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静脉注射

2024-09-23

持续静脉注射(共9篇)

持续静脉注射 篇1

静脉注射穿刺技术是将无菌液体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常用给药方法, 而老人和婴幼儿是静脉穿刺中难度较大的群体对象, 护士应针对不同患者采取相应的穿刺方法, 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减少感染机会, 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1 有效落实查对制度是防止输液差错发生的关键

1.1 护士接受医嘱必须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姓名, 采取"呼唤应答法"进行查对[1], 可防止差错的发生。

1.2 配置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并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2 血管的选择

2.1 选择血管应按从远心端至近心端顺序, 尽量不在同一段血管上反复穿刺, 有利于血管的充分修复。

2.2 冬季因气温降低, 大多血管充盈不良, 可先热敷或温水浸泡局部, 再选择血管进行穿刺。

2.3 对于欠充盈的血管, 扎止血带前应建议患者下垂需注射部位的肢体, 使血液集中在该处, 血管明显暴露便于穿刺。

2.4 选择手背静脉注射时, 尽量选择靠近尺侧血管, 因此处神经分布较少, 对疼痛敏感性低, 可减轻患者痛苦。

2.5 老年人皮下脂肪少, 静脉脆, 缺乏弹性, 易破损。切忌在扎好止血带后用力拍打血管, 易引起血管破裂, 而应轻轻按摩该部位皮肤或活动该肢体使血管充盈。

2.6 对于小儿头皮针静脉的选择应注意与毛细动脉血管区分, 用手触压无搏动方可行静脉穿刺。

2.7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 在额正中静脉, 颞前静脉, 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 用手指横向可触及"沟痕"感, 选择这些血管穿刺即使不能看见血管走行, 成功率也很高。

2.8 选择血管时, 小儿的适当哭闹无需恐吓和制止, 哭闹有助于血管充盈而益于寻找血管。更不要为了制止小儿哭闹喂奶、喂水, 以免在穿刺过程中哭闹引起呕吐, 造成窒息, 发生意外。

3 静脉穿刺技巧

3.1 较深静脉进针角度稍大, 针头与皮肤表面触点面积小, 皮肤黏膜受损范围小, 缩短穿刺时间, 减轻患者对穿刺引起的疼痛感, 尽量杜绝患者因疼痛引起的反射性肢体回缩, 而影响穿刺成功率。

3.2 对于较表浅血管, 进针宜轻, 角度尽量小, 15°左右为宜。否则易刺破血管。

3.3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 应选择5号半针头或4号半针头, 针头斜面与皮肤角度宜小, 进入血管有落空感后不会立即回血, 沿血管缓慢再进入少许, 见回血后立即停止进针, 以免穿破血管。

3.4 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 左手拇指固定针柄, 局部用3-4条胶布固定后, 最好用头围固定法, 防止因哭闹出汗影响胶布固定。

3.5 如选用桡静脉, 踝静脉穿刺后, 用小夹板固定手腕关节及踝关节, 防止针头滑出血管。

3.6 指间血管较短细。可选择较小针头。因此处皮肤较硬, 进针角度可稍大、力度稍重, 进针应"快、稳、准"。穿刺成功后用细长夹板垫于手指下方, 两条胶布固定。防止摆动使针头脱出。

3.7 老年患者肢体浮肿时行静脉注射前, 先用大拇指按揉该处皮肤片刻, 推开水分, 再行穿刺, 可防止血管漂浮滑动而降低穿刺成功率。

3.8 有些老年人血液循环不好, 针头进入血管后不会回血或回血很慢, 只能凭借手上的"落空感"而不要因看不见回血而继续探寻造成穿破血管。

3.9 老年人血管有的活动度较大, 进针点应在血管的正上方, 进血管时力度稍大, 速度宜快。可防止血管顺针尖滑行而难以进入血管。

4 拔针方法

4.1 先分离胶布, 只留压针敷料胶布, 胶布尽量由桡侧向尺侧分离, 毛发多部位会因撕扯胶布引起患者疼痛。顺毛发生长方向撕可减轻疼痛。

4.2 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或大小鱼际采取大面积按压, 力度不要太大, 尽量抬高注射部位肢体。否则皮下淤血会影响下次穿刺。

4.3 按压时切忌边压边揉, 会使已凝固的血管针眼处重新出血产生皮下淤血。

4.4 常人出血3 min, 凝血时间3.5 min。建议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4 min为宜[2]。

4.5 按压后半小时内注射部位宜放置于腰以上, 防止该处肢体因下垂血管破口处压力增大, 再次出血。

5 客观因素对静脉输液穿刺的影响

5.1 光线的强弱, 照射角度, 直接影响穿刺成功率, 明亮的自然光其亮度适宜, 是最理想的光线, 静脉显得很清晰, 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 人工光源应采用150W灯泡, 置于操作者左前方3米内, 关键操作者身体与手勿挡住注射部位的光线和防止患者家属围观而影响光线的照射。

5.2 护士应提高心理素质和自身修养, 克服急躁情绪, 在操作中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 善于应变, 灵活敏捷。同时对待患者的挑剔, 抱怨和迁怒, 用高度的责任心、爱心、耐心和同情心包容患者, 以宽厚的态度与患者沟通并接纳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有利于患者的配合。易于操作成功。

5.3 小儿头皮静脉注射前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的方法;一人约束头部, 一人约束膝部, 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方法, 约束患儿头部、双手, 以免抓挠, 对较大患儿可讲故事转移注意力。

6 小结

静脉注射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操作, 其临床价值已被公认, 它要求操作者不仅要怀着对护理事业的满腔热情。在平时工作中千锤百炼, 还要胆大心细, 掌握技巧, 不断摸索、总结并善于借鉴同仁们好的方法。注射力争做到"稳、准、快、好"。穿刺确保"一针见血"是护理工作者不断研究探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阎洪冈, 孔杰, 崔化英, 等.呼唤应答法减少护理查对工作中差错的研究.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7) :583.

