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公信力

2024-05-26

检察机关公信力(通用6篇)

检察机关公信力 篇1

摘要:目前, 影响我国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主要因素有历史因素、人文因素、外部因素和执法主体因素等, 执法主体因素是决定检察机关工作发展的内在因素, 对于检察工作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从检察机关提高执法公信力的必要性, 检察队伍建设与提高执法公信力的相互关系, 以及对如何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同时提高执法公信力方面提出浅显建议, 希望对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检察机关,公信力,队伍建设

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就是检察机关通过公正严格文明执法, 全面履行职责, 赢得党、国家和人民群众信任的能力。

1 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必要性

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建设, 不仅是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支撑部分, 提升检察公信力,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是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是实现检察职能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是宪法规定的唯一法律监督机关, 这一宪法定位体现了检察机关的国家性、公权性和法律监督属性, 检察机关的司法活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化身。

二是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是检察机关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法制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增长明显。检察工作必须始终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群众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信任, 是维护检察公信力的最佳体现。

三是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 是实现司法公正,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既要求我们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 又要求我们加强刑事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及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 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保障民生民利。

检察机关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 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 才能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2 当前检察队伍建设存在的普遍题问

提升执法公信力是检察机关公平、高效行使检察权, 更好地履行职责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多年来, 检察机关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战略任务来抓,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难发现, 与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 与党和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期待相比, 检察队伍建设还有很多不适应。一是有的对队伍当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认识不清, 甚至盲目乐观, 总是把自己的长处有意无意放大, 而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看得不够清楚。二是少数检察人员素质不高、作风不正、执法不公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 极少数干警拈轻怕重, 对布置的工作推三阻四, 这山望着那山高, 在一个地方工作一两年、两三年, 就强烈要求调整工作岗位, 不调整就消极怠工;三是队伍整体年龄、知识、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一些地方人才流失严重。四是检察官断档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五是检察队伍管理机制不够科学。现有的检察人员管理体制没有体现工作专业特性, 人员分类权责不清、目标不定、利益不均, 专业人员配备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

3 强化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方面要强化业务能力素质, 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水平。

业务素质教育是检察队伍建设中最关键的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 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队伍的认可和较高的评价,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通过加强培训提升专业能力。近年来, 年轻干警逐年增加, 检察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同志学有活力, 是我们事业的希望之所在, 但是由于缺少复杂环境的历练, 接触社会层面较窄, 对于案件的掌握, 往往比较教条化, 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检察机关担负着带领这些大学毕业生了解社会, 教会这些大学生认识社会, 激励这些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重任。积极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格局, 深入推进正规化分类培训。

二是要通过深化改革, 激发队伍活力。完备的法律和制度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来执行, 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坚持“一岗双责”制, 强化一般干警的责任制, 严格考核标准, 坚决兑现奖罚, 推行末位检讨或淘汰制。使干警在工作、生活以及业余时间均做到有纪可约, 有章可循, 促进队伍管理的廉洁化、规范化, 建立了一种能上能下、择优汰劣的用人机制和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工作机制, 优化干部结构,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激发整体活力。

三是提高服务, 以执法为民树立公信力。“执法为民”是提高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提高执法公信力的思想基础和核心所在。要在检察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好“执法为民”的信念, 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执法的目的和归宿, 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认同。

四是要重视作风建设, 提升检察队伍形象。要大力倡导清廉、敬业、和谐、务实、创新、学习“六种风气”。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坚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靠实践检验, 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 完善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等制度, 采取领导包案等办法, 化解涉检信访积案。在各级干部中真正形成干正事、务正业、走正道的良好风气。

另一方面要强化基层队伍建设, 促进检察工作健康发展。

据统计, 88%的检察院、91%的案件、72%的检察人员在基层, 检察队伍主体和业务重心在基层。如何打造一支“政治强, 品德高, 业务精, 作风硬, 纪律严”的检察官队伍, 全面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是检察机关必须考虑的问题, 更是每一个基层检察院应该考虑的问题, 就此方面而言笔者认为:

一是领导班子建设。基层检察院承担了检察机关大部分工作量, 但是干警的行政级别很低, 干警成长的环境有限, 制约了干警工作的动力。如何发挥干警的能力, 挖掘干警的潜力, 是每一个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必须考虑的问题。“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而不从。”要明确只有一流的班子才能带出一流的队伍、创造一流的业绩。只有加强基层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 方能打造出有位、有为、有理、有节、有素养、有亲和力的基层领导集体, 才能打造具有凝聚力的集体。

二是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 把那些政治立场坚定、有较高法律素养、符合检察官法规定条件的同志选拔到领导岗位上。

三是建立探索和创新队伍管理机制。用制度管人管事, 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用制度规范行为, 做到有章可循, 在建立和出台新制度时, 要深入实际考虑工作, 充分调查研究, 认真进行酝酿, 力求制度具有长期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以廉洁执法树立公信力。廉洁执法是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基本底线。检察机关要把加强检察内部监督放在与法律监督同等重要的位置, 努力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 监督就延伸到哪里。由于基层检察人员是检察院执法公信力的主要载体, 执法公信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承担履行检察职能的检察人员社会形象, 检察机关应该围绕塑造良好社会形象, 以“培养良知、不越底线”为重点, 弘扬“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职业道德。只有切实增强执法信誉度、社会认可度和人民满意度, 才能全面提高基层检察执法公信力。

