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的优势(共9篇)
外包的优势 篇1
1辽宁服务外包现状与发展优势
1.1服务外包现状
根据辽宁省外经贸厅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企业总数达到1136家,从业总人数仍突破21万人;全省1-12月份服务外包接包合同签约21.55亿美元,接包合同执行达17.65亿美元。核心区域布局已经形成,全省近98%的服务外包企业集中于大连、沈阳,当中91%在大连,沈阳份额不到7%;从执行额来看全省服务外包执行额99.8%集中在大连、沈阳,其中87%在大连,近13%在沈阳。
1.2辽宁发展服务外包优势
辽宁发展服务外包优势如下:
1.2.1区位交通优势。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部,西南与京津冀相邻,西北与内蒙相依,东北与吉林毗邻,南傍渤、黄二海,与山东半岛遥相辉映。是东北地区的交通中心、物流中心。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与朝鲜一江之隔。辽宁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大连、营口、锦州、丹东、葫芦岛、盘锦六个港口。沈阳桃仙和大连周水子两个国际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覆盖面广阔,交通便利。
1.2.2政策扶持优势。辽宁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最南端,环渤海经济圈最北端。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辽宁发展,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若干意见》,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一系列政策的发布给辽宁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辽宁也积极努力提高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辽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扩大服务外包的目标。以上政策的实施为辽宁的服务外包的长足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4年6月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4】30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4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辽政办发【2014】31号),鼓励辽宁企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扩大技术服务、软件技术和相关信息服务出口。开展服务外包认证示范。
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文件,鼓励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服务外包等领域,促进企业突出核心业务、优化生产流程、创新组织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率。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业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2015年1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67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国内市场协调发展,规模显著扩大,结构显著优化,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成为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提升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途径。这是国务院首次对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2015年6月29日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2015年度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财行[2015]216号)其中明确提出重点支持鼓励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和技术出口。各项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为辽宁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2.3人才配套优势。截止2012年,全省有研究生培养机构50个,其中包括14个科研机构和36所普通高校。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12所(含独立学院18所),其中中央部委属5所,省属54所,市属18所,民办35所;按办学层次分,本科院校63所、高职专科学校49所。此外另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22所。[1]各高校学科设置合理,专业配置优化,每年都为辽宁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输送大量优秀人才。为了更好的吸引人才,2014年1月辽宁省又对人才落户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放宽了部分落户限制,为来辽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2辽宁省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探究
在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等相关战略决策的支持引导下,辽宁省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服务外包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契机,辽宁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扩大服务贸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开拓金融、保险、电信、商业、物流、软件等服务贸易领域,逐步提高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辽宁日语类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多,同时人力成本偏低和周边配套比较齐全的优势,使得辽宁成为服务外包大省尤其是对日服务外包在全国名列前茅。虽然发展很快,但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很多问题也制约着产业发展,比如小微企业数量大占企业总数比例较大,抗风险能力普遍不强,出口市场过于单一,主要依赖对日出口。
如果想要科学、可持续发展,就要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发展对策如下:
2.1以点带面,合理布局。根据数据显示辽宁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主要集中在大连、沈阳,应该充分发挥两个城市的一南一北核心作用,积极辐射全省其他城市逐渐发展。探索建立丹东对韩、朝,锦州对蒙古等外包业务拓展,经过几年努力形成两个服务外包次核心城市。使服务外包成多元化发展。
2.2提高内涵,转变职能。目前辽宁的软件服务外包工作,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末端。受语言、技术壁垒、商业机密等原因的制约,业务层次提高困难。应该积极增加高端设计人员培养力度,整合小微企业资源冲击大型项目,积累经验,尝试向省内其他二线城市下沉业务,探索向越南、朝鲜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进行二次发包,实现职能转变,以提高企业接包能力和研发能力。
2.3拓展市场,降低风险。辽宁的软件服务外包主要依赖于日本市场,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日本地震、日元贬值等事件给辽宁的服务外包造成了巨大波动,对日服务外包企业影响巨大。为了规避风险,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帮助企业有目标的拓展业务和规范行业标准,如以辽宁软件服务外包为整体形象向世界宣传,积极开辟美国、欧盟等信息产业发达国家市场,帮助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小微企业重组,积极拓展国际结算方式等,打造辽宁品牌行业和品牌企业。继续办好大连软交会这一展会品牌,通过展会开拓视野和推介企业和服务。
总之,辽宁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规划好战略布局,还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储备,重视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做好服务外包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为辽宁的服务外包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如日中天,辽宁凭借深厚的工业化底蕴和区位优势,在各级政策的鼓励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充分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中央政策扶持的契机,促进传统工业产业的升级、改造、转型。打造出服务外包品牌产业,为辽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辽宁,服务外包,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2012年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辽宁省教育厅.http://www.lnen.cn/secpage.htm?action Type=viewjsp&id=18444.
[2]于洋,孟妮.发展服务外包辽宁靠什么?[N].国际商报,2011,6,23,B04.
[3]杨东升,朱玉荣.辽宁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5(2).
外包的优势 篇2
内容摘要:业务外包被看作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在业务外包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业务外包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作用,包括正向作用和负面影响,基本结论是业务外包能为企业带来降低直接成本、专注于核心业务等正向作用,同时也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最后,针对不同的业务外包专业市场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业务外包 竞争优势 成本 风险
目前,业务外包已成为企业价值链的一环,具有实质的策略重要性。业务外包可协助企业提高绩效并降低成本,同时可提升整个经济实体的生产力。本文就此展开详细分析。
业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
分工是业务外包的经济学基础。斯密的《国富论》里面说到: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使得最擅长做某件事的人专心做好这件事。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增进效率的机制,却能发挥出巨大的效力。业务外包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一种复杂形式的分工模式,其本质与最为简单的分工无异。事实上,生产绝大多数最终产品是需要多个步骤、多方面配合的。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的人和组织已经越来越在某一方面具有胜于他人的优势,而在更多的方面显出一般化或者失去优势。市场越是发展,分工就会越细密越完善。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现在有更多的专业市场和专业领域发展起来。企业专注于某一领域其实跟分工是如出一辙的,只不过是分工已经上升到了更高层次。接受业务外包和业务外包委托都是专注于某一方面,这种干中学效应、经验积累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快速应变效应都是成本降低、效益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业务外包即分工基础上的协调。分工是业务外包出现的经济学基础,但是制约业务外包出现的因素同样具有经济学基础,它与分工相对应。这是分工在一个经济体中为何是达到某种程度后趋于稳定的问题。分工本身不是目的,生产出最终产品才是目的,因此还需要对各个分工步骤进行协调。而这就会带来协调成本。企业内部的分工会带来协调成本,企业间的分工也会带来协调成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后者大于前者。因此,企业间分工的协调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企业间分工的深入程度。
