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特点(精选12篇)
初中生特点 篇1
现在中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 他们受到家庭的宠爱, 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逐渐滋生骄横、虚荣的性格, 变得任性、孤僻, 不受约束, 不受老师批评, 经常旷课逃学, 有的步入社会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学生对社会造成无穷后患, 为此彻底根治迫在眉睫。
一、初中学生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
1、溺爱型。
现在初中学生, 家长往往把他们视为“天上的太阳”或“小皇帝”,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不强, 心理素质差, 没有遇到过挫折, 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且性格孤僻, 不与人沟通。在学校老师一旦批评, 他们不是逃学就是家长来学校和老师闹事。如某山区初中学生, 因经常迟到旷课, 班主任批评教育, 让其写检查。该生不但没写, 家长反而在教室里和班主任大吵大闹, 污蔑老师。这种事情屡见不鲜。为此造成老师对这类学生很难管理。
2、散漫型。
有些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 从不管教, 更不配合老师积极管理, 造成这类学生我行我素。迟到、早退、旷课, 久而久之, 有的逐渐酿成喝酒、吸烟的坏习惯, 和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混在一起, 寻衅滋事, 经他们教唆引诱, 小到小偷小摸, 大到抢劫吸毒, 致使他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如我校学生张某伙同其他学生偷取学校火炉, 当作废铁卖了, 老师发现后批评教育, 他不能悔过自新, 便逃学到外地。不到一月后, 伙同外县社会不法分子, 抢劫小车后被判刑。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3、厌学型。
这类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学习差, 上课不专心听讲, 下课抄袭作业, 有的甚至掏钱让同学代做。久而久之, 他们便什么作业都不会做了, 从此自暴自弃, 不思进取, 不求上进, 最终腹中空空, 一无所获, 只好辍学了事。据某县教育局调查, 每年初一学生学籍建档为七千多人, 到初三统考时仅剩五千人左右, 流失率占百分之三十左右。其中因厌学而辍学者占大多数, 可因家庭贫困而退学者寥寥无几。
4、上网型。
当今是一个网络时代。青少年正处于天真幼稚时期, 还不能正确运用网络。有的同学整夜泡在网吧, 有的逃学上网, 有的上课时思想还沉迷在游戏世界中。聊天、接触不良信息……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致使他们学习成绩一天天下降, 最终造成厌学, 甚至逃学, 贻误前程, 悔恨终生。
5、赌博型。
学生寒暑假期放学回家, 对赌博耳濡目染, 进而亲手操刀。返校后便利用休息时间三五成群赌博, 这些恶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休息, 上课时昏昏欲睡。有的输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费, 在心理上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致使他们精神萎靡, 心不在焉, 无心学习。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 是人生的黄金期, 正是长身体, 学知识的时期, 是一个人在思想身心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
二、初中学生思想教育有以下几个途径
1、严加管理, 密切配合, 双管齐下。
老师家长要密切配合教育。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要经常深入学校, 和老师交换意见, 及时发现孩子的错误, 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 不能溺爱, 甚至袒护孩子的错误。作为老师应该走访家长,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如发现错误, 对症下药, 及时教导。这样教师、家长双管齐下, 学生的错误才能得到及时纠正。
2、循循善诱,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对一些纪律涣散, 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我们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辱骂、体罚、歧视学生, 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学校要正面引导, 树立榜样, 要求他们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楷模,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学校、老师千万不能把他们推出校门, 这样就铸成大错。须知多一所学校, 少一座监狱。学校就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如果我们把这些懵懂的青少年推向社会, 这些学生步入社会, 甚至走向监狱, 这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是对人类的犯罪。
3、让学生鼓起勇气, 激励上进, 奋发有为, 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学习成绩差, 造成他们不思进取, 不求上进。
我们老师要多开导, 多激发他们积极上进,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让学生了解“天生我才必有用”, 多一份耕耘, 多一份收获的道理。老师讲一些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杰出科学家政治家自强不息、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故事, 激发他们力求上进, 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
4、正确引导, 明辨是非, 正确上网。
网络为我们了解时事, 学习知识, 与人沟通, 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在网络交往中, 我们要注重浏览、寻找与学习有关的信息, 不应在不良信息上浪费精力。要学会抵御网络上的不良诱惑。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 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只要我们老师向学生献出一片爱心, 和学生在思想感情上进行积极沟通,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家长应严格管教, 积极配合, 学生应自强不息, 严以律己, 没有不成才的孩子, 这样我们青少年便能健康成长。
初中生特点 篇2
初一,节奏适应期
同学们首先感到的是压力骤然加大,而压力主要来自于生活和学习的适应。学习的科目与日俱增,学习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增加。
相比小学,每一科目学习的时间减少,但是量却在增加,孩子们需要一个适应。除了学习以外的压力。
其他压力也随之增多,这些压力与学习的压力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实在是磨人,首先是分班的压力,小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验班和非实验班,但是到了初中,几乎百分之百的初中都分重点班,非重点班,这种压迫感,非亲自经历是很难体会的,还有一部分同学会面临住校的压力,而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现在孩子生理发育早,不少孩子在初一时就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初一的孩子,就仿佛在黑夜中一下被抛弃,慢慢很多事情要学习靠自己。
初二,拉开差距期
成绩差距开始拉大,在初二年级,依照现在的教学计划,要开物理课,物理被一些高考状元称之为,中学各科中最难学的一门,不是没有道理,物理要背的东西不多,但相当抽象,难以理解。而其他的各个科目还得继续学,而且越学越深,越背越多,越考越难。初二学生之间拉开距离,会学的学生成绩仍然保持领先,而不大会学的学生就逐渐掉队,初二的孩子有了青春期的苦恼,对分班的压力或许有些盲目,住宿的压力或许有些习惯,但随着心理上身体上的成熟,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初二也是早恋的高发期,对异性的关注度增加,是注意力极易分散的时期,男孩子可能会学抽烟,女孩子可能会更加注重外在装扮。如果说初一的孩子似乎还是父母身边的乖孩子,上初二,孩子似乎一下子离父母远了,心理上有什么也不想和家里说,甚至有不少孩子想离开这个家,父母也会随之感到焦虑,这种焦虑容易对孩子产生厌烦心理。
初三,焦虑思考期
从初中生的特点谈初中英语教育 篇3
【关键词】身心健康 课堂基础 人际沟通 发展规律 情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初中生的身体的变化,当代初中生也出现在了一些特点,他们和老师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我们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这些特点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初中生的意识增强,渴望自人我实现。在同成年人打交道时,成年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非常注意,也非常敏感,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讨厌别人把自己当作不懂事的孩子来看侍,做事喜欢自作主张,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啰嗦,对家长和父母的教育也产生了一种反感心里。
