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式教学

2024-09-03

课题式教学(共12篇)

课题式教学 篇1

摘要:“课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在部分高校中得以应用。在“双创”时代,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本文对“课题式”教学模式的定义、特点与原则进行了探讨,认为它与时代要求很契合,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校,课题式教学模式,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复制”为主,检验学习成果的标准是——学生能够成功的复制出来课本上讲述的东西。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较快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在生产复制性的工作中有优势。但缺乏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在知识的应用中不够灵活。“课题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适用于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一、“课题式”教学模式的定义

“课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工作以一系列课题展开,这些课题涵盖教学大纲中的所有知识点,具有一定难度,能够引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教师设置有趣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查资料、分析研究、团队探讨、听教师讲解解决一系列难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做课题,搞研究。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对知识理解深度与广度。

二、“课题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原则

(一)课题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课题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自主性。学生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具备学习主动性,拥有自己的观点。把学习变成爱好,长期进行。2.问题性。教师提出一个课题,学生在研究中不断地去提出问题。提出疑问是科学发展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得到答案更为重要。”3.探究性。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答案是什么,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理性、辩证思维能力,是创新的一个过程。4.开放性。课题不拘泥于课本,来自于生活。学生在做课题的过程中能拓宽知识宽度,积累灵感,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二)教学工作遵循的原则

1.环境适于创新。“枪打出头鸟”,人们对违反常理的人本能的排斥,而创造出来的新事物很容易被认为是异类,创新的人因“不守规矩”而遭受攻击。因此,在“课题式”教学工作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鼓励创新的行动与想法,保护创新的人。让成功的创新征服学生,同时在成功之前的一次次失败中给予学生鼓励。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题式”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因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太少,头脑中一片空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掌握基础知识是更深层次利用的先决条件。基础知识教学要牢牢把握大纲,做到不偏不漏。科研的过程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科研题目引发学生探究学习欲望,解决课题中疑问可以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科研课题的展开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合作配合与独立研究相结合。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合作配合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有效办法,常常达到1+1>2的效果,为学生后续的工作生活考虑,需要培养学生的协作配合能力。同时,要控制学生合作配合的频率,在学习阶段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更重要,打个比方,一百个小学生合作也没有一名科学家的研究能力强。找人合作方便快捷,具备独立研究的能力则需要长期锻炼与积累。

三、“课题式”教学模式类型

创新、创业的“双创”模式是当前社会的主题,创新侧重于新知识领域的开拓,创业侧重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而“课题式”教学模式所具有的课题研究类型能够很好地针对性培养学生“双创”能力。

(一)探求新知型

课题取自于大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要求学生观察现象,从中找到新的规律;深入理解概念,去掉多余的部分,减少思维中的限制,产生更多合理的想法。对一个问题有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处理办法。而解决高新技术问题中的瓶颈问题,往往需要这些。

(二)解决问题型

课题来源于生活中,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多方面,这与传统的问题不同。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理性判断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在创业活动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而在此类课题的锻炼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得到锻炼。

(三)成果应用型

此类课题要求学生学习利用已有的课题成果,形成自己新的课题。给学生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成果,通过研究、学习,产生一个新的想法,应用到自己的课题中。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生,但利用率极低。很多人没有创业的想法,因为他没有形成利用现有科研成果的习惯。而此类课题能够让学生发现、利用已有科研成果的习惯,增加学生创业的可能性。

今年,我国首次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欣慰的同时让人苦笑。我国有如此大的人口基数,建国60余年,仅仅获得一枚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复制学习为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科研缺高峰理所当然。“课题式”教学模式理论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使缺乏实践经验,但依旧值得推广,路是走出来的。

课题式教学 篇2

一、课题背景分析

1、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客观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而其中“学会做事”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生活则要求学生您够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生活中学会合作交往。因此,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并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儿童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态度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担负的重任。

2、课程改革的呼唤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也特别强调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源于儿童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站中,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一个人只有通过实践体验美德的行为才能真正成为有美德的人。所以,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经历体验,感悟人生的真善美,才能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生命的价值,唤醒学生沉睡的潜意识,点燃学生的生命的火把,形成健全的人格,将是今后小学生品德养成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3、品德课程的需求

随着课标的深入落实,体验活动成了品德课教与学的中介,在课堂上通过活动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传授的方式趣味化;可以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可以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独立人格的塑造、潜能和创造性的开发,从而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通过活动创设适宜的情境开展教学,是品德课程淡化教育痕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由于每个学习者先前经验的独特性及学习情感的特殊性,所以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因此要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

2、人的学习理论依据从学习理论来看,20%的学习是从听而来,50%是从眼见而来,80%是从亲自参与而来。学生听过的就忘了,看过的就记住了,亲身经历的才能真正把握并内化。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知识的体验过程,才能真正理解,提高认识,并内化成良好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在获得了知识体验的同时也得到了情感上的愉悦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3、现代教学论认为,要明确倡导在教学活动中确认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欲望和要求,帮助学生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在亲自感知、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乐于学习,学会学习。

4、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依据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三、概念的界定

体验:是用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体验式教学: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从观察、思考、反思到实践的流程,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体验式教学强调学习者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形成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在体验中让认知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品德课堂体验式教学活动设计方法,形成与教材相配套的活动方案。

2、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能力。

3、通过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品德的实践活动中,丰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讨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课不同学段的不同特点。

四、研究内容: 进行有效的体验式教学,要紧密结合品德学科生活化、活动化、综合性的特点,要注意做到模拟生活,关注社会,撷取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一)课堂中体验式教学活动方式

1、课堂实践体验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道德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实践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因此,教师要将品德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真正地用心去感受生活,感悟社会,从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2、课堂模拟体验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导行”,而“行动”必行“心动”,体验正是促使:“心动”的催化剂。模拟体验,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虚拟的情景,但又是生活中的真实生活,学生身临其境,在活动中体验、思考、感悟。体验课堂组织教学,能填满孩子知行脱节的鸿沟,促进行知统一,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

3、课堂游戏体验

游戏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可以通过游戏自悟自得,获得知识和道理;其次,学生各具差异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不同表现进行适时的,亲切的个别引导和教育,从而让每个儿童有所进步。在活动中,注重的是学生的体验及体验之上的自悟,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分组,及学生活动中的个别引导、实现从“说道理”到“做道理”的转变。可以说游戏活动为品德教育注入了生机,把品德教育从“高高在上”拉回到了学生身边,使我们的教育易为学生接受并加以内化。

(二)课后实践体验活动的设计

为使教学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必须使学生再次体验,让他们带着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回到实践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实际需要,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如让他们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进入开放式的练习,开放式练习不是简单的模仿性作业,而是要对书本上的练习进行适当改良,或另行设计等。

五、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体现教研活动课题化,课题研究专题化,以课题组成员的实践与反思为主要方式,通过课堂观察、先进经验总结与交流等开展研究。

