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研究(精选12篇)
药理研究 篇1
摘要:1988年, 日本国东京都医院的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概念, 为中药复方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方法。但随着该方法的广泛应用, 不少问题凸显出来, 2008年, 贺石林创立“血浆药理学”方法, 提出在一些研究中, 血浆药理学的效果优于血清药理学。对血清药理学和血浆药理学进行比较, 并对其应用范围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药复方,血浆药理学,血清药理学
自1988年日本国东京都医院的田代真一[1]正式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来, 其在我国医药界得到广泛应用。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是动物给药后取血, 静置离心, 吸取上清液[2]。而贺石林提出的血浆药理学是认为中药的成分在消化道中被吸收后是进入血浆, 而不是血清。血清的制备有凝血过程, 而体内通常不会发生凝血, 凝血过程中生成一系列酶, 刺激白细胞释放溶酶, 释放大量生物活性物质, 刺激血小板, 同时伴有纤溶、抗纤溶、补体、激肽等系统被活化情况。制备与灭活血清的过程会导致中药成分与中药介导体内释放的物质损失[3]。
含药血浆的制备方法是动物给药后取血, 在新鲜血液样品中加入抗凝剂, 吸取上清液, 即为血浆[4]。血浆是抗凝血液离心后去除血细胞的上清液, 血清是凝血完成后未稀释的细胞外液[5], 故血清与血浆最大的区别是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 不含某些参与凝血的蛋白质, 却含有凝血时产生的某些物质, 如血小板受到凝血酶的刺激会产生数百种蛋白, 如黏附分子、生长因子、凝血有关因子、蛋白S、PAI-1等[6]。血清与血浆生化指标也不同[7], 如钙 (Ca2+) 、镁 (Mg2+) 、肌酐 (Cr) 、钾 (K+) 、氯 (Cl-) 、葡萄糖 (GLU) 、乳酸 (Lac) 、α-淀粉酶 (Amy) 含量均有显著差异。血清中的微量元素锌、铝和铷的含量也远高于血浆[6]。此外, 血清与血浆中的某些氨基酸含量明显不同, 且随着血清与凝块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升高[8]。血清与血浆的物质成分不同, 对实验的影响也会不同。
1 血清药理学和血浆药理学的比较
早在1998年, 何玉军等[9]就开始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对中药复方进行研究, 如保肾冲剂含药血清[10]、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11]、传统经典妇科良药逍遥丸[12]、薯蓣皂苷含药血清[13]等。尽管血清药理学在我国应用广泛, 但凝血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使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血浆药理学来代替血清药理学。李永忠等[14]利用血浆药理学方法探讨壮骨镇痛胶囊含药血浆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壮骨镇痛胶囊含药血浆能够显著降低TRAP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的活性, 抑制骨吸收陷窝数量增多, 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 血浆药理学较真实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过程。徐平华等[15]将鳖甲超微粉含药血浆加入HSC-T6细胞体系中, 观察鳖甲超微粉抗肝纤维化作用, 由于药物进入体内后部分会与血浆蛋白结合, 使血浆中的药效成分较血清中高, 故用血浆代替血清加入细胞体系。
血浆药理学在代谢组学中亦有应用。陈峰等[16]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在大鼠血浆中鉴定出槲皮素和异鼠李素两种代谢产物结构。将血浆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结合, 便于药物有效成分的阐明以及血药浓度的测定。血清药理学在代谢组学中也有应用, 如葛根[17]、大青叶[18]、六味地黄丸[19]等中药及其复方均采用血清药理学结合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气相色谱 (GC) 等手段研究其在血液中的成分。早先贺龙刚等[20]曾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大鼠进行中药脑泰方实验研究, 发现在PDS紫外扫描条件下, 含药血浆仍保存较多该复方的极性成分, 而含药血清中则大部分消失或明显降低, 提示血浆的含药成分更符合体内状况, 能较好地再现机体内的药理效应。也有文献报道[21]对中药脑泰方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进行蛋白质 (肽) 组学比较分析, 发现含药血浆和血清有24个差异蛋白点。而在药效成分研究中, 罗琳等[21]为确定复方五仁醇胶囊的主要药效成分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 采用HPLC法检测大鼠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 结果发现两种药效成分在血浆中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在代谢组学和蛋白 (肽) 组学研究中采用血浆做标本, 只有在抗凝干扰实验中, 才考虑用血清[5]。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 人们在探讨中药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等方面会根据中药不同成分和组方选择不同的方法, 特别是对于含有活血化瘀的中药复方。2007年, 马琦林等[23]利用血浆药理学方法, 将SD大鼠的含药血浆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以观察通心络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活力及内皮细胞组织因子的影响。结果发现通心络含药血浆能够显著抑制组织因子和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的表达。他们认为血清的凝血过程可能会对药物有影响。因此提倡对于中药 (尤其是活血化瘀中药) 的研究, 采用血浆药理学方法更为科学。
王东生等[4]探讨活血化瘀方剂大黄蛰虫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发现只有血浆药理学可以进行血栓与止血的体外研究, 而血清药理学受到限制, 说明在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中应注意血清药理学的不利影响。丹参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 对缺血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贺龙刚[23,24]将丹参注射剂作用于日本大耳白兔, 采用HPLC法比较兔子血浆和血清中原儿茶醛和丹参素的含量。同时将含药血浆与含药血清作用于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 , 结果发现血浆药理学的效果优于血清药理学。丹参能显著降低血浆中血栓素TXA2的代谢产物和内皮素的含量, 从而减少血栓形成, 抑制血小板聚集[26]。
以上结果表明, 血浆药理学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与血清药理学的结果不一样。笔者认为做实验要根据组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如抗凝剂对药物在血中的代谢有影响, 则选择血清药理学;若无影响, 则选择血浆药理学更为科学。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采用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进行平行实验。此外, 在血浆药理学中, 为了避免抗凝剂干扰, 建议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凝剂进行平行实验。
2 对中药血浆和血清药理学的评价
血清和血浆药理学采用动物的含药血清/血浆进行半体外实验, 开辟了中药研究的新思路。与将复方或其制剂中的某些单体成分直接进行体外药理实验相比, 其不仅能够避免中药粗制剂本身的理化性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且更具说服力, 毕竟药物在体内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转化, 直接进行实验无法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理作用[27], 体现了中医对人体治疗的整体性、规范性。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均具有重复性好、实验条件可控性强、药物效应易检测等优点。
2.1 血清药理学的优势和不足
血清药理学可以进行体外实验直接观察中药的药理效应, 便于从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阐述药理机制, 同时还能观察和追踪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 消除各种体外实验干扰因素的影响, 较清楚地反映药物的有效成分及活性部位, 为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28]。该法在药物研究中应用广泛, 有较多的资料与数据可供参考, 在动物选择、采血时间、是否灭活等问题上有较多的经验可借鉴[29]。
然而, 血清的制备具有凝血过程。凝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不仅明显改变了血液的成分, 还可能影响药物在血中的含量。同时, 药物的有些成分可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而血清却不含纤维蛋白原。此外, 有学者[30]指出在我国发表的有关“血清药理学”的论著中, 只有极少部分是真正的血清药理学, 大部分是血浆药理学。例如, 在研究某些含有活血化瘀中药时, 药物的某些成分有明显的抗凝作用, 这时若取血后立即离心, 得到的很可能是血浆而不是血清。再者, 部分学者通过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的平行实验研究活血化瘀中药, 结果证明含药血浆的作用明显优于含药血清, 这可能是由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导致。
2.2 血浆药理学的优势和不足
2002年,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关于血标本选择专题报告”中指出:“由于历史的缘故, 过去通常采用血清, 现在许多实验室倾向于采用血浆。因为凝血引起的级联与相关反应可用抗凝剂加以避免, 显然血浆的组成较血清能更好地反映体内的实际情况”[31]。由于正常人体内血液中的液体成分是血浆, 因此, 体内含有药物成分的是血浆, 应用这种血浆进行体外实验, 能够客观地模拟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更接近体内的真实情况, 深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 同时可以排除中药制剂直接进行离体实验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避免假阴性与假阳性, 提高可信度。
虽然血浆药理学具有众多优点, 但仍有不足之处, 首先其制备需要加入抗凝剂, 常用的抗凝剂包括肝素、EDTA的钠盐和钾盐、柠檬酸盐等, 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有些还会改变血浆中药物成分的含量[32]。肝素可抑制某些生化反应, 如抑制PCR中的Taq聚合酶;EDTA和柠檬酸盐可能对某些离子, 如NH4+、Cl-的分布有干扰, 其还极易与金属离子螯合, 如与锌结合抑制碱性磷酸酶、金属蛋白酶活性及金属依赖性细胞功能试验等;进行蛋白电泳前必须去除纤维蛋白原, 以排除纤维蛋白原的干扰。因此使用血浆时必须设有参比, 以避免这些干扰。在有对照的情况下, 这些干扰是可抵消的。此外, 有人认为对于体外培养的细胞、病毒、病原菌或离体的组织器官, 含药血浆中原有的酶、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而干扰实验结果。但血浆灭活后可排除这种影响, 有助于减少血浆的非药理性干扰[33]。