[2]李晓惠, 黄小梅.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4) :2.

持续静脉注射 篇2

【关键词】 骨关节炎,膝;玻璃酸钠;持续被动运动;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8.004

On the Treatment of 62 Case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with Sodium Hyaluronat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MA Qi-wen,OU Ying-hui,LI Zhi-feng,ZHANG Hong-wei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sodium hyaluronate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Methods:105 case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62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43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sodium hyaluronate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required exercise with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based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treatment group.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5 weeks as a course.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n the aspects of the range of the knee joint comprehensive score,joint activity and the pain score.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knee comprehensive score, joint activityand pain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improved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5),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Sodium hyaluronat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ould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Keywords】 osteoarthritis,knee;sodium hyaluronate;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observing curative effect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称增生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等,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的慢性关节疾病,是影响骨骼肌肉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OA的病理变化以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1],多以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负重和活动时加重[2]。随着老年人逐年增加,OA越来越成为医学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Felson等报告,70岁以下和80岁以上人群的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病率分别为7.0%和11.2%,他们采用放射学方法可证实的KOA分别为27.4%和73.7%[2]。在国内外,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广泛应用于骨科疾病膝关节人工关节术后。2005年本院率先在全省开展膝关节镜滑膜切除术300多例,取得良好效果。2006年,该方法被逐步运用于KOA患者。CPM能有效改善伤病肢体和关节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痉挛、疼痛、粘连、僵硬及软骨瘢痕,并可防止镜检手术后可能发生的静脉栓塞、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并发症,亦可促进骨折愈合,以及病损关节软骨的修复与重建[3]。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KOA患者105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2001制定的KOA诊断标准[4],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男30例,女32例;年龄39~76岁,平均(63.3±2.4)岁;双膝病变25例,单膝37例。对照组男18例,女25例;年龄39~77岁,平均(59.0±10.3)岁;双膝病变17例,单膝26例。10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关节肿胀、步行受限(以上下楼梯、下蹲时明显)。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予玻璃酸钠注射液(阿尔治,由生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00373,规格2.5 mL∶25 mg)膝关节腔注射,每次2.5 mL,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进行CPM锻炼。关节活动范围以患者能耐受疼痛为原则,通常以初始角度80~90 °为宜,以后每日增加5~10 °。CPM功能训练时间为0.5~1 h,每日1~2次,持续5~7 d。共5周。

2.2 观察指标 ①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患者感受最痛的程度。由患者指出疼痛程度,以mm记录测量值。②功能评分:采用膝关节评分标准评

定[4]。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行走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关节活动度及肿胀等方面进行评测。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综合评分、活动度及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 < 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表2、表3。

4 讨 论

KOA是一种非炎症性、慢性、进行性侵犯可活动关节,特别是负重关节的疾病。本病关节结构破坏,机械刺激直接作用滑膜、韧带、骨或关节囊的神经末梢,造成患者关节疼痛[5-6]。玻璃酸钠是关节软骨基质和滑液的重要成分,具有吸收能力、减轻组织间摩擦、防止粘连作用,同时能够缓冲压力对关节软骨的刺激。玻璃酸钠缓解关节疼痛的作用是通过其高度的粘弹性稳定关节痛觉感受器,减少化学物质对痛觉感受器的刺激,抑制局部炎症反应来起到作用的。由于疼痛的缓解,关节活动增加促进关节液的回流、更新,使堆积的炎症递质、代谢产物、碎屑清除,改善关节内环境、缓解滑膜炎症。单纯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的疗效有限。张晓冬等[7]分析,单纯采用玻璃酸钠治疗KOA疗效欠佳的原因主要是半月板损伤和膝关节游离体可致关节交锁、局部滑膜炎症及软骨损害。玻璃酸钠可缓解炎症与软骨损害,但对病因却无能为力。黄涛等[8]认为,被动运动在改善关节活动方面优于主动活动;对晚期OA或关节活动受限明显的患者,应以不负重被动运动为主,以保持关节活动范围。对KOA采用CPM训练,通过力学和神经作用,促进关节液的流通,增加关节软骨的营养,促进关节软骨与损伤组织的修复,达到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和关节功能的作用。樊留博等[9]研究表明,关节松动术结合股四头肌训练康复,能显著抑制兔膝关节模型的软骨损伤,降低关节液中的NO、TNF水平,抑制KOA的发展。本研究在玻璃酸钠注射基础上配合CPM训练法,能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度,稳定膝关节,从而改善患侧关节功

能[10-11],值得临床上推广与运用。

5 参考文献

[1]王伟,王坤正,党小谦,等.中老年膝骨关节炎发病的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4):15-18.

[2]施桂英,栗战国.关节炎概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327 -348.

[3]许鹏,王效东,郭雄.透明质酸与骨关节炎[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6(5):360-363.

[4]陆廷仁.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0.

[5]郭道利,陈华.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联合痛点激光照射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98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6):62.

[6]许小志,曾文磊,张立兰,等.中药熏洗配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15-18.

