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专业建设

2024-09-20

建筑工程专业建设(精选12篇)

建筑工程专业建设 篇1

1 社会对建工专业人才的需求

建筑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江苏是建筑大省, 南通及其它苏中地区建筑业较发达, 被誉为全国“建筑之乡”。在江苏建筑行业中, 有700多万从业人员, 但70-80%都是初、中级工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工,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技能水平不高, 建筑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已成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技能“蓝领”人才和高素质的项目经理级人才尤为紧缺, 建筑管理、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等方面人才备受欢迎, 并且这一缺口还在继续扩大。江苏省每年基建投入数百亿, 所需要的各类建筑“蓝领”技能型人才至少达2万人以上。建筑业的发展优势, 催生了建筑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需求, 这些都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高职专业提供了契机。

当前, 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 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教育部与住建部联合启动的“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试点专业, 是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也是高职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办时间早, 专业基础建设稳固, 师资配置合理, 专业现状良好。

2 专业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主要面向施工员岗位, 为建筑施工企业培养懂得现场施工技术、能进行施工组织管理、质量检查验收, 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深的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3 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的解决

3.1 制定“学做合一, 多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2009年我校修正了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校企合作办学, 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合作方式———采取“学做合一, 多证融合”、“平台+模块”的我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与建筑企业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有效地解决了校内缺少大型施工工地、实训条件不足的困难, 安排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深入到施工项目扮演施工员、质检员或助理身份, 教师也必须在工地现场参与管理, 与项目经理配合指导现场教学, 记入考勤;学生毕业时应同时具有毕业证、施工员或质检员职业岗位证书。

企业把承担学生的实训任务列入项目经理的年度考核指标中, 并规定所有接收学生实训的工地具有现场教室。学生经过校内操作技能模拟训练后, 到校外实训基地的施工现场参与实际工作, 企业选派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施工工地上, 学生拥有双重身份, 既是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学生不但在教室、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场地上课、训练, 而且在工地上课, 使做、学、教融为一体, 真正体现“学做合一, 多证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派到工地的老师也参与对企业职工进行理论培训的任务, 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

3.2 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

建工专业大部分教师是从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 缺少施工现场施工经验, 学院近年来建立了访问工程师制度, 每学期选派教师到项目中参与项目管理, 对获得注册建造师的教师给予奖励, 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目前有专职教师15人, 其中高级职称6人, 80%为双师型教师;南京建工集团等建筑企业专门选派10名技术人员与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 5名能工巧匠或高级技师作为校内工种实训时的现场培训技师, 指导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砌筑工, 钢筋工、模板工、架子工及抹灰工) 。

3.3 改善校内校外实训条件

近五年学院新建建工专业校内实验室2个, 改建3个校内实训室, 已形成了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土力学地基基础及建筑测量、校内施工类综合实训室等多个实验实训室。拓展校外实训基地18个, 其中由南京建工集团提供的不少于3万m2的工程项目, 视每年的项目情形不断更新, 学生直接参与建设工作, 在真正的施工环境中培养学生施工的综合技能、创新精神以及养成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校内建成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区, 满足砖混结构施工综合实训、框架结构施工综合实训的需要。同时, 改善原有实验实训条件, 使之既能满足培养学生多种专业操作技能的需要, 确保学生都能够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又能为社会提供建筑材料检测等方面的服务。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从仿真走向真实, 从校内实训室走向校外建设工地的方法。

3.4 对课程体系重新整合

根据学院“厚基础、高素质、精技能”的总要求, 并考虑企业需求, 以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为导向, 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建立课程模块, 整合教学内容, 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1]。课程体系具体改革是搭建两个平台、构建两个方向。两个平台, 一个是学院公共课平台, 一个是系专业基础课平台。这两个课程平台中前者用于实现“厚基础”的要求, 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 后者用于保证专业群的资源共享。两个方向, 一个是专业必修方向, 用于保证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实现, 一个是专业选修方向, 该方向设置多个模块, 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扩展和提升空间。

课程体系实施时, 专业课程与实训环节有机结合, 把获得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材料员证书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融合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校企积极合作, 完成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 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2,3]。根据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要求, 围绕“多证书”和企业需求,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增加证书课程及企业关注的课程, 强化实训环节, 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对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改革, 满足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载体、顶岗实习等方面的要求, 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4]。围绕基本操作技能、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安排教学内容, 完成了建筑材料应用与检测、建筑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等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 并编写相应的教材与完善课件制作等教学资源。同时, 5门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编写1门校级精品教材。

3.5 阶段性的岗位技能培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内综合实训室进行, 企业派技术人员到校内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并通过相关项目初步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 如砌筑、钢筋下料、架子工等;第二阶段是岗位技能训练, 在真正的工地建造真正的建筑物, 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学习、工作及生活均在工地, 专业教师在工地上授课, 使做、学、教合为一体, 锻炼学生掌握施工技术的能力, 如主体工程施工教学中施工项目的实施;第三阶段是顶岗实习, 在第五学期的周六周日和第六学期, 学生作为企业员工进行有薪顶岗实习, 全面强化掌握施工技术, 锻炼其施工管理能力。顶岗实习成绩由校企共同给定, 实习过程共同管理, 实习结束后, 对实习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顶岗实训合格证书”。三个阶段的实训均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编制的实习实训大纲的相应要求进行。

3.6 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制度和运作机制, 重点是: (1) 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机制, 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 (2) 建立有关校内实训与校外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文件和考核办法; (3) 毕业顶岗实习考核不合格者, 推迟其毕业时间; (4) 校系两级督导监督教学质量; (5) 同时, 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 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专业对口情况、工作单位、工资收入情况、职称晋升、企业满意度以及职业道德等进行全方位跟踪。 (6) 麦克思报告评价与反馈机制。每年学校都定期反馈麦克思报告对本校19个高职专业的毕业生状况调查并及时反馈到系、教研室, 便于修正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提升办学成效。

学生掌握各种岗位技能。同时可以初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等能力。

3.7 社会服务及毕业生情况调查

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对外有偿服务, 与建筑企业进行产、学、研联合, 提供技术支持, 扩大社会知名度, 学院设有两个专门研究所负责推广建筑节能、绿色环保等各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教师成果不断显现、有实用新型专利16项, 省级课题有6项通过鉴定验收。

学校委托麦克思公司对近3届我校高职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采访并形成报告;报告显示在全院19个高职专业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下列5个指标中均排前三位:薪酬、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对母校推荐度、专业对口情况、对学院开设课程满意度。

4 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比较受欢迎的应用型专业, 为社会、行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之所在,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积极吸纳省内兄弟院校的有益经验、注重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内涵要求, 在校企合作、多证融合、课程整合、实训制度、评价机制、监督机制上, 做了一些探索或尝试, 收到了较好成效, 与企业、兄弟院校加强横向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本文旨在探寻专业建设之规律, 规范而科学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自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来, 注重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 在专业建设上做了一些积极的开拓和尝试;本文旨在总结归纳专业建业中的有益做法, 研究专业建设的规律, 更好地培育社会需要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并以社会评价机构麦克思公司分析数据为参考, 准确把握专业建设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多证融合

参考文献

[1]王启亮, 张建国, 陈卫东.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7) :153—154.

[2]徐广舒.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 (2) :33—3.

[3]卢士华, 叶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8 (3) :42-45.

[4]张逯见, 杨连水.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3 (6) :22-25.

建筑工程专业建设 篇2

亲爱的同学,请你帮助回答下列问题,在选择题中请用“√”进行选择,在填空题中请用简短的文字填写。此调查问卷不具名,当场收回,调查结果只供专家组参考,谢谢合作!