二是初中生独立性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现实接触面的不断扩大,初中生在知识和生活方面的经验都有所提高,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性逐渐减少,独立性和独立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初中生情感丰富、强烈、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容易兴奋冲动,不易抑制和冷静,他们的这些特点对于学习,接受新鲜事物是有好处的,但他们也容易感情用事。
四是渴望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当代初中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对社会发展的焦点、热点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接受能力强,在思想上很容易积累起大量的热点问题和疑问,所以他们渴望交流,希望在交流时解决自己的问题和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是初中生对父母和老师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在对父母“惟命是从”,也不在盲目的接受任何一位教师。
了解初中生的这些主要特点,我们在教学工作就要注意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课堂教学,并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在英语教育中,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尊重学生,建立协调和谐、互动互补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基本前提,老师与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自尊感也明显增强,他们要求老师能以平等的对话方式来同他们交流,只有让他们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才不会疏远你、回避你。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发展特点,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因人而异,所以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按一个模式去发展,而是要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英语的各方面的能力,在教育学生时,在听取他们合理的意见和要求,又要注意加以合理的引导和帮助。
二要创建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广泛,情感丰富,教师要帮助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不能按部就班,对学生的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而应不断创新,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用实物、图片、幻灯片、电视、电影片、多媒体和网络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直观与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直观对象有所了解,并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适当的做一些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体会英语的乐趣。
三要尝试探究性教学,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初中生的独立性增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让他们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动力,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如鼓励他们大声朗读课文并背诵,使自己听清自己的声音,逐渐做到流利、顺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有利于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帮助他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
四要多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初中生渴望思想交流。它们需要和教师真诚的交流,对于复杂的现实问题,教师必须敢于面对,及时反映,不能回避,这才能取得初中生的信任。如果见到难点绕着走,敷衍塞责学生,就会使学生极端厌恶。另外,初中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较为普遍的情感问题,如因性格内向而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谈,对考试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学生的认识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和谐发展。
五要注意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能力等全面发展。教师要注意发掘教学材料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自己除教学生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在教学中,可以设教学情境来培养,如我们可以叫学生用英语谈论自己的职业理想,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在平时的学习中进行分组辩论或兴趣小组,促进学生对合作的意识,还可以通过建立英语角等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乡土教学教材,乡土教师可以依托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和民族状况自编材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从小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离异家庭初中生亲子沟通特点分析 篇4
“沟通”是沟通者双方的互动性行为, 以往多采用青少年一方报告的方式研究父母与青少年的亲子沟通[8,9]。本研究采用亲子双向报告, 从初中生与父母的沟通和父母与初中生的沟通2个方面考察离异家庭亲子沟通的特点, 有利于发现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和差异性[10,11,12], 为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的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整群随机取样, 从沈阳市及鞍山市共5所学校的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抽取被试253名, 剔除数据不完整的问卷后, 得有效问卷为242份, 有效率为95.6%。其中离异家庭子女108名 (男生47名, 女生61名) , 完整家庭子女134名 (男生67名, 女生67名) 。
1.2 研究工具
自编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参照文献检索、结合前期访谈的分析结果, 编制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该问卷从初中生总的沟通状况、频次、时间、主动性、方式、态度以及内容7个方面对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进行调查。该问卷分为学生版和家长版。为了方便统计, 学生版用问卷A表示, 该问卷共有17道题目, 分为单选和多选2个部分, A1~A13为单选题, A14~A17为多选题。由学生按照自己与父亲、母亲沟通的实际情况分别作答。
家长版用问卷B表示, 该问卷共有19道题目, 分为单选和多选2个部分, B1~B13为单选题, B14~B19为多选题。由学生父母作答。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离异与完整家庭亲子沟通方式比较
2.1.1 离异与完整家庭学生报告亲子沟通方式比较
两类家庭父亲和母亲在亲子沟通方式上没有差异, 与命令、争论等方式相比, 无论何种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都是以民主型为主 (P>0.05) 。见表1。
2.1.2 离异与完整家庭家长报告亲子沟通方式比较
两类家庭在亲子沟通方式上没有差异, 无论何种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都是以民主型为主 (P值均>0.05) , 与亲子沟通 (学生版) 问卷的研究结果一致。见表2。
2.2 离异与完整家庭亲子沟通主动性比较
2.2.1 离异与完整家庭学生报告亲子沟通主动性比较
由表3可见, 完整家庭和离异家庭父亲在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完整家庭初中生与离异家庭初中生与母亲沟通主动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完整家庭相比, 离异家庭的父亲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较差。
2.2.2 离异与完整家庭家长报告亲子沟通主动性
完整家庭和离异家庭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4。
注:*P<0.05。
2.3 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家长报告亲子沟通内容比较
2.3.1 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初中生与父母沟通内容比较
由表5可见, 完整家庭与离异家庭在选项8 (时事新闻) 、选项11 (与老师交往) 、选项12 (孩子的个人爱好) 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完整家庭的家长与孩子关于这3个方面的交流多于离异家庭。
2.3.2 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亲子沟通内容的重要性比较
对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沟通内容的重要性排序进行分析, 即对家长所选答案的顺序进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数值越小, 表示该内容沟通的次数越多越重要。结果表明, 不同家庭结构的亲子沟通内容其重要性相似, 2类家庭的父母都与孩子在学习问题、与朋友的交往、在学校的生活3个方面沟通较多。见表6。
