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把关

2024-09-10

媒体把关(共12篇)

媒体把关 篇1

近几年, 网络成为分外热门的字眼, 网络媒体的灵活时效、论坛讨论吸引着大量的“读者”、“听众”成为网民;在时时更新的海量信息中, 新闻失实、不良信息、网络官司等现象开始汇入网络媒体环境中。习惯运用于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概念, 在这个信息高速运转的网络信息环境下也凸显出了角色转换的必要。在网络媒体公信力减弱的环境下, 要合理发挥把关人作用, 对信息进行合理引导及过滤, 重塑网络媒体形象。

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 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由此, “把关人”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在信息满天飞的时代, 网络媒体凭借着快捷的优势, 风头迅速盖过了传统媒体, 但有闻必录、有情必报的弊端也暴露出了网络环境的监管问题。传统媒体由于信源渠道较单一, 而且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呈放射状送达受众, 记者、编辑、总编等的层层把关以确保所发布新闻的真实、准确。而网络媒体则不然, 因为在网络中所有人的身份、地位是可以被设计的, 互联网上的信息很多都虚实难辨, 所以网络媒体在这种环境下很难使人信服。尽管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冲击, 但网络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容易淡化把关意识, 对没有新闻来源、缺少事实依据的信息未经核实就加以发布, 这也是降低网络媒体在受众心中可信度的重要原因。

何为网络媒体及其存在的问题

网络媒体也可以看做是对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的一种融合, 当提到网络媒体时,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刊登新闻的门户网站、传统媒体的网络版。用闵大洪所下的定义来说, 网络媒体就是“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运作的 (即由专业人员对新闻和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发布) , 具有公信力, 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和能够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平台。” (1) 然而, 在网络媒体凭借传播优势绽放异彩的过程中, 自身潜伏的各种隐患也暴露无遗。

首先, 真实性弱。网络中的新闻信息可能来自传统媒体、官方, 也可能来自某个论坛等, 由于不能像传统媒体一样有着严格的层层把关, 因此这些信息往往带有不确定性, 很难保证其真实可靠。

其次, 信息庞杂。网络世界给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提供了空间, 其技术手段“超链接”的介入, 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跨度。往往会出现一条信息跑遍全球, 却有几种说法的尴尬局面。

再次, 低俗信息泛滥。出于盈利需要, 一些商业网站会把广告性质的信息包装成新闻发布出来, 通读全篇只读到宣传, 毫无新闻价值可言。而且网络媒体中会出现噱头新闻, 用大胆、露骨的标题吸引网民的目光, 赚取点击率。

由于网络媒体的自由度比较高, 在信源多元的网络世界里, 各种新闻就会被不断地复制、粘贴, 甚至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信息也会浑水摸鱼地公之于众, 在赢得点击率的同时, 网络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却被鼠标一点一点侵蚀。

“把关人”角色在网络媒体中的重要性

进入网络时代, 传统意义上严格的把关核实、系统审查减弱了,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 于是也就有人开始质疑把关人的存在意义。其实相反, 正因为网络各自为主的宽松环境允许匿名信息的出现, 致使道德失范的现象比比皆是。网络需要把关角色来进行“内净化”, 而用来发布新闻消息的网络媒体更需要施加约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0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为“获得各方面信息”的占56.11%, 其中主要是接收新闻信息的占82%。 (2) 由此可见, 公众在获取信息时多青睐于新闻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发布信息虽便捷、及时, 而与此相生的问题新闻使网络媒体的信息权威性受到威胁。若要维护网络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重新聚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就要在把关上下工夫, 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加以筛选过滤。

把关力度的加大能确保传播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也能对受众有积极的引导。一个出色的网络媒体, 在权衡自身价值之后一定不会放弃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而且媒体把关人针对不同受众, 对信息进行合理整合, 也会引导并逐步影响受众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树立网络媒体的权威。另外, 就网络媒体自身而言, 还能净化网络环境, 推动向成熟网络媒体环境发展的步伐。陈力丹教授把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拷贝借鉴、用户化、网络原创三个阶段, “现在的网络新闻传播尚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 离网络新闻传播的原创阶段距离尚远”。 (3) 我国的网络媒体只有刊播权, 而没有采访权, 在发布新闻时多依靠复制粘贴, 因此网络把关成为最直接改善网络环境的手段。

网络媒体把关职责势在必行

网络常常被认为是各自为政的世界, 但真的就没有“秩序”存在的必要吗?当网络媒体这个舆论漩涡失去了中心, 就容易导致信息混乱。把关虽无法使每条信息都具有绝对价值, 但却能有效阻止垃圾信息的不断滋生, 维护网络媒体传播的声誉和形象, 对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容小觑的作用。那么, 网络媒体中的把关人该怎样理解呢?

(一) 网络媒体把关人区别于传统媒体把关人。传统媒体通过记者、编辑、总编等的层层审核把关才能将信息公之于众, 而网络媒体除了记者、编辑外, 还有网站上无法忽视的博客、BBS等把关人群体。由于互联网的庞大容量, 网络媒体把关人的难度要远大于传统媒体。

(二) 网络媒体从何把关?对于网络媒体的把关, 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切入。宏观上来看, 就是从政府的角度对整个网络媒体环境进行管制, 间接把关;微观上来看, 是媒体网站对自己网站内容的直接把关。只有两方面兼顾才能治标治本, 从根本上逐渐改善网络媒体环境, 严格把关, 重塑形象。

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立法、管理对网络媒体是强有力的制约方式。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对其建设及运作方面制定法规条例, 建立起一系列网络媒体新闻发布及把关制度, 为网站提供政策指导和实施监控。不仅能将一些不当信息、违规操作摒弃掉, 还能引导网络媒体良性运转。

网站管理人员合理协调网络媒体论坛中的舆论风气。网络论坛是能翻云覆雨的地方, 在各社区中, 每个网民都可以自由地畅所欲言, 但自由过度的环境往往会滋生种种不文明的现象, 包括言语、图片等。此时网站管理人员就要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 多带头发表与论坛相关的文章, 引领网站舆论风气;同时, 及时整理论坛信息, 对违规信息进行删除, 优化网络媒体论坛环境。

网络媒体编辑人员对所发布信息内容进行严格把关。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学者们言简意赅地指出:“目前互联网所刊载的信息常常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 谁能够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理清头绪, 将新闻内容有条理地报道给读者呢?是专业新闻从业人员。” (4) 网络媒体编辑人员其实也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人员一样, 肩负着传播新闻、引导受众的重要责任。

第一, 要对网络媒体采编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职业道德的普及。网络世界的繁杂信息, 需要通过采编人员筛选后, 才会呈现在公众眼前。这个过程无法采用系统的衡量程序进行选择, 只能单纯依靠采编人员个人的认知把关, 因此所选信息必定会隐含把关人员的价值观倾向, 对网站采编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的普及也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二, 对信息内容履行把关职责, 要多重并施。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 真实都是新闻的生命。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把关, 首先要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 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真正留住受众、获得品牌信誉, 而不只是点击率的上升。其次, 网站采编人员要懂得“变相”把关。由于网络媒体只拥有刊播权, 各新闻网站若要将相同内容的新闻, 传播出符合自身网站的风格, 那么在对这类信息进行选择、发布时就要对信息内容进行艺术处理, 在不违背事实的前提下, 掌握好表达的立场与方式。

受众应强化自我把关意识。在网络世界里, 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信息窗口。网民们所发布的评论、意见也是构成网络媒体形象的一部分, 有人说互联网这个科技时代的到来会导致文明的灭亡, 当然, 这个说法有些偏激, 但在这个自由空间, 失去约束的后果必然是混乱。网民要形成自我把关的意识, 对在网络媒体中发表的言语贴上文明标签。在把关过程中, 提高网民素质、加强网民自律是重塑网络媒体形象的一个基础点。

由此看来, “把关人”概念在网络媒体兴盛时代, 非但不会失效, 反而更加任重道远。若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也同样需要进行采集、编辑、整合、发布等一系列程序, 而且由于网络媒体还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拥有健全的传播机制, 各种弊端的出现减弱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因此整个环境更迫切需要把关人的存在。当把关无处不在时, 网络媒体形象也就悄然拾回了。

注释

1[1]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73页。

2[2]张国良、廖圣清:《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新闻记者》, 2000 (7) 。

3[3]陈力丹:《不成熟的网络新闻传播》, 《新闻记者》, 2001 (7) , 第53页。

4[4]王颖等:《中美新闻观的交流与碰撞》, 《当代传播》, 1999 (6) 。

媒体把关 篇2

党媒,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促进社会合谐,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党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才能把好舆论导向关,提高引导舆论的能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

(一)编辑、记者是我们集团的主体。编辑工作的任务,是将记者(包括通讯员)写成的稿件,用最合理最优良的编辑手法,体现在版面上。选择新闻稿件、修改新闻稿件、配置新闻稿件(配发图片、言论;美化标题),消除稿件差错,严防差错闯入等等,都是编辑的职责。打个比方,记者如同食堂采购员,而编辑则是掌灶的厨师,一桌饭菜能否引人食欲,尽管原材料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厨师的手艺似乎更为关键,不然的话,饭店就分不出三六九等了。虽然,新闻报道出来要经过很多工序,需要很多不同工种的行家共同努力,才能尽善尽美完成任务,创出精版精品,但编辑工作是编辑部很重要的后工序,故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份报纸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与编辑水平有关。同样的稿件,编辑水平不同,新闻稿件的传播效果也迥然有异。要把好我们网站的舆论导向,不让差错见网,必须增强新闻编辑的把关意识。应该看到,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新闻编辑队伍,从总体上讲是一支有政治责任感,遵守宣传纪律,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能打硬仗的队伍,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能够把握好新闻舆论导向。这是编辑队伍的主流。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编辑把关意识淡薄,在新闻编辑中常出这样或那样的差错。

其一、政治性差错。即在政治导向、政治意识、政策法规等方面出现的差错。如某新闻单位刊登带有“法轮功”字样的背景图片;报道有些地方制订以产值多少晋升行政职务;报道有些地方作出禁销外地产品的“土政策”等。

其二、片面性差错。即报道内容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如有媒体报道张澜生平时,却只字不提他组建的最大事业“民盟”。某报刊登《夫妻轻生,假药救命》一篇消息,由于报道片面,使一家药厂损失300万元的订单。这家药厂把该报告上法庭,经调解,该报赔偿药厂损失35万元。