3 结语
近几年来, 血清药理学和血浆药理学被广泛应用。关于这方面的实验数据也越来越多, 在中药复方的研究中, 两种方法的实验都很多,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为中药复方的研究拓宽了道路。然而, 血浆药理学和血清药理学方法各有优缺点, 在中药复方的研究中, 要根据组方的不同选择血清药理学或血浆药理学, 以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现象。
药理研究 篇2
1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
免疫力是人体的自身防御机制。免疫力的强弱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Zha等研究发现,霍山石斛多糖可以促进体外培养小鼠的脾、肝、小肠细胞的增殖和干扰素Y的分泌,同时也可以促进肝细胞中白细胞介素4的分泌,恢复甲氨蝶呤所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乱。Meng等比较了铁皮石斛、马鞭石斛、霍山石斛、金钗石斛、鼓缒石斛的多糖成分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影响,可以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释放一气化氮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a、IL~6、IL40、肿瘤坏死因子a(tumornecrosisfactora,TNF~a),其中,铁皮石斛多糖的能力最强,表明其增强免疫功能与石斛多糖的种类也有一定的关系。Liu等3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三方面讨论了铁皮石斛多糖对小鼠免疫力的影响,发现铁皮石斛多糖能增加T细胞介导的免疫变态反应,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并且吞噬作用与干扰素的释放有关,但不能增加血清溶血素水平。Lin等4研究了从霍山石斛分离的多糖对小鼠体内的细胞因子和人体外培养细胞的趋化因子的诱导作用,结果显示,霍山石斛多糖能在小鼠体内和人类体外培养细胞诱导Th1,Th2,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其次,证明了霍山石斛多糖可以扩大小鼠体内的脾细胞,包括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宋美芳等5研究了齿瓣石斛多糖和铁皮石斛多糖对兔和鼠的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体外实验表明,两种石斛多糖协同伴刀豆球蛋白可以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以及提高干扰素Y和IL-!免疫活性,在小鼠体内两种石斛多糖可以提高脏器指数及小鼠足肿胀的程度。
蔡海兰等6研究了铁皮石斛多糖对体外培养的RAW264.7细胞株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铁皮石斛多糖无细胞毒性,具有呈剂量依赖性促进RAW264.7细胞的增殖和TNF-a的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胞质内核因子KB抑制蛋白水平,活化核因子KB,诱导TNF-a信使RNA的表达有关。张红玉等7测定了铁皮石斛多糖对小鼠肉瘤S180的免疫功能,结果显示,铁皮石斛多糖提高T淋巴细胞转移能力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活化自然杀伤细胞,升高血红素水平。郭建壮等8研究了石斛多糖对经过盐酸林可霉素灌胃致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影响。结果显示,石斛多糖具有升高血清IL-!、调节肠道菌群、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2抗气化作用
自由基是指机体气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不配对的带电子活性基团。自由基具有强气化性,能引起机体组织和细胞受到损害。在健康人体内,其浓度低,且处于平衡状态,当平衡被打破时会引起人类疾病的发生。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是评价抗气化能力的标准之一。王爽等9在体内研究中,取体质量相近小鼠并分组,分别给不同剂量的石斛多糖15d后处死并检测各项指标,结果显示,石斛多糖可提高血清中超气化物歧化酶肝脏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气化物酶,降低肝脏组织中丙二醛水平,且没有明显的剂量关系;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用邻二氮菲-金属铁离子?H2O法和邻苯三酚自气化法,研究了石斛多糖具有清除羟自由基、超气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表明石斛多糖具有明显的抗气化活性。Tian等[10]研究了霍山石斛多糖的抗气化活性,结果显示,霍山石斛多糖在1,1-二苯基苦肼基(2,2~Diphenyl-1~piciylhydrazy,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氯化亚铁诱导的脂质过气化体系中对自由基有清除作用,可以降低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损伤动物模型的丙二醛、谷胱甘肽水平,提高过气化氢酶、超气化物岐化酶、谷胱甘肽过气化物酶。此外,Fan等研究3种不同分子量的迭鞘石斛中的多糖成分(DDP14、DDP2-1、DDP3-3)的抗气化活性,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发现迭鞘石斛多糖的抗气化活性与分子量的大小有关,其中迭鞘石斛中提取的多糖DDP24抗气化活性最强。
3抗炎作用
李小琼等研究证明,金钗石斛多糖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结果显示,金钗石斛多糖可以减弱脂多糖引起巨噬细胞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一气化氮、一气化氮合酶、。Lin等向小鼠体内注射霍山石斛多糖,2h后处死,检测发现霍山石斛多糖通过信号转导途径血清IL4受体拮抗剂水平的升高超过IL~1p10倍,IL4受体拮抗剂为单核细胞中的抗炎分子,表明霍山石斛多糖诱导的抗炎活性可能超过由IL~1p介导的炎症反应。Lin.研究显示,铁皮石斛多糖可以改善干燥综合征的小鼠动物模型的淋巴细胞浸润和凋亡,平衡促炎因子的紊乱,铁皮石斛多糖还可以改善水通道蛋白5(促进睡液的分泌)异常,并在体外实验中发现,铁皮石斛多糖可以保护人类TNF-a对水通道蛋白5的损害。
4抗肿瘤作用
金乐红等研究发现,石斛多糖具有抑制肉瘤细胞生长和人肝肿瘤细胞株(SMMC27721)的增殖,并且与环磷酰胺药物组比,石斛多糖不会导致体质量的增加,反而能提高小鼠内脏指数、外周血中IL-2和干扰素a水平,延长生存时间。该研究表明,石斛多糖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气化能力来实现的。金乐红等[15]研究发现,石斛多糖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使体外培养的人神经母瘤细胞SHSY5Y出现核固缩和核碎裂,细胞内产生凋亡小体。
李雯等研究不同浓度NaCl提取的4种酸性密花石斛多糖对肿瘤细胞A549和G2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NaCl浓度的密花石斛多糖对肺癌A549和肝癌G2均有抑制增殖作用,对A549肿瘤细胞略强,表明石斛多糖的抗肿瘤作用与提取方式、肿瘤细胞的起源有一定的关系。
5抗疲劳作用
夏云建等通过建立小鼠负重游泳模型,分别给予灌胃溶液、葡萄糖、霍山石斛多糖高剂量和低剂量14d后,让小鼠负重游泳,检测其抗疲劳的作用,结果显示,霍山石斛多糖可以延长负重游泳力竭时间,降低血乳酸、血清尿素氮、丙二醛水平,提高肝糖原水平,从而提高小鼠的运动耐力。
梁钧淞等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金钗石斛水溶性、碱溶性和酸溶性多糖抗疲劳的作用,结果表明金钗石斛多糖有延长小鼠的游泳时间,提高血糖和三酰甘油水平并降低血乳酸和血氨水平,降低游泳后肝糖原及肌糖原的消耗。金钗石斛多糖通过增加脂肪利用以及延缓乳酸和氨的积累,达到抗疲劳作用。
6对糖尿病的作用
Pan等20观察了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金钗石斛、鼓缒石斛中的多糖成分对静脉注射四气嘧啶造成小鼠高血糖动物模型的影响,结果显示,霍山石斛多糖、铁皮石斛多糖、金钗石斛多糖可以降低四气嘧啶高血糖小鼠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增加体质量和胰岛素水平。此外,陈泳荪等研究显示,铁皮石斛多糖对高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因子核因子KB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同时表明石斛多糖高糖导致的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李秀芳等22霍山石斛多糖能显着增加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组织中谷胱甘肽水平、降低丙二醛及羟基的水平,提高谷胱甘肽还原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过气化氢酶、超气化物歧化酶、活力,表明霍山石斛多糖能够延缓糖尿病性白内障,其机制与干预气化应激途径有关。
7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影响
吴人照等通过给予易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灌胃铁皮石斛非多糖、铁石斛多糖和尼莫地平12d后,每日检测大鼠血压、脑卒中情况、生存期。结果显示,铁皮石斛中的多糖成分具有降低血压和预防脑卒中的作用,且减压作用比非多糖成分强。李向阳等24通过采用Wistar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观察金钗石斛多糖对血脂的影响,结果显示金钗石斛多糖具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作用。
8对肝脏疾病的影响
李向阳等研究表明,金钗石斛多糖能够改善肝脏脂肪变性、显着提高肝脏指数、减弱超气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水平。此外,金乐红等研究发现,石斛多糖与头孢素A联合用药,可以改善孢素A对肝脏的病理损害,减弱头孢素A引起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三酰甘油、丙二醛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的升高;导致白蛋白、谷胱甘肽和超气化物歧化酶活性的降低。
黄静等用四氯化碳建立了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动物模型,通过测定生化指标和肝脏组织中TNF-a,苏木精-尹红染色,霍山石斛多糖对急性肝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霍山石斛多糖可以提高超气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丙二醛水平和TNF-a的表达,减轻肝脏的病理损害,能减弱自由基对肝脏的攻击,减轻炎症反应。此外,文献报道27,霍山石斛多糖中的半乳甘露聚糖能改善二气化硒引起的肝损伤和肝纤维化。
9其他作用