注:*P<0.05, **P<0.01。 () 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本研究从初中生及其家长2个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初中生-父母及父母-初中生的亲子沟通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发现, 离异及完整家庭的父母与子女在沟通方式上无明显差异, 不论离异家庭还是完整家庭, 父母与子女的亲子沟通在沟通方式上都是以民主型为主;学生报告与家长报告的结果一致。说明虽然家庭结构不同, 但随着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 父母离异并未给家长与子女亲子沟通的方式造成明显的影响, 多数家长能够注意以适当的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
学生报告显示, 从沟通的主动性来看, 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的母亲在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而离异家庭的父亲沟通的主动性明显不如完整家庭父亲, 也就是说离异家庭的父亲疏于与孩子主动进行沟通、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3,14,15]一致。已有的研究表明, 家庭结构影响父亲与孩子的亲子沟通, 而很少影响孩子与母亲的沟通[16]。同时, 从家长对亲子沟通的主动性的报告可以看出, 离异家庭的父亲并没意识到其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主动性缺乏这一情况。亲子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 一方的沟通行为是在对另一方发出的沟通行为的知觉基础上产生的, 父母与子女双方在亲子沟通过程中会互相影响。并且已有研究证明, 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的高质的互动过程会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产生消减的效果[17,18]。然而, 尽管子女沟通的主动性会影响父母, 但父母是发展成熟的个体, 具备一定的言语能力、知识和技能;而初中生正处在心理成长阶段, 因此, 在亲子沟通过程中, 父母还是更为重要、更为主动的一方。尤其是离异家庭的父亲, 应该运用一定的技巧主动把握与子女的沟通 (沟通时注重积极倾听、使用青少年熟悉的语言、重视非言语信息沟通的作用、以平和的心态沟通) , 营造一个良好的亲子沟通环境。父亲与子女的交往对孩子的心理发展, 具有母子交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加强离异家庭父亲在亲子沟通中的主动性, 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比较离异家庭和完整家庭初中生与家长在沟通内容方面的差异, 可以看出, 与离异家庭相比, 完整家庭与子女亲子沟通的内容更广泛。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青少年与外界接触的方式日益丰富, 兴趣和爱好多种多样, 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影视作品等多种渠道了解外部世界。家长应该对子女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有所了解。由于父母离异给子女带来的心理冲击, 离异家庭子女更需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与父母进行广泛内容的交流和沟通, 因此, 离异家庭父母更应对子女加强了解, 这样才能丰富亲子沟通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注。
进一步对不同家庭结构的亲子沟通内容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发现, 不同家庭结构的亲子沟通内容的重要性相似, 2类家庭的父母都与孩子在学习问题、与朋友的交往、在学校的生活3个方面沟通较多。关于亲子沟通的其他相关研究也证实, 父母与青少年的沟通内容多为学习问题和学校人际交往方面[8,19,20,21]。要认识到在成长的道路上, 子女的学业发展和其他社会技能的培养及心理健康发展同样重要, 不应把目光都集中在与学业相关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另外, 国外多项研究表明, 父母与子女在异性交往和性问题上的亲子沟通是促使青少年采取负责任的性行为、减少青少年的危险性行为的有效方式[22,23,24], 也可帮助减少青少年感染HIV的概率[25,26]。近年来,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以及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使初中生在性观念以及行为上的问题日渐增多, 而我国家庭中亲子沟通内容及沟通技巧在此方面的缺乏无疑是一个警示。
初中生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 篇5
初中生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
本研究选取456名初中生作为被试,运用吴怡欣编制的自尊量表考察了初中生自尊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初中生利他自尊、人际自尊、生理自尊和自尊总分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二年级明显低于初一年级,但初二与初三之间差异不显著;生理自尊在年级与性别的主效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初中二年级女生的生理自尊显著低于男生,女生的`生理自尊在年级之间差异显著,男生的生理自尊在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
作 者:刘春梅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社科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23(4) 分类号:B848.6 关键词:初中生 自尊 发展特点初中生特点 篇6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1.反抗性与依赖性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2.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3.勇敢和怯懦
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在主观意识中,不存在着过多的顾虑,常能果断地采取某种行动;其次,由于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
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
4.高傲和自卑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地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从兴趣爱好到人际交往方式,再到对问题的看法,他们都想抹去过去的痕迹,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他们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
三、初中生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中,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以顺利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乃至精神疾病。
1.心理生物性紊乱
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于主体对自己身体体能的异常关注及对某些正常疾患的过分夸大。在初中生中,常存在上述情况。这些初中生或者感到他的心脏或消化等系统极为不适,例如感到在他的呼吸道中突然生长出肿物,而导致呼吸不畅;或者将一些常发的小病(如鼻塞、腿部肌肉抽筋、胃的轻度不适等)严重夸大,而使他们真的无法忍受;也有人表现为由于对自己身体的某些特征不满意而产生极度焦虚,如某些女生认为自己胸部过平而怀疑自己的性别,男生也有类似的情况。这种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的严重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主体在心理上构想出来的疾病或症状,而且伴随着真切的生理上的感觉和反应,看起来就像真正患病一样,但却检查不出任何疾病,严重影响初中生的学习及健康。心理学家认为,产生这种症状的重要原因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生理上所发生的剧变,身体内外的变化及性机能的出现,使他们在猝不及防的同时,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自己的身体上。
2.自杀的倾向及行为
自杀的倾向和行为在童年期以前是极为少见的,从青春期开始直至青年期呈直线上升趋势。西方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自杀的倾向与行为多始于15岁,这以后增长的比率极快。美国的统计数字显示,在15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原因中,自杀是排在事故、癌症、其他疾病、被杀之后的第五位原因。在自杀的倾向与方式上,存在着男女差异,女性多采用消极的自杀方式,如吃大剂量的药物或服毒;而男性多采用主动的自杀方式,如用手枪自射或自缢等。男性所采用的方式比较彻底,多能完成自杀;而女性一般只是表现出有自杀的倾向和举动,但许多时候却不能完成。在男女两性青少年中有自杀企图和实际完成自杀行为的比例为100/1。少年自杀的具体原因很多,如:怀孕、学业失败、与父母发生冲突、被同伴拒绝、被社会排斥、违法犯罪后的恐惧,也有人是出自于浪漫的想法。但不论具体情况如何,有一条根本的原因,就是少年期需面对的困难和烦恼突然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积累起来而导致心理崩溃,有人则想用自杀的方式来解脱。
