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异常行为

2024-05-22

初中生异常行为(共6篇)

初中生异常行为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之间的联系紧密, 人数众多的场面也日益多样, 增加了人群意外事故发生的频率, 给社会的管理和安定也带来了挑战。所以需要对群体的异常行为识别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人群进行监控, 对群体中可能出现的异常行为进行检测和识别, 最大限度减少群体异常行为带来的损失。人群行为分析在多个领域都得到应用, 比如视频监控、人群管理领域、公共区域设计规划领域及娱乐领域等。随着现代智能摄像技术的日益发展, 通过视频对群体行为进行监测, 利用群体分析技术, 对群体异常行为进行检测和报警, 是目前广泛研究的方向[1,2,3]。一般人群分析技术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人群密度估计, 二是群体运动检测, 三是人群跟踪, 四是群体行为理解。随着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视觉技术、模式识别技术、数学建模及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发展, 群体异常行为的检测和识别取得了很多成果。但由于国内的研究往往跟随国外的研究思路, 与我国实践结合不紧密, 导致很少有高水平的的论文在此领域的重要刊物上出版发表。所以必须对当前的前沿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提出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高效检测和识别群体的异常行为, 避免群体异常行为带来的损失。本文分析了群体异常行为的特征, 并分别从群体特征提取、异常识别技术和分类技术、识别数据库等方面, 对当前群体异常行为识别研究进行了概述。

1 群体异常行为的分类和特征

1.1 群体异常行为的典型事件

一般异常事件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暴力性质异常事件, 二是非暴力性质异常事件。所谓暴力性质异常事件是异常行为直接造成人或财产的损失, 这些暴力行为具有较高的运动能量, 如群殴事件、踩踏、骚乱等。非暴力性质异常事件会间接造成损失, 具有较低的运动能量, 如静坐、围观等。

1.2 异常人群特征

群体异常行为的特征是人群密度异常、人群运动模式异常。所以很多人群异常检测的算法都是以人群密度为基础进行检测的。当人群产生异常时, 往往是人群密度超过一定的阈值, 超过阈值的人群往往会导致发生异常事件。其次是人群运动模式出现异常, 如人群混乱等[2,3,4,5]。通过对人群运动的特征进行检测和分析,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群体的异常。

2 人群异常行为的提取

人群异常行为的提取是识别异常行为的前提, 特征提取是识别行为的重要依据和参考。一般的提取方法包括基于像素特征的提取、基于纹理特征的提取、基于对象特征的提取及基于帧的特征的提取。基于像素特征的提取通常采用的是边缘检测方法, 而且重点关注底层的密度估计等相关信息。纹理分析可以实现对图像块的高层次分析。基于对象特征提取的方法通常是通过确认场景中的个体, 而获取精确的信息。基于帧图像的分析是通过对群体中的整个场景进行建模, 表征每个人的现状。基于像素特征的提取是底层特征的提取方法, 而其他提取方法都是高层特征的提取方法。基于像素和纹理的提取方法可以实现对人群密度的估计, 但不能完成对群体行为的有效识别。而基于对象和帧的特征提取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对象的行为特征, 实现行为有效识别, 从而可以应用于群体异常行为的识别中。

3 群体异常建模技术

3.1 群体整体建模技术

所谓整体的建模技术是将人群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估算, 通过对人群速度、方向和运动的异常分析, 来实现对群体异常行为的识别, 从而识别出正常群体和异常群体。识别方式往往是通过基于整体估测的运动变化或相关事件。不仅要对异常的行为进行检测, 还要对整个异常事件的起始和结束进行预测, 还要检测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过程[6,7]。

3.2 针对个体的群体异常建模

此方法通过个体的集合来分析群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异常, 通过对个体行为的识别, 能够精确地定位群体异常行为发生的具体位置和相关的类型, 因此, 该方法是当前群体异常行为识别研究的重点, 已成为群体异常行为识别方法研究的重要方向。当群体中有遮挡存在时, 对个体的检测和识别会造成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检测的难度[8,9]。