4 结语

检察公信力建设的实质是检察队伍的建设, 检察队伍建设说到底是检察人的建设。每一个检察干警代表的都不是自己, 而是整个检察机关。内强素质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能的根基, 更是检察机关树立公正执法的必然要求, 是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必然途径。

检察机关公信力 篇2

清水县人民检察院公诉科 刘金保

摘要:检察机关如何通过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来建设检察公信力,是新时期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检察机关执法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检察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还存在一定距离,检察机关公信力正面临诸多挑战。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提高检察机关的公信力,提升检察机关的地位与形象,推进检察事业科学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就着力提高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应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关键词:检察机关 公信力 提高 措施 探讨

检察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执法规范性、公正性、廉洁性、权威性的总体评价,是衡量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满意程度、信赖程度、认同程度的重要标尺。检察机关公信力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加强检察机关公信力建设是中央和高检院的明确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是解决当前检察工作中突出问题的客观需要,是在全社会树立检察机关良好形象的根本举措,是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必须认真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检察机关公信力应当通过以下六个方面来实现:

一、加大法律监督力度,通过检察工作职能来提升检察公信力

依法履行职责、严格履行职责,推动各项法律监督工作全面加强,是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的核心任务。检察机关必须牢牢把握宪法定位,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不断在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上下功夫,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勇于碰硬、攻坚克难,通过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树立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一是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出发点,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坚持“严打”方针,充分发挥批捕、起诉、监所检察职能,依法有力地打击各类犯罪。二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切入点,坚决查办涉及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着力突出查办危害公平正义、影响经济发展的贪污受贿案件。严肃查办国家工作人员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造成重大损失的渎职犯罪。特别是要积极查办和预防能源水电、原材料基地、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发生的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电网及饮水改造、村村通公路、义务教育、合作医疗、村容整治、移民安置、土地整理、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等领域发生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三是以维护公平正义为着力点,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重点监督纠正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问题,监督纠正违法采取强制性侦查措施和刑讯逼供,以及错捕漏捕、错诉漏诉等问题,监督纠正有罪判无罪、无罪判有罪等问题。我们要立足检察工作职能,用足用活法律监督权,以提高检察机关的地位和影响力,要围绕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期待,认真谋划工作,不断地创新与完善工作思路,从工作上拉近和人民群众的距离,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信赖,使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高度满意,从而增强检察机关的公信力。

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公信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检察机关如果执法不严格,工作不规范,执法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必须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基础性工作,积极探索和构建科学的检务运作模式,以规范促公正,以规范树形象。一是用制度管人、管事,让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甘肃省检察机关为了规范干警执法行为,促进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修订了《甘肃省检察机关工作规程》,该规程分业务卷和综合管理卷,既规范了一般干警日常的执法行为,又对领导的日常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用制度管人、管事,减少了矛盾,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2010年6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又通过了《检察机关文明用语规则》,规范了检察人员执法和工作文明语言,进而将会塑造出检察队伍良好的执法形象。这些举措无疑会极大地提升检察机关的社会公信力。二是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机制,突出提高办案质量是检察工作的重中之重。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规范办案行为,以保证法律监督任务的完成。用完善的案件质量控制系统,将案件监督工作落实到每一个案件、每一个环节。用严格的质量考评制度,对办案工作进行事中监督检查与事后监督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整改。并实行错案责任追究制,以确保案件质量,提高诉讼效率,杜绝和减少案件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使所办案件质量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从而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

三、强化内部监督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确保检察权正确实施,提升检察执法公信力

把强化自身内部监督制约放到与强化法律监督同等重要的位置是新一届高检院党组始终明晰的一条思路。曹建明检察长反复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和全体检察人员,真正从思想深处高度重视加强对自身执法的监督制约。检察权来源于人民,检察权并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因而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的各自工作职责,实行批捕、公诉部门由不同的领导分管;设立司法会计查账组、法警协办组,强化对自侦、自查案件各环节的监督制约;对扣押冻结款物开展专项清理,完善管理机制,实行查扣部门、管理部门和处置部门的分离和相互监督制约,以此横向加强各线条、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监督制约关系。切实行使好侦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支持公诉等法律监督职能,在工作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共同完成好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二是建立健全检务督察机制。进一步完善检务督察制度,明确检务督察的原则、职责、权限以及督察的主要内容、方式。坚持定期督察与突击检查相结合,专项督察与综合检查相结合,书面督察与现场督察相结合,日常督察与集中检查相结合方式,积极开展“以纠正违法办案,保证案件质量为中心”的案件督察,“以执法作风、工作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检风检纪督察,“以上级和本院重大工作部署和决议、决定执行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决策督察,不断强化检察人员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和效率意识,保障检令畅通、检纪严明、执法高效。

四、强化服务意识,以务实的作风赢得社会公信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检察机关只有主动了解、掌握、顺应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树立检察机关公信力。这就需要检察机关始终以服务和保障民生为基础,切实解决最广大人 民群众的最根本的现实问题。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检察职能向社会延伸,把检察工作向老百姓贴近,加强对民生诉求的检察服务。在执法办案中回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盼。围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严肃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造成能源资源严重破坏和重大责任事故等渎职犯罪;抓住农民群众关注的土地征用、承包,财务管理等问题,严肃查办涉农、利用行政执法权索贿受贿、城市拆迁和政府重点投资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着力加强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司法保护,严厉打击私开滥挖,努力建设融监督、打击、举报为一体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六进”活动:送法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工地、进校园、进农村,组织检察人员深入乡村、社区、企业一线,听民声、释民惑、解民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取信于民,赢得尊重,增强检察公信力。