1.你所学的专业:建筑工程管理;

2.你是否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1)是 √(2)否

如选(1)请简要说明: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经济的基本知识,具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具备项目管理员岗位技能并获得工程项目管理初步训练,能从事建筑工程项目前期及全过程管理,适应建筑工程管理一线需要的懂技术、熟经济、会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本专业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岗位是:合同管理等;在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可升迁的职业岗位是:项目经理、工程咨询师、招标师、项目管理师等;

3.入学后,有关教师是否对该专业的整体培养方案(而非科目课程进度)进行了详细介绍?

(1)是√(2)否

你认为是否有必要了解?

(1)是 √(2)否

你认为必须掌握的职业专门技术有:

投标与合同管理等。

你认为将来从事职业工作的主要职业能力素质要求是:

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4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工程经济等;10级(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力学与结构、施工图识图(建筑、结构)等。

你认为讲授哪些课程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彭根堂、濮阳炯、闫明、陆君豪、苏廷志等。(具体应填写课程名称的)

哪些课程是由企业兼任教师授课:09级(建设项目踀实践);10级(项目施工跟踪实践)

评述效果:教学效果良好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学生介绍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

(1)能 √(2)否

如选(1)请你简要说明行业现状:

目前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建筑业正加快结构调整,开展多元经营带来了新面貌、新业绩。建筑业企业纷纷涉足房地产、进军高附加值资源型、科技型领域、抢滩酒店服务业等,形成上下互动产业链,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个过程,必然产生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需求的放大和带动。需要大批“懂技术、熟经济、会管理”的工程管理人才。

6.你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

(1)知识传授(2)能力培养 √(3)素质教育; √

你从入学开始接受循序渐进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情况:

(1)没有(2)有一些(3)全过程 √

7.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况:

(1)普遍使用 √(2)偶尔使用(3)基本不用;

8.课程考试的类型有:

(1)理论课程考试 √(2)实验课程考试 √(3)实际技能考核 √

(4)综合训练考试 √(5)与社会接轨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试 √采取的考试形式有:

(1)笔试 √(2)面试 √(3)操作 √(4)成果(作品)√(5)竞赛

(6)其它

9.多数理论课程教材选用

(1)优秀高职高专教材 √(2)普通本科教材(3)本校自编教材

10.你认为多数教师教学

(1)授课照本宣科,忽视学生主体作用

(2)针对学生实际授课,注意改革教学方法 √

(3)采用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效果良好 √

11.通过教师教课,你感觉有多少教师有实际工作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效果好?

(1)寥寥无几(2)10% 以下(3)10%~30%(4)30%以上 √

12.在讲授一门课程之前,多数教师是否让学生清楚教学进度、课程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等?

(1)是 √(2)否

13.教师是否注重答疑解惑?

(1)是√(2)否

14.你在那些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过实习和技术培训:

理有限公司、浙江省成套招标代理有限公司、浙江中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泛华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等进行或根据项目跟踪情况进行填写

通过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你认为能否加深理论理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1)能√(2)否

如选(2),主要原因是:

(1)学时数太少(2)仪器设备陈旧

(3)仪器设备少(4)教师缺乏实际经验,教学效果差

15.你最喜欢的、收益最大的教学形式是:

(1)课堂讲授(2)边讲边练 √(3)实际操作 √(4)综合训练项目 √

16.你是否参加过学校(或专业)组织的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实际项目?

(1)是√(2)否

17.每学期到企业实习或生产认识的平均次数:

(1)从来没有(2)低于2次(3)2~4次√

18.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开展情况:

(1)得到普遍重视,融入教学过程 √

(2)注重考试组织,但与教学脱节

(3)没有得到重视,从未组织开展

你所在专业或你本人取得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情况,有哪些:理员、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造价员等

19.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否体现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不能); 最突出的体现是:所学的课程均是围绕本专业的关键岗位能力和素质培养设置的,且老师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与行业最新动态和需求相结合。

首先,在平时的授课中时刻注重自已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职业道德的典范。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与学生交流专业的岗位需求及关键能力,使用学生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交流本门课程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联系。

再次,将社会、企业对专业新的变化、需求及岗位能力关键点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能掌握一些最新专业动态。

20.你对本专业教学及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1、本专业的教学及管理已能满足要求;

2、希望能更进一步改善校内实训条件;

建筑工程专业建设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

一、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发展背景综述

1.1、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背景-以广东省为例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体制改革,率先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时期的伟大进程。新的历史任务让我们更重视专业性人才培养;工业化,现代化的脚步也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就在这改革的浪潮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严正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政府机关,财政部门,联合社会民营资本,应加大对高职教育体系的扶持力度,重视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繁荣做出的卓越贡献。据资料显示,仅广东一省,“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高技能专门人才输送量达75万人次以上,为广东省经济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与根本保证。可以看出,高职教育体系与地方社会经济密不可分,这也令高素质的专业性一线工作者成为了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紧缺型人才。如何完成高职教育内部体制改革、提高高职院校基础培养能力、培养出适宜社会发展的技能性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体系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1.2、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发展概况

目前,建筑行业仅次于工业农业,成为了我国第三大经济支柱型产业,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也带动了土木类相关专业的发展。建筑工程专业隶属于土木类,是一门具有较为完善的教学理念及大量优秀教学案例的传统学科,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与传统建筑工程专业相比,具有技能性强、市场导向性强、实践机会相对丰富等优势,为市场输送了大量领域相关的优秀一线人才。

二、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现行问题

2.1、沿袭传统教学理念,创新发展意识淡薄

依据传统高职教育大纲要求,高职毕业生应能够建立相对完善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同时接受实用技能培训,具备岗位职业能力,成为专业相关的技术型人才。而现有建筑工程专业具有的普遍问题则是现行教育体系难以与社会发展进程接轨,教学模式难以推陈出新,教学思维保守。

2.1.1.专注理论知识体系建设,轻视与生产实际结合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发展至今,已取得相对丰硕的理论教学成果,然而市场对于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具有完善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具有岗位实际操作能力。而高职院校教育手段与社会相关行业联系紧密度不够,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步踏入相关行业工作时出现磨合期长、培训期长、理论结合实践能力薄弱等普遍性问题,长此以往,造成了毕业生待岗时间长、企业人员利用率低,社会资源重复配置等问题。

2.1.2.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

据资料统计,2009年,广东省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高达69.37万,教职员工数量仅为3.09万,专任教师数更是仅有2.09万人,生师比为19.25:1,与教育部规定标准16∶1 相去甚远。教师数量短缺,教师质量良莠不齐,教师结构架设不够合理是广东省高职教育面临的有一大问题。而正是教师资源的短缺使得广东部分院校没有完善的教师招聘考核标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盲目聘用上岗,师资力量薄弱也造成了教学质量不达标等一系列连带问题。同时,高职教育体制的教师培训体制及评定体制尚未成型,职业教师培训机制也尚不健全,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师资资源后补力量不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计算机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已广为普及,绘制图纸,预算管理等一系列工程进程都需要掌握相应的软件操作,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足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果。

2.2、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实践设施及场所不足

高职教育的设立目的即在于让学生通过相关专业学习获得一技之长,着重点在于其职业技能能力,然而传统教学理念缺乏实践机会,实践场地及实验器材不足,大大制约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学生大多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本应成为教学重点的专业技能培训环节少之又少。校方缺少严格规范的生产实践安排,使得实习实践最終流于形式。

三、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发展建议

3.1、引进现代化教学设备,完善教师评定考核制度

首先,校方及地方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专业配套设施,注重实验教学成果,尽快建立起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实训建筑场所,同时也应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其次,学校应将教师评定体系严格化,提高师资水平,保证自身院校专业的行业竞争优势,对在岗教师严格考核,引进高水平人才,发挥人才带头作用,提升院校竞争软实力。