4 群体异常分类技术

常用的群体异常分类方法包括八种, 一是贝叶斯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对异常行为进行分类和识别, 并且可以对相关模型进行切割, 从而检测和区分人体的运动;二是支持向量机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调节参数, 将风险降到最小, 通过对轮廓和头部的提取, 可以识别异常的轨迹, 从而对异常行为进行识别;三是隐马尔可夫模型, 这种方法能够检测变化光流, 实现对行为异常的分类, 对动态和静态的数据进行提取, 从而对运动类型的变化进行处理;四是马尔科夫随机场模型, 这种模型可以有效降低错误检测频率, 并且减少平滑区域的边界, 而且在运动的图形中识别相关的连通区;五是高斯混合模型, 这种模型能够对人体衣物的颜色和裤子等进行建模, 通过对人体轮廓的提取获得相关的纹理信息[10];六是社会力模型, 这种模型可以对群体异常中单个个体进行处理和定位;七是动态方向图模型, 这种模型可以实现对相关对象的行为的确定和预测, 确定对象的属性分布;八是相关主题模型, 这种模型可以捕捉重叠的或非重叠场景中的人群行为, 从而避开拥挤场面的识别, 实现对低层流矢量的识别。

5 结语

当前有许多研究成果,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异常行为理论模型, 对异常行为的研究还局限于视觉相关特征的研究, 与国外的相关研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本文分析了群体异常行为的特征, 并分别从群体特征提取、异常识别技术和分类技术、识别数据库等方面, 对当前群体异常行为识别研究进行了概述。

参考文献

[1]闫志扬.视频监控中人群状态分析及异常事件检测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3.

[2]杨琳, 苗振江.一种人群异常行为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0, 19 (7) :37-41.

[3]宋开勇.基于脉线的群体分割与异常行为检测[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 2013.

[4]唐迅.基于稀疏编码的群体异常行为检测[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5]谭林海.智能视频监控关键技术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6 (11) .

[6]彭怀亮.视频监控场景中人群异常行为识别研究[D].杭州:中国计量学院, 2014.

[7]林沁.视频中的大规模人群密度与异常行为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 2014.

[8]徐姗.基于视频分析的异常群体事件检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1.

[9]曹书凯.人群运动的流体表达及异常行为检测[D].秦皇岛:燕山大学, 2012.

[10]柴斌.突发人群聚集事件智能视频监控[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0.

初中生异常行为 篇2

第一条 目的依据

为规范有序开展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工作,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提升员工合规意识,防范操作风险、案件风险,根据《上海银行从业人员行为管理办法(试行)》、《上海银行内部控制基本规定》、《上海银行案件风险排查管理规程》等规定,结合《上海银保监局关于印发上海银行保险机构从业人员异常行为跨机构联动排查工作机制的通知》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本定义

本办法所称“员工异常行为排查”,是指全行各部门、各经营单位及其辖属机构(以下统称各单位)根据案件防控、员工管理和员工异常行为监测需要,对所辖员工的异常行为或有关线索进行排查,并跟踪、处置、化解风险隐患,落实整改和责任追究的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的“员工”,是指与我行签订劳动合同的正式员工(含内退员工)和劳务派遣制员工。

本办法所称“异常行为”是指员工存在或涉嫌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违背职业操守等制度规范的行为。

第三条 组织原则

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工作是案件风险排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员工行为管理的重要手段。排查工作由各级党委领导,各单位应高度重视,遵循依法合规、稳妥有序、分层分级的组织实施原则,并依法或通过与员工签订协议等方式获得有效授权。各单位在排查工作中应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的沟通,实行齐抓共管、联防联控,形成预防网络与监督合力。

第四条 工作职责

总行法律合规部牵头负责全行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工作的机制建设,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并及时根据管理需要修订本办法;组织开展全行定期排查工作,并督办问题的跟踪处置、整改和责任追究工作,必要时可直接发起责任追究;根据需要组织部署专项排查工作;组织相关单位开展线索核查;建立问题台账,定期总结分析,开展警示教育,并根据要求向行领导、监管部门汇报等。

各单位承担所辖全部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工作的主体责任,各单位一把手是该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一级分行(含总行营业部)的法律合规部门参照总行法律合规部职责,牵头负责本单位员工异常行为排查相关工作。