经济学上实现业务外包的条件。消费者一般关心的是能否以更低的价格得到最终的消费品,而很少关心消费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因此,只要某种机制能够降低产品的成本而又使生产参与者获益不下降或者上升,这种机制就会出现。业务外包作为一种机制,是否被企业采用,取决于业务外包能否为企业降低成本或者带来更多的收益。进一步来说,只有企业间分工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大于企业间分工带来的协调成本的上升,业务外包才有可能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生产成本是广义的,而不单单指具体物质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可以指企业内部某项工作的内部完成所需的直接成本。而协调成本主要体现为企业实行业务外包后在管理上相关成本的上升。
业务外包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正向作用
降低企业直接成本。当今的市场中,业务外包服务企业都是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专业性企业,立足于整个产品价值链条的一个环节。业务外包前,企业在该环节的成本势必高于业务外包服务企业,因此该项业务一旦外包出去,将降低直接成本。但是,业务外包并不一定降低企业在该业务上的总成本。因为业务外包服务企业要同时代理不止一家企业所委托的某项业务,在服务上只能开出相近乃至相同的单位服务价格。那么,对于那些原来业务内部化成本较高的企业来说,业务外包能给它们带来更大的好处;业务内部化时成本较低的企业有可能因为业务外包的兴起而丧失一定的成本优势。因此,业务外包以后,企业之间的相对成本优势格局有可能发生改变。
赢得市场反应速度优势。由于外包服务企业在该业务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并且聚集了该专业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在外包业务上往往能比委托企业具有更快的发展和应变能力。一旦企业将业务成功外包给外包服务企业,并且两者之间达到良好的沟通互动,该业务就会取得比以前更好的市场应变能力,形成企业新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提高的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原来业务内化时的反应速度与业务外包后业务反应速度的差距;企业与业务外包承接方之间的沟通效率。第一个差距越大,竞争优势就有可能提高越快;第二个因素的存在是因为企业需要将业务外包出去的业务与企业其他业务整合起来,使得它们对整个市场环境变化做出一致反应,所以会带来业务外包优势的缩小。
分散和降低业务风险。企业将一项业务外包出去,通常就是将业务风险进行转移和分散,业务外包承接方都要承担不同程度的业务失败风险。如果企业将该项业务内化完成,风险就完全要自己承担。业务外包出去后,由于外包服务企业具有专业化的优势,它们在该业务上失败的风险会比原企业小。尽管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转移该业务的风险,却可能承担由于该业务失败而整体业务受损的风险,在业务外包过程难以监督而业务外包效果需要执行的时候风险更大。
业务外包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负面影响
(一)事前准备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在实施业务外包之前,企业必须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搜集相关信息、寻找合适的合作对象以及与有关合作对象进行沟通谈判等,这些都会产生额外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并不一定能被业务外包所带来的成本节约所补偿。因为业务外包策略在将来可能根本就不会被执行。这个阶段的成本不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带来太大的影响,因为它只是一次性的成本投入。决策过程必须认真听取民主人士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社会讨论就是指国家体制之外的个人及社会组织和团体,就国家的重大决策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交换意见,而后提出各自政见供决策者决策时参考,且必要时与之商议的民主决策形式。实质上是社会公众自上而下的传达决策信息的参与行为,是对代议制和公民投票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它充分显现了‘公民自由’和‘多数统治’的民主特征。”[10]社会讨论是在充分肯定政府在决策中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将大众的角色定位在辅助决策的地位上,它使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参与政府决定,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它是一种合法的参与,受法律保护的同时要在法定范围和权限内行动。社会讨论拓宽了公民参与的渠道,包括多种方式,如座谈会、听证会、对话会、专家评议会、组织民意测验等。在将社会讨论模型引入的过程中应形成一系列制度化渠道,如公共政策决策听证制度,决策公示制度与审计制度。听证制度是将社会讨论过程制度化的一系列规定,适用于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决策公示制度适用于职能部门的一般决策,一项政策在决策方案确定后,就其目标、主要内容、制定依据、政策的可行性、预期效果、不同意见等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决策审计制度是对决策从开始制定到实施完毕后所消耗的成本的全面审核,重点在决策实施阶段,通过投入与产出的比较,让公众判断决策的得失。
2.明确公共政策主体的职能,增强民间主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参与地位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居于领导地位,发挥政策的政治规范作用,引导政策的方向,如制定总政策、规定政策的价值目标等。人民代表大会以立法权和审议权为依托监督政府,保证政策运行符合人民的意志,如把执政党的主张通过立法的程序变为国家意志,审议批准政府公共政策方案,把成熟的政策方案上升为法律等。政府居于公共政策实际操作中心的地位,主要发挥政策的社会设计作用。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形式,它容纳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等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咨询、评论,是政策的民主协商机构。参政党、人民团体、法人组织、民间思想库和公民等,既是政策的主体之一,又是政策的客体。他们的参与方式主要是以民间主体和政策对象的双重身份发挥利益表达和智力支持作用。此外,还应当积极鼓励和引导在政策参与中处于劣势的民间主体,切实采取措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为他们的政治参与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同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效发挥他们的社会监督作用也是完善政策参与的关键。
3.发挥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监督体系
社会团体的主要职能:一是运用其专业知识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二是为自身所代表的特定的利益群体服务,并通过这两项服务使自身也获得发展。而社会团体职能的实现是在实行社团自治的前提下进行的。我国政治生活民主化为社会团体的发展提供了日益宽松的氛围,社会团体的发展意味着社会治理结构从单一的政府统治走向多元的民主治理模式,社会团体向独立、自治主体的转型过程,也是社会领域从国家中分离和公民社会的构建过程。
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的政治体制模式中,政府采取直接管理的形式,直接面对民众,但是由于缺少把政府和民众这一对立面联系起来的中间媒体,表现出大众的政治参与缺乏合理的渠道。社会团体处于普通公民和政府决策者之间,具有与双方方便接触的有利位置,通过同双方的经常联系和对话,有效地缩短了决策者和公民之间的距离,减少了误解和隔阂,从而经过自己的转换功能,有效地沟通了政府决策者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加了政府决策的社会影响和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能力。社会团体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充当了“缓冲器”、“过滤器”和“调节器”的角色,它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形成“参与社会”和“和谐社会”,使得大众的意愿能够有顺畅的渠道向政府表达出来,有利于促进大众广泛而理性地参与政治,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政府应该正确认识社会团体的作用,建立对公民自组织的信心,明确自身在多元治理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并且通过政策的调整和制度的重建来营造一个有利于社会团体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
目前,我国社团管理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法制化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在社团法规方面,基于“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社团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国务院修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88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以及民政部制定的几十个规章、文件。相对于发达国家完善而严密的法律体系,应该说我国立法的层次还不高,管理较为粗放,与其他法规衔接性差,在具体问题上缺乏可操作性。例如,不同类型的社会团体有着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功能,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会团体应由不同的单行法规来调整,不可一刀切,而我国目前还需要在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方面多做工作。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社团布局以及发展的长远规划,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和扶持社团。同时,还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社团管理力量,建立管理民间组织的科学有效的管理监督体系。
注释:
外包的优势 篇3
【关键词】软件外包;发展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1 ̄2007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6·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1.5万亿元,约占GDP比重5%,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超过0.8个百分点。而电子信息产业收入中,软件外包业的增长尤为突出。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软件业收入增长29.8%,其中软件外包业收入增长超过100%,远超过其他传统软件产品增速。近年来,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得到的长足发展。但与印度、爱尔兰等世界软件外包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在其他强国的重压之下,提升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竞争力,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認为,所谓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提供给一个产业快速持续改善和创新的环境,并使他能摆脱国际竞争对手纠缠的能力。他在该理论中着重讨论了特定国家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各种条件,并指出竞争优势由四项关键因素决定: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公司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这四项关键要素形成了一个“钻石模型”,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产业或产业环节能否成功。另外,波特指出,政府和机遇作为两个辅助因素也影响着上述四个因素,同样对一国某一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波特强调,钻石体系中的各个关键要素都是相互依赖的,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因素的表现。
2.我国软件外包的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是否具备竞争优势?这可以从“钻石模型”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2.1生产要素