[7]张晓冬,庄晓红,史冬玲.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欠佳病例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6):151-152.

[8]黄涛,黄昌林.不同运动方式对骨性关节炎功能恢复的防治效果[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20(1):43-45.

[9]樊留博,马利中,田瑛.关节松动术结合股四头肌训练对兔膝骨性关节炎关节液中NO及TNF水平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2):1133-

1134.

[10]唐智生,徐晓兰,王新涛,等.玻璃酸钠注射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27-28.

[11]王孝辉,李峰,赵祚塨.桃仁膝康丸内服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0):45-46.

持续静脉注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进行治疗的重症婴幼儿患者51例, 其中男性29例, 女性22例;年龄1个月~3.0岁, 平均年龄 (1.1±0.8) 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婴幼儿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2], 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6例,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感染、抗病毒、吸氧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持续小剂量多巴胺治疗, 具体如下:多巴胺剂量3 mg/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ml, 以 (2~3) μg/ (kg·min) 24 h持续静脉注射, 应用电脑微量注射泵控制速度, 连用3~5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用药1~3 d后患儿呼吸困难明显改善, 咳嗽明显减少, 肺部干湿啰音明显减轻;有效:用药1~3 d后患儿呼吸困难改善, 咳嗽减少, 肺部干湿啰音减轻;无效:用药7 d以上患儿症状无改善, 肺部干湿啰音未减轻。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3%[其中显效17例 (65.4%) 、有效7例 (26.9%) 、无效2例 (7.7%)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其中显效6例 (24%) 、有效13例 (52%) 、无效6例 (24%) ], 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体征的变化

治疗组患者体征的消失时间: (1) 呼吸改善 (2.2±0.8) d; (2) 三凹征消失 (2.6±0.9) d; (3) 肺部啰音消失 (5.8±1.0) d; (4) 住院时间 (7.4±2.3) d对照组患者体征的消失时间: (1) 呼吸改善 (4.8±1.1) d; (2) 三凹征消失 (4.6±1.6) d; (3) 肺部啰音消失 (9.9±2.5) d; (4) 住院时间 (11.8±3.3) d。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有2例在头皮静脉穿刺部位沿血管走行处皮肤苍白, 输液完毕后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3 讨论

多巴胺是肾上腺素的前体, 其作用随应用剂量的大小而表现不同。小剂量多巴胺2~5μg/ (kg·min) 能够兴奋多巴胺受体,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使心脏前后负荷降低, 肺淤血及肺水肿减轻;然后兴奋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增加心排血量, 从而可改善肺循环, 发挥其治疗作用[4]。多巴胺作用迅速, 持续时间短, 应持续静脉注射, 一般输入1~2 min后即显效, 10~15 min达高峰, 但停药10~15 min药效即消失。故持续小剂量多巴胺静脉注射治疗疗效快, 无蓄积作用, 不良反应小。

在本研究中, 采用多巴胺对重症肺炎的婴幼儿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其总有效率高达92.3%, 说明多巴胺能够有效的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并且患者体征缓解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高了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并且另一方面还减轻了家属的经济负担, 此种方法操作简单, 疗效确切, 值的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杜梅芝.多巴胺酚妥拉明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疗效分析.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1, 9 (3) :178-179.

[2]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上册)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05.

[3]张昕, 王桂英.小剂量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8) :75-77.

持续静脉注射 篇4

【关键词】 皮牵引,桡骨, 骨折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3~58岁,平均47岁。病程:3小时~5天。16例中,Collis骨折8例,Smith骨折2例,Barton骨折5例。5例Barton骨折同时合并桡腕关节脱位,1例为开放性骨折。

1.2 治疗方法及术后处理:在患者床旁设计一滑动悬吊皮牵引装置,嘱患者平卧床,上肢轻度外展,自腕关节以远做悬吊皮牵引,肘关节屈曲90度,在行皮牵引前患者骨折断端在局部麻醉下手法复位:两名助手一名双手分别牵引患者拇指及示中环指,另一名固定上臂并做对抗牵引,持续牵引约2-5min后,术者根据骨折移位的具体情况进行手法复位,恢复桡骨轴线及掌倾角。随后在两骨折端周围适当挤压以复位骨折碎块及下尺桡关节。观察外形满意,骨折端触无台阶感,腕关节夹板固定后实施持续悬吊皮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1-2kg. 牵引后定期x线片复查,分别于第一周2次、第2周1次、第3周1次,可根据情况调整骨折端掌倾角、尺偏角及关节面的平整。3周后去除皮牵引,4-6周去除夹板,加强腕关节及掌指、指间功能锻炼。

1.3 治疗结果:本组16例,随访时间3个月~5年,骨折复位及愈合良好。5例合并桡腕关节脱位者,骨折与脱位同时获得整复,未发生骨折再移位,术后外形及功能均满意。

2 讨论

2.1 治疗原理: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由于腕部伸屈肌的收缩活动,尤其是肱桡肌的作用,易发生再移位。而且目前传统使用的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均不能有效地防止骨折再移位,结果多遗留有畸形、腕关节肿胀时间长、功能恢复差、晚期并发症较多等情况。我们采用自制悬吊皮牵引,经手法复位后配合夹板外固定,通过悬吊缓慢牵引,不仅使严重移位的骨折获得整复,而且由于悬吊牵引作用持续存在,克服了前臂肌肉的作用,断端软组织通过自身张力作用维持位置,有效地防止了骨折再移位;配合夹板外固定能使骨折复位后更加稳定;不需做骨折内固定,不干扰骨折断端,不破坏骨膜及周围软组织血运,减少感染机会,促进骨折愈合,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完全符合BO理念。

