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营销传播

2024-07-25

公信力营销传播(精选10篇)

公信力营销传播 篇1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专业咨询机构的成立, 以及图书馆界内部的竞争, 使得高校信息服务的用户正在日益减少。同时, 随着知识经济及维权意识的增强, 用户对服务及其产品越来越挑剔。而信息服务依靠的是“服务声誉”扩大销营, 是依靠用户需求不断深入, 是依据用户的评价即用户满意度改变服务方式。因此信息服务只有在营销中更新理念及形成特色和品牌服务, 才能更好地让用户接受信息服务, 才能争取顾客的注意力。笔者通过对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调查, 将公信力导入高校信息服务之中, 旨在寻求一个新的视角, 解决高校信息服务营销危机, 通过提出高校信息服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V I P理念, 达到提高用户满意度的目的, 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完善服务机能, 稳定和发展专业队伍, 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及服务效益。

二、信息服务公信力的内涵

信息服务公信力是使客户完全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是信息服务营销在发展中形成的服务内容的权威性, 是信息服务依据自身信用所获得的信任度。信息服务公信力可以理解为信息服务的影响力, 体现的是信息服务的信用能力, 反映了客户对信息需求持信任态度。本文所研究的信息服务公信力, 依然将高校信息服务部门界定为一个信息服务中介, 依据图书馆所具有的硬件资源, 结合电子数据资源、馆藏资源来扩展服务方式, 并针对社会需求将资源优化组合, 将服务内容对外宣传与推广, 以满足企业及科研等单位的信息需求。信息服务公信力的强弱, 取决于图书馆所拥有资源的丰富程度、服务方式与水平及专业人力资源。资源是指图书馆除了提供印刷体文献外, 还应提供网上目录、CD-ROM、联机信息数据库和其他电子资源。

三、图书馆信息服务VIP策略

为了突出信息服务部在信息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特色, 充分利用馆藏及网络资源, 深入了解本校的科研状况, 建立全新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提高高校信息服务的公信力, 笔者提出调动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培养学科馆员, 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分层次的信息服务, 在高校图书馆中开展VIP贵宾推送服务, 即VIP策略。所谓信息服务V I P策略, 即信息服务营销打破“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经营模式, 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从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的角度, 创建面向个人贵宾客户的多岗位协作体系, 增强客户管理能力和服务营销能力, 围绕贵宾客户全面的服务需求, 提高标准化、个性化优质服务水平, 在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同时, 提高经济效益。

1. 调查跟踪特殊层次的人群的“推送服务”

根据用户不同的自然特点和社会属性细分, 如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将用户化分为特殊用户群, 如将院士、博士生导师等重大科研课题负责人及学术带头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即VIP贵宾, 因为他们在学科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主动为他们提供定题情报服务, 为其量身编撰文集, 为他们发出咨询提问单、了解科研情况, 并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加工和信息查新、为课题的申请提供依据;并根据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提供完整跟踪服务。

2. 建立网络营销对外发展观念

网络营销是高校图书馆补充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成本固定, 点击率过低则浪费成本, 因此可采用具有特色的校外用户V I P会员制的营销组织形式, 对不属于本校园网的用户进行网络信息服务, 对入会的用户进行另行计费, 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可通过建立自己的账号来组织自己的信息服务。

3. 树立品牌形象

将企业形象识别CI理论及其设计理论运用到图书馆中, 将它的基本理论管理模式导入到图书馆管理中, 培养“以用户为上帝”的良好职业道德、高层次的专业水平, 建个性鲜明的新形象, 增强竞争力, 吸引更多的读者。

4. 将定题、查新等工作与“售后服务”结合

通过检索, 用户会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足, 对新知识, 新信息的需求也会越多, 对于一般用户群, 服务方应注意跟踪客户信息消费过程及时地送上客户需要的信息, 在完成一份服务后, 应定期 (3个月~6个月) 更新信息, 使得用户及时知道相关研究进展。通过了解用户研究方向、文献需求, 以及所需要提供的服务。信息服务人员可以深入到基层,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 能准确地了解用户的研究方向。

四、结论

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 人们获取信息、查阅资料已经有了更多的渠道, 图书馆已不再是惟一, 明确图书馆的价值取向, 通过V I P策略提升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 即提高公众影响力, 事实证明公信力是信息服务最有价值的品质, 是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关键因素, 是图书馆馆用户满意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证明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的效益和产生的积极作用, 同时找出自身的服务优势及服务劣势。信息服务公信力的加强, 有利于建设服务型图书馆, 促进校园和谐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可以使图书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有效结合, 更新服务观念, 使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得到全新的定位。

参考文献

[1]徐欣禄:公共图书馆公信力的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 2007, (9) :90~91

[2]周红: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58~61

[3]吴炜:论服务营销中的公信力异议[J].商场现代化, 2006, (35) :137~138

公信力营销传播 篇2

(2)文化复兴。中华民族要在社会制度、文化信仰、科技发明等方面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要与6亿人口的大国规模相当;

(3)人民幸福。人民群众要组织起来,通过基层民主自治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通过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人民陪审员制度,彻底遏制腐败和特权,实现人民群众的当家做主;通过《幸福航母》的三个幸福计划:全民健康计划、全民共富计划、全民觉悟计划,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健康、共同富裕和共同觉悟

2.如何才能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走中国的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中国的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有两句话构成一个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还有一个是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在这条路上也才能走得长远。

(2)中国梦是我们大家的梦,想要享受梦想成真的喜悦,就得有勇气承受实现梦想的艰辛。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3)思想上,要先一步坚定信仰,做最忠实的实践者和追随者。要明历史、知兴替。百年近代屈辱史,告诉我们只有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救中国,只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的崛起。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坚信只有坚持中国道路、发扬中国精神、团结中国力量才能实现中国梦。要懂政治、坚信仰。坚决做到是与非上不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大是大非面前不动摇,鱼龙混杂之中不迷惑。要保持高度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绝不照搬西方,走中国自己的道路。(4)行动上,要先一步争当榜样,做中国梦的开拓者和引领者。要明理想。个人理想,是“中国梦”的组成和基础。明确理想、拼搏奋斗,让理想点亮生命之光。更要以己树立榜样,带动群众追求理想。要踏实地。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拼搏、兢兢业业、刻苦专研、创先争优。“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在实践。”要成为“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远见卓识的现实主义者”。不断打磨自己,磨砺自己,提高自己。