软件外包所涉及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外部资金、研究及培训机构和语言文化等方面,人力资源是软件外包发展的首要生产要素。我国众多的科研院所、大批高质量的海外留学人员、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质优价廉的人力成本、凭借风险资本而创业的软件企业、我国独有的日汉语言文化优势等均是我国软件外包发展的高级或专门性生产要素。
2.2需求条件
软件内需市场的繁荣能够促进软件企业提高自身能力,改善服务质量,带动和提升软件外包业的竞争实力。这主要显示在六个方面: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国内市场需求多样化、国内客户的挑剔和高要求、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传导的需求国际化、通过ICT产品传导的需求国际化以及动机性的跨国客户。
2.3相关支持性产业
一个软件公司的竞争优势不仅由公司内部决定,而且来源于公司的外部。我国庞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为我国发展嵌入式软件系统提供空间;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的研发投资以及优良的通信业基础和相关服务业基础为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提供相关支持。
2.4公司战略、企业机构和同业竞争
中国软件外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关注,很多软件外包企业已开始有规划、有步骤的扩大公司规模,转换公司经营方式并发展迅速。
2.5机会与政府
机会与政府是“钻石模型”中两个辅助因素。
3.提升我国软件外包竞争优势的策略
3.1进一步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要明确国内各承接城市的发展定位。国家相关部门应针对各个城市的不同要素差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引导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强力打击盗版行为,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提升发包企业对我国法律制度的信任度。
3.2改善软件人才培养方式
要从教育内容,培养方式以及培训机构等几个方面创新和完善人才培训方式。教育内容上要注重学生软件开发思维的培养,可根据学生能力尽量使用英语原版教材,使学生能熟练掌握IT专业技术英语。在培养方式方面,可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联合等形式,提高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开发配合能力。从培训机构上看,应争取从高校培训到职业培训,再到软件企业和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组成一个软件人才培养梯队。
以培养机构梯队形成软件人才供给梯队,满足软件人才市场的各种需要。
3.3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据自身能力和经营特点,通过并购、新建等模式扩大自身规模,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4完善产业外部环境
要加强软件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使软件产业基地成为最适合开发和出口的区域。促使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推进软件产业基地的创新水平。
3.5协助开拓软件外包市场
开拓外包市场不单指海外市场,应该国内外市场并重。巨大的内需市场是我国发展软件外包的一大独有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中国企业改变外包即国际外包的错误观念,积极培育国内发包市场。而在海外外包市场的开发上,则要注意稳固日韩市场、开拓欧美市场。
4.结束语
目前,中国的软件外包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在规模上仍不具有明显竞争力,与印度等国相比还有差距。软件属于规模性行业,没有大规模就无力承担较大的项目,规模效应是软件外包企业接单的决定因素。很多国内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员接收大的项目,导致项目被迫放弃。因此,要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构建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产业联盟的促进作用,推动企业合作和产业联合;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发挥区域聚集效应。 [科]
【参考文献】
[1]软件与服务外包业获政策提振税收优惠可期增长超过[J].信息系统工程,2009,(05):123.
[2]王惠芳.江苏:优先率先科学发展软件产业-访江苏省信息产业厅厅长谢正义[N].中国电子报,2008-09-19.
[3]屠瑞奋.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新趋势与对策路径[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71-75.
[4]赵玉阁.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8,(05):68-69.
浅析物流外包的优势与劣势 篇4
(一)物流外包的概念
物流外包(Logistics outsourcing)是企业物流资源配置的一种新的方式,指生产企业或者是销售企业为了将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上,而将属于非核心业务的物流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承包商。
物流外包的思想实质就是如果物流这一环节不能给企业带来高效的竞争力,或者说不足以帮助本企业形成差异化战略,那就将它承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
(二)物流外包的必要性
在当代市场竞争压力之下,生产型企业或者是销售型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甚至物流类的企业将其中某一个或几个物流活动外包出去也是非常必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原材料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成本逐年上升,导致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已经很难从产品价格上获取竞争力。另外,当前市场竞争压力大,市场趋于饱和,所以企业也很难从提高市场份额来获取更多的顾客。当第一、第二利润源泉无泉可挖时,企业开始从第三利润源泉—物流来寻找新的利润点。
2.当前,大多数公司都将其核心技术,或者是核心产品作为其关键的市场定位,公司的发展就取决于核心产品的成败。所以企业必须将其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核心产品之上。那么非核心的业务就会选择一个专业的第三方公司来完成,比如物流业务会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来做。
二、物流外包的优势
(一)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出去以后,可以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料资源都集中与企业的核心业务之上,充分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专业的物流提供商也会给企业提供最合适的,最优良的物流服务。所以企业一方面致力于核心业务,改进产品性能,降低产品价格,另一方面物流提供商又保证了企业物流业务的顺利展开,确保了物流活动的有效进行,为顾客提供除成本和价格之外的诸如按时交货,问题沟通,售后服务等增值性服务。企业有效地对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了配置和整合,使得产品和服务同时具备竞争力,从而整体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减少企业投资
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企业可以不再保有车辆,叉车,吊车,运输车辆等基础的物流基础设施。同时也可以将对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这一部分投资转嫁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也可以通过接受不同企业的物流外包业务来实现规模经济,通过提高各个节点的利用率,实现费用节省。
(三)分散经营风险
物流外包是一种新型的外向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散由国家政策,政府管制,市场不稳定等因素带来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和规模优势也使物流活动得到更好的整合,企业可以将其自身解放出来更好地专注并控制其生产经营活动,最终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物流活动达到一个双赢的状态,保证了两者之间的的平衡,稳定以及连续性,使得企业在保证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也兼顾了物流成本和总成本。
(四)减少库存
从物流的角度出发,库存被看成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为库存的存放和管理都需要资金的投入,特别是一些特殊产品对于仓储的条件更为苛刻,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呆滞库存的出现。企业物流外包后就把库存转嫁给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的库存设施和库存系统可以为产品提供好的储存环境和条件,还转移了企业的库存压力。
(五)提高顾客满意度
当前生产企业或是销售企业的竞争优势都集中体现在低成本,高质量,短的订单周期,准时交货等方面。低廉的价格,良好的产品质量都可以由生产企业在产品研发,产品生产过程中加以控制。但短的订单周期,准时交货以及低的产品损坏率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生产企业却做得不尽如人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顾客的满意度。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顾客对于服务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了,甚至超过了对于产品本身的价格要求。
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可以给顾客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包括准时配送,缩短的订单周期,良好的售后服务,甚至是定时配送的个性化物流服务,有效地满足了顾客的多样化需求,降低了顾客的投诉率,极大地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六)增进社会效益
企业通过物流业务不仅能给自身带来效益,还可以增进社会效益。第三方物流公司通过专业的分析,可以制定合理的运输方式以及运输路线,还可以通过共同配送,越库配送等配送方式减少车辆空驶,迂回运输等现象。配送车辆的减少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车辆运行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汽车尾气的排出并降低噪音污染,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目前一些物流业发达的西方国家,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专业运输分析,制定合理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车流量可以降低50%,而运输效率可以提高45%左右。
三、物流外包的劣势
(一)控制风险
企业把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就意味着物流业务已经脱离企业的控制范围了,所有的物流活动和运作都由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来控制。甚至企业的采购,销售,产品研发都需要第三方物流的参与,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的时候,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客户企业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大,而客户企业也会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依赖程度越高。所以物流外包业务会给企业带来很高的控制风险。
(二)信息泄露风险
物流服务提供商要给企业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离不开数据和信息的支持,包括客户信息,产品信息,销售渠道,甚至是财务数据。这些信息对于客户企业来讲至关重要的,如果物流提供商为了一己私利将这些数据提供给客户企业竞争对手的话,一定会给客户企业带来无法预估的损失。
(三)连带经营风险