1、文献资料法。对相关的研究成果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积极学习,指导课题研究。

2、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现状及成因,以及品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情境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情况,了解教师教学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实验观察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围绕情境创设,在实践中观察学生学习活动变化,总结在不同学段情境体验活动的有效形式。

4、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边研究边行动,提高品德课教育的时效性。

5、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提炼总结品德课堂体验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参与者都是在思品教学与班级管理第一线的教师,通过教师的边实践边研究的行动研究来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具体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3—2011.4)

确立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学习有关体验式教学的理论著作,使课题组成员能在思想上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和实验,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5—2014.1)①调查分析阶段(2011.5—2011.7)

设计调查问卷,对班级学生的体验活动进行调查,归因分析。②实践操作阶段(2011.9—2013.6)

1、挖掘课程资源,进行课堂实践,探讨课堂实践体验、模拟体验、游戏体验及课后实践体验活动方案。

2、在不同学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探讨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课不同学段的不同特点。(3)总结成果阶段(2014.1—2014.3)

在第二阶段全面深入研究后,上好汇报课。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将各种资料系统归类,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写出在思品教学中进行养成体验式教学的相关论文。

(二)课题组成员: 组 长:唐亚琴

课题式教学 篇3

课题式教学又称研究式教学,属于建构性的教学,是现代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课题式教学运用于色彩课程的实践,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学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索精神。与传统教学不同之处是,它更注重学生对过程性知识的体验和积累,更注重学生对课题的自主学习。它对创造意识的培养及独立主动的思维具有开发性效应,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潜能的训练具有独特的作用。

色彩设计课程的课题设置,要以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为首要任务。正确的课题训练不但解决教学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观察方法。课题内容既可以体现为横跨多门课程、多门学科的,也可以是由某个专题内容组成的一组相关性作业构成,还可以是一个单独的作业方式及内容等等。不管是何种形式,课题内容的设计都应该围绕着教学中心,精心设计出具体计划和总体实施程序,制定出每一阶段的方法和步骤,把笼统、复杂、抽象的教学条例和原则分解为一连串新颖、具体的课题。所以,教学中课题的设置应该力求在练习中,体现富于创意的或具有设计意念的色彩效果,只有具备开发学生创意性的课题才能达到教学预设的目标。

课题一:光色写生训练

光色写生训练,也是写实性色彩训练,在同一环境下,物象之间的各种色彩必然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这一阶段训练要求学生在科学、客观认识物象的形体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认真观察和分析光源色、环境色与物象固有色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使学生在一开始进行色彩画训练时,就能进行色彩规律的研究和探讨,学会生动地塑造所描绘对象的形体、空间、结构、位置、质感等,给人一种客观真实的感受。

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一幅作品的成败,关键在于作者是否具备对画面色彩整体驾驭的能力,因此整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作画者走向成熟的标志。本阶段的训练就是要培养学生整体观察、概括表现的良好习惯,确立主动分析和把握写生对象各色彩个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正确的整体表现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地,小色稿的训练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小色稿写生能够在十几分钟内完成,便于学生快捷地捕捉瞬间的光色关系。这样可避免把精力放在刻画上,多余的时间可以用来反复调整大的色彩关系。小色稿练习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色彩记忆能力,记忆作画可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把握对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多作默写训练,可使学生的观察力不断得到锤炼。

在这一阶段训练中,还要要求学生认真掌握好条件色规律,弄通色彩透视的基本规律,以及形体与色彩的空间关系,切实把握色调的组成关系,探究色彩的冷暖组合配置。写生中需要强化秩序、空间、结构和质量。练习内容应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可以从单色练习入手,逐步过渡到单个静物色色光练习、组合静物的色光练习、质感肌理练习。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学习最新成果,调动多种手段,如电化教学、观摩交流和鉴赏等多种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题二:具象设计色彩训练

符合自然光学色彩原理的色彩组合并不都是符合美的规律,而符合色彩美的规律的色彩组合却是百分之百地符合自然光学色彩原理。具象设计色彩训练这一课题是介于写实绘画和设计绘画间的过渡形式。这一训练的重点在于以不违反色光关系为前提,对物象的明暗和色彩关系加以概括、提炼,构形上要求学生在忠实于客观对象形体的基础上予以适当的取舍、修饰,产生一种简洁、单纯的效果,构色上要在画面中建立和谐的色彩关系,建构一个符合色彩规律的新的色彩关系。这一训练过程也是一个从被动塑造到主动的色彩设计的一个转变过程。这一课题的具体内容包括:画面变调练习、画面限色练习、色彩归纳练习等。

正常的色彩写生,一般是描绘对象客观的光色关系。而变调训练是以改变的光色关系为前提的,也就是根据作者的意图去组织一个与对象实际色彩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色调,如冷色调可以变成暖色调,亮色调可以变成暗色调等等。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改变因单一训练造成的对象的依赖,而将注意力集中放在对色彩规律的把握上,对象只是作为构图和造型的参考。

色彩归纳练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色彩立体概括能力,能够熟练地用“分阶法”、“限色法”等对自然物象的形与色作出概括,因此可以降低对形、结构等素描关系的要求,强调色彩调配的准确性,训练时力求达到直觉表现和理性分析相结合。主要物体和前景的色块表现可以丰富些,次要物体和背景的色块应简洁概括些。随着训练量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色块可以逐步变小,使对象形体逐步明确。

这一阶段训练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训练辅导中的示范作用,形成正确的导向。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对设计色彩有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的设计提供灵感的源泉。教学方法应采用多种教学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题三:抽象设计色彩训练

抽象设计色彩是设计表达手段的重要环节,要求摆脱视觉对物象直接识别的依赖性,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形象与色彩取之自然,逐渐脱离自然,最终又作用于自然。使色彩与形式具有暗示、象征、传递意念的功能。抽象设计色彩训练可以分为两个模块,一是色彩解构练习,二是色彩命题练习。

色彩解构练习目的是完成色彩造型从客观形态向抽象形态转化,使学生初步涉及设计思维的色彩思维模式,从色彩的演变进而提升到色彩的符号,追求形与形、色块与色块的比例关系以及调整、整合各种色彩的相互关系,使画面色彩语言更简洁有力,画面形式呈现一种平面化和装饰性极强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学生最终掌握色彩的抽象造型能力。

