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应用(共12篇)
药理应用 篇1
摘要:1988年, 日本国东京都医院的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概念, 为中药复方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方法。但随着该方法的广泛应用, 不少问题凸显出来, 2008年, 贺石林创立“血浆药理学”方法, 提出在一些研究中, 血浆药理学的效果优于血清药理学。对血清药理学和血浆药理学进行比较, 并对其应用范围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药复方,血浆药理学,血清药理学
自1988年日本国东京都医院的田代真一[1]正式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来, 其在我国医药界得到广泛应用。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是动物给药后取血, 静置离心, 吸取上清液[2]。而贺石林提出的血浆药理学是认为中药的成分在消化道中被吸收后是进入血浆, 而不是血清。血清的制备有凝血过程, 而体内通常不会发生凝血, 凝血过程中生成一系列酶, 刺激白细胞释放溶酶, 释放大量生物活性物质, 刺激血小板, 同时伴有纤溶、抗纤溶、补体、激肽等系统被活化情况。制备与灭活血清的过程会导致中药成分与中药介导体内释放的物质损失[3]。
含药血浆的制备方法是动物给药后取血, 在新鲜血液样品中加入抗凝剂, 吸取上清液, 即为血浆[4]。血浆是抗凝血液离心后去除血细胞的上清液, 血清是凝血完成后未稀释的细胞外液[5], 故血清与血浆最大的区别是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 不含某些参与凝血的蛋白质, 却含有凝血时产生的某些物质, 如血小板受到凝血酶的刺激会产生数百种蛋白, 如黏附分子、生长因子、凝血有关因子、蛋白S、PAI-1等[6]。血清与血浆生化指标也不同[7], 如钙 (Ca2+) 、镁 (Mg2+) 、肌酐 (Cr) 、钾 (K+) 、氯 (Cl-) 、葡萄糖 (GLU) 、乳酸 (Lac) 、α-淀粉酶 (Amy) 含量均有显著差异。血清中的微量元素锌、铝和铷的含量也远高于血浆[6]。此外, 血清与血浆中的某些氨基酸含量明显不同, 且随着血清与凝块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升高[8]。血清与血浆的物质成分不同, 对实验的影响也会不同。
1 血清药理学和血浆药理学的比较
早在1998年, 何玉军等[9]就开始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对中药复方进行研究, 如保肾冲剂含药血清[10]、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11]、传统经典妇科良药逍遥丸[12]、薯蓣皂苷含药血清[13]等。尽管血清药理学在我国应用广泛, 但凝血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使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血浆药理学来代替血清药理学。李永忠等[14]利用血浆药理学方法探讨壮骨镇痛胶囊含药血浆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壮骨镇痛胶囊含药血浆能够显著降低TRAP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的活性, 抑制骨吸收陷窝数量增多, 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 血浆药理学较真实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过程。徐平华等[15]将鳖甲超微粉含药血浆加入HSC-T6细胞体系中, 观察鳖甲超微粉抗肝纤维化作用, 由于药物进入体内后部分会与血浆蛋白结合, 使血浆中的药效成分较血清中高, 故用血浆代替血清加入细胞体系。
血浆药理学在代谢组学中亦有应用。陈峰等[16]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在大鼠血浆中鉴定出槲皮素和异鼠李素两种代谢产物结构。将血浆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结合, 便于药物有效成分的阐明以及血药浓度的测定。血清药理学在代谢组学中也有应用, 如葛根[17]、大青叶[18]、六味地黄丸[19]等中药及其复方均采用血清药理学结合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气相色谱 (GC) 等手段研究其在血液中的成分。早先贺龙刚等[20]曾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大鼠进行中药脑泰方实验研究, 发现在PDS紫外扫描条件下, 含药血浆仍保存较多该复方的极性成分, 而含药血清中则大部分消失或明显降低, 提示血浆的含药成分更符合体内状况, 能较好地再现机体内的药理效应。也有文献报道[21]对中药脑泰方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进行蛋白质 (肽) 组学比较分析, 发现含药血浆和血清有24个差异蛋白点。而在药效成分研究中, 罗琳等[21]为确定复方五仁醇胶囊的主要药效成分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 采用HPLC法检测大鼠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 结果发现两种药效成分在血浆中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在代谢组学和蛋白 (肽) 组学研究中采用血浆做标本, 只有在抗凝干扰实验中, 才考虑用血清[5]。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 人们在探讨中药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等方面会根据中药不同成分和组方选择不同的方法, 特别是对于含有活血化瘀的中药复方。2007年, 马琦林等[23]利用血浆药理学方法, 将SD大鼠的含药血浆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以观察通心络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活力及内皮细胞组织因子的影响。结果发现通心络含药血浆能够显著抑制组织因子和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的表达。他们认为血清的凝血过程可能会对药物有影响。因此提倡对于中药 (尤其是活血化瘀中药) 的研究, 采用血浆药理学方法更为科学。
王东生等[4]探讨活血化瘀方剂大黄蛰虫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发现只有血浆药理学可以进行血栓与止血的体外研究, 而血清药理学受到限制, 说明在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中应注意血清药理学的不利影响。丹参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 对缺血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贺龙刚[23,24]将丹参注射剂作用于日本大耳白兔, 采用HPLC法比较兔子血浆和血清中原儿茶醛和丹参素的含量。同时将含药血浆与含药血清作用于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 , 结果发现血浆药理学的效果优于血清药理学。丹参能显著降低血浆中血栓素TXA2的代谢产物和内皮素的含量, 从而减少血栓形成, 抑制血小板聚集[26]。
以上结果表明, 血浆药理学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与血清药理学的结果不一样。笔者认为做实验要根据组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如抗凝剂对药物在血中的代谢有影响, 则选择血清药理学;若无影响, 则选择血浆药理学更为科学。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采用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进行平行实验。此外, 在血浆药理学中, 为了避免抗凝剂干扰, 建议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凝剂进行平行实验。
2 对中药血浆和血清药理学的评价
血清和血浆药理学采用动物的含药血清/血浆进行半体外实验, 开辟了中药研究的新思路。与将复方或其制剂中的某些单体成分直接进行体外药理实验相比, 其不仅能够避免中药粗制剂本身的理化性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且更具说服力, 毕竟药物在体内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转化, 直接进行实验无法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理作用[27], 体现了中医对人体治疗的整体性、规范性。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均具有重复性好、实验条件可控性强、药物效应易检测等优点。
2.1 血清药理学的优势和不足
血清药理学可以进行体外实验直接观察中药的药理效应, 便于从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阐述药理机制, 同时还能观察和追踪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 消除各种体外实验干扰因素的影响, 较清楚地反映药物的有效成分及活性部位, 为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28]。该法在药物研究中应用广泛, 有较多的资料与数据可供参考, 在动物选择、采血时间、是否灭活等问题上有较多的经验可借鉴[29]。
然而, 血清的制备具有凝血过程。凝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不仅明显改变了血液的成分, 还可能影响药物在血中的含量。同时, 药物的有些成分可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而血清却不含纤维蛋白原。此外, 有学者[30]指出在我国发表的有关“血清药理学”的论著中, 只有极少部分是真正的血清药理学, 大部分是血浆药理学。例如, 在研究某些含有活血化瘀中药时, 药物的某些成分有明显的抗凝作用, 这时若取血后立即离心, 得到的很可能是血浆而不是血清。再者, 部分学者通过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的平行实验研究活血化瘀中药, 结果证明含药血浆的作用明显优于含药血清, 这可能是由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导致。
2.2 血浆药理学的优势和不足