当下,我国的物流业发展混乱,市场上大大小小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数不胜数。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物流业还没有完全实现标准化,也没有相对应明确的监管部门,所以很多物流企业事实上并不具备提供物流服务的资质。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选择物流服务商时没有具体的评估机制。这就导致很多物流公司同时钻了国家和企业的空子,为了能够得到物流业务,他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物流能力,比如运输能力,搬运能力和储存能力等。所以一旦物流公司发生运营问题,会连带生产企业出现经营风险。
四、规避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物流外包流程
要建立科学的物流外包流程,首先需要企业明确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其次要建立一整套明确的评估体系。
(二)选择合适的物流外包商
首先,确定物流外包的范围是某一个物流活动,还是整体的物流业务。其次,要对备选的物流供应商进行能力分析,包括:财务水平,信息化水平,运输能力,仓储能力,搬运能力等。
(三)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通过加强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加强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实现企业之间的整合以及集成,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制定有效的惩罚和激励机制
若物流承包商违反了合同中的条例,企业可以采取减少外包工作量,终止外包业务关系等惩罚手段。若物流承包商超额完成了工作量,企业则可以采取增加利润分成,延长合作关系,深化合作关系等激励手段。
五、结束语
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四大比较优势 篇5
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自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以来, 5年多时间中央政府及其部门先后针对我国的服务外包工作发布了一系列的财政、金融、税收、教育等措施, 提供各种优惠扶持政策, 大力推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应该说, 5年时间内我国在服务外包领域取得的各项可喜成绩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各地方政府特别是示范城市的地方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及其部委关于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促进服务外包示范区发展办法, 制定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 制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服务外包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成为吸引国际离岸服务外包的一大突出优势。
二、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否完善配套是服务外包转移方选择承接地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服务外包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电力基础设施、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为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目前我国服务外包基础设施与其他服务外包承接国相比就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交通基础设施在服务外包进程中, 对于发包方与接包方之间人员流动的及时性和便捷性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高速铁路与民航的运输能力提升对服务外包的发展促进作用明显。我国近年来无论是在铁路、公路还是航空运输等方面投入力度都很大, 发展也很快, 见表1。
电力资源是生活生产的重要资源, 同时也是发展服务外包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我国的电力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2004年我国的新增电力装机容量就位居世界第一。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增装机连续5年超9000万千瓦, 到2010年末累计新增装机48610万千瓦。其中水电、核电、风电等非火电发电装机发展迅速, 累计新增装机12030万千瓦, 是2010年底同类型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47.07%, 火电新增装机所占比重从2005年的81.00%下降到2010年的64.34%。另外, 全国电网输送能力也大大提高, 截至2010年底, 全国电网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公用变设备容量分别为44.27万千米、19.74亿千伏安, 分别比2005年底增加18.90万千米、11.31亿千伏安, 实现了变配电能力的翻倍增长。 (1)
电话、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是服务外包的技术载体和实现手段, 其建设水平成为衡量一国服务外包商业环境的重要指标。近年来, 我国的电信网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速, 见表2。
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拥有大量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不过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以来, 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据此, 就有人指出我国的劳动成本优势已经消失。其实, 判断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否已经消失, 仅仅从我国本身纵向角度进行比较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要在国际范围内从横向角度与其他国家比较之后才能得出正确判断。
首先,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2005年7月的1:8.27升值到2010底的1:6.78, 升值幅度高达18.02%, 见表3。但是我国并非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受本币升值影响的国家, 亚洲和拉美的一些国家在最近几年也同样受到本币升值的影响, 其中巴西本币升值幅度最大, 从2005~2010的五年间累计升值高达35.16%, 其次是泰国在此期间升值22.81%, 另外, 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也分别升值19.86%和14.67%。相对而言, 印度、俄罗斯、墨西哥和越南这几个国家在过去的5年时间内本币对美元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 有助于这些国家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尤其是越南盾对美元高达16.50%的贬值幅度, 极大提高了该国出口竞争力, 见表4。
其次, 从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来看, 我国早就不是世界上劳动力成本最便宜的国家了。从20世纪80~90年代外资大量涌入我国, 使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有了一定的增长, 到90年代后期, 我国的工资水平增长步伐加快, 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我国制造业员工平均工资从1998年的7064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24192元, 每年上涨幅度超过10%。但是此时其他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同样工资水平增长较快。比如在2000~2008年的8年时间内, 印度制造业平均工资年涨幅高达18.2%, 越南为8.2%, 菲律宾为9.6%, 泰国6.0%, 印度尼西亚3.5%, 见表5。
因此, 总的说来,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与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削弱了我国的出口竞争力, 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之后可以看出我国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具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四、大规模制造业优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一直都非常重视工业的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要大力发展重工业, 使我国尽快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为一个工业国, 即使是在我国遭受自然灾害与国内外复杂政治经济背景下, 我国也没有丝毫放松对工业现代化的追求。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方针, 充分发挥我国相对便宜的劳动力优势, 在制造业领域大规模吸引外资, 大量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制造业外包, 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嵌入到全球生产体系。经过30多年的努力,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 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已初步确立, 现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制造业大国一方面体现在我国的装备制造工业、原材料能源工业、消费品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多个产业部门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配套链条;另一方面体现在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 多种制造品产量位居世界前茅。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按照可比价格计算, 197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只有1607亿元;到2008年底, 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13万亿元, 增长20多倍。另外, 目前我国工业产品常量中有210种位居世界第一, 比如, 2008年我国粗钢产量突破5亿吨, 占全球产量的将近40%;2008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934.55万辆, 汽车销量世界第一。
我国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升级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党的“十六大”与“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两化融合”, 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二五”期间正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 是全面提高我国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以服务外包为典型的现代服务业正是我国把握这一机遇, 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因为, 随着服务全球化的推进, “制造即服务”的理念将不断深化, 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发展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日益成为未来世界产业格局演变的主流趋势。另外,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软件企业已经开始从工具推广向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转变。软件企业围绕制造业企业的需求, 开发行业性、专业性软件、工具、系统和解决方案, 软件企业、系统集成商、信息服务商打造“软件产品-系统集成-信息化服务”纵向集成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支撑联盟, 生产性服务外包成为制造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参考文献
[1]江小涓.服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 2008 (02) .
[2]陈畴镛, 等.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的新增长点[J].浙江经济, 2007 (18) .