3.2、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训

“校企合作”体制极大程度上缩短了学生重复培训周期,校方为学生提供行业一线实践机会,获得与社会企业沟通渠道,还能即时了解行业动态,完善体制改革;企业方也可在与校方合作同时,宣传企业文化,对于高素质人才有优先选择权利。可以说,这是一个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方案。机制从无至有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校方也应对生产实践的重要性给予重视,安排实训场所,增强在校生行业竞争力。

3.3、设立行业从业资格证书培训体制,增强学生行业竞争力

从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一样,都是学生择业就业的“敲门砖”,现在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安排对这一内容涉及程度不深,使得学生在取得这一资格认证过程中由于能力受限较为困难。学校开展相关课程不仅有利于本专业学生职业发展,也可提升本校就业率,提升学校在业界的口碑地位。

结语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应深化改革,紧密结合市场经济走向,完善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更应创造实践实训机会,提高学生岗位职业技能水平,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活力。

参考文献

[1] 杨晓龙.浅谈加强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3(06)

建筑工程专业建设 篇4

关键词:工程造价,安装工程,专业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建筑行业人才需求量普遍增大, 通过走访省建设厅、省建工集团等单位和部分造价咨询公司得出的调研结论来看,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有日益增高的趋势;另一方面, 由于全国建筑市场逐步开放和规范, 一系列相关政策相继出台, 各地的造价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不同体制的设计院 (所) 等纷纷成立, 增加了对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总量需求。而在现有的造价从业人员中, 土建专业的人员比例远远大于安装工程专业, 所以, 完全有必要在原工程造价专业的基础上延伸“工程造价———安装工程方向”专业进行建设。

现阶段我国建筑类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方向基本以土建方向为主, 安装工程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一小部分地位被弱化, 导致毕业生从事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相关工作可快速上手, 而如果涉及到建筑配套的安装工程部分工作内容, 就感觉因基础知识缺乏而有点力不从心。

1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

虽然工程造价专业的整体就业形势较好, 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明确培养目标还是非常必要的。

“工程造价———安装工程方向”专业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 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造价的相关基础知识, 掌握建筑工程造价的形成原理和技术, 具备从事建筑施工企业安装工程预算、结算编制、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 本专业建设的主要实施方法

2.1 本专业知识能力分析

2.1.1 通用知识

1) 具有必备的政治、法律、心理、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2) 掌握专业必备的外语基本知识;

3) 具有计算机的通用知识和应用能力;

4) 掌握适合本人特点的体育锻炼知识。

2.1.2 专业知识

1) 工程技术方面知识:了解常用建筑安装材料及制品的名称、规格性能、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储备保管、使用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投影原理, 熟悉建筑制图标准和建筑施工图的绘制方法, 熟悉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一般构造;熟悉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各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程序、质量标准;熟悉建筑工程室内给排水、供暖、电气照明工程主要设备的性能、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施工工艺;

2) 工程造价方面知识:掌握建筑工程定额的原理和应用方法;掌握建筑、装饰、安装工程预算和结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掌握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原理与方法;掌握工程造价电算化的方法;熟悉工程招、投标的程序;熟悉工程造价控制的基本方法;

3) 工程经济方面知识:理解建筑经济的基本知识;了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与建筑市场相关的常用建设、经济法规;

4) 经营管理方面知识:了解管理原理, 掌握建筑项目管理的一般内容和方法;理解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5) 财务会计方面知识:熟悉会计要素的构成, 会计原理、基本方法和程序;了解建筑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损益的核算方法, 工程、产品、作业成本的计算方法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了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本着基本理论知识与实务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从而达到构建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设置三者相辅相成, 最终使学生具备职业上岗能力。在原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强化建筑给排水、采暖工程、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工业管道等专业工程预算编制知识的教学。

2.2 专业建设的课程设计思路

确定本专业建设的课程设计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的需要, 以行动为导向, 进行专业课程设计。

1) 在教学模块和教学方案设计时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建筑行业施工和管理一线专家一起参与设计, 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案例引导、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深入到建筑类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 与企业技术骨干一起, 分析课程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对安装工程项目进行招标控制价、工程预算、投标报价、工程结算的编制及工程造价的审核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学习领域并转化成具体的学习情境, 采用课堂讨论、实际案例、施工现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和方法;

2) 高职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 以够用为度, 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进行专业的课程设置时, 必须突出高职特色,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专业课的课程安排上, 凡能设实训环节、有条件增加实训部分的课程, 都要增加实训环节, 而且形式要多样。通过对实训环节的增强, 达到部分好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作业, 一般学生经过很短的见习期就能马上胜任工作的要求;

3)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顺应行业企业发展要求, 确定学习的知识领域为:用现行计价法编制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和应用预算软件进行计价, 具备安装专业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的能力, 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能力, 治理工程项目的能力, 开展工程招投标、合同谈判、合同治理的能力, 以及关于工程变更索赔的实践应用能力;

4)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使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效果良好, 授课信息量较大, 较好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图文并茂, 学生容易理解有关概念和施工过程;授课内容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学生容易掌握;

5) 考核方式:一是理论考试成绩考核, 应主要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平时成绩考核, 如:学习态度、课堂提问、回答问题、作业完成、出勤等;三是职业能力考核, 实践成绩包括技能操作能力和完成质量情况。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培养, 增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成绩的方法, 不再单凭一纸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来决定。要广泛推行过程考核和项目综合考核, 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 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实物制作、口头与书面问答、直接观察、考察原有学习证据等。引入社会评价, 尤其是在毕业实践环节, 要引入用人单位对毕业班学生能力的评价机制, 借此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 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3 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 面向就业岗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和专业的逐渐细化都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专业建设方面应不断进行市场调研, 顺应市场需求, 逐步建立和完善与行业市场用人规格相接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研究[J].时代教育, 2012, 22 (11) :56-59.

[2]黄丽莉.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 2007, 19 (05) :44-46.

建筑工程专业建设 篇5

摘要:本文从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建设基础及目标、专业建设的思路和设想、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四个方面分析了新专业建设的过程和经验,对高职院校的新专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建筑电气;专业建设;课程;教学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关系到民生民计的重点行业。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使我国楼宇智能化技术迅速普及,智能建筑不断涌现,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建筑电气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工作特点鲜明、技术内涵丰富的新行业,同时,也就促进了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发展前景

笔者通过对广东、黑龙江、辽宁、浙江、四川等省市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及物业公司等78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建筑电气类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的用人比例为1:6:3。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毕业生仍是建筑电气行业的需求主流。被调查单位认为高职高专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符合他们的要求,因而更倾向于使用高职高专类人才。

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共有71所,目前只有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开设了本专业,年招生人数仅三百多人。即使纵观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这个专业也是非常稀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开设此专业将极大的有利于推动广东乃至全国的现代化智能型建筑的发展。

二、专业建设目标

1. 专业建设基础。

紧密依托建筑设备专业群中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广东省省级示范专业)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广东省重点培育专业),在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成果和教学资源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保障本专业的`教育要求。

2. 专业建设目标。

依托建筑行业,形成突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成一个集教学、培训、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一体的技术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建立一支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努力通过三年的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院级示范专业。

3.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建筑电气施工、设计、管理第一线,从事建筑供配电系统、建筑照明系统及建筑电气控制系统的施工、设计、调试、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工作,具备建筑电气系统施工能力;建筑电气设计能力、建筑电气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电气系统调试与运行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岗位、建筑电气设计岗位;拓展就业岗位是建筑电气系统调试运行、建筑电气造价、建筑电气设备销售、物业管理维护、楼宇智能化设施安装等岗位。