2002年,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关于血标本选择专题报告”中指出:“由于历史的缘故, 过去通常采用血清, 现在许多实验室倾向于采用血浆。因为凝血引起的级联与相关反应可用抗凝剂加以避免, 显然血浆的组成较血清能更好地反映体内的实际情况”[31]。由于正常人体内血液中的液体成分是血浆, 因此, 体内含有药物成分的是血浆, 应用这种血浆进行体外实验, 能够客观地模拟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更接近体内的真实情况, 深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 同时可以排除中药制剂直接进行离体实验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避免假阴性与假阳性, 提高可信度。
虽然血浆药理学具有众多优点, 但仍有不足之处, 首先其制备需要加入抗凝剂, 常用的抗凝剂包括肝素、EDTA的钠盐和钾盐、柠檬酸盐等, 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有些还会改变血浆中药物成分的含量[32]。肝素可抑制某些生化反应, 如抑制PCR中的Taq聚合酶;EDTA和柠檬酸盐可能对某些离子, 如NH4+、Cl-的分布有干扰, 其还极易与金属离子螯合, 如与锌结合抑制碱性磷酸酶、金属蛋白酶活性及金属依赖性细胞功能试验等;进行蛋白电泳前必须去除纤维蛋白原, 以排除纤维蛋白原的干扰。因此使用血浆时必须设有参比, 以避免这些干扰。在有对照的情况下, 这些干扰是可抵消的。此外, 有人认为对于体外培养的细胞、病毒、病原菌或离体的组织器官, 含药血浆中原有的酶、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而干扰实验结果。但血浆灭活后可排除这种影响, 有助于减少血浆的非药理性干扰[33]。
3 结语
近几年来, 血清药理学和血浆药理学被广泛应用。关于这方面的实验数据也越来越多, 在中药复方的研究中, 两种方法的实验都很多,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为中药复方的研究拓宽了道路。然而, 血浆药理学和血清药理学方法各有优缺点, 在中药复方的研究中, 要根据组方的不同选择血清药理学或血浆药理学, 以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现象。
药理应用 篇2
中药药理学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探讨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知识内容多且难以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效果,有必要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现就中药药理学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探讨.
作 者:尹建康 唐春红 吴卫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抚州,344000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00927(12)分类号:G424.1关键词:中药药理学 对比教学 探究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
葛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篇3
[关键词]葛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心脑血管系统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5-41-02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是中医常用的辛凉解表药,也是一种古老的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作用,对心脑血管、免疫系统的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李时珍在《本草干目》中也对葛根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葛根,性凉、气平、味甘,具清热、降火、排毒等功效。葛根化学成分复杂,含异黄酮成分葛根索(Puearin)、葛根素木糖甙(Puera-rin—xyloside)、大豆黄酮(D—aidzein)、大豆黄酮甙(Daidzin)及B-谷甾醇(p—Sitosterol)等。近年来,国内外对葛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很多研究,现综述如下。
1药理作用
1.1对心脑血管系统有显著影响
葛根能够降低血压、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能够扩张冠状血管,改善正常和缺血心肌的代谢,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明显扩张冠状血管,可使正常和痉挛的冠状血管扩张,且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葛根改善脑循环,葛根总黄酮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下降,剂量增大作用加强,有温和改善脑循环作用;抗心律失常,葛根成分影响细胞膜对钾、钙、钠离子通道的通透性而降低心肌兴奋性,可预防心律失常,对乌头碱、氯化钡、肾上腺素等所导致的心律失常对抗作用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葛根黄酮具有较好的抗凝血作用,葛根黄酮对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和部分凝血酶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视网膜动脉阻塞病人经葛根素治疗后全血比黏度、红细胞电泳、血球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均见明显降低;B受体阻断作用,葛根素是一种B受体拮抗剂,对心脏B1受体有选择作用,葛根素能完全抑制肾上腺素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作用。由此可见,葛根对心脑血管系统影响非常显著。
1.2降血糖、降血脂
葛根素(500rag)给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灌服有显著降血糖作用,250mg为最低有效剂量,但是250mg/kg·d葛根素加50mg/kg·d阿司匹林组成的复方降糖作用明显,且可维持24h以上。大剂量葛根索能明显降低血清中胆固醇。
1.3对平滑肌
葛根含有收缩和舒张平滑肌的成分,多种异黄酮可能是舒张平滑肌的成分,乙酰胆碱和胆碱可能是收缩平滑肌的成分,葛根的解痉挛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
1.4抗氧化
葛根中分离精制的PGl及芒果甙既可捕捉到DPPH基因,又可显著抑制氧化损伤引起的红细胞溶血,对微粒体的活性氧类造成的过氧化脂质的生成也有抑制作用。
1.5抗肿瘤
大豆苷元可抑制白细胞HL-60的增殖,使细胞由原始的早幼粒阶段发育为趋向成熟的中幼粒、晚幼粒以及成熟的杆状粒、分叶核细胞。另外,葛根提取物对ESC癌、S180肉瘤及Lewis的肺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6免疫功能
葛根能激活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使初期感染状态下的异物排除功能增强。葛根制剂葛根汤可使主要吞噬碳粒的肝、脾脏的碳粒摄取能力增强。
2临床应用
2.1心脑血管系统
葛根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应用较广,如:用葛根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和心电图有效率都较高。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脑血栓150例,总有效率为90%。
王谨敏报道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脑动脉硬化30例,有效率达90%。用葛根素治疗高血压及高黏滞血症,50例患者应用葛根素治疗后,平均动脉压由治疗前的16.89±2.13kPa降为治疗后的14.90±2.13kPa,治疗结束时有效率为76%,26例-冠心病患者用葛根素治疗后,发现全血比黏度、还原黏度、血栓长度、血栓于重血小板粘附率均明显降低。葛根素还可用来治疗心肌梗塞和心律失常。
2.2消化系统
加减Y+g葛根汤能够治疗腹泻;采用葛根芩连汤为主治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2—3d症状改善,10d基本痊愈。
2.3运动系统
葛根汤可治疗颈椎病;用青葛汤治疗急性神经根性颈臂痛疗效显著;采用葛根汤合兰香草敷贴治疗肩周炎46例,总有效率高达95.7%。
2.4其他
葛根在治疗青光眼、突发性耳聋、偏头痛等疾病中都有应用。
3小结
中药黄芩的药理及应用 篇4
1 中药黄芩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黄芩苷16ng/m L与苄基青霉素合用可使对新霉素和青霉素的金葡抗性株的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从125ng/m L和250ng/m L下降为4ng/m L和16ng/m L, 并有量效关系。对这类β-内酰氨抗生素抗性株加用16ng/m L的黄芩苷, 可恢复其抗菌作用, 为临床合理应用这类抗生素提供了理论依据。黄芩苷在低于细胞毒浓度时可以抑制T细胞和HIV1型Env蛋白, 而且在HIV1被吸附之初黄芩苷可以阻止其复制, 其作用机制和主要环节在于干预HIV1攻击靶细胞, 因此可开发成为新的抗艾滋病药物。
2 中药黄芩的抗肿瘤作用
黄芩茎叶总黄酮及野黄芩苷对肿瘤细胞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黄芩茎叶总黄酮是黄芩茎叶的主要有效成分而野黄芩苷是黄芩茎叶总黄酮的主要单体成分, 黄芩茎叶总黄酮及其主要单体成分野黄芩苷在25μg/m L浓度下对LA795细胞的活性抑制百分率分别为25%和9%[1]。
3 中药黄芩的解热镇痛作用
黄芩血清及黄芩苷通过抑制单核细胞DNA, Pr合成及Ca2+内流, 阻止内生致热源的产生, 使其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黄芩煎剂和浸剂都能够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 黄芩苷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 表现明显的镇静作用。而从黄芩茎叶中提取分离的总黄酮, 明显抑制醋酸引起小鼠扭体次数, 提高钾离子透皮所致大鼠疼痛的域值, 但作用弱于阿司匹林。
4 中药黄芩对自由基的作用