其三、庸俗性差错。将格调低下的内容排进版面。如报道一女明星跟他干爹上床50次,一男青年与他干妈长期私通;一些媒体在报道中,渲染性生活、性经验、性体会、性器官等。

其四、业务性差错。因业务不精造成的差错。如把不住新闻价值关,头条稿件选择不准;有些新闻主标题与副题语义连贯不起;有的经过编辑修定的新闻稿有语法、修辞、逻辑错误。某报一文说“主犯周x x„„被执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刑法上哪有这样的“判决”。

其五、责任性差错。多是因疏忽大意造成的差错。如弄错人名、地名、物名、时间、数据等。如把“党委”写成“党组”,把“弹性学制”错成“弹性学生”,把“高分学生”错成“高分先生”,把“麻省理工学院”写成“麻雀理工学院”,把“组织土产出口”写成“组织土匪出口”,把“收支两条线”写成“收支两面三刀条线”,把“长江中下游地区”写成“长江中下游击战地区”等等,让人产生歧义。

其六、知识性差错。既有语言文字的差错,又有历史地理及其它常识性差错。如把前三名说成前“三甲”,把“空穴来风”说成“无中生有”。“元旦、春节”应属上半年,而某报文章却写成“再说下半年有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一篇通讯中说:“晚秋经霜的桐花如霞如火”,编辑明显缺乏桐花是在仲春开放的常识。

上述这些差错都集中说明,增强编辑把关意识,严防差错见报,是把握报纸正确舆论导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编辑把关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理念淡薄。这主要是新闻编辑的头脑里没有时时绷紧“政治家办报”这根弦。在新闻竞争激烈的新形势和改革攻坚的新形势下,一些编辑没能像政治家那样具备政治上的敏锐性、鉴别力、预见性和坚定性,不善于借助马克思主义这个政治上的显微镜和放大镜,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对哪些见报,哪些不该见报,如何见报缺少研究,不善于解剖麻雀,分析矛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种情况,与党的新闻事业承担的任务极不相称,弄不好就会在舆论导向上出偏差。

二是政治水平不高。党报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都会撞到编辑的面前来。编辑最重要的业务素质就是很高的政策水平。而一些编辑在政策水平上没有给自己定一个标准,不注重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不善于向有关部门进行政策咨询,因此,不仅出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力的情况,而且想通过舆论监督纠正违反政策的问题时,也往往不能给群众正确的政策导向。

三是新闻业务不熟。编辑队伍中,年轻人较多,没有系统学习新闻专业的人也非少数。一些新闻编辑不了解新闻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不懂得新闻与新闻传播的规律性,不善于识别和把握新闻价值,因而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未能在六个“变”(高度、深度、广度、纯度、角度、速度)上做好文章,对宣传的口径、分寸、方式、力度、时效等把握得不好。有的编辑综合素质差、文字功夫不过硬,无法清除来稿中的字词语句方面的问题。四是服务意识不强。一些编辑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既不易出名,又不能谋利,还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工作作风飘浮。这也是新闻把关意识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编辑工作只讲速度,不讲质量,不认真,不细致,不反复推敲,编的稿件常出政策上、观点上、文字上的差错。

五是缺乏理性思考。事务的本质是有显露的,但更多的是隐蔽的。作为党报编辑应该具备哲学家的头脑,学会用哲学观点去审视事务。当人们都认为是好的时候,要多想一些不足的地方,努力把问题看深、看准、看透;当人们认为是不好的时候,要多想一些好的地方。一些编辑缺乏理性思考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所以,有时编发的稿件出现轮廊不清、条理不清、事实不准等现象。

六是理想信念动摇。有的编辑受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忘记自己是“精神食粮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工作中讲“实惠”,不讲原则,有的发关系稿、人情稿,还有的收受礼金,受贿吃钱,故意歪曲事实,黑白颠倒,支持歪风邪气。这样做,严重影响了党报的声誉。

(三)在当今的形势下,强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因为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艰巨,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错综复杂。国内外形势需要我们新闻舆论坚持正确的导向。同时,我们强调把关也与新闻编采人员特别是新闻编辑的现状密切相关。由于新闻事业发展快,新闻队伍急剧膨胀,新闻编辑中年轻人多,他们中有人缺乏系统理论、业务学习,对党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较少。他们缺乏艰苦锻炼,有的作风飘浮、贪图安逸。由于受西方新闻观点影响,有人对政治淡薄,不敢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怕被别人说是“思想僵化”;不敢或不愿旗帜鲜明地宣传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怕被别人说“左”的一套又来了;不敢组织批评报道,不敢义正辞严地抨击社会丑恶现象;自觉或不自觉地偏离党的宣传方针,总想“闯红灯”,“打擦边球”。还有的受拜金主义的冲击,热衷于有偿新闻、广告新闻,等等。这种状况,与新闻编辑所承担的把关任务极不相称,弄不好就会在舆论导向上出偏差。

编辑把关意识淡薄虽然发生在极少数编辑身上,但其危害大,如不认真加以解决,会影响党报宣传工作,干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新闻编辑把关既是一项重要的事,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编辑一定要增强把关意识,重点把好以下十个关口。

第一、把好政治导向关。新闻编辑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新闻宣传的正确方向,坚持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遵守新闻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做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追求者、推动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宣传者、保护者,使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也是党中央,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一贯的指导思想。早在1959年6月,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新闻工作要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江泽民同志把导向正确与否,提到了与党和人民命运所系、福祸所倚的高度。胡锦涛同志要求“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强调新闻宣传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现实的警策。

第二、把好政策导向关。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的威力是很大的。群众有句形象而又很深刻的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策起变化”,这说明好的政策稳定连续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由于有稳定连续的政策,我们的各项事业才得以顺利发展,突飞猛进。新闻媒体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现在,政策解读在媒体报道中日渐流行,并成为广大受众关注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和公众希望媒体尤其是地方党报能够对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重大政策和地方党委、政府制定的政策进行解读式报道,以答疑解惑,推动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党报必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调动广大干部群众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开拓前进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严禁宣传同党的方针政策相悖的错误观点和做法,严禁片面地、错误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更不能歪曲党的方针政策,同党的方针政策唱反调。

第三、把好维护稳定关。新闻编辑在把关中非常有必要把稳定压倒一切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加以坚持,必须始终考虑对社会稳定是否有利,有利的才做,不利的坚决不做。编辑每天面对大量的稿件,哪些稿件报道后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哪些稿件报道后不利于社会稳定,这是需要慎重选择的。比如,民族、宗教问题的报道,要符合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内部正在研究的问题未经批准不得抢先发稿;对社会敏感问题和重大突发性事件,更要十分慎重,认真对待,严格把关。否则会影响社会稳定。

第四、把好依法行事关。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级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新闻单位当然也不例外。这要求新闻编辑在把关中要坚持依法行事的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也就是“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得违反。近年来,在新闻报道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引发的新闻官司有所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闻媒体与媒体受众之间的矛盾。因此,编辑要认真学习宪法、学习法律、法规,努力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尽量避免新闻官司。认清自己角色定位,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地履行义务。

第五、把好热点引导关。热点是一段时间内受到媒体受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它往往是新闻舆论引导中的难点,也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点。热点引导的目的是为了解疑释惑、提高认识,增进理解、平衡心理,针砭时弊、弘扬正气,改进工作、加强团结。引导热点问题不能简单化,而要科学分析问题,正确回答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发生、发展的环境,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规则,帮助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使人们正确认识形势,看待问题,增强信心,振奋精神。要善于运用群众参与、专家访谈、平等讨论、自我教育等方式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做好热点引导,坚持在引导中服务,在服务中引导。切忌搜奇猎异、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更要防止激化矛盾,产生负面作用。

第六、把好舆论监督关。江泽民指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是蒸蒸日上的。这就要求新闻宣传从各个方面努力揭示这一个基本事实„„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对于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也应进行揭露和批评,但这种揭露和批评是‘恨铁不成钢’,目的是以同志式的态度帮助克服缺点、纠正错误。”1997年1月颁布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重申:新闻媒介要“勇于批评、揭露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消极腐败现象,积极正确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新闻监督的作用跟正面报道是一样的,都起着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作用。但从具体上讲,新闻监督是有正面报道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的。因此,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积极而认真地策划好编发好批评稿件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批评性报道,一定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改进工作,有利于安定团结,做到帮忙不添乱,疏导不点火,鼓劲不泄气。编辑编发批评稿件,要把握好“度”,尤其是注意时机的选择、数量的把握、版面的安排。批评稿见报前,要非常认真地核对稿件中所写的事实,然后请被批评者上级领导审阅,再送报纸总编辑审定,重大的批评报道还要送新闻单位的上级领导审定。舆论监督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权利的行使是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的。而内容属实的基础,就在于新闻工作者是否能够严谨认真地倾听各方意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兼顾各方利益,同时能从促进问题解决的角度报道,而不是情绪化地炒作。

第七、把好新闻事实关。事实是指事物的真实情况,它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存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毛泽东同志早在1925年就提出,新闻应是“实际事实之叙述”。刘少奇同志1956年提出,我们的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江泽民同志说过,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不能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不能凭主观想象和个人好恶,或夸大其词或以偏概全。新闻报道不是写小说,不能虚构。事实要准确,分析要科学,不仅具体事实要准确,还要注意从总体上准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因此,编辑在把关中,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工作严谨,一丝不苟。因此,必须花大力气,认真研究第一手材料,并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真实的材料作出对问题的正确判断。对地名、单位、人名、职务、时间、数据等要特别细心核对,防止差错闯入版面。第八、把好新闻价值关。新闻价值是指客体的新闻要素、属性和功能对新闻主体所产生的实际效应。新闻价值一般是指新闻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新闻价值表现为五性: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新闻编辑每天面对大量的稿件,必须选用哪些具有新闻价值的稿件。在安排版面时,更应突出稿件的新闻价值。把那些新闻价值大的重要稿件安排到重要版面的重要位置,其他稿件安排在次要版面的一般位置,坚决不让那些缺乏新闻价值的稿件见诸报端。这就需要新闻编辑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和熟练的新闻业务来分析、判断和取舍。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始终羸得人民,才能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所以,不能以增强报纸的“卖点”,随意制造轰动效应,大量刊登说笑内容打闹,稀奇古怪的天方夜谭;更不能在党报上堆积庸俗作品,把猎奇当成生动,把凶残当成典型,把污点当成卖点,读后使人深感“世俗沉沦、灾怪常临、幽怨难平”,给读者心理蒙上阴影,甚至伤情颓志。可见新闻报道的可读性、趣味性必须建立在指导性、时效性的基础上;媒体讲求经济效益,必须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去争取。