五、深化检务公开机制,着力打造阳光执法,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树立社会公信力 “阳光检务”是社会各界了解检察工作的窗口,是展示检察机关良好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执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径。一是继续推行“人民检察院检务十公开”。向社会公开有关检察机关的性质、地位的法律、立法解释,强制措施和办案、羁押期限、案件管辖和立案标准的规定,检察工作纪律,检察工作程序、国家刑事赔偿制度等内容。在检察外网上开通“检务公开”、网上举报专栏,便于社会各界和公众查询,保障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二是建立案件办理查询机制。以方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处于检察环节案件办理情况、诉讼权利和监督渠道的查询。三是建立听证制度和法律文书说理机制。对拟不起诉的刑事案件、不提请抗诉的民行申诉案件、重大疑难信访信件,实行公开听证和审查,增强检察文书的说理性,充分阐明处理的过程、事实、理由和根据,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四是全面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最高检下发通知,明文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全面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这一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密切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使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监督和支持检察工作;有利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保廉洁,促进检察机关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有利于充分宣传检察工作,进一步营造人民群众关注检察、了解检察、支持检察的良好氛围,展现检察机关和检察队伍的良好形象,提高法律监督的公信力。五是坚持把检察工作置于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之下,认真执行重大事项、重大部署、重大工作报告制度,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检察工作,主动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的意见、批评和建议,自觉接受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使人民群众、新闻媒体更好地了解和监督检察工作,及时吸收群众的反馈意见并且切实改进工作,树立监督机关自觉接受监督、真诚欢迎监督的良好形象。

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社会公信力

浅议检察机关提升执法公信力路径 篇3

关键词:检察机关;公信力;路径

检察执法公信力是指检察机关作为执法主体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度和权威性,同时也是评判自身业务能力建设、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因此,决不可小视。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对公安机关、审判机关的法律监督制约职责,对维护政法机关整体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不断提升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中获得群众认可的公信力。

一、依法公正办案,突出办案质量

突出抓好职务犯罪查办和预防工作。对于职务犯罪,老百姓向来是深恶痛绝;检察机关能否严格依法查办和预防好职务犯罪案件,事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成败,对此,人民群众深切关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要始终抓住影响经济发展、损害民生民利和影响社会和谐的重点热点问题,突出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权力集中部门和重要岗位的案件。强化履职,为党委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决策部署的落地生根提供法制保障,加快推进地方振兴发展。主动适应反腐倡廉新常态,做到既坚决查办权力集中部门和关键岗位、重点投资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又坚决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腐败案件,在全县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氛围。同时,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发挥检察职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加快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与应用,着力解决有案不立、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的问题。建立对公安机关执法信息查询、案卷材料调阅以及立案监督超期未侦结案件说明原因等制度,强化对公安机关刑事执法活动的监督。落实对搜查、扣押、冻结等侦查措施进行法律监督的规定,探索诉讼当事人不服强制性侦查措施提请检察监督制度,确保立案环节、侦查环节、批捕环节案件质量得以有效监督。

二、强化对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制约

强化系统内部监督机制建设。一是落实好相关办案制度。完善上下级院之间、业务部门之间和执法办案环节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重点强化对不立案、撤案、不批捕、不起诉、变更强制措施,以及扣押、冻结、处理涉案款物等执法办案关键节点的监督制约。加强案件质量管理,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全市案件管理中心建设。认真落实案件备案备查和请示报告制度,强化市院、分院的审查职责,及时发现和消除案件质量隐患和风险。坚持案件质量分析通报制度,对捕后撤案、不诉,提起公诉后撤诉、被判无罪的案件,逐一剖析并通报全市整改。建立刑事、民行抗诉案件定期复查制度。强化案例指导制度,提高证据分析审查和法律适用能力。二是持续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完善和严格执行执法规范,以高检院《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为主要载体,结合新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规则,进一步完善《重庆检察业务工作手册》,明晰各业务条线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和办案质量标准,及时动态更新执法规范;完善执法检查考评机制。三是认真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明确责任追究的范围,根据平时抽查和执法检查中发现的过错案件线索,及时启动执法过错追究程序,建立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的监督机制,推动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

进一步加强诉讼活动监督。加强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坚持把纠正有案不立、以罚代刑、插手经济纠纷以及违法搜查、查封、扣押、冻结、拘留等强制措施适用作为监督重点,健全“两跟踪”等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方便群众举报、申诉、听取律师意见以及从新闻媒体中发现案件线索的制度,健全对侦查行为的投诉受理和调查机制,提高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的能力。加强刑事审判监督。积极开展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书面审理、法院自行提起再审改变案件的监督,探索有效介入死刑复核程序的实现方式。推行看守所未决人员羁押表现评鉴制度,加强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健全对刑罚执行中违法情况的发现和纠正机制。完善民行检察和解工作方式,建立民事申诉案件检调对接机制。