各单位主要职责包括:依据排查内容或专项排查方案,对辖内员工组织实施定期排查或专项排查工作;及时向法律合规部门报送排查发现的问题和线索;根据需要组织核查或参与核查问题线索,对于发现的违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责任追究等。各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工作,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违规泄露排查工作人员名单、排查结果、排查对象身份信息和个人隐私等。

第五条 排查内容

员工异常行为排查的内容覆盖员工工作、生活和廉洁自律三个方面,具体内容详见《员工异常行为排查明细表》(附件1-1)。排查内容由总行负责修改,各单位可以结合实际补充,但不得修改或删减总行统一发布的内容。

排查中应对群众反映情况、信访投诉举报情况以及员工的违法违规违纪记录等予以重点排摸。

第六条 排查类别

员工异常行为排查主要分为定期排查和专项排查。

定期排查是指各单位结合日常工作对其所辖全部员工比照排查内容每月开展的全覆盖排摸检查。

专项排查是指各单位根据员工行为管理、案件风险排查等工作的需要,通过制定排查方案,对特定的排查内容或特定范围的员工组织开展的专门排查。各单位应向同级党委汇报组织开展专项排查的计划和开展情况。对于重点问题、关键岗位人员,应不定期开展专项排查。

对于排查发现的风险隐患或问题线索,应及时组织开展线索核查,并针对性采取跟踪处理措施,及时化解风险;对于查实的违规问题,应落实整改和责任追究。

第七条 日常排摸与线索收集

各单位应当将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工作融入日常工作协同开展,将工作时间(八小时)内外的员工行为一并纳入排摸,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收集线索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一)员工自行上报。通过对照规定的排查内容对个人的行为事项进行自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所在单位。

(二)所在单位内部收集。主要是通过平常观察留意,个别谈心,小范围征询,人事考核,了解信访、举报和客诉情况等方式收集;还可以通过不定期抽查员工考勤记录、工作文件以及监控录像等资料收集。

(三)家访、外访相结合。通过对员工进行家访,了解员工家庭情况;通过到员工居住地居委会、小区物业、街坊邻居等处了解员工在社会上的表现;结合服务质量、上门对账、客户回访等工作,了解客户评价;对重点排查对象可以通过当地公安部门等调阅资料,走访了解其是否存在不良记录。

(四)利用各类非现场监测信息。通过各类系统非现场监测手段、外部信息服务平台或网站查询、业务检查反馈、监管部门提示等及时获取有关预警监测信息,如异常交易资金流水、外部工商信息预警、裁判文书网站查询、工商信息查询等。

第八条 线索核查

对于排查及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员工异常行为线索,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立即采取适当的方式核查事实,包括但不限于:

(一)要求涉事员工提交书面说明、承诺以及相关佐证材料;

(二)与相关员工进行访谈、谈话、问询,向本人及有关人员核实情况;

(三)进一步采取家访或外访方式了解核实情况;

(四)利用行内行外有关信息系统或平台进行查证;

(五)依据问题线索的重要程度,在辖内组织专项排查;

(六)向上级单位提交问题线索和跨机构协查需求等。

查清事实后,各单位应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定性,确定是否属于异常问题、关注问题或予以排除。原则上,线索核查工作应于发现后一个月内完成。

第九条 联动排查

根据监管要求,总行法律合规部设置专人专岗负责跨机构联动排查工作,主要职责包括:根据排查需要,对于涉嫌违法违规需进一步确认的线索,向上海银保监局报送需跨机构联动排查的人员名单;根据上海银保监局反馈的排查结果或下发的核查线索,组织有关单位,进一步开展内部甄别核查;查清事实后,将排查结果、责任追究情况等及时报告上海银保监局;协调相关单位开展我行内部跨机构的联动排查工作。