(5)工作上,要先一步团结力量,做中国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想,只有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才能变为真实;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不断为人民造福。大学生村官,要溶于群众,团结群众。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引导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赢得群众信赖,取得群众支持。要以己为支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解群众矛盾、支撑中国梦想。要严于律己,弘扬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学生村官,必须团结领导干部,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以党员干部为基点,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6)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就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如果我们照搬资本主义制度,跟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后面亦步亦趋,赶超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中国梦的愿望将会变得遥遥无期、非常渺茫。

3.实现时间表:三个百年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制定了三个百年目标:

第一,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2021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实现符合民族复兴标准、符合中国梦要求的“人民幸福”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在新中国建国100周年时(2049年),全面建成和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符合中国梦要求的“国家富强”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用21世纪整整100年时间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21世纪后半叶(2049至2100年),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台海统一。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信仰、科技发明、经济总量、共同富裕水平等要超越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世界和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从2001年到2100年的21世纪末,中国要基本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实现符合中国梦、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准要求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5.实现前提:反腐败

公信力营销传播 篇3

【关键词】微媒体;突发事件;传播作用;公信力

【作者单位】孙宇科,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5XWB03;黑龙江省文化厅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D054。

微媒体是基于使用者的社交关系来获取、传播以及评论的网络平台。现今的微媒体主要有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社区等。在突发事件中,微媒体带给受众快速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虚假信息、偏激乃至错误言论,这可能会导致微媒体公信力大打折扣。对微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作用分析,有助于提出针对性措施,提升微媒体公信力,进而提升全媒体公信力。

一、突发事件引发微媒体传播的过程

第一,突发事件引发微媒体传播。事件突发时,微媒体一般会在第一时间关注,并开始传播相关信息。微媒体的信息来源不局限于官方或主流媒体,更多来自普通民众。突发事件在微媒体中的传播,通常经历以下步骤:首先,消息源发布信息,建构微媒体议题,吸引微媒体用户关注、转发;其次,通过微媒体裂变式传播,更多的人参与到议题中来;最后,微媒体引导公共舆论,作用于事件。天津港“8·12”爆炸事件,在主流媒体尚未来得及报道之前,相关的爆炸图片、视频已经在微媒体上出现并传播,引起广泛关注。

第二,优势舆论传播机制形成。评论者对微媒体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引起其他人的讨论和补充,当赞同某种评论的人越来越多时,就会形成局部舆论优势,即在一定范围内某种舆论民众呼声最高。优势舆论在微媒体中广泛传播,可以使更多受众关注到这一事件,并参与到讨论中来,对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也会对突发事件后续造成影响。在“H7N9禽流感事件中”,部分受众在获得信息的同时,结合科学认知,传播相关信息,并且形成优势舆论,引起微媒体其他受众持续关注,如禽流感的传染源、禽流感是否可以根治、人与人之间是否会传染等成为微媒体的热点话题,进而影响社会舆论。

二、微媒体传播不可小觑的作用

第一,“微力量”积极作用明显。随着国家基础网络建设,微媒体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微力量”聚少成多。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微媒体短时间内汇集大量信息,受众通过微媒体了解相关信息,通过更新现场图片、文字、视频等,转播现场情况,用“微力量”聚集一个个自发组织。2015年天津港“8·12”爆炸事件,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在其他媒体未能及时反应的情况下,发布此次爆炸的新闻消息汇总,保证了大众知情权,与大众进行良性互动,微信公众号“新京报”则在天津港事故头七,对事故中牺牲的消防员进行长篇报道,充满人文关怀。这两个微媒体公众号获得巨大点击量,成为天津港“8·12”爆炸事件新闻报道的主力。

第二,“全方位”影响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传播过程中,当主流媒体占据强势舆论制高点,其他观点受到压制,受众需要自主讨论权和认同感;部分受众过度关注突发事件,质疑所有信息,需要对其进行疏通引导;部分传播主体对突发事件表达偏激看法,发表煽动性的错误见解。种种迹象表明,微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全方位”影响逐渐显现。比如“黄浦江死猪”事件,农业部针对微媒体上大众关注的问题,紧急采取措施:就社会舆论关注的水污染问题,召开记者会说明事件真相,稳定社会情绪;针对微媒体上受众关心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问题,制定补贴政策,检查、督促各地生猪防疫,从源头上杜绝病死猪被丢弃江河。由此可见,针对网民关注问题,迅速、得当、全方位地采取措施,将有利于事件平息与问题解决。

第三,“舆论领袖”作用明显。微媒体中的“舆论领袖”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传媒机构,但都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在对问题的判断上,有一定的威望和说服力,影响范围较广,容易获得较多的信息资源;积极参与议题的讨论,传播和接收信息,活跃度较高;能巧妙灵活地运用微传播手段,吸引跟随者,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经常传播有一定价值的信息,传播内容容易引起网民共鸣,达到二次传播效果,具有感染力。在天津港“8·12”爆炸事件24小时内,“中国新闻网”发表微博:“不论火海还是灾区,哪有危险,哪就有消防战士无畏的身影。今天,为消防英雄发条微博,一起向他们致敬!”此外,还有“世界上最帅的逆行”“我要回不来,我爸就是你爸,你记得给我妈上坟”等通过微博、微信广泛传播,一时间,获得受众情感共鸣,形成大众对消防战士表达敬意的舆论。这些个人和传媒机构充分发挥了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

第四,“自我净化”功能失灵与受众选择性接受。微媒体传播具有公开性,任何一条微媒体信息都在公开环境里接受监督和检验,微媒体也会进行自我净化和纠错。但由于一部分微媒体受众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偏好选择性接受,只注重微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不实信息,忽视纠错信息,容易陷入感情宣泄的狂欢状态。随着传播的扩散,微媒体的自我净化会湮没在受众对不实信息的疯狂转发中,导致恶性循环。比如马航MH370失联客机事件,由于马来西亚政府以及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迟迟未能给受众准确的答复,于是各种恶意猜测层出不穷,在不实言论与不明真相群众的双重作用下,微媒体自我净化失效,真实信息被湮没。