色彩命题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色彩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人们赋予色彩的某种文化特征和含义。色彩的表现主要依靠色彩的对比手段,有明度对比、纯度对比、饱和度对比、色相对比、补色对比、冷暖对比等。如果作品的命题要求是活泼的、喜悦的,作品色彩应该以强烈、明快的暖色为主。如果是静态的、伤感的,作品的色彩应以中性的或冷色调为宜。此外,色调的运用还应该与构图的样式相协调,对称式构图应以色彩调和的“统调”表现为主,要注意画面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的色彩协调。均衡式的构图应以色彩对比的“节奏”表现为主,要注意表现主、次要部分之间的色彩冲突和次要部分对主要部分的衬托。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训练中不被客观对象的固有色、环境色、条件色所束缚,以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对物象进行拆解和重构,可以更多的加入主观的处理,强化主观变色、强化主观色调、强化对比倾向,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觉、自由地运用色彩造型语言。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讲授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先让学生对设计色彩作品进行赏析、临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写生作品、照片、范作进行变形、移植、借用与再设计。

通过课题式教学的引入,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练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绘画写生色彩的科学观察认识到主观理性地归纳设计色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把传统美术教学中的色彩写生能力的培养拓宽为形态、尺度、功能、材质、工艺技术等基本要素的构成与表现的研究,引导学生借鉴图案、装饰纹样等民族文化中色彩规律和西方现代设计艺术诸流派色彩理论方法,掌握不同设计色彩方法,为将来从事的艺术专业正确地使用色彩、设计色彩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自然过渡到更为深远的学习层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张名孝,《色彩基础中的课题式教学》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2).

略论PLC教学中课题式单元教学 篇4

可编程序控制器 (PLC) 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 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因为它具有体积小、功能强、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以及应用安装方便等优点, 并且还可以通过软件的改变来改变控制过程, 所以很快就在我国的工业控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今已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的三大支柱 (PLC技术、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 之一。因此PLC技术已成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电气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且在职业技能鉴定中也成为指定的考核内容之一。但在进行PLC教学的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在学习PLC时, 较为吃力, 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那么,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PLC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呢?

1.从通俗形象的实例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学生刚开始接触PLC课程时, 他们对该课程并不了解, 多数学生将其理解为计算机之类的编程课程, 产生难学的念头。此时, 我通过多渠道收集了与PLC课题相关的大量资料, 通过提高自身素质, 给学生以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课时, 首先列举了PLC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及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 如:大家常见的繁华街道装饰用的霓虹灯、指挥车辆的交通灯、小区里的人工喷泉和工人运货的电梯, 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汽车生产流水线、数控机床、机械手的控制、货物的存取、运输、检测, 甚至是机器人的控制等等都有PLC的功劳。这些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 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觉得它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采用直观教学。采用直观教学的教学方法同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增强感性认识, 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开阔学生的想象力, 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解PLC的结构时, 我利用事先制作的PLC示教板, 使学生对PLC的外部结构及外部设备等进行了解, 这样一来学生对PLC的外部结构就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与老师在黑板上详细地讲解这些理论知识比较起来, 前者更容易吸引学生, 教学效果较好, 对理论, 学生在感性直观教学中易于理解、掌握。但对于PLC的内部结构, 由于不能解体PLC, 则可利用挂图讲解, 这样使学生对PLC就有一个较清晰的印象。

3.成功教育。采用成功教育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谓成功教育, 即转变观念和方法, 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成功, 让学生尝试成功, 逐步达到学生自主成功, 它是追求全体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开始练习时, 很多学生一旦出现不成功, 很容易出现厌学的情况, 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 我在编程练习的初期出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题目, 并且采用多种形式的暗示, 帮助学生完成程序的编写和调试, 让学生感觉到本课程不难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成功的“阴影”下容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后在逐渐加大难度,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二、课题式单元教学的实施

现在我们用于教学的PLC教材, 在编写时一般是按照基本原理、基本指令、基本功能指令、高级指令、基本应用、基本操作等分成若干个独立的章节。编者按照结构严谨性进行编书, 而教师在实施教学时, 则应从利于学生认知和掌握的角度开展教学, 这是教材使用者应处理好的问题。如果任课老师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 就是要将全部基本指令学习完毕, 再学习基本应用, 基本学习完毕再进行基本操作的学习。这样一来在一段期间内学习完所有指令, 学生学习后的印象不够深刻, 容易产生混淆和遗忘, 到基本应用的学习时, 又要对所涉及的指令进行重新学习, 效率低。所有理论学习完后, 才进行基本操作, 不能相得益彰, 教学效果不好。

为此, 我在PLC教学中采用了课题式单元教学, 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大量的PLC应用实例, 并通过筛选、整合成5个单元, 每个单元由4到6个同类实例组成。每个课题以一个应用实例为主题, 其内容包括了:应用实例的生产目的, 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的介绍, 用PLC实现控制的线路, 例如第二单元有电机的点动控制、电动机的连续控制、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系统这三个实例作为基本指令继电接触翻译部分的学习。通过以上列举的单元内容可知, 这样的安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连贯性,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单元内的实例都能有效地为该单元核心内容的教学服务。所以说, 要改变传统教学为课题式单元教学, 首要任务是合理地设计好每一个实例课题。这些实例课题既能方便学生的学习, 又要包含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在维修电工专业PLC实习教学中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施课题式单元教学的好处, 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做好引导,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题式教学 篇5

一、积极创造条件,进行课题申报。

我校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科研基础。作文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少教师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作文教学法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应试教育”似乎越演越烈,重理轻文,特别是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如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我校的语文教师带着困惑和思考走到了一起。“提高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应运而生后,课题组人员热情高涨,积极准备。或阅读钻研理论著作,或进行调查研究,或向专家请教,进行实验设计,填写课题研究申报书。最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经溧阳市教教科室批准,使本课题的申报得以成功

二、加强教学调查,确定实验班级与研究计划。

课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对教与学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的,其研究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课题研究开始时本课题组就对全校学生的作文现状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课题研究开展的12个研究班级,并召开课题组会议,依据调查情况确定了课题研究开展的计划及方法。

三、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自本课题开题以来,校领导大力支持课题组的学习培训工作。“走出去,请进来”,学校多次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到外听课学习,多次进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些都使课题组成员深受启发,拓宽了视野,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这对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四、加强课题研究中的理论学习。

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让教师在观念上确定以提高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为目标,“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发展学生作文能力”的“生活作文”教育观。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点,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为此,课题组成员在研究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的理论学习,以集中统一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先后学习了《基础教育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等文件,《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理论专著,每人订阅了1—2份相关作文教学的杂志,汲取信息和营养,尽量使自己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理论,并组织大家在学习中写读书笔记、心得,定期进行交流、讨论、总结。

五、积极进行课题的研讨和管理。

在一年来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深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共同探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自觉参加每月一次的课题组活动,或学习或讨论或开设公开课,使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进行下去,并且有所得。加强校际与校内的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课题组成员都各自开了一节公开课,实施开放性教学,形式各种各样,内容丰富多彩。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的平时管理,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商议后,拟定了有关课题研究的约定,对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指定专人负责,保证各项工作及时落实到位。

