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原因

2024-10-04

外包原因(共5篇)

外包原因 篇1

图书的编目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基石,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源头,是文献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图书编目著录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读者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图书的上架、排架、流通、借还都离不开图书的编目工作。近年来,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图书馆购置纸本文献的经费均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而图书编目人员的配置却没有改变,甚至有些馆因为人员紧张而减少编目人员。因此,图书编目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图书的采购量与编目员的工作强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新书积压的现象日益严重。这将直接影响到新书的加工周期,到馆的新书不能得到及时的制作加工,不能快速地进入流通环节,影响读者的使用。尤其是一些考研、考博等考试类参考书籍,时效性很强,如果不能及时地流通,这些书的使用价值将大打折扣。为了应对这一现象,各高校图书馆相继实行编目外包。然而,在实行编目业务外包之后,编目数据质量下降成为各图书馆忧心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冷静分析编目数据质量下降的原因,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编目数据质量。

一、编目数据质量下降原因分析

编目业务外包是指图书馆以签订合约的方式将其编目业务委托给专业服务机构(即编目业务外包服务商),编目业务外包服务商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异地或者到馆完成图书的分类、编目及加工等活动[1]145。实行编目外包之后,新书积压的现象确实得到了有效改善,但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小觑。首当其冲便是编目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编目中出现数据不全、数据不规范、数据错误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外包商与图书馆的根本目的不同。外包商与图书馆的根本目的不同在于,图书馆追求的是最大社会效益,而外包商追求的是最大经济效益[2]132。图书馆实行编目外包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图书编目员的工作压力,缩短图书加工的周期,解决图书积压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使新书能够及时地进入流通领域。可是,书商作为私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它的最终目的。书商的主要业务是销售图书,但随着各图书馆相继实行业务外包之后,单纯地做图书销售业务已经逐渐失去竞争优势。为了捕捉商机和提高竞争优势,书商纷纷顺应时代潮流,推出编目外包服务,加大在图书招标过程中的筹码,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之中赢得一席之地。编目业务外包自2000 年兴起至今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但外包商专业编目员的数量非常有限,编目团队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很难达到图书馆要求。图书编目是一个相对来说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业务水平无法在短期内速成,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才能达到。对书商来说,培训一个合格的具有编目资质的业务人员要花费很大的财力,这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项目。另一方面,企业人员流动性强,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来的专业编目员不一定能够长期地为公司服务,这严重违背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图书馆为了让有限的图书经费发挥最大的价值,往往支付给书商的编目服务报酬非常有限,有些甚至是购买图书时提供的一种附赠的免费服务,这无疑成为书商一个不得不接受的沉重包袱。因此,这项工作往往得不到公司的认真对待,书商提供的编目员的素质自然受到质疑,难以保证图书外包编目质量。在编目外包的初期,书商派驻的编目员更换频繁是个普遍现象。书商没有自己强大的编目团队,派出的编目员经常游离于几个图书馆之间,甚至是几个城市的图书馆之间,各地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都会对他们的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他们的工作时间随意性很强,带有很大的突击性质。有些书商甚至临时聘请外公司的人员,根据图书的编目数量给工作人员支付报酬。由于不是公司的正式员工,编目员无法享受到其他福利,必然选择提高在单位时间内编辑MARC的数量,以获得更高的薪资。这种追求数量的工作模式成为导致编目质量下降的一个普遍原因。

2.著录规则使用不当。我国图书馆界已进入联合编目时代,目前存在的五大联机联合编目系统包括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OLCC),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心(CUCC),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上海市文献联合编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数字图书馆联机联合编目服务系统。各大联编机构为了维护数据都会出台本系统成员馆必须遵守的编目规则,但各大联机编目机构的编目规则、书目数据规范存在差异[3]104。由于外包商派出的编目员同时在好几个图书馆编目,各图书馆加入的联机编目中心不同,遵循的编目规则也不同,而且每个图书馆由于自身图书馆藏的特点,还会制定本馆的图书编目细则,外包编目工作人员会因为无法及时熟练掌握各种编目规则及细则和区别清楚各馆的编目规范,在MARC制作过程中就会出现众多著录不规范现象。

二、编目数据质量控制措施

编目外包虽然会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它的成效却不容否定,这也将是未来图书馆的一个发展方向。外包这一工作方式将在图书馆工作中扩大其业务范围,在图书馆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这种新的工作模式我们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如何规避风险和扬长避短上,引领它朝着有利于双方发展的方向前进,实现互惠共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做好编目外包的充分准备工作,签订严密的外包合同。在实行编目外包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会在编目外包实施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需要到已经实施编目外包的图书馆调研,总结经验。分析编目外包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探讨本馆在实行时如何有效地规避这种风险;其次,分析各馆编目外包中哪种外包模式适合本馆借鉴,哪些有效的管理方式值得吸取。另外,在外包商的选择上同样需要谨慎。尤其要认真考察它的编目团队资质情况,编目员是否具有编目证书以及其在同行中的口碑等。确定外包商后要签订严密的外包合同,因为订立严密的合同是编目业务外包成功的重要因素,编目业务外包的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都可以通过编目业务外包合同管理来完成[4]59。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在合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只有加强对合作过程中风险的预测,才能真正意义上保证图书馆和外包商的权益。