第九、把好不谋私利关。新闻编辑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淡泊名利,坚持抵制拜金主义,坚决不搞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以有偿利益的占有关系的不合法性、不合理性为有偿关系条件,是一些人利用编、采条件,非合理谋取利益的总称。有偿新闻是出现在新闻队伍中的腐败现象,虽然只是极少数,但损害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声誉,因此必须坚决制止。如果不制止有偿新闻,以稿谋私,那么,把住新闻编辑入口关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第十、把好语言文字关。这是办好报纸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编辑的基本功,更是讲究宣传艺术,提高报纸宣传水平必须做好的工作。编辑编发的新闻稿,必须做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层次清楚,文字正确,用词准确,句子通顺,语法、修辞、逻辑及标点符号规范,尽可能杜绝技术性差错发生。只有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切实把好语言文字关,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才能使报纸新闻更贴进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媒体受众喜闻乐见。我们一定要不断追求舆论导向正确与新闻宣传艺术方法的最佳结合,不断探讨把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与努力按新闻宣传规律办事的有机结合。这才是政治家办报的特色和经验,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体现。消灭新闻稿中语言文字差错,不让差错闯入版面,让广大读者满意,也是办报“讲政治”的一个客观要求。

当然,新闻把关还包括把好思想导向关、知识导向关、服务导向关、行为导向关等。涉及新闻编辑要把好的关口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四)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把好党报新闻关,避免新闻差错,新闻编辑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是政治素质。这是党报新闻编辑必备的素质。党报新闻编辑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针,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在重大是非问题上严守政治纪律、新闻纪律,总之,新闻编辑政治要敏锐、头脑要清醒、眼界要开阔、信息要灵通,不让错误的东西从自己手中传向社会。

二是理论素质。打好理论根底,这也是党报新闻编辑必备的素质。新闻编辑必须坚持学习理论。要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哲学、政治学、法学,特别要学习反映当代政治、经济、文化新发展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水平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在实践中,还要对中央、各级党委的重要文件,对新闻队伍建设的指示,对新闻宣传的要求以及新闻宣传的规范化用语等进行认真研读。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会在政治上保持清醒与坚定,才会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把好新闻关。

三是文化素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这句名诗道出了读书、习文、写作的辩证关系。也说明多读书、读好书、多学文化是有效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增加做好编辑工作的本钱的有效途径。所以,新闻编辑积极学习文学、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古典文学,以及历史、地理、生物、天文学、科学技术等多种多样的基础知识,从中吸取广泛的知识营养,丰富描写的语言词汇,借鉴高超的表达手法,可以在编辑工作中明察秋毫,辨别真伪,防止偏差。

四是业务水平。编辑的业务水平决定报纸的质量和品味。编辑的业务水平包括知识水准、编辑技巧、文字表达能力等。因此,编辑必须学好新闻学概论、新闻编辑学及其它业务知识等,通晓编辑业务,提升编辑技巧。编辑中遇到疑难或不明确的事,要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对于那些存在怀疑或把握不稳的历史事件、社会常识,应多查资料,向内行请教,必须弄明真象,完全符合事实。

五是社会责任。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一张报纸有没有权威、指导性强不强与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是分不开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社会责任心的新闻编辑能编出好的新闻稿件,能编出有活力的版面来。一些假新闻的出笼,与新闻编辑缺乏社会责任、把关不严有直接关系。所以,新闻编辑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小儿换牙,家长把关 篇3

换牙,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作为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牙齿的发育情况,使孩子顺利度过换牙期,长出一口健美的牙齿。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新生的恒牙是松动的,由此感到不安与疑虑。实际上这是因为刚萌出的牙齿,牙根尚未完全形成,牙髓腔和根尖孔均很大,根尖部牙骨质很薄所造成的。这个时期,一旦受到外伤及感染,牙根根尖部发炎,根尖孔就不能再闭合,治疗起来就十分麻烦。孩子换牙的年龄正是活泼好动的时期,很容易在奔跑、嬉戏、打闹中突然发生碰撞、摔跌等意外情况,导致颌面部外伤,其中上前牙是特别容易受损的部位。所以在这个时期家长要注意孩子避免受损伤。

有些家长发现小儿新长出的两颗门牙之间出现空隙,有的甚至呈八字形,为此担心孩子的门牙不好看。其实,恒牙的萌出是有一定的时间和次序的。上前中切牙(俗称门牙)萌出的时间是 6~9岁,侧切牙(俗称犬牙)为7~11岁。所以在7~ 11岁时,孩子的两颗门牙间会出现空隙,只要等到侧切牙萌出后,间隙就会自然消失。如果家长发现两颗门牙之间存在着多生牙,从而造成两颗门牙间的空隙时,可通过X线摄片检查确定后,拔除多生牙,使间隙关闭。

在乳恒牙交换的次序上,尖牙的萌出要晚于第一双尖牙,由于尖牙萌出时,前牙区牙槽骨的地盘被其他牙齿占满了,只能偏唇侧长出,所以有一部分小儿的尖牙常常向唇侧突出,形成“虎牙”。有的家长嫌此牙难看,要求医生拔除,这是非常错误的。尖牙是牙齿中牙根最长、最粗壮的一颗牙,它撕裂食物的作用是其他牙齿不能替代的,倘若丧失,往往会造成小儿无法“啃甘蔗”、“吃排骨”,也影响咀嚼力。如果一定要矫正,医生也是通过拔除第一或第二双尖牙来达到矫治目的的。

网络媒体“把关人”缺失原因浅析 篇4

网络媒体的崛起使传统的大众传播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互动, 既赋予了受众更大的主体性, 也带来了传播的无序化。网络用户的情况各不相同, 他们上网的动机也不一样。一旦进入传播过程, 没有了传统媒体“把关人”对信息的过滤、筛选, 难免使网络处于“无政府”状态。2008年年初最大的网络新闻应该算是“艳照门”事件。“艳照门”本是娱乐明星的个人隐私问题, 却被少数别有用心的网络媒体肆意渲染, 其持续时间之长, 波及范围之广是在此之前的网络新闻难以企及的。“艳照门”余温未退, 6月在互联网上又曝出海南师范大学女生宿舍楼遭偷拍的新闻, 警方调查认定:新闻中的多张“艳照”并非原来的照片, 而是某记者偷梁换柱拿资料照片顶替的, 这立即引发众网民对媒体职业道德的热议。甚至有人直言“偷拍者无耻, 传播者更无耻, 造谣者最是无耻。” (1)

显而易见, 少数网络媒体通过添油加醋、故意煽动社会舆论, 给新闻媒体抹黑的意图非常明显。我们也可以看到, 这些行径最终损害的是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这两起事件的发生, 反映出少数网络媒体已经背弃了自己维护社会正义的神圣职责。如何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特别是加强对少数非正规宣传网站的规范管理、提升新闻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迫在眉捷的重大问题。

二、“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 (1947年) 一文中, 首先提出“把关”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渠的某些渠道流动, 在那里, 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 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 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 在群体传播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把关人, 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 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 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 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 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 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 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地影响着新闻实践, 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 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2)

三、网络媒体中“把关人”地位下降的原因

(一)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1、受者同时可以是传者

网络传播的受者即网民。在互联网传播当中, 除了媒体记者外, 网民也拥有了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权利, 成为一支特殊的“记者”队伍。他们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触及的范围远远超过媒体, 同时也带来了更为迅速甚至是实时的报道。也正因如此, 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可以说首先就是由网民自己来“把关”的。至于对信息其他方面的判断, 诸如公共性、公正客观性、伦理道德性等则具有很强的个性, 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 不同的网民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利益倾向在互联网上发布各种信息和图片。

2、媒体工作者的角色转变

网络媒体工作者 (包括记者和编辑) 作为最重要的传统“把关人”, 其原本垄断性的传播权力在互联网中受到了削弱。网络媒体工作者“把关人”行使权力的方式较传统“把关人”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说传统“把关人”对这种自由采取的是消极堵塞态度的话, 网络“把关人”则是采取了一种积极的疏导方式, 在尊重人们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 对网络上信息的流通进行管理。从对信息的全封闭式管理, 到被迫对信息的开放式管理, 媒体工作者权力受到挑战的背后, 实质是其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即从以往的绝对主导地位下降为相对主导地位。他们对信息的修改和删除权仅能在信息发布之后才能实施。那么, 在此期间, 一些混淆真假炮制而成的假新闻以及通过移花接木以假乱真的新闻图片在第一时间并不能得到“把关人”的及时过滤, 从而不可避免地会侵犯到一些人的正当权益, 严重的还会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3、网络中“双客”的出现

网络时代的技术更新瞬息万变。当我们在网上沉迷于聊天所带来的快乐时, 博客以其张扬个性的特质出现了;当我们在博客上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之时, 强调图文并茂、音视并举的播客出现了……随着博客、播客的相继出现, 公众的身份得以重新定位。“双客”所带来公众自主选择权的多样化使得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受到了冲击。

(1) 信息传播环节被简化

传统媒介的“把关人”主要是由编辑和记者来充当的, 其把关原则首先是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予以评判, 还要充分考虑到传播效果与社会压力。由于单向传播性强, 他们必须严守自己的把关职责, 体现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依据传媒的价值标准来进行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其传播流程比较复杂且缺乏传受双方有效的互动。网络“双客”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其本人就是“把关人”, 他们可以直接向社会发布言论。这种模式省略了传播中间最为关键的环节, 即由“把关人”把持着的信息流动“关口”, 使信息能直接从信息源传递给受众, 进一步简化了信息的传播流程。对照上述两种传播流程, 可以清晰地看出网络媒介在传播信息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它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 而且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办事简单、高效的生活节奏。