六、阶段性成果明显,提升了学生成绩和教师素质。

经过一年来的课题研究、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的探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由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求源头活水,让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有米下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兴趣大增,教学效果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徐珂、陈姝吟两名同学在常州市现场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另有多名同学在溧阳市级作文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成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课题组编辑的校文化专刊《雏燕》也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写作热情,调动了广大师生进行尝试性创作实践的积极性。

课题组老师在理论学习,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经验总结或论文。多位老师在论文在省市级教学刊物中发表,另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

七、关于本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常常感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还很大,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从更实际的角度思考问题:诸如在各学科重重挤压下如何保证学生的写作时间,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大多数学生几乎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状态下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品味生活?如何取得家长的理解、学校的认可,更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课题涉及的面很广,研究的切入口、重点放在哪里更恰当?但我们坚信我们选择是正确的,我们的研究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以上是我们对于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提高和改进的地方。我们相信在多方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在本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迎来更为美好的明天。

“课题式”复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篇6

一、 “课题式”复习课概述

“课题式”复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和已知的丰富资源(包括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等)为背景,以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指向,选择确定复习内容:知识面较窄、有一定针对性的研究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运用知识,获取所需的信息,最终去解释或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学习方式.[1] 这是一种主动积极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着眼于培养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以习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复习中,教师重点在于处理:(1)如何将复习内容变成课题研究的过程;(2)适时引导学生作为研究者或探究者来操作复习材料;(3)以“研究创新点”培养学生在复习中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课题式”复习课过程的处理

教师处理复习内容,是自我理解并操作教学内容,并由此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处理为利于学生知识内化和能力培养的学习活动材料.[2] 为此,教师借助“课题”处理复习内容,使得“静态”的零散的知识点变成“动态”的系统研究过程.

1. 预定课题目标,将知识点转化为研究过程

【实例1】某老师在复习“电功 电功率”知识时,设置如下目标:

①知道电能表的应用及相关的计算.

②知道转化法探究电流做功的多少通过灯泡的亮度来反映,以及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做功的多少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③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电阻的关系,会对电功率进行计算和测量.

同学们通过翻书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电功、电功率等相关知识的收集和整理,教师与学生做了简单的交流,然后通过练习题开始讲练结合,很快就完成了一堂“电功 电功率”的复习.

课后,学生间相互交流:“今天老师讲的啥,一点也没有搞清楚,就是填概念,做练习,一点新意也没有,概念参考资料上多了去了,还不如我自己去整理呢!”“就是,明明都已经讲过的概念,还喋喋不休,把我的瞌睡虫都引出来了……”教师回到办公室,也是唉声叹气:“天天认真地编教学案,堂堂课讲例题纠错,可学生一点不领情,课上暮气沉沉,课后糊里糊涂,还不如早点参加中考呢……”

【分析】目标是复习过程的起点和归宿,具有定向指引、激励调控的功能. 学生对于没有目标或者目标指向不明确的课堂自然是一头雾水. 从这位教师设定的目标来看,自身并没有搞清楚复习目标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首先,制定的目标的指向性应明确,具体而突出,所设定的动词应该是外显的行为动词,如电能表的应用和相关计算可表述为“结合实例理解测量电功和电能的仪表以及相关的计算”;对于电流做功的影响因素应该表述为“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其次,目标的设定应该把握住复习内容的重难点. “电功 电功率”的复习应该抓住这两个重要的物理量制定相应的目标,电能表的使用也好、电功率的计算也罢,其目的都是通过复习让学生了解这两个物理量的定义、计算的方法、计算公式以及测量工具和方法。上述的问题就在于“眉毛胡子一把抓”,缺失一定的层次感,学生和教师自然无法分清楚该堂课的主线了。

【优化策略】笔者结合“课题式”复习对目标进行了以下优化.

首先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小组协作,师生共同参与,将知识板块划分,把若干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设定为一个课题,如电学部分设定为以下课题:“简单的电路”“欧姆定律”“电功 电功率”“电磁联系”四大板块,其中“电功电功率”有以下目标设定:

①结合实例理解电功的概念,会描述电功的定义、公式、单位等,通过实验探究电功大小的影响因素.

②结合实例理解电功率的概念,会描述电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等,通过实验会用两种方法测量用电器的电功率. 结合用电器,知道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③通过两个实验的复习,掌握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学会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

【点评】该复习目标即课题研究目标,清晰明确,主次清楚,两条主线:一是电功的复习,二是电功率的复习. 这样,学生开展复习就有了很强的层次感.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助式学习围绕这三大目标开始研究,有知识的建构,有能力的提升,有网络体系的构建……学生对于原本很枯燥乏味的概念复习由于自主参与而显得生动. 师生的互为解答,教师提问:“同学们对于电功和电功率的复习,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黑板板书两大部分:电功 电功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两块知识体系的复习,并不断互相补充,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简单重现,而是还加强了对既有经验的补充和重组. 这样,知识点就转化为研究过程了.

2. 摒弃堆砌重复习题,引导操作探究材料

【实例2】八年级的“浮力”是力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需要加强.

对于这种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的复习,教师在设计教学案时,总是要照顾后进生,大量的简单重复的习题充斥课堂,大规模的长时间的无效训练自始至终,教师丧失其主导作用,学生丧失其主体地位,到头来教师还处处担心:“我有没有漏掉了什么?”“我怎样加强这部分题目的训练?”很少考虑“我的这节课主要满足哪部分学生?其余的学生我怎样采取措施满足他们?”以及“我该怎样调动所有同学的探究欲望,从而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以至于对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不问,只要他们上课不捣乱就行,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没有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在课堂中也提不起精神来. 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下降,最终因陷于沉闷而成为少数人的课堂.

【分析】这样的物理复习课成为解题训练课、技巧课,教学手段的单一,肆意拔高要求与知识点,以练代讲,搞题海战术,加上设计的题目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现实的世界,很少让学生参与探究和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就题论题,学生在习题的王国里,天天听各种解题的方法技巧,做大量既无实际应用价值又无理论价值的习题,导致他们对物理课堂的形式化表现出厌烦和畏惧. 虽然有部分学生通过若干次高强度的训练成为解题能手,却不了解身边生活中的物理,一旦出现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探究时,就束手束脚、无从落笔了.

【优化策略】为了有效达成三维目标,促进所有学生具有实践意识,笔者改变了单纯的“以讲代练”或者“以练代讲”的常规做法,对复习内容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展开.

(1) 明确课题:复习浮力.

(2) 设定课题研究的目的(基于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①通过复习,认识浮力,掌握浮力的概念、定义、单位等.

②通过实验,建构测量“浮力”的若干种方法的知识网络.

(3) 教学过程(实录):

师:小朋友玩的气球咱们同学都看见过,手一松,气球就飞上天了. 这是为什么呢?(基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生:浮力.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复习浮力. (板书课题:浮力)浮力是力的一种,我们研究力需要从哪些角度来研究呢?(基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生: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可以用不同形式来概括一下浮力的三要素.