[3]金萍.中国服务业吸收外资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对外贸易, 2009 (02) .
[4]李子惠, 李志强.当前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 2004, (11) .
外包的优势 篇6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剧, 以及业务不断地推陈出新, 银行需要更多的信息系统来满足竞争和业务的需要。而银行不能通过无限制地增加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投资, 扩大内部信息技术部门的规模等方式解决上述问题。
因此, 信息系统的外包便成为银行解决业务发展需要的不二法宝。也可以说, 银行业信息化发展运用外包是一种必然。但是银行信息系统外包应包括哪些内容, 信息系统外包的优势有哪些, 如何有效控制信息系统外包的风险, 这些都应该是银行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银行信息系统外包的内容
银行信息系统外包是指银行将其IT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外包给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从广义上讲, 信息系统外包是指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建设、运行和维护的信息系统使用方式。
外部力量指专业系统开发公司、系统集成公司、IT设备运维公司等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承包商。根据外部力量在系统使用中的不同作用, 信息系统外包可以划分为软件开发外包、系统运行外包、业务整体外包和IT设备维护外包。
软件开发外包是指在建设信息系统之时, 外部公司只负责软件应用系统的开发, 信息系统的硬件、网络建设都由系统需求者自行完成。
系统运行外包是指信息系统的使用者采用付费的方式向承包商购买信息系统的使用权, 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由承包商全权负责。此时, 软件应用系统的开发, 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都由承包商完成, 信息系统的所有权归承包商所有。双方通过合作协议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承包商将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可靠, 保证客户数据的安全。
业务整体外包是指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将特定的业务处理功能委托给承包商, 由承包商完成与特定业务处理功能有关的信息系统建设和业务处理操作。
IT设备维护外包是指将信息系统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保障等日常维护工作委托给承包商。
二、银行信息系统外包的优势
银行信息系统外包能使银行通过整合利用外部专业的IT资源, 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优势。银行信息系统外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业务方面
外包推动银行更加注重核心业务, 将发展中心放在做大、做强银行自身的核心业务上, 这是信息系统外包的最根本原因。
(二) 财务方面
财务成本的考虑是选择外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外包可以削减近期开支, 控制成本, 从而解放一部分资源用于其他目的, 避免“IT黑洞”现象的发生。另外, 对于那些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人力, 从硬件基础设施开始构建信息框架的银行而言, 外包正好可以弥补银行自身的欠缺。
(三) 技术方面
外包能使银行获得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工作者的劳动, 提高技术服务, 紧跟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并能使内部信息技术人员更加注重核心资产的运行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四) 战略方面
外包可以提高服务响应速度与效率, 来自外包商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将银行信息技术部门从日常维护管理这类简单繁琐的负担性职能中解放出来, 减少系统维护和管理的风险。另外, 对于一项新技术的出现, 大多数银行由于费用和学习曲线的缘故, 很难立即将新技术纳入实际应用中。因此, 信息系统外包的战略性考虑因素之一是借助外包商与现有的、未来的技术保持同步的优势, 改善技术服务, 提供接触新技术的机会, 来实现银行以花费更少、历时更短、风险更小的方式推动信息技术在银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五) 人力资源方面
通过外包, 银行无需扩大自身人力规模, 从而减少了因人员聘用或流失而花费的精力、成本以及面临的压力, 节省了培训方面的开支, 并增加了人力资源配置的灵活性。特别是国有银行的人员体制, 对于信息技术人员的进入和退出, 都有诸多障碍。同时, 人员的增加, 使得管理、使用以及经费开支的总体成本, 要远比外包体现的近期成本高得多。
三、信息系统外包的风险因素分析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同样, 信息系统外包在给银行带来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多风险, 容易造成金融数据的外泄、关键信息的流失等。2006年6月17日, 美国最大的信用卡公司之一的万事达公司用户信息泄密事件就是发生在外包这个环节上。因此, 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即对引起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剖析和细化, 为风险评估的量化计算提供全面的素材。在信息系统外包的过程以及管理中, 可能存在以下方面的风险。
(一) 管理风险和经济风险
从本质上讲, 外包商与银行之间是一种合同契约关系, 外包商往往先考虑自身的利益, 然后才会替银行考虑。首先, 外包商可能泄漏一些关键的银行信息, 例如一些重要的金融数据、客户资料等信息, 给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大的风险;其次, 银行没有对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 造成信息系统失控, 这体现在合同的再次签订或系统功能变动时外包商开价偏高等方面, 例如, 随着银行业务的拓展和规模的扩大, 需要对原有系统修改时, 外包商可能存在漫天要价的现象, 从而使信息系统运行管理的成本增加, 银行不得不承担较大的经济损失风险。
(二) 交易风险
在信息系统外包的过程中, 由于外包交易的特殊性, 将比其他商品交易存在更多的风险。该风险不仅存在于银行, 也存在于任何外包行业当中。具体而言, 外包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资产特殊性和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特殊性资产是指投资于支持某项特定交易的资产, 如果不牺牲该项资产的一些生产率, 或者不增加使该资产适用于其他交易的成本, 专用性资产就不可能被用于另一交易中。其特征是一旦形成很难用在其他地方。银行信息系统外包就具备这种特征, 交易双方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 一旦出现违约将产生很大的风险;另外, 由于交易的信息不对称, 使得外包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可能导致重新谈判和不断的调整, 重新谈判增加了转换成本或退出成本, 并推迟了外包目标价值的实现。
二是外包过程中供应商的选择风险。目前, 信息系统外包商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因此, 银行选择能满足其需求和值得信赖的供应商的机会不是很多。不能最有效地选择最优的供应商来承包, 同时在合同议价时也处于被动地位, 变换供应商时的转换成本也较大, 要选择对银行生产特点、运作模式以及管理模式了解的外包商更是难上加难。
(三) 技术和人才流失风险
银行过分依赖供应商技术, 会导致银行信息技术开发能力的退化, 使银行沿用一些旧的、过时的技术, 例如将某项业务外包以后, 银行的信息人员往往容易不思进取, 只会应用, 不会开发等;银行的信息技术人员由于和供应商的合作, 一些优秀的、关键的技术人员可能被供应商挖走, 特别是在国有银行, 更容易导致技术人员流失, 即使不被挖走, 本银行的技术开发人员也由于没有自主开发的意识, 逐渐丧失自我学习和创新的激情与能力。由此可见, 银行信息系统外包在带给银行方便的同时, 也给信息管理部门带来了技术和关键人员流失的风险。
四、信息系统外包的风险控制
对于银行而言, IT技术越来越深入到银行的核心业务, 影响着银行的策略制订和发展, 从而对信息系统外包的风险控制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 界定外包业务, 避免核心业务损失
规划信息系统外包时, 界定外包业务范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把非核心业务给外包供应商, 可以达到降低人力成本、减少开支和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 比如设备租赁、线路维护、辅助设备维保以及终端设备的管理维护等;而涉及重要信息的核心设备、系统的安全管理、数据的管理、密钥的管理是不能外包的。银行应先区分哪些IT业务是核心业务, 哪些是非核心业务;哪些是长期业务, 哪些是临时性、周期性、阶段性或项目型的业务;哪些业务会随着应用深化或时间推移发生变化。然后, 信息部门再仔细分析本部门信息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 技术人员与业务需要的匹配情况, 结合外包市场的服务提供情况, 相应地决定哪些业务自己内部做, 哪些业务进行外包。
(二) 加强对外包合同的管理
对于信息系统主管来说, 在签署外包合同之前应该谨慎而细致地考虑到外包合同的方方面面,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制订计划和处理随时出现的问题, 避免出现责任“扯皮”的现象, 使外包合同能够不断适应变化, 从而实现一个双赢的局面;尽量做到外包合约的准确性和详尽性, 对工作目标及预期效益、合作范畴、运作方式、责任划分、所有权归属、合约修改与终止、付款方式、赔偿问题等都要有明确的确认;对整个项目体系的规划, 信息部门必须对银行自身需要什么、问题在哪里非常清楚, 从而能够协调好与外包服务商之间长期的合作关系。比如, 网络标准、软硬件协议以及数据库的操作性能等问题都需要双方积极地参与规划, 银行内部信息系统外包管理人员应该参与完成这些工作而不是仅仅在合同中提出需要哪些工作。
(三) 明确IT监理和验收方案
在决定签署外包合同时, 还必需明确双方的责任与合作、IT监理和验收, 也就是对整个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督, 以及对阶段性和最终成果的评验。因此, 依据外包服务合同, 制订详细的服务商考核和评价指标, 是约束双方行为, 也是量化信息系统外包管理的“宝典”。
(四) 外包商的评估和选择
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 应全面考虑外包服务商的财务、人力资源、信誉、管理控制及效率、服务质量以及是否熟悉业务、价格水平等条件, 尽量避免“隐蔽信息”带来的外包风险。详细彻底的调查是非常必需的, 应该找出具有银行业IT管理经验优势的备选对象。要对每家公司进行全面的考察, 比如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运作的灵活性以及接手相似金融业的业务记录。同时, 要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公司的专业人才配备情况, 以及以往的成功样本, 特别是失败案例的经历及其原因等。
外包的优势 篇7
一、软件外包市场国内外现状
1. 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现状。