第五,言论失当引发不良后果。微媒体传播缺少对信息真实性的把关,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关注、发布信息,转发评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由于部分受众缺乏辨识能力,一些失当言论、错误观点得以混淆视听。比如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后,微媒体上盛传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引发部分沿海地区居民抢购碘盐,引起社会恐慌情绪,并使受众对权威媒体的信息产生怀疑。

三、提高微媒体公信力的一些措施

公信力营销传播 篇4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公关公司,危机传播,公信力

近年来, 一些企业和个人采用违法违规手段开展网络公关活动, 社会上出现了“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灌水公司”、“删帖公司”等形形色色的非法网络公关机构, 他们利用不正当手段打击竞争对手、歪曲捏造事实进行敲诈勒索、通过话题炒作制造虚假网络民意牟利、从事私下交易牟取非法利益等。他们宣称只要付费就能帮企业删除网上“负面信息”, 为企业“重塑形象”。这些游走于网络或者论坛版主与企业之间的网络“掮客”肆意操纵网络舆论方向, 在其背后形成了庞大的灰色利益链条。非法网络公关行为败坏了网络环境, 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损害了社会公众利益。

蜂拥而起的网络危机公关公司

随着网络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和增强, 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因素。网上舆论和网下舆论形成“共振”:很多新闻事件, 先在网上形成气候, 接着传统媒体跟进, 然后网上舆论再呼应, 进一步扩大影响, 最终促使事件解决。“信访不如信网” (1) , 就是网络影响力的生动概括。正是看到网络这种强大的影响力, 网络公关蜂拥而起, 以网络手段影响网上舆论, 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舆论对某种商品或某个人的评价。正常的网络公关未尝不可, 但如果网络公关触及了法律底线, 那就成了非法网络公关公司。那种雇用“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 用键盘和手指对竞争对手恶意攻击的做法, 已不再是正当的商业竞争, 需要制止和打击。毫无疑问, 专业删帖行为的出现, 是对消费者权益和消费环境的损害, 严重干扰了网站正常的经营秩序。

最为典型的就是2010年轰动全国的伊利商誉受损案。蒙牛集团就其“品牌经理利用网络公关公司恶意损害伊利集团品牌信誉”一事致歉, 同时, 这两家国内乳业巨头互曝对方卑劣竞争手段, 引得各界哗然。在伊利商誉受损案情的新闻通气会上, 通报称, “蒙牛市场二部‘未来星儿童奶’负责人安勇, 伙同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公司及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公司, 通过论坛、博客、wiki问答等多种形式在网络上发布了多篇对QQ星奶食品诋毁的文章。现已有4名犯罪嫌疑人被捕, 2人在逃”。 (2) 浙江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建华指出, 要杜绝恶性竞争甚至违法竞争这种令人厌恶的不正当竞争手段, 必须先看到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一个法制完善的商业环境下, 此类恶意诋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必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些网络公关公司除了使一些企业成为受害者外, 也在挑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公正性, 干扰网络媒体的正常舆论监督和经营活动。

非法网络公关行为击中了网络媒体的软肋

互联网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公众总是欣喜于在网络上能够找到一切, 但如果任由这些“付费删稿”的现象肆意滋生, 就意味着可能在不经意间公众都会“被不明真相”了。在这种情况下, 互联网不是舆论公器, 而成了谋取私利的武器。这些网络公关公司的删帖行为正在给人一种错觉:网络上的信息都是不严肃的, 给钱就能删除负面新闻和帖文、给钱就能操纵网络媒体。有人说, 删帖公司删的不是帖, 是诚信。这些行为不仅降低了公众对网站的信任度, 而且也严重干扰了网站正常的经营秩序。非法网络公关行为恰恰击中了网络媒体的软肋, 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削弱和损伤。

事实上, 对于删除新闻或帖子, 各大网站论坛都有明文规定和规范的删帖流程, 对私自删除稿件的行为是明令禁止的, 编辑或版主不能通过收费的形式随意删帖。大多网络论坛规定, 删帖申请由综合客服部接收处理。根据删除帖子的不同类别, 申请者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是企业需提供营业执照、申请书, 个人需要提供身份证等相关信息, 并承诺愿为删帖行为承担全部的法律责任。对个人而言, 侵犯其个人隐私、污蔑其做某事等帖子, 通过客服部门按规定流程进行申请, 正常删帖不需支付任何费用。虽然论坛编辑一般都有相应的删帖权限, 可以自行删帖, 但删帖时需填写详细的删帖原因, 私自删帖一经发现会被严惩。但各大门户网站每天接到数千条删帖要求, 执行起来也有相当难度, 而这种正规的帖子删除量也是极其微小的。

网络秩序的维系需要有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 网络删帖公司作为一般的民事主体, 是不能扮演“准司法机构”的角色对帖子加以删除的, 是否应当删除, 还是要经过司法程序或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才能实施。当删帖行为成了一种赚钱的方式之后, 其性质也在随之发生改变。这种与绝大多数网民意志背道而驰的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强奸”了民众诉求表达的空间, 侵害了公众知情权, 而且还侵犯了媒体的话语权。 (3)

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提高网络媒体公信力和传播力

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需要政府、网络媒体和社会各界合力打出一套有法可依的组合拳, 净化网络空间, 制止网络公关公司对网络媒体正常舆论监督的干扰, 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增强公众维权意识。目前国内法律对网络删帖的监管规定还处于空白地带。网络公关的非法行为乱象丛生, 单靠行业规范执行力显然是不够的。营造绿色的网络公关环境, 出台相关法律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国家自2010年7月1日起正式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 第36条明确规定,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 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 未采取必要措施的, 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首次为发帖者、跟帖者、恶意删帖者等网络用户及网络服务提供者名誉侵权、隐私侵权的处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侵权责任法》是一部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着支架性作用的法律, 它对于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预防和制止侵权行为, 促进社会和谐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特别是在“知道”的情况下, 能够及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 是今天网站运作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同时也是网站编辑应具备的法律意识。当然, 在网络环境下, 如何在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与促进网络产业正常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网络服务提供者也必须运用好“责任避风港”的原则。