(2) 信息发布角色发生变化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者, 无论是特定的社会集团还是媒介组织或媒介工作者, 都是传播的主体, 是传播行为的发起者、是通过发出的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他们始终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 对信息的内容、流向、流量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 而他们的心路历程、酸甜苦辣则很少被关注。“双客”是一个纯粹网络零技术发展的新阶段, 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自由进出网络世界, 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等手段, 更制度化、更专业地参与到原创性的新闻生产中。尽管“双客”们还无法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 但他们作为新闻信息的补充来源, 作为新闻信息的再加工者、整合者以及解读者, 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在新闻生产环节中的独特价值。

(二) 从社会文化学角度分析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互联网社会。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定义是指有一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 也就是社会形态。在大多数情况下, “社会”也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这里所说的“互联网社会”是只有显示器、键盘、调制解调器等一些基本的物质条件通过虚拟网络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 (3) 互联网社会是一种松散的组织, 而且由于它的边界比较模糊, 很难摆脱现有社会对其产生的影响。

虚拟社区即网络社区。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是指互联网中多位网民在某一节点 (通常是某个网站) 共同聚焦起来, 从而形成一定的网络虚拟的团体和社群。 (4)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以兴趣为基础而后者以地位为基础。人是社会的人, 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命题。这个命题最基本的含义之一就是人必须在社会中成为人。也就是人要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通过互动来塑造自己。在这一意义上, 社会或他人就是自我的一面镜子。同样, 虚拟社区也是虚拟社区成员的一面镜子, 成员们通过不断的相互交流来塑造自己。但是, 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是, 虚拟社区虚拟的特点可以允许成员不以现实的面目出现, 他们可以在虚拟社区中重塑自我。虚拟社区的另一个特点是基于兴趣的可选择性。在现实世界中, 我们没有办法脱离自己的出身、阶层、经济状况的限制, 所以理想的兴趣、爱好可能无法得到正常的发展。但是在虚拟社区中, 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你可以根据你理想的兴趣选择任何一个虚拟社区。通常来说, 只要你具备了上网的条件, 你就具有了选择的权利。而且, 在你所选择的虚拟社区里, 你可以把你的兴趣任意大的发挥。

由此可知, 网络的高科技性、高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以及虚拟性使得虚拟社区中的社会规范、社会约束体制远远不及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中, 记者、编辑之类的“把关人”地位作用明显下降, 媒体组织在“把关”过程中的影响也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四、网络时代如何把关?

普利策奖倡导者—约瑟夫·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 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 及时发出警告。”依此而论, 网络媒介的“把关人”何尝不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 他们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在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 面对网络媒体“把关人”地位丧失的问题, 我们是用“自下而上”的网络代码管理还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规制网络的办法?这似乎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目前, 虽然我们并没有表明我们的立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 但无论哪种方式成为主导都必须认真关注人类的核心价值, 如自主、隐私和自由。由技术支持的非正式社会控制能为网络行为提供公平有效的规范, 但前提是代码的编制者和使用者必须对他们的行为负责。同样, 自上而下的立法程序必须接受同样的核心价值的指导。政府在尝试规制网络时必须谨慎行事, 不能仅仅为了网络的秩序和稳定对技术支持的社会控制反应过度。

网络空间最终传承的应是人类的善良和道德价值, 因为只有善良和道德才是实现人类繁荣的基础。所以, 网络媒体的“把关人”不是工程师的代码也不是政府的网络规制, 而是人的道德价值。

参考文献

[1]http://news.sohu.com/20080630/n257816268.shtml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62

[3][4]田兆元:《文化人类学教程》,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84、289

[5][美]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 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48

企业质量把关口号 篇5

02、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优势。

03、质量存在于人类生存的一切地方。

04、制造精良产品,培育优秀人才。

05、顾客信誉是企业发展的源泉。

06、企业成功的秘决在于对人才、产品、服务三项品质的坚持。

07、强化班组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08、控制每一道工序,做好每一件产品。

09、杜绝一切不合格是质量保证的基本要求。

10、和传统的昨天告别向规范的未来迈进。

11、等待是失败的源头,行动是成功的开始。

12、制造须靠低成本,竞争依赖高品质。

13、要有好的灌溉,才有好的结果。

14、产品质量是通向市场的基石,是赢得用户信赖的关键。

15、品质的优劣比成本更重要。

16、走进质量天地,带来无限商机。

17、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唯才是举,唯能是用。

18、品质合格是尽社会的义务,品质卓越是对社会的贡献。

19、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

20、追求客户满意,是你我的责任。

21、员工是公司的第一产品;培养优秀的员工,是企业运作的首要目标。

22、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的效益,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以质量求生存。

23、创新是根本,质量是生命,务实是宗旨,效益是目标。

24、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25、以诚实的信念,承诺一流的企业服务。

26、强化竞争意识,营造团队精神。

27、贯标九千,飞越二千。

28、创造有魅力的质量,造就忠实群体。

29、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

袁沈钢:网络把关人 篇6

有报告显示,职场人士每3分钟里就有1分钟把注意力分散到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上。登陆社区、电影下载、游戏、网络聊天、炒股等令员工“走神儿”的干扰因素层出不穷。网康为企业提供上网行为管理产品和网络智能流量控制产品,“只要超过 30人,只要使用互联网就总能找到需求,”袁沈钢言及的需求包括保障员工在工作时间内不上网浪费工作时间、降低安全隐患、提升网速、防止信息外泄等,其产品可以做到在上班时间监控管理所有与工作无关的互联网应用行为。目前,网康在金融、能源、教育、it、政府等领域已积累起数千家客户。在过去3年里,袁沈钢带领一群亲自面试过的人实现了超过300%的年均增长率。

网络“把关人”

网康的生意缘于袁沈钢的切身经历。袁沈钢曾在赛门铁克担任高级软件工程师,负责企业安全架构。喜欢下围棋的他在上班时间会偶尔登陆一些专业网站阅读李昌镐、马晓春等知名棋手的对决新闻,但是公司的电脑很快就会跳出提示,告知不能在上班时间看娱乐网站,这让他耿耿于心。后来在美国硅谷的一次技术展会上,他又看到一些网页过滤的产品演示,这些已经商业化的产品再次提醒了他,“国内市场肯定有需求”。随即袁沈钢选择了回国创业。

“ 产品的用处非常清晰明确,过去很难见到这样的商业模式。”网康在2008年3月获得了高原资本等机构的第一轮600万美元投资,高原资本董事总经理涂鸿川在做尽职调查时惊讶地发现,“产品在试用以后几乎人见人爱。”在一位朋友向他推荐这个项目之初,涂鸿川并不太看好,因为网康面对的是企业客户。从事投资以前,他有过将系统产品卖给企业和运营商的经历,感觉“企业客户很难打交道,还要不断打折”。

2007 年底,网康的产品一直处于脱销和缺货状态,而且几乎没有折扣。除了管理员工上网行为、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的上网行为管理产品,网康还能提供对带宽流量进行精细化管理控制的智能流控系统。如果在公司内网开启p2p下载应用,超过70%的带宽将被p2p下载所占据,网康在2009年开发的这一新产品就因迎合了需求而大受欢迎。一些政府和金融类客户则更看重网康的数据内容审计等安全功能,2008年,中国人保、中国人寿、民生银行等多家金融企业都选择了网康的产品。

目前和网康一样提供互联网安全控制管理产品及服务的企业并不在少数,美国就有10多家。赛门铁克、mcafee这样市值上百亿美元的公司也将其作为一个产品线。而中国也有30多家,包括了获得兰馨亚洲注资的深信服也推出了相关产品。

创新与服务

众多进入者自然引发了激烈竞争。许多企业都在模仿领头羊网康。但袁沈钢并不担心,他认为许多的底层技术是无法超越的,比如网康拥有全球最大的网页过滤数据库和应用控制数据库。在涂鸿川看来,这两个庞大的数据库就为网康树立了3~4年的超越门槛。

与其它类似的软件不同,网康的产品都是依托服务器和数据更新,因而无须单机安装。而新的内容页面和应用软件不断涌现,依靠不断的人工输入数据来进行控制的单机版软件早已没有优势。对于本土互联网应用和内容的熟知,也为网康在对抗国外竞争对手时树立了优势。目前,网康在技术上已经超越了许多国外大公司,比如国外对手的带宽吞吐速度为500m,而网康已达到1.5g,应用层流控速度更是高达5g。

不过,技术并不是袁沈钢最看重的,“技术当然很重要,但软件长期来看则是服务的竞争”。国家开发银行是网康最早期客户之一,当时还有几家国外竞争对手在同时竞标,为了最快地听取到客户意见,袁沈钢带领团队连续2~3个晚上坚守在客户现场,有需求就能及时满足。目前,公司的售后服务队伍近30人。

此外,网康还建立起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从2005年开始发展的产品代理商体系中,已有数百家合作伙伴。目前在欧美都有对网康产品表示兴趣的代理商,公司更是国内第一家将上网行为管理产品打入日本市场的企业。外包服务中心也是网康服务体系中的关键一环。通过代理渠道接单以后,产品的安装以及电话咨询、上门服务则交给了北京和上海的两个外包服务中心。

增长与爆发

有效的服务体系推动了网康的高增长,涂鸿川对此十分满意。在2007年底他进行尽职调查时,网康的销售额不足1,000万元,2008年就接近亿元,2009年将实现翻番。“服务跟上,才能跨越鸿沟,形成龙卷风。”袁沈钢道出了个中缘由。

在涂鸿川看来,网康龙卷风式的增长,还归因于袁沈钢个人的领导能力。完成投资以前,他与袁沈钢交流了近百次。每次见面,袁沈钢不会先告诉他好消息,而是讲问题和挑战,将采取什么方式,需要什么帮助,对数据的预测也很保守,“非常踏实和低调,这是我最喜欢的ceo类型。”涂鸿川如此评价。

“工程师创业都强调稳定的增长,”袁沈钢则认为自己是受益于柳传志“做企业要拐大弯,不要临时拐急弯,拐急弯容易熄火”等管理思想。早在回国创业初期,为了完成从工程师到创业者的转型,他啃读了许多跟联想和柳传志相关的书。

不过,袁沈钢并没有预料到自己将有机会更近距离地学习联想。2009年初,公司虽不需要新的融资,但在涂鸿川的推荐下,联想控股主导了对网康的第二轮投资。有意思的是,最初是联想控股购买了网康的产品,发现其优点后兴趣大增。在投资人的引荐下,袁沈钢跟联想控股的销售、渠道、服务等许多部门都时有沟通,“并不在意获得的资金,而是联想的经验。”