2.加强与书商的沟通和合作。在双方合作之初,依照合同确定本合同期内的外包编目员,在此期间如无特殊情况,不允许其随意地更换。外包编目员上岗之初,要进行必要的上岗培训,包括使用的编目系统、编目规则、本馆编目细则、种次号取号方法等,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对合作初期的编目数据,图书馆要逐条地进行审校,发现问题及时与外包编目员讲解沟通,把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防止类似错误扩大化。在编目业务外包工作中,图书馆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整个外包业务,发现问题随时沟通,相互协商解决。图书馆采编部工作人员要克服排外心理,把外包编目员放在平等的地位,真心接纳他们,耐心细致地讲解编目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真听取他们的合理要求。在建立友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基础之上,双方创建起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

3.发挥外包商的优势,提高外包商服务水平。培养专业的编目员对外包商来说,代价大,成本高,而且看似一个得不偿失的行为。其实,这是一种表象。从长远来看,这项业务具有广阔的利益前景。如今,图书编目外包在国内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管理模式在今后将会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手段。在一些编目外包实施卓有成效的图书馆,外包领域已经覆盖了包括盖馆藏章、图书编目、图书典藏和图书上架等项目在内的一条龙服务,而且逐渐向图书馆其他业务扩展。图书馆应该帮助外包商意识到外包业务的发展前景,是值得外包商进行投资的。与此同时,图书馆应该意识到,书商提供的免费图书外包服务势必带来编目质量下降的问题,应主动舍弃这种免费的服务,适当地付给对方一定的费用。在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推动下,外包商势必会重视编目团队的建设,提高其服务水平,扩大它的行业竞争优势,从而达到图书馆与外包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使编目外包朝着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推进。

4.严把编目质量关,做好编目外包评估工作。编目质量是衡量编目外包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困扰众多实施编目外包图书馆的一个首要问题。分类编目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它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学科背景。一位合格的图书编目员既要对图书分类法、著录规则和主题标引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又要有长期的实践操作。外包商派驻的编目员一般很难达到这个水平。合作初期,他们不能熟练掌握各图书馆根据自身馆藏特点制定的编目细则。因此,在合作初期编目数据的审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图书馆审校员要对编目数据逐条地仔细审校,发现问题及时与驻馆员沟通,并且要做好记录。一段时间后要对编目数据错误进行汇总,并反馈给外包商。在编目外包进入正轨之后,图书馆也不能放松编目数据的审校工作,要定期对编目数据进行抽查,形成差错统计表,反馈给外包商,让这项工作贯穿整个图书外包的全程,构成编目外包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外包合同期末,要对编目外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优点,指出缺点,总结经验教训。这对下一期的外包工作起到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图书编目外包今后在图书馆的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图书馆应给予合理的引导,让它健康有序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之能更好地为图书馆服务。

摘要:在各高校图书馆相继实行图书编目业务外包之后,编目数据质量下降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造成编目数据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包商与图书馆各自的根本目的不同;二是外包编目人员对著录规则使用不当。据此,图书馆需要在签订严密的外包合同、加强与书商沟通、发挥外包商的优势和严把编目质量关等方面采取措施,确保编目数据质量。

关键词:编目,外包,质量,措施

参考文献

[1]韩爱萍.高校图书馆图书分类编目外包的最佳模式[J].咸宁学院学报,2006(1).

[2]陈新洁.图书馆编目外包质量控制与绩效评价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4).

[3]张华.浅谈我国联机联合编目现状[C].文献编目工作的继承与变革,2012.

[4]乔燕萍.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合同的管理[J].中国律师,2014(6).