完善网络媒体内部管理, 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删帖公司的出现使正常的企业公关行为“变质”。如果相关部门不对此进行管理和控制, 长期下去恶意的负面新闻会越来越多, 很多网站就会变成某些编辑和删帖公司敛财的平台。当然, 要把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 根本上取决于在源头上对内容的严格把关和行业自律。2009年12月, 天涯社区、半岛网、大众网等网站联合发起成立“网络媒体反不良公关联盟”。 (4) 联盟呼吁, 网站对舆论监督类的稿件要慎重处理, 做到事实明白、来源清楚, 坚决杜绝虚假报道, 支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成员间要互相监督, 共同维护网络媒体形象, 营造文明有序的网络媒体环境。对于正当合理的删帖要求, 一定要在遵守法律和符合流程的前提条件下, 畅通网络信息通道, 提高删帖流程透明度。网络媒体和各级政府要通过主流媒体深入宣传关于开展整治非法网络公关公司不良行为的行动, 要让普通公众和广大网民知晓凡侵犯个人正当权利的帖子都是可以免费删除的, 媒体可在网站首页显著版面公布“删帖要求和操作规程”, 让非法网络公关公司无处遁行。作为新兴媒体, 社会各界都对网络媒体寄予厚望, 而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决定了网络媒体的发展水平, 管理是否有效最终取决于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网络人员尤其是论坛负责人和网站编辑应严于律己, 恪守职业道德, 全面提升网络素养。2011年4月15日, 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年度第三次会议, 向互联网全行业发出了全面推行自律专员的倡议, 并号召全行业及网站自律专员们积极参与到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的行动中来。 (5)

加大网络公关公司监管力度, 构建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推进机制。互联网可以带来一种平等、民主、自由的生态, 并且其天然具有分享性, 然而当互联网信息的真假界限被有意混淆之后, 网络的原生态就会遭到破坏, 和现实当中的生态危机一样, 最后会给生态圈中所有人的生存造成威胁。从2011年4月中旬起, 中央外宣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四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专项行动。重点整治违法违规、影响恶劣的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查处一批非法网络公关重大案件, 依法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 曝光一批典型案例, 清理网上非法网络公关信息。通过专项行动, 阻断非法网络公关传播途径, 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和网络公关行为,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构建规范有序、文明诚信的网络环境。 (6)

2010年9月29日, 由媒体管理部门、业界、学界及网民代表共同组成的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召开年度第四次会议, 主题为“自觉遵守《侵权责任法》、防止网络侵权行为”。 (7) 评议会充分肯定了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众多成员单位近期纷纷开设宣传报道《侵权责任法》专栏的积极做法。社会评议机制无论是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 还是对社会公众, 都是一次普法教育。通过评议和学习, 从而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目的, 健全民意表达机制, 净化网络公共空间。努力构建在法律规范下中国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整体环境, 把网络媒体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真理、倡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和谐的舆论阵地。建设文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互联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更是中国网络媒体提高公信力和传播力, 获得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为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对中国互联网传播管制的思考与建议” (项目编号:11XNH114)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王攀:《蒙牛事件照出网络公关一身毒瘤》, 《河南商报》, 2010-10-23。

②褚朝新:《蒙牛“陷害门”事件还原%网络公关成主要推手》, 《新京报》, 2010-10-23。

③肖莎:《网络删帖公司法律擦边球能打多久》, 《法治周末》, 2010-03-30。

④段修健:《专业删帖公司活跃于网络》, 《新京报》, 2009-09-25。

⑤网评会号召互联网自律专员整治非法网络公关,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4/18。

⑥中央外宣办等4部门开展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专项行动,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4/13。

加强政府公信力 篇5

西方哲学家史里斯?博克说:“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会土崩瓦解。”如何拯救政府公信力,已成为世界性课题。“被就业”、“被小康”、“被高速”等被字句的出现,以一种更加强烈的方式,表达着民众对政府的数据或说辞的怀疑与不信任。

“被××”和“给力”都是近两年大热的网络用语,被主流媒体和广大网民们争相使用和模仿。这二者的出现有着相似的原因——都反映出社会公众的一种期待和诉求;同时又揭示出一种民主的觉醒:由被动到主动,由民众的消极抵抗到寻求政府的积极解决。正是这种觉醒、这种怀疑精神,成为扶正公权力、防范各自潜在危险的动力之源,对政府信息的公开、权力的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使政府的举措更加“给力”,各级政府应尽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转变一:从片面追求政绩到真正尊重民意。一个政府的威信来自哪里?首先来自于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反应,不是听政府怎么说,关键是看政府是不是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些官员为谋求升迁高位,把政绩当作邀功请赏的筹码,浑然不睬客观事实,甚至剥夺民众的权利,造成干群关系的疏远和恶化,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因而,政府要牢记发展为了人民这一根本目的,在改善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项方面加大投入,及时将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用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和具体成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

转变二:从消息封锁、隐瞒不报到信息公开。F省警方在案件处理中采取“不告知”的态度,侵犯当事人家属及其单位的知情权,不仅令民众对公权力失去信心,也令法制建设遭到破坏。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第二项转变就要加强信息公开力度。各级政府机关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的特点,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和本部门的核心权力为重点,不断丰富政务公开的内容,提升政务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对每一个行政行为和行政权力都必须明确具体内容、权责范围、负责单位、完成时限、具体标准以及考核监督的方法和途径,以透明促公信。

公信力营销传播 篇6

一、微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过程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信息在微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需要历经一定的过程。首先, 突发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引起微媒体工作者的注意, 通过公众号发布信息、微博大V转发信息等一系列方式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报道和关注。随着信息在用户圈裂变式的传播后, 舆论场逐渐形成并扩散至现实社会, 现实与虚拟环境下的不同舆论场间开始进行观点的融合或交锋, 此时的社会舆论仍处于混沌状态。随着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和信息的逐渐披露, 观点开始整合, 微媒体上各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开始显露, 舆论趋于理性和统一。通过一场突发事件, 微媒体不仅实现了信息的传播和自我形象的塑造, 也完成了客户资源和用户的更新。

二、微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作用

(一) 微媒体能扩大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

微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能够充分发挥信息传播优势, 利用其平台信息渠道广、发布门槛低、信息同步发送等特点, 为用户提供海量、全面信息。随着近几年微媒体用户数量激增, 微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如在“黄浦江死猪”事件中, 广大微媒体用户借助微媒体平台时时关注事件进展, 对相关责任方提出质疑, 推动事件调查的开展。而相关职能部门也通过微媒体舆论热点, 及时调整调查策略, 对受众关切的问题予以回应, 有效安抚了社会情绪, 稳定社会秩序。