三、深入推进检务公开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1)继续深化检务公开,主动接受监督。加大检务公开力度,让人民群众全面了解检察办案程序和各项权益保障规定,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认同感。强化检察宣传工作,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联络,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参与“阳光检察查询监督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网站服务群众、接受监督的功能,拓展检察开放日活动的形式,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良好公共关系。健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的工作机制,加强办理议案、建议和提案过程中的互动交流,完善个性化对外联络方式。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积极探索“体制外”选任的实现方式,逐步有序扩大监督和参与检察工作的范围。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认真对待并处理网民建议、批评和意见。

(2)探索完善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通过检察环节社会管理的不断创新,使检察办案活动更加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延伸检察服务触角,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检务联络室的职责。加强对微罪不诉人员的社会帮教,指导并督促落实帮教管理的方案、措施,突出帮教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探索试行附条件逮捕制度,加强后续追踪问效,确保准确适用。维护国家集体公共利益,积极探索以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或直接起诉的方式对环境污染案件、国有资产流失案件和弱势群体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件开展民事公益诉讼。加快推进少年司法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讯问、亲属会见、品行调查、分案起诉、回访帮教等制度,构建捕、诉、监(诉讼监督)、防(犯罪预防)于一体的未成年人案件办案模式。

四、强化高素质队伍建设。提高公正廉洁执法水平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切实加强机关党建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抓好业务能力建设,继续强化岗位练兵和业务竞赛,狠下功夫推进专业化建设,提高干警执法办案水平。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对违反制度踩红线、闯雷区的干警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同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大力开展正面教育,让全体干警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对外展现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良好社会形象。

(2)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高度上,提出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要用“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武装头脑,切实转变执法理念,自觉把检察工作置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带头坚守法治精神,带头坚守法治底线,带头坚持正确方向。

检察机关公信力 篇4

关键词:检察官,文化修养,公正,廉洁

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及检察人员在长期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职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有专家指出, 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在检察工作中创造、发展和传承的, 体现检察工作职业规定性的检察观念、检察伦理和检察形象等精神成果。1检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密切相关,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检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 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检察官作为检察文化的重要主体, 其文化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检察文化的发展。

“修养”一般是指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 以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文化修养”则是指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 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具体到检察官文化修养, 主要是指检察官个体在检察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意识、理念以及精神等, 它主要包括检察官的处事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2009年9月颁布的《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试行) 》, 检察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忠诚、公正、清廉、文明”八个字。这八个字同时也是当代检察官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而公正、清廉是检察官文化修养的核心内容。

一、公正廉洁在检察官文化修养中的重要意义

(一) 公正廉洁有利于塑造良好检察形象, 增进检察社会认同

塑造良好的检察形象, 扩大检察机关的社会知名度, 是检察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2长期以来, 由于检察机关及新闻媒体对检察形象宣传不够, 导致社会公众对检察形象认知不足。检察官在检察工作中追求“公正、廉洁”的价值观念, 有利于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检察形象。“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通过检察官的自身的行为, 而非说教式的布道, 使人们更容易真实地了解检察工作性质, 从而增强检察人员及检察工作的社会认同感。

(二) 处事公正能够明辨是非, 提升检察公信力

“公生明”, 处事公正就能明辨是非。处事公正是公正的文化修养在工作中的表现。检察官处事公正主要是依法办案, 严格按照诉讼法的规定, 坚持惩罚与教育并重, 在追诉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犯罪嫌疑人合法正当权利的保护。如果检察官能够在检察工作形成依法依规办事的良好习惯, 对于其自身也是很好的促进, 它能反过来指导检察官准确地判断案件的是非, 进一步规范检察官的司法、执法行为。根据案件事实证据做出最为合法合理的处理结果, 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 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普遍信任, 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检察公信力。

(三) 做人廉洁能够树立权威, 增强检察自信

“廉生威”, 做人廉洁就能够树立权威。廉洁是检察官的基本品德, 也是职业操守。“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检察官作为法律监督者、法治建设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更应该从自身做起, 保持廉洁本色。检察官自身廉洁了, 就能在老百姓中间树立检察威信, 使人们对检察官及检察事业产生敬畏。同时, 自身廉洁也会使检察官在检察工作中充满自信, 从而增强敢于监督的信心。

二、当前检察官文化修养中存在的误区

(一) 重视业务绩效轻视文化素养

检察业务绩效考评是检察机关为调动检察工作积极性而针对检察核心业务工作制定的客观考评标准, 绩效考评结果影响着一个单位及检察官的荣誉和切身利益。所以, 上至检察机关的院领导, 下至基层的检察人员都很重视检察业务的绩效工作, 而对于绩效考评之外的检察官文化修养, 个别基层院及部分检察官却不够重视。一些检察官认为, 自己只要把业务工作按要求完成就行了, 那些文化教育、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跟自己的检察工作也没什么关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一些检察官政治敏感性不足, 宗旨意识不牢, 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不注重检察业务技能的提升, 业余只是忙于社交活动, 很少静下心来看看法学理论书籍或者参加提高自己文化修养的文化活动。

(二) 重视显性能力, 轻视潜性能力

一个人的显性能力容易看得到而且更容易出彩。所以个别检察官虽然比较注重检察业务技能的培养, 善于向别人学习检察业务工作技巧, 但对于检察官文化修养这种潜在的, 而且经过长期培养也不容易表现出效果的能力, 不愿投入精力去培育。