3.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虽然相对来说发病的比例较少,但从15岁开始,发病率明显增多,到青年期达到高峰。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后期症状很明显,主要表现为,思维紊乱、歪曲现实或脱离与现实的联系、不能控制情绪以及人格混乱等。在真正患病前,常表现出先兆,如: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戒心过多以及缺乏幽默感等。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出现的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所致,调查表明,同卵双生子均发此病的比例为50%,异卵双生子均发此病的比例为12%,兄弟姐妹同时发病的几率就更低了。但这种遗传因素之所以到青春期方发生效应,还是由青年期个体所具有的特殊的身心特点所决定,这个年龄的个体最易感受压抑、挫折和焦虑,而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则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原因。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患者常有些对性的妄想,这与青春期性机能的迅速发育有密切相关。
除上面所列的这几项心理及行为上的偏差外,其他一些心理疾病,如:神经官能症、躁狂病、抑郁症以及各种病态人格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多。所以,对初中生的心理、情绪及行为问题及早发现、尽早调整和医治,对他们身心的正常发展将具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龙建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向导.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百珍.青少年心理与心理咨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贺淑曼.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9.
[4] 徐萍.当代大学生心理修养.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5] 攀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 杨俊茹.北京大学生心境状况与特点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
[8] 黄晓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科技咨询导报,2006(9).
[9] 王保红.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07(4).
[10]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初中生特点 篇7
一、自主拟定班级规章细则,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班级是大家的班级, 每一位学生都是这个班级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大家有责任、有义务主动参与到班级各项工作中。班级的运行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 许多教师在这方面完全照搬学校规章制度, 实际上班级之间有个性化的差异, 学生之间也有独特的地方, 所以在遵循学校整体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应当体现个性差异, 使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 这就需要在班级规章细则制定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笔者在班级规章细则制定方面充分体现学生智慧, 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从而得到更多学生的支持。 笔者要求班级每一位学生针对班级工作献计献策, 可以提不足也可以提建议。 然后由班委会进行意见汇总整理, 形成一些具有较高借鉴价值的内容, 和学校规章制度融合起来, 进行整理吸收和充实, 形成班级管理工作的制度初稿。然后提交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修改完善, 最终进行无记名投票, 全体学生中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比例赞成则通过班级管理制度。这样的管理细则无论是制定过程还是具体内容, 都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拥护和支持, 为接下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自主确定班级管理团队, 选出不同岗位干部
班级管理团队对班级工作影响较大, 如何确定班级的管理团队也在考验着班主任教师的智慧, 如果单纯采取教师指定的方式, 则显然有可能得不到大多数学生的拥护。 因此在班级干部产生的过程中, 笔者采取民主推荐、公开竞争等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让学生能够有自我展示的平台, 选出大家公认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 针对班干部的岗位特点, 设置精选条件动员学生报名, 由专门的工作小组进行筛选, 确定参加精选的正式候选人。 每一位候选人站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优点, 阐述自己的岗位目标、施政纲领, 接受大家的评判, 采用这样的方式选举产生的班级干部, 更能够获得同学的用户。 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投票, 根据自己的印象及对候选人的评价, 选出自己拥护的班级干部, 班级的团结协作意识得到显著提升。
三、自主开展日常检查总结, 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 常规管理是最为重要的方面, 每一项常规工作都需要进行检查考核评比。 笔者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求每天进行一日常规检查, 内容涵盖学生从早读课到晚自习下就寝的全过程, 内容涉及学习、生活、纪律、文体等诸多方面, 既体现了检查面广, 更体现了时间的纵深跨度, 让常规管理工作与学生整个在校学习生活实现无缝对接。 在检查过程中, 除了班委会成员进行分管项目的检查之外, 笔者每天还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随机进行跟班协助, 按照学号顺序或是自主报名方式, 参与每天各个项目的检查。 凡是参与监督的学生代表和班级干部要共同签名才能确定检查结果,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班级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透明。 哪些地方出现问题, 公正地指出来, 每天进行检查情况汇总, 形成当天全班同学一日常规的基本考核记录。
四、自主进行长处不足剖析, 主动查纠存在不足
开展一日常规考核, 特别是量化方式, 能够帮助学生对某方面的学习生活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笔者每周都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剖析, 一方面要求得分较高的学生上台, 讲述自己这一周来是从哪些方面着手取得高分的, 另一方面要求班级扣分较多的学生进行自我剖析, 自己在这一周的学习生活中哪些方面做得不好, 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以及下一步如何改进, 等等。 班委会负责检查考核的每一位成员, 要分别讲述自己在上一周的检查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具有哪些改进建议。 这一环节的目的, 在于让全体学生对一周以来工作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避免茫然不知所措的浑浑噩噩状态。在每星期及每个月的自我剖析和点评活动中, 笔者还对班级整体面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 指出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要求班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注意改进。 这样的方式方法能够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一个较好平台, 更加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 检查分析不足, 知不足然后能改, 实现自我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主动纠正存在的诸多问题。
五、自主设计组织各类活动, 集聚智慧丰富生活
初中生的校园生活应当丰富多彩, 除了紧张忙碌的学习之外, 还应当有生活的趣味性, 让他们的校园生活摆脱黑白色, 变得五彩缤纷。 在一些重大节日时, 班主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庆祝活动, 例如国庆、元旦等,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晚上时间开一次联欢晚会, 让学生紧张的生活增添一些丰富的因子。 具体来讲, 教师可以要求班委会吸收广大学生献计献策, 主动积极完善活动方案。 在活动过程中应当组成若干团队, 分别由班级干部带领、其他同学参与, 进行场地准备、文稿编写、节目编排, 等等。 活动的设计组织过程中, 教师更多时候应该发挥指点引导作用, 具体实施环节要放手让学生进行, 通过这样的路径使学生能够具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大的展示平台。 在活动组织过程中锻炼了能力, 提高了兴趣, 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
综上所述, 强化初中生自主管理对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广大教师应当强化这方面的研究与尝试,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徐俊杰.中学德育实施“指导——自主管理”方式的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 2008 (12) .