外包原因 篇2

北京市打造四个金融服务后台的规划,海淀区是其中之一。海淀区应该重点吸引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基金来海淀创业,定位于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根据本区的具体情况,可以将发展重点集中在企业金融业务咨询、风险管理、金融租赁、风险投资顾问几项业务上。发展金融业和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战略也是海淀区的发展重点之一。

海淀区有着中国最为发达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海淀也应该利用好这珍贵的科技资源。可以尝试在新能源、环保节能、生物产业方面建立一些研发外包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但创造的价值是很可观的。发展服务外包业,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加强统筹规划、组织保证

成立促进服务外包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由区领导任组长,区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及海淀区高新园区管委会为成员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领导小组。建立推进海淀区服务外包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系会议的职责是研究制定全区服务外包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服务外包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可设在海淀区发改委),负责具体协调推进工作。

制定实施《服务业(软件)外包、发展和培训政策》。从行政审批、土地征用、进出口、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制定一揽子促进服务业外包发展的方案,统筹规划,合理分配各个部门的任务。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土地征用向重点科技创新园区和重点企业倾斜;重视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加快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放宽市场准入。对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给予前置审批和工商登记便利。相关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以方便企业按照国际惯例承接外包业务。

吸引优秀人才、企业入驻

财政政策。充分利用中央政府出台的支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2008年2月财政部、商务部出台关于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相关财税政策的意见,明确中央财政将从基地平台建设、企业认证、境外展会、跨国并购、税收扶持、人才培训等六个方面对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业务发展给予支持。

鼓励企业提高研发能力。服务外包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相关规定可享受财政补贴。服务外包企业为完成特定服务外包项目,聘请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所支付的咨询费、劳务费可计入成本。

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创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对服务外包企业实施平台建设的,给予一定资助。根据企业经营规模、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上缴税收等标准,每年选评10个服务外包先进企业予以表彰奖励。

信息服务。搭建服务外包交流平台。建立服务外包信息网,加强对服务外包的研究,及时了解服务外包企业需求。利用各类媒体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互联网服务。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服务的质量,帮助服务外包企业选择适合自身业务的互联网服务。

建立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反映服务外包发展特点的统计指标体系,并试行服务外包统计制度;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为促进服务外包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人才政策。引导服务外包企业建立行业协会,更好地开展行业内信息交流、中介协调、标准制订、规范自律、市场拓展、人才培訓等工作。海淀区作为北京市发展服务外包企业的重点地区,应该成立区一级的服务外包行业协会或者产业联盟,将代表海淀区的服务外包企业,以统一形象对外开展国际营销,以团队的能力获取高端外包订单;协调区内企业的关系,避免对外恶性竞争;促进本区企业通过高等级的外包企业国际认证。

鼓励开展多种方式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支持校企结合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和实习项目,励服务外包企业开展国际资质认证,引服务外包高级人才来海淀区服务或创业,建立有突出贡献的高端服务外包人才奖励制度。对于为高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按有关规定经申报和相应的程序公开确认后给予表彰奖励。建立创新学院和实训基地。建议海淀区可以联合企业建立创新学院,并成为培训外包服务人员的实训基地,以加快外包人才的培育。

法律措施。加大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设立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服务外包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依法保障服务外包企业和员工的合法利益。在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根据行业特点,按照协商自愿的原则,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允许服务外包企业实行特殊工时制。

以市场为导向,谋求最大的发展空间

实行市场细分,瞄准高端市场,与国内其他区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国际软件外包市场呈现垄断竞争的局面,与其他地区采取竞争合作的策略更有利于国内各地区软件外包的发展。大连和海淀在软件外包上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从市场来看,双方的目标市场具有互补性;从产品结构来看,北京高素质研发和管理人员较其他城市更多,因此应该瞄准服务业外包的高端市场。

支持企业强强联合,组成企业联盟,扩大盈利空间。相比较而言,海淀区的外包企业规模不大,很难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更不要说和跨国公司抗衡。通过建立企业联盟,可以提高海淀服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企业间共享资源,与国际产业接轨,逐步加入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增强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从而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外包原因 篇3

在我国企业承接跨国生产外包中, 由于处于价值链下游的跨国公司和上游当地合作企业之间的市场势力严重不对等, 以至于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其强大的买方垄断势力将许多风险通过合同把责任推卸到中国企业一方, 从而达到转移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如2007年8月以来, 中国制造的玩具在海外频频遭遇“召回”事件就是跨国生产外包代工企业被挤压的系列事件之一。

跨国公司往往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挤压中国的代工企业:

1. 实行买方零库存和即时供应制度。

通过实行买方零库存和即时供应制度来转嫁风险和转移库存成本。当地配套代工企业必须根据代工厂商的市场预测来生产, 但是由于下游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代工厂商对市场预测的准确性不高, 而真正交货时, 又要求当地配套代工企业的交货时间和数量必须及时准确。在不对等的市场势力下, 配套企业不得不同意接受代工商的“买方零库存”和即时供应要求, 自行吸收库存压力, 承担下游市场波动的风险和成本。

2. 短期订单和分拆订单。

跨国公司为了保证产品供应安全和在价格上的话语权, 它们采取与中国的代工商之间签订短期合同, 外加一个长期的口头契约, 并将订单分拆给几个代工企业生产, 致使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讨价还价, 只能被动的接受低价。由于订单的不确定性, 很多时候中国企业就不得不同时接好几家跨国公司的订单。这样一来, 当订单突然集中增多的时候, 中国企业就不得不将部分工序分包给其他更小的企业。在逐级分包的过程中, 产品质量往往就有可能失去控制, 从而存在品质违约风险。