王令仪等通过水迷宫实验、跳台实验和避暗实验,研究石斛多糖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学习记忆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石斛多糖可以提高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机制与抗气化有关。何晓然等29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印迹技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发现金钗石斛多糖可以上调大鼠肾系膜细胞中转录因子、核因子E2相关因子2的表达,从而增强醌气化还原酶信使RNA的表达,降低高糖对肾脏的损害。张周英等30用滤纸片抑菌圈法测定金钗石斛多糖和铁皮石斛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大小和最小抑菌浓度,结果显示,金钗石斛多糖对3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铁皮石斛多糖对大肠埃希菌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没有影响。
10结语
苦楝皮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篇3
苦楝皮为楝科楝属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或苦楝(M. azedarach L.)的干燥树皮和根皮。中国药典认为苦楝皮苦、寒,有毒,归肝、脾、胃经,有驱虫疗癣功能,主治蛔蛲虫病、虫积、腹痛和疥癣瘙痒。由于临床出现了许多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广谱驱肠虫药,苦楝皮及其有效成分川楝素(toosendanin)已很少用作驱肠虫药,临床使用明显减少。苦楝和川楝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十分丰富。本文综述苦楝皮新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便于开发其临床新用途。
1 镇痛抗炎作用[1]
苦楝皮有弱镇痛作用。给小鼠以灌胃形式给予苦楝皮75%乙醇提取物5 g、15 g生药/kg,对乙酸引起扭体反应次数的减少率分别为33.3%和37.8%,仅在灌胃给药后2 h才明显延长小鼠热痛刺激甩尾反应潜伏期。然而苦楝皮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上述剂量能明显降低乙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非常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且抑制作用都持续4 h以上。与国外报道以灌胃形式给予苦楝皮75%甲醇提取物抑制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结果一致。苦楝皮水提物在0.75 mg/mL浓度时,抑制兔肾微粒体酶将花生四烯酸转化成前列腺素E2(PGE2),抑制率为57.7%, 因此抑制前列腺素生物合成可能是其镇痛和抗炎的作用机制。
2 抗血栓形成作用
给大鼠以灌胃形式给予苦楝皮75%乙醇提取物10 g生药/kg,可显著延长电刺激麻醉大鼠颈总动脉血小板性血栓形成时间和凝血时间,不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体外实验证实此种苦楝皮提取物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09 mg生药/mL和2.78 mg生药/mL[2]。苦楝皮中毒时常见内脏出血,可能与其有抗凝血作用有关。而川楝素过量服用常引起动物肺、脾、胃等内脏出血,推测川楝素可能是苦楝皮的抗凝血活性成分。
3 抑溃疡、抗腹泻作用[3]
十二指肠内注射苦楝皮75%乙醇提取物10 g 生药/kg,可显著促进麻醉大鼠胆汁分泌,作用持续1.5 h。给小鼠以灌胃形式给予5 g、15 g生药/kg都非常显著抑制水浸应激性胃溃疡形成,抑制率均为61.5%,且显著抑制盐酸性胃溃疡形成,抑制率分别为41.5%和50.8%,但对吲哚美辛-乙醇性胃溃疡形成的抑制不显著。川楝素对胃有刺激性,可引起胃黏膜水肿、炎症和溃疡,因此如能去除川楝素,苦楝皮的抗胃溃疡作用也许会进一步提高。川楝素0.087~0.87 mM不影响缩胆囊素刺激胰腺泡细胞分泌淀粉酶,也不抑制缩胆囊素提高细胞内Ca2+浓度作用[4]。
在以灌胃形式给予15 g生药/kg时明显减少蓖麻油引起的小鼠小肠性腹泻和番泻叶引起的小鼠大肠性腹泻次数,但不明显抑制小鼠墨汁胃肠推进运动,所以其抗腹泻作用与胃肠推进运动关系不大。苦楝皮有较强的抗炎活性。根据“炎症介质是一类致泻性自体活性物质”理论,可以推测抗炎是苦楝皮抗腹泻的作用机制。川楝素有兴奋肠运动作用,可引起动物和人腹泻,如能从苦楝皮制剂中除去川楝素,苦楝皮的抗腹泻作用也许会更强。
4 阻滞K+通道和选择性激动L型Ca2+通道[5~10]
川楝素是一种选择性突触前阻滞剂。这是因为川楝素不影响神经冲动传导、静息电位和突触后膜的递质敏感性,仅选择性地作用于中枢和外周各种神经突触前,产生先易化递质释放(易化相甚至可以持续几天),随后逐渐减少直至完全阻滞递质释放,即阻滞突触传递。这种对递质释放的双相作用具有不可逆性、剂量-效应关系、温度-效应关系和Ca2+依赖性或神经活动依赖性。
研究发现川楝素抑制各种K+通道介导的K+电流,如抑制小鼠运动神经末梢上的快K+通道、豚鼠乳头肌上的内向整流K+通道、小鼠神经母细胞瘤和大鼠神经胶质瘤细胞融合形成的NG108-15细胞上的延迟整流K+通道、大鼠海马神经元上的内向整流K2+通道和大、小电导Ca2+激活的K+通道。川楝素似乎是通过抑制各种K+通道开放,增强Ca2+电流,提高细胞内Ca2+浓度,易化递质释放。
川楝素对各种Ca2+电流的作用是不同的。川楝素抑制小鼠运动神经末梢中的慢Ca2+电流,不影响Q型快Ca2+电流。川楝素不影响未分化的NG108-15细胞(只表达T型Ca2+通道)内的Ca2+浓度,但浓度、时间,依赖性地不可逆持续提高已分化的NG108-15细胞内Ca2+浓度。川楝素增强高K诱发的Ca2+瞬时电流,提高膜Ca2+电导以及高电压激活的ω-芋螺毒素耐受性和硝苯地平敏感性(L型)Ca2+电流,不影响T、N和Q型Ca2+电流。显微影像技术也发现川楝素通过NG108-15细胞膜上的L型通道易化Ca2+内流,提高细胞内Ca2+浓度,提示川楝素选择性作用于缓慢失活的L型Ca2+通道。川楝素浓度依赖性地不可逆增加新生大鼠心室肌细胞的L型Ca2+电流,因此川楝素是一种选择性的不可逆的L型Ca2+通道激动剂。这种激动与环磷酸腺苷(cAMP)无关,也不是通过开放通道,而是通过延长L型Ca2+通道开放时间强化L型Ca2+电流[8]。
川楝素强化L型Ca2+通道和阻滞各种K+通道都可以促进Ca2+内流,提高细胞内Ca2+浓度,从而易化神经递质(儿茶酚胺类、5-羟色胺、乙酰胆碱、谷氨酸等)释放。瞬时提高细胞内Ca2+浓度,可触发递质释放,而持续增加Ca2+内流和细胞内Ca2+浓度,可引起细胞内Ca2+超载,抑制递质释放。这可能是川楝素引起Ca2+敏感性释放机制逐渐丢失的机制,即其选择性阻滞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机制。
5 抗肉毒中毒作用[7~11]
肉毒神经毒素(即肉毒素)是由厌氧肉毒梭菌产生的同族7种(A~G型)神经毒蛋白组成,是目前已知的最易致死的生物毒素。肉毒素也是选择性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阻滞剂。肉毒中毒的主要危害是阻滞骨骼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传递,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川楝素可能是目前最有效的肉毒中毒治疗药,能有效阻止肉毒中毒病人[5]和动物(小鼠、大鼠、兔和猴)死亡,并使之恢复正常活动。
大鼠膈肌膈神经标本实验显示,标本在含川楝素(1.7 mg/L)营养液中孵化30 min,对间接刺激的肌收缩反应在5 h内无减弱迹象,而与川楝素一起孵化过的标本能拮抗A型肉毒素,明显延长标本发生麻痹的潜伏期。同样结果也见于小鼠膈肌膈神经标本中。即使预先孵化后洗去川楝素,也显著延长肉毒中毒标本出现麻痹的潜伏期。给整体大鼠预先(甚至几天前)注射川楝素,然后摘取离体神经肌肉标本实验,证实标本对肉毒素攻击仍高度耐受,潜伏期仍明显延长。
肉毒素和川楝素都为选择性突触前递质释放阻滞剂,两者对递质释放的作用不但不相加,反而互相对抗,说明两者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肉毒素分子经受体介导被神经末梢胞吞后,经过pH和ATP依赖过程(H+-ATP酶),被分解成重链和轻链两部分。其中重链形成通道让轻链移位进入胞液,而7种类型的轻链作为蛋白分解酶(具有肽链内切酶功能)分别在不同肽链位置上裂解胞裂外排所必需的突触融合蛋白(syntaxin)、突触泡蛋白(synaptobrevin)或分子量为25 kDa的突触体相关蛋白(SNAP-25),造成含递质的囊泡不能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阻滞释放,产生肌麻痹等肉毒中毒症状。肉毒素在阻滞递质释放前显然没有易化释放现象。
川楝素抑制K+通道和强化L型Ca2+通道,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易化递质释放,有利于对抗肉毒素阻滞递质释放。进一步研究抗肉毒中毒机制发现,川楝素不影响大鼠脑突触体中SNAP-25、突触泡蛋白和突触融合蛋白的含量和电泳图像,但能使突触体耐受A型肉毒素造成的对SNAP-25裂解。川楝素孵化过的突触体膜不能耐受肉毒素轻链对SNAP-25的裂解,提示川楝素本身不能抑制轻链的肽链内切酶活性。最新研究发现,川楝素是通过延缓肉毒素的重链形成轻链通道,并使通道变窄,阻滞轻链移位进入胞液,产生抗肉毒中毒作用[12]。笔者认为,既然许多K+通道阻滞剂如3,4-二氨吡啶等是通过促进Ca2+内流,提高细胞内Ca2+浓度,拮抗肉毒素的肌麻痹,而川楝素拮抗肉毒素具有持久性,甚至撤除药物后仍有相当持久的抗肉毒中毒作用,这与川楝素能持续升高细胞内Ca2+浓度的动力学时程相一致,可通过有关细胞内高Ca2+浓度是否抑制轻链通道形成或轻链酶活性研究,证明川楝素引起的细胞内高Ca2+浓度是不是其抗肉毒中毒的主要机制。
6 抗肿瘤作用
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发现,川楝素在0.4~40 mg/L浓度培养24 h,显著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但不抑制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13]。最近发现,川楝素显著抑制各种人癌细胞增殖(在培养72~120 h时),测得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IC50为1.2×10-7 M,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IC50为1.5×10-7 M,肝癌BEL7404细胞的IC50为2.6×10-8 M,成胶质细胞瘤U251细胞的IC50为3.3×10-8 M,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HL-60细胞的IC50为6.1×10-9 M,组织细胞淋巴瘤U937细胞的IC50为5.4×10-9 M[14]。细胞周期测试发现,川楝素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使癌细胞停留在S期,造成进入G0/G1期细胞百分率下降,癌细胞生长被抑制,随后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表现[14]。川楝素持续提高细胞内Ca2+浓度引起Ca2+超载,造成线粒体受损是川楝素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15]。
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中进行川楝素抗癌试验时发现,川楝素浓度在≥10-6 M时引起PC12细胞死亡,只有在10-7~10-6 M浓度培养24~48 h时,川楝素能促进PC12细胞分化和神经元突起向外生长,这些作用可被Ca2+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等对抗。培养时间到达72 h时,川楝素也诱导PC12细胞凋亡[16]。川楝素对细胞先诱导分化后诱导凋亡似乎与其提高细胞内Ca2+浓度直至Ca2+ 超载动力学时程相一致。
7 结语
川楝素属脂溶性柠檬苦素类化合物,苦楝皮、苦楝子及叶均含有此类成分,这类化合物可能也是L型Ca2+通道激动剂,能阻滞突触前递质释放,具有抗肉毒中毒作用。如异川楝素(isotoosendanin)和苦楝素-4(azedarachisin-4)都有显著的抗肉毒中毒作用,其治疗指数还明显高于川楝素。因此如果对天然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进行筛选,对柠檬苦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改造,也许能找到一系列比川楝素更安全、更有选择性(如选择性增强心肌或骨骼肌收缩力)、更有临床使用价值的L型Ca2+通道激动剂。川楝素等柠檬苦素类化合物也是苦楝皮的毒性成分,除去柠檬苦素类成分的苦楝皮制剂其消化系统药理作用可能会增强,更显现出被掩盖的中医的归脾胃经药性。
参考文献
1 沈雅琴,张明发,朱自平,等. 苦楝皮的镇痛抗炎和抗血栓形成作用[J]. 中国药业,1998,7(10):30-31.