从黄芩中提取的黄芩苷元、黄芩苷和汉黄芩素, 对紫外线照射产生的氧化作用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光照射对脂质过氧化作用比较黄芩苷抑制效应发现, 黄芩提取物抑制脂质过氧化是通过减少缺氧状态下线粒体能量消耗, 减少琥珀酸氧化的限制和保护线粒体膜的完整性外, 黄芩苷元参与过氧化氢的代谢, 抑制膜系统的氧化, 降低脂质过氧化;黄芩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脂质过氧化损伤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降低心肌组织中M D A水平, 提高S O D活性, 保护Na+2K+2ATPase活力, 降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活性。从黄芩中提取的黄酮 (Bax) 显示了对神经细胞株HT222细胞的抗氧化保护作用, HT222在葡萄糖氧化酶产生很低水平H2O2, 24h就会死亡, 而黄芩酮50mg/m L使细胞存活率升高 (85±5) %, 它抑制HT222损伤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 利用大鼠胆管节扎或四氯化碳诱导纤维化模型发现。黄芩甲醇提取物显著降低肝羟脯氨酸和MDA水平, 改善肝细胞形态学异常变化, 具有抑制胆管和阻止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和脂质过氧化作用。
5 中药黄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贺海平等分别对新发现的一种黄芩类黄酮3, 5, 6, 72四羟基22, 82二甲氧基黄酮 (TDF) 和黄芩中纯化的3′, 5, 6, 72四羟基2′, 82二甲氧基黄酮、2′, 52二羟基6, 6′, 7, 82四甲氧基黄酮、5, 7, 82三羟基黄酮、 (2R, 3R) 22′, 3, 5, 6′, 72五羟基黄烷醇、黄芩甙和黄芩酮6种类黄酮成分的免疫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 检测这些黄酮对人体多形核细胞 (PMN) 、单个核细胞 (MNC) 的化学发光反应、化学趋向性和PHA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 TDF本身不能激活PMN和MNC的氧呼吸爆发, 对PMN和MNC无毒性作用, 但当TDF与PMN或MNC预先孵育后, TDF能明显地抑制FMLP、OZ激活PMN、FMLP激活MNC的氧呼吸爆发, 其抑制强度与孵育剂量成正比关系;由此可见, 从黄芩中分离出的类黄酮对PMN, MNC和淋巴细胞有不同的作用, 这些作用可能与黄芩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有关系, 也显示这些成分有可能成为新的抗炎或免疫抑制药物。
另外, 中药黄芩作为ARIS的应用意义很大, 可望成为治疗糖尿病辅助药物, 治疗因糖尿病引起的血压增高黄芩黄酮可能通过有效清除亚硒酸钠间接产生的活性氧来防止白内障的发生, 并使亚硒酸钠对晶状体抗氧化酶表达的影响得以消除, 此外,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还具有解热、保肝和防辐射、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凝聚等作用。
摘要:黄芩及其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抗炎、抗变态、抗病毒以及解热和保肝等生物活性之外, 近年来对其抗氧化、抗肿瘤和抗HIV21病毒的研究日趋深入, 开发黄芩及其活性成分作为抗血栓、降血压、治疗冠心病和糖尿病以及防治肿瘤和艾滋病药物的前景十分广阔。在黄芩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方面, 得到系统研究并得以应用的多是黄芩中含量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 而大部分含量相对较低的黄酮类化合物, 其药理特性未能得到充分的研究, 其潜在的独特的药理作用也没有被发现利用。研究报道最多的都是正品黄芩, 其他种类黄芩的研究报道很少, 这些都可作为今后黄芩研究工作的方向。在充分发掘黄芩潜在药理作用的同时, 还应注重研究黄芩黄酮类化合物所具有的药理活性的化学理论基础及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中药黄芩药理作用,应用
参考文献
药理应用 篇5
谭安雄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紧密联系的有效教学方式。可以使药理学抽象内容感性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案例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点。
【关键词】案例教学;药理学
我国高等教育多年来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死记硬背、懒于思考的被动学习习惯【1】。学生觉得药理学内容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笔者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提供有关案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从案例中学习药理学的基本规律、原则,从而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1 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1 提高学习趣味性传统讲授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药物作用的机制,难以记住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把抽象的药理学理论知识与具体病例结合起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1.2 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既要精心准备案例,又要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具备较强的组织教学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能力。
1.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很高,教师要掌握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和最新动态,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的新问题,并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科学地评判和引导。
1.4促进教学中师生互动
教学中师生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促进这种关系的形成,案例教学法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师生互补,教学相辅”。2 案例教学法案例选择的原则
2.1 案例要具有针对性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寻找大量的案例,从案例中选择典型的案例,要选择能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例,这样才能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相关的药理论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选择案例
如护理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的案例选择应各有其侧重,护理专业所选用的病例强调药物的应用、药物反应的监测;临床医学专业则强调药物的合理应用。
2.3 根据教学进程来选择案例
如在授课初期或单个章节的教学时,选择与本章教学内容有关的比较简单的案例,而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药理学知识后,选择综合性较强的复杂案例,以便将学过的内容加以联系,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2.4 选择的案例要与教学目的相一致
案例用于课程的哪些章节,拟使学生据此验证什么理论知识,让他们通过分析与讨论,掌握和提高哪些知识与技能,在选择案例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国外案例专家雷诺兹将学习目标分为七个层次,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就需要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具备相关特点的案例。运用于教学的案例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目的【3】。
2.5 选择的案例难度要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
案例太难,学生因知识储备不够无从下手,只有消极等待课堂上的灌输,丧失了参与的兴趣。相反,案例过易,信息量较少,过程简单,这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也会降低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度。在案例教学中,对案例难易程度的掌握,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进度。3 开展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教学应循序渐进
学生素质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而不少教师担心学生素质问题而使得教学中师生无法配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注重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切不可因为对学生的能力缺乏信心,而将案例教学停留在教师自己进行案例分析的层面上,如此,则违背了案例教学法的真正内涵。
3.2 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
案例教学法有多种教学方式可供选择,具体采用哪种形式,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己有的知识来确定,切不可自始至终采用单一形式,从而影响其教学效果。如要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就应较多地采用小组作业形式,让学生多看、多练、多做,从中学会和掌握专业实践操作技能。
3.3 遵循启发引导的原则
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让学生提出见解,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见解不一致时,要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逐步统一认识,切忌老师处处包办代替。