3. 质量监管的成本和利益分割。

跨国公司在合同上对产品质量提出严格要求, 甚至通过收取高额的技术质量“认证”费, 但是, 对中国代工企业的生产环节则基本不进行监控, 存在权利与责任的严重不对称现象。一旦出现消费者方面和监管机构发现的质量问题, 跨国公司借口各种理由把责任推卸到代工企业。

4. 合同责任倾斜。

跨国公司跟中国代工企业签订的合同非常严格, 特别是在正式文本后的附录部分, 详细例举了“订单不可转包”、“采用何种原料”、“必须如期交货”等具体要求和违约惩罚措施。与此同时, 跨国公司又给出一个几乎无利可图的采购价。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中国的加工企业接了单, 要赚钱就必须冒着犯规的风险把订单转给生产条件更差、无法保证品质的小企业。而小企业为了赚钱就只能采用次一点儿的材料。在这一过程中, 如果加工商最后提供的产品可以顺利通过海关进入国际市场, 大家都相安无事。如果万一发生消费者投诉或者被检查出质量隐患, 下单的跨国公司就马上“按合同办事”, 要求中国的加工企业承担召回责任。

在外国零售商与中国供应商之间, 还存在着许多的不公平条款。如为了争取比较大的项目而交给跨国公司大额的保证金;有时, 零售商与供应商签的合同是合作, 不是买断产品。但是, 如果产品卖得不好, 即使品质没问题, 零售商还要反过来罚供应商的钱。

二、从中间产品价格角度分析跨国生产外包代工企业被挤压的原因

综合来看, 跨国生产外包代工企业被挤压主要表现为下游跨国公司通过压低中间投入品价格和转移自身风险变相降低中间投入品价格以掠夺上游配套企业的利润, 因此我们主要围绕中间产品的价格问题来分析跨国生产外包代工企业被挤压的原因。

假定东道国存在跨国公司和当地配套代工企业两类企业。其中跨国公司均处于价值链的下游, 设为Y部门;而当地配套代工企业都处于价值链的上游, 设为X部门;并且后者的产品作为前者的生产投入。我们可以设定代表性跨国公司i及其产品yi、代表性当地配套代工企业j及其产品xj;其中当地配套代工企业j生产的xj作为跨国公司i生产成品yi的投入。为简化模型, 我们进一步假设:在下游跨国公司的生产过程中, 投入X和其他要素之间不存在相互替代;上游当地配套代工企业和下游跨国公司的产品在各自市场上都是同质性的, 因而可以分别加总;下游部门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因此跨国公司i的行为会影响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市场价格。

我们从下游开始分析。假设下游跨国公司面临的反需求函数为。其中, 是下游代表性跨国公司i的产出数量, 则Qy为下游全部跨国公司产出。假设代表性跨国公司的生产函数为, 为严格凹并二次可微。

令上游当地配套代工企业生产的中间产品的市场反供给曲线为, 其中Qx是全部当地配套代工企业生产的中间产品供给量, Px是中间投入品价格。显然, 。同样为代表性当地配套代工企业j生产的中间产品x的供给量。

下游Y部门代表性跨国公司通过选择购买当地中间产品数量, 使其利润最大化:

其中, Cy是跨国公司其他投入要素的价格, 假定其从竞争性市场中获得, 且边际成本保持不变;qr为其他投入数量;Fy是固定成本。求跨国公司的利润最大化条件, 得:

将该式整理, 得:

其中, 为代表性跨国公司i投入品X的边际产出, 为跨国公司i的产出预期弹性, 即跨国公司i预期Y部门总产量对其产量变动的反应弹性;为最终产品市场上Y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代表性跨国公司的投入预期弹性, 即代表性跨国公司i预期自身对上游产品X的需求增加时, Y部门对上游产品X的总需求变动弹性;为上游配套企业中间产品X的供给价格弹性。

很显然, 为上游代表性跨国公司i投入中间产品X的边际产品价值VMP。因此, 根据上式 (1) 可知:投入品X的价格px将取决于和ε的大小。

1. 投入品X的边际产品价值VMP。

由于取决于生产技术因素, 这里假设为不变, 因此VMP就依赖于Py的变动。显然当最终产品价格下降导致VMP下降时, 中间产品的价格也将下降, 下降的幅度将取决于的大小。