(三) 重视修养结果轻视培育过程

文化修养是一个“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漫长过程。一些检察官对于文化修养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 认为读读书、看看报就是提高文化修养了, 幻想着今天读几本, 就能吟诗、写文章。殊不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文化修养是一个不断积累书本知识和运用书本知识到实践中并经过长期检验, 才能形成工作、生活经验的过程, 只有注重过程的培育, 才能得到深厚的法律文化修养结果。

三、检察官个人公正廉洁文化修养的培养

(一) 以“静”为修身之本

古语云“静以修身”, 检察官作为社会人, 其公正廉洁的文化修养同样需要在“静”字上下功夫。静, 主要是指安静、冷静。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给检察官带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我们可以随时浏览和关注最新的时事新闻、社会舆论, 但是作为检察官, 面对社会影响大、群众关注度高的热点敏感案件尤其是网络炒作案件一定要保持沉着冷静, 严守政治纪律, 培养用客观事实和证据公正表达的习惯, 不随波逐流, 人云亦云。

对于检察官而言, 检察工作经常是时间紧、任务重, 特别是在基层检察机关一直存在着人少案多的问题, 检察人员工作压力很大, 而基层检察院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的检察官待遇相对较低, 与律师、法务等工作的薪资待遇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时候, 就需要我们的检察官静下心来工作, 耐得住清贫, 经得起诱惑, 毕竟每个人的理想追求不同。而且从长远来看, 检察机关相比企事业单位, 更加注重人员文化素质修养的培育, 这对检察官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因为通过长期正规的文化熏陶, 检察官所表现出来的那股浩然正气, 那种清廉形象不是金钱都能随便买来的。

(二) 以“俭”为道德之本

俭, 是一种美德, 是检察官保持清廉作风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 有些人认为俭已经没有必要了。其实不然, 俭是一个人深层次的文化修养的表现, 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必要的。“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如果在生活上不注重节俭, 大手大脚的乱花钱, 不仅将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 而且极易导致自己工作上的腐化堕落, 典型的例子如“商纣王用象牙筷的故事”。商纣王登位之初, 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 他的叔父箕子见了, 劝他收藏起来, 而纣王却满不在乎, 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箕子为此叹息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 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 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 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和豆子煮的汤吗?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 穿的自然要绫罗绸缎, 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 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了。对这样的后果我觉得不寒而栗。”仅仅5年时间, 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了, 商纣王恣意骄奢, 断送了商汤绵延500年的江山。

对于新时期的检察官而言, 单从其个人待遇方面分析, 薪资并不高, 如果没有节俭的习惯, 动辄花钱大手大脚, 很容易形成奢靡的作风, 自己有限的检察薪水将很快被花光。而面对日益高涨的房价、物价和“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难免会想尽一切其他办法去“找钱”, 久而久之, 逐步走向贪腐的深渊。

(三) 以“勤”为立身之本

“勤”指的是学习勤奋, 工作尽心尽责、甘于奉献。学习是掌握检察文化及业务知识, 提升公正廉洁文化修养的必经之路。在诉讼制度和司法体制改革的大潮下, 各种新思维、新理念层出不穷, 知识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新时期的检察官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 融入时代改革的大潮中去, 而这就要求检察官要善于学习, 不断地学习法学新思维、新理念, 并把它运用到检察实践中去, 更新自己的办案思维, 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 提高检察业务工作的能力和效率。

“勤能补拙”, 处于新时代的检察官要认识到勤奋对于一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从组织纪律、工作态度、岗位职责等方面, 严格要求自己, 按时出勤、勤奋工作、任劳任怨, 克服懒惰心理, 杜绝慵懒散现象的发生, 从而培养一种严格公正的司法品格。

(四) 以“实”为做人之本

“实”是指检察官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 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做事, 敢于说实话、做实事。作为检察文化修养的“实”, 首先要求检察官对党忠诚, 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在事关政治方向、根本原则等重大问题上, 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对党的工作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党的政策坚决贯彻执行, 不搞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实”也是司法人员追求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落实到具体的检察业务中, 就是要求检察人员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办案标准, 坚守检察人员政治纪律和道德底线, 不徇私情, 不办人情案、关系案, 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办理案件, 形成客观公正的办案理念。发挥先进检察文化的辐射效应, 对周围的各类主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检察机关应对检察官文化修养的提升有所作为

(一) 创建物质文化载体

提高文化修养不应仅停留在口头上, 而且需要提供物质条件。检察机关应通过创建检察官图书室、阅览室、院史馆、检察文化长廊等文化物质载体, 为检察官提高文化修养创造物质条件。文化载体硬件建设是提高检察官文化修养的基础, 只有基础打坚实了, 才能通过文化熏陶逐步提高检察官的文化修养。