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别用不同形式如画图、制表等复习浮力的三要素并展示在黑板上. 有的同学还将压力与之对比制成了表格. 形式多样,参与充分.)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刚从学校假山旁捡来的小石头,谁能测出它的浮力?同学们讨论一下.

(有学生立刻提出,有什么器材可以选择吗?老师表示不限任何器材. 学生以此作为研究目标,开展了以测量小石块所受浮力大小的课题研究.)(基于研究创新点)

学生开始设计研究步骤,制定了研究方案和研究记录表格……

【点评】这样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纯粹的“炒冷饭式”知识复述回忆课或者习题训练课,也不是老师个人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和概括或形成填充式学案. 而是学生自己收集处理知识,纳入新的知识框架,将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 以实际情境为例,开放性的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知识,建构一定的知识网络. 对于后面的测量小石块的浮力实验以充分开放条件、开放结论,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复习测量浮力的方法. 这种训练比单纯依赖计算题或者书面的探究题更为吸引学生,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举.

3. 树立“研究创新点”,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

【实例3】在开展“质量与密度”复习时,部分教师设置的导学案往往如此安排:(1)循规蹈矩的复习质量、密度的定义公式;(2)设置各种类型的经典例题,如固体、液体密度的测量,密度知识应用题的计算和解答等等;(3)当堂测试,巩固反馈.

【分析】对于复习课,大部分教师也乐于采用这种形式,因为考查的形式都是以书面的习题为主要方式,故而在教辅资料漫天飞舞的现在,教师对于习题的选择途径比较多,而且更容易操作,但是对于物理这种以实验探究为主要对象的学科来说,纯粹枯燥的计算与训练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能力培养分别从观察能力、提问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交流能力、自学能力进行阐述,而机械的训练演变成学生的抱怨:“复习不就是闷着头做题吗?昏天暗地,一道接着一道,没完没了,何时是个头啊。”老师也很有看法:“复习无非是师出题、生做题、师评讲、生改错的老套路,难有新意”……(部分教师如是说)

【优化策略】物理本是“来自生活、服务实践”的应用学科. 通过“课题式”复习,得到哪些新知识点和思想方法?可以解决哪些问题?能使旧知得到怎样的发展?显然,通过该“课题式”复习的创新点在于学生必须掌握显性知识(概念、公式等)以及隐性能力(思想方法)等.[3] 该课题复习具体设计如图1.

【点评】这样的设计只要抓住主干实验:测量固体密度. 由学生构建开放式的探究过程,并以此拓展贯穿整个复习过程,那么,在模拟如此的研究场景和感同身受的探究,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更多的研究方法.

三、 结语

“课题式”复习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牢牢把握住复习目标,运用有效手段处理教学内容,将知识复习变为探究过程,启发学生构建生成“研究创新点”,必定能打破复习课“单调、乏味、无序、低效”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叶建华. 新课程赋予学生新角色——初中思想品德课课题式学习初探[J]. 教学与管理,2006(4).

[2] 姜明. 关于课题式教学的探讨[J]. 交通高教研究,2004(7).

概率统计中的课题式教学 篇7

关键词:课题式教学,概率统计教学,优点

自然界的现象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确定性现象, 另一类是随机现象。概率是和探求真实性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上, 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在概率课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试图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课题式”教学模式。我在长期的教学中感到普通教学的不足。希望通过“课题式”教学的手段, 实现知识传递方面的不足。下面是我们教学的一次尝试。以前, 我们对专业技术课授课时, 理论教学和实际生活是完全分开的。一般是先进行理论课教学, 然后就机械的做例题。在理论教学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 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降低。这样, 教学质量就难以有所突破了。任课教师在时间上保证每个课题都能做到教师的理论指导与学生的实践保持连贯性。在“课题式”教学课堂中, 教师介绍了课程实例的应用环境、注意事项, 讲解了预备知识后, 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课题式”教学, 他们的学习热情就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得当, 学生应积极参与

1.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引导、分解难度

课题式一体化教学以单独实例为一个教学课题。在实施教学时要注意分解难度和做好引导。否则, 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课题大意:常言道:“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这是对人多办法多, 人多智慧多的一种赞誉。但是当你得知这一富有哲理的话语, 可以用概率的定理, 定量地加以证明时你一定会对此深感意外。

学生对本课题较感兴趣, 但又觉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这样的课题, 教师应预先分析好难点所在, 在让学生着手完成系统设计之前做好引导工作。本课题的知识点是两事件的独立性概念:如果一个事件的出现与另一个事件的出现无关, 我们就说两事件是互相独立的。例如, 某甲的思维与某乙的思维, 只要没有预先商量过, 便是独立的;又如某地患肺炎与患沙眼病, 这两个事件是相互独立的;再如两次射击第一次射击命中与第二次射击命中, 也是互相独立的。难点有两处, 一是灵活应用两事件的独立性的概念, 一是如何用所学的数学公式定量分析。对本课题, 我们做法是:与学生一起回顾了独立性的概念和相应的数学公式。引导学生思考本课题中如何把实际问题化为数学问题?对学生做好引导、分解难度。经过如此的引导, 难点被一一分解,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已经很清晰地出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系统的设计也就迎刃而解了。只要教师引得当, 把难度分解好, 学生学习、运用知识就会得心应手。最后由学生写出总结报告, 学生的报告分组提交或是到前面讲解自己的报告。

理论:两事件的独立性的概念, 计算公式:独立事件的乘法公式

P (A或B或C) =P (A) +P (B) +P (C) -P (A) P (B) -P (B) P (C) -P (C) P (A) +P (A) P (B) P (C)

例如, P (A) =0.45 P (B) =0.55 P (C) =0.60三个人的解决问题把握大致只有一半, 但是总体解题时, 能被三人之一解出的可能性为:

P (A或B或C) =P (A) +P (B) +P (C) -P (A) P (B) -P (B) P (C) -P (C) P (A) +P (A) P (B) P (C)

=0.45+0.55+0.60-0.55*0.60-0.60*0.45+0.45*0.55*0.60=0.901

P (A或B或C) =1-[ 1-P (A) ][ 1-P (B) ][ 1-P (C) ]=0.901

学生的反思:当:“臭皮匠”人数增加时前一种算法将不胜其繁, 而后一种算法无须什么变动依然适用。

2.我们知道, 适度的压力是动力的泉源

为使学生能积极参与, 我们任课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单元过关制度来增强学生学习的适度紧迫感。每个课题教学的最后环节是课题小测验, 测试内容与课题大至雷同。一单元结束时进行一次单元综合测验。实施单元过关制度后, 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曾有这样一个事例:一名学生在单元过关小测后, 突然停下正在参与的足球比赛, 跑到笔者身边来, 求证他刚想到的解题思路是否正确。当他得到肯定的答复时, 高兴得手舞足蹈。由此可见, 任课老师应通过单元测验, 给予学生适度的学习压力, 使学生有较大的动力, 学习效果好。通过测试来检查学生对课题的掌握情况, 以及时地查漏补缺, 也是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实施课题式单元教学以来, 我们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结起来, 实施课题式单元教学的优点是:

1.学生学习兴趣浓, 学习热情高涨, 学习效果有保证

每个课题以实例为重点, 这些实例都是来自我们身边的生活、生产。学生对教学课题感兴趣, 认识到所学的东西有用, 能解决现实问题, 学习热情是自然地高涨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主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学习效果肯定不懒。

2.能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题实例来自生产、生活、要处理及注意的有关问题我们都向学生交待清楚, 引导学生具体的处理办法、解决方法步骤、方向。通过多个实例的学习、实践与积累, 学生能逐渐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力学课题式教学模式探讨 篇8

关键词:材料力学,课题式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考核

《材料力学》是普通高校许多工程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一方面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力学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拥有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普遍有所下降,各力学课程的课时也越来越少,而同时现代工程技术对力学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现有《材料力学》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方面。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力学作为单个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了课程内部与课程之间存在许多不必要的重复以及与后续课程脱节严重的现象,而随着新兴学科、新兴专业的不断出现,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现有的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严重,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实际问题的力学模型抽象化过程。2)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传统的以“教室、教师、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延续了半个世纪之久,这种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被动的去学习,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力学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严重地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创造思维的形成。3)考试考核体系方面。现有的期末一次性考试定成绩的考试模式功利化太重: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容易造成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甚至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使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记忆上、做习题上,而不是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的提高上。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学风、考风建设,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1 国内《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1)在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文献[1,2,3,4,5,6,7,8,9,10,11]进行了很多研究和尝试,却普遍没有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材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片面强调了课程内容的整合删减,注重课程内部和课程之间的连贯和协调,忽视了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和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只是简单引入工程实例,没有体现力学来源于工程实际,服务于工程实际的本质。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提出了改变现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讨式、研究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些方法大多运用于课堂教学上,而且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布置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科研小课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究了如何使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把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融入考试这一教学环节,但是,由于考试考核制度改革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上至校主管领导下至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必须积极参与其中才可能将这项制度的改革开展深入,目前真正能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并取得显著效果的却是很少。

2《材料力学》课题式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课题化。为了适应从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需要进一步研究材料力学与专业课程、工程实践的密切关系,克服目前偏重理论的学科化倾向,将理论的学习统一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上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及结构,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本变形、组合变形和试验操作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再进一步分解为多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都要围绕一个工程实际问题而展开,其中应着重于力学模型的抽象,淡化理论推导中的数学技巧,重视力学概念、理论的提出及适用条件,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课题化。开展课题式教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的学习单元———课题,每个课题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工程实际问题而展开,学生以3人~5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收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3)将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及答辩纳入考试考核体系。实行目标教学法和多样化考核方式,彻底改变过去只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决定学生课程成绩,重理论轻实践,重考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考试制度建立工科力学课程综合素质能力考核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采用基础理论测验、课题研究、撰写论文与答辩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的功利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3 课题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1)课题式教学是将学习、设计、研究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旧模式下的满堂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学习、研究、讨论和设计,把教、学、做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重方法传授、重能力培养、重学生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2)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材料力学在工程实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力学课程的积极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力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拓展到相关专业领域内与力学紧密联系的工程实际问题。同时,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有利于应用型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3)新的考试考核方法的实施将解除学生闭卷考试的思想压力,避免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使其把精力放在掌握本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及能力培养上,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进一步深化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不再被学生视为沉重的负担。

小课题式教学在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篇9

关键词:角色转换,课题式,小组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数学复习中,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新的知识,练习新的技能,学生才能有兴趣认真听课并参与互动。在数学复习课中,学生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现有知识,这是角色转换化的课题式教学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小课题进行研究,在课堂上模拟教师的方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加以审核。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和课堂上的自主地位以及学生学学习习的的主主动动性性。。

一、角色转换化的课题式复习教学实施的基础

1. 学生的基础

(1)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在数学复习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虽然这些基础还不够牢固和熟练,但正因为有这些基础,可以为数学中某些更难、更高问题的探究铺垫了前提,所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是开展角色转换化的课题式复习教学的重要的因素。

(2)学生学习的情感基础。学生的认同感和兴趣是学习的两大利器。常规的复习由于措施单调,方法单一,学生已经失去了耐心,更谈不上兴趣;又由于教师经常性地重复早已熟悉的知识,就算学生没有彻底掌握和理解,但学生的认同感随着教师的重复次数而下降,所以对于常规形式的复习方法必须进行改变。角色转换化的课题式复习教学,不仅让学生自己选择课题,自己研究,自己得出结论,还要自己去讲演给其他的同学听,同时其他同学还要对这个课题进行评价,这增强了学生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的认同感和兴趣。

(3)学生求知模式的基础。不同的学生,他的求知的模式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学生的差异性,所以不能把学生放在同一个教学模式下学习,否则会增强学习结果的层次性。这就是在同一个教室、同样的老师下,学习成绩相差巨大的原因。学生基因中就早已具备了一种向上、向善的特性,角色转换化的课题式复习教学恰好是建立在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模式上的自主建构。

2. 教师的基础

教师除了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教学思维和教学眼光,这一点在现代的教师中都普遍存在,他们都知道要让教育正确地发展,要让学生成人,必须解放教育,让教育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这也是角色转换化的课题式复习教学中教师首要的素养。

二、角色转换化的课题式复习教学的实施

1. 学习小组的组建

教师将整个班级按4~6人分为若干小组,注意学生学习能力要按强、中、弱进行搭配,挑选出组长一人。例如,我的班级总共35个学生,我就分为8个学习小组,把初二上的数学成绩总和,排出名次,按照表1进行分组;最后让学生选出工作能力强又能热心为同学服务的人为组长。

2. 小课题编制

教师在数学教材中依据章节顺序,每一个章节设计出若干个小课题,课题数量大于等于班级小组的组数,以便每个小组在每个章节都有研究的课题。例如,在数学浙教版九年级上的《反比例函数》复习中,设计了8个小课题见表2。

3. 小课题的选择和研究过程、制作培训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的学习小组协商选题,可以在预定的小课题中选定,也允许学习小组自定,但是须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进行。

选定好课题就要对学生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制作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怎样研究、研究的结论、写研究报告、讲演的PPT制作等。例如在数学浙教版九年级上的《反比例函数》复习中,小课题研究具体培训内容如表3。