2. 代表性跨国公司i的产出预期弹性αi。

αi值越大, px值越低。即当代表性跨国公司i的竞争对手的反应越强烈时, 中间产品的市场价格越低。

3. 下游市场上Y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η。

η值越大, px值越高。当最终产品的市场需求对其价格很敏感时, 中间产品的市场价格将提高。

4. 代表性跨国公司i的投入预期弹性βi。

βi值越大, px值越低。这意味着, 当代表性跨国公司i占上游市场的买方份额越大, 或者说代表性跨国公司i越是大买主, 所给予的中间产品价格越低。

5. 上游配套企业中间产品X的供给价格弹性ε值越大, px值越高。

即中间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对价格很敏感时, 上游的当地配套代工企业获得的中间产品价格将越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当跨国公司的产出预期弹性越大

和最终产品价格下降时, 即跨国公司在中间产品市场的买方势力增强或最终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激烈时, 下游企业越倾向于通过对跨国生产外包代工企业挤压来提高利润或是向上游配套企业转移损失维持自身利润, 进行纵向价格挤压。

当跨国公司投入预期弹性越大和当地配套代工企业的供给弹性越小时, 即跨国公司在中间产品市场的买方集中度提高或当地配套代工企业的供给依赖性增加时, 跨国公司越容易通过挤压跨国生产外包代工企业来实现其价格挤压和转移风险的目的。

从我国当地配套代工企业的现实分析来看, 它们较小的供给弹性决定了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挤压跨国生产外包代工企业实现其目的。首先, 我国配套企业的产品可替代性强导致供给弹性小。很多配套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 正处于创业的艰难期。技术含量低、缺乏品牌和知识产权, 使得配套产品的可替代性很强, 对上游市场没有控制力量, 极易陷入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的陷阱, 使得自身的谈判能力进一步削弱。其次, 外资主导的加工模式和资产的专用性增加导致供给弹性小。外资主导的加工模式决定了配套企业加工方向和产品的单一性。当地配套代工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采购单, 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和较强的资产专用性投资。而资产专用性越强, 意味着上游配套企业的沉淀成本越大, 产业退出壁垒越高, 因此, 遭受跨国公司挤压可能性也就越大。尽管为跨国公司配套能够帮助当地企业开拓产品市场和生存空间, 但是当当地企业变得越来越依附, 甚至一旦脱离就无法生存时, 就使自己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在江苏和广东, 大量的当地配套代工企业往往依赖于某一两个跨国公司作为主要客户, 这意味着当地配套代工企业的供给价格弹性非常小, 使得跨国公司更易挤压跨国生产外包代工企业。最后, 跨国公司的垄断市场结构和当地企业的分散市场结构导致供给弹性小。下游跨国公司尤其是一些旗舰型企业, 较长发展历史,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这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 很快在产业下游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而相应的当地配套代工企业数量虽多, 规模却很小。“小而散”的格局必然造成上游配套市场的集中度很低, 缺乏市场势力, 供给价格上的话语权很低。

三、应对跨国公司挤压跨国生产外包代工企业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知道跨国公司将其国际生产中的中间产品生产转移到中国, 而这部分环节是其价值链中附加值比较低和跨国公司投入预期弹性比较大、当地配套代工企业的供给弹性比较小的环节。这使得跨国公司容易在中国挤压跨国生产外包代工企业。跨国公司通过挤压跨国生产外包代工企业, 降低渠道成本, 转移风险, 谋求其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但同时中国企业在这种合作中却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

1. 充分整合国内企业资源, 增强我国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由于价值链下游环节的跨国公司己经形成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在上游当地配套环节中形成相抵消的垄断性市场结构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是目前下游跨国公司的实力较强, 而当地配套代工企业由于发展时间太短, 尚未发展出具有实力的大企业, 且遭受下游企业打压也限制了当地企业的发展能力, 难以摆脱跨国公司挤压跨国生产外包代工企业。因此, 有必要利用产业政策干预的方式来促进当地配套业集中度的提高, 比如鼓励配套业中的兼并和重组, 以大公司大集团为载体, 形成寡头垄断或寡头竞争的产业格局, 以增进上游当地配套代工企业的市场势力, 和下游跨国公司的买方势力相抗衡。

2. 增强当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和扶持其提高研发水平和创建品牌。

上游配套市场格局的变化必须以本土企业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品牌经营能力, 或其他核心能力的基础, 以增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和市场势力。但目前当地配套代工企业都是从低端起步, 技术含量低, 创建自主品牌和研发的实力不够。因此, 有必要鼓励和扶持某些已有一定实力的当地配套代工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和创建品牌, 增强技术创新和品牌经营能力, 从而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当地配套代工企业。

3. 通过减少对少数下游跨国公司的依赖和增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改变供给价格弹性, 以增加与跨国公司的谈判筹码。