如何继续保持高增长是网康的下一个挑战。 2009年,网康推出了智能流量控制系统,还有一款代理服务器产品,加上上网行为管理产品,一共有三条产品线。在袁沈钢眼中,代理服务器产品只是“半款产品”,这个功能原本集合在网康的上网行为管理产品中。此前,很多客户都是在使用国外厂家单独开发的代理服务器产品,但由于维护和服务滞后,客户对此需求抱怨很多,看到机会后,袁沈钢进行了单独开发,推向市场后反馈很好。

从微博媒体看“把关人”理论 篇7

一、微博及“把关人”理论发展概述

微博来源于美国, 其内容主要由微博主发布信息以及跟随者转发信息组成。微博已成为公众发布消息、表达需求、提供意见和建议的重要途径。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明确指出, 在一切的信息采集、制作过程之中, 把关行为都是普遍存在的, 其意义是信息传播的过滤与筛选。

在微博媒体中, 用户也是需要经过多重关卡的审查才能发布信息。

第一道关卡便是消息发布者自己。作为自己微博内容的把关者的用户, 会根据自己个人的标准, 选择什么来发布、转发和评论。每个人的选择标准也会因为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道关卡便是微博平台的运营商。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发布, 同时机器过滤掉一些含有敏感词汇的信息。但是, 机器过滤的缺陷也会造成大部分虚假、煽情低俗信息或谣言的传播。

第三道关卡是网民。对于网友来说,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欢点击和转载微博。名人明星是信息传播的“意见领袖”, 有着众多的追随者, 一般他们发布的微博, 粉丝都会大量转发和评论, 信息也会广泛传播。

随着网络媒体的盛行, 越来越多的热点新闻发源于网络, 在网络上受到网友的广泛讨论和传播后, 才引起传统媒体的介入。传统媒体对微博上出现的虚假信息进行证伪, 也会对一些模糊的信息进行澄清和跟进报道, 这也是一道把关关卡。

二、“把关人”理论在微博中的重要性

互联网发达的今天, 一些用户、商家, 为了利益制造新闻话题, 哗众取宠, 颠倒是非, 使“新闻”成为竞争手段, 通过造谣辟谣的反复炒作, 增加媒体和商家的曝光率和知名度。这些严重违反新闻道德的行为, 对公众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使得微博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受损。由此可见, 把关人制度对社会舆论导向存在深刻的影响。只有对无穷的网络信息加以严格把关和有效整合, 才能逐步引导并影响受众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才能增强微博的公信力, 树立其权威。

三、微博时代的“把关”困境

大量的信息充斥着网络屏幕, “把关人”即使花费再高的成本也很难在第一时间里过滤掉不符合发布要求的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及新媒体的日益更新, 人们可以不再局限于电脑前, 随时随地拿着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就可以使用微博发布信息, 传播速度空前提高, 传播范围增大。

只要拥有手机、电脑等新兴媒体即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接收信息, 没有所谓的纯粹的传播者或受传者, 因此传统把关人的作用似乎被削弱了。

四、微博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把关

微博最核心的功能是信息的发布与索取。微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方对内容的把关。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微博用户群因为年龄、身份、地位的不同, 媒介素养也不同。因此受众要能保持自律, 提高自己的媒介批判意识;名人明星更要拥有更强的信息辨别能力和舆论影响力。

微博运营商要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安全把关能力, 组建一支具有一定筛选能力与辨别是非能力的专业化的队伍, 网站必须要提高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 另外, 要建立惩处机制, 对那些故意散布谣言中伤他人, 传播虚假信息的人严加处理, 呼吁广大网民参与监督。

微博正能量的发挥, 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也离不开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对信息的引导。政府不可能直接对微博内容进行把关, 只能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政府应确保相关信息的公开与透明, 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政府可以通过微博以最具时效性的消息阐释表明对社会热点的看法, 以及时迅速的态度将与公众利益相关的话题提升到公共层面, 引导公民的参与。

五、结论

当下, 使用微博的用户无限多元以及微博传播信息的便捷和迅速, 受众被重新定义, 传者与受者界限已然模糊, 显然使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受到挑战。“把关人”的角色被弱化、把关的可行性降低、把关权的分化等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即便如此, 微博中“把关人”依然存在, 且以自己的方式发挥着作用。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微博媒体“把关人”的效用, 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规律, 完善和发展原有的理论, 是我们今后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摘要:在深入掌握微博及“把关人”理论的基础上, 本文将主要对“把关人”理论在微博媒体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文章主体部分将从微博及对“把关人”理论的概述入手;分析“把关人”理论对微博环境重要性;深入探析把关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着重从各个侧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微博,把关人,把关困境

参考文献

[1]汤向男.关系信息流:微博环境下的“把关人”[J].东南传播, 2011 (4) .

[2]黄朔.媒介融合视域中微博多级传播模式探究[J].东南传播, 2010 (6) .

[3]陈莉.“把关人”与网络媒体的形象[J].新闻爱好者, 2012 (2) .

[4]汤书昆, 孙文斌.“媒介素养”演变的历史与文化探析[J].东南传播, 2009 (1) .

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把关策略探析 篇8

“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来的。他认为能进入传播渠道的信息必须要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在大众传播时期, 传统媒介因其独占的传播资源而牢牢地控制着信息的生产和发布, 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传媒提供的信息, 把关的权利紧紧掌握在大众传媒手中, 把关的过程及结果, 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互联网的普及使众多的网民成为信息最大的生产者、发布者。个人化、去中心化实现了话语权的平等, 传统媒体的把关行为被网络信息系统分散到形形色色的网民手中, “把关人”在新媒体时期出现多元化、泛化的趋势。

帕梅拉·休梅克和斯蒂芬·里斯提出著名的五层面“把关”模式, 把关理论从个人层面发展到体制层面。张玲将其具体分为:网民、媒体工作者、媒体组织、媒体外部组织及环境、社会体制。其中网民把关是最主要的把关, 因为网络去中心化特征使得其他层面的把关越来越淡化、弱化。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 把关要取得预期效果, 关键就是解决好网民如何把关的问题。

2 网民把关的现实忧虑

网络传播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受众个体“把关人”地位的凸显。网民个人在被赋予“把关人”这一特殊角色时, 他们的把关行为是存在弊端的。

1) 网民的把关意识弱。网民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 对信息的理解能力有较大差异。网民把关人中必然存在一部分把关意识薄弱的群体, 他们往往因身份的隐匿而忽略对信息真实性的要求。而网络信息是以多向、发散的形式来进行传播的, 用户可以轻易地越过传统把关人设置的信息障碍来获取和发布信息, 信息能够直接从信源到达信宿。信息传播的流畅与信息的把关意识薄弱所形成的二律背反, 会带来网络传播控制的缺失。

2) 把关无秩序。网络传播中受众的一个明确特征是主体意识增强, 这使其在有选择地接受新闻的同时, 表达欲望也随之得以强化。他们在网络传播中争相发帖、建个人网页、开博客、微博, 尽情地、自由地表达着个人情感和需求。这样的结果, 好比一场没有规则的比赛, 只会呈现一片闹哄哄、混乱无序的局面。

3) 法律意识缺失。网络传播中, 一些受众存着侥幸心理, 认为网络具有隐匿性, 同时带着一种法不责众的心态进行违法犯罪的信息传播, 一些无法考证的流言、传闻、虚假新闻、诽谤信息蔓延开来, 很容易引起接收者的非理性、情绪化的行动, 盲目地认同和跟从传播, 造成恶性循环, 导致传播失控。

3 把关泛化条件下的应对策略

面对网络传播的巨大效应, 管理者在其面前显得有些惊慌而举步维艰, 那么在网民成为“把关人”的今天, 我们应该用什么手段来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呢?

3.1 加快法制建设

这里的法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宏观层面的, 首先要加强网络立法工作, 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其次, 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执法、司法队伍建设, 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 法制把关还包括微观层面的, 网民要有法制观念, 必须强化法律意识, 加强普法教育。每一个网民也要按照法律法规来发布信息, 以法律为准绳, 主动为网络信息传播把好关。

3.2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加快法制建设, 依法治网靠的是他律, 是针对人的行为而施行。网络传播的特点决定要根除网络危害, 必须提高公民媒介素养, 依靠行为人的自律, 使网民自觉地不查看、不传播不良信息, 不从事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无论网络具有怎样的隐匿性和虚拟性, 他的行为主体总是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人, 从某种程度上说, 管好现实社会的人, 就意味着管好了网络。

媒介素养是指民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研判能力以及把媒介信息运用到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能力。其实质是人们如何准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问题。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就要每一个网民主动建立自己的传播系统, 增加与外界的联系, 实现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避免出现“信息劣势阶层”的不平等现象。同时还要让每一个网民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传者, 这是新媒体时代对普通民众提出的新要求。所以, 我们必须加大对网民的教育, 使他们理性地、正确地对待手中的传播权力, 做一个负责任的传者, 自己为自己把关。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还要使每一个上网者成为一个聪明的信息接受者。公众身兼双重身份, 他们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 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面对漫天飞舞的信息, 学会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的大小对每一个公民来说至关重要。

3.3 强化技术控制

除了上述两种软性的管理策略以外, 要应对网络把关泛化带来的弊端, 还应该加强技术控制。分级与过滤是网络内容控制中最常见的技术手段, 分级制度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防止未成年人接触色情内容的一种办法, 通过技术手段对网上的内容加以控制, 能有效保证网民接收到健康、有用的信息内容。

个人“把关”的崛起是新媒体时代把关泛化的必然结果, 其势不可挡。既然时代赋予了个人如此重要的权力, 个人担负着如此重要的任务, 那么网民就应该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 真正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 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网络传播把关失范带来的种种弊端。

摘要:传统媒介的把关特权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多元化、泛化的趋势, 网民自己为自己把关成为网络传播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 要解决网络传播把关失范带来的种种弊端, 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好网民把关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传播,把关,策略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媒体把关 篇9