各单位应根据总行要求落实开展跨机构联动排查的相关线索核查工作,并及时上报查清的事实情况。

第十条 关注问题的跟踪处理

关注问题是指苗头性、倾向性的员工异常行为。对于暂时无法查清或难以定性的问题线索,应纳入关注问题予以管控。

对于关注问题,各单位应根据发现的问题情况,制定针对、可行、有效的处理措施,化解风险隐患,跟踪落实动态管控。

对于存在关注问题的员工,各单位应落实专人进行帮教,采用谈心谈话、家访等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对于转化不明显的,或者所处岗位较为关键、可能产生损害客户或我行利益风险的,应通过调换工作岗位等方式及早化解风险隐患。

关注问题在跟踪处理期间,一经查实涉及违法违规违纪的,应立即纳入异常问题,并落实整改和责任追究。对于自关注之日起超过一年仍不能确认为异常问题的,可予以暂时排除,纳入定期排查管理。

第十一条 异常问题的整改和责任追究

异常问题是指存在违法违规违纪问题的员工异常行为。

对于异常问题,各单位应认真分析原因,反思员工行为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整改计划和措施。原则上在三个月内完成个案整改,一年内完成机制性整改。

对于存在异常问题的员工,各单位应一查到底,严肃处理:

(一)对照我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规定等责任追究制度进行责任认定,严肃问责,并同步落实员工违规积分。原则上行内责任追究工作应在确认异常问题后三个月内落地。

(二)符合案件、案件风险事件或案件风险线索判定标准的,应按照涉刑案件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三)涉及党员违纪的,还应移交纪检部门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还应移送公安或监察机关查处。

第十二条 信息报送

各单位对于排查情况的报告应坚持月报与及时报相结合。

(一)月报

各单位应每月向总行报送本单位定期(月度)排查汇总情况、当月新发现的关注问题明细情况、存量关注和异常问题的跟踪处理情况等。报送材料需经单位一把手审批后,于次月初3个工作日内报送至总行法律合规部。

(二)及时报

各单位应及时向总行报送以下信息:

1、新确认的异常问题情况专报,包括定期排查、专项排查、跨机构联动核查和其他各类方式确认的异常问题。报送材料经单位一把手审批后,于确认异常时点3个工作日内报送至总行法律合规部。

2、自主组织开展的专项排查报告。各单位应在完成专项排查报告后3个工作日内向总行法律合规部报备专项排查报告。

3、对于按照监管部门或上级单位要求开展的专项排查,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完成相关信息报告。

4、对于符合案件、案件风险事件、案件风险线索,或重大事项、突发事件等定义的问题,各单位还应按照相关规定另行报送。

第十三条 系统运用

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全流程管理纳入操作风险与内控合规管理(GRC)系统,包括线索推送、问题录入、汇总报送、跟踪处置和查询统计。各单位应通过系统及时处理问题线索、完成问题信息的录入、审批和报送;按规定完成对部门和机构的月度汇总;持续跟踪并实时更新问题的处置进展、整改和责任追究情况等。

第十四条 监督检查和考核问责

总行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单位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工作的组织开展情况以及问题的报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不良家教易导致行为异常等 篇3

有关方面的研究人员对某省 596名中小学生及其家庭进行测试发现,有 42%~ 90%的家庭分别存在各种不良的管教方式。在这些家庭里的学生,行为问题显著增高,表明父母的不良管教态度易使学生出现反社会行为、情绪行为问题、神经症状和学业不良。

在不良管教态度的 10种类型中,积极拒绝型(体罚、虐待、苛求、放弃养育)、严格型(对子女严厉、顽固、强迫或禁止、命令)、期待型(不切实际地过高要求)这三种类型为最多,对学生焦虑的产生构成直接原因;而消极拒绝型(对子女不尊重、拒绝帮助)、积极拒绝型以及严格、不安、矛盾、不一致等 6种类型容易使学生出现反社会行为,如反抗、破坏、自卑、逃避、依赖、无计划性、无毅力等。一些学生会表现为神经症状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及学业不良。专家建议,应帮助家长改变错误的态度和引导方式,使儿童少年健康成长。

摘自《中国教育报》

青少年正受到艾滋病的严重威胁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至今已累计发现 3000万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其中 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新感染者还在以每天约 16000例的速度增长。