在拥有多个下游客户的情况下, 即使当某些下游厂商试图实施挤压策略时, 当地企业可以转向其他客户供应产品。同样, 增加产出的灵活性也可以避免对下游跨国公司的依赖。这些行为相当于增加了上游企业的供给价格弹性, 从而减少了被跨国公司挤压的可能性。增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也是一个重要策略。很多当地配套代工企业能够通过一些不断的简单创新, 比如开发切合跨国公司需求的新磨具或新产品, 从而避免自身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而加强配套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 避免与下游跨国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 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 成立当地配套代工企业的价格联盟, 或利用现有的行业协会增强彼此沟通, 等等。

参考文献

外包原因 篇4

目前, 此类现象司空见惯, 有些网络销售借助于外包形式, 但对外包的过程和质量的管理还处于盲区。一位经营外包配送的商家道出了“天机”:做这类服务盈利很可观, 可避税可随意配置货品不被监督, 客户无从反查也投诉无门。可见缺乏管理或管理不力的外包服务, 已将诚信缺失, 更谈何提升服务、强化客户感知。

反观电信行业这几年的外包服务, 随着客户大军日益壮大, 外包渠道纵横交错、点多面广。应该说大多数的外包网点和员工经过职业道德和经营服务的正规培训, 素质趋于提高, 但对“外包服务”的管理方面却有“外包”迹象。例如, 外包员工在为客户上门服务时收取费用, 而部分客户已经“习以为常”, 因家电维修业上门服务大都收取费用, 外包员工上门维修后收取费用时, 就不啻“真假李逵”相遇了。还有一些外包服务网点, 地段不在闹市区, 业务寡淡, 店主不在本业务服务思路上找突破口, 反而搭售经营其它商品。有的网点员工精神涣散, 言谈举止低俗, 造成客户的不信任感, 申办业务宁肯绕道往中心营业厅办理。谁都不愿意说这样的服务缺乏管理, 但是外包似的管理, 我们只能看到它的松懈状态。

事实表明, 对“外包服务”的管理不可“外包”, 应该作为电信运营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

首先, “外包服务”不是次等服务, 它应该和通信专业服务保持较为一致的水平。在小区外包营业厅, 主动上门的客户少, 是因为附近居民舍近求远到市中心营业厅办理业务, 用户的心理是担心小区营业厅不正规。电信运营企业不能对“外包服务”粗放简单的管理, 对业务能力和公司实力不一的“外包服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需要做到:人性化, 让员工和客户双满意;个性化, 使客户与企业价值同提升;精确化, 追求责任界面清晰、服务流程顺畅。

其次, 电信运营企业应抓住管理“外包服务”的主动权。由于外包公司的管理服务专业性不够强, 服务价值取向与电信运营企业有差异, 造成“外包服务”会偏离运营企业的价值导向。有些外包公司受利益驱使, 钻业务套餐的空子, 让客户频繁更换业务, 既给客户造成不便, 也给电信运营企业造成损失。因此, 应该及时设立联网管理机制, 管理要严格、及时、准确、有效, 不可姑息迁就, 不留管理死角, 管理导入各个服务环节。

最后, 树立外包服务典型, 提升外包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不少外包人员的经历丰富, 要迅速融入电信运营企业文化有一定难度。社会承包方对外包服务的管理难以一步到位。这就要求电信部门理清各个不同外包服务网点的情况, 在管理中力避“见物不见人”的简单化运作, 要整合外包单位的优质资源, 培养和树立好的服务典型 (人员和案例) , 通过人本化的监控管理, 发掘服务潜能, 从而尊重人、感召人、激发人。

外包原因 篇5

1 离岸外包的发展现状研究

1.1 外包以及外包的分类

外包, 英文翻译为“outsourcing”, 即资源外取。现在各国普遍将其定义为一种生产分散化的主要组织运作方式, 这种组织形式也因为其较强的成本优势及灵活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青睐。

外包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化出不同种类的外包, 离岸外包则是外包根据其承包方的地域分布划分出来的一种外包类型, 是指外包发包方与承接方来自不同的国家, 外包的具体环节需要在不同的国家完成。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岸外包, 又称在岸外包, 境内外包, 则是指发包商与承包商来自同一个国家, 工作只需在国内进行。这两种不同的外包在很多方面都是类似的, 但是他们的差距却很大。离岸外包的决定因素是成本, 很多公司在考虑时也是更多的在考虑其能否最大幅度的降低劳动成本;近岸外包则更多地考虑企业的技术能力, 服务质量, 业务战略等因素。

1.2 外包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大卫·李嘉图提出的, 首次曝光在1817年的《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该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这本书中大卫·李嘉图坚持认为国际贸易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各国间的资源, 技术等的差异所带来的比较成本的不同, 即每个国家都应该术业有专攻, 坚持遵循“两优取其重, 两劣取其轻”的原则, 专门生产并出口自己国家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有“比较劣势”的产品[1]。