(二) 微媒体能够提升社会凝聚力

凭借微媒体在信息传播和反馈交流方面的特征, 微媒体能够充分凝聚社会力量, 形成一股独具特色的“微力量”。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事件当事人随即就能通过微媒体进行事件同步报道, 寻求社会帮助。与此同时, 其他用户通过信息, 对突发事件的起因、进展等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并通过图片、文字等, 对现场状况加以掌握, 继而通过微媒体平台凝聚社会力量, 组织民间救援。如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发生后, 许多人通过微媒体热心关注事件进展, 组织社会救援力量, 并在网上自发为遇难者举办哀悼活动。

(三) 微媒体能够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微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舆论方向, 对微媒体舆论方向予以关注并及时引导将有助于疏散社会情绪, 发挥解压阀的作用, 将社会舆论维持在理性合理区间内。微媒体的舆论引导离不开对舆论意见领袖的引导, 意见领袖对信息的选取和态度影响着相当规模的用户的看法。其次, 微媒体信息传播过程能够产生出诸多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通过微媒体可以发挥信息的二次传播效果。例如:在天津港爆炸中, 社会公众对事件本身有着一定程度的关注, 但通过“世界上最帅的逆行”等微博、微信账号进行的信息扩散, 将社会公众的眼球再次吸引, 对信息进行了二次传播。

然而, 我们也应看到, 由于信源的草根化和真实度的鱼龙混杂, 微媒体信息存在失真的情况, 谣言在微媒体平台上的扩散同样会对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引发公众恐慌情绪, 从而降低微媒体的公信力 (2) 。例如在日本核泄漏后, 网络谣言也随即四起, 我国诸多城市出现居民抢购碘盐的闹剧。

三、提高微媒体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微媒体舆论引导监督力

提升微媒体的社会公信力需要维护微媒体舆论的理性和客观。目前, 我国对微媒体的舆论引导机制与微媒体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成正比, 消极信息和谣言的扩散严重阻碍了事件的解决。加强微媒体舆论监督和引导, 掌握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 进而针对舆论热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将会事半功倍, 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建立健全微媒体舆论监督制度, 把握舆情的发展方向, 对热点话题和热点事件予以真实度调查, 提高对谣言的追究和惩罚力度, 对化解舆情危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 。

(二) 提升微媒体媒介素养

微媒体从业人员和微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决定着他们对信息的使用效率, 影响着微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公信力的体现, 因此, 提升媒介素养势在必行。首先, 对微媒体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以提高他们在应对舆论危机时对信息流通环节的把控能力;加强道德培训以增强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 揭露真相维护社会正义;而微媒体运营商也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能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成为谣言扩散的帮凶, 对社会公众进行信息误导。其次, 从媒体使用者角度,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不造谣, 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力, 不传谣;提高对信息的使用力, 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 对事态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三) 提高微媒体信息的透明度

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将有效制止谣言的滋生和扩散, 提高微媒体的信息质量和社会公信力。微媒体信息源的不确定性致使平台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真假信息鱼龙混杂, 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群众对真相的认知, 而虚假信息的泛滥也削减了群众参与公共事件的积极性。针对此困境, 权威机构和政府部门应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灵活运用微媒体渠道进行信息的发布和更新, 增强信息的透明度以正视听。其次, 面对流言, 职能部门和微媒体运营商、意见领袖也应及时公布真实信息, 及时辟谣以消除负面信息对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 (4) 。

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 对微媒体的正确使用将对事态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利用微媒体平台, 信息之间能够实现交流共享和事实真相的公之于众, 从而达成群体共识形成社会凝聚力。微媒体舆论是社会舆论的晴雨表, 反映着公众对突发事件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对社会矛盾和公众情绪予以疏解和引导将有助于发挥微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塑造微媒体社会公信力 (5) 。此外, 微媒体公信力的提升还依赖全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增强媒介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提高微媒体用户的信息使用力和批判力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进行有效舆论引导。

摘要: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微媒体的发展与进步, 为公众提供了更先进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媒体在为公众提供信息传播渠道的同时, 也在随时引导公众参与即时信息互动, 增强他们在社会事务中的参与度。尤其是近年来, 微媒体在突发事件中为受众提供信息来源, 为推动突发事件的进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微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过程及其作用, 并针对提升微媒体公信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微媒体,突发事件,传播作用,公信力

注释

1 王习贤.微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科学体系的构建[J].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6:134-138

2 仇筠茜.新闻策展:“微媒体”环境下突发新闻报道及伦理分析--以美国马拉松爆炸案报道为例[J].国际新闻界, 2013, 09:123-130

3 刘锐, 刘怡.影响政府网络发布平台使用及其评价的主要因素探究--基于全国36个城市的电话调查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 08:15-29+126

4 姚苏晟, 李金龙.微力无边--浅析微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特点、失控及调节[J].中国广告, 2014, 12:116-120

公信力营销传播 篇7

一、档案馆公信度分析

1. 何谓档案馆的公信度。

从普遍意义上讲, 公信度就是社会公众对某种特定事物或者现象的信任度;从传播学分析, 公信度既是个体对传播者和媒介的态度和评价的反映, 更是一种与特定的社会结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1]52。从档案信息传播角度谈, 即指作为档案信息传播者的档案馆公信度, 是档案馆的内在品质和赢得受众注意力的核心尺度, 包括档案馆自身以及信息源的威望和可信度。

2. 档案馆公信度相关特质分析。

从档案馆各方面因素分析, 其公信度往往与权威性、客观性和知名度等特质相关。与此同时, 这些特质之间互相联系。 (1) 权威性。档案馆公信度离不开权威性这一特质, 具体体现在三个角度。从机构性质来看, 档案馆是“准政府组织”, 是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从馆藏情况来看, 档案馆所保管的大部分档案源自政府机关部门, 国家权力及政府所处地位决定政府信息必然准确可靠并且规范性强, 具有权威性;档案馆内所保管的通过其他渠道收集的社会档案, 都经过专业的鉴别和严格的把关。档案馆工作人员, 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 (2) 客观性。档案馆公信度的客观性, 主要是由于档案馆被公众认为是客观公正而不夸张渲染。其客观性特质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是档案馆的形象, 即档案馆所注重保存的是能够真实反映历史原貌、维护历史原始性的档案。另一方面是档案馆传播档案信息的动机, 档案信息本身具有社会价值, 即服务性, 所以档案馆进行档案信息传播以服务公众为出发点, 具有公益性。 (3) 知名度。档案馆以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其良好声誉而知名, 因此档案馆知名度与公信度紧密相关。