2.2 适应证的选择:适用于任何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例如严重粉碎性Colles骨折、Smith骨折、单纯Barton骨折等。

2.3 術中注意事项:1)在行皮牵引制作时,皮牵引正中插入一扩张方木,自方木两端牵引,一般情况下牵引方木的桡侧端偏高,使其在持续牵引过程中腕关节保持尺偏的作用力,有利于骨折复位。2)影响关节功能恢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掌倾角、尺偏角及关节面的平整。[1]3)牵引时可行指间关节功能锻炼,3周时去除皮牵引,4-6周去除小夹板,加强掌指、腕关节功能锻炼。

2.4 该术式优点:通过持续悬吊皮牵引,骨折断端周围的肌肉张力、关节囊和桡腕掌侧韧带、桡腕背侧韧带和尺腕掌侧韧带的约束作用可起到约束骨折片、复位骨折断端的目的,配合夹板外固定能使骨折复位后更加稳定;且操作简单方便,消肿特别快,减少患者的痛苦,能够缩短病程,降低经济成本,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汪新民,钟世镇,赵卫东,等.桡骨远端骨折掌倾角改变的三维运动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2003,34(2):147-149.

持续静脉注射 篇5

关键词:持续引流脑脊液,氟康唑,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不良反应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深部真菌病, 治愈率低, 病死率高。随着广谱抗菌药物滥用及免疫缺陷病的增多, 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是目前常用的治疗药物, 但两药联用治疗本病不良反应较明显, 且起效慢, 患者住院时间长, 治疗费用高。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 缩短治疗时间, 减轻患者的痛苦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问题。笔者对本院收治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分别给予持续引流脑脊液并静脉注射氟康唑治疗和静脉使用并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 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本院2 00 9年4月至2 01 3年1 2月收治的6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经CSF墨汁染色图片及培养确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将患者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 观察组30例, 男20例, 女10例;年龄30~64岁, 平均33岁;对照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年龄18~66岁, 平均33岁。临床表现及其脑脊液检查情况如表1、2所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大体一致。

1.2 方法观察组给予持续引流脑脊液并静脉注射氟康唑治疗。选择腰3~4或腰4~5椎间隙进行穿刺, 引入硬脊膜外麻醉导管, 导管一端留置与腰池3~4cm, 另一端接引流袋, 持续引流脑脊液, 调节引流速度<300ml/24h。同时静脉滴注氟康唑, 400mg/d, 持续用药>4周, 待患者出院后氟康唑可改为口服给药, 300~200mg/d, 持续给药3个月。对照组静脉使用并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初始剂量为:1mg/d, 配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混匀后静脉缓慢滴注, 调节滴速控制时间为6~8小时。如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可每日递增5mg, 直至25~50mg。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 从0.05mg/次逐渐递增为0.5~1.0mg/次, 2 次/周, 总疗程1 0~2 0次, 总用药量最多为1 0m g。两组患者均口服5氟胞嘧啶, 6~8g/d, 每日分4次口服。两组均使用胸腺素增强机体免疫力, 治疗4~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的变化, 每周进行一次脑脊液隐球菌墨汁染色检查, 必要时进行真菌培养, 记录隐球菌转阴时间。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脑脊液连续3次墨汁图片和培养均呈阴性结果。好转: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得以明显改善, 脑脊液菌体计数明显减少但结果未转为阴性。无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或加重, 脑脊液菌体计数未减少。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16例 (53.3%) , 好转10例 (33.3%) , 无效4例 (13.3%) , 无死亡病例, 有效率为86.7% (26/30) ;对照组治愈10例 (33.3%) , 好转8例 (26.7%) , 无效8例 (26.7%) , 死亡4例 (13.3%) , 有效率为60.0% (18/30)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 6, P<0.05) 。

2.2 两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及脑脊液转阴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主要症状 (发热、头痛、颈项强直) 消失时间平均为 (6.5±1.5) 天, 对照组为 (8.5±1.4) 天,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4, P<0.01) 。观察组脑脊液涂片及培养转阴性时间为 (30.6±7.6) 天, 对照组为 (44.8±10.6) 天,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6, P<0.01) 。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有6例 (20.0%) 出现不良反应, 其中4例低血钾, 2例高热、寒战;对照组有14例 (46.7) 出现不良反应, 其中4例低血钾, 4例高热、寒战, 2例尿潴留, 2例下肢无力、麻木, 2例肾损害。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0, P<0.05) 。上述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及时治疗均好转, 未影响治疗。

3 讨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由隐球菌属真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深部真菌病。其治疗主要是依靠有效的抗真菌药物。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易出现低血钾、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 且随着用药量的加大其不良反应及毒性反应会更明显。两性霉素B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临床常采用鞘内注射用药来加速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浓度[1]。此治疗方法需要反复腰椎穿刺, 增加穿刺难度及组织损伤程度, 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氟康唑是一类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 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优点, 其抗真菌活性是两性霉素B的10~1 00倍, 易通过血脑屏障, 在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50%~60%, 对隐球菌的抗菌效果好[2]。

有效控制早期颅内高压是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关键。常规药物脱水效果不理想, 大量使用利尿药易导致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肾损害, 而采用腰椎穿刺置管引流脑脊液来降低患者的颅内高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3]。其有以下优点:①缓慢持续的引流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 迅速缓解颅内高压症状, 为抗真菌治疗赢得充足的时间。②通过引流能将脑脊液中大量的病原菌、炎性因子及渗出物引流出, 促使脑脊液更新[4]。③通过引流, 使脑脊液不断冲洗炎症部位, 有效减少脑膜刺激症状, 预防室管膜粘连。④避免脱水机对患者肾功能的损害及电解质紊乱。⑤置管操作简便, 可动态观察, 随时留样送检。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CSF涂片及培养转阴性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 持续引流脑脊液并静脉注射氟康唑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效果良好, 用药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林苏, 张彦亮, 邵凌云.隐球菌性脑膜炎并发颅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3, 31 (3) :305.