3.4 掌握实施步骤案例教学至少要从课前准备、课堂讨论、课堂分析总结等三个环节入手。教师应在课前预先说明,并给学生分发相关资料,使得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发现并提出问题,有组织地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
3.5 坚持一个主导、二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实施案例教学,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中心,以促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启发性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要改变被动接受的做法,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fi]苏润泽,门九章,李晓芳.浅析病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 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 27(6): 59f0 [ 2]王玲,孙平,杜智敏,等.药理学教学中以病例为中心教学方法
的实践与探索.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E 26(5): 56-57.[ 3]金明华.高校案例教学之管见.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
灵芝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进展 篇6
1药理作用研究
近年来,药理研究的结果证明,灵芝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作用,且毒性较低。动物的急性或亚急性毒性试验均证明,灵芝毒性极低,与中医古籍记载的“温平无毒”一致。特殊毒性试验结果指出,灵芝无致突变作用。
1.1中枢神经系统
灵芝对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具有镇静、镇痛、安定作用。赤芝酊、赤芝发酵浓缩液、菌丝体醇提液及孢子粉脱脂后的醇提物腹腔注射时均可减少小鼠自发活动,肌张力降低。醇提取液可明显增强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并有抗电惊厥作用。赤芝发酵浓缩液或菌丝体醇提液可增强硫喷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孢子粉脱脂后的醇提物对烟碱引起的小鼠强直性惊厥有一定的拮抗作用。赤芝中分离的腺甙可提高小鼠痛阈,灌服人工和天然紫芝水煎酒沉浓缩液对热烫法和醋酸扭体致痛均有明显镇痛作用[2]。
1.2心血管系统
灵芝对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强心作用,保护心肌缺血作用和降压作用。赤芝酊对离体蟾蜍心脏与在位兔心有强心作用,给药后心收缩力分别增加41.7%与42.7%,而心率变化不大。家兔腹腔注射赤芝酊后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兔心电图T波高尖有明显对抗作用,表明其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对抗。陈奇等[3]认为,灵芝的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减少心肌耗氧有关。灵芝液、菌丝体醇提液、野生紫芝醇剂等均能显著增加小鼠心肌提取铷(Rb),增加心肌供氧,因而增强心脏功能。日本学者[4]证明,赤芝甲醇提取物对自发高血压大鼠有降压作用,经分析有效成分为羊毛甾烷衍生物并证明甲醇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在体外对血管紧张素转变酶(ACE)有抑制作用,其降压作用系继发于交感神经中枢的抑制。
1.3呼吸系統
灵芝对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止咳祛痰,解痉平喘等作用。小鼠气管酚红排泌实验证明,赤芝醇提液与发酵液可使小鼠气管冲洗液中酚红含量增加,具有祛痰作用。小鼠氨雾引咳法证明,灵芝发酵液腹腔注射有较好的止咳作用,使氨水刺激引咳潜伏期延长或使咳嗽次数明显减少[5]。赤芝酊、菌丝体醇提液对组胺引起的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收缩有解痉作用,对组胺喷雾引起的“喘息”经腹腔注射后只能保护少数动物,但可使绝大多数动物“喘息”发作的潜伏期延长。研究结果表明,灵芝能抑制组胺和过敏的慢反应物质释放。
1.4内分泌与代谢系统
具体表现为保肝解毒作用、降血糖作用、清除自由基和抗衰老作用。小鼠腹腔注射赤芝多糖能促进血清、肝脏及骨髓的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增加肝匀浆细胞P450的含量,提高肝脏的解毒功能[6]。小鼠腹腔注射赤芝子实体水提液或灵芝多糖A或B 10、30和100 mg/kg均有降血糖作用,对四氧嘧啶诱发的糖尿病小鼠也有显著降血糖作用,并能改善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7]。自由基是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它能诱导生物膜中多种不饱和脂类发生超氧化变性,形成过氧化物,引起功能与器官的损伤。研究发现,灵芝多糖对超氧阴离子(Oˉ)自由基的产生和红细胞脂质过氧化均有抑制作用,并对羟基自由基(OH)有清除作用,具有超氧化歧化酶样作用,是灵芝延缓衰老的重要因素。
1.5抗肿瘤作用
灵芝子实体柄粗提物对小鼠S180抑制率达87.6%,并可降低荷瘤率,减轻瘤重,其有效成分为多糖和蛋白质。研究表明,其抑瘤作用是通过宿主介导,加强宿主免疫功能而非通过其直接细胞毒作用。
1.6免疫调节作用
赤芝中分离的蛋白多糖可使小鼠腹腔渗出液中的细胞、巨噬细胞、多形核细胞增加,表明其有免疫增强作用。而赤芝孢子粉醇提水溶部分(GLSE)腹腔注射对2, 4-二硝基氯苯引起的小鼠皮肤过敏反应、绵羊红细胞(SRBC)引起的小鼠足跖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注射同种异型脾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均有抑制作用,上述结果表明,GLSE可抑制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是一种双向免疫调节剂。
1.7其他作用
灵芝还具有抗辐射作用,抑制胶原酶诱发的血小板(PIT)聚集反应,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作用。
2临床应用研究
《本经》记载灵芝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现代大量的临床报告[8]也证实,灵芝具有扶正固本、促进身体健康的功效。
2.1肿瘤治疗
在灵芝众多的功效中,人们最为熟悉且关注的莫过于灵芝在肿瘤治疗领域中所显示出的突出功效,大量研究表明[9],灵芝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是宿主中介性的,即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实现,而其中的活性成分即为灵芝多糖,它能提高肿瘤患者对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的耐受性,减轻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改善肿瘤患者的食欲减退等副作用,改善恶病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功能,增强肿瘤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力。白介素-2(IL-2)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淋巴因子之一,在免疫调节网络中占重要地位,它主要由T辅助细胞产生。灵芝多糖不仅能显著增加干扰素和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同时也能使活化的巨噬细胞合成IL-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量增加,迅速恢复受抑制的淋巴细胞产生IL-2,增加形成细胞(PEG)数目,通过诱导脾细胞中 DNA多聚酶-α的活性和使细胞核DNA 、RNA含量增加,从而促进免疫细胞增殖,从多方面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倪家源等[10]用灵芝孢子粉胶囊对脾虚证的肿瘤放化疗患者100例临床疗效的研究,并设对照组60例比较肿瘤Karnofsky评分法有效率分别为91%、30%,中医症候积分法有效率分别为87.6%、26.7%,按虚证5大症状改善平均有效率分别为73.9%、15.8%,2组各项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灵芝对肿瘤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孢子粉是一种能激活和提高特异性(CTL)和非特异性杀伤细胞(NK 、LAK)的抗肿瘤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以及调控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
俄罗斯研究人员[11]报道,用灵芝提取物治疗48例乳腺癌、胃癌、肾癌患者,1.5 g以1:10比例稀释的灵芝提取物每月2次给药共36 d,并采集正常人血液标本用以对照分析,结果各种免疫细胞计数低或异常高的患者使用灵芝提取物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对指标正常者无作用,研究还证明[12],该提取物对患者及正常人均无任何副作用,且服用后有利于增进食欲,改善一般状况。
2.2其它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灵芝还用于治疗失眠、神经衰弱、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冠心病、高脂血症和肝炎等病症。近年来,还用于治疗弥漫性或局限性硬皮病、皮肌炎、红斑狼疮、斑秃、银屑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克山病等,均有一定疗效,国外还将灵芝试用于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也初见疗效。
3结语
综上所述,灵芝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它在抗肿瘤方面的显著功效,使人们对它投以更多的关注,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技术水平的进步,为人们利用灵芝进行防病治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假以时日,灵芝的临床应用一定能在更多方面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林志彬. 灵芝的现代研究[M]. 北京: 医科大学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 1-212.