三、专业建设的思路和设想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意与本专业所在专业群相关专业核心就业岗位的交叉平行关系,并兼顾专业群教学资源的共享。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本专业始终将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放在首位,定期进行人才需求、产业发展以及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需求、主动适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根据调研反馈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和内容,主动适应产业的发展。

通过企业调研,最主要的是为以后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取得了一些建设思路和专业建设设想。

(1)从用人单位方面的需求来看,在校期间要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打好基本功。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尤其要加强设计能力。公司对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或者学生掌握了什么样的技术,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学生的责任心、可塑性。尤其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2)专业定位一定要依托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不能只定位于施工管理岗位,还应看到行业对建筑电气专业设计人才有很大需求,同时要注意与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在定位上的区别。

(3)从专业建设方面来看,通过企业调研,课程设置上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不断改进。通过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水平。

(4)通过企业调研明确企业用人要求,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着力点,不断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以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效果。

(5)课程改革要有自己的思路和特点,不能照搬别人或者单纯去学习某一种模式,传统的但是很好的教学和培养模式甚至可以保留。如:建筑电气专业可以适当保留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6)健全制度,促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下企业锻炼教师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条件下,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及咨询,这样不但可以为社会服务,也大大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7)积极贯彻素质教育,重视职业指导与学风建设。通过深化常规管理、狠抓考试纪律等途径深化班风、考风、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和建议

1. 师资队伍方面。

高职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的教学改革,主体是学生,关键在教师。当前绝大部分教师学历高、专业精,从学校到学校,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少。教师参加科研和生产工作的机会很少。为此需要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教师全面的工程素养:通过校内校外导师指导、赴设计施工单位锻炼等措施,解决青年教师特别是课程设计、实训、实践指导教师工程素养提升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引进具有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具有较大行业影响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来完善师资队伍。 另外,尽管专业课教师基本上都是“双师型”,但是“双师”并非意味教师的技能就很强。应该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允许专业课教师到中小企业做兼职锻炼,必要的时候可以脱产,支持教师参加建筑电气执业资格证书专项培训,这样既有利于专业课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训课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够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创造条件。专业课教师应该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2. 实践教学方面。

随着本专业和建筑设备专业群招生规模的扩大,客观上造成了个别实训场地、工位的紧张,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采用课后增加实训课时的方法和添置移动式实训操作板的方式给予有效解决,相信随着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以上问题和矛盾会迎刃而解。

3. 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方面。

鉴于目前校内实践条件及师资队伍有限,目前本专业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尽管顶岗实习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但由于顶岗实习学生比较分散,部分学生顶岗的岗位离学校的距离很远,有的甚至在外省,还是给管理和考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这方面还要花大力气进行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一套更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同时,顶岗实习对毕业设计造成极大冲击。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加强培养的是侧重于施工方面的能力,学生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才能更好地和主要就业岗位中的建筑电气设计岗位相吻合。为此,随着校内实践条件的改善和师资队伍的不断完善,可考虑将“2+1”培养模式改成“2.5+0.5”培养模式,在校内增加一学期的毕业设计加强设计能力;或者开展学生结合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的尝试,如学生结合实习项目完成施工组织设计、监理方案和细则等作为毕业设计,可能也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郭显林,李忠岘.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探析[J].高教研究,,(3).

[2]季建华,钱海燕.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几点思考[J].语数外学习,2012,(3).

[3]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标准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D],.

建筑工程专业建设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执教能力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在房产和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增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进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学生人数在急剧增加,然而教师就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各个学校也在不断努力探索中,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我院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教师一直是困惑专业发展的瓶颈。

1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

1.1 师资队伍构成不很合理

第一体现在专任年龄结构的不合理,一部分老师年龄大,现在大多的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专转化而来的,这些老师就从中专教学直接进入高职教学,仍是教学的主导力量;随着近几年国家建设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增大,建筑类学生人数在急剧增加,每个学校进了不少的年轻教师,也占了不少的比例,就中青年教师人数偏少。第二体现在专任教师来源渠道上的问题,一是来源于各类工科学校,这部分老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实践经验。随招生人数增多,近几年学校进了不少应届毕业生,并从这两年所进5个教师来讲,有三位来自同所学校,其中又有两人来自同一专业,学缘结构不合理;二是来源于企业,这些老师实践能力强,但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或不系统。第三体现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上,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建筑类的老师要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不容易,一是体现在部分兼职教师自身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都很强,然而他们不了解高职学生的学情,高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不善于与学生交流。二是有些兼职教师,因这是自己的一份兼职,在责任心方面没那么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学的安排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三是有些既有很好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地方高职院校提供的待遇低,很难长期聘任。

1.2 专任教师的执教能力有待加强

一方面体现在老教师的教学改革上,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多数高职院校是中专校升格或中专校整合而成,而原来的中专学校建筑类专业一直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同时,培养的对象和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现面对的是高中毕业生进行教学,培养目标是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等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再加上教师的知识更新没跟上,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体现在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近几年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进入学校的老师是直接从学校进入学校,根本没去建筑企业工作过,缺乏工作经验,而进入学校后,这些老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整日忙于备课和讲课,很少有精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更没有时间去企业实践,教学内容完全按书本讲解,不能很好的结合实例进行实例教学,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要求相脱节,导致课堂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 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 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规律、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更好地完善这一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2.2 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

专业建设的内涵在于课程的建设,目前很多学校在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和相应的课程开发,一些国家示范院校在进行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这些都对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需要老师主动去进行改革,适应专业建设的发展。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

3.1 加强中老年教师队伍的建设

各类高职院校的中老年教师教学经历长,有很多的教学经验,职称也较高,然而新的课改理念不知道或知道得少或不想去知道,愿意停留在过去的学科教学模式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来提高原有中老教师的执教能力。一方面鼓励并支持教师带任务参加各类新课改理念的培训,近几年来,学院也偶尔派老师出去参加一些培训,但并没具体安排培训的任务和培训完后应在哪些方面做改革探索,学习的效果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要用任务来驱动培训的目的。二是学院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现在许多高校执行教师聘任制,并对老师实行绩效考核,强调了量化管理,具体涉及教学工作量、论文数量、期刊级别、科研经费数量等,并且地方高职院校的老师教学工作量多,这一切压在老师身上压力大,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老师教学工作量更多,每天忙于这些考核中,没精力也没动力去学习新的东西和进行全面、系统的课改。学院要从政策和制度上去激励老师的热情,实实在在去搞好课程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3.2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近几年,建筑类学院都引进了不少的新力量,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很难从企业进到优秀人才,只能选择从学校进,然而直接接受应届毕业生是不利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的,所以必须加强青年教师的建设。第一,实行老带新的一帮一制度,让老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经验等方面加强指导,让年轻教师能尽快进入教师的角色。第二,加强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资格、掌握教育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鼓励青年教师考各类建筑业的执业资格证书,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同时鼓励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使专业老师真正具备有各项职业技能。第三,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增强年轻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学院加强对实践锻炼企业选择的指导,选择本地区上规模、有档次的企业,选择与学校教科研联系紧密的企业,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与企业师傅建立师徒关系,培养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第四,构建发展平台,拓宽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作为知识型、事业型的教师群体,他们不仅有生存的需要,更有成长的需要。首先,学院要以人为本,关心和爱护年轻教师,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增进年轻教师的归属感,承认和尊重其个人价值。其次,通过考核和管理,挖掘优秀人才的能量和作用,培养有潜质的青年教师,构建青年教师的发展平台,激发教师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并尽职尽责地去从事教育工作。

3.3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筑类兼职教师一直是一个难解决的问题,对地方院校来说更难,优秀的工程人员因为学院提供的待遇和自身职业要求,很难长期担任教学指导。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从学院与企业的层面出发,由企业派出一支稳定、优秀的队伍来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学院老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员工的相关培训,实现企业与学院的互利互惠。

参考文献:

[1]于海峰,董晓冰.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0.第26期:76-78.