(二) 提供制度保障

检察官文化修养的提高也需要制度加以保障制定合理的检察官文化保障制度可以推动检察官文化修养朝着公正廉洁的方向积极发展。首先, 检察机关应加强检察官公正廉洁的培训, 制定出合理的培训计划, 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培训提高检察官的觉悟;其次, 通过“评先创优”等活动激励检察官自觉提高自身公正廉洁的文化修养, 通过积极开展“创学习型检察院、做学习型检察官”等活动, 不断加强检察文化的载体建设和方式方法创新, 不断增强检察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 使检察精神文化内化于心, 检察制度文化外化于行;譻) 再次, 要为检察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提供职业保障, 如我国正在试点推行的检察官员额制、司法人员办案责任制等改革, 为检察官减少行政干预, 公正司法提供了制度保障, 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 不折不扣地执行;最后, 适应司法体制改革新时代的要求, 构建司法化的检察官公正廉洁文化修养惩戒体系。如通过建立完善和严格执行检察官遴选和惩戒委员会相关制度, 落实司法不公、执法不严检察官的个人责任, 引导检察官文化修养朝着公正廉洁方向良性发展。

注释

1 谢鹏程.检察文化的概念重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3 (5) 。

2 张耕.检察文化初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4:196。

检察机关公信力 篇5

内容摘要:增强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规范司法行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依法治国也要求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不断加强和改进司法规范化。笔者从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内涵、意义、问题、两者的影响及措施五个方面探讨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以期进一步增强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关键词:司法规范化;执法公信力

检察工作哪些方面会与公信力成正比?经以往各方探讨,总结出来的重点有执法办案,解剖其内部的构成,如方式、结果、社会影响则与公信力成正比,那如何在现状中持续提高正比数值,实现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期待?笔者认为严格规范司法行为、深化司法规范化建设,可增强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也可促使检察机关正确履职。

一、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内涵

公信力的字面含义,是否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所产生的一股力量,据查汉语词典,答案是肯定的。它是一个具有双重维度的概念,是二维互动的关系,是社会公众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公信力既然是一个二维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两端分别是国家公权力和公众。诠释“这种关系的两端分别是国家公权力和公众”,从国家公权力和公众这两方面与公信力的关系角度进行,以释出国家公权力和公众在此文的含义。第一,对国家公权力进行拆分,这里的“国家”所涉及的是机关,“公”为公众,“力”为能力,可理解为国家机关得到公众的信任的能力。第二,前述的国家公权力为国家机关得到公众的信任的能力,那么公众在这里,推出为公众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对其的一种评价。司法公信力中的司法包括公安、法院、检察、司法等系统,所以检察公信力是其中一种,那检察公信力是检察机关的履行职责的过程、结果,得到公众认可所产生的信任力,关键是公众对检察机关的认可态度、满意度。

二、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与增强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检察机关司法规范化建设

1、司法规范化建设为依法治国的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规范司法行为”为司法系统工作的基础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之所以要求司法系统规范司法行为,也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严格规范司法行为、深化司法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借此依法治国的契机,更严格守法,解决司法不规范问题,为我国依法治国推进步伐加力。

2、司法规范化建设可增强执法公信力。随着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提高和知识面拓展,其认知事物的程度也随知识水平的提高发生了变化,当今时代,检察机关在法律职权履行中,如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人民群众反响极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可视为合法权益是否受侵害的检验者。维权意识作为一个“法”、“识”摆在了社会法律台面。规范司法行为建设也相应时刻地接受着人民群众的检验,检察人员在司法行为、司法作风应越来越规范,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如检察行为、检察作风有一些不慎或不当,都将成为舆论热点,热点经炒作,对检察机关影响重大,因此检察机关司法行为要能经得起人民群众的检验,在人民群众的检验下的规范行为,将有助于增强执法公信力。

3、借规范司法行为建设时机强化检察队伍。检察队伍的优劣贯穿着检察工作的始终,在司法规范化建设方面也如此,纵观检察机关近年来取得的新进步,离不开检察机关的坚持不懈,其中提高检察队伍的业务、素质是取得新进步的重要原因,“队伍”是检察机关的窗口,人民群众通过检察人员了解检察工作,如检察机关办案欠缺严格、欠缺规范、欠缺公正、欠缺正确,那必将影响检察工作的满意度、信任度。综述,检察队伍工作严格、规范、公正、正确的同时不仅打造了过硬的检察队伍,而且也在规范司法行为中。

(二)增强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1、促进依法治国建设,对增强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起到推动作用。

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既包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心理在内的无形法律文化,也包括在较短时间内通过移植或自身制定出来的法律规范。无形的法律文化不是朝夕可成的,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根植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心理传统中。依法治国进程中,社会公众能否认同法律、能否信仰法律,起着核心关键作用。在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法律实施机构和监督机构执法公信力的提升,是培养公民对法律的认同乃至信仰的重要途径。检察机关在行使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通过处理个案以及在处理个案的过程中传递出来的程序规范性、适用法律准确性和处理结果的合法性及公正性,是检察机关在向社会公众表现,其始终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正,不偏私,且让社会公众从中感受,那么通过一些个案的处理不断让社会公众感知检察机关的社会信用,而作为信用接收方的社会公众就会逐渐产生对检察机关的认同、对法律的认同,当这种认同提高到一定程度便会成为对法律的信仰,而信仰一旦形成他们就会坚定的选择信任法律、信任检察机关作出的决定并自觉用自己的行动去维护法律的权威。当一个社会有形的法律文化和无形的法律文化达到高度契合,法治社会也就自然形成了。