把关标准

根据陆定一“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定义, 我们可以看到, 新闻信息有两个本质属性:一个是真实性, 即新闻信息必须有真实性, 它传达的是客观的事实而不是虚构的或者捏造的事实;另一个是及时性与新意。其中,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标准, 除了不负责任的黄色小报和低级媒体之外, 正规化的媒体都会承认这条标准。但在“艾滋女事件”的传播过程中, 一些媒体与网站显然没有遵守这条标准。杨某的博文出来之后, 作为把关人的新闻媒体, 不仅没有通过联系博主、事件当事人、事件涉及单位或相关负责人等各种渠道查实博文事件的真实性, 还仅凭一份博客上的文章和照片, 便将其加工成新闻, 向广大公众传播, 明显是在拿新闻“真实性”开玩笑。如果没有新闻媒体如此热心的跟踪报道, 博客上的东西, 点击量再高, 人们对它的真假程度也会半信半疑, 或者是一笑了之。传统媒体借助网络, 网络借助传统媒体, 互相推进, 便让一件诽谤他人的假新闻变得真实可信了。其次, 新闻的选择还受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的制约。由文字和图片构成的博文无论在报纸、电视还是网络上均可传播, 作为业务标准在此暂且不谈, 在这里主要谈谈市场标准对传媒组织选择新闻的制约作用。在我国传媒逐渐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 原本由政府支撑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进而转向市场, 靠自身的努力来维持整个传媒组织的运转与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介市场, “眼球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眼球即意味着利润。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 传媒组织一直在权衡真实的新闻与虚假轰动的新闻哪个更能赚钱, 凭着这样的把关标准与新闻价值观去生产及传播信息, 捏造、编造并传播各种虚假新闻便在情理之中了。如果传媒组织把市场标准当作新闻选择的最高标准, 那么受害的就可能不止是“艾滋女事件”中的那一个人了, 下一个可能就是你我或者他。

议程设置:“把关人”的角色回归

大众媒体对现代社会发挥着很多功能, 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与提供娱乐, 而传播媒介的首要且最为重要的功能便是环境监视, 这种监视正是通过媒体报道新闻从而进行议程设置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作为把关人的角色愈发清晰, 尤其在现在这个去中心化的网络传播时代, 很有必要强调媒体的“把关人”这一角色得到回归。

早在1972年,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恩就在其《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 并通过实验证实了新闻报道会影响人们对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感知。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具体到“艾滋女事件”的传播中便是这样一种情形: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激烈化, 为了提高媒体的收视收听率或者点击率, 各媒体间不仅对重大的时政新闻不能漏报, 也不愿在像“艾滋女事件”这样重大的社会新闻上落于人后。当一家媒体, 尤其是公信力高的权威媒体报道了某一特别能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后, 往往会引发媒体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一效应会形成媒介议题, 进而形成公众议题, 对于受众的信息选择形成重要影响。于是才出现了上面所提到传统媒体借助网络、网络借助传统媒体, 二者互相推进“艾滋女事件”在公众中传播的现象。大众媒体为公众设置好了议题之后便很容易在公众中形成一股舆论合力, 这股合力就称之为社会舆论。在人们越来越依赖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网罗社会信息的情况下, 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媒体传播什么样的信息及传播力度如何, 直接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及舆论发展的走向。正确的新闻信息能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同样, 错误的新闻信息也能将社会舆论引向消极、负面的方向, 可见, 媒体在信息生产与传播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把关人角色越来越明显, 同时, 把关人的社会责任也愈发重大。

新媒体发稿还需不需要把关? 篇10

但对新媒体来说, 真的不需要把关人了吗?

一、新媒体编辑需对新闻内容把关

从2014年下半年的几起网络民意反转事件可以看出, 把关人角色弱化带来了信息失真, 同时也使新媒体的一些做法受到质疑。

8月8日, 河南新郑一家人房屋被强拆, 夫妻两人三更半夜被人扔进墓地。

8月10日, 湖南湘潭一个孕妇死在病床上, 当时的报道称“产妇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上, 医护人员不知去向”。

两起事件甫一曝出, 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谩骂与指责之声。民众毫无意外地站在弱势一方, 谴责暴力强拆和医院草菅人命。

随着调查的深入, 更多细节开始浮出水面。而事件的结果更是出人意料:河南新郑强拆涉事方有两人被控制, 被拆的夫妻俩则改口道歉, 称自己犯错、对不起政府;湖南湘潭死亡孕妇的家属也改口称, 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 相信医院抢救尽了力。

随着事件的推进, 一些媒体账号乃至网络公知才开始理性分析两起事件:强拆固然违法, 但是否可以强制拆迁, 必须依法判定;热炒产妇死亡甚至用多幅照片冲击大众视野, 加剧了医患之间的对立。原本代表“黑心暴力”的地方政府和医院, 逐渐开始收获同情分。

值得关注的是, 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在这两起事件中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强拆事件肇始于微博中的一组图片。“有图有真相”是网络时代网友“证伪”的利器, 这一组图片时间、地点、人物俱在, 尤其是女主人公坐在废墟上痛哭的图片令人揪心。但是, 在众多媒体微博发布同一组图片时, 却忽略了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WHY”, 即什么原因导致了半夜的拆房?是强拆?还是邻里间的寻仇?在新闻要素显见缺失的情况下, 这一组图片仍在网络上迅速发酵。

孕妇死亡事件更是一场赤裸裸地网络狂欢, “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上”、“满口鲜血, 眼含泪水”……在医患关系对立的当下, 媒体用的每一个字眼, 几乎都在刺痛公众的神经。但在事件之初, 微博上传递的图片和视频, 同样只有家属的悲痛欲绝和愤怒谴责, 却没有医院的声音。

现在回过头来看, 许多新媒体编辑显然没有守住“把关人”的角色。

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来自于媒体人的严格自律和职业道德, 而在信息爆炸、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媒体时代, 面对突发事件或负面报道是否还能进行深入调查、作出客观负责的评论?这时候, 就需要新媒体从业人员具备传统媒体编辑记者的定力和判断力。

二、媒介机构需对职业操守把关

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流行的今天, 伴随信息短平快传播的是审稿机制的“缩水”。在传统媒体中, 一般都有编辑、主编、总编“三级”审稿机制。而在新媒体中, “三级”审稿机制不约而同地被弱化, 有的甚至荡然无存。主编、甚至编辑为了追求时效看一眼就发稿, 致使不少新媒体稿件错漏百出, 有的甚至为了迎合受众、吸引眼球而罔顾事实。

2014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 有一家中央级媒体在微博中称, 海南风灾中一位不幸因公殉职的环卫工遗孀向地震灾区捐赠了2.05万元。此前曾有媒体报道过这位遗孀向海南台风重灾区捐赠过2.05万元, 难道她这次又向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捐了2.05万?经工人日报新媒体记者向海口环卫部门核实, 这位伟大的女性只是向海南台风灾区捐款, 并未向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捐款。但就在工人日报记者核实的过程中, 这条微博已被有影响力的媒体账号和机构账号大量转发。

工人日报新媒体编辑在核实相关新闻后, 立即在微博中发布了环卫女工的捐款真相, 同时私信给一些弄错事实的媒体, 但鲜少得到回应。

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 新媒体为了抢发新闻, 有时甚至罔顾新闻的真实性。

2014年9月13日, 多家媒体机构发布微博称“全国每天有1480人心脏猝死, 相当于7架MH370坠机”, 此举引发MH370客机乘客家属的强烈不满。有家属提出强烈抗议:有哪个部门认定MH370坠机?媒体怎么可以如此不负责任地向家属的伤口上撒盐?

其实, 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 在MH370未找到之前, 官方的提法一直是“失踪”或“失联”。如果是传统媒体进行报道, 犯下“MH370坠机”的错误是不可想像的。但在新媒体报道中, 却堂而皇之地出现, 并形成了对当事人的伤害。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 媒介的把关人制度不应掉队。

三、政府需对舆论生态把关

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形态方兴未艾, 但相应的版权保护制度并未建立。在新媒体上的信息传播, 复制、粘贴在数秒之内就能完成, 这让新媒体编辑在选稿、发稿上更为容易, 同时也更带来一种“不用白不用”的心理:反正得来简单, 而且是别人审核过的, 那就随手拈来用呗。

《新京报》经常在微博上发布“反侵权公告”, @部分媒体:未经允许擅自转载新京报及新京报网上刊发的作品, 严重侵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但就是这样的严正声明, 并不能阻止粘贴和抄袭事件的发生, 这一点从《新京报》隔三岔五的“反侵权公告”就可以看出。

但《新京报》在反侵权的同时, 自己也未能“独善其身”。2014年初, “新华社中国网事”发布了一条微博称“这是赤裸裸的抄袭”, 指出《新京报》一篇稿件前5段与中国网事微博、稿件一字不差, 据此要求《新京报》进行调查, 并就记者抄袭行为道歉。

在这种恶性循环的抄袭中, 需要更高层面意义上的“把关人”, 即国家与政府作为强力的管理者, 在新媒体存在的问题上必须居于主导地位, 在政策及法规层面进行顶层设计。

安全登录不只密码把关 篇11

为用户设定登录时间

大家知道,只要正确输入登录账号与密码,任何用户都能自由登录Windows系统。然而,在多用户工作环境下,每位用户在工作时,都会使用各自的用户账号登录系统。因为是公用操作环境,大家在系统中操作时往往都比较随意,这样势必会将系统搞得很乱。为了对这种随意操作行为加以约束,我们需要为不同的用户账号设置必要的登录限制,合理控制其登录和使用时间。有了Login Sentinel Free这款专业的工具,实现上述操作就变得非常简单。

要为用户账号设置登录系统时间时,可以先将Login Sentinel Free程序下载安装到公共计算机系统中,并开启它的运行状态,打开如图1所示的主程序界面,点击左上角区域的“User Control”按钮,之后展开Select User下拉列表,选择需要控制登录时间的某个用户账号。

接着将鼠标移到主界面中部区域,在这里点击“Time Schedule”标签,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时间表格,该表格的纵坐标为星期数,横坐标为小时数,用鼠标不停点击表格中的某个时间块时,该时间块的颜色会在红色、绿色之间交替变化,如果显示为红色时,就表示在指定时间块内,目标用户账号不能正常登录计算机系统,如果显示为绿色时,就表示在指定时间块内,目标用户账号可以正常登录计算机系统。

同样地,我们可以点击选中其他的时间块,组成拒绝目标用户登录计算机的时间序列。当然,需要控制的登录时间是连续的,我们也可以按下鼠标左键,通过在时间表格中拖动鼠标的方法,来快速设置连续登录时间段。日后一旦到达红色时间块对应的时间范围内,指定的用户账号是不能正常登录计算机的。要是特定用户在正常时间范围内登录系统,在操作过程中,跨入红色块对应的时间段时,Login Sentinel Free程序会强行注销特定用户账号,并对计算机系统执行自动关机操作。