2007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200亿美元, 2008年将突破1500亿美元, 服务外包被称为“诱人的蛋糕”。全球软件外包的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 接包市场主要是印度、中国、爱尔兰等国家。其中美国市场主要以印度为主, 而欧州市场则被爱尔兰垄断。印度抓住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外包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 利用其优秀而成本相对低廉的软件人才优势, 形成了以软件承包和服务出口为主的软件产业发展模势;爱尔兰把自己定为“美国软件产品欧化版本的加工基地”, 是美国公司进入欧州市场的门户和集散地。近年来, 菲律宾、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软件外包业也快速发展。
位于亚州地区的日本软件外包发包量2007年已达600亿美元, 2008年可能突破900亿美元。随着日本外包市场空间的扩大和对欧美外包市场的开拓, 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成本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软件外包服务市场, 承接日本软件外包的理想地是中国, 日立、NEC、富士通等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全资公司超过100家, 将来都会成为日本企业软件服务外包发包的前沿公司。
2. 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2006年底, 商业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联合授予含西安在内的11个城市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称号, 鼓励、扶持各地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计划采取“基地城市+示范区”的发展模式, 重点发展包括软件出口和信息服务外包领域。同时, 我国“十一五”规划要求, 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要由2005年的1582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4000亿美元, 我国服务外包出口额目标将实现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并非十分容易的事,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意义是在于创新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方式。从规模来看, 2005年我国计算机信息服务出口加上流程外包约为20亿美元, 只有货物加工贸易盈余1%, 不到印度1/10, 也落后于爱尔兰、菲律宾等国。从承接外包内容构成看, 主要集中在和制造业强项相联系的软件和IT服务外包方面, 在潜力更大的商务流程外包方面比较成功的典型较少。从市场结构看, 我国主要从日本接单, 在欧美等全球主流服务外包市场虽有个别成功案例, 然而尚未全面进入和打开局面。
二、西北地区发展软件服务外包的模式分析
1. 西北地区发展软件服务外包的优势。
服务外包业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和核心的新型产业, 由于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因此, 软件服务外包给内陆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西部地区扶持发展外包服务业, 可以有效回避内陆省份的地理和交通劣势,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扬长避短。
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发展要素是五个方面:领导重视、政策到位、人才充足、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统计信息手段得力。其中人才是发展服务外包业的核心要素, 西北地区拥有众多高校, 属于全国少有的智力密集区, 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西安拥有100多所各类大专院校, 在校大学生80多万人, 仅计算机学科专业每年就有4万学生毕业。全市有电子信息类科技人员25万人, 软件人才拥有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成本是国际服务外包向中国转移最根本的驱动力。在人力成本方面, 西北地区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据国内一家人力资源网站调查, 西安员工平均工资水平仅为上海、深圳的一半左右, 其中软件业人力成本大约为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60%至70%。
2. 西北地区发展软件外包服务面临的困难。
虽然西北地区在发展外包服务业上具有很多优势, 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 人才问题。当前一些正规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技术, 但缺乏软件开发工作经验、项目交流和团队合作锻炼, 需要经过相当的项目知识与技能培训。许多学生来到企业后不是“拿来就用”, 而是要经过企业的短期再培训才能上手。对于国内服务外包行业而言, 不仅缺少掌握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服务外包工程师, 也缺少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 能够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 更缺少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 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 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
(2) 与国际接轨能力差。我国外包企业目前通过CMMI5认证的公司非常少, 而西安目前只有8家企业通过了CMMI3以上认证, 服务外包企业规模总体偏小, 龙头企业缺乏, 自主创新面临较大困难。
(3) 西部地区政府对服务外包的支持力度也亟待加强。在一线城市, 政府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扶持资金额度少则上亿多达几亿, 而西安2007-2008年度的扶持额度为2000万元。作为后发地区, 西北地区的服务外包产业要加快发展, 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有关专家认为, 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还取决于当地投资软环境的水平。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服务行政意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等方面, 西部地区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三、发展外包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尽管我国服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 总体规模还很小, 但发展的潜力巨大, 优势明显。从人力资源看, 2005年全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超过250万人。全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在400万人以上;从市场看, 跨国公司制造业继续向我国转移, 为我国承接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务提供了市场。国内市场需求旺盛, 将继续吸引外资企业在华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我国企业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创建国际品牌的需求增加, 也将吸引跨国公司将现代服务业向我国转移;从政策环境看, 我国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 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产业扶持政策, 建立了较完整的支持服务体系;从基础设施看, 我国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 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较好的硬件条件。因此西部地区也应该抓住这一契机, 在软件外包服务人才需求上, 依靠有高度产业聚集的软件园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 实施以软件人才培训基地为龙头、以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以高校信息类教育为支撑的软件基础人才培养工程, 加大软件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 建立多渠道人才培养体系。同时, 切实提高软件企业人才的待遇, 重点引进软件高级管理人才、系统分析和架构设计人员, 以改善人才结构。
企业规模小是软件外包发展的软肋, 因此要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形象的规模企业, 通过购并、重组等资本手段, 尽快形成软件外包产业的若干龙头企业, 打造具有明显优势特色的软件产业整体优良品牌。同时, 最好由政府牵头组建软件外包联盟, 这样可大大加强企业间的联系, 随时掌握软件企业生产水平和交付能力等信息, 可以由多个企业协同合作完成一个较大的外包订单, 把承接国内转包和直接承接国际外包相结合, 打造国际市场开拓平台, 努力促成优秀软件企业走向海外市场。
外包的优势 篇8
一般意义上讲,现代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项基本职能。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高校与社会沟通联系的日趋紧密,参与国民生活与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明显,高校的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职能日趋重要,这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运作理念,有效地搭建起了高校和社会联系的桥梁,在高校开展服务外包将会是未来1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兴趋势。
一、高等学校开展服务外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紧紧抓住社会大资源,与社会、政府、企事业单位联合,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开展工作。以广东省为例:2006年,通过组织洽谈会,累计发布高校科技成果3000多项,促成省外高校与广东企业成功对接外包项目超过500项。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省实施项目3200多项,实现总产值1500亿元,出口创汇30多亿美元。