二、档案馆公信度对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效果的影响

1. 保证档案信息网络传播中档案信息源的可靠程度。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多渠道地获取信息资源。与此同时, 在网络环境中, 信息零乱繁杂, 使人们无法判断传播的档案信息的真伪和内容的完整。因此档案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时, 传播的效果就难以得到保证[2]17。

然而, 我国档案馆多为公共事业单位和政府内部信息部门, 其职责是集中统一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远保管的档案和史料, 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在档案信息的网络传播中, 档案馆需要对自身馆藏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以及数字化整合作为传播中最主要的信息源。档案馆公信度与权威性、客观性和知名度等特质相关, 能够确保在档案信息网络传播过程中档案信息源的可靠程度。档案馆通过自身网站所发布和传播的档案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和权威性高, 能够确保公众在海量网络信息中获取真实档案信息, 达到较为满意的传播效果。

2. 满足受众情感需求以提高其对档案馆的信赖度。

档案信息网络传播中, 无论是无恶意的虚假信息还是恶意虚假信息, 都会直接影响受众面对繁杂的信息而作出的选择, 影响受众对档案信息真实性的信任程度。因此, 档案信息受众更容易产生对档案信息的求真和求全心理。档案馆是具有权威性的档案信息传播者, 其机构性质决定受众对于其认同和依赖程度。一方面, 档案馆公信度决定其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 档案馆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受众的关注和信服。因此, 面对网络传播的档案信息, 档案馆公信度能够使受众在接受档案信息时, 采取信任态度, 满足其情感需求。

3. 维护良好的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环境和氛围。

档案信息的网络传播环境相对于传统传播环境而言, 主要是档案馆网站这一档案信息传播媒介的物理环境以及公众的心理环境。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的具体传播环境和氛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传播效果。因此, 档案馆公信度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档案信息网络传播环境和氛围。一方面, 档案馆具有权威性, 其网站提供内容真实可靠、权威性高, 使用户易于接受和利用, 这就能够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档案信息利用空间及环境, 进而增加档案馆及其网站对公众的吸引力。另一方面, 公众的心理环境对档案信息的传播效果影响更为直接。公众在网络中选择信息时, 可能被虚假信息误导, 所以更需要档案馆网站提供可靠的档案信息资源。由此看来, 档案馆可信度高, 使公众心境上更倾向于接受其网站所提供的档案信息服务, 为档案信息的网络传播提供良好的传播环境和氛围, 优化传播效果。

三、基于档案馆公信度的网络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1. 提高档案馆公共服务意识及网络传播的档案信息质量。

档案馆要增强服务意识, 充分发挥自身馆藏优势及特色, 确保公众能够通过档案信息网站获取所需档案信息, 以消除公众对档案馆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以我国省级档案网站为例, 通过对省级档案网站的测评, 从总体上看, 三个一级指标中, 资源服务指标平均得分率为39.2%, 业务建设指标平均得分率为49.3%, 网站建设指标平均得分率为60.1%, 这反映了我国省级档案网站目前以信息展示为主要功能, 在网站资源和业务功能建设方面则较弱[3]。从以上分析可得出, 档案馆信息网站的构建必须从窗口型网站向资源型网站转变,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网络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实现其自身价值[4]22。

档案馆需要推进档案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 以丰富网站信息内容, 提高档案信息的质量。档案馆只有保证档案信息真实可靠、完整齐全以及内容权威, 才能够更加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满足公众对于档案信息的求真、求全心理。同时, 档案馆须将编纂工作同网络信息服务相结合, 将馆藏档案信息数字化以及电子文件信息加以整合, 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及检索系统, 以确保公众检索到全面系统的档案信息。

2. 注重分析公众信息选择行为及其满意度。

公众在接受档案信息过程中, 其对档案信息的选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自身知识结构、接受心理、兴趣爱好等因素影响。因此, 分析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选择行为和心理等因素以及公众对档案馆网站和传播的档案信息内容的满意度, 都是相当必要的。档案网站在档案信息传播中要注重公众的意见。档案网站要在公众通过网站查询利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 完善自身反馈功能, 如邮件反馈、留言板以及参与网上调查等方式的完善。一方面, 这既凸显了公众的主动程度, 又能及时了解公众的反映效果和需求心理, 以掌握公众对档案信息选择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作为提高档案馆公信度和优化传播效果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 档案馆及工作人员能够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以扬长避短, 在改进工作的同时更加有效地传播档案信息而发挥其社会价值。因此, 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档案信息传播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的同时, 公众也对档案馆及其网站产生信任和依赖。

3. 维护档案馆网站安全优化网络传播环境。

网络风险对档案网站安全是一种威胁, 档案工作人员和网站管理人员应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全程管理, 定期维护和更新系统, 及时发现系统漏洞并修复, 以减少非法程序的侵入及破坏, 保护网站的信息数据安全。此外, 保证网站的安全, 需要网络安全防护设备, 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网络审计设备等, 以提高网站的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5]34。档案馆只有确保网站安全, 才能优化档案信息服务网络环境, 保证公众能够正常地访问网页, 全面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 进而提升档案馆的公信度, 保障良好的传播效果。

4. 完善档案馆网站检索功能以最大限度满足公众检索需求。

档案信息网页面清晰以及便于用户浏览是必不可少的。档案馆根据自身馆藏建立目录与全文数据库, 以供用户进行档案目录、全文及相关信息的检索利用。

档案信息网站检索功能的完善, 也是提升档案馆公众信任度以及促进档案信息有效传播和获得较好传播效果的必要途径。档案信息用户查询信息必然要进行检索, 而检索功能是检索系统在检索界面上提供给用户的基本功能, 此功能包括浏览、索引、简单检索、复杂检索等[6]78。此外, 档案网站可设置检索帮助, 以引导用户进行正确有效的检索操作。因此, 档案馆可根据自身馆藏和实际工作情况以及公众对于档案信息的需求等诸多要素, 建立系统完善的检索界面,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档案信息的检索需求。

档案信息网络传播越来越成为档案馆传播信息和受众接受信息的普遍形式, 因此, 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 档案馆公信度对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档案馆怎样通过网络传播取得公众的普遍信任和关注, 优化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效果, 也成为诸多档案馆应着手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 档案馆要根据自身实际,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提升自身公信度, 以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价值。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档案馆的公信度及其相关特质, 阐述其对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效果的影响, 并提出在网络传播中提升档案馆公信度从而优化档案信息网络传播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档案馆,公信度,档案信息传播,档案网站

参考文献

[1]李晓静.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 (下) [J].新闻大学, 2007 (2) .