[2]万阜昌, 黄道裔. 人工紫芝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1992, 17(10): 619.
[3]陈奇, 王民楷. 灵芝对冠脉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J]. 药学学报, 1979, 14(3): 141.
[4]Lee SY, Rhee HM.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mycelium extract of Ganoderma lucidum: inhibition of sympathetic outflow as a mechanism of its hypotensive action[J]. Chem Pharm Bull, 1990, 38(5): 1359-1364.
[5]林志彬, 吳玉成. 灵芝的药理研究Ⅴ[J]. 北京医学院学报, 1978, 4(7): 216.
[6]林志彬, 张志玲. 灵芝的药理研究Ⅶ[J]. 药学学报, 1979, 14(3): 183.
[7]关洪昌, 丛峥. 灵芝多糖D6对核酸、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及其初步分析[J]. 北京医学院学报, 1981, 13(4): 261.
[8]章灵华, 肖培根. 灵芝孢子粉提取物对实验性糖尿病的防治作用[J]. 中草药, 1993, 24(5): 246-247.
[9]章灵华. 灵芝孢子提取物在体内外的免疫效应[J]. 中国药理通讯, 1992, 9(3): 29.
[10]倪家源, 何文英. 灵芝孢子粉胶囊对脾虚证肿瘤放化疗病人临床疗效的研究[J].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7, 9(6): 292-293.
[11]张炯炯. 灵芝孢子的开发和应用[J]. 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0, 6(5): 21-22.
[12]李春梅.灵芝的临床应用及其相关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9, 21(2): 62-63.
(收稿日期:2012-1-02-23)
舒乐安定应用与药理分析 篇7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神经性疾病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 男38例, 女42例;年龄46~76岁, 平均年龄 (66.5±11.4) 岁;病程2~24个月, 平均病程 (6±3.6) 个月;对照组80例, 男39例, 女41例;年龄45~74岁, 平均年龄 (65.8±11.6) 岁;病程2~24个月, 平均病程 (7±2.8) 个月。所有研究对象经入院诊断, 均符合ICSD2诊断标准。以注意力不集中、全身不适、疲劳感、反应迟缓、不安、头痛等为主要临床症状。
1.2 治疗方法
按照分组对研究对象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如下: (1) 基础治疗: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基础治疗, 包括健康行为指导及睡眠卫生教育, 如纠正患者不良睡眠习惯;睡前不能饮用干扰睡眠的饮料或进食刺激性食物; (2) 分组治疗:观察组患者睡前口服1mg的舒乐安定, 连续给药2周为1疗程;对照组患者睡前予以1mg阿米替林, 口服给药, 连续给药2周为1疗程。用药过程中忌烟酒。
1.3 疗效评价及标准
根据临床经验及相关研究数据, 将疗效分为痊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 (1) 痊愈:研究对象的恐惧、焦虑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睡眠的时间及深度均恢复正常; (2) 有效: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及睡眠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3) 无效: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及睡眠质量均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
1.4 随访
治疗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访, 3个月内无失访病例, 最长随访1.5年, 平均随访时间为 (5.6±2.4) 个月。1.5统计学分析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 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t检验, 当P<0.05, 数据具有显著差异性。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 较对照组有显著优势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D和HAMA比较, 均无显著差异性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和HAMA比较, 观察组具有显著优势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失眠、焦虑等神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此类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现阶段临床使用苯二氮卓类舒乐安定对神经性疾病进行治疗, 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药理研究证实, 舒乐安定在服药后2~3h内血药浓度可达最大值, 因而具有起效快的特点。约85%的有效成分能够与血浆蛋白结合, 排泄较慢, 而药物的平均半衰期可达20h以上, 因而药效持续的时间较长, 因此患者每天只需服药1次。同时药物不会出现体内聚积, 服药后4d内便可通过二便排出体外, 因此不会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 失眠患者睡前30min服用舒乐安定, 可使睡眠的深度和时间有显著改善, 睡眠质量明显提高。临床有效率可达97.5%, 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因此该药具有有效、安全的优点。但是该药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长期用药会导致身心的依赖, 因此连续用药最好维持在2周以内, 在用药的同时结合心理和运动等综合调理, 标本兼治, 确保患者痊愈。
综上所述, 舒乐安定在失眠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疗效显著, 对神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因此可以用于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对舒乐安定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等情况进行分析,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使用舒乐安定进行治疗, 对照组组使用阿米替林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HAMD和HAMA进行比较,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 较对照组有显著优势 (P<0.05) ;治疗前两组的HAMD和HAMA比较, 均无显著差异性 (P>0.05) ;治疗后两组的HAMD和HAMA比较, 观察组具有显著优势 (P<0.05) 。结论:舒乐安定在失眠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疗效显著, 对神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因此可以用于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舒乐安定,阿米替林,HAMD,HAMA,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侯立新.舒乐安定的药理和临床应用〔J〕.中外妇儿健康, 2011, 18 (8) :289-290.
[2]白建雪.舒乐安定的药理和临床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2, 10 (2) :625.