在我国,艾滋病也呈加速流行趋势。到 1998年 9月底,全国共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11170例,其中,艾滋病病人 338例,死亡 184例。感染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其中 2/3是吸毒者,男女性别比为 5∶ 1。

艾滋病流行中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全球新感染者中,青少年占一半以上,我国的感染者中, 9.7%是 20岁以下的青少年。这表明,青少年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他们正受到艾滋病的严重威胁。

摘自《光明日报》

儿童不宜多吃的16种食物

医学专家提醒家长,以下 16种食物儿童不宜常吃多吃。

橘子:多吃易产生"叶红素皮肤病",甚至腹痛腹泻,引起骨病。

菠菜:其中含有的大量草酸,在人体内与钙和锌生成草酸钙和草酸锌,不易吸收,可导致儿童骨骼、牙齿发育不良。

鸡蛋:每天最多吃 3个,过多会造成营养过剩,引起功能失调。

果冻:本身没什么营养价值,多吃或常吃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咸鱼: 10岁以前开始常吃咸鱼,成年后患癌症的危险比一般人高 30倍。

泡泡糖:其中的增塑剂含微毒,其代谢物对人体有害。

豆类:含有一种能致甲状腺肿的因子,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更易受损害。

罐头:其中的食品添加剂对儿童有不良影响,易造成慢性中毒。

爆米花:常吃多吃易发生慢性铅中毒。

方便面:含有对人体不利的色素和防腐剂等,易造成儿童营养失调。

葵花子:其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儿童吃多了会影响肝细胞的功能,引起儿童干燥症。

可乐饮料:其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儿童不宜多喝。

动物脂肪:多吃不仅造成肥胖,还会影响钙的吸收。

烤羊肉串:儿童常吃火烤、烟熏食品,会使致癌物质在体内积蓄而使成年后易发生癌症。

巧克力:食用过多,会使中枢神经处于异常兴奋状态,产生焦虑不安、心跳加快,影响食欲。

猪肝:儿童常吃或多吃,会使体内胆固醇升高,成年后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摘自《中国食品报》

丹东小学生有了"无作业日"

每逢周四,是丹东市六纬路小学 2000多名小学生最高兴的日子。因为在这天,除了放学时间较平时早外,他们可以暂时告别作业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

这一天是该校规定的学生"无作业日"。从前年下半年开学后,这一做法经过一年多的尝试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高兴,家长欢迎,老师满意。

实践证明了该校"无作业日"这一做法的明智与理性。如同"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样,课业负担的减轻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潜能及培养课外兴趣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家长看到孩子在"无作业日"里,不是参加学校组织的兴趣活动,就是呆在家里看书后,他们的担心也就没有了,认为"这样做挺好的,应该给孩子们一点自由。"

在"无作业日"这天,该校的学生纷纷参加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少学生还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办了借书证,借阅自己喜爱而平时又没时间看的图书。

摘自《北京日报》

鼓励孩子"日行一善"

不久前读到这样一条消息:新加坡 8万名中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一个特别的活动,他们人手一本名为"日行一善"的小册子,记录自己所做的小小"善行"。如果一年之中有 80个"小善",便可获得一枚铜质徽章,佩戴于衣领之下。获得徽章的孩子受到了鼓励,那闪闪的徽章也时刻提醒他处处"与人为善"。

摘自《今晚报》

哈佛校园内的自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学生出国留学,当然成功的是大多数,但是文化冲击和在异乡的逆境与孤独,也使得一些人走上了不归之路。

哈佛大学自 1994年以来自杀的学生人数已达到 8个。其中,有近一半是亚裔学生,有的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最近一位自杀者师从于著名诺贝尔奖金得主考瑞教授,应该说是前途无量。可惜他由于一次试验失败,心理压力极大,服毒自杀。同时,他也成为这位导师名下近 4年来的第 3名自杀的学生。因此这个事件也在亚裔学生中引起震动。

像考瑞教授这样的大牌教授,在整个化学界是一言九鼎的。如果他说某个学生不行,那么这个学生在整个学术界就没有前途了。这就使得不少学生拼命在教授面前"表现"讨好,并且无论有无事情做都要做出很忙的样子,有的学生不管有没有事都呆在实验室不回家,甚至带两件外衣到实验室,把一件挂在椅子上,以在人走之后还让人认为他还在实验室用功。