2 张小丽,谢人明,冯英菊. 四种中药对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J]. 西北药学杂志,2000,15(6):260-261.
3 沈雅琴,张明发,朱自平,等. 苦楝皮的消化系统药理研究[J]. 基层中药杂志,2000,14(1):3-5.
4 Cui ZJ,He XH. The pre-synaptic blocker toosendanin does not inhibit secretion in exocrine cells[J]. World Gastroenterol,2002,8(5):918-922.
5 Shi YL,Chen WY. Effect of toosendanin on acetylcholine level of rat bain, a microdialysis study[J]. Brain Research,1999,850(1-2):173-178.
6 Ye Q,Qu AL,Zhang CG,et al. Effects of toosendanin on the [Ca2+] on rat chromaffin cells[J]. Chin J Neurosci,2001,17(2):105-108.
7 Li MF,Wu Y,Wang ZF,et al. Toosendanin,a triterpenoid derivative,increases Ca2+ current in NG108-15 cells via L-type channels[J]. Neurosci Res,2004,49(2):197-203.
8 Xu TH,Ding J,Shi YL. Toosendanin increases free-Ca2+ concentration in NG108-15 cells via L-type Ca2+ channels[J]. Acta Pharmacol Sin,2004,25(5):597-601.
9 Li MF,Shi YL. Toosendanin,a triterpenoid derivative,acts as a novel agonist of L-type Ca2+ channels in neonatal rat ventricular cells[J]. Eur J Pharmacol,2004,501(1-3):71-78.
10 Li MF,Shi YL. The long-term effect of toosendanin on current through nifedipine-sensitive Ca2+ channels in NG108-15 cells[J]. Toxicon,2005,45(1):53-60.
11 Shi YL,Wang ZF. Cure of experimental botulism and antibotulismic effect of toosendanin[J]. Acta Pharmacol Sin,2004,25(6):839-848.
12 Li MF,Shi YL. Toosendanin interferes with pore forma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 PC12 cell membrane[J]. Acta Pharmacol Sin,2006,27(1):66-70.
13 叶银英,何道伟,兰省科,等. 苦楝、黄药子抗癌成分的细胞学评价[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8,19(4):187-188.
14 Zhang B,Wang ZF,Tang MZ,et al. Growth inhibition and apoptosis-induced effect on human cancer cells of toosendanin,a triterpenoid derivative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J].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s,2005,23(6):547-553.
15 Tang MZ,Wang ZF,Shi YL. Involvement of cytochrome C release and caspase activation in toosendanin-induced PC12 cell apoptosis[J]. Toxicology,2004,201(1-3):31-88.
16 Tang MZ,Wang ZF,Shi YL. Toosendanin induces outgrowth of neuronal processes and apoptosis in PC12 cells[J]. Neurosci Res,2003,45(2):225-231.
茵陈的现代药理研究 篇4
1 茵陈的功效
1.1 利胆护肝作用
茵陈的水浸剂、煎剂、醇提物及挥发油能促进大鼠胆汁分泌, 与茵陈含有6, 7-二甲氧基香豆素有关。茵陈蒿能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 使葡萄糖醛酸不被分解, 加速其在肝脏中的解毒能力。其挥发油及茵陈含有的6, 7-二甲氧基香豆素, 还能使肝炎兔的食量及尿量增加, 有利尿作用。
1.2 抗菌、抗病毒作用
茵陈煎剂对人型及牛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及白喉杆菌也有抑制作用。茵陈挥发油在试管内能抑制或杀灭引起皮肤病的某些真菌, 其抗真菌的有效成分为茵陈炔酮。茵陈对流感病毒、肝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本草正义》记载:“凡下焦湿热, 瘙痒及足胫跗肿, 湿疮流水, 并介治之。”这与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1.3 对心血管的作用
茵陈的水浸剂有降压作用。茵陈含有6, 7-二甲氧基香豆素, 静脉给药能使家兔血压迅速下降, 随用药剂量的增加, 血压下降程度及持续时间也增加和延长, 其降压原理可能与中枢及内脏血管扩张有关。
1.4 毒素作用
临床一般用药多不出现毒性反应。茵陈含有6, 7-二甲氧基香豆素小鼠口吸的LD50为7.246 g/kg。对羟基苯乙酮, 对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0.5 g/kg, 大鼠口吸的LD50为2.2 g/kg。亚急性毒性实验, 大鼠连续给药3个月, 其体重、血常规、肝脏组织学检查均无明显变化, 大剂量时对胃肠道有轻度刺激作用。
2 茵陈在临床中的运用
2.1 治疗黄疸
治疗湿热黄疸, 多用于阳黄 (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如热重于湿, 有发热, 小便不利, 大便秘结, 可配伍栀子、大黄如茵陈蒿汤。治疗寒湿黄疸, 用于阴黄 (多见于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硬化及慢性胆囊炎) 。须配温里药如附子、桂皮、干姜及白术等, 以温里通阴化气, 化湿并除阴寒。
2.2 降血脂及抗血管硬化等疾病
《本草经》谓茵陈“久吸轻身, 益气并耐老。”茵陈“耐老”可能与它降血脂和抗血管硬化等作用有关。用茵陈含有的6, 7-二甲氧基香豆素治疗心绞痛, 使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和改善。
2.3 用于胆石症
茵陈胆道汤治疗和预防胆色素胆石病, 可使胆汁流量增加, 胆汁中胆酸、磷脂、胆固醇浓度增加, 胆红素浓度减少。
2.4 用于驱虫
茵陈挥发油能麻痹猪蛔虫及人蛔虫, 故治疗胆管蛔虫常选用本品。
2.5 对灰黄霉素治疗头癣有增效作用
阿莫西林药理与毒理研究进展 篇5
阿莫西林药理与毒理研究进展
阿莫西林属β-内酰胺青霉素类抗生紊,对革兰阴性和阳性菌均有效,由于其对细菌强效的抑制作用且低毒,是兽医临床主要的抗生素之一.就阿莫西林抗菌作用机理、毒性、药效学和代谢动力学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 者:张玲玲 江善祥 ZHANG Ling-ling JIANG Shan-xiang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刊 名:兽药与饲料添加剂英文刊名:VETERINARY PHARMACEUTICALS & FEED ADDITIVES年,卷(期):200914(1)分类号:S859.79关键词:阿莫西林 毒性 药效 药动 进展
阿德福韦酯药理研究与应用进展 篇6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 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76- 01
【adstract】the Lami husband decides treatment chromic hepatitis B period will appear bear the medicine and HBV-YMDD the variation,the treatment duration is short,the patient will not be easy to accept.Arab League German luck Wei Zhi is(SFDA)is authorized by the national food Drugs Surveillance Administrative bureau to use in the anti-hepatitis B virus (HBV)the second nuclear glucoside synonym,can suppress HBV DNA effectively the duplication, and the viral variation rate is low.The author acts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data makes a summary on the Arad League German luck Wei Zhi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causes clinician and the patient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hepatitis B’s rationality and the security to new nuclear glucoside class has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key word】ADV;Research development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期间会出现耐药及HBV-YMDD变异,治疗持续时间短,患者不易接受。阿德福韦酯是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第二个核苷类似物,能有效抑制HBV DNA的复制,且病毒变异率低。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就阿德福韦酯的研究现状及临床观察作一总结,使临床医生和患者对新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有更深刻的了解。
1 化学名及分子式[1]:阿德福韦酯化学名:9-{2-[双(新戊酰氧甲氧基)磷酯甲氧基]乙基}腺嘌呤,分子式为C20 H32 N5 O8 P,分子量为501.48。
2 作用机制:阿德福韦酯在体内转化为阿德福韦而发挥抗病毒作用。阿德福韦在体内通过细胞激酶的作用被磷酸化为具有活性作用的代谢产物二磷酸阿德福韦,二磷酸阿德福韦抑制HBV DNA多聚酶或逆转录酶,竞争脱氧腺苷三磷酸底物及(或)通过与HBV DNA多聚酶竞争而整合入病毒DNA链,使病毒DNA链延长终止[1,2]。
3 药理与毒理:(1)在体外试验中,阿德福韦抑制HBV转染人肝细胞瘤细胞株HepG2和HB611细胞病毒复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2-2.5mmol/L和0.2-1.2mmol/L。(2)在动物实验中,以组织学改变和(或)尿素氮及血清肌酐升高为特征的肾小管肾病,是阿德福韦酯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3]。
4 药代动力学:口服10mg阿德福韦酯生物利用度为30%-59%,达峰浓度为18.4+6.26ng/ml,达峰时间为0.58-4h,AUC为(220+70)ng/(h·ml),T1/2为(7.48+1.65)h。进食不影响其药代动力学,对血浆和血清蛋白的蛋白结合率很低[1,3-4]。
5 相互作用:与其他从肝脏代谢的药物间相互作用很小,不影响拉米夫定的药代動力学;ADV不会因为联用药物的高血浆蛋白结合率而显著改变彼此的血药浓度;ADV与其他肾毒性药物合用时,可以增加肾脏毒性;ADV与其他肾小管竞争性分泌药物合用时,两者的血清浓度均升高[1,5]。
6 临床应用:适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复制和血清氨基酸转移酶持续升高的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阿德福韦酯单用或与拉米夫定连合应用于拉米夫定引起的YMDD变异或对拉米夫定耐受的乙肝或肝硬化患者[6-8]。
7 不良反应:在临床实验中发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衰弱无力、头痛、腹痛、腹泻、恶心、流感样症状、胃肠胀气、肝功能衰竭和咳嗽增加、ALT升高,皮疹等。发生率10%左右,大多数可耐受。国内观察,服用ADV的不良反应有轻度腹泻、白细胞下降和中度脱发等。近期临床试验中,发现有肾脏损害的不良反应。还应该密切注意停药反弹现象[1,3,9]。
8 耐药:多年来的临床研究和报告表明慢性乙型肝炎受试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3个月后,在药物选择压力下发生YMDD变异,即产生了拉米夫定的耐药性,耐药的危险性随疗程的延长而增加。与拉米夫定相比,阿德福韦酯耐药率低和出现耐药的时间晚是最突出的优势。国外有报告称,连续阿德福韦酯治疗1年、2年、3年和4年分别仅为0.3%,11%和18%的患者出现与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N236T、A181V病毒基因突变。Delmasetal研究表明了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所致的变异均有活性[3,
阿德福韦酯的出现解决了拉米夫定的耐药性问题,给广大乙肝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带来了希望。但由于临床经验有限,对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未明确,并且肾脏损害等问题也值得研究和监测。随着临床应用和研究的深入,相信阿德福韦酯及其类似物在治疗乙肝领域将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茅益民,曾民德.抗乙型病毒性肝炎新药- -阿德福韦酯[J].中华肝病学杂志,2004,12(1):61- 63.