[2]贾宗林.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探究[J].教学与管理, 2007 (33) .
[3]王荣珍.学生自我管理的盲点与透视[J].教学与管理, 2005 (22) .
[4]武大勇, 曹琪元.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践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05 (06) .
[5]韦英.自主管理促进学生独立健康成长[J].中国冶金教育, 2004 (05) .
[6]黄美蓉.班级自主管理中的不等式[J].教学与管理, 2003 (05) .
[7]潘志东.实施班级动态管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J].上海教育科研, 2007 (12) .
初中生特点 篇8
关键词:初中生,自我中心,想象观众,个人神话,羞怯
一、引言
初中阶段是儿童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 此阶段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从而使他们常常处于一种矛盾状态, 如果这些矛盾处理不当, 将会对其性格的形成及个人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羞怯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Crozier指出羞怯者突出的特征是他们倾向于花很多时间监控自己的感觉和行为, 担忧自己给别人留下不佳的印象, 因而变得非常不安。Zimbardo (1977) 和Lazaru (1980) 的研究发现, 无论是青少年还是儿童其羞怯情形均相当普遍, 皆高达40%以上。适度的害羞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长期形成害羞的个性, 个体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导致社交隔离、日益增多的孤独感和心理疾病, 甚至缩短寿命。因此深入了解和剖析初中生的羞怯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原因就显得十分重要。
研究者认为, 要想对羞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应该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的角度入手。而青少年自我中心对于了解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本质来说, 已经被证实为公开且稳定的建构。而且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理论一直是解释青少年行为或情感上许多现象的主要来源。所以本研究者认为初中生的自我中心与羞怯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或预测关系, 所以要想深入了解初中生的羞怯心理, 可以从自我中心的角度入手。
青少年自我中心 (adolescence egocentrism) 即指青少年无法区分自己关心的内容与别人所关心的内容是否相同, 因此, 在面对外界事物时通常以自己的想法推估他人的想法。D.Elkind认为青少年自我中心主要存在两个特征:想象观众 (imaginary audience) 和个人神话 (personal fable) , 前者指青少年相信自己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而在实际的社会情境中, 并没有这样的众人存在;后者指青少年相信自己是全能的、独特的、不可毁灭的。其中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程度越高, 表示青少年自我中心倾向越严重。
本研究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出发, 探讨初中生自我中心对羞怯的影响, 在分析初中生自我中心和羞怯的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并对其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问题, 从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这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吉林市某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初一到初三的学生进行测验, 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56份。其中初一学生87人、初二学生86人、初三学生83人;男生133人、女生123人;独生子女205人、非独生子女51人。
(二) 研究工具。
1.自我中心量表。本研究采用了D.Elkind对青少年自我中心概念的界定, 自我中心包括想象观众与个人神话两个分数。
想象观众采用陈明辉改编Walters等人编制的假想观众量表。该量表共10个条目, 采用四等级计分。量表包括印象整饰想象观众和社会契约想象观众两个因素, 前者指个体调整自己的言行, 使他人对自己形成特定的知觉, 然而此他人可能并不存在;后者指个体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社会情境相契合。两因素的分数越高, 表示个人的假想观众程度越高。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 量表整体ɑ系数为0.82。
个人神话采用陈明辉改编La Psley发展出来的个人神话量表。该量表共41个条目, 采用5等级计分, 其中10、13、14、17、21、22、23、25、34、38题为反向计分。量表包括全能性、不被了解独特性、高人一等独特性和不可毁灭性4个因素, 各因素得分越高表示个人神话水平越高。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 量表整体ɑ系数为0.79。
两个量表的总分为整体自我中心倾向分数。
2.羞怯量表。采用Cheek (1983) 修订的羞怯量表, 共13个条目, 采用五级评分制, 其中3、6、9、12为反向计分, 所有评分相加即得到量表的总分, 总分越高表示个体的羞怯程度越高。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整体ɑ系数为0.90。
(三) 数据分析与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15.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 初中生自我中心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在性别变量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两个变量上, 初中生自我中心的差异不显著;但在年级变量上, 社会契约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高人一等独特性两因子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得到, 初一与初三学生在社会契约想象观众因子上差异显著 (p=0.014) ;在高人一等独特性因子上, 初一与初三学生 (p=0.045) 、初二与初三学生 (0.014) 均有显著差异。
(二) 初中生羞怯程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特点。初中生羞怯程度在性别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变量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初二和初三年级学生的羞怯程度较高于初一学生;而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22) , 非独生子女的羞怯程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三) 初中生自我中心与羞怯的关系。
1.初中生想象观众与羞怯的关系。表1说明, 想象观众两因子及想象观众总分与羞怯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初中生个人神话与羞怯的关系。表2说明, 个人神话除不被了解独特性外, 其余各因子及个人神话总分与羞怯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四) 初中生自我中心对羞怯的回归分析。以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为自变量, 以羞怯程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 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总共可解释羞怯程度21.7%的变异, 说明自我中心对羞怯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其中想象观众对羞怯有正向预测作用, 个人神话对羞怯有负向预测作用。
四、分析与讨论
(一) 初中生自我中心的特点。初中生自我中心在性别变量上的研究结果, 与我国大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 但与国外及台湾的一些研究存在一定差异。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存在取样、方法学、测量工具、文化差异及教育观念的不同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大陆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以致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和影响的差异越来越小, 所以孩子们心理状况的差异也越来越小;同时这也验证了传统自我中心认知理论的观点, 即认为自我中心是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一个特征, 一般不存在性别差异。
初中生社会契约想象观众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高, 这一结果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存在着不一致。可能因为初中生正经历着身体和心理的重大转变, 使得他们对自身的发展和变化格外观注, 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 他们接触和了解的人际和社会规律越来越多, 他们开始能从第三者的角度思考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但是他们的思维发展尚不成熟, 以至于他们常常将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想象成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从而产生越来越多社会契约想象观众的观念。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青少年自我中心的“新视点”理论, 认为:“在自我认同发展过程中自我关注和社会要求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混淆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关注点”。初中生个人神话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初中生在自我中心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并不一致。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现在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导致样本选取缺乏代表性。