这些年来,一些家长有了钱,千方百计把上中学的孩子也送出去留学,仿佛送出去就好,为此付什么代价都在所不惜。他们不很清楚的是,此举要冒的风险不光是金钱,而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前途。

摘自《学之桥》

走向歧途的 16种征兆

1、背书包的姿势与众不同。

2、染发或剪特殊发型,女孩子外出前一定洗头。

3、朋友来访只站在门口讲话,魂不守舍,逐渐疏远旧日朋友。

4、电话铃响就抢着听,讲电话有意压低声音,朋友来电话突然增多,接完电话很快出门。

5、常在固定时间外出,常在外吃过饭才回家,放学回家的时间不固定。

6、常独自呆在房里,借口准备功课外出,但功课无明显进步。

7、通讯录有不是同学的资料。

8、刚买的文具常丢失,或家长未买却常有新文具。

9、成绩突然下降,突然无法专心读书。

10、爱说粗话或暗语,常说谎或吹牛。

11、突然不爱穿校服,和朋友换穿校服,突然喜欢穿漂亮衣服。

12、不说明理由突然要求增加零用钱,常有来路不明的钱,常借口丢钱或借给别人。

13、打恶作剧电话或离家出走。

14、极端偏食或暴饮、暴食,常肚子痛或泻肚。

15、表面上过分顺从父母,不明原因地反抗父母。

16、不敢正视别人,完全不敢正视父母的脸讲话。

摘自《羊城晚报》

美国对数学早慧儿童的教育

设立在美国的琼·霍普金斯大学数学早慧青少年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如何早期发现数学能力(尤其是数学推理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各种优化的教学机会,以促进他们更快和更好地发展。他们采用了式样繁多的教育促进形式:在周末或暑期(或寒假)开设专门的数学快速教育班;鼓励"天才"学生跳级;在中学时选修部分大学课程;提前入大学或参加跳级考试以获得更多的学分等。

他们的上课形式也很特殊。虽然把选出来的学生组成了一个班,但并不统一授课。他们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外加个别指导的方法。在"上课"时间内,往往有好几个老师在场,有主讲老师和助理老师,他们个别指导学生。一个班里的学生,其学习进度各不相同,可能有的在学代数,有的却在学几何,也可能有的学生在学三角或微积分。因此,一个教师要同时指导几门课,这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激励。

摘自《心理学动态》

加拿大一组织倡议让儿童步行上学去

每天早晨,加拿大全国有几百万儿童被家长开车送到学校上课。

加拿大的一个名叫"走向绿色"的非赢利团体向加拿大的家长们敲响了警钟,该组织的执行主任格伦迪指出,目前加拿大有 2/3的儿童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这对他今后的健康状况是不利的。人们已经看到,在加拿大,每 4名少年儿童中就有一个人患有肥胖症,患儿童肥胖症的人数增长了 50%。

据调查,现在加拿大的孩子平均每周有 26小时坐在电视机前或玩电子游戏,或查阅因特网。加上在学校课桌前消耗的每星期 30个小时的上课时间,都培养了不喜欢运动的孩子。所以,走向绿色组织向家长呼吁,放弃汽车,让孩子们步行去上学。

摘自《健康报》

小留学生"寄宿"美国

近年,在美国的一些顶尖小学里出现了三五一群的中国孩子,他们大多是国内一些富裕家庭的家长们通过一些专门协助中小学生来美的机构,或相关的律师事务所送来美国求学的。

中国小留学生到美国后,一般都能迅速与周围环境及同龄人融为一体,但由于未成年人自律性较差,易受不良因素影响,渐渐变成"问题青少年"的,也并不罕见。为此,一些留美侨胞建议国内的投资移民家长们采取行动,建立联谊会一类的组织,共同为下一代的教育问题谋划,但家长们有的忙于生意,有的奔走于太平洋两岸,类似的组织至今未见出现。

圈养猪异常行为的矫正 篇4

国内外大量试验分析认为,圈养猪能诱发或促进咬尾、咬耳异常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环境、管理等,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气温剧变时,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因此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矫正:

均衡营养日粮中营养不平衡可诱发异常行为的发生。例如:当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偏低,猪体蛋白质代谢会发生紊乱,并会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其中包括兴奋互咬;当日粮中铁、铜、钙、镁和食盐等矿物质元素缺乏或比例不当时,会出现惊厥、不耐应激、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异常表现,同样也会促使互咬和打斗;维生素是体内许多相关代谢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当缺乏维生素时,肌体就会发生代谢机能紊乱,从而引起异常行为发生。

优化环境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有害气体、温度、光照强度等。当猪舍内环境卫生条件差时,加上通风效果不良,有害气体,如氨、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浓度在舍内蓄积过高会引起猪群烦躁,这些应激因素会刺激咬尾的发生。猪舍内高温、高湿易引起猪体表瘙痒,也可诱发互咬。在恶劣的环境中,噪音、强光等因素会促进猪的应激反应,增加打斗。

加强管理

幼儿异常行为表现及策略点滴谈 篇5

关键词: 异常行为 陶行知生活教育 幼儿教育

关于环境和遗传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探究和讨论持续至今,我们时常从文字中探寻、研究相差不大的学龄或者学龄前儿童,他们在行为上拥有如此大的差异。在幼儿园,每个班上都有比较聪明乖巧的孩子,他们深得父母、老师的喜爱,也有那些令人放心又不突出的孩子,即所谓中规中矩的孩子,更有部分非常调皮的孩子,而往往调皮捣蛋、性情古怪的孩子最能牵动老师的心。陶行知先生注重健康教育,我秉承思想与理念培养具有异常行为幼儿的健康心理,研究“幼儿异常行为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幼儿的异常行为表现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容易注意力分散,坐立不安,自制力差的孩子还会发出怪声;有的孩子集体意识淡薄,对电视、生活中的“暴力”游戏比较感兴趣,他们在生活中时有攻击性行为;有的孩子孤僻、自闭,不愿意跟老师和小朋友交流;有的孩子不合群,不关心别人。

二、导致幼儿异常行为的原因

通过和幼儿的长期接触,我们发现导致幼儿异常行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如下:

(一)希望获得关注。

有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希望通过异常行为获得父母、老师同伴的关注。大班有位叫铭铭的小女孩,家里有姐姐和妹妹。每天早晨入园时从不与老师和阿姨打招呼,但在早操和户外拍球活动中却表现得特别活跃,还经常跑到我面前展示敏捷又标准的下肢胯下拍球,铭铭的表现确实吸引了我的关注,园里开展跨下拍球比赛时,我挑选铭铭参加,她为班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铭铭有了老师的关注,部分弥补了父母关爱的缺失。

(二)特殊家庭环境。

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视他们为掌上明珠,满足他们提出的大部分要求。一些孩子形成了任性、自私,不顺意时就随意发脾气的性格,并且在幼儿园把这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带到了与老师、同伴的交往中。另外还有一些原因,如家庭主要成员变动,父母离异、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不良的家庭环境氛围是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多动不安、违纪等行为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家园缺乏有效沟通。

家长没有及时反馈孩子的在家表现。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者离异,将子女托给亲戚长辈照料,导致有的孩子个性孤僻,学习受到挫折就自暴自弃。浩浩的爸爸妈妈常年工作在外,他们将浩浩托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只能照顾他的日常起居,很少与浩浩进行思想交流,也没有办法督促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学期,园里都会组织“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家长委员会”等活动,每到这个时候,浩浩总是很羡慕地看着其他孩子和爸爸妈妈牵着手一起游戏,我们对浩浩的评估与建议不能得到及时反馈。

三、应对幼儿异常行为的策略

(一)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陶行知先生强调“转变教学中心”,即孩子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启发幼儿动口动脑动手,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懂得如何满足孩子的需要,并且引导孩子懂得如何满足老师的需要,师幼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彼此理解、接纳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发展的同时,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

1.教师应成为幼儿心灵的“倾听者”。教师要微笑和耐心地倾听幼儿的需要和想法,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反馈。