[2]李肖军.现代传媒技术与档案信息传播[J].档案与建设, 2008 (8) .

[3]中国档案学术网:http://www.idangan.com/Achievement_info.asp?id=1282011-4-10.

[4]王素娟.档案信息网络传播面临的法律困境及对策[J].兰台世界, 2009 (5) .

[5]杨兴春.政府门户网站安全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0 (9) .

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 篇8

关键词:媒体,公信力,监督,自身建设

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为社会公众所依赖的程度,是用来衡量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尺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新闻媒体想要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不顾职业道德,宣传报道虚假新闻、低俗新闻,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的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如何提高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成为了重要的现实性问题。

1 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

1.1 加强主管部门对媒体的监督

近年来,国家主管部门大大加强了对新闻媒体行业的监管力度。2005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央宣传部以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11个主管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政治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明确要求:首先,要形成政府进行监管、各个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群众自觉参与的综合性整改机制;其次,要严厉打击群众反响激烈的虚假广告宣传,杜绝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欺诈性行为出现;最后,要构建诚信的广告行业,把探索和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广告监管机制作为终极目标。同时,伴随着《中国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相关规范的颁布与实施,国家主管部门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也大大增加,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随之提高。

1.2 新闻媒体之间相互监督

在业内,新闻媒体的地位越高其公信力也就越高,比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因此,这些主流媒体一定要带好头,肩负起对其他媒体的监管职责。同时,在实施舆论监督时,要遵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关注改进工作,及时解决问题,增强媒体间的团结,确保新闻媒体行业的稳定发展。各个媒体在互相监督的过程中,不仅要严禁虚假丑恶以及腐败的行为产生,还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政策,做到以理服人。同时,在揭露新闻媒体存在的问题时,还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性质类别。

2 加强新闻媒体的自身建设

2.1 加强媒体工作者的政治修养

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针路线,不仅要做到为人民服务,更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新闻媒体工作者不仅要保持朴素的工作作风,真实、客观的反映事物,并且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同时,新闻工作者还要下到基层中去,融入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了解群众的实际需要发现问题,并及时的探讨出解决办法。在加强新闻媒体的政治修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媒体公信力。

2.2 增加培训和学习机会

要加强新闻媒体工作队伍的建设,就必须对新闻工作者进行定期的培训,这也是提高新闻媒体工作队伍职业素养的最有效的方式。相关主管部门要抓好新闻工作者的岗前技能培训;同时,参加培训的员工也要端正学习态度,珍惜学习机会,遵守学习纪律,确保获得最佳的培训效果。而且每一个新闻媒体工作者都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加强学习丰富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需要。

2.3 加强新闻媒体的制度建设

新闻媒体要实现长远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立足于当前拓展视野,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要深入研究社会重大问题。重视新闻媒体的制度建设,不断发展创新,创建其长远且有效的机制,进而实现新闻媒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个别弄虚作假的现象必须要加以严肃处理,既要在媒体上曝光,更要将其彻底从新闻媒体工作队伍中清除。新闻媒体只要坚持转变职能、转变工作作风、重视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努力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媒体公信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3 结语

总之,媒体在思想上要做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三观的培养也对媒体的公信力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做到以事实求实,不弄虚作假,真实的为民服务。媒体之间要做到相互监督,不要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要做到公平公正。这样才能以达到增强媒体的公信力,让更多的群众相信媒体。同时,加大对媒体人的培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培养更新知识,适应形势发展的情况。这样才能达到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许晓明.谈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J].经济论坛,2006(7):79-80.

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篇9

信任是公信力的核心。从社会学角度分析, 由于信任主体无法完全控制信任客体的行为以及信任客体行为的不确定性, 因此, 信任不仅需要信任客体对信任主体作出承诺, 还需要信任主体对信任客体有良好的期望。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是政府在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时的行为和制定的相关政策在公众群里中的影响力以及被民众所支持、认可、信任的能力, 它是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和信任程度的客观真实反映。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有利于工作的积极顺利展开。有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工作起来思路就会更加开阔, 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的热情和效率, 也可以增强工作时的创新意识。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的时候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是赢得民众信任, 提升公信力的关键。政府要向民众作出承诺, 这是赢得民众支持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切实兑现承诺, 满足群众的合理利益需求, 满足了群众的利益需求, 也自然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面临的挑战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经济也正处在转型与快速发展时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艰苦的计划经济阶段迈进了新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新中国带来了勃勃生机,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和进步。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综合实力和地位日益提升, 科技不断进步, 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我国各项综合实力都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 信任缺失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根据马克思的观点, 人们的道德意识与人们的经济地位, 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密不可分。无论是信任还是不信任, 都与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相关。孔子有言民无信不立, 说的是人一旦没有了诚实和信用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个国家也同样需要有民众的支持和信任来支撑。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诚信的重要性, 纵然一个人再聪敏过人, 也还是应该诚信待人, 否则就会寸步难行。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这句俗语把国家比作是船, 把老百姓比作是水, 说的是水能让船在水面上平静地前行, 同时水也可以掀翻漂浮在水面上的船。而一个国家如果在老百姓面前丧失了诚信和老百姓对国家的信任, 一样是寸步难行的。以往的信任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诚实守信, 而如今的社会信任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问题, 而是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各种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交往等都密切相关的全面性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 这些堆积的问题将会变得愈来愈难以处理。

人们思想意识的理想化和世俗化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减少了, 人们考虑更多的是利益。快餐文化使人们更多地为自己考虑, 一些人为了利益做出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 道德的滑坡让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我国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信任不断减少, 这种社会信任危机随时都可能转变成更加深刻的社会危机。