浅谈附子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篇8
1 药理
1.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①强心。附子的“回阳救逆”, 可能为其强心作用所致。熟附片煎剂及乌头煎剂对兔、大鼠等离体心脏及熟附片煎剂对豚鼠、狗等动物的在位心脏和巴比妥类引起心力衰竭猫心脏均有强心作用, 剂量加大可出现心律不齐。生附子浸出液因含大量乌头碱, 故对心肌呈现明显毒性作用。经过长期煎煮后, 因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 毒性大减, 而强心成分虽经过煎煮、炮制并未被破坏。其强心成分为水溶性的, 除尽钙离子的水溶液部分仍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
②增加血管血流量, 升高血压, 提高耐缺氧能力。附子注射液静脉注射后, 麻醉狗心输出量、冠脉、脑及股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 血管阻力降低。附子注射液能使清醒正常狗的血压升高, 其升压作用可能被α-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所拮抗。炮制附子的水提物有先降压后升压的作用。附子中含有升压和降压的不同成分, 因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 这些成分含量也不同。
1.2 抗炎作用
附子对风寒湿痹的关节疼痛有治疗作用。口服附子煎剂对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踝关节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附子不含生物碱的水提物也有明显抗炎作用。还有人认为附子本身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1.3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附子对特异性体液免疫有促进作用。附子注射液可使大鼠血清抗体滴度及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明显增加。对非特异性免疫亦有促进作用。
1.4 毒性作用
附子的毒性作用主要由乌头碱类生物碱引起, 乌头碱的致死量为3~4 mg, 人口服乌头碱0.2 mg即致中毒, 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头昏眼花, 口舌、四肢及全身发麻、畏寒, 继之瞳孔放大, 视觉模糊, 呼吸困难, 手足抽搐, 躁动, 大小便失禁, 血压及体温下降等。可用阿托品及利多卡因等抢救。
2 应用
2.1 回阳救逆
用于亡阳证, 四肢厥冷, 面色苍白, 出冷汗, 脉微欲绝。常配人参 (参附汤) 或干姜、甘草 (四逆汤) 以回阳益气救脱。参附注射液抢救危重患者, 包括心脏病, 各种休克患者, 能使80%以上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水平, 对改善末梢循环尤为显著, 给药1 h即可使紫绀消失, 并对心率有调整作用。
2.2 温阳
用于心阳衰微, 肾阳不足, 畏寒肢冷;脾胃虚寒, 腹痛便溏等证。用附子注射液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静脉滴注, 有一定疗效, 用药后心率加快, 四肢由冷变温, 面部潮红, 并对房室结部位的传导有改进作用。临床电生理表明, 附子能增加窦房结自律性, 改善窦房传导, 使心率加快。证明附子有增强心肌收缩力, 提高心排血量作用, 并有使周围血管扩张, 舒张压下降, 面色潮红等反应, 和附子温阳作用相符合。
2.3 散寒止痛
硒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篇9
硒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 在体内主要起抗氧化作用, 它能使细胞膜中的脂类免受过氧化氢和过氧化物的损害, 从而起到保护细胞、细胞膜和细胞器的作用。硒可影响非特异性磷酸化酶的活性和ATP形成的速度, 促进丙酮酸盐脱羧基作用。此外, 硒还有促进生长, 维护心血管和心肌收缩力, 保护视觉器官的正常功能以及维持正常视力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 硒在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维持, 特别是在维护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方面, 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硒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1 硒的防癌抗癌作用
硒对动物和人体肿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特别是胃肠道癌和肝癌等受硒的影响最明显, 补硒能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硒的防癌抗癌机制是多方面的, 其中, 硒能提高硒酶活性, 激发巨噬细胞, 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是重要机制之一。
硒具有抗肿瘤作用, 硒水平可明显地影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 硒与恶性肿瘤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有研究发现, 血硒含量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相关联, 低硒可导致肿瘤远处转移, 肿瘤多发, 恶性程度高, 易复发。
含硒化合物在抗癌中另一重要用途是作为化学保护剂对抗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硒化钠能保护大鼠、小鼠不受顺铂的肾毒性, 而不影响其抗肿瘤活性。硒能降低顺铂对癌症患者的毒性, 用顺铂化疗的同时服用硒能减轻顺铂引起的肾毒性和骨髓抑制, 有可能降低肿瘤化疗治疗的指数。
2.2 硒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硒对不同状态下淋巴细胞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在机体的免疫功能增高状态下, 能抑制异常增高的DTH;缺硒可导致淋巴细胞转化功能降低、血小板功能减弱, 补硒可明显促进机体产生抗体。
2.3 硒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
硒与心血管疾病也有密切关系。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硒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低硒时,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下降, 体内脂质过氧化物浓度增加, 造成心肌细胞损伤、心肌纤维坏死, 导致血栓形成, 并形成粥样硬化。由于硒能参与多种酶的生理活动, 提高酶的活性, 可产生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清除体内自由基, 分解过氧化物, 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 防止和减轻细胞损伤, 延缓机体衰老。据报道, 长寿老人的血硒、发硒明显高于普通人, 百岁老人血硒含量是正常人的3倍。所以, 补硒是防止脑血栓、冠心病、动脉硬化和延缓衰老的有效措施。
2.4 硒对糖尿病的防治作用
研究表明, 硒缺乏可引起大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改变, 胰岛素分泌储备减少。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硒均值明显低于健康人, 而补硒后血糖明显下降, 表明硒与糖尿病之间有着某种相关性。糖尿病的发病与自由基损害有关, 补充适量的硒有助于改善胰岛自由基防御系统和内分泌细胞的代谢功能
硒具有胰岛素样作用。进一步的体外实验证明, 硒能刺激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的转运过程, 提高CAMP磷酸二酯酶的活性, 但对胰岛素受体激酶活性没有影响, 而当有胰岛素受体存在的条件下, 硒可以提高胰岛素受体激酶的活性。硒缺乏时, 胰岛素对脂肪细胞内葡萄糖氧化的促进作用降低。提示硒既具有胰岛素样作用, 又具有与胰岛素协同的作用, 从而使硒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引人注意。
2.5 硒对组织氧化性损伤的影响
补充硒可明显降低脑组织、心肌组织、红细胞的过氧化脂质, 增加SOD活性, 从而减轻或明显改善脑组织、心肌组织红细胞氧化损伤状态, 使ATP生成增加。硒作为GSH-Px活性中心的组分, 是此酶保持活性的必需成分, GSH-Px催化过氧化氢还原至水的反应是自由基清除的最终步骤, 故此酶对硒缺乏及补硒的敏感性很强。
2.6 硒与肝病
大鼠缺硒时会产生肝细胞坏死, 与过度饮酒所产生的肝坏死相似, 特别是在维生素E同时缺乏时。绝大多数研究都发现肝细胞受损的病人血清和血浆硒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5) , 病例的血硒平均值为35.0~49.7μg/L, 健康对照组为72.8~95.0μg/L。在由酒精等有毒物质引起的肝脏损伤的病人中也可以观察到血清或血浆硒浓度的显著性降低。
2.7 硒对重金属及其他元素的解毒作用
硒与金属有很强的亲和力, 在体内能与有毒金属 (如汞、甲基汞、镉、铅、砷等) 结合形成金属硒蛋白复合物而解毒, 并使金属排出体外。此外, 一定量的硒对氟毒性具有显著拮抗作用, 对氟致微量元素代谢紊乱也具有一定调整作用。
2.8 其它
近年来新研制出的有机含硒化合物还具有抗高血压活性以及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血小板内钙平衡、抗脑缺血, 治疗胃肠溃疡等作用。
硒作为重要的抗氧化微量营养素, 在维持体内自由基清除系统等许多关键的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有机含硒化合物的研制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最新研究甚至认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并非起到传统的抗氧化作用, 而是“生物硒”缓冲剂, 硒特殊的调控作用将使其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摘要:硒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缺乏时会引起多种疾病。对硒的生理功能, 药理作用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硒,生理功能,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容甫, 梅承恩, 梁永能, 等.富硒米喂养的大鼠全血硒水平[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0, 17 (1) :1-2.