在为多个用户账号设定好不同登录时间后,按下“Save user settings”按钮,将相关设置保存成功,日后每位用户只能在指定时间段内登录系统,其他时间段是不能登录计算机的。如果希望解除某个用户账号的登录时间限制时,可以先从主程序界面的User下拉列表中,选中目标用户账号,再按下“Remove user settings”按钮即可。

使用图形为登录把关

大家知道,Windows 8系统新增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登录方式,那就是通过特定的图形内容作为系统的登录密码,这种登录方式凭借图形与手势序列之间的关联,来增加黑客暴力破解的难度,从而实现提高系统登录安全性的目的。相比传统操作系统的字符型登录密码内容,Windows 8系统以一张普通的图片加上关联手势为密码内容,其中没有任何字符信息,黑客在暴力破解时就无从下手,那么安全防范能力自然会提高不少。不过,在很多旧计算机中,因受制于性能配置老旧等因素,根本无法安装使用Windows 8系统,这么说来,在普通计算机系统中,就无法使用特定图形为系统登录把关了?当然不是!使用Natural Login这款独特的登录工具,低版本系统也能拥有图形登录功能,利用这项功能,既省去了手工输入密码的繁琐,又提高了系统登录安全系数。

启动运行Natural Login工具后,对应程序快捷图标会出现在系统托盘区域处,用鼠标右键单击该快捷图标,执行右键菜单中的“Natural Login Administration”命令,切换到Natural Login工具设置对话框。点击“Accounts”选项卡,打开如图2所示的选项设置页面,先将这里的“Include Inactive Accounts”复选项选中,再从列表中选择一个需要使用图形作为登录密码的目标用户账号名称,这里选中的是“Administrator”账号,并用鼠标双击该账号。按下其后界面中的“Additional Security”按钮,在弹出的其他安全设置窗口底部区域单击“New”按钮,进入如图3所示的设置界面。将“Scheme Type”设置为“Graphical Password”选项,开启密码图形登录功能,在“Question”位置处可以输入相关提示信息,之后在“Graphical Pattern”位置处会看到一个5×5的阵列,我们只要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绘出合适的图形作为系统登录密码,确认之后将图形密码存储起来。

为了让设置正式生效,还需要重新启动计算机系统,启动成功后从登录界面中选中“Administrator”之类的目标登录账号,之后用鼠标点击眼睛图标,开启Natural Login工具的图形锁功能,在5×5阵列中描绘出之前设定的登录图形,按下“Login”按钮,就能成功登录计算机系统了。如果图形描绘不正确,那么Natural Login工具将不允许用户随意登录Windows系统。

为自动登录安全把关

每次有急事需要临时离开系统时,心细的朋友会执行系统桌面锁定操作,并设置好强壮的密码内容,以避免其他用户趁虚而入。可是,这样设置后也带来了麻烦,因为每次重新启动系统后,都要重复输入登录密码,这会让人繁不胜繁。为了提高系统登录效率,心急的朋友往往会启用系统自动登录功能,让Windows系统自动完成登录验证操作,不过这种登录操作又会降低系统的运行安全性,毕竟任何用户只要通过重新启动方式,就能随意进入自己的计算机系统。

为了既能让系统自动完成登录,又能让系统登录得到安全保护,我们可以借助外力工具Safe AutoLogon,强制Windows系统在完成自动登录任务后,立即执行系统桌面锁定操作,确保自动登录既快捷又安全。Safe AutoLogon是一款保护自动登录的安全工具,可以应用于普通计算机和重要服务器上,它采用高强度的加密算法,对Windows系统登录密码进行复杂处理,并将其自动保存到系统注册表的安全位置处,确保外人无法知晓自动登录密码。

在使用Safe AutoLogon为系统自动登录安全把关时,首先下载安装好该工具,从系统“开始”菜单中开启它的运行状态,打开对应程序主操作界面,先选中“Automatically logon”选项,将系统自动登录功能激活成功,之后在“Username”、“Password”文本框中正确输入登录用户名和密码,要是登录到局域网特定工作域时,还需要在“Domain”文本框中指定好具体的域名。

在自动登录操作成功后,为了不让外人随意在系统中操作,还需要通过设置,将系统立即切换到桌面锁定状态。在进行这种设置操作时,只要按下主操作界面中的“Options”按钮,选择“Settings”选项,进入Safe AutoLogon工具参数设置界面。点击其中的“Security”标签,选中对应标签页面中的“Immediately lock the desktop at logon”选项(如图4所示),这样Safe AutoLogon工具在用户成功登录后,会立即将Windows系统桌面锁定起来,以保护自动登录安全。日后用户只有正确输入解锁密码,才能进入Windows系统进行各种操作。在Windows系统启动过程中,默认按下Shift功能键不放,将会取消自动登录功能。要是选中这里的“Force the automatic logon even after user logs off”选项,那么我们即使执行了系统注销操作,Safe AutoLogon工具仍然会强行进行自动登录操作。

倘若某些应用程序必须在Windows系统登录之前运行,那么不妨切换到“General”标签设置页面,在该页面中设置好合适的延迟时间,让目标工具等待一段时间,执行自动登录操作,为特定应用程序的成功加载预留好充裕的时间。

及时发出安全登录提示

在多用户账号环境下,为了防止普通用户任意改变Windows系统重要设置,影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让Windows系统及时向这些用户发出安全提示信息。要达到这个目的,不妨进行如下操作,让Windows系统在结束登录任务后,自动弹出相关安全警告信息:

首先依次单击“开始”|“运行”选项,弹出系统运行对话框,输入“regedit”命令并回车,打开系统注册表编辑窗口,在该窗口左侧列表区域依次展开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Winlogon分支。

其次找到该分支下的“LegalNoticeCaption”键值,并用鼠标双击该键值,打开如图5所示的编辑键值对话框,在“数值数据”框中输入“登录安全提示”,再用鼠标双击指定分支下的“LegalNoticeText”键值,在其后弹出的编辑对话框中输入“登录成功后不允许改动系统设置”,确认之后重新启动计算机系统,这样一来每次登录系统后,用户都能看到“登录成功后不允许改动系统设置”的提示信息了。

严格控制他人远程登录

在网络环境中,为了方便他人访问本地系统的共享资源,一般都会为他们创建不同的登录账号,允许其正常远程登录。然而,随意允许多位用户远程登录本地系统,很容易带来安全麻烦,所以一定要严格控制他人远程登录权限,以保证本地系统安全运行。

在控制他人远程登录权限时,依次单击“开始”|“运行”命令,弹出系统运行对话框,输入“gpedit.msc”命令并回车,切换到组策略编辑器界面,在该界面左侧列表中逐一展开“本地计算机策略”|“计算机配置”|“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本地策略”|“用户权限分配”节点,用鼠标双击该节点下的“允许在本地登录”组策略,打开如图6所示的组策略属性对话框。

选中这里的“Users”组账号,按下“删除”按钮,将其从允许登录列表中删除。同样地,将其他一些陌生用户账号选中并删除掉,确保它们没有本地登录的权限。接着根据实际情况,按下“添加用户或组”按钮,打开用户账号选择对话框,导入自己认为合法的用户账号或域用户账号。

下面找到“用户权限分配”节点下的“拒绝本地登录”组策略,在弹出的目标组策略属性对话框中,按下“添加用户或组”按钮,将那些需要禁止在本地系统登录的用户账号选中,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用户账号权限拥有更高的优先权,经过上述设置后就能有效控制用户的系统登录权限了。

追踪系统安全登录状态

局域网中经常会发生重要系统被恶意用户偷偷登录现象,为了在第一时间找到幕后登录黑手,我们必须对重要系统的登录状态信息进行自动追踪监控,以获取蛛丝马迹。

追踪系统安全登录状态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Windows系统内置的审核功能,来将用户每一次登录系统的状态信息记录保存到系统日志中,日后定期查看日志信息,就能找到偷偷登录系统的痕迹了,下面就是具体的实现方法:

首先审核登录事件。依次单击“开始”|“运行”选项,弹出系统运行框,输入“secpol.msc”命令并回车,切换到本地安全策略编辑界面,逐一展开“安全设置”|“本地策略”|“审核策略”分支,从该分支下找到并双击“审核登录事件”选项,打开对应选项设置对话框,选中“成功”、“失败”等选项(如图7所示),确认后返回。

其次查看登录状态。一旦怀疑恶意用户在偷偷登录重要系统时,不妨右击“计算机”图标,点击快捷菜单中的“管理”命令,展开计算机管理窗口,将鼠标定位到“系统工具”|“事件查看器”|“Windows日志”|“系统”分支上,从该分支下能看到很多事件记录,用鼠标双击其中一个记录选项时,我们能在其后界面中,发现本地登录的具体状态信息,包括登录系统时使用的账号名称、具体登录状态、登录时间等等,根据这些信息基本就能判断本次登录行为是否正常。

如果只想查看每一次系统登录时间信息时,可以巧妙利用批处理方式,来自动追踪用户登录系统时间。首先启动记事本程序,在文本编辑界面中输入下面的代码:

@echo off

date /t >> F:\aaa.log

time /t >> E:\aaa.log

依次选择“文件”|“保存”命令,弹出文件保存对话框,将上述代码保存为“aaa.bat”批处理文件。

新媒体体育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篇12

在传统媒体工作的体育记者、体育编辑因其拥有国家颁发的记者证而理所应当地享有新闻采访、报道的权利。但是就新媒体的工作者特别是那些在一线直面广大用户的信息管理者而言, 他们的身份却因为新媒体本身的特殊性而显得较为复杂。一些新媒体是因传统媒体业务延伸和拓展而得以形成, 时下许多报纸的体育报道内容、电视体育节目纷纷上网, 新媒体其实就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体育信息传播的又一平台, 这类新媒体的工作者相当一部分就是传统媒体的记者。而其他一些新媒体, 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 它们并没有自行采集新闻和首发新闻的权利, 所以它们的从业者往往是各种信息的编辑者。正因为体育信息的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 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新媒体体育信息流通过程中“把关人”的角色特征。