[2] 江军,蔡雄,缪晓辉.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肝炎患者外周血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的影响[J].肝脏,2006,11(2):86- 88.
[3] 周楚云.抗乙型病毒性肝炎新药- - - -阿德福韦酯[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6(11).
[4] 蒋晔,徐智儒,张晓青.阿德福韦酯药动学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6- 10.
[5] 蒋维苓,贺秀丽.抗乙型肝炎病毒新药- - - -阿德福韦酯[J].医药导报,2004,23(10):778- 779.
[6] 赵兴忠,吴杭源.阿德福韦酯治疗YMDD变异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杂志,2007,35(4):377- 378.
[7] 武玲,李同云,唐鸣歧.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07,25(6):572- 573.
[8] 杨璞叶,刘山红,冯彪.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疗效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2):155- 157.
[9] 王海生,孙德清,范小鹏,等.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阿德福韦酯片的安全性及耐受性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5,19(4):375- 379.
[10] 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组.2004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425- 428.
地龙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篇7
1解热镇痛
陈斌艳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地龙能够解热镇痛, 但机制尚不清楚, 有待进一步研究。
2提高免疫功能
郭建等通过实验可知, 地龙蛋白活性给药组和荷瘤对照组可知, 给药组小鼠脾脏质量和胸腺质量都有较为明显提高, 说明地龙活性蛋白具有增强小鼠免疫功能。 同时可知, 其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强B细胞反应。
3抗血栓
现代研究表明, 地龙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蚓激酶和蚓胶原酶均为溶栓有效成分。 地龙纤溶酶是一种糖蛋白, 属于丝氨酸蛋白酶。 其纤溶酶是一组同工酶, 因种属不同, 组成会有差异。 程牛亮等已经分离出三种纤维蛋白溶解酶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 测得纤溶酶Ⅰ、Ⅲ具有纤溶作用, 而后者还能激活纤溶酶原的作用。 蚓激酶也是地龙中提取的含酶复合物, 杨嘉树等提取出一种可在体外激活纤溶酶原的蛋白酶, 并完成质谱分析, 得出蚓激酶单体具有相似氨基酸组成, 但和人纤溶酶的氨基酸组成相比, 赖氨酸含量较低。 蚓激酶具有抗凝、降纤作用, 其具有较强溶栓作用, 成为目前较好的溶栓药物。 蚓胶原酶能偶降解陈旧性血栓, 是其独有的性质, 地龙胶原酶研究较少, 更多性质有待深入探讨。
4抗癌作用
据研究表明, 小分子量地龙肽能够显著提高NK细胞的杀伤活性和增强巨噬细胞活性, 进而增强吞噬功能。 杨丽群等研究表明, 地龙肽能够改变NK细胞活性, 地龙肽浓度越高, 其作用越强;有能够使巨噬细胞功能增强, 但其作用会随地龙肽浓度增加而减弱;地龙肽还可以调节免疫功能, 但机制研究尚不明确。
5促进伤口愈合作用
创面愈合的过程分为凝血期、炎症期、修复期、成熟期, 因此创面愈合是炎性细胞、表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共同作用的病理过程, 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胶原物是创面组织的主要成分。 在创伤部位肉芽组织中含有肌纤维细胞, 能够分泌和合成胶原纤维, 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其纤维母细胞胞浆内还含有肌微丝和致密斑, 能够收缩伤口创面, 减小创面积, 起到愈合作用。 张凤春等通过对大白兔背部创伤口收缩实验研究证明, 地龙提取物能够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 从而起到促进创伤口愈合的作用。
6降压作用
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 ( RAAS) 在调节血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它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 ACE) 、血管紧张素Ⅱ等组成, 是血压调节的重要环节。 就近期降压作用研究显示, 降压作用可能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阻止血管紧张素转化, 阻止血管紧张素与AT1的结合, 小动脉平滑肌舒张, 降低外周阻力, 同时醛固酮分泌减少, RAAS系统被阻断, 血压降低;另一方面, 当ACE受到抑制时, 缓激肽降解减少, 细胞膜上的磷脂酶A2得到激活, 促进PGI2合成, 血管便得到舒张, 使血压下降。 李淑兰等从地龙脂质中分离得到的类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物质是地龙中重要的降压成分。 据研究表明, 地龙降压蛋白能够降低血浆、肾脏Ald的水平, 升高血浆、肾脏局部 ( 6- Keto- PGF1α) 含量, 从而抑制RAAS系统, 以起到降压作用。
7平喘
哮喘是多种炎症细胞和多种炎症介质参与的慢性过敏性气道炎症, 地龙是传统的平喘中药。 据报道, 通过大鼠和家兔的肺灌流实验表明, 地龙中提取的6- 羟基嘌呤能够对抗组胺和毛果芸香碱引起的支气管收缩, 从而起到平喘作用;林建海[等提取的地龙复方上清液, 对致敏性哮喘豚鼠进行腹腔注射, 研究结果表明, 该复方可以延缓哮喘发作时间和减轻发作程度, 间接证明地龙在其方中起到的平喘作用;哮喘发病机制相关报道提出, Th1/Th2的比例失衡是哮喘发病的重要机制, Th1型细胞因子减少或Th2分泌细胞因子的增加导致哮喘发病, Th1型细胞因子包括INF- γ, IL- 10, IL- 12等, Th2型细胞因子包括IL- 4, IL- 5, IL- 13等, 周明眉等通过小鼠注射地龙酸性成分, 能够抑制IL—5和IL- 13水平升高和IFN- γ 水平的降低,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Th1/Th2的平衡, 起到了平喘的作用;
褚襄萍等通过对麻黄地龙不同比例对平喘作用机制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地龙对组胺引起的气管收缩具有较强的舒张作用, 相关研究报道, 地龙液可以保护支气管痉挛, 离体实验也表明, 地龙液能够解除组胺所致的支气管痉挛, 以起到平喘作用。
8抗菌
崔东波等通过对蚯蚓进行提取, 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法, 再经过Sephadex G系列不同孔径凝胶进行分离纯化, 得到了一种抗菌活性肽, 该活性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500, 其对白色念球菌、大肠杆菌、酵母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并且该抗菌肽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9抗氧化
周亿金等通过构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体系以及脂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 ( PUFA) 过氧化体系, 测定蚯蚓抗氧化提取物对成年小鼠按时灌胃, 测定血液和肝脏抗氧化活性及丙三醛 (MDA) 含量, 来检测蚯蚓抗氧话提取物在成年小鼠体内的抗氧化能力, 结果表明, 蚯蚓抗氧化提取物在体外自由基体系中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且以10倍稀释该提取物, 可降低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 能够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武金霞等实验结果表明, 蚯蚓冻干粉能够降低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 活力和丙二醛 ( MDA) 含量, 能够清除体外邻苯三酚反应系统产生超氧阴离子和抑制过氧化氢反应体系产生羟基自由基, 故表明, 蚯蚓冻干粉具有抗氧化活性。
10其他作用
被激活的HSC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其中TGF- β1具有抑制肝细胞增殖、促进其产生细胞外基质、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以及诱导肝细胞凋亡的作用, 蚯蚓提取物“ 地龙2号”能够抑制HSC的活化, 降低TGF- β1的表达, 从而起到了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王娟等通过对裸鼠人肝癌细胞移植瘤生长及CD44v6表达的研究, 结果表明, 蚯蚓纤溶酶能抑制肝癌细胞抗生长, 还能转移抗侵袭, 毒副作用不明显, 是肝癌治疗的辅助药;地龙成分实验表明, 其含药血清给药方式明显优于直接给药方式对HMC增殖的干预作用, 效果明显。 马艳春等通过检测, 地龙有效成分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 (HMC) 增殖具有抑制作用[21]。
展望
关于地龙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地龙研究集中于地龙提取、分离等方面的研究, 多为小分子活性成分的研究, 目前国内研究部分药理作用机制, 并未清楚阐明各药理作用机制, 临床多用于血栓疾病, 但作用机理并未明确, 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加强地龙机理研究, 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简要分析了地龙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葛根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篇8
葛根首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 记载其味甘平而略带苦涩, 具有清热、止渴、生津、透疹、解毒、升阳止泻、醒脾解酒之功效[1]。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眼底病、突发性耳聋、偏头痛、颈椎病等病症[2]。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葛根的有效成分及其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旨在为其深入研究及产品深加工提供参考。
1葛根的有效成分
葛根全身是宝, 葛根中富含淀粉、膳食纤维、黄酮类化合物等营养物质, 其含量因产地、品种而略有差别[3]。而作为一种传统中药, 主要功能成分包括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甙类化合物、三萜皂甙等。此外, 葛根中还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 (如铁、锌、磷、钾、钙、镁) 及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纤维素等。
1.1异黄酮类化合物
异黄酮类化合物是葛根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 占葛根总量的5%~10%。其主要包括大豆甙元、大豆甙、葛根素、大豆素4, 7-二葡萄糖甙、金雀异黄素-8-C-芹糖基-葡萄糖甙、 金雀异黄素甙、拟雌内酯、异甘草素、芒柄黄花素、葛根黄素木糖甙和葛根素-7-木糖甙等[4]。其中, 葛根素的含量最高, 也是本属的特有成分, 日本常以葛根素、大豆甙及大豆甙元作为评价葛根质量的指标。
1.2葛根甙类化合物
葛根中葛根甙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葛根甙A、葛根甙B、 葛根甙C, 这些物质被认为是二氢查耳酮的衍生物[4]。
1.3三萜皂甙
葛根中三萜皂甙主要包括大豆皂醇B、大豆甙醇A、大豆甙醇B、大豆甙醇C、氯化胆碱、D-甘露醇、胡萝卜甙、胆碱和乙酰胆碱、β-谷甾醇、6, 7-二甲基香豆素等[4]。
2葛根的药理作用
2.1保护心脑血管