(二) 初中生羞怯程度的特点。初中生羞怯程度在性别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仍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因为时代观念的改变及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加, 以致家庭、学习和社会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和影响的差异越来越小, 所以男女生在观念和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小, 从而导致在羞怯现状上并无显著差异。
在年级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特质论的观点, 特质论者认为羞怯是与生俱来的特质, 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本研究认为非独生子女的羞怯程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的某些研究结果不一致。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人们的观念, 以及孩子的成长经历的变化所致。因为当今社会,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父母都会对其百般疼爱, 孩子逐渐成为家庭的中心, 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 家长往往对孩子会投入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所以孩子往往会对自己更自信;而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孩子较多, 得到父母的关爱与支持相对较少, 所以为了得到更多的关注, 他们倾向于花更多时间监控自己的言行, 担心自己给别人留下不佳的印象, 因而变得非常不安, 从而使自己变得更羞怯, 这符合Crozier对羞怯的解释。
(三) 初中生自我中心与羞怯的关系。Crozier指出羞怯者突出的特征是他们倾向于花很多时间监控自己的感觉和行为, 担忧自己给别人留下不佳的印象, 因而变得非常不安。而这种担忧在现实中或许并不存在, 是羞怯者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到他人的想法而想象出来的。羞怯者这一认知特点和D.Elkind提出的自我中心中想象观众的认知特点不谋而合, D.Elkind认为想象观众是青少年无法区分自己与他人关注的异同, 过分相信自己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使得他们对他人想法的过分关注、产生过高的自我意识, 以及在真实与假想的情境中去预期他人的反应倾向。由此可知想象观众和羞怯的产生有着相同的认知过程, 所以想象观众对羞怯有正向预测作用, 是可以解释的。
另外, D.Elkind认为个人神话是指青少年对自己过分关注, 从而过度区分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他们相信自己是全能的、独特的、不可毁灭的。而羞怯者缺乏信心, 过分担忧自己给别人留下不佳的印象而不安, 这与个人神话的认知特点恰恰是相反的, 所以个人神话对羞怯现象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也是可以理解的。
五、结语
初中生特点 篇9
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课堂教学
初中是人生的重要阶段,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对这个社会有自己的认知, 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状况对之后的人生路有重大的影响。因此, 教师不仅需要传授有用的知识、积极的观念, 也要讲求课堂教学质量, 使学生在这个黄金阶段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汲取最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近年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初中生的学习状况, 眼下如何培养出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创新人才成为热点话题。过去曾经受到抨击而现在仍然残留的那种教师垄断课堂, 授课“满堂灌”, 学生被动听讲的教学方式及由此形成的较为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 由于明显地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分析判断力、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 充分调动起初中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考、探讨、解决问题的兴趣与信心, 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自觉地把已学得的知识综合应用于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 则是每个教学工作者努力探索的方向。
下面本人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 就如何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好课堂教学谈几点心得。
二、组织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
首先, 制定合理的课堂常规,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曾有伟人说过“态度决定行动, 行动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我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也说过同样的话“积行成习, 积习成性, 积性成命”, 足以说明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命运的影响重大。而初中阶段也正是一个学生性格成型、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 所以制定必要的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就显得尤为必要。例如, 每个人对自己制作的东西都有一种“敝帚自珍”的情感, 那么我们完全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笔记本, 并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对笔记本的内页和封皮自行设计并装帧。这样学生就会因为在这个本子中加入了自己的劳动, 而对其倍感珍惜, 保存和记录笔记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此外, 教师进入教室后要与学生互相问好, 宣布上课, 学生方可落座听讲, 养成尊师的优良品德。学生回答问题前要举手得到老师的允许才可作答, 以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以上例子, 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更重要地是有助于塑造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为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打好基础。其次,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落实好“教”“学”环节。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发展。这就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老师的语言要凝练, 不重复罗嗦, 在清楚表达所要传授的内容的基础上要生动形象, 具有内在的感染力。此外,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要在学生容易产生困顿的环节适时地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的思考, 过于简单和过于艰难的问题, 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没有任何的意义。教师还要注意恰当运用丰富的语调和肢体语言, 让它们补充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的信息。总之, 教师要调动多方面的因素, 保证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清晰的头脑听课,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是个快乐的过程, 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勤思多问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也曾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两句话说明了独立思考对开拓创新、取得成就的决定性作用。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多给学生留出自主思考的时间, 不能什么问题都替学生想好了, 给出标准的答案, 要在能引发思考的地方启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自己提出问题并在合作中探究出问题的答案。
所谓学问, 既要善于学习, 又要善于发问。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而明人陈献章也说:“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师要明白学生缺乏的不是知识, 而是探究新知识的精神, 只有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多提出问题, 才能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才能为其终身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讲求适当的方法, 教学生如何学会善于发问。
四、因材施教, 实行分层次教学方式
学生因为智力、学习背景、家庭环境等原因, 在掌握知识以及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但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视这种层次性和差异性, 习惯对所有的学生提出统一的学习和作业要求。这样的教学就容易造成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 而学习稍微差点的学生又感觉“跟不上”, 这样教学内容就难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很难真正贯彻实施材施教的原则。长此以往, 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和发展潜力施行分层教学, 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有利于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要做好因材施教, 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 清楚每个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层次, 并将同一层次的学生进行归类, 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五、提倡学生合作学习, 取长补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难题, 此时他们可以直接找老师讲解, 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寻找解题思路, 选择哪种方式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 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 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