2、维护法律权威,必然增强公信力。

“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法律的权威不仅在于立法中体现人民意志,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且在于执法中严格公正,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唯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否则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起到规范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中共中央政法委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如何给公民传递法律权威性,检察机关在履行执法过程中,应使法律的规范作用、效力得到发挥呈现,应然的法律规范、法律效力,公民便会自觉遵守,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其履行的是法律监督,监督使法律发挥了应然的规范、效力,赢得了权威,也增强了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三、检察机关司法规范化建设、增强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检察机关司法规范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1、制度缺失,有制度却不落实。制度是执行的保障,在司法规范化建设方面,配套制度应同时产生,并付诸实施,但当前出现部分地方制度缺失现象,或有制度而不落实,制度如形式,制度无操作性。

2、当前人员素质方面,工作方法、工作能力、业务知识、年龄结构、宗旨意识都成为了制约因素。制约司法规范化建设,从整治司法不规范问题看,另一方面也是检察人员不自觉规范司法,不能始终坚持公正司法,因此,人员素质至关重要。

3、程序公正是看得见的公正,司法规范化的必然要求是做到程序公正,但现实工作过程中,还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这必然使司法规范化建设阻力重重。

(二)增强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急需解决的问题

1、检察队伍方面。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相比,检察队伍在软件和硬件上还有不少差距,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纪律作风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公信力强度还不够。

2、执法机制方面。当前部分检察执法机制在落实方面还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不能达到促使检察工作更规律,更准确、更公正、更有效的预期效果,这也会促使检察机关的公信力下降,因此执法机制的落实、程度效果如何,影响着司法规范,也影响着公信力。

3、检务公开方面。检察实务中,“阳光检务”的标准还未真正落实,当今检务公开的渠道向新闻媒体,网媒等延伸,如检察事务还保持着不应有“神秘”,未落实“阳光检务”标准,检察事务将陷入宣传力度不够、司法规范化推进不利,执法公信力受损的困境中。

四、检察机关司法规范化建设、增强执法公信力二者的相互作用

检察工作应实体与程序并重,实体与程序并重,可增强检察机关公信力,也可规范检察队伍建设,检察人员司法理念、行为、作风、公信力、满意度的提升有赖于检察人员能严格规范司法,坚定公正司法,自觉遵纪守法,并能出台配套制度,付诸实施,检察机关规范司法,公正司法,遵纪守法,必须贯穿于执法办案过程中,而公信力也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体现。如检察机关执法行为办案不以事实为根据、不以法律为准绳,其规范司法行为受到质疑,公信力受到损害。因此检察机关要赢得社会公众信任,构建社会良好形象,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是保证。而增强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力有效方法之一,是为规范司法行为。

五、加强检察司法规范化建设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司法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层面“失之毫厘”,实践层面就可能“谬以千里”。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配合轻监督的错误理念一定程度上的存在,成为制约当前检察司法规范化建设推进发展的思想顽疾。(《检察日报》2015年第7504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司法系统规范司法行为,建设法治社会也需要司法系统规范司法行为,以此为契机,我们检察人员要严守法律,推进检察事业始终将正确司法理念贯穿其中,在思想上严格规范司法。

(二)为规范司法建章立制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司法,全面对照最高检专项整治方案列出的八个方面重点,全面梳理近年来发现的司法不规范、不严格的突出问题,这是规范司法行为的“治标”。“治标”需“治本”。此“本”为规范司法而建章立制,制度是保障,行为没有制度可循,行使必然欠规范。历来司法通病,无不是重实体轻程序,为规范司法而建章立制,程序制度是首选,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严格执行,是规范司法行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缺少了监督的行为,会滋生腐败,质变为腐败行为,因而要健全监督检察机制,确保检察工作的每个流程都有监督。责任追究下的工作,其规范化程度相对比较高,因而要健全错案问责制、终身负责制等,让检察工作在制度的管制下更规范。

(三)推行检察改革强化职能

法治文明需要检察机关推行检察改革强化职能,检察改革围绕司法办案为重心,注重监督,规范检察行为的行使,坚定司法公开,强化职能,继而为改革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四)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

基层建设不可忽视规范司法行为建设,要将规范司法行为建设与基层建设高度融合起来,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借领导干部对口联系、调研等基层建设活动推进规范司法行为,检察长和检察人员各司其职,努力使上级部署要求“不难落地”,以此提升基层司法规范化水平。

(五)打造过硬检察队伍

检察队伍是规范司法行为活动的关键参与者,规范司法行为活动开展好坏,与检察队伍的参与效果密不可分,因而,规范司法行为打造过硬检察队伍是必然。当前部分检察队伍还存在特权思想、粗暴司法等影响检察公正、影响检察社会良好形象、影响规范司法行为建设的现象,要以打造过硬检察队伍、强化人员素质为抓手,剔除规范司法行为活动顺利推进的阻碍。在另一层面上,检察人员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其行为也应规范化,其素质也应符合国家工作人员的标准,能永久经得起群众考验。

(六)构建阳光检务公开制度

检察机关公信力 篇6

一、当前影响公安执法公信力的主要因素

1. 执法意识落后。

公安机关执法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作为执法者, 要努力提高执法为民的意识, 把人民的便利作为自己的便利, 把人民的困难作为自己的困难。一切工作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经济、政治不断发展, 但部分公安机关和民警并没有树立相应的执法理念, 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法, 而是搞变通, 执法尺度不一, 存在人情执法等执法不公行为。个别民警执法水平不高, 调查取证能力不强, 收集证据不全、不及时, 造成案件搁浅, 甚至还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态度粗暴, 用语不规范, 侵害当事人权益, 引发群众不满。少数民警甚至以言代法, 以权代法, 唯长官意志和权力执法, 这是目前执法中最大的问题, 也是产生一系列执法问题的根源。