[2]王鑫, 王冰, 张静, 等.检测脑脊液抗原抗体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和疗效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30 (24) :2770.

[3]严颖, 麦丽.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10年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2, 30 (5) :293.

持续静脉注射 篇6

关键词:胃肿瘤,氟尿嘧啶,持续静脉点滴,化学疗法,中药艾迪注射液

艾迪注射液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i- Di parenteral solution) 是中药人参、黄芪、刺五加、斑蝥的复方注射液, 临床前实验发现其活性成分主要为人参皂甙、黄芪皂甙、刺五加多糖、去甲斑蝥素等。实验[1]提示, 艾迪注射液能直接杀伤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 有显著的多药耐药逆转作用。最近更有研究[2]发现其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蛋白表达, 从而降低肿瘤血管密度, 产生抗癌作用。我们对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组, 试以低剂量5- 氟尿嘧啶 (5- FU) 静脉泵持续点滴, 伍用低剂量甲酰四氢叶酸钙 (CF) 、低剂量顺铂 (PDD) , 联合艾迪注射液中药治疗, 取得较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6例, 男46例, 女10例, 年龄最小为47岁, 最大为78岁, 平均 (60.3±7.2) 岁。KPS评分60~90分。临床均经病理确诊为胃癌, 其中腺癌34例, 黏液腺癌10例, 乳头状腺癌8例, 印戒细胞癌4例。临床TNM分期均为Ⅳ期, 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31例, 肝转移27例,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6例, 腹腔转移19例, 肺转移2例, 纵隔淋巴结转移9例。其中, 初诊14例, 根治术后复发转移38例, 剖腹探查未切除4例。化疗初治26例, 复治30例。复治者曾行化疗方案:ELF (VP16+CF+5- FU) 110次、LFO (CF+5- FU+HCPT) 24次、FAP (5- FU+ADM+PDD) 14次, 平均4.9个周期。

1.2 入组条件

有客观可测量肿瘤病灶;KPS评分≥60;预计生存期≥3个月;复治者不包含曾行5- FU持续点滴;复治者化疗后均复发或进展, 末次化疗时间均为1个月以前。本次治疗前查血常规WBC>4.0×109L-1, Hb>80×109g·L-1, Plt>80×109L-1, 肝、肾功能, EKG基本正常。入组时发现有脑、骨转移;放疗野内复发病灶;以及虽有观察病灶但无法测量者, 均为剔除标准。符合伦理学标准, 化疗前签属知情同意书。

1.3 分组情况

56例入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艾迪组27例, 采用5- FU静脉泵持续点滴治疗, 同时联合艾迪注射液中药治疗, 包括腺癌17例, 黏液腺癌5例, 乳头状腺癌3例, 印戒细胞癌2例。对照组29例, 仅采用5- FU静脉泵持续点滴治疗, 包括腺癌17例, 黏液腺癌5例, 乳头状腺癌5例, 印戒细胞癌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理、分期、转移情况等方面均衡、可比。

1.4 方法

5- FU静脉泵持续点滴治疗:常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5- FU 375 mg每天静脉泵持续24 h点滴, 连用21 d。静脉泵使用SIMS便携式MS 26 Syringe Driver。在锁穿管三通处, 于5- FU前分别静脉点滴CF 25 mg·m-2、PDD 10 mg, 每周各连用5 d, 共用3周。4周为1个周期, 每周期药物总量:5- FU 7.875 g、CF 375 mg·m-2、PDD 150 mg, 每例患者化疗2个周期后观察1个月评价疗效。艾迪注射液中药治疗:艾迪注射液80 ml静脉点滴d 1~21, 化疗同期连用。艾迪注射液为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1.5 疗效评价标准

按UICC推荐的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NC) 、进展 (PD) 4级, 以CR+PR/总例数×100%计算有效率 (RR) 。毒副反应按照WHO抗癌药毒性分级标准, 分为0~Ⅳ级[3]。

1.6 生活质量评价

1.6.1 KPS评分

好转:KPS评分增加≥10分, 并维持4周以上。稳定:KPS评分无明显变化。进展:KPS评分减少≥10分, 持续4周以上。

1.6.2 症状或体征变化

选择1~2项与肿瘤相关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变化。好转:主要症状或体征缓解, 并维持4周以上。稳定:主要症状或体征无明显变化。进展:主要症状或体征加重。

1.6.3 体重变化

除外体腔积液、浮肿等因素引起的体重变化。好转:体重增加>2 kg, 并维持4周以上。稳定:体重增加或减少≤2 kg。进展:体重减少>2 kg, 持续4周以上。

1.6.4 癌痛变化

依据主诉程度, 按4级疼痛分级法。0级:无痛;Ⅰ级:轻度疼痛;Ⅱ级:中度疼痛;Ⅲ级:重度疼痛。好转为疼痛减轻≥Ⅰ级或疼痛程度不变而止痛药减量;稳定为不变;进展为疼痛增加≥Ⅰ级或疼痛程度不变而止痛药增量。