4. 小课题研究时间安排

小课题研究的时间一般是安排在平时,因为单纯进入期末总复习时,只有两到三星期的时间,各门课都进入紧张的复习,不可能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小课题研究,而初三如果有大把的时间则可以试试。小课题研究的时间最佳的时间是在一个章节结束时,可以实施对这一章节小课题的研究。依次类推,小组集中研究则需利用星期六、星期天。而完成小课题的时间看课题的难易程度,根据经验,学生在两个星期内基本上能够完成了。

5. 成果的展示和评价

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地安排时间进行成果的展示和评价。展示的方式是:课题所在的小组推选一人利用PPT,在课堂的讲台上讲演,时间是在8分钟以内;其他小组评分,评分结束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打出平均分。以下是评分标准参考表如表4。每个课题结束后教师花1分钟时间点评。

三、结果及分析

这种数学复习模式在第一次操作起来可能有点慌乱,然而进入轨道后就会比较顺利。一个学期下来就能出现明显的效果,无论是学生的成绩,还是学生的其他方面,都有一个质的飞跃。例如,一个班级是普通复习教学,另一个班级实施角色转换化的课题式复习教学,期末考成绩有明显差距。但在以前,两个班级是相差不大。

课题式教学 篇10

一、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

在新的教学体系中,主要加强以下几项改革:

第一,设计时,应该重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实训基地教学,聘请各行业专家授课指导,及与企业公司合作,让学生尽快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第二,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针对某个设计实践课题展开讨论,并将校内操作实验室作为依托,教师也应该做好指导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帮助学生初步的掌握施工的相关规程和方法;掌握检查和控制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不断的提高学生技术指导方面的能力。

第三,在管理模块中,针对不同课题要求,调整具体施工管理方法,使学生掌握管理制度的基本原理及投标、报价和工程成本核算的技能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工程经济意识。

二、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以往基础课和专业课相互分离的情况,打破以往的基础课教学各级,重视经验和技巧方面的教学,改变以往专业课和基础课脱节的情况,重视学生视觉反应力提高,增强学生通过视觉来接受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力、思维分析能力等,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把握各种事物,确保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相辅相成。

三、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在制定改革方案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并全面考虑到专业的特点,重视教学本身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从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并且还应该总结实践经验,确保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在调整教学内容时,重视实用性的提高。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需要深化探索。艺术设计专业本身是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特别需要加强专业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联系,因此教改中可实现“由课程向课题”为中心的转变,实现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在一、二年级开设了设计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图案设计、家居室内、电脑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表现等课程,三年级开设了家具设计、材料与施工、景观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专业认知、工程设计、绘图表达等能力,但是这些课程由各个教师担任,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连贯性,所应用的实例各有不同,无法将一个课题深入研究,导致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与客户方、施工方、管理方的协调能力、信息整合资源利用方面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到了四年级毕业设计创作时,才进行一次综合性的锻炼。此时,学生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平时的课程设置里多加强课题式实践操作。

四、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采用讲、做(操作)结合,在做(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在具体设计中没有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不能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对外设计服务可以有效的弥补课堂的不足。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和学生一起深入社会,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完成专业必修课教学,这样能够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在进行毕业答辩的时候,这样教师不但能够看到学生设计的作品,还能够看到现场和工程图片。通过课题实践所锻炼的素质能力,可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原创性基础及终身教育的资本条件,让学生成为新一代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形成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合理的“课题式”“实践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国外成熟的课题式实践型教学案例,比如德国的“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及美国的校企合作教育制度,同时研究国内各个学院在产学创用,合作机制下的办学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劣。为了保证学生将来对社会岗位的适应性,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解决某个设计课题。

加强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合作联系。艺术设计本身是边缘学科,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性很强,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需要各方面知识的支撑;课题式教学方式会让学生遇到许多领域的知识挑战;可引导学生做跨学科专业合作。比如网页设计遇到计算机硬件问题,可以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共同完成,环境艺术设计中遇到的城市问题可以与人文、旅游、地理专业的学生合作,以弥补学生学科知识单一性的不足,深化个知识之间的联系。

课题式教学 篇1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29-02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现状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出现了两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一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逐渐被历史学科教师接受并运用。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已经明显有别于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如何学会如何会学作为课堂主要任务。教师尊重学生的意志,注重学生的内部需求,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批判者和重构者。二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地应用于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课堂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简单状态,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利用多媒体传输设备,把制作精美的课件、声情并茂的视频传播到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之中,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但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仍然处在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有几个问题值得深入的思考:首先是在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中避免不了形式化问题的出现。有很多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是为了用上多媒体教学而制作课件,忽视了课程内容才是课堂的重心。其次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滥用催生了教育信息化疲劳症。在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都在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于是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逐渐地被学生如同面对黑板一样习以为常,教育信息化疲劳症的出现不可避免。第三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仍然停留在教师教学手段的变化上。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要求下,教师做的课件越来越精美,多媒体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但所有这些都是以教师为主宰,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或者不接受,所以现代教育技术没有通过教师的手转化为学生的现代学习技术。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一个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应该与历史学科有更为深入的整合。如何在历史的教学中把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化为学生的现代学习手段,使现代教育技术对历史学科的影响从有限性转变为无限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历史学科中小课题式学习模式的应用为这种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小课题式学习是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它将学习、设计、研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其基本模式是提出课题—确定研究方案—解决问题—总结评价,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全程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一切手段,包括资源的搜集与提取,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成果的展示与评价。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多角度地发挥积极主动性,利用现代技术下的一切条件,自主选择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素材,按自己的理解用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得出结果。在这种学习模式中,现代教育技术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学生主动选择和运用的,能够相应地满足学生不同程度的学习需求。

三、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的研发

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并不是侧重于学生的研究创新,而是侧重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所以它能够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开发确立不同程度的探究小课题。在此类问题的研发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根据学生的现有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制定选题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

在选题方面,根据现有中学教材的内容和信息,大致可从三个方面给予指导:历史专题式选题、情景再现式选题和历史评价性选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组建小组,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方案,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训练学生制作展示成果;在对小课题的评价上要贯穿活动全程,要评价选题的价值、信息搜集处理的得失、小组合作的程度、探究成果的形式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等。

在小课题的探究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不再完全按教师的理解选定,而是教师指导给学生,建议学生在某个环节可以选取某些资源或采用某个手段可以完成,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资源。

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的意义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通过使用小课题式的学习模式,学生充分享有自主选题、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实践、进行探究学习等权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历史学科的学习效率有显著地提高。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一般的历史课堂上,学生只是忙于接受教师通过书本或课件设置给他们的学习内容,做着长时间的记忆、理解的活动,久而久之学习成了繁重的负担。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结合后,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实践,既体会到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乐趣,又发现了历史学科的内在魅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能够使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的影响在历史学科中趋向于极限

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只有在不同的学生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才能体现其自身的全部价值。教育信息资源具有无限性的特点,学生利用这种资源的潜力也是无限的,在小课题式学习模式的实践中,二者的结合能够达到彼此的功能最大化的效果。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使现代教育信息资源不再有任何闲置。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

[2]罗锋.浅谈历史学科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J].新校园,2010(5).