2.1.1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葛根素能够扩张血管使血流量增加, 是通过松弛血管平滑肌起到作用的, 这一作用对痉挛冠状血管尤其明显。过程中, 一氧化氮激酶在调节血管肌张力方面起关键作用, 细胞膜极化对平滑肌收缩起重要作用。侯晓敏等[5]通过试验发现, 葛根素对预收缩的冠状动脉血管环的舒张作用对高K+或者血栓素A2类似物U46619具有浓度依赖性, 且冠状动脉的舒张作用和钙激活的钾通道或内皮释放一氧化氮等生理反应会受到葛根素含量的影响。另外, 张令刚等[6]通过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现, 葛根素注射液可以通过多个环节来影响急患者相关内皮损伤、免疫、炎症与细胞因子, 能够有效改善内皮功能, 从而达到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2.1.2改善心肌状况。 葛根素对心肌细胞的缺氧损伤、 富氧损伤都有很好的作用。汤蕾等[7]研究发现葛根素具有抗心肌缺血、抗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理涉及到PKCε 蛋白表达水平上调。李军等[8]通过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细胞的凋亡, 发现葛根素能够通过提高大鼠心肌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凋亡效应分子Caspase 3等蛋白质的表达以及降低促凋亡基因Bax的m RNA表达来对控心肌组织细胞的凋亡起到调控作用, 保护心肌组织。
2.1.3控制心率失常。 葛根素可以通过影响细胞膜对钠、 钙、钾离子通道的通透性, 从而起到降低心肌兴奋性、预防心率失常的作用。孟卓然[9]通过将稳心颗粒与葛根素联合使用对心率市场进行预防性治疗, 通过观察心电图、抗氧化剂超氧化物歧化酶、心肌ATPase和氧化损伤产物丙二醛的变化, 发现稳心颗粒联合葛根素注射液可使缺血再灌注的大鼠血浆SOD、Na+-K+-ATPase、Ca2 +-ATPase、Mg2 +-ATPase活性增高、丙二醛含量则会降低, 从而达到预防心率失常的效果。
2.2降血糖、血脂及血压
葛根中富含的葛根素、大豆苷和大豆苷元等活性成分能显著降低血液中的血糖、总胆固醇含量。崔秀玲等[10,11]通过研究糖尿病模型大鼠发现, 葛根素可以减轻大鼠肾小球的损害, 并能够降低尿清蛋白的排泄率, 减少尿白蛋白, 从而改善糖代谢、肾组织结构和肾功能。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机制则与下调肾组织NF- κB65、TNF-α 的表达有很大的关系。樊海龙等[12]也认为葛根降血糖的机制是通过调节脂肪、骨骼肌组织的GLUT4基因表达及TNF-α 水平, 从而促使胰岛素分泌或改善胰岛素的抵抗。Young等[13]研究表明, 葛根提取物中的大豆苷和3’- hydroxy-daidzein8-Capiosyl (1-6) glucoside能够通过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细胞凋亡, 从而达到减轻由丙二醛引发的糖尿病并发症的效果。代永霞等[14]进行葛根素对患有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葛根素具有防治由肥胖所导致的血压升高、血糖升高以及脂质代谢紊乱等病症的功效。王萌萌等[15]研究发现葛根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丙二醛和肝脏丙二醛水平、肝脏系数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均有所改善。
2.3解酒护肝
人体摄入的乙醇基本上以肝内氧化的方式进行, 而大量饮酒或长期酗酒, 超过肝脏正常代谢会导致乙醇在血液和肝脏中大量的蓄积, 刺激机体产生内毒素, 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坏死和导致肝细胞缺氧, 最终导致酒精性中毒[16]。李晓军[17]进行中药葛根治疗酒精性中毒的药效及药理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采用中药葛根煎汤代茶饮的观察组患者血中乙醇浓度显著降低, 其可能是葛根中富含的葛根素在乙醇的肠胃吸收及代谢解毒发挥作用, 从而使血中乙醇、 乙醛浓度下降, 从而起到解酒作用。张建勋[18]进行葛根治疗酒精性中毒的疗效研究, 结果显示:用葛根煎汤代茶饮的实验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优于选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参照组, 达到95.56%, 从而证实葛根在辅助治疗酒精性中毒的效用极佳。王晶等[19]进行了不同剂量的葛根素与解酒效果的相关性的研究, 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组相比, 不同剂量的葛根素能显著缩短醉酒小鼠的醒酒时间, 且发现葛根素剂量与其解酒效果之间存在正性相关关系, 葛根素对急性酒精中毒导致的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2.4抗肿瘤
葛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异黄酮类化合物诱导癌细胞的凋亡、抑制其生长分化, 乃抗肿瘤的主要途径。吕慧丽[20]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葛根粗提物和葛根素对肝癌细胞SMMC- 7721的增殖抑制、凋亡诱导和细胞周期具有调控的作用, 均可不同程度抑制其生长, 且葛根粗提物能促使SMMC-7721细胞的凋亡。袁涛等[21]研究发现葛根素能促进人T淋巴细胞 γδT的增殖, 且能提高其杀伤活性, 而 γδT细胞增殖可能与葛根素激活P-ERKl/2信号通路与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有关, γδT细胞对肝癌细胞SMMC-7721杀伤活性的提高可能与 γδT细胞的颗粒酶B、穿孔素和CD107a表达有关。
2.5抗氧化
葛根中的许多成分都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 如葛根中的葛根素可以不同程度地清除体内的自由基, 降低脂质过氧化损伤, 提高体内抗氧化酶系, 如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王友川等[22]以糖尿病大鼠为模型, 研究发现葛根提取物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肌酐、尿蛋白水平、肾脏中丙二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过氧化氢酶含量以及肾脏组织形态。
2.6止泻
葛根中的葛根素等有效成分通过缓解腹泻过程中的炎症状态, 减少炎性因子对肠黏膜的损害, 从而达到止泻的效果。黄伟强等[23]进行小鼠的胃排空及小肠推进运动与小鼠腹泻止泻作用试验, 结果表明:葛根具有良好的抑制小肠蠕动和降低胃排空速度的作用, 且可明显减少因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次数, 综合来看, 葛根具有良好的抗腹泻作用。张丹等[24]也发现葛根能缓解番泻叶引起的腹泻, 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炎性因子来避免肠道的损伤, 同时调节胃肠激素分泌使肠道功能趋于正常。钟凌云等[25]进行了麦麸煨制葛根中主要止泻成分及其量效关系研究, 结果表明:葛根中所富含的葛根素、大豆苷元均有明显抑制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率的作用, 且能显著降低腹泻指数, 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存在良好的量效关系, 同时初步证明经麦麸煨制后的葛根, 其止泻作用因葛根素、大豆苷元2种药效成分含量增加而增强。
2.7增强免疫
葛根中的葛根素通过抑制蛋白在m RNA水平上被脂多糖诱导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从而增强免疫。杨俊超等[26]进行葛根及其复方对重症肌无力大鼠肌力恢复和白细胞介素-4的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葛根及其葛根复方可促进重症肌无力大鼠骨骼肌的肌力恢复, 大鼠的B细胞生长因子水平降低, 从而抑制B细胞增殖, 产生免疫球蛋白, 减轻肌无力症状。文颖娟等[27]以重症肌无力大鼠为试验对象, 研究葛根复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腓肠肌重复性神经刺激电位 (RNS) 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Ach R- Ab) 表达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葛根复方能促使大鼠的RNS衰减程度及Ach R-Ab表达水平均减弱, 而RNS衰减率乃常用诊断肌无力的方法, 其振幅衰减程度越大, 临床表现肌无力症状越明显, 而这种因自身受体病变而产生的阻断性抗体Ach R-Ab在大多数患者血清中的数量越多, 肌无力症状就越严重, 从而促进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腓肠肌的肌力恢复。
2.8改善骨质疏松
葛根中异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 进而增加骨密度, 防治骨质疏松症。杨建[28]则通过研究表明, 葛根素可以双向调节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和成脂分化,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促进成骨细胞生成直接促进骨的形成;二是通过一直脂肪细胞的生成间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分化, 并通过降低脂肪细胞对破骨细胞的促进作用, 在整体上使骨量增加, 从而起到预防骨质疏松的效果。路其康等[29,30]以维甲酸诱导的骨质疏松大鼠模型为试验对象, 进行复方葛根片对其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结果表明: 复方葛根片能使大鼠血清中血清钙、血清磷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水显著增加, 而由成骨细胞分泌的骨钙素水平降低至正常水平, 从而加快骨质合成、改善骨质疏松, 其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肌肉含量水平及骨密质扫描结果均有改善, 骨密质质地坚硬致密, 骨松质内红骨髓增加, 从而有效改善维甲酸诱导的模型大鼠的骨质疏松。
2.9抗炎
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中提取出的单体异黄酮化合物, 其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素A2的水平、改善微循环等。作为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可抑制蛋白非酶糖基化, 从而具有抗炎的功效。汤岚等[31]研究结果表明了葛根素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的炎症因子水平的抑制作用, 并改善了糖尿病肾病患者的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 其极有可能是葛根素注射液患者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 降低了炎症因子的产生, 并通过控制炎症反应达到改善尿微量白蛋白的排除, 从而抑制了炎症反应。
3前景展望
当归的免疫药理作用研究 篇9
1 当归的有效成分
当归含有亚丁基苯酞 (Butylidene phthalide) 、别罗勒烯 (Allo-ocimene) 、α-雪松烯 (α-Cedrene) 、藁本内酯 (Ligustilide) 、正十二烷醇 (Dodecanol) 、β-甜没药烯 (β-Bisabolene) 、异菖蒲烯 (Isoacroraene) 、β-蒎烯 (β-Pinene) 、α-蒎烯、莰烯 (Camphene) 、对聚伞花素 (p-Cymene) 、正丁基四氢化内酯 (n-Butyl-tetrahydrophthalide) 、正丁基内酯 (n-Butyl-phthalide) 、正丁烯内酯 (n-Buty-lidene phthalide) 、β-水芹烯 (β-Phellandrene) 、月桂烯 (Myrcene) 、2-甲基-十二烷-5-酮 (2-Methyl-dodecane-5-one) 、苯乙酮 (Acetophenone) 、菖蒲二烯 (Acoradiene) 、花侧柏烯 (Chamigrene) 、佛手柑内酯 (Bergapten) 等、豆甾醇 (Stigmasterol) 、谷甾醇 (Sitosterol) 、豆甾醇-D-葡萄糖甙 (Stigma-sterol-D-glucoside) 、6-正丁基-环庚二烯-1, 4 (6-n-butyl-cycloheptadiene-1, 4) 、蔗糖 (Sucrose) 、果糖 (Fructose) 、葡萄糖 (Glucose) 、苯乙烯、菖蒲二烯、异菖蒲二烯、十四醇-1 (Tetradecanol-1) 、钩吻萤光素 (Scopletin) 、正丁基四氢化内酯、5一二环揽烯等、樟脑酸、茴香酸、壬二酸、邻苯二甲酸、肉豆蔻酸、癸二酸、硅麝、铁、锰、镍、钾、钠、钙、镁、铝、铜、锌、砷、钼、锡和硼等[1,2,3,4,5]。