1.6.5 近期综合疗效评定

有效:以上4项, 1项或以上好转, 其他各项稳定。稳定:以上4项全部稳定。进展:以上4项, 1项或以上恶化。

1.6.6 生存期评价

诊断分期确立至死亡或末次随访的时间。

1.7 统计学处理

使用SAS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疗效使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艾迪组总有效率为59.3% (16/27) , PD率7.4% (2/2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7% (15/29) , PD率34.5% (10/29) 。艾迪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但两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艾迪组PD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毒副作用

全组毒副反应不严重, 主要为Ⅰ~Ⅱ级毒副反应, Ⅲ~Ⅳ级罕见。毒副反应主要为口腔炎艾迪组29.6% (8/27) 、对照组55.2% (16/29) , 艾迪组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腹泻艾迪组29.6% (8/27) 、对照组51.7% (15/29) , 艾迪组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毒副反应经对症处理均能缓解。两组消化道反应均为Ⅰ~Ⅱ级, 恶心、呕吐使用止吐药后均能控制。锁骨下静脉置管后静脉炎少见, 皮肤损害主要为色素沉着。

2.3 近期综合疗效

艾迪组好转率77.8% (21/27) 、稳定率14.8% (4/27) 、进展率7.4% (2/27) ;对照组好转率55.2% (16/29) 、稳定率34.5% (10/29) 、进展率10.3% (3/29) 。经统计学处理, 艾迪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意义 (P<0.05) 。见表2。

2.4 KPS评分比较

艾迪组好转率40.7% (11/27) 、稳定率51.9% (14/27) 、进展率7.4% (2/27) ;对照组好转率31.0% (9/29) 、稳定率58.6% (17/29) 、进展率10.3% (3/29) 。艾迪组KPS评分好转率高于对照组, 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意义 (P>0.05) 。见表3。

2.5 症状变化比较

艾迪组好转率77.8% (21/27) 、稳定率22.2% (6/27) 、进展率0。对照组好转率51.7% (15/29) 、稳定率44.8% (13/29) 、进展率3.4% (1/29) 。艾迪组症状好转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6 体重变化比较

艾迪组体重增长好转率63.0% (17/27) 、稳定率37.0% (10/27) 、进展率0。对照组好转率37.9% (11/29) 、稳定率51.7% (15/29) 、进展率10.3% (3/29) 。艾迪组体重增长好转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7 疼痛变化比较

有疼痛者共25例, 艾迪组12例, 好转率58.3% (7/12) 、稳定率41.7% (5/12) 、进展率0。对照组13例, 好转率76.9% (10/13) 、稳定率23.1% (3/13) 、进展率0。艾迪组好转率虽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8 生存情况

两组患者随访至2010年6月, 8例已死亡, 48例存活, 两组各有24例, 仍在随访中。艾迪组生存时间16~62周, 中位生存期为8.7个月, 1年生存率68.7%;对照组生存时间12~56周, 中位生存期为7.8个月, 1年生存率65.0%。长期生存情况, 仍需随访。

3 讨论

在胃肠道癌的治疗中, 晚期胃癌的疗效仍不容乐观。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和治疗方法是胃癌研究的热点之一[4,5,6,7]。目前, 胃癌化疗的3类主药如氟尿嘧啶类、铂类和紫杉类中5- FU为主的地位仍不容置疑, 但其单药有效率仍在20%以下[4]。Machover等[7,8]首次报道CF联合5- FU治疗胃肠道癌。通过CF对5- FU的生化调节, 能提高5- FU的疗效[5,6,7,8]。研究[5]表明, 小剂量CF与大剂量CF在与5- FU联合应用中疗效相同, 但其毒副反应较轻。此外, 5- FU是时间依赖性代谢药的典型, 持续点滴有效血药浓度持续时间长, 目前还发现由于肿瘤细胞分处于细胞周期的各个时相, 而5- FU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 所以长疗程持续点滴等待更多细胞进入S期, 疗效优于一次推注, 临床上5- FU常规用法是500 mg·m-2·d-1持续静脉滴注5 d, 但胃肠黏膜损伤较大[5,6]。临床研究表明, 应用低剂量5- FU长疗程持续静滴治疗老年晚期转移性胃癌, 毒副反应较轻[6], 近期疗效高达66.7%。

临床前实验发现, 以中药人参、黄芪、刺五加、斑蝥为主要成分的复方注射液艾迪注射液, 其活性成分主要为人参皂甙、黄芪皂甙、刺五加多糖、去甲斑蝥素等, 能抑制肿瘤的血管新生和VEGF蛋白表达, 降低肿瘤内血管密度, 对多药耐药基因有显著的逆转作用。在30 μg·ml-1浓度下, 对人脑神经胶质瘤U251的凋亡诱导率可达20.87%, 能直接杀伤体外培养的人脑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人肝癌H7402细胞等。最近研究发现, 艾迪抗肿瘤活性呈现多靶点多靶向的特点[1,2]。