纳洛酮药理探析及其临床应用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脑梗死患者8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2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7例, 年龄46~87岁, 平均 (65.9±1.3) 岁;脑梗死发病时间1~14 h, 平均 (5.1±0.4) h。治疗组男24例, 女18例, 年龄44~86岁, 平均 (65.8±1.4) 岁;脑梗死发病时间1~13 h, 平均 (5.2±0.5) h。我们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如性别、年龄等,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 (1) 对照组:静脉滴注血塞通, 400 mg/次, 1次/d, 计划治疗2周; (2) 治疗组:静脉滴注血塞通, 400 mg/次, 1次/d, 静脉滴注纳洛酮, 2 mg/次, 1次/d, 计划治疗2周[2]。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1) 无效:脑梗死症状没有减轻, 检查显示梗死病灶仍然存在; (2) 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梗死病灶缩小>50%, 患者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3) 显效:脑梗死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 检查结果显示梗死病灶消失, 患者生活完全能够自理[3]。
观察指标:选择脑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用药总时间、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脑梗死疾病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 (±s) 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 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脑梗死疾病治疗效果:治疗后, 对照组脑梗死疾病控制总有效率达到69.1%;治疗组脑梗死疾病控制总有效率达到90.5%。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脑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用药总时间:对照组治疗后 (11.52±3.46) d, 脑神经功能恢复正常, 该组临床共用药治疗 (16.39±3.50) d;治疗组治疗后 (8.54±2.18) d脑神经功能恢复正常, 该组临床共用药治疗 (12.51±2.84) d。两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期间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 治疗组治疗期间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纳洛酮属于一种临床上目前常用的阿片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类药物, 该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能够顺利地通过血脑屏障, 对患者的脑神经细胞可以产生直接作用效果, 通过对阿片受体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 将阿片肽与中枢神经及外周组织的阿片受体结合过程完全阻断, 使β-内啡肽的释放过程产生有效的抑制, 使花生四烯酸在患者体内的代谢速度明显减慢, 对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2的平衡产生积极有效的调节, 使细胞膜的生理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对钙离子的流动情况进行抑制, 使钙超载程度明显减轻[4]。此外, 纳洛酮作用于人体后, 还可以对蛋白水解酶水平进行抑制, 对脂质过氧化反应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使细胞内c AMP的实际含量水平增加, 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氧自由基清除, 使神经细胞内的钙离子水平明显降低, 使脑梗死后内源性阿片肽水平异常升高现象得到控制, 防止继发性损害现象的出现, 在最大程度上维持患者的血压水平和脑灌注压水平, 从而控制患者的颅内压, 使脑水肿程度明显减轻, 对脑代谢功能进行调节, 对梗死区域的血流量进行改善, 使脑神经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得到充分保证。
采用纳洛酮与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对脑梗死疾病实施治疗, 纳洛酮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对脑的继发性损害作用进行逆转, 使脑灌注压水平显著提高, 使脑血流量增加, 2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明显的协同作用, 对脑血流量水平进行调节, 使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表现得到显著性改善[5]。
参考文献
[1]张敏, 杨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8) :1090-1092.
[2]徐冉, 段淑荣, 王慧慧, 等.人脑梗死后转化生长因子-B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神经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23) :2560-2563.
[3]林久座, 缪克强, 张海霞, 等.急性脑梗死早期血清TNF-和IL-6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9 (4) :39-41.
[4]黎鹏.黄芪注射液加注射用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7) :145-146.
国学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国学 药理学教学 应用
课题: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特色建设”(总课题编号:01040131)的子课题“国学教育在职业学校德育中的实践研究”(编号为G X SD-311)的研究成果。
社会的进步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学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是提高中职学生软实力的得天独厚的教材。
一、国学提高了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面对学习难题的心理承受力
很多学生在学习药理学时感觉很吃力,对此,国学中有很多精华可以借用,比如中药方剂歌诀中的《葱白七味饮》: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这样学生喜欢听容易记。我们还可以将西药,如地西泮也编成歌诀:夜_三更,盼天明,地西泮,焦虑消,鸡鸣时,方可醒,抗惊厥,抑癫痫,中枢损,可肌松。同样,借用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将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编成一句顺口溜:“阿庆嫂渴死了,借你一桶水喝。”如此帮助学生记忆。在国学的熏陶下,小小的药丸可以编成朗朗上口的诗歌和口诀,变成相声段子,也可以成为风趣幽默的小品等。
二、国学拓展了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
借鉴国学,学生由单一的书本学习,转变为多途径的自我学习,提升了再学习的能力,与终身学习的职业培养相接轨。国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知识的学习更加灵活。例如,药理课上介绍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的首选药,而实际上治疗心绞痛的速效救心丸含有川芎、冰片、麝香、蟾酥等名贵中药组方和西药硝酸甘油,既具备了西药高效、速效的特点,义有中药标本兼治、毒副作用小的优势。这就是课本和现实的脱节。在我国,中药是常用药,随着技术的发展,中药的研究运用了西医的方法,大有中药向西药发展的势头。例如西药阿托品,可由颠茄类植物提取。颠茄植株主要的有效成分是莨菪碱,并含有少量东莨菪碱。莨菪碱在贮藏、加工、提制过程中逐渐转化为消旋生物碱阿托品,尚含其他微量生物碱。国内颠茄提取物系列产品有稠膏、流浸膏、酊和复方颠茄片等,主要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肠胃道、肾胆绞痛等。因此中西药结合讲解才能符合国情,更好地满足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国学提高了学生对国药的自豪感