2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当归及其多种活性成分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江田昭英以猪蛔虫抽出蛋白质结合二硝基酚为抗原与百日咳菌苗一起免疫大白鼠, 结果表明, 当归水提物每天l00mg/kg的作用相当于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5-10mg/kg的作用[6,7]。用免疫特异玫瑰花环方法试验, 实验结果表明当归煎剂能显着增加小鼠脾细胞。当归去挥发油后制成的水浸出液可显着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可加快小鼠体重增长速度, 并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对染料的廓清速度。文献报道当归多糖液和当归水溶液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大致相同, 均可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方法为:雄性小白鼠每克体重给药0.3mg, 每天一次, 连续一周。将0.5ml5%鸡红细胞悬液注入小鼠腹腔, 16小时后处死小鼠, 收集巨噬细胞, 滴于玻片上, 在37℃保温30分钟, 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张蕴芬等亦报道当归补血汤能显着增加小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刚果红的廓清率及促进小鼠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当归能显着增加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标记I血浆蛋白或刚果红的廓清率, 增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徐理纳等报道给小鼠静脉注射当归或阿魏酸钠给小鼠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 显着地促进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刚果红的廓清率。当归补血汤能提高小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 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 (CIC) 花环率。当归补血汤能明显改善强的松龙引起的动物低下的免疫功能下降。文献报道, 当归总酸有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促进特异抗体Ig G产生作用。当归多糖有明显促进E一花环形成率和酯酶染色阳性率作用以及提高小鼠对牛血清蛋白诱导迟发性超敏的反应性。当归多糖亦能提高小鼠对刚果红的廓清率, 对皮质激素所致的抑制作用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当归注射液具有补血生血, 活血散瘀, 调经止痛的功效。当归注射液中的氨基酸种类丰富, 包括苯丙氨酸 (Phenylalanine) 、丙氨酸 (Alanine) 、赖氨酸 (lysine) 、天门冬氨酸 (Aspartic) 、酪氨酸 (Tyrosine) 、精氨酸 (Arginine) 、异亮氨酸 (Isolcucine) 、缬氨酸 (Valine) 、苏氨酸 (Threonine) 、丝氨酸 (Scrine) 、胱氨酸 (Cystine) 等。当归注射液能明显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并能促进正常人和再障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具有补血作用。
3 临床使用
3.1 治疗肌肉、关节疼痛及神经痛
采用当归液穴位注射, 治疗腰肌劳损、肌肉风湿、四肢关节捩伤等有较好效果。
3.2 治疗月经病
将当归20克, 红花10克分别浸于50%酒精50毫升中, 48小时后过滤, 经期停服, 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子宫发育不全等。
3.3 治疗高血压病
用20%复方当归注射液 (当归、红花、川芎等量) 2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毫升内, 于两侧曲池及足三里交替注射, 用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 头晕、耳鸣、眼花、失眠等症状也有改善或消失。
3.4 治疗带状疱疹
将当归研粉, 依年龄大小每服0.5或1克, 治疗儿童带状疱疹54例。用0.5克当归浸膏片内服, 治疗成人患者23例。
4 讨论
当归具有抗缺氧、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癌、护肤美容、补血活血、抑菌、抗动脉硬化等药理作用。当归的免疫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可以促进活化的T细胞直接增殖, 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脾脏自然杀伤细胞 (NK) 的杀伤活性, 提高血清中血凝抑制抗体效价[8,9,10]。
摘要:当归及其多种活性成分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当归具有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促进特异抗体IgG产生、增强免疫作用。当归归肝、心、脾经, 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本文对当归的免疫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当归,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小平, 李玉云, 李先何, 赖娟华.当归多糖的成分及药理学研究新进展[J].中药材, 2004 (1)
[2]白润江, 韩纪元, 韩文涓, 牟亚雄, 张兆琳.当归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1982 (3) .
[3]李明明, 吴丽颖, 赵彤, 杜爱林, 熊雷, 赵华, 黄欣, 朱玲玲, 范明.当归注射液有效成分的抗低氧保护作用[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08 (2) .
[4]杨艳秋, 杨伟民, 曹淑杰, 宋建国.当归活性成分阿魏酸钠干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抗氧化能力和保护血内皮细胞功能[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39) .
[5]胡小玲, 汪晖, 吴基良.阿魏酸钠的抗肝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4 (1) .
[6]李明峰, 任军, 梅其炳, 陶静仪.当归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87 (6) .
[7]卿轶, 董志.当归多糖对大鼠肝性脑病的预防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8 (23) .
[8]刘保新, 陈廖斌, 汪晖, 秦俊, 汪鹏.当归、阿魏酸钠对骨关节炎软骨退变与自由基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 (5) .
[9]吴梧桐, 高向东.当归及其成分阿魏酸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89 (4) .
金莲花的药理活性研究 篇10
1 药理活性
1.1 抗氧化作用
赵二劳[3]对从金莲花中提取的黄酮类成分, 以清除DPPH自由基为方法, 对金莲花中黄酮类成分的抗氧化性进行了分析比较, 与同类抗氧化剂2, 6-二叔丁基对甲酚、维生素C相比, 抗氧化能力维生素C>金莲花黄酮>2, 6-二叔丁基对甲酚.从而证明了金莲花具有抗氧化性。颜娟[4]研究金莲花总黄酮对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DPPH清除能力与红细胞膜的保护作用。在实验中以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 通过对比发现金莲花总黄酮对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DPPH清除能力与红细胞膜的保护作用的IC50值比维生素C IC50值低。证明了金莲花总黄酮具有抗氧作用。李楠[5]在自由基清除试验中, 发现精制后金莲花中黄酮类化合物比未精制的产品表现出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对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接近抗坏血酸的作用效果。袁丹华[6]建立D-半乳糖腹腔注射致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 在实验中研究金莲花黄酮单体荭草苷和牡荆苷对D-半乳糖的作用, 结果发现金莲花黄酮单体荭草苷和牡荆苷具有抗氧化作用。
1.2 抑菌作用
林晨通过微量稀释法将金莲花3种溶媒提取物稀释后, 分别同标准菌株培养, 最后测定最小抑菌浓度。结果发现莲花提取物对所测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7]。王凌云[8]同样也采用微量稀释法研究金莲花总黄酮及牡荆苷和荭草苷对4种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 实验结果发现牡荆苷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抑菌效果要明显优于金莲花总黄酮、荭草苷。张丽娟[9]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金莲花蛋白提取液对变形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在实验中发现金莲花蛋白提取液在蛋白高浓度以上有显著的抑制变形杆菌和伤寒杆菌的能力, 具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产气杆菌、大肠杆菌的能力, 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抑制作用。
1.3 抗炎作用
金莲花自古以来就具有抗炎作用, 建立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模型, 同时皮下注射方式给药, 观察金莲花中的牡荆素、荭草素、藜芦酸和金莲花苷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效果。实验表明, 抗炎作用均在大剂量时会产生效果, 抗炎活性牡荆素>金莲花苷>藜芦酸>荭草素[10]。苏连杰[11]把实验小鼠平均分为空白组、阳性组、水提物高、低组, 醇提物高、低组六组, 采用药理学方法对其进行小鼠耳肿胀的实验, 果表明, 同空白组相比较, 阳性组和两提高剂量组均可抑制小鼠耳肿胀 (P<0.01) , 而两提低剂量组抑制作用不明显 (P>0.05) 。刘平[12]用大鼠皮内色素渗出法、大鼠足跖肿实验、大鼠棉球肉芽肿法评价金莲花总黄酮的抗炎作用, 以阿司匹林及金莲花片为阳性对照药, 金莲花总黄酮各剂量组大鼠皮内蓝斑面积、蓝斑内色素含量, 足肿胀度和肉芽肿质量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 (P<0.05, P<0.01) ;金莲花总黄酮作用优于金莲花片, 持续时间长于阿司匹林。
1.4 抗病毒作用
林秋凤[13]利用柱层析等色谱分离手段从金莲花中得到原金莲酸、牡荆甙和荭草甙并对这三种化合物进行抗病毒活性研究。从实验结果得知, 原金莲酸对A型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而荭草甙和牡荆甙则对副流感病毒有强的抑制作用。抗病毒实验结果表明, 金莲花具有抗病毒作用。苏连杰[14]建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模型, 考察了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和肺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高剂量金的莲花醇提物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所引起的死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使小鼠病死率明显降低, 同时金莲花醇提物高剂量能明显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质量, 降低肺指数。温云海[15]用金莲花的水提取液进行了抗病毒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金莲花水提液用于Cox B3病毒所致的各种感染。
1.5 抗癌作用
孙黎[16]利用不同浓度金莲花中黄酮成分作用于人乳腺癌MCF-7细胞24 h后, 以CCK-8法检测其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端粒酶活性。实验中发现浓度与细胞增殖抑制率、端粒酶活性均呈正比端粒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结果证明金莲花黄酮成分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并降低端粒酶活性。亚硝胺是已知的化学致癌物之一, 郭青枝[17]在模拟人体胃液条件下, 从金莲花中提取黄色素, 对亚硝胺合成的阻断率及对亚硝酸钠的清除率进行测定, 结果显示, 金莲黄色素有效地阻断亚硝胺的合成同时具有清除能力, 证明金莲花黄色素具有一定的防癌作用。
2 总结与展望
至今为止, 中药金莲花广泛应用于临床制剂生产中, 金莲花临床上不仅有常用的剂型, 而且还有新技术的应用, 例如金莲花分散片、金莲花滴丸、金莲花软胶囊等等。另外, 在保健方面, 还有金莲花茶的应用。但也有不足之处, 对于金莲花的化学成份以及药理作用研究往往都局限于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对于其他成分研究尚不够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开发。
摘要:根据近来来的文献总结归纳, 总结中药金莲花的药理活性, 为其开发利用奠定一个基础。
