题感情色彩, 凸显版面的整体效果, 以达到稿件和版面的优化组合。

其次, 要巧妙发挥版面语言的作用, 使版面精美出彩。版面是编辑发挥创造性、释放潜能的空间。从字符选择、线条安排、网纹铺设, 到题文配置、栏目套色、稿件组合, 无一不是编辑版面编排手段的运用。模块式的版面结构彰显现代气息;空间距离的安排显示了稿件的分量和联系;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形成了清楚的视觉层次;色彩不仅美化了版面, 还营造着特定的情感氛围……在这些编辑符号独具匠心的运用中, 校报的风格特色、品位格调逐渐确立。我校校报就曾以专版的形式做了“从文化的角度看校园”的专题报道。版面打破基本栏的局限, 配发了全景新闻照片和发言人的特写镜头, 提问和回答采用不同字体, 使得版面重点突出、错落有致。标题色彩和照片底色对应, 气氛浓郁、活力张扬, 尽显大学的蓬勃朝气, 发挥了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引领功能。

因此, 校报编辑应该充分认识版面设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善于用新颖、美观的版面落实报纸的编排思想, 设计的版面不仅期期有看点、版版有特色, 而且能在读者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

综上所述, 要提升校报的层次和水平, 编辑自身素质的支撑非常重要。只有学校的重视、支持和编辑持续提高更新的能力、技艺, 才能把高校校报办成格调高雅、品位高尚、时代感强、具有文化内涵、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编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成良.论高校报的深度报道[J].新闻大学, 2007 (11) .

[3]刘晓芳.新闻编辑要把好“五关”[J].新闻爱好者, 2007 (6) .

试论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把关意识 篇4

传播学中的“守门人”理论认为,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体对信息、知识的选择、过滤和优化功能进一步增强,成为引导、控制文化传播的“守门人”。守门人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为检查功能、加工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桥梁功能。“守门人”理论同样适用于学术期刊编辑活动。学术期刊编辑在学术文章的选择、优化、再创造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其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意识是把关意识。把关主要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包括: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独创性等;形式方面包括:结构框架、行文格式、表述形式等。

编辑活动从微观方面讲,是对文稿进行收集、选择、加工、整理,经过审理、鉴别、核定、重组、编序和排列,使文化信息借助一定的载体得以复制并向社会传播,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文化传播是作者和编辑共同劳动的结果。编辑以作者的文化生产为基础,在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等方面,都与作者在文化创造与传播过程中促成了文化增殖。编辑与作者、作品的关系中通常处于主导地位。就学术论文来说,编辑进行策划、选择、优化与加工,这是在作者原创性的作品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编辑与作者是不可分开的,没有编辑的劳动和扶持,作者的稿件,不可能得到发表;同样如果没有作者来稿,编辑的工作也无从谈起。编辑这种中介性的属性决定了编辑主体是人类文化信息的承接者、创造者和输出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并使之传播出去。编辑活动虽然是中介,但传播什么样的信息(知识),如何传播这些信息(知识)就体现了编辑的劳动是一种能动性的文化再创造。编辑的创造意识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作为行为主体的编辑,根据社会文化需要,对学术论文进行组织、采集、鉴审、选择和编辑加工,其主要功能就是选择与把关。

编辑活动对来稿的选择与加工,还具有导向作用,能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显著的影响。编辑在稿件生产过程中主导地位还体现为编辑的选择、优化、传播与积累的功能。从处理稿件的角度看,编辑工作贯穿于选题、组稿、审稿、改稿、发稿等各个环节,是作品进入社会的中介和枢纽。无论是从信息生产、传播的中介角度还是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都具有导向性。在甄别、选择和整合的工作中,编辑通过对文稿的选题价值、文稿内容的科学价值和创新价值的鉴识判断以及对文稿提出修改意见,都体现了对作者的导向。虽然每一位编辑的能力不同,专长各异,但从编辑的特殊地位来说,编辑是“决策人”。编辑在已有的文化框架内选择依据已有的主导文化背景,进行理智的、自觉的、积极的探索和选择,从而完成选题策划、联络沟通作者、编辑加工稿件等行为。对于受传者,编辑提供与精神文化产品相联系的新信息,对受传者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规范等起到一种引导作用。编辑活动的方针、宗旨、规范和运作方式,在尊重原文、保留原意的基础上给作者提出明确合理的建设性意见,使文章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也具有了导向作用。编辑作为文稿质量的鉴定者、保证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他直接决定文稿的刊发与否。期刊编辑把关意识的强弱, 将直接影响到学术文章乃至期刊的质量。

就学术期刊而言,编辑从整体出发,对期刊编辑活动作综合研究,同时把学术期刊编辑活动分解为选题策划、稿件组织、文稿审读、加工整理、校读校对、印刷发行等工作,发表具有前沿性、新颖性的文章,引领与推动知识创新。学术期刊从组稿、初审、加工整理、校对、清样到最后出刊的整个过程,编辑都处于这一系列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活动不仅是选择和优化文化成果的活动,而更应该是一种文化传播。编辑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业特性,在文化传播中发挥引导社会舆论导向、提升社会文化品位、构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和价值评判标准的文化价值体系的作用。

二、学术期刊也要坚守正确的政治原则

学术期刊传播的是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性是其根本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期刊只注重学术性,而忽略政治思想性。对任何稿件,首先必须保证其正确的政治思想性。学术期刊倡导平等自由的探讨,为学术创新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同样要求学术期刊编辑把正确的政治导向贯穿于编辑出版的各环节之中。编辑对文稿进行政治质量把关的同时,还必须保证学术文稿深刻的思想性与原创的学术性,这是由学术期刊的特色决定的。