笔者通过收集整理资料,编辑了一本药理学教辅读本一一《国学中的药学魅力》,介绍了古老的药物甲骨文、诗圣杜甫与药有关的生活、《红楼梦》中的药学知识、《水浒传》中的药学知识、医痴叶天士、熊猫药材雷丸等。有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红楼梦》中有很多医学知识,对饮食、保健等方而也有独到的见解,这与今天“管住嘴、迈开腿”的健康理念是一致的。还有的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有些药材虽然是有毒的,危害人体,但经研究后,可用于治疗疾病,以毒攻毒,体现了国学中药学的博大精深,深入研究,可造福人类。电有学生讲述了自己知道的药学故事,如金银花姑娘、李时珍等。在浩瀚的国学中,到处都可以寻觅到药学的踪影,古代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药学知识与其同根同源,相伴相生。
四、国学加强了对医学生医德的培养
冰片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篇12
1 药性介绍
冰片别名很多, 可以称为合成龙脑、梅片、艾粉以及结片等, 属于无色且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状松脆结晶;冰片气清香, 味辛辣、清凉;具有挥发性, 用火点燃时可出现浓烟, 同时火焰携带微弱的光度。冰片不溶于水, 但是在乙醇、氯仿以及乙醚中却十分容易溶化。药物临床证明, 冰片可以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其使用的领域非常广, 可应用于热病神昏、痉厥与中风痰厥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3,4]。此外, 冰片还能起到抑杀细菌、止痛和对中枢神经保护的作用。
2 药理研究
2.1 抗炎
使用4%的龙脑或异龙脑乳剂涂抹在3%的巴豆油合剂涂耳而形成耳朵炎症的小鼠耳朵中, 结果发现小鼠耳朵的炎症反应得到一定的抑制, 而使用异龙脑取得的效果更加明显, 由此可知异龙脑的抗炎效果大于龙脑, 这大概受到异龙脑具有比较高的脂溶性形成的影响。
2.2 可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
对大鼠腹腔注射剂量为4g/kg的龙脑会使其死亡, 但注射抗坏血酸、葡萄糖醛酸钠、萄糖以及葡萄糖醛酸内酯等四种药物却可起到有效拮抗作用。尿液中葡萄糖醛酸的含量比以往提高了不少。实验前使用剂量为4mg/kg的冰片对大鼠开展灌胃, 可显著增加其血液中四甲基吡嗪的浓度, 扩大曲线下范围。该现象的出现应离不开冰片可以加快胃肠道对四甲基吡嗪吸收速度的影响。
2.3 抗菌
冰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具有很强的抑制与杀死作用, 当其菌浓度较低时, 可以抑制细菌的繁殖速度;当其菌浓度较高时, 能够将细菌杀死。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冰片的抗菌作用大致相同, 其中梅片可抑制猪霍乱弧菌的繁殖速度。
2.4 止痛镇痛
冰片的止痛效果明显, 其在治疗癌症疼痛方面获得了不小的成果。相关专家为了分析冰片对由于激光而致伤创面形成的镇痛效果进行了实验, 结果证明采取冰片方法止痛组的效果明显高于采取生理盐水方法止痛组。
2.5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采取剂量为300mg/kg的龙脑、异龙脑以及合成冰片三者中的一种, 用热板法对实验小鼠进行腹腔注射, 结果发现小鼠的舔足时间明显被延长;将剂量改变为150mg/kg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时, 发现其可以明显延长小鼠因戊巴比妥钠而出现睡眠症状的时间。经过这两个实验能够证明, 上述三种药物具有非常显著的镇痛与镇静效果, 其中异龙脑的功效高于龙脑。在培养液中加入冰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推动雪旺细胞生长与分裂, 当浓度处在50mg/150ml时, 雪旺细胞的生长与分裂达到一个繁荣的景象。
2.6 抗生育
选择妊娠时间为早中晚期的小鼠, 对其腹腔进行一次注射剂量分别为1/3、1/6和1/9的LD50的冰片乳剂, 实验结果发现, 处在妊娠早期的小鼠未出现流产的现象, 但处在中期与晚期的小鼠却出现了流产现象;由此可以说明冰片具有很强的抗生育作用。
3 临床应用
3.1 治疗小儿烧伤
治疗方案:冰片4g、药用炭90g以及香油150ml。香油煮沸后逐步倒入到炭末内, 边倒边不断搅拌, 令其呈现稀膏状;待其完全冷却后再将冰片粉倒入油膏内, 使用无菌容器将其装好。选择干净的纱布涂上油膏后再将其敷在烧伤创面上。根据创面实际变化情况进行用药。
3.2 治疗鸡眼
在鸡眼位置上放适量冰片, 然后用火点燃, 当患者出现疼痛感时将火熄灭。每日3次, 每次大概1min。经过观察发现, 患者长鸡眼处愈后无瘢痕遗留,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正常行动。
3.3 治疗溃疡性口腔炎
选取0.2g冰片加入1个鸡蛋的蛋白, 将其搅拌为糊状。患者先使用0.03%的呋喃西林溶液清洁口腔, 然后用棉卷拭干溃疡处再涂上药物, 每天3次。初步发现, 其可有效治疗部分溃疡性或糜烂性口腔炎, 且止痛效果显著, 炎症可快速消除, 推动口腔黏膜出现剥脱现象, 进而糜烂与溃疡得到愈合。
3.4 治疗蛲虫病
将冰片和香油混均匀后, 再将其调成糊状, 先取一个棉球蘸上合适的药糊, 将其塞入肛门中进行涂抹, 然后再使用另一个干净的棉球蘸上适量药糊, 对肛门口进行涂抹。涂抹时间以睡前为最佳, 每天涂药1次, 连续5d。对60例蛲虫患者开展相关观察后, 发现其可安静入睡, 由此可以证明冰片治疗蛲虫病效果很好。
3.5 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将2g冰片研磨成细末后, 加入到15ml的核桃油内, 连续搅拌使其逐渐被溶解。将外耳道中存在的脓性分泌物全部清洗并拭干后, 往耳朵内滴入4滴药液。为了防止药液往外溢出, 必须在外耳孔位置塞满棉球。通过该种方法治疗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一周内可以痊愈;而慢性患者需半个月方可治愈, 其中仍有个别病例出现复发的现象。
3.6 治疗慢性气管炎
选择4g冰片放在容器中磨成粉, 再加入相同剂量的凡士林, 将两者相互调匀后涂在油纸上, 将其贴于胸部膻中穴内。再使用绷带将该油纸固定, 并坚持不断热敷, 半天换药1次。一个疗程为一周。对140例患者进行治疗, 其中痊愈20例, 显效50例, 好转55例, 无效15例。由此可知, 使用冰片治疗慢性气管炎, 其平喘功能好, 同时还能达到镇咳与祛痰的效果, 但是并不能排除该效果是由热敷造成的。
3.7 治疗慢性鼻腔炎
适量冰片溶在热液状的石蜡中, 将其配成浓度为3%的无色液体。将液体滴入鼻中, 每日5次, 每次1~2滴。对20多例患者的观察, 其在临床上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时, 效果比较好;而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 也可取得一定效果, 但对于萎缩性的鼻炎只能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
综上可知, 尽管近年来医药工作者在冰片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可依旧还是处在经验领域中。对此, 医药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对冰片的认识程度, 方能确保冰片在临床实践时可取得不断的拓展。
摘要:冰片又称为龙脑, 其使用的范围较广。中医学认为冰片味辛苦, 性凉, 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生肌之效。目前许多内服的中成药里可以发现冰片的成分, 特别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本文主要对其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介绍。
关键词:冰片,药理研究,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魏楚蓉, 伍赶球.冰片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 2010, 10 (5) :179-180.
[2]陆文瑾, 华新农.辣椒风湿膏质量标准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 2006, 28 (4) :214-216.
[3]黄卫东, 吕武清.冰片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 2008, 12 (04) :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