外包是一个企业放弃自己在生产研究过程中无关核心的环节, 寻找其他在这个环节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 与之合作,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综合竞争优势, 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 比较优势理论是可以解释外包的产生的:外包的发包方一般是发达国家, 承接方是发展中国家, 对于发包方而言, 这些国家在很多方面有绝对优势, 但是在有一些方面, 例如劳动力成本, 却没有比较优势, 因此他们在生产和研究产品时会主动放弃和他有关的环件, 从其他具有该种比较优势的企业或国家购买或进口, 同理, 发展中国家就会充分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 专业生产并出口这些产品。

1.3 离岸外包的发展现状

离岸外包是外包根据其承包方的地域分布划分出来的一种外包类型, 是指发包商与承包商来自不同的国家, 外包的工作要跨国进行。“离岸外包”这一概念的出现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当时各国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综合竞争优势, 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以制造业为主;各国跨国公司为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现阶段, 离岸外包这一模型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 并以平均每年28%的增速发展, 而且离岸外包所覆盖的行业范围也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扩展到技术密集型行业, 从原来的加工制造扩展到技术研发, 包装设计等。

数据来源:Internet Data Center

离岸外包协议的双方分别是发包方和接包方, 目前, 离岸外包的主要发包方为欧美, 日本, 香港以及其他地区;接包方主要集中在印度, 中国, 菲律宾, 墨西哥等地;具体分布份额如下所示:

数据来源:易观国际2011

数据来源:易观国际2011

1.4 中印承接离岸外包的研究背景

“离岸外包”这一概念的出现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当时各国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综合竞争优势, 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以制造业为主;各国跨国公司为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因此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变成了以美国, 日本, 西欧为主的发达国家角逐的主要方向。而这也恰恰为印度, 中国, 菲律宾等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印度在那期间紧抓机遇, 充分合理地利用本国技术水平较高, 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竞争优势, 再加上, 印度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对策, 使得印度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创造了跳跃式的发展奇迹, 一跃成为全世界IT离岸外包的中心, 同时也是离岸外包业务最受青睐的地区。根据美国2011年全球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的调查, 全球至少有60%的外包业务都是由印度承接的, 其他的则是由中国, 菲律宾, 南美, 墨西哥, 东欧等国家承接[2]。

中国和印度在地理位置上是邻国的关系, 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相似性:国情相似, 同属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经济实力相当;但是中国在承接离岸外包的这条发展之路上却远远落后于印度。印度, 作为全球最受青睐的离岸外包地区, 占领了欧美市场, 并一度几乎垄断了整个美国市场,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 仅仅在2011年印度就在全球离岸外包的市场上占到了58.4%的份额, 而它所带来的年收益达到了500亿美金[3]。

印度之所以能成为整个外包市场的中心主要得益于其在成本和质量上的综合优势。我国虽然也拥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但是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 因此, 中国外包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但是, 其质量, 与印度相比, 却是远远落后的。两个国家的发展背景有着很大的不同。

数据来源:NASSCOM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通过比较研究中印承接离岸外包能够更加有助于我们探索研究印度离岸外包业的发展经验, 借鉴其精华, 在此基础之上可以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优势与劣势, 从而对我国能够快速发展和升级本国的离岸外包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指引意义。

2 中印承接离岸外包现状的比较

经过十几年短暂的发展, 印度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外包业的领头羊, 是全球承接离岸外包的第一大国, 中国位于第二位。虽看似是一步之遥, 但是两国的差距仍然很大, 发展现状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印度商务部NASSCOM

3 中印承接离岸外包的SWOT分析

通过采用SWOT分析法对比分析中印两国承接离岸外包的不同模式, 可以使两个国家的优劣势的对比更加鲜明, 更有助于我们探讨印度的先进经验, 挖掘自己的不足;同时还可以明确现在我国在承接离岸外包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及时地采取措施, 抓住机遇, 创造成功的机会;还可以全面的剖析我们当下所面临的威胁因素,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威胁为动力, 从而促进我国外包业的发展以及升级转型。

3.1 SWOT分析中国承接离岸外包的模式

3.2 SWOT分析印度承接离岸外包的模式

4 中国外包业升级的策略

本章我们将借助上一章用SWOT分析法分析中印两国承接离岸外包的发展, 结合分析出的各国的优劣势以及当下各自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分析研究中国外包业的发展方向, 升级转型和发展前景预测。在合理利用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的前提下, 吸取印度的先进经验, 巧妙地将本国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紧抓机遇, 直面挑战, 提高本国外包的发展, 促进外包的转型。

4.1 中国外包业的升级

我国的制造业很发达, 据统计我国制造业行业中有10多个行业的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如纺织、服装等, 因此承接的离岸外包还是以最原始的加工制造为主;但是现在很多发包方已经将业务流程中的一些有关技术环件也外包出去, 印度的IT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所以自然而然就受到众多发包方的青睐。企业应该加强企业本身的技术含量, 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4.2 中国外包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在研究我国外包业升级的战略时, 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考虑不同的因素, 如政府, 企业等。然后再借鉴一下印度的先进的经验, 找出我国外包业发展的道路。