[3]张川.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

[4]田少煦.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精品课程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299).

课题式教学 篇12

关键词:自主式学习,综合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近几年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应地对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电子信息专业学生设计能力的要求。因此,提出自主式课题教学法,即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提炼,融入几个电路模块设计课题中,在课堂教学初期分配给学生,使学生带着课题进行课程学习,从而边学习理论,边将理论运用到实际课题的设计和制作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但是课堂教学中除了实验课外,基本上没有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课中多以实验箱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学生只能在实验箱上进行各个电路模块的连线和调试,基本没有电路的分析和设计过程。客观上讲,实验箱只是加深了学生对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十分有限。此外,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以解题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解题与电路设计有很大的不同,以通信电子线路课程为例,表1为高频功率放大电路的一道例题和某无线通信系统中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要求。

由表1可知,例题中所要计算的内容常常是设计任务的已知条件,而例题的已知条件又常常是设计课题中设计电路需计算的元器件参数。可见设计电路的过程和解题的过程常常互为逆过程。学生通过传统的课堂学习只是学会了解题,而面对真正的设计任务时往往一筹莫展,这也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用人需求有较大差差距的原因。

此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常常安排在学期末,使教学实践与课程教学间隔时间较长,导致学生很难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环节相应电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同时,学期末临近放假,有些学生心情浮躁,导致教学实践效果难以保证。

2 自主式课题教学法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自主式课题教学法。其基本理念就是改革课堂教学,即在课堂上系统地讲授电路设计方法,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解题。此外,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电路模块设计课题,通过完成自己的课题达到初步实践电路设计方法的目的。同时,由于学生都是带着设计课题听课的,这样也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在课程教学初期,指导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提供若干模块设计课题供各小组挑选。选定的模块设计任务伴随该小组整个课程学习过程。这个阶段的教学要点如下:

(1)尽量保证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形成学习小组,这样小组成员在课题设计过程中才能有较好的默契,相互配合,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设计任务。

(2)该阶段是课程教学初期,学生对各个模块设计课题还不了解,教师应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对课题进行解释和指点,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发地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选定设计方案。

(3)当学习小组初步完成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后,则安排一次课堂报告,由各个小组制作幻灯片向全班同学汇报其对课题的理解以及初步选定的设计方案,并由任课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其下一步工作重点。

(4)模块设计课题应涵盖所讲授课程的各个章节,这样利于在讲课过程中通过讲解各个模块设计方法串联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同时,讲课内容与学生正在进行的设计任务相关联,容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在课程教学中期,将模块设计课题融入到各个章节的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具体的电路设计方法,同时在实验课上指导学生进行电路调试以及指标测试。这个阶段的教学要点如下:

(1)要求各小组通过课堂学习不断改进自己初期拟定的电路设计方案以及元器件参数计算方法。充分体现了自主式课堂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自主采用课堂讲授方法改进自己的电路设计,使其感受到如何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电路设计中。

(2)向学生灌输团队设计的理念,针对电路设计和调试过程中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同时在教师和团队间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使学生的问题能得到解答,从而有信心完成课题设计任务。

(3)安排课堂报告,各小组制作幻灯片向全班同学汇报课题设计进展,由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中期考核并指出下一步工作重点。

(3)在课堂教学后期,对各学习小组制作的模块电路进行验收和总结。这个阶段的教学要点如下:

(1)督促各学习小组做好指标测试工作,验证自己设计的电路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同时总结整个设计过程的经验教训。

(2)安排课堂报告,各小组制作幻灯片向全班同学汇报课题制作成果,由任课教师对设计成果进行总结。

(3)各小组提交课题设计报告,详细介绍整个电路设计原理、参数计算过程,并记录系统的性能指标,总结电路调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

3 自主式课题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我们在通信电子线路课上使用了这种教学法。首先,根据整个课程内容设计8个模块的设计课题,将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都融合在这几个课题中,课题名称见表2。

第一阶段: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并从这8个课题中选择一个,作为该小组在课程学习期间的设计任务。由小组成员相互配合进行资料收集以及设计方案的论证。在课程开始后的第二个教学周,组织各小组制作幻灯片报告该小组拟定的设计方案以及设计时间安排。需要说明的是,各小组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相应的知识点还没有在课堂上进行系统地讲授,完全由学生先自学各自课题相关基础知识,然后进行资料收集整理,通过内部讨论,最终确定课题的初步设计方案。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熟悉课题、讨论方案以及确定初步方案。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这个阶段常常表现出很大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方案汇报时的现场气氛也很热烈。此外,由于设计课题涵盖了这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相应课题方案的初步确定过程也是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预习阶段。这样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教师在课堂上讲到相应的知识点时,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阶段:主要完成各个章节知识点的讲授,这一阶段应该注意在课上重点讲解如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完成模块设计课题,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书本知识并不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只要稍加变通就可以有效地指导生产实际。例如在讲到求解高频功率放大器的题目时,计算电路输出功率用到公式(1):

其中P0为电路输出功率,Vcm为电路输出电压幅值,R0为电路负载电阻。而在真正设计功放电路时,电路的输出功率及输出电压幅值常常是已知条件(见表1),而具体的电路以及电路中所采用元器件的参数如电阻阻值是需要进行计算的。因此只需要将公式(1)转化为公式(2):

转化后即可用于电路中所采用负载电阻的计算。整个课程讲授过程都要将知识点具体化,让学生意识到,只要将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变化(常常是翻转)就可以用于电路设计过程中元器件的参数计算,从而使学生可以一边学习课堂知识,一边将所学知识应用起来,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此外,在实验课中要指导各小组的电路焊接以及调试工作,并监督其设计进度,从而掌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在这个阶段,真正实现了本教学法所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即学生可以做到边学习,边使用,边检验,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

最后一个阶段是课程的结束阶段,主要做好各小组课题的验收工作,并对各小组所设计的模块进行点评,最后安排一次期终汇报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束。

本教学法已经实践了两年,学生对这种教学法的满意度较高。此外,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模块设计课题制作情况挂钩,因此各学习小组都投入了较多精力用于电路模块制作,成功率也较高。并且学生通过电路模块的制作过程也了解到了如何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电路设计。

4 改进和展望

本教学法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各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设计课题,在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偏向于学习与自己课题相关的内容,而对其他知识点不够重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计划在各小组课堂报告时鼓励学生对其他小组的报告内容进行提问,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提高学生对各设计课题的兴趣。通过两年多自主式学习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对课堂所授知识的兴趣,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宏.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3):4-5.

[2]刘生.电工电子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J].技术与教育,2008,22(2):73-74.

[3]董玉华.电子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9):157-159.

[4]张法全.信号与系统课程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5):6-7.

[4]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下一篇:服务营销前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