新媒体体育信息把关人的角色特征

体育信息的采集者和输送者。新媒体体育传播的把关人是在体育信息海洋中精挑细选的采集者, 他在搜集体育信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些信息鱼龙混杂, 真伪难辨。体育假新闻和其他题材的报道一样, 也会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而屡屡出现, 特别是在令全球关注的大型国际赛事举行期间, 一些虚假信息便开始兴风作浪、混淆视听, 即便是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也会因为疏忽、失误而为虚假信息的盛行推波助澜。

都说权威看传统, 海量看网络, 体育新媒体因为其信息的极其丰富而吸引人, 但是当前的受众对新媒体的评价往往因为网络体育信息的不可靠而大打折扣。我们说百密一疏, 但这不能成为新媒体传播失实的理由。要把“失实”、“失真”的帽子脱掉, 关键还在新媒体体育信息的把关人。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 对可疑信息要具有追本溯源、求证查实的精神, 否则他们就不是体育信息产品合格的检验员。

新媒体传播的体育信息是海量的, 但有了把关人, 它应该成为一个路径分明、查阅便捷的体育信息资料库。哪些体育知识、体育图片、体育音像具有较高的效用, 应该集合整理哪些体育信息, 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体育信息库, 这些都是新媒体体育信息把关人必须深思熟虑、积极面对的问题, 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了, 才能提高受众使用体育信息的效率。

因为相关政策的限制, 新闻的传送在有些新媒体那里似乎有些滞后, 尽管如此, 把关人仍然有必要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和高超的新闻素养, 对体育新闻的新闻价值作精准判断, 去粗取精, 从而将有较高价值的信息传送给受众。

体育信息版权的守卫者。由于新媒体是个新生事物, 对于它的运作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 或者是主管部门都处于尝试阶段, 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瑕疵、弊端也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殆尽。这其中便有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对信息侵权和盗版的抵制, 而这又恰恰是新媒体把关人大有作为却往往不作为的地方。由于受利益诱惑, 部分新媒体经营者完全将著作权和版权的保护抛于脑后, 肆无忌惮地运用多种手法抄袭、复制、截取其他媒体的体育信息, 严重干扰了新媒体运行秩序, 作为操作员的把关人也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 广电总局曾要求大陆境内得到电视转播授权的各省级电视台, 不得将奥运赛事视频电视信号在其自有互联网及移动平台传播, 同时不得将奥运赛事视频授权给其他机构在互联网和移动平台上进行传播。就在奥运会举行期间, 一个国内最大也是奥运史上最大的新媒体传播联盟开展了一次有效的反盗版联盟的行动, 对奥运新媒体版权进行了全面有效的保护。不可否认, 这是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多家新媒体采取的统一行动, 人们免不了要追问奥运结束以后怎么办, 央视国际是否还会和商业门户网站进行体育赛事等信息的联合传播, 是否还会与其他网站进行公益性推广,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 现在很多新媒体体育传播仍然在延续以往的老路, 让传统媒体成为自己免费和半免费的内容供应者, 让网民成为剽窃、盗版的“替罪羊”, 而自己却以不付出或较少的付出获得了可观的收益。作为新媒体体育信息的把关人, 应该自觉承担起版权保护的使命, 不能因眼前利益的驱使迷失了方向, 而应当时刻保持警惕, 与侵权、盗版等行为划清界限, 并与之抗争到底, 为创建新媒体体育传播公平竞争、良性运作、健康发展的大环境作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否则, 中国新媒体的无序竞争将会一直上演下去。

体育信息环境的净化者。在新媒体传播链条中, 先前的受众变成了现在的用户, 身份的转换意味着他们在体育信息传受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更新、更大的作为。新媒体体育传播的用户既是体育新闻的读者、体育视频的观众, 同时也是体育新闻内容的生产者、体育信息的传播者。个性、互动的新型传播模式, 让广大新媒体的消费者大显身手, 博客、播客、拍客等是他们新的称呼, 论坛、留言板、社区是他们爱光顾的空间, 手机、DV、MP4、数码相机是他们常携带的工具。将自己亲眼目睹的惊心动魄的赛事瞬间或运动员绝妙无比的竞技风采, 以及不吐不快的感想体会以原创、实录、加工等多种制作方式向无限的空间传播, 实为一件令人得意的事情, 许多用户因此而有了一种全新的媒体体验。

事情总有它的两面性, 在自媒体传播运行的过程中, 在新的传播价值实现的同时也滋生了诸多风险和隐患。那些隐蔽的传播者, 有着不同的身份、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 有着多样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 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体育观不尽相同, 其对体育人物、体育赛事观察的角度、评价的立场、所持的论调都会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处于隐姓埋名的状态下, 平日里受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约束的人的某些不健康、非理性甚至是恶劣、阴暗的思想、观念便甚嚣尘上, 猜忌、谩骂、诬陷、侮辱等屡见不鲜, 这一点在网民对一些运动员、教练员、运动队近乎疯狂的攻击中已经暴露无遗。而净化新媒体的空气, 维护好新媒体的秩序便成了把关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然而目前有些新媒体体育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却疏于检查和管理, 对那些违规、违纪、违背道德甚至是违法的传播言行听之任之, 网络空间肮脏龌龊, 污言秽语充斥其间, 体育人物的名誉和隐私时常被侵犯, 这些显然与建设一个干净、健康、和谐的新媒体环境的目标格格不入。因此, 为了维护体育信息传播的良好秩序, 新媒体把关人应该具备一双慧眼, 洞察细微, 有义务将那些垃圾信息、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剔除出去, 将那些不良分子、不法之徒假、恶、丑的传播行为扫地出门, 从而为新媒体体育传播营造清新的氛围, 为重塑自身形象贡献一份力量。

体育传播舆论的引导者。新媒体传播模式让大量用户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其开放自主、富有个性的传播特点让如今也能成为传者的用户们过足了瘾。新媒体体育传播时代, 各种各样的体育迷、各个体育明星的粉丝、各家体育俱乐部的拥趸, 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有了大声说话、积极发言的机会。在这里, 不管年龄大小, 不管地位高低, 不管资历深浅, 都可以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展露出来, 都可以将自己的信息资源抖搂出来。

在体育信息用户交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 芸芸众生中对体育热爱、钟情并富有见地的人士确实不少, 他们的信息和意见往往具有一种导向和指示的功能, 让众人心服口服。但是因为一场比赛、一个判罚、一次解说、一次输赢等而引起的“争锋”也时常在互联网上上演, 一些用户在交流和讨论中观点偏激, 情绪失控, 从不吐不快到一发不可收拾, 持不同观点的人便大打口水战, 几乎到了要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他”赶尽杀绝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 体育信息的把关人就应该及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给用户们醒醒脑, 让炽热的论坛、社区降降温, 以免“战火”烧得过旺、“战线”拉得过长而导致冲突升级、事态恶化。

新媒体的把关人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引导启发等方式将那些爱走极端的人士从死胡同拉回到理性的大道上来, 给那些缺乏主见、摇摆不定的人士指点迷津, 同时扶持那些代表正义、科学的声音, 为它们撑腰壮胆。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新媒体用户在充分享有自主权的同时, 又不被潜在的暗流给颠覆, 也不被暗藏的险滩给搁置, 从而始终在一个健康、合理的轨道上最大限度地享有自己的知情权、发言权。当然, 新媒体的把关人还可以通过设置频道、开设栏目、抛出议题的方式来引起各位用户对某些体育信息的广泛关注, 从而展开讨论, 必要时, 新媒体把关人要公开陈述自己的观点, 表达自己的主张, 从而通过新媒体特有的舆论形成、表达的途径, 来对我国的体育事业改革的进程起到积极影响的作用。

提升把关人业务水平以及规范把关人队伍

新媒体体育传播发展势头迅猛, 发展潜力巨大, 市场前景也被许多投资者看好, 其体育信息传播身份的显著性和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鉴于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参与体育传播, 越来越多的体育信息用户依赖新媒体, 在这种形势与背景下, 对新媒体体育传播行为进行指导、管理、规范便越发显得紧迫, 而新媒体体育信息把关人的遴选和培养则是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环。把关人如果能够充分认识自身作为体育信息的采集输送者、版权保护者、环境净化者和舆论引导者的角色特征, 知晓所面临的挑战和肩负的重任, 那么对于维护新媒体体育传播的良好秩序, 保证新媒体体育传播健康有序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目前新媒体体育传播的情况来看, 可以说把关人队伍良莠不齐、差异较大, 那些名副其实的把关人能正确定位, 为建设体育传播新空间尽职尽力, 而也有不少人虽然信息技术领先, 传播技巧突出, 但是因为没有正确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而未能真正挑起把关人的重担, 要改变这种状况, 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对新媒体体育传播人才的培养要加强“把关人”角色定位的教育。传播模式的变革与媒介功能的变换对媒体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各级各类新闻与传播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也必须目标明确, 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新媒体体育传播把关人应该是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同时又熟悉体育、精通新媒体传播、善于公关, 愿意为新媒体体育传播奉献力量的人才。通过对学生进行新媒体把关人角色定位的教育, 让其在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方面跟上媒介日新月异的变化, 如此他们才能胜任将来新媒体体育传播把关人的工作。

通过培训和再学习等方式提升现有人员的工作水准。在挑选人才时, 新媒体向来热衷追求拥有较高技术的IT精英, 却因为对把关人角色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正确的定位, 而忽略了对这些人员行为的鉴定与规范。一些并不明白新媒体体育传播精髓与要义的人员往往占据着把关人的位置, 其工作实效可想而知。因此, 有必要对那些目前已经在新媒体中担负体育传播任务的人员加强培训。这种培训要有目的、分层次、分类型地展开, 要因人而异, 或以短期集中、或以脱产学习等不同方式, 力求让原先不合格的人员变得合格, 让原本合格的变得更好。通过各种培训, 使新媒体体育传播人才特别是“把关人”的总体水准不断上升。

建立与完善体育传播把关人引进和退出的机制。新媒体的把关人与传统媒体的编辑相类似, 而编辑在传统媒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 从事体育传播的新媒体一定要清楚“把关人”角色的重要性, 注重对把关人的选择和管理, 善于学习传统媒体在人才引进和退出方面的经验, 完善机制, 加强管理, 对于那些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把关人”要鼓励和嘉奖, 对于不符合、不适应把关人角色与岗位的人员要及时调整, 做到有进有出, 以确保把关人队伍的素质与水准。

上一篇:县级烟草商业企业下一篇:疟疾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