4.2.1 政府的角度。

用SWOT分析法分析印度发展外包业的优势时, 不难发现印度该国的政府在印度发展外包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 我认为我国的政府也应该积极地向印度政府学习, 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提出一些合理的政策, 为外包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大环境。

(1) 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和相关的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现阶段, 我国外包业的发展还只是停留在量上, 质总体而言落后于印度。1999-2001年间我国只有三家通过了CMM认证, 但均低于五级水平;2012年3月中国有大约60%的企业通过了CMM的认证, 仍低于印度的平均水平。因此, 政府应该加强对相关质量体系的认证, 并不断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对外包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紧追印度的脚步, 不断与国际接轨, 以便得到欧美国家的认可, 打开欧美市场。

(2)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当前, 我国的人力资源很丰富, 且劳动力成本很低, 据统计, 我国居民的平均年收入仅为美国的1/20;但是结构不合理:从事外包行业的人才的结构成“橄榄球”状, 即高低端人才居少, 中端偏多。而印度的则是“金字塔”状, 中低端为主体。因此, 我们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调整外包人才的结构。

政府应该整改当前的教育制度, 改善课程安排, 让学生在学校中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 加强实践的能力, 从而为外包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另外还可以创建很多培训机构, 加强对外包人才的培养, 灌输印度成功的经验。还有就是强化对英语的要求, 加强全民的英语水平, 减少沟通障碍。

(3) 实施扶持政策

我国的外包企业现在大都规模比较小, 只有5%左右的企业规模在5000人左右,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 如减免税收, 降低贷款利率等, 鼓励中小型企业扩大企业规模, 更多地吸引外包。

(4) 树立信用

欧美国家在选择承包方时更多地考虑的是国家的信用状况, 国际形象等, 因此政府应该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让更多地发包方信任我们。

4.2.2 企业角度。

企业是发展外包的主体, 必不可少, 因此我们也应该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战略选择。

(1) 企业规模的扩大

现阶段, 我国外包企业的规模大都很小, 几百人甚至几十人左右, 而且都不是集群存在, 在分散风险, 整合资源方面很有弊端。因此企业应该扩大自己的规模, 做大做强, 并不断地集群化。另外, 中小型企业也可以通过联盟的方式来降低风险。

(2) 依托日韩市场, 开拓欧美市场

目前, 我们的外包市场主要是日韩国家, 而从易观国际2011年的数据来看, 欧美国家才是全球外包的最大发包方, 占到了全球发包份额的50.1%。所以我国企业应该依托日韩市场, 积极开拓欧美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主动立足于欧美市场, 吸引欧美市场的外包业务。

(3) 外包升级

我国的制造业很发达, 因此承接的离岸外包还是以最原始的加工制造为主;但是现在很多发包方已经将业务流程中的一些有关技术环件也外包出去。离岸外包所覆盖的行业范围也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扩展到技术密集型行业, 从原来的加工制造扩展到技术研发, 包装设计等。印度的IT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所以自然而然就受到众多发包方的青睐。企业应该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 扩大自己的外包市场。

(4) 树立品牌意识, 增大国外市场的认可

中国现在在外包的过程中仅仅扮演着加工制造的角色, 在研发核心技术方面缺乏主动性, 因此外包市场有限, 为了扩大市场, 企业应该研发自己的技术, 创建企业的品牌, 得到国外市场的普遍认可。

4.3 中国外包业升级的前景预测

现阶段,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严重的转型期, 而且我国离岸外包也发展迅速, 正在以每年30%的增长率平稳发展, 所以中国市场现在很有潜力。再加上金融危机后, 印度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挫, 企业的实力大不如以前, 这就更加为中国抢占欧美市场提供了机会。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外包业会升级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与印度的差距也会逐渐拉小, 甚至超越印度, 主导整个外包市场。

摘要:通过比较研究中印承接离岸外包能够更加有助于我们探索研究印度离岸外包业的发展经验, 在此基础之上可以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优势与劣势, 从而对我国能够快速发展和升级本国的离岸外包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指引。

关键词:离岸外包,外包升级,SWOT分析法,中印

参考文献

[1]周晓燕.中印承接服务外包比较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 2009:33-37

[2]李宸瑝.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研究[D].南开大学, 2010:15-19

【外包原因】推荐阅读:

电信(外包)07-17

外包效应05-17

项目外包05-21

研发外包05-28

外包研究06-26

会计外包06-26

服务外包06-27

外包决策06-28

外包边界08-07

外包管理08-14

上一篇:VHF通信设备下一篇:筹划思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