[2]刘红委.高职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第20期:87-89.

建筑工程专业建设 篇7

一、建筑工程测量精品课程建设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

职业院校培养出的是中间层次的, 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人才, 他们将来的工作岗位主要是面向生产现场第一线基层站段队等单位, 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后成为生产现场的直接组织者和指挥者。测量课程精品建设目标就是要突破传统“测量学”中老三仪加地形测图的旧框架, 实现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从一般技术性教学向工程技术性教学的转变, 我们在建设新课程中必须坚持以“迅速适应生产现场第一线”为目的、“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测、绘、算新技术为基本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 即“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三项新技术”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二、建筑工程测量精品课程建设要积极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按照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比例关系, 精心研究和组织好理论和实践这两个环节, 克服“重理论轻实践”倾向, 切实把实践环节认真安排好。理论内容该减就减, 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 重视每一次实习,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是职业院校学生立足现场的法宝,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加以认真解决。根据课程各章的技术特点和土木工程基本要求, 认真健全知识结构, 研究解决有关技术问题, 精练组合、扩充土木工程测量技术内容。

三、建筑工程测量精品课程建设要重视教材建设

本课程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教材建设, 特别是21世纪2000年以来, 以全球定位技术 (GPS) 、遥感 (RS) 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为代表的“3S”技术普遍应用于测绘生产, 测绘的生产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现代化的测绘生产需要的作业人员, 必须掌握以“3S”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我们要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在施工中的应用, 克服传统教材内容浮泛, 针对性差的缺陷, 对《工程测量》课程内容要进行较大的调整, 以适应施工企业对工程测量人才的需要。课程调整后可考虑划分以下几个模块:测绘理论模块、测量器材模块、测绘技术模块、测绘计算模块、测绘组织模块。

四、建筑工程测量精品课程建设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

在技能训练中, 加强现场技术指导对学生的技能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它贯穿于技能训练的始终。指导教师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 首先要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其次, 训练中应讲究训练艺术, 注意方法。做到准确熟练地示范, 通俗易懂地讲解。指导中按五个过程进行。一是给学生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二是让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三是让学生反复轮流练习;四是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五是加强巡回检查, 解决处理训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建筑工程测量精品课程建设要强化测量三大基本功的训练

测量成果的获得都要经过“测、算、绘”, 人们习惯称为测量工作的三大基本功。不论从事教学、生产和科研, 这三方面的基本技能都非常重要。我们要改变以往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只重“测”, 不重“算”、“绘”;只重“速度”, 不重“质量”;只重“仪器操作”, 不重“基本技能的全面掌握”的陋习。因此对于基本功的掌握, 要齐头并进, 不可偏废任一方面。从一开始就打好基础, 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对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以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都会有益处。

六、建筑工程测量精品课程建设要实行操作合格证书考核

为了适应生产现场的需要, 督促学生操作技能达到某一定量标准,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可考虑在毕业前夕增加二至四周的施工测量实习, 然后进行合格操作证书考核, 即考取中级或高级测量工操作证书。当精度超限, 时间超限时, 允许补考一次。考试合格者, 颁发操作合格证书, 学校允许毕业, 不合格者令其继续参加练习, 直至操作合格后方可毕业。通过这种做法, 促进了学生参加技能训练的自觉性, 使操作技能向高水平方向发展, 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

七、教学实习生产化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集中的教学实习结合国家建设进行生产性实习, 不仅可以使学生直接参加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实际锻炼, 同时对青年教师的工作能力, 也是一次锻炼和培养。进行生产性实习需要有适当的生产任务, 必须事先与生产单位联系, 教师还应先去现场了解情况, 并根据生产要求、结合教学实习拟定实施计划。

八、建筑工程测量精品课程建设要实现的课程特色

1. 形成以授课课件、操作录像、第二课堂等方法相结合的“立体交叉的教学方法”, 充分应用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将课内外结合, 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2. 课程注重与新技术 (Auto CAD、全站仪、GPS) 的结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以提高学生“测、绘、算”新技术能力。

3. 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技能考核制度、测量技能大赛、产学结合等多种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 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九、本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为了优化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注意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包括板书讲授、多媒体讲授、网络学习、录像课、现场教学等不同方法和教学手段综合应用, 以取得较好效果。

十、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建筑工程测量精品课程建设要立足于国内外测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继续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学术层次和业务水平, 将本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

建筑工程专业建设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在教学中建设“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根据企业岗位需要, 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 是实现学校人才输出、企业人才引入和学生就业“零障碍”的途径。

一、工学结合及其意义

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坚持产教结合的原则, 学校教育与产业界合作, 形成学校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人才供求双方合作的人才培养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校教育以企业需要为方向, 教学内容以建设项目为方向, 课程设置以建筑行业各种岗位的能力需要为方向, 教材的编写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方向, 全面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

建筑工程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将课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能有效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共赢。对于企业来说, 学校根据企业用工的需求设置课程,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 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企业可以有效减少培训成本, 迅速实现盈利目的。对于学校来说, 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实现校企资源的共享, 解决了实际教学中实践课程的缺乏问题, 弥补了实训课程相关设备的不足, 减短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岗位的距离, 提高了教学水平, 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能有效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素养均较高的人才。不仅实现了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 还为学校的信誉和招生带来益处。对于学生来说, 将理论学习与实训结合起来, 能缓解纯理论学习的枯燥, 提高学习兴趣, 扩展知识视野, 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扩大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前景。

二、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 专业定位和职业分析

构建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首先需要对建筑工程专业进行定位调查, 收集和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学生专业方向和就业兴趣、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等信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分析学校竞争的优势,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当前, 建筑工程行业对一线技术管理人才较为缺乏。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岗位工作条件比较艰苦, 这又对人员的专业技术有一定的要求。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可以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建筑工程企业需要的一线技术管理人才上, 如材料员、质量员、施工员等。

其次需要对建筑工程企业工程建设全过程对人员的需要进行分析, 分析不同人员的工作任务, 为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奠定基础。建筑企业从接到工程项目到工程项目竣工, 主要分为施工准备、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装修施工、工程验收等各个工程阶段, 在不同工程中需要不同的技术人员。可将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建筑企业工程施工的具体工作内容相结合, 建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2. 课程设置与调整

在建筑工程专业定位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 需要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对过去课程进行调整, 以适应新时期建筑工程专业的发展。

(1) 课程内容精减

过去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多, 课时紧张, 需要进行课程内容和课时调整, 满足学生参加工程实训的需要, 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将专业的基本原理等内容的教学与重要专业课程的学习分开, 开发专业选修课, 缩短学生学习基本原理的时间, 减少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负担;第二, 专业课程整合。将专业课程中的重复内容进行调整, 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对于交叉内容安排一位教师讲授即可, 或者在合适的课程中另外讲授。例如关于柱下独立基础设计在基础工程和钢筋混凝土设计中重复, 将此学习内容统一安排在基础工程课程学习中。

(2) 突出课程重点

过去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按照国家要求进行, 没有将专业设置与职业的结合,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与岗位需要的脱节。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以就业为导向, 将职业岗位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 强调课程内容的使用性和针对性。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之中, 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3) 新课程设置

新课程的设置一方面需要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具体要求, 针对性地开展新课程, 如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工程监理等内容。另一方面, 根据社会建筑工程专业的各种注册资格证书考试设置新课程, 如开设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资格考试的课程。为学生参加这类考试提供指导, 提升学生的资质, 为就业积累资本。