初中生特点 篇10
一、利用好奇心激发兴趣
好奇是成功的起点。激发好奇心, 培养求知欲, 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促进思维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引发, 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在第一堂课就喜欢物理
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 培养他们的兴趣至关重要。每届学生的第一堂课, 我读尽力给学生留下一个“新鲜好奇”的印象,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比如:我经常安排“巧辨生熟鸡蛋”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取生熟鸡蛋各一个, 请学生鉴别。有一个学生回答说用旋转来辨认, 于是请这个学生到讲台上用此法辨别出了生、熟鸡蛋。我向学生公布这个方法完全正确时, 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同学们还不停地在问这位同学:“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比枯燥无味地灌输引言能够充分的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开展课堂问题的讨论
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是前人总结的固有结论, 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比如:踢出去的足球慢慢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一个人骑着自行车, 没有踩踏板, 自行车仍在前进, 不过速度越来越慢……。这些现象平常简单的很, 但根本就没有把它们联系到一起去找原因, 通过老师点拨, 再利用他们的好奇心, 充分开展课堂讨论, 对于物理的学习帮助应该是非常大的。
3.利用他们的好奇心, 使他们在每一堂课上通过实验都能有收获
物理和其它的科目不同, 来自于生活。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能够做的演示实验必须演示, 只要有机会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 那怕是习题课, 都可以留点时间做一做, 让他们去见识。比如:一支装有水的试管中插入一支直径稍小些的试管, 其小试管内是空的, 将大试管迅速倒置, 水会从两试管壁的间隙往下流, 这时会观察到小试管会往上升。在讲解这一条题目时, 我经常通过动手让学生亲生经历, 学生的印象将会更加深刻。
二、利用好动性活跃思维
初中物理的知识常要借助实验做支柱, 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眼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能结合这一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1.设计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有好动的空间和机会
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每一步。例如:在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吞”鸡蛋实验中, 需要熟悉对现象、过程的观察方法, 并不断地自问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内在联系是什么?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 投入实验的全过程。
2.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适应学生的好动心理
通过成立课外活动小组、搞小制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应用物理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初二讲解了《平面镜》后, 为了加深对《平面镜》知识的理解, 布置了“万花筒”的制作, 很多学生动手制作, 第二天交上来, 自己还进行评比, 效果很好。这样不仅对知识进行强化, 还培养了动手能力!
三、利用好问开拓思维
俗话说:学问, 学问, 是一学二问。如果只学习不能提出问题, 不进行思考, 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 只有通过认真思考, 开展讨论, 集思广益, 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现思维认识的飞跃。
很多学生很肯问, 也在不断的培养的自己的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课内外好问的人数在逐渐地减少, 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当今的学生在群体活动中非常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 特别是中学生, 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他们不大愿意暴露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二是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 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 不具有批判精神。三是教学民主气氛差, 师生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要想使学生勤于思考, 在物理教学中应创造良好的民主氛围, 改变教学方法, 将“满堂灌”转变为“启发”探究性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学生在提问时, 教师要善于鼓励, 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物质的比热容》知识引入时, 现象是:海边, 白天沙子温度高, 水温度低;晚上沙子温度低, 水温度高, 根据这一现象进行提问。有的同学提问比较肤浅, 如:“为什么海边, 白天沙子温度高, 水温度低;晚上沙子温度低, 水温度高?”相当于语文上的陈述句改疑问句;有的学生提问一针见血, 看出来温度的变化, “为什么海边, 水的温度变化小”。我们教师无论对哪位都应该进行表扬。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设问, 以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刚才的第二位同学提问一针见血, 我们就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 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有很大的帮助。
初中生特点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发展 教育策略
初中阶段是个体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段时期内,学生的心理状态十分不稳定,极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引领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深入探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初中生多为12-16周岁,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他们的第二性征开始出现,身体外形迅速改变,身体内部机能显著增强,这些变化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因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但与身体的快速发育相比较,他们的心理发展却处在缓慢的过渡时期。具体表现为:在情感方面,初中生更加重视内心体验,情感更为丰富且富有激情,但容易冲动、鲁莽和感情用事,也更容易受到伤害;在自我人格方面,初中生人格框架初步建构,更加强调自我独立,但对自我的评价不甚客观,自我控制能力仍有待加强;在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明显增强但仍不够全面深刻,思维虽然新颖但常会失于偏颇;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并希望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但有时会显得羞涩和内向,不知如何与他人更好地相处。总之,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显得十分不协调,还有一些学生会表现出更为过激的厌学、逃学、打架等叛逆行为。如果教师和家长未能对其施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就有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几点原则
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规律和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特点,班主任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本原则
“以生为本”,即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实际为教育出发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教育目的,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而做出积极的努力。新一轮的基础教学改革,再次明确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和突出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差异原则
“个体差异”原则,即指班主任尊重学生因个体不同而在心理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并能够从差异化的角度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以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初中生虽然处在相同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但因家庭环境、生理遗传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普遍性原则能够解决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但是如果总是一概而论,教育效果自然无法得到保证。因此,班主任必须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适当改变教育策略。