社会不公平现象日益凸显。在改革开放中我们摸着石头过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新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有利于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经济事业的发展, 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却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的状况。在经济腾飞发展的同时, 社会分化, 贫富差距扩大, 一些人未能分享我国经济发展的喜悦和经济成果。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建设。尽管我国政府始终非常注重廉政建设, 但是目前相关的反腐倡廉制度和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累积下来的问题也会日益凸显, 解决这些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政府作为行政主体, 在执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行政工作中是否依法行政, 在事后是否及时并敢于承担社会责任都是影响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健全, 往往在行政工作中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互相推诿, 行为不检点, 信息不够公开明确等, 这些都会使政府的公信力遭到公众的质疑并使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三、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政府职能的界定不明确, 监督机制的不够健全, 监管的不利, 在管理社会的公共事务时失职越位的现象一直无法杜绝。一是法制不健全造成政府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行使公共职权的时候行为不当, 大大降低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职人员缺乏对公众的服务意识, 渎职失职, 权钱交易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时不够透明公开, 一些官员公权私用, 严重影响了人民公仆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也是极为不利的。

公共信仰的缺失造成了民众在日常的生活中缺乏理性的思考, 误解甚至曲解政府的意愿。快餐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追逐削减了部分民众心中的政治信仰。对物质和利益的追逐让人情渐渐变得冷漠。政治信仰的缺失, 导致政府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大大减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国迎来了媒体时代, 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 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一些民众的盲目信任会使有些不利的信息增加人们心中的疑虑, 减弱了对政府的信任。

四、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途径

政府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和信任程度的客观反映, 同时它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提升政府公信力对提高我国在世界的综合实力水平,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 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坚定不移地坚持依法行政。

规范政府在公共行政时的行为,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各级政府机关在行政工作中都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 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文明执法, 公正执法。政府在公共行政期间要保障民众平等自由的权利以及人格、尊严的平等。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过程中要保证民众享有均等的机会竞争公共职务, 保证民众能够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 保证让全体公民都享受到改革开放发展以来的成果和喜悦。

(二) 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 树立民本思想, 强化服务意识。

政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合理利益。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是我国建设新型政府的基石。政府的管理观念在行政执法时起着导向标的作用。政府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政府的各级部门以及公职人员都应树立并增强民本思想, 树立亲民意识, 加强责任观念, 注重道德建设, 脚踏实地, 求真务实, 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在人民群众面前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三) 要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广播媒体如何打造公信力 篇10

一、公信力是广播媒体生存和发展的生命

公信力决定媒体的影响力。公信者, 公众信赖之谓也。媒体的公信力, 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 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

媒体的公信力决定着媒体舆论引导作用能否发挥及程度。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承担着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只有不断提高公信力, 才能充分发挥这种作用。

二、增强公信力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新闻事实必须完全真实, 包括新闻的基本要素真实, 引语、背景材料真实。只有信息真实、言论负责的媒体才能获得受众的广泛认同, 进而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作为广播媒体, 在和电视、报纸等媒体竞争过程中, 要利用广播快速、便捷、伴随性强等优势, 为受众提供背景信息、趋势性信息、观点性信息、评析性信息, 使受众从收听广播的过程中受益。受众接受到的信息越真实、越权威, 对媒体的“黏合度”也就越高, 媒体的公信力相对应越高。比如围绕近期的一些敏感事件:哈尔滨6名警察在酒吧与几位男青年发生打斗导致一人死亡事件、“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完达山注射针剂事件, 面对这些突发性事件, 广播媒体做到了提供及时、准确、公正、客观的新闻报道, 恪守“信息真实、言论负责”的原则, 因此获得受众的广泛认同, 进而增进媒体公信力的提升。

三、提高服务意识, 增强亲近感, 广播节目在定位上实现人本突破, 提高公信力

媒体多了, 受众可选择的空间也就大了, 如何让广播成为受众的首选媒体?广播媒体应加大服务类节目的设置, 构筑广播媒体的服务理念, 通过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 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关注受众的情感、心灵, 用真情与听众交流, 使广播成为百姓贴身又贴心的媒体, 提高广播媒体的公信力。

比如:省电台的名牌节目《早餐前后》、《民生热线》等新闻节目, 都积极融入了资讯服务内容, 将目光盯在服务上, 在答疑解惑中, 实现小问题的大引导;精品节目《行风热线》, 以解决群众难以解决的困难为己任, 节目开办五年来, 受理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达13000多件, 办结率达95%, 基本上做到了件件有着落, 事事有回音。

实践证明, 媒体的服务意识越强, 其广泛的介入性和互动性优势越能充分发挥, 无形之中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 增强了亲近感, 这在客观上为媒体树立形象、培养信誉度, 提高公信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知名度

今天的媒体竞争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品牌大战, 打造品牌是媒体履行新闻宣传职责, 发挥阵地作用, 增加吸引力和信誉度的必由之路。

品牌就是形象、就是信誉、就是效益。随着一些新兴媒体如网络的出现, 信息量大幅增长, 人们对高质量、可靠信息的需求也随之陡增。在这方面, 具有“品牌”效应的媒体将占据优势。人们更希望从“品牌”中寻找保障, 往往把有影响力的媒体作为主要甚至是首要选择。

广播媒体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整合资源, 突出特色, 精心策划, 形成个性, 打造品牌, 培养核心竞争力。要过主办权威栏目体现广播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除了通过信息给受众带来实用外, 还应该从维护社会安定、强调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角度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比如, 省电台两档谈话类节目《叶文有话要说》、《心事了无痕》就是非常具有权威性和体现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品牌节目。在节目中, 他们真心倾听听众的心声, 帮助他们化解心理上的问题, 让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在节目中, 两位主持人都曾挽救过有轻生念头的听众, 节目在听众中拥有极高的声誉, 得到了听众的信赖。这类谈话节目更多地体现了媒体的责任感, 从而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五、开展公益活动提升媒体公信力

媒体是公益活动的放大器。当今社会, 大众传播媒体在整合社会资源, 组织社会活动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大众传媒由于受众覆盖面广, 传播内容和形式更能贴近群众, 功效更加明显。

媒体同时也是公益精神的传播者。公益慈善活动,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 是人类美好情感的集中表现。广播媒体作为现阶段普通百姓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参考媒体, 其主办的公益性活动对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显著的意义。去年上半年, 省电台倡导开展的“龙广爱心基金”救助危困母婴行动, 之所以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就是因为这种公益活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 集中表现了“大爱”这一人类的美好情感。

上一篇:信息化咨询服务论文下一篇:测定方法和注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