1. 高校开展服务外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高校与社会合作的途经是单一的。尤其是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仅通过课堂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走服务外包的道路,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又把企业在市场进程中的以新工艺、新方法和新产品为代表的新知识、新理论引入大学课堂,既丰富和完善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又活跃了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改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某种意义上讲,高校开展服务外包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也是一种突破。在服务外包的过程中,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的教育过程,学生与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实习教学计划。联合进行实习教学,联合考查实习质量,使学生更快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经过学校教师和企业、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工程师的“三位一体”通力合作教育与教学,促进了教学与最新生产实际的结合,从而优化高校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2. 高校开展服务外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师资建设的根本通过服务外包,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寻找和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不断拓宽研究和服务领域,在实践中既创造了大批实际应用成果和技术,又从中提取了大量的基础理论课题,使科研和教学工作处于学科前沿,从而锻炼造就了一支学术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队伍。
3. 高校开展服务外包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一方面,服务外包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经济行为,企业利用高校的人才、知识和结构特点,把部分业务打包交给学校进行服务,企业就不需要使用大量资金来进行产品研发等专业性极强的业务,这为企业节省了金钱、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除少数国家支持的211和985高校资金充足,没有后顾之忧外,全国绝大部分高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资金短缺问题,有的高校为了容纳激增的入校大学生,在银行贷巨款进行新校区的建设,也背上了沉重的资金包袱,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大多数普通高校发展和建设的瓶颈,甚至是致命问题。通过利用高校固有资源进行服务外包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盘活学校资产和设备,并为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高校资金短缺问题,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高等学校开展服务外包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美国康奈尔大学开设灵活多样的课程满足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打通了大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为高等学校承接服务外包提供了良好范式。综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在以下几方面具有其它科研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1.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密集性优势。
我国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中心工作来抓,高校的人力密集性优势逐年凸显。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数居世界第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居世界第二,挤身于高等教育大国的前列。再加上42万研究生和全国近170万高校教师(数据截止2007年),高等学校无疑是全国高素质人才最密集的地方,这成为了进行社会服务外包最有力的支撑。
2. 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密集性优势。
从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始,到江泽民同志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当前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跨越式发展,新的成果不断出现,既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又为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深入的服务外包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高校用于科研的经费,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近1亿元,到2006年的276.8亿元,持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经费来源日趋多样,政府资金所占比例逐步下降,从最初几乎百分之百,到2006年的54.7%,而同期来自于企业和其他渠道的资金占比不断增加,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与此相应,我国实现国家目标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机构明显地向一部分高水平大学集中。随着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的逐步显现和高校科研实力逐步增强,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公共科研的主要力量,社会贡献也在不断提高。
3. 高效率的组织方式密集性优势。
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公益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加之几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的组织方式日趋合理,无论是一所高校内部还是多所高校联合攻关开展服务外包的能力逐渐提高。今后高校的发展趋势无一例外是向着淡化行政管理,强化学术管理的方向发展。通过合理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高校正在试图建立以学术为主导、以学术研究为主体、以学术团队为基础的高效率科研组织方式。一个大项目可以突破学科专业的界限和校际之间的界限,可以在政府和高校的领导下,建立联合科研团队,优势互补进行研究。如黑龙江省某理工高校在欧洲进口了国际领先的数控加工技术和设备,并迅速成立了现代制造加工中心,抽调各院系有关科研人员组成了科研团队。在项目的推广上,同其它两所高校联合与某国有大型军工企业签订合同,联合研发大型运输工具的关键性零部件,在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在国际取得了技术领先。
三、高等学校开展服务外包的类型分析
高校开展服务外包的种类是由高校自身属性和学科、专业特点决定的。立足于社会经济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融合高校各方资源开展服务外包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开展服务外包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 研发类外包。
依托于高等学校雄厚的科学研究优势,把高校有市场前景和开发可能的科技项目进行分类汇总,吸引企业进行投资,主要包括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等。如黑龙江省某高校针对自身在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优势,抓住了黑龙江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东部煤电化平台建设的大好时机,凭借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与某资源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企业投资在高校内建立了科技研发中心,高校组织攻坚团队,按照企业要求进行产品研发工作;而企业负责该产品的市场评估、推广和销售工作。用一年时间进行研发,两年投入市场,第三年就取得了年赢利500万元的良好业绩。
2. 管理类外包。
对于综合性和以文科为主的高校,管理类外包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几年来,高校兴起的创业计划大赛、商业设计大赛等等,都说明了此类项目的重要程度。一个刚刚起步的企业要想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其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科学化是一个重要条件。为此,高校可以组织经济类、管理类和人文类科研人员,通过科学分析和研究对整个企业进行商业策划,包括政策解读、产品评估、营销方式、成本核算、退出机制、评价体系、企业文化等,为企业决策和转向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
3. 人力资源类外包。
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是决定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刚刚闭幕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更是把人才资源开发提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近几年来,全国各种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上到跨国企业高管、下到民营企业的工作人员;多到一小时上万元,少到一堂课几块钱,都是盯住了人才资源开发这一大蛋糕。高校本身就具有各方面优秀人才,开展人力资源外包可谓得天独厚。通过与企业建立人才培训合作关系,按照市场和企业要求,编制细化的人才培训方案,企业员工在进行系统高校教育的同时,还可以取得相关行业的从业资质证书,做到高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可能。如某商业类大学利用自身优势,在四年内为某大型国有企业培训员工近500人,这500人上岗后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迅速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青岛市承接服务外包优势分析 篇9
一、服务外包的基本概况
1. 国际服务外包产生的原因分析。
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 任何不提供高级发展机会的活动与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从经济学角度考察, 服务外包是斯密的专业化分工理论应用于服务业的必然结果[2]。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 企业间的竞争由一般技术竞争转向核心技术的竞争, 这就要求企业在面临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时, 不得不抛弃非核心竞争业务, 而保留并加强核心业务, 这时企业就产生了外包其非核心业务的动力, 即“归核化”。服务外包可以帮助企业在保留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根据美国Rorrest调查公司的研究, 就短期而言, 服务外包公司可节省20%~40%的运营成本;就长期而言, 能够为企业带来9%的成本节约[3]。而对服务外包承接国而言, 通过承接服务外包, 可以在形成规模经济的基础上解决劳动力就业, 增加税收, 同时能快速扩展服务外包承接企业的业务范围、经营能力和研发能力, 通过“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服务质量, 管理能力, 提升企业专业服务人员技能[4]。
2. 国际服务外包发展概况。