3、合作原则
“开展合作”原则,即充分联合教育伙伴,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单凭班主任一人之力也不可能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这样重要的任务,班主任要与家长以及各位任课教师积极沟通、密切配合,构建起立体式、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体,以便更为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扎实有序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相关策略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班级内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状况的教师,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在深入分析了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班会、“知心”信箱、个别谈心等等,这些教育形式虽然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已经稍显落后。首先,班主任应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如班级网页、BBS、E-mail、QQ等与学生进行交流。此类教育形式既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和自尊心,又能够更加充分和深入地进行沟通交流;其次,班主任可以对传统的教育形式進行新的发挥,如原有的“知心”信箱多是学生“匿名”给班主任写信,诉说困扰自己的烦恼和问题,班主任可以拓展“知心”信箱的功能,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困扰自己和同学们的共性问题,再由班主任进行筛选后引导学生在班会中开展大讨论,使他们在讨论中越来越明确该如何思考和处理此类的问题。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显得枯燥单一。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初中生身处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他们所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和丰富。例如,当前社会离婚率的上升,一些学生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一方面,班主任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父母的选择,而另一方面,也应尽可能地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社会责任,如何更好地承担和履行责任。
3、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班主任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对完成此项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班主任首先要保持心理状态的健康和稳定,加强自身修养,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用实际行动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其次,还要不断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最后,班主任要始终葆有一颗“爱生敬业”的心,“爱”是最有力量的教育武器,只有做到热爱学生、热爱班主任职业,才能真正做好这项工作。
近年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班主任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要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去,了解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培养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张明,刘晓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杨宏飞,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的相关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3(15).
初中数学题型呼唤新特点 篇12
一、问题要具有“真实性”
数学的概念、运算、法则、命题等都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波利亚很早就提出人为编造应用题的危害:“有些学生求出船的长度为16130英尺,船长的年龄为8岁零2个月,顺便说一下,这位船长已经是位祖父.对于这样的事情他们也会坚信不移.如此不顾明显的错误并不是他们愚笨,而只不过对人为编造的题目漠不关心罢了!”从波利亚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为编造的应用题严重脱离生活实际.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毒害将是根深蒂固.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数学,甚至憎恨数学.从下面这道某地的中考数学题就不难看出.
题目:有一大捆粗细均匀的钢筋,要确定其长度,先称出这捆钢筋的总质量为M kg,再从中截取5 m长的钢筋,称出它的质量为N kg,那么这捆钢筋的总长度为()
首先,在现实中,“确定一大捆粗细均匀的钢筋的长度”的操作是否比“称出这捆钢筋的总质量”要简单?而且题中的所述的“截取5 m长的钢筋”的做法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行为,一种巨大的资源的浪费,生活中不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测量钢筋的长度.因此该题没有体现试题背景的现实性,以及数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切性.
像这样的应用题不胜枚举,编者随心所欲,蚂蚁在坐标轴上按什么路线爬行,通讯员步行30千米去送信……,这些数学问题的题材脱离学生的生活,有的甚至严重脱离实际.长此以往,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数学是无意义和毫无用处的.这与新课标“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题的教学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认同并应用与实际的教学中.传统的封闭题条件和结论唯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明确的指向.而开放题的特点正是“正确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有时甚至条件的给出也不是很具体”.开放性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因为要想顺利解出开放题,必须对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和分析,充分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既要注意力集中,又要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有些开放题还可以长时间研究,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毅力,从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例如,A离学校10千米,B离A 3千米.B离学校多少千米?
题目中没有指明A、B、学校三者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或一个平面上所以解答时这三种情况都要考虑.这是荷兰弗赖登塔尔数学研究所所长德朗治1993年在上海数学会作报告时介绍的题目之一.题目的小巧简洁,简直是一年级小学生的问题,但是深入思考,却发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数学道理,这就是一道优秀数学问题的魅力.开放性数学题不仅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而且,能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三、问题探究的方法要具有“多样性”
数学问题可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同时解决问题也存在多种途径.在当前的数学问题的解决主要体现为“一题多解”.传统数学问题的解决多是在教室或考场中进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空间及其有限.新课程中的数学活动、社会调查、实习作业则需要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去动手实验.这些探究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调查搜集相关信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能为解决有关问题提供大量的信息,同时又能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传统的数学题主要是依靠纸和笔加以解决,在这种情况的限制下很多问题的设置受到束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四、问题解决的手段要具有“时代性”
传统的数学题主要是依靠纸和笔来解决.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目前数学教学中仍然以传统数学问题为主,这些问题指向了大量的形式化的训练,容易让学生掉进题海麻木训练.这些过量的训练不仅效能低,而且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加重了学生学习上的负担,减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显然这些题目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目前数学教学中的这种状况,必须提倡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新题型.如设置实验性新题型,要求学生制作出符合某个数学要求的数学对象,如制作立体实物.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制作和使用工具数学教具模型进行数学活动.加强电子计算器的应用.如用科学型计算器来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传统题目因计算而受到大大的限制,计算器的使用将会解决这个问题,这将会给命题人很大的命题空间.几何画板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几何实验室.网络学习是信息社会的一大特点,它将对传统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带来冲击.
【初中生特点】推荐阅读:
初中地理学科特点07-06
初中英语学科特点05-26
初中政治学科的特点06-06
高中生的主要心里特点07-12
初中生与初中政治07-02
初中生初中生暑假学习计划05-28
初中初中数学09-29
初中生05-30
初中第二学期家长评语-初中生评语06-03