本组低剂量5- FU长疗程持续点滴伍用低剂量CF和PDD, 加或不加艾迪注射液中药治疗, 艾迪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但两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艾迪组PD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采用近期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经统计学处理, 艾迪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意义 (P<0.05) 。生活质量评价, 艾迪组KPS评分好转率高于对照组, 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意义 (P>0.05) 。艾迪组症状好转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艾迪组体重增长好转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疼痛变化比较艾迪组好转率虽低于对照组, 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意义 (P>0.05) 。合并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毒副反应不严重, 主要为口腔炎和腹泻, 其发生率均为艾迪组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本实验有理由说明, 低剂量5- FU长疗程持续点滴联合艾迪注射液中药治疗晚期胃癌, 总有效率较高, 毒副反应能耐受, 近期综合疗效好于对照组, 进展率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意义。生存期情况仍需观察。作者认为, 艾迪注射液可以配合低剂量5- FU长疗程持续点滴治疗晚期胃癌, 其作用及地位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郝仙娣, 周哲, 李树新.艾迪注射液抑瘤及配合化疗减毒作用的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1998, 5 (增刊) :40-42.

[2]高进.艾迪注射液抑制癌细胞转移的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1998, 5 (增刊) :43-44.

[3]孙燕, 周际昌.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30-33.

[4]储大同.当代肿瘤内科治疗方案评价[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153-165.

[5]郑秀立, 潘良熹, 黄富麟, 等.高低剂量醛氢叶酸合并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肠道癌[J].肿瘤防治研究, 1994, 21 (5) :323-325.

[6]洪专, 高秀芹, 祝浩强, 等.低剂量长疗程5-FU静脉泵持续点滴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J].江苏医药, 2001, 27 (1) :24-25.

[7]MACHOVER D.Treatment of advanced colorectal and gastricadenocarcinomas with 5-Fluorouracil and high-dose folnic acid[J].J Clin Oncol, 1986, 4 (4) :685-696.

持续静脉注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120例作为此次观察对象, 该观察对象中20例为脑出血, 28例为重度颅脑外伤, 17例为重症胰腺炎, 12例为胸部外伤, 其余43例为胃肠手术,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发现本次观察对象均有消化道溃疡既往病史, 分别于发病2周内出现消化道黏膜损伤症状, 严重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情况。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 观察组男33例, 女27例, 平均年龄 (62.34±2.30) 岁;对照组男35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 (61.77±2.25) 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患者统一进行基础治疗,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补充生理盐水、林格氏液、血浆及红细胞等, 如有需要可给予患者升压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静脉注射奥美拉唑 (长春海悦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4900) 40 mg/次, 每隔8 h给药1次;观察组采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奥美拉唑, 80 mg/次, 每隔8 h给药1次;维持上述药量72 h后将为常规药量, 40 mg/次, 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统一放置胃管, 并定期测量其胃液p H值, 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检测, 同时根据止血情况对本次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本次疗效共分为3级, 即显效、有效、无效。其中24 h内引流液中无出血情况表示治疗显效;治疗48 h内达到止血效果表示治疗有效;经治疗72 h后仍有出血情况则表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患者胃液p H值变化情况

通过对患者胃液p H值进行检测, 经治疗, 患者胃液p H值均有所升高, 对比两组升高情况, 观察组整体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各血液指标变化情况

经治疗患者出血情况得到良好控制, 血容量得到及时补充, 各指标 (血红蛋白、尿素氮、代谢酸性中毒) 恢复正常, 对比两组患者血液相关指标, 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临床止血情况比较

数据整理后可得,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两组比较, P<0.01

注:两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会引起神经、体液以及内分泌调节失常,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促进释放儿茶酚胺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 导致消化道血管收缩造成缺血[2]。此外由于胃壁细胞分泌较多胃酸, 减少了保护黏液的分泌, 削弱了胃肠道黏膜保护作用, 最终形成损伤。消化道作为应激反应的主要中心器官, 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 因此临床早期防治十分关键[3,4]。

奥美拉唑通过抑制H+-K+-ATP酶活性起到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属于质子泵抑制剂的一种, 具有长效抑酸功效, 能够较理想的控制胃液p H值, 甚至能够达到无酸状态。有学者研究指出[5], 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还能够有效改善胃黏膜循环, 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本文观察中主要对比两种剂量下对消化道损伤的改善作用, 其中观察组持续静脉滴注奥美拉唑80 mg, 对照组剂量为40 mg。

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 经治疗, 患者胃液p H值均有所升高, 但对比两组升高情况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整体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患者出血情况得到良好控制, 血容量及时得到补充, 各指标 (血红蛋白、尿素氮、代谢酸性中毒) 恢复正常, 对比两组患者血液相关指标, 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奥美拉唑可有效改善消化道微循环, 抑制胃酸分泌, 这与相关报道[6]结果一致。此次治疗观察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为防治重症患者并发应激性消化道黏膜损伤采用持续静脉注射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效果显著, 临床运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董明瑛.胃管注入法应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疗效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7) :37-38.

[2]郭玉霞, 张文.急性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治疗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 :112.

[3]吴海武, 谢俊锋, 汤建华, 等.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老年胃溃疡合并出血的疗效分析.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5) :1292-1296.

[4]詹海勇, 黄聪武.不同剂量奥美拉唑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比较.广东医学, 2012, 33 (1) :127-128.

[5]卢娅萍.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当代医学, 2012 (18) :139-140.