2. 执法行为不够规范。

公安机关的一切执法行为都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 依照法律的相关规定行使职权。由于法律法规在具体的执法实践过程中,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 导致部分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一直游走在法律监督的边缘, 从而造成乱用、滥用职权, 执法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类现象如果得不到法律的有效监督, 就会严重影响公安在人民群众心中严明公正的执法形象, 公安机关的合理性和正当性都会受到质疑, 从而降低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3. 执法行为效率低下, 社会效果差。

警察作为具体的执法人员, 与人民群众进行最直接的接触, 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调查取证等都由具体的执法人员实际执行的。因此, 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能力的高低以及群众对每位执法人员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执法机关整体执法水平。但就目前来看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机关的执法水平与群众的满意度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执法行为效率低下, 社会效果不好。一些人员工作浮躁, 责任心差, 办事效率不高, 严重影响执法机关整体的办案水平;一些执法人员受制于利益、人情, 依据领导的指示办案, 以高利益作为办事办案依据, 导致同案不同判、同事不同办的尴尬局面。

二、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对策

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应有之意,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具体对策有:

1. 深化法治理念教育。

法治理念的有无对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安机关的整体执法能力直接取决于具体执法活动水平。公安机关民警在具体执法过程中, 应时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时刻树立严格执法、规范执法的法律意识, 时刻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严格执法, 按照法律精神的要求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这样有助于提高执法的公信力, 能够最大限度得推进执法过程, 化解矛盾, 提高公安机关形象。反之就会取得不良的效果, 轻则损害公安机关的形象, 重则会引发严重的矛盾冲突, 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增加维稳的成本, 影响社会的稳定性, 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 公安机关执法应当以“四个转变”为目标, 即执法观念由“人治”向“法治”转变;执法依据由依照政策向依照法律转变;执法方式由重实体轻程序向实体与程序并重转变;执法作风由简单粗暴向文明公正转变。自觉严格公正执法, 牢固树立“时刻心系群众、事事以民为本”的观念, 始终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打造诚信执法机关, 树立良好的执法公信力。

2. 提高执法透明度。

公安执法过程的透明度建设应当成为提升公安机关公信力的重要方面。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让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 对执法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 增加公安工作的透明度, 对缓解矛盾、消除误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执法过程中, 公安机关要及时与社会公众沟通, 听取群众的意见, 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 也是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公安机关在不断提升自己执法水平和能力的同时, 应当积极倾听群众的声音, 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 增强公安工作与社会公众的互动,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提升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信任度。一是要全面落实和深化警务公开工作, 不断拓展警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二是要加强警民沟通, 推进警民和谐。人民警察要为民执法、为民服务、敬业奉献、保驾护航。三是要正确接受和应对新闻媒体监督, 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渠道要保持畅通。

3. 健全执法制度, 规范民警执法行为。

作为规范执法行为的硬“杠杠”, 规章制度对提升执法公信力具有保障和支撑作用。公安机关要制定明确的执法流程、裁量标准, 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认真查找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空白点, 明确各执法岗位的职责要求, 为执法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支持。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不断推进执法公信力。一是细化执法细则。二是规范执法运转。三是完善监督立法。从法律层面对执法监督主体、程序进行立法, 规范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保证其依法公平权威的地位。遇到群众对民警执法进行投诉时, 监督部门快速查清事实, 严格依法处理, 保障群众和民警的合法权益, 解决民警后顾之忧。

4. 强化执法监督。

没有制约的权力, 是腐败的权力。执法如果没有监督, 容易产生违规。因此, 必须继续加强公安机关执法的督办力度和监督力度, 加大对执法中不公正、不规范问题的查处力度, 切实施行对执法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 防止信息传递不畅、共享不充分、反馈不及时等情况的发生, 同时要改变只重视查处, 不重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管的倾向。一是健全和完善各监督主体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执法监督机制, 明确各自的职权、责任, 以及监督的方式和程序, 彻底改变人大、政府、检察、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等各监督主体, 以及公安机关内部各监督部门之间各自为阵、各行其是的局面。二是强化公安机关的政工、纪检、督察、法制、信访等部门的内部执法监督作用和功能, 加强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的执法监督。三是畅通外部监督渠道, 增强执法透明度。建立警情定期公报制度、执法情况新闻发布制度和特邀执法监督员制度, 自觉接受党委、人大、政府、检察、监察机关, 以及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四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司法审查制度。

摘要:执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在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平、正义、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安公信力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执法行为的公信力, 即群众对警察执法行为的信任度;政府政策的公信力, 即群众对公安机关规章制度制定及其价值和利益取向、责任机制的信任度;公安机关绩效的公信力, 即群众对公安机关的绩效评估的实施和执行等方面的信任度, 等等。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对策。

关键词:执法公信力,执法行为,执法监督

参考文献

[1]王银梅.关于执法公信力价值功能的思考[J].公安研究, 2008, (11) .

[2]马永定.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必须在八个方面下功[J].公安教育, 2009, (2) .

[3]丁德旺.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现实探索[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上一篇:室外环境下一篇:文化生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