3. 加强实践教学,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建筑工程教学过于注重理论学习, 实践教学较为欠缺。在教学改革中需要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在教学中增加工程案例的学习, 帮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理论知识, 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意识。引入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图片、视频、音频等引入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帮助学生认识建筑企业的工作模式, 扩大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训练, 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设计训练, 例如学习“钢结构”课程时。可以从工作岗位出发, 进行钢结构深化设计训练, 适量增加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收集钢结构工程实例, 将钢结构设计图纸分发给学生, 组织学生对钢结构图纸进行分解, 让学生初步了解建筑钢结构施工。在学生基础较好的前提下, 可以组织学生对工程实际进行钢结构设计,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合理安排现场实训

现场实训的安排需要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 这是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的建立的重要内容。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性强, 需要对学生加强施工技术等技能的训练。在学生在校期间, 组织学生参加实训。在整个教学计划中, 变过去毕业前的集中实训为分散实训, 根据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训。学校与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将学生送去企业实训。学生在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的带领下, 认识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差异,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 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促进学生的职业化和社会化。

学校对建筑企业进行深入调研, 充分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信息。了解用人岗位对能力和技术的要求, 以企业需要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培养专业理论水平高、技能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

5. 培养“双师”教育人才, 提高职业教学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需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内容, 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要求更高。

当前, 建筑工程专业教师在贯彻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没有认识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更强, 没有分清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教学。第二, 教师职业技能欠缺。教师普遍理论素养较强, 但技能和实践能力较弱, 不能给予学生教好的实践指导, 这也是由教师长期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和自身实践能力训练造成。

培养“双师”型教育人才, 提高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一方面应从企业中聘用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技师担任学校实践教学教师, 或邀请工程师、工程企业相关人员来校讲座;另一方面, 有计划地选派学校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 提高教师的技能和实践指导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建筑工程专业的注册资格考试, 获得相关工程师职称。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技能, 才能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合适的指导;只有在工学结合的双师型教育人才的基础上, 才能保证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三、结语

建设和完善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首先需要对建筑工程专业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岗位需求, 明确专业定位和课程主要内容。其次在校企紧密合作的基础上, 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注重实践教学, 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 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最后培养双师型教育人才, 提高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促进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庆华, 袁雪峰, 王学东.试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J].教育与职业, 2010 (29) .

建筑工程专业建设 篇9

目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部分环节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它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障碍, 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些困难和问题,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良性的、健康的发展。本文针对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主要探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或问题。

一、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 在专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状况下, 很多院校开始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主要途径有自我培养和聘请具有扎实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笔者所在学院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学院“访问工程师”实施办法》等文件, 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起到很大作用。然而, 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 “双师型”教师的硬实力远低于实际实践教学能力需求

现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更深层次的缺陷还在于高技术素质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另外, “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指标是由各个院校评定执行的, 由于教师日常工作等原因, 存在虚构实践工作经验的情况, 导致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硬实力不够扎实。由于传统的精英教育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 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 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教师普遍动手能力不强。

(二) 实践教学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实践项目课程的课堂质量。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质量没有评价机制, 在教师考核和绩效分配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师在发展自身综合能力的时候, 缺少兴奋点, 没有荣誉感和成就感, 提高效果不明显。

(三) 实践教学教师管理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在实施过程中, 很多院校已经开始注重师资队伍的结构, 组织校内教师和外聘的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实施教学。然而, 由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时间短、速度快, 缺乏配套的在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办法按照精细化要求进行管理。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 分工不细、责任不明, 避繁就简、放任自由, 有时正常教学秩序都难以得到保证。

(四) 实践教学教师行业紧密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职能就是为社会和经济服务, 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 就要把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然而, 在教学、科研和服务过程中, 由于管理制度、个人工作发展期望、岗位考核、教师培养重视度等原因, 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更新都无法满足社会、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实践教学教师与企业和行业紧密度不够, 无法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企业提供科研和技术咨询等服务, 也无法将行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向传播给学生。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项目课题组通过对教学职能管理部门、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等进行调研, 进行分析、概括, 总结出造成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缺乏从整体上对高职教师教育模式的系统探讨

由于起步晚, 高校师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生师比例仍不平衡、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外聘教师比例较低和教师“双师”素质较弱等特点。很多实践课程教师崇尚所谓的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高等院校的自身特性, 但是, 学术自由并不代表实践课程教学里教学态度、过程管理、成果评价、课后辅导等方面的放任自由。针对这些情况, 缺乏一套结构系统性强、内容丰富、互相衔接、便于操作的教育模式和准则, 有效地改善师资力量和师资行为。

(二) 缺乏有效的竞争与激励政策和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高职院校的组织与管理应遵循市场经济原则。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竞争和激励措施, 为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 对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强的教师辅以优厚的待遇分配以及职称评定的优先。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 高职院校教师的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 目前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对称, 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的目标不坚定。

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 实际教学环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 需要从事的是基层一线的具体工作。社会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 认为从事一线的都是低层次工作, 实践课程教师被认为是低层次教师, 这些会导致很多教师主观上不愿意去从事实践课程教学。

(三) 缺乏对师资队伍内涵建设的重视

师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不能只教学生技术, 受教育者的敬业与其所学的技能同样重要, 优良的品德能使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学生的优良品德的养成得益于教师的言传身教, 因此必须提高高职教师师德水准。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缺乏准确、全面的认识, 或存在误区。模糊的认识和执行不严格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削弱了职业资格认证的严肃性, 不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缺少对教师个性发展及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文关爱。高职教师都是有交往需要的, 需要在组织中与他人很好的交流。然而, 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学校单方面制定政策, 鼓励专业教室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了解生产组织过程和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然而, 企业方面大部门情况下并不会将自己的关键技术和岗位对外开放, 很多时候, 挂职锻炼的教师接受教育和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现象和原因分析,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需求为指导, 以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 在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中, 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 加强对高职教师教育模式的系统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在实行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取得很多进步, 主要在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进行架构, 而主要的基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业务能力的实践教学合作与分工并没有具体的系统架构。不同的教师在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工作积极性、教育能力水平、资格证书以及其它工作方面有很多差异, 因而要对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系统分工与管理。要制定从事不同专业的教师职业考试和教育标准, 而标准在专业上要适切, 学术严谨, 使教师具有科学、系统的教学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等素质。

(二) 健全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

在健全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中, 主要措施有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满足教师发展需求;采取多种途径, 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充实师资队伍, 优化队伍结构, 与校内专任教师组成校企合作双主体教学团队;完善评价体系, 体现高职教师特色;采取得力措施, 改善师资建设氛围。校企合作双主体教学团队在承担实践课程教学、科研服务、实践实训课程设计、顶岗实习与毕业环节指导、专业建设委员会组织与实施、专业技术学术讲座等方面展开紧密合作。

结合新建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区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 理论课教师、实践课教师等的不同工作特点, 分类制定考核办法;结合岗位管理, 根据岗位职责, 按照不同的考核标准, 严格考核;兑现考核结果, 把考核结果同职称评定、工资晋升、津贴发放相结合, 提高考核的功效。

(三) 进一步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优势, 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 应该鼓励自由竞争, 竞争的环境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与推进, 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建立相应的教师管理体制, 形成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的买方市场,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地位和改善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而且促进了教师的流动, 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科研质量, 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四) 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改革,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高职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越来越注意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技巧。教师通过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规律, 并利用现代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 模拟实践情境对学生进行训练, 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 这样既可以降低教育教学成本, 又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效益。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分析, 可以得出, 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师素质的培养和内涵建设工作, 坚持依法治教, 深化改革, 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优势, 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 建设一支具有国际意识、素质全面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现“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战略目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推进, 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有了更高要求。高职师资队伍尤其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不断重视和改善。长期以来, 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缺乏系统化教育管理以及切实有效的竞争和激励管理体制。教育模式系统研究、发展市场竞争、加强内涵建设等方面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育模式,内涵建设,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7) .