2.教师要观察、分析幼儿的异常行为。教师要悉心观察并思考幼儿的言行,了解分析其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健康、丰富的物质环境,营造自由、愉快、宽松的精神氛围。

4.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引导和鼓励幼儿与教师、同伴进行自由、平等地交往。

(二)榜样示范,师幼共同鼓励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榜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幼儿具有较强的观察、模仿能力,当幼儿看到他人的言行时,会模仿和学习。为此,教师和家长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教师、家长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行动,帮助幼儿选择学习榜样。幼儿生活经验少,常常好坏不分,容易模仿坏形象。教师和家长要注意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的、对幼儿成长具有教育意义的榜样,尤其要关注幼儿读物、动画片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最后要求幼儿学榜样见行动。幼儿学榜样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家长需要积极引导。

(三)定期的家园联系。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原则,即生活教育。孩子的教育应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让生活教育成为家园共育的核心。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关注与教育。要培养幼儿优秀的性格,解决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至关重要。每月我们都会及时完成孩子的家园联系单,并创建班级博客,及时更新孩子的教学活动和一日生活等图像文字,使家长有更多渠道与我们取得充分联系。

性行为异常与性变态是一回事吗 篇6

1.手淫:不少正常人在生活中的某个阶段会出现这种性行为。如青少年发育期间,夫妻性生活受到限制等等。男女都可能有手淫,一般不算病态,但习惯性手淫可能导致心理矛盾和焦虑不安。

2.同性相恋:青春期前后,有的少年男女可能出现与同性伙伴过分亲密,恋恋不舍甚至朝思暮想的倾向。在没有异性存在的场合(如监狱等)有时会发生短暂的同性恋行为。不过,一旦环境改变,他们便自然把兴趣转到异性身上。

3.自恋:青少年容易发生,比如有的人常对着镜子,总喜欢欣赏自己的身体、容颜或洁白的皮肤等,有一种“孤芳自赏”的感觉。有的人也可能喜欢闻自己的袜子和内裤。这种行为如没有持续过长时间或发展到“极端”地步,是不必过于担心。

4.有违常规的性交活动:有的人不经生殖器接触而得到性满足和性快感,比如口交、肛交等行为。正常夫妻间时有发生,但不影响正常性生活的进行。

正常人偶然会出现上述性行为异常情况,不必过多关注和责备,因为这算不上什么疾病,所以也不需要通过求医问药来解决。至于性变态,却是一种应当引起重视的精神性疾病。性变态是指身心素质发生改变,寻求性的对象和满足性欲的方式与正常人不同的一种心理异常。性变态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同性恋:与上述同性相恋有区别。是以同性为满足性欲要求的对象,多厌恶异性。这类人可在年幼时出现一些迹象,如游戏时爱扮装异性角色,着异性服装,体态、动作及腔调均类似异性,身心方面有极大的变态。同性恋以男性居多,即或有结婚者,也少有正常性活动,性活动多口交或肛交。对同性恋是否属变态或在法律上是否合法,至今在国内外都颇有争议。

2.性满足的方式与众不同:男女满足性需要一般是通过拥抱,亲吻、抚摸及性交来解决的。性变态者可能对正常性交不太感兴趣,但常常通过以下几种不良“癖好”来达到性的满足:(1)窥淫癖——偷看异性裸体或性交;(2)露阴癖——在公共场合裸露阴部;(3)淫语癖——说极为下流的话;(4)施虐癖——喜欢虐待他人;(5)受虐癖——喜欢被人虐待,等等。

3.满足性需要的对象异常:正常人满足性需要的对象是异性,而性变态者更关心的是物品,如女人的内裤、胸罩及袜子等(恋物癖)。也有的可能出现恋尸癖、恋兽癖或者自恋癖。此外,有的性变态者喜欢对婴童施以性侵犯(恋童癖),等等。

4.性交次数异常:这可出现两个极端,有的人可长期以来每天过一次性生活仍觉得不满足;有的青壮年,却几个月也不想过一次性生活。这些情况尽管时而发生在夫妻间,但通常是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上一篇:人工智能让生活更智慧下一篇:在线支付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