学术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学术探讨涉及的政治问题的范围很广,覆盖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方方面面,如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外交政策、保密制度,等等。学术文稿政治性的内容包括正确的政治观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机密、涉外关系和有关国界等等问题。一般来说,学术期刊的来稿中不会出现明显违背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言论,但由于作者对相关政策了解不深或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或者语言文字表达上的失误或不严谨,往往会造成学术期刊的政治险情。要确保学术期刊的政治质量,刊登的文章必须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相关的法律规定。编辑要在社会主义的编辑出版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党和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发展需要,在审读、鉴识稿件的过程中,以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来取舍稿件。学术文稿的自由探讨,更是要求编辑必须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政治坚定性,熟悉、理解并善于运用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在处理涉及政治问题文稿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性,认真严肃地把好政治关口,做到守土有责。

学术期刊具备各种期刊的共性,但又具备其他性质、种类的期刊不具有的个性。创新是学术刊物的灵魂,是学术论文的本质内涵和内在诉求。学术文稿往往体现出求新求异的思维、批判怀疑的精神、理论创新的追求。对于学术思想观点,编辑要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但思想观点的学术性是一个很弹性的东西,学术水平的高低也很难有具体的标准,况且,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有时也难以截然分开。对学术刊物来说,学术质量是其生命线。这就要求编辑坚持学术标准,大胆支持学术理论的探索创新和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自由争鸣,在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学术氛围中,促进原创性成果的产生。学术探讨越活跃,期刊编辑的守门人功能并没有弱化,反而对编辑的把关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在学术争鸣中的再创造作用的体现就是在浩如烟海的来稿和资料中洞察具有独创性的学术论文和文化信息,要求编辑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要经常查阅、收集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编辑取舍来稿的前提应当是担当庄重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这也恰恰是把关过程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政治方向的对错,将直接导致学术观点的正误。学术期刊编辑不能只注意稿件观点是否新颖、文字是否通畅、格式是否正确、语法是否规范等细节问题,而忽视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要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学科发展的相关情况,熟悉并了解学术研究的动向,更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警觉性和历史使命感,逐步提高自身素质与思想修养,扩大政治视野,本着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具备严把稿件政治思想关的能力,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及时发现并排除政治“险情”。编辑如果没有过硬的政治把关素养,很容易出现政治错误和纰漏。

三、政治责任对学术期刊编辑的要求

编辑工作质量的政治标准是衡量编辑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编辑组织和编辑人员都要自觉地接受和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学术期刊编辑首先当然是审查来稿的政治倾向,剔除有政治问题的文章。对涉及政治问题的文稿,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对待含有政治问题的内容或不完善的文稿一定要进行慎重的认真加工处理,如要作较大的删改,比如观点的修正、章节的增删、数据与公式的校正等,必须征得作者的同意。编辑如果责任心不够,随心所欲、以个人好恶作为取舍稿件的标准,就会致使某些不健康甚至有政治问题的文章得以发表。在编辑加工中,要防止借口“把关”,随意删改原稿,更要防止以“文责自负”为由推脱把关责任。一些学术期刊编辑政治把关意识不强,政治理念淡薄,只对文稿做文字加工和版面技术加工,在审稿、改稿时,只对一些有关语言、文字的具体问题,如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用词不当、语句不合乎语法与逻辑、时间概念不清等等语言表达与技术的问题进行纠正。一提到把关,往往认为那是主编、总编等领导的事,与负责文字加工校对的编辑人员关系不大,对存在政治性错误和纰漏的原稿内容也视而不见,其编辑工作如同校雠方式中的“死校”,而没有意识到很多错误甚至是政治方向的错误,都是编辑应该首先发现并加以纠正的。

学术文章的政治问题,概念较为宽泛,它既包含政治路线、党性原则、宗旨信念等,也包括法律、政策、道德等问题。这些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其界限比较容易分清。而学术期刊中的政治错误在很多情况下并非作者怀有不良的政治动机,而是因为语言表达水平不足或粗心大意而造成客观上出现政治性纰漏,这就更需要编辑不可掉以轻心,通过其敏锐的专业眼光审视文稿,排除各种可能造成政治错误的危险因素。为此,编辑人员必须具备与把关意识相配套的较高的政治责任心、政策水平与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功底、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敏锐的洞察能力。

学术文稿中微观上的政治错误的内容,比较容易出现在涉及民族政策、对外政策以及宗教信仰三个方面的问题上。这些都是很敏感的政治问题,当稿件涉及到民族感情、宗教习俗、复杂的国际关系等政治问题时,编辑一定要慎重,处理、加工、整理这类文稿内容的原则是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保守国家机密,严格地同党和政府的公开提法保持一致。加工整理文稿时,要逐字、逐句、逐个标点地看,务必认真、仔细、耐心。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要精读或重读,遇到有疑问之处、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拿不准的问题,不要轻易放过,也不要轻易改动,要查问,通过查证文献、与有经验的同事商讨、请示领导等方式,力求弄准确。编辑必须认真对待稿件中的这些细节问题,从微观上杜绝稿件中的错误。编辑加工是在审稿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可以说是审稿工作的继续。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编辑的选择加工劳动由原来的单向传播朝着双向、多向交互式交流互动转化,使得编辑不仅能够耐心地发现和纠正文稿中的错误,对稿件进行规范加工,还可以让编辑有机会跟作者、印刷发行商和读者进行交流,充分发挥好编辑守门人的重要作用,将错误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并消除政治性的疏漏。

上一篇:地基处理方法下一篇:科学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