建筑工程专业建设 篇10

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 已建成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排名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但与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仍有差距。通过两次专业认证, 让我们认识到了本专业与认证标准尚有不足。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本专业建设情况。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概况

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始建于1952年, 为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和“985优势平台”重点建设学科。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重点专业;1981年、1984年批准为硕士点和博士点;2012年列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专业旨在培养基础宽厚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广、素质高, 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事矿物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工程设计与管理等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

本专业拥有一支以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高水平教学队伍,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 博导15人, 教授1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省部级以上人才基金与荣誉称号获得者20余人次。本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连续几年在《中国大学评价》中排名第一, 列入A++专业。

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人才的工程需求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煤炭在能源构成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 然而, 煤炭在开发利用中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煤炭需求不断增加, 资源和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煤炭加工是实现我国煤炭高效利用, 减少燃煤污染的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指出:“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降低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安全开发和利用技术。”发改委和环保总局联合下发的《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中提出, 到2020年原煤入洗率提高到70%。目前, 选煤行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带来了选煤工程技术人员的严重不足。未来矿物加工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需求在增加, 仅煤炭加工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需求预计在12000人。

煤炭加工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离不开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以煤炭加工为代表的矿物加工行业的发展, 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情况

本专业是全国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中首个接受认证的, 已进行了两次认证。认证专家组认为我校矿物加工专业在认证标准中“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个方面达到了认证的基本要求。但专家也提出了以下意见: (1) 课程体系中非煤类专业知识需进一步充实; (2) 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和考核工作的力度还需加强; (3) 培养目标达成的软硬件条件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4) 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进程偏慢。通过两次认证, 感受到专业现状与认证标准仍存在差距, 需要在专业建设上跟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 与国际接轨。

四、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建设

1.转变办学理念。我国的大学一方面要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同时要实现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 才符合时代特色和社会需求。目前我国大学的多数专业为拓宽就业面, 过分强调基础, 压缩专业课课时, 实践环节缩水严重。经过工程专业认证, 新的培养方案中调整了培养目标, 要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高水平工程师人才, 从2013年开始执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调整专业课程及课时。 (1) 为适应金属矿选矿方面的就业需求, 增设了《非金属矿物加工工程》、《团矿与烧结》、《粉体工程》、《选矿生产实践案例分析》等;《矿物加工学》中增加化学选矿内容;将《选煤厂设计》和《选煤机械》改为《选矿厂设计》和《矿物加工机械》。 (2) 将专业主干课《矿物加工学》分为四部分, 分别由四位教授授课, 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 (3) 为新生开设了《矿物加工过程创新体验》、《专业概论》和《中国能源资源及其思考》等课程, 让学生提前了解专业。 (4) 选修课中新增《煤质管理与技术检查》、 《煤炭运销与管理》、 《煤质化验与分析》、 《选煤厂管理与技术经济》, 满足毕业生在煤质分析与营销方面的需要。 (5) 将部分专业结合度不高的课程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 (6) 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实习的学分, 延长实习时间, 鼓励学生在生产现场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 。

3.更新和优化教材。对于工科专业来说, 专业课和必须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卓越工程师。近年来,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专业课程内容跟不上科技发展, 总体上比较陈旧。《矿物加工机械》、《选矿厂电气设备及自动化》、《矿物加工过程信息技术》、《矿物加工过程模拟与优化》课程内容明显落后于工业界和科技界。近年来, 我们组着手进行了教材更新, 《选矿厂管理》已于2011年再版, 《矿物加工机械》已于2012年出版, 《矿物加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已形成讲义, 实习实验教材编写中。

4.强化实践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 实践能力培养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2]。第一, 部分高校重理轻工, 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 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成熟, 企业受短期利益的驱动, 不欢迎学生实习;第三, 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多, 实践资源严重不足;第四, 实践经费不足, 造成实践环节严重缩水。因此, 我国工程教育面临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下降的窘境。

本专业一直以大型煤企为基地, 坚持三大实习, 但近年来也面临上述问题。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2012和2013年开始建设河南煤化集团、淮北矿业集团、枣庄矿业集团三个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另外, 进一步巩固神华宁煤集团、河南神火集团、中平能化神马集团、兖矿集团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经费的支持, 与企业建立了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 建设新型的实习与实训基地;完善现有实践教学体系, 进一步加大毕业设计在企业或设计单位进行的比例;完善毕业设计规范和条例, 加强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5.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近年来, 以“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为基础, 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装备水平。实验室开放管理, 为大学生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提供条件。突出科研创新训练, 完善国家重大项目向本科生开放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充分利用专业的学科平台和科研资源, 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 国际化的对象包括教学体系、科研活动、教师队伍和学生[3]。认证专家在两次认证中均指出本专业在国际化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近年来, 本专业每年选派部分教师出国进修, 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方式, 接受专业前沿技术;引进国外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开设讲座;加大从海外高端人才的力度。继续推进本科生2+2培养模式, 在已有的美国肯塔基大学、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基础上, 与更多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同时, 借助一些国际、区域项目, 加强与国际名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摘要:结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 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概况、工程需要、两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情况和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本专业在教学理念、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建设情况。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毕家驹, 陈以一, 何敏娟.建立工程专业评估制度尽快提升工程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 :728-731.

[2]朱高峰.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2) :1-9.

建筑工程专业建设 篇11

职称,国际上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所以,它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职称制度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手段。它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能否调动和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1986年以来,我国的职称制度逐步迈入科学化、规范化、正常化轨道,在人才评价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素质及如何使用人才资源的竞争。现在所说的职称是指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能力与成就的全面评价以及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统称,包括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业技术资格和执业资格。

从1991年开始,作为人事工作的一部分,新疆也与国家同步,部署了改革开放以后的职称评聘工作,职称工作进入到了“正常化阶段”。1993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科学技术工作者可以根据其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取得相应的职称。

建筑工程专业属于工程技术系列。目前,建筑工程专业的包括勘察设计、城市规划、路桥、城市建设等诸多子专业。新疆对于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考核评审标准的专业分类为技术管理、科学研究、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生产技术这五个大类,每一类专业又从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实践经验、业绩成果、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方面主要考核评审人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技术标准及其背景材料及现代技术管理手段的理论水平,能够解决技术管理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有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能力,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技术管理发展趋势,具有为推动部门科技进步和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供决策、咨询、论证、科学依据的能力。实践经验方面主要考核评审人在科学研究、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生产技术、新产品开发、技术监督、技术咨询、计划管理等技术管理中工作能力,并取得了怎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业绩成果方面,主要考核评审人主持完成的工作成果、技术管理经验总结或本专业论文报告等技术资料处理情况。获取和处理信息方面考核评审人参加学术、经验交流活动及在技术管理工作中,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能力。现行的评价考核标准,基本上公正地评价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工作业绩,有效地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其学术技术水平和能力。

随着形势的发展,现行的职称制度在不少方面已不能适应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建筑工程实践经验方面是工程技术人员理论学识和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然而论资排辈,降低标准,扩大评定范围,片面强调学历、论文、对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定量的考核办法,职称称号一旦授予,终身享有等问题也制约了职称作为一种人才评价制度的发展。

目前,在职称管理的制度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和制度建设是职称工作的核心部分。职称工作只有以重能力和业绩的人才评价为导向,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发现人才,任用人才。

我认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科学分类、社会评价、单位聘用、政府宏观管理的原则,构建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社会化评价机制,建筑工程专业职称的评价考核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量化较为合适:

一、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分类科学的评价标准学识水平条件。正确处理好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理论与实际能力的关系,处理好撰写发表学术论文、专著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系,切实找准人才的评价使用与职称工作政策的对接点。