根据国际著名研究机构GARTNER的研究, 2004年全球ITO总量为1 927亿美元, 2009年将到达2 603亿美元;2004年BPO全球总量为1 113亿美元, 2009年将达1 719亿美元。ITO与BPO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6.2%与9.1%。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 服务外包整体发展速度有所下降, 这一趋势很难持续到2009年第三季度。
从国际服务外包发包市场来看, 发包方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日本, 这三个地区转移的服务外包总量约占全球的95%左右[5]。其中北美是最大的发包市场, 其ITO发包业务占据了全球市场的64%左右, BPO占据46.9%。而根据欧洲信息科技观测中心 (EITO) 的测算, 2007年欧洲软件及IT服务市场增长幅度为4.4%, 达到3 200亿欧元。亚太地区离岸外包起步较晚, 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 但增长速度领先于全球。
从接包市场来看, 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也加入承接服务外包的行列。当前, 承接国大致分成三个层次:加拿大、印度、爱尔兰、俄罗斯、菲律宾位于第一层次;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马兰西亚、墨西哥、西班牙位于第二层次;中东欧、印度尼西亚、以色列、泰国、巴西、埃及、巴基斯坦、南非位于第三层次[5]。
二、青岛市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先领域
1. 青岛市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产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物质活动形态和经济结构的具体支撑。各次产业内部分工的深化及其产业相互关系的变化, 是一个区域的经济资源条件、经济结构特点、经济发展取向的集中体现。
2008年, 青岛市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4 436.18亿元。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23.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 255.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 957.33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5.4∶51.6∶43调整为5.1∶50.8∶44.1。通过对青岛市1999年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的观察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在2004年达到最高点后, 也呈现连续下降态势;而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则快速上升。进一步从青岛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增长速度的变动, 可以清晰地判断出, 上述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的发展趋势, 将会持续下去,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有望在2011年或2012年超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从而使得青岛市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的转变, 即由当前的“二三一”比例结构特征, 转向未来的“三二一”比例结构特征。
青岛市产业结构的这一历史性转变有两个重要含义:一是服务业将成为未来推动全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产业;二是青岛市的经济增长方式, 也将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然而, 从更进一步强化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角度考虑, 青岛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还不能仅仅满足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第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仍然需要优化、升级和调整, 无论第一产业中的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中的现代制造业的建立, 在根本上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2. 青岛市承接服务外包优先领域。
青岛市的服务外包开始于软件的研发, 现阶段已逐步向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扩张。2006年, 全市软件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额达1 600万美元, 比2005年增长50%以上, 已拥有海尔软件、富博、软脑等近20家软件外包企业, 从业人员约1 500人。业务流程外包成功起步, 并在制造业研发设计外包服务、数据处理外包服务以及跨国公司内部离岸业务等流程外包方面形成了一批较有竞争力和市场前景的代表性公司。同时为促进服务外包的发展, 青岛市积极建设软件产业园区, 现已形成市南软件园、崂山软件园两个实体园和海尔信息产业园、海信软件产业园构成“一基地四园区”的格局。但相对于国内外服务外包发达的城市而言, 青岛市服务外包还有较大的差距, 体现为高级外包人才短缺、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大型服务外包承接企业等。同时上下游服务及配套产业的脆弱及促进产业发展的软环境不足也都制约着青岛市服务外包的发展。
基于青岛市现有要素资源、区位优势以及产业特点, 综合考虑青岛市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青岛市服务外包的优先发展领域, 应该包括: (1) 基于港口的物流外包业务, 包括航空联运、海运、仓储等外包业务。青岛港是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 优越的地理环境、完善的港口设施包括现代通信设施及同内陆其他发达区域交通的完美对接, 都是促使青岛成为现代物流中心的条件。 (2) 数据处理类外包业务, 包括金融、保险、财会等外包业务。作为山东省乃至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型城市, 青岛聚集了大量的金融类人才。金融保险业相对发达力, 人力成本较低, 这些优势对承接银行类、保险类、基金类、投资类、经纪类等金融保险业和大公司的财务管理、账户管理、客户服务、信息录入等数据处理方面的外包业务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3) 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的“生产型服务”外包业务, 包括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测试外包业务及研发设计服务外包业务。青岛市在传统制造业优势及在软件服务外包业务方面的经验, 都将成为这类外包的支撑点。同时伴随此类服务外包业务的开展, 在一定程度上对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起到促进作用。
三、青岛市服务外包协调机制的建立与政策建议
1. 建立服务外包协调发展机构, 并赋予其行政决策权。
在当前尚没有单独设置服务外包或服务业归口管理部门的情况下, 服务外包发展就涉及众多行政管理部门。为在现有行政管理框架内, 提高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 青岛市政府有必要设立跨部门的服务外包“协调发展机构” (比如“服务外包发展办公室”) , 来具体负责涉及服务外包的政策制定、标准发布以及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在条件成熟后, 可以将该协调发展机构的服务外包管理职能, 并入现代服务业归口管理部门。
2. 建立基于市场原则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竞争机制。
现阶段来看, 青岛服务外包的规模和水平, 相对于国家重点支持的20个服务外包基地和示范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是落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服务业发达城市, 甚至落后于武汉、重庆、西安、成都等中西部内陆城市。因此, 只有加快发展速度才能缩小差距, 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就是, 在做好发展规划、落实支持政策的同时, 必须坚持市场开放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在服务外包政策的执行过程中, 充分落实“国民待遇”, 对内资、外资“一视同仁”。唯有如此, 才能使高水平的服务外包企业更快的成长起来, 进而带动青岛市整体服务外包水平的提升。
3. 引进与培养服务外包所需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 不管是承接服务外包还是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人才都应该放在首要的战略地位。为吸引人才、稳定服务业高级人才, 青岛市已经做了较为细致的工作, 先后出台《关于引进优秀人才来青工作的办法》、《关于引进留学人员来青工作的若干规定》及《青岛市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办法》等文件。但人才战略还需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加强:加强人才的规划及需求预测、加大对自身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对高级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及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
摘要:近几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服务外包开始在全球“大行其道”,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也在此波潮流中得到快速发展, 承接的外包项目逐渐增多, 国内的外包企业以及外包示范基地也已经初具规模。作为全国重要的外贸型城市和现代服务业的领头羊, 青岛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却相对于全国其他同等级别的城市相对落后。在分析服务外包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发展概况及形式基础上, 对青岛市发展服务外包进行优势分析, 并基于此给出进一步提升青岛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外包,青岛市,优势分析
参考文献
[1]卢峰.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 2007, (9) :50.
[2]课题组.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于中国服务外包竞争力[J].国际贸易, 2007, (8) :20.
[3]何俊芳, 孙丹, 徐远兴.国际服务外包发展:实证与趋势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08, (8) :101.
[4]于立, 刘慧兰.IT外包形成机理的供给分析[J].情报科学, 2007, (8) .
【外包的优势】推荐阅读:
离岸外包的成本优势12-23
软件外包的合同11-18
外包的经济学分析07-10
会展业的服务外包11-16
企业外包的风险与对策07-27
企业HR外包的模式选择与实施08-03
HR的外包政策:挫伤员工士气如何解决?06-18
通信运营商网络维护的外包管理07-27
分析新三板IPO中的劳务外包问题10-17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控制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