持续静脉注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PICC治疗前均未发生严重感染, 无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性障碍及其他感染性疾病, 治疗前均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4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1例, 女33例, 年龄25~70岁, 平均 (53±7) 岁, 病程3个月至3年, 平均 (1.3±0.7) 年;观察组患者中, 男22例, 女32例, 年龄27~75岁, 平均 (55±7) 岁, 病程3个月至4年, 平均 (1.7±1.0)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持续实施PICC护理质量改进管理,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具体包括PICC穿刺准备、导管维护、病情观察等, 观察组患者实施静脉治疗护理: (1) 成立静脉治疗护理小组, 小组成员均为2年及以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 包括组长、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等。 (2) 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学习讨论交流PICC置管及静脉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不足, 并制订相应的解决措施。 (3) 建立监控机制:采用戴明循环 (PDCA) 管理模式收集资料和信息, 提高静脉治疗的护理质量。 (4) 由于进行PICC及静脉治疗的患者分散于不同科室, 因此静脉治疗护理具有差异性, 且护理人员对于静脉治疗知识掌握程度不同, 因此在静脉治疗护理前要对小组成员进行针对性培训, 具体培训内容包括静脉输液治疗护理、静脉的应用解剖、PICC护理、并发症护理、化疗药物的配置给药及注意事项、PICC家庭护理及PICC门诊维护流程等。 (5) 规范穿刺流程:具体包括PICC管理规范、PICC操作、PICC冲管、PICC换药、PICC拔管规范等。此外, 还应对各科室置管患者的档案进行网络化呈报管理, 以便护理部及时在网上了解各病区置管和会诊开展情况。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导管感染评价标准[2]:临床表现为发冷、发热、寒战, 导管拔出后症状逐渐消失;置管口皮肤红肿、疼痛, 且有脓性分泌物溢出。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度 (%) =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一般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54例, 成功率为100% (54/54) ;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47例, 成功率为87.0% (47/54)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74, P<0.05) 。

2.2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护理满意度比较经过护理,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右心房入口处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术[3]。该治疗方式具有留置时间长、患者痛苦少、操作简单、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因此已逐渐发展为临床上常用的置管化疗方式。但PICC置管治疗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感染、导管阻塞、血栓、静脉炎等,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 需采取一些护理措施持续改进PICC护理质量。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6.113,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7.814, *P<0.05

静脉治疗护理是临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护理技术[4]。在PICC置管治疗中进行静脉治疗护理, 对于化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符合穿刺置管操作准入流程规范的静脉治疗护理小组, 能够为PICC及静脉穿刺护理工作提供基础和保障[5];通过定期讨论交流PICC及静脉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能不断提高护理小组的护理水平;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学习专科业务及理论知识, 提高PICC、静脉治疗护理质量, 规避安全隐患;通过建立监控机制, 能有效规避静脉治疗的安全隐患,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总而言之, 通过静脉治疗护理, 能持续改进PICC护理质量,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在持续改进PICC护理质量中应用静脉治疗护理, 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治疗护理在持续质量改进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 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4例。两组患者均持续实施PICC护理质量改进管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实施静脉治疗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74, 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护理,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持续改进PICC护理质量中应用静脉治疗护理, 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静脉治疗护理,持续质量改进,PICC,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洋.老年患者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术的护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11) :122-123.

[2]朱春萍.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在持续改进PICC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1) :124-125.

[3]束寒玲, 王玉亭, 张小华,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普外科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 (5) :54-57.

[4]李春梅, 焦月新, 黄慧敏,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PICC置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5) :33-34.

持续静脉注射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84例, 男55例, 女29例;年龄36岁~71岁;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活动性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出血以大量呕血或黑便为主, 24 h出血量≥800 mL, 其中15例出现反复出血。

1.2 方法

采用持续静脉泵入奥曲肽5 d~7 d, 先用奥曲肽0.2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微量泵中持续静脉泵入, 速度为10 mL/h, 连用3 d~5 d后泵速减至5 mL/h, 直至大便转为黄色。用奥曲肽的同时配合其他治疗, 如抗感染治疗、补充血容量等。

1.3 疗效标准

用药24 h~48 h无继续出血现象, 血压、脉搏稳定为有效, 用药48 h后仍继续出血, 血压、脉搏不稳定或需外科手术治疗为无效。

1.4 结果

本组有效68例, 无效16例, 有效率81%。

2 护理

2.1 基础护理

①密切观察呕血、便血的量、次数和性质;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尿量、意识等情况;注意治疗初期可出现短暂的血糖水平下降。②绝对卧床休息, 暂禁饮食。向病人解释卧床和禁食的重要性, 以取得合作。③心电监护, 每15 min~30 min监测血压、脉搏、呼吸, 观察肢端及皮肤温湿度, 注意保暖, 避免休克。④保持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通畅, 当报警时应迅速查明原因, 及时处理。

2.2 用药护理

奥曲肽24 h维持, 中间不能停用;应予浅静脉留置, 不能外渗;用药过程中严格控制泵速, 当注射速度过快时, 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同时嘱病人和家属不能擅自调节泵速, 以免发生意外;加强巡视, 观察静脉输液是否通畅, 防止液体外漏, 影响药物疗效。

2.3 心理护理

奥曲肽是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类似物, 持续静脉输注可抑制血管活性肽的释放[1], 也能抑制胃酸分泌[2], 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良好的疗效。由于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 加上持续泵入时间较长, 病人易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而加重出血, 因此, 用药前应向病人耐心解释奥曲肽的作用、不良反应、用药目的与方法, 取得病人的理解,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朱雅琪, 张沛怡.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及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治疗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 :507-509.

上一篇:班级学生干部培养下一篇:土地复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