斑蝥的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 篇11
化学成分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人们将斑蝥粉碎,经浓盐酸酸化、丙酮提取、浓缩、重结晶,得到了斑蝥的药用成分斑蝥素。而后又相继合成了多种斑蝥素衍生物,去甲斑蝥素和斑蝥酸钠等。其中去甲斑蝥素便是由呋喃及顺丁烯二酸酐通过Di1es-A1der反应经催化加氢合成制得。而斑蝥酸钠是斑蝥素经过氢氧化钠水解生成。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开发的新型铂类抗癌药物斑铂是斑蝥素衍生物与铂配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最近又有报道,周氏[3]等选择有机磷基团对斑蝥素的结构骨架进行修饰改造,以外式双环庚-5-烯,-2,3-二甲酸酐为原料,设计合成出了一系列含膦二肽的斑蝥素类似物。
去甲斑蝥素(NCTD):NCTD是斑蝥素的衍生物,是从斑蝥中提取斑蛰素并经人工合成的一种新型低毒的抗癌药物,由呋喃与马来酸酐按Diels-Alder加成反应后催化氢化制得的人工全合成的一种新化合物,构型与斑蝥素相似,唯1,2位无甲基。具有抗癌和升高白细胞数的作用,是当今国际上第1个有升高白细胞作用的抗癌药物。范氏等研究发现,DNTD对GBC-SD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杀伤作用,而且随浓度升高或时间延长作用增强,具有剂量-时间效应关系。说明NCTD抑制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将细胞阻滞于生长周期的G2/M期,并抑制、干扰细胞DNA合成、代谢有关。此后,范氏等又发现,NCTD能够降低MVD,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通过抑制细胞PCNA表达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从而遏制肿瘤生长。安氏等采用MTT法、形态学观察、DNA凝胶电泳、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及免疫印记法(Westem blot),研究去甲斑蝥素通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caspase)途径诱导人宫颈癌细胞(Hela)凋亡的机制发现,去甲斑蝥素能显著诱导Hela细胞发生凋亡。赵氏等研究表明,去甲斑蝥素对体外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李氏等报道,去甲斑蝥素微球介入治疗能够延长肝癌大鼠的生存期;其介入治疗肝癌的机制与抑制Ki-67、6c-2其因表达,上调caspase-3表达,从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有关。刘氏等研究发现,NCTD具有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此外,NCTD能刺激骨髓引起白细胞数升高。误服斑蝥中毒的病例,几乎白细胞数全部升高,在斑蝥素的动物实验中,骨髓检查可见白细胞增生活跃斑蝥素钠:斑蝥酸钠是斑蝥素与氢氧化钠共热时水解生成。斑蝥酸钠不仅保持了斑蝥素特有的抗癌活性,且不良反应比斑蝥素小。其抗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减少癌细胞DNA、RNA的前体物摄入,抑制核酸的代谢;二减少癌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三影响线粒体膜的通透性,增强氧化磷酸化的偶联过程,从而影响癌细胞的能量代谢平衡,控制和缓解癌变发生。陈氏等报道,斑蝥酸钠注射液配合放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肺癌、鼻咽癌、乳腺癌、食道癌等),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放疗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赵氏等也报道,用胃癌细胞原代培养药敏检测,结果显示斑蝥酸钠的敏感率高于5-Fu、DNR、DDP、ADM等常规化疗药物。梁氏等研究结果也证实,斑蝥酸钠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陈氏等报道,斑蝥酸钠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能明显对化疗栓塞起到增效作用,同时可减轻化疗药对白细胞抑制作用。桂氏等报道,斑蝥酸钠在体外作用于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不仅可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还能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增殖。此外,斑蝥素钠亦有升白作用,能减轻放、化疗对骨髓造血系统的毒性,改善患者一般状况。梁氏等报道,斑蝥酸钠升高白细胞的机制主要是缩短白细胞的骨髓成熟、释放时间,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cFu-s)向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分化,从而导致白细胞升高。
甲基斑蝥胺:甲基斑蝥胺系斑蝥素的衍生物,对动物实体瘤作用优于斑蝥素,毒性则较低,对肝脏毒性小,但对肾脏仍有一定毒性。对肝癌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有干扰作用,且能增强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对肿瘤细胞有抑制和杀伤作用。目前,对甲基斑蝥胺的报道较少。
综上所述,斑蝥的主要成分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对多种肿瘤,尤其是原发性肝癌有肯定的治疗效果。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蛋白质合成以及升高白细胞数,提高免疫力可能是其抗肿瘤的机制。
但其更详细的抗癌机制尚待深入研究。对斑蝥类药物的研究方面,应该是开发斑蝥素的新衍生物,既要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又能最大可能的降低毒性。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开发的新型抗癌药物斑铂,是斑蝥素衍生物与铂配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期望能够接近这个目标。
参考文献
1 姚燕丹,林少芒.去甲斑蝥素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乳腺癌的关系.中国医药导刊,2005,7,1(36)
2 江励华,王明艳.斑蝥的研究.医药导报,2004,6,23(6)
传统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 篇12
1 中药四气五味等药性的药理研究
中药药性理论是临床使用中药的指导内容, 有很高的科学意义。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这一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 以阴阳、脏腑和经络学说为依据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中药分有清热药、温里药等, 清热药中如石膏有大寒的药性, 用于治疗实热之证。温里药中附子是回阳救逆第一药, 用于里寒实证。药性的理论指导寒热病用药的原则:热病寒药, 寒病热药。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苦、酸、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3]。五味不仅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应, 更重要的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它们分别肺、脾、心、肝、肾。辛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具有补益和中的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又燥湿降泄的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性, 它表明了药物作用的定向。一般升浮药多为轻清之品, 作用趋势多主上升、向外;沉降药多质重之品, 作用趋势多主下行、向内。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有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归经理论是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4]。
中医理论的特点是辨证施治和中药配伍组方。其中, 中药配伍是使用的方法是中药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是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 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到一起使用。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七种情况, 也合称为七情。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后会产生剧烈的不良反应或者降低和破坏药效, 包括有“十八反”、“十九畏”。禁忌还有症候禁忌、妊娠禁忌和饮食禁忌。
2 中药组方的药理研究
中医的用药特点是组方用药, 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合理组合药物。随着对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化, 疾病可表现为多种病情相结合, 虚实证互见、寒热证错杂的复杂病情, 因而就逐渐提升了用药的方法, 打破了单味药物使用的局限性, 由简到繁出现多种药物的配合使用方法, 按照一定原则合理配伍使用药物, 做到降低不良反应, 提高疗效, 对临床用药意义重大[5]。
六味地黄丸这一经典验方是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六味中药组成, 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阴不足症, 临床应用广泛。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三者共补肝肾, 益精髓。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六味药功效互补互利, 功效各有侧重, 三补三泄而以补为主, 肝脾肾三阴并补而已补肾阴为主。
3 总语
传统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是基于中药药性和中医理论上的研究, 中医药知识广博, 药性理论和中医用药理论作为我国的国药和国医更是博大精深, 这里的浅述实在不足以表达我国中医药知识的广博深远, 需要中医药工作者慢慢研究探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 传统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显得有所局限, 逐渐结合发展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前景广阔, 也是提高发扬中药事业的重要环节, 是中药快速长期发展的必备条件, 立足传统理论, 结合发展新的现代科学研究。比如现代中药新剂型的发展, 需要以传统的中药药理理论为基础, 结合现代科学方法, 探讨药物剂型改变后药性有无变化, 扩展中药传统的服用方式, 打破只能水煎剂的局限。
摘要:中药药理学是随着中药的悠久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方法要以中医理论体系作为出发点, 来研究中药的特性, 这种研究理论就是传统的中药药理研究。
关键词:传统中药药理,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爱琴.评述传统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J].科学之友, 2008 (12) :158-160.
[2]沈江华, 昊玉林.评述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 3 (16) :1639-1642.
[3]姜学珍, 王睿芳.浅谈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8, 21 (7) :587-588.
[4]孟小斐, 栾好波, 王培军.试论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药理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 13 (12) :7-8.
【药理研究】推荐阅读:
山药药理作用研究05-28
人参主要成分药理研究05-25
姜黄素药理作用研究07-10
蜂胶药理作用研究概述08-08
当归的药理作用研究10-30
天麻的药理作用研究11-14
中药蒲黄的药理研究11-15
药理学研究方法12-23
黄连素药理作用研究01-23
中药玫瑰花的药理研究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