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核量化的标准,一是理论知识水平方面,考核专业技术人员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国家有关的法律、技术法规及政策、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规章、国内外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能力,能够解决本专业生产研究中的重要技术问题;能对重大项目的生产研究中的关键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评估,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前瞻性可行性修改意见和建议;二是以工作能力条件作为进一步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的指标,对技术人员承担的技术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三是重视业绩成果条件,考核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科技奖项或科研课题奖项主要参与和获奖情况;重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等技术或管理创新能力等;四是通过论文、著作条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理论水平进行考核。

二、实行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法。目前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作为职称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延伸已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职称评审与构建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体系密不可分。执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对外开放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技术人员资质管理制度。按照原国家人事部的部署,重点在工程、信息、法律、经济和质量安全等市场经济急需的领域逐步建立执业资格,基本形成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执业准入体系,在充分调研、协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从业资格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在运行的国家及新疆建设执业注册师管理制度,基本能够考核出大部分建筑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和知识水平。同时,对无法进行考核量化的专业技术工作,重点转为进行同行评议。制定相应的标准,对非技术性资料的技术含量进行把握,准确考核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三、要改进完善聘任制度。致力于打破专业技术人员职务终身制,让职称更加称职,执业资格更显价值。要以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为重点,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真正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工资收入能高能低,剥离依附在职称上的各种“福利待遇”,体现职称的真实价值;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行以全员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导向的改革,推动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四、要严格评审程序,严肃评审纪律,接受社会监督。在职称评聘工作中,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开的评审会制度,对参加评审人员实行公示,层层把关,分级负责,自下而上推荐,优中选优,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机制和环境。同时,加强社会各界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检查,及时查除评审人员的不诚信行为,对不诚信的行为取消评审资格并在行业内曝光,情节严重的通过媒体社会向公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人才市场的完善,人才流动日趋频繁,高层次人才成为人才竞争的焦点,职称作为学历之外的又一重要评价体系,为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提供了标准依据,进而也促进了人才的流动、配置和合理使用。建立和完善职称评价体系是开发人才资源、建立我国宏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职称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发掘人才和促进人才的成长,也有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克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社会弊病。因此,这对现今职称制度的创新和今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管理、国家认可的职称和执业资格,用人部门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让受聘后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相应的薪酬待遇,并且要致力于打破专业技术人员职务终身制,让职称更加称职,执业资格更显价值。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循环,形成学习科学、提高技术、创新发明的风气,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要积极推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重点抓好涉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执业资格准入。当前主要是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加快工程领域执业资格制度建设,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同时还要抓紧制定《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管理条例》,逐步开展执业资格的国际互认。

实践证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新人职字[1993]339号文件: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条件(试行)》的通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事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993年12月.

[2] 《中国职称改革政策法规全书》.中国人事出版社ISBN7-80076-486-9/D·110,1993年

建筑工程专业建设 篇12

一、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 建设思路

(1) 总体思路

按照“坚持差异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 服务地方经济, 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建设思路, 立足湖北省暖通行业, 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以科研促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切入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加强管理, 全面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2) 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教学业务水平。

(3) 提高科研水平的思路

坚持以高层次科研成果为目标, 以创建优质科研平台为基础, 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的应用性和可行性, 努力培养一批科研水平高、视野开阔、搭配合理的科学研究团队。

(4) 学生培养的思路

专业将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培养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领域内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继续加强与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及设计研究院、工程公司、设备安装及制造等工业企业的联系和交流,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 教学配套设施建设思路

加强校内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不断完善教学条件。提高校内实验室、实验场所的使用率, 加大对图书资料、科研设备、办公条件等方面的投入, 为专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

2. 建设目标

本专业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 以培养区域暖通空调产业需求人才为己任, 着重加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教学条件,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申本后5年内, 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省内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专业。

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1. 组织机构

为了更好、更快地建设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规划, 成立以校主管领导、院长、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带头人、校内专家教授和校外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负责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规划等的指导, 由教研室具体组织实施。

2. 课程与教材建设

(1)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质量, 为此拟采用以下措施加强课程建设。为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培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本专业的特点, 调整学科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积极申报资源共享精品课程。

(2) 教材建设

在5年专业建设期内加大教材建设力度, 使教材建设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新的台阶。组织优秀师资编写主干课程教材, 力争有教材被列为国家规划教材或省级优秀教材。

3. 师资队伍建设

在稳定原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措施, 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加快专业教师硕士、博士学历培养进程, 把提升学历作为教师考核的硬性指标。重点培养和大力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相结合, 构建专业方向优势人才群。坚持教师挂职锻炼制度, 并给予工作补贴,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效果, 造就一批学术水平高、在专业领域影响大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4. 实践教学及条件建设

在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 完善建全专业实验实训室功能, 拓展实验实训内容, 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提高教学效果。着重培养学生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与科研兼容的专业实验实训中心, 使之既具有综合型、开放型的特点, 又能从事专门技能培养, 力争将其建设成为省内同类高校一流的实验实训中心。

5. 科学研究

支持和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 并对在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提倡积极参与课题申报, 鼓励多撰写专著及论文, 加大科研的引导和投入力度。采取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加强与其他学术机构、兄弟院校的交流, 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 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亲临讲座。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国际高层次学术会议, 促进其不断开拓视野, 提高科研水平。

6. 教学质量保障

制定科学合理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管理考核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反馈管理体系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 这都决定着本专业的办学前途。

(1) 加强教学巡视

依托学校行政主管部门, 每学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巡视工作;对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

(2) 听课评价和督导 (理论课和实践课)

听课评课主要包括各级领导听课、督导组听课、相同相近课程的教师互相听课、观摩教学 (示范性) 听课、对新教师会诊听课等。通过听课和评课掌握教师教学基本状况, 及时做好指导和交流, 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3) 理论和实践教学检查

主要检查教师是否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以及实验计划、实训计划、实习计划等组织上课、备课、作业 (报告) 布置和批改、考试命题与阅卷、考试质量分析等情况。

(4) 学生教师评教评学

每学期进行1~2次学生评教及教师评学工作, 其结果纳入教师业务年度考评。

(5) 学生信息反馈监控

继续沿用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机制, 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聘请学生为教学信息员。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各种反映, 指导和改进教学。

(6) 教材质量监控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对专业所选教材的适应性、科学性等进行评估认定, 就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合理性、适应性等方面征求教师、学生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整理和归纳, 及时反馈到学院和教研室。

(7) 行业企业参与评估

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技能课教学, 并从实践教学各环节和师德师风、教学纪律等方面, 建立以机电工程与汽车服务学院管理与考核为主、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与考核的评价机制。

(8) 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

收集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工作情况、学习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信息, 并建立毕业生信息库, 为本专业的后续招生及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平台。

7. 服务能力建设

本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湖北及全国,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可在工程设计、房地产开发、设备安装及工业企业等单位中从事暖通空调、燃气和建筑给排水等系统的设计、设备安装、运行、工程监理和造价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建筑设备系统设计、施工组织、工程造价管理、设备运行维护等能力的培养, 学生可获得设备工程师执业所具备的基本能力。

该专业的开设将有效弥补传统建能专业培养人才的局限性, 将顺应高等院校建能专业的改革趋势, 符合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势, 适应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缓解了暖通行业和领域快速发展与专业人才匮乏的矛盾。专业建成后, 可选派专任教师中在企业、公司担任技术顾问、经营顾问、营运总监, 为其提供技术服务。还可以在完成管理企业、技术指导、员工培训等服务项目的基础上, 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本专业学生可以为上述企业或公司提供暖通空调和建筑给排水等系统的设计、设备安装、运行、工程监理和造价管理等岗位的社会服务, 使社会服务范围由武汉市的相关企业扩大到市外、省外企业、公司。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冬季汽车下一篇:电子计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